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9, 2011

你要痊癒嗎?約 5:1-18

你要痊癒嗎?
約翰福音五章一至十八節


林永健牧師
2011.07.03
福遍中國教會


福遍中國教會- 2011年07月03日【林永健牧師- 你要痊癒嗎?】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上週五去探望一個長輩,他住在一所療養院,裡面住了不少的病人,有坐輪椅的、有卧床的、有需要廿四小時看顧,家人沒法照顧的,我不知道這些病人在那裡已經住了多久,也不知道他們的生命還有多長,長久生病而且是嚴重的病,真是非常之困難,非常之可怕!令我想起今天我們要讀的經文,約翰福音五章五節,在畢士大池旁,「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可憐的光景,有四點有關這個人的,我們要注意(5:1-5, 7):



2. 第一、他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廢人」,5:5

我們不知道他有多大的年紀,只知道他病了三十八年,顯然在耶穌還沒降生之前,他已經得病了。三十八年是一段悠長的歲月,長年的生病很容易令人清貧如洗,眾叛親離。我們不知道他生什麼的病,第五節用一個字來形容他:「病」(ἀσθένεια, invalid),原文是一名詞,在福音書出現只七次,在馬太福音八 17 與「疾病」(νόσος, diseases)一起出現的時候:「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他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翻作「軟弱」,意思不是指疾病本身,而是指疾病所帶來的結果,「軟弱」(weakness)、「失去功能」(invalid),廢人一個,引用的是以賽亞書五十三章第四節,耶穌担當了我們因罪而來的「憂患與軟弱」。約翰沒有告訴我們這個人患了什麼的病,他的重點是病帶來的「軟弱」,也沒有告訴我們他犯了什麼罪,重點是疾病所帶來的「軟弱」。

我們與這一個因疾病而在軟弱痛苦中三十八年的人一樣,長期生活在軟弱中,這個人的軟弱可能比我們的軟弱嚴重一些,但我們同樣生活在因罪惡疾病所帶來的憂患當中。

例子:我想到
  • 我自己的母親,身體一天不比一天,抑鬱的情緒;
  • 常常不開心的人,天天一張臭臉,不是自己想的,而是心中的愁苦,不能自已;
  • 在中國參加新造營、父母營、夫妻營的人,都已經是傳道人了,但心靈帶著各種的傷害、重担。
正如這一個病人,我們是「軟弱、不正常的廢人」,而且問題已經拖了很久了。


3. 第二、他是一個「躺在畢士大池邊無望的人」,5:1-5



這個「軟弱、無能的廢人」,天天躺在耶路撒冷在羊門附近畢士大池的旁邊,等待神蹟的出現,畢士大池根據考古的發現,是一個很大的池子:


a. 是一個供人洗澡、游泳的地方,旁邊有五個走廊,像一個「日」字,把水池分為兩部分,走廊上都是有病的人。
b. 因為傳說「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什麼病就痊愈了。」這傳說是真是假,無從考究,但你可以想像當時混亂的情況,有人在洗澡,有人在游泳,誰分得清楚什麼時候是天使攪動池水,當有人以為天使在攪動池水的時候,眾人就爭先恐後地跳進水池,那麼多年來,有誰真的因先跳下池水而得醫治?沒有人知道!這只是個傳說。最可怕的是:這一個軟弱、無能的廢人,他唯一的盼望是寄望在一個不一定真實的傳說,實在可悲。


今天,我們許多人的盼望也只是一個不一定真實的傳說:
  • 傳說,只要離開破碎的家庭,我們破碎的心就得治醫,真的嗎?
  • 傳說,只要有人愛我,願意跟我結婚,我一切的痛苦,就得痊癒,真的嗎?
  • 傳說,只要把書讀得好,找到高薪的工作,我就會安枕無憂,生活快樂,真的嗎?
  • 傳說,只要我賺到很多錢,破碎的人際關係,就會解決,真的嗎?
許多結了婚,離開家的人,有錢的人,成功的人,生命的疾病,人生的憂患,仍沒法得到痊癒。因為我童年受的傷害而有的害怕,怕被遺棄,怕受拒絕,多年來仍影響著我,不單只三十八年,而是四十多年了,若不去面對,接受醫治,仍生活在軟弱與失敗當中。

4. 第三、他是一個「自憐、自怨、認命的人」,5:7



這病了三十八年的人說:「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水裡。」他說的話可能是準確的,但你可以感覺到他心態,他得不到醫治,是因為別人沒有幫助他,其實,他若看一看周圍卧在池邊的人,大部分比他情況更差,第三節經文說:「裡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
  • 他能與主耶穌對話,所以他不是一個聾啞的人;
  • 他可以看見池水攪動,所以他也不是瞎子;
  • 他行動雖然慢,不比人快,但他仍可以動,不是瘸腿的、血氣枯乾的人;
而他卻埋怨別人沒有把他放在池子裡,長年受困的人,很容易有這一種自憐的心態,覺得是別人的縁故,自己才落在現今可憐的光景。

你是否一個自憐認命的人?


5. 第四、他生活在一個沒有憐憫、競爭性强的群體中,5:3

那時是過節的時候,眾人來到耶路撒冷慶祝高興,在羊門附近的畢士大池,卻有一群無奈,絶望,陷於痛苦的人,被社會遺棄,好像沒有人看見一樣。

在池邊的人,應該是同病相憐的人,那病了三十八年的人說:「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可見這是一個你爭我奪的群體、彼此競爭的群體,池水動的時候,只有一個最先跳下去的人才得醫治,你必須爭取第一,把別人比下去,才能得憐憫得醫治,本來應該是同病相憐,結果成了一個你爭我奪的群體;「畢士大」原文是「憐憫之家」的意思,可惜實際上,卻是一個缺乏憐憫的群體(Merciless community),這正是人類的光景。

我們其實都很可憐,不是瞎眼的,就是瘸腿的,但大家都是你爭我奪,要踏在別人的身上,才能生存,每天上班的時候,都要穿上全副盔甲 ,與人爭得死去活來,畢士大池邊的人,既軟弱又孤單(Weak and lonely),正是人類的寫照。

6. 最後我們可以用一件實物來總結這個人的光景:他的「褥子」(Pallet, bedroll)或「担架」,他躺在這褥子的上面,這褥子代表他軟弱的光景,他卧在上面,這就是他的世界,他的界線就是那麼大,更可能這是他唯一的財產,相依為命,這褥子也成為他的包袱與捆綁,困在上面,睡在上面,天天背著重担,這就是這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之光景!



一、耶穌的邀請:「你要痊癒嗎?」,5:6

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愈嗎?」 耶穌這一句說話,請注意三點:



1. 耶穌主動的問他,「你要痊癒嗎?」他不是明知故問,而是一個誠懇的邀請,這是約翰福音的主題之一,耶穌是神的兒子,他是使人痊癒的主,向人提供健康美好的生命,正如:
  • 他主動地對拿但業說:「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一48)
  • 他主動地邀請尼哥底母:「你必需要重生。」(三7)
  • 他主動邀請撒瑪亞婦人:「我有活水,你喝了之後,永遠不渴!」(四14)
  • 他主動向大臣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四50)
在那麼多的病人中,他主動邀請這位「軟弱、無能的廢人」,不是因為這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特別可憐,不是因為他有信心或盼望,值得被醫治拯救,有解經家甚至覺得這個人品格有問題,完全沒有屬靈的眼光,醫治他的人是誰也不知道,是一個無色彩的活死人(a colorless living dead)!這個「軟弱、無能的廢人」代表所有需要醫治的人,
  • 有信心的,沒有信心的;
  • 有屬靈眼光的,沒有屬靈眼光的;
  • 有盼望的,沒有盼望的;
耶穌邀請一切活在罪的果效之中、長年在憂患痛苦的人來得痊癒,「你要痊癒嗎?」他邀請是那麼主動,那麼真誠,那麼親切!

「你要痊癒嗎?」(停頓一下,讓聽眾有机會反醒與回答這個問題。)

2. 「痊癒」(ὑγιής, Well)原文是個形容詞,描寫「健康(healthy)、健全(sound)、良好(well)」的意思,在新約出現十一次,其中五次在這一段經文(5:1-18):一次耶穌問「你要成為健康嗎?」(5:6),兩次用來形容那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現已痊癒了(5:9, 14),兩次形容耶穌是痊癒的源頭(5:11, 15),「痊癒」明顯是這一段經文的主題之一;在舊約七十士譯本中,「痊癒」(ὑγιής)出現四十一次,與新約的意思差不多,指健全良好(wellness),是神所賜的禮物。耶穌問:「你要痊癒嗎?」為這一段經文揭開了序幕,焦點從得痊癒的這個病人,轉移在痊癒的源頭--神的兒子耶穌身上,耶穌才是這一段經文真正的主角。


 以賽亞書 35:5-8a 用許多美麗的圖畫描寫耶穌在這裡要賜下的健康豐盛美好的生命:


三十五章第八節的這條大道是通往神及與神同行的聖潔之路(the highway of holiness),是一條通天之路,是健康、美好、豐盛生命之路,你要嗎?

3. 在這短短的經文中,約翰一如他慣常喜歡對比的風格,將「軟弱」與「健康」作一強烈的對比:


「軟弱」是健康的相反,是疾病與罪惡帶來的結果;「健康」是豐盛生命的表現,是神賜人的禮物,神的兒子來世邀請凡勞苦担重擔的人進入他的安息,你願意得痊癒嗎?你願意得健康美好的生命嗎?你願意得醫治嗎?


二、經歷耶穌的痊癒,5:8-9a

1. 「你要痊癒嗎?」答案當然是「要得痊癒!」但這並不是這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直接的答案,他的答覆充滿了不可能,耶穌卻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



三個的命令:
  1. 起來
  2. 拿起

含堅決的語氣,代表義無反悔的行動,這病了三十八年的人面對一個選擇:「要」?還是「不要」?
  • 要不要疾病得痊癒?
  • 要不要從軟弱無助中站起來?
  • 要不要從挫折失敗中走出來?
  • 要不要從罪惡捆綁得釋放?
  • 要不要從關係破裂中解脫出來?
「我要!」代表你的選擇,與約翰福音的主題「接受」(約一 12)同義。
  • 「我要!」就得痊癒;
  • 「我要!」就能走上通天之路(聖路);
  • 「我要!」就能在沙漠開江河。
簡單嗎?容易嗎?絶不簡單!在這種不景氣的經濟環境中,相信神能在沙漠開江河,並不容易!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習慣了靠人照顧,躺在褥子上那麼久了,要選擇起來行走,過健康的生活,真的是可能的嗎?接受神的兒子之邀請,讓他醫治你的疾病,担當你的憂患,這是在乎你的選擇!

2. 「那人立刻痊愈,就拿起褥子來走了。」(5:9a)我們可以想像,他起來拿起褥子走的樣子,收縮了的腿立刻強健起來,愁容滿面枯黃的臉立刻陽光起來,能跑能跳,有氣有力,一副健康美好的圖畫!

健康生命的見證:
  1. 六月份福遍教會在中國舉辦的五個營會:兩個父母營、兩個新造營,一個夫妻恩愛營,若要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痊癒」,得醫治,父母與兒女的醫治,弟兄之間得醫治,夫婦之間得醫治,同工之間得醫治!
  2. 父母營的一個見證:父母親得醫治,與兒子和好;
  3. 陳祖幸牧師的見證:與父親、弟弟的關係得醫治。


三、耶穌是生命痊癒的源頭,5:9a-18

A. 是他使我痊癒的



「痊癒」第二、第三次在這段經文出現是用來形容那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他現已痊癒了(5:9, 14);第四、第五次的出現是形容耶穌,他是痊癒的源頭(5:11, 15),經文的高潮是讓人注目這位救世主,耶穌基督,神的兒子,神的羔羊,他是痊癒的源頭,是賜人健康生命的主。

B. 他與天父同源,賜人健康的生命直到如今


約翰借用耶穌醫好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之事件,帶出猶太人在約翰福音第一次反對耶穌的聲音,猶太人因為耶穌在安息日醫病,又吩咐病人拿起褥子走,這都是違反猶太人安息日的規條,耶穌因此宣告他與天父的關係,他與天父同源,與天父平等,賜人健康與生命直到如今,何況是在安息日!這是約翰作為「耶穌是神是基督」的一個記號(sign)。  

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他担當我們因罪而來憂患,背負我們的重担,他睗人平安與健康美好的生命,直到今日。



結論

1. 猶太人親眼看見耶穌醫治這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但他們的反應令人失望,他們沒有認識自己也與這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一樣,需要痊癒,他們也一樣背負著罪惡與疾病所帶來的軟弱與憂患,需要回應神兒子的邀請,說:「我要得醫治!」
2. 我們最大的困難,不是我們的軟弱,而是不肯承認我們的軟弱,接受從神而來的醫治,所以你今日若有傷害,若有需要修補的關係,若有罪惡的捆綁,若需要醫治,願你能對耶穌說:「耶穌我來!耶穌我來就你!」
3. 你要得痊癒嗎?讓我們拿實際的行動來回應耶穌的邀請:
  • 向神禱告,說:「我要得痊癒!」
  • 請別人為你禱告,你可以走到前面來,我們有代禱者為你禱告。
  • 你可以主動的與你的家人、朋友和好,讓神醫治你受傷的地方。
  • 你可以讀聖經,求神用他的話語醫治你,用一段安靜的時間去默想神的話。
  • 你可以用行動表示你的悔改,還清你欠的債,向你得罪的人道歉,今天就是要罪得赦免的時候。
  • 你可以…
「你要痊癒嗎?」


後記

畢士大池今日的樣子:



回應詩歌






討論問題


1. 試從經文中描寫你對這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的了解,有什麼地方你與他是相同的?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2. 請比較「軟弱」(5:5)與「痊癒」(5:6)兩個字所描寫的光景,在你的生命當中有什麼仍是「軟弱」的?在那一方面你是「健康」的?請分享。
3. 這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有關耶穌的神性?使命?與做事的方法?如何成為約翰福音的一個記號指向耶穌是神的兒子?相信他的人必得永生?
4. 試反醒自己的生命,有那一些地方你需要耶穌的醫治?你如何才能「健康起來」?
5. 請列舉一切實際的行動,讓我們用行動回應耶穌的邀請:「你要痊癒嗎?」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講章的一些靈感是取材自陳世欽牧師最近在使者的一篇文章(講章):「生命痊癒的源頭」,作者成功地捕捉了經文的中心思想,耶穌是「生命痊癒的源頭」!挑戰讀者「要明白耶穌是生命痊癒的源頭,他要改變你的生命,使你痊癒,你願意嗎?重要的是你需要作出回應,才能從生命的傷痛、挫折、陰影和黑暗中解脫出來,過著與主同行、蒙恩的生活。」(使者 05.06.11, 第十四頁)可惜的是,在這挑戰之後,作者用了一個實例去說明屬靈的痊癒比身體的醫治來得重要作為結束。或許不需要是這樣將身體的痊癒與屬靈的痊癒分開,這也不是經文的重點。

2. 在預備講章的時候,同道好友,倫思學牧師寄來一份同一段經文他的講章,我得益良多,以賽亞書三十五章的經文是從他而來,他分析畢士大池旁的這一位病了三十八年的人有很詳盡的介紹,1)身體上的問題;2)品格上的問題;3)真正的問題--罪的問題;講章的方向,是從一個人痛苦的肉身經歷,進入屬靈的問題,人若承認自己真正的問題,就能回應神的呼召,得痊癒,最後,他以 C. S. Lewis 的話來結束:「痛苦是神大聲的呼喝:它是神的擴音筒,用來喚醒這聾了的世界。」拜讀他的講章之後,回去再思想經文的重點,我決定從另一個角度來發展這一篇的講章。

3. 我認為約翰的重點不在病了三十八年的人,他只是一個佈局,作者的目的是要証明耶穌與天父平等的身分,介紹耶穌的使命,他邀請人接受他所賜健康的生命,他是生命痊癒的源頭,他的邀請今天仍有效,因他作事直到今日。所以這得醫治的病人不是一個反例,而是得痊癒者的代表,不論他是有信心或沒有信心,有屬靈的眼光或沒有屬靈的眼光,是因為罪而有的疾病或不是,是肉身的醫治重要還是屬靈的醫治重要,這些都不是作者關心的問題,重點不是在這病人的身上,而是在耶穌的邀請與他的身分上。在應用方面,陳牧師、倫牧師、與這一篇的講章都差不多:挑戰聽眾承認自己需要痊癒,向耶穌基督的邀請作出回應。

4. 在預備的過程中,我曾考慮只用 5:1-9b 把焦點放在 「病了三十八年的人得痊癒的神蹟」,直接應用在需要痊癒的會眾,1)你要痊癒嗎?2)耶穌使人痊癒;3)接受從神而來的醫治。但當我再仔細把經文讀一讀,明顯地,5:1-18 是作者整全的一段,5:1-9b 只是開始,目的是要引進耶穌與文士和法利賽人因為安息日的衝突,帶入耶穌宣告,他與天父同源同宗,與天父作工,直到現今,所以整段經文是一個整體,若要宣講經文的原意與中文思想,最好是包括 5:1-18 整段經文。

5. 在預備的過程中,經文中兩個字的字義硏究,對我的幫助很大:

a. 「病」了三十八年,中文翻作動詞,原文是一名詞,用法不單只是指疾病,更是指疾病所帶來「軟弱、無能」的結果,作者的重點不是他生的病,而是他因病而過著軟弱的生活,其他經文的用法,更包括因罪而過著痛苦憂患的生活。作者沒有說明,他的情況是因為罪或身體的疾病的緣故,兩者都可以,作者關心的是他軟弱、憂患的景況,需要耶穌的醫治。

b. 「痊癒」(ὑγιής),形容詞,「健康(healthy)、健全(sound)、良好(well)」的意思,在新約出現十一次,其中五次在這一段經文(5:1-18):一次耶穌問「你要成為健康嗎?」(5:6),兩次用來形容那病了三十八年的人現已痊癒了(5:9, 14),兩次形容耶穌是痊癒的源頭(5:11, 15),「痊癒」明顯是這一段經文的主題之一;在舊約七十士譯本中,「痊癒」(ὑγιής)出現四十一次,與新約的意思差不多,指健全良好(human well-being),是神所賜的禮物。耶穌問:「你要痊癒嗎?」為這一段經文揭開了序幕,焦點從得痊癒的這個病人,轉移在痊癒的源頭--神的兒子耶穌身上,他與天父同源,賜人健康與生命到如今,何況是在安息日!這是約翰作為「耶穌是神是基督」的一個記號(sign)。

這兩個字提供一個強烈的對比,讓讀者作一個選擇。

6. 去年美國國慶的主日,我講了一篇與美國歷史有關的講章,今年則選擇這一篇一般性的講章,美國國慶是美國的一個大日子,很多美國人的教會都有愛國的一些表 示,例如:為美國禱告的信息、升國旗的儀式、唱國歌等;我們雖然是一個移民的教會,但仍有公民的責任,要為這個國家求平安,雖然講道與國慶無關,但崇拜的時候,特別用一些時間為美國禱告是重要的。

7. 回應耶穌的邀請,要得痊癒,最好有實際的行動作為回應,講章以一連串的行動建議為結束,我也安排了代禱者在前面為有需要的人代禱,有十多位的會眾走出來要求代禱,最令人感動的是一位坐著輪椅來聚會的弟兄,他曾中風,在康復當中,他拿著柺杖一步一步慢慢從最後走上來,舉起手,向神呼求,求痊癒,他的回應感動了許多的人,也成為眾人的榜樣。

8. 在好友倫思學牧師的幫助下,我嘗試寫一寫有關講章的中心思想、發展問題與目的,很久沒有這樣的操練,有點陌生。

中心思想(Big idea):耶穌,神的兒子,邀請並使軟弱有需要的人得痊癒。
  • 主詞(Subject):耶穌,神的兒子(誰是耶穌?)
  • 補語(Complement):(他是那一位)邀請並使軟弱有需要的人得痊癒。


發展問題(Developmental question):向會眾解釋(What)耶穌的邀請並回應(How)耶穌的邀請。


目的(Purpose):
  1. 會眾當中那些認為自己沒有問題的人,聽完這一篇講道之後,能承認自己需要痊癒,願意回應耶穌的邀請,接受神的醫治。
  2. 那些願意回應耶穌邀請的人,聽完這一篇講道之後,能夠以行動回應耶穌的邀請,實際地經歷健康美好的生活。

Monday, June 27, 2011

你選擇蓋的房子,太 7:13-27

你選擇蓋的房子
馬太福音第七章十三至廿七節


林永健牧師
2011.06.26
福遍中國教會


福遍中國教會- 2011年06月19日【】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上一個週末,我認識了一位年青有為的年青人,他剛從哈佛大學商學院碩士畢業,下週回去香港,替他的父親的商業王國打拚天下,他的父親是香港有名的富商,有財有地位,一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這位年青人謙和有禮,遇見牧師,虛心下問,留給我非常好的印象,才廿六、七歲,前途無可限量。我在想,這位年青人,回港之後,他會如何選擇?
  • 他會選擇交什麼的朋友?基督徒的朋友?還是商場打拚的朋友?香港上流社會的朋友?還是平民老百姓的朋友?
  • 他會選擇什麼人作配偶?電影明星?香港小姐?基督徒?還是是否基督徒不是很重要?
  • 他會選擇什麼人生的目標?香港首富?(其實他已經不遠已!)世界名人?與國家主席打交道的人?還是為主而活?建立教會?影響社會歸向上帝?
  • 他會選擇那一種生活的水平?住什麼的房子?開什麼的車?上什麼的餐館?選擇什麼的娛樂?
  • 他會選擇如何使用神給他的金錢?造福社會?還是自我陶醉?以自我為中心地生活?
若他的一生像一棟房子,他所做的每一個決定,就像一塊一塊磚一樣,每天在建造,二、三十年之後,他蓋的這一棟房子,會是什麼樣?

2. 我們或許不像這一位年青人一樣,有那麼多的選擇,我們只是平平凡凡的人,但我們同樣在建造,我們的一生就像一棟房子,我們每天的選擇就像一塊一塊磚一樣,在建造。

    一、您、我都在蓋房子



    1. 您、我都在蓋房子,每天在建造,每天的選擇決定您所蓋的是什麼房子,
    • 你每一個的承諾
    • 你每一個選擇的人際關係
    • 你每一個培養或忽視的技能
    • 你答應做的每一件事
    • 你選擇的朋友
    • 你決定用金錢的方法
    • 你選擇的婚姻
    • 你所說的每一句話
    都成為你建造的房子之一部分,你如何的選擇將決定你所蓋的是什麼的房子。

    例子:
    • 年輕時候常常打麻將,五個小孩子,沒有好好的照顧,交給奶媽,結果孩子長大後親奶媽多過親媽媽。
    • 小學五年級就開始看黃色刊物,結果一生受情慾所捆綁,結了婚也影響夫妻的關係,年老了也不開心。

    2. 我們做什麼選擇我們要負責,結果蓋了什麼房子,沒有人可以替我們決定,你蓋的是什麼的房子?你選擇如何過你的一生?

    3. 馬太福音七 24-27是登山寶訓的總結,耶穌說:「你們的義若不過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文士的義是口講理論的義,所以天國的義,必需過於口講的義,必需是行出來的義;法利賽人的義是做給人看,要得人稱讚的義,天國的義,必需過於做給人看的義,發自內心的行為,為要討神喜悅的義。

    耶穌用一個比喻來總結:聰明的人與無知的人的對比。



    4. 「聰明」(phronimos),明智、懂事,不是指智商,而是實際生活上明白事理聰明(practically wise)的意思。「無知」(moros)是一個非常強的字,比愚蠢(stupid)更弊,指內心的無知,沒心肝的意思,英文字 moron (笨蛋)是從這個希臘字而來,新約的用法包括 a)形容失去味的鹽無用的意思(worthless)(太 5:13); b) 形容五個沒有預備油的童女笨拙的意思(foolish)(太 25:2, 3)。

    「聰明的人」與「無知的人」的分別只有一個字:
    • 「聰明的人」聽了主的教訓之後就去行, 但
    • 「無知的人」聽了主的教訓之後不去行。



    二、您、我的人生都會遇上風暴


    A. 人生遇上風暴在所難免

    1. 人生有風暴,是必然的,我們沒有自由選擇有沒有風暴,聰明的人遇上風暴,無知的人也遇上風暴,第二十五節描寫聰明人遇上的風暴與第二十七節描寫無知的人遇上的風暴是一模一樣:
    • 兩淋--壓力從上面而來,
    • 水沖--壓力從下面而來,
    • 風吹--壓力從四面而來
    • 撞著那房子。
    你不可能蓋一棟房子而不遇見風暴。

    2. 人生風暴的例子:
    • 小孩的時候在學校遇上土霸(bully),受人欺負,怕得要命,又不敢告訴老師!
    • 我十四歲的時候,外婆過世,第一次看見父母抱頭痛哭,覺得天要塌下來,一個人跑到天台去哭!
    • 中學畢業之後出國,開始時覺得非常孤單,時常一個人吃飯,過年過節,倍覺孤獨,上課沒有人理會,缺課沒有人知道!
    • 大學畢業之後經歷失戀!
    • 神學畢業剛出來事奉,遇上美國經濟不景,石油禁運,事奉的教會幾年之內有二百家面臨失業的風暴!
    • 結婚之後,家中時起風暴(每一家都一樣)!
    • 生兒育女一定遇上風暴,孩子生病,讀書成績不好,交了不好的朋友,青少年反叛等等的風暴!
    • 工作上遇上風暴,失業、人際關係、工作力不能勝等等的風暴!

    3. 怪不得耶穌說: 「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 34)可見難處天天有,今天有難處,明天有難處,這是可以預料的事!

    4. 當我年青的時候,以為什麼事弄壞了,可以重新再來,打破的鏡子,可以破鏡重圓,會好像打破以前一樣的美好;我以為跌倒,斷了骨頭,可以重新起來,骨頭可以重生,什麼事都沒有!我以為夫妻吵吵架,教會鬧不和,過了以後,就沒事了!但我實在看過不少人生的風暴,我愈來愈明白人生的風暴實在不簡單,不可能一生不受風暴的影響。


    B. 風暴考驗您、我所蓋的房子

    1. 人生的風暴中,考驗我們所做的決定。

    2. 最後的審判是最終極的風暴,您、我所蓋的房子之每一條棟樑,每一塊瑼,每一個決定,每一句話,每一個思想,都會受考驗。每一個的決定,若違背主耶穌的教訓,不可能有好的結果:例如考試作弊,使我可以拿更好的成績,考入更好的學校,受人的讚賞,如果我是這樣蓋我的房子,有一天,我的所作所為,都要顯露在審判的台前,接受風暴的考驗。



    三、您、我最重要的問題是:「我蓋房子在什麼的根基上?」

    A. 兩種的根基,7:24-27



    1. 沙土上或盤石上,7:24-27

    耶穌說,一切在乎你房子的根基,房子的根基並不顯眼,沒有人走進一棟房子,會注意它的根基,但牢固的根基是何等重要。

    堅固的根基

    例子:
    教會第三期建堂,地基要挖四呎深,買六呎厚的好土,壓成四呎,再鑽七十一根的地柱,十四呎深,上面直徑二十八吋,下面直徑八十四吋,再用地樑連起來,材料用的是鋼筋水泥,上面再有五吋的鋼筋水泥地板,這全部的地基在房子外面都看不見,整整四個多月才能完成,平時沒有人注意,一直到遇上風暴的時候,房子的根基就會受到考驗。


    建造在沙土上的房子,並不牢固。

    例子:
    意大利比撒的斜塔,建於公元十二世紀,高一百八十呎,但地基只有十呎,更是建立在沙土上,每年吸引千萬遊客來看這遲早會倒的塔,因為它的建立在沙土上。


    2. 兩種的根基有何分別?

    「房子蓋在磐石上」(7:24)與「房子蓋在沙土上」(7:26)的分別只有一個字:
    • 「把房子蓋在磐石上的人」是聽了主的教訓之後就去行, 但
    • 「把房子蓋在沙土上的人」是聽了主的教訓之後不去行。
    行道與不行道是在乎你每天的選擇,是不是這樣?結果也有分別:
    • 建在磐石上的房子遇上風暴仍然屹立不倒;
    • 建在沙土上的房子遇上風暴卻倒塌得很大。

    例子:

    a) 登山寶訓教導我們:「積儹財寶在天上,不要事奉瑪門!」

    這教訓耳熟能詳,實行卻是每天的選擇與決定,我們每天在賺錢、花錢,你每天選擇如何使用神給你的金錢將決定你把人生的房子蓋在磐石上或是沙土上,如果雖然錢已經不是很多,但若你仍堅持奉獻幫助比你更有需要人,遵守聖經的吩咐,那你的房子是建在磐石上,兩淋、水沖、風吹也不受影響。

    b) 登山寶訓教導我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穿什麼?你在天上的父是知道的,你要先求祂的國和義!」

    這教訓我們聴過不少,實行卻是每天的選擇與決定,我們每天教育孩子,優先的次序與價值觀是什麼?上教會敬拜神重要?還是做作業上中文學校重要?屬靈的生命重要?還是運動的生涯重要?如果你堅持神是你一家之主,神第一、家庭第二、工作學業第三,那你的房子是建在磐石上,兩淋、水沖、風吹也不受影響。

    c) 登山寶訓教導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一天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這教訓我們都懂,實行卻是每天的選擇與決定,我們每天在想什麼的事?最近教會有很多婚禮,我們的下一代長大了,進入結婚的階段,我可以選擇為我的女兒與兒子的婚姻担心憂慮,我也可以選擇不要為他們明天憂慮,我要建立在磐石上呢?還是在沙土上?在乎我每天的選擇。


    B. 兩種的選擇,7:13-23

    1. 窄門或寬門,7:13-14


    窄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卻引到永生。寬門是寬的,路是寬的,找著的人也多,卻引到滅亡。窄門小路是難行的,決定是困難的,同路人是少數的;寬門大路是容易行的,決定是不難的,是眾人的選擇,你的選擇如何?

    例子:
    撒謊、欺騙、作弊是容易的,大家都做的,不用流汗就有成果的,撒謊可以避去不少麻煩,欺騙可以多賺幾個錢,作弊可以不用讀書卻有好的成績,路是寬的,走的人也多,但卻是把房子蓋在沙土上,經不起風暴的考驗。說實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是困難的,路是小的,找著人的人也少,但卻是把房子蓋在磐石上,兩淋、水沖、風吹都不倒的。


    2. 兩種的先知與兩種的樹,7:15-20


    這裡有兩種的先知,耶穌教我們憑著他們所結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真正的先知像好樹一樣,都結好果子,有好的行為;假的先知像壞樹一樣,不能結出好的果子。你選擇跟隨那一種的先知?假先知的話很好聽,「神喜歡把一切美好的給你,你只要憑信心領受,你可以享受人間一切的福樂,美好的事將會臨倒你!」這是人很喜歡聽的道理,問題是:這是否神的話?不講罪的福音怎可能是福音?你每天在選擇,你要跟隨的先知是誰?



    3. 真門徒或假門徒,7:21-23


    要做一個耶穌的真門徒不是憑口講就可以,也不是憑外表令人耀眼的事工,甚至不是傳道、趕鬼,行異能等超自然的神蹟,主所認識的門徒與不認識的門徒,唯一的分別是主的門徒遵行神的旨意,他們的義必需是勝過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重點是你是否聽了主的話又去行的人?

    猶大與彼得的例子:

    兩個都是耶穌的門徒,猶大是管錢的,外面是虔誠的樣子,是十二使徒之一,把一切放下跟隨主的人,裡面卻是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偷錢的人。彼得在門徒中是老大,年齡比較大,但時常說錯話。當風暴來臨的時候,耶穌說:「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路廿二 31)風吹、兩淋、水沖,撞在房子上,他們的根基是否經得起考驗?彼得的房子雖然受損害,但屹立不倒,成為五旬節的傳道者,他所選擇的是窄門小路,跟的是好樹真先知,他選擇結悔改的果子,他選擇遵行主耶穌的話,在風暴中,他留存下來。猶大則口不對心,選擇自己的方法,出賣耶穌,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內心從來沒有遵行天父的旨意的決心,結果房子倒得很大,因為他建立生命在沙土上!


    結論

    您的選擇是什麼?請你自我檢討一下,你所做的決定與選擇,你蓋房子的根基是什麼?

    1. 你每天選擇用什麼來教孩子?神第一,還是金錢第一;屬靈的生命重要?還是功課最重要?
    2. 你用錢的方法,是否根據神的標準?還是根據你的喜好?
    3. 你如何選擇你的娛樂?你花時間在什麼的事情上?
    4. 你的心思意念,心中所想的是什麼?

    如果你發現你的選擇是寬的門,寬的路,如果你發現你跟隨的師傅不是好的樹,如果你的選擇不是耶穌真門徒的選擇,那你要怎麼辦?今天就是悔改的時候,今天就是重新立志,選擇跟隨耶穌,遵行他的教訓,把你的生命建立在磐石上!

    我們的下一代在成長當中,他們需要一個牢固的根基,他們需要一個跟隨主的榜樣,我們的一生距離見主面的日子不會很遠,你準備選擇蓋一個怎樣的房子?





    回應詩歌






    討論問題

    請你自我檢討一下,你所做的決定與選擇,你蓋房子的根基是什麼?

    1. 你每天選擇用什麼來教孩子?神第一,還是金錢第一;屬靈的生命重要?還是功課最重要?
    2. 你用錢的方法,是否根據神的標準?還是根據你的喜好?
    3. 你如何選擇你的娛樂?你花時間在什麼的事情上?
    4. 你的心思意念,心中所想的是什麼?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二零零四年二月,我曾在福遍教會講過這一段經文,是在主日學主日分享的信息,應用的角度是鼓勵聽眾實行聖經的教導,耶穌豋山寶訓的教導是要我們去實 行,才能產生一生的果效。七年後,這一次的角度是「人生的選擇」,把上文三個的選擇對比:窄門與寛門、真假先知、與真假門徒,連貫起來,人生所蓋的房子, 是由一連串的選擇所蓋成的,目的是要鼓勵聽眾在每日的選擇上,實行主的教訓。

    2. 在應用方面,我的會眾現今面對的選擇是什麼?什麼實際的情形下他們面對窄門與寬門的選擇?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他們面臨什麼的選擇來蓋自己的房子?當他們選擇實行主的教訓的時候,他們的困難是什麼?登山寶訓的結論是要我們行出天國的義,現代的人實行這教訓的時候,他們面臨的選擇是什麼?困難又是什麼?這是這篇講章要回答的問題,才能實際地挑戰會眾回應神的話。

    3. 在真假先知的經文上,我一直拿不下主意,直到主日的清晨,才作最後的修改,把選擇放在「真假先知」上,應用是那一種的先知你要跟隨?不是我是否好樹或壞樹,經文的重點似乎是耶穌要教導我們如何分辨真假的先知,對當時的會眾,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4. 用 Logos 的軟體做了兩個的字義硏究,選了「聰明」與「無知」兩個形容詞,對這兩個字在經文的用法,有很大的啟示,特別是「無知」這一個字,無味的鹽是無用的,沒有預備油的童女是愚蠢的,兩幅圖畫,比一千字更清楚。選擇經文中什麼的字去硏究是一門由經驗而來的學問,時間是那麼有限,知道經文的重點輕重是很重要的決定。

    5. 總結的時候,很需要一個有力的例子,把全篇講章歸納起來,最好是兩幅圖畫的對比:聰明人建房子在磐石上,結果是風雨不倒,因為他聽了神的話又去行;無知的人建房子在沙土上,結果是經不起風暴的考驗,房子倒得很大,因為他聽了神的話卻不去行。我花了一個晚上思考,要找一個這樣的實例,卻沒有什麼的頭緒,最後只有彼得與猶大的例子,雖然是很合用,但可能缺乏新鮮感及創意,我曾考慮用英國王妃黛安娜與德蘭修女作例子,這也是一個可能。

    Sunday, June 12, 2011

    在神面前的義,太 6:1-18

    在神面前的義
    馬太福音六章一至六、十六至十八節


    林永健牧師
    2011.06.12
    福遍中國教會


    Untitled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剛從中國回來,中國改變很大,國家愈來愈富有,但社會的問題卻愈來愈多,送紅包行賄的事愈來愈普遍,博士論文答辯,若不送紅包給考官們,很可能不會通過,一生的努力,付之一炬。基督徒在這種的情況之下,能不送紅包嗎?

    2. 在一個孩子的制度之下,被迫堕胎,不然工作會受影響,住宅受影響,戶籍受影響,基督徒在這種的情況之下,能怎樣?

    3. 耶穌登山的教導,記載在馬太福音五至七章,代表基督徒生活完美的標準,人根本不可能完全按著登山寶訓的原則生活:
    • 學小鳥和百合花,不憂衣食(六 24-34);
    • 被人打右臉,左臉也要轉過來由他打(五 39)
    •  「你們要完全,像天父完全一樣。」(五 48)
    耶穌的教導若只是一些倫理的教訓,要求是過於常人能及,令人沮喪,但耶穌的教導不是只是倫理的教訓,而是作主門徒超自然生活的表現,這是耶穌的生活方式,更是耶穌的門徒的生活方式,歷代歷世不乏信徒按此要求來生活。耶穌基督的教導必需要在生活中能實行出來才有意義,不然神的話只是神話,對生活是沒有影響的。中國有十三億的人口,信徒可能有超過一億,佔人口 8%,若信徒的生活與非信徒的生活一樣,中國那裡還有希望?若教會是世界的燈,人類的希望,跟隨基督的人必需活出天國的生活,讓世界知道誠實、互相尊重、不走後門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的。

    4. 登山寶訓的鑰節是馬太福音五章廿節:「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若我們的義不勝於非信徒的義,我們如何配作主的門徒?這節聖經提到三種的義:


    整個登山寶訓可以根據 5:20 分成三段:
    a. 文士的義代表神學家的義:

    5.21-48 耶穌提出六對的對比,說明天國的義必需勝於文士所教導的義。
    文士教導「不可殺人」,耶穌說:「恨人就是殺人」;文士教導「不可姦淫」,耶穌說:「動淫念就是犯了姦淫」;天國的義必需勝於文士的義,才能顯示天國的不同。

    b. 法利賽人的義代表宗教家的義:

    6:1-18 耶穌提出當時以法利賽人為代表敬虔人三種經常操練的生活:施捨、禱告、與禁食。天國的義不單只是外表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內心的動機與對象。跟隨主的人必需勝於法利賽人人前的義,才能顯示他們是天國的人。

    c. 作主門徒的義代表更高的義:

    6:18-7:27 登山寶訓主要的教導以作主門徒應具備更高的義為主:「不慮衣食對天父的依賴,結好果子,不論斷別人,有效的禱告生活,走窄路,遵行天父的旨意…等」屬天的生活方式。

    應用:
    今日你基督徒的生活是否比其他人的生活更高?更有義?若教會要成為世界的光,她必然要活出耶穌所教導的生活,不隨波逐流。那你認為基督徒可以照樣送紅色?照樣堕胎?照樣走後門嗎?
    5. 寶訓的精神在「言行合一」,包括今日我們讀的經文,天國更高的義是「行」的義,文士、法利賽人和祭司,雖是當時社會和宗教的領袖,卻「行」不出來,許多宗教的規條和禮儀被架空了,耶穌的教訓強調的精神是聽道與行道要合一,寶訓的開始強調「無論何人遵行這誡命又教訓人遵行,他在天國要稱為大的」(五 19);寶訓的結束形容「聽道與行道」合一的人如建房子蓋在磐石上」(七 24-26)。

    例子:
    武漢的一位基督徒醫生知行合一的見證,說明基督徒可以在一個受賄的環境中,活出基督徒更高的義。

    應用:
    廿八歲還未出嫁的基督徒,在未信主的父母不斷的壓力之下,如何才能守住聖經的吩咐?堅持要與基督徒結婚?在知與行之間,要付的代價與要承担的壓力確實大。



    在神面前的義

    基督徒更高的義越過了律法條文,因為律法的條文只能以外在行為作規範的對象,而外在行為的根是內心的意念和思想,那是律法條文不能管得到的。在神面前的義注重的是以人的心為對象,神是看內心,祂知道人心中的動機與思想。

    施捨(六 2-4)、禱告(六 5-6)與禁食(六 16-18)是猶太人敬虔生活三大基本的操練,六 1 是三段的基本原則,三段用的句子相同,模式與格局一樣。
    基本原則:
    在神面前的義--「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

    模式與格局:


    一、在神面前的施捨,六 2-4


    1. 施捨而想得人的稱許是人之常情,若你奉獻了一大筆金錢給教會,而牧師卻不知道,你感覺如何?

    2. 最近香港出現了一位「紫荊女俠」,到處派現金,接受電台訪問時,直言目的是要「出位」,引人注意,雖然把面目隠藏起來,但當她出現的時候,引來一大群的人圍觀,施捨成了「人前的善行」。人前的善行是人之常情,但耶穌的教導卻是「在神前的善行」,目的是要得神喜悅,注重的是內心的對象。


    3. 前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死後世人發現他一生實踐簡樸的生活,沒有擁有什麼東西,把自己的財富全部奉獻給有需要的人,但不為人所知,直到他死後,才被人發現。

    4. 「在神前的善」是要得神的喜悅,相信看不見的神看見你的善行,祂一定會賞賜予你,至於是什麼賞賜,經文沒有指明,我相信包括今生及來世的福份,神知道你的需要,祂會按你的需要,將最好的賜予你,你相信嗎?


    二、在神面前的禱告,六 5-6

      1. 禱告真正的對象是那看不見的神,神在看不見的天上垂聽,所以禱告的對象是在暗中的父,目的是天父的垂聽,不是要說給人聽,得人的稱讚。

      2. 這並不是否定公禱的價值,但沒有私禱的公禱是沒有意義的,今天我們若只在人前才禱告,那禱告只是為了說給別人聽,這種的禱告的動機是為了要得人的喜悅呢?還是要得神的喜悅?

      3. 事奉的對象與動機非常重要,我們要反省一下,在教會的廚房洗碗擦地,是「人前的善」?還是「在神前的善」?若沒有人知道你的善行,你會不開心嗎?在困難的關口的時候,你遵守聖經的吩咐,卻沒有人知道,你的感受如何?



      三、在神面前的禁食,六 16-18


      1. 禁食是因為向神專注而放棄食物,若成為在人前自義的工具,就失去了禁食的意義,但不少人禁食是做給人看的,要讓人知道自己的敬虔,「我四十天禁食禱告」,人人都會覺得你很認真,很敬虔,人前的禁食之誘惑是大的。

      2. 真正的禁食是注重內心的對象,「在神面前的禁食」,神一定賞賜。



      結論

      1. 這段經文,可以用一個「誠」字來形容,不是唱高調,而是以誠來看待神的律法,就能做得到。以誠就能裡外一至,以誠就能有正確的動機。這就是《大學》所說:誠者不自欺。誠和真知是分不開的。誠是天人合一的關鍵所在。但中國儒家的「誠」是以自己的良心為標準,但耶穌要求我們的誠是以神為對象,以神為標準,是一種活在神面前的「誠」,以至不敢狡辯,不能掩飾,竭盡所能去做,對著神做,全心全意地順服神,你願意嗎?

      應用:

      讓我們在神面前醒察自己,我是否在神的面前誠實無偽地生活?在每一件事上,沒有詭詐,用人的小聰明,隠瞞自己真正的動機?敬虔的生活目的是什麼?是要得人的稱讚?我在建堂的認獻上,是因為人的緣故?還是因為神的緣故?我參予禁食,是人前的義?還是神前的義?我要在神面前認罪悔改,若我的動機是要得人的認許。

      2. 最後,在這段「在神前的義」的經文正中間,作者加插了主耶穌教導的主禱文(六 7-15),前面原文五十九行(1-6),後段也是五十九行(16-18),使主禱文成為全段的中心,甚至成為全個豋山寶訓的中心,幾個月前,我們查考過主禱文,中心的思想是我們與天父的關係,耶穌的教訓,有關天國生活的命令是基於恩典,恩典使我們成為天父的兒女,所以恩典是先於命令,正因我們是天父的兒女,在神前的義才有意義,活出天國的義才有保障,因為神必賞賜,只要你願意。


       你願意嗎?




      討論問題

      1.  你認為登山寶訓是可以實行出來的嗎?為什麼?
      2.  若基督徒不能活出耶穌的吩咐與天國的生活,你認為會有什麼的結果?若所有的基督徒都活出天國的生活,你認為會有什麼結果?
      3.  試比較「人前的義」與「神前的義」,二者有何異同?
      4.  你認為敬虔生活包括什麼?猶太人以「施捨、禱告、禁食」為敬虔生活的三大操練,你的準則又如何?
      5.  如何才能操練在神前的義?試舉一些實際的行動例子。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去了中國宣教十日,回到家中已經是星期五的早上兩點鐘了,真正預備這篇講章的時間只有大半天的時間,星期六中午至晚上,所以準備的時間並不充分,在講章的內容與組織上可以看得出來。

      2. 這篇講章以登山寶訓的鑰節--馬太福音五章廿節為引言,把六1-18 的上下文引出,成為聽眾聴這一篇道的一個動機:若我們的義不勝於非信徒的義,我們斷不能進天國,更會失去天國信徒的影響力。若只解釋六 1-18 的經文,很難使聴眾認同,「在神面前的義」為要得神的賞賜,很容易變成老生常談,不容易引起動機。

      3. 在中國宣教十日,眼見與想到的例子都是與中國的現況有關,無可避免,希望不會有反效果,因為聽眾絶大部分是從國內來的,他們或許比較容易了解。

      4, 總結的時候,我試圖用儒家的一個「誠」來歸納「表裡一致」、「心口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唯一不同的是內心的對象與標準,不知道聽眾對這總結的方法是否覺得有幫助。而應用則以主前的誠實為主,在聖餐的台前,反醒與悔改。

      5. 領敬拜的弟兄選了一首很能配合的回應詩歌,在主前「立定心志」,不受世界的影響,跟隨基督,遵行天父的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