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8, 2012

離婚與結婚,太 19:3-9

離婚與結婚
馬太福音十九章三至九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2.19



引言

1. 昨天我主持了一個婚禮,新娘從小在我以前事奉的教會中長大,認識她的父母有三十多年,新郎是福遍教會的一位年青人,我以証婚牧師的身分,有机會作近距離的觀察,在婚禮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宣告:「因為你們在神與眾人面前彼此立約,交換結婚的信物,我以証婚牧師的身分,以及德州政府給我的權利,我宣告你們成為合法的夫婦,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新郞,你現在可以吻你的新娘!」新郞很高興,也很興奮,先把眼鏡交給伴郞,認真地抱著新娘,熱情地吻著她,久久不放,好像要把她吞下肚子裡,新娘的妹妹是伴娘,站在旁邊,用奇怪的眼光看著他,好像在說:「你有沒有搞錯?!」

2. 我相信我們結了婚的人都記得剛結婚時你儂我儂的激情,還未結婚的人都會响往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每一位結婚的人都是高高興興的,面對前面的日子充滿了幸福的夢想,沒有任何人結婚的時候是想著三年後要離婚的。

3. 可是在美國,平均每兩個人結婚,就有一個人離婚,每年結婚的人與離婚的人平均比率是二比一,這數字在八零代初期達到最高點(Source of this Divorce Statistics: Jennifer Baker, Forest Institute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Springfield),最近有些稍為下降。美國的人口中,百分之六十是結婚的人,百分之三十是單身或喪偶,百分之十是離婚或分居的人(Source: Divorce magazine),這數字相當高。

4. 中國的離婚率比十年前增長了一倍,而且每年都增加,北京、上海領先,成為全國離婚率最高的城市,是百分之三十九與百分之三十八,換句話說,每十個人結婚,就有四個人在離婚,直追美國,香港在中國排第六名,離婚率是百分之三十四。離婚以知識分子與高收入的家庭最為普遍。

5. 2010年六月CNN 以「為何中國離婚率升高?」作專題文章,「白頭偕老」老了?文章的配圖為一名中國婦女在一個離婚俱樂部開業儀式上發表演說,她背後是「離婚不可怕」的標語。 可見離婚的觀念愈來愈被人接受,上世紀七十年代時,人們主張的是勸和不勸分。而如今,中國婚姻觀發生了變化,人們更加「務實」,雖然不主張隨意離婚,但也 不強制維持,開始認為離婚對緩和社會、家庭的矛盾十分有利。 (CNN “Divorce rate rises in China” June 18, 2010)。


這想法與美國流行的一句說話極相似:「Life is short. Get a divorce.」人生苦短,何必受折磨?婚姻不愉快,離婚吧!

6. 《中國式離婚》是 2004 年一部中國大陸電視劇。一共 23集。由陳道明演男主角宋建平,蔣雯麗演女主角林小楓,一對代表中國現代社會中年知識分子的夫妻,這部紅遍大江南北的離婚戲,導演採用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最后一個畫面定格在宋建平的手中。一抹陽光照射在桌上的離婚協議書,宋建平猶豫該不該簽下這個字……這個沒有定論的結局,引發了觀眾熱烈的討論。宋建平 和林小楓到底該不該離婚?


扮演宋建平的陳道明,在劇中受盡妻子的猜疑、盤問和折磨,最終忍無可忍決定離婚。陳道明說:「若我是劇中人,就會簽字離婚。人生苦短,兩人在一起互相折磨,何必呢?!」

不少較年輕的觀眾同意陳道明的觀點。有一位廿九歲的公司白領在網上留言:「婚姻需要的是溝通,兩個人應該在任何時間彼此溝通,坦然對待。宋建平和林小楓已經喪失了互相溝通的能力,他們再在一起隻會增添痛苦,所以應該離婚!」

也有一些女性觀眾認為,宋建平雖然沒有「身的背叛」,但他的舉動已經造成了「心的背叛」,這更讓人難以接受。女主角蔣雯麗則認為,女性不應在婚姻中失去自我,林小楓在對丈夫的猜疑中,已經迷失了本性,因此應該離婚。

同樣,很多中年觀眾在看完結局后,卻認為宋建平應該和林小楓捐棄前嫌,繼續生活在一起。在政府機關工作的仇先生說:「婚姻到后來其實就是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比愛情更有生命力。既然都已經到中年了,何必再折騰呢?!」

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反映著中國社會的改變。

7. 何謂「中國式離婚」?《中國式離婚》作者王海翎笑著說:「中國的婚姻模式很有特點,兩個人感情好,就能在一起過日子,把財產、房子、個人空間都混淆在一起。 但西方式婚姻就比較理智,婚前要做財產公証,婚后也是 AA 制。像林小楓非要看宋建平的短信,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想法,完全就是中國式婚姻的禍害。這種模式 導致了兩人離婚時,什麼東西都混在一起分不清楚。現在離婚手續簡化了,中國人的離婚率也 高了,但拖泥帶水的現象越來越多。是不是應該改變原有的中國式婚姻觀念,向西方學習理智地離婚?」

8.  National Public Radio 在 2010 年十一月報導中國新的一代閃婚與閃離的現象:年輕的一代都是獨子獨女,流行閃電式的婚姻。(NPR “'Lightning Divorces' Strike China's 'Me Generation’” Nov. 17, 2010)

大眾媒體帶頭這種新風氣,去年三月台灣電影明星三十二歲的徐熙媛與內地飲食業富二代商人,廿九歲的汪小菲,有名的「京城四少」之一 ,認識四十九日後,閃電式結婚,在傳媒中成為頭條新聞,引起廣泛的注意,是閃婚的例子之一。

閃婚的背後是閃離,合則來,不合則去,當意見不合,可以很快就離婚,婚姻不再是終身大事,閃婚又閃離,找到更好的對象,就「升級」(upgrade)。

9. 聖經的婚姻觀是否過時了?在基督教的婚禮中傳統的婚約說:「我願娶你為妻,願意從這一天開始,愛你、尊重你,不論是好是壞,是富足、是貧窮、不論疾病中或健康時,都相愛相依,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觀念是否已經過時了?不再適用了?

聖經如何看離婚?離婚是否合神的心意?這是一個很少講的題目, 其實這個問題自古就有,當年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就有同樣的問題,今天我們一同來讀馬太福音十九章三至九節,聽聽耶穌有關離婚與結婚的教導。

10. 第三節,有法利賽人來試探耶穌,說:「人無論什麼緣故都可以休妻嗎?」(太十九 3)什麼的情況之下離婚是神容許的?


當時的社會輕視女性,男人把妻子當作附屬品,像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樣,喜歡就留下,不喜歡就扔掉,妻子太老、太吵、太胖、太廋、飯燒焦了、沒有生孩子、生女沒有生子等等不成理由的理由都可以離婚,休妻是家常便飯,不當一回事。

現代人離婚的理由很多,我們最關心的是:那一種理由是基督徒離婚「合法」的理由?每年都一定有人問我同樣的問題:
  • 性格不和可以離婚嗎?
  • 性生活不和諧可以離婚嗎?
  • 父母介入的問題可以離婚嗎?
  • 錢財的問題可以離婚嗎?
  • 家庭暴力可以離婚嗎?
  • 出軌外遇可以離婚嗎?
  • 無過離婚(No-fault Divorce)可以嗎?
猶太人問的問題是今天我們想問的問題,耶穌回答說:


一、離婚不是神的心意


 1. 耶穌回到創世神造人的時候,神設立婚姻的關係,將夏娃帶到亞當的面前,使他們成為夫婦,原先婚姻的藍圖是神所設立,「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是神聖的,是神所賜人與人之間最親密的關係,是二人成為一體不能分的關係。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嫌妻子管道升年老色衰,欲納妾,管夫人寫了下面這首《我儂詞》作答,趙孟頫在看了《我儂詞》之後,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動了,從此再沒有提過納妾之事。這詞把「二人成為一體」的意思描寫得很好。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
蒼海可枯,堅石可爛,此愛此情永遠不變。
把一塊泥捻一個你,留下笑容使我長憶,
再用一塊塑一個我,常陪君傍永伴君側。
將咱兩個一起打破,再將你我用水調和,
重新和泥,重新再做,
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從今以後,我可以說,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將咱兩個一起打破,再將你我用水調和,
重新和泥,重新再做,
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從今以後,我可以說,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我之中有你,你之中有我,二人同一條船,同一目標,你儂我儂,成為一體,永不分離,一生一世,一夫一妻,白頭偕老。

2. 第六節,耶穌加上了自己的解釋:


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耶穌的結論很清楚:「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婚姻是神所設立的,人不可分開,這是命令語氣,離婚不是神的心意,婚姻是神聖的,離婚是神不喜悅的事,瑪拉基書二章十六節,神說:「休妻的事是我所恨惡的。」("I hate divorce." NASB, KJ, NIV, NRSV),現代人不喜歡聖經這一句話,認為這是冒犯了離婚的人,聖經最新的英文譯本 ESV 甚至把這一句經文重新翻譯成為:"For the man who does not love his wife but divorces her, says the LORD, the God of Israel, covers his garment with violence, says the LORD of hosts." 將主詞從神改為人,不再是「神恨惡休妻」,而是「人不喜歡他的妻子而休妻」,避免了「神恨惡離婚」的字眼。

離婚不是神的心意,這是聖經清楚的教訓,神的標準是一夫一妻、一生一世、二人成為一體、永不分離。離婚不論是什麼原因,是神所不喜悅的事,「休妻的事是我所恨惡的!」。

3. 我們當中已經離婚的人,我不希望你聽了這篇的信息而感到自卑,覺得自己是教會的二等公民,而教會是給那些正常婚姻的人,教會不歡迎離婚的人,這也不是神的心意,離婚與所有的罪一樣,是可以蒙神赦免的,神深深的愛著你,而教會正是為你而設,你是神家裡的寶貝。

4. 神不願意我們離婚,不喜悅我們離婚,但實際上在生活中,婚姻的生活困難重重,危機四伏,如離婚不是一個選擇,那我們該怎麼辦?

難道這樣的婚姻都要繼續下去?

  •  終日吵吵鬧鬧的婚姻對孩子有什麼好處?不如離婚,讓孩子有一個安靜的樂土成長吧!
  • 若家庭有暴力的情形,若不離婚,性命都會有危險!
  • 「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但我是錯誤的結婚的,不是神所配合的,不離婚豈不是錯上加錯?
  • 我的配偶欠下一身債務,若不許離婚,孩子的生活都成問題!
  • 現今外偶是那麼普遍,配偶不忠,是否可以離婚?
神的標準清楚在那裡,但實際上遇上不少問題,許多人認為教會不切實際,不可以離婚是典型的教條主義,是做不到的,這樣只會讓離婚的人離開教會。

5. 當年的猶太人聽見耶穌對婚姻的要求是那麼高,他們與我們的反應一樣,覺得並不可行,他們一直以為神是容許人離婚的,摩西的律法不是明說給妻子休書,就可以休他嗎?


法利賽人指的是申命記廿四章一至二節的吩咐:




二、離婚是因為心硬


1.  「心硬」原文是一個字,頑固、固執、不肯接受真理、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意思。例:歷史上,三國東吳的孫權,就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物,自以為是,結果是猜忌群臣,失敗收場。

「心硬」是不聽神的話的結果,離婚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自以為是,不願意改過,NPR分析閃婚閃離的原因是大部分的獨子獨女習慣自我為中心所做成;因為利益與金錢而離婚,頻頻換畫,是價值觀的問題,受社會的風氣、笑貧不笑娼向錢看的影響,這些的價值觀是與神的話相違背的,結果是使人的心變硬,不聽神的話。

2. 耶穌說:「起初並不是這樣的。」神的心意不是這樣的,婚姻起初不是這樣的。婚前或新婚的時候,心是軟的,願意改變的。正如婚前輔導的時候,注意力是在自己,「我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好的丈夫,好的妻子?」心是軟的,願意改變,願意學習,願意聽神的話。但婚姻出問題的時候,焦點是想改變對方,若對方改變,我的問題就解決了!心開始硬起來,夫妻衝突,二人堅持己見,互相指責,結果走上離婚之路,然而離婚只是結果,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離婚的根源往往是因為自私、自我為中心、自以為是的硬心。

3. 摩西容許猶太人離婚不是因為他贊成離婚,而是為了保障當時的婦女,因為猶太人心硬,借故便休妻,若被休的妻子沒有休書,她沒有再嫁的机會,被丈夫遺棄之後,生活也成問題,摩西因此吩咐猶太人必需給休書,又若妻子再嫁之後,不能再要求她回來作妻子(申廿四 1-4)。

4. 耶穌說起初並不是這樣的。婚姻是一夫一妻、一生一世、不再是兩個人,而是二人成為一體,不分不離,其實人心中渴想的是這種的婚姻與愛情,自古以來,最賣座的電影都是愛情故事,如「亂世佳人」、「齊瓦哥醫生」、「鉄達尼」等;流傳最廣家喻戶曉的故事是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令人最心儀的是老夫老妻,仍親親密密,手牽著手,白頭偕老,這是神不喜歡離婚的原因,他要我們得最好的、最親密的、最持久的關係--親密的夫妻關係!

5. 這樣的婚姻需要很多的工夫,要付上最高的代價,需要不斷的饒恕,不斷的犧牲、不斷的付出。婚姻像一個空的寶盒,新婚的第一天是空的,人若拿著婚姻的鑰匙去開,要從婚姻得到自我的滿足,肯定會失望,婚姻需要不斷的給,把你最好的獻上,放進寶盒中,這樣,婚姻必愈來愈貴重,愈來愈有價值,愈來愈美,愈來愈珍貴。

6. 若離婚不是一個選擇(option),任何婚姻上的難處都可以解決,只要雙方的心都柔軟,聽教導,跟隨神的道路,婚姻必定愈來愈好,離婚不會發生的。

例子:一對準備離婚的夫婦願意進入夫妻恩愛營,聽見老師與營友的分享,發現自己的問題其實不是不能解決的,二人彼此認罪,從新出發,把離婚的想法從此吊消,想也不去想離婚的事,努力地去改進自己的婚姻。

例子:下一季的主日學,有一班是「夫妻的生活」,老師是一對的夫婦,他們二十多年前也遇上婚姻極大的難處,分開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但他們堅持不離婚,不放棄,願意改變自己,最終重新出發,現今成為人羡慕的婚姻,在教會中有美好的事奉,甚至成為婚姻講座的講員,試想當年若走上離婚之路,又何來今日的美好的關係。

7. 離婚並沒有解決任何的問題,只是表面上避開了困難,在美國,第一次的婚姻離婚率是45-50%,第二次的婚姻離婚率升至60%,第三次的婚姻離婚率高達 73%,離婚不會帶來更好的婚姻,因為離婚基本的問題仍然存在,並沒有解決。


結論

1. 你若是離婚的人,不要因為聽了這一篇道而覺得神不喜歡你,教會不歡迎你,神不喜悅離婚,因為神深深的愛著你,他知道離婚並不能帶給你美滿的婚姻,他要醫治你受的傷,神要與你同行前面的路。

2. 你若是從一個離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父母的離婚必定對你有很大的影響,神是孤兒寡婦的神,你一些的需要神都知道,他必看顧你。

3. 你若是單身,還未曾結婚,現在正是最好的机會,明白神對婚姻的計劃,求神為你預備一個配偶,是一生一世的伴侶,不可輕易隨便地結婚,要知道這是一生一世的關係,要很小心。

4. 你若是結了婚的人,不論你婚姻的關係如何,你要不斷努力去改善你的婚姻關係,把離婚的後門關了,在任何的情形中,不談離婚,遇上問題,靠神的力去努力去解決,這樣美滿的婚姻生活是可以成就的。

願神祝福大家!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篇講章本來還有第三點,是第九節:「離婚的例外」。


婚姻是二人共舞的事,若一方不願意,故意破壞,犯了姦淫的罪,損壞了婚姻最神聖的關係,耶穌說休妻另娶是容許的,這是大部分福音派解釋這一節經文的立場,稱為「例外的句子」(Exceptional Clause)。

為了完整地教導有關離婚聖經的立場,我講道的時候,是包括了這一點。但講完之後,反而覺得有一點劃蛇添足,與全篇講章的中心不相符,寫這博客的時候,決定把這一點拿掉。

2. 這是一篇難講的信息,預備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勸我要小心,在會眾之中有十分之一的人是離過婚的,而且有在離婚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高舉「神不喜悅離婚」的經文,會容易使人反感,甚至會認為我是教條主義者,因為事實上,離婚是普遍的,不離婚只是高調,並不可行。對那些在婚姻生活中受痛苦的人,家暴的受害者,被配偶遺缺的,被背叛的,配偶不貞的人,這一篇道好像把責任放在他們身上,只會讓他們百上加斤,產生罪惡感,並沒有好處。

真理始終是真理,必需教導,講章並沒有為以上的人提供解決的方法,神的標準是為了我們的好處,他要賜下能力讓我們可以遵守,只要我們心中柔軟,願意改變,神一定會開一條出路,當離婚不是一個選擇的時候,只有一個方向,就是努力地解決婚姻的問題,離婚並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這是講章的重點。

3. 預備的時候,查考瑪拉基書二章十六節,在比較譯本的時候,驚訝地發現最新英文的譯本,ESV 把「神恨惡離婚」的字句,完全改換,成為「人若恨惡自己的妻子,把他休了...」,害得我花了整整兩個小時去查考,這樣的翻譯是否正確,ESV 推翻過去所有的翻譯,用解釋去翻,並沒有照原文直譯,受潮流的影響,嘗試把離婚「合人性化」,把刺耳的經文重新翻譯,這使我對 ESV 失去了信心。

4. 在中文堂的時候,大量引用中國現代離婚的數字與新聞,使會眾能認同,也能較容易應用;在英文堂的時候,就要把大部分中國離婚的數字與例子略去,只用在美國的情況。在下午學生的聚會中,大部分都還未有結婚,所以重點放在教導,擇偶要小心,結婚是一生一世的事,反應相當不錯。




Monday, February 13, 2012

從地獄來的警告,路加 16:19-31

從地獄來的警告
路加福音十六章十九至三十一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2.12


福遍中國教會- 2012年02月12日【林永健牧師- 從地獄來的警告】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謝謝大家的禱告,我昨天晚上回到休士頓,上星期四晚上在香港舉行了母親的喪禮,心中雖然有難過,依依不捨,但卻有平安,有神的同在,喪禮中我與我的兄弟與妹妹一同紀念我們的母親,為她的一生感謝神,我很意外地在喪禮中收到福遍教會送來的花圈,遠在香港,大家的問候都無遠乏界,感謝各位!

2. 上週除了我母親的喪禮之外,昨天早上在教會有道光父親的喪禮,今天下年三點有教會另一位長輩的喪禮,我相信大家也參加過不少的喪禮,假若你去參加一個喪禮,你發現在棺材中的是你,那是你的喪禮,你希望你的喪禮會是什麼樣?


3. 我今天從殯儀館借來一個棺木,請你想一想假設你死了,躺在這個棺木中,然後你能從死亡回來,在你的喪禮中對大家說幾句話,對你兄弟、家人、主內的兄弟姊妹說話,你會說什麼?

我在母親的喪禮中有机會講了一篇二十五分鐘的道,假若我能從死亡回來,能在我自己的喪禮中講道,我會說什麼?



4.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讀的經文,耶穌說的比喻要表達的思想:一個想從死人之地派人回來的人要帶給我們的消息,這個消息是一個警告,所有還活著的人都要留心的聽。

5. 我首先想向大家道歉,這兩個主日我都在談死亡,今天還把一個棺木搬上講台,可能對一些人的感覺不是很好,中國人不喜歡談「死」這一件事情,不問也不答,就算參加喪禮也想盡各種的方法去忘掉牠。我在美國並不覺得這種心態的嚴重,這一次回香港參加母親的喪禮,我才感覺到中國人的文化對「死亡」的避諱,喪禮中主家戴的黑絲帶,完了之後要把它放在棺木上,不要帶走;喪禮完了去外面吃一頓飯所剩下的菜,不要拿回家;剛辦過喪事的人,不要去拜訪上了年紀的長輩;帛金不能拿回家... 這些的風俗習慣,都有一共通點:不要記得「死亡」,要盡快忘記牠。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對死亡避而遠之,可是聖經的教訓剛好相反,不知死焉知生!明白死亡的人才能知道怎樣活下去,讓我們能從死亡中得智慧,請大家不要怪我,連續兩個主日,都在談死亡。

6. 我們讀的經文是記載在路加福音十六章十九至三十一節,這是耶穌說的一個比喻,故事中有兩個主要的人物。


佈局

1, 第一位是一個財主,無名無姓,代表著我們中間的一些人,耶穌用他的財富來介紹這位人物,a)他外衣穿的是紫色的袍子,是當時最名貴的衣服;b)他的內衣是細麻布做的,穿的裡外都是名牌最昂貴的衣服;c)天天奢華宴樂,追求享受。

他可能是我們當中一部分人的代表,生活豪華,穿著入時,趕上潮流,食的是山珍海味,用的是最貴的東西。他也可能是我們日夜夢寐以求,無時無刻追求的對象。
 
上星期,「臉書」申請上市,有人估計它的股價可能是一千億美元,公司中約有二百個員工,其中大部分人一夜之間,就可以成為百萬富翁、億萬富翁,這些財主,他們要怎樣生活?要像比喻中的財主嗎?還是要過為永恆而活的人呢?

2. 第二位主角是拉撒路,有名有姓,是耶穌所有比喻中,唯一有名字的人物,目的是要強調這故事的真實性,天堂與地獄都是真的,讀者要特別注意。


第二點,「拉撒路」的意思是「神幫助」,作者暗示拉撒路是有信心的人,相信神是他的幫助。

第三點,拉撒路是「被人」放在財主的大門口,用的是被動式,很可能表示他是一個身體有殘障的人,行動不便。

第四點,他被人放在財主的門口,要得財主桌子掉下來的零碎充飢,這是猶太人的說法,意思是財主不要的、吃剩的、倒在垃圾桶的,拉撒路是以別人的垃圾來充飢。

這令我想起在菲律賓的垃圾山(Garbage Mountain),窮苦的人以垃圾為生,這真是非人的生活。

第五點,拉撒路全身生瘡,狗來餂他的瘡,使他成為「不潔淨」的人。

猶太人的拉比視三種的情況為非人生活:1)只能靠別人桌子上掉下來的零碎充飢的人;2)妻管嚴的人;3)全身生瘡的人。拉撒路有三種情況中的二種,過的是非人的生活(No life)。

3. 故事是一個爆炸性的對比(Violent contrast),兩個主角是兩個極端,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 財主住豪華的房子,拉撒路被人放在門口。
  • 財主天天奢華宴樂,拉撒路吃的是別人的垃圾。
  • 拉撒路全身是瘡,財主穿的是紫色的衣服,名牌的內衣。

4. 拉撒路在全個故事中,沒有說過一句話,他在靜默中受盡各種的痛苦,財主從來不理會。

5. 拉撒路代表什麼人?他代表在我們中間有需要的人。我想到我們去太原幫助的小孩,八年前我們第一次去的時候,他們連鞋子也沒有,一生從未曾刷過牙;我想到在廣西與貴州「植苗計劃」的小孩子,很想讀書卻是沒有經濟的能力去上學;我想到在休士頓第五區的小孩,生活在貧民區與犯罪區,還有休士頓的露宿者... 這些都是在我們當中的拉撒路,他們的需要我們是否看見?

5. 第十九至廿一節描寫今世的情況,第廿一開始卻是描寫來世的光景與兩者的關係。



一、死亡是必然的

1. 死亡是最大的均衡者(the great equalizer),在死亡的眼中,人人平等,不論你是財主還是討飯的,有一天都要經歷死亡;不論你是富如 Steve Jobs 或是一無所有如拉撒路,你都要死;生前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名牌的內外衣,住的是豪宅,或者是身體有殘障、全身都是瘡的人,死的時候都是一樣;有學問的與沒有學問的,死的時候不需要問話考試,都一樣過世;死亡是必然的!

2. 當我們躺在棺材中的時候,兩袖清風,什麼也不能帶走,「有一個神祕的盒子,你無所選擇,必需走進去,於是,你在想:我帶什麼進入?」答案是:你什麼都不能帶進去,你只能思想,你能帶著怎樣的一幅面容?怎樣的一個人進去?




二、死亡是終極的

1. 拉撒路死了,被天使帶去放在亞伯拉罕的懷裡(廿二節),這是我告訴我母親的,會有天使來接她去天堂去,與耶穌見面。「亞伯拉罕的懷裡」是舊約中「天堂」的描寫,是一個幸福、快樂、沒有眼淚的地方,是舊約義人得生的地方,也是新約相信耶穌的人去的地方。

2. 財主也死了,並且埋葬了,他卻在陰間受痛苦。「陰間」是舊約「地獄」的名稱,猶太人相信是在海的深處,是惡人去的地方,那裡有痛苦,有永遠的火焰在燃燒。

現代人很難相信有地獄的存在,神是愛,怎樣可能讓人在地獄永遠受苦呢?所以包括 一些牧師也不想信有地獄。但地獄的教義,在聖經是非常清楚的,不容我們不相信。而且在人類歷史中,所有主要的文化與宗教,都相信有地獄這一回事。中國人的地獄是非常可怕的,有閰羅王,牛頭馬面,在地獄的人要上刀山下油鍋!

3. 這比喻告訴我們兩個有關地獄非常重要的真理:

a)你來生的去向是由今生的選擇來決定。

神按你今生的生活來決定你來生是去天堂還是去地獄,你與神的關係是由你如何對待周圍有需要人來表明,若你選擇只為自己而活,追求自己的享受,不顧他人的需要,那你與神也沒有什麼關係,神會根據你今生的選擇,在來生送你去地獄裡受苦,你說你相信神,卻沒有活出愛人的生活,你的信是假的。

b)你來生的光景在死亡之後是不能改變的。

我或是去天堂或是去地獄,生前是可以改變的,是由你的選擇來改變,但死後卻是終極的,不能改變的,這是地獄最可怕的地方,永遠的受苦,沒有得救的希望,沒有解決的痛苦的希望,一切都是終極的。


亞伯拉罕對財主說,「我不可能去你那裡,你也不可能來我這裡,並且在你我之間有深淵限定,人要從這邊過到另一邊是不能的。」是沒有橋從一邊通往另一邊的,在永恆裡,義人與惡人是永遠分開的。

小結:

財主與拉撒路在永恆裡的情況是一幅非常強烈的圖畫,我們今生所做的選擇將要決定我們永遠的命運,死亡把我們帶進永恆,這是一條不能回頭的路。我希望我能向母親多說一些「我愛你」,但她已經走了,我已經沒有了机會。聖經說:人死了就再沒有作工的机會了。

4. 第廿五節繼續財主與拉撒路爆炸性的對比,不過這一次是對比他們在永恆的情況:財主在生前享福,拉撒路卻受苦;財主在永恆受痛苦,拉撒路卻享福。財主受苦不是因為他的財富很多,而是他沒有好好的照顧有需要的人像拉撒路這些有需要的人,拉撒路在永恆也沒有辦法照顧財主,對比是鮮明的!

死亡把人的一生劃上了句號,蓋棺而定論,這是死亡的終極性,你在永恆要在那一處?你有沒有好好的思想過?



三、死亡的警告

1. 如果你可以從死亡回來的話,你會如何活下去?這正是財主的想法,當他明白他現在的處境是沒有辦改變的了,他向亞伯拉罕發出了第二個請求:「求你打發拉撒路從死人中復活,向我五個兄弟報一個消息,警告他們不要只為自己而活,要為永生來作準備,千萬不要來陰間受苦,這是非常可怕的鬼地方。」


2. 我邀請會眾中任何一位願意的人,爬進前面這一個棺木,躺在裡頭,假裝你是死了,我給你一張紙,一支筆,你可以在棺材中寫下假若你能從死亡中復活,能夠在棺材裡爬出來,你會向我們說什麼話?你會帶給我們什麼的信息?我不勉強你,可是若有人願意的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机會去反思一下你的人生,思想永恆的方向,然後勉勵大家,講道結束的時候,我會讓你有机會分享你的感受,有沒有願意的人?

3.  第廿七節是財主從地獄送出來的警告:「不要來這鬼地方,今生要為來世作好準備,因為在永恆裡,你已經沒有机會作工,一切已成定局!」

天韻的一首歌:「今生若比永恆長」把財主的警告描寫得淋漓盡致。

今生若比永恆長,讓我們吃喝快樂吧!
管那生命盡頭有沒有方向、答案!

今生若比永恆長,讓我們賺取金銀吧!
還有哪種投資,利潤比這更大!

今生若比永恆長,讓我們求取功名吧!
叫那世上的人,從心裏發出讚歎!

今生若比永恆長,讓我們隨心所欲吧!
只這曇花一現,就讓它瀟瀟灑灑!

可是誰不曉得,今生不比永恆長,不比永恆長!
永恆要去何方,今生就要思想,
人若賺得了全世界,賠上了自己的生命,
能用什麼來換!能用什麼來換!


4. 財主要告訴他的兄弟:「不要學我一樣,單顧自己的享受,要注意你處理財富的方法,檢討一下你的人生,把神給你的金錢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在今天紙醉金迷的物質社會中,不少人只是為金錢而活,每天想的就是金錢,收入、與享受,在他們的眼中,什麼有神、沒神,什麼來生與永恆,甚至公德、良知、愛心、尊嚴,統統都不在乎,只有錢、錢、錢!有錢可以驕奢淫逸,錢就是一切,錢等於生命!

可是從地獄來的警告告訴我們:死不難,也不可怕;生得好才難,生得不好才可怕,生無愧於死,死無愧於生,在這聲色犬馬的時代,這警告可能是被認為是「老套」,你說呢?

5. 在我母親的喪禮中,有五位來賓是從母親生前參加的一個老人中心來的,二位是傳道人,一位是社會工作者,二位是媽媽在中心認識的朋友,在那十年當中,母親每週去這長輩中心兩天,參加各有意義的活動,中心教她做絲綢花,洗衣服,演講,她交了不少忘年的好友,一同出遊,在媽媽晚年的日子裡,提高了她生命的質素。我為這個中心的同工感謝神,他們在香港這極度物質的社會中,關心老人的需要,愛他們,陪伴他們,這是偉大的工作,這也正是比喻裡要我們去做的事,因為我們與神的關係是要從我們與人的關係中反映出來,當我們愛神,我們也會去愛人,關心社會上沒有人關心的人。

6. 亞伯拉罕回答說:「不需要從死亡中復活的人去傳講財主的警告,聖經已經很清楚告訴我們有生之年應該是如何去活。」


「摩西和先知的話」說什麼?律法最大的誡命第一、全心的愛神;第二,愛你的鄰舍。今天沒有死人復活,帶來了地獄來的警告,但聖經已經的清楚的告訴我們應如何去活,你聽見了沒有?


 結論

1. 我從母親的喪禮回來的路上,想了很多關於未來的日子要如何的去活,剩下來的年日不是很多,雙親都已經過去,我與他們相會的日子並不很遠,未來的這十幾、二十年,我要怎麼去活?

2. 我決定要為永恆預備,盡心的愛神愛人,照顧那些有需要人,在我有机會的時候,為來生作好準備。

3. 你呢?


回應詩歌




討論問題

1. 假若你能死後復生,你現在的生活會有些什麼的改變?你會如何教導你的小孩如何的生活?
2. 財主為什麼死後會下到陰間?神如何決定你死後會去天堂或是地獄?
3. 你相信有天堂?有地獄嗎?為什麼?請分享你相信天堂與地獄的原因。
4. 你認為你對那些「坐在你門口」貧窮人有什麼的責任?為什麼?你有什麼具體的行計劃去幫助我們中間的有需要的人?
5. 「生無愧於死,死無愧於生」,在這聲色犬馬的時代,你認為這是「老套」的東西嗎?為什麼?
6.  在今天紙醉金迷的物質社會中,不少人只是為金錢而活,每天想的就是金錢。你對這種的人生觀有何感想?為什麼這些人不去思想永恆的方向?你如何幫助這些人改變這種生活的方式?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以死亡為中心的第二篇信息,受媽媽的死所觸發,感覺特別的深。連續兩個主日都以死亡為主題,有些會眾不一定習慣,所以我特別向聽眾道歉,希望不要冒犯了他們,其實路加福音十六章十九至三十一節的經文,是一早已然定好,是耶穌生平糸列中的其中一講,是剛好配上,這也是聖靈的安排。

2.  從殯儀館借來一個棺木作道具,是最適合不過的了,我想模仿宋尚節用棺材作道具已經很久了,這一篇的信息剛好,希望帶來的震撼,讓人從死亡的角度來思想人生,這是千載難逢的机會,不知死焉知生,這正是耶穌講這比喻的中心思想。

3. 開放給聽眾上來爬進棺材默想,然後與會眾分享感受,是有危險性的,因為不知道什麼人會回應這呼召,可能最好還是預先安排好一位自願者。這也是講者與聽者的一種互動。

4, 經文中財主與拉撒路的對比,不論是今生或是來生的對比都是非常的強烈與戲劇性,在聖經中的例子不多,應該多強調,這也是教導弟兄姊妹讀經的一種方法。

5. 在應用方面,我從「幫助有需要的人」的角度擴大為「摩西與先知的話」,這是講章中重要的一個決定,這樣會更廣一些,但只應用第一個角度也是足夠了。

6. 以下是更新傳道會李定武牧師同一篇經文的講章,以供參考與比較:






Monday, February 6, 2012

死亡別狂傲,林前 15:50-58

死亡別狂傲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五十至五十八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2.05

福遍中國教會- 2012年02月05日【林永健牧師- 死亡別狂傲】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謝謝大家為我的母親禱告,我母親已經於上禮拜二休士頓時間清晨一點五十分離開世界,回到她天上永恆的家鄉,謝謝各位這半年多不斷的代禱、支持與問候,我深受感動,你們的愛是我最大的安慰,感謝大家。

2. 我這一次回去陪著母親前後有十天的時間,與母親談話,和她一起禱告,與她過了一個農曆新年,慶祝她最後的一個生日。

3. 生生死死,看似遙遠,事實上,離我們不遠,我們每天正朝著牠走近;通往生死橋的路是孤單的,詩人說: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4. 當我們正享受生命的美好,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死亡卻一步一步移入了我們們的軸心,在我們與死亡相視相遇的一刻中,一切都應起了根本的變化,這是我這半年來的經驗。

5. 這一個星期福遍大家庭失去了五個會友與親人,最年輕的只有三十多歲,最大的八十九歲,有父親,有母親,有祖父,有妹妹,大部分都受著癌症的折磨,死亡的過程是沒有味道的日子,這沒有味道的日子真沒有味道。我發現自己這段日子沒有什麼精神做任何的事。

6. 西方人大量討論死亡,建構不同層次的理念,有生的日子,在其間徘徊張探。二零零五年,世界最大的會計公司之一,KPMG 的總裁奧凱利(O'Kelly)患上末期腦癌,只有六個月的壽命,他決定公開談論自己的死亡,著書(Chasing Daylight)記錄自己每一天剩下的日子,正面討論死亡的意義。幾年前電腦教授鮑什(Professor Randy Pausch)患了末期癌症,他給了人生最後的一次講習會(The Last Lecture),教導人怎樣實現孩提時代的夢,無懼死亡。

7. 中國人將死大而化之,自自然然,不問不答,死死實實的在生死兩限中活上幾十年,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

8. 日本人對死亡是最傷感的一個民族,「死亡」的意念泌透日本的文學與藝術。提到日本,我們想起火山、地震、廣島原子彈,自殺隊,武士道精神和切腹自殺,日本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日本人視死如歸,認為死亡是歸回創造,歸向完美。去年日本核電廠的工人,視死如歸,進入熔化爐,完成修理的工作,最後每一個人都付上了生命的代價。

9. 但死亡的實相卻無從得知,誰能由死亡回轉,告訴世人,死亡是什麼回事呢?

10. 現代人呢?我們生活在地球村,死亡不再各歸各管,牠成了集體的經驗,也就是集體的恐懼,社會這樣進步,我們應當沒有了許多橫死、他死、暴斃的理由。但死亡依然撞口撞面而來,當物質愈充裕,資源愈豐盛,生命反而愈脆弱,科學愈發達,死亡的過程比死亡更可怕,治療帶來的痛苦往往比死亡更淒涼,資訊發達,把時間縮短了,鏡頭拉近了,使我們受的震盪和戰慄相應也膨漲了。

母親一年前胃開始不舒服,經過四次的胃鏡檢視,六個月後斷症為惡性胃癌,腫瘤有五公分大,已經穿過胃壁,長到胃外面的腹腔,生命只有六個月,那時,我剛好在香港,當我和我的弟弟把這個壞消息告訴母親的時候,我們難過得淚流滿面,母親卻從容接受,心境平靜得出人意外,我們因為資訊的發達,胃鏡透過錄像,看到腫瘤的恐怖,簡直是與死神踫個照面,受著心靈極大的震盪,之後每天受死亡的威嚇,受盡折磨,連生也不知所措。

11. 在這個時候信仰不再是接受一些教義為真理,而是生活、生命的態度,這信仰不再是些理論,而是生命長期累積、體驗、發展出來的成果,不能臨時借取,臨時學習,這信仰不能令我們免受世間的悲傷與疾病,但卻可以賜給我們勇氣與意志力去面對困難,甚至面對死亡。

因為母親過世的沖擊,我對生命開始有一種新的體會,新的包容,新的欣賞,我感受到人的一生只可以用「恩典」兩個字來形容,生存就是恩典,不是靠人的本事可以賺取生命的一刻。

母親的癌症使她人生最後的一個月食不下嚥,最後連水也沒法喝下去,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沒有一天不吃或喝,食下各種食物,嚐各種味道的飲料,生命是充實而多姿多采,可是這一切不是自己個人努力而得或配享受的,能吃能喝,就是恩典,當有一天死亡的過程把這最基本的能力拿走的時候,我們無能為力,最後的一個多星期,媽媽很想喝茶、咖啡、可樂,可是喝了就會嘔吐,只好為喪失吃喝的能力而舉哀。

能走路,能上廁所,能講話,能看見,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白白從上頭來的恩典,不是你可以賺回來的。

12. 今天我還有悲傷,想到母親就會流淚,這世上凡有媽媽的地方就有奇蹟,人活到八十歲也需要母親,當我帶著兒女、妻子回家看母親的時候,她凝視著我們每一個人,眼裡滿是温柔與疼愛。死亡,你把我的母親搶走,可是死亡,你別狂傲!你不要沾沾自喜,更豐盛的生命要從你而生,在短短的睡眠過後,我們將永遠醒來,而死亡,你遂不再有,死亡,別狂傲,因為復活的生命正是你的解藥,新的生命必把你吞滅。

13.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說的正是這復活的盼望,復活的拉丁文的字根是 Resurrectus,而由此衍生英文字 Resurgence,意即「死而復生、重生、更新、回復青春、復出、重新升起」。


一、復活不再是血肉之體

1. 復活的時候,我們不再是這個會老化、朽壞的血肉之軀,現在這肉身不適合將來那永恆的家鄉,不能進入神的國與神永遠同住。


2. 五十節的上半「血肉之體」與下半「必朽壞的」是同義詞,「朽壞」(perishable)意即會變壞的,人死的時候,這血肉之體會變冷,最初六個小時每小時降温華氏 2.5 度;臉轉白,然後變青到黑色,血液不再流;身體會僵硬,先是臉部,然後肩膀、手臂,腳部;死後四十八小時,這朽壞的身體便開始腐化,細菌侵入肚腹,皮層,生出氣體,是為屍臭,使全身臃腫,開始腐化;日子久了,身體分解,塵歸塵,土歸土。

3. 這個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我們都要變為不朽壞的復活身體。


二、復活帶來基本的改變

1. 復活的時候,我們要經歷一種基本的改變,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


2. 「改變」在五十一與五十二節重複出現兩次,在新約出現六次,指的是本質上的改變,希伯來書的作者用這個字去形容「天地將被卷起來,像一件外衣,要變成了新的天地。」(希一 12)。像毛毛蟲變成蝴蝶一樣,這個字的另一衍生字(apallasso)有得自由、解脫、釋放的意味。復活帶來基本的改變,使我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是一種釋放。



3. 死亡基本上是一個過程,當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就像登上了一列火車,不知什麼時候會停下來,到達終站,等待的正是這個改變,可以脫離這衰殘的身體,這列火車無邊無際的向前走,像漫無目的,無止境,不知何時了,兜兜轉轉,卻始終不能到達目的地,那些送行的人在月台上向我們揮手,我們卻甚麼也聽不到,因為痛苦的軋軋車輪聲蓋掉了一切,死亡的過程像火車不斷向前,失去了方向。直等到我們遙望看見了復活的盼望,就會有到站的感覺,當火車到站的時候,踏出車廂,就是踏足永恆的彼岸,就在那一霎時,我們都要改變,穿上了不朽壞的復活身體。

我母親最後的日子,正是這樣的經歷,我陪著她一起走過,用神的話指向那最終的站,就是那復活的日子。

4. 有一位得了重病的姊妹這樣的問我:「這改變什麼時候才發生?」「保羅已經等了二千年,耶穌還沒有回來,他不是等了很久了嗎?」「我若先離世,我在天上等待我的親人,也不是要等很久才能見到他們嗎?」她的丈夫非常聰明而且有悟性地回答說:「親愛的,不是的!在天上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天上的時間與地上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當你踏足永恆的一時刻,正是耶穌要回來,身體要復活的一刻,很快眾聖徒都要一起復活!」這位弟兄的回答令我括目相看,肅然起敬,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他的想法是很對的。

那時候,「這必朽壞的必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必要變成不死的,」經上的話「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


三、復活要得勝死亡

1. 復活的生命勝過了死亡的權勢。「死被得勝吞滅」是引用以賽亞書廿五章第八節的應許,「吞滅」(swallow)這個字非常之精彩,是終止(to cause the complete cessation of a state)、消滅的意思,「新的生命將必死的生命吞滅」(林後五 4),復活的生命要將死亡終止,牠的可怕要被消滅。


2. 第五十五節用毒鉤來形容死亡的霸氣,牠的恐怖,牠帶來的傷痛與眼淚、悲傷,有一天都要被復活的生命所吞滅、所終止:不再有戰慄、不再有眼淚、不再有悲哀、不再有化寮、不再有開刀、不再有嘔吐、不再有疾病、不再有罪惡、不再有遺憾!


3. 「死啊!你的權勢在那裡?死啊!你的毒鉤在那裡?」保羅向死神挑戰,嘲笑牠的無能!因為基督已經得勝了,祂在十字架上勝過了罪惡的權勢,祂的復活得勝了死亡,今日我們可以向死亡誇口,死亡,別狂傲!




4. 我超喜歡這一段經文,過去六個月當中,我受盡了死亡的恐嚇,被牠的權勢所折磨,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了。

5. 以下是一首押韻的十四行詩,是十六世紀英國詩人唐約翰(John Donne, 1572-1637)的作品,作者也是死於胃癌。



受盡癌症折磨三十年的蘇恩佩女士把這首詩翻為中文:「死亡,別狂傲!」把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五十五至五十七節的精髓表達無遺,請欣賞。詩分三組四句,是 ABBA, ABBA, CDDC 平行押韻的寫法,最後加上兩句作總結:「死亡遂不再有。死亡,你必喪命!」


這首詩正代表我現在的心境!


結論:我應如何活下去?

1. 第五十八節是全章的結論:所以(So then)我們應如何活下去?

2.  結論只有一個主動詞:「要」(Become)是命令的語氣,「因著死亡你回望,量度活著每一刻的意義。」(Luci Shaw)。

兩個分詞(participles):1)「多作」主工(abounding in the work of the Lord);2)「知道」(Knowing)你做主工的勞苦並不是徒然的。

兩個形容詞(adjustives):1)務要堅固(steadfast);2)不可搖動(immovable)。兩個是同義詞,重複地強調堅定的語氣。意思是「坐定定的像泰山一樣,堅定不移」,這是形容作主工的態度,事奉主不要高高低低,三分鐘熱度,三心二意,不要灰心,穏穏定定,忠心不移!你要成為這樣的人去事奉主,多作主工,同時心中要知道這一切都有特別的意義,並不是徒然的。


3. 今天我們活著有很多的「必要」,生活的必要,工作的必要,追求事業成功的必要,生兒育女的必要,許多許多的「必要」,當死亡驟然一笑,都不必是必要了。這是死亡可以帶來的智慧,你想要如何活下去?


4. 你可以寫一張清單,告訴自己,你應該如何活下去?朝著死亡走,我活著的方向是什麼?這是我在母親死後的反醒,我的清單是:

a)我要懂得欣賞生命的恩典;要活得像一位剛嬴得比賽的運動員,正在多跑一圈來享受嬴的愉快,因為勝負已分,基督已經得勝了,餘下的人生是最後的一圈,是毫懼怕,不需要再爭競,我要靠主過得勝者的生活,遙望天上永恆家鄉的彼岸,以恩典度日。

b)忠心的走完當走的路(finish well)!時間不會是很多了,要忠心走完人生的路。

c)努力向未信主的家人傳福音,他們需要神的安慰,更需要永生的盼望。 你呢? 


討論問題

1. 你對這一篇的講章有何感想?「死亡」是很少講的題目,你對討論「死亡」的態度是避而遠之呢?還是很願意去思想「死亡」的意義?為什麼?
2. 你有經歷過家人或朋友過世嗎?「死亡」給你什麼的經驗?請分享。
3. 為什麼人會對死亡有恐懼?你害怕死亡嗎?為什麼? 4. 若你今天過世,你最捨不得的是什麼?為什麼?如果,你只有一百天的生命,你打算怎麼過?有那些事情你必要去做才覺得不會有遺憾?
5. 「復活」是什麼的一回事?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復活的人,我們又怎樣去了解復活的真相呢?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五十至五十八節有什麼的啟示?
6. 如果你今天面對死亡,你有「死亡,別狂傲」的勇氣嗎?什麼是「死亡,別狂傲」的勇氣?如何有能有這勇氣去面對死亡? 7. 如果你要列一張「今後我要如何活下去」的清單,上面會有什麼的結論?
8. 「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對你有什麼意義?你有什麽實際的行動計劃願意與大家分享?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母親過世的時候寫的講章,是親身的經歷,復活的盼望是良藥,是被死亡折磨之下的倚靠,這經歷刻骨銘心,重整人生的意義,教會弟兄姊妹的關懷與代禱成為每日生活的支柱,心中銘感弟兄姊妹的的厚愛。

2. 「死亡」是講台很少講的題目,特別是中國人,不願問也不願答,或許有人覺得這一篇講 章太殘忍,描寫面對死亡的戰慄,令聽眾害怕,可是死亡就那麼可怕,面對牠的權勢,才能真的了解基督得勝了死亡的偉大!而且許多跟我一樣親身經歷死亡的霸氣的人,我們同樣需要聽神的話賜下的安慰,我不用再害怕,因為基督已經得勝了死亡。

3. 基本上這是我在母親安息禮拜中的講章,會有一點的修改,中心卻是一樣:「死亡,別狂傲!」

4. 我相信這是每一個人需要聽的信息,特別是那些正經歷死陰幽谷的人,我感謝神,祂安慰了我,我求神同樣地安慰所有被死亡壓迫的人!

5. 講章的中心思想:
死亡對信徒並不可怕,因為復活的生命勝過了死亡。

主體:死亡別狂傲的原因… (為什麼死亡並不可怕?)
補語:因為復活的生命勝過了死亡。

講道大綱

引言:
1.)母親的死亡帶來給我的憂傷(我)
2.)死亡臨到福遍的五個家庭的影響(我們)
3.)西方人、中國人、日本人、現代人對死亡不同反應與懼怕(世人)
4.)死亡對我們的信仰並不可怕,因為復活的生命正是死亡的解藥(信徒)

死亡不可怕的原因:
一、因為復活帶來新的生命 —不再是血肉的身體,50
二、因為復活帶來基本的改變 —死人要成為不朽壞的,51-52
三、因為復活吞滅了死亡 —死亡你別狂傲,53-57

結論:
死亡既然不可怕,我(們)應如何活下去?要堅固、不可搖動、多做主工、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