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5, 2024

愛在真理中—實踐篇,約翰三書

愛在真理中—實踐篇
約翰三書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4.11.03



引言

約翰三書是新約聖經中最短的一冊,只有 219 個希臘字。

約翰二章 2 節使它變得著名:「親愛的,我祈求你在各方面都興旺健康,正如你的靈魂興旺一樣」。

歐拉‧羅伯茲(Oral Roberts)在將繁榮神學轉化為主流電視佈道的核心訊息:「健康與財富福音」(Health and Wealth Gospel)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種子信仰概念。

Oral Roberts 是一位靈恩派傳教士,也是俄克拉何馬州塔爾薩市 Oral Roberts 大學的創辦人。約翰三章的書信對他的屬靈生命有重大的影響。Roberts 在一次個人掙扎中感到神透過約翰福音 3 章 2 節對他說話。這節經文暗示神要的不只是靈性的繁榮,而是生活各方面的繁榮。

詹姆士王版本將這節經文翻譯為 「親愛的,我首先願你興旺健康,如同你的靈興旺一樣。羅伯茲相信這表示神希望我們在各方面都能豐盛,包括健康和物質財富。

羅伯茲的傳記作者 David Harrell 分享了一個關鍵時刻。一天早上,Oral 趕著巴士去上課。雖然他已經讀過許多遍新約聖經,但是這節經文讓他感覺很新鮮。他打電話給妻子 Evelyn,讀給她聽。她挑戰他說:「聖經裡沒有這段經文。但是 Oral 堅持說,「我只是讀了一下」。

Oral 意識到他並沒有宣揚上帝是良善的。他認為這節經文顯示,如果是真的話,神一定是良善的。這個想法對他們來說是革命性的。他們一直被教導說,要成為基督徒,你必須是窮人。但是現在他們想知道這是否會改變。他們興奮地討論這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意義。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可以擁有一輛新車或一棟新房子?Evelyn 後來說,那天早上標誌著 Roberts 在全球事奉的開始。她相信這啟發了他的思考。

這個「發現」讓 Roberts 開展了著名的醫治事工。今天,約翰三章 2 節在許多支持「繁榮福音」的五旬節派和靈恩派基督徒中很受歡迎。

我參觀新加坡的新創造教會。

然而,這並不是約翰的原意。健康和成功是古希臘字母中的標準問候語。約翰三章 2 節中的字句並非聖經中的應許,而是標準的問候方式。Chris Thomas 是一位新約學者,他教導我們約翰三章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如何正確地閱讀古代書信。

他將之與保羅如何以標準的問候方式開始他的書信相提並論。當我們說「你好嗎?今天,我們不期望一個人的健康有完整的描述。通常,「很好」是我們得到的答案,不管人們的感覺如何。如果有人將約翰的問候詮釋為神學上的陳述,他們就錯過了更大的畫面。以下的經文會顯示約翰對教會及其福祉的嚴重憂慮。

它講述了作者約翰面對的一種情況--一個故事。

情況


約翰是長老,正試圖與一個拒絕他的權柄的人所帶領的家庭教會同工。我們不知道這是因為距離的問題還是其他問題。約翰還不能去探訪這個教會,所以他派信和代表去與他們聯繫。這種情況很可能在早期的教會領袖中很常見。

例如,保羅的教會遍佈地中海。當爭論出現時,旅行是很困難的,因此書信就變得非常重要。保羅使用書信和信差與加拉太、歌羅西和帖撒羅尼迦的教會溝通。提多、提摩太和西拉等人以這種方式幫助他。在這種情況下,底米丟是約翰的信使之一。

約翰三書表明約翰團體有許多分散的會眾,很可能在小亞細亞西部,以弗所附近。當這些會眾成長時,他們歡迎新的歸信者,但這些人對教會的歷史或使徒傳統的重要性所知甚少。想像一下,年輕的基督徒相信耶穌,但對他的信徒或他們的教導卻不甚了解!約翰福音 3 章中的名字──Gaius、Diotrephes 和 Demetrius──都是希臘人,顯示當時的文化背景遠離猶大和加利利。當像約翰這樣的使徒長老站出來時,有些人可能會抗拒順服。他們可能會想:「我們的信心對我們有用!這感覺是對的!為什麼我們要順服一個我們不認識的人?

因此,約翰三章提出了關於解決教會中的衝突和教牧領導的基本問題。約翰承認他的問題,這封信顯示他解決問題的策略。

衝突是什麼?多特腓的問題是什麼?他非常敵視約翰。第 9 節希臘文的動詞被翻譯成「將無所事奉」,是用現在式。這表示約翰所說的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種長期的態度。

這個動詞有兩個意思。首先,它的意思是 「接待或歡迎 」某人。Diotrephes 不會對宣教士好客。第二,它的意思是 「承認 」某人。Diotrephes 不僅拒絕好客,也拒絕約翰作為長老。通過辭退傳教士,他拒絕承認約翰的權柄,而且這種態度還在繼續。

學者們推測約翰三章的緊張關係。這封信反映了使徒之後領袖的轉變。主要有兩種觀點。

首先,有些人認為 Diotrephes 代表了關於教會政府和領導的爭論。在使徒之後,長執主教獲得了對地方教會的獨立權柄。刁特腓可能是這些領袖中的一個,他想要更多的控制權。他可能主持了一個家庭教會,並想要更多的影響力。他不喜歡約翰的權柄,認為教會應該跟隨他。

另一種觀點認為 Diotrephes 是一位有魅力的領袖。他可能喜歡在自己的角色中自由發揮自發性和創造性,獲得了追隨者,並覺得自己很有權柄。從他的角度來看,約翰代表一個試圖限制他的權威。

第二個主要觀點著重於教義而不是教會管理。Diotrephes 可能與約翰一書和約翰二書中提到的分裂主義者結盟。另外,他也可能是一個敵對的宣教士,或是一個背棄約翰福音教義的成員。他很可能接受了與約翰為耶穌辯護相反的運動。

這兩種觀點都很難成立,因為約翰三章所提供的關於當時鬥爭的資料有限。我們最好避免把事情過於複雜化。Diotrephes 是一個有權勢的外邦領袖,他拒絕約翰的權柄。他可能利用約翰團體現有的神學辯論來削弱約翰的影響力。然而,幾乎沒有證據顯示約翰將 Diotrephes 視為分裂的主要對手。

這與約翰二書非常相似。真理 6 次。愛或所愛 6 次(1、1、2、5、6、11)。行在愛和真理中。

在真理中實踐愛。

我想分享三點:




I. 在真理中實踐愛是一種辨別力。1-4

1. 約翰在信的開始讚美蓋俄斯忠心地行在真理中。他的問候充滿了溫暖和愛。他稱 Gaius 為 「所愛的人」,顯示出深厚的個人關係。「我最大的喜樂,莫過於聽見我的兒女行在真道上。- 約翰福音 3:1-4


2. 約翰的這句話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提醒。約翰所指的真理是什麼?它不只是知識或教義;它是被耶穌基督改變的生命。行在真理裡就是每天活出福音,做出反映基督教導的選擇。這是關於正直、順服和忠於神的話語。

3. 在現今世界,真理常被視為相對或主觀的。但是約翰提醒我們,神的真理是永恆、不動搖、有生命的。對教會來說,行在真理中就是使我們的生命與耶穌的教導一致。就像約翰看到蓋俄斯忠心地生活而喜樂一樣,當神看到我們行在祂的真理中時,祂也會喜樂。

4. 真理將我們全部裝入。「蓋尤斯,我用真理去愛」。應用: 在真理中行,就是每天都要決定神的道路比世界的道路優先。讓我們撫心自問: 我們是否根植於聖經,讓聖經引導我們的生活?我們的言行是否反映基督?在真理中前行會加強我們的信仰,並成為我們周圍人的有力見證。舉例來說

a. 以誠信為優先: 當面對工作場所的情況,有同事將您的想法據為己有時,選擇直接解決問題,而不是保持緘默或說閒話,這反映出您對誠實和正直的承諾。

b. 選擇仁慈: 當你對不同意你的人感到沮喪時,以仁慈和諒解的態度回應,而不是憤怒,這顯示你將神的愛和恩典之道放在優先地位,而不是世俗的報復傾向。

c. 持續禱告: 每天早上花時間禱告,在開始一天的生活之前尋求神的引導,這顯示您每天都決定把自己植根在神的裡面,而不是不經思考就匆匆忙忙地投入一天的生活。

d. 服務他人: 在當地收容所做義工或幫助有需要的鄰居,反映出基督的愛在行動中的真理,將服務和憐憫放在優先於個人的方便或舒適。

e. 堅守信念: 當社會出現壓力,要我們在道德問題上順服或妥協自己的信仰時,堅守聖經的原則,即使不受歡 迎,也顯示出對神真理的委身。

f. 在人際關係中誠實: 開誠布公地與朋友或家人溝通你的掙扎或感受,而不是躲在表象後面,這會促進以真理為根基的更深刻、更有意義的聯繫。

g. 反思媒體消費: 決定限制接觸特定的媒體或與聖經價值相抵觸的活動,顯示出你有意與神的方式保持一致,保護你的心思意念。

h. 鼓勵他人: 當某人正經歷艱難的時刻時,提供聖經的鼓勵,而不是陳腔濫調或空洞的安慰,顯示出你透過神的真理來提升他人的決心。

i. 慷慨地生活: 有意識地決定給予有需要的人,無論是透過財務上的支持、時間或資源,都反映出神慷慨的愛,並反擊世人囤積或以自我為優先的傾向。

j. 道歉與寬恕: 當你認知到你錯待了某人時,採取步驟道歉並尋求寬恕,反映出你在真理中前行。同樣地,饒恕那些對不起你的人,也顯示出你對神的方式的委身,而不是世人經常記仇的方式。

5. 沒有真理的愛:它可能是空洞和虛偽的,而且往往沒有幫助,因為它沒有告訴你你需要聽到的。應用: 沒有真理的愛可能會導致表面上看似關懷的情況,但卻缺乏誠實、責任感或真正的聯繫。以下是一些例子:

a. 助長壞行為: 朋友可能會基於愛的慾望而支持另一個朋友的有害習慣,例如濫用藥物或賭博。如果不面對這些問題,這個朋友就沒有如實告知這些行為的潛在後果。

b. 避免衝突: 配偶可能會隱瞞自己的感受,以免令他們的伴侶不開心。雖然保持和平看似是愛,但這種缺乏誠實的態度可能會導致怨恨和誤解。

c. 虛假的讚美: 一個人可能會為了避免傷害別人的感情而給予不真誠的讚美,例如告訴同事他們的表現很好,但事實並非如此。這會妨礙真正的改進和成長,導致雙方錯過有建設性的回饋機會。

d. 忽略界限: 家長可能會讓孩子為所欲為,因為他們想讓孩子覺得他們有愛心或有趣。然而,長遠來說,這可能會導致界限的混淆,並造成不健康的關係。

e. 糖衣炮彈: 在傳達壞消息時,有人可能會過度地緩和對孩子的打擊,導致誤會。例如,醫生可能會為了顧全病人的感受而淡化嚴重的診斷,這可能會阻止他們採取必要的治療步驟。

f. 忽略關係中的問題: 伴侶可能會忽略關係中的重大問題,以維持和諧。他們可能會避免討論重要的話題,認為讓事情保持平靜會比較有愛,但這可能會造成長期的問題。

g. 溺愛孩子: 父母可能會過度保護孩子,讓他們免於失敗或失望,認為自己是在保護他們的感受。這種做法可能會妨礙孩子學習關於適應力和真理的寶貴人生課程。

h. 團體思維:在團隊中,個人可能會同意大多數人的意見,以維持團結的感覺。這可能會壓制不同的觀點和潛在的創新解決方案,最終損害團體的效能。

6. 在這些例子中,儘管行動背後的意圖可能是愛,但缺乏真相會導致損害關係、妨礙成長和產生誤解的後果。真理塑造了如何表達愛: 真理幫助我們知道我們的行為是否是愛。


二.實踐真正的愛就是款待。 5-8


1. 在 5-8 節中,約翰讚揚該猶對信徒同工的熱情好客和愛心,特別是對他來說是陌生人的人。他鼓勵蓋尤斯繼續支持和歡迎這些傳教士,並強調這種熱情好客使他成為「真理的同工」。

2. “親愛的弟兄姊妹,你為這些弟兄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忠心的,儘管他們是陌生人。” - 約翰三書 1:5

3. 在早期教會,熱情好客對於傳播福音至關重要。旅行的傳道人依靠信徒的善意提供住宿、膳食和支持。蓋尤斯願意開放他的家不僅是一件好事,也是對福音的愛和支持的強大行為。

4. 應用:今天,熱情好客對我們的基督徒見證仍然至關重要。我們家門口可能沒有傳教士,但我們仍然可以向他人敞開心扉和家園。款待可以很簡單,例如歡迎新的教會成員、向孤獨的鄰居伸出援手,或與有需要的人分享一頓飯。這是為了創造一個可以感受到和分享神的愛的空間。我們的熱情好客祝福他人,並使我們與上帝服務和社區的心保持一致。

5. 沒有愛的真理:它可能是殘酷和無情的,而且往往沒有幫助,因為它很難接受。

一個。 殘酷的誠實:告訴朋友他們穿的衣服看起來很糟糕,而不考慮他們的感受。雖然該聲明可能屬實,但其表達方式缺乏友善和敏感性。

b. 沒有鼓勵的批評:只專注於某人做錯的事情,而不承認他們的努力或改進,從而對某人的工作提供回饋。這會使他們士氣低落並扼殺他們的動力。

c. 公開羞辱:公開面對某人的錯誤或失敗可能會傳達真相,但如果沒有同情心,可能會羞辱他們並損害人際關係。

d. 直言不諱的建議:家庭成員可能會針對某人的人生選擇提出殘酷的事實,例如,“以你目前的態度,你永遠不會成功。”雖然這種說法可能是正確的,但缺乏建設性的支持和鼓勵。

e. 忽視感受:在討論敏感話題時,強調事實而忽略對方的情緒反應可能會顯得冷漠和漠不關心。例如,“我不在乎你的感受;我不在乎你的感受。”報告將於明天到期。

f. 宗教中的法制主義:嚴格執行宗教規則而不考慮個人的鬥爭可能會將人們拒之門外。例如,強調道德失敗而不提供恩典或支持可能會導致羞恥感。

g。 沒有同情心地面對罪:在沒有表現出同理心或願意幫助他們的情況下解決某人的罪或失敗可能會導致譴責而不是恢復的感覺。

h. 過於挑剔的教養方式:父母可能會過於嚴厲地指出孩子的缺點,導致孩子感到不受重視或不被愛,即使父母有意促進孩子進步。

我。 分享八卦:告訴某人關於另一個人的令人不快的事實,而不考慮它可能對該人的聲譽或感情產生的影響,缺乏愛和同情心。

j。 忽視恩典:在有關宗教或道德的對話中,堅持自己信仰的真理而缺乏溫暖或理解可能會疏遠他人,而不是吸引他們。


三.實踐真愛就是解決衝突。 9-13


1. 約翰警告我們有關丟特腓的事,他是一位想成為最好的教會領袖。丟特腓拒絕約翰的權威,拒絕歡迎其他信徒,甚至驅逐那些歡迎的人。他的行為是出於驕傲和自負,在教會中造成分裂和傷害。

2. 約翰說:“親愛的弟兄啊,不要效法惡,而要效法善。” (約翰三書 1:11)。丟特腓提醒我們,如果我們不小心,驕傲和自我中心的情緒就會在教會中滋長。當我們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時,我們就會破壞教會的團結並阻礙福音的工作。但約翰鼓勵我們效法良善,效法那些表現謙卑和愛心的人。

3.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驕傲或自以為是的時刻。我們不應該尋求權力或認可,而應該互相提升和幫助。這種做法尊崇基督並加強教會的合一。

4. 解決愛與真理衝突的三種策略:

一個。 不要放過情況。

b. 透過明智的建議保持客觀性。

c. 直接面對反對派。


約翰的第一個策略:約翰沒有放棄與丟特腓的關係。他先寄了一封信,但被忽視了。隨後又派遣使者,也遭到拒絕。約翰沒有氣餒,而是繼續努力。約翰三書是他的第二封信,由另一位名叫德米特里的使者發出。約翰決心不放棄這座教堂或丟特腓。

約翰解決衝突的首要策略是保持聯繫而不是撤退。通常,當我們面對意志堅強的人時,我們的本能是退縮。我們可能認為最好“等等看”或遠離。有些人甚至可能聚集起來反對丟特腓這樣的人,悄悄地破壞他。正如《約翰三書》第 10 章中提到的,他們可能會議論他。

但我們應該與像丟特腓這樣的人保持聯繫,以幫助拯救教會。有時,他們將對教會的熱心與野心混為一談,從而傷害了所有人。約翰也知道丟特腓需要幫助。如果約翰撤退,丟特腓就不會尊重他。丟特腓需要約翰的熱情和堅持。這是觸及他內心的最好方式。這種勇敢的做法正是約翰向丟特腓表達愛的方式。

雖然這一策略看起來很簡單,但今天聽起來可能很理想化。當一個激進的領袖挑戰牧師時,這可能是有風險的。牧師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工作。丟特腓意識到了這種權力鬥爭。因此,牧師需要教會以外其他人的支持。教會領袖應該鼓勵並支持牧師。牧師不能獨自面對像丟特腓那樣的挑戰。


約翰的第二個策略:約翰得到了蓋烏斯的支持。蓋烏斯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操控或對抗丟特腓。他了解情況,並沒有陷入危機。蓋烏斯保持中立,可以幫助約翰看得更清楚。

當德米特里厄斯和蓋烏斯在一起時,他是否分享了他所了解的情況?當約翰拜訪並與蓋烏斯面對面交談時,他們就危機交換了想法。約翰並沒有利用該猶來詆毀丟特腓;而是利用該猶來詆毀丟特腓。他需要蓋烏斯的客觀觀點來了解問題的嚴重性。

蓋尤斯成為約翰的一個有用的參考點。他可以提供見解,就像提多在衝突期間對保羅所做的那樣(哥林多後書 7:5-13)。牧師在面對傷害後常常很難保持客觀。約翰需要蓋烏斯作為參謀。來自明智領袖的經驗豐富的建議可以幫助牧師應對當今的類似情況。

約翰的第三個策略:約翰願意親自會見丟特腓。如果他不能到場,他會寫一封信。但一有機會,他就會親自去。這種做法是有風險的。保羅在哥林多的艱難訪問期間也冒了類似的風險(哥林多後書 2:1)。他遭到拒絕並被要求離開。

約翰很可能感受到了避免與丟特腓發生衝突的誘惑。寫信或派信差比親自面對某人更容易。許多領導者都在為此苦苦掙扎。有些人可能是在衝突中長大的,很難面對困難的情況,而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過去的經歷而感到無能為力。

然而,約翰相信他能夠處理好這種情況,因為他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他一直與教會成員保持聯繫,諮詢他的使者,並計劃與蓋烏斯交談。他知道神與他同在,並希望真理得勝,讓教會體驗到自由和喜樂。神希望所有教會在愛和真理上都有成長。

如果每個參與者──約翰、丟特腓、牧師和平信徒領袖──不能真誠和勇敢地堅持真理和愛心,教會就會遭受損失。

這提出了現代問題。教會該如何為對抗做好準備?哪些流程可以確保問題被秘密解決?有些教派有解決衝突的結構,但許多獨立教會沒有。牧師必須獨自面對丟特腓嗎?這會導致混亂嗎?

此外,個人還必須考慮一個更令人困擾的問題。在《約翰三書》第 10-11 章中,約翰似乎準備對像丟特腓這樣的人採取果斷行動。如果丟特腓不悔改,約翰可能會將他從教會中除名,就像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 5 章中所建議的那樣。如果需要的話,我們準備好拒絕不悔改的丟特腓了嗎?我們願意這樣做嗎?

當我們結束對約翰三書的反思時,讓我們記住它教導我們的關鍵主題:

1. 行在真理中:我們應該使我們的生活與神的話語保持一致,並且每天尋求祂的指導。

2. 憑愛心行事。實踐熱情好客:我們需要互相表達愛和支持,並向有需要的人敞開心扉。

3. 約翰三書提醒我們身為基督徒的呼召。我們要遵行真理,活出愛心,促進教會內的合一。願我們像該猶一樣,成為忠實的僕人,為上帝的心帶來喜樂,並表現出祂的恩典和慈愛。


結束祈禱

主啊,感謝祢的話語在真理和愛中引導我們。幫助我們忠實地行走在你的真理中,敞開心扉熱情好客,並拒絕可能分裂我們的驕傲。加強我們對您的承諾,幫助我們成為您愛的榜樣,為您的名字帶來榮耀和榮耀。阿門。


行在愛和真理中,約翰二書

行在愛和真理中
約翰二書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4.10.27


引言

距離美國大選還有九日的時間,網上傳來各種宣傳的信息,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目的,無所不用其極,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真理满天飞,彼此之间争个不停,最后谁是真理根本分不清,信息不斷地泛滥,很多時候,結果變成你信的就是真理,你不信的,不論如何證明是真的,對你都不是真理。真理到底是什麼?

這次我在國外三個月,人人都在問我:美國是不是很亂?到處都是槍擊殺人的事發生?是不是到處都有搶劫?搶劫的若是1000美元之下的,警察不會管?是不是非法移民很多?最後他們都很緊張地問:林牧師,你會選誰作總統?他們看的新聞與我們看的一樣,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理到底是什麼?


「真理是什麼呢?」這是彼拉多在約 18:38有名的宣告。


彼拉多審問耶穌的時候,有關耶穌種種傳聞事蹟,彼拉多身為羅馬政府派駐猶太地區的最高行政首長,早有所聞。耶穌所說的話,刺入人心,往往言人所未曾言;他所行的事,超越常情,每每令人無法解釋。彼拉多發現耶穌的確是一個具有群眾魅力的領袖人物,在彼拉多的心中,耶穌是真的,還是假的並不重要,只要耶穌所言所行,不引起社會騷亂、不觸犯羅馬人的統治權威,他懶得管耶穌是否真的是彌賽亞。

這一次情況有些不同,耶穌在眾人歡呼擁戴聲中進入耶路撒冷,耶穌在猶太人中引起了不少爭議騷動,最後甚至被猶太人的宗教領袖控告,欲將耶穌置之死地而後已。這個棘手的燙山芋(yù)終於轉到彼拉多的手中,在面審的時候,耶穌昂然挺立、不懼不餒地當庭宣告:

「……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約 18:37)

老實說,彼拉多根本聽不懂耶穌說的是什麼。真理對彼拉多並不重要。

彼拉多在心中嘀咕:「真理?真理是什麼?」

彼拉多這一聲對真理的冷笑,竟然在歷史中迴響流動:

「真理是什麼?」他知道耶穌是無辜被逮的受害者,彼拉多曾三次當庭宣告「我查不出這人有什麼罪來」,理當予以釋放;然而大權在握的彼拉多,卻更擔心事態的演變會造成社會動盪、騷亂不安。尤其是在群眾大聲喧譁,要求彼拉多下令在十字架上釘死耶穌,彼拉多在權力地位的保全與公理正義的維護之間擺盪,深深陷入痛苦的掙扎之中。最後只好漠然放棄內在良心的呼喚,掩耳不聽至親妻子的勸阻,甚至愚蠢可笑地公開洗手明志,希望流無辜人之血的滔天大罪,不要歸在他身上。

「真理是什麼?」

這位不知真理是什麼的羅馬審判官,大權在握,可任憑己意、隨心所欲地做出決定,卻在「眾人的聲音就得了勝」的情形下,就這麼下達了違背真理的錯誤判決。

什麼是真理?我們該如何行在真理中?

今天我們的經文是約翰二書,真理基本上就是約翰二書的主題,約翰二書很簡短,像一封明信片一樣簡短的信,只有十三節,我們很容易略過它。

真理這個詞在1-4節就出現了五次,呼籲每一位讀者忠於真理,認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謊言的世界,也是一個充滿騙子的世界。欺騙者和他們的騙局無處不在。我們應如何活在真理之中?

讓我來讀 1-3 節的引言。


1 作長老的寫信給蒙揀選的太太和她的兒女,就是我誠心所愛的;不但我愛,也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愛的。2 愛你們是為真理的緣故,這真理存在我們裏面,也必永遠與我們同在。3 恩惠、憐憫、平安從父上帝和他兒子耶穌基督在真理和愛心上必常與我們同在!

真理的原意就是真實、是本相。中文真理這個詞,因為有一理字跟著,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套理論,對吧?誰能講通,誰能辯贏,誰就有真理,這就上當了。真理這個字的原意並不帶有絲毫的理論色彩。 The truth 本來就是真實,是真相。如果一個人說“Please tell me truth”,他不是想聽你一番道理,而是讓你告訴他真相。真理呢,總是跟虛謊相對應的。真理是真相,那虛謊就是假象。


Aristotle: “To say of what is, that it is not, or of what is not, that it is, is false, while to say of what is, that it is and of what is not, that it is not, is true.”

「對有的說沒有,對沒有的說有,都是假的,而對有的說有,對沒有的說沒有,都是真的」。


聖經中真理這個字共出現 109 次,真理是什麼?

神是真理的神,根據申命記 32:4(誠實無偽的神),意思是祂是真理的源頭。

基督是真理,充滿真理,約翰福音 14:6(我是真理),約翰福音 1:14(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聖靈被稱為(真理的靈),約翰福音 14:17。

約 17:7稱聖經為真理的道(你的道就是真理)。

我們基督徒因真理得救。

我們因真理成聖。

我們愛真理。

我們因真理而受審判。

我們因真理而得自由。

我們在真理中敬拜。

我們在真理中事奉神。

我們在真理中歡喜。

我們說真理。

我們在真理中思想。

我們渴慕真理

我們彰顯真理。

我們聽見真理。

我們服從真理。

最全面來說,我們行在真理中。也就是說,我們在真理的領域裡生活。它決定了我們如何思考、如何說話、如何行事。我們在真理中行。

(你們)是我誠心所愛的是複數,指收信所有的信徒,你們是我誠心所愛的,「誠心」希臘文直譯為在真理裡(in truth),根據上下文,真理出現三次,第二節、三節、四節,這真理了解為基督教福音的真理,意思是約翰的愛是建立在真理的基礎上,並且被真理所約束,愛無法與客觀的真理分開,愛如果忽略真理,他就不是主耶穌所要求的命令:你們要彼此相愛(第五節),一個基督徒已從耶穌基督接受恩典與真理,他有真理的聖靈,所以知道真理,並且能行真理,真理可以界定信徒的屬靈來源,與神的關係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

不但我愛,也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愛的。這裡真理把我們所有信奉基督真理的人圈在一起,我們是知道真理的共同體。

在約翰的著作裏,知道真理等同於歸信耶穌基督,因為信耶穌的人,就接受由他而來的真理,歸屬於信仰團體之中,並且遵守他的誡命。我們都是這樣的人,we are united in truth. 我們在真理中合為一體。

由此可知真理同時涉及信仰(認知)與行為(生活),愛和真理,在約翰書信的背景下,真理是以正確的基督論信仰與生活有關, 知道真理的人就是約翰團體成員(真正的基督徒)的自稱。

首先,真理行為與經歷這一方面:


2 因為這真理存在我們裏面,也會與我們同在,直到永遠。

約翰將愛與真理挷在一起,是不能分開的,信徒彼此相愛是因為這真理存在我們裡面。

愛與真理成為第三節祝福的基礎:3 恩惠、憐憫、平安從父上帝和他兒子耶穌基督在真理和愛心上必常與我們同在!

基督徒的恩惠、憐憫與平安是建基於在真理與愛心之上。書的引言。

我們如何在這真理的共同體之中,行在真理中?書信的主體主要是三個命令吩咐:


1. 要彼此相愛、第五節;
2. 要小心、第八節;
3. 不要接待傳異端的宣教士、第十節。 


一、要彼此相愛(4-6)

 4 我見你的兒女,有照我們從父所受之命令遵行真理的,就甚歡喜。5 太太啊,我現在勸你,我們大家要彼此相愛。這並不是我寫一條新命令給你,乃是我們從起初所受的命令。6 我們若照他的命令行,這就是愛。你們從起初所聽見當行的,就是這命令。

兩個對比:

遵行真理(4)與拒絕真理(7)成對比,

從起初所受的命令(5)第六節與「越過基督的教訓」(9)成對比, 

遵行真理道,直接翻譯是在真理中行,是指在真理中生活,以「行」來代表生活,它涉及行為與信仰,詳細來看,就是指彼此相愛的行為與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信仰,我們在真理中行是因為接受了上帝的命令之結果,換言之,上帝的命令是要引導信徒在真理中行。

所以,遵行上帝的命令彼此相愛去生活,就是遵行真理的人。

你是否遵行真理彼此相愛的人?行在真理中的人,就會去愛。

最近我讀一篇 Tim Keller 在 2004 年美國大選後寫的文章,布特總統成功地競選連任為美國總統,他說: 

今天我們改變文化的方法不是透過政治權力,而是活出真理,並以愛鄰舍分享福音的真理。解決文化需求的方法是基督徒在愛中彼此服事。

耶穌在馬太福音 20:25-28 所定義的能力(power),不是強迫他人做我們想要他們做的事的能力,而是愛心去服事的能力。

他舉耶穌為門徒洗腳的例子,約翰福音 13:1-4 

1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4 所以他從筵席上站起來,脫下外衣,用毛巾纏在腰上。5 之後,他把水倒在盆裡,開始洗門徒的腳,用圍在他身上的毛巾擦乾他們的腳。

基督很清楚自己的身分和能力,但他使用自己的能力不是為了控制,而是作為最卑微的僕人來服事。祂沒有使用權力去打敗敵人(「我可以召十二個軍團的天使下來......」),但正如祂之前所說的,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事,而是要服事人。祂期望我們,作為祂的門徒,也能這樣做。

身為基督徒的我們要將精力和注意力首先轉向分享基督的愛,在神安置我們的社區、工作場所和關係中活出愛的使命。我們能看到基督愛的力量在改變我們的文化方面,遠比政治權力的獲得更有成效。讓我們相信基督,萬有之王。

他說:願我們看到基督愛的力量對改變我們的文化所起的作用,遠勝於政治權力的獲得。

應用:


二、要小心假師傅的錯誤教義(7-9)


7 因為世上有許多迷惑人的出來,他們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這就是那迷惑人、敵基督的。8 你們要小心,不要失去你們所做的工,乃要得著滿足的賞賜。9 凡越過基督的教訓不常守著的,就沒有上帝;常守這教訓的,就有父又有子。

又是兩個對比:

得獎賞的工作(8)與邪惡的工作(11)成對比,

守基督的教訓與不守教訓(9)成對比

因為把前後兩節的經文連結起來,彼此相愛的生活與基督論的信仰都是遵行真理的兩面,因為有許多欺騙者已經出來進入世界,迷惑眾人,以謊話迷惑人,是要信徒偏離正確信仰的內容,當一個人的信仰有了偏差之後,行為也跟著錯誤。

考驗迷惑人的最佳方法是看他們所持的基督論,基督是真理,如何他們不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

這裏迷惑人的又稱為敵基督的,這些稱呼可以看到他們的工作活動與特色,所以你們要小心,持守,保守自己是命令的語氣,我們要謹慎自己是我們的責任。

要小心謹慎!

例子:成功神學錯誤的基督論

 在 New Creation Chuch 所教的一切都是關於耶穌的。一切都是關於恩典。一切都在感謝耶穌。

「你的什一奉獻證明祂活著!」 接受恩典的人給予恩典。

耶穌像一個小精靈,祂能解決我們一切的問題,有需要的時候,隨時候命,隨傳隨到,替我們服務,身體有病,請耶穌出來,祂能醫百病,困苦愁煩,請耶穌出來,祂能除困解憂,生活艱苦,祂能使你生活富裕,快樂滿足。

罪,被解釋為 「hamartia」,是失誤的,而拯救(save),指的是恢復、痊癒、健康、豐盛。但從未教導罪或地獄的問題。他不要我們糾纏於罪的後果,耶穌已經解決所有罪的問題。耶穌已經為我們所有的罪付出代價。聽起來是很對的福音真理,但救贖的結果是以物質主義為核心,是今生的福樂為大前題。

中國版的 Joe Oslen,只是用中國夢取代了美國夢。來找耶穌得救(痊癒),這樣你就能得到醫治,現在就擁有最好的生活。快樂。得到滿足。一切以「我」為中心。

Direct quote:「你注定要在生命中掌權。你被呼召成為成功者,享受財富,享受健康,享受勝利的人生。」JP

在 NCC,漂亮的外表,年輕健康的形象至關重要。

結果:一位我認識的人,四十多歲就得了帕金森病,身體健康每況愈下,但他卻堅信JP的話,他必得耶穌的醫治,必定好的,只要他相信,真心不移,願意奉獻金錢,就必得醫治。

這些教會最後一定要求大家奉獻,以「你的什一奉獻證明祂活著!」,教會耗千億萬買下黃金的地段的物業,以證明耶穌活著,成功是福音的表證,與耶穌倒空自已,道成肉身,取了奴僕的形象,以至於死,且死十字架上,剛剛相反。

但NCC是全新加波最大的教會,有人滿之患,跟隨者趨之若鶩,像成群的鴨子般跑過去。

要小心!

今天我們也一樣,很容易將耶穌私有化,將耶穌變為一個小精靈,需要的時候,請祂出來,為我做事,為我帶來今生的福樂,這樣的信仰不是違背真理。

教會的角色在聖經中有清楚的定義。提摩太前書 3:15,「教會存在世上,是要作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教會存在於世上 是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如果教會曾經放棄真理,那麼它就不再是耶穌基督的教會。使徒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牧養教會的提摩太,這是什麼意思?他說教會要成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是什麼意思?

提摩太非常明白這一點的意思,因為在以弗所城中有一座巨大的建築物,是為以弗所人的神 Diana 而建造的。戴安娜聽起來是個好聽的名字,事實上也是如此,但這個特別的神是可以想像得到的最粗俗的神。

事實上,它是一種動物,而且非常醜陋。但這座神廟非常龐大。它與巴比倫的懸掛花園、金字塔等並稱古代世界七大奇觀。當您看到戴安娜神殿時,最讓您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柱子。一共有 127 根:巨大的柱子,實心大理石,雕刻後鑲上黃金,再鑲上寶石。今

天當您看到古廟遺跡時,往往會看到它們都是白色的。曾幾何時,很多廟宇都鑲滿了黃金和寶石。這是其中之一,有 127 根柱子--每一根柱子都是由國王捐贈來建造神殿的,並刻有該國王的名字。所有這些國王都在向女神,有時也是神,戴安娜致敬。

這些柱子支撐著屋頂,屋頂是用石頭砌成的巨大結構。柱子下面是「支撐物」 ,指的是地基。所以你有這個巨大的石基,支撐著127根堅固的大理石柱,撐起了這個沉重的屋頂。那整座大殿,那整個巨大的結構,包括它的地基、柱子和屋頂,都是撒旦的見證。它是謊言的見證,

它是欺騙的紀念碑。

另一方面,教會是真理的紀念碑。我們的存在是為了代表真理。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目的。如果我們不能維護真理、活出真理,我們就不再是教會,就像以色列不能維護真理、活出真理,也不再是見證國一樣。

如果教會有任何事情應該發生,那就是真理的中心地位,神的話語所啟示的真理。今天人們對教會的態度是如此輕率。他們輕率地進出教會,從來沒有想過要與真理之神互動,祂憎恨欺騙和謊言。一位作家說:「有誰知道我們在祈禱時如此輕率地喚起的是什麼力量?教會就像在地板上玩化學玩具的孩子,他們在混和一批 TNT,以消磨主日的早晨。戴著女士的天鵝絨帽子上教堂是瘋狂的。我們都應該戴上防撞頭盔。司儀應該提供救生圈和信號彈。他們應該把我們綁在長椅上,因為我們所說敬拜的沉睡的神可能會醒來並感到不悅。

真正的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它宣揚真理,而在那裡的人都是來聽真理的。真理當然是神所啟示的真理。我們唯一能知道的真理,就是神所啟示給我們的真理,而這真理當然是在聖經中所啟示的。因此,教會有莊嚴的責任,要毫無搖擺、毫無動搖、毫無動搖地維護這個真理。教會不是真理信息的作者,它只會冒自己的風險去改變它。教會被呼召作為真理的根基和支持。換句話說,教會有管理聖經的責任。這是我們的職責。

我們在報紙上讀到許多關於這個教會和那個教會的報導。我們讀到羅馬天主教會發生的所有事情,特別是教宗的專注,讀到最近德州有好幾個大教會的牧師發生性的醜聞。讀到英國聖公會按立同性戀主教,並使同性戀婚姻合法化。那些教會根本就不是教會。他們......他們使用了他們沒有資格使用的名稱。

那是反基督的教會,不是基督的教會。基督的教會維護真理;它不拆毁真理;它不破壞真理。它不會嘲弄聖經,也不會用其他東西取代聖經。它不會與神的啟示談判。

真正的教會一直堅守真理,永遠如此。在風雨之中,在逼迫之中,在棄絕之中──無論敵人是從內部攻擊還是從外部攻擊──真正的教會總是堅持真理。在它的歷史中,成千上萬的人為真理付出代價,而不是妥協或放棄真理。

我承認我們所面對的挑戰並不是我們可能會因為真理而被殺害。事實上,如果是這樣的話,對於堅持真理來說可能會更好,因為如果那些相信真理的人受到徹底的迫害,所有的偽君子都會消失。唯一剩下來的人就是真正相信真理的人。逼迫會幫助我們堅持真理,因為神的真聖徒會得到恩典,能夠忍受真理受到攻擊時所帶來的逼迫。


三、不要接待傳異端的假教教師宣教士(10-11)


10 若有人到你們那裏,不是傳這教訓,不要接他到家裏,也不要問他的安;11 因為問他安的,就在他的惡行上有分。

早期教會對接待客旅的重視,建議對這樣的優良傳統,約翰提出一個警告,就是要提防那些傳異端的旅行報道者,信徒不可接待他們,也不要向他們問安,以免在幫助他們傳遞錯誤的教導上有份,這樣的警告,表面上看似嚴厲無情、沒有愛心,卻顯示出約翰的智慧與捍衛真理的決心,對那些傳錯誤教導的人,加以隔離,使他們不是影響其他信徒的信心。

嚴厲的禁戒!不要自信,認為自己不會受他們的影響,不要太天真,以為要以愛心行事,聖經的吩咐,要遠離他們,不要接待他們。

應用:


結論

彼拉多總共問了兩個的問題:


1. “真理是什麼?” (約18:38) “What is truth?” 而耶穌曾說:「我是真理!」

2. “彼拉多說,‘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穌,我要怎麼辦祂呢?’” (太27:22) “What shall I do, then, with Jesus who is called Christ?” 對我是真理的耶穌,我要怎麼辦祂?

這是兩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關係到人的生死,每個人都應當尋求這兩個問題的真正答案!

 「真理是什麼?」 他並非真心尋求真理,事實上,他對真理漠不關心,真理是什麼與我有何關係?保住巡撫官職才是正事。

可憐彼拉多,何其悲哀,何其不幸!從來沒有人像他這樣距離真理如此接近,他甚至與真理面對面站立,竟然又與真理失之交臂!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真理不是一套理論,不是概念,不是一門學問,不是一種思想。真理乃是一個人-耶穌基督!


討論問題

1. 耶穌與世俗的真理觀有什麼不同?什麼是真理?
2. 對比你對真理的認識,如何應用?
3. 耶穌是真理,這句話代表什麼?對你有什麼啟發?


誰掌管明天?啟 21:9-27

誰掌管明天?
啟示錄廿一章九至廿七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4.11.24


引言

感恩節的時候,我們實在有很多感恩的地方,為神賜下健康感恩,為各樣美好的事物。感恩,但同時現實生活中,我們面對許多困難難以感恩的事,我們為明天有很多憂慮,父母在培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出現的問題及未來可能的行為都會引發父母的焦慮,根據調查,高學歷父母更容易為孩子的明天焦慮。

婚姻的焦慮:未婚的為明天焦慮,結婚的為夫妻的關係焦慮。

身體健康的焦慮:對自己的健康感到不安、不滿意。為身材體型焦慮,隨着健康的焦慮,衍生的美容、美體、減肥、整容、健身房,層出不窮。

老人為明天的憂慮:上週五,我在長輩中心,看見一幅字畫--山河依舊人漸老,餘生只盼身體好,富貴貧窮都看淡,健康才是無價寶。為明天憂慮,担心連累孩子,担心明天沒有照顧,想起都害怕,如何能感恩!

社交焦慮:與人交往的時候,覺得不舒服、不自然、緊張甚至恐懼的情緒,根據時代周刊近期的報道,健康數據管理公司一項新調查顯示,在美國, 18至26歲的年輕人中有61%被診斷,患有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症,不知道如何與別人相處。

財富憂慮:當收入的數字緩慢爬升,生活支出卻年年增加的時候,財富焦慮就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在經濟發展、社會變革、觀念變化過程中產生心理緊張憂慮,不論財富多少,不同群體的財富焦慮都具有共同的特點,為明天的生活缺乏安全感。

我們為明天的焦慮,我們信徒的明天是誰在掌管?誰掌管明天?

今天的經文是啟示錄二十一章九節至廿七節。

啟示錄是使徒約翰年老的時候,被放逐(zhú)愛琴海拔摩島上,在公元九十五年寫給小亞細亞眾教會的信,成為聖經最後的一本書,上兩個禮拜,我們福遍教會的一個38人團,從土耳其的庫沙達瑟(Kusadasi)出發,坐船三個半小時,來到現屬於希臘的拔摩島,參觀當年約翰看見異象的山洞-啟示錄洞(The Cave of the Apocalypse)。


在這聖約翰修道院進入,就是當年約翰見異象的地方。當年在一個主日,約翰被聖靈感動,聽見在他後面有大聲音如吹號,對他說話。這就是他當年站立的地方,你說:「如何証明就是在這個山洞中?」拔摩島是很小的一個海島,只有十三平方英哩,人口現今只有三千人,當年第一世紀,是沒有幾個人住的地方,所以是用來放逐囚犯的地方,若約翰被放逐在這裡,只有這山洞是他可能居住的地方,兩千年教會的傳統,就只是在這山洞中,約翰看見榮耀的基督與啟示錄的異象。

啟示錄第一章記載這年事,啟 1:12 約翰轉過身來,要看是誰發聲與我說話;既轉過來,就看見榮耀的耶穌基督--人子,17 約翰一看見,就仆倒在他腳前,像死了一樣。傳統說,就是在這山洞這裡仆倒,這是他用手按在山洞「陷」下去的地方,這是約翰把看見的寫下來的地方。


啟示錄二十一章是新舊約聖經,最後一個壓軸的異象,the last scene. 約翰看見的是最終極的圖畫。

9 拿著七個盛滿著末後七災的碗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走來對我說:「你來!我要把新娘,就是羊羔的妻子,指示你。」10 我在靈裡被那天使帶到一座高大的山上,他把從天上由神那裡降下來的聖城耶路撒冷指示我。11 這城有神的榮耀,城的光輝好像極貴的寶石,又像晶瑩的碧玉。12 有高大的城牆,有十二個門,門口有十二位天使,門上寫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13 東邊有三個門,南邊有三個門,西邊有三個門,北邊有三個門。14 城牆有十二座根基,根基上有羊羔的十二使徒的名字。

一、我們的明天在神的手中
二、我們的明天建基於福音
三、我們的明天在明艷照人


「拿著七個金碗、盛滿末後七災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來對我說」,這個在異象中出現的天使,經文用三個七去形容他:拿著七個金碗、盛滿末後七災的七位天使中的一位天使,七在聖經中是代表完整或者全部,神在七日中創造天地,七是一個工作完成的數目,啟示錄七個教會,代表代表着基督身體的完整,七個金碗,上面盛滿了上帝對罪惡的世界的懲罰的完整災難,這位天使,是要執行上帝的審判,但天父派遣祂的使者到約翰的身邊,對他說什麼? 「你到這裡來」 約翰在啟示錄記載他最後所見的異象,新的耶路撒冷並不是他死了之後要去的天堂。

約翰被放逐在拔摩海島上,自生自滅,他是在世上最後一位使徒,年紀老邁,請問他每天心中記掛的是什麼?並不是三餐的飲食,他記掛的是教會,教會面對鋪天蓋地的逼迫,新約教會有明天嗎?明天將會如何?能夠撐得住嗎? 所以上帝很明白祂的老僕人的心事,上帝最後讓他看見的是教會。

天使說得很清楚的:「你到這裡來,我要將新婦,就是羔羊的妻,指給你看。」讀完新約聖經,沒有人會不明白天使所指的「羔羊的妻、新婦」是誰 :是教會。約翰所看見的,沒錯,是從天而降,從神那裏來的聖城耶路撒冷,明明是一座城,天使的解釋:我要將基督的新婦,羔羊的妻,指給你看。若非這個天使說清楚,我們都會誤會,明明是說「黃金街,碧玉城」,將來要去的天堂是多麼榮華富貴,金碧輝煌。

我們要聽清楚天使開首的這句話 「新婦、羔羊的妻」,約翰立刻明白,這是指神的子民,教會,是關乎你和我的異象。所以他說:「城中有神的榮耀」,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榮耀光照,神住在祂的子民之中,永遠作我們的神。

約翰很興奮,因為他明白,他看見的是教會的真相,面對逼迫苦難,我們看見的是艱難,明天會如何?約翰在異象中看見的教會是怎樣的?

明天最終極的教會是從天上神那裡降下,我們的明天是由神掌管,在神的手中,從祂而來教會終極的圖畫。

約翰被帶到一座高大的山上,從上看下去,今天我們面對明天,我們在下面看,在人來看,明天的困難如一座大山,過一關又有一關,我們掛心的是今天如何活得長命一點,如何活得好一點,為明天憂慮,為今天之後廿四小時的明天而憂心,神要我們從上看,看從神而來的明天我們的未來,明天的盼望將會帶來今天的力量。


約翰從上看見的教會的未來是怎樣的?11-27 描寫教會未來的圖畫,他用 AB、AB、ABA、ABA 的文學手法,描寫城與城牆:城、城牆;城、城牆;城、城牆、城;城、城牆、城。注意這是天啟文學,都是寓意的描寫。

例如:

21:16  城是四方的,長寬一樣。天使用葦子量那城,共有四千里,長、寬、高都是一樣
17  又量了城牆,按著人的尺寸,就是天使的尺寸,共有一百四十四肘。18  牆是碧玉造的;


按字面的意思,這個城是個正方體,我們是個正方體,周長四千里(和合本用的是中國人的里),長、寬、高都是一樣。以現代單位換算,這座城的高度將近 560 公里。如果這座城在地球上,就會伸展到外太空。因此,新耶路撒冷不可能是一個地上的城市。


其實這是不明白天啟文學極度寓意的寫法,中文聖經的四千里,原文是「一萬二千斯塔迪安」(12,000 stadia)。是十二個一千,七是一個時間裡的完全數目,十二是永遠裡的完全,一千表徵完整單位最完滿的度量。十二個一千寓意是指教會永遠裡的完全,就算用最完滿的單位一千去度量都是完整的完整。

現在我們來觀看一下我們的未來。


一、我們的明天在神的手中

城牆有十二道城門,城門有十二支派的名稱,東南西北各有三道城門,這肯定不是歷史中耶路撒冷的情況,不是約翰見過當時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一座山城,建築在錫安山,在山上造城就只能依山勢、地理來建造城牆,所以耶路撒冷城,如果你有興趣翻開尼希米記,你便會發覺:尼希米建的耶路撒冷城牆,只有九道城門,是呈一個三角形,不是正方形。所以這裏所引用的典故:


羅馬人是讀不明白的,只有猶太人能明白,啟示錄借用了這個猶太人很熟悉的典故來講教會。

民數記第2章,出埃及,數點百姓之後,就按支派的人數,安排他們在曠野行軍安營,東南西北每個方向有三個支派,所以十三個支派,中間會幕是利未支派。


這裏所說的是用舊約神的子民來描寫教會,神的子民的圖畫。約翰,你不需要擔心神的子民是否有明天,從出埃及記,法老勞役、滅絕希伯來男嬰,到巴比倫的軍隊兵臨城下,俘虜猶大的貴族、君王,來到巴比倫,坐在巴比倫的河邊,神仍然保守,到了新約教會,請問經歷了多少個帝國?

拜訪新約的教會,保羅的行蹤,在一個當年教會的古城挖下去,一層之下又有層,愈下面愈古老,主前幾千年的城在最底下,你可以看到巴比倫帝國的時候城市,波斯帝國,希臘帝國,亞歷山大大帝,羅馬的帝國,新約的教會,中古時代的教會,回教奧斯曼的帝國,現代的政權,一代又一代,這就是歷史,歷史告訴事實上,沒有不倒的政權,容不着你說「萬壽shòu無疆」﹐千秋萬世、「萬年基業」 沒有的,但神的教會,神的子民卻屹立不倒,教會的問題很多,從來沒有一個完美的教會,都是困難重重,千瘡百孔,但神卻保守教會,祂的子民,到永遠。

今年六月是福遍教會的廿七年周年感恩崇拜,想像一下,八十週年的感恩崇拜上,站在這裏講道的,不會是我,我不會在這裏了,我們當中,20歲以上的,就算來到,都是坐輪椅來的,是吧?

聖經沒有用神秘、深奧的教義理論,來對我們說我們有沒有明天,啟示錄很簡單地說:你看歷史 從出埃及,看到亡國,到了羅馬 你數算一下,有多少個帝國興亡、如今安在?但神的子民,十二支派,上帝保守。約翰明白,他明白天使的解釋,所以他存着一個感恩的心,面對明天。

應用:誰掌管明天?你是否知道誰掌管明天?你的「明天观」是今天快乐生活的秘诀,主掌握明天,所以不为明天忧虑。忧虑像一把摇椅,抵在原地摇摆,不能前进一步。忧虑毫无助益,徒增困扰,显示对主的不信而已!

主掌握明天,所以不为明天夸口。

主掌握明天,所以忘记背后。过去的创伤,主已医治;一切过犯,主已赦免。勿听信魔鬼之控吿,勇奔前程。

主掌握明天,所以忠于今天。顺服主的旨意,任何临到的一切,都是祂最美的安排。我心喜乐,因为充满盼望──「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6:9)。这首老少都喜欢的「我知谁掌管明天」之诗,令我最感动的是youtube 上,听到非洲利比里亚(Republic of Liberia),六个痲疯患者唱这首歌,无视他们的病况,在心中,他们却充满盼望。

我不知明日将如何,每时刻安然度过;我不求明天的阳光,因明天或转阴暗;
我不为将来而忧虑,因我知主所应许;今天我必与主同行,祂深知前途光景。
我不知明日将如何,或遭遇贫苦饥饿,那看顾麻雀的恩主,必随我时刻看顾;
我前程虽经历水火,或快乐或有灾祸;但我主引导我路途,祂宝血将我涂抹。
许多事明天将临到,许多事难以明了;但我知主掌握明天,祂必要领我向前。


二、我們的明天建基於福音的使命上

就繼續看下去 除了城門十二支派,還有城牆十二根基,你說:教會只有一個根基,怎會有12個?


那個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所以這是耶穌的12個名字: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還有什麼?「以馬內利」,你繼續編下去,沒有的。 

聖經清楚說:城牆根基,是十二使徒的名字,這是聖經記載的,不單在啟示錄,在以弗所書,保羅對外邦基督徒說:你們本來是外人,現在成為神家裏的人,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使徒作為教會的根基。

一個我們解決不到的難題,十二使徒的名字,請問第12個城牆根基上第十二位使徒的名字是誰?

贊成是馬提亞的請舉手,有人舉手嗎?你知道我是明知故問吧,我沒有答案,保羅呢?我想很多人會舉手,還是加略人猶大? 他賣主︰但三卷福音書記載十二使徒的名單,從來沒有將猶大的名字拿走。贊成是猶大的請舉手,沒有人舉手。

我們沒有時間討論這件事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這裏無需糾纏是哪12個名字。事實上,初期教會的認信(confession):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公元第四世紀30年代的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教會是「使徒的」教會。

即整個教會都是使徒,我們便要問,這在說什麼?

簡單來說,沒錯,福音書記載耶穌揀選12個門徒,不過直到耶穌復活,福音書仍是稱他們為「門徒」,並沒有強調他們是「使徒」, 你讀聖經時有沒有留意這個事實?

從哪裏開始劃分他們為使徒?使徒行傳第七章,司提反被害,逼迫臨到,門徒四散,使徒行傳第8章4節,那些分散到各處的門徒,去做什麼?避難?逃走?移民? 不是,是去傳道,但從這時候開始,耶穌的十二門徒,才開始被稱使徒,使徒留在耶路撒冷﹐使徒沒有離開,使徒的稱號是與福音傳到地極的使命有關。

門徒在耶穌升天之前,領受主最後的吩咐,聖靈降臨,你們得着能力 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可以按這四個地區來劃分,開首八章:耶路撒冷 接着是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腓利下撒瑪利亞傳道,接着是保羅四次宣教旅程。

保羅去過的城市,最後第28章 保羅到了哪裏?

羅馬,到了地極沒有? 你搖頭了,因為我們今天對地極的理解是南極、北極,北極熊和南極企鵝,地極不是指地理上的南北極,也不是指四大文明古國,要傳到了中國、印度、巴比倫、埃及。保羅沒有去過中國傳福音。

以賽亞書49章第6節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地極是指什麽?神的救恩就是光要去到地極,指的是外邦,所以「地極」是一個比喻,不是地理的說法,外邦羅馬是當時地中海外邦的首都,所以福音傳到外邦,福音傳到地極。這是使徒的使命,這是使徒的身份,這是主耶穌不單給十二使徒,也是給教會的使命。

所以城牆根基,十二使徒重點並不是誰的名字,正如十二道城門,十二個支派,說的是歷史,使徒作為教會的根基,是說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是使徒福音傳到地極的使命。

你說:羅馬逼迫教會,是的,但教會從來不需要視帝國為仇敵,因為羅馬只不過是地極,上帝,迫逼教會的,消滅他!邪惡的帝國。主耶穌說:我來是要召罪人,不是召義人,這是福音。

使徒明白福音,所以教會無論在任何處境,只要他們向未認識神的外邦作見證,這是使徒使命為根基的大公教會。

福音就是這樣改變了歐洲的文化,羅馬帝國成為「神聖羅馬帝國」。

福音同樣改變美洲 -- 北美、中美、南美。你熟悉近代的宣教歷史嗎? 福音改變了澳洲,你看見教會處處。福音改變非洲 是的,二十世紀非洲基督徒的人數,追過了歐洲基督徒的人數,請問福音會不會改變亞洲?穆斯林、回教的地方?

就正如上帝在中國近代,充滿戰爭、充滿政治運動的歷史當中, 建立了祂的教會。 

你知道嗎,1928年全中國基督徒的人數有30多萬,福音傳入中國已經120年,30多萬人信耶穌,還要多久才會中華歸主?他問得好,上帝聽見。所以,一百年之後的今天,你知道中國有多少基督徒嗎? 2008年,北京國務院委派一個民間機構,做了實地考察,並且公開發表,還印了單行本

作者李凡先生,是真名,不是筆名,他的報告說,樂觀估計,全國基督宗教(包括天主教)人數

或者是人口的十分之一,一億三千萬,保守估計:六千至八千萬。一百年內 200倍增長 。

其中經歷災難,十年文革,沒有一間教會開門,還有拆毁十字架,上帝的保守,在患難當中建立弟兄姊妹的信心。殉道的血,宣教士一家大小,在中國基督徒眼前被義和團殺戮的故事。

我們的明天是建立在使徒福音的使命上,福音傳到外邦,萬國要得福,我們不是旁觀者,get involved 美好的明天,得贖的子民,與神同住的美好。

見証:中國家庭教會走出中國,差宣教士到各地傳福音,跨文化的宣教(外邦--地極的使徒使命)。

啟示錄還有下面的經文,讀下去。


三、我們的明天是美麗明艷照人

十二道城門,十二個根基,還有十二種寶石,十二顆珍珠,都是十二,是永遠完全的代表,怎麼會用寶石、珍珠來建造耶路撒冷?建築上,沒有可能吧!或者,很庸俗吧,很物質主義。我們又要回到舊約聖經,以賽亞書第54章,是整本聖經唯一告訴我們:上帝要用珍珠寶石來重建耶路撒冷的經文典故。

以賽亞書第54章,亡國被虜,耶路撒冷好像被丈夫拋棄的妻子,又醜又dirty,現在上帝回來對他說... 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我離棄你是片時,我要以永遠的愛愛你,好像一個丈夫,回來跟太太道歉,送禮物,哄她:笑一下吧,不要再哭了。猶大罪有應得,他是自討苦吃,上帝審判他天公地道,神子民受苦的過程中,上帝竟然說:再不會了。上帝親自用最珍貴的寶石、珍珠,來重建耶路撒冷,是一個比喻。

很難想像,我留意到,司提反殉道的一刻,他說:我看見天開了,人子站在父神寶座的右邊。有沒有留意到,在全本新約聖經中,都是說主耶穌坐在天父右邊,為什麼會站了起來?是新約聖經中唯一這樣記載的。司提反殉道,主耶穌站起來迎接他。


約翰最後所見的異象:十二道城門,十二個根基,十二種寶石和十二顆珍珠,形容的是神的愛,祂愛我們,珍惜我們,不以我們的污穢為可厭的,我們在神的眼中,明天是明艷照人,美得無與倫比,被羔羊的血洗淨,我們從此可以與神同住。

所以啟示錄可以結束了。

不再問將來會如何?我們明天要去哪裏,我們今天是掌管在神信實、慈愛的手中,感謝主,歷史在上帝的手中,我們要感謝神,我們今天要作什麼?使徒的使命,我們安身立命的基礎。


結論

在半世紀前,一位十九歲的少女──何義思教士,從美國蒙召前來中國傳道,她在廣東省南海縣一個小鎮建立了希伯崙教會,又在附近十多處鄉鎮建立福音堂、孤兒院、婦女織造廠。她毫無保留的奉獻自己,以百折不撓之精神推展傳道聖工,至八十歲始回國退休。《誰掌管明天》她的自傳,記述了她在工場上的見證,為我們留下了佳美的楷模。

何義思 (Ruth Hitchcock, 1892-1984)他的父母在加州聖巴巴拉市經營一個果園和一所店舖,家裡經常招待傳教士; 他曾聽了一位來華傳教士講述一個村莊,遇上極渴求聽閒福音的事積, 孕育了何義思從小立定心志來華傳教。在他大學二年級時,母親突然地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她往後便在中國走了一趟」她隨後跟了一位女傳教士來到廣東南海西樵的官山探訪,這位十九歲少女的信念就堅定起來,這就是神要我服侍祂的地方! 當時她母親的回覆是的好 阿!讚美主!在你年幼的時候,我已經把你獻上給神,願主使用。 

他初到官山,經歷了三百年來最嚴重的水災,於是何二姑(中國信徒對她的暱 稱) 她們就開始救災工作,福音也同時傳開。往後,何二姑在官山建立了教會,又 在附近十多處鄉鎮建立福音堂,並因應當地的需要, 開設學校、輔德女學堂、西樵聖經學校、婦女織造廠、難民救濟工作、孤兒院等社會慈惠事業。直至一九 四九年後, 因時局不佳,迫於全面停止國內的事工,她也因母親病危,返美陪伴 母親至逝世。之後她接受香港建道神學院院長劉福群牧師的邀請,於一九五五年來到長洲建道任教,同時積極鼓勵在港的前希伯崙堂會的會友重建教會。開始時借用別的教會來聚會, 到一九六二年購堂,同年加入宣道會堂聯會成為會員堂, 首任堂主任便是何教士當年在國內官山提攜的李非吾牧師(李思敬的父親)。 隨著何教士家人逐一離世, 他在香港的希伯崙堂卻接續事奉, 他非常注重大使 命在教會的宣教事工, 日後成為被神大大使用的希伯崙差會,後來與中華宣道會海外佈道會匯合而成,即今日的香港宣道差會。何教士在一九七一年退休返 美,一九八四年於美逝世,在世寄居九十二載。 


討論問題

1. 今年的感恩節,你有什麼的感恩?有什麼憂慮是你有困難感恩的?
2. 如何在今天的憂患之中,產生對明天的盼望?這盼望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