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5, 2015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使 11:1-18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使徒行傳十一章一至十八節

妙傳道
2015.03.08


引言

今天是个好日子!什么日子?很早以前我学生就提醒我,3月8号那天如果有人祝我节日快乐,一定要装作无辜的样子:今天又是什么节日啊?我只知道昨天我已经过完了女生节。这样就能跟妇女撇得干干净净!但我实在演技不行,想起自己以前死命想跟妇女撇清关系,就觉得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在撇与被撇之间,十八岁的青春是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不止是青春!过年那会儿,据说很多人回老家都被打回原形。不管平时多么国际化,多么高大上,过年了都要回大巨岛、苍南、水头、驻马店、桂花村、牛家浜、马家庄……回到三姑六婶的怀抱;称呼也从 Miss Angelababy,国际张、张姐,腿哥,欢姐……都变成了大妹、二妞、阿毛,阿宝、妮儿,甚至是狗娃、铁蛋、老闺女……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一点感觉到,狗娃、铁蛋、二妞,回家总有很多不适应。离家越久,越是如此。


这可能就是我们常常很矛盾的地方:每次我们在這裡的时候,都想象着回家的日子会有多好,回到小时候快乐无忧的日子,还有各种美食;……但真的回去了,却发现我们其实已经适应不了老家的生活,尤其是没有 wifi 的日子。因为我们在离开的这段时间经历了很多,使得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已经不再一样。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又一年毕业生找工作的日子,作为学生想翘课就翘课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等结婚了,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的日子也再也回不去了;等有了孩子,想晚上睡个整觉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连我们这一次的跨年晚会用了 LED 屏,大家都说,我们再也回不去投影仪的时代了;……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往前走,一天一天在改变,一天一天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我们的信仰。

我们信了耶稣,成为一个基督徒,我们还回得到过去吗?按照过去的经验、习惯来做事一定是我们最擅长的,按照我们过去的模式生活似乎最让我们舒服,哪怕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基督徒了。这个问题从初代教会的基督徒就开始了。

经文:使徒行传

11:1 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
11:2 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
11:3 “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
11:4 彼得就开口把这事挨次给他们讲解,……


11:15 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
……
11:17 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
11:18 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上周講員就提到过,彼得向哥尼流传福音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估计都成不了基督徒。好在,在神没有“如果”!第十章是当时彼得作为犹太信徒对非犹太人传讲福音的开始,而11章这一段就发生在彼得从凯撒利亚回耶路撒冷后,他因为在哥尼流家里的事情而受到了质疑。我们看到当时“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了外邦人信耶稣之后就很不爽,跟彼得争辩这个问题。“争辩”这个词在 NIV 版本中用的词是 “criticized”,也就是说他们对彼得直接就是批评、挑剔的态度,而不是商讨的。他们从心里就已经否定了彼得的行为。

他们究竟挑剔彼得什么?在第三节“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如果大家对照上下文不觉得奇怪吗?他们一开口反对的居然不是——彼得你吃错药了,你傻呀,你为什么给外邦人传福音?!外邦人怎么也能信耶稣?!而是“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而且这里不是疑问句,甚至不是反问句,而是陈述句,他们已经确定了事实,都不给彼得任何解释的机会。他们最为反对的是彼得去那些没有受割礼的人家里跟他们吃饭。这是犹太人的传统,利未记里就明确禁止犹太人吃不洁净的食物(利11),他们的饮食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但非犹太人,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外邦人,因为什么都吃,犹太人为了避免误食不洁净的东西,就从来不跟外邦人一起吃饭。所以当他们听说彼得去哥尼流家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彼得居然跟他们吃饭了?!

我们今天看这种反应是很奇怪的,我相信因为律法已经深刻在他们的脑子里,所以他们潜意识里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捍卫律法,即便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基督徒,跟过去不再一样。

例子:我相信我们也常常这样。我就曾经看到过姐妹,每次她不小心说了什么“死”啊,车祸啊,考试不及格啊……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吐口水:呸,呸,呸!不吉利!滞后几秒后才意识到自己是基督徒,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其实已经不相信这些所谓的不吉利了。我相信她真的是基督徒,但是一不小心就会切换都过去模式。

我们不刻意跟过去过不去,都那么难以摆脱过去的束缚,那些一天到晚缅怀过去的人就更要注意了!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成为基督徒之后,究竟如何才能不回到过去呢?我们首要要弄清楚——




一、我们的过去是神的心意吗?

V1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



“领受了神的道”,跟第九章“信奉这道的人”类似,当时的人称为“信奉这道的人”的意思是(those belong to the Way),也就是说,信耶稣意味着过着全新的生活方式——那是耶稣的方式,用耶穌的方式去生活。但是当时的犹太基督徒真的是这样吗?不是!他们还活在旧约的传统中。你看他们称呼当时不信的人——“外邦人”!这个问题其实至今还没有消除,我们至今还常常听到这个称呼。我相信在座的朋友,听到基督徒动不动就称别人为“外邦人”,一定不舒服。如果我是非基督徒,我觉得那种排斥已经产生了,那种界限已经划清了!更明显的就是受割礼的问题。



V2 提到“那些奉割礼的门徒”,他们是谁呢?我们知道“割礼”在旧约是神与祂的选民犹太人立约的记号(创17:10),“那些奉割礼的门徒”是耶路撒冷教会中有一帮信徒,他们一面信耶稣,一面也严谨地遵守旧约摩西的律法。所以他们按照过去的想法认为,非犹太信徒必须受割礼才能得救。更本质来讲,他们的观念中,非犹太人作基督徒要先从做犹太人开始。耶稣的教导中从来就没有说,信耶稣要受割礼,是当时的犹太信徒自己根据摩西律法的自然推论。他们还活在以前的想法中。我们呢?

我们也是否常常如此,将以往的想法和观念带入到我们的信仰中,我们的现有生命中?我相信一定会!比如,对我们每一个基督徒来说,我们信耶稣之前都没有永恒的观念,更没有永恒的计划,我们成为基督徒之后,是否仍然是只为这辈子打算呢?我们看得最远的是养老金的问题,所以我们担心养老金在过去廿年贬值了近千亿该肿么办?2014年,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占了 9.4%,人口老龄化没有人养老了,肿么办?似乎我们连今生的问题都担忧不完,更来不及去考虑我们死了之后肿么办?

还有,我们过去习惯了用外在表现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我们信耶稣也就自然而然会用很多表现性指标,不仅用在自己身上,也用在别人身上,甚至是耶稣身上。所以,每当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启动我们的那一套指标体系,给神考核一下,结果是神没有通过考核,祂不是神,祂不爱我!然后,我们心安理得地回到似乎没有神的日子。

即便我们再明白做人应该“迎难而上”,但在信仰上我们却总是最容易知难而退。因为我们骨子里似乎已经认定了做个真正的基督徒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也太麻烦了,麻烦到我根本不想去尝试。

♦ 在座的我们的朋友,可能看到基督徒每个星期天都要来聚会,还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圣经、祷告,觉得太麻烦了;
♦ 我们的弟兄姐妹看到杨哥天天早起,组长奔波于学习、工作与事奉之间,所以我们就觉得“做门徒的代价”太大了,我们生命的成长太艰难了,我们也就退回了原地。

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相信了一个内在的谎言——要做个真正的基督徒,活出基督徒的生命,比登天还难。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不做门徒的代价呢?不做门徒的代价我们付得起吗?魏乐德说:“门徒的代价”或许令我们付上一切,但若与那些拒绝接受基督,不愿与“祂的道”为伍的人比较,付上的代价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做门徒代价是大,但不做门徒的代价更大;做门徒的代价是我们付得起的,不做门徒的代价是我们根本付不起的!亲爱的朋友,可能这些话让你非常不舒服,其实对基督徒来说也不舒服。可是我们需要知道,光想着让自己回到过去熟悉的模式,似乎可以过得轻松一点,可是这样的轻松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这并不是神对我们的心意。那神的心意究竟是什么呢?





二、为什么我们回不去了?

(神的心意是什么?)


V17a 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V18b“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这句话意味着,神对每一个基督徒的心意都是一样的,不管是犹太基督徒还是,非犹太人;不管是当初的门徒,还是现在的我们。神对我们的心意是我们跟“悔改得生命了”。悔改这个词可能又会让我们的朋友不舒服,感觉自己犯了多大的错一样,要不要说得这么严重?!我们的过去真的有那么不好吗?这可能也是在座的朋友的问题。你们基督徒太狭隘。大家都说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只有你们基督徒最麻烦,最极端,最无聊,一定要那么彻底。

而在要不要这么彻底这件事情上,很多情况下,可能我们的朋友比弟兄姐妹还要认真。因为有时候我们基督徒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原来成为基督徒真的要这样告别过去。我们以为上帝在天上,生活在地下;天高上帝远,靠祂太艰难!我们还是在踏踏实实活着!“踏踏实实活着”的言下之意是——我要靠自己。总结我们成为基督徒之前的生活,就是——靠自己!自己最可靠,自己最爱自己!我们总是怀疑神不会像我们自己一样爱我们,甚至还觉得祂很恐怖。

所以你看罗素在他的演讲《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里面,批判耶稣的道德不够高尚,他说耶稣对那些不听他教诲的人讲:“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而且他说诸如此类关于地狱的描写也比比皆是。他说:我坚信,生性还有一点仁慈的人,就决不会把世界置于这种畏惧和恐怖的笼罩之下。也就是说,他认为信仰或者宗教的基础是恐惧。上帝到底是不是在恐吓我们?!标准只有一个——结果怎么样。如果是恐吓,那上帝看到我们被定罪,受惩罚,应该是满意的;祂满意了吗?没有!祂不但不满意,还非常心疼,所以才会有耶稣来到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信仰的基础不是恐惧,是爱和恩典!

而我们也不需要靠自己,因为还有一个比我们自己更爱我们的神!更何况,我们靠自己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我们靠自己的日子,活不出一个高过我们自己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靠自己,哪怕做得再好,那都不是得救的途径。我们无法自救!所以,基督徒才愿意“悔改得生命”!


1、你悔改了吗?

什么是悔改?悔改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行为表示悲哀,还意味着向神道歉,也就是认罪,并有新的开始。



♦ 我们对我们的过去真的觉得悲哀吗?我们常常缅怀不信主那会儿可以胡作非为的日子?动不动就跟威胁神——你要是不答应我,我就去乱来!你出去乱来,对我们真的有好处吗?没有!我们无非是仗着神在乎我们而已!这跟女生闹自杀是一模一样的!

♦ 我们的生命中真心向神道歉过吗?还是,既然神说要认罪,那就认一下人的罪性的问题,亚当夏娃犯了错,我都替他们在认罪。我们很大程度上还是很喜欢自己的。即便不喜欢自己,也是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更好,最好是又可以拼脸,有可以拼才艺的!

♦ 我们真的有新的开始了吗?我们的生命是抓住过去,看着未来,还是抓住未来,告别过去?我们一直说,信了耶稣,有新生命,那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2、你得生命了吗?

在圣经希腊文原文中,这里的生命是ζωη,不是精神层面的生命(Psuche),也不是物质身体的生命(Bios),而是Zoe:永恒的(eternal),非受造,不可毁坏的属灵生命(弗4:18;约3:16;约一1:2;来7:16);



这意味着我们多了一条命吗?基督徒因此有了三条命吗?这就是耶稣的救恩的意义吗?我想,对于这一点的理解,是我们是否觉得认为自己可以活在过去的关键!

基督徒对基督的救恩的理解其实是有偏差的。我们认为救恩,就是救我们将来免下地狱,得到永生。所以年前最后一个周日我分享的时候说过,我们认为的“信耶稣得永生”跟“结婚生子”是一样的,都是目的导向,不在乎过程的。

事实上,我们把救恩看做是一张船票,有了救恩,就可以登上去天堂的船,一劳永逸!甚至还不是你“劳”的,“劳”的是耶稣!

要么,我们把救恩看做入会籍,一旦入了会,就拥有了某些特别的权利,比如跟上帝的关系不同一般了,虽然不是开天眼,至少也会诸事顺利。我们常常羡慕圣经里的先知、属灵的伟人,似乎神很“听”他们,所以我们很不爽的就是,同样是基督徒,同样入了会,怎么到我这里就不灵光了?!我说得难听一点,那你倒是也交点会费啊?!我不是说信耶稣要交钱,我只想问,我们希望上帝“听”我们,我们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来跟上帝建立那个亲密的关系。你想要的所谓的服务比人家运通黑卡要高级得多、复杂得多,人家每年18,000元年费,你常年欠费的,还要优质服务,这怎么办呢?更何况,我们的信仰根本不是入会!

我们信仰的本质是生命,救恩的核心是生命的完全更新!是更新,不是多给你一条命!我们有意无意地把信仰当做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附件,是原有生命的一种叠加,既然是叠加,就可以保留原有的一切。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信仰也就变成了“以今生为目的,以上帝为手段”,利用上帝让我们今生过得更好而已。

(可以加一个应用性的例子)

可是,信耶稣不是这样的!有了新的生命,我们就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只能往前走!不要拦阻神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





三、順服神,放下自己的成見

V17 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

彼得这话的语气是非常强烈的,意思是他若拒绝接纳这些外邦人信徒,不同意给他们施浸的话,那他就是抗拒神、与神敌对了。

我们看到当时神对犹太基督徒的心意是,神用异象改变彼得,再让彼得去改变当时初代教会的基督徒,让他们明白,神的心意是被他们称为“外邦人”的人,可以跟犹太人一样得到基督的生命,称为基督徒。其实,神的心意应该很早就告诉门徒了。但是他们活在过去的想法中,完全没有理解耶稣的大使命——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是什么意思;也忽略了耶稣在升天前吩咐——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不管是万民的群体范围,还是直到地极的地域范围,耶稣说得再清楚,经过这些犹太基督徒的观念一过滤,都只有一个标准——只针对直到地极范围内的犹太人!

哪怕是彼得,他最初的时候也是固守神的道,以至于在第十章里他第一次看到异象的时候,他的反应是——主啊,这是不可的!(10:13)。这个语气是非常强烈的,其实翻译成“绝对不可以”更贴近一些。即便他已经到哥尼流家里了,开口就跟人家说: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国的人亲近来往本是不合例的(10:28)。

如果没有那么清晰的异象,而且是三次,我相信他可能还不会改变。就算去,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彼得说他带了六位弟兄同去。连他在内,一起有七个人在场。按照当时罗马的法律,要证明一件重要文件的真实性,必须有七个印章。彼得知道这件事情的困难,所以他用七个见证人来证明这是千真万确的。这足以说明,当时要说服犹太人有多难!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路加要把这个异象那么详细得写两遍。说服彼得很难,说服那么多的犹太人更难!但是彼得放下了自己成见,放下了自己坚持的传统。这才成就了福音的广传。

生命的改变就是这么难!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生命的改变有多重要,我们总认为还可以活在过去。就像魏乐德说的:大多数基督徒对于明白什么是活像基督,和怎样实践活出基督,似乎并不重要,也不紧急。所以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改成大抗命(Omission)。

例証。

我们常常找理由来合理化我们的行为,让自己感觉自己不是在“违抗”神的心意。

合理化有两种形式:“酸葡萄”和“甜柠檬”。我们都知道什么是酸葡萄:

酸葡萄的案例:

♦ 运动能力不强的讽刺运动健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 减不了肥,就说人家廋得孩子都生不出来!
♦ 看人家长得美,就说人生——红颜薄命!
♦ 孩子太调皮,管不好,就说这样比那些乖乖孩老实木纳强多了!……

什么是甜柠檬心理呢?

♦ 处处控制配偶、孩子,就说是因为爱他们!
♦ 没空陪孩子的父母,说这样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 婚前同居,就说这样可以节约生活成本;
♦ 甚至当了单亲妈妈,都觉得这样好,结婚生孩子是给男人传宗接代,未婚生子是为自己传宗接代;
♦ 只要是真爱,性别不是问题,人数不是问题,才有了三个同性恋举行婚礼的事情;
♦ ……

信了耶稣,我们也是这样合理化自己在神面前的种种。

♦ 像我以前那样,自己不传福音,就说别人传福音是有问题的,自己都不懂,就没有资格;
♦ 不够爱配偶,是因为TA自己有问题,我已经对TA仁至义尽了……
♦ 不读圣经,不祷告,是因为没有来自神的感动;
♦ 不去聚会,就认为聚会是形式,只要心里信就好了;
♦ ……

这样的生活过久了,我们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合理的,我们的生命就更会停滞不前,我们与上帝越来越疏远,我们对罪越来越不敏感。如果这一切发生,我们自己依然能开心快乐也就算了,但作为一个按照上帝形象所照的人,我们是不可能欢喜快乐的。你喜不喜乐,你自己的心会知道!



与此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尝试迈出一步,看看神的心意究竟如何呢?看看生命的更新会带来什么惊喜呢?其实,我相信很少有基督徒尝试了会后悔的,事实往往是我们根本不愿意迈出步子去尝试。


总结

亲爱的弟兄姐妹,亲爱的朋友,信了耶稣,说彻底,其实也不彻底,因为我们似乎还在延续着每一天的生活;说不彻底,却又绝对是彻底的,因为信耶稣,意味着接受耶稣做我们的救主和生命的主,这就意味着我们生命的重心从而优先顺序都发生了改变。过去我们所有的重心都在我们自己这里。可是,我们以自己为中心就活不出一个比自己更大的意义。一旦出发了,就不断往前,我们终极一生,要让我们的生命不断活得更像耶稣。S.D.G







自我评估

1、中心思想是“我们成为基督徒之后,究竟如何才能不回到过去呢?”,三个补语:(1)过去符合神的心意吗?(2)明白神的心意究竟是什么?(3)放下成见顺服神的心意。但在A’上后来自己看看并不是十分明显,我感觉自己准备的时候,并没有一直围绕着这个A’,听录音应该就更加如此了。

2、我不知道三个补语的逻辑线是否够通顺,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否存在着界定不清,似有重叠的地方。感觉自己在分析经文发展思路以及讲章思路的一致性上还非常欠缺。

3、分享的时候,我感觉教导性的内容较多,可能互动性的部分少了一些,使得会众忙着“接收”,而非一边思考一边接受。我依然有这个感觉:自己只会写,不会表达,我的讲台 “演绎”(可能这个词不是那么准确)水平有待提升。

4、在三点的应用上都是比较弱的,尤其是第一、二点,既要围绕中心思想,又要有应用性的内容,不至于过于分散,原来真的蛮难的。




老師評估
林永健

我覺得「我們再也回不去」是一篇很好、很棒的講章,若我是聽眾的話,我會覺得很清楚,邏輯性很強,因為是從聽眾的心態入手:為什麼不要回去過去的生活,因為1)過去不是神的心意(我喜歡你用問的方法),2)因為神的心意是要我們活新的生命;如何才能不回去?順服神的旨意。對聽眾來說,這正是思路的自然發展。

第二、這三點都是從經文而來,而且是經文的中心思想,有聖經的權威,必能改變生命。

你自我評估,覺得有點教導性強,應用不夠,或許是真的,但也可能是你不太習慣這新的講道方法,使你感覺生硬,但從結構與解經來說,一顆子彈,都是很優秀的講章,比一般的講章好了很多!

應用是這篇講章的強項,但需要與中心連上,「順服神」去活上新的生命,其實是可以很實際的,多舉例就成了,用在自己身上的應用猶其重要。

講道是困難的事,這是真的,要養成好的習慣,基本功穏,多禱告,加上講員不斷成長的生命,才有好的講道!





Wednesday, March 11, 2015

信仰傳承、同得基業,保羅生平(十八),使 20:17-38

信仰傳承、同得基業
保羅生平(十八)
使徒行傳廿章十七至三十八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5.03.08
國語堂




引言

1. 上主日,我們討論保羅與提摩太師友同行的關係,提摩太需要保羅,我們需要師傅,保羅也需要提摩太,我們需要徒弟,這是我們信仰的傳承,是神交託我們的大使命,"It is about TIME." 「現在是時候了!」如何得人?如何造就門徒?如何帶領徒弟?師友同行的關係包括什麼?

  • 教導 Teach
  • 喚起 Inspire
  • 激發 Motivate
  • 授權 Empower


2. 可能你認為這跟你沒有什麽關係,是嗎?「我不需要師傅!我也不想有徒弟!」但這就是神交託給每一個基督徒的使命,吩咐我們生命要傳承,這是神應許給我們豐盛生命的一部分,沒有傳承,沒有意義,你活得多精彩,過了就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跡;沒有傳承,信仰傳不下去,無論我們做得多好,傳不下去的話,也是沒有用。大使命不只是傳福音,而是信仰的傳承,保羅的說法是「要我們與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使廿 32),家庭需要信仰的傳承,教會需要傳承,我需要傳承,你也需要傳承,把你的信仰傳承下去。

3. 我們從保羅的生平中,學習傳承的重要,公元五十七年,保羅將要結束宣教自由的日子,準備回到耶路撒冷,聖靈告訴他那裡有苦難等待他(使廿 23),我們知道保羅回去耶路撒冷之後,就被捉,放在監獄裡,從此失去了自由,十年之久,最後死在獄中。


保羅卻不以性命為念,只要行完他的程,成就他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為福音作見證,面對苦難,為了福音的使命,從容就義。

4. 保羅起程之前,從米利都打發人去以弗所去,請以弗所的長老來,見最後一面,大家都很傷心(使廿 37),我相信這些長老與其他人一樣(使廿一 12)都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但保羅卻不以性命為念,為了福音的使命,願意捨身取義,使徒行傳第二十章十八至三十五節記載保羅在這個情景之下的臨別贈言,交代當他離去之後,這些教會領袖要注意的事,這是使徒行傳記載唯一保羅對基督徒說的道,情詞感人,你猜想保羅對他們說些什麼?如果是你,你會說些什麼?


保羅沒有訴苦,沒有為自己求什麼,他只求他們一件事:效法他完成福音的使命,傳承下去,專心一事,吩咐他們建立信仰的傳承,叫他們與一切的聖徒同得基業。保羅完成了他的部分,現在傳給以弗所的長老,他們要傳承下去,建立下一代,下一代又傳下去,建立下一代,每一代的信徒都同得賞賜,同得基業。

保羅臨別的贈言,包括了保羅一生的信念,總結了他的事奉與精神:效法的信仰、軟弱中的能力、專心一事、福音的使命、師友同行、造就門徒的觀念都吩咐了以弗所的長老,要他們傳承下去。


讓我們先把經文讀一遍:

18 他們來了,保羅就說:「你們知道,自從我到亞西亞的日子以來,在你們中間始終為人如何,
19 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淚,又因猶太人的謀害,經歷試煉。
20 你們也知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我都教導你們;
21 又對猶太人和希利尼人證明當向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穌基督。
22 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裡要遇見什麼事;
23 但知道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
24 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
25 「我素常在你們中間來往,傳講神國的道;如今我曉得,你們以後都不得再見我的面了。
26 所以我今日向你們證明,你們中間無論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
27 因為神的旨意,我並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的。
28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
29 我知道,我去之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愛惜羊群。
30 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
31 所以你們應當警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的流淚、勸戒你們各人。
32 如今我把你們交託神和他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叫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33 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
34 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用,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
35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5. 保羅吩咐他們「信仰傳承、同得基業」,有三個基本的觀念。



一、信仰傳承是以關愛為本

1. 以關愛為本的傳承是保羅的榜樣,他對眾長老說:「我在你們中間紿終為人如何是你們知道的。」(使廿 18),新和合本翻譯是「你們知道我是如何與你們相處的。」時間長達三年之久(使廿 31),相處的事奉(The ministry of presence),傳承需要時間相處,吃飯、睡覺、工作、生活,多方面的接觸相處,以生命影響生命,以關愛為本建立關係。

門徒造就是「一種刻意建立的關係,在這關係中,我們與其他的門徒併肩而行(walking alongside),以致能彼此鼓勵、彼此建立,在愛中彼此挑戰、為要都能在基督裡長大成熟、這包括裝備其他門徒去教導別人。」(歐格理,《合神心意的門徒》,第二十二頁。)


2. 傳承的關係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肩並肩,保羅說自己是「凡事謙卑,眼中流淚」去與他們來往(The ministry of humility and tears),為傳承的一代而流淚,為他們的靈命而緊張,以關愛為本去關心他們。


3. 耶穌在伯大尼拉撒路死去的時候,看見馬大與馬利亞傷心難過,他知道在幾分鐘之後他會使拉撒路復活,但他同情馬大與馬利亞,能設身處地為他們同感傷心難過,「耶穌哭了。」(約十一 35),若是我的話,我一定不會哭,有什麼原因要哭?除了關愛的原因之外,耶穌沒有理由會哭,祂留下很好的榜樣。

4. 保羅為問題多多的哥林多教會流淚,為他們「心裡不安」(林後二 13),「不得安寧」(林後七 5),卻因他們的悔改,「得安慰」「歡喜」(林後七 7)。

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以關愛為本去傳承生命與信仰!




二、信仰傳承是以聖經為綱

1. 保羅說:「你們也知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我都教導你們。」

教導是大使命重要的一環,耶穌吩咐我們「凡我教訓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廿八 20),教導人的是曾被教導的人,一代傳給下一代,這是傳承!


2. 使徒行傳廿章廿節,稱為 20:20 的原則:「在眾人面前(public)或在各人家裡(private)」教導眾人。


有效的教導是公開的也是私人,對眾人的也是單對單的。我們在主日學、崇拜中、小組、講座、聚會中教導眾人,也需要一家一家的探訪(from house to house),單對單的教導,言教、身教、一對一守望,這是傳承最有效的方法。

父母讓下一代去教會接受教導,也要在家中教導孩去遵守神的話,不能把孩子屬靈的教導批發給教會,公開的教導重要,在家中的教導也是重要,這才有屬靈傳承的機會。

3. 保羅的教導是神全部的旨意(the whole counsel of God)(使廿 27)。不只是教導其中的部份,新約、舊約、福音書、書信、啟示錄、先知書、律法書、智慧書都教給下一代,這需要極大的勇氣,不單只說好話、容易講的話,難聽的話、責備的話都要教導。


聖經的真理都是與我們有益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目的是「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 16-17)「教訓」是告訴我們什麼是對的與該走的路,「督責」是告訴我們走歪了,「使人歸正」是走歪的時候,如何回轉,「學義」是如何在正路上繼續走下去,神的話使我們得以完全,活出善美的生命。

4. 神的話是「恩惠的道」(the Word of grace)是神恩典的源頭,這道能建立我們,叫我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神的話是真理的總綱,是信仰傳承的內容與綱領。


5. 神的話是傳承不可缺少的,每一個耶穌的門徒必需要有讀經、直接從神的話語中得幫助的能力,只要有時間好好的讀,就能明白經文的中心思想,而且能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不需要倚靠解經書,一本聖經與一本聖經字典,就能明白經文的意思,這是每一個跟隨基督生命長進必需要有的技能。

我屬靈生命的成進是與讀經的能力分不開的,我從少在教會長大,聖經的故事耳熟能詳,參加聖經問答比賽常常明列前茅,聽講道的時候,牧師開口我就知道大概他的結論是什麼,可是我去了大學,認識了一群很認真讀經的基督徒,才發現自己讀經的能力是那麼弱,大學第二年的感恩節,我參加了一個帶領查經的訓練,帶領的弟兄是一個地震學博士班的學生,從加州來,他信主才六年,信主之後,每天花兩個小時讀經,在時間上十一奉獻,六年之內把聖經讀透讀明白,對聖經的真理與中心思想瞭如指掌,令我震驚不已,我信主二十年,對聖經的了解只是皮毛,回去之後,決心好好的讀經,從約翰福音開始,寫大綱,做深入的研讀,自組一個讀經小組,一起讀提摩太前後書,心中非常渴慕神的話,靈性開始突破。

進入神學院之後,第一門課是「讀經法」,由神學院最優秀的老師 Howard Hendricks 教,每堂課開始前十分鐘同學都已經到達課室坐好,還爭先最前面的幾個椅子,對著老師面授,老師教我們「觀察、解釋、應用」,用的其中一本課本是「讀經樂」(The Joy of Discovery),我學習如何從經文作第一手的研讀,明白聖經的中心思想,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從此三十多年來,我每天都用這方法去讀經,直接從神的話語中得幫助。

我們的孩子在教會中長大,但是到了大學的時候,才對聖經有很濃厚的興趣,回家常常問我聖經的問題,我在晚餐的時候,給他們上舊約綜覽、新約綜覽。

6. 我們在面、線、點的門徒訓練很注重讀經,讀經的能力、讀經的習慣、讀經的應手等,這是信仰傳承的綱領。

對聖經全面的了解,新約、舊約;福音書、先知書、詩篇、五經、書信等,都要讀,不能徧食,明白與應用「神全部的旨意」(the whole counsel of God)。





三、信仰傳承是以福音為軸

1. 保羅一生以見證福音為使命,為此他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使廿 24),福音成為他人生的主軸,使他能面對苦難而無懼,這福音的大能如寶貝放在瓦器裡,使軟弱的變成剛強,專心一事,為了証明這福音。


2. 保羅吩咐以弗所的長老,在他離開之後,「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使廿 28),將這福音傳承下去。

3. 福音是什麼?Tim Keller 用三句話把福音總結起來:1)從內而外(Inside Out);福音不是外在的信仰,一套行為的守則而已,而是相信神,從神而來新的生命是從內而外的更新與改變。2)從上至下、下至上(Upside Down);耶穌從天上道成肉身,住在我們當中,把恩典與真理向人顯明,宣佈一個罪人的福音,福音是為罪人而預備的,好人並不需要這福音,這福音是白白的,憑恩典得到的,我們都是蒙恩的人,是神用自己的血所買來的。3)盼望的福音(Forward In);信徒為主的再來而準備,為明日而活今天,等候得贖的日子來臨。(參 Tim Keller, The Centered Church)。

這福音推動我們朝向福音的使命走,每一個人都而要福音,保羅為此而獻上一生,推動保羅向耶路撒冷走,為了完成使命,見証福音。

我不是英雄,我害怕受苦,但神賜我這福音的使命,推動我向前走,付上一切的代價,向標竿直跑。




結論

1. 信仰的傳承,一代傳給一代,使我們能與歷代歷世的聖徒同得基業,同得賞賜,同得救贖,傳承以關愛為本、以聖經為綱、以福音為軸。


2. 你可以從一個人開始,今年之內,傳承一個人,愛他,教他讀經,明白真理,交給他福音的使命,你可以影響世界從影響一個人開始,你願意嗎?










討論問題

1. 什麼是信仰的傳承?請分享你的了解。
2. 為什麼傳承是那麼重要?如果沒有傳承,會有什麼惡果?「沒有接班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你同意嗎?為什麼?
3. 在家中如何傳承信仰?在小組中如何傳承信仰?在教會中如何傳承信仰?
4. 如何關愛你傳承的群體或個人?有何實際的建議?
5. 如何有效的教導讀聖經的方法?請分享你的經驗。
6. 什麽是福音?福音的內容是什麼?如何活出與傳承福音給我們的下一代?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保羅對以弗所長老的臨別講話非常豐富,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去分享,我想過的內容要點包括:

  • 如何作群羊的監督?1)自己謹慎;2)為全羊謹慎;3)受惜群羊。
  • 效法的信仰,保羅的榜樣:1)付代價,面對苦難而無懼;2)專心一事,見証福音;3)凡事作榜樣。
  • 軟弱中的能力:1)WHAT 無懼苦難;2)WHY 因為福音的使命;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3)HOW 施比受更為有福。

我最後選擇了信仰的傳承,第一、因為這是當時的情景,保羅希望以弗所的長老在他離開之後如何繼續信仰;第二、因為這是福遍教會面臨的情景,作個大使命的教會,在本地造就門徒,在海外造就門徒。

2. 這段經文不容易寫大綱,不容易把所有的點都包括在內,必需有所選擇。我選了其中的三點,一顆子彈,不求多。

主體(Subject ):我們如何信仰傳承,與眾聖徒同得基業?
補語(Complement):1)以關愛為本;2)以聖經為綱;3)以福音為軸。

3. 在應用上我有些困難,最後以找一位對象,愛他、教他讀經、傳遞福音的使命為挑戰結束。


Wednesday, March 4, 2015

神的僕人,賽 42:1-7

神的僕人
以賽亞書四十二章一至七節



姜平牧師
烈治文浸信會福音堂
2015.02.22


姜平牧師來自中國大陸,一九八二年在大學就讀期間信主,一九八六年起,開始兼職參與國内家庭教會的服事,其後數年在一個不斷發展成爲擁有衆多聚會點、數千信徒的家庭教會中,漸漸成爲主要帶領者,並參與了國内不同地區的同工培訓事工。一九九四年他來到加拿大接受神學裝備,先後就讀於 Concordia Lutheran Theological Seminary 和 Regent College, 獲神學研究學碩士和道學碩士學位。從開始留學起他就參與了大學校園福音事工,主領各類的查經班和福音團契,一九九六年起又開始向新移民們傳福音,在不同的國語教會中擔任福音開拓、門徒培訓和造就等工作,於二零零一年初被按立為牧師。




主題:神的僕人是神的代表。
應用:基督徒是神的僕人,當代表神將愛與憐憫帶給需要幫助的人。



我們來看以賽亞書裡的一段:第四十二章第一到第七節。讓我們用啟應的方式來讀:

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祂,祂必將公理傳給外邦。祂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祂的聲音。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祂憑真實將公理傳開。祂不灰心,也不喪膽,直到祂在地上設立公理。海島都等候祂的訓誨。創造諸天,鋪張穹蒼,將地和地所出的一併鋪開,賜氣息給地上的眾人,又賜靈性給行在其上之人的神耶和華,祂如此說,我耶和華憑公義召你,必攙扶你的手,保守你,使你作眾民的中保,(中保原文作約)作外邦人的光,開瞎子的眼,領被囚的出牢獄,領坐黑暗的出監牢。

很快就是春節,又一年的時間過去了。回顧以往,中國是許多人的驕傲,但也是許多人抱怨的對象。有些人認為中國的太平盛世已經來到,中國人很快就要成爲世界老大;也有些人認為現在的中國非常黑暗與混亂,前景並非樂觀。不久之前,網路上有一段話被瘋傳,是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對中國人的評價,讀了以後確實耐人尋味。它一共有十二條,我選其中幾條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國人凡事喜歡搶,從出生搶床位,到臨終搶墳地,從頭搶到尾;中國人在大事上能忍氣吞聲,但在小事上卻斤斤計較。計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中國人動輒批評外界,卻很少反思自己;自己爽不爽沒關係,反正不能讓別人爽;不為大家的利益奮鬥,而為大家的不幸怒駡;不為長久的未來謀福,願為眼前的小利冒險……當這一番話在網路上傳出之後,很多人表示贊同,也有很多人認為和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贊同的人雖在網上繼續傳這個帖子,卻沒有改變現狀的良方;很多人表示無奈,自己也無法潔身自好。一個民族給外國人這樣的印象,到底是為什麼?

這幾年一次次地回國,我自己也有很多感受。中國的變化確實很大也很多,正面和負面的凸顯都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新樓房越蓋越多,但是多數人住不起;高鐵線越建越多,但是多數人乘不起;互聯網到處都有,但許多網卻進不去;新食品琳琅滿目,但可放心吃的寥寥無幾。為什麼?我們想過其原因嗎?社會某些方面的進步,和人心許多方面的墮落,在同時演變得越發清晰,也使人越來越無奈。為什麼講這段話呢?因為今天中國社會的現狀,和當初以賽亞作先知的年代有非常相像的地方。

以賽亞的時代正是猶大國歷史上最繁華,同時又是最黑暗的一段時期。以賽亞作先知的時間很長,大約從二十多歲一直到八十多歲,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從聖經的記載可知,他從烏西亞王去世的那年開始蒙召,成為神的先知。在這之後,他經歷了幾代王朝。首先是烏西亞的兒子約坦,這是位敬畏神的王,猶大國在他執政的十六年中,享受了太平盛世。在這段年間,和現今的中國一樣,猶大的經濟發展起來,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沒有外敵的入侵,整個國家和民族享受了和平與豐富。但是很可惜,在那一段時間裡,猶大人在恩典中墮落。越來越多的人只是顧念自己的利益,越來越多的人不擇手段地為自己斂財,因此有許多黑暗的事情發生,這些在以賽亞書中都不難看到。接著是亞哈斯的年代,猶大人開始拜偶像,以假神代替耶和華。到了希西家的年代,有過一次復興,是因猶大人看見悲慘的事情在北國以色列發生,十個支派的大國被亞述帝國吞滅。面對北國的慘狀,猶大人因懼怕而有一點反省,所以在希西家的年代,他們有一些悔改之意,但是那個復興不徹底。到了瑪拿西的年代,猶太人又一次墮落。

因此在以賽亞書的前三十九章里,神藉著以賽亞一次次發出審判的宣告。神不會放過人在祂眼前所行的惡,不能容忍人所行的不虔不義之事;然而,在以賽亞書的后二十七章内容裡,神又預先將安慰和拯救的信息經由先知的口傳了出來。今天的經文選自第四十二章,是神宣告祂救恩信息的開始部分。藉著這段經文和大家分享的題目是:神的僕人。在以賽亞書救恩的部分,我們看到神的拯救是透過差遣祂的僕人來到這個世界,如同世界的光,要照亮一切黑暗之中的人。

神的僕人就是神的代表。祂要代表神向世界宣告祂的聖潔,也宣告祂的慈愛。從第四十章往後,我們可以看到共有四首被稱之爲「僕人之歌」的詩。四十二章一至七節是第一首,四十九章一至九節為第二首,五十章一到九節為第三首,五十二章十三節到五十三章十二節是第四首。這四首詩歌的主題都是一個——神的僕人。無論是猶太人,還是新約的基督徒,都將其稱之爲「僕人之歌」。神的僕人的稱呼出現在安慰的話語中,出現在拯救的信息中,成爲光明與盼望。這四首詩歌漸漸地將神的僕人的形象描繪得越來越清楚。第一首強調的是神的僕人的溫和與安靜,祂是滿有忍耐的,與神之間有親密的關係,同時也是神所喜悅的。第二首將神的僕人描述為滿有能力的大能勇士。在第三首中,神的僕人甘心受苦,忍受侮辱,且對神絕對信任。第四首是我們最熟悉的一首,也是僕人之歌中間最重要的一首。它將神的僕人的一生,從祂的卑微、受苦、順服、以至受死清楚地展現出來。

當提到「神的僕人」這一稱呼時,我們很自然要想,誰是神的僕人?當你讀聖經的時候,你怎麽回答這個問題?



一、身份地位

(1)揀選與扶持

聖經提到神對祂僕人的揀選和扶持:「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我耶和華憑公義召你,必攙扶你的手,保守你」(赛 42:1,6)。此處出現的是一個三明治結構,在第一和第六節是一個對應,都強調了神的揀選與呼召,扶持與攙扶,是重復的,是同樣一個信息的宣告。神的僕人是神自己揀選和扶持的,那麽,誰是神的僕人?許多人會馬上回答,是耶穌!對嗎?對,但還不完全。聖經一開始提到神的僕人還不是指耶穌。我們看下面的經文:「惟你以色列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你是我從地極所領來的,從地角所召來的,且對你說,你是我的僕人,我揀選你,並不棄絕你」(赛41:8-9)。

從這段經文我們很清楚知道,舊約聖經首先提到神的僕人 עַבְדִּי֙. ('aḇ·dî)是指以色列,將這個整體作爲一個男性僕人來稱呼。神的僕人是神的代表。神稱以色列是祂的僕人,就是要這個民族在地上作祂的代表,將祂的聖潔、慈愛等屬性表明出來。他們被揀選成爲神的代表,擔負那榮耀的地位與職分,在全地的眾民面前來見證神一切的美善,顯出祂的聖潔,顯出祂的慈愛,顯出祂的憐憫。但是很可惜的是,以色列沒有成爲合格的代表,他們在許多地方失敗了,因此他們受到了責備,經歷了管教。

(2)同在與喜悅

「我……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祂」(賽 42:1)。這裡所提神的僕人,有神的同在,是神所喜悅的。此時我們不難發現,神的僕人已經不再是指以色列這個民族了。這位神的僕人有神的靈賜給祂,是被聖靈充滿的。整個以色列民族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榮耀,這裡所指的顯然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祂曾在自己事工的開始,就向衆人宣告:「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4:18)。

今天人們對聖靈的充滿會有許多的觀念與解釋,有些人強調的是能力,有些人強調的是一些外在的現象。但聖靈降臨最基本的意義所在,就是聖經所顯明的:「神將祂的靈賜給我們,從此就知道我們是住在祂裡面,祂也住在我們裡面」(約壹4:13)。所強調的是神的同在。

以色列在代表神的地位上失敗了,神讓祂的兒子來到這個世界。從四首僕人之歌的描述,我們會越來越清楚,這裡所說的神的僕人,就是我們所信的耶穌基督。特別是到了第五十三章,聖經明確地預言:「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因祂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賽53:4-6)主耶穌是神的僕人,祂是蒙神喜悅的僕人,祂代表了差遣祂的神。祂和舊約時期任何一位先知都不同,是被神的靈充滿,蒙神喜悅的。





二、工作使命

(1)真實與公理

耶穌祂來了,祂是神的僕人,是神的代表。祂要做的事情,就是神要做的事情。神差祂的僕人來,是要成就祂自己的作爲,因爲僕人是代表祂的。「祂必將公理傳給外邦……祂憑真實將公理傳開……直到祂在地上設立公理」(赛 42:1,3,4)。公理是公正、公平的意思。主耶穌所傳的並非只是我們所認爲的公正,祂所傳的是按照神的標準而有的公正,是神本性中所有的一切正義與聖潔。祂所傳的是永不改變的法則,是永恒的真理。事實上,主耶穌不僅僅傳真理,祂就是真理。耶穌作爲神的僕人,就是這樣代表了神。祂不只是傳講一些道理,而是以祂的生命和生活,將神的性情表明出來。正如聖經所宣告的:「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1:18)從耶穌的身上我們更加看到,神的僕人就是神的代表。祂把神表明出來,好讓人從祂身上,看到神的美好。

(2)立約與拯救

主耶穌在地上的使命,就是要成就神自己的旨意,祂要作的是立約與拯救:「我耶和華……使你作眾民的中保,(中保原文作約)作外邦人的光。開瞎子的眼,領被囚的出牢獄,領坐黑暗的出監牢」(賽 42:6-7)。主耶穌是神的僕人,是照亮黑暗世界的光,是拯救人出黑暗的那一位。光來到就顯明黑暗中的污穢,使人明白自己的光景。主耶穌來是要顯明人的污穢,揭示出人的罪惡,暴露出人的問題,但祂的目的並非就此定人的罪,而是要拯救人,改變黑暗中人的生命。

今天的社會需要的是什麽?今天我們看到的許多問題存在的原因是什麽?這個世界缺少的就是光,缺少的就是醫治,缺少的就是拯救。我們今天常常不知覺地囘扮演審判者的腳色,常常抱怨,指責這個世界的不公不義。主耶穌來,不是立即就審判這個罪惡的世界,而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祂是神的僕人,祂是神的代表。

接下來我們要問的是,神的僕人的稱呼是不是僅僅局限於以色列和主耶穌這兩位呢?今天你我在神的使命中擔當的是怎樣的腳色?今天作爲基督徒,我們的身份是什麽?我們是神的僕人嗎?所有的觀念都要來自聖經的權威。我們現在要看的經文是:「主曾這樣吩咐我們說,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徒13:46)。這是保羅在開始履行他的使命,向非以色列人穿福音的時候對以賽亞書的引用。他將神的僕人的職分,從主耶穌的身上,承繼到了自己和同伴的身上。這裡的「我們」也包括了今天的我們,這裡面有你,這裡面有我。主立了我們作外邦人的光,保羅將「傳公理」明确為「施行救恩」,讓我們為主耶穌作見証直到地極。主耶穌也曾對祂的門徒說,「你們是世上的光……」。

誰是神的僕人?不但以色列是神的僕人,不但主耶穌是神的僕人,今天我們也是神的僕人。以色列作為神的僕人失敗了,他們不合格;主耶穌作爲神的僕人,在每一點上都是完美的。祂完美地代表了神,祂完美地實行了拯救。今天在祂的恩典裡,祂召我們歸向祂,讓我們在祂的裡面來擔當同樣的職分。今天你是神的僕人,今天我是神的僕人。保羅將這段話引申到自己的身上,成爲對主耶穌事工的認同,他知道神對他的呼召就是要延續主耶穌的事工。就是要成爲外邦人的光,要開瞎子的眼,要領被囚的出牢獄。他把這種使命感放到自己身上,讓我們看到,我們也是神的僕人,我們也是神的代表。

親愛的弟兄姐妹,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你是否看到我們有如此榮耀的地位與職分?我們是至高神的僕人!今天世上有人爲自己職位而自豪,例如是白宮的守衛等等。你我是至高神的僕人!主耶穌說,「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約20:21)。所以我們生活在世上,不是要和世人一樣去發牢騷,或者是隨波逐流在黑暗裡。你我不但可以帶給人希望,向社會傳遞正能量,還可以引人認識耶穌基督,使人從主那裡得著醫治和釋放。黑暗的世界需要光,黑暗的社會需要醫治,黑暗中的靈魂需要拯救。主耶穌是光,我們也是光。我們的神能夠醫治,我們的救主能夠拯救。今天基督徒的呼召就是,我們自己認識祂,我們自己被聖靈充滿,我們可以作祂的見證,我們可以領人歸向基督。




三、生命性情

在今天的這段經文裡,我們看到神的僕人有神生命的特徵,有祂的生命性情。

(1)不灰心喪膽

「祂不灰心,也不喪膽,直到祂在地上設立公理」(賽 42:4)。這話描述了主耶穌在傳道時的堅定與信心,祂從來也不灰心,不喪膽。向人宣告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便是神的兒子,祂在地上的工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祂經常遇到攔阻,許多人來了又走了。祂看到許多的人願意見神跡,但很少的人願意在神面前悔改。福音書如此記載,「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耶穌說,父阿,天地的主,我感謝祢,因祢將這些事,向聰明通達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父阿,是的,因為祢的美意本是如此」(太11:20-26)。主耶穌不灰心,因爲祂將自己放在一個僕人的地位上。僕人要作的只是按照主人的吩咐去行,成就主人的旨意。祂不因挫折而灰心,因祂知道神定能成就自己的計劃。

記得三十年前剛剛開始在國内的家庭教會裡服事,老一輩傳道人們給我們的勉勵就是要剛強壯膽,不要灰心,因爲那時候家庭教會是處在艱難受壓的環境之中。那時候這樣的教導很多,這樣的榜樣也很多。許多人爲此付上了極重的代價,有些人爲此獻生,也有些人爲此坐牢多年。我認識好幾位老傳道人都是在獄中待過超過二十年的時間。但是他們對我們的勸勉仍然是:不要灰心,不要懼怕。有位弟兄在為我禱告時說了八個字:「剛強壯膽,謙卑束腰」,這就成爲我日後服事的座右銘。剛強壯膽是要靠主面對壓力站得住,謙卑束腰是要知道自己的地位與身份,知道服事是靠恩典,不是靠自己。今天,我們也不要灰心。在服事的過程中間,會出現挫敗感,會看見一些不順心的事,但是不要灰心,因爲我們不是在作自己的事業,我們是神的代表。我们所代表的那位一定会得勝!

(2)有恩典憐憫

祂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祂的聲音。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賽 42:2-3)

這段經文被引用於新约中:背景是法力賽人指責耶穌的門徒在安息日掐麥穗用手搓著吃,又指責耶穌在安息日醫治一位手枯乾的人。馬太指出主耶穌如此行「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 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他,祂必將公理傳給外邦。祂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外邦人都要仰望祂的名」(太12:17-21)。從而我們確知以賽亞所說的這位神的僕人就是主耶穌,有非常堅實的聖經依據。祂的生命特徵就是不爭競,不喧嚷。祂來不是要與人爭名,也不是要得世上的地位,祂來只是要將神代表出來。這對我們過去所受到的教育是一個衝擊,我們的觀念就是,做事情的目的就是要贏。我們要做一些事情,證明自己很強大。但是主耶穌的榜樣是,在神的眼中作一個對的人,一個得蒙喜悅的人,而不是要去爭、要去贏。

聖經在這裡對主耶穌的描述是一幅非常深動的畫面:一棵被壓傷的蘆葦倒在河邊,已經失去了生命的活力,但耶穌沒有將它折斷,而是彎腰將它扶起,并仔細地將它纏裹,使它能繼續生長;一支油盡的燈芯在冒著黑煙,發出最後微弱的火光,但耶穌沒有將它吹滅,而是用心將它挑旺,並注入新的燈油。這樣的描繪表明祂願意將希望帶給那些失去希望的人,祂願意醫治那些已經病入膏肓的人,祂願意改變那些已經在黑暗之中的生命。祂顯出來的是憐憫。憐憫就是讓人得到原本不配得到的,不該得到的。我們常禱告說,「主啊,憐憫我」,就是表示,我並非理所當然地要我該得到的,而是求主把我不該得的賜下來。這就是憐憫,或是憐恤。

我們今天要代表的是怎樣的一位主?耶穌是神的僕人,祂把神的性情完美地代表出來。祂讓人看到我們所信的神不僅有公義與聖潔,祂也滿有恩典與憐憫。

今天我們有沒有把神的憐憫代表出來?

記得剛剛在教會裡開始服事的時候,我常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一副先知的樣子,很容易指責他人的錯誤,而且還理直氣壯,覺得責備人,警戒人就是神僕人的職責。但主耶穌不是這樣,祂並非先定人的罪,而是先向人施憐憫,讓人先被祂的愛摸著,甘心情願地向祂歸回。在祂的恩典中看到自己的罪,承認自己的罪,離開自己的罪。這是主耶穌的榜樣。這使我看到自己本性裡面有許多屬世界的東西。因爲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常會看到落井下石,我們常會看到墻倒衆人推。但是神的兒子願意每一個人都不失去救恩的機會。主耶穌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太5:7)。祂不但要我們知道自己需要得憐恤,祂願意我們能夠去憐恤別人。憐恤人說起來很抽象,但實際上也很具體,因爲需要被憐恤的人就在我們身邊。

星期二我們將有一個喪禮。我們弟兄Leon例外地離開了。就在新年前夕,他隻身去雪山上健行,不幸走失而不歸。幾天后他的父母才意識到發生了意外。報警后,警方在他的電腦中發現了頭天晚上他所建的雪山路徑圖。接著就是多方的搜尋。溫哥華地區最好的Coast Rescue參與了尋找,有四天出動了直升機和搜救犬,但是一直沒有結果。在那段時間裡我去看望他的父母親。面對在痛苦中的夫婦,一切安撫的話都顯得無力和多餘。我能默默地只陪著他們,深深地體會和認同他們的傷痛。最後我對他們說:無論Leon現在何處,我確信主與他同在,無論Leon現在何處,我知道他一定希望你們能信耶穌。幾天后,我得到他們決志信主的消息。

上星期 Leon 的遺體找到了,因爲他的父親一直不放棄,一次次到雪山上每一個地方去尋找,最後終于找到了他。雖在意料之中,卻仍然使人難過與傷痛。這段時間,晨星團契的年輕人發了許多反思的帖子,為自己沒有很好地關愛和幫助Leon而後悔。我也感到自己很虧欠,原本可以更多地關心他一些,但現在已經沒有機會了。今天我們更當問自己的是,能不能在人們沒有落到如此悲慘之前就去關心他們?

我們為什麼會忽視來到我們中間的人?因為不認識他們,因為怕被拒絕,因為我不是牧師執事,因為不缺我一個……其實你的一個微笑,一個握手,一句問候,一杯熱茶,都能代表神把祂的愛傳遞出去。我們為什麼會對他人的需要無動於衷?因為不幹我的事,因為我幫不了他,因為我自己也很忙,因為我還沒有感動……其實許多人需要的只是一句安慰、一句鼓勵的話,或是你力所能及的一次資助,一次愛心的建議,或是與他同心的禱告。在這樣的事上,你代表了神,向他顯示了愛心和關懷。

今天每一個走進我們的教會,我們的團契,我們的小組的人,都需要被認同,被接納,而不是被疏離。那個能向他伸出溫柔之手的是你嗎?今天不少遭遇不測、落入逆境,被人誤會的人就在我們身邊,那個對他說關心與鼓勵話的人是你嗎?今天許多人落在種種的捆綁中,在各樣的網羅裡掙扎,他們好可憐。那個常為他們禱告,並幫助他們認識耶穌的人是你嗎?

你可以做,你可以開始,因為你也是神的僕人,是神的代表。祂的愛要透過你傳遞!你可以!因為神要扶持你!

讓我們一起禱告。







講章形成過程

這篇講章的形成經過以下幾個階段:首先是對經文本身的研讀。經文在課程中是由老師分配決定的,為以賽亞書中僕人之歌的第一篇。詩歌體裁的特點是篇幅小、信息量大,短短七節經文中包含了許多需要查考和解釋的内容。

(1)研讀時先注意了全書架構和背景特色,明確僕人之歌的出現是伴隨著救恩的宣告。接下來是對這段詩歌三明治架構的留意,以及幾個重要詞的查考,如僕人、公理、約等。在這個基礎上整理出經文本身的幾個要點:僕人的呼召、僕人的使命、僕人的生命特徵。

(2)再就是經文的関聯性查考:尋找本段經文中僕人的概念在其他地方的説明,以及在新約中的引用。在此的基礎上確定耶和華的僕人是指:以色列(賽41:8-9)、耶穌基督(太12:17-21)、今天的基督徒(徒13:46)。

(3)在聖經清楚啓示的基礎上,找到耶和華僕人的同一性,那就是:神的僕人是神的代表。在課堂的講道練習中,因爲時間的原因,加上對此同一性在傳講一個簡單信息(One bullet)原則的領會不夠,所以沒能將此特別重要的核心概念凸顯出來。在林老師的指導之下,發現這是個重要的疏忽,因此在後來的修改中特別加以強調,使整篇講章形成非常明確的Z結構。其中A是:神的僕人是神的代表;A’ 是:基督徒所做的是在代表神;這段經文中神僕人的形象是:蒙神呼召,得神喜悅,溫柔憐憫。

(4)這段經文在新約聖經裡引用於耶穌基督身上時,重點強調的是「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熄滅」,所以在講章的設計上,將最後的重點也放在愛與憐憫的實行上。針對教會現在的實際,將對近日突發事件的反思和聖經真理的實行放在一起,作爲對會衆的挑戰和勉勵。



自我評估

開始研讀這段經文時感到有一定的難度,但之後發現在釋經上也有其容易的地方,那就是對於經文中難解之處,如「誰是神的僕人?」、「什麽是公理?」(徒13:46明確對應為救恩)等,聖經本身都有明確的答案,使得歸納出的核心概念有清楚而確定的權威性。歷史上的以色列與耶穌基督作爲神的僕人,為我們今天的基督徒設立了正反兩面的樣板,使我們可以從前者的失敗和後者的完美榜樣中,看到自己的使命與當有的生命表現所在。將以賽亞的時代與今天中國社會的聯係,是要讓聽衆從一開始就避免只是在聼兩千多年前的歷史的心態,而是要在意神藉著古老的聖經今天要對我們所說的話,將歷史中的先知預言,提升到跨時代的真理,再應用於今天的教會中。

這篇講章中比較難以處理的是,因爲經文本身包含了主題之外許多重要内容,必定會引起會衆在閲讀時的注意。例如「直到祂在地上設立公理」,「中保」的原意是「約」,甚至「我的靈賜給祂」的意思等,都會引發初讀這經文者的問題,所以在預備講章時針對如何處理這些疑問,以及用怎樣的比重去凸顯主題,實在是個掙扎。一般來説對於只有七節經文的釋經講道,對經文的解釋會比較詳細,但是就主題的強調來説,過多的分叉又是一種干擾。經過課堂和事後三次的實際講道,感到這個方面還是有改進的餘地。



後記

姜牧師講道很有恩賜,這是一章不容易講的經文,可是他卻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把「耶和華的僕人」的三個身份講解清楚,難度相當大,應用上以我們是神的僕人,放在愛和憐憫的實行上,使講章能接上地氣,百分之百的應用。

姜牧師的風格平易近人,說話清楚,用詞不老套,吸引人,從開始到結束都使人願意留心去聽,因為講章的內容充實,例証使真理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