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2, 2014

獨特的群體,彼前 2:9

獨特的群體
彼得前書二章九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萊斯學生團契春令退修會
第一講
2014.03.08

福遍中國教會
國語堂
2014.03.23




引言

1. 我從小參加教會,在教會中長大,六零至七零年代的時候,香港的教會非常保守,參加教會的人是不看電影、男的不留長頭髮,與當時流行希皮士長頭髮的不同,女的不穿高過膝蓋的裙子,主日的講道結論都是要我們每日靈修讀經,崇拜的時候安安靜靜。熱心的人都參加詩班,穿上詩班白色的袍子,坐在講台上,不能動。

我也參加了詩班,一直到我出國讀書,可是坐在講台上動也不能動對我來説,是很難的事情,可是對我來説,這就是基督教的群體:不看電影、不留長頭髮、不穿短裙子、安安靜靜、崇拜不可亂動,每天要讀經禱告。

2. 出國一個人來到休士頓,沒有認識的朋友,開始的時候沒有机會上教會,室友都是非基督徒,與他們相處不是很容易,我開始留長頭髮,一年沒有剪,與我的室友認同,我也開始看電影,我問自己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應有什麼不同?

3. 在休士頓認識的第一批基督徒是住在我樓下對面的一群美國人,我發現他們很友善,主動的和我們這些外國學生談話,邀請我們去他們家裡吃飯,他們住的地方佈置很温暖精緻,家具雖然簡單,但樣樣都有,不像我們留學生家徒四壁,連一個餐桌也沒有,牆上有些金句,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很多笑聲,聚會的時候很活潑,有頭髮長的男生,也有穿短裙的女孩,沒有詩班,有白人也有黑人,大家住在一起,那種基督徒的一起性、團契很吸引我,有一種獨特性,與人不同。

4. 現代的文化講究「異同」:慶賀我們不同的地方、分享我們相同之處(Celebrate Our Differences; Share Our Similarities.)重點是要相融(Blend in),我們的小孩學校要求他們要容忍、要有氣度,是個容忍的文化,從小在一個容忍的文化中長大。


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大家彼此容忍與相融,包括宗教的容忍(Religious Tolerance),佛教與基督教沒有什麼不同,殊途同歸,佛教的打坐與基督教的默想沒有兩樣,大家都勸人為善,猶太教、天主教、回教、基督教同出一源,求同棄異,和睦共處,豈不是很好的事?


美國最近幾年社會最大的改變之一是性向的容忍(Sexual Tolerance),廣泛的接受同性戀與同性婚姻,我們大部份的青少年認為同性戀的傾向是天生的,與異性戀的人並沒有兩樣。


男女的性別求同棄異,這是日本年輕人流行的時裝,你認為那一個是男?那一個是女?


男的也流化裝,男女愈來愈一樣,沒有什麼獨特之處。



5. 基督徒愈來愈沒有什麼與非基督不同的地方,若沒有獨特之處,那為什麼要信耶穌?

美國的離婚率,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沒有什麼分別,經常上教會的基督徒好一點,比不上教會的人好百分之十六。


在教會長大的青少年有婚前性行為比不上教會的青少年有婚前性行為的少百分之五,好一點點,不多。

基督徒學生作弊的情況,我沒有實際的數據,但事實是基督徒學生也經常作弊,與非基督徒沒有分別,甚至在神學院的神學生也作弊。

基督徒留學生同居的情況同樣普遍,父母都不管,為什麼牧師要去管?!這是普遍的反應。


一、獨特的子民(Peculiar People)

1. 可是聖經是怎樣説?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神的家,我們與非基督徒不是完全不同,但我們應該有不同的地方,彼得前書二章第九節:「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屬神的子民」(A people for His own possession)原文的意思很特別,神「獲得、收購」的子民,中文翻為「屬神的子民」包含了這個意思,是基督用祂的寶血買回來的子民,這個詞還有另一個意思,這收購的子民是很神「獨特」的子民,瑪拉基書三章十七節:「他們必屬我,特特歸我。」包含這個意思,英文聖經 King James version,翻為「Peculiar People」,我們是被神揀選,是尊貴的、是聖潔的、是神用重價買回來獨特的子民。

2. 我們是「獨特的子民」(Peculiar People),「獨特」(Peculiar)是鮮明、奇怪、奇特、怪誕、與眾不同的意思,我們是耶穌的門徒,所以我們是與眾不同的,在人看起來是怪誕、奇怪的一群人,是不是應該是這樣?


3. 我們靠著聖靈的能力,生活應該是與眾人不同,我們這個教會靠著聖靈的能力,應該是與別的團體不同,我們説誠實話,不撒謊,眾人都以為我們是怪人,不賄賂,不騙人,別人都以為我們是異類。

例子一:一位中國基督徒商人作見証説,他靠著神做生意一步一步把中國商場的五毒排出去,1)不作假,不買假貨;2)不賄賂,不送紅包;3)不做假賬;4)不酒色財色,不帶客戶上酒巴,上色情場所;5)不逃稅。別人奇怪,以為你是怪誕,税務局的人説你為什麼交那麽多税,拜託你不要交那麼多税,使別人難看!客戶以為你是和尚,不喝酒、不嫖妓、天一第一個怪人。我們以前有一個教會的執事,是一間大公司在休士頓分公司的小老闆,從來不帶客戶同僚去那些地方,被公司的人稱為「休士頓的和尚」,臭名遠播,沒有人喜歡來休士頓公司開會。這樣的人是否怪誕?是否異類?

例子二:十多年前我在武漢認識一位醫生,信主不久就在家裡開了一個小教會,立志行醫不收回購,

例子三:基督徒信主之後,優先次序改變了,崇拜優先、親近主優先、小組優先、服事優先,朋友説你變了,變了一個怪人,一般人認為有能力的人,應該努力上進,努力開發事業,賺錢,買房子,開公司,不要浪費時間在教會上,認為你整天往教會跑是個怪人!

4. 一般年青人認為你愛我,我愛你,我有需要,你有需要,就可以同居、同床,別人管不了,這是什麼時代,什麼婚前貞潔是過時八股的思想,這單是男的想法,在我的接觸中,女的更利害!最近我參加一對基督徒的婚禮,新娘是在我們教會中長大的(我要強調她是在我們教會中長大的!),兩人來往三年,血氣方剛與所年輕人一樣,但他們婚禮的時候,牧師對新郎説:「你可以親吻新娘子了!」那是他們來往三年的第一個吻!

我不是要給所有談戀愛的基督徒一些教條,不可以做什麼、不可以摸什麼地方等,我們的信仰不是一種教條主義的信仰,這些的守則要發現內心,由聖靈的帶領,不是由外面壓下來。在這個世代,守身如玉並不容易,可是我們跟隨基督的人是「獨特的群體」,是應該與眾人不同的。



5. 我不是説只有基督徒才有崇高的道德或好的行為,我們與眾不同是因為我們是跟隨基督的群體,我們是屬神的,所以我們是獨特的群體(Peculiar People)!




二、獨特的群體產生改變世界的能力

1.  屬神的子民,獨特的群體,彼得説:是「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獨特的群體能產生影響力,能傳揚神的美德,能改變世界歸向基督。不獨特、與世人一模一樣的基督徒,別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跟隨基督的人,就算你説你是基督徒,但生活卻沒有兩樣,説了也沒有用,只有我們能活出「屬神的子民」那種的獨特性,我們才能影響世界,改變我們週圍的人。

最近有長輩問我:「怎樣才能改變我們的下一代?他們都長大了,不聽我們的了,我們怎樣才能影響他們?改變他們?」答案很簡單,只要你能活得不一樣,你有獨特的見證,就必能影響他們,改變你週圍的人,包括下一代。

2. 例子:第二世紀初期教會的教父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ca. 130-190)這樣的描述初期教會的信徒,基督徒與其他的人最大的分別不是他們的種族、不是他們的語言、也不是他們的風俗習慣與穿著,他們分佈各地生活,生老病死與眾人一樣,但他們獨特與眾不同的地方是驚人的,他們生活像客旅,不是單為這世界而生存,不是為眼前肉體而活,他們遵守當地的律法,但私生活卻超過律法的標準,他們以愛為群體的動力,為咒詛他們的祝福,為逼迫他們的人禱告,雖然窮卻使許多人富足,雖死猶生,雖然好像什麽東西都沒有,但卻樣樣都有,做好事卻被人以為是壞人。



這就是初期教會獨特的教會群體。

最後一句話使我想起早期來中國宣教的基督徒,「做好事卻被人以為是壞人」的一件事,一八六八年,法國傳教士在揚州辦了一所育嬰堂,收容當地的孤兒,半年間,因為當地有瘟疫,有廿四個嬰孩死亡,民眾謠言滿天發,說傳教士私藏小孩,暗地烹而食之,這種的說法到民國初期反基督教運動中在民間非常流行,在共產党上台之後,也利用這種謠言去反對基督教,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人相信,我在中國的時候親耳聽過。真是「做好事卻被人以為是壞人」!

當年內地會的戴德生與一批宣教士也來到揚州創建揚州第一座基督教堂,一八六八年八月廿二日,他們住的地方被一萬到八千人包圍,闖進屋內,搶劫財物,破壞建設,毆打宣教士,戴德生的妻子,瑪利懐孕六個月,被迫從二樓的窗戶跳出去,雙腳受傷,是為揚州教案的開始。


這就是當年內地會宣教士住的房子,這是是瑪利跳下來二樓的窗戶。之後英國出兵,四艘軍艦開進南京與兩江總督曾國藩交涉,要求賠款、立碑認錯、惩治歹徒,賠償教會宣教士,閙得非常利害,但戴德生拒絶賠償,要以善對惡、以饒恕對待憤怒、以愛解恨,(參《戴德生傳記》第三十章),你說怪不怪?但這就是基督徒應有的「獨特性」,我們是「獨特的子民」(Peculiar People)。

一九零五年戴德生在湖南長沙去世,埋葬在江蘇鎮江長江邊,與原配妻子瑪莉亞和四個孩子合葬。碑文上寫著:「他一生常在基督裡」(A Man in Christ),到現在為止戴家有五代在中國宣教工作。可以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這一句話在他們這一家族裡面是落實了。人卻認為他們一家都是怪誕!

3. 戴德生創立的內地會一九六四年改名為「海外基督使團」(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今年初我在香港有机會與他們的第一位華人總幹事馮浩鎏見面,兩夫婦都是醫生,一九八九年在事業高峯的時候放下一切,一家三口到巴基斯坦宣教六年半,父母以為他們神經病,他們把所有財產留給父母,毅然走上宣教的路,香港的醫生是天之驕子,沒有人能去告你,收入非常高,受社會與眾人的尊敬,醫生不去做,去最落後的地方去做宣教士?你說他們是不是怪誕?奇怪的人?異類?與眾不同?他的怪誕吸引了我,我跑去中神一整天聽他演講,我發現他心胸非常廣,心懷世界,思想敏人,是屬於改變世界的那一種人,他寫了一本書,《隠藏基督裡》 ,是一本必讀的書,他為什麽那麼怪誕?是因為他所信奉的耶穌是一位獨特的神,(我不敢說耶穌是怪誕!)耶穌關心的不是自已的事,他是宣教的神,所以跟隨他的人,也是胸懷世界關心貧困人,耶穌改變了世界,跟隨他的人,也是改變世界的人。


馮醫生夫婦有一個女兒,現時就讀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名叫馮欣寧,她跟著父母曾在七個國家居住,在四個國家上學,由於在巴基斯坦生活,初時回到香港上學校時,因廣東話發音不準,要看言語治療師,長大的過程非常的困難,長大後卻熱愛宣教,一家人都是怪誕!女兒分享從小長大最常看到的,是媽媽擁抱著一個弱勢的人哭。怪誕!本來可以無憂無慮,在家蹺著腿,過著少奶奶上流社會的生活,絕頂聰明的人,卻被算為愚拙,本來是榮耀的,現在卻被人藐視,強壯的,卻成為「又飢又渴,又赤身露體,又挨打,又沒有一定的住處... 人還把他們看作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林前四 10-13),這是保羅說的話,怪誕!一個個都是怪誕!異類!都是異類!我希望邀請他們一家來休斯頓跟大家見面,讓我們跟他們學做怪誕,做神「獨特的子民」!

4. 這樣的群體才能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獨特的基督徒才能為主作見証,才能改變我們週圍的人,去年我看了一本書是研究初期教會歷史的書,作者 Rodney Stark 是一位非基督徒的歷史社會學家,專門研究初期教會的歷史,他認為初期教會驚人成長的速度是因為雅典那哥拉所說當時的基督徒生活與眾不同的生活。


耶穌升天的時候至公元四十年,信徒人數不到一千人,佔當時世界的人口不到百分之零點零零二,公元一百年,短短六十年,人數增加七倍多,公元兩百年,信徒人數增長至廿一萬七千,佔人口比例不到百分之零點四,五十年之後,基督徒人數已經超過一百萬,再過五十年,教會成長,人數超過六百萬,佔總人口百分之十點五,大家要記得公元三百一十三年之前,羅馬政府是全力迫害基督徒的,被社會藐視的群體,但教會卻在迫害中,從幾個人成為真正改變世界的群體,靠的不是刀鎗、錢財、勢力,靠的是活出基督的生命獨特的特色。


你想活不一樣的生命嗎?你想改變你週圍的人嗎?只要你活出基督獨特的生命,你就能發揮影响力,成為改變世界的群體!



三、我們是獨特的子民因為我們相信的是獨特的神

1. 彼得說:我們是屬神的子民(A people of God's possession),我們獨特是因為我們所屬的神是獨特的,祂是那使人出黑暗入光明的神,與人手造想像出來的神不同,我們的神與罪人做朋友,與痛苦的人同流淚,安慰憂傷的人,親手觸摸患大麻瘋的病人,担當罪人的罪孽而死的神,祂的教訓與眾人不同,愛你的仇敵、為逼迫你的人禱告,做天父的兒女,吩咐我們不要為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憂慮,教導人謙卑,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善待婦女,看重婦女,是反潮流、超時代的思想,與眾不同(odd),跟隨他的人,也是與眾不同(odd)!

2. 今天教會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與眾人一樣,與這世界的貪婪、金錢掛帥、個人主義、自我為是、追求享受、追求成功打成一遍,陶恕博士形容我們「在這世界得太輕鬆、太過瘾了!」(too much at home in the world.) 我們需要勇氣去問:「我如何活出屬神的子民獨特的生活?」

3. 這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需要聖靈引導你,讓你自已去回答這問題,答案絕對不能外加的,一定要發自內心,你自已在聖靈的引導之下,選擇你生活的方法,不是任意而行,也不是從人來選擇,人說的與外來的很容易成為教條主義,不是所有醫生都要去做宣教士,才是獨特,不是所有的情況之下都不要求賠償,才是屬神的子民,可是你必需要有勇氣去隨從聖靈的感動,選擇與眾人不同的選擇,你願意嗎?

4. 我們回到這一個圖:聖靈如何訓練我們成為「獨特的群體」?

1)聖靈用神的話教導我們如何選揀。
2)聖靈透過肢體的生活去幫助我們活出基督的生命。
3)聖靈在我們操練敬虔的時候感動我們、引導我們。






結論

讓我們一同來操練敬虔,轉化生命,成為獨特的群體。

以下是馮醫生不一樣的分享:







討論問題

1. 在日常生活中,你應該有什麽地方是與眾不同?
2. 在團契生活中,如何避免教條主義的屬靈觀?
3. 教條主義有何危險?
4. 如何跟隨聖靈而行?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從 James Smith, "The Good and Beautiful Community", 書中取材的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