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15, 2023

神子民的使命,徒 4:1-22;申 4:32-39

神子民的使命

使徒行傳四章一至廿二節、申命記四章三十二至三十九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3.01.15
國語堂
英語堂

From Wright, Christopher J. H. "People Who Know the One Living God and Savior." In The Mission of God's People: A Biblical Theology of the Church's Mission, Christopher J. H. Wright, Chapter 9, 151-162.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2010.




引言


商業秘密(Trade secret),是指包括設計、程序、產品配方、製作方法、管理訣竅、客戶名單或產銷策略等的營業信息,利用保密手段管理,不為人所知,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例如可口可樂的配方就是著名的商業秘密。



COCA-COLA  可口可樂選擇將配方標記為商業秘密,而不是申請專利,絕對不讓成分洩露。 由於其中一種成分可能是可卡因,可口可樂對配方保密。2006 年,一名員工偷了配方並試圖將其賣給百事可樂,引起了可口可樂的恐慌,害怕從此以後,就再沒有可口可樂的品牌了。


THE GOOGLE SEARCH ALGORITHM 谷歌搜索(收所 Sōu suǒ)算法
谷歌開發了一種搜索的算法,使谷歌成為世界上第一,這算法是現今世界上最隠密的秘密,絕對不能告訴別人。
 


KENTUCKY FRIED CHICKEN 
 肯德基原始配方的秘密配料,最初手寫的食譜存在肯塔基州的一個保險箱裡。 只有少數幾個人知道配方,並且都簽了保密協議(Non-disclosure agreement,NDA),


絕對不能告訴任何人。當食譜被轉移地點的時候,它會被一輛裝甲車運送,並由戒備森嚴的車隊護送。

為了自己的利益,將自己知道的東西,保密起來,不告訴別人,中國的師傅總是留一手不教徒弟的,害怕對方知道一切之後,就會對自己不利。 

聖經當中,卻完全不同,我們認識神,對神的知識(支是Zhī shì)與經歷,不單只是為了我們自己,對神的認識是一種責任,認識神會產生一份使命,一份責任,就是要分享神的認識,使人認識神,在基督裡認識神並使他為人所認識(knowing God in Christ and making Him known)。

當整個群體被呼召來認識神(called to know God),就會成為一個全面的社會責任(social agenda)、對社會的責任成為認識神的群體的使命,神子民的使命(The Mission of God’s People)。

聖經中,所有對神的經歷,都不是專利品,或是商業秘密,認識神與經歷神,都必需影響你之外的人,如果神祝福你,你也要因此祝福別人,如果神拯救你,你也要因此向他人彰顯救贖的恩典,如果神愛你,餵養你,庇護你,就應將這認識與經歷輸送出去,吸引他人與你一樣認識神。

對神的認識,是一種使命式的認識,使命背後的原因,是因為神定意要被認識,祂要使人認識他是永生的神,這是神的心意,神要使一切的創造都認識祂。

神滿有慈愛地向人顯明祂自己,神渴望藉著認識他的人,傳揚神的知識,啟示祂的榮耀,所以認識神的子民之使命是什麼?認識神的子民之使命是要使神為人所認識(knowing God in Christ and making Him known)。

我手中這一本書,The Mission of God’s People,Christopher Wright. 是一本聖經神學的書,今天分享的是從書上的第九章來的,聖經從舊約到新約的神學,都告訴我們這個認識神的人,使命是要讓人也認識神。

今天我們要讀兩段經文, 新約使徒行傳4章一至22節,舊約申命記4章32至39節,我們要從新舊約去看認識神的子民,他們的使命是什麼?

分享三點:



一、神的子民是認識神的人
二、神的子民使命是傳揚神
三、神的子民傳揚神的挑戰


一、神的子民是認識神的人

經歷耶穌從死裡復活,徒 4:2, 9-10

在使徒行傳第三章,路加告訴我們一個故事,說到一個生下來瘸腿的人,原本依賴別人的賙濟維生,但被彼得與約翰奉耶穌的名醫好了,第四章,彼得在公會的宗教領袖面前,解釋這一件事:


4:9「治民的官府和長老啊,倘若今日因為在殘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問我們他是怎麼得了痊愈,10你們眾人和以色列百姓都當知道,站在你們面前的這人得痊愈是因你們所釘十字架、神叫他從死裡復活的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 

彼得解釋這位拿撒勒的耶穌,正是數週前被他們釘死的那一位,其實就是上帝向他們先祖所應許的彌賽亞,上帝已經叫耶穌從死裏復活,從而成就他對亞伯拉罕的應許,瘸腿的人得到醫治是一個記號,表示神此刻以屬靈的方式來幫助他們,就是以色列人,能透過悔改,相信耶穌,而得到亞伯拉罕的祝福。

使徒行傳第四章,描寫這件事,對猶太宗教領袖與政治領袖帶來了極大的衝擊,這個人耶穌的確是那位他們先前已殘忍的方法,處死了耶穌,他們雖然極不願意承認這位耶穌,就是所應許的彌賽亞,但這些領袖不能否定的一件事情,是他們親眼所見以及耶路撒冷合城的百姓所見的明證,他們多年來在聖殿大門口經過見到這位瘸腿的人,現在可以在街上行走跳躍,此時此刻更站在他們之中。

看到那個人已經獲得醫治,與彼得和約翰一同站在那裏,他們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於是他們吩咐彼得一行人離開公會,並彼此建議:


「我們當怎樣辦這兩個人呢?因為他們誠然行了一件明顯的神蹟,凡住在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現在我們也不能說沒有。」使 4:16 

經文說,彼得是在瘸腿的得醫治同一件事的基礎上,來宣告耶穌的復活,瘸腿的得醫治大家都有目共睹的,耶穌的復活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彼得是一位實際的見證人,見證耶穌的復活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件,對彼得來說,耶穌復活此一事實乃是被親眼見證到的事,就像這個人得著醫治一樣,是人親眼見證一般,


「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神卻叫他從死裏復活了,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徒 3:15

今天我們的整個基督信仰,那是建基在公開被檢驗過的歷史見證上,這是我們認識神的知識的基礎,而不是基於宗教冥想,或宗教理論上,無論那有多屬靈,福音乃是關乎某個已經發生過的事件的好消息,而不是一個好理念,或好勸告。

經歷神的救贖與啟示,申 4:32-34

我們來看看舊約,申命記記載,摩西在即進入應許之地前,向以色列百姓說話,提醒他們,要見證發生在他們歷史中的事件:


申 4:32「你且考察在你以前的世代,自神造人在世以來,從天這邊到天那邊,曾有何民聽見神在火中說話的聲音,像你聽見還能存活呢?」 

第三十二節,摩西要以色列人做研究,要他們考察人類全部的歷史,在你以前的世代,以及整個宇宙的創造,從天這這邊到天那邊,要回答在第32節-34節提出的三個問題:


  1. 32b曾有何民聽見神在火中說話的聲音,像你聽見還能存活呢?
  2. 33這樣的大事何曾有、何曾聽見呢?
  3. 34神何曾從別的國中將一國的人民領出來,用試驗、神蹟、奇事、爭戰、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並大可畏的事,像耶和華你們的神在埃及,在你們眼前為你們所行的一切事呢?
神在西乃山上的顯現,以及出埃及的拯救,這兩件事,從未發生過,是前所未聞亦無可比擬的,所以摩西堅持以色列人的經歷,是全然獨特的,耶和華以其他人民從未嘗經歷過的方式,向以色列人說話,耶和華以其他人民所未曾知道的方式,來拯救以色列人,摩西所提及的兩件事情,救恩與啟示,是以色列人最獨特的親身經歷,使他們擁有對神獨特的認識。

在出埃及的事實基礎上,以色列人認識神是一位施行拯救大能的上帝。

在西乃山上神向以色列自我啟示,啟示他的名字、他的位格、他的特質、他的道德要求、以及他立約的承諾,這一切都有案可查,更有一個被黃金包裹著的箱子:


約櫃,由利未人帶著四處走,成為一個物質性的證據,證明這件事情。

因此,我們的兩段經文,都告訴我們,我們對神的認識是基於事實,我們向人見證神,也是訴諸於所經歷的公開見證,基於不可否認的事實,成為我們的宣告的基礎,新約所認識的耶穌,舊約以色列人所認識的耶和華,都是出自於歷史經歷,所以當我們談論到上帝子民的使命,是去分享我們對神的認識,這不是指某種深奧的或思辯的上帝觀,不是指某種長期屬靈經歷的結果,也不是指宗教反思的成果,我們認識的基礎,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以及聖經所賦予我們對這些事情的理解,我們所分享的福音,是關乎真實事件的好消息,福音的核心具有一種「已經發生性」。我們要說的故事乃是關乎一個真實的人物,他就是拿撒勒人耶穌。

毫不妥協的宣告

這兩段經文都是從不可否認的歷史事件開始,進展到一個以毫不含糊的用語作出的不容讓步的宣告,「沒有別的...」這樣的表述是這兩段經文的另一個共通特徵,當這特徵出現時,盡管這兩段經文相隔數個世紀,但透過聖經神學,最終乃是在講述同一個人--耶穌。

申命記--沒有別的神



摩西透過極其誇大的三個問題,來說明申命記4章33至34節裡以色列人經歷的獨特性,這並不是懷舊,也不是誇張自己的背景,這些問題具有清楚的信息,以色列人必須確切明白的,是他們必須積極地去了解的,並將之整合進自己的內心與生活中 ,目的是:

這是顯給你看,要使你知道,惟有耶和華他是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申 4:35


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記在心上,天上地下惟有耶和華他是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申 4:39

一頭一尾,都重複這的目的的句子,「所以」,你要知道,除他以外,再無別神。

以色列人的全部獨特經歷,告訴他們永生上帝的身份,「耶和華是,而且獨獨耶和華才是的上帝,宇宙中再找不到別神。」

要使你知道,在一個萬國並不認識耶和華就是上帝的世界裏,以色列人是唯一一個被託付了這樣獨特認識神,知道神是誰的民族。

舊約中的以色列人,對神的認識非任何其他國家所能及,沒有別神的用語,不僅是肯定一神論本身,只有一位神,這並不只是一個算術的問題,回答究竟有幾位神,沒有別神是身份的問題,誰真是哪位永生上帝?耶和華是神。

出埃及與西乃山的事件,顯示出耶和華上帝乃是一位滿有慈愛與公義的上帝,一位救贖與啟示的上帝,一位出於他的恩典拯救以色列人的神,一位呼召他們獨獨愛他與事奉他的上帝,沒有任何一位神明,可以像這位上帝這樣,自成一類,他並不列於一個範疇中諸神中的一個,他獨自擁有超越之神的地位,祂是哪一位獨一的神。

申命記第四章的這些經文所帶來的衝擊,也充斥在其他的舊約經文中,在其中我們可以發現經文把耶和華是無與倫比的(沒有別神像他)與耶和華是獨一的(除了他以外沒有別神),這兩種肯定連結起來。

因為,沒有別神能像耶和華,所以萬國住至終要歸回敬拜他為獨一真神,因此在這偉大的真理背後,存在一個宣教使命的向度。

使徒行傳--沒有別的救主

倘若摩西勸誡以色列人的是根據經歷的基礎上去知道神,傳揚神,那麼彼得也正是以同樣的用語,作出同樣的勸戒,關於那次醫治的神蹟,路加說: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 4:12

這是一節著名的經文,不過使這節經文如此震撼人心的,乃是因為彼得談論耶穌,原因當然在於如果他所指的那名,早已是耶和華之名,使徒行傳4章12節就可以輕易地,成為一節這是舊約的經文,只要你再一次細讀這節經文,但別想到其他上下文的故事,你難道不覺得很像是在讀以賽亞書嗎?事實上這正是以賽亞書論及耶和華所曾經確實說過的,以賽亞書45章21至22節。不是我耶和華嗎?除了我以外,再沒有神;我是公義的神,又是救主;除了我耶和華以外,再沒有別神。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就必得救;因為我是神,再沒有別神。

如果彼得提出的陳述,其意思是除了以色列的上帝耶和華的名之外,天下沒有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那麼在公會裏審判彼得的每一個人,都會欣然同意,不過彼得的肯定之所以帶來震撼與冒犯了所有當時宗教的領袖,當然是因為他所講的,不是耶和華,他講的是誰呢?是拿撒勒人耶穌。

但彼得也知道,以賽亞書說了什麼,他並不是在完全不知道在做什麼的情況下,說出這樣的話來,他乃是將那屋子裏每個人所相信耶和華的真理,平心靜氣地應用在耶穌身上,此刻是由耶穌處在萬有之獨一救主的位置上,耶穌就是那名,就如萬軍之耶和華上帝的名一樣,具有一種獨特性神性以及拯救的大能,彼得之前就作出類似的宣告了,他在五旬節那天的訊息裡,就肯定,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神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使徒行傳2章36節),之後,保羅也將舊約關於耶和華的經文,應用在耶穌身上,在哥林多前書8章4至6節,他將耶和華基督整合進整部舊約裏最負一神論色彩的經文中,也就是申命記6章4節的示瑪,在腓立比書2章九至31節,他可能是引用初代基督教的聖詩,而其中有用語原本是耶和華在談論他自己,使用用於耶穌身上,叫一切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神。


二、神的子民使命是傳揚神

忠心不貳


跟著讓我們把我們兩段主要經文放在一起來看,我們發現舊約肯定以色列人歷史經驗的獨特性,認為以色列人正是在這基礎上才能夠知道誰是永生上帝,知道耶和華乃是獨一的主宰,全世界的上帝,新約以同一種方式使用同一種語言來肯定拿撒勒人耶穌同是體現了以色列人的獨特性,祂就是彌賽亞,與耶和華的獨特性,他是道成肉身,這就是我們被呼召要去認識與傳揚的信息。

這就是我們被呼召要對之保持忠心的知識,我們自己要繼續持守住這知識,並將它毫無妥協餘地地傳遞給其他人,我們的使命必然反映字聖經一神論的真理,也就是舊約之耶和華的獨一性,以及新約之耶穌的獨一性,因此在聖經宣告與見證的核心,有一種不可妥協的宣稱,這宣稱無關乎基督徒或作為宗教的基督教,當我們走出去進入這世界,肯定耶穌是主是基督是救主的時候,這並不是某種關乎我們自己我們所擁有的美妙宗教的狂妄宣稱,這宣稱單純是指我們同事接受舊約與新約對那獨一永生真神的見證,接受舊約與新約對這位獨一上帝用什麼方式,在何處,透過誰來行動,從而帶給我們與全世界救恩的見証,這樣的見證在舊約與新約中,都建基在諸多歷史事件與一位歷史人物上。

有的人已經得享上帝的救恩與啟示,這些不用否認的經歷,這些人自然會對主自己忠心不貳,這是我們可以從所查考的兩段經文中看到的,正是這樣的忠心不貳,上帝子民的宣教使命,因為一旦認識到沒有其他的神也沒有其他的名,那麼除了傳揚祂之外,上帝的子民別無選擇。

使徒行傳--我們不能不說


毫不意外,宗教領袖要彼得與約翰住口不再談論耶穌,因為如果這二人所說的是真,便會改變他們世界裏每一件事情,這意味了他們的權力與地位所仰賴的整個體系,都要終結,但彼得與約翰是不會背叛或否認他們所已經經歷到的真理,所以他們冠冕堂皇地回答道,聽從你們,不聽重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使徒行傳4章19至20),如果基督已經為我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如果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如果上帝已在基督裏是世界與祂和好,那麼這樣一個改變世界的事實,是不能被沉默對待的。

耶穌或者是那獨一的救主,或者他不是,如果他是,那麼我們就像彼得和約翰一樣,被呼召要為他站在世界面前,以全然的忠誠,作出堅定的見證。

申命記--你要愛主你的神


申命記第四章的偉大真理,以色列人所知道並放在心上的真理,在申命記6章4至5節被結合為那極其熱烈的肯定與命令,就是示瑪,


申6:4-5 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

這樣的愛是知識,意志、情感,力量的全然委身,一位主,一種愛,一份忠心,這就是申命記的挑戰,一位主,一個名,一位救主,這就是使徒行傳的挑戰。

因此聖經中的福音,告訴我們一個故事,這故事講述的是關於一些獨特事件的不容否定的經歷,並在拿撒勒人耶穌的生、死、復活中達到高峰,這福音接著作出一個毫無妥協餘地的宣稱,就是在這些事件中,永生上帝已展開行動,為要拯救世界,救贖他的整個創造,沒有別的神或別的救恩源頭,可以施行如此的拯救,因此他要求那些知道這些事情的人,以他們的心靈,心智,生命獻上不貳的忠誠。


上帝的使命就是上帝子民的使命。 上帝有一個教會來完成他在世界上的使命。 宣教不是為教會設立的; 教會是為使命而造的——上帝的使命。

三、神的子民傳揚神的挑戰


挑戰的處境
  1. 異教中興起初期教會,使 4:1-22
  2. 異邦中進入應許地的以色列人,申 4:32-39

傳揚神絕對不是容易的事。今天教會面對與挑戰:

我的見證

現在的機會


結論

2023 教會的目標

  1. 人數增長 15%
  2. 150 人信主
  3. 新信徒跟進率 100%
  4. 留住 30% 的新人
  5. 奉獻增加 20%
  6. 增加門徒訓練
  7. 培訓小組領導
  8. 發展瑞城事工
  9. 發展對西班牙語的本地使命






討論問題

1. 在你的文化處境中,有什麼事情會威脅到你對獨一真實的永生上帝以及耶穌基督的獨特性的忠誠? 
2. 試問在傳揚基督的時候,你有什麽困難?今天的經文如何幫助你去抵抗這些壓力?
3. 在面對其他宗教的時候,你會如何實踐忠於基督的獨特性、成為祝福的百姓、愛與憐憫萬民,包括其他宗教的百姓?在宗教多元性的處境中,我們如何在忠於真理的同時有持守去愛他人?
4. 今年教會的異象是傳福音,你計劃如何參與?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Wednesday, January 11, 2023

如何在患難中堅固?《帖撒羅尼迦系列三》帖 2:17-3:13

 如何在患難中堅固

帖撒羅尼迦前書二章十七節至三章十三節

《帖撒羅尼迦系列三》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2.11.13
梨城分堂




引言

1994年,我的岳母在我的家中住了六個月,那是十八年前的事,我們希望帶他信耶穌,她是一個很成功的珠寶商人,是一位設計珠寶的專家,年輕的時候,是上海的名媛,可惜家道中落,五零年代來到香港,師母是他第二個女兒,有一個姐姐,姐姐小的時候,因為醫生誤診,而全身從頸部以下癱瘓。我的岳母很難過,因為這事,一直不肯相信耶穌,她說:如果耶穌醫好姐姐,我就相信!在休士頓的時候,她也不肯和我們一同去教會,不願意認識教會的弟兄姊妹,我們一籌莫展,女兒是傳道人,女婿是牧師,也沒有辦法。

1994年,我女兒靜秋才八歲,在AWANA中背了不少的聖經,在一個非常神奇的下午,我的女兒帶領我的岳母信耶穌,真的非常奇妙,我的岳母信得很真心,師母和他上重生與成長扶立的課程。

可是問題來了,她很快就要回去上海,信主才剛剛一、兩個月,回去上海,有人帶他去了幾間三自教會,她都着覺得不適合,沒有教會的生活,如何堅固她的信心?如何才能站立得穩?不動搖?

信主已經很不容易,受到撒但的阻擋,遭遇患難,岳母本人姓馬,是回民,是文化的回教徒,從來不去清真寺,卻不吃豬肉,上海的親戚都是回民,她相信耶穌,一個人在上海,有很大的困難,死的時候,必須埋葬在回教的墳地,並用回教的儀式,怎樣使她信心堅固?在耶穌來的時候,可以站穩。

保羅寫帖撒羅尼迦前書的時候,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正是這樣的情況,他們信主三個星期,保羅就被猶太人逼迫,被迫離開他們,寫帖撒羅尼迦前書的時候,他們信主才一年,是非常年輕的信徒,人數也不多,大部份是外邦人,舊約聖經一竅不通,更糟糕的是常常遭遇患難,被猶太人、羅馬的逼迫。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帖撒羅尼迦前書第三章一至十三節,患難這一個字出現兩次,在帖撒羅尼迦前書後書共出現七次,和合本都翻譯為患難,意思是壓碎、壓縮、苦難,是從打破的字根而來的名詞,換句話說,遭遇的困難患難的目的或結果就是要打破、打碎你,使你動搖,離開神。



二章十八節,患難的原因,是因為撒但的工作,處處攔阻你, 使你跌倒,被壓碎。

三章三節,信耶穌受患難原是命定的,相信主的人,就必遇見患難。這與我們在美國流行的成功神學,剛剛相反,也與我們的期盼不同。我們希望信主之後,希望一帆風順,無病無痛,無災無難,平安喜樂,長命百歲,事實上,耶穌卻不是這樣說的。耶穌也受到逼迫,遭患難是必然的,八福之中最後一幅,馬太福音五章11至12節,耶穌說,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保羅更說,提摩太後書三章12節,凡立志在基督裏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凡」即所有的意思,所有立志行善敬虔度日的人,沒有例外,都必受到患難與困難,就如,有人信主之後,就立刻受到病毒感染,以後不敢再來教會聚會。或信主之後,家人反對,「你信你的,不要把我們也拉進去,你因為比較軟弱,所以你需要信耶穌,有倚靠,我們卻不需要,你自己去教會就好了。」

信主之後你想金錢奉獻,受到父親與弟弟強烈的反對, 詛咒你,「若你把你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奉獻教會,奉獻 $1 ,你的父親就短一天的命。」非常惡毒的詛咒。

我們在梨城建立分堂,極不容易,困難重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處都是需要,都是困難,人手不足,極不容易。困難是命定的。

新來的人,父母願意留下來,孩子卻不適應教會的生活,每次都哭鬧,每次都出現問題,使父母沒法專心,沒法站穩,被迫離去,是否有這樣的情況?

我們如何在患難中站穩?堅固不動搖,直到主再來的時候,信心堅固,成為聖潔,無可責備?

二章17節至三章13節,是在感謝神的主題中插進來的插章,保羅如何堅固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他們才信主一年,如何使他們站立得穩,堅固不動搖?

我想分享三點:


一、彼此堅固,互相勸慰,一至五節
二、彼此安慰,互相補滿,六至九節
三、彼此相愛,互相代求,十一至十三節



一、彼此堅固,互相勸慰,3:1-5




第一節,為此,我們幾不能再人,就願意獨自等在那一點,第二節,打發我們的弟兄在基督福音上作神執事的提摩太錢去,堅固你們,並在你們所信的道圈為你們。

為了堅固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保羅不能再忍耐,但因為受撒但阻擋,不能前往帖撒羅尼迦去看他們,就打發提摩太前去,目的是堅固他們,並在他們所信的道上勸慰他們。

如何在患難中堅固信心?第一點,要彼此堅固,互相勸慰。

堅固是站立得穩,不至被患難搖動,在逼迫中仍然堅持定相信的意思。

神可以使用別人來堅固信徒,但信徒也有責任堅固自己的信心,不至動搖。我的岳母回去上海之後,不久,神打發一位在休士頓中國教會的伯母,黃媽媽,他是上海人,他搬回去上海居住,他的女兒是我第一位國語啟蒙老師,黃媽媽與我的岳母在休士頓認識,在上海成為好朋友,神藉着和媽媽堅固了我岳母的信心,是神打發他去的,要在我的岳母所信的道上勸勉鼓勵他。

福遍教會疫情重開之後,有很多的新人,好消息小組今年也有一百位信主,信主之後,真的是困難重重,諸多困苦,就如昨天晚上,我探訪的小組中,有一位搬來休士頓不久,準備要受洗的姊妹,告訴我,他的丈夫不相信神,也不鼓勵女兒跟媽媽去教會,女兒十歲,每次上教會都吵吵鬧鬧,不肯去,這位姊妹一個人來到小組,,堅持下去不容易。

又有一位姊妹剛剛信主,有一個十年級的兒子,來到教會之後,就不肯再去,每次都是牙痛,頭痛,不舒服,找理由不肯跟媽媽參加教會,怎麼辦?這樣看來,媽媽也不知道能堅持多久,很快就我能站立不住,自己也不來了。

有沒有人願意堅固他們的信心?在諸般的困難中,站立得穩?去拜訪他們,鼓勵他們,認識他們的孩子、丈夫,關心他們,使他們在信心所站穩?

這不單止是傳道人的責任,也是我們每一位信徒的責任。勸慰是堅固的方法,是堅固中特別的一面,勸慰:勸勉、鼓勵的意思,在所信的道上,勸勉、鼓勵人,免得人在困苦中,信心動搖。

你可以做得到的,彼此堅固、互相勸慰,堅固信心,或者你會說:很困難,我與他們認識不久,並不熟悉,很不合宜交淺言深。但保羅與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交往認識,也只有三個禮拜的時間,不是很長的時間,關係也很短暫,但你看保羅很關心他們的信心,很想見他們的面,很願意再見他們。最後也去不成,他打法提摩太去他們當中,建立信徒、鼓勵信徒。

你是可以的,神差你去打發你去是要堅固你身邊的人,黃媽媽是神所打發的人,若黃媽媽不肯,我相信我的岳母的信心是很難維持下去,就如一塊燒紅的炭,從火中抽出來,一個人單打獨鬥,很快火就會滅,冷下來。所以我們要彼此堅固信心,在所信的道上,互相勸慰。


二、彼此安慰、互相補滿,3:6-9



第六節,但提摩太剛從你們那裏回來,將你們信心和愛心的好消息報給我們,又說你們常常紀念我們,切切的想見我們,如同我們想見你們一樣,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因着你們的信心就得了安慰。

提摩太回到保羅身邊,向保羅報告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情形,帖撒羅尼迦的信徒,信心和愛心充足是大好的信息,因為他們在主內站立得穩。保羅與他的同工做得了安慰,好像整個人都活過來,有一股新的生命和力量注入他們裏面,使保羅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得以安慰,振奮前行。

帖撒羅尼迦教會的信徒,他們的「信心」和「愛心」,這兩個字在保羅書信中經常一起出現,愛心在這裏可能只他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信心是以愛的行動表明出來的(加拉太書五章六節),信徒對神的信心,是他們彼此相愛的行動上表明出來,是信心被堅固實際的表現。

我們如何知道我們在信心上站立得穩?就是從我們是否彼此相愛上知道的,彼此相愛,使使信心堅固實際的表現。

就如福遍教會主日 9:30 am,與中文崇拜同事舉行的兒童家庭崇拜,有些剛剛信主的家庭,或者新移民,他們有困難帶領兒童與他們一同參加兒童家庭崇拜,可能因為言語問題,也可能因為還在慕之中,為了堅固他們剛信主的信心,讓他們能去中文崇拜聽講道,我們有弟兄姊妹願意代他們帶領他們的小孩去兒童家庭崇拜,以愛心相待,這樣愛心的表現,是使信心堅固的實際表現。

你是可以做得到的,以愛心幫助,使信心堅固,也可以彼此得了安慰,這是美好的屬靈肢體的生活,使我們在患難中堅固起來,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得了安慰,信心與愛心都堅固起來,保羅與同工知道之後,也得了安慰,堅固起來

第10節,我們晝夜切切的祈求,要見你們的面,補滿你們的信心不足。

這裏「見」與「補滿」是連在一起的兩面,「見」必然引起補滿,補滿是與不足相對,見面是要使他們的信心不足的地方補滿起來。

不足是複數,是指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屬靈生活和經歷裡一些明顯的缺陷,保羅想回到帖撒羅尼迦城去滿足這些需要,帖撒羅尼迦的信徒在許多方面都非常好,信心和愛心上表現良好,並在傳福音的思想,成了各地信徒的榜樣,但他們仍然有很多缺陷不足的地方,特別是生活上有需要改變的地方,在真道上還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好像他們對主再來的教導有錯誤的認識一樣。

如何在患難中彼此堅固?在信仰真理上站立得穩?彼此安慰,互相補滿。

昨天晚上一位姊妹介紹一本屬靈書籍給一位剛信主的姊妹,幫助他補足他對信仰的需要,我的岳母,我們買一個小小的收音機送給他,讓他每天晚上每天早上,都收聽遠東廣播公司的良友電台,早上靈修,晚上讀經研經,讓他在真道上補滿他的缺乏。

一對夫婦,關係出現了問題,走不下去,我邀請丈夫,每周與我見面,一起分享禱告,目的是要堅固他,鼓勵他我,我推薦他們,強力推薦他們去參加夫婦恩愛營,兩周之前,他們參加,回來之後,告訴我他們受益良多,太太更說好像作夢一樣,不敢相信他們的改變,補滿他們信心不足的地方。

你也可以堅固在患難中,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不單止是牧師的責任。

這位剛剛信主的人,他對禱告有不清楚的地方,問:到底禱告是應該向天父禱告?還是向耶穌禱告?還是向聖靈禱告?你可以回答他的問題,補滿他的不足,問:禱告好像沒有回音,禱告完畢,如沒有禱告好像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神沒有聽我的禱告,你如何回答這問題?補滿她在信仰上的不足?

一位母親,孩子出現問題,在教養孩子上,有很多缺陷,兒女根本不聽他的話,我們邀請她參加師母正在開的一門課,親子教育,但他立刻說,這樣的課他也上曾經上過,但沒有幫助,你可以如何補滿他的不足?於是我邀請一對正在上課的父母,和他分享他們在課上得到的幫助,實際幫助他明白教養的方法,以身說法,這位媽媽立刻覺得非常受益,並且願意再嘗試接受親子教導的課程,補滿他的不足

你可以做得到的,堅固在患難中不足的弟兄姊妹,彼此安慰,互相補滿。


三、彼此相愛、互相代求, 3:11-10





第十一、十二節,願神我們的父和我們的主耶穌一直引領我們到你們那裏去。又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 的心,並愛眾人的心都能 增長、充足,如同我們愛你們一樣。

第三點,如何在患難中彼此堅固信心?彼此相愛、互相代求、這是信上第一個祈願,第二個是在五章23節,原文用了祈願式語法,正如主禱文一樣,願人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度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但意義上,祈願與祈求並沒有分別。

願神引領我們到你們那裡去,堅固你們,願主叫你們彼此相愛、並愛眾人(愛不信主的人)的心都能增長,充足、足足有餘,在愛心上滿溢的意思。

為弟兄姊妹代求,願他們彼此相愛,充充足足無處可容,這是堅固信心的方法。

好使,第13節,目的子句,在主再來的時候,你們可以信心堅固,無可指責。

我們時常為岳母禱告,求神使她在信心與愛心上增長,信主外母信主15年之中,信心越來越堅固,更願意帶領親戚信耶穌,為主作見證,我們心裏很受安慰。2019年10月,疫情在中國還未發生之前,主接我的岳母回天家,我們非常感恩,他的信心得了堅固,並且免去疫情隔離之苦,現在他在神的面前,成為聖潔,無可責備,我們衷心感謝神。

祈求代禱,在患難之中,不至動搖,信心站穩,求什麼呢?這裏告訴我們祈求愛心增加,愛弟兄姊妹,愛不信的人,愛心表明的信心,使信心得以堅固。

我為梨城的弟兄姊妹禱告,求神使你們的愛心增多,彼此相愛,並且愛眾人的心,愛不信主的人的心,愛心增加,使你們堅固,不動搖動,在梨城建立教會,實在不容易,困難重重,求神增加你們的愛心,使你們的愛心滿溢充足,信心就得以堅固。



結論


主再來的日子近了,又或者短暫的人生很快就要結束,像火車快要到站了,很快就要下車了,永恒離來我們不遠,在這有限的人生當中,讓我們活在當下,作未來人,好好準備永恆的日子,在主再來的時候,信心堅固,無可責備。

你可以以愛心堅固,互相勸勉,彼此安慰,互相補足,彼此相愛,互相代求,使你們彼此堅固信心,站立得穩。

我的岳母離開世界之前,在上海中山醫院兩個多月,他的信心堅固,離開的時候,沒有遺憾,我們心裏也充滿了感謝。

當我探訪小組的時候,有很多新來的人,我並不認識,在過去兩三年來的人,在好消息信主的人不少,是否留得住?是否信心得以堅固?常常是因為組長、弟兄姊妹的勸慰、鼓勵、愛心的行動與代求,使他們信心得以堅固。在撒但的阻擋之下,站立得穩不至動搖。


你是否願意?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Monday, January 9, 2023

不守規矩的人,《帖撒羅尼迦系列七》帖後 3:6-16

 不守規矩的人

帖撒羅尼迦後書三章六節至十六節

《帖撒羅尼迦系列七》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3.1.08
粵語堂







引言


讀書的時候,老師要我們做小組作業,一個作業幾個人做,作業的成績每一個組員共享,結果:有組員少做些、有組員多做些,但成績各人都一樣,若有人搭便車,想縮數,沒有盡上他應有的本分,其他的組員就要多做些,但成績結果都一樣的時候,你會覺得不公平,甚至因為這些搭便車的人,結果作業做不好成績變得不如理想。

公司的團隊,隊員沒有盡力, Does not pull his weight,享有團隊的成果。



搭便車的人是指一些不用出力,不用支付應該承擔的責任,或少付上所得益處的代價,卻共享資源的人,搭便車的問題造成群體的負擔,這是在經濟學,社會學常時常討論的問題,卻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解決的問題,搭便車是自由市場普遍的群體現象。 

搭便車問題可能發生在任何社區或群體,無論大小。

社區中若有 Neighborhood watch,只有小數的人參與,付上代價,帶來小區的治安良好,大部分的人是搭便車的人。

KHCB 基督教電台,每天上班、下班都收聽,成為主要的的益者,卻少有人願意奉獻,支持自己受益的資源,電台不是不需要成本的,每年經費超過300萬,超過92個%收入是靠個人的捐獻,你若收聽電台的廣播,卻從來沒有支持電台的開支,你是一個搭便車的人。 

像空氣一樣。 如果一個社區製定自願性污染標準,鼓勵所有居民減少碳基燃料的使用,許多人會積極響應。 但有些人會拒絕改變他們的習慣。 如果足夠多的人遵守標準,空氣質量就會得到改善,所有居民都將平等受益,即使是搭便車者也是如此。

環保回收(Recycle),你有沒有參與,因為不是法例的要求,不參與就要罰款,而是個人自由的參與,你有沒有參與環保?或許你覺得這不是重要的事,所以你沒有參與,或者你覺得你沒有責任,或者因為方便,沒有參與,但你卻享受參與的人付出的時間精力保護了環境的益處,若大部分的人不參與,回收就不成功,結果環境受到污染,人人都受害。

對於搭便車的人來說,幾乎沒有動力為集體資源做出貢獻,因為即使他們不這樣做,他們也可以享受它的好處。 資源不是一個天然湖泊,而是一個游泳池,必須有人承擔它的建設和維護。因此,若資源無法得到足夠的補償,最終群體受害。

囚徒困境:個人最佳選擇與團體最佳選擇衝突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沒有足夠證據指控二人有罪。於是警方分開囚禁嫌疑犯,分別和二人見面,並向雙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選擇:

若一人認罪並作證檢控對方(背叛對方),而對方保持沉默,此人將即時獲釋,沉默者將判監10年。
若二人都保持沉默(互相合作),則二人同樣判監半年。
若二人都互相檢舉(互相背叛),則二人同樣判監5年。用表格概述如下:



最好雙嬴(WIN-WIN)的情況是二人都作出對自己不是最受益的選擇,指控對方而使自己釋放,而是為二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保持沉默,使群體得最大的好處,結果自己也成為最大的收益者。

教會有沒有搭便車的問題?
  • 最簡單聚餐是否每一個人都願意帶上最好的菜式 ?
  • 使用教會的設施
  • 享受教會提供的節目
  • 團契生活的付出 
  • 教會20%服侍其他80%的人
  • 奉獻:20%的人支持教會80%的開支
如何解決搭便車的問題?

面臨搭便車問題的社區可以嘗試多種解決方案中:

稅收(每個人的費用):政府通過徵收和分配稅收來補貼公共服務來解決這個問題。 從理論上講,稅收與收入成正比,因此可以實現公平的成本分攤。
將其設為私有:社區可以將他們的公共資源變成私人或俱樂部資源,教會成為私人會所。

教會應如何解決搭便車的問題?

今天的經文,帖撒羅尼迦後書三章六至十六節,保羅教導教會如何對待帖撒羅尼迦教會搭便車的人,搭便車的問題,在帖撒羅尼迦前後書重覆了好幾次,保羅在結束的時候,在最後一段的經文,再次強調如何解決搭便車的問題,而且使用極度權威性的命令,要教會正面處理搭便車的人,因為這是信徒生活中重要的事情。



帖後 3:6弟兄們,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要遠離 1)不按規矩和 2)不遵守傳統教訓行事的弟兄。

「不按規矩行事的人」,這些是什麼人?



首先他們是弟兄,是教會中的信徒,不是外人,不是慕道的朋友,不是教會之外的人,「不按規矩行事」,英文有好幾個不同的翻譯:

  1. walking in a disorderly way, and not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which you received from us. (LITV)
  2. who leads an unruly life and not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 which you received from us. (NASV)
  3. idle and disruptive and does not liv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tradition) you received from us. (NIV)
  4. walking (the present participle) in idleness (ESV)



「不按規矩」原文是一個字,(Idle ἀτάκτως, 2x, 副詞,6, 11;  ἀτακτέω, 1x, 動詞,7; ἄτακτος, 1x, 形容詞,帖前 5:14),字根的意思包括不安於本分、不守法、不遵守紀律;形容詞是形容不聽命令。總意是「不遵守義務、違反常規、不守紀律」。


「不按規矩」行事與正確信徒行事的方式剛剛相反,「行」是信徒的生活,保羅吩咐信徒「行事要對得起神」(live worthy of God),帖前 2:12;「行事要得外人的尊重」(live responsibly),帖前 4:12;「行事遵守傳統保羅的教訓」(Live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 received from us),帖後 3:6。意思是「不按規矩行事」並不對得起神與得不到外人的尊重,不是信徒應有的生活方式。

「不按規矩行事」在帖前後書總共出現四次,指的是「搭便車的人」: 



「不按規矩行事的人」(副詞)6,把自己放在規矩之外,不安於本分,不遵守紀紀律的人;下一句:「他們不按從我們所領受的傳統行事」) and not in accord with the tradition that you received from us. 解釋不守規矩而行,所以不按規矩而行是指他們不遵守教會的規矩,「傳統」一詞表明有關的教導不是保羅個人的,他只是將教會的教導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因為我們聽說(現在時態目前的問題),在你們中間有人「不按規矩而行」(副詞)11,
1)什麼建設性的工都不做,
2)反倒專管閒事(邊緣的瑣事)。


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帖前 5:14,指那些懶惰、遊手好閑的人,他們不負責任,不親手作工,反而用弟兄相愛的藉口,以靠別人的供應來度日,這些人成為教會經濟上的負擔,使教會的名譽受損,保羅要教會整體的信徒警戒他們,要他們「立志作安靜人,辦自己的事,親手做工」帖前 4:11。



「不按規矩而行」(動詞) 7你們自己原知道應當怎樣效法我們:我們跟你們在一起的時候,
我們
1)沒有將自己放在規矩之外,8我們也
2)沒有不付錢在任何人處吃過餅,
倒是
1)辛苦勞碌,
2)晝夜做工,
免得成為你們任何一個的經濟負累。



「不守規矩的人」指那些懶惰、游手好閒的人,不負責任,不親手作工,用弟兄相愛的藉口,靠別人的供應來度日,這些人成為教會經濟上的負擔,使教會的名譽受損。

初期教會與現今的教會情況不同,教會開始的時候,在耶路撒冷,基本上是凡物公用,使徒行傳4章32節,說,許多信徒都一心一意,沒有一人說,他的任何東西都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共用,使教會當中沒有一個缺乏的,教會將弟兄姊妹的奉獻,照每人所需的,分給各人,大家一起吃飯,一起生活,天天聚會,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經歷新的群體生活。

耶路撒冷的信徒受逼迫的時候四散,從耶路撒冷去到各地,建立教會,教會群體親密,一起生活,共享資源,教會的生活非常重要,保羅上文中,特別吩咐應如何在群體中生活,一起的時候,敬重領袖,照顧有需要的人,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對眾人要忍耐,在一起的時候,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在一起的時候,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要凡事察驗(5:12-22),最後,他特別提到教會中不按規矩的人,搭便車的人,教會應如何處理搭便車的問題。

這是當時教會,面對的一個嚴重問題,教會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教會的人越來越多,但有一群「遊手好閑流蕩的弟兄」(《呂振中譯本》),什麼有建設的工都不做,倚靠教會的供應,沒事做,卻專管閑事,做無謂的事,發表意見,卻從不動手,指手畫腳,在教會中出出入入,吃飯必到,卻沒有貢獻,不去做工,使生活有餘,供給那些有需要的人,對初期教會這是嚴重的問題,帖前後書多次提及這個搭便車的問題。

現代的教會教會角色,已有改變,教會不再負責會友的生活需要,每個人經濟獨立,除了初期教會短短的時候,教會歷史上鮮有凡物公用的例子,現今教會的人絕大部分工作,負責自己的需要,甚少遊手好閑,需要教會去接濟,但這並不是等於沒有搭便車的人,不是說教會就沒有不守規矩的人。 

對教會沒有貢獻, 沒有建設性的工作, 教會中搭便車的人, 靠別人來支持教會的需要, 不做事, 卻專管閒事,不奉獻, 成為教會的負擔, 不參與, 不長進的人,不守規矩的人。


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不守規矩的人」?正反兩面的吩咐,重複兩次,第二次更以命令語態(imperative)吩咐:

  1. 當遠離他,不和他來往,強烈的「吩咐」 6 A
  2. 吩咐勸戒這樣的人,要安靜做工,吃自己的飯,「勸戒」比較軟性的「吩咐」 12 B
要記下他(imperative),特別留意,標示出,公開確認,不和他來往(present infinitive of purpose) 14 A
要勸戒他(imperative),如弟兄,不要以(imperative)他為仇人, 15 B


 


一、當遠離他  6, 14


6弟兄們,我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
當遠離
1)不按規矩和
2)不遵守傳統教訓行事的弟兄


14若有人不聽從我們這信上的話,
要記下他,
不和他交往,
叫他自覺羞愧。

保羅提醒弟兄姊妹,不要因教會有一些遊手好閑的人而洩氣,仍要忠於自己的事奉,不要因少數閒懶者,濫用弟兄姊妹相愛之情,而放棄對真正有需要的人援手,行善不要喪志。但要留意那些不知悔改的閒懶者,不要和他交往。信徒要明確地不再認同他的行為,不要視而不見,把他們當為正常的人,目的是要使他們能有所反思,自覺慚愧,從而改變。

不灰心喪志,堅持行善,也是信徒對這些閒懶者的善意取向。

今天教會與當日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情況有很大分別,經文所提到懲治方式或許不能直接應用在今天的教會,不過懲治的方式並不是經文的重要目的,而是實踐不要以他為仇人,要勸他如同弟兄的原則,教會的懲治,不是為了報復,也不是為了顯示權威,而是為了讓犯罪者,知道自己的行為與神的聖潔不符號,叫他們能夠回轉,教會的紀律是出自真正的愛心,而真正的愛心絕不是包容罪惡,如果教會平日是一處充滿愛和關懷的地方,則紀律較易為人接受,如果教會平日已經充滿仇恨鬥爭,即使是公正的執行紀律處分,也會被視為排擠、鬥爭的工具。


二、當勸戒他  12, 15 


12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
勸戒這樣的人,要安靜做工,吃自己的飯


15但不要以他為仇人,要勸他如弟兄

這些過着遊手好閑生活的信徒,不按規矩而行,不但無所事事,什麼工都不做,更因時間太多好管閑事。他們為了支持自己的做法,可能試圖游說其他信徒照樣不工作,又或批評別人愛心不足,以致不正當地干預別人的隱私,成為討厭的人。那些人選擇遊手好閑、無所事事、好管閑事,保羅以主的吩咐勸戒他們,要安靜作工,吃自己的飯。安靜作工是指安分守己地工作,不要因時間太多而好管閑事,如此既能自食其力,也不會引致其他人厭惡。

請留意保羅並不否定教會的慈惠工作,教會應照顧那些不能、不會和無機會工作的貧困者。但這裏指到部份人是因某些原因:誤解教義、宿世價值觀、濫用愛心、性格缺陷等等原因而不肯做工,搭便車,是一種對金錢、對工作、對供養的錯誤態度,而造成遊手好閑的生活方式。他們因缺乏工作的意志,在某程度上已將基督視為商品,將愛心變成籌碼,誤用信徒憐憫之情,成為別人的負累了。

要警戒他,但不是敵意的,乃是與弟兄的心態來勸戒他,期望使他悔改,得以挽回。



目的(ἵνα)叫他「自覺羞愧」(動詞:向後轉、掉頭走,不被尊重接納;to be characterized by shame, dishonor, and a lack of respect)

最強的權柄(maximum authority),四重的權威:



  1. 保羅使徒的權柄(9)
  2. 保羅以身作則的榜樣(7-9)
  3. 教會的傳統(6)
  4. 奉、靠主耶穌基督的名吩咐你們(6, 12)

簡而言之,保羅提升信徒,面對閒懶信徒,要留意他的影響,不和他交往,不被人濫用愛心,和避免他繼續犯錯,而且警戒他,與弟兄之愛,加以規勸,目的是使對方知錯,加以挽回。

當教會面對有些信徒不守規矩,在紀律搭便車上出現問題,有時不去主動關心,或下意識採取不留意、不支援、不警戒的態度,以致問題坐大,才執行懲治,或當事人早已離開教會,音訊全無了。相反教会應主動地正視問題,在初發階段以愛心、介入、關懷、輔導、勸戒,與其待對方回轉,而不應使問題惡化後採取鄙視、懲罰、開除會藉等行動,又或僅以視而不見的方式,來等待問題自動消失,我們可能不會違反教會紀律,但生活和工作的態度是否積極而負責任呢?最好的預防方法,乃是培養信徒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讓信仰改變自己的生命價值取向。

總論



教會群體的生活,若眾聖徒當能夠彼此相愛,積極參與,互相勉勵,警戒不按規矩而行的人,使搭便車的人都成為參與者,成長,過著正常的基督徒生活,這樣教會就會有平安,不單只是沒有衝突,更是和諧平安,有神的同在的美好生活。 

3:16願賜平安的主隨時隨事親自給你們平安!願主常與你們眾人同在!




 




結論




討論問題

1. 今天的信息提醒你什麼?為什麼教會也要講和守規矩?
2. 按照保羅對帖撒羅尼迦教會教導如何對待教會內不行規矩的人與彼此相愛,接納包
容的教導有衝突嗎?為什麼?
3. 我們教會或你所在的小組有哪些規矩需要澄明和遵守?
4. 請分享“行善卻不喪志”的具體實例或個人見證。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應用

帖撒羅尼迦後書三章六至十六節是一段不容易應用的經文,首先,不按規矩而行的人是誰?中文的翻譯不按規矩是什麼意思?「不按規矩」原文是一個字,(ἀτάκτως, 2x, 副詞,6, 11;  ἀτακτέω, 1x, 動詞,7; ἄτακτος, 1x, 形容詞,帖前 5:14),字根的意思包括不安於本分、不守法、不遵守紀律;形容詞是形容不聽命令,總意是「不遵守義務、違反常規、不守紀律」。《呂振中譯本》翻為「遊手好閑流蕩的弟兄」是根據上下文的意思翻譯,指那些懶惰、遊手好閑的人,他們不負責任,不親手作工,反而用弟兄相愛的藉口,以靠別人的供應來度日,這些人成為教會經濟上的負擔,使教會的名譽受損,保羅要教會整體的信徒警戒他們,要他們「立志作安靜人,辦自己的事,親手做工」帖前 4:11。

經文現代的應用,困難在於經文的情景(A)與今天教會的情況極不相同。

初期教會開始的時候,在耶路撒冷,基本上是凡物公用,使徒行傳4章32節,說,許多信徒都一心一意,沒有一人說,他的任何東西都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共用,使教會當中沒有一個缺乏的,教會將弟兄姊妹的奉獻,照每人所需的,分給各人,大家一起吃飯,一起生活,天天聚會,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經歷新的群體生活。

「不按規矩而行的人」是當時教會,面對的一個嚴重問題,教會的人越來越多,但有一群「遊手好閑流蕩的弟兄」,什麼有建設的工都不做,倚靠教會的供應,沒事做,卻專管閑事,做無謂的事,發表意見,卻從不動手,指手畫腳,在教會中出出入入,吃飯必到,卻沒有貢獻,不去做工,成為教會的負担,對初期教會這是嚴重的問題,帖前後書多次提及這個問題。

第一類的應用:現代絕大部分的解經家,在應用上都以工作為主題,主要的方向是:

  1. 工作是神聖的,有意義的
  2. 因為亞當犯罪,工作變成辛勞,所以我們工作的辛勞是正常的
  3. 信徒要安份工作,供應自己所需,並且有餘,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
  4. 若不工作(有能力工作的人),就不可以吃飯
  5. 若不工作,時間多了,就會生事,專管閒事,成為教會的問題

現代教會的角色,已有很大的改變,教會不再負責會友的生活需要,每個人經濟獨立,除了初期教會短短的時候,教會歷史上鮮有凡物公用的例子,現今教會的人絕大部分工作,負責自己的需要,甚少遊手好閑,需要教會去接濟,現代社會上若有不工作的人,是靠家人或社會福利去支持生活所需,經文的應用就引發了社會福利制度是否合乎聖經的爭議,與教會是否應使用慈惠基金去支持生活有需要的人。

第二類的應用:教會中不工作的人甚少,所以把應用的原則更拉上一層,教會群體的生活要守規矩,如準時聚會、出席崇拜等。

第三類的應用:將原則屬靈化,不按規矩的人是那些不願意在屬靈的事上長進的人,他們成為教會的負累,我們要遠離這些人,並勸戒他們。

我決定選擇現今的情景(A' )為現今教會搭便車的問題,即是說,不守規矩的人,就是現今搭便車的弟兄姊妹,直接應用作者經文的目的,成為講章的目的,要遠離並勸戒搭便車的人。

教會不是沒有不守規矩的人,他們是對教會沒有貢獻, 沒有建設性的工作, 教會中搭便車的人, 靠別人來支持教會的需要, 不做事, 卻專管閒事,不奉獻, 成為教會的負擔, 不參與, 不長進的人,不守規矩的人,我們要遠離這些人,不把他們當作正常的信徒,不容忍他們,勸他們如同弟兄。


補充經文分析

講章沒有用上的經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