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23, 2015

福音與職場,創 3:5-7; 17-19; 11:1-9; 傳 2:20-25; 4:4, 6; 羅 8:20-24

福音與職場
創世記三章五至七節、十七節至十九節、十一章一至九節、傳道書二章廿至廿五節、四章四、六節;羅馬書八章廿至廿四節
《信仰與職場》第二講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5.04.19
國語堂、英語堂、學生崇拜
2015.05.03
粵語堂



引言

1. 上週我們講了職場神學的第一講:1)我們的神是一個工作的神,祂創造了萬物,六天就完成了,第七天休息,神作工直到如今,祂供應萬物的需要,為人預備了救贖;2)神創造了人,把工作的使命交給人,吩咐人充滿全地、管理萬物,與神同工,照顧看管祂所創造的天地;3)我們的工作是神的呼召,按我們的才幹與恩賜,使世界繁榮,貢獻社會,建造文明,服務人類。

2. 今天我們繼鑟第二講:人的罪如何改變了工作的性質,帶來工作的困難與問題,而福音卻是神的大能,救贖人類脫離罪的權勢,賜下新的生命、新的生活,帶來工作的盼望。

今天的題目是:「福音與職場」,我想分享兩點;

1)工作可以是毫無結果與毫無意義,但福音給我們一個更美工作的希望;
2)工作可以是自私與拜偶像,但福音是神救贖我們的大能。




一、工作可以是毫無結果與毫無意義,但福音給我們一個更美工作的希望



A 因為罪的緣故,工作可以是毫無結果、毫無意義的,創三 17-19

1. 創世記第一、二章神創造人,交給人工作的指示之後,第三章記載亞當與夏娃犯罪的故事,魔鬼引誘夏娃去吃神吩咐他們不能吃分辦善惡樹上的果子,理由是他們吃了不一定如神說的必定死,甚至讓他們懷疑神的動機,說:「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知道善惡!」(創三 5)


2. 當亞當夏娃背叛神吃了分辦善惡樹上的果子的時候,他們真的「眼睛就明亮了」,而且立刻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創三 7)。「眼睛明亮」是什麼意思?這裡「眼睛明亮」並不是好事,「眼睛明亮,能知善惡」的意思是從此人以自己的是為是、非為非,自己走自己的路,宣告與神分開,要與神一樣自主自決與自治。廿一世紀的人,若從一個人本主義的思想來看,這正是人存在的意義!「我是我未來的主人!」「我是我唯一的主宰!」「我做自已的決定!」是不是這樣?但從聖經的角度來看,這正是人類犯罪的情況,亞當夏娃犯罪的核心意義正是背叛創造他們的神,自以為是,不以神為主宰,被造之物卻拒絶創造者的旨意,離棄神,與神隔絶。

3. 人自以為是,自定是非,第一件自定對錯的事是「知道自已赤身露體」,神並沒有告訴他們不穿衣服赤身露體是羞恥的事,但他們自定善惡之後,第一件自定的惡事,認為自已赤身露體是羞恥的事。

什麽是羞恥(Shame)?「羞恥是內心的一種不安(restlessness),對自己存在的一種深層次的疑惑與迷茫。」這種不安催使你併命去肯定自己,尋求自己人生的價值,一方面不要別人管轄你,你渴望自立自主,別一方面又需要別人的肯定與讚賞,努力地去取悅別人,這種的矛盾源自內心的不安,是人與神隔絕的結果。

4. 罪的影響是令人不可以想像的,亞當與夏娃沒有立刻的倒地身亡,但死亡與敗壞已經臨到人類的每一個層面:包括靈性、身體、精神、社會、文化、心理、現在的與永恆的死亡,失了樂園,地受咒詛,人進入了死亡與敗壞。

5. 罪直接影響人類最重要的兩大範疇:家庭夫妻的關係與我們的工作。神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戀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轄你。」(創三 16)從此夫妻不和,明爭暗鬥。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裡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三 17-19),從此人類工作艱苦,受罪的刑罰。


經文有幾點的觀察我們要特別注意:

1)神並沒有咒詛工作,人犯罪之先,神己經交付人類工作的使命,工作本身不是咒詛,不是刑罰,上班不是罪的結果。

2)受咒詛的是人,從此人要終身勞苦才能得吃,要汗流滿面才得糊口,工作不是完全沒有結果,我們還能得吃田間所種的菜蔬,但卻要勞苦、汗流滿面,才能糊口,有一點的收成。

3)第二、受咒詛的是地,地因為亞當夏娃的罪受咒詛,從此人終身勞苦經營,地卻長出荊棘與蒺藜,人的工作變得非常的困難辛苦。羅馬書八章廿至廿二節說,受造之物服在「虛空」之下,不是自己願意,卻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將來)自由的榮耀,現今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

「虛空」(futility)的意思是「沒有用」(uselessness)、「沒有目的」(purposelessness)、「沒能力產生結果」(incapable of producing results)。這個字是舊約的字,在舊約出現一百四十五次,最常出現在傳道書(三十六次)。

6. 傳道者(Qoheleth)這樣的形容工作:毫無結果、毫沒意義,「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傳二 20)「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傳二 22-23)勞碌工作,日日憂慮,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豈不是許多人今天工作的經歷嗎?傳道者結論說,「這也是虛空!」沒有用、沒有目的、沒有結果!


他舉了一種工作上常見的虛空:「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傳三 21)努力工作的成果留不下去,下一個接不上手,沒有長久的影響(no lasting impact),這是虛空的、是醜惡(evil)的事。

人渴望工作有果效,有長久的影響。管理學家柯林斯(Jim Collins)在他二零零一年著名的大作《從 A 到 A+》中研究什麽是卓越(Great)的公司,卓越他認為是長期的優秀(Good),不是幾十年優秀,不是一代的領袖優秀而要,五十年、一百年繼續不斷的優秀才是卓越!卓越的公司並不多,他選了一千四百三十五間優秀的公司,研究他們過去四十年的歷史,只找到十一間他認為是卓越的公司,但今天這十一間卓越的公司,被柯林斯認為是「長期業績高於市場平均水平數倍以上」的公司,只有四間仍然是繼續優異,其他有已經倒閉的(Circuit City Stores),賣掉了(Gillette Company),發生醜聞的(Fannie Mae),要政府營救的(Wells Fargo),股票價值掉了一半的(Nucor),前途可悲的(Pitney Bowes),身負無數訴訟的(Phillip Morris),可見長期的優秀並不是常見的,有長久影響力的工作結果是少之又少的。



7. 另一個例子是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前總裁 Jack Welch 領導公司二十年(1981-2001),公司成長四十倍,退休花紅是驚人的四億一千七百萬美元,被人推崇為最成功職場的領導者之一,他的接班人 Jeff R. Immelt 上任四天就經歷了美國九一一事件,公司受到嚴重的損失,無論新的總裁如何努力,公司雖然仍然是很成功,2011 是全美第廿六間最大的公司,是全世界第四大公司,但它的股票已經比 Jack 退休時最高峰的時候掉了一半,是不是新的總裁比前總裁差?不一定,生不逢時,遭遇各有不同,成功與業績常常不是一個人努力就得到結果,你同意嗎?


有時候真的有與一切受造之物在打架一般的感覺,人的努力不能保証結果,你的努力不一定有意義,這正是我們很多人的經歷。最近一位姊妹告訴我,她又被解聘了,這是她研究所畢業後幾年內不知道是第幾次被解聘了,她是一位很優秀的化學工程師,出身名校,勤奮努力,這一次是因為石油價格下滑,公司大批的解聘員工,這不是她的問題,而是「地給她長出荊棘和蒺藜」,現在她正面對失業與身份的問題,很可能要回國。

我們這些美國移民在工作上受到的壓力與困難,比一般人更多,在異鄉為異客,語言文化上的適應,工作真的百上加斤,雪上加霜,困難重重。



B 若工作有成果,我們要學習感恩,傳二 24-26

1. 工作受罪的影響,成功與滿足是可遇不可求。我最喜歡的運動員之一:姚明,身高七呎六吋,二零零二年成為火箭隊狀元選秀,球藝人品一流,深受球迷愛戴,但在火箭隊效忠八個賽季之中,只有三季他是健康的,其他五季因受傷而报銷,腳踝三次骨折而被迫退役,始終沒法替火箭隊拿得冠軍。


2. 打球打得好的球員不少,但成功長久卓越的球員只有極少數,像前職業籃球員米高喬治(Michael Jordan)一樣,在十五年長時間卓越,得六次總冠軍、五次最有價值球員、六次總決賽最有價值球員的人只有他一個,而米高喬治只是一次嚴重受傷之差就失去這一切的成果,傳道者說:勞碌得來的成果「也是出於神的手!」(傳二 24),他奉勸世人在勞碌工作中享受工作的成果,成果不是理所當然的,不是人努力就一定有成果,這是出於神的手,是神的主權,「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傳二 26),工作受罪的影響艱難非常,工作沒有成果、失去意義是人犯罪之後的寫照,若得享工作的成果,要感恩、要謙卑,因為這是出於神的恩典。



C 若工作沒有結果,我們要接受人生的有限性,傳四 4, 6

1. 因為罪的緣故,工作可以是毫無結果、毫無意義的,當工作沒有結果的時候,我們應如何面對?

2. 《阿瑪迪斯》(Amadeus)是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所執導的電影,描述音樂神童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傳奇的一生,於1984年上映,並獲得奧斯卡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獎。

這是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重複看過五、六遍,每次都流眼流,深深的認同主角痛苦的感受。


故事發生在1823年,年邁的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Antonio Salieri)呼求已死的莫扎特寬恕他,因他是殺死莫扎特的兇手,又企圖割頸自盡。他的行徑使他被送到瘋人院。一名年輕的神父來探訪,要接受他告解。他起初無精打采,不感興趣。神父向他提到有流言說他是害死莫扎特的兇手,如果屬實,他就要釋放這「死罪」的重擔,他反應仍然冷淡,直到神父說:「在上帝眼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他忽然被吸引住了,反問:「都是嗎?」,就開始向神父作起長篇的「懺悔」,敘述他和莫札特的恩怨。

他回想起他年輕時光,特別是他對音樂的愛。但他的音樂學習,卻被無文化又無愛心的父親幾乎終斷。父親用餐時鯁死,他視為一個「奇跡」,令他可以到「音樂家的城市」維也納,加入18世紀文化精英行伍,追尋自己的理想。他認為他的才華和成功是他的虔誠獲上帝獎勵,於是懷著敬畏上帝的心來開始事業。他滿足於當上約瑟夫二世的宮廷作曲家,直到他遇上了受聘於薩爾茲堡大主教的莫札特。

倨慢無禮、放蕩貪色、卻有無比才華的莫札特,心態舉止幼稚,竟蒙上帝選中,薩列里為之震驚不忿。他的信仰因而動搖,他相信上帝以莫扎特的天才嘲笑他的平庸,他一生努力工作,希望寫出流芳百世的音樂,莫扎特的音樂正是他朝思暮想努力追求卻達不到的完美境界,電影中有這樣的一段:

薩列里拿到莫札特的手寫樂譜,細看之下,他發現沒有任何的更改過,落筆成文,猶如寫作之前,已經在腦海中完成了的曲子,多一個音符太多,少一個音符結構就亂了,音樂之完美,好像是「神的聲音」(the voice of God)一般,令他失魂落魄,羡慕妒嫉不已!


一方面他深愛著莫札特的音樂,每一次莫札特的演奏,他都出席,樂此不疲,別一方面,他卻痛恨莫札特,想盡方法害死他,不能接受自己一生努力卻沒法與莫札特相比,最後莫札特三十五歲年輕的時候,在貧窮與痛苦中逝世,薩列里沒有因此而快樂,總結「上帝」寧可殺死莫札特,也不肯將自己的榮耀分給他一分,電影結束的時候,薩列里在瘋人院彈著茵札特的音樂,自言自語,自貶謫為「庸才的守護聖人」(I am the champion of mediocrity!)。

3. 傳道者說:「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四 4),這是莫札特的虛空,毫無意義。而傳道者對薩列里的忠告:「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傳四 6)這就是我們引以為鑑的警告,勞碌得來的成果,容易被人妒嫉;另一方面,卻要學習知足,接受自己的有限性,不能強求,要盡得天下,勞碌捕風。


D 小結:人犯罪後的工作觀

1. 這是我們犯罪之後的工作觀,因為工作是神交託的使命與呼召,我們需要工作才能有滿足與快樂,另一方面工作因為受罪進入了世界而變為艱難煩惱,很容易沒有結果,甚至失敗,而福音卻是神的大能,告訴我們道成了肉身,把神豐豐富富的真理與恩典顯明,帶給這罪惡敗壞了的失樂園救贖與更新的盼望,這盼望是在基督耶穌裡,賜給一切相信的人,有一天,在新天新地的時候,我們的工作會有完美的結果,充滿意義,與神同工,受造之物得脫離敗壞的轄制,與我們一同得享自由(參羅八 21),不再長荊棘和蒺藜,現今我們與萬物一樣,「心裡歎息... 等待身體得贖,我們的得救是在乎盼望」(羅八23-24)。

2. 福音是犯罪的人之盼望,它要更新我們的工作,顯明福音的大能。這是基督徒的工作的盼望,神呼召我們在各行各業中活出福音轉化的大能,更新我們的職場,改變社會,向世人見証福音的好處,一切的基督徒職場倫理以此為基礎。

3. 今天很多的基督徒職場講座都是邀請成功的商人、成功的專業人士為講員,分享與教導基督徒如何用聖經的方法在職場上做得更好,為主作見証與傳福音,這不是不好,可是只是一半的故事,另一半是在失敗、毫無結果之中活出神創造的工作意義,例如:生意失敗的時候如何作破產的決定,基督徒的破產法!又如基督徒如何面對工作上的苦惱,在工作沒有意義之下如何因福音的盼望而敬業與樂業!人犯罪之後的工作觀在各行各業中如何活出福音的大能?這是我們需要思想的問題!

何建宇弟兄的見証:何建宇弟兄是香港播道神學院客座教授及院董、公義樹董事。具學術、工程研究、企業管理及環球營商經驗,先後獲工程學士及工程管理博士,特許工程師及多國工程學會院士資格。早年執教於理工大學電子工程學系,移民加拿大後,曾創立數碼無線電上市公司,員工超過五千多人,在大陸與加拿大資產數千萬。他曾獲加拿大卑斯省一百名最具影響力華人的榮譽,安永會計師選為2006年加拿大太平洋區創業家候選人。公司上市之後,被銀行指派的董事控制公司,最後把公司拆件賣掉,結果他的工作從零開始也從零結束。但他並沒有埋怨上帝,也沒有因此而絶望,反而去安慰那些有相似經歷的人,這是福音的能力。

4. 每年聖誕節,我們都唱《普世歡騰》這一首歌,我們有沒有注意第三節的歌詞?

世上一切罪惡憂傷,
從此不再生長;
普世咒詛變為恩典,
主愛澤及四方,
主愛澤及四方,
主愛,主愛澤及四方!
No more let sins and sorrows grow,
Nor thorns infest the ground;
He comes to make His blessings flow
Far as the curse is found,
Far as the curse is found,
Far as, far as, the curse is found.

這是主降臨的盼望,這是受造萬物的盼望,這也是我們在工作上的盼望!





二、工作可以是自私與偶像化,但福音給我們工作的更新與救贖



A 偶像的工作觀,創十一 1-9

1. 在罪的咒詛之中,工作很容易變得很自私。

2. 薩列里在年幼的時候,他一直這樣的禱告神:「神啊!求你使我成為一個偉大的作曲家!讓世人透過我的音樂去慶祝你,也慶祝我!親愛的主,讓我名聞於世,使我永垂不朽(immortal),讓我死了之後,世人都因為我的音樂永遠記念我的名字!」他對工作的意願是非常自以為中心的,工作成為他求名與追求永恆不朽的救恩,這就是他的偶像!


3. 創世記第十一章「巴別塔」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工作自我為中心的例子。創世記第三章告訴我們當時的人發現一種新的做磚技術--把磚燒透,可以當石頭,建更高的房子,這是好事,所以他們決定起來,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這也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工作的原因是什麼?他們的原因是:要「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創十一 4)


4. 「傳揚我們的名」(make a name for ourselves)的意思即「為我們自己建立身份」,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們依靠我們的表現去肯定我們的身份地位,尋求自我的價值。傳揚我們的名成為許多工作、計劃、與努力的動機,工作賺錢是為了自己,傳揚自己的名;工作的表現與成就成為我們主要的價值,取代了從神而來的價值,與福音本於恩憑著信而蒙神的救贖的基本價值相反,我們的價值是從神而來,工作很容易成為偶像,取代神的位置,馬丁路德認為我們若想從其他受造之物中尋求只有神才能給的東西,這就是拜偶像的行為,工作在犯罪之後,可以很容易成為我們的偶像,以工作的成果來肯定自己的價值,這是很可怕的事。

5. 工作可以成為我們的偶像,代替神,以工作的成就為自我的價值的人,並不需要神,猶其是工作順利成功的時候,自已感覺很好!為什麽需要福音?

以工作為偶像的基因自從人犯罪之後都在我們血液裡,我們看不見,摸不到神,而工作的成就卻是很實在的感覺,但任何的計劃、工作、社會、機構、教會、與國家的終極存在的價值只是從看得見、摸得到的實質世界而來,結果都會失去意義,不能持久,不能滿足,這些都不是偶像能給我們的,人離開了神,是沒有真正的平安與價值的。

6. 五十歲以前我是工作狂的人,工作是為了滿足我內心的不安,追求工作的成果為人生的價值,事工有結果,我覺得有意義,繼續努力工作,追求更多的滿足感,若工作沒有結果,這是常常發生的情況,「地長出荊棘和蒺藜來」,我就不安,失去存在的價值,迫自已再多做,多努力,正如傳道者說:「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最後我倒下,耗盡,非常的痛苦。福音說:神愛我,以我為寶為尊,我是祂眼中的瞳人,神用自已的兒子之重價把我買贖回來,我是屬祂的,不是因為我工作有成,而是因為我是祂的兒子!當我放下工作的偶像,福音改變了我,我感覺一塊大石頭從我的身上脫落,我不再是工作狂,可是我做的事比以前更多,我工作不是要証明我自已,而是為神而做,我變得喜歡工作,享受工作,在荊棘和蒺藜困難重重的事奉中,我感到神的呼召,我與神同工,工作有果效或沒有果效並不決定我的價值,祂是我的神,我的好處不在祂以外。

7. 工作在這受罪捆挷的世界有很多致命的吸引(Fatal Attractions),金錢、地位、權力、讚賞、成就、性的滿足、財富帶來的安逸、與舒適的生活,這些本身並非一定是壞事,但當它們變為偶像的時候,結局就如巴別塔一樣,神親自「下來」變亂人的口音,使人的言語彼此不通(創十一 7),今天我們仍深受巴別塔的危害,神是「忌邪」獨一的神,意思是神與偶像勢不兩立,不能共存,這是十誡的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廿 3),也是最重要的一誡。


B 自私的工作觀

1. 工作常常成為我們出人頭地的途徑,失去了原來神交託人工作是為了充滿全地、服務別人的目的,工作成為自私,求自己求名求利的途徑!結果是非常可怕的。

2. Nortel 的例子:

北電曾是加拿大最大的公司之一,全盛時期佔多倫多股票事場總值的三分之一,全世界有九萬六千個員工,是企業通訉平台領域的世界主要供應商,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一九九五年公司的總裁羅世傑(John Roth)與高層的領導,在幾年中對公司進行前所未有的改造和一系列大手筆的併購,成功地将北電網络转变成业界独一无二的可以提供跨越数据和电话的集成網络解决方案全新公司,使北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通讯制造商,从而造就了一個時代的神话,羅世傑因此声名大噪,他的「光纖革命」使北電的收入達到303億美元,控制了全球光纖設備制造的43%的市場份额,20世纪末,因为在光通讯方面拥有的绝對優势,由互联網热潮導致的互联網建设狂潮使得很多公司纷纷到北電下訂單。2000年,其網络設備銷售額由90年代中期的100億美元達到了登峰造極的300億美元,這樣的訂單数量使得北電在短期内積累了大量财富,并促使北電四處收購其他公司,羅世傑更在2000年,從賣掉公司的股票而個人盈利一億三千五百萬加幣。2001年,互联網的泡沫化,數萬家互联網公司一夜之間倒閉,他們不肯履约的订单导致了北電總價值超过40亿美元的產品積壓,而電信運營商不再像以前那樣大举購買設備,這些事件使得北電遭受了極大損失,北電股价直线下跌,羅世傑辭職,新的總裁鄭富康(Frank A. Dunn)接任,大幅度裁員,卻沒法力挽狂瀾,公司繼續虧損累累,2004年3月,北電的財務造假醜聞暴露,加劇了北電的衰落:北電三名高管被解雇;影響加拿大的經濟與股票市場,2006年12月,北電公司和股東達成24.5億美元和解協議。這项和解是美国证券欺诈集体诉讼历史上最大的和解案之一,兩年後,2009年1月,北電網路以及旗下子公司同時在美國和加拿大申请破產保護,現今北電的股票從高峰一百廿美元變為 $0.003美元。

大部分的公司的底線是賺錢,領導的人也是為了自已多賺一些利益,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工作是為了自私的目標,這造成了社會上各種的問題,這並不是神對工作的設計。


3. 安隆公司(Enron Corporation,或譯安然),曾是一家位於美國的德克薩斯州休士頓市的能源類公司。在2001年宣告破產之前,安隆擁有約 21,000名雇員,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天然氣以及電訊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營業額達 1,010億美元之巨。公司連續六年被《財星》雜誌評選為「美國最具創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隆公司在全世界聲名大噪的,卻是這個擁有上千億資產的公司2002年在幾周內破產,持續多年精心策劃、乃至制度化、系統化的財務造假醜聞。安隆公司於2001年12月1日申請破產,許多股票持有人與雇員受極大的虧損,從那時起,「安隆」已經成為公司欺詐以及墮落的象徵。

我們在休士頓居住,或許我們當中有人仍深受安隆的事影响,體會公司的自私自利的痛苦。




結論


1. 福音是神的大能,拯救一切相信的人,是墮落世界的好消息,工作受罪的影响,地受咒詛,工作艱苦,工作的結果不能持久,失去意義,自私自利,工作成為人的偶像,取代神賜人的價值,引發個人與社會各樣的問題,福音在基督耶穌裡是人類的好消息,神的救贖帶來更新的生命,帶來盼望,更新工作,從新讓工作再次達到神吩咐人工作的目的:充滿全地,治理神創造的萬物,與神同工,繼續創造的奇功,服務神創造的世界。

2. 基督徒的工作觀是救贖性的(redemptive )、創意無限的(creative)、賦予人性的(humanize)、有尊嚴的(dignified)與神聖的(holy)。福音的大能將這工作觀重新的賜予我們,所以在每日的工作中,我們要活出這福音的大能,拒絶世俗的工作觀的想法,做一個以福音為本的律師、以福音為本的員工、以福音為本的經理、以福音為本的家庭主婦、以福音為本的牧者,在各行各業中活出神對工作的完美設計,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呢!




討論問題

1. 亞當夏娃犯罪之後,「眼睛明亮,能知善惡」是什麽意思?你能用自已的話解釋一次嗎?
2. 工作為什麽那麽困難?工作因為人犯罪有什麽的影响?請分享你在工作上的困難。
3. 工作真的可以是毫無結果(fruitless)?毫無意義(pointless)嗎?很難有持久的影响(no lasting impact)嗎?請分享你的意見與經歷。
4. 當工作有成的時候,我們得享勞苦工作的成果,傳道書要我們注意什麽?
5. 我們如何平衡工作兩個相對的觀念?第一、工作是神的創造,能給人滿足與快樂,第二、工作在罪的影响之下可以是沒有結果,沒有意義。換句話說,我們如何平衡努力工作卻能接受工作的無奈與煩惱?
6. 請解釋自私的工作觀,我們如何才能減少工作自我為中心的通病?
7. 工作成為偶像是什麽意思?我們從工作得到肯定與自我的價價有何不對?這不正是我們長大自小被灌輸的觀念嗎?為什麽?
8. 工作上對你最致命的試探是什麽?什麽是你的「致命吸引」?
9. 福音對工作有何意義?請再將福音的精義重述一次,對你的工作有何意義?
10. 如何在你的工作中活上福音的真義?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篇講道長達一個小時,超時很多,或許可以減少一兩個例子。

我還是覺得行動性不夠,沒有挑戰會眾實際的去行動,講道實在不容易,這兩週的信息用了35.5 和 37.5 個小時,寫的時候是用英文,沒有時間再用中文去寫,講的時候,看著英文稿臨時翻譯,時覺詞不達意,國語更要再想一想,深受巴別塔之遺害,滿頭大汗,先天不足,真的是靠著神的恩典才能完成!

2. 這篇講章講過三次後,還是覺得有很多需要改進的,我把它重寫了一遍,希望更聚焦,更清晣,更實用。

3. 同工評估的時候,當我自我評估說我認為這兩篇講章的應用行動性不夠仔細,負責年輕一代的同工說了一個很有趣的評語:他認為年輕的一代喜歡這兩篇的講道正是因為它有佷強的觀念性而沒有太多的行動指示,讓他們有空間去思想,決定如何實踐,這是後現代的想法,喜歡神學觀念卻不喜歡別人告訴他們如何去行,我無言。



Tuesday, April 14, 2015

聖經的工作觀,創 2:1-3; 1:26-28; 詩 19:1; 約 5:17

聖經的工作觀
創世記二章一至三節、六至八節、廿一至廿二節、一章廿六至廿八節、三十一節、詩篇十九章一節、約翰福音五章十七章
《信仰與職場》第一講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5.04.12
國、粤語堂聯合崇拜
英語崇拜



引言

1. 現代人的工作愈來愈困難,工作原本佔一天的三分之一,而如今愈來愈的工作超過一天的一半,而且隨著社會的改變,科技日新月異,我們一生中更換工作或改換職業平均達六次之多,與以前的人一生都在同一個工作或公司上班大大不同,基督徒在職場的挑戰也愈來愈大,一個跟隨基督的門徒應如何在工作上活出福音的大能?如何才能把週末的信仰與週間上班的生活連結?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題目!

2. 幾年前華商會邀請我担任董事,我說,「不成!我一生只在教會上班,從來沒有在外面職場工作,我不懂職場的事情!」當時我的想法是錯的,我把教牧工作與職場的工作分開,好像兩者並不相容,我錯了。

甚至有時候,我錯誤地暗示職場的工作是必要的惡(a necessary evil),為了生活,沒有辦法,只好工作去,若生活不成問題,基督徒應趕快退休,去宣教、傳道、讀神學、扶貧等更有意義的事情,好像只有「聖工」才最有意義!我錯了。

3. 去年我參加了一個「信仰與職場」的三天講座,讓我對信仰與職場有新的認識,有三本書深深的改變了我的想法:


  1. Tim Keller with Katherine Leary Alsdorf, Every Good Endeavor: Connecting Your Work to God's Work. 2012.
  2. Tom Nelson, Work Matters: Connecting Sunday Worship to Monday Work. 2011.
  3. Andy Crouch. Culture Making: Recovering Our Creative Calling. InterVarsity, 2008.

這三本書都是從改革宗的思想來看基督徒的文化使命,我發現這三本書都很合乎聖經,我有不少新的學習。

今天我是三十三年來第一次和大家分享如何在職場跟隨耶穌,下週是第二講,第三與第四週我們有特別的講員繼續在信仰與職場這題目上分享他們的經驗。

4. 一般來說,信仰與職場包括三方面的題目:


1)職場神學:聖經對工作與職場有什麼的教導?神對工作的心意是什麼?職場與福音有什麼關係?我們這兩講主要是在職場神學與聖經的教導上。
2)職場倫理:基督徒在職場上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是倫理的問題。
3)基督徒市場實踐:各行各業都有不同要注意的實際情況,如何在不同的領域中活出基督徒的見證?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這是實踐方面的研討。

首先是職場的神學,聖經的工作觀!




一、神是工作的神、創二 1-3

1. 聖經從開始創世記第一章,「起初神創造天地」就論及「工作」(work),神創造世界的工六日完成,第七日神休息了,很特別地,創世記將神的創造用一週工作的時間來表達:六日工作、一日休息。


這裡指的「工」包括了有薪酬的工作,也包括了沒有薪酬的工作,神創造天地的「工作」是沒有薪酬的!所以家裡的主婦,每天做飯、清理、帶孩子也是「工」,退休的人去當義工、種菜也是「工」。

2. 「工」(創二 2, 3)在聖經開始就出現,原文的希伯來字(mlakah)舊約出現一百四十五次之多,意思很廣,包括職業(occupation)、商務(business)、服務(service)、建築(construction)、政治工作(political work)與宗教工作(religious work)等,這個字的主詞可以是神,也可以是人,神工作,人也工作。

3. 所以起初神工作。
  • 神工作並不是被強迫的,神樂意工作,工作是神的屬性一部分。
  • 神的工「甚好」(創一 31),結果是美好,優秀的產品,神看他手所創造的萬物甚好。
  • 神的工反映神自己,工作反映了做工的人,「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十九 1),「手段」(the work of His hands)指神手所做的工,神的工反映神的榮耀!正如一幅美麗的畫反映劃畫的人、一篇的講章反映講道的人一樣。
  • 神的工作沒有停止,他創造萬物之後,繼續經營,神學家稱之為「神的眷顧」或「天意」(providence),供應眾生的需要。例如:神創造亞當之後(創二 7)為他造了伊甸園,引水灌溉,神的工作像一個園丁,讓人安居(創二 6, 8),又為亞當造了一個配偶幫助他(創二 21-22)。神不斷的經營,為他所愛的萬物工作,詩篇一百零四篇說:「耶和華使泉源湧在山谷,流在山間,使野地的走獸有水喝,野驢得解其渴。天上的飛鳥在水旁住宿,在樹枝上啼叫。他從樓閣中澆灌山嶺;因他作為的功效,地就豐足。他使草生長,給六畜吃,使菜蔬發長,供給人用,使人從地裡能得食物,又得酒能悅人心,得油能潤人面,得糧能養人心。佳美的樹木,就是利巴嫩的香柏樹,是耶和華所栽種的,都滿了汁漿。」(10-16)耶穌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作事。」(約五 17)
3. 所以工作是神的本性,起初神工作,如今神仍做事。





二、神安排人與他一同工作、創一 27-28


1. 神照著他的形像與樣式造男造女(創一 26-27),安排人工作,男女一樣,並賜下了工作的指示(Job Description),這工作指示包含了兩個命令:


1)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
2)要治理這地,管理眾生。

2. 我們工作因為是神的旨意與命令,我們是按神的形象造的,神工作,我們也工作,所以我們的工作是和神的工作連上,詩篇一百廿七篇說:耶和華建造房屋,我們是建造的人,神建造,我們勞力,這是神造男造女的設計。

3. 人在神安排旳樂園中生活也需要工作,工作是神完美的設計,我們是按神的形象造的。

今天我們多少都有一些錯誤的想法,以為我們若不用工作就好了,不用辛苦了,工作是迫不得已的,為了生活,為了養家,沒有辦法,必需要工作。我們朝思暮想安逸的生活就是不用工作,躺在海邊沙灘上,喝杯馬蒂尼雞尾酒,整天玩耍,不用工作,不用做飯,有人服待照顧我們一切要的需要。

這正是回教徒想像的天堂,在天堂什麼也不用做,有美女把葡萄削了皮放在你的口中。

2008 美國有一部動畫影片:「Wall-E」《机器人總動員》,故事描述人類因地球過渡污染,移居外太空,住在全自動化的太空船「公理號」上,留下「瓦力」在地球進行清掃垃圾作業。


在太空船上的人,不用工作,全自動的机器人服待人一切的需要,結果人類成為大胖子,四肢微弱,躺在沙發上的土豆!


聖經告訴我們神不是沙發的土豆,他工作直到如今,神也沒有創造我們為沙發的土豆,我們有神的形象是需要工作的。

人需要工作正如人需要空氣與食物一樣,工作使我們身、心、靈健康,達成我們被造的目的之一,沒有工作會使人迷失,這不是指一定要上班賺錢的工作,工作包括各種的工作,有薪沒有薪都一樣,人需要工作。

4. 保羅說:「我們在你們那裡的時候,曾吩咐你們說,若有人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因我們聽說,在你們中間有人不按規矩而行,什麼工都不做,反倒專管閒事。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勸戒這樣的人,要安靜做工,吃自己的飯。」(帖後三 10-12)保羅聽起來好像很兇,很不友善,但他不是指責那些沒有能力工作的人,而是責備那些有能力卻不願意工作的人,他的教導是很嚴厲的:不肯做工,就不可吃飯!這說明了工作對人的重要。





三、神安排人工作的文化使命、創一 28


1. 神安排人工作,工作的性質是什麼?什麼才是有意義合乎神心意的工作?讓我們研究神給人工作指示的內容是什麼:


2. 第一,神吩咐我們「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中文的翻譯是解釋為生孩子,不斷的繁殖,使人類遍滿地面,這樣的使命好像今天已經完成了,或幾乎完成了,全世界人口爆炸,大有人滿之患,現在香港台灣星加波都是全世界出生率最低的地方,人包括基督徒都不願意生小孩,可是這是否經文的意思?英文說:"Be fruitful and multiply to fill the earth." (1:29) 意思是多結果子、倍增、讓世界蓬勃起來,有經營、發展的意思,含意比生養眾多更廣泛。

地上的植物、動物、海裡的魚、空中的鳥,神都賜福給這一切,說:「滋生繁多,充滿」一切(創一 11, 20, 22, 24),這是自然的滋生,但神卻命令神所創造的人「要經營、發展,讓這世眾蓬勃起來」,這是神給人的文化使命(cultural mandate),建造文明,培育繁榮的社會,第一個工作的指示是創意性的,這是人與其他神所造的萬物最大不同的地方之一:人的創意無限!

3. 第二、神吩咐我們「治理這地,管理萬物眾生。」治理(Subdue)是一個很強勢的字,有征服、主宰的意思;與「管理」(Rule)合在一起,使第二個工作指示充滿「肯定、自信」的主導性,神授權給人為萬物之靈,主宰、經營、培育世界!

神交託人的使命,是神創造工作的伸展,帶給人類工作的意義,聖經的工作觀將我們的工作與神的工作連上(connecting our work with God's work),這是工作的文化使命!

當我們的工作,撥亂歸正,我們的工作與神的工作連上!
當我們的工作,發展創造的潛力,我們的工作與神的工作連上!
當我們的工作,擴張這世界的成長,我們的工作與神的工作連上!

農夫除草翻土,主導蔬菜水果生長,供應人的需要,這是神要我們治理這地的工作。
音樂家把聲音排列組合,創造新的音樂,這是神要我們生養眾多的工作。
做衣服的人,把布做成衣服,合適穿著,這也是生養眾多的工作。
做家務的人,清潔整理家中的環境,讓一家生活安康,這也是神要我們作的工。
老師教課,使學生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這工作也與神的工作連上。
醫生照顧人身體的病痛,這也是神交託給人的使命。

所有的工作若是神不斷經營、培育、建立這世界的工作之延伸,與神的工作連上,就有價值與使命。我們的責任是要將我們的工作與神的工作連上,尋找工作的使命與呼召。

4. 職場的使命與呼召

「職業」(vocation)是「使命、呼召」的意思,我們的職業與工作是神的呼召,將神賦予我們的才幹與能力貢獻社會,使人得福,我們的工作不是單單為了自己,為了賺錢,為了向上爬,得人的尊敬,我們每日的工作必需是由神呼召與命定,這才給工作帶來使命與意義。

例子:我認識一位非常成功的基督徒投資家,當他觀察發現社會上某一需要,他就開始動腦筋,想辦法,尋找人與資源去滿足這需要,生意就是這樣開始的,結果不單只賺錢,也幫助滿足了社會上的需要,當他這樣做的時候,他非常的滿足,很開心,不是因為賺錢了,而是因為他用了神給他的恩賜與能力去幫助別人,滿足了一些社會上的需要,每天上班他都不覺得累,有使命感,工作也有意義。

當我們選職業與工作的時候,不能只是因為能賺錢多,有高的地位,更需要知道神的呼召與工作的使命,這工作是否適合你,你的才幹與恩賜是否能用上,你的工作是否與神的使命連上,是否有意義,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若果工作只是為了自己,只是為了賺錢,我們上進進取的心,很容易濫用成為爭競的心,我們的努力很容易燃盡,失去動力,我們的自信會成為驕傲的因子。

5. 各行各業都有它的使命與呼召,所以不論是什麼工作,只要是與神的使命(文化使命)連上,就有意義,不分貴賤,同樣尊榮與尊貴。

希臘的文化看重用頭腦智慧的工作,看輕用手勞力的工作,認為哲學家、政治家、藝術家比鉄匠、農夫、工業家高貴。我們中國的士大夫精神也相似,白領比藍領尊貴,專業比服務業高尚,醫生比服務生尊榮,律師比空中服務員受尊敬,工程師比机械的工人高級,認為收入低的工作是沒有尊榮的工作。

結果許多人的工作都不是他們喜歡或應該做的工作,沒有用上神給他們特有的才幹與恩賜,工作失去了意義與應有的滿足,只是為了賺錢與地位去上班,結果上班就等著下班,等週末,禮拜天晚上是最痛苦的時候,因為明天又要上班了。

例子:想當廚師的醫學院學生。

例子:以前是成功的銀行家,現在改行去做編輯出版,發掘新的作者,編寫合乎聖經真理的故事書,賺錢比以前少,卻很滿足,用上了神賜的恩賜,把工作與神的使命連上。

6. 若工作不分貴賤,各行各業的工作都是尊貴的,不單只在選職業與工作上,我們要明白主的呼召,在生活待人上,我們更要注意我們的態度。

我們如何對待餐館的服務員?如何對待看門的待應生?如何對待門口的守衛?我認識一位上流社會的少奶奶,對待這些服務人員、工人好得不得了,敬重他們,過年過節,送上禮物謝謝他們的辛勞,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因為他們也是有神的呼召,用心的去服待人,同得尊榮。

我們的神來到人間,他的職業是木匠,用手做工,不是白領,也不是專業人士,若是希臘文化的人替他選職業,他會成為一個哲學家;若是羅馬人為他選職業,他會成為一個貴族的統治者;若是現代的人,他會是個總經理,像 Steve Job, Bill Gate 一樣。可是耶穌卻選擇成為一個木匠。各行各業都是尊貴的,因為我們是神的形象造的,我們是與神同工,一同經營管理這世界。

7. 工作不貴賤,也不分聖俗,聖工像牧師、宣教師,與在社會上班的人像醫生、服務生等,都一樣,都有神的賜福,不是那一個比另一個高,馬丁路德在這一點上有很好的解釋,福音是神的恩典,不是靠人的行為,聖職人員不因為他們是在教會上班,他們的工作就有特殊的果效,有神特別的賜福,距離救恩特別近,而在教會之外上班的人,就離神比較遠,工作比牧師的工作意義低一點,這都不是聖經的教導。

我們基督徒的父親並不一定比非基督徒的父親更好,基督徒的工程師並不一定比非基督徒的工程師更好,基督徒的廚師不一定比非基督徒的廚師更好,我們同樣欣賞非基督徒工作的表現,因為工作的本身是有意義的。




結論

1. 我們能樂於工作,因為我們是照神的形象造的,神工作直到如今,他也安排我們工作,吩咐我們去經營各行各業,管理萬物,貢獻社會,服務別人,建造文明,使人類倡盛。

2. 我們要知道神的在每人身上的使命與呼召,與神的工作連上,找到工作本身有意義,按神的方法去經營(職場倫理),在各行各業上榮耀神(基督徒市場實踐),這是聖經的工作觀。

3. 第二講,我們會研究罪對工作的影響與福音對我們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4. 我喜歡工作,不因為我的工作是聖工,而是因為這是神交託給我的使命與呼召,每天早上我帶著喜樂上班工作,期待上班,每週七、八十個小時工作不以為苦,當我服待弟兄姊妹或預備講章,我感覺我毎一個細胞都活過來,這是神造我的目的,我為我的工作感到榮幸,不是因為牧師的待遇特別高,相反一點也不高,也不是因為牧師的社會地位特別高,事實上,人對牧師有各種不同的想法,但我卻樂於工作,樂此不疲,我為我的工作感謝神。

你呢?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過去或現在的工作與經驗,你喜歡你的工作嗎?為什麼?
2. 什麽是才算是工作?有薪與沒有薪的工作有何不同的地方?什麼是好的工作?什麼是不好的工作?你認為呢?
3. 神為什麼工作?祂工作為了什麼?
4. 人為什麼工作?你工作是為了什麼?若不是因為錢,你會繼續你現在的工作嗎?為什麼?若你不用上班你會做什麼?
5. 請分享你對基督徒的「文化使命」的了解。請分享你現在工作的文化使命。
6. 為什麼職業是呼召?是使命?你的工作的使命是什麼?換句話說請分享你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7. 工作不分貴賤,你同意嗎?真的嗎?(我們指的是合乎基督徒倫理與道德的工作。)請檢討你對服務生、勞工的態度。
8. 聖工與職場的工作並沒有高低的分別,你同意嗎?為什麼?
9. 若你重新再選,你會選擇什麼的職業與工作?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明顯地這是一篇專題的講章,基督徒的工作觀。

主題:基督徒應有什麼的工作觀?
補語:基督徒的工作觀包括以下三點:

1)我們工作因為我們的神的工作的神,我們是按神的形象造的。
2)我們的工作是繼續神的工作,不繼的去經營、管理萬物、擴展文明,充滿這地。
3)我們被造分別有不同的使命與呼召,工作不分貴賤,不分聖俗,同等尊貴。


Monday, April 6, 2015

活潑的盼望,彼前 1:3-9

活潑的盼望
彼得前書一章三至九節
復活節信息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5.04.05
粤語堂




引言

1. 今天是復活節,非常高興見到大家,禮拜五晚上受難節崇拜結束我們分開的時候,我們彼此說:「主日復活節見,我們盼望等候主復活的日子來臨!」我們是帶著盼望離開的,今天我們所盼望的成了,耶穌復活了!感謝神!我們盼望的不至於落空。

2. 彼得說:「因著主耶穌的復活,神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這是我們今天要讀的經文,彼得前書一章三至九節。

彼得前書一章三至十二節是一長長的句子,只有一個主動詞:「願頌讚歸」(Blessed)我們的神!(3)之後的句子形容我們讚美神的原因是什麼,讓我們先把經文讀一次,彼得前書一章三至九節。




3. 彼得說,因為耶穌從死裡復活,神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

盼望是「藉耶穌從死裡復活」而來的,「藉」(through)(dia)包括兩個意義:1)原因(because of):因為耶穌從死裡復活,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2)方法(by means of):我們活潑的盼望是經耶穌從死裡復活而來。所以耶穌的復活是非常重要的事,耶穌沒有復活,我們就沒有了盼望,用保羅的說法,「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十五 14)。

耶穌的復活是人類的大事,以前人死了就去陰間,從耶穌復活開始,人類就有了指望,我們信徒就有了這活潑的盼望,這活潑的盼望能改變我們今日的生活。

4. 人活著需要有希望,有希望我們才能活下去。

例子:我們試想像,兩個人同樣辛勞地工作,每週工作超過九十小時,休息的機會不多,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沒有假期,每日早出晚歸,同樣的工作,同樣的環境,其中一個年薪三萬美元,另一位年薪三千萬美元,結果第一個人做工非常辛苦,想起工作就憂悶,很想放棄,因為他覺得沒有將來,沒有希望;第二個人雖然同樣工作非常辛勞,但因為有將來,就充滿了希望,結果愈做愈有勁,「不辛苦,值得的!」

人的盼望,完全影响今日的生活。你同意嗎?

5. 從這段的經文,分三點、三個問題和大家分享:

1)為什麽我們需要活潑的盼望?原因是什麽?
2)什麽是活潑的盼望?我們盼望什麽?
3)如何活出活潑的盼望?





一、為什麽需要活潑的盼望?

1. 彼得說:「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6-7)

為什麽我們需要活潑的盼望?因為我們面對著百般的試煉,人生有試煉,所以我們需要盼望!

2. Viktor Frankl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集中營其中的一位生還者,他是奧地利的猶太人,是一位優秀的神經科醫生與心理學博士(MD, PhD),一九四六年,差不多六十年前,寫了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被選為美國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圖書之一,作者死的時候,一九九七年,已經出售超過一千萬册,被翻譯為廿四種不同的文字。


作者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悲劇,希特勒屠殺了六百萬的猶太人,在集中營中他親眼目睹在痛苦與死亡邊緣上,盼望對人的重要,這是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之背景與目的,我們需要盼望因為人生有各樣的苦難。

作者觀察在痛苦的人當中,有四種不同的反應:

1)痛苦絶望的人變為殘酷的人,為了生存,無所不用其極,傷害別人,甚至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損人利己,包括自己的至親。這些人成為壞人!

2)放棄,作者觀察在集中營的人,有許多人失去了一切的希望,沒有盼望等於沒有了信仰,曾經是相信神的人,絶望的時候,信仰失去了意義,放棄了,他們不願意起床,一切威迫利誘都沒有用,對任何事物,失去了興趣,因為他們絶望了。這些人成為絶望的人!

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在他的營中,有一位受人尊敬的獄長,是一位作家,他夢見神向他啟示說,今年三月三十日,戰爭將會結朿,和平即將來臨!這獄長滿懷希望,等待那日的來臨,當日子臨近的時候,戰爭毫無跡象會結朿,三月廿九日,他突然發高燒,三月三十日,開始昏迷,三月三十一日,他期待的日子過去的時候,他就死去了。沒有了盼望使他痛苦慘不欲生,甚至使他的身體失去抵抗力,以致於死。

3)第三種的反應是相信好日子將要來臨,盼望有一天,得到健康、財富、家庭、成就、與地位,這盼望支持他們經歷最大的痛苦而不倒下去,但當他們發現,大戰過後,他們盼望的卻沒有臨到,現實與他們所盼望的有很大的落差,這些人大部份都患上了抑鬱症,甚至會自殺,因為所盼望的是錯口誤或虛假的。

4)第四種的反應是極少數的反應,他們擁有內在的自由,心中有一股力量,使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中仍然保持自由與恩慈,不受環境的控制,Viktor 觀察為什麽這些人與眾不同?他的結論是這些人的靈魂深處,有真正的盼望與人生的意義。

Viktor 觀察這些人的盼望不是外表的物質世界,而是有更高屬靈無限的焦點。如果你讓你的終極盼望是有限的事物或在有限的人身上,如健康、財富、家庭、成就、與地位,這些不是不好的東西,但如果它成為你終極的盼望,你的痛苦是因為沒有了這些東西,那你一定失望,一定不能勝過人生的苦難,當苦難來臨的時候,你就會成為殘酷的人、或放棄的人、或失望的人,所以你需要有一個更高的盼望,才能成為第四類的人,面對痛苦,內心卻有活潑的盼望。

如果我終極的盼望是我的妻子,我就麻煩了,只要比較三十多年前我們結婚的照片與現今的照片,就不難發現我們都在老化、衰殘。

如果我終極的盼望是我兩個的孩子,現今他們都已經長大成人,離家過獨立的生活,這些都會成為過去,我們需要的是彼得說的「活潑的盼望」,因為我們面對苦難與人生百般的試煉,而這盼望可以改變我們今日面對苦難的生活。

彼得說這盼望是活潑的,是環境不能毁滅的,大水不能淹沒,死亡不能摧毁的。

3. 我們今天生活在糖城,福遍這地區非常富裕,我們大部份的人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從來沒有集中營的痛苦與經歷,我們最大的的痛苦可能是好玩的東西我們都擁有七七八八,美味的東西我們都吃不完,甚至有點厭煩,好玩的地方都已經去過,最大的憂愁是人生苦短,日子過得太快,捨不得今生這多姿多采的生活,現在是那麽美好,明日就沒有什麽需要盼望的,這是為什麽我們很少談盼望,我們好像不需要一樣。

只有苦難中的人,才知道盼望的重要。

集中營是一回什麽的事?只不過是將人生的必然性一次過全部集中起來,生老病死、愛別離、怨仇憎惡,一次過煮熟而已!在集中營中,人對永恒的感覺特別敏感,好像把青蛙放在沸水中,立刻有反應,受不了,需要盼望。

而安逸的生活則好像煮青蛙一樣,把它放在涼水中,慢慢加温,使我們在安逸當中,忘記人生的必然性,毫無反抗地被煮熟了。

我們需要盼望去面對人生的必然性,好像那些經歷人生百般的試煉一般,這永恒的盼望將改變我們今天的生活。



二、什麽是活潑的盼望?

1. 「活潑的盼望」(3),「活潑」(Living )中文翻得很好,很有動性,有活躍的味道,原文是一動詞(zao)現在分詞的時態,代表繼續不斷的的意思,Grudem 指是活的東西,會成長的,會強大起來的盼望。另一解經書說:是有果效的,有結果的盼望(BNTC);另一解經書則說:是賜生命的盼望( NTC)。

2. 活潑的盼望是盼望什麽呢?明顯地彼得不是指世上的事,因為他說盼望的是「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4)
  • 不能朽壞(imperishable):物質的東西是會變壞的,家中種的冬瓜變壞了,汽車壞了。
  • 不能玷污(undefiled):人是犯罪的,人的東西常被玷污,婚姻出軌了,美好的生活變質使我們安於安逸了,本是美好的,但卻被玷污了。
  • 不能衰殘(will not fade away):人的身體是會衰殘的,世界是漸漸變舊的。
所以彼得說活潑的盼望不是世上的事物,而是天上為我們存留的基業。

3. 我們的盼望是終極的、更高的、永恒的、下文說是耶穌顯現的時候為我們存留的「稱讚、榮耀、尊貴」(7),這是我們天上存留的「基業」(inheritance ),指的是得到神的接納與同在,得到神賜我們的稱讚、榮耀、與尊貴!當我們信耶穌的時候,重生的時候,這基業已經為我們存留在天上,像父母把屬於我們的產業存留給我們一樣,長大後都會給我們的,現在是為我們存留起來,重生的生命也是一樣,這生命包含了我們還沒完全得到的福分,就是耶穌顯現的時候,我們要得的稱讚、榮耀、與尊貴,這就是活潑的盼望等待將來要發生的事,這盼望給我們今日面對苦難的能力,改變我們今日生活的方式,在苦難的日子能大有喜樂。

4. 這盼望是在基督裡新的生命的一部份,我們是重生得以進入這活潑的盼望(Born anew into a living hope),是藉耶穌的復活而來的。

5. 重生的人應該就有這活潑的盼望,但有很多的信徒卻沒有啟動這盼望,在生活中讓這活潑的盼望改變我們的生活,在面對苦難的時候,產生果效。

就如在我們的車庫中,我們已經擁有了一輛名貴的寶馬汽車一樣,是屬於我們的,但我們卻沒有把它發動,只是停在那裡,沒有任何的作用。

我們如何才能啟動這重生而來活潑的盼望?好使我們改變今日的生活?





三、如何活出活潑的盼望?

1. 「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得看見,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8)


2. 當我們等待末後耶穌顯現的日子,彼得說:「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如今雖不能看見,卻因信他有有喜樂。」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愛耶穌,他是我們活潑的盼望啟動的方法!愛啟動盼望!

就如當年我在香港訂婚之後,等待未婚妻來美的時候一樣,三個月的時間,我天天盼望著她的來臨,因為我愛她,我的盼望就變得深切!

又如我們當中有一對夫妻在中國領養一小孩子一樣,兩年的時間申請,從知道他的存在,看過他的照片,直至他們去中國將孩子接過來為止,從沒有見過他,卻是愛他,每日望穿秋水,盼望他的來臨一樣。

如何啟動我們重生得以進入的活潑盼望?愛耶穌!因為他的原故活出活潑的盼望!

3. 耶穌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以賽亞書五十三章十一節說:「他必看見自己勞苦的功效,便心滿意足。有許多人因認識我的義僕得稱為義;並且他要擔當他們的罪孽。」


耶穌在痛苦之中,卻因為看見許多人因他而得稱為義,可以與神和好,就心滿意足!他因為我們的原故而心滿意足,忍受苦難,担當我們的罪,換句話說,我們成為耶穌的活潑盼望,在苦難中有盼望!

我們若是耶穌活潑的盼望,他也是我們活潑的盼望,我們愛他,所以我們盼望他的顯現。

4. 我們盼望的不是天上的榮華富貴,不是天上的房子,不是天上的財寶,不是天上的寶座,而是盼望我們愛的耶穌,我們的牧人、救主、我們的兄弟、我們的王、我們的主,我們盼望得著他的稱讚,得著他的同在,這是啟動我們盼望的動力。

5. 這盼望可以改變我們今日的生活,給我們受苦的意義,成為我們內心的力量,盼望天上為我們存留的基業,得主的稱讚,活出超越環境的新生命,能面對苦難而能有喜樂。


結論

神啊!賜我們力量去愛你,相信你,使我們因耶穌的復活,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我們面對苦難的時候,求你啟動這活潑的盼望,成為我們在苦難中的喜樂!

阿們!





討論問題

1. 什麽是活潑的盼望?我們盼望的是什麽?
2. 若我們盼望是今生物質的東西,會有問題嗎?為什麽?
3. 為什麽我們需要有活潑的盼望?
4. 這盼望與重生有何關後?與耶穌的復活又有什麽的關係?
5. 如何啟動這新生命中活潑的盼望?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彼得前書一章三至十二節是一完整的句子,只有一個主動詞:「願頌讚歸」(Blessed)我們的神!(3)

經文的中心思想很清楚:為什麼我們要讚頌神?因為神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我本可以直接地把經文的中心思想變為講道的中心思想:我們讚頌神因為神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注意我把「存留在天上的基業」歸入「活潑的盼望」相等,原文是二者平排!)

但我沒有以此為講道的中心思想,改以三個發展性的問題為講章的結構,以「活潑的盼望」為主題,以更適合復活節的情景,耶穌的復活,帶給我們活潑的盼望。

2. 中心思想:我們活潑的盼望能使我們今日受苦的時候有力量。

講道大綱:
引言:耶穌的復活帶給我們盼望,這盼望能改變我們今日的生活。
一、為什麼我們需要有這活潑的盼望?(Why)
二、這活潑的盼望是什麼?(What)
三、如何有能活出這活潑的盼望?(How)
結論:求神幫助我們活出這活潑的盼望。

3. 全篇講章中,無論在引言、第一、第二、第三、與結論,我都在重複中心思想。






Saturday, April 4, 2015

Reflections on the 7 Words, Matt 27:46; Luke 23:34-46; John 19:26-30

默想十架七言
Reflection on the Seven Words of Jesus on the Cross
Good Friday Worship
Bilingual Service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By Pastor Brian
2015.04.03



Worship 

1. Were you there?
2. 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
3. Lord I lift your name
4. Above All
5. Amazing Grace – My Chains Are Gone
6. Near the Cross



Invocation

LEADER: The Lord be with you.

PEOPLE:  And also with you.

LEADER: Let us pray.

PEOPLE:  Jesus Christ, you who were led forth into the pain of the cross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Help us to enter into your passion and death, forgive us all our sin, and bring us to eternal salvation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who lives and reigns with you and the Holy Spirit forever. Amen.

LEADER: O Savior of the world, who by your cross and precious blood has redeemed us,

PEOPLE:  Save us and help us, we pray. Amen.

(Silence)

The Homily & Reflection

Introduction
on the Seven Last Words


1. The seven words spoken by the Lord during the six hours he was on the cross are well-known by most of the Christians. Since the early church, Christians gather together especially on Good Friday to meditate on these word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practice of spending 3 hours on Good Friday meditating on these seven words began to revive in Peru.

2. However, we don’t know the exact sequence of these seven words. They are taken out from the four Gospels. None of the gospels has recorded all seven of them. Matthew and Mark have only the 4th word; Luke has the 1st, 2nd and 7th; and John has the 3rd, 5th, and 6th. The Gospel writers recorded them for a purpose each with its meaning in its contexts. Taken them out of the contexts and grouped them together does not have the authorial intent for a connected sequential meaning. Each of them must be understood separately in its original textual contexts.


3. Tonight we will reflect on these seven words individually. I have grouped them into 3-2-2.

  • a. Group 1: Forgiveness and Fellowship
  • b. Group 2: Agony and Anguish
  • c. Group 3: Conclusion and Completion


4. And I have divided the seating into 7 sections. Each section focuses on one word accordingly.

5. On your seat, there is a piece of paper with one of the seven words on it and some reflection questions. Focus on the word assigned to you and take it to be your own. Hear it for yourself as if Jesus is speaking these words to you tonight. Write down any thoughts, prayer, or response. Then take it home with you. Meditate on them this weekend as we eagerly anticipate the resurrection Sunday.


THE FIRST WORD: “Father forgive them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Luke 23:34).
The Word of Forgiveness
Bible Reading
Luke 23:33-35


SECTION 1: When they came to the place called The Skull, there they crucified Him and the criminals, one on the right and the other on the left. But Jesus was saying,

LEADER: "Father, forgive them; for they do not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SECTION 1: And they cast lots, dividing up His garments among themselves.

And the people stood by, looking on. And even the rulers were sneering at Him, saying, "He saved others; let Him save Himself if this is the Christ of God, His Chosen One."

SECTION 1: 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邊,一個在右邊。當下耶穌說:

LEADER: 「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SECTION 1: 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百姓站在那裡觀看。官府也嗤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神所揀選的,可以救自己吧!」


Man has done his worst. The one by whom the world was made had come into the world, but the world knew him not. The Lord of Glory had tabernacle among men, but he was not wanted. The eyes which sin had blinded saw in Him no beauty that He should be desired. The cross was the climax of man’s enmity against the Son of God. They hated him as they cried again and again, “Crucify Him.”

The first of the seven words is a prayer. He is praying for his enemies. How significant! Forgiveness of sins is at the heart of the Gospel. Jesus opened his public ministry with prayer in Luke (Luke 3:21) and closed it with prayer here. It also shows us the far reach of God’s forgiveness. If Christ prayed for his murderers, then surveys the very chief sinners can be forgiven.

His prayer was answered on the Day of Pentecost. 3,000 Jews including some who had crucified Christ had been saved and forgiven (Acts 3:17).
The first word also fulfilled the prophetic word in Isaiah 53:12 that the Savior should “make intercession for the transgressors” (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他卻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

That is the purpose of the cross. He came to make himself the sacrifice so that forgiveness of sins is possible even for his murderers and for you and me. Even for the sins of ignorance. Sins we know we have committed, murder, adultery, hatred, lack of love, far short of the glory of God, are sins that need to be forgiven. Sins we do not know need forgiveness also.

“Forgiven them for they do not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We find David prayed, “Who can discern his errors? Forgive me of hidden faults.” (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 Sin is always sin in the sight of God whether we are conscious of it or not. Sins of ignorance need atonement just as truly as do conscious sins. We are ignorant of many things, and the fault and blame are ours.

Examples of our hidden faults: Not loving God as we should; Ignore the truth we should know…
“Father, forgive them; 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Forgiveness of sins is reason Jesus went to the cross suffering all that pains for us. We are sinners, unfit for the presence of a holy God. The forgiveness of my sins is basic, fundamental, and vital. It does not matter that I am highly respected by a wide circle of friends if I am yet in my sins. It does not matter that I have made good in business or made good grades at school if I am an unpardoned transgressor in the sight of God. What will matter most in the hour of death is: Have my sins been put away by the Blood of Christ? Are you forgiven by the Blood of Christ?

The Prayer

LEADER: Most blessed Jesus, through your suffering, you paid for our sins. Give us a deep hatred of sin. Grant us a tender spirit toward sinners, and help us to forgive those who have sinned against us. Teach us to confess our own sin and to seek reconciliation with those whom we have sinned against,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who lives and reigns forever.
PEOPLE: Amen.

LEADER: 萬福的主耶穌,你為我們的罪付上了痛苦的代價。求你賜給我們對罪深刻的痛恨,卻給我們對罪人一個溫柔的心,幫助我們原諒那些得罪我們的人,教我們承認我們自己的罪過,並靠著我們永活與作王到永遠的主耶穌基督尋求與那些我們得罪了的人和解,
PEOPLE: 阿們!

(Silence)

LEADER: Savior of the world, who by your cross and precious blood has redeemed us,
PEOPLE:  Save us and help us, we pray. Amen.

LEADER: 世界的救主,你的十字架和寶血救贖我們,
PEOPLE:  拯救我們,幫助我們,我們祈禱。阿門。

(Silence)


THE SECOND WORD: “Truly I say to you, today you will be with me in Paradise” (Luke 23:43).
The Word of Salvation
Bible Reading
Luke 23:36-43


SECTION 2: The soldiers also mocked Him, coming up to Him, offering Him sour wine, and saying, "If You are the King of the Jews, save Yourself!"

SECTION 2: Now there was also an inscription above Him, "THIS IS THE KING OF THE JEWS."

SECTION 2: One of the criminals who were hanged there was hurling abuse at Him, saying, "Are You not the Christ? Save Yourself and us!"

SECTION 2: But the other answered, and rebuking him said, "Do you not even fear God, since you are under the same sentence of condemnation? "And we indeed are suffering justly, for we are receiving what we deserve for our deeds; but this man has done nothing wrong." And he was saying, "Jesus, remember me when You come in Your kingdom!" And He said to him,
LEADER: "Truly I say to you, today you shall be with Me in Paradise."

SECTION 2: 兵丁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可以救自己吧!」在耶穌以上有一個牌子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

SECTION 2: 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誚他,說:「你不是基督嗎?可以救自己和我們吧!」那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既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神嗎?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做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過一件不好的事。」就說:「耶穌啊,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耶穌對他說:

LEADER: 「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

Jesus was crucified between two thieves. He had taken the place which was due us. It is the place of shame, the place of transgressors, the place of criminals condemned to death! In those three crosses, we have a vivid and concrete picture of the drama of salvation and man’s response: In the middle was the Savior’s redemption, the sinner on one side repenting and believing; and the sinner on the other side reviling and rejecting.

The two thieves were crucified together. They were equally near to the Savior. Both saw and heard all that transpired during those fateful six hours. Both were notoriously wicked; both were suffering acutely; both were dying; and both urgently needed forgiveness. Yet one of them died in his sins, hardened and impenitent; while the other repented of his wickedness, believed in Christ, called on Him for mercy and went to Paradise.

We see precisely the same thing going on today. Under exactly the same circumstances and conditions, one is melted and another remains unmoved. Listening to the same sermon, one man totally indifferent while another will have his heart opened to God’s offer of mercy. To one the Gospel is revealed, to another it is hidden. Why? It is all by grace we have been saved through faith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Eph 2:8).

This man believed at a time when to the outward appearance Christ had lost all power to save either himself of others. Jesus was naked, bleeding to death, and in anguish and pains. Yet the thief believed that Jesus is the son of God. He alone can save.

And he said to Jesus, “Jesus, remember me when You come in Your kingdom!" And He said to him, “Truly I say to you, today you shall be with Me in Paradise."

Here we see a representative sinner. He represented all of us who repent and believe. He had nothing to offer, no good work before and after his conversion. He was about to die. It was only his faith, a simple faith in Christ, that he is saved. TODAY, the emphasis is on TODAY, you shall be with Me in paradise. This is the climax of grace and the sum of Christian blessing: to have fellowship with Christ in eternity.

The Prayer

LEADER: Most blessed Lord Jesus, you forgave the thief on the cross. Look on us with mercy and compassion. Give us a strong faith in you, a humble remembrance of our sins, and the strength to confess you before others, and so wash us in your blood that we may share in your glory forever, through Jesus Christ, your only beloved Son, and our Lord.

PEOPLE: Amen.

LEADER:  萬福的主耶穌,你赦免在十字架上的犯人。求你同樣以憐憫和同情看待我們。給我們一個堅定的信心相信你,讓我們謙卑追想自已的罪,賜我們在別人面前承認你的能力,抈你的寶血潔淨我們,使我們可以永遠分享你的榮耀,奉耶穌基督,聖父唯一的愛子,和我們的主求,

PEOPLE: 阿們!

(Silence)

LEADER: O Savior of the world, who by your cross and precious blood has redeemed us,
PEOPLE: Save us and help us, we pray. Amen.

LEADER: 世界的救主,你的十字架和寶血救贖我們,

PEOPLE:  拯救我們,幫助我們,我們祈禱。阿門。

(Silence)



THE THIRD WORD: “Woman behold your Son!” Then he said to the disciple, “Behold your mother!” (John 19:26–27).
The Word of Affection
Bible Reading
John 19:25-27


SECTION 3: Therefore the soldiers did these things. But standing by the cross of Jesus were His mother, and His mother's sister, Mary the wife of Clopas, and Mary Magdalene. When Jesus then saw His mother, and the disciple whom He loved standing nearby, He said to His mother,

LEADER: "Woman, behold, your son!"

SECTION 3: Then He *said to the disciple,

LEADER: "Behold, your mother!"

SECTION 3: From that hour the disciple took her into his own household.

SECTION 3: 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母親與他母親的姊妹,並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

LEADER: 「母親(原文作婦人),看,你的兒子!」

SECTION 3: 又對那門徒說:

LEADER: 「看,你的母親!」

SECTION 3: 從此,那門徒就接他到自己家裡去了。

There were at least four women standing at the foot of the cross:

  • 1. Jesus’ mother, Mary
  • 2. His mother’s sister who was unnamed
  • 3. Mary, the wife of Clopas
  • 4. Mary Magdalene, the first woman who saw the resurrected Christ in the next chapter of John


The third word is the mos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t is most natural to see it as an expression of Jesus’ love and care for his mother, and as a thoughtful provision for her needs at the hour of supreme devastation.

“Woman, look your son!” and “look your mother” both are comma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cene is to be found within the Gospel of John itself in the context of the whole book.

The commands, “Look your son,” and “look your mother” are simply a particular instance of the “New Command I give you, that you love each other, just as I loved you, that you too love each other” (John 13:34), a command that came right on the heels of the announcement that “where I am going, you cannot come” (13:33). Jesus is talking to two of his disciples for his mother too is a disciple,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for I am going away!” Wash each other feet (13:14). The moment of departure looms even nearer than before. Jesus gave them into each other’s care as he is in the process of dying.

Without hesitation, the disciple whom he loved obeyed the implicit command: “And from that hour the disciple took her to his own home.”

We too as disciples of Jesus Christ, are given into each other’s care while our Savior has departed. The fellowship of the cross! We care for one another because of the cross. We love one another because He has loved us first.

Illustration: In the last two days, I was sick. Fever, running nose and coughing while my wife is out of town visiting my mother-in-law in Shanghai. Two church families when they knew that I was sick came and cared for me. They brought food and prayer. I am truly blessed.

We love one another because He has loved us first. And the command comes straight from the cross.

“Look at your son.” “Look at your mother.” The language is reminiscent of legal adoption formulae. We are a family in Christ. We adopt one another as family in Christ.

The Prayer

LEADER: O most Holy Lord Jesus, you left us an example of holy love by leaving your mother in the care of the disciple. Purify our own feelings and pour out your blessings on our homes and relationships. Comfort the homeless, and cause us to act tenderly toward them, and bring us to your home above, where we with your mother and all the saints may worship and adore you with your Father and the Holy Spirit forever.
PEOPLE: Amen.

LEADER: 哦!最神聖的主耶穌,你吩咐你的門徒照顧你的母親,給我們留下聖潔的愛的榜樣。淨化我們自己的感覺,讓我們傾訴你的祝福給我們的家庭和與人的關係:讓無家可歸的得安慰,以溫柔的心對待他們,把我們帶到你天上的家,使我們與你母親和所有的聖徒一同敬拜和愛你與你的天父和聖靈,直到永遠。

PEOPLE: 阿們!

(Silence)

LEADER: O Savior of the world, who by your cross and precious blood has redeemed us,

PEOPLE:  Save us and help us, we pray. Amen.

LEADER: 世界的救主,你的十字架和寶血救贖我們,
PEOPLE:  拯救我們,幫助我們,我們祈禱。阿門。


THE FOURTH WORD: “My God, my God, why hast thou forsaken me?” (Matt. 27:46).
The Word of Anguish
Bible Reading
Matthew 27:45-49


SECTION 4: Now from the sixth hour darkness fell upon all the land until the ninth hour. About the ninth hour Jesus cried out with a loud voice, saying,

LEADER: "ELI, ELI, LAMA SABACHTHANI?" that is, "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

SECTION 4: And some of those who were standing there, when they heard it, began saying, "This man is calling for Elijah."… But the rest of them said, "Let us see whether Elijah will come to save Him."

SECTION 4: 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

LEADER: 「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

SECTION 4: 站在那裡的人,有的聽見就說:「這個人呼叫以利亞呢!」… 其餘的人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救他不來。」

Jesus was now dying. The last three hours from noon to 3 pm, Matthew said that darkness fell upon all the land. About 3 pm, Jesus cried out with a loud voice, “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 These were words of excruciating emotional anguish. The crucifixion of the Son of God was the most extraordinary event that has ever happened on earth. The cry was the most startling utterance of the whole appalling scene.

The innocence should be condemned.
The guiltless should be persecuted.
A benefactor should be cruelly put to death.

He who hung on the cross was no ordinary man. He was the Son of God, the one in which all excellences met—the Perfect One, the Holy One, the Blameless Lamb of God. But now the sin of the whole world since Adam and Eve which includes yours and mine is upon him. The Eternal Son of God was about to experience the wages of sin, death. A separation from the Father. The Eternal Son of God has always been the object of the Father’s love. His own joy had been to behold the Father’s countenance. The Father’s presence had been his home, the Father’s bosom his dwelling place, the Father’s glory he had shared before the world had begun. Never a thought that was out of harmony of the Father’s will, never a moment spent out of his conscious presence.

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

What must it have meant to be “forsaken” now by God!
A man forsaken of his friends
A wife forsaken by her husband
A child forsaken by its parents
A man forsaken by God

We all know somewhat the taste of being forsaken! I felt it all my life when I sent away from home for one year when I was eight year old. It stinks. It is anguish.

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r forsaken me?

These are words of profound calamity. Isaiah said, “He took the punishment, and that made us whole. Through his bruises we get healed. (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Isa 53:5). “Why have your forsaken me?” are words which usher us into the Holy of Holies. The veil blocking us from the presence of God had been torn. No more. We now approach the presence of God without fear and trembling because of the punishment He took.

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


The Prayer

LEADER: O blessed Lord Jesus, you bitterly suffered alone on the cross and experienced the anguish of separation. Come, and be with us in times of despair and loneliness, and transform our sadness into fellowship with you. We pray also for our sisters and brothers throughout the world who experience alienation, oppression, and aloneness. Comfort and support them with your presence, and bring them to a place of rest in you,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Savior and Lord.

PEOPLE:  Amen.

LEADER: 哦!萬福的主耶穌,你痛苦地獨自遭受在十字架的懲罰,經歷分離的痛苦。願你降臨,在我們絕望和孤獨的時候,與我們同在,改變我們的悲傷,使我們在你痛苦上有份。我們也為我們在世界各地感到疏離、壓迫和孤獨的兄弟姐妹祈禱,願他們在你裡面得到安慰與安息,奉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主求,

PEOPLE: 阿們!

 (Silence)

LEADER: O Savior of the world, who by your cross and precious blood has redeemed us,

PEOPLE:  Save us and help us, we pray. Amen.

LEADER: 世界的救主,你的十字架和寶血救贖我們,

PEOPLE: 拯救我們,幫助我們,我們祈禱。阿門。



THE FIFTH WORD: “I thirst” (John 19:28).
The Word of Suffering
Bible Reading
John 19:28-29


SECTION 5: After this, Jesus, knowing that all things had already been accomplished, to fulfill the Scripture, said,

LEADER: "I am thirsty."

SECTION 5: A jar full of sour wine was standing there; so they put a sponge full of the sour wine upon a branch of hyssop and brought it up to His mouth.

SECTION 5: 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

LEADER: 「我渴了。」

SECTION 5: 有一個器皿盛滿了醋,放在那裡;他們就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口。

“I thirst.” These words were spoken by the suffering savior a little before He bowed his head and gave up the spirit. They were recorded only by the evangelist John. The Maker of Heaven and earth was in need of a drink!

In John 4, Jesus said to the Samaritan woman, “Whoever drinks of the water that I will give him shall never thirst” (John 4:14). Here he who quenches all thirst cries out, “I am thirsty.”

But what is he thirsty for? Clearly the thirst that he promises to quench forever is not a thirst for water. Believers get just as thirsty as unbelievers! But thirst for God, and for eternal life. The Psalmist said, “As the deer longs for springs of water, so my soul longs for you, O God. My soul was thirsty for the living God! When shall I come and see the face of God?” (Psalm 42:1-2) The psalmist is thirsty for God as one thirsts for water in the desert. The same is true here. “I am thirty” can be regarded as the equivalent of “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 Jesus may well have been literally thirsty, but, like the Psalmist, he was really thirsty for God. The pronouncement is addressed not to the Roman soldiers, but to God. It points to the death and resurrection of the Messiah. Soon he will return to His Father.

The drink offered in verse 29 the sour wine was a sedative designed to dull the agony, and Jesus refused to drink it.

The thirst is a spiritual one: that is why natural things cannot quench it. Our soul thirsts for God. God made us to enjoy Him. And He alone can satisfy us. He alone can meet the deep need of our hearts. He alone can impart that peace which the world knows nothing of.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tells us that what satisfies our soul is not material things, it is not power, it is not money, it is not sex, it is not even a creed, not religion, but a person—a living, divine person. Through the cross Jesus offers us the way to satisfy this thirst.

I came to Jesus as I was,
Weary, and worn, and sad;
I found in him a resting place
And He has made me glad.
(“I Came to Jesus”)

When the sin of the whole world was imputed to Jesus, Jesus cried out, “I thirst.”

Come to Him now. He is the only one who can satisfy you. That is the Gospel.

The Prayer

LEADER: O most blessed Jesus, you who thirsted and experienced pain for us. Kindle in our hearts a thirst for you that we may love and serve you and lead others to find their rest in you. Remember, O Lord, all the sick and dying and deliver them from pain, granting them a happy ending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who lives and reigns with you and the Holy Spirit forever.

PEOPLE:  Amen.

LEADER: 哦!萬福的耶穌,你為了我們飽嘗饑渴、經歷痛苦。求你在我們心中點燃對你的饑渴,使我們愛你、服待你,並引導別人在你裡面找到自己的安息。主啊,求你記念所有的病人和面臨死亡的人,拯救他們脫離痛苦,賜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結果,奉我們永活與永遠作王的主耶穌基督桘聖靈禱求,

PEOPLE: 阿門。

 (Silence)

LEADER: O Savior of the world, who by your cross and precious blood has redeemed us,

PEOPLE:  Save us and help us we pray. Amen.

LEADER: 世界的救主,你的十字架和寶血救贖我們,

PEOPLE: 拯救我們,幫助我們,我們祈禱。阿門。

 (Silence)



THE SIXTH WORD: “It is finished” (John 19:30).
The Word of Victory
Bible Reading
John 19:30a


SECTION 6: Therefore when Jesus had received the sour wine, He said,

LEADER: "It is finished!"

SECTION 6: 耶穌受了那醋,就說:

LEADER: 「成了!」

When Jesus received the drink, Jesus cried out once more. “It is finished.” In the Greek text, it is only one word, tetelestai. The word has two meanings. 1) It means “completion.” It is done. Jesus’ work was done. This is no cry of defeat; John presented Jesus here as the victor. He has completed the will of the Father to pay for our sins with His own death. Thus Salvation is now completed. 2) It means “accomplish.”

The goal of the incarnation is reached. Christmas is for Easter. Jesus came to the world for this. The purpose is now accomplished.
The mission is fulfilled. “The Son of Man came to seek and to save that which is lost” (Luke 19:10) is now accomplished.
The work is performed. Jesus the sacrifice offered on the cross on our behalf is now accomplished.
The atonement of our sin is made. Our sins, all of them,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Savior. “The Lord has laid on him the iniquity of us all” (Isa 53:6). They were no longer on me. We are no longer under condemnation.
The requirement of the law has been fulfilled. Death and sin have no more power on us.
The salvation plan of God had been fully carried out.

The loud cry, “It is finished” is the triumphant cry of the Savior.

As Jesus was dying on the cross, we should reflect on the benefits of his death for our lives. In Passover, the lamb whose blood saved the people of God from certain death and led to freedom from captivity. So too Jesus’ death brings protection and freedom and life. The gift of His life is necessary for salvation (john 6:51-58). We cannot simply be enlightened by Jesus; we must re-experience the meaning of costly sacrifice. He died so that we may live. He paid the penalty of sins so that we may be free. He accomplished the only way to salvation and the only way for the forgiveness of sins through the cross.

It is finished.

It is done.

It is accomplished with his death. We are now restored with the Father. It is finished.

The Prayer

LEADER: O most blessed Savior, you proclaimed the perfect fulfillment of your work and bowed your wounded head in completion. Work in us the grace of your salvation that we might live in union with you. And whatever good work you have begun in us, continue it throughout our days that we might be full of your calling and be patient in doing well to others through Christ our Lord, who lives and reigns with the Father and the Holy Spirit forever.

PEOPLE: Amen.

LEADER: 哦!萬福的救主,你宣告你的工作成了,你低下受傷的頭,成了。求你賜下你救贖的恩典,讓我們可以活出與你合而為一的生命。你在我們裡面已經開始的善工,求你在我們一生中繼續去完成,使我們活出你的呼召,並耐心地向別人行善,奉永活與父作王到永遠的基督、我們的主與聖靈求,

PEOPLE:  阿門。

 (Silence)

LEADER: O Savior of the world, who by your cross and precious blood has redeemed us,
PEOPLE: Save us and help us, we pray. Amen.

LEADER: 世界的救主,你的十字架和寶血救贖我們,
PEOPLE: 拯救我們,幫助我們,我們祈禱。阿門。



THE SEVENTH WORD: “Father into thy hands I commit my spirit!” (Luke 23:46).
The Word of Contentment
Bible Reading
Luke 23:46-49


SECTION 7: And Jesus, crying out with a loud voice, said,

LEADER: "Father, INTO YOUR HANDS I COMMIT MY SPIRIT."

SECTION 7: Having said this, He breathed His last.

SECTION 7: Now when the centurion saw what had happened, he began praising God, saying, "Certainly this man was innocent." And all the crowds who came together for this spectacle, when they observed what had happened, began to return, beating their breasts. And all His acquaintances and the women who accompanied Him from Galilee were standing at a distance, seeing these things.

SECTION 7: 耶穌大聲喊著說:

LEADER: 「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SECTION 7: 說了這話,氣就斷了。

SECTION 7: 百夫長看見所成的事,就歸榮耀與神,說:「這真是個義人!」聚集觀看的眾人見了這所成的事都捶著胸回去了。還有一切與耶穌熟識的人,和從加利利跟著他來的婦女們,都遠遠的站著看這些事。

The death of Jesus took place as Jesus “bowed his head and handed over his spirit.” Jesus “gave up.” Literally Jesus “sent away” his spirit. The death of Christ is a conscious act, a self-offering to the Father. It was an act of contentment, of faith, of confidence and of love. “Father, into your hands I commit my spirit.” His spirit and his body are now separated. It means Jesus died.

The Lord Jesus died as none other ever did. His life was not taken from him; he laid it down of himself. Jesus said, “I lay down my life so that I may take it again. No one has taken it away from me, but I lay it down on my own initiative. I have authority to lay it down, and I have the authority to take it up again.” (John 10:17b-18). 父愛我;因我將命捨去,好再取回來。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

The savior must die for sin to be atoned. His death was unique. In laying down his life, his death was differentiated from all other deaths. He died by an act of his own volition to conquer death forever.

The Prayer

LEADER: O most blessed Savior, you gave up your precious life to atone for sin and conquer the powers of evil. Grant us the power to live in your name. Do not forsake us in our hour of need. Confirm our faith, deepen our repentance, and strengthen us with your body and blood, and may we come to that heavenly rest where you dwell forever with your Father in the fellowship of the Spirit.

PEOPLE: Amen.

LEADER: 哦!萬福的救主,你獻上了你寶貴的生命來贖罪,征服邪惡的力量。求你賜給我們活在你的名下的權力,在我們需要的時刻,不要拋棄我們,肯定我們的信心,加深我們的悔改,用你的身體和血堅立我們,讓我們可以得享天堂的休息,並與你與聖父與聖靈永遠同住。

PEOPLE: 阿門。

LEADER: O Savior of the world, who by your cross and precious blood has redeemed us,

PEOPLE: Save us and help us, we pray. Amen.

LEADER: 世界的救主,你的十字架和寶血救贖我們,

PEOPLE: 拯救我們,幫助我們,我們祈禱。阿門。

 (Silence)


THE CLOSING PRAYER


LEADER: O most blessed Jesus, Son of the living God: See us poor sinners through your passion and death, forgive us our sins which we have committed against you and our neighbor. Give us eternal life and everlasting joy through the blood of your cross. We give ourselves to you in faith and submission. Keep us always as your own and grant us eternal life through Jesus Christ our Lord.

PEOPLE: Amen.

LEADER: 哦!萬福的耶穌,永生神的兒子:在你的受難與死亡中,可憐我們困苦的罪人,赦免我們的罪,我們得罪了你與我們的鄰舍,藉你的十字架上所流的血,賜給我們永恆的生命和永遠的喜悅,我們願意相信和順服,把自己獻給你,讓我們永屬你,求你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賜我們永生,

PEOPLE: 阿門。


THE COMMUNION & RESPONSE SONG
Come forward and take the communion in family units.


(The people leave in silence.)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受難節是教會最重要的節日之一,這是一篇雙語的講章,包括讀經、默想、分享、與禱告,盡量希望會眾能參予,思念救主為我們受難。

2. 十架七言是從四本福音書中把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的話抽出,只能根據每一句的上下文去思考作者的意思,不能把七句話合起來去解讀,加上自己的意思與邏輯,自作文章,只能一句一句去思考,所以一顆子彈是不容易的事,講章的中心只能在更大的題目上:救主在十架上為我們受苦,完成了捨罪的救恩。

3. A' 會眾的情景不明確,因為是受難節,焦點在耶穌的身上,只能提醒會眾耶穌受難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麽。







Sunday, March 15, 2015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使 11:1-18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使徒行傳十一章一至十八節

妙傳道
2015.03.08


引言

今天是个好日子!什么日子?很早以前我学生就提醒我,3月8号那天如果有人祝我节日快乐,一定要装作无辜的样子:今天又是什么节日啊?我只知道昨天我已经过完了女生节。这样就能跟妇女撇得干干净净!但我实在演技不行,想起自己以前死命想跟妇女撇清关系,就觉得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在撇与被撇之间,十八岁的青春是再也回不去了!

回不去的不止是青春!过年那会儿,据说很多人回老家都被打回原形。不管平时多么国际化,多么高大上,过年了都要回大巨岛、苍南、水头、驻马店、桂花村、牛家浜、马家庄……回到三姑六婶的怀抱;称呼也从 Miss Angelababy,国际张、张姐,腿哥,欢姐……都变成了大妹、二妞、阿毛,阿宝、妮儿,甚至是狗娃、铁蛋、老闺女……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一点感觉到,狗娃、铁蛋、二妞,回家总有很多不适应。离家越久,越是如此。


这可能就是我们常常很矛盾的地方:每次我们在這裡的时候,都想象着回家的日子会有多好,回到小时候快乐无忧的日子,还有各种美食;……但真的回去了,却发现我们其实已经适应不了老家的生活,尤其是没有 wifi 的日子。因为我们在离开的这段时间经历了很多,使得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已经不再一样。

其他方面也是如此。又一年毕业生找工作的日子,作为学生想翘课就翘课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等结婚了,想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的日子也再也回不去了;等有了孩子,想晚上睡个整觉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连我们这一次的跨年晚会用了 LED 屏,大家都说,我们再也回不去投影仪的时代了;……我们的人生就是这样,一天一天往前走,一天一天在改变,一天一天越来越意识到——我们再也回不去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我们的信仰。

我们信了耶稣,成为一个基督徒,我们还回得到过去吗?按照过去的经验、习惯来做事一定是我们最擅长的,按照我们过去的模式生活似乎最让我们舒服,哪怕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是个基督徒了。这个问题从初代教会的基督徒就开始了。

经文:使徒行传

11:1 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
11:2 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
11:3 “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
11:4 彼得就开口把这事挨次给他们讲解,……


11:15 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
……
11:17 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
11:18 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上周講員就提到过,彼得向哥尼流传福音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估计都成不了基督徒。好在,在神没有“如果”!第十章是当时彼得作为犹太信徒对非犹太人传讲福音的开始,而11章这一段就发生在彼得从凯撒利亚回耶路撒冷后,他因为在哥尼流家里的事情而受到了质疑。我们看到当时“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了外邦人信耶稣之后就很不爽,跟彼得争辩这个问题。“争辩”这个词在 NIV 版本中用的词是 “criticized”,也就是说他们对彼得直接就是批评、挑剔的态度,而不是商讨的。他们从心里就已经否定了彼得的行为。

他们究竟挑剔彼得什么?在第三节“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如果大家对照上下文不觉得奇怪吗?他们一开口反对的居然不是——彼得你吃错药了,你傻呀,你为什么给外邦人传福音?!外邦人怎么也能信耶稣?!而是“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而且这里不是疑问句,甚至不是反问句,而是陈述句,他们已经确定了事实,都不给彼得任何解释的机会。他们最为反对的是彼得去那些没有受割礼的人家里跟他们吃饭。这是犹太人的传统,利未记里就明确禁止犹太人吃不洁净的食物(利11),他们的饮食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但非犹太人,也就是他们所谓的外邦人,因为什么都吃,犹太人为了避免误食不洁净的东西,就从来不跟外邦人一起吃饭。所以当他们听说彼得去哥尼流家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彼得居然跟他们吃饭了?!

我们今天看这种反应是很奇怪的,我相信因为律法已经深刻在他们的脑子里,所以他们潜意识里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捍卫律法,即便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基督徒,跟过去不再一样。

例子:我相信我们也常常这样。我就曾经看到过姐妹,每次她不小心说了什么“死”啊,车祸啊,考试不及格啊……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紧吐口水:呸,呸,呸!不吉利!滞后几秒后才意识到自己是基督徒,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其实已经不相信这些所谓的不吉利了。我相信她真的是基督徒,但是一不小心就会切换都过去模式。

我们不刻意跟过去过不去,都那么难以摆脱过去的束缚,那些一天到晚缅怀过去的人就更要注意了!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成为基督徒之后,究竟如何才能不回到过去呢?我们首要要弄清楚——




一、我们的过去是神的心意吗?

V1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



“领受了神的道”,跟第九章“信奉这道的人”类似,当时的人称为“信奉这道的人”的意思是(those belong to the Way),也就是说,信耶稣意味着过着全新的生活方式——那是耶稣的方式,用耶穌的方式去生活。但是当时的犹太基督徒真的是这样吗?不是!他们还活在旧约的传统中。你看他们称呼当时不信的人——“外邦人”!这个问题其实至今还没有消除,我们至今还常常听到这个称呼。我相信在座的朋友,听到基督徒动不动就称别人为“外邦人”,一定不舒服。如果我是非基督徒,我觉得那种排斥已经产生了,那种界限已经划清了!更明显的就是受割礼的问题。



V2 提到“那些奉割礼的门徒”,他们是谁呢?我们知道“割礼”在旧约是神与祂的选民犹太人立约的记号(创17:10),“那些奉割礼的门徒”是耶路撒冷教会中有一帮信徒,他们一面信耶稣,一面也严谨地遵守旧约摩西的律法。所以他们按照过去的想法认为,非犹太信徒必须受割礼才能得救。更本质来讲,他们的观念中,非犹太人作基督徒要先从做犹太人开始。耶稣的教导中从来就没有说,信耶稣要受割礼,是当时的犹太信徒自己根据摩西律法的自然推论。他们还活在以前的想法中。我们呢?

我们也是否常常如此,将以往的想法和观念带入到我们的信仰中,我们的现有生命中?我相信一定会!比如,对我们每一个基督徒来说,我们信耶稣之前都没有永恒的观念,更没有永恒的计划,我们成为基督徒之后,是否仍然是只为这辈子打算呢?我们看得最远的是养老金的问题,所以我们担心养老金在过去廿年贬值了近千亿该肿么办?2014年,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占了 9.4%,人口老龄化没有人养老了,肿么办?似乎我们连今生的问题都担忧不完,更来不及去考虑我们死了之后肿么办?

还有,我们过去习惯了用外在表现作为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我们信耶稣也就自然而然会用很多表现性指标,不仅用在自己身上,也用在别人身上,甚至是耶稣身上。所以,每当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启动我们的那一套指标体系,给神考核一下,结果是神没有通过考核,祂不是神,祂不爱我!然后,我们心安理得地回到似乎没有神的日子。

即便我们再明白做人应该“迎难而上”,但在信仰上我们却总是最容易知难而退。因为我们骨子里似乎已经认定了做个真正的基督徒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也太麻烦了,麻烦到我根本不想去尝试。

♦ 在座的我们的朋友,可能看到基督徒每个星期天都要来聚会,还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圣经、祷告,觉得太麻烦了;
♦ 我们的弟兄姐妹看到杨哥天天早起,组长奔波于学习、工作与事奉之间,所以我们就觉得“做门徒的代价”太大了,我们生命的成长太艰难了,我们也就退回了原地。

很大程度上,我们已经相信了一个内在的谎言——要做个真正的基督徒,活出基督徒的生命,比登天还难。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不做门徒的代价呢?不做门徒的代价我们付得起吗?魏乐德说:“门徒的代价”或许令我们付上一切,但若与那些拒绝接受基督,不愿与“祂的道”为伍的人比较,付上的代价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所以做门徒代价是大,但不做门徒的代价更大;做门徒的代价是我们付得起的,不做门徒的代价是我们根本付不起的!亲爱的朋友,可能这些话让你非常不舒服,其实对基督徒来说也不舒服。可是我们需要知道,光想着让自己回到过去熟悉的模式,似乎可以过得轻松一点,可是这样的轻松并不是没有代价的。这并不是神对我们的心意。那神的心意究竟是什么呢?





二、为什么我们回不去了?

(神的心意是什么?)


V17a 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V18b“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这句话意味着,神对每一个基督徒的心意都是一样的,不管是犹太基督徒还是,非犹太人;不管是当初的门徒,还是现在的我们。神对我们的心意是我们跟“悔改得生命了”。悔改这个词可能又会让我们的朋友不舒服,感觉自己犯了多大的错一样,要不要说得这么严重?!我们的过去真的有那么不好吗?这可能也是在座的朋友的问题。你们基督徒太狭隘。大家都说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只有你们基督徒最麻烦,最极端,最无聊,一定要那么彻底。

而在要不要这么彻底这件事情上,很多情况下,可能我们的朋友比弟兄姐妹还要认真。因为有时候我们基督徒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原来成为基督徒真的要这样告别过去。我们以为上帝在天上,生活在地下;天高上帝远,靠祂太艰难!我们还是在踏踏实实活着!“踏踏实实活着”的言下之意是——我要靠自己。总结我们成为基督徒之前的生活,就是——靠自己!自己最可靠,自己最爱自己!我们总是怀疑神不会像我们自己一样爱我们,甚至还觉得祂很恐怖。

所以你看罗素在他的演讲《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里面,批判耶稣的道德不够高尚,他说耶稣对那些不听他教诲的人讲:“你们这些蛇类、毒蛇之种啊,怎能逃脱地狱的刑罚呢?”,而且他说诸如此类关于地狱的描写也比比皆是。他说:我坚信,生性还有一点仁慈的人,就决不会把世界置于这种畏惧和恐怖的笼罩之下。也就是说,他认为信仰或者宗教的基础是恐惧。上帝到底是不是在恐吓我们?!标准只有一个——结果怎么样。如果是恐吓,那上帝看到我们被定罪,受惩罚,应该是满意的;祂满意了吗?没有!祂不但不满意,还非常心疼,所以才会有耶稣来到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信仰的基础不是恐惧,是爱和恩典!

而我们也不需要靠自己,因为还有一个比我们自己更爱我们的神!更何况,我们靠自己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我们靠自己的日子,活不出一个高过我们自己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靠自己,哪怕做得再好,那都不是得救的途径。我们无法自救!所以,基督徒才愿意“悔改得生命”!


1、你悔改了吗?

什么是悔改?悔改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行为表示悲哀,还意味着向神道歉,也就是认罪,并有新的开始。



♦ 我们对我们的过去真的觉得悲哀吗?我们常常缅怀不信主那会儿可以胡作非为的日子?动不动就跟威胁神——你要是不答应我,我就去乱来!你出去乱来,对我们真的有好处吗?没有!我们无非是仗着神在乎我们而已!这跟女生闹自杀是一模一样的!

♦ 我们的生命中真心向神道歉过吗?还是,既然神说要认罪,那就认一下人的罪性的问题,亚当夏娃犯了错,我都替他们在认罪。我们很大程度上还是很喜欢自己的。即便不喜欢自己,也是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更好,最好是又可以拼脸,有可以拼才艺的!

♦ 我们真的有新的开始了吗?我们的生命是抓住过去,看着未来,还是抓住未来,告别过去?我们一直说,信了耶稣,有新生命,那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2、你得生命了吗?

在圣经希腊文原文中,这里的生命是ζωη,不是精神层面的生命(Psuche),也不是物质身体的生命(Bios),而是Zoe:永恒的(eternal),非受造,不可毁坏的属灵生命(弗4:18;约3:16;约一1:2;来7:16);



这意味着我们多了一条命吗?基督徒因此有了三条命吗?这就是耶稣的救恩的意义吗?我想,对于这一点的理解,是我们是否觉得认为自己可以活在过去的关键!

基督徒对基督的救恩的理解其实是有偏差的。我们认为救恩,就是救我们将来免下地狱,得到永生。所以年前最后一个周日我分享的时候说过,我们认为的“信耶稣得永生”跟“结婚生子”是一样的,都是目的导向,不在乎过程的。

事实上,我们把救恩看做是一张船票,有了救恩,就可以登上去天堂的船,一劳永逸!甚至还不是你“劳”的,“劳”的是耶稣!

要么,我们把救恩看做入会籍,一旦入了会,就拥有了某些特别的权利,比如跟上帝的关系不同一般了,虽然不是开天眼,至少也会诸事顺利。我们常常羡慕圣经里的先知、属灵的伟人,似乎神很“听”他们,所以我们很不爽的就是,同样是基督徒,同样入了会,怎么到我这里就不灵光了?!我说得难听一点,那你倒是也交点会费啊?!我不是说信耶稣要交钱,我只想问,我们希望上帝“听”我们,我们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来跟上帝建立那个亲密的关系。你想要的所谓的服务比人家运通黑卡要高级得多、复杂得多,人家每年18,000元年费,你常年欠费的,还要优质服务,这怎么办呢?更何况,我们的信仰根本不是入会!

我们信仰的本质是生命,救恩的核心是生命的完全更新!是更新,不是多给你一条命!我们有意无意地把信仰当做是我们生命的一个附件,是原有生命的一种叠加,既然是叠加,就可以保留原有的一切。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信仰也就变成了“以今生为目的,以上帝为手段”,利用上帝让我们今生过得更好而已。

(可以加一个应用性的例子)

可是,信耶稣不是这样的!有了新的生命,我们就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只能往前走!不要拦阻神在我们生命中的工作。





三、順服神,放下自己的成見

V17 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神呢?”

彼得这话的语气是非常强烈的,意思是他若拒绝接纳这些外邦人信徒,不同意给他们施浸的话,那他就是抗拒神、与神敌对了。

我们看到当时神对犹太基督徒的心意是,神用异象改变彼得,再让彼得去改变当时初代教会的基督徒,让他们明白,神的心意是被他们称为“外邦人”的人,可以跟犹太人一样得到基督的生命,称为基督徒。其实,神的心意应该很早就告诉门徒了。但是他们活在过去的想法中,完全没有理解耶稣的大使命——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太28),是什么意思;也忽略了耶稣在升天前吩咐——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马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徒1)。不管是万民的群体范围,还是直到地极的地域范围,耶稣说得再清楚,经过这些犹太基督徒的观念一过滤,都只有一个标准——只针对直到地极范围内的犹太人!

哪怕是彼得,他最初的时候也是固守神的道,以至于在第十章里他第一次看到异象的时候,他的反应是——主啊,这是不可的!(10:13)。这个语气是非常强烈的,其实翻译成“绝对不可以”更贴近一些。即便他已经到哥尼流家里了,开口就跟人家说: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国的人亲近来往本是不合例的(10:28)。

如果没有那么清晰的异象,而且是三次,我相信他可能还不会改变。就算去,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彼得说他带了六位弟兄同去。连他在内,一起有七个人在场。按照当时罗马的法律,要证明一件重要文件的真实性,必须有七个印章。彼得知道这件事情的困难,所以他用七个见证人来证明这是千真万确的。这足以说明,当时要说服犹太人有多难!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路加要把这个异象那么详细得写两遍。说服彼得很难,说服那么多的犹太人更难!但是彼得放下了自己成见,放下了自己坚持的传统。这才成就了福音的广传。

生命的改变就是这么难!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生命的改变有多重要,我们总认为还可以活在过去。就像魏乐德说的:大多数基督徒对于明白什么是活像基督,和怎样实践活出基督,似乎并不重要,也不紧急。所以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改成大抗命(Omission)。

例証。

我们常常找理由来合理化我们的行为,让自己感觉自己不是在“违抗”神的心意。

合理化有两种形式:“酸葡萄”和“甜柠檬”。我们都知道什么是酸葡萄:

酸葡萄的案例:

♦ 运动能力不强的讽刺运动健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 减不了肥,就说人家廋得孩子都生不出来!
♦ 看人家长得美,就说人生——红颜薄命!
♦ 孩子太调皮,管不好,就说这样比那些乖乖孩老实木纳强多了!……

什么是甜柠檬心理呢?

♦ 处处控制配偶、孩子,就说是因为爱他们!
♦ 没空陪孩子的父母,说这样能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 婚前同居,就说这样可以节约生活成本;
♦ 甚至当了单亲妈妈,都觉得这样好,结婚生孩子是给男人传宗接代,未婚生子是为自己传宗接代;
♦ 只要是真爱,性别不是问题,人数不是问题,才有了三个同性恋举行婚礼的事情;
♦ ……

信了耶稣,我们也是这样合理化自己在神面前的种种。

♦ 像我以前那样,自己不传福音,就说别人传福音是有问题的,自己都不懂,就没有资格;
♦ 不够爱配偶,是因为TA自己有问题,我已经对TA仁至义尽了……
♦ 不读圣经,不祷告,是因为没有来自神的感动;
♦ 不去聚会,就认为聚会是形式,只要心里信就好了;
♦ ……

这样的生活过久了,我们就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是合理的,我们的生命就更会停滞不前,我们与上帝越来越疏远,我们对罪越来越不敏感。如果这一切发生,我们自己依然能开心快乐也就算了,但作为一个按照上帝形象所照的人,我们是不可能欢喜快乐的。你喜不喜乐,你自己的心会知道!



与此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尝试迈出一步,看看神的心意究竟如何呢?看看生命的更新会带来什么惊喜呢?其实,我相信很少有基督徒尝试了会后悔的,事实往往是我们根本不愿意迈出步子去尝试。


总结

亲爱的弟兄姐妹,亲爱的朋友,信了耶稣,说彻底,其实也不彻底,因为我们似乎还在延续着每一天的生活;说不彻底,却又绝对是彻底的,因为信耶稣,意味着接受耶稣做我们的救主和生命的主,这就意味着我们生命的重心从而优先顺序都发生了改变。过去我们所有的重心都在我们自己这里。可是,我们以自己为中心就活不出一个比自己更大的意义。一旦出发了,就不断往前,我们终极一生,要让我们的生命不断活得更像耶稣。S.D.G







自我评估

1、中心思想是“我们成为基督徒之后,究竟如何才能不回到过去呢?”,三个补语:(1)过去符合神的心意吗?(2)明白神的心意究竟是什么?(3)放下成见顺服神的心意。但在A’上后来自己看看并不是十分明显,我感觉自己准备的时候,并没有一直围绕着这个A’,听录音应该就更加如此了。

2、我不知道三个补语的逻辑线是否够通顺,第一点和第二点是否存在着界定不清,似有重叠的地方。感觉自己在分析经文发展思路以及讲章思路的一致性上还非常欠缺。

3、分享的时候,我感觉教导性的内容较多,可能互动性的部分少了一些,使得会众忙着“接收”,而非一边思考一边接受。我依然有这个感觉:自己只会写,不会表达,我的讲台 “演绎”(可能这个词不是那么准确)水平有待提升。

4、在三点的应用上都是比较弱的,尤其是第一、二点,既要围绕中心思想,又要有应用性的内容,不至于过于分散,原来真的蛮难的。




老師評估
林永健

我覺得「我們再也回不去」是一篇很好、很棒的講章,若我是聽眾的話,我會覺得很清楚,邏輯性很強,因為是從聽眾的心態入手:為什麼不要回去過去的生活,因為1)過去不是神的心意(我喜歡你用問的方法),2)因為神的心意是要我們活新的生命;如何才能不回去?順服神的旨意。對聽眾來說,這正是思路的自然發展。

第二、這三點都是從經文而來,而且是經文的中心思想,有聖經的權威,必能改變生命。

你自我評估,覺得有點教導性強,應用不夠,或許是真的,但也可能是你不太習慣這新的講道方法,使你感覺生硬,但從結構與解經來說,一顆子彈,都是很優秀的講章,比一般的講章好了很多!

應用是這篇講章的強項,但需要與中心連上,「順服神」去活上新的生命,其實是可以很實際的,多舉例就成了,用在自己身上的應用猶其重要。

講道是困難的事,這是真的,要養成好的習慣,基本功穏,多禱告,加上講員不斷成長的生命,才有好的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