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3, 2012

耶和華沙龍,士 6:1-24

耶和華沙龍
士師記六章一至廿四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5.23
聯合禱告會


引言

「沙龍」(Shalom)是一個希伯來字,是今日以色列人中很普遍的問安或告別的話,用作祝福語。「沙龍」在舊約中出現二百三十六次,其中一百五十五次英文翻作「平安」(ESV: peace, peaceful, or peacefully)(Logos Bible Software 4, Bible word study on שָׁלוֹם ),「沙龍」平安的含義在閃族語系的字根中,流傳盡廣,包括阿卡德語,烏加里特語,腓尼基語,亞蘭文,敘利亞語,阿拉伯語,和埃塞俄比亞語(Vine, W. E., Unger, M. F., & White, W. (1996). Vol. 1: Vine's Complete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Old and New Testament Words (173). Nashville, TN: T. Nelson.),但這個字的涵意遠遠超過「平安」的意思,它代表舊約聖經之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猶太人的法典《塔木德》(Talmud)說:「整本(摩西)律法書就是為了沙龍的(生活)方式!」("The entire Torah is for the sake of the ways of Shalom."),「沙龍」代表了一切受造之物被造應有的生活方式,當我們與神、與自己、與人、與萬物的關係都是完美的時候,這就是「沙龍」了。

「沙龍」除了是沒有外在的衝突或一種內在平靜的狀態之外,更有:整體、完全、完整、完美、安全、滿足等意義,它來自於與神的和諧,帶來與自己、與人、與萬物的和諧,這和諧包括豐盛、健康、滿足、堅固、完整、和安康的生活。「沙龍」的名詞更表達情感與意向,是一種知足、完整、幸福與和諧的感覺,而「沙龍」不是一種靜止的狀態,它的動詞(Shalem)指走向「沙龍」完美的境界:「使之和諧、走向完整」的意思,是彌賽亞主要的工作與使命。

 

一九九一年美國戲劇電影《大峽谷》

An immigration lawyer named Mac (Kevin Kline) finds himself at the mercy of potential muggers when his car breaks down in a bad part of Los Angeles late at night. The muggers are talked out of victimizing Mac by Simon (Danny Glover), a tow truck driver who arrives just in time. After that night Mac sets out to befriend Simon, despite their having nothing in common.

Sin is a disruption of the shalom of God. Christianity Today's book of the year for 1996 is a book named, "Not the Way It's Supposed to Be: A Breviary of Sin" by Cornelius Plantinga Jr. The webbing together of God, humans, and all creation in justice, fulfillment, and delight is what the Hebrew prophets call shalom. We call it peace but it means far more than mere peace of mind or a cease-fire between enemies. In the Bible, shalom means universal flourishing, wholeness and delight – a rich state of affairs in which natural needs are satisfied and natural gifts fruitfully employed, a state of affairs that inspires joyful wonder as its Creator and Savior opens doors and welcomes the creatures in whom he delights. Shalom, in other words, is the way things ought to be.   

His general thesis is that sin is a disruption of the shalom of God - anything that detracts from the way things are supposed to be. So the Christian task in counteracting the forces of sin in the world is to do whatever possible to restore shalom.

現在讓我們看一看「沙龍」在聖經中的用法。

1. 滿足(fullness)

「沙龍」第一次在聖經中出現是形容壽數滿足,平安地善終,記載在創世記十五章,神與亞伯蘭立約並應許他說:「你要享大壽數,平平安安的歸到你列祖那裡,被人埋葬。」(創十五 15) 原文的意思是壽數滿足,在「沙龍」的狀態之下善終。

2. 完全(whole)

摩西吩咐以色列人過了約但河之後,「在神所應許之地迦南,為耶和華你的神築一座石壇,要用沒有鑿過的石頭築耶和華你神的壇,在壇上要將燔祭獻給耶和華你的神。又要獻平安祭。」(申廿七 5-7)「沒有鑿過的石頭」(uncut stone)原文是「沙龍」的石頭,形容的是完整、不需要人手去鑿、去改善的石頭。

現代人有「完好食品」(wholefood)、「全穀物」(wholegrain)的健康麵包、「全心全意」(wholehearted)、音樂有「全音符」(whole note)、數學有「整數」(whole numbers)、買賣有「批發」(wholesale)與「健康」(wholesome)的形象,這些的詞彙多多少少都有完整無缺--「沙龍」的意味。

3. 完成(complete)

「沙龍」的動詞可翻作「完畢」,當所羅門完成了聖殿的工程,在他為耶和華所築的壇上獻燔祭和平安祭,又在耶和華面前的壇上燒香的時候,他建造殿的工程「完畢了。」--「沙龍了。」(王上九 25)表達的是完成了一整全和諧的美事。

4. 和諧與安寧(welfare)

與神和好的人,內心和諧與安寧,神使他們安然睡覺,有豐盛的平安,這平安像月亮般長存,什麼都不能使他們絆腳,這平穩的境界是聖靈澆灌的結果。
  • 倚靠耶和華的人必安然躺下睡覺,「因為獨有你耶和華使我安然(沙龍)居住。」(詩四 8)
  • 謙卑的人必承受地土,又「以豐盛的平安為樂。」(詩三十七 11)
  • 那完全與正直的人被稱為「和平人」。(詩三十七 37)
  • 義人要發旺,「大有平安,好像月亮長存。」(詩七十二 7)
  • 愛神律法的人有「大平安,什麼都不能使他們絆腳。」(詩一一九 165)
  • 兒女要享「大平安」(賽五十四 13)
  • 等到聖靈從上澆灌我們,曠野就變為肥田,肥田看如樹林。那時,公平要居在曠野;公義要居在肥田。公義的果效必是平安;公義的效驗必是平穩,直到永遠。(賽三十二 15-17)
誰能擁有這種和諧與安寧的生活?以上的經文告訴我們,是那些倚靠耶和華的人、謙卑的人、那完全與正直的人、義人、愛神律法的人,這種平安是從神而來。

5. 公義的結果

舊約聖經中的「公義」(righteousness, justice),名詞有分男性(צֶדֶק )與女性(צְדָקָה)兩個字,男性的名詞出現一百一十八次(如詩八十五 10),女性的名詞則出現一百五十六次(如賽三十二 17),兩者的意思相同,原文的字根是「直」(straight)的意思,代表一個衡量的標準,最早期的用法是指法官的工作,是按著真理正義去裁判(參利十九 15)。

義人遵守神的律法,包括照顧孤兒寡婦,「為瞎子的眼、瘸子的腳,為窮乏人的父;」為素不認識的人伸冤。(伯廿九 12-15) 公義使邦國高舉(箴十四 34),使城中充滿平安(賽一 21),所以「公義的果效必是平安;公義的效驗必是平穩。」(賽三十二 17)公義與平安有密切的關係,「彼此對嘴」(ESV: kiss each other)(詩八十五 10)(Stigers, H. G. (1999). 1879 צָדֵק. In R. L. Harris, G. L. Archer, Jr. & B. K. Waltke (Eds.), Theological Wordbook of the Old Testament (R. L. Harris, G. L. Archer, Jr. & B. K. Waltke, Ed.) (electronic ed.) (753). Chicago: Moody Press.)彌賽亞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因此「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賽九 7)

人若「聽從我的命令!你的平安就如河水;你的公義就如海浪。」(賽四十八 18) 「平安」與「公義」如雙胞胎,不能分開。

6. 和平的關係

包括神與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和平的關係

「沙龍」包括與神和平美好的關係,這平安是由神主動與人立的約,「大山可以挪開,小山可以遷移;但我的慈愛必不離開你;我平安的約也不遷移。這是憐恤你的耶和華說的。」(賽五十四 10)神與人立的約是「平安的約」民廿五 12;「平安的永約」西三十七 26;「生命和平安的約」瑪二 5。

「沙龍」也指人與人之間平安美好的關係,「知己的朋友」(耶廿 10;三十八 22;詩四十一 10),「一同吃飯、和好、結盟」的關係(俄 7),「和睦」的關係(箴十二 20),「鄰舍」和平的關係(詩廿八 3;耶九 7),這些人與人平安的關係是從與神平安關係而來。

國與國之間繁榮興旺的關係(書九 15),沒有戰爭刀劍的驚嚇(利廿六 6),結盟為友(王上五 26),國泰昇平、「太平和穩固的景況」(王下廿 19)。(Vine, W. E., Unger, M. F., & White, W. (1996). Vol. 1: Vine's Complete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Old and New Testament Words (174). Nashville, TN: T. Nelson.)

「沙龍」的關係不單只是沒有衝突,沒有爭戰而已,它不是由外在的環境決定,而是由人與造物主的關係而來。

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之後,他們以為他們出了埃及、脫離奴隸的生活,四十年曠野艱苦的日子如煙而去,已漸淡忘,應許之地是流奶乳蜜的好地方,大部分的迦南人已經被趕出去,四境太平,但以色列人住在應許之地卻活在神的旨意之外,各人任意而行,沒有把選民與神特別立約的關係放在眼內,他們忘記神,不守神的誡命與神的約,結果沒有平安,以色列人並不明白,平安不是從環境而來,而是由他們與神的關係所決定。

這也是今日很多人有的錯誤想法,以為努力地改善環境,增加入息,搬個大房子,移民外國,換一份優差,離婚再娶或再嫁,就能得平安,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上帝的平安,直到我們與我們的造物主和好,每天根據他的目的和計劃生活。

7. 和平之君

先知以賽亞稱耶穌的名字為「和平之君」(the prince of Shalom)(賽九 6),他沒有窮盡的國度引進了無限「平安」的政權(賽九 7),先知更進一步說,這平安是耶穌用重價買回來的,「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賽五十三 5),滿足了耶和華公義的要求,「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五十三 6)。

七十二譯本「和平」之君用希臘文字 εἰρήνη (平安、福祉、健康的意思)來翻譯「沙龍」(Shalom)這一個詞,耶穌應許我們,「我留下平安(εἰρήνη)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 27)耶穌被稱為和平之君,正因為他是這沙龍平安的君主,只有他才能賜下真正的平安。

8. 誠實的心 

大衛臨終的時候,為兒子所羅門求一顆「沙龍的心」(a shalem heart),中文翻作「誠實的心」,完整(whole)、完美(perfect)的意思,這一顆完整「沙龍的心」是「遵守神的命令、法度、律例」的(代上廿九 19)。所羅門獻殿的時候,同樣要求以色列的百姓常存一顆「沙龍的心」:「你們當向耶和華-我們的上帝存誠實的心,遵行他的律例,謹守他的誡命」(王上八 61),「沙龍的心」是專注神的心,一心一意遵守他的吩咐。

可見「沙龍」基本上是建基於人與神「完全」的關係上,因為與神有了完整的關係,人才能夠有真正的沙龍,沙龍代表人心最深的需要與渴望得到了滿足,是一種深層對生命的滿足、自由、知足與釋放。

耶利米先知這樣形容這種從神而來的平安:「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廿九 11-13),「沙龍」是耶和華向我們所懷的意念,帶著盼望與神樂意垂聽禱告、願意被尋見的福址。

以賽亞先知形容神所賜的平安「如同漲溢的江河,」無處可容,又如神把我們「抱在肋旁,搖弄在膝上,」如同母親安慰兒子一樣(賽六十六 12-13);神所賜的平安,使我們「的骨頭得滋潤像嫩草一樣。」(賽六十六 14)

這些極美的圖畫,俱體地把「沙龍」抽象的觀念圖畫化,從神而來的「沙龍」是無價的,是世上所有的金錢也買不到的東西。

9. 惡人沒有平安

耶和華說:「惡人必不得平安!」(賽四十八 22;五十七 21);「為自己修彎曲的路」的人,不知道平安(賽五十九 8)。

假先知假傳平安的消息:「平安了!平安了!」其實沒有平安,「輕輕忽忽地醫治了百姓的損傷」,其實傷口仍在流血(耶六14;八 11),說耶和華要在這地方賜長久的平安,其實神的審判就在眼前(耶十四 13),「說這地不能有刀劍饑荒,其實那些先知必被刀劍饑荒滅絕。」(耶十四 15),這些都是誘惑人的話(結十三 10;16)。

今天也要很多的假先知假傳平安的消息,只要有錢、有權、有享受,有美滿的家庭,「平安了!平安了!」但遠離神,遍行己路人,是不會有平安的。

10. 耶和華沙龍

耶和華是我的平安

Jehovah-Shalom: The LORD is my peace

You may be wondering how we, with our human failings, can ever be at peace with God who is holy. That is the full significance of the name of God, "Jehovah-Shalom".

Isaiah 9:6 "For a child will be born to us, a son will be given to us; And the government will rest on His shoulders; And His name will be called Wonderful Counselor, Mighty God, Eternal Father, Prince of Peace."

At the birth of this Prince of Peace, the angels heralded, "Glory to God in the highest, And on earth peace among men with whom He is pleased." (Luke 2:14) In John 14:27, Jesus promises His followers that He would give them peace of a different quality than what the world offered. "Peace I leave with you; My peace I give to you; not as the world gives do I give to you. Do not let your heart be troubled, nor let it be fearful."

Jesus alone can give us peace.

No God, no peace; Know God, know peace.


11. 彼此祝福

「沙龍」是最佳的祝福語,神吩咐以色列人要這樣的彼此祝福,說:「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民六 24-26)



結論

神所賜的平安是可以求的,只有凡事藉著禱告,把一切的掛慮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腓四 6-7)

你可以為自己的平安禱告,為家人的平安禱告,為教會的平安禱告,為社區的平安禱告,為國家的平安禱告,為世界的平安禱告,神應許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Sunday, May 20, 2012

把恩典當成工價的時候 ,太 19:27-20:16

把恩典當成工價的時候
馬太福音十九章廿七節至廿章十六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5.20




引言

1. 今年的六月,福遍教會開始崇拜已經十五年了,我想請問你是什麼是時進入這福遍的大家庭的?

Tuesday, May 8, 2012

我相信,約 11:1-44

我相信
約翰福音十一章一至四十四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5.06



引言

1. 你是否生活在痛苦之中?面對人生不能解決的問題?你是否感覺孤單無助?雖然是基督徒,但神卻是很遙遠?信仰好像沒有什麼作用?今天我們讀的經文,告訴我們如何在痛苦中,經歷耶穌所賜豐盛的生命。

2. 約翰福音第十一章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神蹟是約翰福音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記號」(signs),是約翰從耶穌許多的事蹟中,千選萬選中的材料,目的要告訴我們耶穌是神的兒子,凡相信他的都得豐盛的生命。當我們面對人生的苦難的時候,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故事,告訴我們耶穌是神的兒子,他的權柄勝過死亡與一切的痛苦,你只要相信他,必能在痛苦中經歷神豐盛的生命。

3. 約翰福音第十一章一節馬大一家三口的家庭是我們熟識的,馬大、馬利亞與拉撒路的家庭與耶穌的關係非常親切,耶穌常去他們的家,經文更說:「耶穌素常愛馬大、馬利亞與拉撒路」 (4節),而伯大尼是耶路撒冷邊上的一個小鎮,距離耶路撒冷只有 1.7 哩。


4. 馬大與馬利亞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3 節)這個病並不簡單,不是普通的病,一定是很嚴重的病,不然,馬大與馬利亞,不會老遠打發人去通知耶穌。

1)「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這一句話的背後,第一,是一個疑問:神啊!你說你愛我,永不離開我,你說你把我的名字寫在你的手掌上,為什麼你卻讓我受苦?我現在正經歷死蔭的幽谷,你在那裡?

這是基督徒受苦的時候,最基本的困惑,若果是個無神論的人,世上的痛苦,也無所謂,反正沒有神,也不用疑惑,為什麼神不來救我?可是我們是知道又認識神的人,他不單全知又全能,他更是愛我,緊張我,稱我為寶貝的全能者,為什麼愛我的神會讓我受這麼大的痛苦?

這種疑惑,不單是理性上的矛盾,更是個人的經歷與感受,當你回顧你基督徒的人生,你曾否在苦難中,懷疑過神的愛,神真的愛我嗎?神真的關心我嗎?我記得這是當我躲在衣櫥裡哭的時候的問題,神啊!你真的愛我嗎?是我在飛機上趕回家處理家中危機時的困惑。

苦難的問題是非常困難的問題,世界上那麼多的苦難,慈愛的神為什麼不管?

2)「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這一句話的背後,第一是一個疑問,第二是一個求救的訉號!

當你上班的時候,收到消息說:「你的妻子在五十九與六號公路上遇上了嚴重的車禍!」這不單是一個新聞報導,通知你一件事實而已,這更是一個求救的訉號!趕快打電話去找太太,立刻趕到現場去救命!除非這是你的前妻,你已經不愛他了,你與他已經沒有了關係,你才會繼續的上班,繼續喝你的咖啡!

第五節說:「耶穌素來愛馬大和他的妹子並拉撒路,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


當時耶穌在約旦河東,離伯大尼約有一天的路,當耶穌到伯大尼的時候,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了,猶太人一天的一部分就算一天,換句話說,當耶穌接到拉撒路病了的消息的時候,拉撒路已經死了:
  • 第一天:馬大與馬利亞打發人去告訴耶穌;
  • 第二天:帶消息的人找到耶穌(一天的路),耶穌沒有立刻動身,仍在所居之地住了第一天;
  • 第三天:住了第二天,耶穌出發去伯大尼;
  • 第四天:耶穌到達伯大尼,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拉撒路在第一天,馬大與馬利亞打發人去告訴耶穌之後,已經死了,當耶穌第二天收到拉撒路病重的消息的時候,就算他趕去,也是第三天才能到達伯大尼,拉撒路已經死了第三天了。
試想一下,當你家大火,消防車遲遲未到,到達的時候,火已經把整個房子燒光了,這時候,救火車來到,又有何意義?就好像門徒多馬的想法一樣,「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16 節),在這個時候什麼行動也沒有用了。

當我們最緊急的時候,神卻沒有出現,袖手旁觀,當他出現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你是否有同感?

5. 耶穌是故意這樣安排的,「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4 節)。聽起來,有一點冷酷,神要你得重病,為要使神得榮耀!

但不是這樣的,神最關心的是你與神的關係,他的榮耀是透過你去完成的,他為你預備了豐盛生命的計劃,甚至是讓你經過痛苦,使你經歷這豐盛的生命,在痛苦中相信神,讓我們繼續看故事的發展,我們就會更明白。



一、你相信耶穌能解決你現在的問題嗎?


1. 馬大對耶穌說:「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21 節),這「若」是這故事中兩個「若」(if)的第一個,這個「若」是向後看的:
  • 若我出生在另一個時代,不是在中國最動盪的五十年代,那我的一生就不會是這個樣子!
  • 若我當年能去香港,憑著我的努力,我也可以有一番作為!
  • 若我沒有嫁給你,我現在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這可能是你痛苦的時候,心底說過不知多少次的話,你可能不願意公開說,我只是把你心底的話替你說出來而已!)
  • 若我當年轉了工作,我現在就不會沒有了工作!

第一個的「若」是過去的時態,是有一點晚,這一個「若」不會也不能改變現在的任何事或人,不會幫助你有任何的改進,不會提供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可能尋回失去的日子,更不能破鏡重圓,只會令你更傷心、更容易埋怨、更不願面對現今的事實!你說是嗎?

可是在痛苦的時候,這是我們最容易有的想法,這種肆意的想去(wishful thinking),只能帶來暫時的解脫,對我們的幫助不大。

耶穌提醒馬大:「你兄弟必然復活!」(23 節),指的是現在,但馬大卻回答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 從過去直接跳到遙遠的將來,他的了解很容易明白,復活當然是指末日的時候,沒有人會期待拉撒路現在會復活,但馬大卻忘記一件事,站在他眼前的是「復活」、是「生命」!耶穌就在他的面前!在他凡事都能!


2. 今天很多基督徒是活在那遙遠的將來,有一天一切都要變得美好,可是不是今天,與今天一點關係都沒有,苦難有一天在天上都會成為過去,可是今天對苦難一點的關心都沒有,不聞不問!生活在將來的泡沫之中,與現實與現今的机會脫節。

魯益師(C. S. Lewis)說,「將來」與「永恆」是兩回的事,「永恆」必定是與「現今」相連,永恆的生命是從現在開始,影響著現在,改變現在的一切。神要人「今天」為「永恆」而活,我們扎根於永恆,卻投身於現在,「現在」是時間與「永恆」的接觸點,「將來」若與「現在」無關的話,「將來」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活在「將來」,現今什麼也不去做的人,是不會改變的人。

《明天我會戒掉》(I'll Quit Tomorrow)是一本幫助人戒酒暢銷的書,書中指出,酗酒的人不是不想把酒癮戒掉,他們都知道長期酗酒的嚴重性,高血壓、心臟病、肝硬化、各種癌症的機率增加好幾倍,他們不是不願意戒酒,但是他們總是說:「明天我會戒掉!」活在明天,與今天脫節,沒有行動,永遠都只是「明天」!

你是不是這樣活在過去或活在將來的人?

3. 魯益師(C. S. Lewis)《地獄來鴻》一書中,描寫魔鬼教導小鬼如何去對付基督徒,牠說有兩個好方法:第一、使人活在過去,忘記永恆,忘記現在,這是很好的方法,但更好的方法是第二個方法,使人活在遙遠的將來,離開現實,因為沒有「現在」的永恆,只是幻想,不會有什麼的作為。可惜今天很多的基督徒是活在魔鬼這兩個陷井之中。

例子:
  • 我以前常參加教會,是某某教會的會友,有一天我會回去教會見耶穌,但不是今天,我很忙,有一天我必定去。
  • 以前年輕的時候,經常做運動,參加各種的比賽,身體很好,將來有一天我會開始再運動,我會游泳,我會去跑步,但不是今天!

經歷神豐盛的生命的机會是在今天,遭遇痛苦的時候,不要活在過去也不要活在將來,今天就是机會。

4. 耶穌對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25 節)。


這是在約翰福音中耶穌七句:「我是」的話之一,「我是復活,我是生命!」(I am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life.)「我是」是現在時態,今天我是生命糧,今天我是世界的光,今天我是好牧人,現在我是復活與生命,耶穌就在馬大的面前,不是過去的事情,也不是將來的事情,「我是」就在眼前,他有勝過死亡的能力,他有賜人生命的能力,有什麼事他不能解決的呢?


耶穌使拉撒路復活,只是一個記號,要讓我們知道並相信他是神的兒子,信他的人必得著豐盛的生命。

5. 當我們遇見人生的困難時,我們很容易把頭埋在過去的沙土之中,埋怨過去不可能改變的事,又或活在遙遠將來的夢幻之中,看不見耶穌與他的大能就在我們之中,神正與我們同在(God is with us now.)

6. 耶穌問:「你相信嗎?」(26 節)



二、你相信耶穌為你的痛苦而心傷神痛嗎?


1. 耶穌看到了馬利亞,看見他哭(Wailing),那是傷心嚎啕的大哭,耶穌因為他們的痛苦而心傷神痛,約翰用了三個詞句來形容耶穌的心情:

1)心裡悲歎(deeply moved),而且重複用了兩次(33、38 節),原文的意思是馬因為激動而噴鼻息(snorting of a horse),表示耶穌因內心的難過與生氣而身體發抖,是一個很強的字。

2)又甚憂愁(greatly troubled),心因憂傷在絞痛,與第一個詞是同義詞,重疊一起,增加其語氣好幾倍。

3)哭了(wept),流眼淚的意思。

三個字充分描寫耶穌的心情,盧雲曾說,這就是神神聖的愛,是父母的心腸,手足的心腸,朋友兩刀插腰的心腸,通通加起來,這是神愛我們的愛。

2. 當我們最痛苦的時候,神在那裡?當你的眼淚把枕頭都弄濕了,神正為你的痛苦而心傷神痛,心絞痛,也在流淚,他是為我們的,他不是袖手旁觀,莫不關心,他的愛正如天地間所有的愛加起來,他為我們的痛而痛。

我們做父母的或許曾經體會過這種的心情,例如:女兒與交往了五年的男朋友分手了,正在哭得很傷心,你雖然知道這男朋友並不適合他,分手是對的事,但因為他的傷心難過,你也會因為愛他的縁故而流淚。

若我是耶穌的話,我一定不會哭,有什麼好哭的呢?再過一陣子,我就會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不需要哭,因為馬利亞與馬大的痛苦而流的淚更是無辜,你說是不是?可是耶穌沒有活在將來,他在現在這一時刻與馬利亞、馬大認同,他的淚水不是為「結果」流的,而是因為愛馬大與馬利亞流的。

當你心中掛念著遠方年老的父母,同時又為不在身邊的兒女担憂,心情非常低迷,精神受壓,我們的主耶穌也因為你的縁故而心疼著你,那抺乾我們眼淚的主,也在為我們而流淚,在你最痛苦的時候,神就在你的身旁。

你相信嗎?



三、你相信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


1. 耶穌的愛,到了時候,就變成行動:

1)他來到墳墓前;
2)把擋著墳墓的石頭挪開;
3)打開墳墓;
4)吩咐拉撒路從死復活。

2. 打開墳墓?開玩笑!誰願意這樣做?人已經死了,而且已經四天了,屍體都臭了,猶太人相信從活人之地到陰間是三天的路程,四天的話,拉撒路已經入住陰間,回不去人間了。現代人避諱死亡,參加喪禮的人,把扶棺的手套、黑色的絲帶、花都留在墳墓裡,不要把死亡與死亡有關的東西帶回家!現在重新把墳墓打開,開玩笑?誰都不願意!

3. 耶穌說:「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40 節)這「若」是第二個「若」,是將來的時態:「必將看見」,是向前看,態度是積極的,重點是我現在可以什麼?神可以做什麼?充滿了机會與盼望,第二個」若」是信心的「若」,相信就必看見(Believing is seeing.),這與人的習慣剛剛相反,我們是看見才相信,像多馬一樣,看見摸到才相信,可是耶穌卻說:「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相信的福氣(the blessing of believing)之一,是當你願意相信,你必能看見神的榮耀。

例子:最近遇上了一位老朋友,看樣子比以前更年輕,六年多前他得了癌症,但他告訴我,他相信神的美好,相信神的教會比一切更重要,相信神有美好的旨意,他的信心,讓他經歷了耶穌應許豐盛的生命。

你相信嗎?你相信耶穌有勝過死亡的權柄嗎?你相信耶穌的應許嗎?你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嗎?你相信你因信而得生嗎?在痛苦中相信神的美好是不容易的事,但信心是有福的,你必看見神的榮耀,你必經歷神所賜豐盛的生命!

4. 耶穌吩咐拉撒路出來(43節),對一個死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吩咐。


  • 「起來行走!」對一個跛子來說,那是不可能的吩咐!
  • 「起來,拿你的蓐子走!」對一個卧在畢士大池邊三十八年的人來說,那是不可能的吩咐!
  • 「把手伸出來!」對一個手枯乾了人來說,那是不可能的吩咐!
  • 「從墳墓裡出來!」對一個已經死了四天的人來說,那是不可能的吩咐!
你說是嗎?這是信心的能力!

我們相信的耶穌是有權柄勝過死亡,有權柄賜人生命,有權柄勝過仇敵,有權柄使你痊癒!你相信嗎?

5. 相信的祝福,就必得著生命,拉撒路從墳墓裡走出來,停頓了的心再次跳動,血液再流,發白的臉重新有了生命的光彩,腦有了腦電波,眼睛再次轉動,重新張開,這是生命!


拉撒路的復活只是一個預表,復活了的拉撒路最終也死了,但他的復活,預表了耶穌的復活,我們的復活,在痛苦中,你可以得著生命,只要你相信,這是約翰福音的信息,神愛世人,叫一切相信耶穌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結論

在痛苦之中,不要活在過去,也不要活在遙遠的將來,相信耶穌改變你現在的問題!相信耶穌正因為你的痛苦而心傷神痛?你的信心,能使你看見神的作為!你的相信是可以使你在痛苦中經歷神豐盛的生命!馬大、馬利亞與拉撒路的經歷,只是瞥一下將來復活的榮耀,那時候,我們將與主面對面,這復活的大能,在現在可以改變你,在痛苦中有喜樂。

主啊!我相信!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人生中最大的痛苦經歷。當你經歷痛苦的時候,你會容易回頭看呢?還是活在遙遠的將來?請分享你的經歷。
2. 耶穌說:「我是復活是生命!」這句話對你有何意義?在現今的生活中,耶穌是復活與生命對你有何影響?
3. 你相信耶穌因為你的痛苦而心傷神痛嗎?如何才能體會神對你的愛?
4. 你是「看見才相信」還是「相信就看見」?請舉一些「相信而看見」的例子,為什麼與神來住需要信心才能看見?
5. 如何才能在患難中相信神?我如何才能有信心?請分享你的經歷。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我第三篇從拉撒路的故事分享的講章,我拿出十多年前的講章:「兩個若」作為參考,重温約翰第十一章,有新的體驗,同一段的經文,同一主題,但卻可以有不同的應用與感受,神的話是活潑有功效的,每次讀都有新的明白。

2. 現代人的痛苦是深而廣,透過大眾媒體的傳播,全世界的人成為了同一村子的居民,互相影響,共同的體驗,對部分的人來說,苦難不能只是「將來」一切都會變成美好去解說,更不能只是為了神的榮耀的標準答案可以得到安慰,經文把苦難的解答放在兩個層面:理性的層面--苦難的目的是為了神得榮耀;感性的層面,耶穌與你一同經歷苦難,他為你的痛苦而流淚。苦難最終的答案是信心的跳躍,相信的人就能看見。雖然一篇的講章並不能解答有關苦難所有的懷疑,但聽眾中有各式的人,有現代的人也要後現代的人,講道者可能需要同時兼顧理性與感性的角度、結果與過程要同時要注意。

3. 故事的發展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我試用三個以「相信」為主題的問題作為講章的大綱,希望能稍為集中一點,朝同一方向發展,以免太多方向。

4. 「我相信」是一首很適合的回應詩,好像這首詩是為這講章而寫的一樣。


Tuesday, April 24, 2012

耶和華尼西,出 17:8-16

耶和華尼西
出埃及記十七章八至十六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4.15



引言

1.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有名的照片之一,時間是一九四五年二月廿三日早上十點三十分,美國攻下太平洋硫磺島上的折鉢山,六名美國的士兵在山頂插上了國旗,以告訴其他部隊該地已成功地被佔領,一個隨軍的記者把這幅照片拍下來,照片中六名的士兵,三位不久即陣亡,為維護這面國旗付上了最高的代價。


這張照片十分受歡迎,有人根據這照片製作一雕像,陳設在 Arlington, Virgina 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紀念館。也有人把這故事的經過寫成書,二零零六年更拍成電影,《父輩的旗幟》(Flags of Our Fathers),述說這面國旗在硫磺島上豎立的經過。


這旗幟的意義深厚,特別是在戰爭的時候,它代表了在同一個旗號之下的人是同生共死的,是同一個陣營的,是同一條心的。

2. 九一一發生之後的同一天,下午五點左右,三個消防隊的人,在世貿中心的廢墟之中,找到一面美國國旗,他們將它拿到廢墟上最高的地方,將這面國旗豎立起來,有人把這一張的照片拍了下來:


第二天,九月十二日,成為了各大報章的封面,這張的照片被稱為「原爆點的精神」(Ground Zero Spirit),代表著美國打不倒的精神,永不言敗的信念,全國一心的決心,這是旗幟的意義!

3. 我們基督徒的旗號是什麼呢?聖經說:「耶和華是我們的旌旗」(The LORD is our banner),原文音譯是「耶和華尼西」(Jehovah-Nissi)。


這是我們讀耶和華神的名字最後的一講:
  1. 耶和華以勒(Jehovah Jireh):耶和華必有預備
  2. 耶和華拉法(Jehovah Rapha):耶和華醫治
  3. 耶和華路以(Jehovah Rohi):耶和華看見
  4. 耶和華沙瑪(Jehovah Shammah):耶和華同在
  5. 耶和華沙巴奧(Jehovah Tseboath):萬軍之耶和華
  6. 耶和華齊肯努(Jehovah Tsidkenu):耶和華我們的義
  7. 耶和華尼西 (Jehovah Nissi):耶和華我們的旌旗

4. 「耶和華尼西」的故事出現出埃及記第十七章八至十六節:


以色列人剛剛出埃及,過紅海,要去耶和華的山(西乃山)朝見神,路上經過利非訂,距離西乃山只有二十哩,一行男丁就有六十萬,亞瑪力人來攻打以色列人(十七 8)。

這是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第一次遇上的敵人,他們從沒有正式打過仗,沒有任何軍事的訓練,沒有任何組織(commands and controls),沒有任何的武器,他們大部分都是牧人,做磚的建築工人。

而亞瑪力人是主動的攻擊以色列人,而且攻擊的方法不是從正面而來,根據申命記廿五章的記載,亞瑪力人趁以色列人疲乏困倦,從後面擊殺那些走得慢的、軟弱的、婦懦與老人,並不敬畏神(申廿五 17-19)。

5. 亞瑪力人到底是什麼人?


第一、亞瑪力人的先祖亞瑪力,是以掃的孫(創三十六 12),以掃即以東,所以亞瑪力人是以東人的一個旁支,住在迦南的「南地」(South Land )(民十三 29)與加低斯(Kadesh)的綠洲,嚴格來說,亞瑪力人不屬於迦南人。

第二、巴蘭先知說:「亞瑪力人原為諸國之首」(民廿四 20),「首」是頭(Headship)、排名第一(Rank)、佔主要地位(Primary position)的意思,可見亞瑪力人當時的強桿。

第三、出十七 16說:「耶和華必世世代代與亞瑪力人爭戰。」神要與亞瑪力人永遠為敵,這是不得了的事,猶太人的拉比,在這一節經文的原文聖經上批註:「因為亞瑪力人的手攻擊神的寶座,所以耶和華必世世代代與亞瑪力人爭戰。」並且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全然塗抹了;你要將這話寫在書上。」(出十七 14)


亞瑪力人代表與神為敵的魔鬼撒旦,魔鬼的目的是要難阻神救贖世人的計劃,要毁滅神的選民,亞伯拉罕的後裔,大衛的子孫,阻止彌賽亞的降臨。

6. 讓我們現在追蹤亞瑪力人與猶太人的關係。

1)亞瑪力人恨惡以色列人,世世代代與猶太人為敵,從進迦南至獨立王國,亞瑪力人成為以色列的死敵,士師時代,「以色列人每逢撒種之後,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上來攻打他們,對著他們安營,毀壞土產,直到迦薩,沒有給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驢也沒有留下;
因為那些人帶著牲畜帳棚來,像蝗蟲那樣多,人和駱駝無數,都進入國內,毀壞全地。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緣故,極其窮乏。」(師六 3-6)

 2)以色列第一位的君王,掃羅作王的時候,神吩咐掃羅王說:「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在路上亞瑪力人怎樣待他們,怎樣抵擋他們,我都沒忘。」(撒上十五 2)指的正是我們剛剛讀過出埃及記第十七章的事,亞瑪力人從後邊攻擊老弱的以色列人,攻擊神的寶座。耶和華吩咐掃羅說:「現在你要去擊打亞瑪力人,滅盡他們所有的,不可憐惜他們,將男女、孩童、吃奶的,並牛、羊、駱駝,和驢盡行殺死。」(撒十五 3)


很多人不明白背景,覺得舊約的神是非常兇殘,要把整個民族滅絕,現代人稱為「種族清洗」(Genocide),是公認不合人倫的惡事!讀經的人若明白前因後果,就能明白,亞瑪力人是攻擊神的寶座之代表,神曾立下誓言,要把亞瑪力人在世上塗抹,即神要世世代代與敵對神的勢力為敵,直至神完全得勝,撒旦完全被毁滅。

可惜掃羅沒有遵守神的吩咐,沒有殺盡亞瑪力人!

3)當大衛逃避掃羅,躲在洗革拉的時候,亞瑪力人把大衛一家大小擄去,並放火燒城,要消滅大衛的子孫,大衛帶領四百人連夜追趕,耶和華與他同在,他打敗亞瑪力人,把妻兒救回來。(參撒上十五 1-3)

4)亞瑪力人一直與以色列人作對,與神為敵,直到猶大王希西家年間,亞瑪力人才被消滅。(參代上四 43)

5)但亞瑪力人繼續代表著與神為敵的勢力,不因亞瑪力人的毁滅而消失,被擄時期,猶太人被波斯帝國統治,以斯帖王后從猶太人的仇敵,哈曼的手中拯救了猶太人,免受滅亡的痛苦,而哈曼反受到該得的刑罰;哈曼是什麼人?聖經記載,哈曼是亞瑪力王亞甲的後裔!

每年當各地的猶太人在二、三月的時候,慶祝紀念以斯帖的故事,稱為普珥節。而猶太人更有一個傳統習慣,每當普珥節誦讀以斯帖記哈曼的名字的時候,因為神曾說:「我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全然塗抹了。」(出十七 14),猶太人都會大聲的喧嚷,把哈曼的名字壓下去,把亞瑪力人哈曼的名號塗抹。


6)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人屠殺猶太人,猶太人的拉比認為德國人就是亞瑪力人的後裔,位於荷蘭海牙(The Hague)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館門外掛了一顆大衛之星(Davidster),星的下面用荷蘭文與希伯來文寫著:「你要記念亞瑪力人怎樣待你... 不可忘記!」,引用的正是申命記廿五章十七、十九節的經文,猶太人把一切敵對耶和華、要滅絕猶太人、要截斷彌賽亞降臨的人都稱為亞瑪力人,可見亞瑪力人代表的正是與神為敵,伸手攻擊神的寶座的一切撒旦的勢力。



7. 今天我們面對的亞瑪力人是誰呢?

Tony Evans 說:「今天任何人或任何東西難阻你去完成神在你身上的計劃的,他們就是亞瑪力人。」Tony Evans 在達拉斯南部 Oak Cliff 地區牧養教會,用聖經的教導去改變社區,我們可以了解他面對當地社會的問題所遇上的困難與惡勢力,百分之七十二美國黑人的小孩是在單親的家庭中長大,沒有父親的形象,亞瑪力人是是那些破壞家庭的力量,難阻神對人的心意。

二零零六年,全世界網絡上色情(Pornography)的收入,接近一千億美元(100 billions),比微軟、歌谷、亞瑪遜、Ebay、雅虎、蘋果、Netflex、Earthlink 的收入總和還高,而排名第一的國家是中國,佔百分之廿十八,年收二百七十億;第二是南韓,佔百分之廿十七,二百五十七億美元,平均全國每人每年化五百廿六美元(per capita),而南韓二零零五年全國基督徒佔人口百分之三十,教會在色情文化之下被攻擊體無完膚,可是很多的信徒卻沒有任何的警覺,不知道自己是在屬靈的爭戰之中,還以為天下太平,其實亞瑪力人已經在後邊攻擊我們軟弱的人。

時下的青少年人遇見網路帶來的挑戰是驚人的,當我上「臉書」看一下我們年青人的網頁,他們說的話,有一些已經受到社會的影響,公開的使用淫詞妄語,彼此開玩笑,實在可怕,這些不良的影響,正如當年的亞瑪力人一樣,要攻擊神的寶座,使人離開神。

亞瑪力人也可能是你不良的朋友、賭博的習慣、毒品用藥、浪費講究享受的壞習慣。

你有警覺我們是在一屬靈的爭戰中嗎?

9. 當年摩西吩咐約書亞領人出戰亞瑪力人,出十七 9-10:


約書亞帶兵出戰,摩西卻拿著神的杖上山頂。

在山頂上,摩西何時舉手(單數),以色列人就得勝,何時垂手,亞瑪力人就得勝(十七 11)。這是一幅什麼的圖畫?


1)摩西並不是有特異功能,舉手傳功給在打仗的以色列人,摩西像一般人一樣,手發沉,需要亞倫與戶珥扶著他的手(眾數),站得太久會累,需要坐下(十七 12)。

2)舉手向天,這是猶太人禱告的姿勢,與我們今天的習慣剛剛相反,我們合手低頭禱告,猶太人舉手仰臉,很多的牧者認為摩西在為以色列人禱告,所以神聽禱告,以色列人就得勝,不禱告,以色列人就戰敗,這解釋也有可能。

3)但根據上下文的題示,摩西舉手,是一個標記(standard),在山頂人人都可以看見,像硫磺島上美軍所豎的國旗一樣,代表著耶和華旳旗號,這是「耶和華尼西」的意思。



一、「耶和華尼西」代表爭戰屬乎耶和華

1. 是耶和華「起誓」要與亞瑪力人世世代代爭戰(16 節),「我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全然塗抹了」(14 節),摩西在山上舉手,要以色列人看見為標記,提醒在戰場打仗的人,這是耶和華的爭戰,不是我們的爭戰。


2.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我們的爭戰,青少年反叛,做父母擔心,想盡各種的方法要「贏」,卻覺得力不能勝,我們很容易忙記,其實爭戰屬於耶和華,他比你更關心你的青少年,他像浪子父親,每天站在門外,等待他們回家,這是一場屬靈的爭戰,耶和華神要與一切難阻你與你的孩子跟隨神的惡勢力爭戰,正如他當年起誓要世世代代與亞瑪力人爭戰一樣,當你看見「耶和華尼西」,你要記得這旗號,是「他的爭戰」的旗號。

聖靈常常提醒我,教會的事奉不是我個人的得失,而是屬於神的,這是一場屬靈的爭戰,主帥是耶和華神,我在他的旗幟之下作戰,不是我不需要努力,我要竭盡所能,向主效忠,當我認識「爭戰屬乎耶和華」的時候,我學會了忍耐,學會了仰望,學會了相信,萬軍的耶和華是我的元帥,他必解決教會中人事的問題,教會中屬靈的問題,「爭戰屬乎耶和華」。




二、「耶和華尼西」保証勝利是必然的

1. 以色列人缺乏打仗的經驗,又沒有軍事的訓練,沒有足夠打仗的兵器,第一次打仗,而敵人又是有備而來,強桿狡猾,任何人都會有疑惑,這一場仗是否能贏?

摩西在山上舉手,正是要作一標記,耶和華是我們的旌旗,勝利是必然的。

Tony Evans 曾說:「我們不是為勝利而戰,我們是以勝利者的身份出戰!」(We are not fighting for a victory; we are fighting from a position of victory.),這一句話很有道理。

2. 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博物館,曾經有一幅名叫:「將死」(Checkmate)的名畫,是 Friedrich Moritz August Retzsch 的作品,一九九九年轉賣成為私人收藏品。


畫中是兩個人在下棋,而勝負己分,黑棋穏操勝算,「將死」(Checkmate)白棋,左方的人充滿自信,目露撒旦奸狡的眼光,右邊的的人用手托頭,被撒旦的黑棋「將死」,輸的話,他的靈魂將要歸於撒旦,正感絕望。傳說,有一位棋藝的高手,在這畫前流連甚久,他按著畫中的棋盤所放的棋子,竟發現被將死的白棋還有一步可以走,甚至可以反敗為勝,畫中的人竟然不知道,這個棋王立刻通知博物館的館主,終於發現原作者的真正意思,畫面只是一個假象,真正被將死的不是右邊的人,而是左邊的撒旦。表面上看,撒旦心有成足,我們正感絕望的時候,要注意,還有一步,勝利仍然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例子:

1)五餅二魚的故事,幾千人需要食物,看起來是「將死」了,沒有希望了,打輸了,但神還有一步棋,最後的勝利還是確定的,他們收起來剩餘的食物有十二個籃子。

2)但以理被扔在獅子坑中,看起來是「將死」了,沒有希望了,打輸了,但神還有一步棋,最後的勝利還是確定的,但以理沒有被獅子吃掉,神把獅子的口封住了。

3)十字架上耶穌身旁的強盜,看起來是「將死」了,沒有希望了,打輸了,但神還有一步棋,最後的勝利還是確定的,因為他的相信,那天的晚上,他與耶穌同在樂園裡。

4)受難節那一天晚上,眾人大聲的呼喊:「釘死他!釘死他!」兵丁戲笑他、辱罵他、毒打他、釘他在木頭上,看起來是「將死」了,沒有希望了,打輸了,但神還有一步棋,最後的勝利還是確定的,三天後的清晨,墳墓是空的,耶穌從死裡復活,勝過了死亡。

5)青少年發生了信仰上的問題,不肯來教會,交了一位未信主的女朋友,看起來是「將死」了,沒有希望了,打輸了,但神還有一步棋,最後的勝利還是確定的,神不會因此而放棄他。

「耶和華是我們的旌旗」,勝利是必然的。



三、「耶和華尼西」是基督的旗幟


1. 基督是我們得勝的元帥,在耶穌裡,我們不怕魔鬼撒旦與一切敵對神的勢力。哥林多後書二章十四至十六節說:「感謝神!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揚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


神在基督裡使我們誇勝,基督是我們的旗號,這裡用的是羅馬軍隊打勝仗凱旋回來的圖畫,得勝的將軍騎著馬走在前面,帶領得勝的軍隊進入羅馬城,後面是得勝的軍隊,再後面是被俘擄戰敗敵人的將領與軍隊,市民夾道歡迎,沿途燒起馨香的香氣,對得勝的人,這是活的香氣,是得榮耀與賞賜的時候,對打敗的對手,這是死亡的氣味,很快他們都要被處死。

2. 耶和華是我們的旌旗,耶穌是元帥,勝力是必然的。在他的旗號之下,我們相信他的大能,基督是足夠的,他有足夠能力拯救我們,他有足夠的能力勝過一切,無論你在什麼的困難之下,面對多麽強大的敵人,耶穌是我們唯一所需要的力量,是我們隨時的幫助,讓我們倚靠他,相信他,跟隨他!

3. 我們的信仰不是憑外表行為的信仰,不是一套教規的信仰,我們的信仰是以基督為中心的信仰,他是我們的旌旗,他是我們的力量,他是我們的元帥,他是我們的拯救!

4. 現在外面的社會充滿了各種邪惡的力量,透過互聯網,直接的進到我們的卧房,亞瑪力人就在我們的周圍,我們要教導下一代,信仰是相信耶穌(Trusting Jesus),相信他的旗號,相信他的能力,相信他能改變一切,相信他必得勝,耶穌是我們的旌旗!



結論

禱告:「耶和華尼西,你是我們的旌旗,你常帥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我們相信耶穌得勝魔鬼撒旦,我們相信耶穌得勝了死亡,我們相信耶穌得勝一切惡勢力權勢,有耶穌住在我們裡面,我們宣告在我們裡面的,比外面的一切都有能力,爭戰屬乎耶和華,勝力也屬乎耶和華,我們在耶和華的旌旗下勇敢站立,不害怕、不驚慌、不後退,直到得勝的日子,阿門。」





討論問題

1. 亞瑪力人是什麼人?你可以簡陋地重述亞瑪力人的歷史嗎?為什麼神要世世代代與亞瑪力人爭戰?為什麼神要永遠消滅他們?
2. 我們生活安逸的人,很少有任何強烈爭戰的感覺,但事實上,屬靈的爭戰卻從未停止,你認為你最大的挑戰是什麼?誰是你的亞瑪力人?誰是你真正的敵人?
3. 「耶和華是我們的旌旗」,這旗號對你有何意義?
4. 爭戰屬乎耶和華,這句話你相信嗎?為什麼?若爭戰真的是屬乎耶和華,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何影響?請舉例說明之。
5. 基督是我們的旗號,在基督裡我們必勝,這信念對你有何意義?
6. 請用神的名字「耶和華尼西」作一禱告,宣告神是你的旌旗。




回應詩歌




We Want to See Jesus Lifted High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摩西舉手,以色列人就得勝,手垂下,以色列人就戰敗,一般的講章都以代禱為主題,以摩西舉手為禱告的手,舉手禱告是猶太人禱告的姿勢,這解釋是有一些的根據,但上下文並不支持這意思,摩西立壇為記,名為「耶和華尼西」,摩西在山頂上舉手,應是一記號,告訴以色列人,耶和華與他們同在,耶和華為他們爭戰,所以我認為經文的重點,不是代禱,而是旗號--神是我們的旗號。

當我想起旗號的時候,我想起硫磺島上的旗號和九一一的旗號,這兩面旗,使我更明白,耶和華是我們的旗號的意思。

2. 會眾對亞瑪力人一無所知,其實我也是,在預備這一篇講章的時候,才知道亞瑪力人的來歷,資料甚多,我需要告訴會眾多少?這是我必需決定的。講道不可能成為主日學的時間,資料太多,令人厭煩,而且講道重點不是在傳遞資訊,而是傳遞信息。但也要向會眾交代經文的背景,時間上的控制非常重要。

3. 「爭戰屬於耶和華」、「神必得勝」、與「基督為中心」都是聖經中非常主要的思想,「耶和華尼西」把這些重要的觀念都包括了。





自義者的自白,路 18:9-14

自義者的自白
路加福音十八章殅九至十四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4.22



引言

1. 請大家看看這靠在墙上的梯子:


我們一生都是向上爬,希望愈爬愈高,成為人上人,這是我們一生努力的目標。讀書的時候,學校每年都排名,考第一名的真威風,上台拿獎,代表全班畢業同學講話,每一個人都想考第一名,可是爬上去卻並不容易,需要下很大的苦功。

畢業之後,真正的競賽才開始,在社會中每一個人努力的向上爬,我中學畢業的同學約有三百人,畢業三十八年後的今天,有的爬得很高,有的在原地踏步,有兩位同學成為香港的首富,從平民老百姓,靠個人的努力,成為最有錢的富翁之一,實在不容易;有兩位同學成為電影明星;而讀書最好的同學們,大部分都成為大學教授,在香港與美國有名的大學教書;有五個同學成為牧師,包括我!

我們都希望往上爬,爬得愈高愈成功,愈得人的稱讚,是嗎?我們都希望爬上上流社會,做個人上人。像指南針永遠指向北一樣,人心的指南針是指著上方,希望自我提升、上進、往上爬。

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與模仿的對象是在我們上面爬得比我們高的人,是坐在大辦公室的那個主管?是公司收入最高的大老闆?是同學們中最富有最成功的那一位?

上進的心是沒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有人向我建議,邀請更多成功的人仕來教會挑戰我們的下一代,樹立美好的榜樣,我們下一代聰明,條件各方面都很好,就是缺乏一把火,需要鼓勵與挑戰,邀請成功的人來向他們講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你說是嗎?

我們都喜歡爬得高的人,這並沒有什麼的錯。我們更喜歡努力的人,得我們應得的東西︳不喜歡那些不勞而獲的人。

2. 前一陣子,我去探訪一位小餐館的老闆,兩夫妻是我替他們証婚的,現在已經有兩個小孩了,他們七天工作,努力經營,對我說:「沒辦法!為了更好的生活,只有努力的往上爬。」我們欣賞這些靠自己努力往上爬的人!

反觀另一例子:上星期四我去買菜,踫見前面一對年輕的夫妻,買了大概四十至五十塊的東西,卻用一張又一張政府的食物卷(Food stamps)來付錢,我們對這些有手有腳、有工作能力卻靠政府救濟的人,看法都不是很好,甚至看不起他們。

靠自己的努力去得我們應該得的東西是我們社會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並沒有什麼不對,但在神的面前,靠自己的努力,卻不管用!

3. 今天我們的經文是一個靠自己的努力要得神的喜悅的人之自白,路加福音十八章九至十四節記載耶穌的一個比喻,這比喻是向「仗自己是義人」的人說的。


今年的復活節,我們曾經分享過,靠自己努力,要得神的喜悅不管用的個原因:

1)自義不能補償我們的罪過;
2)自義不能賺得永生。

今天我們繼續看一下自義的人之心態與影響。


一、自義的人很容易會藐視別人

1. 自義的人倚靠自己的義

1)耶穌向「仗著自己是義人」(Trust in their own righteousness)設一個比喻,中文翻譯得很好:「仗」是相信、倚靠的意思,原文直接的翻譯是「因為自己的義,而在神的面前很自信的人」,自信是一件好事,有自信的人才快樂,才能成功,我們從孩子小的時間,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這是向上爬不可缺的條件之一。但在神面前的自信卻不管用,沒有人能夠靠自己的德行而自信蒙神的喜悅或饒恕!

2)為什麼不能?

看一看比喻中的法利賽人(11-12 節):

兩節的經文,原文提到「我」五次。
  1. 我感謝神
  2. 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
  3. 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禮拜一與禮拜四)
  4. 凡我所得的
  5. 我都捐上十分之一。

在宗教上、道德上、行為上,「我」都做到了!不好色、不貪財、不貪食、不做壞事,許多人都做不到,「我」做到了!

法利賽人在德行上爬得高,為什麼在神的面前,不可以自信?神一定喜悅他們!難道神喜歡那些不守律法,專做壞事的人?法利賽人不是壞人,他們是好人--自義的好人。

3)今天我們大部分都是道德崇高的人,你也可以同樣的說:「 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那些壞人。我常常禁食、讀經禱告,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

自義的人的毛病在什麼地方呢?


2. 自義的人很容易看不起別人

1)自義的人很容易有一個毛病,爬得愈高的人,愈容易有這個毛病---「法利賽人的毛病」,藐視別人(Despise people),看不起人,認為別人沒有什麼價值(to regard as worthless),看不起那些做不到的人,做得不夠自己好的人:
  • 成功的人很容易看不起那些不成功的人,覺得他們不夠努力;
  • 考第一名的人很容易看不起考不合格的人,覺得他們不用功;
  • 會做飯的人很容易看不起那些不會做飯的人,覺得他們不能獨立;

2)教會裡頭也是一樣:
  • 會講道的人或自以為講道好的人,很容易看不起那些他認為講道不好的人;
  • 喜歡看深奧解經書的人,很容易看不起那些讀經很粗淺的人;
  • 懂神學的人很容易看不起不懂的人;
  • 講方言的人很容易看不起那些不會講方言的人,覺得他們屬靈的生命還沒有開始;
  • 聽到神的聲音的人,能講「智慧言語」的人,很容易看不起那些聽不見神聲音的人,「神告訴我...」這一句話聽起來特別與神親近!很了不起!
  • 婚姻美滿的人很容易看不起那些婚姻出問題的人,「一定是你做得不好!才會出問題。」
  • 兒女成才的人很容易看不起那些兒女不長進的人;
  • 熱心事奉的人很容易看不起那些不願意服待的人,「我做了那麼多,你呢?」
這些加起來,做成教會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些做不到的人感覺被輕視,認為教會只是成功人仕的教會,是好人的教會,是婚姻美滿的人去的教會,「我呢?」並不適合來教會,因為我不是成功的人,所以離婚的不願意來教會,青少年讀書不是很好的,不願意來教會,失業的人不願意來教會,性的身份有問題的,不願意來教會。

3)你說:「這不是我的問題,我沒有看不起他們,我沒有說你不要來!」是他們的錯,他們太敏感了,太自卑了!

可是你注意耶穌,稅吏親近他,成為他的跟隨者與門徒;妓女愛他,心服口服地跟隨他;漁夫窮人與他為伍,耶穌被人公認為罪人的朋友。耶穌吸引社會邊緣的人,今天的教會卻給人一個「只歡迎好人、成功的人」的印象!因為我們並不明白耶穌的福音是恩典的福音,這福音說:「所有的人都一樣,都是罪人,需要神的憐憫。」


3. 耶穌的國度是翻轉的國度,我們的國度是靠自己的努力,向上爬的;耶穌的國度卻是從上走下去,要將神白白的恩典賜給所有的人。

神的國度裡,一切美好的東西,包括屬靈的生命、永生的生命、神的喜悅、神賜出人意外的平安、神一切美好的恩賜等,都不是靠人自己的努力可以賺取的,這一切都是從上頭而來,由眾光之父賜下的,這是耶穌國度的福音。


4. 讓我再用一個例子來說明,自義在神面前不管用的原因:

當我努力的爬上梯子最高的地方,我爬得比所有的人都高,我很容易沾沾自喜,自覺比所有的人都高,但神若從飛機上看下來,我與你們所有的人都一樣,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我何必因為比你爬高廿呎,就仗自己的義,去藐視人呢?!



最近我跟我的女兒去練身,一週游泳三次,我發現有些人是游泳健將,跳下水可以游四十個圈,一點也不費力,好像一條魚一樣。我呢?幾個圈就要停下來休息,一天游廿多個圈就不成了,可是我卻藐視那一些不會游泳的人,看看我多成!現在我們所有的人都跳進太平洋,要從三藩市游到上海去,那一些不會游泳的人,立刻就沉下去,死了!我可能撐個十分鐘,也不成了,沉下去也死了!那些游泳健將,可以游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游三至五哩,甚至八至十哩,到最後,還是一樣,沉了下去,都死了!沒有一個人可以游到上海,甚至從三藩市的港灣游出去也不成,自義的人無論如何努力,也不能得神的喜悅,人的義在神的面前不管用。


 5. 所以我們必需悔改,教會需要改變,我們從小長大接受的一套價值觀,靠自己的努力往上爬,這在神的面前是不管用的,我們要悔改,明白什麼是福音,什麼是靠恩典。

上一次我曾分享我們的下一代離開教會的現象,《跟隨耶穌,離開教會》(每週新聞,Newsweek, 二零一二年四月八日)代表了不少人的心聲,不少的人問我,「我小孩的情況,就是這樣,那我們應怎麼辦?」

解決的問題的第一步是要明白什麼是福音,什麼是靠恩典,教會要活出一種新的價值觀,讓踏進教會的人,也能體會神的恩典,不是靠行為、靠自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什麼是靠恩典?


二、靠恩典的人謙卑靠神

比喻中的稅吏來到神的面前,1)遠遠地站著,不自認為配得到神的面前;2)連舉目望天也不敢,低著頭,滿心羞恥,對自己的善完全絕望;3)只捶著胸,憂傷的表現,為自己罪極度難過,原文是未完成式,不斷的捶胸;4)向神禱告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求神的饒恕,只靠神的憐憫。承認是我的問題,不是神的問題,也不是別人的問題,沒有與別人比較。


從稅吏的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三點有關恩典的真理:

1. 靠恩典的人是謙卑的人

耶穌最後的評語說:「凡自卑的,必升為高。」神因為你的謙卑,願意承認自己的不足,願意倚靠神,所以神將你升為高,成為神的兒女,與他一同坐在天上,不是因為你的好行為,而是因為神的憐憫。


謙卑必需從心而生才有意義,真正明白恩典的人必是謙卑的人,因為一切都是白白而來,沒有任何可誇之處,謙卑的人是能夠與罪人認同的人,這是為什麼罪人那麼喜歡耶穌的原因,耶穌從來不自誇,心中柔和謙卑,從不把人與人比較,從不憑外貎看人,從不小看人。

教會要多謙卑才能活出恩典,教會中每一個都是罪人,都不是靠自己的德行而蒙神的悅納,教會是神的家,也是罪人的家,謙卑由主任牧師開始,到每一個會友,保羅說:「在罪人之中我是罪魁!」名佈道家葛培理年老的時候接受訪問,他並不以為他六十年佈道的工作在神的面對有什麼了不起的地方,他盼望的是神因為基督的救贖,在見主面的時候能接納他。

謙卑的人才能明白恩典的意義!


2. 靠恩典的人明白恩典的共有性

我們自自然然地將人按等級分類,讀書的時候是學校的排名,工作的時候按工資來分等級,女孩子是按外貎身材來分,當時的法利賽人也把人分好幾類:

1)在神的國度之外的人,不配得神的恩典的人:a)外邦人;b)撒瑪利亞人,他們比外邦人好一點,總算有一點猶太人的血統;這些的人都是在神國之外(outsiders)。

2)在神的國度之內人,只有猶太人(insiders),猶太人中又有不同的等級,罪人如稅吏、妓女等是最低檔的,女人是次等,猶太人看不起女人,認為女人唯一的功用是替丈夫生男孩。而法利賽人是爬得最高、最得神的賜福,因為他們比任何人都守住了神的律法,不單摩西五經裡,寫在舊約聖經上的律法,更是猶太人傳統留下對摩西律法的解釋。

但耶穌卻將這些界線完全拆掉,他對待外邦人與猶太人一樣,都是罪人,都需要神的恩典!他對待撒瑪利亞的婦人與猶太的門徒一樣,都是罪人,都需要神的恩典!神的恩典是所有的罪人都可以共有,只要願意接受,每一個人,不論是貧窮的、富有的、罪人、好人、男或女、結婚的或離婚的,都能享受神白白的恩典,這是為什麼我們必需改變把人分等級的習慣,教會中沒有等級,沒有界線,只有耶穌與耶穌所愛的人,而每一個人都是耶穌愛的人,他用他的生命來換取我們的生命!

今天我們很容易把社會的界線帶進教會,教會與社會一樣,把人按他們的成就、學識、地位,分為不同的等級,長春藤名校畢業的、德州大學畢業的、農工大學畢業的、休士頓大學畢業的、休士頓社區大學畢業的... 為什麼教會要這樣把人分等級?在神的恩典之下,其實我們都是一樣,都是罪人,同樣需要神的恩典才能渡日!我們的年青人,對這些的界線非常敏感,這是為什麼他們跟隨耶穌,卻不願意回到教會的其中一個原因!

教會怎樣看待離婚的人、同性戀的人、吸毒的人?姦淫是罪、同性戀的行為是罪、吸毒是犯法的罪,但我們與他們在神的面前都一樣,都是罪人,同樣需要神的恩典才能渡日!

我們感謝神福遍教會已經打破不少的界線:國語與粵語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淡去,大陸背景的人與台灣背景的人相處愈來愈和諧,第一代的移民與第二代土生的人距離愈來愈接近,但我們仍有不少的界線需要突破,例如:經濟的界線、教育的界線、社會工作的界線。

有錢的人與貧窮的人、開名貴汽車的人與開爛車的人是否能不分彼此,在教會中同心的事奉神?受高等教育的專業人仕是否能與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藍領工人一同的領受神的恩典?沒有誰看輕誰?

我們必需活出神恩典的共有性,教會才能有神的能力!


3. 教會也需要你的恩典

最後,我想對那些在教會裡受過傷的人講幾句話,我很想向你道歉,教會沒有活出神的恩典,使你受傷,或把你劃分到不同的界線之中,很對不起,教會是不完美的,我們是常常犯錯,希望你能原諒我們,教會也需要恩典,希望你以神的恩典對待教會,不要放棄教會,教會是神的家,是神在地上設立唯一的神的家,你絕對不能在教會之外單打獨鬥,不要專注教會的錯誤,專注在耶穌與耶穌的福音上,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神的恩典,你需要,我們也需要神的恩典。回去教會,一同的活出神豐盛的恩典,教會需要你!

例子:一位牧師對下一代的批評,認為他們沒有世界宣教的熱心,只生活在自己舒適的地帶,感慨現今的福音机構都是由一群五、六十歳的老人在支持,下一代的領袖在那裡?你知道下一代的反應是什麼?他們認為這是上一代自以為義的表現之一,認為事奉神只有上一代的方法,上一代開始的福音机構是普世福音宣教唯一的橋樑,這種自義的態度,不知不覺地成了現今華人教會的一大毛病,使年青的一代,不願意回去教會,華人教會要悔改,若不能活出神的恩典,教會與世俗又有何分別?!


結論

往上爬努力事奉不是不好,但以為這是討神喜悅的方法,這是錯誤的看法,很容易使我們看不起人,把人分成等級,使教會失去恩典。

神已經因為耶穌悅納了你,你是神的愛子,不論你做什麼都不能使他愛你多一點或少一點,我們的好行為是一種兒子應有的本分,是兒子生命的自然表現,不是成為兒子的原因。

神的恩典是賜給所有願意接受的人,我們在十字架的下面都是罪人,讓我們把人高低的分界線拿掉,明白恩典,活出恩典!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過去向上爬的經驗。當你爬上最高的位置的時候,你有何感想?當你爬不上去的時候,你又有何感想?
2. 為什麼靠自己的努力,自靠、自義在神的面前不管用?
3. 比喻中的法利賽人與稅吏有何異同?法利賽人明明比稅吏做得好得多,為什麼耶穌卻稱讚稅吏而批評法利賽人呢?
4. 為什麼自義的人容易看不起人?
5. 什麼才是一個謙卑的基督徒?一個謙卑的教會?為什麼謙卑是活出恩典必需要的條件之一?怎樣才能做一個謙卑的人?
6. 你認為教會中有很多界線嗎?如何才能把這些界線除去?
7. 為什麼教會的第二代常常覺得第一代自我為義?你認為第一代是是自義的人嗎?怎樣才能使兩代和諧相處,彼此接納?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福遍教會是一個人認為比較「成功」的教會,很容易自滿與自義,教會裡大部分都是專業人仕,很容易把其他的人排在門外,復活節的信息:「耶和華是我們的義」稍為討論了自義的問題,這是第二篇有關自義的信息,是我們很需要學習的真理。

2. 用一梯子作為實物教材是從同工李牧師介紹的一本書中啟發的想法,Donald B. Kraybill, The Upside-Down Kingdom, Herald Press, Scottdale, Pennsylvania, 1978. National Religious Book Award Winner.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界線的問題」也是書中討論的重點之一。

3. 預備的時候也拜讀以下的一本書,Bill Hybels and Rob Williams, Descending Into Greatness, Zondervan, Grand Rapids, Michigan, 1993.

4. 教會自義的問題是有感而發,最近接觸一些離開教會的人,他們在教會受傷,被劃分(box-in),受藐視,最低限度這是他們的感覺,使我對教會自義的問題更加敏感。

5. 會眾的反應非常強烈,散會之後,拉著我來分享他們的經歷,希望我能對全教會強調靠恩典生活的重要。



Tuesday, April 10, 2012

耶穌受死的那一天 ,太 27:27-66

耶穌受死的那一天 
馬太福音廿七章廿七至六十六節


李迪牧師、潘德牧師、陳祖幸牧師、羅一強牧師、關少佳牧師、林永健牧師、關明道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4.06
受難節信息





中心:耶穌受盡各種的痛苦是要讓我們與神相交來往。
工能:記得耶穌死的那一天使我們知道他是何等的愛我們。
Focus: the pains Christ suffered to provide us access to God (the veil is torn.)
Function: Remember the day Christ died so that we know that He loves us. 


大綱
Outline


Worship Singing We Fall Down


O Wonderful Cross


Grace Flow Down


Beneath the Cross of Jesus



一、耶穌被打與被蔑視,馬太廿七 27-31 (李迪牧師,英語翻譯為國語)
1. The mockery and beating, Matt 27:27-31. Pastor Dick (English to Mandarin)

二、耶穌被釘十字架,馬太廿七 32-36 (潘德牧師,粵語翻譯為英語)
2. The crucifixion, Matt 27:32-36. Pastor Tak (Cantonese to English)

聖餐第一部分:分餅
Communion Part I: The Bread

三、耶穌在十字架上受的羞辱,馬太廿七 37-44 (陳祖幸牧師,國語翻譯為英語)
3. The mockery on the cross, Matt 27:37-44. Pastor Zuxing (Mandarin to English)

四、在十架下的婦女,馬太廿七 55-56 (羅一強牧師,國語翻譯為英語)
4. The Women at the cross, Matt 27:55-56. Pastor Andrew (Mandarin to English)

詩歌:「你在那裡?」
Hymn: "Were You There?"

五、耶穌的死,馬太廿七 45-50 (關少佳牧師,粵語翻譯為英語)
5. The death, Matt 27:45-50. Pastor Kenny (Cantonese to English)

六、耶穌的死的反應,馬太廿七 51-54 (林永健牧師,英語翻譯為國語)
6. The after-effects of the death, Matt 27:51-54. Pastor Brian (English to Mandarin)

聖餐第二部分:分杯
Communion Part I: The Cup

呼召與回應詩(At the Cross)
Altar Call and Response Song (At the Cross)

七、埋葬,馬太廿七 57-66 (關明道牧師,英語翻譯為國語)
7. The burial, Matt 27:57-66. Pastor Sam (English to Mandarin)



一、耶穌被打與被蔑視,馬太廿七 27-31
(李迪牧師,英語翻譯為國語)

1. The mockery and beating, Matt 27:27-31.
Pastor Dick (English to Mandarin)



1. Call this Good Friday – we acknowledge our Lord’s sacrifice, Jesus Christ’s death on the cross

2. The Setting: Want to take you back to that day, experience it anew, recognize the complete sacrifice of our Lord on that day. Imagine that you were in His place… Out on a public square in Jerusalem… Crowds of people, Romans, soldiers, Jews, the Sanhedrin, the Sadducee, the Pharisees… Shouting and yelling and cursing… Hatred was in the air… They are screaming for blood – your blood! Friends? Fearing for their own lives, they’ve hidden away… They’ve abandoned you… You are Jesus and you are all alone in your humiliation and suffering…


3. The Beating: And the soldiers – they’ve been beating you… You’ve been enduring the torture of a bloody whipping. You’ve been tied to a post by your hands, your feet off the ground so that your body is just hanging there. Two Romans soldiers stand on each side of you holding wooden handles with strands of leather thongs, the end of which are filled with bits of rock and bone and metal sharpened to cut into your skin; to dig out your flesh. And they hit you and hit you until your body is oozing blood. As if the crowd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is bloody display, the soldiers put on a show. Scripture tells us, Matthew 27:27 Then the soldiers of the governor took Jesus into the governor's headquarters, and they gathered the whole battalion before him. 28 And they stripped him and put a scarlet robe on him, 29 and twisting together a crown of thorns, they put it on his head and put a reed in his right hand. And kneeling before him, they mocked him, saying, “Hail, King of the Jews!” 30 And they spit on him and took the reed and struck him on the head. 31 And when they had mocked him, they stripped him of the robe and put his own clothes on him and led him away to crucify him.


4. The Mockery: The soldiers strip you of your bloody clothing and then dress you up as a king. They give you a robe, a crown and a scepter. But it’s just an old soldier’s robe, a painful crown of thorns and a reed for a scepter. The soldiers pretend to worship you, falling on their knees and hailing you as king of the Jews. They spit on you and strike you in the head time and time again with the reed. “Hail, King of the Jews!” “Hail, King of the Jews!” “Hail King of the Jews!” But they don’t mean it. They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They don’t know that you are indeed, King of King and Lord of Lords.

5. Do you feel what it was like to be Jesus? How would you have responded? Jesus didn’t shout back at hostile Jews. Jesus didn’t fight back against Roman cruelty. Jesus loved with all his love for this is the declared purpose of God: 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that he gave his only Son, that whoever believes in him should not perish but have eternal life.

6. It is God’s purpose that Jesus’ body is broken this day. It is God’s purpose that Jesus’ blood is spilled. It is God’s purpose that Jesus’ dignity is stripped. Yet God is not done: Jesus must die…


二、耶穌被釘十字架,馬太廿七 32-36
(潘德牧師,粵語翻譯為英語)

2. The crucifixion, Matt 27:32-36.
Pastor Tak (Cantonese to English) 马太福音 27:32-36



按照罗马政府的规矩, 钉十字架是最残忍的一种刑罚,而被判死刑的犯人需要自己背着十字架的橫木遊街,直至走到行刑场所,在路上受着众人的凌辱与痛骂。 这时候,耶稣整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只是在大祭司,彼拉多面前受审,更被兵丁戏弄,鞭打,身体极其疲累,再没有气力背十字架到刑场去。


兵丁心知肚明在过去几个小时所发生的事,知道耶稣实在是筋疲力尽,于是勉强一个路过的人西门,帮耶稣把十字架背到刑场去。 来到各各他的时候,兵丁拿苦胆调和的酒给耶稣喝,马可的记载是用没药调和的酒,基本上是一种有麻醉作用的酒,可以减少耶稣被钉的时候所受的痛苦。但是耶稣不肯喝。祂早已知道,要承担罪恶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痛苦的。为要担当世人的罪孽,祂甘心乐意的完全承担所有痛苦。

于是兵丁就把祂钉在十字架上。他们先把耶稣的双手打横张开,並用长钉穿過前臂兩條骨之间,把手臂钉在一條橫木上,再把橫木放在一條垂直的木上,再把双脚钉在直木上面,然后把十字架豎起來,任他慢慢死去。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由於背部紧貼十字架,无法令肺部有充足擴張的空間納入新鮮空氣,故呼吸時需依靠雙腿撐起全身,令背部稍微離開十字架。每一次的呼吸,都带来伤口的裂开,就好象把身体擘开一样。这样的动作,一共做了六个小时,直到死亡。


兵丁然后抽签分了祂的衣服。又坐在那里看守祂。他们的看守,当然是为了防止任何骚乱的发生和有什么解救行动;却不晓得,他们坐在那里看守,同样的见证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一切痛苦,直到祂死亡。

其实,在十个小时以前,耶稣在逾越节的晚餐中,已经再次对门徒预言祂的牺牲。当时,祂拿起他们要吃的面包,祝福,就擘开,递给门徒,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 ,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 。

今天晚上,我们欢迎所有已经用水礼来表明你已经接受耶稣基督作为你的救主的弟兄姐妹一同来纪念主为我们受痛苦,为我们牺牲。 敬拜队会用诗歌带我们默想,当我们都拿到饼之后,我们一同祷告感恩,然后吃饼纪念主。


三、耶穌在十字架上受的羞辱,馬太廿七 37-44
(陳祖幸牧師,國語翻譯為英語)

3. The mockery on the cross, Matt 27:37-44.
Pastor Zuxing (Mandarin to English)



1. 前面已經提到, 在耶稣被釘十架之前, 羅馬兵丁變著花樣對耶穌進行各種譏誚,極盡嘲諷之能事,還出手打祂. 事實上,在耶穌被釘在十架後, 到祂斷氣之前, 在十架下圍觀的人群繼續對祂的嘲笑與侮辱.

2. 遍體鱗傷、筋疲力盡、赤身裸體被掛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不僅承受巨大的肉體上的痛苦,心靈上,還得一而再,再而三地承受一群愚昧、無知的罪人之嘲笑、諷刺、侮辱。

3. 經文記載,十字架下,有三批的人都取笑祂。第一批是過路的人,第二批是猶太宗教領袖,包括祭司長、文士、長老,猶太教全體官方人士;另一批是掛在祂左右兩邊的強盜。


4. 三批人異口同聲地譏諷祂的身份:神的兒子。他們使用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祂是神的兒子,祂就有能力從十字架上走下來;救別人的人應該有能力救自己。我們現在知道,正是因為祂是神的兒子,始終以父的旨意為準,所以才不從十字架上下來。如果當初祂從十字架上下來了,今天就輪著我們上十字架。如果他當初救了自己,我們就要永遠沉淪了。


5. 耶穌被判死刑,最終處以極刑,被釘在十字架上,被指控的主要罪狀就是:祂堅持自己是猶太人的王,有十架上安插的那塊牌子為證。這是什麼樣的指控啊?!祂豈止是猶太人的王呢,祂乃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


6. 就這樣,施恩者被蒙恩者嘲弄!君主被臣民辱罵!創造主被被造者褻瀆!

7. 古人云:士可殺,不可辱。侮辱恐怕是所有看重尊嚴的男士最不可忍受的。可是,耶穌卻照單全收,完全地承受了迎面而來的各種嘲笑、譏諷和侮辱,承受了心靈上極大的痛苦,喝盡了這個苦杯。

8. 可悲的是,嘲笑、譏諷和侮辱並沒有因為耶穌的死去而終止,兩千年來,嘲笑,譏諷和侮辱從未止息。

9. 去年這個時候, 美國歌星 Lady Gaga 在受難節期間推出了一條新歌《我愛上了猶大》(I love Judas)來諷刺耶稣 ;

10. .幾年前同樣在受難節期間一位叫 Cosimo Cavallaro,以二百磅的巧克力做了一個光著全身被掛在十架的耶稣雕像因為巧克力是甜的所以他為這雕像取名《我甜蜜的主耶稣》(My sweet Lord) 雕像起先在紐约曼哈頓區展覽, 後來因為許多人的抗議, 展覽暫時停止. 但一年半後, 雕像又重新開始展覽.

11. 我們就比他們更好嗎?其實,我也曾經嘲笑、譏諷、侮辱過耶穌。我也曾經質疑,祂作為神兒子的身份,特別是在接受祂為我個人的救主和生命的主之前。你的情形又如何呢?



四、在十架下的婦女,馬太廿七 55-56
(羅一強牧師,國語翻譯為英語)

4. The Women at the cross, Matt 27:55-56.
Pastor Andrew (Mandarin to English)



太 27:55-56
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的觀看;他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 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



1. 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頭,受盡了 嘲笑、羞辱!可是在接下來的經文裡,我們卻看到了 十字架底下還有另外一群人,她們是一群: 心,都碎了 的婦女!
2. 太 27:55 說:   這些婦女, 她們 遠遠的觀看;她們是從加利利 一路跟隨耶穌 來服事他的。 在過去的日子裡,這些婦女 都曾經經歷過耶穌的拯救、 經歷過耶穌的幫助!然而,此刻在她們眼前的景象,卻是一幅 讓她們無法接受的景象;她們深愛的耶穌,被人釘在十字架上, 全身流血、 任人羞辱、任人欺負,她們的心在翻攪、  她們在極度絕望中痛苦的哭泣!
3. 可是其實,當我們的主耶穌 看到這些婦女,處在這麼大的傷痛當中的時候, 他的內心 要比這些婦女要更加的痛苦、與難過,而且這份痛苦與難過,我想甚至比他自己 身體上的劇痛, 還要更加的劇烈!
 
4. 我兒子一歲多時, 有天在玩時不小心跌倒,眼睛撞在窗簷上,左眼附近都是血,我趕緊把他送到急診室去! 急診室裡幾個護士,他們把 Alan 的手腳抓住,在非常靠近眼睛的地方  一針一針的把傷口縫合起來… 當時Alan 痛的嚎啕大哭,我聽著哭聲,心裡真的非常難過、心疼…! 
5. 想想看,我所深愛的孩子只是縫了幾針,我就這麼難過了,更何況深愛我們的主耶穌,當他看到他所深愛的這些婦女們,處在這麼大的痛苦當中時;主耶穌當時的心情,豈不是更加的傷痛嗎!  各位弟兄姊妹,每當我思想到主耶穌在十架上受難的時候,我都不禁要問主說:主啊!既然這條十架的道路是這麼的艱難、這麼痛苦,為什麼你還要定意走上這條道路呢? 各位,那是因為 == >   耶穌他 深愛我們!  耶穌,他是為了你.. .. ,而走上了這條十字架的道路 …. !   
(繼續用詩歌  主捨命十架時你在哪裡?’ 默想主耶穌的受難)




五、耶穌的死,馬太廿七 45-50
(關少佳牧師,粵語翻譯為英語)

5. The death, Matt 27:45-50.
Pastor Kenny (Cantonese to English)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耶穌釘十字架的時候是上午九時,而氣絕身亡是在下午三時左右;換言之,祂在十字架上懸掛了六小時之久。 在這段時間裏,天地間充滿了悲哀沉痛的氣氛,因為全人類的一切罪孽,都歸在耶穌的身上,造成了祂與父神之間那無可避免的隔離,這就是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有罪的時刻。 當時耶穌對神大聲呼喊說:「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表達耶穌為背負世人的罪而遭父神撇棄的痛苦。 「成了」 經文接下去告訴我們,當祂大聲呼喊的時候,氣就斷了。這大聲的呼喊,在人心裏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每一本福音都有記載,但只有約翰福音再加多了一句,約翰告訴我們耶穌死的時候說:『成了』(約十九30)。


『成了』
在希臘原文是得勝者的呼喊,是一個人工作完成的呼喊,是一個人掙扎中獲得勝利的呼喊,是一個人在比賽中獲勝並得着冠冕的呼喊,所以耶穌死的時候是一位「得勝者」,征服者,從祂口中發出那勝利的呼喊。 今日如果我們也同樣地在苦難中,但仍然不屈不撓地,用信心緊緊地抓住上帝,我們便能勝過一切苦難。


「血和水」
之後,約翰福音記載兵丁發現耶穌已經死了,其中的一個人就刺祂的肋旁。這使應驗了舊約先知的預言。當祂的肋旁被刺,就有「血和水」流出來(約十九34)。 有些出名的病理學家指出,約翰所說血與水的流出,就是血與血清的流出;而當祂的肋旁被刺就有這兩樣東西流出來這一事實,也正是證明約翰所已經說的,「衪已經死了。」而且祂是由於心臟破裂而死的。正如有一首詩歌話:「救主為你捨命心破碎。」今日你願意更愛主嗎? 願主耶穌基督在十架上所彰顯的愛,時常激勵我們去過得勝生活。




六、耶穌的死的反應,馬太廿七 51-54
(林永健牧師,英語翻譯為國語)

6. The after-effects of the death, Matt 27:51-54.
Pastor Brian (English to Mandarin)


51 And behold, the veil of the temple was torn in two from top to bottom; and the earth shook and the rocks were split.
52 The tombs were opened, and many bodies of the saints who had fallen asleep were raised;
53 and coming out of the tombs after His resurrection they entered the holy city and appeared to many.
54 Now the centurion, and those who were with him keeping guard over Jesus, when they saw the earthquake and the things that were happening, became very frightened and said, "Truly this was the Son of God!"



1. Thank-you, Pastor Kenny. Christ died. “It is finished.”

2. Verse 51 said, “And look.” Something happened that immediately followed the death of Christ. The veil, or the curtain, that separated the Holy of Holies from the Holy Place in the temple.

3. The Holy of Holies was God’s dwelling place. He lived there above the Ark of the Covenant between two cherubim. No one, even the priests, except the High Priest once a year on the Day of Atonement, was allowed to go inside the Holy of Holies.

4. It was a huge curtain, 30 feet high and 30 feet wide, made of the finest linen. Imposing and completely blocking the entrance to the Holy of Holies.

5. This veil had separated us from the Holy Go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ince Moses’ time until now. The veil was torn. It symbolically indicates that the access to God has now been opened to all by the death of Christ. Before God was veiled. No one could go to the Father. But now it is done. The access is re-opened. You and I can now go before the Holy God because of the death of Christ.

6. It was torn in two from top to bottom, as if God has reached down from heavens and torn that thing into two. The Bible said that “earth shook and the rocks were split.” A major earthquake in a region that had no history of earthquake.

7. I don’t know that the earth shook because of fear or because of joy. Now we can go to God without fear for our sins are forgiven because Christ died on the cross. Now we can rejoice that God has reconciled us with Him because Christ died on the cross.

8. Tonight the Holy God is here,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ccessible to us because Christ died on the cross. You can approach Him without fear. You can confess your sins to Him. You can tell Him your burden. You can pray for His power and presence. He is here, completely and totally accessible to you through Jesus Christ.

9. This cup represents the blood of Jesus. It represents the greatest miracle—now sinful man can approach the Holy God. Our sins are forgiven. Come and drink the cup.

10. Altar Call: you can come as individuals, as a family, or as a group to the tables. Take the cup, offer a prayer. If you come as a family, let the head of the household says a prayer of thanksgiving. If anyone of you want a pastor or an intercessor to pray for you, you can come forward to the front with your cups. And we will pray for you. After the prayer, drink the cup and return to your seats quietly. Susie will be leading us to sing.

(Communion—the Cup and the Altar Call)
Congregational singing: At the Cross





七、埋葬,馬太廿七 57-66
(關明道牧師,英語翻譯為國語)

7. The burial, Matt 27:57-66.
Pastor Sam (English to Mandarin)



When it was evening, there came a rich man from Arimathea, named Joseph, who also was a disciple of Jesus. He went to Pilate and asked for the body of Jesus. Then Pilate ordered it to be given to him. And Joseph took the body and wrapped it in a clean linen shroud and laid it in his own new tomb, which he had cut in the rock. And he rolled a great stone to the entrance of the tomb and went away. Mary Magdalene and the other Mary were there, sitting opposite the tomb. The next day, that is, after the day of Preparation, the chief priests and the Pharisees gathered before Pilate and said, "Sir, we remember how that impostor said, while he was still alive, 'After three days I will rise.' Therefore order the tomb to be made secure until the third day, lest his disciples go and steal him away and tell the people, 'He has risen from the dead,' and the last fraud will be worse than the first." Pilate said to them, "You have a guard of soldiers. Go, make it as secure as you can." So they went and made the tomb secure by sealing the stone and setting a guard. (Matthew 27:57-66 ESV)

Waiting for the resurrection. Raise expectation. Typical funeral. But atypical finally. A year of many funerals. We remember those whom we love one last time. We see Jesus' funeral and at first it is typical but then it turns into something abnormal or atypical. The Pharisees were not done yet. But they feared the truth of the words of Jesus. So they sent guards to jesus' tomb to watch it. It's like bringing something to notice that you didn't want to be noticed. Just makes this more anxious.

STORY: Annie’s birthday next Wednesday and I was preparing a gift for her and she came home and I quickly rushed to hide it but in my haste I slammed the door to the room where I hid it and she immediately asked me “what are you doing? Why did you slam the door?” And it was too late, the door sound built up the excitement and anxiousness of what she knew was coming, her birthday. She tried to get into the room and I stopped her and then I made her promise not to look.

Rebirth of Christ in 3 days. In three days we will gather again and have a birthday party of sorts. These next three days are days of excitement and anticipation of what is coming. It's better than Christmas and your birthday combined. It's gonna be HUGE. 3 days later when we gather to remember the resurrection we not only remember Jesus but we remember why we don't suffer for eternity, why we don't experience lifelong pain and suffering, and why we don't need to be afraid or angry. We remember that we have complete access to God because of Jesus' life. These were Jesus’ words about how He felt about us.

John 15:13 says “Greater love has no one than this, that someone lay down his life for his friends.” His resurrection is our HOPE, our LOVE. So when we gather together on Sunday we come to celebrate our lives and the freedom that is provided by Jesus. While the story seems to be over, we know that we haven’t hit the climax of Jesus’ life and our own.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耶穌在十字架上肉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痛苦、靈性上的痛苦。
2. 耶穌所受的痛苦,在那一方面你最能認同,為什麼?
3. 為什麼耶穌需要受那麼多的痛苦?為我們的罪死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忍受那麼多的痛苦?
4. 當耶穌死的時候,聖殿的幔子從上而下裂為二,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人可以直接到神的面前是那麼重要的一回事?
5. 受難節與復活節有什麼關係?若受難節沒有了復活節,受難節會變成什麼的樣子?為什麼?
6. 我們基督徒應如何過受難節?請分享你記念受難節的一些方法與經驗。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福遍教會第一次七個牧師一同講一篇道(team-preaching),時間非常有限,每人只有五分鐘,包括翻譯,開始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也不很確定是否能行,我担心的最主要是七個講員,各有重點,變成七篇道,我們為此有兩次的討論,先把主題與方向定下:主耶穌所受的苦,使我們能到神的面前與神來往。然後各自回去把講章寫出,我再作修改,結果相當不錯,沒有成為散彈,主題鮮明,應用也能集中,感謝神,我感覺聖靈把我們七個講員的講章串起來(Stitch together),之後會眾的反應,告訴我們主題是一致的,他們收到了。

2. 這個講道的方法,最先是從天主教受難節七個或十四個耶穌受難的站(Stations of the Cross),我細查之後,發現大部的站都是聖經沒有記載的事,我靈機一動,把馬太福音廿七章耶穌受難的一段經文分為七段,教會的七位牧師,每人負責一段,事就這樣成了。

3. 七段的講章中間加上詩歌,再把主餐的餅與杯分為二,以講道配合,與平常教會守主餐的方式稍有改變,最後的杯與呼召合在一起,讓會眾有些空間可以上前來禱告,效果很好。

4. 北美中國教會,語言是一大因難,粵語、國語與英語都要兼顧,而且東西文化也要差異,上下兩代也有代溝,平時分開聚會,聯合的聚會像受難節的聚會,翻譯把時間拖長了,不容易凝聚氣氛,是很大的挑戰,但合一就是在這些時候培養的,七位牧者代表三種語言,多種文化,上下兩代,若我們能合一,彼此包容,就成了教會合一的榜樣,以身作則,比一切言教更有效,我常認為只要教牧同心,教會就能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