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4, 2012

一篇最不想聽的道,馬太廿三 1-39

一篇最不想聽的道
馬太福音廿三章一至三十九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11.04



引言

1. 這是一篇我最不想講的道,上一毎月我找一個藉口,向同工説:「我不想講這一篇道,跳過去就好了。」我不想講是因為這一篇信息講的就是我!馬太福音廿三章,耶穌責備假冒為善的人,誰是「假冒為善」的人?假冒為善的人就是我!

我知道你也不喜歡聽這一篇道,是不是?因為假冒為善的正是你!


我們的青少年最喜歡批評父母與教會的人「假冒為善」(Hypocrites),「説一套,做一套」,幾年前在我們暑假的青少年營會中,第一天講員就對我們的青少年人説:「你們每一個都是假冒為善的人!」他們聽見之後很震驚,指責別人假冒為善正是假冒為善的人!

2.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看一下馬太福音廿三章的上下文,兩個主日前,我們説馬可用寡婦的兩個小錢的故事來結束耶穌公開傳道的事工,用寡婦全心全意的奉獻來説明跟隨耶穌需要有的條件,今天我們來看看馬太是如何開始與結束耶穌傳道的事工,在福音書中這都是很重要的經文,好像演講的開場白與結語一樣(Opening and Closing Statements),作者刻意選用這些的故事與教訓,去表明作者的心思與原意。

馬太福音以第五章的八福來開始耶穌公開傳道的生活,以第廿三章的七禍來結束,一個在頭,一個在尾,成為一對書夾(Bookend statements),對「天國的子民」下了一個新的定義,第一個「八福」講的是正面的定義,第二個「七禍」是負面的解釋。誰是天國的子民?用今天的話來問:「誰是好人?」好人可以上天堂,好人是天國的子民!


什麽是好人?馬太用這個主題來為耶穌的事工作一框架(Frame),耶穌來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人「誰可以成為天國的子民?」這「好人」的定義是什麼?

3. 我有一個牧師的好友,大家都公認他為好牧師,我認識他很久,我也認為他是個好牧師,可是他的太太卻指著他對我説,「他不是好人!」我真的很胡塗,「好牧師,卻不是好人?」

我很想問你,「什麼是好人?」

「什麼是好人?」誰可以上天堂?請你注意一下喪禮上的訃文,訃文從來沒有説:「某某人有一個好的人生,身材苗條、有很多頭髮、剩下一大筆遺產、住大房子、每天吃大魚大肉、一 生有很多美女在身旁、小三、小四、小五、擁有最新的 iphone, ipad, ibook, Lexus, widescreen TVs.  訃文講的都不是這一些,訃文講的是什麼?都是説這是個好人,妻賢子孝,樂於助人,心地善良,勤儉老實,得人尊敬等等,希望他死後可以上天堂。

所以什麼是好人?很明顯「好人」與「好的人生」,甚至是成功的人生不是一樣的!是嗎?我們都知道「好的人生」不一定就是好人,好的人生並不等於你可以成為天國的子民。

電視廣告推銷的、形容的是「好的人生」應俱備的條件:Great looks, great money, great food, great toys. 我們活的時候想過「好的人生」,死的時候卻想做個「好人」,是不是?或者説我們努力「追求」的、要的是「好人生」,但希望人説我們是「好人」。

有兩兄弟無惡不作,是有名的惡霸,好事不做,壞事做盡,一天哥哥死了,弟弟請了一位牧師主持他的喪禮,而且給了牧師很多錢,只要牧師在喪禮中說他的哥哥是好 人,是聖人。這位牧師説好,在喪禮的時候,牧師就説:「這人生前無惡不作,撒謊、騙人、欺負人,但與他的弟弟比,他卻是個聖人。」

4. 耶穌在登山寶訓的八福中説:「有福的人」(Blessed)就是猶太人「好人」的意思!「好人就是有福的人!」有福的人與好人都是從人的裡面開始的!外面的好是因為裡面是好,「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五 3-10)講的是裡頭的問題,裡頭是好人,外面就有好的生活,從裡而外,這是耶穌對好人的解讀,在當時的社會是一種全新的觀念,希臘的文化與宗教沒有這種 的觀念。


希臘的文化相信命運,做「好人」就有好報,可以上天堂,對人好,人就會對你好,但他們的道德標準不是從希臘的神而來的,神也沒有吩咐人去做好人,可是耶穌卻開門見山地在出道的時候就告訴人「好人」的定義,馬太福音以登山寶訓來開始耶穌公開的傳道,八福就是耶穌對「好人」下正面的定義,這樣的人「天國」是他們的!

5. 今天講的馬太廿三章,耶穌説的「七禍」正是那些「在天國外面哀哭切齒」的人(廿四 51),是「好人」的負面描寫,「假冒為善」的人就是在天國外面哀哭切齒的人,假冒為善的人不是好人!你與我若假冒為善都不是好人,都不能進天國!

6. 假冒為善的定義:

假冒為善(Hypocrite)在希臘文中是有劇院的意思,假冒為善的人像在舞台上演戲,演員根據劇本的要求,第一幕演王爺,第二幕演乞丐,「假冒為善」 的人(Hypocrite)基本上是在演戲,你看見的他並不是他真正的本人。在古典希臘文中,這個字並沒有任何不好的意思,是耶穌用來批評宗教人士,給這 個字全新的意思。耶穌強調内在的情況與外在的表現之對比,是耶穌將裡外不一致帶進道德的層面。


我有一個「外面的 我」,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看見的、認識的,這外面的我叫「林牧師」,是我刻意經營的形象;我還有一個「私人的我」,是外人看不見的、不認識的,甚至有時候我 自己也不認識這個「私人的我」,是内心深層的我,只有神最清楚人的心。而耶穌説的「好人」是指這「内在的我」,不是「外面的我」,内在的我是好人才能有 「好的人生」,這是耶穌教導的主要内容。

「好人」是一個「私人的我」「内在的我」得到神的愛,「好人」不單只是會做 好事,而且是内心想做好事,「好人」最終是「内心」的問題,很多時時,是只有神才最了解。當一個人注重「外面的我」,表現好人的外表,而内心的我卻是另一 回事,那我只是在演戲,「假冒為善」由此而產生!

7. 中國人稱「好人」為「君子」。


君子的本意為「君之子」。中國周朝的時候,周天子分封諸侯,建立邦國。諸侯稱國 君,國君的兒子稱為君之子,即君子。因各諸侯國的君子普遍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文化、品味和修養水準都很高,後世也將道德水準很高的人譽稱為君子。孔子對君 子進一步做出標準和規範,使得君子正式成為一種道德評判的標準。「内省不疚」,君子在每天反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的時候,沒有內疚,沒有恐懼.那麼他可為君 子。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捨身取義;士不可不弘毅;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等等,是儒家認為君子應有的品格,注重的是人的行為與品格。

而耶穌卻注重人的内心,從裡而外才是好人!這個定義太高尚了,將「好人」的標準提得太高了,行為還可以做得到,今天我們多少都有些好行為,包括最壞的人也會説幾句好話,但内心卻很難!因此耶穌不單只給好人下了一個定義,更成為了好人最大的批評家,他用「假冒為善」這一個字去評論什麼是好人,這個字改變了人類的思想,有人甚至説,「這一個字所帶來的觀念是基督對人類文明最大的供獻!」

1) 這個字完全是屬於耶穌的(uniquely Jesus),在新約出現了十七次,每一次都是由耶穌的口而出。如果你對一些假冒為善的牧師很不滿,曾經被「講一套、做一套」旳傳道人傷害過,你很想的寫一篇公開的文章,狠狠的駡他們一頓,請在耶穌後面排隊,因為沒有人比耶穌更嚴厲的批評假冒為善的人!
2) 這個字所形容的情況,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假冒為善,可是我們最不喜歡人批評我們假冒為善,而今天跟隨耶穌的人最常見的就是偽君子,包括我在内,很能講,卻做不出來!
3)很多人因為這緣故而不願意做基督徒,你聽見過有朋友這樣説嗎?「若他也是基督徒,我就不願意信耶穌!」

我認識一位的長輩,從小信主,在教會長大,可是已經有四十多年沒有去教會了,我們從來不知道什麼原因,直到他臨死的時候,才告訴我們,原因是因為他看見教會太多的黑暗,太多假冒為善的教會領袖,犯姦淫、偷竊教會的錢等等。

根據調查,百分之八十五不去教會的年青的一代認為基督徒是假冒為善的人,百分之四十七在教會裡的年青人也有同一樣的看法(unChristian)!

根據耶穌對「好人」的定義,「講一套、作一套的偽君子」就不是好人,而「偽君子」不單只是基督教的產品,更是普遍性人心的問題:

例如:最近在亞蘭特舉行的美國心臟科聯會年會,超過三萬個心臟科醫生與専家參加,會議上討論低脂飲食對心臟健康的重要,吃飯的時候,吃的卻都是高脂肪的食物,與其他會議的人吃的都一樣,好吃卻不健康,有人問其中一位著名的心臟醫生説:「你不會担心你這樣吃不健康的食物,會做成不好的榜樣嗎?」這位醫生説:「不會!我已經把我的名牌拿了下來才吃!」

在任何一個運動或信仰之中,都會有「講一套、做一套」的人,這並不等於這運動或信仰是錯的,各行各業,各種的組織中,都有偽君子!

8. 耶穌的教訓常常比較「假冒為善」的假善與「真正發自内心的良善」。太廿三 1-7 法利賽人喜做給人看。



七禍,耶穌重複説了六次「有禍了」(Woe to you!),這七禍指他們七種的裡外不一致(inconsistency)的情形:


1. 口裡説事奉神敬畏神,卻拒絕神所差來的耶穌與他所帶來神的國。
2. 他們的目標是要更多的人認識神,結果卻是引領人成為律法主義者而更遠離神。
3. 他們立誓卻選擇性地對現。
4. 外面好像是嚴守十一奉獻,卻忽略最重要的律法,如公義、憐憫、信實。



5. 注重外表的潔淨,裡面卻充滿了各樣的罪。
6. 外表敬虔,裡面卻充滿了污穢,如粉飾的墳墓一樣。
7. 尊重被殺的先知,卻殺害現代從神而來的人。


耶穌説的七個禍,最少包括了幾個問題:

一、律法主義(Legalism)

法利賽人從摩西的律法中訂了六百十三條律法,守律法就是按著這六百多條的法例去做事。所謂「律法主義」的問題是什麼?

1)加五 16:「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反過來是不成的!不做壞事,不等於順著聖靈而行。就算你守了這六百一十三條的律法,也不等於你能成聖,最重要的是這些律法背後的精神與意義。

2) 還有「律法主義」只能把某一些情況之下該作的事告訴你,卻不能把所有情況之下該作的事都寫給你。例如:你可以告訴你的兒子在學校不可以作弊,不可以打架, 上課不可以睡覺,要準時交作業,不可以遲到、早退... 一大堆的規則,六百一十三條,第一、他不會記得那麼多的條例,就算他記得也守住了,可是你沒説,同學打他的時候,他該怎麼辦?老師遲到的時候,他該怎麼 辦?同學作弊的時候,他該怎麼辦?所以你要教他的是怎樣做人,把意義告訴他,用一些例子教導他,使他可以分析,懂得怎樣做決定。這是律法主義沒法做得到 的!

 二、外在主義(Externalism)

注重衣著,外貌,教會喜歡有體面的人,能歌善舞的人特別受人注意,最近有一教會的牧師對我説,他的教會喜歡選在公司中成功的、事業有成的人當教會的領袖,多過於人的靈性與禱告生活!

我説我也是,裡面充滿了爭競、埋怨、担憂,外面卻粉飾得很敬虔!


三、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

法利賽人有些的裡外不一致不是故意,不是故意做表面工夫,而是他們行為不相稱(inconsistent),請注意「瞎眼」出現五次(16, 17, 19, 24, 26):「你們這瞎眼領路的!」「你們這瞎眼的法利賽人!」他們不看不見他們的「盲點」。

例子:
1)法利賽人的例子

他們不是故意把人帶進地獄,當耶穌責備他們的時候,他們一定會感覺不明白,很無辜,他們天天去教堂,以為是別人敬虔的榜樣,但卻不知道他們不相稱的行為卻把人引進滅亡之路。

我們的盲點「是一種「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是最可怕的事。

2)十九世紀的一個企業家,是教會中主要的領袖之一,參與各種慈善的活動,人品與個性廣泛地受人尊敬,但他卻惡待他的工人,付很少的工資,要求他們長時間工作,工人的工作環境很差,他在公眾的形象與他在工作上的表現,有很大的差異,而他自己卻不自知,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3)我們的例子:


四、不良的動机

另一些的偽善,表裡不一致卻是有不良的動机, 是故意的!可能大部分的假善是屬於這一類。

1)法利賽人故意把善行做在人前,目的是要人高抬自己,要令別人相信他們是好人,與事實不符。
2)加二 13;彼得不願意與外邦人的信徒吃飯,因為怕猶太人不悅,怕得罪有權有勢的人。
3)假冒為善其實是說謊,與作弊、行騙、逃稅、做假的一樣,目的是要騙人。

耶穌認為假冒為善不單只是沒有做到我們口裡所講的,假冒為善最核心的問題是欺騙,一種自我為中心自私的虛偽。杯子裡面的污穢是人的罪性,而是把外面洗得乾乾淨淨,才是假冒為善。

為什麼人要去粉飾一個墳墓?把它弄得非常美麗優雅?目的是要讓人相信它裡頭是有生命的,不是死人的骨頭!

我騙你使你以為我是比實際的我好,我把我討厭你的心用對你的笑容來隱藏起來,我表面上是幫助你,其實心裡是巴不得你失敗!我表現很有愛心,但我裡頭是充滿了自私與偏見!

例子:
有一次去探訪一個弟兄,家人説他在後園,我到後園找他,他見我來了,就開始大聲唱詩,大聲的禱告,我覺得很奇怪,他之後告訴我,他每天都在後院靈修,唱詩禱告,我猜想他是故意要讓我看見,他平時做的工夫。

因為耶穌注重的是內心,好人不是從行為開始的,好人是從承認自己裡面的黑暗而開始的。

我的例子:
我太太也常常説我,在家幹活,做飯、擦地板、洗衣服是要得人的稱讚,若沒有人誇獎,我會很不高興,但是裡頭動机比外面的行為更重要!

我有時候告訴你我的一些好處,其實我並不是那麽好,不是那麼慷慨,心裡不是那麼善良,我也很驕傲,喜歡與人比較,很容易生氣。好人是從坦白的面對自己的黑暗開始。


9.  「假冒為善」的人結局是在外面哀哭切齒(廿四 51),與惡僕人受審判的結果同等。

10. 請注意耶穌對假冒為善的人的批評,他用的是多麽消極的詞彙,語氣是多麽的強硬,你可以感覺到耶穌真的不喜歡假冒為善的人,馬太用這耶穌這一番話來總結耶穌在地上的事奉,為什麼馬太要用那麼消極的話來作總結(Closing Statement)?我們都是假冒為善的人,我們還有希望嗎?

耶穌對「好人」的評估要求是那麼的高,要人的心與人的行為一致(Consistent),那我們怎麼辦?人心壞到極處,裡面有各種的不良的動机、驕傲、自以為是、慾念,裡外一致不是很可怕嗎?不假冒為善可能嗎?


10. 今天我的目的不是要責備你,當我一隻手指指著你,有四隻手指昃指著自己,我們都不是好人,這豈不是福音的第一步嗎?馬太把什麼是天國的子民告訴我們,又指出什麼不是好人,他的目的不是要我們難過而己,當我們謙卑的承認自己的假善,我們才需要耶穌,馬太跟著下文説耶穌上十字架的故事,他如何為你我死,担當世人的罪,使相信的人可以進到神的國當神的子民,這是福音的真義。



福音的第一步是要讓你知道你真實的景況,雖然是很痛苦的事,但卻是生命改變的第一步,這是你最不喜歡聽的道,也是我最不願意講的道,但卻是你必須要聽的道。

11. 假若你把你的車拿去修理,之後車廠告訴你,你的車修好了,一切都正常,沒有問題,可是當你開上高速公路的時候,車子就死了火,水箱開始漏水,剎車也壞了,你幾乎死掉,你回去找車廠去理論,「為什麼你不告訴我車子有那麼多的問題?」

那修車師傅對你説:「我不想令你難過,不希望你不喜歡我,生我氣,我希望你在車廠的時候心情愉快,感覺這裡是安全被接納的地方,所以我沒有指出你車子的問題!」我猜想你一定會很生氣,因為他沒有對你坦白。

同樣若果你去身體檢查,醫生告訴你,你的身為很健康,沒有任何的問題,像奧林匹克的運動員一般的強壯,你當然很高興,心情很好!但當你回家的路上,心臟病發作,送去醫院去,原來你的血管全塞了,幾乎死掉!你問醫生:「到底是什麼一回事?」醫生説:「你的身體檢查報告,其實是很糟糕的,血脂又高,心臟有三條血管已經塞了百分之九十,你的肝指數也不好,可是我不想告訴你,讓你掛心,我怕你以後不再來,影響我的生意,我希望令你高興,希望你喜歡我,所以我沒有告訴你真實的情況!」我猜想你一定會很生氣,你會説:「關於我的身體健康,我希望你告訴我真相!」

耶穌把真相告訴了我們!我們都是假冒為善的人,裡頭是充滿了污穢與各種私慾,不要相信外面的你,不要自我欺騙,也不要欺騙別人!這是我們最不喜歡聽的道,也是我最不喜歡講的道,因為這是我真實的情況。

12. 要對付自己的假冒為善,首先是要謙卑地承認自己真實的情況,對自己誠實,對別人也誠實,這是成為好人、成為天國的子民之第一步!「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這是八福的第一福。

從第四世紀開始,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大批的人帶著不同的動机進到教會,有很多掛名的基督徒,產生各種的問題,有一少數跟隨耶穌的人,開始提倡離開人群,在沙漠的地方獨處,反醒,認罪,這種屬靈的操練今天還傳留,目的正是要對付教會中第一號的敵人:「假冒為善」,學習謙卑、自省與承認裡頭的黑暗。

第十九世紀成立的「匿名戒酒會」(Alcoholics Anonymous),成功地幫助許多人戒酒,他們有名的「十二步驟」(Twelve Steps)中,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無能為力,承認我的生活已經變得不可收拾,然後把自己交給神,人才會改變。
  1. 我們承認我們無能為力對付酒精,而我們的生活已變得不可收拾。
  2. 來相信有一個比我們本身更大的力量,這個力量能恢復我們心智健康和神智清明。
  3. 作出一個決定,把我們的意志和我們的生活,託付給我們所認識的上蒼。
  4. 作一次徹底和無懼的自我品格檢討。
  5. 向上蒼、向自己、向他人承認自己過錯的本質。
  6. 要完全準備讓上蒼除去自己一切人格上之缺點。
  7. 謙遜地祈求上蒼除去我們的缺點。
  8. 列出一份所有我們所傷害過的人的名單,並使自己甘願對這些人作出補償。
  9. 盡可能的話,直接補償他們,除非這樣做會傷害他們或其他人。
  10. 繼續經常自我檢討,若有錯失,要迅速承認。
  11. 透過禱告與默想,增進我們與自己所認識的上蒼有自覺性的接觸,只祈求認識祂對我們的旨意,並祈求有力量去奉行祂的旨意。
  12. 實行這些步驟的結果是我們已經擁有一種精神上的覺醒,我們設法把這個音訊帶給酒癮患者,並在我們一切日常生活事物中,去實踐這些原則。

13. 耶穌來不是要拯救義人,他來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人無力自救,就算盡了你最大的力量,要表裡一致,你會發現你裡頭的罪性與黑暗,你可以表裡一致的表達,可是你是無法改變人心的問題,只有耶穌賜的新生命,才能更新我們,從裡頭改變我們,這耶穌的福音。

什麼是好人?好人是從裡頭開始,只有耶穌才能改變人的心;好人是表裡一致的人,只有耶穌才能使人成為真正的好人。

14. 注意耶穌的跟隨者新的生命是什麼樣的?

1)愛人不要虛假,彼前一 22;羅十二 9;林後六 6
2)無偽的信心,提前一 5;提後一 5;not inconsistent but authentic
3)雅三 17:上頭來的智慧是沒有假冒

不虛假的愛、無偽的信心、與沒有假冒的智慧,這是耶穌的福音所帶來新的生命!

有一些人就認命了,我就是假冒為善,我裡面不是好人,我認了,這就是人性!習慣性的化妝,才能見人,認了,又怎麼樣?!可是我們不需要這樣,在耶穌裡做個真正的好人是可能的。




結論

這是一篇我們最不想聽的道,卻是非聽不可的道,要做一個真正的好人,不是假冒為善的人,我們需要耶穌改變我們,我們才能真正的好。

1. 家庭中的不和,是因為我們看到對方裡頭的假善,別人都説你很好,世人難尋的好人,只有我們自己與我們的配偶,才看到我們裡頭的假善,夫妻之間,彼此不服,我們的手上都有對方不是好人的証據,可是我們不承認自己的軟弱與黑暗,這種的爭吵是沒完沒了,我們要成為好人,成為天國的子民,要有家庭的和諧,夫妻同心,只有一條路,就是承認自己無藥可救,我們需要神,你願意嗎?

2. 上星期有一位弟兄跟我分享帶領小組的祕訣:「軟弱者的領導」,要做一個好的小組,有能力的小組,使人生命改變的小組,帶領的人必需要承認自己的軟弱,願意來倚靠神,除去一切的假善,你說對不對?這是耶穌基督的福音。

3. 你看兩位的美國總統候選人,他們彼此説對方怎樣不成,自己怎樣的成,只有我才能解決美國的問題,這是人的國度,不能走得太遠,很快上台之後就走不下去,而且有很多的假善,講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每一個候選人都答應很多,上台之後卻不能對現,不是他們不想,也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沒有改變人的能力。神的國不單只告訴你,什麼是好人?什麼不是好人?更是使你從裡頭改變,成為新造的人,這是耶穌的福音。

需要你謙卑下來,讓神改變你。

當你謙卑的來到神的面前,承認你自己的軟弱,你已經不再是假冒為善的人了!



討論問題

1. 如果有人說你是假冒為善的人?你的反應如何?為什麼?如果你的配偶説你是假冒為善,你的反應有何不同?為什麼?
2. 根據耶穌,什麼是假冒為善?
3. 不是故意的假冒為善,稱為什麼?你可以舉一些例子嗎?故意的假冒為善是什麼?
4. 七禍中指的假冒為善,你能認同的有多少?換句話說,你有了多少「禍」?試一項一項的去思考。
5. 如果每個人都是假冒為善的人,我們該怎麼辦?認命了吧?解決的方法是什麼?
6. 若果不是神的力量,人有可能不假冒為善嗎?為什麼?
7. 什麼是好人?
8. 如何才能謙卑的承認自己內心的軟弱與黑暗?讓神的新生命從裡頭改變我們?你能舉一些成功的例子嗎?



回應討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幾個星期前,我真的不想講這一章的聖經,太痛苦了,也好像沒有好的解決方法,人的裡頭就是那麼黑暗,假冒為善好像是不能避免,很痛苦,所以很想逃避,不講就算了。但神的靈一直把這篇我不喜歡講的道放在我的心裡,我最後還是順服,求神憐憫!再讀經文的時候,發現馬太把這一章聖經放在耶穌公開傳道生活的結束,然後耶穌上十字架,耶穌責備當時的法利賽人假冒為善,很兇,不留餘地,我才明白人若需要耶穌,他第一步是要面對自己的假善,求神憐憫,讓耶穌所賜新的生命改變我們,這是假冒為善的人唯一的希望。

這主旨是否從馬太廿三章而來,並不是,我卻認為是從上下文而來,廿三章沒有提供解決的辦法,只是要讀者悔改,但從上下文來説,天國的子民是神在耶穌裡賜給我們的,這是假冒為善的人唯一的出路。

2. 信息有點長,中間有一些重複的表達,絕對可以修改,使其更流暢,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敬拜的時候,覺得自己有一些呆滯,心情有點沉重,上台之後,就沒有了,覺得有神的話的能力湧現。

3. 例子不好找,沒有不成,講自己太多,也不成,説會眾太多也不成,不好處理。不能太負面,也不能輕輕帶過,不是一篇容易講的道。

4. 講道之後幾天,開始感覺後悔,沒有注重馬太福音廿三章經文的氣勢,耶穌痛斥法利賽人、文士假冒為善的罪,1)眾人都認為他們是守律法受尊敬的人,但耶穌卻不留情面,在眾人面前責備他們的假善,令人意想不到;2)耶穌用的字與語氣非常強而負面,並不保留,「粉飾的墳墓」、「瞎子領瞎子」等強烈的字眼,氣勢是非常硬;3)耶穌直斥其非,而遭殺身之禍,勇氣與正氣俱在。

我應該多順著經文的氣勢走,多用強硬的字眼,不留情面、直斥其非,責備假冒為善的人(包括我自己),這是廿三章的氣勢,然後再進入正面,邀請我們悔改,承認自己的軟弱,接受耶穌的新生命,從裡面而外面的更新,以上的講章太快進入解決之道,失去經文的氣勢!下次再講的時候,需要修改!







 

Sunday, October 14, 2012

全心全意,可十二 41-44

全心全意
馬可福音十二章四十一至四十四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10.14.2012
粵語堂
2012.10.21.2012
國語堂、英語堂


引言

我的手上有兩個小錢(美金一毛錢),就像當年耶穌坐在聖殿對著奉獻箱,看見寡婦奉獻的兩個小錢一樣,這兩個小錢,真的很小,價值很低,當年只可以買兩塊麵包,今天兩毛錢,一杯水也買不到,就算掉在地上,也沒有人願意彎腰去把它撿起來,但耶穌卻説寡婦投入的這兩個小錢,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她對神是全心全意的忠誠(Wholehearted Devotion)。

今天我們要好好的來讀一下這個兩個小錢的故事,表面看起來,這是一個關於金錢奉獻的故事,「牧師,你又講錢了!」其實這是馬可福音最重要的故事之一,馬可用它來結束耶穌三年多公開的傳道生活(一章至十二章),從第十三章開始,馬可記載耶穌對門徒最後的訓誡,是有關末日的審判,第十四章耶穌就開始最後的逾越節,並上十字架與復活,為馬可福音耶穌的故事的終結。

馬可以寡婦奉獻的兩個小錢的故事來結束耶穌在地上的公開事工,有很特別的意義,他不單只是説金錢奉獻的意義,作者更是比較兩種的生活方式、兩種人的忠誠、兩種對神的心、兩種的選擇,他更用寡婦的奉獻來説明耶穌將要在十字架對神全心全意忠誠的榜樣。

讓我們先來讀經文一次,馬可福音十二章四十一至四十四節:


故事的內容

1. 「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41),這是相當嚇人的事, 想想今天早上牧師對著奉獻箱坐著,要看大家怎樣奉獻!或者牧師在傳奉獻袋的時候,站在你的身旁,看你怎樣投錢進去,我相信你一定感覺很不舒服,「奉獻是我與神之間的事,為什麼你要坐在那裡看我怎樣奉獻?」而耶穌就是這樣故意的去看眾人怎樣奉獻,奉獻多少!

2. 首先是好些財主往奉獻箱投了許多的錢,中文「若干」(Many)即很多的意思。這些財主是誰?他們是在整本馬可福音常出現的文士與法利賽人,是以色列的宗教領袖,教導律法的師傅,掌控猶太人社會生活的權威之士。

請注意動詞「投了」(were putting in)是眾數未完成時態,不單只是有「好些」財主,很可能指是多次的動作,有人「投了」一次又一次(未完成時態)。當時奉獻沒有支票,也沒有鈔票紙幣,紙幣是第七世紀唐朝中國人發明的,第十三世紀才由馬哥孛羅傳至歐洲,耶穌的時代,用的錢是名貴金屬做的硬幣,金幣、銀幣、銅幣,並且由純度來決定貨幣的價值。

在聖殿婦女可以進入的外院有十三個巨型喇叭口的金屬奉獻箱,奉獻的人把錢投入奉獻箱的時候,是有聲音的,叮叮噹噹,叮叮噹噹... 。猶太人用的是銅幣,奉獻多的人,可以想像他們帶著一袋又一袋的銅幣,投入奉獻箱的時候,叮噹的聲音不絕,人人側目,投了一次又一次,那真是聲勢奪人。


有一次我與一群的弟兄姊妹去 Galveston 海邊釣魚,大家都安靜下鈎釣魚,有一位總是有魚上鈎,「I got one!」,幾分鐘之後,又是他,「I got another one!」,聲音的果效,真使那些沒有魚上鈎的人感到灰心,「I got another one!...」, 聲勢奪人,最後大家都放棄不釣了!

3. 你可以想像寡婦的兩個小錢(lepton),那是最小的錢,只值八份之一分(1/8 cent)的價值,體型也超小(看圖):


投在奉獻箱中,聲音也不响亮,沒有人注意。動詞「投了」(put in)是一次過點的時態,就是一次而已,那麼一點點、沒有聲音、微不足道的奉獻。

4. 請注意作者把文士與寡婦的直接對比,兩種的人,兩種的奉獻:


 對比相當公整,形容詞對形容詞,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子句對子句,兩種人用的連接詞(kai, 41-42; de, 44)可譯為「但」,作者要讀者比較這兩種人的不同,用意最為明顯不過。

5. 耶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裡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裡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43-44)

耶穌對文士與寡婦的評估,好像他末日的審判一樣,每一個人都要為他自由的選擇與行為負責。耶穌説,「我實在告訴你們...」語氣強調他的評估與世人的評估完全不同,出人意外:一般人的看法:奉獻是愈多愈好,奉獻一百萬就立刻見報,某某大亨捐了很多的錢;奉獻多才有用,建堂需要六百萬,你才奉獻兩毛錢,什麼時候才能建堂?

但耶穌稱讚的不是那些財主的奉獻,而是窮寡婦的奉獻,因為財主拿出來奉獻的都是從自己有餘奉獻;但這寡婦是從自己的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 耶穌看重的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對神忠誠的心有「多少」(Not how much money but from how much of the heart-devotion)。

叮叮噹噹,聲勢奪人,一袋又一袋的奉獻,卻只代表他們的心一點的心;而窮寡婦沒有人注意的兩個小錢,但代表著她對神全心全意,這是耶穌稱讚寡婦的原因。.

耶穌説的不單只是奉獻的問題,而是做主的門徒必需有的條件:對神「全心全意」(wholehearted devotion)。

「全心全意」不是什麼?
  1. 「全心全意」不是將多餘的獻給神(not the left over),「神啊!我的事都做完了,學位到手了,錢也賺夠了,孩子也長大了,我還有多餘剩下來的心,你要不要?」也好像我對妻子説:「我把講章寫完了,開會也開完了,我還有一點時間有餘,要不要我陪你一下?」她的答案一定是:「不要!你把多餘的時候給我,你把我當是誰呢?」對小三或許可以,對太太一定捱駡。有人把家中不要的東西拿來給教會,給傳道人,換沙發,就把十五年的舊沙發送給教會。全心全意不是把多餘的才奉獻給神。
  2. 「全心全意」不是點綴的忠誠(not the decorative devotion), 「上教會也不錯,使人生更多采多姿,作耶穌的門徒,也很好的,點綴一下人生,屬靈也是一件好事!」好像是掛一幅畫在客廳中點綴一下,無傷大雅!不需要全心全意!
  3. 「全心全意」不是表面的忠誠(not superficial),好像這些文士一樣,他們表面對神忠誠,持守律法,甚至教導人律法,但心中卻沒有神,「好穿長衣遊行,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們的安,又喜愛會堂裡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12:38-39)忠誠的是對自己忠誠,骨子裡是求的是自己的好處。
  4. 「全心全意」不是講一套,做一套(not hypocritical),像這些文士一樣,「他們侵吞寡婦的家產,假意做很長的禱告」(40), 「侵吞」(devour)是一個很強的字,浪子的比喻中,大兒子對父親説:「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路十五 30)「吞盡」原文是同一個字;啟示錄第廿章九節:「有火從天降下,燒滅了他們。」「燒滅」是同一個字。這些宗教的領袖,講是很屬靈,做的卻是在寡婦的財產中搶劫,在乞丐的飯碗取食物。
  5. 「全心全意」不是三心兩意(not half-hearted),早上愛神,中午卻另有新歡;教會有很多三分鐘熱度的基督徒,心志不堅,三心兩意。

「全心全意」是什麼?


  1. 「全心全意」是一百分之一百的忠誠,毫無保留,馬可用寡婦的全所有奉獻來説明什麼是「全心全意」,他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對神有信心,相信神必供應他一切所需。

    「全心全意」是一樣優先的次序,把神放在第一位,甚至在自己的生活需要之先。

    當年的寡婦是社會上最可憐的人,最窮困的人,丈夫死了,生活無以為計,望天打掛,生活缺乏保障,五旬節新成立的教會,寡婦是第一批需要照顧的人,但這窮寡婦沒有為自己的生活有什麼保留,他把一切都獻上了。

    或許你會覺得這寡婦不切實際,不負責任,全所有的奉獻是不可能的,今天有那一個人能夠把一切養生的都投上?如果今天所有的人都把一切養生的獻給教會,之後要靠教會去接濟,照顧他們的生活,那豈不是天下大乱?

    請注意,馬可要我們讀者學習的不是寡婦把他一切養生的投上,聖經也沒有這樣的教導,作者要借用寡婦的百分之一百的奉獻來教導我們做主門徒需要對主的「全心全意」--百分之一百的獻上,正如保羅所説的,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沒有保留,正如耶穌的全心全意,對神的忠誠,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一樣。

    例子:伯大尼馬利亞大胆、勇敢、沒有保留的獻上,在眾人的面前,用香膏抺主,無意之間為主的死作了預備,他旳「全心的忠誠」成為所有跟隨主的榜樣。

    例子:教會的歷史上,有不少對主「全心全意忠誠」的人,我想到初期教父波利甲,在羅馬的鬥獸塲上,寧願犧牲性命,也不肯背棄耶穌。我想到許多内地會的宣教士,他們的名字我們已經遺忘,他們因為對主「全心的忠誠」,來到窮困落後的中國内地,而且不少死在中國。我想到中國教會早期的邊疆佈道團,他們在名校畢業,前途無量的時候,兩個兩個去中國的邊疆佈道,要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一去不復回,把一切都獻上。

    我也想到我們中間,也有不少對神「全心忠誠」的人,他們來教會敬拜神,不是給牧師面子,而是歡喜喜,每週期待來朝見耶穌,到教會敬拜神,天氣好與壞,與是否去教會敬拜神無關,把神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在教會事奉神,不是可有可無,而是理所當然的事,是發自内心對神的忠誠。

    你呢?
  2. 「全心全意」是謙卑安靜的跟隨,不是打鑼打鼓,要人注意的奉獻。有些的人表示對主的忠誠是要寫大字報的,有牧師在「臉書」上自我介紹,一般人只是簡單的寫幾句,他卻把過去為神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清清楚楚的列出來,在那些教會做牧師,在什麼地方寫過什麼文章,在什麼地方曾經講學,曾拿過什麼的學位,主領了什麼的聚會,在那些的机構當董事,有什麼專長與特異功能,都一一的寫上,這不是求職的理歷,是在「臉書」上的自我介紹!就如當年的文士與法利賽人奉獻的情況一樣,叮叮噹噹,求人注意他們的忠誠。與寡婦謙卑安靜的奉獻剛剛相反,「全心全意」的跟隨常常是匿名的、是發自内心的、不求人的讚賞的、只因為對主的忠誠。

    例子:我外婆跟隨耶穌四十多年,我們小的時候,外婆每天早上,去教會禱告,在家常常讀經,晚上我們常發現她跪在床前禱告,常常去探望老人與醫院探訪,安安靜靜全心全意(Quiet Wholehearted Devotion)的跟隨主,她是我屬靈的英雄與榜樣。
  3. 「全心全意」是跟隨耶穌,作主的門徒,必需要的條件。

    馬可是寫給羅馬的信徒,把耶穌的故事告訴讀者,目的是幫助他們在試煉與逼迫中,全心全意的跟隨主,作主的門徒。馬可用寡婦全心全意的忠誠來結束耶穌在世上公開的事奉,用她的「全心全意」來挑戰讀者跟隨主。

    馬可更刻意地將寡婦的全心全意與當年的宗教領袖來對比。

    兩種的忠誠(The Two Ways):

    1) 文士與法利賽人三心兩意、講一套做一套的表面忠誠
    2) 寡婦全心全意的奉獻

    你是屬於那一種的忠誠?

你是否對神「全心全意」不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從你的金錢奉獻就可以知道,為什麼馬可用窮寡婦的奉獻來代表「全心全意」耶穌的門徒?因為全心的忠誠很難講得清楚,也很難知道你是否全心的忠誠,但是金錢的奉獻上,就可以知道你對神的忠誠有多少。

寡婦不少不奉獻的理由,而奉獻的理由卻只有一個。


1. 「我的需要太多。」今天晚上的晚餐都成問題,不奉獻是很自然的理由,你說是嗎?

我自己的事都照顧不來,對神忠誠有何意義?我自己都不夠用,如何奉獻?你不奉獻的理由是否也是如此?

例子:一位學生的見證。

2. 「我的奉獻太少,沒有任何作用。」聖殿是那麼豪華,都是鑲金包銀的,並不需要我的兩個小錢,,神不需要我的兩個小錢,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我不奉獻對教會一點影響也沒有,兩個小錢,能做什麼?不如不奉獻!你説是嗎?

3. 「聖殿的領袖是腐敗的,為什麼我要奉獻?」我根本不同意教會用錢的方法,我不相信教會的領袖,奉獻給這樣的教會?休想!我希望這不是你不奉獻的理由,我很想相信這不是你不奉獻的理由,但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而不奉獻,我很明白!

這些不奉獻的理由或許是真實的理由,很多人不奉獻也是這些的原因,這些都是寡婦不奉獻的合理的理由,但他奉獻只有一個理由,這個理由勝過所有不奉獻的理由,你認為他奉獻的理由是什麼?


寡婦的奉獻是因為發自心底對神「全心全意」忠誠!

1. 這忠誠使他「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可十二30)
2. 這忠誠讓他毫無保留
3. 這忠誠讓他勝過一切不奉獻的理由,使她不足中也奉獻
4. 這忠誠讓他把神放在第一位,比他自己的需要更重要。

例子:
1. 陳老先生奉獻自己的退休金。
2. 國內的一位同工在父親與弟弟的反對之下,作什一奉獻
3. 一位美國的弟兄為中國事工奉獻
他們都有很好很合理不奉獻的理由,他們只有一個理由要奉獻,因為他們全心全意地跟隨主。奉獻由心的忠誠(devotion)開始。

4. 我的見證:小的時候參加不少的獻心會,紅心、黃心、白心,我拿了不少,但卻不知道全心全意跟隨主意思,大學畢業之後全時間奉獻,進神學院準備事奉神,心存感恩與忠誠,事奉神是是理所當然的,未有想得太多,不知道牧師的代價是什麼,轉眼已經三十五年。做牧師,從來沒有太多的錢,剛剛足夠,過去教會建堂五次(休士頓中國教會建堂兩次,福遍教會建建堂三次),五次的建堂,神讓我都有份參與,有份奉獻,奉獻並不容易,我有很多的理由不奉獻:

1. 我並沒有很多
2. 我也有很多的需要
3. 教會的需要是那麼大,我的奉獻又有何作用
4. 我是牧師,我已經獻上一生事奉神,我並不需要在金錢上再奉獻

但我認為奉獻是一個權利,可以奉獻是福份,是每一個跟隨耶穌、作主門徒的人對主全心全意的自然選擇。

你最近的奉獻如何?


結論

馬可下一章耶穌對門徒説預言,耶路撒冷將來要受的審判,以色列因為三心兩意而受拒絕,聖殿要被毁,只有全心全意跟隨主到底的人,在審判的時候必要得神的喜悅。

有一天我們都要在基督的台前交賬,你的心要被顯露,你是否全心全意,最是你被審判的尺碼,你是否準備好?

與大家分享這一首的詩歌來結束今天的信息。

全然為你 (施弘美)
詞曲:施弘美,釋放屬天的能力專輯

我的眼光和心思,單單注視你,喔!耶穌
隨著你心律動,甜蜜的靈來充滿我

放下為自己抓住的,放手交給你,我的主
我願使你歡喜,對你的愛不斷湧流

我生命氣息全然為你,如同香膏傾倒
無悔地付出,只願你心得滿足

我生命氣息全然為你,如同香膏傾倒
全心來獻上,最深刻真摯的愛



回應詩歌





討論問題

1. 什麼是「全心全意」?請舉一些生活的例子來説明「全心全意」,夫妻生活的例子,工作的例子,誰人是「全心全意」?為什麼?
2. 什麼是對神「全心全意」?請舉一些聖經的例子説明之。
3. 寡婦奉獻兩個小錢的故事,最令你感動的是什麼?你認為故事的中心教訓是什麼?為什麼?
4. 金錢的奉獻與對神全心全意,有何關係?若是對神是全心全意,卻不奉獻,你認為問題出在那裡?
5. 沒的人、不足的人如何奉獻?他們應該奉獻嗎?為什麼?
6. 請分享你對神「全心全意」的看法?什麼是「全心全意」?與金錢的奉獻有何關係?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用兩件實物教材:1)兩個一毛錢的硬幣;2)一個奉獻箱放在講台上,放一張椅子對著奉獻箱,重建當年耶穌的情勢,對奉獻箱坐著,看你、我怎樣奉獻。把兩個一毛錢投入奉獻箱,讓聽眾親身體會兩個小錢的微不足道。

國語堂還想用一點的聲音效果。

2. 上下文非常重要,寡婦的兩個小錢是馬可用來結束耶穌三年多公開傳道生活,為什麼馬可要用這一個故事來結束?上文緊接著是文士的「不忠誠」(十二 38-40),耶穌教導的最大誡命:「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十二 28-34),上下文成了解釋這段經文重要的線索。

3. 題目: 「兩個小錢」,「全然為你」,「全心跟隨」,「全心獻上」,最後的決定是「全心的忠誠」,因為這是我認為全篇講章的中心,講完之後,發現「忠誠」是中文很陌生的字,不好解釋,也不好溝通,我改為「全心全意」來表達馬可用寡婦的百分之百的奉獻來説明跟隨耶穌的條件。英文 dedication 沒有很好的翻譯。

中心:對神全心全意是跟隨基督的條件,這忠誠是透過金錢的奉獻表現出來。

4. 馬可的目的,不是單只講奉獻,而是用寡婦的奉獻來終結耶穌公開的事工,要我們選擇像寡婦一樣「全心全意」地跟隨耶穌,耶穌也是這樣對神「全心全意」地走上了十字架。

對神「全心全意」是大主題,而這忠誠是與奉獻分不開,所以奉獻是這大主題的表現。

5. 講章不是要把人不奉獻的理由拿走,讓他們沒有理由不奉獻,而是給人一個真正奉獻的理由,對神「全心全意」是金錢奉獻的最有力的原因。






Wednesday, October 10, 2012

耶穌帶來了憐憫,馬太廿五 35-36,40; 路十四1-6

耶穌帶來了憐憫
馬太福音廿五三十五至亖十六、四十節;路加福音十四章一至六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10.07
國語堂、英語堂




引言

1. 我們研讀耶穌的生平,已經有兩年了,當我愈從聖經中認識耶穌,我愈被他的尊貴與生命所吸引,他不單只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我的生命,我愈明白愈愛耶穌。

2. 這兩年我們一段一段的讀,很快就到耶穌的死與復活,故事很快就要結朿了。最近我嘗試從耶穌整體的言行來看他對我與人類的意義,我把它總結了幾篇的信息,想與大家一同分享。

以下是1926年寫關於耶穌的一首詩「孤獨的生命」(One Solitary Life):

One Solitary Life
This essay was adapted from a sermon by Dr James Allan Francis in “The Real Jesus and Other Sermons” © 1926 by the Judson Press of Philadelphia (pp 123-124 titled “Arise Sir Knight!”).

He was born in an obscure village
The child of a peasant woman
He grew up in another obscure village
Where he worked in a carpenter shop
Until he was thirty

He never wrote a book
He never held an office
He never went to college
He never visited a big city
He never traveled more than two hundred miles
From the place where he was born
He did none of the thing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greatness
He had no credentials but himself

He was only thirty three

His friends ran away
One of them denied him
He was turned over to his enemies
And went through the mockery of a trial
He was nailed to a cross between two thieves
While dying, his executioners gambled for his clothing
The only property he had on earth

When he was dead
He was laid in a borrowed grave
Through the pity of a friend

Nineteen centuries have come and gone
And today Jesus is the central figure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leader of mankind's progress
All the armies that have ever marched
All the navies that have ever sailed
All the parliaments that have ever sat
All the kings that ever reigned put together
Have not affected the life of mankind on earth
As powerfully as that one solitary life 



孤獨的生命
二千多年前,他生於一個寂寂無名的村莊。他在貧窮中生活,在卑微中長大。他在一木匠店工作直到卅歲。其後有三年日子,他是一位巡迴傳道者。他不曾擁有房子, 也從未寫過一本書,更從未有當過官,且不曾結婚有自己的家庭。他沒上過大學,沒踏足過大城市,也從未離開過出生地超過兩百哩。他沒有做過任何我們認為偉大的事,從來沒有任何了不起的成就...。

當大眾都公然反對他時,他才卅三歲。他的朋友都逃跑了,其中一個不認他,另一個把他交給仇敵。他經歷了遭人嘲弄的審判,被釘在兩個強盜之間的十字架上。在他快要死時,執行死刑的兵丁拈鬮分他的衣服──他在地上唯一的財物。當他死時,他被埋葬在一個借來的墓穴。

廿個世紀來了又走了,而他至今仍是人類的焦點。當我們要總結他對人類的影響時,我們只能說:若將所有曾作過戰的軍隊、所有曾興建過的海軍、所有曾召開過的國會、所有曾統治過的君王,都集合起來,我們會發現,這些偉大人物對這個世界的影響,特別是對人類生命的影響力,都不及這孤獨的生命來得巨大。

3. 耶穌的影響力在人類的歷史中猶如一顆慧星橫掃過去兩千年的歷史,影響人類的藝術、科學、政治、醫學、教育、宗教,帶給人類尊嚴(Dignity)、憐憫(Compassion)、饒恕(Forgiveness)、與希望(Hope)。


二千年來,耶穌的跟隨者遍滿全地,數目不斷增加,從他死後的幾十個信徒,短時間之内暴漲至三千、五千,現今全世界有最少廿一億的信徒,中國估計佔一億,最大的教會在韓國,會友八十萬。

4. 耶魯大學歷史教授 Jaroslav Pelikan 1985年寫了一本有關耶穌的巨著,Jesus Through the Centuries: Hi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e。他的結論説:「不論人對耶穌的看法如何,相信他也好,不相信他也好,沒有人能否認拿撒勒人耶穌主宰西方文化兩千年。若我們有一超級的磁鐵,能把世上所有與耶穌有關的東西拿走,人類歷史上將沒有剩下多少的東西!」


5. 當耶穌出生的時候,他的父母驚訝,「這到底是誰?」耶穌傳道的時候,眾人驚訝他的教訓,從來沒有人像他一樣,「這到底是誰?」他的門徒驚訝他的為 人,沒有人像他一樣,「這到底是誰?」最親他的人,最愛最尊重他,而且跟隨他,被他的言行所改變!不是像現代的一些名人,最遠的人喜歡他,但最近的人卻討厭他,因為太知道他的真正的面目,我的一位神學院老師説:「最靠近你的人尊重你、崇拜你,你才是真正的偉大。」

6. 耶穌到底是誰?在他各種的深層次的影響之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的憐憫(Compassion)與給人的尊嚴(Dignity)。


當一位患大痳瘋病的人向耶穌求醫的時候,耶穌充滿了憐憫(Filled with compassion)(參可一 41);當一個寡婦為他死去的獨生子而傷心難過的時候,耶穌就「憐憫他」(His heart went out to her),並對他説:「不要哭!」(路七 13)。

不論是犯姦淫的或是受人鄙視的税吏,或是撒瑪利亞人都蒙耶穌的憐憫,都被尊重,有人基本的尊嚴,耶穌將憐憫與尊嚴重新帶入了我們的世界,今天的時間很有限,或者我們集中講一下這一點,讓我們從頭説起吧!

7. 路加福音十四章記載耶穌來到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家裡吃飯,有一個患了水臌的人來到耶穌的面前。水臌是一種皮下肌肉積水的病,可能是因為血液系統或淋巴系統出了問題,水跑出了血管,積存在肌肉中,使身體變形,疼痛,甚至引至内出血。


耶穌在一位上流社會的人家中吃飯,主人是一個法利賽人的首領,當這患水臌病人出現的時候,場面是相當的尷尬,當天是安息日,根據猶太人的法則,安息日是不可以治病的,除非是有生命的危險的情況之下,但耶穌沒有因為這貴重的場合而不顧及這位患水臌病的人,不單沒有忘記他,更指著他問眾人説:「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

這並不是一種抽象的討論,這個病人正活生生的在眾人的面前。

沒有人敢説什麼,一片沉默!

8. 耶穌伸手觸摸這水腫的病人,中文聖經翻譯時,沒有翻這個動詞,Jesus took hold of him (NASV),把他立刻的醫好了。



耶穌沒有放過他們,便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驢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裡,不立時拉他上來呢?」(5)

他們不能對答這話。問題不只是安息日是否可以醫病,耶穌的問題是一個人的價值是多少?

9. 上週的經文中,耶穌説律法的總綱是愛,我們若要愛人如己,第一步是需要看重神放在每一個人的價值,你若要愛一個乞丐,你首先要認識他在神眼中的基本價值,若他是有價值的,愛他就自然了,你若認為他是一錢不值的,愛就不是很容易了。

今天我們追求價值,講究價值。

例子:上週華商會拍賣三串珍珠鍊條,底價一百五十元一條,大家都在研究珍珠是否是真的,有人建議把兩顆珍珠互相擊撞,若聲音是結實的,珍珠就是真的,若聲音不响,那就是假的了,或者放在口中咬一咬... 若是真的,當然不止一百五十元,若是假的,五塊也不值得!

例子:在華商會中有一位講員,廿年前他用了兩萬美金開了一間評估公司,替政府評估生病的人需要多少的醫藥費,值得用多少錢,十年前他把公司賣掉,賣了三億美金,這公司只做一件事,就是要知道醫療的合理價值。

我們若想知道一輛汽車值多少錢?可以去查「藍色的書」(Blue Book),每一種車,不同的年份,不同的情況都可以查得到。人呢?人值多少?有沒有人的「藍色的書」(Blue Book)?

請聽一聽耶穌説。

10. 「「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當安息日掉在坑裡,不把他抓住,拉上來呢?「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當安息日掉在坑裡,不把他抓住,拉上來呢?」(太十二 11-12)耶穌説,人比財物重要!

「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太六 26)耶穌説,人比萬物都重要!

「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嗎?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太十 29-30)

耶穌説,人的價值不是從他的職業而來,人的價值不是從他的體能、外貌而來,人的價值不是從他的衣著、財富而來,人的價值不是從他的學問、知識而來,這是世人給每一個人價值的尺碼,我親眼看見一個公務員不願意與一個農民同桌吃飯,覺得自己的價值比他高。今天上流社會的人有他們的圈子,有他們的俱樂部、飯店,不要與其他的人混在一起,自降身價。所以我們希望兒子做醫生,做律師,這是有價值的職業。

耶穌卻不是這樣,他説人的價值是從造物主要來,造物主把人的基本價值放在每一個被造的人身上,我們有價值是因為我們是按神的形象做的,我們有價值是因為神愛我們,這是全新而具革命性的觀念,耶穌以前的人從沒有這種的想法。

11. 我記得當我做父親的時候,把剛生下來的女兒、兒子抱在手中,我真的去數他們的手指:1, 2, 3, 4, 5, 6, 7, 8, 9, 10!數他們的腳趾:1, 2, 3, 4, 5, 6, 7, 8, 9, 10!但神不單數我們的手指與腳趾,他把我們的頭髮都一、一的數清楚:1, 2, 3, 4, 5... 100, 200... 1,000, 2,000... 10,000, 20,000... 人平均有十萬條頭髮,神説他都數過!我們在神的眼中看為寶貴,比一切都寶貴,耶穌説:「這個患病的人也是神所愛的,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是有價值的。」在神的 Blue Book 中,每一個人都是有價值的。

對法利賽人來説,那些窮困的人、軟弱的人、有病的人、瞎眼的人、殘障的人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他們沒有反映神完美的聖潔;但在耶穌的眼中,寡婦、孤兒、窮困的人、軟弱的人、有病的人、瞎眼的人、殘障的人都是有價值的人,他愛世上每一個人,為被遺棄的人而難過。

12. 耶穌之後,跟隨他的人記得耶穌的教訓。

初期教會的福音工作能夠在短期之内擴展,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基督徒願意照顧那些被社會遺棄的人。

例如,公元六十五年的天花瘟疫,當時四份之一至三份之一的人口因此而死亡,不到一百年之内,瘟疫又再次發生,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沒有人願意去照顧那些患上傳染病的人,甚至把他們趕出城外,把垂死的人拋在死人堆之中,人人生活在恐懼之中,希臘的神沒有吩咐膜拜他們的人去關心有需要的人,照顧垂死的人;希臘的大文豪在眾多的著作中,從未有憐憫的教導,只有一群跟隨耶穌的人,他們記得耶穌的吩咐,願意去照顧那些有需要的人。

第三世紀的教父,亞歷山大的主教在瘟疫發生的時候,吩咐基督徒「不要怕危險,要去照顧那些生病的人,關心他們的需要,奉主耶穌的名去憐憫軟弱的人,願意分享他們的苦難,甚至一同經歷他們的疾病,因為這是主的吩咐。」

耶穌説:「 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廿五 35-36, 40)

做在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耶穌的身上了。

這是改變人類生命的教訓。

第一間痲瘋病院是早期教父尼西格雷戈里(Gregory of Nyssa)所創辦,他留下的文字説:「痲瘋病人與我們一樣,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讓我們照顧他們,給衣服他們穿,給地方他們住,讓我們敬重他們。」這是成為日後的醫院,以前是沒有的。

十九世紀夏威夷的一位神父,因為照顧痲瘋病的人而自己染上了痲瘋病,在他傳記的開始,他寫:「神愛你們痲瘋病的人!」(God loves you, lepers.),在傳記的結束,他寫:「神愛我們痲瘋病的人!」(God loves us, lepers.)。

第三世紀在尼西亞開的大會之中,除了定下著名的「尼西亞信經」之外,還定下指引,吩咐凡有教堂的地方,在旁邊必須要設立一照顧垂危的人,即今日的善終院(Hospice),或設立醫院,照顧生病的人。

另一位耶穌的跟隨者 Jean Henri Dunant, 因為看見戰場上受傷的士兵,無人照顧,心中充滿了憐憫,1860 年開辦了紅十字會(Red Cross) 。

德蘭修女一生照顧垂死的病人,是因為她深信她是耶穌的手與耶穌的腳,她是代表耶穌去憐憫他們。

羅馬不是沒有憐憫,但憐憫不是與他們的神有關,希臘的神要人的膜拜,沒有憐憫。我們也不是説除了基督教之外,就沒有憐憫,也不是説基督徒一定做得比別人好,但有一件事實是不容否認的,憐憫是耶穌的商標,若有任何的人或机構,願意奉獻自己,而不期待愛益的人之回報,這個人或机構很大的可能是受耶穌的影響。

13. 耶穌説,只有一位神,沒有人是神,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神所創造的,耶穌的一生用行動表示人的基本價值,你是按神的形象做的,不多也不少;我是按神的形象做 的,不多也不少;皇帝是神所創造的,奴隸也是神所創造的。男人是神所創造的,女人也是神所創造的。耶穌將尊嚴與價值帶給每一個人,無論你是成功或失敗,有 學問或是沒有學問,神都愛你,你同樣有價值、有尊嚴。

請聽以下一個感人的故事:

當 Richard 出生的時候,臍帶繞著他的膀子,以至他腦部失氧,出生之後成為殘廢,不能走路,不能講話,全身只有頭可以動一下,在羅馬的時代,Rich 一定活不了,肯定是棄嬰,死在街頭!

Richard 的父母將他帶回家,撫養成人,十一歲的時候,為他設置了一台電腦,讓他可以與外界溝通,原來 Richard 什麼都明白,他第一句話是:「Let's go. Bruins!(美國 UCLA 大學的足球隊!)」



有 一天,Richard 聽見一個慈善籌款的長途賽跑,為一位癱瘓的年青人籌款,Rich 告訴他的父親 Dick Hoyt 説:「爸!我想參賽!」 Dick 當年四十歲,從未參加過任何的賽跑,當他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兒子跑完之後,兒子説了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Rich 説:「當我賽跑的時候,我沒有感覺到我是殘廢的!」


從此,Dick 就開始帶著兒子跑,他們一同參加了超過二百多次的鉄人比賽(Triathlons),游泳、單車、跑步!參加了超過八十五次的馬拉松,推著兒子跑完了廿六點二哩的比賽,最快的時間是兩小時三十分鐘,比世界的記錄只差了三十分鐘。

耶穌改變了人類的生命,Richard 也是神所創造,是神所愛的人。耶穌來到世上,也是為 Richard 這些人死在十字架上。

14. 希臘人開始了奧林匹克的比賽,那些走得最快、跳得最高的人,成為奧林匹克的英雄,只有耶穌告訴我們神的形象也居住在軟弱的人、痛苦的人、與弱勢的人身上。 在伯利恆出生的嬰孩,長大後成為罪人的朋友,他關心長大痲瘋病的人,伸手摸他們,他成為税吏、妓女、瞎眼的、討飯的、打漁的人之好朋友,他讓小孩子到他的 面前來,他給婦女從神而來的尊嚴,沒有把他們當作工具。

他的國度與希律的國度完全不同,不配的人、軟弱的人、被社會遺棄的人,都可以進入耶穌的天國。

15. 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我 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一家九口,我排行第二,小的時候很頑皮,八歲的時候被父母趕出家門,一個人到澳門讀書,讀書渾渾噩噩,從沒有考過第一名,沒有任 何的専長,不會游泳,不會彈琴,不會唱歌,不會畫什麼,中學畢業的時候,只有一百磅,很瘦,小時候參加教會的佈道會,好像今天一樣,每次都受感動,覺得自 己是個罪人,每一次都舉手決志,要做基督徒,每一次都舉手牧師覺得很煩,十二歲的時候,請我不要再舉手了。

一九八五年一月六日,我在這房間按立為牧師,這是當年的照片:


當天是休士頓中國教會的十週年紀念,我廿八歲,我蒙了神極大的恩典,本來是最不配的,卻因信耶穌而得了兒子的名份,成為神國的子民,耶穌改變了我的生命!

16. 這照片還有一個故事,照片中有幾個小孩,箭頭指的是我最好的朋友,大學時的室友,神學院的同學,倫思學牧師的女兒,Lydia,當時他活潑可愛,聰明玲 瓏,之後他們一家去了加州牧會,女兒兩歲的時候,發現腦開始退化,成為不講話嚴重弱智的小孩,父母很難過,但一直悉心照顧,現在女兒已經廿八歲了,他們照 顧他超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女兒嚴重弱智,不會講話,不能溝通,前幾年更因病而失明,上一個月,倫牧師夫婦在我家中住了幾天,談起 Lydia,我發現他們對女兒的愛從未因為他是殘障的而減少,Lydia 在當年羅馬的社會中一定活不了,但是耶穌告訴我們她也是神所愛的,她有人的尊嚴,她有價值,因為神愛她。

有一天,耶穌要再來,在他永恆的國度中,殘障的要變為完全,軟弱的要變為剛強,永遠的享受耶穌的愛。這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


17. Dick and Rich Hoyt: True Story of a Father's Love





I Can Only Imagine
By Mercy Me

I can only imagine
What it will be like
When I walk
By Your side

I can only imagine
What my eyes will see
When Your face
Is before m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Chorus:]
Surrounded by Your glory, what will my heart feel
Will I dance for You Jesus or in awe of you be still
Will I stand in Your presence or to my knees will I fall
Will I sing hallelujah, will I be able to speak at all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When that day comes
And I find myself
Standing in the sun

I can only imagine
When all I will do
Is forever
Forever worship You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Surrounded by Your glory, what will my heart feel
Will I dance for You Jesus or in awe of You be still
Will I stand in Your presence or to my knees will I fall
Will I sing hallelujah, will I be able to speak at all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Surrounded by Your glory, what will my heart feel
Will I dance for You Jesus or in awe of You be still
Will I stand in Your presence or to my knees will I fall
Will I sing hallelujah, will I be able to speak at all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When all I will do
Is forever,
forever worship you

I can only imagine



結論

1. 耶穌把憐憫帶給人類,告訴我們神的愛,在耶穌旳國度中,沒有疾病與死亡,這是耶穌的福音。

2. 我們蒙耶穌的憐憫,得著這福音的好處,你願意將從神而來的憐憫帶給有需要的人嗎?不是因為他們有能力回報你或表揚你,而是因為憐憫是從耶穌而來,我們白白的得來,也願意白白的給出去,這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







討論問題


1. 耶穌為人類帶來「憐憫」, 對這個世界的意義為何?
2. 不分人的貴賤低下而以耶穌的眼光「憐憫人」,這是人的本性嗎?如果不是,要如何來操練呢?
3. 你曾否(或曾看過別人)有讓你印象深刻的「憐憫人」的生命見證嗎? 請分享.
4. 你身旁是否有人正需要我們以「從神而來的憐憫」 來提供關懷與幫助嗎?你覺得我們教會、或你的小組在憐憫的事上有甚麼可以擺上的嗎?
5. 當我們無法對某些人擺上憐憫時, 應當要如何勝過這困難呢? 
6. 請為彼此的需要禱告。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有人問:「這是否釋經講道?」既不是由一段的經文而來,而是從耶穌的生平而立論,沒有聖經作者的原意,更像是專題式的講道!

或許這並不是釋經的講道,但預備的時候,卻是從兩年來研究耶穌生平而得來的結論,我很想多寫幾篇耶穌生平的感想與結論,下一篇是有關耶穌怎樣看待女人與小孩,另一想發展的主題是耶穌與人類的希望,耶穌與饒恕,耶穌的成功觀,或許可以各有一段經文作為依據,像這一篇以路加十四章一至六節一樣,找出主題之後,再深入的去研究發揮。

2. 我喜歡這一篇的講章,沒有明顯的兩、三點,卻是由一個主題發展。我也深深的受這一信息所感動,我是蒙了神的憐憫,是耶穌改變了我的生命。

3. Here is the discussion with a pastor friend on the biblical authority of this sermon.



1.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sermon, this definitely is not an expository sermon. The preacher, by his own admission, derived his message from a study of Christ’s life. So the issue becomes: Can we preach the life of Christ?

a.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an understanding of narrative theology helps.

i. When an incident in the life of Jesus occurred, it took years of oral transmission before it was penned down by a biblical author.
ii. And the biblical author utilized this Jesus’ event to string it along with other events to weave his message.
iii. And it is this message, when it was penned down, say by Luke in this case, that is inspired and authoritative.
iv. So the historical event in itself is not inspired nor authoritative, though we believe it is historical accurate and truthful.

b. Q: “Do we imitate Christ?” or “Do we imitate the heart of Christ?”

i. Understand Christ and sympathize his heart is something we can imitate.
ii. But the way to do it may not be authoritative.

1). When the gospel authors utilized events in Jesus’ life, they always added a spiritual dimension to the events. They didn’t just report history (say, historical facts of healing).
2). The gospel authors turned a simple compassionate healing of Jesus’ life into a spiritual message.

c. Jesus showed compassion. Gospel authors wrote more than compassion.

i. Inerrancy (authority) is in the inspired text, not the historical events.
ii. In this case, the historical event is of Christ’s healing, demonstrating his compassion. But is there more to it?
iii. Do we preach the life of Christ or do we preach the life of Christ as recorded by a gospel writer?



 

2. Yes, we can preach a similar sermon by emphasizing the application of a message or the answer to the “is it true?” of a message. The key is to find a passage that shares a message of “Jesus is compassionate, so should we.”

a. I think the Luke 14 message is biblical. But how can we preach it that serves the link with a text.
b. I am still thinking . . .


3. Can we treat Jesus differently even He is recorded in the historical text? We know we are to avoid exemplary preaching. But now the main character is Jesus . . .


I think I have to go back and take a closer look at Greidanus' books Sola Scriptura and The Modern Preacher and the Ancient Text to refresh my position. 




Here are some of the thoughts in response:

1. Biblical authority is important. We cannot preach without it. Otherwise it is our words and our thoughts. Not much authority and not much power.

2. Besides examples of Jesus in showing compassion to various people in the Bible, there needs to be a biblical command for us to do what Jesus did. For this sermon, Matthew 25:35-36, 40 is the command. Whether you agree with the verse has a today’s application and not just talking about the millennium is another discussion. But for biblical authority of the thrust of this sermon, this passage gives the support. When I develop the rest of the story, I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is issue and have at least one biblical command to follow. For example, I am writing the next sermon on Jesus and women. I would like at how Jesus treated women and how He has changed the culture toward women. The application, of course, is how we should treat women today. Is there a biblical command to treat women equally? Definitely.

3. The rest of the sermon focused on how Jesus has impacted the world in bringing compassion to us. Lots of stories about early churches and how the Christian community followed Jesus’ command/examples to have compassion. These are all illustr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