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8, 2019

孤女以斯帖,《以斯帖系列二》斯 2:1-8; 3:1-5

孤女以斯帖
以斯帖記二章
《以斯帖系列二》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9.07.28
國語堂



引言

八週之前,香港一個很普通、很標準的逃犯修例,引發了一連串示威遊行與衝突的事件。


這是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一個修例法案引起嚴重的後果,暴力事件不斷升溫,遊行者衝擊警察,警察打人,穿黑衣服戴頭盔口罩的人向警察擲磚頭,毁壞立法會,衝擊中央聯絡辦公室(中聯辦),向中國國徽投擲雞蛋及油漆彈,公然挑戰國家的一國兩制,上週開始,有白色衣服的人,在元朗看見穿黑色衣服的人就打,暴力事件越來越嚴重,一觸即發,香港開始生亂失控,反修例的開始,香港大部分教會與教牧都支持遊行,反對修例,但暴力的事情發生之後,這些教牧卻不知何去何從,社會上不同的意見將社會撕裂,怨恨、怒氣變為暴力,產生不能想像的暴行。

美國是一個法治的國家,但暴力的事件卻是層出不窮,人心裏有罪惡的本性,家暴、強暴、兇暴,自從亞當夏娃犯罪之後,人類就不斷地互相攻擊衝突,第一件謀殺案是該穏殺了亞伯,人類的歷史中仇恨、戰爭、暴行從沒有停止。

以斯帖記第二第三章介紹了故事中三個主要的人物,其中一個人物:亞瑪力人亞甲族哈曼要把所有的猶太人都殺了,這些禽獸性的邪惡其實離我們不遠,人的罪惡究竟如何才能解決?神又在哪裏?當你面對邪惡的時候,你會問神:你在哪裏?如何才能扭轉呃運?



一、猶大人末底改,2章1至7節


二章第5節,書珊城有一個猶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憫人基士的曾孫,示每的孫子,睚珥的兒子。

作者強調的是末底改的種族,他是個猶大人,祖籍南國猶大,那時的猶大人與散居各地的猶太人已經沒有分別,大部分的英文版本與新的中文版本都翻為猶太人末底改,末底改有大衛王族的血統,猶大末後的皇帝約雅斤,從耶路撒冷被擄去巴比倫,末底改是生在巴比倫的王族,被擄七十年之後,約有五萬個猶太人回去耶路撒冷,末底改沒有選擇回去,一個沒落的貴族,選擇在異邦為異客,心情會是如何?經文沒有說他有什麼的專業或特長,只提到末底改收了姪女以斯帖為自己的女兒(2章7節)。

末底改與以斯帖,兩個在異地寄居,微不足道的人物,末落的貴族,面對位高權重、猶大人的仇敵、邪惡的哈曼,如果不是有神,誰會相信他們有任何機會扭轉厄運?

今天你也可能有這種的感覺,生在亂世︳邪惡的事情不斷地發生,你能做什麼?或者你與罪惡爭鬥,感到力不從心,邪惡的力量,令人難以相信你有任何的機會,可以逃脫,就如生活在一個霧霾的城市,每天早上、中午、下午都沒法逃脫,不論你在哪裏,在家中,在工作的地方,都沒法逃避,只有不斷的吸進去污染了的空氣。

又或者你與罪惡色情掙扎,絕對不想去做,卻沒法逃脫,邪惡的力量,根深蒂固,在痛苦中你問,神在哪裏?以斯帖記沒有提到神的名字,卻不等於沒有神,或者神不管,今天我們在新聞中沒有看到神的名字,卻並不等於沒有神,並不等於神出局了,若不是神,我們如何能勝過邪惡的厄運呢?你說是不是?



二、孤女以斯帖,2章7至18節


以斯帖是個孤女,父母死了,由叔叔末底改撫養成人,以斯帖有兩個名字:


作者介紹他,一是她猶太人的名字,哈大沙,原文是一種花,生在荒山草地上,中國、美國南部各地都有,在舊約的預言中,是要在沙漠中長出,代替荊棘疾蒺藜,代表神的饒恕、接納與轉運(以賽亞書41章19節;55章13節),這是非常好的名字,是不是?作者介紹她的第二個名字是:以斯帖,是波斯人的名字。


這兩個名字代表著兩種身分,她是猶太人,也是波斯人,波斯出生,卻在猶大人家中長大,是波斯藉的猶太人,有雙重文化,能說兩種語言,成為兩個世界的橋樑,一個名不經傳的小女子,卻是神精心的設計與安排,要成為拯救世界的英雄人物,你的一生有神的照顧與引導。


神學家稱這為天導(divine providence),意思是宇宙中發生的一切,都是神的主權和引導控制之下,稱為天導,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以慈愛父親的心,引導照顧一切,叫萬事互相效力,向善,providence 是從拉丁文 providentia 而來,有謹慎(prudence)、先見(foresight)的意思,這是神的屬性之一,是神全知全能全善的表現,你相信神在主導控制一切嗎?

你的出生、遭遇,有神天導的安排與引領,世界發生的事,有天導神的安排,或者你會問:世界上的罪惡與邪惡,是否也是天導的安排?天導與罪惡痛苦是否互相矛盾?以斯帖記的故事正是說明,天導的安排在一個罪惡邪惡的世界中,神仍然掌權,叫萬事互相效力向善,神的旨意必定成就。


作者說,以斯帖「容貌俊美」,原文是由兩個短句組成,1)美好的身材,更有健康的意思(beautiful in figure);2)很好看,很美麗的容貌(lovely in appearance good to look at)。

以斯帖美到什麼的程度,只有留待給你去想像了。聖經中只有四個人被形容為容貌俊美,美好的身材與美麗的容貌,只有四個,他們是誰?

1)拉結;2)亞比該;3)以斯帖;4)約瑟,是個「容貌俊美」的美男子。


猶太人拉比塔木德(Talmud)公認舊約的四大美人:1)撒拉;2)喇合;3)亞比該;4)以斯帖。由此可見,兩個名單之中,以斯帖的美麗是無與倫比的。

孤女以斯帖在沒有選擇之下被召進宮選后。


第八節有三個被動語態的動詞,描述以斯帖入宮被動的過程:

1)王的御旨被傳出;
2)許多女子被招聚到書珊城宮中;猶太人史學家 Josephus 說,當年有四百個女子入宮。
3)以斯帖也被送入宮中,「送入」(taken into forcefully),有強迫的意味。

但她在發生的事件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他贏得後宮總管希該的喜悅與恩待,主動的語態,說明她主動贏得總管的喜悅與恩待,另一個可能的翻譯,以斯帖是他的優雅、恩惠(grace)贏得主管與一切看見以斯帖的人之喜悅,說明她他不但以美麗容貌得蒙恩寵,更是她的素質,因為恩慈(graceful)而贏得所有人的喜愛。


這是極不容易的事,四百個後宮佳麗,用一年的時間預備自己,潔淨身體,用盡各樣香料,打扮自己,爭妍鬥麗,你可以想像,這一年的生活是如何過的!可能是充滿了嫉妒、紛爭、結黨、陰謀,可以說是現代電視真人秀「單身漢」(The Bachelor)的一年版,每個佳麗只有一次機會,進去和王過一個晚上,佳麗可以用盡各種方法,要什麼給什麼,進去見王,次日回來︳除非王喜愛他,再提名召他,就沒有希望,一生到此為止,經文中「進去」出現四次,表達了皇帝荒唐淫穢的生活,以斯帖沒有選擇地進入了一個肉慾橫流的皇宮,但她積極的態度,贏得所有人的喜悅,這是極難能可貴的表現。


第17節,亞哈隨魯王愛以斯帖過於眾女,他在王眼前蒙寵愛比眾處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他頭上, 立他為王后,代替瓦實提。

這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一個微不足道、猶大的少女,年紀可能是20歲不到,卻成為波斯帝國的皇后,母儀天下,亞比孩的女兒,猶大人末底改收養的女兒哈大沙,成為皇后以斯帖,這件事發生是否全知全能全善的神在引導照管?叫萬事互相效力,為要拯救天下所有神的子民猶太人?天導的安排之下,神正在扭轉乾坤,改變人的厄運。

今天神的天導,仍然掌管著人類的命運,你和我在慈愛的天父手中,必蒙拯救看顧。

香港最近發生的事,令人懷疑神在哪裏,甚至基督徒也不知何去何從,在這時候神在哪裏,神是否仍然掌管照管一切?是否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大陸家庭教會與傳道人正面臨極大的壓力,發生的事情越來越嚴峻,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少,神在哪裏?神是否仍然掌管照顧一切?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今天你或許遭遇邪惡的困擾,面對厄運,你是否相信神是慈愛的神,全知全能全善的神,仍然引導看顧照管一切,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以斯帖不是完美的人,在異邦中生活他沒有遵守舊約飲食的律法,像但以理與他三個朋友一樣。


也有沒有將籍貫宗族告訴人,很可能當時社會流行反猶太人主義,反移民,歧視異族者,他入宮之後,末底改天天在門口守著,擔心以斯帖的安全。

以斯帖與外族人通婚,成為外邦人的皇后,以斯帖有很多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但他並非完美的人,神卻使用不完美的人去完成神的計劃,天導隨著他的旨意透過不完美的人在這罪惡的世界中,彰顯神的大愛,你相信嗎?


第十八節,王因為以斯帖的緣故,設擺宴席,這是以斯帖記第四個筵席。




三、邪惡的哈曼,3章1節至15節


這事以後,以斯帖成為皇后之後,王抬舉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超過一切臣宰,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高權重的哈曼,他一定有他過人之處,但作者強調的,是他的背景身份,哈曼是亞甲的後代 ,亞瑪力人亞甲是亞瑪力人的王,他被掃羅打敗,被撒母耳所殺(撒母耳記上15章),亞瑪力人與猶太人世代為仇,出埃及的時候,亞瑪力人在路上,趁著以色列人疲乏困倦,擊殺後邊軟弱走得慢的人。


摩西在曠野在山上舉手,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在山下與亞瑪力人爭戰。出埃及記17章八至16節。

亞瑪力人不敬畏神,藐視神,舉起拳頭反對神的寶座,否定神的存在,認為一切都是偶然之下發生,所以耶和華世世代代與亞瑪力人爭戰(出埃及記17章16節)。

一千年之後波斯的哈曼,代表這邪惡的勢力,敵對神,敵對神的子民邪惡的勢力。


請注意,以斯帖記哈曼的稱呼,交叉平行的排列,一頭一尾,3章、9章:猶大人的仇敵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8章1節與9章10節:猶大人仇敵哈曼;8章3節與8章5節,亞甲族哈曼。不斷地指出哈曼是敵對神,敵對猶太人邪惡的哈曼。


這是林布蘭(Rembrandt)十七世紀的名畫:「亞哈隨魯、哈曼與以斯帖」,哈曼是在黑暗之中,皇后以斯帖卻是最亮晶晶的描寫,亞哈隨魯王位置最高,畫中沒有沒有任何信仰的記號,但神仍然掌管一切,天導使萬事互相效力。


3:2,在朝門一切臣僕都跪拜邪惡的哈曼。這是現今發現亞哈隨魯王宮的遺址,臣僕都在朝門聚集。


所有的人都要向哈曼跪拜,這是王的命令,是不能修改的。惟獨末底改不跪不拜,為什麼不跪不拜?別人天天勸他,他還是不聽,為什麼?

作者沒有說,唯一說法是:末底改告訴人,他是有大人。

為什麼猶太人末底改不跪不拜?很可能並不是信仰的原因,十誡中第二誡說:「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 不可跪拜那些像。」(出埃及記20章4至5節),但猶太人卻經常對位高權重的人下跪,不是把他們當作神或偶像去拜,只是以示尊敬,亞伯拉罕向當地的赫人下拜(創世記23章7節),雅各向以掃跪拜七次(創世記33章3節),大衛向約拿單跪拜(撒母耳記上20章41節),末底改不跪拜哈曼很可能不是因為信仰,不是因為十誡。

拉比認為是因為哈曼將自己神化,把自己當神,要人向他跪拜,所以末底改不肯跪。更有人說,是末底改因為驕傲,不肯跪拜,召來滅族之禍,這些解釋都沒有很多經文的支持。

作者只強調哈曼與末底改的種族身分,家族的淵源,當時的讀者可能很容易明白,是因為他們種族之間的仇恨,這是作者唯一的原因,而邪惡的哈曼要滅絕所有的猶大人,這是滅族的邪惡。


注意經文的描寫,哈曼是個冷酷、兇殘、惡毒的誹謗者。

1)他首先選好日子,掣籤,定下12月13日動手殺人。


2)他對王說,有一種民散居各地,卻不明說要滅的是猶太人。


3)這些人微不足道,與萬民格格不入,非我族類,留著他們在世上,並無益處。

4)說他們不守王的律例,這是誹謗的話。

5)他用賄賂的方法,誘惑王的貪心,他要捐一萬他連得銀子,若王願意聽他的話。這是巨大的數字,一萬他連得銀子相等於三百四十噸的銀子,超過波斯帝國一年從各地收來的進貢。第十一節,王說,「這銀子仍賜給你!」這只是王在討價還價,因為4章7 節說這捐獻最後還是接受了。

6)距離動手的日期還有11個月,拉長了猶太人的痛苦,並留給出足夠的時間準備,把詔文翻成各省的言語,公佈天下,進行滅族計劃,殺人,擄掠他們的財產,把猶太人的子女賣為奴隸。

這是難以想像的邪惡,人類的邪惡還是植根於人心的罪性。這罪性裏有揮之不去的仇恨,邪惡的念頭被怒火不斷地催生,產生不能想像極惡毒的行為。

例如:

家暴。原來是你情我願,相親相愛,結為夫婦,是親生的孩子,人心中的惡念作出不能想像惡毒的行為。

強暴。今年初一個21歲的美國人(Jake Patterson),某一天起來,決定綁架一位13歲的女孩(Jayme Closs),無緣無故,將她綁架,收藏在他床底下88天。

這罪性的邪惡同樣存在每個人一個人的心中,在你我的身上。或者你說,我不會是另外一個邪惡的哈曼,真的嗎?如果不是耶穌基督的救贖,若不是耶穌救我們脫離罪的捆綁, 若不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為我們化解了冤仇,我們內心的罪惡會消滅了我們,我們與哈曼基本上沒有兩樣。

今天邪惡的勢力仍然不斷地敵對神,撒旦通過人的罪惡,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但神卻沒有讓罪惡、邪惡得勝,反倒透過哪些不公不義邪惡的行為,完成了救贖的計劃。神的天導是神全知全能全善的彰顯,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在罪惡的世界中,神仍掌管一切,引導著你我,你知道嗎?



結論


滅族的詔旨傳遍天下,作者用兩幅相反的圖像,描寫邪惡的兩個面貌:

1)王同哈曼坐下飲酒,這是邪惡的假象,飲酒作樂,好像得勝,邪惡的事沒法制止。
2)書珊城的民卻都慌亂,邪惡的恐怖,全城慌亂、動盪不安、憂愁。

但第一幅的圖畫最終必改變,哈曼在十一個月之後,被掛在木頭上,亞哈隨魯王不到十年,公元前465年,就被殺,當時只有57歲。邪惡必不能勝過神,現在看來是假象,飲酒作樂,最終神必得勝。

第二幅圖畫書珊城的民卻都慌亂,但災難必將成為過去,神必扭轉乾坤,最後拯救了猶大人。


神的天導,引導照管屬祂的人,世上沒有件事不在他的引導、掌握之下,在邪惡的世界中,神仍主導,照管屬神的人,萬事互相效力。你相信嗎?





討論問題

1. 你有沒有生在亂世的感覺?因為媒體發達,每天的新聞都是殺人、暴力、恐怖的事,人類暴力兇殘的根源從何而來?
2. 孤女以斯帖是什麼樣的人?試從經文的人物描寫中,重溯以斯帖這人物,作者希望透過以斯帖表達什麼的教導?以斯帖從一個平凡的女子成為一國之后,一個微不足道的猶太女子卻為神手中拯救猶太人的英雄,這對你有何啟迪?
3. 邪惡的哈曼代表敵對神的惡邪力,這邪惡敵對神的基因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你同意嗎?為什麼?我們如何才能勝過這邪惡的力量?
4. 撒旦通過人的邪惡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但神卻透過那些不公正、邪惡的行為完成了救贖的計劃,這說明神的救贖計劃的什麼?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Divine Providence 並不是很容易明白與應用的觀念,中文的翻譯也很不容易,不是「供應」(provide)的意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神引導主管一切的屬性,與罪惡的存在有矛盾,而以斯帖記是這觀念最好的表達。我將 Providence 解釋為「天導」,希望詞能達意。

2. 這是以基督為導向的講章,在應用上是最好的安排。





Sunday, July 21, 2019

本乎恩因著信,《福音系列五》弗 2:8-10

本乎恩因著信
以弗所書二章八至十節
《福音系列五》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9.07.21
粵語堂



引言


今年7月20日,我們紀念亞波羅11號登陸月球50週年,美國人為登陸月球感到驕傲,表揚美國的優異,必成(can-do)的精神,這是許多人努力的結果,登陸月球是人類偉大的成就。


這是 Zoom 企業的總裁,袁征(Eric Yuan),他27歲才移民美國,97年來美,創立公司,成為億萬富翁,才49歲,山東人,聰明能幹,刻苦耐勞,是優質的人,他的成就是他努力優異的結果,令人羡慕。


這是 2019年香港小姐選美的佳麗,美貌與智慧並重,比的是她們的美貌與智慧。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沒有不勞而獲的世界,這些人的成就是令他們驕傲的,因為他們夠聰明,夠努力,夠勤奮,夠美麗,我的成就是我努力的結果,是我賺來的,我的努力產生結果是可以引以為榮的。

畢業證書越高的學位、越出名的學校掛得越顯眼。我們炫耀財富是我們努力得來的成果,汽車、房子、名牌的衣服,愈貴愈值得誇耀,所有的成果都是我們賺回來的,沒有白白得來這一回事。


福音的故事:神按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但人犯罪,與神隔絕,神差基督降世,死在十字架上,為我的罪死了,這救恩球是白白的,這是福音的好消息。

得救本乎恩,也因著信,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為要叫我們行善。(以弗所書2章8至10節),這是福音的好消息。

這裡有三個福音重要的觀念與他們之間的關係:
1. 恩典:得救本乎恩
2. 信心:也因著信,得救的信心
3. 為了我們的行善。

這三樣的次序很重要,經文告訴我們次序是:恩典、信心、行為,這是羅輯上的次序,
不是恩典、行善、信心;
不是信心、恩典、行善;也
不是行善、恩典、信心。

這些都不是福音的好消息,福音事本乎恩,也因著信,為要叫我們行善。



一、得救本乎恩,8 節


恩典(grace)(xaris),原文是禮物的意思,得救本乎恩,得救是一份禮物,從神而來的禮物,不是出於自己,也不是出於行為,這是從神來極豐盛的恩典。救恩是神賜人的禮物,白白的,你在教會這麼久,甚至信主已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你說我明白得救是本乎恩,白白的,你真的明白恩典嗎?你若真的明白什麼是恩典,你的生命會有改變,如果你的信仰從來沒有改變過你,很可能你還沒有明白什麼是救恩,什麼是得救,本乎恩也因著信,目的是行善,明白救恩的真義會改變我們對人的態度,我們對行善的態度,改變對自己價值的看法,改變我們做事的優先次序,改變我們高興快樂的原因,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

得救是本乎恩,得救是一份白白的禮物,不是我們努力工作的成果,也不是我們賺回來的,也不是用我們的成就、才幹、美貌換來的,救恩是本乎恩︳這恩典有幾個特色:

1. 充沛的恩典。

第七節:神極豐富的恩典(surpassing riches of His Grace),神的恩典是充沛的,如果用金錢去算,恩典是昂貴的,如果用大少去形容,恩典是巨大的、是滿溢的。這救恩的恩典是充沛、昂貴、巨大的。

今天若 Macy百貨公司送給每一個人一份白白的禮物,不需要你買任何東西,不是你賺回來的,想要的話就來,是白白的禮物,每一個人送一支筆或一個放香水的袋,上面有 Macy 的商標,這是否白白的禮物?是的!但它有沒有改變你的生命,就算你真的去用這禮物,它也沒有改變你的生命,因為這禮物不是必需要的,也不是有什麼價值的東西,我已經有幾十支筆,或者我根本是不用香水的人,這白白得來的筆或香水袋,一點也不會影響我,不會改變我。

但若我是非常窮困的人,長年失業,銀行要收回我的房子,但有人送給我30億美元的禮物,白白的恩典,這禮物會改變我的生活,徹底的改變我的生命,因為這禮物是充沛,是必須的,有優先性。

2. 必須的恩典。

神的救恩他的恩典這份禮物是必須的。

一支筆我並不一定需要,今天沒有多少人用筆,都用手機,用手指或者拍照,這白白的禮物,一支筆對我的作用不大,但假若我有嚴重的敗血病,是必死的,有人捐贈他的骨髓,讓我可以骨髓移植,醫治我的病,這禮物改變了我的一生,連我的血型都因此改變了,這是禮物的必須性。


以弗所書 2章1至3節說:我們死在罪惡過犯中的情況,保羅不是說我們是病在罪惡過犯之中,病是有嚴重的疾病,輕微的疾病,我們可以努力尋求解決的辦法,承認自己有病,去找醫生,聽醫生的話,照著醫生服藥治療,你的參與非常重要,你有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

死就不同了,死法或各有不同,這樣死的方法,那樣死的方法,但是死卻是一樣的死,沒有嚴重的死與死一點點的死之分別,我們也沒有解決的辦法,死了的人一點辦法都沒有,不論如何努力,如何聰明能幹,如何美麗,都沒有用,死的人需要神,需要復活的主使你從死裏復活過來,如果我只是生病在罪惡過犯中,神的恩典並非必要,但如果我是死在罪惡過犯中,我是無力自救,必須要神的救贖,得救本乎恩也是必然的,明白這一點,你的生命會改變,不敢誇口,炫耀自己行為,因為我們只能依靠神恩典去得救贖。

3. 不徧待人的恩典。

從另一角度去看恩典的必須性,是我們謙卑,恩典並不偏待人,每一個人都死在罪惡過犯中,死的情況都一樣,死了的人,人人平等,人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好人與壞人都死在罪惡過犯中,我們都需要神的恩典,承認自己死在罪惡過犯之中,無力自救,我們在神的面前什麼自救的方法都沒有,除非神施恩拯救我們,我們無法自救,這樣的恩典改變了你的心,你雖然很成功,事業有成,你雖然很能幹,聰明,雖然你長得很漂亮,你仍然只能靠神的恩典,接收 白白的救恩,你與比你成功的人一樣,你與比你失敗的人一樣,我們都需要神的恩典,才能得救,不是出於自己,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恩典的優先性,神的恩典是我們得救的基礎,唯獨恩典,邏輯上是在之先,救恩是白白的,不能賺回來的,這是救恩的成因。



二、得救也因著信, 8b


「得救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信是什麼?信心與救恩的關係又是什麼?本乎恩、也因著信,這裏原文的兩個前置詞我們需要特別注意,本乎恩:恩典是得救的成因或有效的原因,因著信,信心是得著恩典的工具,是工具性的原因。

例一:若恩典是美金10元,是白白的,這白白的恩典是成因,你若接受伸出手來,拿過去,接受是得到救恩的工具,是工具性的原因。


例二:你若不懂得游泳卻掉在深水中,你在下沉,死在罪惡過犯之中,無力自救,若有人將救生圈拋給你,救生圈上有根繩子,可以將你拉上,回到陸地中,有人將你拉上來,這是得救的成因,使你得救的是出於這個人,但你需要伸手,去拉著救生圏,這是得救的方法,工具性的原因,浮上水面的是救生圈的浮力,不是你自己游上岸的,是有人把救生圈給你,將你從水中拉上來,這是成因,你伸手去拉,這是信心的行動,只是得到的方法,工具性的原因,不是有效的原因,若沒有人從水裏把你拉上,你伸多次手都沒有用。


例三:Tim Keller 用這樣的例子,有人開車向前走,你踏著滑板或自行車,用一個扣,將自己扣在車上,使你與車子連結,這是信心的行動,是你連著汽車向前,可以每小時20英里的速度向前行,這不是你自己的能力造成的,是車子的力量使你向前行,這是成因,你將自己扣在車上,這是工具性的原因,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信心是接受從神來白白的救恩,所以是恩典優先,用信心接受第二,這是邏輯性的次序。

問題一:得救的信心是不是有大小的分別?是否與信心的質素有關?
回答:有些人信耶穌的時候信心堅定,信主之後立刻成長,順服神,這是美麗的信心,有些人信耶穌的信心,信得有些難看,但真正的是你有沒有相信,有沒有接受,將自己扣在車上,所以從這角度看,信心不是大小的問題,重要的你是否有或者有沒有接受耶穌。

問題二:得救的信心是否行為之一?當我們願意相信,我們就得救,這是否行為之一?
回答:經文說,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指恩典與信心)不是出於自己,也不是出於行為,恩典與信心都不是行為,沒有救生圈,舉手多少次都沒有用,浮在水面的是救生圈,不是你,信心只是接受,不是功勞,不是公德,將自己扣著車子,向前行的是車的力量,得救是神的恩典,信心不是公德,只是願意接受。

問題三:最得救的信心相信什麼呢?
回答:得救的信心是完全投靠並接受耶穌基督救贖的工作是足夠的,接受救恩,是倚靠基督的工作,相信唯獨基督的救贖之工是我得救的基礎。


以弗所書 2章4至7節,形容基督救贖的工作,第一節至第七節是一句很長的希臘文句子,三個主動詞在第四節至第七節:

1. 神叫我們與基督一同過來,第五節
2, 他又叫我們與基督一同復活,第六節
3. 又叫我們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六節下

這是三個整體性的動作(aroist tense),形容基督救贖的工作,與基督一同活過來是屬靈生命活過來,與基督一同復活,基督從死裏復活,神使我們重生,有新的生活,這是永生的意思,一至三節說我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四至七節神使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一同復活,保羅在這裏不得不插一句,你們得救本乎恩,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一同復活,全是神的恩典,基督的工作已經足夠了,並不是我的行為,最後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有天上屬天的地位,因基督的緣故,我們在天上的地位是鞏固的,這信心是接受相信基督為你造成的救贖大功,將自己扣上去,與基督連在一起,這是得救的信心。

我小的時候每次聽福音都舉手決志,但過兩三天,就打回原形,覺得自己信得不夠,沒有用,因為自己沒有改變,下一次再舉手決次,其實我真的沒有明白也沒有真的接受基督救贖的工作是足夠了,仍然是靠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是否做得好,真的相信接受是完全相信基督救贖的工作足夠使我得救,神使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使我與基督一同復活,使我與基督一同坐在天上,這都是神的工作,不是我努力得來的結果。

馬丁路德這樣說:「信心穿過上帝的憤怒,在刑罰之下,她抓住了上帝,就得到了憐憫。」


最後,信心是在善行之先,但得救的信心必有信心的行動,得救的信心是用行動表現出來的,得救是神的禮物,神的恩典,是成因,我相信並接受基督救贖的工作夠我用,是得到救恩的信心,是用行動表現出來。

加福音7章說,一個眾人皆知是罪人的女人,來到西門法利賽人的家,一連串信心行動的表現,一、她站在耶穌背後,哭!二、她用自己的頭髮擦乾耶穌的腳;三、她用嘴連連親耶穌的腳;四,她用香膏抹在耶穌的腳上。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上文完全沒有提到婦人的信心,但耶穌卻說得很清楚,這信心是用行動表現出來的信心,相信耶穌用行動表明他的信心,所以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信心的行動或許各有不同,但真正的得救信心,相信耶穌是唯一救贖的方法,是用後動表現出來得救的信心。

約翰福音9章,耶穌醫好了一個瞎子的眼,之後問他說,「你信神的兒子嗎?」他反問說,「誰是神的兒子?」耶穌說,「我是!」他說,「主啊,我信!」然後就拜耶穌,這是信心的表現,願意用行動表現的信心。

路加福音19章,撒該的故事,耶穌在撒該的家裏過了一天,撒該站起來說,「我將我的財產一半,淍濟窮人,我騙別人的,我還他四倍。」耶穌說,「今天救恩臨到這家,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救恩臨到這家,沒有提到撒該的信心,只說到撒該以行動表明他的相信的行動,這是信心的行動。

今天我們決志信耶穌,舉手,決志的禱告,願意受洗,這些都是信心的行動,若一個人,信耶穌只是個人心裏的想法,沒有任何行動,也不讓別人知道,不願意受洗,不願意參加聚會,不願意用任何行動表明他的信心,或者他得救的信心不是真實的,得救的信心是用行動表現出來的。

以弗所書二章10節,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內造成的,這兩句說話,總結了以上救恩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不是出於後為,我們得救是神的工作,是神精心的工作(workmanship)像在造一件精緻的藝術品,是用心做,精心造的,目的是要我們行善,行善是得救的目的或結果,不是得救的成因或工具性原因。

恩典是先於信心,是得救的成因,信心的方法、是工具,是工具性的原因。





三,行為--救恩的目的


善行是救贖的結果,救贖的大工是為了好的行為,好行為包括道德上的好,也包括對別人是好的,對世界是好的,次序需要特別注意,優先第一是恩典,我們得救是本乎恩,恩典是救恩的成因,不是出於自己,也不是出於行為,是神豐盛的恩典。第二是信心,是相信接受耶穌基督救贖的工作,這是得救的工具或方法,第三才是行為,最後才是行為,善行是得救的結果,是得救的目標。

問題一:我們常常有錯誤的想法,以為我們約要先做一個基督徒或活得似一個基督徒,才能成為一個基督徒,將善行放在信心之前,我需要戒煙,需要不打麻雀,我才可以成為基督徒,將行為善行放在信心之先,這是錯誤的想法。

很多年前我在一個佈道會呼召,很久之後,有一隻手舉起來,要信耶穌,我邀請舉手的人到前來,卻沒有人出來。禮拜天下午回到家中,收到這個人的電話,他說,今天我很願意接受福音,願意相信,但我是每個星期都需要打三次麻雀,是通宵的打麻雀,我是否可以成為一個基督徒?若果是你,你要怎樣回答他的問題,我對他說,沒有關係,你若真心相信接受耶穌基督十字架救贖的工作是足夠的,你就可以成為基督徒,打麻雀不是得救的困難,或者你覺得我這個做牧師的,這樣回答,不是一個好的牧師,但我們若要求他先改了打麻雀的壞習慣才能夠信耶穌,這是將行為放在信心之先,這是錯誤的想法,我對他說,你相信接受福音,你的生命就會得到改變,一年之後,我問他,你還沒有打麻雀,他說沒有了,現在我的生活非常充實,在教會中成長,很久沒有打麻雀了。

今天我們在教會長大的下一代,他們從小聽到的福音,若是外在行為的信仰與福音,當他做不到這些行為的時候,他們就一定認為自己不能成為基督徒,他會丟掉信仰,他們進入大學,他們嘗試婚前性行為,嘗試吸毒,嘗試各樣不是基督徒表現的行為,他們的想法就是我不再認為這信仰是可信的,其實不是信仰是否可信的問題,是把生活行為放在信心之先錯誤的結論,恩典在信心之先,信心在行為之先,這才是以信為本的福音。

問題二:你或者說,所有宗教都導人向善,佛教、回教、摩門教都是勸人為善,與基督教不同的地方是什麼?基督教是恩典、信心、然後才是好行為,我們是已經蒙恩,是已經得救,我們已經是信心與基督連結,基督與我們一同活過來,最後行善只是自然的結果,其他宗教是靠修行,行善才能夠得救,先有行為,行為在得救之後,才是信心,才是恩典,這是很大的分別。



問題三:基督徒沒有善行,可能嗎?基督徒信耶穌之後,沒有達成拯救的目的,沒有善行,可能嗎?邏輯上是不可能的事,得救的人是神精心的工作,本乎恩,也因著信,得救的大功在基督耶穌裡神精心的設計,是神的工作,神造的工,祂必定完成,神造的工,必定完美,合神使用,行善這是一個過程,但若沒有真正的改變,很可能根本沒有得救,沒有將自己扣在車上,沒有拉著救生圈,可能是不明白本乎恩,也因著信的福音,還是以行為先行,還是沒有因信與基督連結,沒有用行動表現出來得救的信心。

結論


以弗所書2章8至10節是福音的總綱,唯獨恩典,得救是本乎恩,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唯獨信心,憑信心接受,信心的行動,與基督連上;唯獨基督,只有基督救贖的大工才能有果效,不是出於人,靠自己是不能自救的;唯獨聖經,聖經的啟示是白白的福音,得救本乎恩,也因著信,目的是行善;唯獨是神得榮耀,這一切不是為了我們,是為神的榮耀而設立的,若你相信明白這福音的意義,你的生命必定改變,對人的看法改變,對自己的價值觀改變,對自己的身份改變,對行為的態度改變,這是福音本於恩,因著信,為了善行的意義。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Sunday, July 14, 2019

以斯帖序幕,《以斯帖系列一》斯 1:1-22

以斯帖序幕
以斯帖記一章一至廿二節
《以斯帖系列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9.07.14
國語堂



引言

以斯帖記是希伯來民族的一首史詩,以色列的民族是在多災多難中生長,在疾苦中茁壯,以斯帖記的主角末底改與以斯帖是猶太民族的英雄人物,他們勇敢地甚至願意犧牲性命去保護與拯救猶太人免去滅族的危難,猶太人為了紀念他們可歌可泣的故事,定下每年猶太曆12月14日,即陽曆二月至三月初的時候,為普珥節,這是猶太人中最歡樂的民間節日,普珥節不是摩西律法定下的節日,是猶太人因為紀念以斯帖的故事設立的民間節日。


猶太人心愛以斯帖的故事,它像一盞明燈,照亮猶太人悲慘的歷史,點燃著民族的希望,以色列人長期在異族統治的鐵蹄下,波斯王國之後是希臘王國,希臘之後是殘暴的羅馬帝國,新約時代過去2000年的歷史,猶太人受到列國的歧視,各地逼迫殺死基督的猶太人,毫不留情,猶太人像野狗一樣,流浪散居各地,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大批猶太人被屠殺,這些時候他們讀以斯帖記,守普珥節,藉末底改與以斯帖英雄的故事,鼓勵受壓迫的猶太人,產生民族的希望,在被欺壓的時候產生盼望,以斯帖記有濃厚的猶太民族主義的色彩,對我們今日的信徒有何意義?這是猶太民族的故事,對我們不是猶太人的基督徒,有何幫助?為什麼聖經六十六卷書之中,包括了以斯帖記?


以斯帖記十章共167節經文中,提到波斯王亞哈隨魯王190次,但從來沒有提過神,沒有提過耶路撒冷,沒有提到聖殿,整個故事在波斯的皇宮裏發生,沒提過任何摩西的律法,沒有提過獻祭,連一個禱告也沒有記載,沒有提到神的屬性,公義慈愛,完全沒有提及,以斯帖記有何信仰屬靈的價值呢?

怪不得歷代的教會比較看輕這卷書的價值,很少講!馬丁路德甚至認為以斯帖記缺乏了宗教的價值,他說:「我的厭惡以斯帖記,但願它從來沒有存在過。因為它充滿了異教不道德的元素。」

在基督教教會前七個世紀,七百元之中一本以斯帖記的註解書都沒有,在改教的時候,改革宗的教會輕看以斯帖記,神學巨人約翰加爾文從來沒有講過以斯帖記,一點也不看重這卷書。以斯帖記對猶太人的重要無可置疑,早在主後90年已經被接納為有太人舊約39卷正典中的一卷,但我們並非猶太人,這卷書對我們有何屬靈的意義?

從今天開始我們分享六個以斯帖記的信息,去明白以斯帖記對我們的意義。

以斯帖記是一篇短篇故事的體裁,

佈局:一至二章(OOPS)
危機:三至六章(UHG)
高潮;第七章(AHA)
解決;第八第九章(WHEE)
最後結局:十章(YEAH)

是典型的短篇小說的設計與佈局。


書中五個人物,今天在序幕中介紹其中兩個人物,故事的開始,是波斯王亞哈隨魯與皇后瓦實提。

全書很有趣的一點,故事是以筵席為背景引線佈局。

第一章是由三個皇宮的筵席開始。
中間的故事是以斯帖的兩個筵席繼續。
結局是每年普洱節的筵席。

這是作者的表達方法。





一、三個設擺筵席,1-9 節


第一個皇宮的筵席是亞哈隨魯王設擺的筵席。

公元前483年波斯王亞哈隨魯登基第三年,他剛剛成功地震壓埃及的暴亂(485 BCE),與巴比倫的叛亂(484 BCE),正是意氣風發,國勢蒸蒸日上,他正準備出征希臘,在這之前,他在皇宮設宴款待帝國127 省的領袖與權貴,展示他「榮耀之國的豐富,華麗美好威嚴的尊貴。」注意:作者用六個名詞來形容亞哈隨魯的強大!

豐富
榮耀
華麗
美好
威嚴
尊貴

展示王的財富與權勢,看看皇有多偉大,這是非常誇張的描寫。


亞哈隨魯王的國度,從印度直到非洲伊索利亞(古實),統治當時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這是作者第一個亞哈隨魯王人物的描寫,他是權傾一時,當代第一人,統管當時全世界,真是最有權勢的帝王。


在我神學生的時代,被邀請去一個很有錢的人之家,他們的房子位於全休士頓最有錢的地區,房子很大,我不知道有多少個房間,他們展示家中的擺設,每一個家具,從什麼地方來,每一個藝術品都是價值連刧,從世界各地收集而來,整整一個小時,他們展示他們的財富,我唯一的印像是:他們真的很有錢,很富有。用了一個小時展示他的財富,但亞哈隨魯王卻是用了 180 天的時間,整整半年,展示他的財富,非常誇張。

第二個筵席,第五至第八節


七天的筵席,比較靠譜,可是卻是請書珊城所有大大小小的人,沒有人知道書珊城的人民有多少,可能是幾千,也可能是幾萬人,人數可謂不少,設宴在御園的院子裏。


再次請注意作者的描寫,院子的華麗:

1. 有白色、綠色、藍色的帳子,這是波斯帝國旗幟的顏色。
2. 帳子是用細麻繩,紫色繩從銀環內繫在白玉石柱上。
3. 金銀的床榻。
4. 擺在紅白黃黑玉石鋪的石地上。
5. 用各樣的金器賜酒,要多少就有多少,隨意去喝。


這是主前五、六世紀波斯的金器,亞哈隨魯王就是用這些金器賜酒,多威風,多華美。

這裏重點的描寫是王賜的酒甚多,顯出王的厚意,原文的意思是王的手,指王的控制與意願,完全是由王的喜好去定,一切的好處是王的決定,他說的才是算數,人的歡樂與否是王手中的決定,在之後的故事中,王的命令是永遠不能改的,任何人的生死都在王的手中,沒有王的吩咐,皇後都不能去見王。


王的筵席鋪張,奢華,與皇后瓦實提設擺的筵席成對比,第三個的筵席王后為婦女設擺的筵席就簡單得多,只有一節經文,皇后為婦女設擺筵席,盡上了王后的本分,沒有誇張的描寫,是作者故意襯托出亞哈隨魯王的鋪張豪華與權勢。


亞哈隨魯王偉大輝煌的帝國,轉眼就垮臺了,兩年之後,公元前430年春天他出兵攻打希臘,結果慘敗,波斯帝國從此一厥不振,取而代之的是希臘的帝國,以斯帖記第一章這些極端豪華的筵席,在短短兩年之後就歸於無有。


這是今天書珊城皇宮御園的遺址,當年掛著白色、綠色、藍色帳子的石柱還在,但亞哈隨魯王美麗的皇宮現在只是一個廢墟。


對於一個反對神的人,以斯帖記的故事是一個警告,無論權勢有多大,最終必歸於無有。

德國的希特拉曾經是權傾一時的人物,擁有世界上最強大、最有紀律的軍隊,他殺了六百萬的猶太人,從 1939年9月1日希特拉入侵波蘭開始,直至他1945年4月30日自殺身死,短短不到六年的時間就沒有了。

中國的文化革命,所有教堂都被關閉,禁止一切的聚會,基督徒被最捉,抗爭者下監獄,十年的浩劫,但基督徒人數卻十倍的增長,現在中國的教會同樣面對越來越嚴峻的逼迫,內憂外患,外在新的宗教法的逼迫,內有社會世俗化的壓力,有數字說中國現在聚會的人數減到只有兩千萬至三千萬,比全盛的時期少了最少一半,學生的工作也是全盛的時候十分之一,很快教會就被邊緣化,現在強大的中國,再沒有教會生存的空間,真的是這樣嗎?不是的!以斯帖記的故事,亞哈隨魯王權勢無人可比,然而他是在神的手中,神仍掌管一切,他的旨意必定成就,他的計劃仍然在進行之中,無人能阻擋。




二、兩個人物的描寫,10-12 節


第二個序幕的場景:作者諷刺性的描寫權傾一時,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亞哈隨魯王,卻沒法控制他的皇后,他要皇后頭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他的美貌,展示皇后的容貌︳皇后瓦實提不肯去,為什麼皇后不願意去?解經家各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皇后驕傲,不順服,是王后的問題。有的說,皇后是在男性統治中,女權主義的象徵,不肯屈服,為婦女爭取權益。

這些解釋好像經文都沒有這樣的意思,很可能作者只是說王與臣民都喝酒喝了七天了,大家都醉醺醺,又是在臣民面前,實在是不少人的面前,大庭廣眾,展示皇后的容貌,換作是你,你願意去嗎?

按歷史的記載,瓦實提也不是善男信女,他是一個報復性強,權力大及有影響力的女人,但結果公元前483年被廢,但以斯帖記的作者卻沒有任何描寫皇后負面的描寫,反而皇后與亞哈隨魯王比起來,王后顯得正面,有尊嚴,而尊貴偉大的亞哈隨魯王卻失去一切的尊嚴,要在眾人面前炫耀自己皇后的美貌,其實是羞辱自己,換作是你,你會這樣做嗎?

這是一件看起來不起眼的事,皇帝與皇后吵架,夫妻爭吵,皇帝要皇后來,皇后卻不願意,這件事卻引發一連串的事件,皇后被廢,四年之後,以斯帖入宮,成為皇后,之後他保存了所有猶太人的性命,基督是猶太人大衛的子孫,整件事好像看不見神,但每一件事都有神的安排。

今天我們在這世俗的社會中,好像也看不見神,但神可以用任何一件事,甚至看不起眼的事,去成就神的計劃,我的神在進行中,你相信嗎?

我回顧我自己的一生,十九歲的時候出國讀書,看起來是看不起眼的事,但這件事引發一連串的事件,讓我更認識神,事奉神,跟隨神,四十多年回頭看,這真是神在掌管一切,他的旨意必定成就。




三、兩個王命,13-22 節


因為皇后不肯來,王心如火燒(14節》,按王的習慣常規,辦事必先詢問知例明法的人,問七個大臣,該如何辦,這是第二個具有諷刺性的人物描寫,亞哈隨魯王統治世界,富甲天下,他的命令永不能改變,那麼厲害的人,卻習慣了事事問人,該如何辦,故事以後,王也受哈曼的話,言聽計從,幾乎殺了所有的猶太人。


經文記錄了七個太監的名字,七個大臣的名字,為什麼是這樣?若是聖經問答比賽中,問誰人知道他們的名字,我相信沒有人能回答,為什麼這樣的寫?這是作者描寫故事的方法,第一,這些細節表明真實,加添故事的傳奇性。第二,這是誇張的寫法,描寫王的決策方法,凡事問人而後決。


大臣的建議,王都聽籨了,下了兩個王的命令,第一,廢后!這件事開始了一連串的事件,四年後,以斯帖進宮為皇后。


廢后也說明了當時是一個危險的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生活在一個不穩定的社會,危險重重,廢后就這麼樣突然發生了,作者在全書中述說的是一個危險的世界,今天我們大部分是移民,我相信都能認同當時流浪波斯的猶太人的感受與危機感,但散居各地的神的子民,神卻仍然看顧,他必定保守,這是以斯帖記其中的一個主題。


第二個王命,下詔書吩咐所有的婦人,無論丈夫貴賤,都必尊重他,要妻子聽話,這是滑稽性的描寫,亞哈隨魯王他連自己的皇后都沒法使他聽從王的吩咐,卻下令要全國的婦人尊敬丈夫,甚至翻譯為各省的文字,各地的方言,理由是因為怕皇后不聽皇帝的話,會影響其他的婦女不聽從丈夫的話,你認為這王的命令會有效嗎?

這個皇帝我真懷疑他的能力,夫妻的關係不是用極權的方法去強迫的妻子敬重丈夫,妻子敬重丈夫是新約的教導,卻不是丈夫強迫妻子敬重他,是神給妻子的命令,不是丈夫用權勢去迫妻子順服,妻子是要心甘情願的,這樣的王命根本沒有什麼意義,甚至我懷疑他的腦子是否進了水,這是一國之君,統治全地,從印度照非洲,127 個省的君主,下令一個這樣滑稽的詔書,使人覺得可笑。


當人擁有絕對的權力,這是可怕的,不論是國家或是在家庭,甚至教會,獨裁,專制,極權的國家,唯我獨尊的丈夫或妻子,都沒有什麼好的結果,甚至可以帶來災難性的傷害,中國歷史中充滿了極權專制的君王與領袖,中國人的民族性,喜歡權力與地位,但是絕對的權力會產生必然的腐敗(Absolute power produces corruption absolutely.)教會是彼此順服,互為肢體的群體,不是專制獨裁的地方,宣道會的主任牧師權力很大,是當然執事會的主席,近期中國教會流行的長老制,權力集中在幾個長老的手中,這些在中國人的教會中,很容易發生問題,當年神的子民生活在極權的波斯王之下,危機四伏,患難隨時出現,如何自保?以斯帖的故事正是告訴我們,神好像沒有出現,但事實上神仍坐著為王,他必保護與拯救他的百姓,他的應許必不落空,對在極權的壓迫之下,在壓制之中,受迫害神的子民,這是最大的安慰。



結論


今天我們生活在世俗的世界,每日發生的事好像與神無關,看不見神,我們如何在今天的世界中看見神的計劃在進行?

第一、要忍耐,靜觀神的作為,不要私下結論,哎呀!不得了啦!廢后了!怎麼辦?最近香港發生的抗爭遊行,是人意想不到的事,帶來香港許多信徒的衝擊,擔憂,教會撕裂,上一代與年輕的一代對立,我想起二十二年前,1997 香港回歸中國,當時香港人,也很害怕,80年代 90 年代移民潮達高峰時期,許多牧師,教會領袖移民國外,或在六四之後,人感到失望,希望離開,憂心,擔心,神在嗎?讓我們觀看神的作為,80年代至90年代移民潮,產生全世界各地的華人教會,遍地開花,神正在進行之中,香港抽空了的教會領導層,很快重新成長起來,新的一代起來帶領教會,神仍然在進行中,在人看來是不可想像的事,但神仍然在進行之中。

第二、相信神的慈愛與公義。當我們回頭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真的是神的恩惠與慈愛隨著我(詩23:6),我們相信神是慈愛與公義,祂的旨意仍在進行,讓我們在以斯帖記的引言中,注意這本書的主題,神好像看不見,卻是每一件事情背後的掌權者,讓我們相信神的慈愛與公義,他必拯救,他必保護屬於他的人。

阿們。





討論問題

1. 為什麼基督徒要讀《以斯帖記》?這猶太人的史詩與我們新約的信徒有何關係?
2. 歷史上最偉大輝煌的波斯帝國,現今成為廢墟,敵對神的無論是任何勢力或個人都必歸於無有,神的計劃要在基督裡使所有的都歸於一,這對你今日面對世俗的社會,有何啟迪?
3. 今天我們看不見神,發生的事好像與神無關,如何在今天的世界看見神的計劃在不斷地的進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