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2, 2011

充滿感謝的祈求,腓 4:6-7

充滿感謝的祈求
腓立比書四章六至七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1.11.27
感恩節信息



引言

1. 在這感恩節的時候,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感恩的地方,神賜給我們有健康的身體,美好的家庭與基督的生命,讓我們可以認識他。



2. 福遍教會也有很多需要感恩的地方:
  • 今年我們有最完整的教牧團隊,每一個岡位都有人負責,七位牧師,二位傳道,五位主任,真的是很感謝神,有很多的教會,連一個牧者也沒有,請牧師的教會多得是,我們為神給我們的牧者感謝神。
  • 教會的人數一直在增加,今年國語部增長了8%,粵語部成長了10-12%,主日聚會人數第一次平均超過一千三十人,感謝神把得救的人數加給我們。
  • 教會在短短的十六個月中為第三期的建築籌募了五百五十萬美元的奉獻或借貸,建築的工程也非常之順利,相信可以如期地在明年八月的時候搬進第三期四萬五千至五萬平方呎新的教育大樓,讓小孩子有很多的空間可以發展,成人也要新的房間可以使用,感謝神!
3. 我們在順境的時候感謝神並不困難,但在逆境中感謝神,卻不是那麼容易。


對很多人來說,二零一一年是困難的一年,美國經濟不景,最近最新的報告說,美國將近一半的人口是入不敷出的,收入不夠支付房子、保健、交通、食物等基本的開支,是美國近年來最高的比例。


雪上加霜的是政府的意見分歧,不願合作,政策朝令夕改,民意認為現今的國會是歷屆最差的國會,只會爭吵,不會做事,上星期國會指派的超級小組(super committee),負責商議在未來十年內削減財赤 1.2 兆美元,但共和、民主兩党不能合作,這十二位的議員,六位共和党、六位民主党,互相指責,最後不歡而散,上週期限己過,毫無結果,根據法律的規定,若這超級小組無合議,期限過後,整個財政預算一刀切,削減開支,受影響的包括國防的開支、教育的經費、研究基金、貧窮人的支助等的預算,後果令人憂心。


在這樣不穏定的經濟大環境之下,明日將如何?沒有人知道,要在困難的時期感謝神,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4. 又或者你有太多實際的需要,要感謝從何說起?1)家人生病,媽媽生癌症;2)意想不到的悲劇,孩子成長出現問題,為什麼是我?3)每日生活中有許多的需要,日常生活有許多的壓力,教我如何能感謝?!



5. 讓我們仔細地讀一讀腓立比書四章六至七節的教訓,這兩節熟悉的經文,有三個主動詞:包括兩個命令,一個應許。

第一個命令:應當一無掛慮;
第二個命令:要將你們所掛慮的告訴神(禱告的意思)

神的應許:神的平安必保守你們的心。

兩個命令其實是同一個命令的正反兩面,這個是一個帶有應許的誡命。


6. 當保羅吩咐腓立比的信徒:「應當一無掛慮,要帶著感謝告訴神你的需要」的時候,他是在羅馬的監獄的裡面,受著牢獄之苦,並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放出來,坐過監獄的人,都會知道無期徒刑的可怕,沒有盼望,並沒有什麼可以感恩的地方。而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內有「犬類」作惡的人(腓三 2)、十字架的敵人(腓三 18),而外有同胞猶太人的逼迫,生命都有危險,所以保羅要腓立比信徒學習的,正是我們不容易做在患難中感謝神。


一、一無掛慮凡事祈求

1. 「掛慮」(μεριμνάω)指什麼?這個希臘字在聖經出現十九次,主要在登山宝訓中出現(共十三次),掛慮的事是指耶穌所說「生命的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太六 25);指的是「為明天未發生的事」憂慮(太十 19);或是家庭的憂慮,「沒有娶妻的一無掛慮,娶了妻的卻為怎麼叫妻子喜悅」(林前七 32-34),指的是家中的柴米油鹽、兒女的教學費等一大堆的煩惱!

2. 心理學說,憂慮(Worry)會引至恐慌(Panic),精神失控,形成焦慮症(GAD: General Anxiety Disorder)。今天患焦慮症的人非常普遍,香港每六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是精神有問題的,嚴重的需要住院留醫,輕微的影響工作與睡眠,原因都是因為掛慮開始的。我曾患上焦慮症,晚上不能入睡,有不能控制的思想,對前面完全失去信心與動力。


如何醫治憂慮?


3. 首先是反面的命令:應當一無掛慮!怎樣才能一無掛慮?正面的命令:「只要凡事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告訴神是什麼?告訴神就是禱告的意思。如何醫治憂慮的病?「禱告!」



4. 保羅用了三個同義的名詞來加強這禱告的命令:1)「禱告」(Prayer);2)「祈求」(Petition);3)「要求」(Requests)。



5. 但保羅的重點是在句首的兩個形容詞:1)「凡事」(in everything);2)「一無」(in nothing)。禱告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保羅要我們「一無」掛慮、「凡事」祈求。中文翻得很好,把兩個形容詞都放在動詞的前面,重點是「一無」掛慮、「凡事」祈求!

這是新約最精彩的經文之一,請你們跟我一同重複地說:「一無」掛慮、「凡事」祈求!並把語氣強調在「一無」與「凡事」!(Worry for NOTHING! Pray in EVERYTHING!)


「一無」掛慮、「凡事」祈求並不容易,但這是我們信徒勝過日常生活的壓力與憂慮的最佳方法!
  • 需要一個女朋友?不要掛慮,只要向神求!
  • 需要一個男朋友?不要掛慮,只要向神求! 
  • 需要有足夠的收入去支付家中的開支?不要掛慮,只要向神求!  
  • 需要一份工作?不要掛慮,只要向神求! 
  • 教會需要同工?不要掛慮,只要向神求!


二、帶著感謝的祈求

1. 如何才能做得到「一無」掛慮、「凡事」祈求?經文還給了我們一點提示,也是這篇講章的重點。保羅說:「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中文聖經將「禱告」、「祈求」、「感謝」平排,好像三個是平行的一樣,原文「禱告」和「祈求」是平行的同義的名詞,而「感謝」是「所有格」(Genitive),表示禱告與祈求的態度或方法(Genitive of manner),在面對生活的壓力與憂慮的時候,帶著感謝的態度去禱告,把你的需要告訴神,這是這個命令的特色,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2. 原來祈求神,將你的需要、憂慮告訴神是需要帶著感謝,才能將掛慮消除!你對明天有憂慮嗎?記得祈求的時候,帶著感謝。感恩可以從過去已經發生或已成就的事開始去感謝神,過去是真實不容否認的事,憂慮是為未發生的事擔心,而禱告是現今應做的事,保羅教導我們:不要為未曾發生的事憂慮,要帶著為過去已發生的事感恩的心,學習今天凡事禱告交託神。



3. 例子:一位弟兄在工作上遇上壓力,新的機械做成很長的工作時間,我們應如何一無掛慮,把這一件事交託給神?可以從感恩開始!「感謝神讓我能參與這新的機械的工作,不單只是最新的科技,更是可以造福人類,為病人求新的幫助,而且能參與這新機械的工作是我的禱告,神聽了我的禱告,讓我有機會參與,感謝神!現在求神給我有能力去面對新工作的壓力!」這樣的禱告祈求,你說是不是很好?

同樣,我們可以這樣為找工作祈求,先為神已賜下的恩典,為神的美好而感謝,然後才祈求!「感謝天父賜下美好的生命,感謝上帝過去的帶領與恩典,感謝你賜給我一個充滿愛的家,求你把我需要的工作賜下!」

當我的媽媽生病的時候,我也是這樣的為他禱告祈求,「感謝神賜下健康的八十年,感謝神過去的恩典,感謝神兒孫滿堂,我為今日的需要祈求,求神減輕我的痛苦,使我心中有平安!」


三、神必賜下出人意外的平安

1.  當你遵守神的吩咐,一無掛慮,凡事以感恩的心去祈求,意想不到的事就會發生,神蹟就會出現,第七節原文以連接詞 And 開始,表示「結果」:神必賜下平安!

這平安是神的屬性之一,是直接從神而來,是神的一部分,他將他的屬性的一部分賜給我們。

2. 「平安」希伯來文是 Shalom,是猶太人見面祝福的用語,為對方求神賜下他的平安。這平安猶太人的觀念是一種和諧、一切都調配得很好的景象,包括神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世界萬物的關係,一片和諧吉祥的境界。與環境是否順或逆無關,換句話說,就算是在逆境的時候,還是可以有平安的。

一褔以「平安」為題的圖畫是這樣描寫平安的:一個行鋼線的人,在尼加拉瓜大瀑布上,拿著一根長長的平衡木,從瀑布的一邊走到瀑布的另一邊,下面是可以粉身碎骨的洪水,但一切是在平衡和諧中渡過,這是聖經中平安的意思!

3. 這平安是出人意外的,比人安排的或比人預計的都要好,你用什麼的方法也不可能得到這種從神而來的平安。

4. 這平安從三方面臨到我們:a)思想(thoughts);b)心懷(hearts);b)意念(Minds)。像光照在一片混亂之中,是神奇的,是意想不到的。

例子:有一次我到中國農村的一間聖經學校培訓,經過飛機、出租車、公車、旅行車,一整天才到達,第一次認識的人,學生的程度又不知道,內心有很多的壓力與憂慮,在車上我為每一位學生禱告,為他們感謝神,禱告之後,心中有一從天上而來的平安,是不能解釋的,那是一種安寧、和諧、與對前途的把握,非常之神奇,是從天父而來出人意外的平安。


你也可以得著這平安,只要你學會一無掛慮,凡事以感謝的心,把你的需要告訴神,雖然環境是惡劣的,但這平安卻要保守你,使你一無掛慮。


結論

1. 神所賜的平安有一個雙胞胎叫「喜樂」!這就是上文第四節說的「常常喜樂」的祕訣,神所賜的平安是帶有喜樂的,就算環境是惡劣的,我們信徒以感動和祈求,可以活出喜樂平安的生活,這是信徒的標記。

2. 保羅這裡的吩咐是給眾人的:「你們」!這是信徒群體的生活,我們要教導下一代,禱告的生活,感恩的生活,喜樂的生活!他們面對很多的壓力,與別人比較之下的壓力,從父母而來的壓力,社會的壓力,要活出基督徒的生活,必需要學習如何靠禱告去面對壓力。今天你就可以傳下禱告的榜樣給你的下一代,今天你就可以靠著禱告,活出喜樂平安的信徒群體的生活。





回應詩歌





「獻上感恩」這首詩歌的作者施敏士(Henry Smith, 1952 - )在1981年起,就被視為是一個不能駛車的盲人。

這首詩歌作於1978年,那時他剛畢業自維州長老會的聯合神學院。 他對所學的課程覺得枯燥無味,而宗教派別的爭議更令他失望。 他不善於辭令又有嚴重眼疾,前途茫茫。

於是他回到家鄉,在一個聚會所做平信徒,平日以打零工謀生。 這對一個神學畢業生而言,似乎是了無前途,但這卻是神的安排。

他在家鄉遇到了仙蒂,不久結婚,雖然他的眼疾使他無法找到一份長久的工作,但友誼和愛充實了他的生命。有一天他聽牧師引用哥林多後書8:9「你們知道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
­,他本來富足,卻為你們成了貧窮,叫你們因他的貧窮,可以成為富足。」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詩歌。 當時人們給予這首歌的評價,並不算最高,祇是較一般詩歌略勝一籌而已 。

1986年純全音樂(Integrity Music)第七張唱片以此歌命名,並經多年尋訪才找到了原作者。這首歌的版權費供養了他們多年,使他們走上了事奉的道路。


現今施敏士有自己的錄音室,並參與當地的青年事工及音樂敬拜。 除作曲外,他能演奏電子鍵盤,吉他及低音提琴,他無法閱讀樂譜,一切全憑心記。 仙蒂經營一小生意,幫助維持家計。

數年前,有六個年輕的西國傳教士,奉差派進入中國大陸的內陸尋找地下教會。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當時基督徒因怕遭受逼害,無人敢對陌生人表露信仰。

有一天,這小組自黃河搭船去一小村莊,住在一幽暗的小客店,飯後休息時,其中一人不經意地輕哼著「如鹿渴慕」。

不料從鄰室傳來輕柔「獻上感恩的心」應和的歌聲,令他們歡欣欲狂。 這交換的樂音,使他們靈裏相通而安全結識,隨後他們被帶領去了許多當地的地下教會。他們回國後提出報導,使西國人士,對中國大陸的教會有嶄新的認識。

這個見證深深地鼓舞了施敏士,他想不到自己的歌能深入地球的另一角。 這首歌在當初只是他喜樂地表達對神無限的慈愛由衷的感激。尤其是「如今軟弱者能變剛強,貧窮者成富足,都因為主為我成就大事,感謝。」

轉載自"荒漠甘泉-樂侶"每日靈修八月四日獻上感恩的心一文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感恩節的信息,每年都有感恩節,但感恩的信息卻是百聽不厭,在生活的種種壓力之下,感恩的確是非常重要的操練,腓立比書四章六至七節是非常豐富的經文,有很多精彩的字與教導,可以每年都根據這兩節聖經講一篇不同的信息。

2. 這一信息對我有即時的應用,為我的孩子祈求,當我為他們感恩的時候,我的祈求變得更有把握,神如何帶領他們成長,今日神也必為他們預備他們一切所需要的。

3. 以「憂慮」為題的時候,我要決定講多少心理學的東西,「憂慮」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而且心理學有很多這一方面的研究,但我很小心,我不是心理學的專家,講道也不是心理講座,雖然會眾或許想多聽一下心理學的研究,但講道還是應該以神的話為權威,心理學為旁証,宣講神不變的話是我的責任。







Sunday, November 13, 2011

沒保留的跟從,太 16:21-28

沒保留的跟從
馬太福音十六章廿一至廿八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1.11.20



福遍中國教會- 2011年11月20日【林永健牧師- 没有保留的跟從】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 時 30 分,佛山南海五金城發生一宗悲劇,一個兩歲的女孩小悅悅,在巷子裡,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倒在地上,幾分鐘之後,又被一小型貨櫃車碾過,附近一個錄影機把整個過程都錄了下來。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鐘內在女孩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對此不聞不問,也沒有人報警。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媽媽,把小悅悅送醫院急救,可是終於不治而去世。

2. 其中一個在女孩身邊經過的路人,接受記者的訪問,「為什麼你不去救這個受傷的女孩?」他說:「又不是我的小孩,為什麼我要幫忙?」

3. 這件事在網上引起激烈的討論,假如你是第十九經過的路人,你會怎麼做?回應的人各種的反應都有:只有小數人說會毫不保留去幫忙,絶大部份的人都有保留,多多少少怕惹禍上身,要先把預防的工作做好,例如用手机把現場拍下來,以防以後有麻煩,才去打 110 報警;或搬一些東西先擋住自己,以免又有被撞的可能;有人說絕對不會踫傷者身體,怕惹禍上身。甚至不少人不主張救人,主要原因是因為避免麻煩。


4. 這不單只反映了中國社會現時的心態,更充分地表明今天基督徒跟從主的心態。只有少部份人毫不保留的跟從主,絕大部份的人都是有保留的:
  • 信耶穌是件好事,可是不要太迷!是嗎?
  • 奉獻一點金錢是應該的,可是不要太過分,十一奉獻就是太過份了!
  • 事奉神是應該的,但不能熱心過頭,我只是個平信徒,教會的事是應有牧師去做。
  • 愛人愛神是聖經的教訓,沒保留的愛會惹麻煩,說不定神會把你變成一個傳道人,那就麻煩了!

5. 甚至一些的傳道人也有保留,把傳道當作職業,上班下班,不少做,也不願意多做。沒保留跟從主,是不可能的!做不到!

6.  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

1)捨己、
2)背自己的十字架、
3)來跟從我!」(太十六 24)


三個命令給所有要跟從主的的人,這是作耶穌門徒的代價(The Cost of Discipleship)。

7.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根據這一個題目,寫了一本書:「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這位年輕有為,天才横溢的神學家,為了跟從基督,付上了最終極的代價,三十九歲就為主犧牲了性命,一九四五年死在希特勒的手下,跟隨主沒有任何的保留。


8. 你要跟從主嗎?代價是昂貴的,是要付上一切,沒有保留!


一、你要作主的門徒,必需背十字架

1. 三個命令中以第二個命令:「背起你的十字架」為上下文的中心思想,跟從主首要的意義是背起你的十字架!



2. 你明白背十字架是什麼意思?今天我們常把這句話掛在口邊:「我們都有自己的十字架要背!」
  • 上班太辛苦,要背十字架,為了生活,沒有辦法!
  • 太太兇了一點,我只好背背十字架,為了這家,忍一忍吧!
  • 任何一點點不舒服,就說:背背十字架吧!
你明白背十字架的意義嗎?

3. 當耶穌把「背十字架」來代表作主門徒的代價,語氣是驚人的!門徒聽見幾乎快要暈倒!作主的門徒,真的是那麼嚴重嗎?十字架是羅馬人最殘忍殺人的方法,把一個活生生的人,釘在十字架上,在眾人面前舉起來,讓所有的人都看見他的慘狀,血一滴一滴流下來,衣服脫光,在眾人面前大小便,受盡羞辱,六個小時至幾天後才會死去。羅馬人用這種殘酷的方法去鎮壓所征服的人。耶穌用背十字架來代表跟從主的代價,其意義最明顯不過,跟隨主的代價是你的一切,沒有任何的保留,全都押上了。

4. 耶穌又說:「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隨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 38)這一句話的上下文更指出背著他的十字架包括什麼:

a. 父母;「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 37上)
b. 兒女;「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十 37下)

在我們中國人的文化人,沒有比父母、兒女更重要!那一個不愛父母的,就是一個大罪人!又有什麼人不愛他的兒女的?我愛我的媽媽,我愛我的女兒,我愛我的兒子,我願意為他們犧牲一切,沒有保留!但耶穌說,要作主的門徒,就要愛主過於父母、兒女!

c. 背十字架更指為主受苦,因為跟從主而受逼迫,受拒絕,耶穌說:「殺身體的,不要怕他們!」(太十 28 )最終包括你的性命。

d. 背十字架指為主作犧牲(太十 39),包括舒適的生活,為了跟隨主,把這一些都奉獻了,沒有保留!

(Pause)

5. 這一段經文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講道用的經文。

三十三年前,那時我剛進神學院第一年,我才二十二,二十三歲,在美西南學生的一個春令會,我人生中第一次講道,那時我不知天高地厚,超喜歡這一段經文,向學生們挑戰跟從主的代價。


我買了一朵玫瑰花,帶上講台做實物教材,把葉子與花瓣一塊一塊撕下來,只剩一根莖幹,說:「這就是作門徒的代價!」

回想當年講得有點輕鬆,自己以為明白背十字架的意思,卻沒有經歷過它真實的意義。

那時,以為放下電腦的專業,全時間事奉神,就是背十字架;以為沒有了女朋友,就是背十字架,以為真的是沒有保留的跟從了主!

可以過去三十三年,我才慢慢發現沒保留的跟從並不是那麼簡單。

  • 別人講了一些傷害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就好像要跟別人打架。
  • 別人的拒絕,不合作,甚至離開,就受不了。為什麼是我?會憂鬱!
  • 自己比別人多做一點點,就會覺得不公平。
  • 別人在背後中傷我,講我的壞話,就受傷,不能起來,不能饒恕!

沒有保留的跟從,背起十字架跟從,我覺得非常慚愧!



二、你要作主的門徒,必需捨己跟從主

1. 耶穌進一步用正反兩面來解釋什麼是背十字架,第一、反面的意義:捨己(Deny yourself) 。這是非常特別的命令,一切跟隨主的人都要捨己,這是背十字架反面的意義,同一個字形容彼得三次不認主,「捨己」意思是不認自己,否定自己的意志、喜好、益處,為了要跟從主,保羅的說法是「對自己死」!

2. 捨己我認為是中國基督徒最難過的一關。中國第一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倫敦大學社會學博士,一九四八年岀版第一本有關中國人社會心態的書,《鄉土中國》,書中十二篇文章,認為中國人最基本的問題是太過「自私自利」,「各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他舉出中國人把垃圾往窗外掉的壞習慣為証,自己的家中沒有垃圾就好了,外面亂七八糟也無所謂。我小的時候也是把垃圾往窗外掉,從四十年代到現在,這壞習慣都沒有改變。我在中國坐火車,周圍的人都把垃圾往窗外掉,要捨己真的是不容易做的事。

3. 上星期教會有兩位韓國的宣教士到訪,其中一位在中國服侍已經有十五年了,三個孩子都是在中國出生,十三歲、十歲、八歲。他愛中國人真的是沒有保留,一心一意,好像欠了中國人的債一樣。韓國的宣教士都是這樣,離開家園,別過父母,孩子在中國出生,在中國長大,義無反顧。我們中國人去宣教,考慮真多,孩子怎麼辦?等孩子長大以才去吧!將來退休怎麼辦?把退休金預備好才上工塲吧!

4. 我曾做過一個這樣的研究,九零代初期韓國的教會總共差了一萬一千位宣教士,其中六千位差到了中國,在剛剛改革開放的八零年代,中國各地的福音工作,帶領的人都有韓國的宣教士,他們為中國付出真多,今天中國信徒倍增,快要超過了一億的數目,韓國的宣教士功不可沒!南韓人口,一九九零年時只有四千二百萬,是中國人口四十分之一,中國教會,包括海外的華人教會,一共差了多少個宣教士?九零年代初的時候,不超過一千人,只有韓國的十一分之一的數目,過去十五年這些數字有沒有改變,我不知道,但「捨己」背十字架,我們要學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 你為了主,捨了些什麼?




背十字架,第一,反面是要「捨己」;第二,正面是要「跟從」。

6. 「跟從」與廿四節開始的「跟從」不同,是兩個不同的字,原文用的是現代式語態,指背十字架跟從主是每日的生活方式,背十字架不是一,兩件事情上犧牲而已,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是一種沒保留的生活方式,不與神斤斤計較,願意順服神,順服神的話,受了感動就會出實行,過天天的跟從神的生活。

7. 或者你會問:「為什麼?」「為什麼我要沒有保留的跟從主,作主的門徒?」值得嗎?耶穌應許的賞賜真的值得我的犧牲嗎?

以前的人生活那麼苦,彼得、約翰、雅各都是漁夫,窮得要命,捨了這苦命換永生的賞賜,花得來。我們現今吃得好,穿得暖,足不出戶,上個網就可以走遍天下,生活才寫意,要我犧牲一切,得那摸不著的賞賜,想一想,又再想一想,實在沒有什麼說服力!

像萊斯大學的博士班學生,前途無限,再過幾年,畢業之後,在美國最大的公司上班,可以過世界上最高一個巴仙的人之生活,要他們背十字架,捨己,天天的跟從主,幹嗎要這樣做?!


8. 背十字架跟從主,是不可能的,除非... 除非你是從裡頭願意。


三、你沒有保留的跟隨是因為基督沒有保留的愛

1. 耶穌說出我們要捨己跟從主的原因,第廿五節:「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太十六 25)喪掉的是現今自己的生命,與上文「捨己」是同一個意思,得著的是指耶穌睗的豐盛生命,這生命是耶穌所應許的一部分。用的對比是「救」(save)與「喪掉」(lose),


2. 這豐盛的生命包括了一顆願意跟從主的心,是從裡頭發出的(innate),是從神而來的,是這豐盛生命的一部分;換句話說,信耶穌的人,重生的人,有神生命的人,都有這顆跟從主的心,並有從聖靈而來跟從主的能力,這是從神而來恩典,你會甘心願意付上。

3. 我們當中有許多的基督徒,是沒有保留的跟從主,願意不斷的付出,是生活的方式之一。

  • 上班一天,晚來上課,讀聖經。
  • 每年出錢出力,用盡自己的假期去宣教。
  • 金錢的奉獻,甘心的服事。
  • 不領薪水地來教會上班。

如果你多讓這豐盛的生命滋長,你就愈來愈能活上這種沒保留的跟從。

反過來說,你若一點跟從主的心都沒有,每事都為自己保留,我真的懷疑你是否有這豐盛的生命在你的裡頭。

4. 第廿六節是一有名的金句,「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這是耶穌的警告,為自己而活,不肯跟從主的人,就算給你世上一切的榮華富貴,又有什麼用呢?為自己而活不是豐盛的生命,每天吃吃喝玩樂,遊山玩水,穿名牌的衣服,打扮得像天仙一樣,若沒有主的生命,又有什麼好處呢?你同意嗎?

5. 我們這豐盛的生命是耶穌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


耶穌要求跟從他的人,捨己背十字架,這正是他的榜樣,第廿一節,耶穌指示他的門徒,1)他要上耶路撒冷,2)受眾人的敵對,受盡各種的苦,3)而且被殺,釘在十字架上,4)第三日復活。為了我們,他沒保留的獻上一切,我們沒保留的跟從是因為耶穌沒保留的愛。


結論

1. 世上的愛沒有長久,沒有不保留,世上有不少偉大愛情,結婚之前,求的是對方的喜悅,努力改變自己,結婚之後,好容易變成自私的愛,要求對方改變,以達到自己的要求。 世上也有不少偉大的父母,甘心為兒女捨命,但也有不少是自私的父母,要在兒女身上得到滿足,一直捉著他們不放手。

3. 塵世的愛在乎曾經擁有,求的是一刻的燦爛,現時的滿足,過後轉眼就變,像手机一樣,一、兩年換一個,新的出現,舊的就掉,看也不再看。但耶穌的愛是恒久不變,他在十字架上被掛在木頭上,忍受羞辱與痛苦,顯示著上帝至高至善的愛,他的血在流,反映著那份沒保留的愛,他用他的生命來換給你這豐盛的生命,這豐盛的生命隠含著你我願意放下一切跟從主的基因,他沒保留的愛孕育著我們沒保留的跟從,沒有這份沒保留愛,不可能有我們沒保留跟從,再多再美的賞賜也不足使我願意捨下我現時的生命去換。只有基督沒保留的愛激勵著我,我再多十條性命,一百條性命,也不足以回報他那沒保留的恩情,這是我真心的感受,這是不是也是你的感受?

因為他沒保留愛,沒有任何的痛苦是我不可以忍受的!
因為他沒保留愛,沒有任何的困難能使我回頭!
因為他沒保留愛,沒有任何的打擊可以使我放棄服事神!
因為他沒保留愛,沒有任何的失敗能使我灰心!
因為他沒保留愛,沒有任何別的事可以值得我一生無怨無悔的跟從!

4. 教會初期的教父,波利甲(Polycarp)因為他的信仰被羅馬人下監,只要他說一句:「凱撒是主!」(Caesar is Lord!)就可以得以自由,但波利甲說:「八十六年來,我的主從沒有背負過我,我怎能背負那救贖我的主?」結果被活生生地在羅馬的鬥獸場被燒死,沒保留地跟從主,因為主沒保留的愛!

5. 中國上一代的名牧,王明道先生,今年七月是他離世廿週年紀念,他是北京人,廿世紀前半葉中國教會的代表人物,一生並未受過正式的神學訓練,開創基督徒會堂,一九五五年被中國政府以反革命的罪名逮捕,當天是主日的晚上,早上他在教會傳講信息,題目是「他們就是這樣陷害耶穌」,沒保留地跟從了耶穌的腳步,被捕的時候五十五歲,當天晚上北京滂沱大雨裂天而降,一直不停地下了廿四小時。

在獄中,曾經失敗,在「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等各樣的心理攻勢之下,他向政府承認了反革命的罪,以及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罪名,寫了一份「立功贖罪計劃」,同意出獄以後,帶領教會參加三自會,一九九六年九月被釋放,出來之後深感懊悔,極其痛苦,常在北京的街道上,一邊走,一邊說:「我是彼得,我出賣了主。」後悔自己沒有站立得穏,因此離開自己的教會,拒絕與三自運動合作。

一九五八年王明道夫婦再次被捕入獄,一九六三年,以反革命罪正式被判無期徒刑,太太劉景文被判十五年,這一次他心志堅定,寧死在獄中,也不說一句謊言,文革的時候,在獄中多次被批鬥,吃盡了苦頭,在監獄中廿二年跟從主。

一九八零年被釋放,已經是八十歲的老人,眼力很差,寫字都很困難,住在上海。

一九八八年葛培理去上海見他,他並不隠瞞自己的失敗,他說在獄中學會了本著基督的愛,饒恕那些批鬥他的人,王師母說了一段感人的話:「我幹了什麼啦?要坐十五年監,再加上四年刑滿勞動,一共十九年!可是我覺得那沒有什麼,一點也不覺得寃枉,一切都是天父許可的,天父許可的,一定與我們有益處,今天我們不明白,將來一定會明白。」

一九九一年七月,王明道過世,師母九個月之後也因病去世,二人合葬於蘇州,碑銘曰:「王明道、劉景文暫息之所」,帶著盼望去見愛他們的主。

6. 你與我今天跟從主還沒有需要坐牢,甚至殺身流血的地步。但這些先賢所擁有豐盛的生命卻是你與我所共有的,這豐盛的生命裡頭,孕育了甘心沒保留的跟隨,你與我是可以也可能因此而把一切獻上,因為這豐盛的生命是耶穌用沒有保留的愛換來的,你今天跟從主有什麼保留嗎?你害怕受苦?所以不敢為主而活?你怕什麼!有主永久的愛與你同在!你做不到?覺得輭弱?你害怕什麼?你擁有這豐盛的生命俱有無比的能力,不要看自己太多,做到什麼,做不到什麼?多親近神,讓你這從神而來的生命發揮那無限的能力,你裡頭的生命不是小兒科,是有沒保留付上一切神奇的能力,這是耶穌的愛至高無上的力量,激勵著你與我。

7. 三十三年前,一個年輕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高聲勇敢地說:「我願意喪掉生命,為了要得著這豐盛的生命,我願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捨己,天天跟從主。」三十三年後,經歷過人生的高與低,人情的冷與暖,跟隨主種種困難,我仍要說:「主,我願意!我願意奉上生命全歸主所有,將一切獻於我主手中,我已決定,又再決定,今生再沒所求,再沒保留,因為主沒保留地愛我。」你呢?

8. 最後,我願意以一首詩歌一同分享主沒保留的愛:


愛是沒保留,曲詞:盧永亨

常聽說世界愛沒長久,
哪裡會有愛無盡頭?
塵俗的愛只在乎曾擁有,
一刻燦爛便要走!

而我卻確信愛是恆久,
碰到了你已無別求;
無從解釋、不可說明的愛,
千秋過後仍長存不朽!!

誰人受痛苦被懸掛在木頭?
至高的愛盡見於刺穿的手;
看!血在流反映愛沒保留,
持續不死的愛到萬世不休!

惟求奉上生命全歸主所有,
要將一切盡獻於我主的手;
我已決定今生再沒所求,
惟望得主稱讚已足夠!

8. 呼召你沒保留的跟從主。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一篇信息產生的過程非常之順利,聖靈的話像水泉一樣,從心底處流出來,全篇如行雲流水,由天而降,先是十日前在一敬拜的塲合中,神賜下的一首詩歌,「愛是沒保留」,本是一首粵語的詩歌,但上網聽一聽,發現有國語版,其實並不是什麼國語版,國語版的歌詞並沒有任何的改變,而是因為詩歌太美,有人就用國語去唱。在重讀這段經文的時候,這首詩歌就出現在心頭,把沒保留的愛與沒保留的跟從連起來,為什麽要沒保留的跟從主?這首詩歌一言道破。

2. 其次這是我三十三年前第一次講道的主題經文,比較三十三年前與現時的感受,對這段經文有了新的体會,這篇信息用了一個反醒的角度(Confessional)去傳講,對象首先是自己,把自己重新的獻上,從新的立志跟從主,義無反顧,信息油然自生。

3. 在預備的時候,剛好手上拿了王明道先生的書在看,他的生平,特別是他「又四十年」的傳記,令我非常感動,上網再查一查他的資料,他的故事成了這篇講章最得力的見証。這一切都像從神而來,全篇講章就這樣自然地產生,感謝主,這種的經歷並不常有,真的是有如神助,像天上來的講章一樣。



Wednesday, November 9, 2011

我們的故事,約 9:1-38

我們的故事
約翰福音九章一至三十八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1.11.06


福遍中國教會- 2011年11月06日【林永健牧師- 瞎子的故事,我們的故事】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在信仰的路上不斷的成長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為什麼一些人能成長?而一些人卻不成長?

2. 根據 Barna Group 研究的結果,美國在教會長大的青少年,大學畢業之後百分之六十離開教會,信仰不能生根,問題相當嚴重,原因何在?

 3. 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人就不在黑暗裡,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 12),我們如何離開黑暗?走在光中是什麼的樣子?信仰如何才能生根?屬靈生命是怎樣滋長?

4. 小學的時候,我有机會參加教會,可以說是在教會中長大,在主日學同班的同學共有十多位,四十五年回顧數算一下,仍然在主內的只有廖廖幾位,走在光中是什麼一回事?

5. 約翰喜歡在他的福音書中,用不同的人物的故事,把耶穌基督抽象的意義具體地形象化,這些人物都具代表性,約翰福音第九章瞎子的故事,正是「出黑暗,入光明」的實例,耶穌是從神差來的光,在他的裡頭是生命,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瞎子的故事把這些抽象的觀念人物化、具體化!

5. 約翰邀請讀者讀這瞎子的故事的時候,把自己的故事放進去,瞎子的故事其實就是我們的故事,他面臨的選擇正是我們面臨的選擇,讓我們讀瞎子的故事的時候,同時找到自己的故事,從中同得生命的光。




一、明白我們可憐的光景,約九 1


1. 第一節,耶穌看見一個生來瞎眼的人,他的父母可以作証(九 20),二千年前瞎眼的人並沒有現代瞎眼者的方便,今日瞎子有特別給瞎子看的書,行人路有「盲路」可走,當年的瞎眼的人沒有讀書的机會,沒有工作的能力,沒有社會的救濟,生活可憐,是社會上的最窮困的人,這個生來瞎眼的人是討飯的(九 8),他的背景可憐不過。

2. 從個人的感受來說,生來瞎眼的人從來沒有見過光,一生在黑暗中生活,不知道「藍天白雲」是什麼,也不知道什麽是「喜怒哀樂」的表情,作者暗示這是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之光景,這並不是靈意解經,這是約翰福音寫作的方式,作者邀請讀者與這生來瞎眼的人認同。

3. 我們要得著生命的光,要從黑暗走進光中,這是第一步,承認與明白我們可憐的光景,保羅說:「我們是死生罪惡過犯之中... 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的首領... 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這個瞎子一樣。(弗二 1-3)

4. 明白我們可憐的光景,這是福音的第一步,這是我們真實的情形,是我們真實的身份。這個瞎子是否知道自己可憐的光景?我相信他當然知道!而我們是否知道自己也是這樣可憐?不一定知道,不一定承認,不一定敢去面對。

5. 經文兩次說瞎子自己承認「「不知道」:1)不知道醫好他的人在那裡(九 12);2)不知道耶穌是不是罪中(九 25)。最後,他更虛心的求問:「神的兒子是誰?」(九 36),好讓他能相信!耶穌說什麼人是有福的?八福的第一福是「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天國裡的人,正是這樣的人,什麼人的信仰能夠生根?明白自己可憐的光景的人!

6. 反觀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他們兩次堅持自己是「知道的」:1)肯定地知道耶穌是個罪人(九 24);2)知道神對摩西說話,但沒有對耶穌說話(九 29)。他們自以為是,不願意去明白,結果他們仍在黑暗中。

7. 作者邀請每一位讀者走進故事之中,你是像這位瞎眼的人一樣,知道自己可憐的光景,虛心尋求光的照亮嗎?還是像那些宗教的領袖一樣,自以為是,結果仍生活在黑暗之中,不肯接受光?

8. 「在哈佛遇見神」(Finding God in Harvard)一書中,許多聰明絶頂有學問的人,在信仰的路上,虛心求問,終於得見真光,所以不是是否有學問的問題,是心態的問題,「自以為是」一種的態度,當你不願意去明白的時候,你就不會明白,福音的第一步是要明白自己的光景,真實的信仰才能生根。




二、親身經歷使人得生命的真光,約九 6-7



1. 耶穌主動地向瞎子伸出他憐憫的手,1)吐唾沫在地上,2)用唾沫「和」泥,3)「抹」在瞎子的眼睛上。讀者在這時候還不知道當日是安息日,要到第十四節才明白,耶穌第二、第三個動作:「和」與「抹」都是違反猶太人安息日的規矩,在安息日不可以工作,不可以醫病。

2. 耶穌吩咐瞎子:1)去(go)西羅亞池,2)洗(wash)眼,但沒有應許他因此而得看見。作者特意註明西羅亞的意思,是奉差遣的意思。耶穌是神差來的光,要叫人得生命。你若是這瞎子,你會聽話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嗎?眼睛上的泥是要洗的,但往西羅亞池子去洗,卻並不簡單,從他遇見耶穌的聖殿,要走到西羅亞池大約是三、四千呎,約五分之三哩,對一個瞎子來說,是很遠的路。


他順從了耶穌的吩咐,走了這五分之三哩不容易的路,在西羅亞池裡洗眼睛,結果在回去的路上就能看見了。

3. 瞎子了解的真理雖然不多,他只是聽過主耶穌的名字,或許也聽過他的一些事蹟,但他願意順服,願意聽從,願意經歷,願意去接受的心,讓他踏上了信仰光明之路,這經歷成為日後屬靈生命成長的基石,基督教的信仰必需從頭腦到生活的經歷,來就光不是單只思想性的行為,更是親身的体驗。

4. 如果你希望信仰能生根,生命成長,你必需要像瞎子一樣,經歷從黑暗進光明,「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 你可以想像當他能看見的時候之情形,一個生來瞎眼的人,第一次看見光,看見人,看見顔色,看見自己的樣子,這一切都是新的,那份的驚喜,那份的歡愉,難以想像。我記得我第一次在天安門的驚喜,親眼看見天安門的雄偉、壯麗,與想像的絕然不同。作者借用瞎子重見光明的經歷來說明接待耶穌的人重見光明的屬靈經歷,這是約翰寫作的作風,以實体的人物,反映了耶穌抽象的真理教導,這些人物的故事分別扮演了真理的角色。

5. 「奇異恩典」是大家熟識的一首聖詩,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是十八世紀的一位奴隸買賣家,他把非洲的黑人賣到英國,在一次從非洲回英國的路上遇上風暴,蒙神的拯救,而信耶穌,平安回國之後,成為一平信徒的牧師,三十多年後成為英國解放黑奴的倡導者,死前得親眼目睹英國國會通過「禁止奴隸」的法令,一生寫下不少有名的聖詩,其中「奇異恩典」最受後人喜愛: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
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喪,今被尋回,
瞎眼今得看見。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
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時,即蒙恩惠,
真是何等寶貴!

許多危險,試煉網羅,
我已安然經過;
靠主恩典,安全不怕,
更引導我歸家。

將來禧年,聖徒歡聚,
恩光愛誼千年;
喜樂頌讚,在父座前,
深望那日快現。

這首詩歌把救恩的經歷,出黑暗入光明的旅程,描寫得淋漓盡致,代表當年生來瞎眼卻今得看見的經歷,正是每一位蒙恩的人的經歷,這經歷極為宝貴,必需銘記於心,使信仰能落實地成長。

5. 你是否曾經歷「瞎眼今得看見」?這經歷是由順服神開始,願意聽,願意接受,願意走那五分之三哩,聽主的吩咐,去西羅亞池洗眼,來就光往往是由願意走前來,順服在神的旨意中,不理會別人的看法如何,受感動就願意回應,從你的座位上走出來,只是三十呎至四十呎,是五分之三哩的一百分之一,對某些人來說,這三、四十呎的距離,比五分之三哩更困難,但若神呼召你來就光,你若順服,你就可以經歷真光,你願意嗎?

6. 你不需要知道很多,對聖經很了解,才能回應神的呼召,但你卻需要委身,用行動來接愛光的來臨,經歷神的大能,這是信仰生根的第二步。

7. 第三步你需要為信仰付上代價!




三、願意為信仰付出代價,約九 9-34

讀者劇場

旁述:林牧師(黑色字)
瞎子:請一位弟兄(藍色字)
法利賽人:所有的會眾(紅色字)


1. 這是法利賽人第二次主動找到那從前瞎眼的人,他們已經商議定了,若有人認耶穌是基督的,就把他趕出會堂(九 22),他們第二次找他,不是要真的要知道他如何得看見或要知道耶穌是否真的是基督,他們已經做了決定,耶穌不是基督,是個罪人,甚至計劃要殺耶穌,「你該將榮耀歸給神」的意思,並不是承認他蒙醫治的經歷,希望他將榮耀歸給神,而是迫他更改口供,耶穌不可能是醫治他的人,因為他們一口咬定,「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

2. 可是這從前瞎眼的人非常勇敢,沒有因為面對被趕出會堂的威脅而否認親身經歷的事實,從黑暗而走進光中的經歷成為他屬靈成長的基石,沒有人能改變他得醫治的事實,「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他的「知道」不是頭腦的知道,而是親身經歷的「知道」。

3. 第廿六節法利賽人的語氣並不友善,對那從前瞎眼的人之堅定充滿敵意,他們已經聽過了瞎子的見証,「他向你做什麼!是怎麽開了你的眼睛!」並不是個問題,而是質問的語氣,更有鄙視的意味。讓我們看一看瞎子如何回答,他如何面對反對光的壓力?


4.  瞎子一點也不害怕,在法利賽人的威嚇之下,他堅持自己的立場,回答語帶机智,甚至有諷刺的口吻,幽默地說:「莫非你們也要作他的門徒嗎?」法利賽人非常生氣,開口駡他。

5. 「耶穌的門徒」與「摩西的門徒」,是讀者面臨的選擇,你是要做誰的門徒?作耶穌門徒的人是需要付代價的,走在光中的人會受逼迫的,因為黑暗不接受光,反要恨光,耶穌說:「世人恨你們,因為他們恨我!」

6. 付上信仰的代價是生命成長的條件,不是結果,這瞎子對耶穌的認識並不深,但他願意跟隨,在壓力之下不低頭,結果邁出了成長的一步,在他以下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見他的成長。



7. 他雖然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一生討飯,是社會最低下的人,但他的靈性一點也不含糊,靈台清晰,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在舊約中,從未曾發生過,這是彌賽亞的工作,他能使瞎眼能看見。瞎子的結論與法利賽人的結論剛剛相反,讀者面臨的決擇是接受那一個結論?耶穌是誰?他是從神而來的光?還是個罪人?瞎子的回答提供我們耶穌是從神來的光之明証,討飯的瞎子成為公堂上最有力的証人,因為他願意付上代價,在法利賽人的威嚇之下為主作了見証。這是他屬靈生命成長的路上一大里程碑。

8. 為此他付上了極大的代價:


9. 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屬靈生命成熟的人才能為主作見証,事實上卻剛剛相反,願意為福音付上代價,為光作見證的人,才會經歷屬靈生命的成長,我們的下一代,在教會中長大,卻甚少為所信的福音付上任何的代價,所以他們的信仰未能經得起考驗,離開自少長大的屬靈環境,就不能生存,我們教會中一位資深的青少年工作者認為青少年必定需要親身体會經歷神,才能健康地成長,他主張家長應鼓勵孩子們為他們的信仰付代價,用自己的錢去參加短宣,服待有需要的人,公開自己的信仰,在學校傳揚福音,若他們願意為信仰付上代價,靈命必定成長。

10. 例子:一位大學一年班的學生的見證。

11. 例子:國內傳道人面對父母壓力的見證。

12. 你為信仰付上了什麼的代價?瞎子因為他的經歷而被趕出會堂,在當時的社會,這是最終極的代價,被趕出會堂即等於被趕出族,趕出猶太人的宗教,與神的約無關,像一個外邦人一樣,他的父母因害怕被趕出會堂而不敢回答法利賽人的問題,可見瞎子為他的見証付上了極大的代價。



結論

1. 這瞎子代表一切相信的並來就光的人,他 1)自知不足; 2)親身經歷神的大能; 3)為耶穌付上了極大的代價,使他的信仰邁向了成長,他屬靈的眼光愈來愈清楚,耶穌親自去尋著他,將自己是彌賽亞(神的兒子)向他顯示。







2. 當耶穌問瞎子說:「你信神的兒子嗎?」這正是約翰福音向讀者發的問題,約翰寫約翰福音的目的是「要叫你們信耶穌是神的兒子」(約廿 31),而瞎子的認信:「主啊!我信!」代表著所有相信的讀者,成為這故事的高潮,與全書結束時多馬的認信:「我的主!我的神!」(約廿 28),互相呼應,正是作者筆下的人物安排(Characterization)背後的目的,正如電影的導演,在人物安排上帶出電影的目的與主題一樣。瞎子成為接受光的人之代表,與仍在黑暗裡的法利賽人成對比,他的故事是否就是你的故事?他的經歷是否說明你的經歷?你是否願意與這瞎子一樣經歷光的照亮?屬靈的生命漸長?

3. 自八世紀開始教會有一傳統,是在復活節主日前四十天開始禁食並預備心迎接復活節的來臨,稱為「四旬期」或「預苦期」(Lent),在四旬期開始之後的第三個主日,教會一同記念這瞎子的故事,稱為「瞎子的主日」,崇拜的時候,誦讀約翰福音第九章這無名的瞎子的故事,目的是要借他的故事,道出我們的故事,以預備自己的心去記念耶穌為我們受苦與復活,讓我們可以跟隨主,而不在黑暗裡生活,並得著生命的光。讓我們與這瞎子一樣:

a. 承認自己可憐的光景,虛心去求問;
b. 親身的經歷神的光,得以看見;
c. 在走在光中遇見困難的時候,願意付上代價,讓屬靈的生命得以成長。

4. 若你還未曾接受耶穌作你的救主,今天你可以走出來,作一個決定,接受光!若你受神的感動,願意付上信仰的代價,你也可以走出來,作一個宣告,主!我信!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在預備的過程之中,我一直掙扎,拿不準會眾的需要,與經文的連接,經文中的主角,瞎子代表了不在黑暗裡的人,得著了生命之光,他是上文約翰福音八章十二節的現實寫照,但會眾的需要在那裡?應用的角度在那裡?會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基督徒,而這篇信息最直接的應用是幫助會眾來接受光,經歷瞎子的經歷,是一篇好的佈道信息。但對於信了主的會友,應用的角度應是什麼?這是我一直掙扎的地方。最後我選擇主要的應用是如何讓信仰生根成長,我覺得是差強人意,同工們的建議,就算會眾大部分是基督徒,一年中有幾個佈道的信息,也是好的,信徒需要常常重温福音的意義,經常的提醒,是需要的。主日信息之後,有一位慕道友決志了,這是我意想不到的。

2. 在解經方面,約翰福音的人物描寫是非常特別的,R. A. Culpepper's Anatomy of the Fourth Gospel 的觀察廣泛地被聖經的學者接受:

  • "The heroes of the Old Testament were in a process of becoming, whereas the heroes of Greek narrative were in a state of being. Process in Greek narrative was confined to the action of a plot. And even so, the action exemplified unchanging, universal laws; while the agents of the action, the characters, became as the plot unfolded only more and more consistent ethical types. Abraham, Jacob, David, and Samson, on the other hand, are men whose personal development is the focus of interest." (Scholes-Kellogg:169; Culpepper, 1983:103)

意思是約翰福音的人物素描與故事的情節是作者要表逹教義的代表(Types),故事中瞎子得以看見是讀者因耶穌而不在黑暗裡的代表,瞎子故事的情節代表作者希望讀者所擁有的經歷,這不是靈意解經,是作者寫作的技巧與原意。


3. 在安息日醫治生來瞎眼的是約翰福音証明耶穌是基督的七大神蹟之一,約翰稱之為記號(σημεΐον, sign),耶穌在水面上行走也是一個神蹟,但約翰並沒有稱之為記號,這七個記號有平行排偶的結構,把第五章在畢士大池旁三十八年的病人與第九章的瞎子連起來,兩個神蹟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個神蹟都是作者特意安排,要說明耶穌的使命:他是使人得生命得痊癒從神而來基督,他是世界的光,跟隨他的人就不在黑暗裡,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A. 迦南的婚筵 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 (2:1-12; character: Jesus' mother)
B. 醫治大臣的兒子 The restoration of the dying son (4:46-54; character: the royal official)
C. 在安息日畢士大池旁的醫 The Sabbath healing at Bethesda (5:1-16; character: the lame man)
D. 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 The multiplication of loaves and fish (6:1-71; character: Peter)
C. 在安息日醫治生來瞎眼的 The Sabbath healing of the blind man (chap. 9; character: the blind man)
B'. 使拉撒路從死裡活 The restoration of Lazarus to life (11:1-44; characters: Mary and Martha)
A'. 耶穌的死 The great hour of Jesus' death (19:25-37; character: Jesus' mother)

七個神蹟配有七個「小人物」以代表神蹟要顯明的真理(參 James M. Ho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Minor Characters in the Gospel of John, Bibliotheca Sacra 163 (January-March 2006): 63-78.)


4. 第五章的病人與第九章的瞎子的比較:




-->
三十八年的病人
生來瞎眼的人
歷史:三十八年(五5
歷史:生來就是瞎眼(九1
耶穌主動的醫治(五6
耶穌主動的醫治(九6
池水相傳有醫治的能力(五4
他用池水一洗就得看見(九7
耶穌在安息日醫病(五9
耶穌在安息日醫病(九14
猶太人控告耶穌違反安息日(五10
法利賽人控告耶穌違反安息日(九16
猶太人問他是誰醫好他的(五12
法利賽人問他是如何能看見的(九15
他不知道耶穌是誰也不知道他在那裡(五13
他並不知道耶穌在那裡(九12
耶穌找著他並邀請他相信(五14
耶穌找著他並邀請他相信(九35
耶穌指出罪與苦難的關係(五14
耶穌否定罪是這人受苦的原因(九14
他主動的去找猶太人(五15
猶太人把他趕出會堂(九34-5
耶穌說他做事到如今像父一樣(五17
耶穌說他必須做父差他來做的工(九4


參 James M. Ho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Minor Characters in the Gospel of John, Bibliotheca Sacra 163 (January-March 2006): 63-78.


5. 第九章的故事與第十章「好牧人」的對話是約翰福音喜歡在故事之後跟上對話的寫作技巧之一,「好牧人」告訴讀者在光中的人在好牧人的照顧之下的生活。


6. 因經文太長而且對話的內容又非常之精彩,我把會眾分開,我讀敍述的經文,請一位男的讀瞎子說的話,其餘的會眾讀法利賽人說的話,對話用顔色分開,讀完一小段停一下,稍作解釋,或修改一些語氣,讓會眾不單有机會參與,對經文的了解有一些幫助,結果還算滿意。


7. 「奇異恩典」中有一句:「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使這首大家都熟識的聖詩成為瞎子的故事的一首很好的回應詩歌。




Wednesday, November 2, 2011

愛得長久,林前 13:7-8a

愛得長久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七至八節上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1.10.30


引言

1. 你曾經試過「一見鍾情」嗎?對公司視窗裡一條裙子「一見鍾情」,超喜歡,非買不可!對教會「一見鍾情」,感覺非常好,非來不可!第一眼看見這一位女孩子,好像出水芙蓉一樣的美,「一見鍾情」,非追不可!

2. 裙子買回家之後,「第二眼」(the second look) 再看,就不是那麼喜歡了,手工原來沒有想像的那麼好,顔色在家裡的燈光之下好像不是一樣。參加的教會或小組,最初以為是很適合,再看就感覺不是那麼好,與你開始的想法有些出入,你開始想到別的教會看一下。女孩子追到手了,仔細看一下,「第二眼」發現現實是殘酷的,以前結婚是七年之癢,現在是三年就很不容易,想換一個,問題真的是很多。

3. 如果「一見鍾情」是太理想化,「第二眼」就是現實的考驗,愛得長久,愛得沒有止息,愈久愈堅強,愈久愈純的愛是否存在?是否可能?

4. Kerry and Chris Shook 稱這種愛為「最後一眼的愛」(Love at last sight),多看一眼,愛就越深,時間愈長,情義就更濃,最後的一眼是愛得最長久的。

5. 在愛荷華州有一對夫婦,結婚七十二年,Gordon 是男的,今年九十四歲,Norma 是女的,今年九十歲,她中學畢業十二個小時之後,就嫁了給他,上一個月,他們遇上了車禍,兩個人在同一天,相隔一個小時之內,先後去世,死的時候,手牽手;生前兩人感情非常好,形影不離,在同一個公司上班,一起去旅行,喜歡打橋牌,一同看「幸運輪」(Wheel of Fortune)的電視節目,一共有十四個孫、廿九個曾孫,一個曾曾孫;家人決定兩人同一個棺木,手牽手,火化後,把骨灰混為一體,下土為安。


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基督徒,我相信他們是。

6. 這種長久的愛,「最後一眼」的愛,就是聖經說長久的愛,可能你正要放棄,不再去愛,讓我們一同從聖經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四至八節來學習這一種長久的愛。

7. 保羅用一個以前很少人用的希臘字來形容這種長久的愛:ἀγάπη(愛加倍),這是神愛人的愛,這是保羅要我們信徒彼此相愛的愛,在教會裡,弟兄姊妹的愛,我愛你,你愛我,不單只是夫妻的愛,不單只是父母愛兒女的愛,是更廣的愛,是教會中信徒之間的愛。

8. 保羅首先提出愛加倍的兩大標題:「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這兩句話包括一切愛的特色。

9.  第五至六節,保羅跟著用八個「不」把愛的界限畫出來,保羅把宇宙中所有的愛收聚起來,化為一個大餅,然後把不是愛加倍的愛切掉:

  • 嫉妒不是愛加倍,切掉這一塊!
  • 自誇不是愛加倍,切掉這一塊!
  • 張狂不是愛加倍,切掉這一塊!
  • 做害羞事的不是愛加倍,切掉這一塊!
  • 求自己益處的不是愛加倍,切掉這一塊!
  • 輕易發怒的不是愛加倍,切掉這一塊!
  • 計算人惡的不是愛加倍,切掉這一塊!
  • 不合真理的不是愛加倍,切掉這一塊!

在這八個界限中,愛才是長久的,永恆的,真正自由的。

10. 最後,保羅把什麼是這種長久、永恆的愛,用四個「凡事」 + 四個動詞,來告訴我們。

11. 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簡單得難以令人相信,這就是愛!四句話像「東、南、西、北」--地的四維,把天地間最精彩的愛都包括了。

12. 第七節的四句話是平行排偶的結構:ABBA,第一句與第四句:「凡事包容」 與「凡事忍耐」是同一回事;第二句與第三句:「凡事相信」與「凡事盼望」又是另一回事。


這是保羅說的最妙的道,是教會同心的祕訣,是同工相處之道。


一、愛是凡事包容,十三 7a



A. 包容

1. 「包容」(στέγω)在新約中出現四次,與「忍耐」的意思很相似,聖經也翻為「忍受」(bear)(帖前三1, 5);原意是「房頂」的意思,包含了兩層的意義:1)「頂住」、「忍受得住」;ESV 採用這個意思,譯為「愛能忍受一切!」(Love bears all things.);2)有「保護」的意思;NIV 譯為「愛是永遠保護的!」(Love always protects.)

2. Haddon Robinson 用了三幅圖畫來解釋這兩層的意義:

a. 愛好像屋頂一樣,承受著暴雨的的他他的擊打,保護房子裡的人。
b. 愛又好像一條船一樣,在風浪中,被大浪拋上高山,被打到谷底,「忍受」著風浪,保護船上的人平安抵達彼岸。
c. 愛又好像士兵死守著城堡,敵人一浪一浪的攻過來,士兵「忍受」著敵人攻擊,保護著城堡中的人免受遭害。

愛的第一個「凡事」,就是忍受一切,要保護被愛的人!

3. 例子:

a. 父親一生辛勞,因為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一個人養活一家九口,靠勞力,搬很重的東西,工作時間很長,最辛苦是每個月到每個客戶「收數」,又不能太兇,又不能隨便,忍受人間的冷暖,他「忍受」一切,是因為愛我們!

b. 宣教土到陌生的環境去宣教,連坐一個公車都不會,忍受與家人分開,擁擠與破舊的居住環境,孤單的生活,放假的時候都不知道該去那裡!「忍受」這一切,是因為愛,為了幫助這一群羊。


B. 凡事

1. 保羅形容「忍受」還加上一個字:「凡事」(πᾶς)(all)。1)這個字在句首,在動詞的前面,是強調的意思,中文聖經翻出了這重點:「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2. 「凡事」可以翻作「所有事情」(everything, ESV),也有「總是」(always, NIV)的意思,指所有的時間,最好的翻譯是 New English Bible,「沒有止盡」的包容、「沒有不能」相信的,「沒有有失去」盼望、「沒有不可以」忍耐的。(參 --> Thiselton, A. C. (2000).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1059). Grand Rapids, Mich.: W.B. Eerdmans. 作者主張用the logic of exclusion 最能把這兩個意思表達出來。)

3. 長久包容,凡事包容實在不容易,結婚久的人,多多少少對配偶一些的習慣、個性、或行為,覺得難以忍受的,例如花錢的習慣,花錢多很難忍受,花錢太少也很難忍受;生氣的時候,很難忍受;不屑的眼神很難忍受;講的話尖酸,駡人時的兇悍,打人時的不講理,這些都是很難忍受的,長久的忍受,在「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的界限中,凡事包容,沒有止盡的包容,這是愛的真義!

4. 你或者說,「我沒有辦法再忍受下去了!」為什麼要忍?為什麼要那麼痛苦?放棄就算了!不要再去愛,這豈不是最簡單解決的方法?這種「沒有止盡」的愛(ἀγάπη),是從神而來,只有神才能賜給我們,只有認識神的人才能得到這種愛!我們要用這種愛去包容我們的弟兄姊妹,包容我們的同工牧師,這樣的教會才是一個有愛的教會。

5. 行動:在小組中不要因為對方講錯一句話,就生氣,多包容;不要因為對方沒有問你的意見,就不高興,多包容;組長不要因為組員沒有反應,不合作就放棄不幹,多包容,記得「房頂」的圖畫!

C. 凡事包容的醫治能力

1. 「凡事包容」指的是一種能勝過一切的力量,在對方犯錯的時候,更有醫治的作用,「包容」含保護的意思,愛能遮蓋一切,包括「許多的過錯。」(彼前四 8)。愛把傷口纏裏與遮蓋,加以保護,讓他痊癒與健康,不計較過失,承受傷害,不求公道,只求對方的好處,這是耶穌的愛。

2. 耶穌的愛在十字架上向我們顯明,「可嘆我主,流出寶血,甘願為我捨身,忍受(στέγω)痛苦,歷盡艱辛,救我卑微罪中!」這是耶穌的愛。

3. 在這個充滿了自私的世界裡,一個人的失敗,就是另一個人的機會,當你絆倒受傷的時候,你的競爭的對手就會用各種的方法把你吃掉,在你的身上往上爬,但「愛加倍」 (ἀγάπη)的愛是長久的愛,在你做錯事的時候,把你抱住,扶持你,保護你,好叫這跌倒了的人得以痊癒,這是教會裡的人對人基本的責任,是只有在愛中才能做得到。

4. 王利民牧師的見証:第二次機會是愛的表現。你願意給你的弟兄第二次的機會嗎?



二、愛是凡事相信,十三 7b

A. 「凡事相信」若直解的話會很麻煩,如果每一個上門銷售的人你都相信,你家中一定堆滿了百科全書,吸塵機,洗地機!世上有很多人想騙你,凡事相信的話,你真的會很麻煩!這裡的意思不是什麼人都相信,不是什麼事都相信,是指在真理的界限之中,相信你愛的人,你愛你的丈夫,你就要相信他;你愛你主內的弟兄姊妹,你就要相信他,愛是信任對方(Love trusts.)

若歌教會的長老黃小石這樣解釋愛的相信(πιστεύω):

1. 愛的相信是一種看見

信心是肉眼之外另一種的看見,愛的相信是看見對方將來的美。例子:掃羅逼害教會,在大馬色路上遇見了耶穌的光,他悔改了,但眾人都怕他,不敢與他來住,巴拿巴卻相信他,看見他的真心,接待他,引介他去見使徒們,這是愛的表現。

2. 愛的相信是一種接納

信是個「納進來」的行動,信耶穌的人就是接待耶穌的人(約一 12)。接納新人,接納與你不一樣的人,「第二眼」(second look)之後,發現對方不如意的地方之後,仍然願意接納,這是「凡事相信」--總是相信的意思。

3. 愛的相信是一種交託

愛的相信更是一種委身,知識與相信最大的不同是:知識不需要委身,相信卻要委身的。愛總是全然的委身。

B. 這種愛的相信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轉化改變人的能力。黃小石引用普林斯頓大學一百年來的一個傳統為例,榮譽的制度(Honor System),學生考試不用監考,學校相信學生是誠實的,這麼多年來作弊的事不多。聽說在國內的一間有名的大學,學校不單只不相信學生,連教授也不相信,考巻由別的老師來出題目,由別的教授來監考,還有校長在巡邏監視,可是學生還是作弊,老師還可以出賣考題!普林斯頓大學怎樣可以不用監考?愛是凡是相信,在這相信的裡面,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能把對方最好的發揮更好。

我在學習相信我的同工,什麼事都要自己去做,凡事都管,可能是比較容易,比較心安,但他們永不會成長;信任他們,凡事相信,需要從神而來的力量,愛從不放棄相信。

我若不能相信,怎麼辦?停下來,在神面前安靜下來,求神讓你去看見,再次委身,重新的接納,愛是長久的。



三、愛是凡事盼望,十三 7c


1. 盼望與相信的意思非常接近,愛是向前看(盼望是向前看,相信是向前看),恨是向後看!地獄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所以地獄是一個沒有愛的地方。「盼望」(ἐλπίζω, hope)不是夢想,更不是積極的想法而己(positive thinking),聖經的盼望,永遠是一種有把握的盼望,好像人在夜裡盼望黎明的來臨一樣,是從心底的深處相信黎明一定來臨,黑夜不論有多黑,黎明一定出現,暴風過後必定會天晴,黑雲的上面一定有太陽,在黑夜中等待的人,愈等待就愈相信曙光將現,愛的盼望也是如此,愛會產生一種永不放棄、永遠活潑的希望,這是聖經中的盼望。

2. 應用:

  • 今天你的配偶,可能不如你的理想,他需要的不是你的指責,更不需要你的逼迫,他需要你愛的盼望。他是神手所作的工,神還沒有完工呢!當你愈對他有盼望,你的愛就愈深,他更容易成長。
  • 今天你為你的兒女担心,他們更需要你的愛,更需要你愛的盼望,永不放棄,相信他們,神在他們的身上的工作還沒有完成。
  • 對弟兄姊妹、對教會需要更多的盼望,不要對小組放棄希望,神的工作還未完成!

3. 保羅愛哥林多的教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個教會的問題真的是多,結党分爭,淫亂的事,亂吃主餐的事,方言的問題,聚會的問題,但請細讀林前一 1-8 節,保羅對他們的愛從他對他們的盼望中可以体會得到:

1  奉神旨意,蒙召作耶穌基督使徒的保羅...
2  寫信給在哥林多神的教會,就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
3  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並主耶穌基督歸與你們。
4  我常為你們感謝我的神,因神在基督耶穌裡所賜給你們的恩惠;
5  又因你們在他裡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
6  正如我為基督作的見證,在你們心裡得以堅固,
7  以致你們在恩賜上沒有一樣不及人的,等候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顯現。
8  他也必堅固你們到底,叫你們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日子無可責備。
保羅稱哥林多的信徒為聖徒,相信他們是神所召的,對他們有盼望,知道在主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他們必無可責備,而且他們必堅固到底。保羅的愛中充滿盼望,聽的人必定被鼓舞。

4. Robinson 更引用魯益師的一段話來說明為什麼我們的盼望是有把握的:「沒有任何基督徒是平凡的基督徒,無論他現在是最令人反感的一個,或是聲音最大又胡言亂語的一位,或者他有口臭,開口得罪人,或者態度不好,當神在他的身上完成他的工作的時候,他會是一人見人愛,令你心儀的基督徒,因為神要與他共享永恆,你可以相信神的工作一定是最完美。」

5. 行動:請你根據哥林多前書一章一至八節,寫一段話給你的組員或弟兄姊妹,表達你對他們的愛與盼望,看看他們有什麼的反應?是否他們會更熱心,更彼此相愛?




四、愛是凡事忍耐,十三 7d


1. 愛從第四節「恆久忍耐」入門,第七節以「凡事忍耐」成全,可見忍耐在愛中的重要。

2. 「忍耐」(ὑπομένω)的原文是「承受壓力」(put under stress)的意思,凡事忍耐即是沒有一件事是不可以承受的,與第一個「凡事」包容的意思很相近。

3. 越戰的時候一 張著名的照片是一位小女孩背著另一個小男孩在逃難,當問及這個小男生是否很重的時候,這位女孩說:「他不重,他是我的弟弟!」愛的力量是偉大的,沒有一件事太重而不能承受的。

4. 保羅為了哥林多教會的人,被猶太人鞭打了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據說猶太人用的鞭子,鞭梢分三义,皮條上綁著骨節,不但要把人打痛,並且要把皮肉打破,每抽一鞭,使留下一輩子都不會消去的鞭痕,按猶太人的規矩,四十鞭之內若把人打死,不算有罪,所以每次只打三十九下,保羅背上有十百九十五條的鞭痕,一生都不會消去,成為他為主受苦的記號,「忍耐」所肩負的重担,是愛的特徵。

5. 應用:在弟兄姊妹彼此相愛的事上,忍一下口、忍一下手、忍著不發火,承受人際關係中的壓力,這種忍耐不是白痴,而是有信、有望、有愛的忍耐!



結論


1.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描寫的是一種長久的愛,永不止息的愛,永恆的愛,恩賜有一天會止息,講道的恩賜會止息,傳福音的恩賜會止息,美貌可以止息,賺錢的能力可以止息,工作的能力會止息,長存的只有愛,因為神就是愛。

2. 有一次在電視新聞中看見一對老年的夫婦,女的有很嚴重的老人痴呆症,什麼都記不得,連老伴也忘記了,而且身體有各種的毛病,唯一能記得的是以前唱的一首歌,男的年紀也很老,身體也不好,但他每天來到醫院探望他的妻子的時候,他爬上妻子的床,睡在他的身旁,摟抱著他年老的妻子,已經不認得人的妻子,在他的耳邊輕輕地唱著他唯一能明白的歌,這種愛是人間少有的。

3. 愛是沒有不能忍受的,愛是一種看見,一種接納,一種承諾,永遠不放棄,充滿盼望有把握地向前看,愛是肩負重担也不言苦,這種的愛勝過死亡,是長久的,是從神而來的。不單只是愛你的家人,更是要去愛主內的弟兄姊妹。

4. 愛不單只是一見鍾情,更是「最後一眼」的愛,愛得長久,愛得愈深,與時間一同滋長,這是「愛加倍」的愛。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研究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的人歷代都有不少,名講員以這愛的金章為主題的也有不少,當我預備這一篇信息的時候,我找到三個很好的資源:

a. Haddon Robinson 的一篇放在 preachingtoday.com 的講章, "Hanging On When You Feel Like Giving Up." 是在「凡事包容、凡事相信」這兩點上。
b. 黃小石寫的一本書,《愛的真相》,宇宙光,2006。我猜想這也是他的講章。
c. Kerry and Chris Shook's Love at Last Sight: Thirty Days to Grow and Deepen Your Closest Relationships, by Waterbook, 2010.

如果我要「借用」他們的材料,我要注意些什麼?我請教一位同道好友,他寄來幾篇文章給我參考,這是我的一些結論:

1)剽竊(plagiarism)永遠是不對的,抄襲別人的講章成為自己的講章是不道德的,名神學家作家 D. A. Carson 認為這是可以是開除牧師的理由(參下面引用博客的文章http://pastorbrianlampreaching.blogspot.com/2011/11/when-do-we-cross-line-into-plagiarism.html)。這包括把別人的經歷變為自己的經歷,盜用別人的講章一字不改或稍微修改為己用而自己沒有用功夫,這是欺騙的行為。

2)聖經是一本二千年來最暢銷的書,每一章每一節,前輩先賢都已經花了不少的心力研究,他們把心得寫成書或發表,是為了大家的益處,日光之下無新事,今日我們無論花多少時間去創作,我相信前人都已經有所体會,在預備講章的時候,我們絕少作第一手的研究,都是踏在前人努力的結果上,這是參考書、解經書、甚至別人的講章的功用,完全不用別人的資料是不可能的。

3)在用別人的東西的時候,要注意兩點:第一、自己要先下苦功去研讀思考,盡了自己的應盡的責任;第二、引用別人的東西,要適當地告訴會眾這不是你的東西,是別人的,這不單只是誠實而已,更是把「榮譽」歸功於原作者。

4)「適當」的意思包括適量、適時,不會讓會眾覺得你在掉書包,或防碍講章的流暢。在這篇的講章中,我把引用的三個作者都告訴會眾了,同工們告訴我,他們不認為這對講章有任何影響,但我卻成功地把「榮譽」歸功於原作者。

5)引用的範圍也要注意,不能把別人全篇的講章都沿用了,要適量。這篇講章我引用了a)Robinson 解釋「包容」的三幅圖畫,他引用魯益師的話。b)黃小石解釋「相信」的三點,我沒有四點全用,只用了比較適合的三點,他引用普林斯頓大學一百年來的一個傳統的例子。c)Kerry and Chris Shook 「最後一眼」的形容。當然還有其他解經的參考書與字典工具書,如 Thiselton 哥林多前書的解經書對我了解「凡事」這一個字的意思等,我講的時候沒有提到他們的名字,以免太學術性,而且會眾或許會覺得厭煩。


2. 同工們的回應說會眾希望講道的人多解釋聖經,點到即止的應用,適量的例子但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留給小組的時候去討論與應用,我明白我的會眾的需要,他們大部份都是高級知識份子,知識的需求大,但我認為講道最主要的目的仍然是會眾的生命改變,而不是知識的傳遞,二者的平衡是很微妙的,需要很多的禱告去尋求,也需要知道會眾應用的時候,困難在那裡,講道的時候,要以他們的需要為出發點。


3. 另外一個問題是這篇講章是「子彈」還是「散彈」?是一個主題或是四個主題?我認為這一講章中心思想只有一個:「愛是長久的」!這中心思想包括了四點,好像地的四維,把愛是長久的主題分別用四個動詞來形容,從講章的開始到結尾都是從這個中心思想去發揮,這也是林前十三 7-8a 的中心思想。


4. 有一位好友同工提醒我,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的愛,不適合用在夫妻或父母子女的身上,因為上下文是指到教會中弟兄姊妹彼此相交的愛,夫妻是「眼對眼、面對面」排他性的愛,而保羅卻是要求我們用這種愛去愛所有的弟兄姊妹。他的見解是對的,但並不等於「愛加倍」的愛或這長久的愛不適合用在夫妻或父母子女的身上,夫妻之間的愛,當然應是長久的愛,堅忍的愛,相信的愛,盼望的愛,忍耐的愛,今天就是因為夫婦之間缺乏這種長久的愛,才會有那麼多的離婚!夫妻之間的愛與弟兄姊妹之間的愛是在排他性上有不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我相信這種「長久」的特徵,是家庭中需要的,也是教會中需要的愛。


5. 在講道的時候,有一位姊妹舉手問我,「如果愛的人是個笨蛋或壞人,長久愛他豈不是太危險了?」這不單是這位姊妹的問題,也是哲學家尼釆(Nietzsche),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批評基督教的話柄,說這是基督徒平庸的藉口,是自我的心理安慰,是行不通的!我的回答是:這就是神的愛,神愛罪人,有那一個的值得神的愛的?但神的愛卻沒有停止,只要我們在真理的界限之內,愛得長久是可能的。她的反應是:「神的愛實在是太高超了,是人做不到的!」她的想法,我可以了解,真的,這種愛只有從神而來!



6. 這一篇的講章有一點長,五十五鐘,我發現很容易在「相信」、「盼望」上離題,這兩個都是大題目,可以講論的的內容可以很豐富,需要很自律,主題是愛,重點要解釋的是愛與「相信」、愛與「盼望」的關係。我也考慮把第一與第四點:「凡事包容」與「凡事忍耐」合為一點,同時討論,把第二與第三點:「凡事相信」與「凡事盼望」合為第二點,這可以省一些時間,因為第一與第四,第二與第三點的意思是非常接近。


7. 在分配時間上,我花很長的時間解釋第一點:「凡事包容」,其他三點就顯得時間不足,這是可以改善的地方,但我認為講章可以有重點,不一定四點都要平均地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