Wednesday, March 30, 2011

頭一件神蹟,約 2:1-11

頭一件神蹟
約翰福音二章一至十一節


林永健牧師
2011.1.30
福遍中國教會


2011-01-30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尼哥底母的故事,約 3:1-16

尼哥底母的故事
一個仍在黑暗中的尋道者
約翰福音三章一至廿一節

林永健牧師
2011.2.06
福遍中國教會


2011-02-06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信子的人得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這是約翰福音的主題之一。
2. 信子的人經歷生命的改變,最近一位剛信主的人之見證,提醒我們信子的人得永生的美好,她信主之後,喜歡去教會,喜歡讀聖經,喜歡參加小組,充滿喜樂,家庭的關係改善,只恨沒有更早信主。我們信主久的人,常常忘掉剛信主時,從黑暗進入光明,得著永生那一剎那時那種神奇的經歷,所以我們要常常聽這一些剛信主的人之見証,提醒我們永生的意義。
3. 可是今日經文的例子卻是一個反例,是一毎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仍舊在黑暗裡的悲劇。他真心的去尋找真理,面對面、單對單的與主交談,卻是空手而回,仍在黑暗之中,在約翰福音的作者的筆下,他成為那些「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的範例,與相信跟隨主的人成為強烈的對比。這是令人傷心的故事,可是今天仍在我們當中常常發生,這是尼哥底母的故事,記載在約翰福音第三章一至廿一節。


背景


1. 尼哥底母是一個希臘的名字,用亞蘭文來念,就成了「尼哥底母」,是一個在當時非常普遍的名字。






2. 作者約翰用兩個詞彙介紹尼哥底母給他的讀者:

他是「個法利賽人。」
這代表他在宗教上的身份:守律法、熟識舊約聖經,耶穌更稱他為「猶太人的師傅」,是個嚴謹的猶太教徒。

他「是猶太人的官。」
意思指他是猶太人公會的領袖之一,羅馬政府授權管理猶太人大小的事。

尼哥底母顯然是一位上層社會的知識份子,年紀肯定不輕,有地位,是個受人尊敬的人。


一、我們需要從上而來的生命

1. 尼哥底母夜間來見耶穌(三 2)。



2. 尊稱耶穌為「拉比」--老師的意思,他的年紀可能比耶穌更大,但卻虛心的稱耶穌為老師,態度非常之誠懇。

3. 為什麼來見耶穌?尼哥底母被耶穌所行許多的神蹟(眾數) 吸引而來,他明顯是對屬靈的事有興趣,很想與耶穌對話,找出他能力的源頭是否從神而來。

4. 他對耶穌的了解僅於敬重祂為老師,對耶穌是彌賽亞全無認知,有尋道的心,卻沒有信心,仍是舊時代生活的人物,靠的是守律法,對新的時代毫無了解。

5. 你認識像尼哥底母的人嗎?我們當中熟讀聖經、對聖經的真理對答如流,參加查經班,對屬靈的事有興趣的人不少,受人尊敬,甚至有些屬靈的經驗,與耶穌相遇對過話,但是對耶穌的信心仍未開始,我稱這些人為「尼大哥」!尼大哥可能就是你!

6. 約翰眼中的尼大哥是什麼的人?第二節,他特別寫尼大哥「夜」裡來見耶穌,「夜裡」並非只是時間的指標,約翰前後一致地運用「光」與「黑暗」這兩個字作表象(Imagery)意境,當「光」出現的時候,耶穌也出現,因為耶穌是真光(參一 1-14);當「黑暗」出現時,就是耶穌隠藏或是不信的主題出現,「夜間」顯示作者負面的價值,每一次約翰提到「夜間」這一個字,都會有更深的屬靈意義,例如:3:2; 9:4; 11:10; 13:30-31,指負面屬靈的黑暗,不單只指時候。


例子:十三 30-31,猶大吃完最後的晚餐之後,就立刻出去,執行他對耶穌最終的反叛行動,約翰故意插入一句話:「那時候是夜間了」,其實約翰不用說,吃完晚飯的時候當然是夜間了,故意的說,是因為「夜間」不單只是時間的指標,更代表負面的屬靈的意義。

耶穌被捉拿的時候,是黑夜已深的時候(參約十八);彼得在天還未亮的時候,三次不認主;耶穌復活是在黎明將到的時候。

7. 還有約翰寫完尼哥底母的故事之後,作了一段註釋:19-21節。「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19)「作惡的便恨光,不來就光」(20)。「行真理的必來就光」(21)。「光」與「黑暗」的主題明顯地是作者對尼哥底母的評語。


生活在黑暗中的尼哥底母在夜間來見耶穌,他在光的面前,究竟他是否會踏出黑暗,步入光明?還是仍在黑暗中排迴?不來就光?究竟他如何決擇?


第一個回合的對話,三 2-3

1. 尼哥底母像一般人一樣,想鑑定耶穌是誰,他並沒有惡意,像今天很多的一選教會一樣,鑑視教會講台如何?兒童節目如何?午餐如何?「拉比,我們知道你是由神那裡來作師傅的;因為你所行的神蹟,若沒有神同在,無人能行。」

2. 耶穌沒有跟他浪費時間,直接了當進入最重要的課題:「從上頭來的生命」,耶穌知道尼哥底母根本沒有能力明白天上的事(三 11),除非他有從天上來的生命。尼哥底母需要知道的不是耶穌是否能証明他是基督神的兒子,而是他是否準備好迎接這位彌賽亞,讓他能經歷基督所帶來的新生命。


今天許多的人真心地去驗證耶穌的宣告,尋找証明,追求經歷與方法,但耶穌卻說:「你要重生,才能明白!」先有生命,才有經歷,才能真正的明白。你準備好接受這從上頭來的生命嗎?

3. 耶穌開門見山地說:「你必需重生。」「你」:單數,「你」非常個人化。這是每一個人必需做的決定,耶穌用反語法去強調重生的重要,「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再加上「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一再強調重生的重要。

4. 「重生」是什麼意思?原文是由兩個字的組合:1)「生」,可指從父母而生;2)「從上頭而來」。這是重生的真意,「從上頭而生」,從神而生,作神的兒女,正如約翰第一章說的:「不是從情慾生,不從血氣生,也不是從人意生的。」


請注意,耶穌的重點不是回到嬰孩或小孩那種謙卑、單純,受教、相信的心態,而是人的生命需要基本的改變(Radical transformation)。不是改變一些不好的部分而己,像把蘋果爛的部分切掉,還可以吃;抽煙的人把煙世戒掉就成了。不是的,我們需要整個人更新,由神來一個從上頭而來脫胎換骨的改變,這是「重生」的意思。

5. 尼大哥這樣有學問、受人尊敬的猶太人拉比,有崇高的道德,守律法,過著嚴謹的生活,有治民的本領,他也需要從到腳更新重生,何況你與我呢?你的信心是否能夠面對因信仰而來全面的更新,毫無保留,讓神全面的改造你?

6. 「從上頭而生」的例子。


二、我們需要從聖靈來的生命,三 4-8

尼哥底母的第二個問題比第一次短,「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


單單這幾話,就讓我們知道尼大哥在天國的門外,他還未有明白天國最基本的道理。


第二個回合的對話,三4-8

1. 耶穌再進一步解釋「從上頭而生」的意義,他說:「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


2. 「從水和聖靈生」的解釋有很多,我認為最自然的解釋是「水」和「聖靈」是指同一樣東西:聖靈!水代表聖靈,約翰形容「聖靈好像活水的江河」(約八),先知的傳統有「聖靈如同水潔淨人的心」(結三十六 25-27),這裡第五節的「水」與「聖靈」是同一個冠詞,指的是同一東西。新的時代是聖靈的時代,聖靈賜人新的生命,這新的生命是從上頭而來,是人屬靈的生命,可以與神來往,這屬靈的生命比物質更重要。


 3. 耶穌用風來比喻這從上頭來的屬靈生命。


4. 屬靈的生命像風一樣,隨著意思吹,不受任何的限制,包括政治的制度、宗教的制度、甚至家庭的制度所限制。

5. 但是卻可以感受到的,你可以感受到屬靈的生命在長,感受到他在縮小,感受他在渴想永恆,感受他敬拜神與神來往的喜樂,是真實的。你最親近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你的屬靈生命。

6. 你卻不曉得從那裡來往那裡去,這屬靈的生命不是用理性去分析,而是要去體會的,不用理性去分析不等於不合理,而是超理性是理性不曉得的層面,必需用靈去體會。安靜地去聽,用心去聽,在敬拜中把自己的靈提起來,藉著耶穌,與神來往,聽見神的聲音,體會神的安慰與帶領,這都不是理性能明白的,而是要用心靈體會的。

7. 例子:最近將到從中國來的信,是一位基督徒的姊妹寄來的,她信主之後,一直受父親與弟弟的反對,媽媽早死,他們一家三口相依為命,她深深的愛著父親與弟弟,但他們不了解她的信仰,她因為信耶穌堅持要與基督徒結婚,受到家人與親戚的嘲笑,「你以為你是誰,快三十了,還有什麼選擇的權利!」認為她為了耶穌,違背了父母,犧牲了自己的幸福。每一次回家都受到家人的迫害,要她放棄信仰,不准她去教會,用最苦毒的話咒詛自己:「若你去教會一次,我就短命一天的命。」更不准她奉獻,「若你奉獻一分錢,就表示你愛我少一份。」她非常難過,心情壞到極點,但她裡面從神而來的生命卻屹立不倒。「我的盼望,就在基督耶穌裡,生命泉源,就在基督耶穌裡,有主在我裡面活著,我宣告在我裡面的比世上一切更有能力,我不屬這世界,我高舉耶穌的名,我宣告在我裡面有活水湧流,滿有能力,有耶穌在我裡面活著,我勇敢站立。」

這是從上頭而來的生命,是從聖靈而生的,是像風一樣,不受限制,不能用理性去分析,但可以感受到,是滿有能力,能面對一切的困難。


三、我們需要用信心去接受這新生命,三 9-15

尼哥底母第三次開口只有幾個字,比第二次短:「怎能有這事呢?」和合本翻得很好。


第三個回合的對話,三9-15


1.  一直以來,尼哥底母相信的信仰是守律法才能進入天國,甚至他一生教導別人進天國的條件是遵守神的誡律,對神忠誠,快快樂樂地順服神的旨意,耶穌卻告訴他進天國的條件是從神而生,從聖靈而生,他從未聽聞這樣的事,「怎可能有這樣事發生?」

2. 耶穌對他一點也不客氣:「你是以色列人的老師(Rev. Dr. Professor),還不明白這事嗎?你是以色列宗教的權威,而你卻不懂?」耶穌不是嘲笑他的無知,耶穌提醒尼哥底母,他的問題不是理性的問題,不是知識的問題,而是他不相信耶穌的見証,不相信比不知道不明白的問題更嚴重,這是約翰福音的主題之一。






3. 耶穌更進一步向尼大哥指向得著這從上頭而來的生命的重點:相信「我」!在尼哥底母眼前的耶穌就是這生命的中心,「我們所說的」、「我們知道的」、「我們見証的」、與「我們見過的」都是天上的事,直指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在與尼哥底母的對話中,充滿了「耶穌是誰」的基督論啟示:
  • 耶穌是真理,三 11;
  • 耶穌是從上頭而來的,三 12;
  • 耶穌是唯一道路,三 13;
  • 耶穌是救恩的源頭,三 14;
  • 耶穌是救世主,三 15。
尼大哥,你相信耶穌嗎?你相信嗎?


 故事還沒有說完就結束了,作者沒有記載尼哥底母的回應,二人一對一的說話就在此結束。

4. 尼哥底母的決定是什麼?從作者的角度,他仍在黑暗中,從第一回合至第三回合,從他的出場到離場,他說的話愈來愈少,到最後,尼哥底母的聲音完全被耶穌啟發性的教導所淹沒,他的無知最終在約翰的筆下成為一個啞口無言的人,這是約翰負面描寫的寫作技巧之一,表示他在約翰的眼中,始終沒有相信,最後沉默地消失。

5. 反觀第四章的撒瑪利亞婦人,從開始出現說了兩句話,然後三句、四句話,最後入城到處說話為主作見證,與尼哥底母剛好相反,在約翰的筆下,尼哥底母成了不信的代表。

6. 你說:「不是吧!」尼哥底母在第七章再出現,在猶太人的公會中替耶穌說話,力言要先聽耶穌本人的口供,才能定耶穌的罪,但這是很弱很弱的表現,被其他公會的成員一句話「加利利沒出過先知」就壓了下去,並不見得尼哥底母有信心的表現。

尼哥底母最後一次的出現是約翰福音十九章三十八至四十二節,他陪同亞利馬太人約瑟一同埋葬了耶穌。約翰稱約瑟為暗地裡耶穌的門徒(Secret disciple),尼哥底母與約瑟在一起,約翰沒有記載他們任何一句話,尼哥底母最多算是耶穌一個祕密跟隨者的朋友,約翰沒有把他當作是跟隨者。而且,尼哥底母拿了一百多斤的香膏來抺耶穌的身體,就把他埋了,一百多斤等於七十五磅,那麼多的香膏用布包裹著耶穌的身體,好意是好意,但表示尼大哥一點也不明白,不相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與第三章第一次見耶穌的時候一樣:不明白,不相信!好人一個,但仍在黑暗之中。

約翰的重點不是尼哥底母是否得救,而是用尼大哥這個人物來表達他對當時猶太人知識份子、宗教人物、社會領袖、上層社會、富有的人的關切,在這一群的人當中,最上等、最好的代表,也不過是像尼哥底母一樣,最多是耶穌祕密跟隨者的朋友而己,從信而得生命的角度來讀尼哥底母的故事,他成了一個反例,雖然與耶穌單獨對話一個晚上,與永生神的兒子相遇,卻因為沒有相信,沒有願意走出來,結果沒有經歷任何的生命改變,仍活在黑暗的罪中。




結論

1. 今天我們要注意尼大哥的問題:他被傳統文化所捆綁,最終走不出來。
  • 「中國人怎可以相信耶穌西方的宗教?」其實耶穌一點也不西方,而且真理不分東或西,地球是圓的在中國或西方是一樣的真理。
  • 「信耶穌不可以相信至不顧家人!」這一句話在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可大呢!「我的父親不信耶穌,我也不能相信耶穌。」這些的觀念豈不是受傳統文化所捆綁?像尼哥底母一樣,「怎能有這樣的事!」
  • 「信耶穌要奉獻!」在現代中國的唯物文化中,不知成了多少人相信耶穌的難阻!
  • 一個「進化論」就不知成了多少中國知識份子不信耶穌的大條理由!
 2. 那位寫信給我的姊妹,在弟弟父親的惡言之下,還是選擇上教會,也甘心地作了金錢的奉獻,她說:「能奉獻是多麽大的恩典!」 在基督裡從上頭來的生命是多麽的美,是多麽自然,多麽自由不受文化所捆綁。

3. 你是否像尼大哥一樣,被知識自負所捆綁?北美的知識份子,每一個都是什麼班上的第一名,市、省第一名,某某大學的高材生,每一個都聰明絕頂,每一個都很能幹,但個「進化論」就難阻了多少人相信耶穌,一個「科學主義」就使許多人離開,「聖經我還未讀通」就成了最大的理由!這些的原因並不是不可以解決的,只有願意相信,這些困難都可以解決,多少人走在我們的前面,最有名的科學家相信耶穌比比皆是,問題是你是否願意放下你的成見與傳統的捆綁來見耶穌?

4.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相信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這從上頭而來,由聖靈而生的生命,只要你相信,你就可以得到,你願意嗎?

5. 你的故事還未寫完,你要如何選擇?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我非常喜歡的講章,雖然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也不是我第一篇有關尼哥底母的講章,但這一次我才真的感覺明白這一段經文的意思,在預備的過程中,真有與尼大哥相遇的感覺,聽見從他的口中說出的經歷,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經驗,在尼哥底母的故事中,我被主耶穌向世人的邀請深深的感動,這從上頭來的生命是神奇的。

2. 講章的大綱與經文的大綱吻合:1)上頭來的生命是第一個回合的對話;2)從聖靈生是第二個回合;3)信的人得生命是第三個回合。我的困難是將這三點合一個主題,不是散彈。改了又改之後,最後以「新的生命」為中心主題。

3. 從上頭而來的生命之例子有很多,我選擇用新生命在困難中顯出的能力為例。

4. 這是一篇佈道的信息,但也可以稍為修改,用作鼓勵信主的全心跟隨主。






井旁的婦人,約 4:1-30

井旁的婦人
約翰福音四章一至三十節

林永健牧師
2011.2.13
福遍中國教會


2011-02-13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主!教導我們禱告,太 6:9-10

主!教導我們禱告(一)
主禱文
馬太福音六章九至十節


林永健牧師
2011.4.03
福遍中國教會


Untitled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禱告是信徒最基本的動作,每一個信徒都懂得禱告,又覺得不懂得禱告,我們都想學習有效的禱告,當年門徒因為看見耶穌的禱告生活而要求耶穌教他們禱告(路十一1),耶穌的禱告生活既豐富又活潑,門徒親眼目睹,深深的被祂的禱告生活所吸引,福音書記載門徒要求耶穌教導他們唯一的東西是禱告,可見他們認為這是耶穌都特別的地方。

人生有一些時候,教導別人的人,並不一定是做得好的人,例如籃球的教練並不一定是籃球打很好的人, 但耶穌卻是最會禱告的人,也是最好教導禱告的教練。

祂的禱告生活是祂教導禱告的言論之基礎,祂教導門徒家喻戶曉的主禱文,把祂禱告的生活概念化,而祂又以祂禱告生活的榜樣來把主禱文形象化。所以我們若要學習有效的禱告,必需要注意耶穌有關禱告的教導,同時效法耶穌的禱告生活。


禱告的工具箱

禱告需要生活的「操練」,也需要「明白」禱告的原則;只有禱告的操練而不明白如何禱告,是浪費時間;若只明白如何禱告卻不操練,是空談沒有意義的。今天你若「明白」主禱文的意義,回家就要「操練」,工具箱是為你操練禱告而設的,包含一些實際的禱告的例子,讓你可以回家操練。

「主耶穌!求祢教導我們禱告,讓我們能明白禱告的原則;聖靈啊!求祢讓耶穌的禱告生活鼓勵我們去禱告,令我們渴慕有耶穌的禱告生活。阿門!」


主禱文的結構


9a         主軸
9b-10    三願
11-13a   三求
13b       榮耀頌



一、有效的禱告不是一種格式或一些咒語式禱文,而是基於一種親密的父子關係,9a

A. 我們在天上的父

1. 「我們在天上的父」不是一種禱告的格式,不是主禱文的開塲白或稱呼,而是全篇主禱文最重要的主軸,是解釋主禱文的控制原則(Controlling principle),只有從天父的角度才能正確的去解釋主禱文。教父特士良認為基督教教義之所以有別於其他教義,皆因神不是新法令的主人,祂是我們的 父。教父貴格利認為不單在禱告中要用這禱文,生活上也要符合這禱文的要求,而這禱文的生活方式,是由活出神是我們天上的父開始。這禱文是為神的兒女而設,只有神的兒女,才可以稱神為父,只有神的兒女才會關心父的聖名、旨意、和祂的國度。

2. 在耶穌時代的宗教領袖,禱告就像念咒語一樣,將傳統或別人留下來的禱文,一字不漏的誦讀,根據故定的宗教儀式,就能成為有效的禱告。

當時猶太人的法典制定了各種為不同事件及情況的禱文,婚姻有為婚姻的禱文,旅遊的有為旅遊的,原意是好的,使人能慬得律法的要求,但猶太人以為這些禱文就是有效的禱告,只有背誦、重複、謳吟就成了。

甚至主禱文在歷代的教會中被廣泛使用的時候,也成為一種近似咒語的誦經,在崇拜開始的時候誦讀,在守聖餐的時候誦讀,代禱的時候誦讀,修道士一天早、午、晚一天三次謳吟,這種的誦經,若僵化、公式化,就離開了禱告是基於與神的一種父子的關係。撒旦教的人甚至把主禱文倒轉來讀,由尾讀到頭,以此作為向撒旦禱告的禱告文,禱告成了念咒,以為咒語帶有法力,今天我們禱告,很在意說什麼,但耶穌教導我們禱告,要我們這樣的禱告:「我們在天上的父」,重點是向誰禱告,不是禱告的時候說什麼,因為向誰禱告比說什麼更重要。


<見證> 我曾見到在教會中關係很好的父子倆,面帶笑容並肩而作,兒子與父親又親密又尊敬!我們與神的關係就應如此。

<見證> 祖幸牧師的小女兒說:若有人要租爸爸的話,一分鐘十萬元!  她的父親是很值錢的!我們天上父親是尊貴而又至大的。


3, 「天父」(pater),是從亞蘭文的「亞爸」(abba)而來,是兒子對父親一種既親密又尊敬親暱的稱呼,當時門徒對「亞爸」的感受,受當時社會文化的影響,兒女在家中屬於父親的,完全要依賴父親的供應,兒女沒有父親的保護與供應是沒法生存的。當我們禱告的時候,稱神為天父,是以一個無依無靠的兒女之態度,向神呼求,所以主禱文不是一個自滿,自足的人的禱告,而是一個「虛心、哀慟、溫柔、飢渴」的人向天上父親的禱告。


禱告的工具箱

主禱文不是教導我們禱告文字,而是要調整我們禱告的態度,產生方向性的改變!例如:

1. 我們應如何為明日的考試、下週的介紹,下個月的面試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祢知道祢兒女的需要,如果祢不幫助我,我就無法通過,祢是我的倚靠,祢是我的供應者,只有祢能幫助我,只有祢知道我真正的需要,求祢聽我的禱告,因為祢是愛我的天父。」

2. 我們應如何為教會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祢是教會的頭,祢是教會的主,教會是屬於祢的,只有祢能賜予教會的復興,我們像無依無靠的孩子,向祢祈求,只有祢能改變我們屬靈的胃口,求天父垂聽祢孩子們的禱告,我們搖動祢的手,禱告作的事,我們不能作,天上的父親,求祢垂聽。阿們!」


B. 耶穌的禱告生活:阿爸父

1. 門徒發現耶穌的禱告生活與當時宗教領袖的禱告絶不相同:耶穌的禱告是直接最貼心的對談,像情人又像父子之間的對話,充滿單純(childlike)、真摰(authentic)的情意,難怪門徒羨慕。禱告不是一種宗教的責任,正如呼吸不是一種生存的責任一樣,耶穌的禱告是祂和阿爸父之間的臍帶,屬靈生命所需的養料由此而得,既自然又活潑,既親密又隠蔽;祂從不炫耀自己的禱告生活,正如我們不會炫耀呼吸的生活一樣。「我們在天上的父」不是念誦而已,而是要實際地活出來,天父真是我們的天父。


2. 耶穌向父神禱告,抱一個完全謙卑順服的態度:「我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父阿,我將你賜給我的人一個也不漏的交付姶你。」「父阿,你在創世以先已經為我安排好了。」至高在上的聖子耶穌,虛心地抱著一個兒子的態度,真心的倚靠父神﹐這是祂禱告的生活與眾不同的地方,吸引人的地方。



二、有效的禱告不是一種自我為中心的禱告,而是要「先求他的國」  的禱告,9b-10

A. 國度的禱告

主禱文頭三個的祈求稱為「三願」,是有關天父的三個請求(Three Thou-petitions), 三個的祈求非常相似: 1) 「你的名」、「你的國」、「你的旨意」,三個「你」字都在原文的句尾,表示強調,首先要為「你」的事禱告;2) 三個動詞;「尊為聖」、「降臨」、「行」都是點形的過去式(aroist),文法家稱為「神聖的過去式」(Divine aroist),動作雖仍是將來的事,但作者認為必然發生,有如已經過去的動作,意即強調禱告的信心與誠懇。3)其中兩個動詞:「尊為聖」與「行」都是被動式。

1. 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

「尊為聖」原文的動詞源自「聖潔」的動詞,使之為聖潔的意思,有很強烈猶太傳統的意味。
「為聖」是一個神學的詞語,是分別出來的意思,例如聖殿的器具是聖潔的,不是因為它們在道德上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而是因為他們是被分別出來的,與其他器具不同,是用來事奉神的。同樣「聖日」是被分別出來敬拜神的,「聖殿」是與其他建築物不同,是被分別出來為神使用的。這裡的意思是願神的名從其他名字中被分別出來,願祂名在全地被稱頌,祂的名被放在一個絶對至高的位置上。

原文的動詞是被動的時態,道出禱告者的願望。願神被全地的人尊崇,不僅是口頭上的願望,也是禱告者在自己的生命上的一種表現:「願我的生命尊你的名為聖!」


2. 願你的國降臨

猶太人認為世上的不義不公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神的權不得張顯的結果,有一天,神的國將要降臨地上,人就會真正的安居樂業,這思想成為舊約的彌賽亞神學的核心主題,重點是神國末世的降臨。耶穌的教導卻超過這種的思想,神國的降臨不單是末世的事,更是現今的事,隨著祂的降臨,神的國已經降臨(already)但不是全部份(not yet)。

耶穌所說「天國就在你們中間」的天國,重點不是彊界和管治權,以取代羅馬政府的實權,祂的重點在於神的主權在個人生命中的伸張,重點不是什麼時候神的國降臨,而是怎樣生活在神的國之中,這是登山宝訓中的精要主旨,馬太把「願你的國降臨」的主禱文放在登山宝訓的裡頭,神的國就在我們當中伸張,也同時盼望著將來神國在末世的降臨。

耶穌的教會是一個末世的群體,這群體有一使命,就是傳揚神的國度,教會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我願祢來!」這正是主禱文的祈求。


3. 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神的國度降臨在地上的日子,相等神的旨意能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要為這日子的降臨禱告,第二個「願」與第三個「願」平行,神的旨意如何在地上成就如同在天上,這樣祈求的人不單祈求,更是實行神旨意的人,全心全意委身給神的旨意成就。

天國的版圖不是在地圖上可以找得到的,今天它只能從我們的生命看得出來,一個完全委身給祂的生命,就是祂的天國,祂的王權不在指揮地上的海陸空三軍,而是在指揮我們的生命,祈求者的委身與順命是神的恩賜,神的旨意得成是神人努力,而人能和神合作,是神賜的恩典。


B. 耶穌的禱告生活:願你的旨意成就

1. 國度的禱告是耶穌禱告生活的模式,在客西馬尼园的禱告:「不是我的意思,仍是你的旨意成就。」,祂一生的事奉就是要遵行天父的旨意。

2. 耶穌的禱告生活是一種屬靈的爭戰,為天國而爭戰。

耶穌一生在每一個重要的彎角都是在禱告爭戰:

a. 受洗,路三21
b. 選召門徒,路六12
c. 登山變像,為神的事與摩西和以利亞討論,路九29
d. 客西馬尼园,太廿六36-46

沒有一個生命的彎角是輕鬆易轉的,沒有一個生命的選擇是容易做的,在人類救恩歷史上最重要的關鍵時刻,耶穌卻獨自走進了客西馬尼园的至聖所,在人類生死存亡的時刻禱告,路加形容:「耶穌極其傷痛,禱告更加懇切,汗如大血點滴在地上。」(路廿二44)。

耶穌在十字架上最痛苦的一刻快要氣絶身亡的時候,仍然以禱告向父神交託,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是不適宜禱告的,事實上,在重要的時刻,也沒有比禱告更適切的事是可以做和需要做的了。耶穌禱告的生活,說明了禱告是屬靈爭戰的道理。

3. 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喜歡在十字路口禱告,注重在人前禱告的表現,禱告的生活成為外表屬靈的記號。今日的人也是這樣,禱告是為自己的,禱告的內容以「我」字出現最多,禱告為了追求自己的好處,求能力,求智慧,求功名,求前途,求婚姻,求平安,求健康,求長命,求成功‥‥,而耶穌教導我們禱告,第一是求神的國降臨,求神的名得稱頌,求神的旨意成就,在求神的國度和祂的旨意中,我們一切的需要,祂都已經知道。

例子: 幾年前我學會了如何為教會的事工禱告,求神的國、神的旨意、神的名在教會中、在我的生命中得成就,禱告帶來了釋放與改變,神垂聽這種的禱告。


例子:"雅比斯的禱告"一書的作者布魯斯威金森,他分享說:一天,一個從非洲來的同工說:Bruce,非洲的事工有很大的需要,你要來非洲幫我們嗎?Bruce立刻的反應是:"我很忙! 我不能去! "  可是這同工跟他說:"Bruce,請你先為這事禱告吧!"  當  Bruce在禱告時,神開他的眼睛,使他對非洲的負擔越來越重,他用神的角度-以神的國、神的名,為非洲來禱告。終於,在一次禱告中,神讓他看到非洲一幕圖畫,他整個人在淚水中降服;第二天就將’Walk Through The Bible’這極為成功的機構交給人,自己到非洲去教導那裏的人如何讀聖經,去關懷世上有需要的人!



禱告的工具箱

1. 如何為日本的災難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我們不知道為什麼這大災難臨到日本,我們同心合意地求你施恩憐憫日本這國家,因為他們是你所創造的子民,你愛他們並差你的獨生兒子為日本人死在十字架上;若我們對日本人存有仇恨或爭勝的人,求你饒恕我們,不要因為我們的罪過而不聽我們的禱告。求你按你的旨意成就在日本如同行在天上,願你的名在日本被尊為聖,願日本因為基督徒與教會的關心而認識你的愛,願你的國降臨在日本,讓日本人能認你,奉主的名求,阿門。」

2. 如何為丈夫、妻子、孩子禱告?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你的旨意在我的丈夫的身上成就,願他能有聖靈的能力,舉起聖潔的手為國家、為教會、為小組、為家庭禱告,願我的丈夫成為我的頭,做一個愛妻子的人,願我的丈夫成為別人的祝福,能合你使用,使萬民能轉向你,阿門!」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你的旨意在我的妻子的身上成就,願她沉靜學道,順服丈夫,按你的旨意來教導孩子,願你賜她忍耐的心,能被你使用,阿門!」

「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你的名在我的孩子的一生被尊崇、高過一切,願他跟隨你的旨意,成就你在他身上的心意,願他能跟隨你,使你的國降臨在地上。阿門!」



結論

主禱文教導我們禱告是向天上的父說話,態度比說什麼更重要,我們存倚靠天父的心,像一個無依無靠的孩子一樣,禱告的時候,第一、是要先求神的名得榮耀、神的國降臨、神的旨意成就。



討論問題


1.   如果你只能求耶穌教導你一樣事, 你會求祂教導你甚麼?(耶穌門徒求的是: '禱告').

2.   你自己在操練禱告上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怕禱告的不好? 沒有時間? 沒有效..?)

今天信息說: 禱告不是在乎你說什麼, 而是在乎你跟父神的關係!這對你有何啟發?

3.   你曾嘗試用 神國度 的禱告來為你的工作、家庭、夫妻、孩子、教會禱告過嗎?

4.   學習禱告若沒有操練是沒有用的。分享你這個月禁食禱告的心得,並彼此為把禱告活出來的心志來代禱。



回應詩歌


願祢榮耀國度降臨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福遍教會的會眾在禱告上的需要是什麼?是需要被鼓勵多禱告呢?還是需要教導如何禱告?很可能大部份的會眾是需要鼓勵多過方法,但主禱文的重點是主教導門徒如何禱告,所以我決定講章還是以教導為主,順著經文的原意,以後一定有机會用其他經文鼓勵會眾多禱告。當我這樣決定的時候,我發現主禱文的重點不是如何禱告的實際方法,而是禱告方向性的教導,禱告的人應以天父的兒女的身份,首先為天父的事祈求,然後為自己祈求,這個認知在預備這講章的時候有決定性的影響。

2. 已故的名牧楊牧谷博士寫的一本書,【步祂後塵(三):禱告不渝】,香港更新資源,2000年出版,對我的幫助很大,楊博士強調耶穌有關禱告的教導是源於祂的禱告生活,所以在寫講章的初稿的時候,我先介紹耶穌的禱告生活,作為主禱文的引言,耶穌與當時的宗教領袖相比之下,祂禱告生活所示範的正是主禱文所表達以兒女與父親的關係為禱告關鍵的重點!耶穌的禱告生活與主禱文並非兩個不相關的主題,使這講章有兩個不同的焦點,若只有主禱文的教導而沒有主耶穌的禱告生活作為示範,這講章可能缺乏說服力,變得有點抽象。在寫講章的第二稿的時候,我決定把耶穌的禱告生活溶入主禱文的教導,成為主禱文的示範例證,不分開先講,這樣二者更溶為一整體,講章更清晰。

3. 當時宗教領袖禱告的困境正是今日我們禱告的困難與錯誤的認知(False narrative),主耶穌禱告的生活與主禱文的教導(Jesus' narrative)正是針對我們禱告生活的弱點,我們的禱告生活需要根據主禱文作出方向性的調整,這是這篇講章的中心思想。

4. 最後一步是如何幫助聽眾應用。理出經文的中心思想,有了講章的方向與重點之後,我最担心的是太理論化,帶出「我們的禱告生活需要根據主禱文作出方向性的調整」的主題之後,又如何呢(So what)?我需要給聽眾一些實際的工具(Tools)去應用,工具箱的想法由此而生,在每一個有關禱告方向性的調整,都有一些實際的建議,甚至是實際的情況下的禱文,作為參考的工具,使整篇的講章不致流於老生常談。

5. 同工的一些建議:

a. 可以多從負面入手,如禱告不是誦經、不是交易等來比較出禱告應有的態度。
b. 工具箱的例子硬了一些,如果可以加上一些見證:這種天國的禱告有何實際的果效,可能會更好。
c. 國度的禱告或我們與天父的關係可以再深入多說一些,或許可以分成兩篇講章,多舉一些例子。




















Tuesday, March 29, 2011

向神呼求,詩 40

向神呼求
詩篇第四十篇

林永健牧師
2011.3.20
福遍中國教會


福遍中國教會- 2011年03月20日【林永健牧師- 向神呼求 】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三幅圖畫:

a. 井底--孤單、黑暗


b. 淤泥--下沉、被困



c. 波濤凶湧--驚嚇、害怕




2. 三幅圖畫加起來就是作者大衛「禍坑裡、淤泥中」的經歷!




一、讓我們學習在患難中向神呼求、詩四十1-2

1.  在患難中無助的圖畫

a. 大衛回顧過去在患難中的經歷,他用三幅圖畫來描寫他的困境:

1). 「坑裡」(בְּאֵר):井底、儲水池的底(參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number 194e),形容被困、孤單與黑暗的經歷。約瑟被哥哥們掉在坑中、耶利米被猶太人關在井底,用的字是同一個字。

2). 「淤泥中」:在泥濘的黏土中,吋步難移,甚至下沉,形容艱難、被困與絶望的經歷。

3). 「禍」(שָׁאוֹן):大水咆哮的聲音,形容災禍快要來臨的聲音(參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number 2301d)。

三幅圖畫加起來:「被困在黑暗的井底、在淤泥中下沉、隨時有被大水淹沒的恐慌」,這是大衛在患難中的感受--恐懼、絶望、孤單、被困、無助。在大衛的一生,類似的經歷可能包括以下三個時段:

1). 大衛逃避掃羅的時候,十四年之久,居無定所,時常生命的危險,今日不知明日的事;但這並不是大衛最痛苦的時候,這個時候,神仍然與他同在,他仍相信明日會比今日好。

2). 大衛犯罪,被神責打,與拔示巴所生的孩子,命在旦夕,他在神的面前不食不休,向神哀求,這正是「在禍坑中、淤泥中」的經歷。

3). 大衛逃避兒子押沙龍的追殺,逃到曠野,同時又掛念著押沙龍,在年老的時候掉「在禍坑中、淤泥中」,


b. 我們「在禍坑中、淤泥中」的圖畫

今日我們也常常有這種的遭遇:

1). 在工作的壓力之下,有力不能勝的感覺,隨時有失業的可能,每天都提不上勁班,卻又不能不去;
2). 做生意的人,受大環境的影響,生意一日千丈,公司面臨倒閉的危機,不知如可應付;
3). 兒女出了問題,父母不知何幫助他們回轉;
4). 媽媽抱著剛出生的婴兒,醫生說况他在先天性的心臟問題,不能活過明天,媽媽兩眼發直,心中悲傷的心情,正是「在禍坑中、淤泥中」的經歷;
5). 被所愛的配偶傷害,一生為他/她而付上了一切,現今對方這樣傷害你,心中的怨恨與失望,有如被打下十八層地獄,你除了難過之外,又能做些什麼?




2. 在患難中向神呼求


在這患難時候,大衛向神呼求,神垂聽了他的呼求;向神「呼求」是一種的禱告,意思從字義與用法包含三點:

a. 「呼求」(שַׁוְעָה)的名詞出現十一次,指面臨崩潰的人所發求救的呼嘯,例如: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向神「呼求」的聲音,神聽見了,(出 2:23);動詞在聖經出現了二十二次,都以 Piel 的形式出現,是一個感情非常強的字(參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2348c)。

例子:我的兒子宇軒四歲的時候生病抽筋,眼睛翻白,臉轉黑,四肢發抖,牙關緊挨,我與太太不知所措,第一時間向神大聲呼求,「神啊!求你救我的兒子!」「神啊!救命啊!」我經歷了這種逼切、緊急、大聲禱告的呼求。

b. 同組的希伯來字包括:


1). Qara:大聲的呼叫;「並要在患難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榮耀我。」詩五十15
2). Hamah:一個響亮的嗡嗡聲,這不正是禱告應有的聲音嗎!「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聲悲歎;他也必聽我的聲音。」詩五十五17
3). Tsaaq:一個實際悲傷尖叫聲;「義人呼求,耶和華聽見了,便救他們脫離一切患難。」詩三十四17
4). Rinnah:一個刺耳的聲音鈴聲;「神啊,求你聽我的呼求,側耳聽我的禱告!」詩六十一1


c. 在新約也有這種向神「呼叫」的教導,「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羅馬書八 15, 與「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原文作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加拉太書4:6。這向神呼叫「阿爸!父!」是聖靈在我們心中的工作,這種「呼求」,做父親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一定會放下一切,來幫助正在「呼求」的孩子。

當我的兒子宇軒因抽筋被送到醫院的時候,醫生要在他的背上的脊椎骨抽脊椎骨的水去化驗是否患了腦膜炎,四個大人按著我的兒子在病床上,不要他動,兒子非常之害怕,大聲的向父親求救,「阿爸!父!救命呀!」做父親的不是不想幫助他,而是知道這是必需的,而且很快就過的,我滿臉淚水,走出房門,不是聽不見兒子的呼求,而是要他得醫治。我們在天上父親也一樣,祂必垂聽我們的呼求,在祂大能的智慧之中,把最好的要賜給我們,這是向神「呼求」,必蒙垂聽的原因。



二、讓我們學習為教會向神呼求,詩四十11-17 


1. 大衛以王的身份為百姓向神呼求

詩篇四十篇是猶太人傳統中,君王上聖殿為百姓禱告的詩,是禮儀的一部份,(參 Peter C. Craigie,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19: Psalms 1-50, p. 314),王先以個人的身份,感謝神過去在患難中應允他的呼求(40:1-10),用的過去與完成的時態,然後以個人代表眾百姓向神呼求,第八、九節提到會眾,第十一至十七節王用第一人稱單數的代名詞--「我」,以現在與將來的時態,訢說百姓的苦情,並向神呼求,求神快速的搭救。


注意這一段十個向神的呼求,一個人代表眾人逼切的向神禱告,是何等的熱切:

11  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向我止住你的慈悲!願你的慈愛和誠實常常保佑我!
12  因有無數的禍患圍困我,我的罪孽追上了我,使我不能昂首;這罪孽比我的頭髮還多,我就心寒膽戰。
13  耶和華啊,求你開恩搭救我!耶和華啊,求你速速幫助我!
14  願那些尋找我、要滅我命的,一同抱愧蒙羞!願那些喜悅我受害的,退後受辱!
15  願那些對我說阿哈、阿哈的,因羞愧而敗亡!
16  願一切尋求你的,因你高興歡喜!願那些喜愛你救恩的,常說:當尊耶和華為大!
17  但我是困苦窮乏的,主仍顧念我;你是幫助我的,搭救我的。神啊,求你不要耽延!



2. 一個人代表眾人向神呼求

同樣,今日我們經歷過神在患難中垂聽我們呼求的人,可以以同樣逼切的呼求為眾人祈求,我們在天上的父必然垂聽。

以西結書二十二章三十節:「我在他們中間尋找一人重修牆垣,在我面前為這國站在破口防堵,使我不滅絕這國,卻找不著一個。」 一個人可以為眾人在父面前代求,為眾人求平安,這是「站在破口」的意思,成為中保,藉著禱告,求神改變眾人的命運。

摩西在以色列人犯罪得罪神的時候,站在破口之中,為百姓向神呼求,求神饒恕他們。

今日,我們同樣需要為教會為眾人向神呼求,福遍教會的弟兄姊妹需要代求,最少在三方面的文代與價值觀,需要求神改變,靈命才能健康的成長:



a. 重視禱告:

我們並非不明白禱告的重要,而是被基本自靠的本性與社會的文化所影響,遇見問題,先用人的方法,自己的力量去解決,相信「神助那些自助的人」,禱告變成了點綴,禱告張開眼睛之後,好像沒有禱告過的人一樣,以人的方法,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問題,無論是找工作、教養子女、帶領小組都一樣,難怪我們經歷不到聖靈的能力,做事事倍工半。重視禱告是神所賜美好的生命之一部份,讓我們透過禱告向神求,在凡事上、在每一個決擇上,在每一個時候,禱告與神同工,讓神的能力透過我們彰顯。

b. 重視屬靈的追求:

教會的使命是要造就信徒成為基督的門徒,若弟兄姊妹屬靈不追求,教會就失去動力,我們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從小追求物質至上,追求成功,信主之後,若要以追求主為優先次序,非靠聖靈的更新不可,只有祂才能改變我們生活追求的優先次序。這種屬靈的優先次序,在教養下一代尤其重要,父母身教比言教,更為重要,我們是否重視孩子的靈命成長,決定孩子的一生。讓我們一同代表眾人向神呼求,求神改變我們的優先次序,重視屬靈的追求。

教會青少年祟拜的人數,在過去六年不斷減少,同時期成人的人數卻增加百分之十五,青少年是教會的未來的主人,他們的靈命非常之重要,要幫助他們先要從家長屬靈的優先次序入手。

c. 重視傳福音

福遍教會蒙神賜福,有豐富的資源,人力物力都充足,但因為太豐富、太容易,而容易生活在安逸的地帶,成為一個內向的教會,大家享受主內的生活,而忽略了傳福音的工作,這也是基本的價值觀問題,不是講就可以改變的,需要禱告,求神賜下愛人靈魂、廣傳福音的熱誠才能讓福遍教會成為一個傳福音的教會。


你願意成為一個代禱的人,站在破口之中,為教會向神呼求,求神改變教會的氣氛與文化嗎?教會將於四月舉行三十日的禁食禱告,並於四月份的三十天每一天在教會舉行禱告會,為教會守望,你願意為教會禱告嗎?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二十多年前曾聽過 Bill Gothard 的一篇講道並看過他的一本書 The Power of Crying Out: When Prayer Becomes Mighty, Multnomah, 2002. (http://www.amazon.com/Power-Crying-Out-Becomes-LifeChange/dp/1590520378/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301431166&sr=8-1),印象本極深。預備這篇講章的時候,重新再讀一次,做了一些的札記,聖靈提醒我聖經「呼求」的教導,成為這篇講章的最先的想法。

2. 有了一些的方向,但沒有經文!在查考「呼求」的經文的時候,對詩篇四十篇產生了興趣,仔細硏讀的時候,要首先將對「呼求」的想法放開,試求讓經文主導產生講章的重點,發現第一節的「呼求」的意思只是書中所有關「呼求」的教導其中的一少部份而己,但經文非常之豐富,尤其是圖畫的文字與詩篇的背境:是大衛為百姓禱告與日後成為猶太人禮儀的一部份,順著經文的大綱,講章不寫自成。再加上教會正預備進入四月份的三十天禁食與禱告的操練,這篇的詩篇順理成章地成為最好的應用,寫這篇講章的時候,為神賜下合時的話語而感到激動不已。

3. 硏讀經文的時候,面臨一個釋經的決擇:大部分的解經家認為詩篇四十篇是兩首不同的詩合成的,四十1-10是一首個人感恩的詩歌,四十11-17是另一首個人的哀歌,前者是過去完成時態,後者是現在將來時態;只有一、兩個解經家以全詩為一首完整的詩,是王為百姓祈求禮儀之詩,我是拜讀 Peter Craigie 的解經書之後,認為後者的解釋較為可信,而 John Piper 的一篇有關四十1-3講章也是同一立埸。

4. 詩篇四十篇與其他的詩篇一樣,含有極豐富的文字圖畫:「在禍坑裡,淤泥中」三幅在患難中的圖畫,既富想像又引人入勝,講道的人是說故事的人,又是語言的畫家,這篇講章的強項是以三幅圖畫將聽眾帶入他們患難的經歷當中,然後以個人的故事將「呼求」的意義道出,再用這種「呼求」的態度為眾人禱求。

5. 這講章以個人的經歷為主要的例證:兒子生病危難的時候,父母逼切地大聲為兒子呼求;在急診室裡,兒子向父親呼求,而父親卻走開不理,去形容神不是沒有聽見我們的呼求,祂是聽見了,但為了我們的好處,祂沒有答應我們的呼求,祂離開我們的時候,心中因為我們的傷痛而極之難過,然而神不誤事,祂的愛沒有改變。生活中的例子往往是最好說明難明白的真理,記得「要示範而不說教」(Show and don't tell.)

6. 記得有一次參加領袖高峰會議(Leadership Summit),一個黑人牧師教導我們要將「佈告事項」成為你的講章的一部份(Preach your announcements.)這是最有效的宣傳、擁有最有多的聽眾。這篇的講章正是這一原則的例子,果效非常之好,呼召時候有超過五十人走到講台前已經預算好了座位,願意為教會禱告守望,而參加三十天禁食禱告的人比去年四十天食禱告的人多很多。教會的主任牧師是主要的異象傳遞者,而講台是最有效的渠道。

7. 這篇講章最大的弱點與困難有兩點:

第一、有同工指出,「呼求」是舊約的希伯來文,在字義硏究的時候,為什麼把新約「呼叫」的希腊文也包括在內,講章的 一、2、c 點,是否有點勉強?這一點雖然是合乎聖經的真理,但已離開詩篇四十篇的原意,不是作者原所包括,是己超出釋經講道的原則,我認為同工的評語是對的,這一點是可以減免,對講章影響不大。

第二、第二大點從經文很難看得出來,從第十一至十七節看見一個人眾人求的意思極不容易,有會友之後問我:「你是怎樣從經文得出第二點的結論?」這聲音是對的,在短短四十分鐘的講道真不容易交代得清楚,這是一個敗筆,下一次要多花一點時間,解釋清楚這些重要的轉接點,以免聽眾心人迷惑。


回應詩歌

一、我以禱告來到祢面前




二、獻上自己為祭

這首詩歌很適合呼召願意為教會、為城市,為國家站在破口之中,向神呼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