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12

耶穌是誰?

耶穌是誰?
祂的憐憫改變了人類的生命


林永健牧師
休士頓中國教會
2012.09.23
粵語崇拜佈道信息




引言

1. 今天我希望與你分享一個改變人類歷史的人物,這個人也改變了我的生命,他的名字叫耶穌!耶穌,他到底是誰?

2. 以下是1926年寫關於耶穌的一首詩「孤獨的生命」(One Solitary Life):

One Solitary Life
This essay was adapted from a sermon by Dr James Allan Francis in “The Real Jesus and Other Sermons” © 1926 by the Judson Press of Philadelphia (pp 123-124 titled “Arise Sir Knight!”).

He was born in an obscure village
The child of a peasant woman
He grew up in another obscure village
Where he worked in a carpenter shop
Until he was thirty

He never wrote a book
He never held an office
He never went to college
He never visited a big city
He never travelled more than two hundred miles
From the place where he was born
He did none of the things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greatness
He had no credentials but himself

He was only thirty three

His friends ran away
One of them denied him
He was turned over to his enemies
And went through the mockery of a trial
He was nailed to a cross between two thieves
While dying, his executioners gambled for his clothing
The only property he had on earth

When he was dead
He was laid in a borrowed grave
Through the pity of a friend

Nineteen centuries have come and gone
And today Jesus is the central figure of the human race
And the leader of mankind's progress
All the armies that have ever marched
All the navies that have ever sailed
All the parliaments that have ever sat
All the kings that ever reigned put together
Have not affected the life of mankind on earth
As powerfully as that one solitary life 



孤獨的生命
二千多年前,他生於一個寂寂無名的村莊。他在貧窮中生活,在卑微中長大。他在一木匠店工作直到卅歲。其後有三年日子,他是一位巡迴傳道者。他不曾擁有房子,也從未寫過一本書,更從未有過自己的辦公室,且不曾結婚有自己的家庭。他沒上過大學,沒踏足過大城市,也從未離開過出生地超過兩百哩。他只是聚集一小群朋友,把他的生活方式教導他們...。

當大眾都公然反對他時,他才卅三歲。他的朋友都逃跑了。其中一個不認他。另一個把他交給仇敵。他經歷了遭人嘲弄的審判,被釘在兩個強盜之間的十字架上。在他快要死時,執行死刑的兵丁拈鬮分他的衣服──他在地上唯一的財物。當他死時,他被埋葬在一個借來的墓穴。

廿個世紀來了又走了,而他至今仍是人類的焦點。當我們要總結他對人類的影響時,我們只能說:若將所有曾作過戰的軍隊、所有曾興建過的海軍、所有曾召開過的議會、所有曾統治過的君王,都集合起來,我們會發現,這些偉大人物對這個世界的影響,特別是對人類生命的影響力,都不及這孤獨的生命來得巨大。

3. 耶穌的影響力在人類的歷史中猶如一顆慧星橫掃過去兩千年的歷史,影響人類的藝術、科學、政治、醫學、教育、宗教,帶給人類尊嚴(Dignity)、憐憫(Compassion)、饒恕(Forgiveness)、與希望(Hope)。


二千年來,耶穌的跟隨者遍滿全地,數目不斷增加,從他死後的幾十個信徒,短時間之内暴漲至三千、五千,現今全世界有最少廿一億的信徒,中國估計佔一億,最大的教會在韓國,會友八十萬。

4. 耶魯大學歷史教授 Jaroslav Pelikan 1985年寫了一本有關耶穌的巨著,Jesus Through the Centuries: Hi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Culture。他的結論説:「不論人對耶穌的看法如何,相信他也好,不相信他也好,沒有人能否認拿撒勒人耶穌主宰西方文化兩千年。」


5. 沒有人知道耶穌的樣子,耶穌沒有留下任何的照片或畫像,見過他的人沒有告訴我們他的樣子如何,但有關他的名畫充斥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有關他的電影超過一百多部,每天都有寫給他的新歌。

6. 耶穌沒有結過婚,但他對待婦女,一反當年重男輕女的習俗與文化,真正的男女平等是由耶穌開始,跟隨他的婦女得著尊重,對他死心塌地。

7. 如果你懷疑耶穌的歷史性,懷疑歷史上是否真有耶穌這個人?他的事跡是否真實?你可以讀一讀當年判耶穌死罪的羅馬巡撫本丟彼拉多寫給他的老闆,羅馬王帝提庇留的報告:

「希律、亞基老、腓力、該亞法與亞那將耶穌交給我,並且大事騷動喧鬧要我判他的罪,雖然我並沒有發現耶穌犯了任何的罪,我被迫將他釘十字架。當他釘在十架上的時候,遍地黑暗,中午的日頭無光,星星月亮猶如血一般的顏色,失去光彩。」


與聖經的記載一樣。

8. 耶穌從沒有寫過一本書,但寫關於他的書沒有任何圖書館可以藏得下。今日最高等的學府,包括 Oxford, Cambridge, Harvard, Yale, Princeton, 都是由研究耶穌的神學院而開始的,西方的教育制度與方式是從研究耶穌的學院而來,最高的學問是神學,所有的學習最終的結果都指向他,最頂尖的科學家最後都要研究有關他的學問。

9. 耶穌從未做過官,從未帶過兵,他説他的國度不屬於這世界,但他的理念與教導卻成為立國的藍圖。美國的獨立宣言説:

「我等之見解為,下述真理不證自明: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諸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與追尋幸福之權。」

10. 謙卑是古代最看不起的態度,卻因為耶穌而成了人類最重要的品德之一,商界公認,成功的領導者、最優秀的企業總裁必需俱備的兩個條件之一就是謙卑(參 Jim Collins,《從 A 到 A+》)。

11. 當耶穌出生的時候,他的父母驚訝,「這到底是誰?」耶穌傳道的時候,眾人驚訝他的教訓,從來沒有人像他一樣,「這到底是誰?」他的門徒驚訝他的為人,沒有人像他一樣,「這到底是誰?」最親他的人,最愛最尊重他,而且跟隨他,被他的言行所改變!不是像現代的一些名人,最遠的人喜歡他,但最近的人卻討厭他,因為太知道他的真正的面目,我的一位神學院老師説:「最靠近你的人尊重你、崇拜你,你才是真正的偉大。」

12. 耶穌到底是誰?在他各種的深層次的影響之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的憐憫(Compassion)與給人的尊嚴(Dignity)。


當一位患大痳瘋病的人向耶穌求醫的時候,耶穌充滿了憐憫(Filled with compassion)(參可一 41);當一個寡婦為他死去的獨生子而傷心難過的時候,耶穌就「憐憫他」(His heart went out to her),並對他説:「不要哭!」(路七 13)。

不論是犯姦淫的或是受人鄙視的税吏,或是撒瑪利亞人都蒙耶穌的憐憫,都被尊重,有人基本的尊嚴,耶穌將憐憫與尊嚴重新帶入了我們的世界,今天的時間很有限,或者我們集中講一下這一點,讓我們從頭説起吧!

13. 耶穌的誕生可以説是毫無尊嚴,他的媽媽懷著他的時候,是未曽過門的妻子,今天稱為未婚媽媽,父親是一個木匠,沒有地位,沒有什麼財富。他生在馬槽,很可能是一個山洞中。

耶穌出生的時候,是大希律作猶太人的王(公元前七十三年至四年)。

希律與耶穌完全不同,他生在貴族的家庭,妻子是王族的公主,三十三歲就被羅馬封為「猶太人的王」(King of the Jews),掌管巴勒斯坦全地,作王近四十年,是羅馬時代,巴勒斯坦最有效的統治者,在他之後,再沒有人被稱為「猶太人的王」,只有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幾個小時的時候,羅馬的兵丁為了取笑猶太人,在十字架上釘了一個木牌,上面寫著「猶太人的王」。

14. 如果説「偉大」,非希律莫屬,怎樣也不會是耶穌,當時的人把希律當作神一般,歷史學者稱希律為「猶太人的王,羅馬人的朋友」,而耶穌卻是「罪人的朋友,羅馬人的敵人」,相比之大,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15. 希律是偉大的建築家,他所建的聖殿稱為「希律的聖殿」(Herod's Temple),金碧輝煌,一百五十五萬平方呎,是古代最偉大的建築物之一。



希律的另一個偉大的建築是在耶路撒冷以南七哩半的希律堡(Herodium),高二千五百呎,在耶路撒冷可以看得見,山上是希律的行宮與堡壘,有游泳池、蒸汽室、劇院。


十五年前我曽坐在希律堡的山腳,沉思希律當年的雄風,與耶穌相比,兩個王,完全不同:

1)希律建的城堡今天仍屹立不倒,耶穌卻沒有留下任何的東西。
2)希律的權勢可以傾國,無人能與他對敵,只有他對付人,沒有人敢對付他。他最愛的妻子,因為與他作對而被希律處決,他兩個兒子本來要繼承他王位,但因得罪希律而被殺。希律臨死的時候,把耶路撒冷的權貴下獄,吩咐手下,當他死的時候,把這群的權貴都殺死,好使合城的人都哀悼,這是古代偉大人物,令人肅然起敬。而耶穌卻沒權沒勢,沒權殺人,卻被人所殺。

希律是世人眼中偉大的人物,不是耶穌!

16. 今天我們認為偉大的人,令人羡慕的人是誰?


去年十月五日,蘋果公司的總裁與創辦人史蒂芬喬布斯(Steve Jobs)離開世界,年僅五十六歲,世界各地的人為他哀傷,這是中國上海十月六日在蘋果商店外為這一代的天才舉哀。


這位改變世界的企業家,ipod, iphone, ipad 的創作者,死的時候,蘋果公司的網站登出一簡短的感念文,說:

「一位富有遠見、充滿創意的天才,離開了蘋果公司,一位傑出的、了不起的人物,告別了世界,我們從此失去了一位摰友、一位精神導師,他留下了一家只有他才能創建的企業,他的精神將為蘋果公司永遠前進的基石。」

如果你是幸運地擁有蘋果公司的股票,你就發財了,今年年初是四百美元一股,現今是七百美元一股!

史蒂芬喬布斯是我們心目中的偉大人物,受人景仰的,是嗎?偉大的不是耶穌?

17. 希律王與耶穌從未見面,只是際肩而過,東方的博士來見希律,要尋找「那生下來作猶太人的王」,「猶太人的王」是希律的官銜,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裡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因為希律的不安而不安(太二 1-3)。


18. 於是希律下令殺死伯利恆並四境兩歲以下所有的男孩,今天我們認為這是不能想像的事,是天下最殘忍的事,難以接受,但卻是古代的社會耶穌誕生的世界中平凡的事,因為「孩子」是當時社會地位最低的人!

希臘文與拉丁文,「小孩子」(Children)的意思是「不説話的」,不是指他們不會説話,而是他們根本沒有説話的地位。帕拉圖將「小孩子」與奴隸與婦女列為同類,沒有理性分析的能力。

「小孩子」懼怕(Fearful)、輭弱(Weak)、無助(Helpless)、倚賴(Depending)、無力自衛(Defenseless )。

而「小孩子」正是馬太形容耶穌誕生用的字,馬太福音第二章十次提到耶穌是用「小孩子」這一個字(二 8, 9, 11, 13, 14, 24, 21):

古代的文化中,萬有之下有神明,眾神之下有皇帝,皇帝之下有臣子,祭司,受皇帝的差遣,他們之下是社會上專業人士,富有的人,以下的大群的農民,最低下的是奴隸、婦孺、小孩子!

皇帝是神聖的,尊貴的,皇帝是按神的形象做的,奴隸、婦孺、小孩子是低劣,是可以替換的,不是按神的形象做的。所以羅馬時代,嬰孩出生,頭八日只是被當作一棵菜,不是人,沒有名字,一家之主,通常是男的、年紀最大的,可以決定這孩子的生死,窮困、女嬰、多餘的,都可以成為理由把嬰孩拋棄,放在外面讓他死去。

羅馬的法律説生下來殘障的、不正長的嬰孩是不能養活的,未婚媽媽生的小孩,出生後也是不能養的,耶穌本來是不可以活的,若果不是約瑟願意把懷了孕的馬利亞娶過來。

考古學家在古代的排水溝中曽找到上百被遺棄的嬰孩之骨頭,棄嬰是很平常的事,當年希律殺害伯利恆的嬰孩,是不用思想就可以做的決定。與我們今日將孩子當作寶貝,出生後嬰孩如珠如寶的文化完全不同。

你知道嗎?耶穌改變了人類對小孩子的看法。

19. 耶穌説,只有一位神,沒有人是神,世上每一個人都是神所創造的,耶穌的一生用行動表示人的基本價值,你是按神的形象做的,不多也不少;我是按神的形象做的,不多也不少;皇帝是神所創造的,奴隸也是神所創造的。男人是神所創造的,女人也是神所創造的。耶穌將尊嚴與價值帶給每一個人,無論你是成功或失敗,有學問或是沒有學問,神都愛你,你同樣有價值、有尊嚴。

這就是耶穌!那位在馬槽出生、毫無尊嚴的嬰孩,與希律王相比,一個在社會最下層,一個在社會都上層,但是耶穌卻改變了人類的生命。

20. 有一日,門徒問耶穌:「天國裡誰是最大的?」(太十八 1)耶穌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説:「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能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就是最大的。」(太十八 2-4)。

耶穌説,不是要孩子長大變成像希律王,而是希律王要變成像小孩子一樣謙卑,才能進天國。在耶穌以前,從來沒有人這樣對小孩子,用小孩子的價值來説明重生的真義。古代上流的社會,從來沒有包括小孩,所有的俱樂部都是小孩免進,但從耶穌開始,「天國卻是像小孩子這樣的人。」(太十九 14)。

從此人類的生命有個新的開始。
  • 耶穌的門徒不再輕視孩童,從第二世紀開始,耶穌基督的教會是第一個群體開始禁止堕胎與棄嬰,十誡中的「不可殺人」成了父母的第一大誡命。
  • 當時的人平均的壽命是三十多歲,所以有大量的孩童成為孤兒,也有許多的寡婦,初期教會的第一個社會關懐工作是照顧孤兒與寡婦,並選七個的執事照顧他們的飯食,因為天國正是這樣的人!
  • 公元第四世紀,羅馬的皇帝信了耶穌,第一個的命令其中包括禁止棄嬰,貧窮的人養不起生下的小孩的人,把嬰孩放在教堂的門口。
  • 教會是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机構去開辦孤兒院的。
羅馬社會的文化開始改變,因為耶穌,人的基本權利開始產生,以前不是這樣的!

21. 當年羅馬時代被遺棄的是孩童,今天呢?今天社會遺棄的是殘廢與弱勢的群體,這是中國嚴重的問題之一,耶穌的吩咐是要我們去愛所有的人。

請聽以下一個感人的故事:

當 Richard 出生的時候,臍帶繞著他的膀子,以至他腦部失氧,出生之後成為殘廢,不能走路,不能講話,全身只有頭可以動一下,在羅馬的時代,Rich 一定活不了,肯定是棄嬰,死在街頭!
Richard 的父母將他帶回家,撫養成人,十一歲的時候,為他設置了一台電腦,讓他可以與外界溝通,原來 Richard 什麼都明白,他第一句話是:「Let's go. Bruins!(美國 UCLA 大學的足球隊!)」



有一天,Richard 聽見一個慈善籌款的長途賽跑,為一位癱瘓的年青人籌款,Rich 告訴他的父親 Dick Hoyt 説:「爸!我想參賽!」 Dick 當年四十歲,從未參加過任何的賽跑,當他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兒子跑完之後,兒子説了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Rich 説:「當我賽跑的時候,我沒有感覺到我是殘廢的!」


從此,Dick 就開始帶著兒子跑,他們一同參加了超過二百多次的鉄人比賽(Triathlons),游泳、單車、跑步!參加了超過八十五次的馬拉松,推著兒子跑完了廿六點二哩的比賽,最快的時間是兩小時三十分鐘,比世界的記錄只差了三十分鐘。

Dick and Rich Hoyt: True Story of a Father's Love



耶穌改變了人類的生命,Richard 也是神所創造,是神所愛的人。耶穌來到世上,也是為 Richard 這些人死在十字架上。

22. 希臘人開始了奧林匹克的比賽,那些走得最快、跳得最高的人,成為奧林匹克的英雄,只有耶穌告訴我們神的形象也居住在軟弱的人、痛苦的人、與弱勢的人身上。在伯利恆出生的嬰孩,長大後成為罪人的朋友,他關心長大痲瘋病的人,伸手摸他們,他成為税吏、妓女、瞎眼的、討飯的、打漁的人之好朋友,他讓小孩子到他的面前來,他給婦女從神而來的尊嚴,沒有把他們當作工具。

他的國度與希律的國度完全不同,不配的人、軟弱的人、被社會遺棄的人,都可以進入耶穌的天國。

23. 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我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一家九口,我排行第二,小的時候很頑皮,八歲的時候被父母趕出家門,一個人到澳門讀書,讀書渾渾噩噩,從沒有考過第一名,沒有任何的専長,不會游泳,不會彈琴,不會唱歌,不會畫什麼,中學畢業的時候,只有一百磅,很瘦,小時候參加教會的佈道會,好像今天一樣,每次都受感動,覺得自己是個罪人,每一次都舉手決志,要做基督徒,每一次都舉手牧師覺得很煩,十二歲的時候,請我不要再舉手了。

一九八五年一月六日,我在這房間按立為牧師,這是當年的照片:


當天是休士頓中國教會的十週年紀念,我廿八歲,我蒙了神極大的恩典,本來是最不配的,卻因信耶穌而得了兒子的名份,成為神國的子民,耶穌改變了我的生命!

24. 這照片還有一個故事,照片中有幾個小孩,箭頭指的是我最好的朋友,大學時的室友,神學院的同學,倫思學牧師的女兒,Lydia,當時他活潑可愛,聰明玲瓏,之後他們一家去了加州牧會,女兒兩歲的時候,發現腦開始退化,成為不講話嚴重弱智的小孩,父母很難過,但一直悉心照顧,現在女兒已經廿八歲了,他們照顧他超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女兒嚴重弱智,不會講話,不能溝通,前幾年更因病而失明,上一個月,倫牧師夫婦在我家中住了幾天,談起 Lydia,我發現他們對女兒的愛從未因為他是殘障的而減少,Lydia 在當年羅馬的社會中一定活不了,但是耶穌告訴我們她也是神所愛的,她有人的尊嚴,她有價值,因為神愛她。

有一天,耶穌要再來,在他永恆的國度中,殘障的要變為完全,軟弱的要變為剛強,永遠的享受耶穌的愛。這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

I Can Only Imagine
By Mercy Me

I can only imagine
What it will be like
When I walk
By Your side

I can only imagine
What my eyes will see
When Your face
Is before m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Chorus:]
Surrounded by Your glory, what will my heart feel
Will I dance for You Jesus or in awe of you be still
Will I stand in Your presence or to my knees will I fall
Will I sing hallelujah, will I be able to speak at all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When that day comes
And I find myself
Standing in the sun

I can only imagine
When all I will do
Is forever
Forever worship You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Surrounded by Your glory, what will my heart feel
Will I dance for You Jesus or in awe of You be still
Will I stand in Your presence or to my knees will I fall
Will I sing hallelujah, will I be able to speak at all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Surrounded by Your glory, what will my heart feel
Will I dance for You Jesus or in awe of You be still
Will I stand in Your presence or to my knees will I fall
Will I sing hallelujah, will I be able to speak at all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I can only imagine
When all I will do
Is forever,
forever worship you

I can only imagine


結論

1. 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信耶穌是很簡單的事:
  • 承認自己是罪中
  • 接受耶穌的捨免
  • 相信他是神
  • 口中承認他是主。

2. 你願意嗎?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一篇佈道的信息,中心是介紹耶穌是誰,只能集中一點,就是他的憐憫對人生命的影響,耶穌愛所有的人,他帶給人尊嚴,與世人如希律王相比,更顯出耶穌的獨特之處。

2. 彼拉多寫給提庇留的報告是從網上找的,但沒經驗證,心中有點猶豫,真實性有多少?但最後還是用上了。

3. Dick and Rich Hoyt 感人的見證是從 John Ortberg 的一本書上讀過的,網上有很精彩的錄像。

4. 這講章沒有分段分小點,我覺得是一氣呵成,有不可分的感覺,你認為呢?





Tuesday, September 18, 2012

唔聽阿爺支笛,太 22:1-14

唔聽阿爺支笛
(不聽爺爺吹的笛子)
馬太福音廿二章一至十四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9.16


引言


1. 香港人有一句俗語:「不聽爺爺所吹的笛子」(唔聽阿爺支笛),「爺爺」代表大陸中央政府,意思是「不願意聽從中央政府對香港的指示!」就如最近香港人認為中央要推行的國民教育是洗腦一樣,因為是中央的指示,所以不願意接受,上萬的人上街遊行,學生罷課,「不聽爺爺所吹的笛子」。


2. 你聽不聽「阿爺」吹的笛子?你既然稱他為「阿爺」,「阿爺」生你,「阿爺」養你,為什麽不聽「阿爺」的話?可能你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自由,喜歡怎樣去做,就去做!或者你不喜歡「阿爺」的霸氣,認為這是極權的統治,打死也不願意聽「阿爺」所吹的笛子。

不過今天我不是要談政治的問題,我們要談的是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們將神當作「阿爺」一樣看待,我們是「阿爺」生的,「阿爺」養的,「阿爺」的能力很大,説的必定成就,永不落空,無人能反對,可是我們卻有一個傾向:我們不喜歡聽「阿爺」吹的笛子,不願意聽他的指示,在他的國度之下,卻不願意服在他的權柄之下。

3.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記載在馬太福音廿二章一至十四節,正是耶穌對我們這些不喜歡聽神的話的人説的一個比喻。


4. 第一節的「他們」是指廿一章四十六節的「眾人」,所以比喻的對象是當年耶穌所面對的猶太人群眾,他們以為耶穌是先知(廿一 46),不少的人相信耶穌就是應許的「彌賽亞」,是他們迎接耶穌進入耶路撒冷,高聲呼喊:「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是稱頌的話)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廿一 9)「大衛的子孫」是彌賽亞的稱號,這些人以王者的歡迎,迎接耶穌進入耶路撒冷。

他們以神的子民自居,盼望著神的國降臨,耶穌一連用三個比喻向他們説,廿二章一至十四節是第三個比喻,三個比喻的主題主息都一致,對象是那些自認是神國的子民,卻是不聽「阿爺」所吹的笛子,不願意服在神的權柄下的人。若果你是信徒,卻又不聽神吹的笛子,這比喻是寫給你的。


一、我們是否不肯回應神邀請的人? 2-3

1. 「天國」(廿二 2)是神的國,神掌權的地方,天國就在我們當中,神正掌權,天國也指末日將要降臨基督掌權的國度,所以天國同時指現今與將來神的國度。

這裡説:「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邀請人赴喜筵。福音是一個神的邀請(召:a call, an invitation),邀請人去赴羔羊的婚筵,被邀請的人卻不肯赴宴。

這是這比喻第一個難明白的地方:不赴宴有什麼大不了?今天時常有人請喜筵,去不去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件事?難道不去就要殺頭?

2. 第一點我們要注意的,不是他們沒辦法赴宴,而是他們「不肯」(They would not come),不想去,不願意去,是他們故意的選擇。

3. 第二,「被邀請的人」是指那些自以為是亞伯拉罕的子孫、神國的子民的人,他們在神的家中被邀請去赴神兒子的婚宴,當然是極重要的事,「阿爺」生,「阿爺」養,是「阿爺」的人,當然是要聽「阿爺」的話。

猶太人自以為義,卻不肯接受神的邀請,出席他兒子的婚宴,對神是一極大的反叛,這不是一般的邀請而已。

約翰福音一章十一至十二節説:「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一群是「自己的人」,他們卻不接待耶穌。

在耶穌講的比喻之一,常常針對這一群人:

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的比喻」之中的大兒子,正是指這一群的人,他們常在父親的家,卻不明白父親的心。

在馬太福音,這群人是那些不肯接受耶穌王權的人。他們也是廿章一至十六節葡萄園比喻中最早進入神的園子工作的人,他們最早蒙神的恩典,卻成為埋怨家主對別人慷慨的人,因此而落後。廿一章廿八至三十二節「兩個兒子」的小兒子,也指這一群的人,他們是最先答應聽話的兒子,卻最終因為沒有遵行父命而沒法進入天國。

這一群眾最後把神的兒子也殺了!

這實在是非常可惜的事:他們不是不認識神,不是沒有蒙神恩典的人,卻是不服神的權柄,不肯赴王為兒子準備的婚宴!

4. 這一群人是不是我們的代表?我們蒙神的恩典最多,在神的家中最久,真的是「阿爺」生,「阿爺」養,蒙「阿爺」最愛的一群,我們是否不肯聽「阿爺」吹的笛子?(我再説:「阿爺」不是指大陸中央的政府,我是指愛我們、創造我們的神!)

耶穌説比喻中的人是我們嗎?我們是信而不服的人?是信徒卻不服權的人?

5. 信而不服的人其實是反覆無常的人,這群猶太人剛剛才迎接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為王,高聲的喊:「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太廿一 9)以彌賽亞的稱號來迎接耶穌,但隔了一天,就懷疑他的權柄(參廿一 23-27);同一群的人剛剛才喊著「和散那」,五天之後,就喊:「釘死他!釘死他!」,親手殺死耶穌!

他們是上一個比喻中的園戶,霸佔家主的葡萄園,卻不聽家主的話,按時交果子,並殺害家主的僕人與兒子(參廿一 33-44)。

他們是「只有葉子,沒有果子」的無花果樹,空有外表,卻沒有果子!結局是枯乾,受咒詛(參廿一 18-22)。

他們是沒有果子的聖殿,外表宏偉,裡面卻是賊窩,空有敬虔的外貌,沒有生命的内容,結局是「一塊石頭也不在另一塊石頭之上」(參廿一 12-17)。

6. 耶穌説的是不是我們?我們是否只有宗教活動,卻沒有順服神的權柄之教會?我們是否只有信徒的稱呼,卻沒有聽神話的實在?我們是不是只想要神的賜福,卻沒有順從神的信徒?我們是否只要有神的保守,卻不願意聽神吹的笛子的人?



二、我們是否殺害神僕人的人? 4-10

1. 王沒有立刻放棄,他再一次忍耐地又打發別的僕人去邀請他們來赴宴,一切都準備好了,他的心意是讓人享受他兒子的婚宴。


2. 但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個自己田裡去,一個做買賣去,其餘的拿住僕人,把他們殺了。


這是比喻難解的第二點,不理就算了,為什麼要殺害「阿爺」的僕人?今天我請人去邀請你去赴我兒子的婚宴,不去就算了,為什麼要殺害那傳信息的人?太不可思議了!太恨?!太兇了吧?!

但這豈不是猶太人歷史的寫照?他們不單只不肯聽,更殺害先知、神的僕人、傳信息的人!最後把神的兒子也殺害了!

請注意:王的邀請不是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邀請!同樣,今天我們聽道不是第一次,而是一次又一次,我們或許不是殺害先知、傳道人,但我們卻不聽他們傳的信息,好像他們不存在一樣。我們覺得這個講員講得不好,那個又講得不好;講太深,聽不明白;講太淺,不願意聽下去;太沉悶,請一個會演戲的來講;聽來聽去都是自己的牧者,去請外來的講員,所有有名的講員都聽過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今天我們沒有殺害傳道人,可是我們卻不願意聽,他們講了等於沒有講,不願意聽「阿爺」支笛的人實在太多,要進入神的國度,卻不願意接受神的邀請的人也實在是太多了!

3. 不聽話,不回應邀請的借口有很多!好忙啊!一個到自己的田裡,要做的事情很多!一個做買賣去,我最近認識一些做生意的人,他們好認真專注,什麼事情都放下,生意上每一個小節都要做好,隨時應命,這樣才能把生意做成功,那裡有時間去關心別的事情,更沒有心去注意屬靈的事情。

今天年青人,或者不止是年青人,有很多借口,有很多活動,忙著追求人生各種的經歷,跳降落傘、滑浪、練身體、跑馬拉松、做鉄人(Iron Man)、遊世界七大奇景,走遍五湖四海七大洲,要玩的事情實在太多,要聽「阿爺」支笛,太難了!是嗎?

4. 神的要求是什麼?很簡單,他邀請你去享受神為你預備豐盛的生命,接受耶穌的權柄,順服他做主做王,讓耶穌掌管你的生命,按他的旨意而行,聽他支笛!

5. 有一位美國的牧師説,有兩種人因著不同的原因來教會,1)來教會希望得到一些東西;例如:得好的教導,聽好的道,或得一些屬靈的感覺,家庭的支持,兒女的好處等等。像去菜市場買菜一樣,那裡有好處就去那裡聚會,因為目的是要得一些東西。2)來教會是要將自己服在神的權柄之下,問神:「你要我做些什麼?」,「神在我的生命中有何吩咐?」你是那一種的人?

例子:我在中國認識一位女孩子,廿十五、六歲,父親每天逼婚,說他沒有用,嫁不出去,是家中的羞恥,但他堅持要嫁給一位愛主的基督徒,他的親戚笑他,説他自毁終生,他終日以淚洗臉,但堅持服在神的權柄之下。父親不許他奉獻,弟弟不準他去參加教會,但他仍服在神的權柄之下,把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自己吃也捨不得吃,拿去供養他的父親,然後把十分之一拿到教會去奉獻,奉獻的時候,帶著眼淚,覺得有能力奉獻是一個極大的恩典,他認為神沒有苦待他,他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姊妹,一個聽神的笛的人,今年他要結婚了,未婚夫是一位非常愛主的弟兄,當我收到這美好的消息的時候,我很高興,神真是一位真實的神。

6. 「阿爺」對那些不聽話的人,有何反應?廿二 7-10 説明他的兩個反應:1)王大怒,發兵除滅那些兇手,燒燬他們的城。2)王認為那些不肯赴宴的人,因為不服權而不配來參加宴會,他吩咐僕人,邀請那些在十字路口的閒雜人,不論善惡,都請來,這些人是無家可歸的人,不是社會上重要的人,不是聰明的人,不是最有能力的人,他們大部分都是被遺忘的人,低下的人,但是卻是願意赴會的人,願意服在神的權柄之下的人。


7. 王的旨意是要人赴他兒子的婚宴,他的旨意終必成就,最後筵席都坐滿了客人。

今天不難發現同樣的現象,那些最缺乏條件、最沒有机會的人,卻因為願意而蒙神的恩典,我就是其中之一位,我是最不應該蒙恩的人,最沒有條件的一位,卻蒙了恩,被邀請去赴宴。



三、我們是否不服神權柄的人? 11-13

1. 這比喻還沒有完結,還有三節的經文,還有一點而且是非重要的一點,有一個沒有穿禮服來參加婚宴的人,王問他為什麼不穿禮服,那人無言可答。


2. 這是這比喻難明白的第三點:這個人已經來到婚宴了,為什麼還會被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哀哭切齒?這是否與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教義有所衝突?這種的解釋是不必要的,比喻主要的目的只有一個,比喻的重點是這個人沒有穿禮服來參加王的婚宴,沒有做好適當的準備去回應神邀請。


許多的解經家試圖解釋這禮服代表什麼?這禮服從何而來?是王為他預備的禮服?還是他應自己帶備禮服?這都是無關重要的問題,重點是這個人沒有穿禮服,當被王問及為什麼的時候,這人無言以答,所以不是沒有禮服,而是沒有任何合理的原因不穿禮服,唯一的理由,是心不在意,隨便就算,不服權,不願意聽話,我行我素,這個人與第一批不肯赴宴的人一樣,被拒絕在外,哀哭切齒。

3. 信息是很明顯的,今天無論你是在教會長大的,在教會多年的人,或者你是剛剛進入教會的人,無論你是富貴人,重要的人,有能力的人,或你是窮困的人,沒有能力的人,我們都要聽「阿爺」吹的笛子,我們要做好準備,服在神的權柄之下,接受神的邀請,享受他為我們預備豐富的筵席,神豐厚的恩典是你可以得到的,只要你接受,服在他權柄之下。

你對神的態度是否認真?你有沒有穿好禮服來赴宴?你去教會的態度如何?是否心不在意?隨便就算?不服權?不願意聽話?我行我素?你對神的邀請是否認真?



結論 14


1. 比喻的結論:「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神的邀請是給所有的人,但選擇回應的人,選上上好福份的人卻是少的。你的選擇如何?人生是非常短暫的,為自己生活的人,為錢財而活的人,轉眼即逝,唯有遵行天父旨意的人,必永遠長存。

2. 我邀請你認清楚你的主人是誰?你聽誰人吹的笛子?是你自己?還是耶穌?是金錢?還是耶穌?

3. 你也可以重新檢查一下你穿什麼來赴神的宴會?你來教會的態度如何?你回應神的邀請之態度又是如何?你是否尊重神?聽神所吹的笛子?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要明白這個比喻,上下文與了解比喻的對象是非常重要,以下的文章認為對象是信徒:

Gregory P. Sapaugh.  "A Call To The Wedding Celebration: An Exposition of Matthew 22:1-14."  Journal of the 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 Volume 5. 1992 (1) (10). Irving, TX: The Grace Evangelical Society.

但根據上下文,這些的猶太群眾,不是信耶穌的人,他們自認是神國的子民,蒙神豐厚恩典的人,但他們卻不接受耶穌的權柄,所以這比喻是針對猶太人説的(廿一 46;廿二 1)。

若解釋這比喻的時候,太過注重比喻的細節,會出現問題,王為兒子設的婚宴就是羔羊的婚宴,「被丟在外面的黑暗」就是地獄,「禮服」是神所賜的義袍等等,都是不必要的,這比喻與前面兩個的比喻相似,是指那些拒絕接受耶穌權柄的人,他們的結果是可悲的。

2. 「 唔聽阿爺支笛」是一句流行的廣東話,作為標題並把全篇的講章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