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喜樂
約翰三書第四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12.22
黄林翠瓊姊妹安息禮拜
序樂
安靜默念
頌讚
數算主恩
喜傳福音
宣禱
祈求神的同在與安慰
讀經
箴言第卅一章10至31節
述史
我們心愛的母親 黃林翠瓊(原名林金瑞)於西元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廿八日出生於中國福建省漳浦縣。父 林清聞及母
藍玉蘭皆為中醫師。母親年幼時因家鄉鼠疫蔓延,雙親下鄉竭力救助,致受染相繼而歿,身後留下年幼的她及弟弟林惠盛,皆由外祖母撫養。母親自幼聰慧,由宣教
士聽聞聖經故事,為要更多知曉聖經,尚未識字前就學習羅馬白話文拼音來自讀聖經,從此神的話語成為她的最愛。
母親小學畢業後因功課優良,宣教士認為她棄學可惜,徵得外祖母同意,攜她至廈門鼓浪嶼,投靠當時擔任懷仁女中校長的姨婆繼續就學。高中畢業後進入晉江縣的惠世總醫院護士學校深造,並取得護士學歷及文憑資格,並因學業及品行優良獲得留院服務的機會。
母親生性活潑,多才多藝,自學彈琴,更擁有神所賜的美妙歌喉,是詩班獨唱的不二人選,且多次在宋尚節佈道團中擔任獨唱。西元一九四一年與家父
黃麗川先生結婚,因名字中的「金」字與尚未信主的公公相沖,遂改名為林翠瓊。婚後全心輔佐家父,孝敬公婆,深得公公喜愛,並奉養終老。
家
父於一九四六年抗戰勝利後奉派赴台接收警務,第二年母親攜帶長男及長女抵台重聚。時逢二二八事件,母親不懼危險,收容多人來家避難,她的勇敢及助人之心為
人讚揚。她度量之大少有人可及,常有父親的朋友陸續逃難抵台,無處落腳而借住家中長達數月至年餘;父親負責代找工作,母親則全力招呼大小飲食起居,凡事以
「客人為先,兒女為後」的胸懷待人。亦有友人之子不受管教,送托父母代管,故常有朋友的孩子經年長住家中,雖然家境艱困,她都一視同仁地照顧養育。一切家
用及孩子的穿著,皆以她的巧思及手藝親手縫製,又常參考外國圖錄編織各式毛衣。孩子生病時,她以所學自配中、西藥物,雖無外出工作,卻將所學完全應用家
中,讓孩子在細心呵護下健康成長。這不可置信的胸懷,在那家境不富裕又多難的時代中,全然遵行主的教導「愛人如己」,是母親給我們兒女們最深刻的身教。
母
親是以禱告來服事的人。她以禱告陪伴兒女成長,每天在主前一一提名,禱告名單越加越長。從爸爸開始、九個兒女,後來加上媳婦、女婿、孫子、孫女、孫媳、孫
婿、曾孫、曾孫女,一直延續至身旁的每個人。此外,在能力所及的事奉上,她從不推辭;她曾任台灣基甸會婦女總會會長,高雄前金長老教會長老、婦女會會長、
主日學老師,定期帶領姊妹讀經、禱告探訪病人、又是忠實的詩班成員,直到七十歲才退休來美。
母親一生全然奉獻給家人,以身作則,教導兒女誠信、正直,寬容待人、愛神愛人、常存感恩、忠心服事、榮耀主名。她最大的安慰是兩位內、外長孫(黃立仁、林
志賢)
蒙神呼召獻身全職事奉主,及每位家中成員在各自的教會忠心事奉;其在臨終前仍然切切叮嚀兒女不可忘記感恩,更要時時數算神的恩典。母親一生蒙神恩典扶持引
導,其於西元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在兒女們環繞下平穩的安息主懷,歸回天家。母親的典範,我們終生銘記。
追念
家人
獻詩
主愛有多深
勸慰
黃林翠瓊姊妹,享年九十三歲,一生蒙神恩典扶持引導:
雖然父母在她年幼的時候過世,但在神的安排下,得宣教士的照顧,尚未識字已經開始讀聖經;
雖然生在中國最動盪的日子,民國初年萬事待興的時候,中日八年戰爭,國共內戰,人生最美年青的三十年都圶戰亂中渡過,但蒙神的恩典,她能完成學業,接受專業護士嚴格的訓練,結婚生子︳輔佐丈夫,孝敬公婆;
雖然一無所有,卻樣樣都有;
雖然初到台灣的時候,生活艱難,膝下九個兒女,還要照顧逃難的親友,招呼大小的飯食起居,但神的恩典,讓她成為箴言三十一章才德的婦人,丈夫心裡倚靠她,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照顧家人的需要,親手做衣服給他們,伸手幫補窮乏的人,開口就發智慧,舌頭上有仁慈的法則,她的兒女起來稱她為有福,她的丈夫稱讚她,説:「才德的女子很多,惟獨你超過一切,豔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
感謝神的恩典,黃媽媽一生敬畏耶和華,甚至晚年的時候,天天以讀經禱告為樂,教導兒女誠信,正直,寬容待人,愛神愛人,忠心服事,榮耀主名。
我與同工們,在前一個禮拜一,去醫院探望黃媽媽的時候,她那一天講話特別多,最後還叮嚀我好幾次,要告訴人,「是神創造天地!」
黃媽媽已經於禮拜二,十二月十八日在兒女們的環繞下平安的安息主懷,歸回天家,回到造她的主的身旁。
約翰三書第四節説:「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我相信這一節聖經代表了黃媽媽的心聲,「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沒有比這個更大的。」
「沒有比這個更大的」原文是在句子的最前頭,而且是雙重的比較詞(Double comparative),強調「沒有比聽見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更大的喜樂!
是真的,聖經說的一點也不錯,我們做父母的,真的是阿門這裡所說的:做媽媽的,「沒有比聽見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更大的喜樂的。」
我們做傳道人也是一樣,真的「沒有比聽見我們屬靈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更大的喜樂。」是不是這樣?
我認識黃媽媽有二十多年,是她七十歲退休來美之後,十五年前她是福遍教會啟創成員,除了身體不之外,沒有一個禮拜天不來教會敬拜神的,但我認識黃媽媽之前,我已經認識她的兒女們。
第一個認識的是她的長女瑪秀,長婿林勝彦長老,是林勝彦介紹我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
跟著我認識了潘景樑長老,與瑪玲,在青年團契同心服事,那時潘景樑剛剛信主不久,但非常追求,帶查經,領團契,常常開放自己的家,煮一手好菜,一直是福遍最忠心愛主的弟兄姊妹,歷任的長老,執事會主席,每次我們到外面吃飯,從來不讓我們傳道人付錢,他說,這是岳父的教導,要愛護傳道人,不能讓神的僕人付錢。
黃媽媽應該多生幾個敬虔的後代,九個還是不夠︳黃媽媽「沒有比聽見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更大的喜樂!」
十八、十九年前我認識了黃媽媽的四公子與媳婦,克北與文貞,他們來到休士頓就立刻參與事奉,那時我們還在休士頓中國教會,那年的聖誕劇,我們找不到演天使的人,克北自告奮勇,說讓我來!從福遍教會成立的第一天,克北與文貞就全心投進服事,事奉神,在各樣大小的事情上盡心盡力,是我們眾人的好榜樣,黃媽媽「沒有比聽見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更大的喜樂!」
福遍開始的時候,我也認識了黃媽媽的第二個女兒瑪玲與女婿陳世達,教會在建堂的時候,第二期與第三期,我與世達瑪玲有很多的接觸,而成了很好的朋友,世達為神的工作都是擺上最大的努力,追求最好的結果,認真到一個地步我幾乎都受不了,瑪玲雖身體不好︳卻在後面全力支持,建堂的每一賬單都是她親手付的。兩夫婦卻很節省,盡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不論是休士頓的教會有需要,或遠方有需要的窮困人,他們都默默的奉獻自己,黃媽媽「沒有比聽見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更大的喜樂!」
黃媽媽,你是用什麼方法去選那麼好的女婿?每一個都那麽好!你有沒有留下一手,可以教我們如何選女婿?
還有克中、淑慧,瑪珠,淑慧在我們的中文學校服事多年,真的是感謝神。
黃媽媽的喜樂不單止是兒女們,更在孫子們身上,按真理而行,人的喜樂沒有比這個更大。
剛剛我們已經聽見媽媽最大的安慰是兩位內、外長孫,他們蒙神呼召全職事奉神,年輕的一代,放下優厚的工作,全心的事奉主,真的是不容易。
還有立言,去年成為我們的執事,與克北長老父子在一個執事會中一同帶領教會,成為極美的見証。
孫婿 Charles 也曾是我們的兒童事工的執事。
這些一切的一切,都真是黃媽媽最大的喜樂!
約翰三書四節說的「喜樂」(chara),上週我們剛剛講過。1)這喜樂是從神來的,是聖靈結的果子之一部分,是基督徒的品格之一,不是從環境而來的,不是從外面來的喜樂,是從神而來的。2)這喜樂是我們領受神的恩典的時候,我們從心底特律產生的回應。
黃媽媽一生歡然接受從神而來各樣的恩典,特別是這九個兒女,四個媳婦、三個女婿,十一個孫子孫女,兩個孫媳婦,三個孫婿,九個曾孫,一共四十一位黃家的後人,都是神極人的恩典,黃媽媽受了這恩典,一生以身作則,教導兒女行在真理中,現在她的喜樂在她的兒女身上得了滿足(The joy has been completed.)
這是何等美好的見証。
黃媽媽,謝謝你的榜樣,我們為你感到驕傲,你安息吧!必有公義的冠冕為你存留,就在你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的時候,你那公義的冠冕在閃爍!
你安息吧!有一天我們會在神羔羊的寶座前,把冠冕獻上,把榮耀歸給那被殺的羔羊!
阿們!
致謝
家人
祝禱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Wednesday, August 3, 2016
壓傷的蘆葦,《安慰我的百姓系列三》賽 42:1-9; 太 12:15-21
壓傷的蘆葦
以賽亞書四十二章一至七節、馬太福音十二章十五至廿一節
《安慰!安慰我的百姓三》
林永健牧師
休士頓中國教會
2014.03.02
粵語堂、國語堂
聖餐主日
達拉斯恩友堂培靈會
第三講
2017.06.25
引言
1. 以賽亞書四十章至五十五章是寫約主前第六世紀被擄巴比倫的以色列人,第一講,第四十章,神對這受苦的百姓説安慰的話,吩咐受苦的百姓「看哪!你們的神!」,因為祂賜能力給疲乏的人,加力量給軟弱的百姓。第二講,第四十三章,神看受苦的百姓為寶為尊,我們是屬祂的,是神救贖了我們。今天是第三講,第四十二章一至七節。「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3)是我們熟識的金句。
蘆葦是草本植物,空心的、生在水邊,在加利利海邊與約旦河畔是很普遍,不是很值錢的東西,很容易折斷,斷了以後沒有再生的能力,也沒有自療的本領,很脆弱,風大一點就折斷,任何動物走過都可以把它壓傷,受不了寒冷的天氣,轉眼就變黃枯乾。
2. 壓傷的蘆葦形容受傷壓傷的人,壓傷(bruised),原文可以翻為壓碎(crushed)(伯廿 19)、灰心(discouraged)(賽四十二 4)、損壞(傳十二 6)、受欺壓(oppressed)(師十 8)、被虐待(afflicted)(代下十六 10)、掙扎(struggle)(創廿五 22)。
當被擄巴比倫的猶太人立刻就能認同,「我們就是壓傷的人!」家園被毁,聖殿被拆了,現在流浪異鄉,受人欺壓,被虐待,受打壓,感覺到絶望,是不能修補的創傷。
3. 將殘的燈火(smoking wick)燈快要完全滅了,火已經不見了,只剩下一陣煙與燈蕊一點點的紅,以色列曾經是輝煌光華盛放的燈,出埃及的時候,白天有雲柱引路、晚上有火柱的保護,進迦南的時候,打倒那些又高又大又威猛的迦南人,因為神與他們同在,大衞與所羅門都是亮晶晶的民族英雄,所羅門建的聖殿有神的榮光住在至聖所的施恩寶痤上,以色列是神的選民,在地上的代表,可是現在神的百姓被趕散在東西南北,國破家亡,昔日輝煌的歴史已經過去了,燈 已經沒有油,火已經殘,在風中只剰一陣煙,一點點的火,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是令人心酸的圖畫。
4. 我也曾經歷過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福遍教會開始之後,我一週工作七十至八十小時,十年之後真的有油盡燈枯的感覺,耗盡了,當我低潮的時候,看盡了人性的弱點,包括我自已的弱點,受很大的傷,但是你傷我,我也傷你,你怪別人基督徒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因此你受傷,可是我怪責別人的事,我自已也是做同一樣的事,傷害別人,人的罪性是醜惡與盲目的,這就是神的家,教會!令人失望!
5. 二零一二年四月九日,《每週新聞》的主題文章:「跟隨耶穌、忘記教會」(Follow Jesus, Forget the Church),描寫在教會長大的人大批的離開教會,他們跟隨耶穌,喜歡祂的教訓,卻對教會非常反感,曾經在教會很熱心的中堅份子,現在對教會的事奉再不感興趣,火已經滅了,還是跟隨主,但像蘆葦一樣,被壓傷,無法修復之下,而迷失了。
6. 人生是很脆弱的,你知道嗎?生老病死,人生是非常短暫的。
我媽媽一生都很樂觀,很努力很勤奮的人,七十歲仍舊健步如飛,做事之多,令人驚訝!是她教我廿分鐘把一頓飯做好,四個爐頭同時開火,煮飯(電鍋太慢)、炒菜、煎魚、煲湯,一起做!媽媽的手很巧,做衣服、打毛衣、做絲花、替兩個孫子改衣服,非常能幹。八十歲的時候跌了一交,斷了手骨,好了之後,從此就憂鬱,害怕,就好像燈的油燒盡了,兩年之後,得了胃癌,六個月之後就走了,生命如煙,人生如夢,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我們都可以認同的。
7. 罪的捆綁,以色列的災難是因為他們的罪惡,立國之後,掃羅、大衛、所羅門,三個當中有兩個是壞的,分裂王國之後,北國十九個王、南國十九個王、一女王,只有八個是好的王帝,北國一個都沒有,罪好像重担一樣,把人壓死,「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神有憐憫,「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神必顧惜。
正如小時候說的一首短歌一樣:
壓的蘆葦,祂不折;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
耶穌肯體恤,祂是恩主,祂愛我到底,創始成終。
這詩歌的「他」是誰?當然是耶穌,祂體恤顧惜我們這些壓傷的人。
8.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是屬於以賽亞書有名四首僕人之歌的第一首,以賽亞書四十二章一至四節。
1892 年, 120 年前 Bernhard Duhm 是第一個解經家把這四段以賽亞書的經文抽出來,稱之為「僕人之歌」(Servant Songs):
1)賽 42:1-4
2)賽 49:1-6
3)賽 50:4-9
4)賽 52:13-53:12
而且解釋這四首僕人之歌是彌賽亞的預言,這耶和華的僕人,就是神所揀選,受苦卻不發聲的僕人耶穌。
而新約的作者馬太更進一步直接引用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在耶穌的身上,馬太福音十二章十八至廿一節:
「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而馬太福音的上文是耶穌醫治一個手枯乾了的人(太 12:10-14),醫治了許多病人(太 12:15),馬太說,「這是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
而下文是耶穌趕鬼,把一個因被鬼附而又瞎又啞的人醫好,馬太在聖靈的默示之下說:「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體恤我們的是耶穌!
這樣的解釋是新約應用舊約的例子,一點也沒有問題,這也是我們最常的了解。
9. 但以賽亞書四十二章一至四節這段經文還有另一層面的意義,就是從舊約原讀者的角度,去了解先知的話,換句話說,公元前六世紀被擄巴比倫的以色列人,他們是怎樣了解先知以賽亞的話?從上下文去明白「耶和華的僕人」的身份,明白「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對第一讀者的意義。
10. 上下文清楚地指出這位「耶和華的僕人」(單數)是指當時的讀者,指落難巴比倫的以色列人。
上文:
41:8-9 「惟你以色列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你是我從地極所領(原文作抓)來的,從地角所召來的,且對你說:你是我的僕人;我揀選你,並不棄絕你。」
下文:
42:18-19 「你們(以色列人)這耳聾的,聽吧!你們這眼瞎的,看吧!使你們能看見。誰比我的僕人眼瞎呢?誰比我差遣的使者耳聾呢?誰瞎眼像那與我和好的?誰瞎眼像耶和華的僕人呢?」
43:4; 10 「因我看你為寶為尊;又因我愛你,所以我使人代替你,使列邦人替換你的生命... 你們是我的見證,我所揀選的僕人。」
44:1-2 「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以色列啊,現在你當聽。造做你,又從你出胎造就你,並要幫助你的耶和華如此說: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耶書崙哪,不要害怕!」
44:21 「雅各,以色列啊,你是我的僕人,要記念這些事。以色列啊,你是我的僕人,我造就你必不忘記你。」
45:4 「因我僕人雅各,我所揀選以色列的緣故,我就提名召你;你雖不認識我,我也加給你名號。」
48:20 「你們要從巴比倫出來,從迦勒底人中逃脫,以歡呼的聲音傳揚說:耶和華救贖了他的僕人雅各!你們要將這事宣揚到地極。」
從上下文去了解,四十二章「耶和華的僕人」是以色列人。
一、耶和華的僕人之召命--傳神的公理給外邦,42:1
1. 「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賽 42:1)形容這僕人的用詞,正是上下文形容的以色列的詞彙。
記得上下文神對祂的僕人的說話嗎:
1)我所揀選的以色列(41:8-9; 44:1-2)
2)我與你同在(43:1-7; 41:10)
3)我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41:10)
4)我所喜悅看為寶為尊的(43:1-7)
2. 當年落難的以色列人,原讀者的直接了解,四十二章一至四節說的僕人就是他們,神呼召他們,揀選他們,作神的僕人,「我耶和華憑公義召你,必攙扶你的手,保守你,使你作眾民的中保(中保:原文作約),作外邦人的光,開瞎子的眼,領被囚的出牢獄,領坐黑暗的出監牢。」(賽 42:6-7),這是神對以色列人的召命。
從四十章開始這召命是很清楚的,猶太人非常明白,二千五百年來,猶太人一直持守這召命,是他們民族的召命。直到一百廿年前,經文批判家 Duhm 將經文折開抽離上下文的意思,解釋為是彌賽亞的預言,我們才開始遠離經文上下文對以色列人原讀者的意義!
新約的作者馬太,從神而來的默示,擴張舊約經文的意思,把這段經文應用在耶穌的身上,一點也沒有錯,但我們也不能莫視這段經文對以賽亞原讀者的意義。今天我們試試回到舊約去解釋這一段經文對原讀者的意思,我相信神有特別的教導,要我們向當年落難的百姓學習。
3. 讓我們再讀這段經文,有關耶和華的僕人之召命!
神呼召這群被擄的以色列人作祂的僕人,他們是
1)神所揀選
2)神所扶持
3)心裡喜悅的
4)有神的靈同在
這是令人震驚難以致信的事,卻是四十至五十五意一貫的主題,落難的以色列人受刑罰的百姓,神要召他們作神的僕人,神並沒有離棄他們。
這召命有三方面:第一與第二是用第三人稱肯定的語氣,第三是用第二人稱,直接的吩咐。
4. 第一方面的召命是將「公理」傳給外邦,在地上設立「公理」。
「公理」(Justice)重複了三次,(mishpat),是舊約常用的字,出現共 418 次,若帶有冠詞的意思是指法庭所做的決定,指公義的意思。第四節中與「訓誨」平行,「在地上設立公理;海島都等候他的訓誨。」(4)四十章的經文我們曾說過是用法庭上辯論的格式來表達,四十一章也有,四十二章下文也用同一的方式,法庭上的宣判:「看啊!你們的神,無神能與他相比,祂賜軟弱的人能力,祂救贖祂的百姓,召命作外邦人的光。」
這「公理」豈不就是我們所信奉的福音嗎?
什麼是福音?福音是「憑恩藉信在行為以外靠耶穌稱為義!」福音是給無力自救的人,仰望神,不靠自己,不靠人,單靠主耶穌的十字架,得稱為義,得與神和好!
馬丁路德曾說:請向我每日講述這福音(Tell me this Gospel everyday!)我們需要每日聆聽與相信這福音,我們需要傳揚這公理給萬邦。
很可惜,很多信徒信主之後,就忘記這公理,特別是受傷的時候,靠自己!神要祂受苦的百姓,放開自己,傳揚靠恩藉信靠耶穌的公理,
見証:
二、耶和華的僕人之召命--不灰心不揚聲,42:2-4
1. 第二、將公理傳給外邦有七個「不」做的事(2-4)「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他不灰心,也不喪膽,直到他在地上設立公理;海島都等候他的訓誨。」
1)不喧嚷
2)不揚聲
3)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
4)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
5)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
6)不灰心
7)不喪膽
不是靠暴力,像亞述與巴比倫!
不是用猛力,去投訴、喧鬧、責駡的方法!
不在街道上喧嚷!
靠的是毅力、謙卑、堅持、不灰心、不喪膽的心志!
不放棄卑微無用壓傷的人,用的是憐恤壓傷的蘆葦、顧惜將殘的燈火的愛心。
2. 請注意第三至第四節的雙關語,「壓傷」平行「喪膽」,兩個字的字根同為一個字(rss);「凋殘」平行「灰心」,兩個字的字根也同為一個字(khh);兩組字成 ABB'A' 的結構。
說明耶和華對正在受苦的百姓的召命:
1)首先自己不喪膽,不怕傷害,然後去體恤那些受傷的人;
2)首先自己不灰心,從新挑旺起來,然後去顧惜那將殘快滅掉的人。
對那些被擄巴比倫的猶太人,這是難以想像的事。他們以為他們才是壓傷的蘆葦,他們才是真正將殘的燈火,我們是流浪異鄉,流盡了眼淚,受苦受傷的人,他們怎樣可能去安慰別人呢?
3. 這常常是我們的想法,我們已經油盡枯,走頭無路,我們是被打壓的群體,怎樣去體恤別人的軟弱?你要吩咐我去傳揚公理,我們自己都不覺得有公理,傳什麼公理?開玩笑!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我們真沒有力氣,去傳公理,去體恤被壓傷的人,顧惜將殘的人!壓傷的人去包裹自己的傷口都來不及,傷口還在流血,我們是流浪異鄉的人!如何去體恤壓傷的人?
這就是這一段經文的中心思想:神安慰受苦的百姓,神如何安慰我們?神告訴我們:神要用你,呼召受苦的百姓去傳揚公理,壓傷的人要去體恤壓傷的人,將殘的燈火,神還是要挑旺起來,重新出發,接受新的使命,去顧惜在絕處的人。
因我們的鞭傷,別人得醫治;因我們受的刑罰,別人得平安;以色列人受苦在巴比倫,就是列邦得平安的指標,以色列要成為列國得醫治的見証人!
4. 在痛苦中,我們喜歡自憐,越愈看自己人一中心越覺得自己可憐,當我受傷的時候,我很傷心,我認為別人都很開心,只有我最痛苦,是不是這樣?越看自己越傷心!
其實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當你放眼四周,壓傷的人到處是,到處都是痛苦的人,你認為傷害你的人很開心嗎?告訴你:他們也一樣是受傷的人,受傷的人傷害別人(Hurt people hurt people.)
例子一:夫妻吵架,肯定兩人都受傷,如果你能了解對方的傷痛,復和已經離你們不遠了。
例子二;教會的爭吵也是一樣,大家都受傷,對方也受傷,對方也是壓傷的蘆葦,對方也是用大將殘的燈火。
神呼召你作他的僕人,揀選你看你為寶為貴,所以你不要灰心,為你受的傷難過喪膽,受傷的人把神的安慰傳給其他受傷的人,這是福音的召命。
你願意嗎?你願意嗎?
5. 一般的弟兄姊妹對牧師的期望很高,我很了解,牧師應是最屬靈的,他們受薪去成為屬靈人!這是我們的期望。牧師應是最懂得聖經的人,所以牧師最應該懂得行真理,最有愛心的一位,不然怎樣當牧師?
其實牧師也是非常不完美的人,我是個非常不完美的人,你或許覺得很驚訝,其實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我們牧者也有憂鬱,也會犯罪,也受傷,我們是被壓傷的人,有凋殘的時候,像將滅的燈一樣!
我記得我最痛苦的時候,真的感到非常孤單,沒有人能了解,我也沒有怪別人,怪的是自己犯罪得罪神,做牧師做到我這樣,真的是可惡可悲!
每次看見新聞報導,某某牧師跌倒,性醜聞、騙財等惡行,我很清楚了解他們的困難,牧師與其他人一樣,受的試探與壓力和所有人一樣,我知道,或者你會說:你是牧師,一定是替牧師說話,我是!有誰軟弱我不軟弱?有那一個神的僕人不是這樣的呢?盧雲稱為「受傷的醫者」,我們是受傷的人,卻蒙神的呼召,去醫治愛傷的人。
6. 我們的主耶穌就是一個好的例子,祂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被藐視,被厭棄,(參賽 53:2)被壓傷,受刑罰(參賽 53:6),被壓傷的耶穌,卻體恤壓傷的蘆葦。
7. 初期教會的基督徒,怎樣在短短三百年把福音傳遍普天下?社會學家 Rodney Stark 分柝,整個初期教會的運動是這一群被社會遺棄,受社會逼害,打壓,一無所有耶穌的跟隨者,他們去體恤社會上被遺棄、生病、無人願意照顧被壓的群體,世界是這樣地被改變過來的,教會是這樣建立的,福音是這樣傳遍普天下的!
他更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公元 165 年,羅馬帝國天花瘟疫,死了人口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九年之後,又再發生,最厲害的時候︳羅馬城每天有二千人死亡,一共死了超過五百萬人。
瘟疫太可怕了,人人自危,歷史記載,人甚至把生了病的家人,推出去,還未曾死,卻把他們當死人看待,在街道上到處都是這樣的病人,沒有人憐恤,就算是親生的父母,也不顧惜,這些壓傷的蘆葦,一個一個被折斷,這些將殘的燈火,一個一個被吹滅,在路邊上等死,政府也沒有辦法,大家都很害怕,但... 但只有一個群體的人卻不一樣,他們是耶穌的跟隨者,願意去照顧他們,他們是唯一的群體,願意去照顧這些被遺棄的人。
8. 第三世紀的時候,亞歷山大發生瘟疫,亞歷山大的主教 Dionysius 這樣形容當時信徒如何出去幫助那些病人,服侍他們,甚至染上他們的疾病,甘心分擔他們的痛苦,死而後已!因為他們是神的僕人,蒙揀選神所喜悅的人,自身是受逼迫、被社會遺棄的人,卻以生命去體恤那些在死亡邊緣受壓傷的群體,神的教會是這樣被建立起來的。
9. 初期的教會是第一個去照顧患痳瘋病的人,在教會的旁邊,開設痳瘋病院,不怕被傳染,照顧社會被遺棄的人,這是為什麼醫院常用紅十字加為記號,這是醫院的開始。
10. 1863 年,瑞士的一個基督徒,Henri Dunant 成立紅十字會,照顧那些打仗受傷的士兵,標誌上有耶穌的十字架。
11. 1976 年,Chuck Colson 因水門事件入獄七個月,信了主就立刻開始了監獄團契,請注意它的標語,正是「壓傷的蘆葦」,這是神的僕人的召命,在痛苦中成為痛苦的人之幫助,經歷遺產的人去照顧被社會被遺產的人,愛傷的人卻使別人得醫治。
這是耶穌基督的福音,以賽亞書的「公理」,神是憐憫人的神,祂要透過祂的百姓傳這公理給萬邦。
三、耶和華的僕人之召命--作外邦人的光,42:15-7
1. 第三方面僕人的召命是作外邦人的光,5-7
2. 神直接對祂的百姓說話:是「我耶和華憑公義召你,必攙扶你的手,保守你,使你作眾民的中保(中保:原文作約),作外邦人的光,開瞎子的眼,領被囚的出牢獄,領坐黑暗的出監牢。」
請記得上一點,神要我們完成這召命的方法是「不喧嚷、不揚聲」,不是用打鬥的方法,不是用遊行示威的方法,不在街道上打鑼鼓,不用敵對的方法,憑真實將公理傳開,用體恤壓傷者,去顧惜凋零者的方法,去把公理傳開,這是「耶穌的方法」(The Jesus Way),我們可以稱之為「復和的方法」。
3. 例子:夫妻和好的方法,不能用打鬥的方法,上法庭的方法,用手段看看誰最利害的方法,要用耶穌的方法,受傷者去安慰受傷的人的方法,用顧惜的態度對待對方,才能「復各」。
這也是神與人和好的方法,神道成了肉身,體會我們的痛苦與憂患,身體擘開,流出寶血,成為受傷者,去體恤我們這些被壓傷的人,顧惜凋殘的人,以血換來和睦,使神與人和好。
4. 教會中的衝突也是一樣的方法去處理,不是喧嚷的方法,打鬥的方法,示威抗議的方法,暴力的方法,爭權的方法,是受傷的人去體恤壓傷者的方法,去顧惜凋殘的人,這是教會的使命,是神對祂的百姓的使命。
5. 我們受的痛苦是有原因的,如果你願意放下自己,不專注自己的傷痛,你會發現你的傷痛是可以成為神手中醫治列邦的僕人,因為你,壓傷的蘆葦不被折斷,因為你,將殘的燈火不被吹滅,因為你,神的公理傳遍萬邦,因為你,世人得見光照遍,因為你的痛苦,帶來了醫治。
壓的蘆葦,祂不折;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
耶穌肯體恤,祂是恩主,祂愛我到底,創始成終。
結論
聖餐是神聖的,餅和杯是兩個復活的記號,耶穌的身體被擘開,祂的血為我而流,因祂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說明了神與人和好的唯一方法,這是「耶穌的方法」,這是復和的方法。
這也是人與人和好的方法,邀請你來到神的面前,若聖靈光照你,你要與神和好,主動與人和好。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以賽亞書四十二章一至七節、馬太福音十二章十五至廿一節
《安慰!安慰我的百姓三》
林永健牧師
休士頓中國教會
2014.03.02
粵語堂、國語堂
聖餐主日
達拉斯恩友堂培靈會
第三講
2017.06.25
引言
1. 以賽亞書四十章至五十五章是寫約主前第六世紀被擄巴比倫的以色列人,第一講,第四十章,神對這受苦的百姓説安慰的話,吩咐受苦的百姓「看哪!你們的神!」,因為祂賜能力給疲乏的人,加力量給軟弱的百姓。第二講,第四十三章,神看受苦的百姓為寶為尊,我們是屬祂的,是神救贖了我們。今天是第三講,第四十二章一至七節。「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3)是我們熟識的金句。
蘆葦是草本植物,空心的、生在水邊,在加利利海邊與約旦河畔是很普遍,不是很值錢的東西,很容易折斷,斷了以後沒有再生的能力,也沒有自療的本領,很脆弱,風大一點就折斷,任何動物走過都可以把它壓傷,受不了寒冷的天氣,轉眼就變黃枯乾。
2. 壓傷的蘆葦形容受傷壓傷的人,壓傷(bruised),原文可以翻為壓碎(crushed)(伯廿 19)、灰心(discouraged)(賽四十二 4)、損壞(傳十二 6)、受欺壓(oppressed)(師十 8)、被虐待(afflicted)(代下十六 10)、掙扎(struggle)(創廿五 22)。
當被擄巴比倫的猶太人立刻就能認同,「我們就是壓傷的人!」家園被毁,聖殿被拆了,現在流浪異鄉,受人欺壓,被虐待,受打壓,感覺到絶望,是不能修補的創傷。
3. 將殘的燈火(smoking wick)燈快要完全滅了,火已經不見了,只剩下一陣煙與燈蕊一點點的紅,以色列曾經是輝煌光華盛放的燈,出埃及的時候,白天有雲柱引路、晚上有火柱的保護,進迦南的時候,打倒那些又高又大又威猛的迦南人,因為神與他們同在,大衞與所羅門都是亮晶晶的民族英雄,所羅門建的聖殿有神的榮光住在至聖所的施恩寶痤上,以色列是神的選民,在地上的代表,可是現在神的百姓被趕散在東西南北,國破家亡,昔日輝煌的歴史已經過去了,燈 已經沒有油,火已經殘,在風中只剰一陣煙,一點點的火,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是令人心酸的圖畫。
4. 我也曾經歷過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福遍教會開始之後,我一週工作七十至八十小時,十年之後真的有油盡燈枯的感覺,耗盡了,當我低潮的時候,看盡了人性的弱點,包括我自已的弱點,受很大的傷,但是你傷我,我也傷你,你怪別人基督徒不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因此你受傷,可是我怪責別人的事,我自已也是做同一樣的事,傷害別人,人的罪性是醜惡與盲目的,這就是神的家,教會!令人失望!
5. 二零一二年四月九日,《每週新聞》的主題文章:「跟隨耶穌、忘記教會」(Follow Jesus, Forget the Church),描寫在教會長大的人大批的離開教會,他們跟隨耶穌,喜歡祂的教訓,卻對教會非常反感,曾經在教會很熱心的中堅份子,現在對教會的事奉再不感興趣,火已經滅了,還是跟隨主,但像蘆葦一樣,被壓傷,無法修復之下,而迷失了。
6. 人生是很脆弱的,你知道嗎?生老病死,人生是非常短暫的。
我媽媽一生都很樂觀,很努力很勤奮的人,七十歲仍舊健步如飛,做事之多,令人驚訝!是她教我廿分鐘把一頓飯做好,四個爐頭同時開火,煮飯(電鍋太慢)、炒菜、煎魚、煲湯,一起做!媽媽的手很巧,做衣服、打毛衣、做絲花、替兩個孫子改衣服,非常能幹。八十歲的時候跌了一交,斷了手骨,好了之後,從此就憂鬱,害怕,就好像燈的油燒盡了,兩年之後,得了胃癌,六個月之後就走了,生命如煙,人生如夢,壓傷的蘆葦,將殘的燈火,我們都可以認同的。
7. 罪的捆綁,以色列的災難是因為他們的罪惡,立國之後,掃羅、大衛、所羅門,三個當中有兩個是壞的,分裂王國之後,北國十九個王、南國十九個王、一女王,只有八個是好的王帝,北國一個都沒有,罪好像重担一樣,把人壓死,「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神有憐憫,「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神必顧惜。
正如小時候說的一首短歌一樣:
壓的蘆葦,祂不折;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
耶穌肯體恤,祂是恩主,祂愛我到底,創始成終。
這詩歌的「他」是誰?當然是耶穌,祂體恤顧惜我們這些壓傷的人。
8.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是屬於以賽亞書有名四首僕人之歌的第一首,以賽亞書四十二章一至四節。
1892 年, 120 年前 Bernhard Duhm 是第一個解經家把這四段以賽亞書的經文抽出來,稱之為「僕人之歌」(Servant Songs):
1)賽 42:1-4
2)賽 49:1-6
3)賽 50:4-9
4)賽 52:13-53:12
而且解釋這四首僕人之歌是彌賽亞的預言,這耶和華的僕人,就是神所揀選,受苦卻不發聲的僕人耶穌。
而新約的作者馬太更進一步直接引用我們今天所讀的經文在耶穌的身上,馬太福音十二章十八至廿一節:
「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揀選,所親愛,心裡所喜悅的,我要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他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而馬太福音的上文是耶穌醫治一個手枯乾了的人(太 12:10-14),醫治了許多病人(太 12:15),馬太說,「這是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
而下文是耶穌趕鬼,把一個因被鬼附而又瞎又啞的人醫好,馬太在聖靈的默示之下說:「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體恤我們的是耶穌!
這樣的解釋是新約應用舊約的例子,一點也沒有問題,這也是我們最常的了解。
9. 但以賽亞書四十二章一至四節這段經文還有另一層面的意義,就是從舊約原讀者的角度,去了解先知的話,換句話說,公元前六世紀被擄巴比倫的以色列人,他們是怎樣了解先知以賽亞的話?從上下文去明白「耶和華的僕人」的身份,明白「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對第一讀者的意義。
10. 上下文清楚地指出這位「耶和華的僕人」(單數)是指當時的讀者,指落難巴比倫的以色列人。
上文:
41:8-9 「惟你以色列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你是我從地極所領(原文作抓)來的,從地角所召來的,且對你說:你是我的僕人;我揀選你,並不棄絕你。」
下文:
42:18-19 「你們(以色列人)這耳聾的,聽吧!你們這眼瞎的,看吧!使你們能看見。誰比我的僕人眼瞎呢?誰比我差遣的使者耳聾呢?誰瞎眼像那與我和好的?誰瞎眼像耶和華的僕人呢?」
43:4; 10 「因我看你為寶為尊;又因我愛你,所以我使人代替你,使列邦人替換你的生命... 你們是我的見證,我所揀選的僕人。」
44:1-2 「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以色列啊,現在你當聽。造做你,又從你出胎造就你,並要幫助你的耶和華如此說: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耶書崙哪,不要害怕!」
44:21 「雅各,以色列啊,你是我的僕人,要記念這些事。以色列啊,你是我的僕人,我造就你必不忘記你。」
45:4 「因我僕人雅各,我所揀選以色列的緣故,我就提名召你;你雖不認識我,我也加給你名號。」
48:20 「你們要從巴比倫出來,從迦勒底人中逃脫,以歡呼的聲音傳揚說:耶和華救贖了他的僕人雅各!你們要將這事宣揚到地極。」
從上下文去了解,四十二章「耶和華的僕人」是以色列人。
一、耶和華的僕人之召命--傳神的公理給外邦,42:1
1. 「看哪,我的僕人我所扶持所揀選、心裡所喜悅的!我已將我的靈賜給他;他必將公理傳給外邦。」(賽 42:1)形容這僕人的用詞,正是上下文形容的以色列的詞彙。
記得上下文神對祂的僕人的說話嗎:
1)我所揀選的以色列(41:8-9; 44:1-2)
2)我與你同在(43:1-7; 41:10)
3)我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41:10)
4)我所喜悅看為寶為尊的(43:1-7)
2. 當年落難的以色列人,原讀者的直接了解,四十二章一至四節說的僕人就是他們,神呼召他們,揀選他們,作神的僕人,「我耶和華憑公義召你,必攙扶你的手,保守你,使你作眾民的中保(中保:原文作約),作外邦人的光,開瞎子的眼,領被囚的出牢獄,領坐黑暗的出監牢。」(賽 42:6-7),這是神對以色列人的召命。
從四十章開始這召命是很清楚的,猶太人非常明白,二千五百年來,猶太人一直持守這召命,是他們民族的召命。直到一百廿年前,經文批判家 Duhm 將經文折開抽離上下文的意思,解釋為是彌賽亞的預言,我們才開始遠離經文上下文對以色列人原讀者的意義!
新約的作者馬太,從神而來的默示,擴張舊約經文的意思,把這段經文應用在耶穌的身上,一點也沒有錯,但我們也不能莫視這段經文對以賽亞原讀者的意義。今天我們試試回到舊約去解釋這一段經文對原讀者的意思,我相信神有特別的教導,要我們向當年落難的百姓學習。
3. 讓我們再讀這段經文,有關耶和華的僕人之召命!
神呼召這群被擄的以色列人作祂的僕人,他們是
1)神所揀選
2)神所扶持
3)心裡喜悅的
4)有神的靈同在
這是令人震驚難以致信的事,卻是四十至五十五意一貫的主題,落難的以色列人受刑罰的百姓,神要召他們作神的僕人,神並沒有離棄他們。
這召命有三方面:第一與第二是用第三人稱肯定的語氣,第三是用第二人稱,直接的吩咐。
4. 第一方面的召命是將「公理」傳給外邦,在地上設立「公理」。
「公理」(Justice)重複了三次,(mishpat),是舊約常用的字,出現共 418 次,若帶有冠詞的意思是指法庭所做的決定,指公義的意思。第四節中與「訓誨」平行,「在地上設立公理;海島都等候他的訓誨。」(4)四十章的經文我們曾說過是用法庭上辯論的格式來表達,四十一章也有,四十二章下文也用同一的方式,法庭上的宣判:「看啊!你們的神,無神能與他相比,祂賜軟弱的人能力,祂救贖祂的百姓,召命作外邦人的光。」
這「公理」豈不就是我們所信奉的福音嗎?
什麼是福音?福音是「憑恩藉信在行為以外靠耶穌稱為義!」福音是給無力自救的人,仰望神,不靠自己,不靠人,單靠主耶穌的十字架,得稱為義,得與神和好!
馬丁路德曾說:請向我每日講述這福音(Tell me this Gospel everyday!)我們需要每日聆聽與相信這福音,我們需要傳揚這公理給萬邦。
很可惜,很多信徒信主之後,就忘記這公理,特別是受傷的時候,靠自己!神要祂受苦的百姓,放開自己,傳揚靠恩藉信靠耶穌的公理,
見証:
二、耶和華的僕人之召命--不灰心不揚聲,42:2-4
1. 第二、將公理傳給外邦有七個「不」做的事(2-4)「他不喧嚷,不揚聲,也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他不灰心,也不喪膽,直到他在地上設立公理;海島都等候他的訓誨。」
1)不喧嚷
2)不揚聲
3)不使街上聽見他的聲音
4)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
5)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
6)不灰心
7)不喪膽
不是靠暴力,像亞述與巴比倫!
不是用猛力,去投訴、喧鬧、責駡的方法!
不在街道上喧嚷!
靠的是毅力、謙卑、堅持、不灰心、不喪膽的心志!
不放棄卑微無用壓傷的人,用的是憐恤壓傷的蘆葦、顧惜將殘的燈火的愛心。
2. 請注意第三至第四節的雙關語,「壓傷」平行「喪膽」,兩個字的字根同為一個字(rss);「凋殘」平行「灰心」,兩個字的字根也同為一個字(khh);兩組字成 ABB'A' 的結構。
說明耶和華對正在受苦的百姓的召命:
1)首先自己不喪膽,不怕傷害,然後去體恤那些受傷的人;
2)首先自己不灰心,從新挑旺起來,然後去顧惜那將殘快滅掉的人。
對那些被擄巴比倫的猶太人,這是難以想像的事。他們以為他們才是壓傷的蘆葦,他們才是真正將殘的燈火,我們是流浪異鄉,流盡了眼淚,受苦受傷的人,他們怎樣可能去安慰別人呢?
3. 這常常是我們的想法,我們已經油盡枯,走頭無路,我們是被打壓的群體,怎樣去體恤別人的軟弱?你要吩咐我去傳揚公理,我們自己都不覺得有公理,傳什麼公理?開玩笑!
當我們受傷的時候,我們真沒有力氣,去傳公理,去體恤被壓傷的人,顧惜將殘的人!壓傷的人去包裹自己的傷口都來不及,傷口還在流血,我們是流浪異鄉的人!如何去體恤壓傷的人?
這就是這一段經文的中心思想:神安慰受苦的百姓,神如何安慰我們?神告訴我們:神要用你,呼召受苦的百姓去傳揚公理,壓傷的人要去體恤壓傷的人,將殘的燈火,神還是要挑旺起來,重新出發,接受新的使命,去顧惜在絕處的人。
因我們的鞭傷,別人得醫治;因我們受的刑罰,別人得平安;以色列人受苦在巴比倫,就是列邦得平安的指標,以色列要成為列國得醫治的見証人!
4. 在痛苦中,我們喜歡自憐,越愈看自己人一中心越覺得自己可憐,當我受傷的時候,我很傷心,我認為別人都很開心,只有我最痛苦,是不是這樣?越看自己越傷心!
其實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當你放眼四周,壓傷的人到處是,到處都是痛苦的人,你認為傷害你的人很開心嗎?告訴你:他們也一樣是受傷的人,受傷的人傷害別人(Hurt people hurt people.)
例子一:夫妻吵架,肯定兩人都受傷,如果你能了解對方的傷痛,復和已經離你們不遠了。
例子二;教會的爭吵也是一樣,大家都受傷,對方也受傷,對方也是壓傷的蘆葦,對方也是用大將殘的燈火。
神呼召你作他的僕人,揀選你看你為寶為貴,所以你不要灰心,為你受的傷難過喪膽,受傷的人把神的安慰傳給其他受傷的人,這是福音的召命。
你願意嗎?你願意嗎?
5. 一般的弟兄姊妹對牧師的期望很高,我很了解,牧師應是最屬靈的,他們受薪去成為屬靈人!這是我們的期望。牧師應是最懂得聖經的人,所以牧師最應該懂得行真理,最有愛心的一位,不然怎樣當牧師?
其實牧師也是非常不完美的人,我是個非常不完美的人,你或許覺得很驚訝,其實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我們牧者也有憂鬱,也會犯罪,也受傷,我們是被壓傷的人,有凋殘的時候,像將滅的燈一樣!
我記得我最痛苦的時候,真的感到非常孤單,沒有人能了解,我也沒有怪別人,怪的是自己犯罪得罪神,做牧師做到我這樣,真的是可惡可悲!
每次看見新聞報導,某某牧師跌倒,性醜聞、騙財等惡行,我很清楚了解他們的困難,牧師與其他人一樣,受的試探與壓力和所有人一樣,我知道,或者你會說:你是牧師,一定是替牧師說話,我是!有誰軟弱我不軟弱?有那一個神的僕人不是這樣的呢?盧雲稱為「受傷的醫者」,我們是受傷的人,卻蒙神的呼召,去醫治愛傷的人。
6. 我們的主耶穌就是一個好的例子,祂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被藐視,被厭棄,(參賽 53:2)被壓傷,受刑罰(參賽 53:6),被壓傷的耶穌,卻體恤壓傷的蘆葦。
7. 初期教會的基督徒,怎樣在短短三百年把福音傳遍普天下?社會學家 Rodney Stark 分柝,整個初期教會的運動是這一群被社會遺棄,受社會逼害,打壓,一無所有耶穌的跟隨者,他們去體恤社會上被遺棄、生病、無人願意照顧被壓的群體,世界是這樣地被改變過來的,教會是這樣建立的,福音是這樣傳遍普天下的!
他更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公元 165 年,羅馬帝國天花瘟疫,死了人口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九年之後,又再發生,最厲害的時候︳羅馬城每天有二千人死亡,一共死了超過五百萬人。
瘟疫太可怕了,人人自危,歷史記載,人甚至把生了病的家人,推出去,還未曾死,卻把他們當死人看待,在街道上到處都是這樣的病人,沒有人憐恤,就算是親生的父母,也不顧惜,這些壓傷的蘆葦,一個一個被折斷,這些將殘的燈火,一個一個被吹滅,在路邊上等死,政府也沒有辦法,大家都很害怕,但... 但只有一個群體的人卻不一樣,他們是耶穌的跟隨者,願意去照顧他們,他們是唯一的群體,願意去照顧這些被遺棄的人。
8. 第三世紀的時候,亞歷山大發生瘟疫,亞歷山大的主教 Dionysius 這樣形容當時信徒如何出去幫助那些病人,服侍他們,甚至染上他們的疾病,甘心分擔他們的痛苦,死而後已!因為他們是神的僕人,蒙揀選神所喜悅的人,自身是受逼迫、被社會遺棄的人,卻以生命去體恤那些在死亡邊緣受壓傷的群體,神的教會是這樣被建立起來的。
9. 初期的教會是第一個去照顧患痳瘋病的人,在教會的旁邊,開設痳瘋病院,不怕被傳染,照顧社會被遺棄的人,這是為什麼醫院常用紅十字加為記號,這是醫院的開始。
10. 1863 年,瑞士的一個基督徒,Henri Dunant 成立紅十字會,照顧那些打仗受傷的士兵,標誌上有耶穌的十字架。
11. 1976 年,Chuck Colson 因水門事件入獄七個月,信了主就立刻開始了監獄團契,請注意它的標語,正是「壓傷的蘆葦」,這是神的僕人的召命,在痛苦中成為痛苦的人之幫助,經歷遺產的人去照顧被社會被遺產的人,愛傷的人卻使別人得醫治。
這是耶穌基督的福音,以賽亞書的「公理」,神是憐憫人的神,祂要透過祂的百姓傳這公理給萬邦。
三、耶和華的僕人之召命--作外邦人的光,42:15-7
1. 第三方面僕人的召命是作外邦人的光,5-7
2. 神直接對祂的百姓說話:是「我耶和華憑公義召你,必攙扶你的手,保守你,使你作眾民的中保(中保:原文作約),作外邦人的光,開瞎子的眼,領被囚的出牢獄,領坐黑暗的出監牢。」
請記得上一點,神要我們完成這召命的方法是「不喧嚷、不揚聲」,不是用打鬥的方法,不是用遊行示威的方法,不在街道上打鑼鼓,不用敵對的方法,憑真實將公理傳開,用體恤壓傷者,去顧惜凋零者的方法,去把公理傳開,這是「耶穌的方法」(The Jesus Way),我們可以稱之為「復和的方法」。
3. 例子:夫妻和好的方法,不能用打鬥的方法,上法庭的方法,用手段看看誰最利害的方法,要用耶穌的方法,受傷者去安慰受傷的人的方法,用顧惜的態度對待對方,才能「復各」。
這也是神與人和好的方法,神道成了肉身,體會我們的痛苦與憂患,身體擘開,流出寶血,成為受傷者,去體恤我們這些被壓傷的人,顧惜凋殘的人,以血換來和睦,使神與人和好。
4. 教會中的衝突也是一樣的方法去處理,不是喧嚷的方法,打鬥的方法,示威抗議的方法,暴力的方法,爭權的方法,是受傷的人去體恤壓傷者的方法,去顧惜凋殘的人,這是教會的使命,是神對祂的百姓的使命。
5. 我們受的痛苦是有原因的,如果你願意放下自己,不專注自己的傷痛,你會發現你的傷痛是可以成為神手中醫治列邦的僕人,因為你,壓傷的蘆葦不被折斷,因為你,將殘的燈火不被吹滅,因為你,神的公理傳遍萬邦,因為你,世人得見光照遍,因為你的痛苦,帶來了醫治。
壓的蘆葦,祂不折;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
耶穌肯體恤,祂是恩主,祂愛我到底,創始成終。
結論
聖餐是神聖的,餅和杯是兩個復活的記號,耶穌的身體被擘開,祂的血為我而流,因祂的鞭傷,我們得醫治,說明了神與人和好的唯一方法,這是「耶穌的方法」,這是復和的方法。
這也是人與人和好的方法,邀請你來到神的面前,若聖靈光照你,你要與神和好,主動與人和好。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Thursday, July 28, 2016
山上之城, 《教會與我十》太 5:14
山上之城
馬太福音五章十四節
《教會與我十》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4.05.18
國語堂
引言
1. 今天的題目是《山上之城》(City on a Hill)。
2. 1989 年 1 月 11 日,美國第四十任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向全國道別演說中,再一次提到他常常說的一句話,「美國是山上之城,璀璨閃亮的城!」這是雷根治國的異象。
「我心中的美國是一座建在磐石上高大威猛的城,有上帝的保護,風吹雨打而不倒,人從各方各族而來,卻和諧地生活,城中各行各業充滿創意,自由地發展,如果城必需要有城牆,城牆必有許多的門開放給任何有心而願意的人進來。」
山上之城,這是雷根總統的異象,當年我三十七歲,在電視上聽他的演講,受他的異象所感動。
我記得這是從聖經而來耶穌的話:「你們是世上的光,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馬 5:14)。耶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3. 雷根不是第一個美國總統用耶穌這句話來形容美國,在他之前是約翰甘迺迪,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1961 年上任前十一天,在波士頓向麻省州政府演講時,引用「山上之城」來表達他希望他成立的政府能成為「山上之城」的意願,代表著他成立一美好的政權之勇氣、判斷、正直和奉獻的精神。
他說:「我們是世界的榜樣,山上之城,萬人注目,因為多得的,就多要!」引用耶穌的另一句話。
1960 年是美國最強盛的時候,世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越戰還沒有開始,我們這一群移民也抱著尋找更美的家鄉的心態慕名而來,登上這山上之城,是不是這樣?
4. 美國第一批的移民是從歐洲來的清教徒,1630 年這批清教徒的領袖,John Winthrop 在來美洲的路上,穿過大西洋,在船上 Arbella 講的第一篇道的題目,就是「山上之城」,勸勉眾人來到新大陸要建立「山上之城」,讓萬國觀看,成為公義的典範。
5. 到底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山上之城,是不能隠藏的!」是什麼意思?是否美國人的「優異主義」(exceptionalism)?「必勝主義」(triumphalism)?讓萬人注意我們的優異?為上帝做見証?
6. 今天也有不少的教會常用這句話自勉:做一間山上之城的教會,讓萬人敬仰,成為世人的典範!更有教會改名為山上之城教會,在 Boston, St. Peterborough, Boulder... 都有,休士頓在 59 公路北面也要一間稱「山上之城教會」,耶穌說山上之城不能隠藏的是什麼意思?
一、山上的城不是成功的神學
1. 山上之城不是美國的優異主義、必勝主義,要做萬人公義和諧的典範,也不是追求財富、健康的成功神學,不是基督徒烏託邦理想社會!整個登山寶訓之中,耶穌的教導從來沒有這種的想法!
2. 當年登山寶訓第一聽眾是窮人、低下階層的人,生病的人,受逼迫的人,在羅馬政權下生活沒有自由的人。
「山上之城」馬太福音第五章十四節的上文是八福:虛心、哀動、飢渴、憐恤、清心、和平,受逼迫的人,指的是天國子民的品格,與財富、健康一點關連都沒有!
3. 八福推崇的以耶穌為代表,祂是登山寶訓最佳的代表,耶穌追求的不是財富、健康,無憂無慮的生活,祂出道的時候,打開以賽亞書,引用以賽亞的話去說明他來世的目的,祂一生追求的異象: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 4:17-21)
4. 再看保羅的人生,他誇口的是因為輭弱誇口,福音的真光有如寶貝在他這瓦器裡,要顯明神莫大的能力,一切都出於神,不是出於人,保羅一生也沒有追求過財富與健康。
5. 舊約的逃城是讓罪人逃進城裡得保護,得饒恕。山上之城是一個醫院,是收容罪人的逃城,這裡有最好的醫生,教會若要成為山上之城,必需是罪人、受傷的人、輭弱的人、破碎的人之城,這才是耶穌山上之城。
成功神學說,向我學習,像我一樣,你可以成功,富有,健康,快樂!這是非常吸引人的,必勝的信念,積極的氣勢,令人興奮,但這並不是耶穌當年的登山寶訓的內容!
5. 柏拉圖的《理想國》(Republic)中,理想的世界分金、銀、銅、鉄四種人,金的人需要經過五十年嚴謹的訓練,是理想國中的統治者,有智慧地把社會的資源平均分配,除去貧窮,不需要法律管治,柏拉圖的理想國沒有律師,不需要律師,很少打仗。
Thomas Moore 1516 年第一次把拉丁文的理想國音譯為烏託邦(Utopia)描寫一個虛構在大西洋上的小島,島上是完美的社會,好地方,享受完美的政治和法制的體系。
這不是耶穌說山上之城,這不只是理想中的世界,而是今天可以活出的實際群體,今天的教會。
6. 女權運動中的理想國只有一種性別----女人!男人都死光了,女人不再需要男人,自己可以生育,不受男人的欺壓,這是 1940 年代 William Marston's Wonder Woman Comics 《樂園島》(Paradise Island)的山上之城。
這不是耶穌說山上之城。
7. 宗教方面,佛教與印度教的烏託邦理想世界,山上之城不是一個地方,而是心境,修行,打坐,可以達到湼槃(Nirvana)或超脫(Moksha),這山上之城心境是四大皆空,思想沒有了,慾念也沒有了,喜怒哀樂都沒有了,看透這大千世界是空的,實際是不存在的,脫離生死輪回,這覺醒後的世界或心境是不是你理想中的山上之城?
這不是耶穌說的山上之城,耶穌的山上之城不單只是個人的,而是「你們」的,不單只是個人求福避禍的個人心境,更是群體性的拯救的群體。
8. 公元 421 年,晋朝文人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是中國文化中的烏託邦理想世界,裡面有良田美地,沒有戰爭,沒有壓迫,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卻與世隔絕,「不足為外人道也!」當人發現之後,就不再是世外桃園了。
這是不是耶穌的山上之城?不是的。耶穌的山上之城不是出世的,是入世的。是不能隱藏的!不是世上某一隠祕之處,不是廣西桂林的一個景點:世外桃源!而是我們這個基督徒的群體,我們就是山上之城!
9. 猶太人的烏託邦理想世界是彌賽亞降臨,引進普世宗教的烏託邦,猶太人稱之為彌賽亞的日子(the Messianic Age)。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烏託邦理想世界是將來降臨的新天新地,沒有罪惡,沒有眼淚,撒旦被捆綁,沒有痛苦,神要與人永遠同在。這是不是耶穌所說山上之城?不是的。耶穌的山上之城不是將來的,而是今天社會中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是有天國的使命的群體。
二、山上之城引導在黑暗中的人來得拯救
1. 耶穌說:「你們是世界的光」(馬 5:14a)與「山上之城」為對照。
「神是光」(約壹 1:5)
「耶和華要作我們永遠的光」(賽 60:19-20)
「耶穌是世界的光」(約 8:12; 9:5; 12:46)
「耶穌是人的光」(約 1:4-5)
馬太福音第五章的上下文,耶穌來到世上,使黑暗裡人有光照著他們。(太 4:16; 賽 9:2)
2. 馬太用光用在耶穌的身上,也同樣用在耶穌的跟隨者身上。
耶穌是世界的光,「你們是世上的光!」
耶穌的光照在黑暗裡的人,我們的光也是照在人前,使黑暗的世界有光。
3. 山上之城不是一座華美的城市,在山上讓人敬仰與羡慕,因為自己的美麗而沾沾自喜,引以為榮,與別人爭奇鬥艷,這山上之城是座逃城,是座燈塔,在最危險的海岸上,使在黑暗風暴中的人找到歸家的路。
4. 應用:
福遍教會如果真的要成為山上之城,她應該是燈塔,不是華麗令人羡慕的桃花源。我們服侍的對象抱括:
新移民,他們語言不是很通,人生路不熟,極需要光的幫忙。
長輩,他們住在我們的周圍,在家中看小孩,每天等兒女回家,極需要福音,他們的日子不是很多,這一次回去之後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來。誰去引導他們認識神?
休士頓每週都有人搬進來,房子上市就被搶購了。一般人生活富裕,使人失去了危機感,在準備蓋更大的房子的時候,正想好好地享受人生的時候,今夜靈魂就被帶走,誰像一座燈塔,把光照在他們面前?
5. 教會的使命(我們的使命)是福音的使命,我們要做山上之城,在黑暗中成為燈塔,使人認識神,引導人歸家的路。
6. 我們如何成為山上之城?行動指南在那裡?
山上之城如何把光照出去?把光照在人前!15-16 節
1)「照在人前」是方式的副詞(adverb of manner),山上之城是方式是把光照在人前。
2)「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5:16)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好像與下文耶穌的吩咐剛好相反!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太 6:1)
「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太 6:2)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 6:5)
「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太 6:16)
下文的經文是否與「叫人看見你們的好行為」相反?
一般的解釋是動機的問題。
「叫人看出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而下文的施捨、禁食、禱告卻是故意叫人看見,動機是要得人的榮耀。
這是很對的觀察,但人的動機是很困難分辨的,好行為叫人看見是為榮耀神還是榮耀自己?是很難去分辨。
所以五章十六節「叫人看見你的好行為」我相信這「好行為」主要不是指一些外在的行為,施捨、禁食、禱告,而是指我們生活的方式是否表現天國子民的生活方式。請注意,登山寶訓是天國子民的生活,例如:不為生活憂慮,吃什麼!喝什麼!我們天上的父知道我們生活所需,活出這種生方式,就使父得榮耀,我們的光就照在人前。
例子:愛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了。這是天國的生活方式。
例子:財寶,不要積蓄地上的財寶,要為天上的財寶努力,這對金錢的看法是天國生活的方式。
我們是與世人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登山寶訓耶穌說:山上之城是讓人看見的意思,要讓人看見我們好行為--與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引導人前來天父的國度。
注意第一句:「叫人看見你們的好行為」
注意第二句:「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原文兩句是平行的句子,強調天上的父與我們的關係,我們是天父國度的子民,我們生活的方式讓人看見之後,便叫人認識我們的天父。
7. 山上之城不在 Boston, 不在美國,不是桃花源,不是 Wonder Woman 的樂園,不是柏拉圖的理想世界,而是一群屬神的人活出天國生活的樣式,使人在我們當中看見神。
8. 教會歷史上,當教會追求世人眼中的成功之時候,都是她最輭弱的時候,公元 350 至 1600 年的教皇,是教會最富有,權力最大的時候,在世人眼中是最成功的時候,也是教會最黑暗的時候,當教會活出天國的生活方式,也是教會最光明最輝煌的時候。
9. 例子:陳光男夫婦的見証。他們剛從宣教工場回來,結束了三年多宣教的生活,陳牧師今年已經七十三歲了,這是他們離開工場與當地的同工合照。照片中他們依依不捨,留給他們的感言是:「有一份愛」。
跨越 12480 公里的距离,
一年三次,一昼一夜飞机往返,险些昏厥机场
调整时差,14小时,昼夜颠倒
远离爱孙,三十年乐窝
古稀之年,依然起身
初来寄居, 零下十度却无暖气
隐姓埋名,四年不为人知
栽培后生,绝不讲道,甘为幕后,
陪你吃饭,陪你爬山,陪你通宵,奉陪到底
结伴丝路,一路西行,无怨无悔,只为基督
陳牧師夫婦活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的人生目標,別人退休,弄孫旅遊,過休閒的生活,或者為了立功留名,埋頭寫書。他們過著天國生活的方式----為基督而活,為別人而活。
這是照在人前的光,引導走天國的路,這是山上之城真正的意思。
結論
你的生活方式如何?你與你的群體是否成為山上之城?把光照在人前?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By Kari Jobe
Every secret, every shame
Every fear, every pain
Live inside the dark
But that's not who we are
We are children of the day
So wake up sleeper, lift your head
We were meant for more than this
Fight the shadows conquer death
Make the most of the time we have left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are the city on a hill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gotta, we gotta, we gotta let the light shine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are the city on a hill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gotta, we gotta, we gotta let the light shine
Let the light shine, let the light shine
We are called to spread the news
Tell the world the simple truth
Jesus came to save, there's freedom in His Name
So let it all break through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are the city on a hill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gotta, we gotta, we gotta let the light shine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are the city on a hill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gotta, we gotta, we gotta let the light shine
Bridge:
We are the light
we are the light
we are the light
So let your light shine brighter.
We are the light
we are the light
we are the light
Jesus, You are the light
You are the light
You are the light
We will let You high and
shine, shine shine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馬太福音五章十四節
《教會與我十》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4.05.18
國語堂
引言
1. 今天的題目是《山上之城》(City on a Hill)。
2. 1989 年 1 月 11 日,美國第四十任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向全國道別演說中,再一次提到他常常說的一句話,「美國是山上之城,璀璨閃亮的城!」這是雷根治國的異象。
「我心中的美國是一座建在磐石上高大威猛的城,有上帝的保護,風吹雨打而不倒,人從各方各族而來,卻和諧地生活,城中各行各業充滿創意,自由地發展,如果城必需要有城牆,城牆必有許多的門開放給任何有心而願意的人進來。」
山上之城,這是雷根總統的異象,當年我三十七歲,在電視上聽他的演講,受他的異象所感動。
我記得這是從聖經而來耶穌的話:「你們是世上的光,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馬 5:14)。耶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3. 雷根不是第一個美國總統用耶穌這句話來形容美國,在他之前是約翰甘迺迪,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1961 年上任前十一天,在波士頓向麻省州政府演講時,引用「山上之城」來表達他希望他成立的政府能成為「山上之城」的意願,代表著他成立一美好的政權之勇氣、判斷、正直和奉獻的精神。
他說:「我們是世界的榜樣,山上之城,萬人注目,因為多得的,就多要!」引用耶穌的另一句話。
1960 年是美國最強盛的時候,世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越戰還沒有開始,我們這一群移民也抱著尋找更美的家鄉的心態慕名而來,登上這山上之城,是不是這樣?
4. 美國第一批的移民是從歐洲來的清教徒,1630 年這批清教徒的領袖,John Winthrop 在來美洲的路上,穿過大西洋,在船上 Arbella 講的第一篇道的題目,就是「山上之城」,勸勉眾人來到新大陸要建立「山上之城」,讓萬國觀看,成為公義的典範。
5. 到底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山上之城,是不能隠藏的!」是什麼意思?是否美國人的「優異主義」(exceptionalism)?「必勝主義」(triumphalism)?讓萬人注意我們的優異?為上帝做見証?
6. 今天也有不少的教會常用這句話自勉:做一間山上之城的教會,讓萬人敬仰,成為世人的典範!更有教會改名為山上之城教會,在 Boston, St. Peterborough, Boulder... 都有,休士頓在 59 公路北面也要一間稱「山上之城教會」,耶穌說山上之城不能隠藏的是什麼意思?
一、山上的城不是成功的神學
1. 山上之城不是美國的優異主義、必勝主義,要做萬人公義和諧的典範,也不是追求財富、健康的成功神學,不是基督徒烏託邦理想社會!整個登山寶訓之中,耶穌的教導從來沒有這種的想法!
2. 當年登山寶訓第一聽眾是窮人、低下階層的人,生病的人,受逼迫的人,在羅馬政權下生活沒有自由的人。
「山上之城」馬太福音第五章十四節的上文是八福:虛心、哀動、飢渴、憐恤、清心、和平,受逼迫的人,指的是天國子民的品格,與財富、健康一點關連都沒有!
3. 八福推崇的以耶穌為代表,祂是登山寶訓最佳的代表,耶穌追求的不是財富、健康,無憂無慮的生活,祂出道的時候,打開以賽亞書,引用以賽亞的話去說明他來世的目的,祂一生追求的異象: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於是把書捲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 4:17-21)
4. 再看保羅的人生,他誇口的是因為輭弱誇口,福音的真光有如寶貝在他這瓦器裡,要顯明神莫大的能力,一切都出於神,不是出於人,保羅一生也沒有追求過財富與健康。
5. 舊約的逃城是讓罪人逃進城裡得保護,得饒恕。山上之城是一個醫院,是收容罪人的逃城,這裡有最好的醫生,教會若要成為山上之城,必需是罪人、受傷的人、輭弱的人、破碎的人之城,這才是耶穌山上之城。
成功神學說,向我學習,像我一樣,你可以成功,富有,健康,快樂!這是非常吸引人的,必勝的信念,積極的氣勢,令人興奮,但這並不是耶穌當年的登山寶訓的內容!
5. 柏拉圖的《理想國》(Republic)中,理想的世界分金、銀、銅、鉄四種人,金的人需要經過五十年嚴謹的訓練,是理想國中的統治者,有智慧地把社會的資源平均分配,除去貧窮,不需要法律管治,柏拉圖的理想國沒有律師,不需要律師,很少打仗。
Thomas Moore 1516 年第一次把拉丁文的理想國音譯為烏託邦(Utopia)描寫一個虛構在大西洋上的小島,島上是完美的社會,好地方,享受完美的政治和法制的體系。
這不是耶穌說山上之城,這不只是理想中的世界,而是今天可以活出的實際群體,今天的教會。
6. 女權運動中的理想國只有一種性別----女人!男人都死光了,女人不再需要男人,自己可以生育,不受男人的欺壓,這是 1940 年代 William Marston's Wonder Woman Comics 《樂園島》(Paradise Island)的山上之城。
這不是耶穌說山上之城。
7. 宗教方面,佛教與印度教的烏託邦理想世界,山上之城不是一個地方,而是心境,修行,打坐,可以達到湼槃(Nirvana)或超脫(Moksha),這山上之城心境是四大皆空,思想沒有了,慾念也沒有了,喜怒哀樂都沒有了,看透這大千世界是空的,實際是不存在的,脫離生死輪回,這覺醒後的世界或心境是不是你理想中的山上之城?
這不是耶穌說的山上之城,耶穌的山上之城不單只是個人的,而是「你們」的,不單只是個人求福避禍的個人心境,更是群體性的拯救的群體。
8. 公元 421 年,晋朝文人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是中國文化中的烏託邦理想世界,裡面有良田美地,沒有戰爭,沒有壓迫,自給自足,人人自得其樂,卻與世隔絕,「不足為外人道也!」當人發現之後,就不再是世外桃園了。
這是不是耶穌的山上之城?不是的。耶穌的山上之城不是出世的,是入世的。是不能隱藏的!不是世上某一隠祕之處,不是廣西桂林的一個景點:世外桃源!而是我們這個基督徒的群體,我們就是山上之城!
9. 猶太人的烏託邦理想世界是彌賽亞降臨,引進普世宗教的烏託邦,猶太人稱之為彌賽亞的日子(the Messianic Age)。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烏託邦理想世界是將來降臨的新天新地,沒有罪惡,沒有眼淚,撒旦被捆綁,沒有痛苦,神要與人永遠同在。這是不是耶穌所說山上之城?不是的。耶穌的山上之城不是將來的,而是今天社會中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是有天國的使命的群體。
二、山上之城引導在黑暗中的人來得拯救
1. 耶穌說:「你們是世界的光」(馬 5:14a)與「山上之城」為對照。
「神是光」(約壹 1:5)
「耶和華要作我們永遠的光」(賽 60:19-20)
「耶穌是世界的光」(約 8:12; 9:5; 12:46)
「耶穌是人的光」(約 1:4-5)
馬太福音第五章的上下文,耶穌來到世上,使黑暗裡人有光照著他們。(太 4:16; 賽 9:2)
2. 馬太用光用在耶穌的身上,也同樣用在耶穌的跟隨者身上。
耶穌是世界的光,「你們是世上的光!」
耶穌的光照在黑暗裡的人,我們的光也是照在人前,使黑暗的世界有光。
3. 山上之城不是一座華美的城市,在山上讓人敬仰與羡慕,因為自己的美麗而沾沾自喜,引以為榮,與別人爭奇鬥艷,這山上之城是座逃城,是座燈塔,在最危險的海岸上,使在黑暗風暴中的人找到歸家的路。
4. 應用:
福遍教會如果真的要成為山上之城,她應該是燈塔,不是華麗令人羡慕的桃花源。我們服侍的對象抱括:
新移民,他們語言不是很通,人生路不熟,極需要光的幫忙。
長輩,他們住在我們的周圍,在家中看小孩,每天等兒女回家,極需要福音,他們的日子不是很多,這一次回去之後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再來。誰去引導他們認識神?
休士頓每週都有人搬進來,房子上市就被搶購了。一般人生活富裕,使人失去了危機感,在準備蓋更大的房子的時候,正想好好地享受人生的時候,今夜靈魂就被帶走,誰像一座燈塔,把光照在他們面前?
5. 教會的使命(我們的使命)是福音的使命,我們要做山上之城,在黑暗中成為燈塔,使人認識神,引導人歸家的路。
6. 我們如何成為山上之城?行動指南在那裡?
山上之城如何把光照出去?把光照在人前!15-16 節
1)「照在人前」是方式的副詞(adverb of manner),山上之城是方式是把光照在人前。
2)「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5:16)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好像與下文耶穌的吩咐剛好相反!
「你們要小心,不可將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就不能得你們天父的賞賜了。」(太 6:1)
「所以,你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太 6:2)
「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 6:5)
「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臉上帶著愁容;因為他們把臉弄得難看,故意叫人看出他們是禁食。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太 6:16)
下文的經文是否與「叫人看見你們的好行為」相反?
一般的解釋是動機的問題。
「叫人看出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而下文的施捨、禁食、禱告卻是故意叫人看見,動機是要得人的榮耀。
這是很對的觀察,但人的動機是很困難分辨的,好行為叫人看見是為榮耀神還是榮耀自己?是很難去分辨。
所以五章十六節「叫人看見你的好行為」我相信這「好行為」主要不是指一些外在的行為,施捨、禁食、禱告,而是指我們生活的方式是否表現天國子民的生活方式。請注意,登山寶訓是天國子民的生活,例如:不為生活憂慮,吃什麼!喝什麼!我們天上的父知道我們生活所需,活出這種生方式,就使父得榮耀,我們的光就照在人前。
例子:愛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了。這是天國的生活方式。
例子:財寶,不要積蓄地上的財寶,要為天上的財寶努力,這對金錢的看法是天國生活的方式。
我們是與世人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生活方式,這是登山寶訓耶穌說:山上之城是讓人看見的意思,要讓人看見我們好行為--與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引導人前來天父的國度。
注意第一句:「叫人看見你們的好行為」
注意第二句:「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原文兩句是平行的句子,強調天上的父與我們的關係,我們是天父國度的子民,我們生活的方式讓人看見之後,便叫人認識我們的天父。
7. 山上之城不在 Boston, 不在美國,不是桃花源,不是 Wonder Woman 的樂園,不是柏拉圖的理想世界,而是一群屬神的人活出天國生活的樣式,使人在我們當中看見神。
8. 教會歷史上,當教會追求世人眼中的成功之時候,都是她最輭弱的時候,公元 350 至 1600 年的教皇,是教會最富有,權力最大的時候,在世人眼中是最成功的時候,也是教會最黑暗的時候,當教會活出天國的生活方式,也是教會最光明最輝煌的時候。
9. 例子:陳光男夫婦的見証。他們剛從宣教工場回來,結束了三年多宣教的生活,陳牧師今年已經七十三歲了,這是他們離開工場與當地的同工合照。照片中他們依依不捨,留給他們的感言是:「有一份愛」。
跨越 12480 公里的距离,
一年三次,一昼一夜飞机往返,险些昏厥机场
调整时差,14小时,昼夜颠倒
远离爱孙,三十年乐窝
古稀之年,依然起身
初来寄居, 零下十度却无暖气
隐姓埋名,四年不为人知
栽培后生,绝不讲道,甘为幕后,
陪你吃饭,陪你爬山,陪你通宵,奉陪到底
结伴丝路,一路西行,无怨无悔,只为基督
陳牧師夫婦活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的人生目標,別人退休,弄孫旅遊,過休閒的生活,或者為了立功留名,埋頭寫書。他們過著天國生活的方式----為基督而活,為別人而活。
這是照在人前的光,引導走天國的路,這是山上之城真正的意思。
結論
你的生活方式如何?你與你的群體是否成為山上之城?把光照在人前?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City on the Hill
By Casting Crowns
VERSE 1:
Did you hear of the city on a hill?
Said one old man to the other
It once shined bright and it would be shining still
But they all started turning on each other
Did you hear of the city on a hill?
Said one old man to the other
It once shined bright and it would be shining still
But they all started turning on each other
VERSE 2:
You see the poets thought the dancers were shallow
And the soldiers thought the poets were weak
And the elders saw the young ones as foolish
And the rich man never heard the poor man speak
You see the poets thought the dancers were shallow
And the soldiers thought the poets were weak
And the elders saw the young ones as foolish
And the rich man never heard the poor man speak
CHORUS:
And one by one they ran away
With their made up minds to leave it all behind
And the light began to fade in the city on a hill
The city on a hill
And one by one they ran away
With their made up minds to leave it all behind
And the light began to fade in the city on a hill
The city on a hill
VERSE 3:
Each one thought that they knew better
But there were different by design
Instead of standing strong together
They let their differences divide
Each one thought that they knew better
But there were different by design
Instead of standing strong together
They let their differences divide
CHORUS 2:
And one by one they ran away
With their made up minds to leave it all behind
And the light began to fade in the city on a hill
The city on a hill
And the world is searchin' still
And one by one they ran away
With their made up minds to leave it all behind
And the light began to fade in the city on a hill
The city on a hill
And the world is searchin' still
BRIDGE:
But it was the rhythm of the dancers that gave the poets life
It was the spirit of the poets that gave the soldiers strength to fight
It was the fire of the young ones, it was the wisdom of the old
It was the story of the poor man that needed be told
But it was the rhythm of the dancers that gave the poets life
It was the spirit of the poets that gave the soldiers strength to fight
It was the fire of the young ones, it was the wisdom of the old
It was the story of the poor man that needed be told
It is the rhythm of the dancers that gives the poets life
It is the spirit of the poets that gives the soldiers strength to fight
It is the fire of the young ones, it is the wisdom of the old
It is the story of the poor man that's needing to be told
It is the spirit of the poets that gives the soldiers strength to fight
It is the fire of the young ones, it is the wisdom of the old
It is the story of the poor man that's needing to be told
CHORUS 3:
One by one, will we run away?
With our made up minds to leave it all behind
As the light begins to fade in the city on a hill?
One by one, will we run away?
With our made up minds to leave it all behind
As the light begins to fade in the city on a hill?
The city on a hill
One by one, will we run away?
With our made up minds to leave it all behind
As the light begins to fade in the city on a hill?
One by one, will we run away?
With our made up minds to leave it all behind
As the light begins to fade in the city on a hill?
The city on a hill
END:
Come home
And the Father's calling still
Come home
To the city on the hill
Come home
Come home
And the Father's calling still
Come home
To the city on the hill
Come home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By Kari Jobe
Every secret, every shame
Every fear, every pain
Live inside the dark
But that's not who we are
We are children of the day
So wake up sleeper, lift your head
We were meant for more than this
Fight the shadows conquer death
Make the most of the time we have left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are the city on a hill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gotta, we gotta, we gotta let the light shine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are the city on a hill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gotta, we gotta, we gotta let the light shine
Let the light shine, let the light shine
We are called to spread the news
Tell the world the simple truth
Jesus came to save, there's freedom in His Name
So let it all break through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are the city on a hill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gotta, we gotta, we gotta let the light shine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are the city on a hill
We are the light of the world
We gotta, we gotta, we gotta let the light shine
Bridge:
We are the light
we are the light
we are the light
So let your light shine brighter.
We are the light
we are the light
we are the light
Jesus, You are the light
You are the light
You are the light
We will let You high and
shine, shine shine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Wednesday, July 27, 2016
敬畏神的父親,詩 111-112
敬畏神的父親
詩篇一百一十一至一百一十二篇
父親節信息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5.06.21
國語堂
引言
1. 父親節快樂!願天下所有的父親蒙恩,作父親是最偉大的事!父親都做了不少的犧牲,謝謝你們,你的孩子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你愛的犧牲,無條件的犧牲,你努力工作,付清所有的賬單,父親節快樂!付清節快樂!
2. 謝謝父親的好榜樣,我可以從你的孩子身上看見你做父親的形象,你的幽默感,你的勤勞,你樂於助人等等的美德,你的孩子都言傳身教地學會了,謝謝父親們!
3. 也謝謝父親的領導,你做了很多聰明、有智慧、果斷的決定,領導家人跟隨主,向前邁進,謝謝你們!
4. 今天的題目是《敬畏神的父親》,經文是稱為雙生詩的詩篇一百一十一篇與詩篇一百一十二篇,這兩首詩是互相關連分不開的。
一、尊榮的男人是有福的
1.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一節,「敬畏耶和華,這人便為有福!」這一句話是形容一個理想的猶太人男人,全章是舊約中受尊榮受敬重的男人之表現,有福的人(blessed)是敬畏耶和華的人!這觀念是扎根於舊約神學的主題,祝福與咒詛是猶太人信仰與生活最主要的觀念,敬畏神的人是有福的,惡人卻是受咒詛的。
2. 新約中馬太福音也是這樣的思想,以八福的宣講開始耶穌公開的事工,「虛心的人有福了!」,卻以「七禍」來結束耶穌三年半的事工,法利賽人的七個禍。而猶太人的文化,與東方榮辱的文化很接近,「尊榮」(honor)不單只是個人的自我形象,更是眾人的肯定,你認為你的妻子敬重你嗎?你的兒女引你為榮嗎?教會的弟兄姊妹、公司的同事、你的朋友尊崇你嗎?這不是你自己說得算就夠了,猶太人的尊榮是從外到內產生的尊榮。
3. 這種的尊榮詩人說是敬畏神的人就有的,他得家人與信仰的群體的尊榮。不單只應用在男人的身上,也應用在女人的身上。箴言三十一章賢德的婦女就是敬畏神的婦女,「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箴三十一 30)所以今天的經文適合每一個人。因為今天是父親節,把這段經文特別送給父親,彼此勸勉!
4. 得尊榮的父親是敬畏神的人,「敬畏」是什麼意思?
第一、敬畏神是懼怕神的意思!懼怕是感性的形容詞,指的是懼怕的感覺。當年以色列人過紅海,紅海分開(參出十四),以色列人走過去,紅海又合起來,把埃及的追兵都淹沒了,「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就敬畏耶和華,又信服他和他的僕人摩西。」(出十四 31)敬畏神、懼怕神是因為認識神是至高無上的神,對神產生畏懼,好像孩子怕父親一樣,如果因為對父親有崇高的看法,這懼怕父親是好的事。
出埃及記二十章,神在西乃山賜下律法,「眾百姓見雷轟、閃電、角聲、山上冒煙,就都發顫,遠遠的站立,對摩西說:「求你和我們說話,我們必聽;不要神和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死亡。」摩西對百姓說:「不要懼怕;因為神降臨是要試驗你們,叫你們時常敬畏他,不至犯罪。」(出二十 18-20)以色列人真的是從心底裡懼怕神,但摩西解釋說,不要怕,因為神降臨是要試驗你們,叫你們時常敬畏祂,不至犯罪,「常敬畏祂」是與「敬畏/懼怕」同一個字,敬畏神的人不敢犯罪。
受人尊榮的父親不怕困難,不怕高山,不怕犧牲,不怕任何的挑戰,不怕人,不怕妻子,不怕孩子,不怕牧師,但他必需怕神,不敢亂來!
若用一句話來形容,受尊榮的男人承認神至高無上的主權,祂是神,祂是主,祂是權威,我不是,這就是十誡的精意,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二十 3)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我要服從祂!
你是不是這樣父親?你的孩子是否說你的主是耶穌?你的小組的群體是否說你的神不是自己,你敬畏耶穌,願意敬祂為第一嗎?
5. 例子:NBA 的球王,史蒂芬科里,是年輕人的偶像,身高六呎三吋,體重一百九十磅,今年廿六歲,當他今年被選為最佳的球員的時候,他說:大家都應該知道我代表的是誰?我是耶穌的代表,每次他投入三分球的時候,他總是拍拍心口,然後手指著天,他的意思是,我的心向著神,這動作是要不斷提醒自己他是為神而活,包括他打球的目的。「因為主耶穌,我今天成了何等樣的人。」
他與許多職業的球員不同,他廿三歲結婚,是一個妻子的丈夫,也不是奉子成婚,或先同居後結婚,女兒是結婚一年之後出生的,這是敬畏神實際的行動表現。因為懼怕神而不敢違背神的命令。
6. 敬畏神的人是「喜愛神人命令的」(詩 112:1),是「遵守神命令的」(詩 111:10),摩西的律法的目的是使人「學習敬畏神」(申 12:19),敬畏神是第一優先!
申命記十七章十四至二十節,神吩咐作以色列王的人,「 只是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因耶和華曾吩咐你們說:『不可再回那條路去。』 他也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也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他登了國位,就要將祭司利未人面前的這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本,存在他那裡,要平生誦讀,好學習敬畏耶和華他的神,謹守遵行這律法書上的一切言語和這些律例,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氣傲,偏左偏右,離了這誡命。這樣,他和他的子孫便可在以色列中,在國位上年長日久。」
我們作父親的也應如此,敬畏神,遵守神的話,尊他為第一,懼怕得罪神。
7. 男人是女人的頭,是一家之主,要帶領妻子、孩子尊神為大,為優先,這樣的丈夫,怎可能得不到妻子的敬重?這樣的父親,怎可能得不到孩子的尊榮?
敬畏神的人,這人是為有福的!敬畏神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8. 例子
楊牧谷牧師在他兒子廿一歲生日的時候,寫了一封信給他,現登在《你欠生命一份神蹟》,他提醒兒子共十件事,#1、#4、#7、#8 如下:
這幾點形容的是敬畏神的男人,你認同嗎?
9.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聰明人,這是智慧書(wisdom literature)的中心思想:
約伯記 28:28 「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
傳道書 12:13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或作:這是眾人的本分)。」
箴言 9:10; 1:7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
這是《智慧的法則》(the principle of wisdom),是舊約的屬靈觀,又是猶太人傳統的基本價值,你想不想做個聰明的父親?想不想是個智慧的人?約伯記、傳道書、箴言、詩篇都同教導我們,「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智慧的開端直譯為「智慧的第一個(first)法則」。
二、敬畏神的父親之表現
1.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告訴我們敬畏神有福的人之生命氣質是什麼,受尊榮的男人生活的表現如何?或有福的表現如何?共三點:
2. 第一,「他的後裔在世必強盛,正直人的後代必要蒙福。」(詩 112:2)敬畏神的男人,首先得福的是他的孩子,不單只孩子,還有孩子的孩子,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一代傳一代,後裔在末後的日子必強盛,這是連鍞反應,影響深遠!
3. 第二、他永不動搖。「他家中有貨物,有錢財,他的公義存到永遠。」(詩 112:3)很多時候,財富帶來敗壞,成功帶來人的驕傲,但敬畏神的男人卻不是這樣,他的人格勝過財富的考驗,他的公義存到永遠,他的公義永不動搖(Righteousness is unshakable.)
在困難日子中,「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發現。」(詩 112:4),敬畏神的人也會有黑暗的日子,有風有雨的時候,敬畏神的人把神放在第一位並不保証永遠都是風平浪靜的日子,或許會失去工作,或許會有疾病,或許有難處,但可以保證敬畏神的人必有光發現,光是引導的意思,光必把黑暗趕走,難過的日子必不永久,黑暗中必有光發現,悲傷中必有喜樂。
例子一;朱伯母今年九十三歲,一生愛主事奉主,認識她已經有四十年,我剛來美國就認識她,敬畏神的婦人,兩個女兒,都敬畏神,最近朱伯母的心臟功能衰竭,但一切其他的器官都正常,而且沒有病沒有痛,思想敏銳,女兒在醫院加護病房隌著她說說話,媽媽知道,女兒也知道,時候差不多了,女兒在流眼淚,捨不得,她是世上都好的媽媽,流淚卻有笑容,她們經過死蔭的幽谷,必有慈光導引,病房之中就是一幅「不動搖」的圖畫!神蹟地,朱伯母好起來,沒多久就出院,上週開始回到教會中敬拜神,「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發現。」
4. 「他必不怕兇惡的信息;他心堅定,倚靠耶和華。他心確定,總不懼怕。」(詩 112:7-8a)兇惡的信息:死亡?房子淹水?失業?客戶不買了?敬畏神的人倚靠神,他心堅定,他心確定,懼怕神的人必不懼怕,不怕兇惡的信息。
例子二:Elisabeth Elliot 是我在學生時代著名的宣教師與作者,上禮拜一,六月十五日,過世,享年八十八歲,葛培理曾說:「她是我們偉大的榜樣!」她第一任的丈夫 Jim Elliot 宣教的時候,被南美歐加印第安人殺害,消息傳回的時候,舉國震驚,「敬畏神的人必不怕兇惡的信息。」她帶著兩歲的女兒回去殺害她丈夫的印第安人當中,向他們傳福音,殺害他丈夫的兇手最後成為那一族人第一位牧師!敬畏神的人,永不動搖,必堅定,必不懼怕,必確定!
5. 第三、敬畏神的人造福身邊的人。「正直人有恩惠,有憐憫,有公義。施恩與人、借貸與人的,這人事情順利;」(詩 112:4-5)「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他的角必被高舉,大有榮耀。」(詩 112:9)
例子:《你欠生命一份神蹟》楊牧谷說:「神跡不是歲首煙花匯演,要叫全城的人嘩然。但生命的神跡的確如煙花,當你願意讓生命迸出耀眼光芒的時候,能叫身旁的人嘩然。」
男人的尊榮不是自己給自己的,不是要求別人給你的,尊榮是你的生命迸出神蹟,叫身旁的人嘩然,造福家庭,造福妻子、造福兒女,造福教會、造福朋友,造福社會,這是有福的人,有尊榮的人,這是敬畏神,敬重神的人帶給身邊的人的影響。
如何成為敬畏神的人?有福的人?生命有神蹟的人?使身旁的人嘩然的人?如何將神放在人生的第一?
三、如何成為敬畏神的人?
1. 詩篇 111 與 112 篇是連體詩,應該一起讀才明白,它們的結構一樣,第一節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開始,原文是哈利路亞!之後兩首詩都有廿二行,是字母詩,從 A 到 Z,廿二個字母,廿二行,一行一個字母開頭,順序排下去,是希伯來文學的精品。
敬畏神是的主題是兩首詩的臍帶,將它們連起來,一百一十一篇結束的時候,「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111:10),一百一十二篇開始,「敬畏耶和華,甚喜愛他命令的,這人便為有福!」(112:1)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是敬畏神有福受尊榮的人之生活表現:
1. 他的後裔強盛;
2. 他不動搖,富貴的時候與黑暗的時候同樣堅定;
3. 他有恩惠憐憫好施捨,使身旁的人得福。
詩篇一百一十一篇是首讚詩,述說神的作為與神的本性,詩篇一百一十二篇敬畏神的人每一種表現都包含在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神的作為與本性之內。
我們首先把詩篇一百一十一篇讀一遍:
詩篇一百一十一篇告訴我們敬畏神的表現從何而來?為什麼敬畏神的人之表現是這樣?我們的表現是從耶和華的作為與屬性而來:
1.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一節敬畏神的人之尊榮(honorable)是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第三節:「耶和華所行的是尊榮」而來。
2.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三節敬畏神的人之公義存到永遠是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第三節:「耶和華的公義存到永遠」而來。
3.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四節敬畏神的人有恩惠有憐憫是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第四節:「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而來。
4.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六至八節敬畏神的人永不動搖,不怕兇惡的信息;他心堅定,他心確定,總不懼怕,是從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第七至八節:「耶和華是永永遠遠堅定的」而來。
5.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九節敬畏神的人他的仁義存到永遠,他的角必被高舉,大有榮耀。是因為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第六、九節:「耶和華他向百姓顯出大能的作為,向百姓施行救贖,命定他的約,直到永遠」而來。
6. 詩篇一百一十一篇雙子詩告訴我們「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的真實意思。一百一十二篇描寫敬畏神的人的表現正是十百一十一篇耶和華的表現,當你敬畏神的時候,將神放在第一位的時候,守神的命令的時候,懼怕神的時候,一種奇妙的轉移卜就會發生,敬畏神的人會愈來愈像神,有神的傳承與強盛,有神的不動搖之屬性,有神的慷慨,你的生命成為神蹟,祝福身旁所有的人。
7. 做父親不容易,我們大多數人是第一代的基督徒,從小長大都不是這樣的教導中成長,甚至我們原生家庭受到不少的傷害,我們本身是受傷的人,我們從那裡知道如何做個好父親?懂得慷慨?懂得憐憫?懂得恩惠?好父親的這些品格從何而來?
詩篇一百一十一至一百一十二篇告訴我們,這些的品格從敬畏神而來,敬畏神的人自然產生轉移,神一切美好的作為慢慢轉移在我們的身上。
8. 哈利路亞!「我要在正直人的大會中,並公會中,一心稱謝耶和華。」(詩 111:1b)敬畏神的男人敬拜神,與正直人的群體,在公開的埸合中,一心一意稱謝耶和華,全心全意的敬拜祂,尊神為優先,尊神為大,這樣的敬拜會改變的我們的生命,神美好的屬性轉移到我們的身上。
9. 一九九七年十月四日,福遍教會開始聚會之後四個月,二十多位福遍的男人,參加了華盛頓國家廣場上舉行基督徒男仕的嚴肅會,超過三百萬男人參加,我們認罪悔改,尊神為大。我們都成了兄弟,雖然我不敢說我們都成了好父親,但男人願意全心全意敬拜神的時候,我們的生命都會改變,有神的美好與屬性,敬畏神的父親都是好父親!
10. 「耶和華的作為本為大;凡喜愛的都必考察。」(詩 111:2),「考察」是「研究」(study)的意思,我們要仔細去研究神的作為,祂本為大的屬性,不是隨意去了解,私意去了解,而是認真的去觀看,觀察神做事的方法,學習神的屬性。
所以如何作個尊榮的父親?敬畏神,尊神為第一!
如何敬畏神?遵守祂的命命,全心全意的敬拜祂,好好的讀聖經,好好的默想,思念神的作為,這樣轉移就會發生,你的品格會改變,你會成為一個好父親,因為你學會了敬畏神。
結論
從《守約我者》的會議中,我學識了這一首歌:《The Family Prayer Song》至於我和我的家必定事奉神!
Come and fill our home with your presence
You alone are worthy of our reverence
As for me and my house
we will serve the Lord (3)
We will serve the Lord.
Lord we vow to live holy
Bowing our knees to you only
As for me and my house
we will serve the Lord (3)
We will serve the Lord.
Staying together praying together
Any storm we can weather
Trusting in God's Word
As for me and my house
we will serve the Lord (3)
We will serve the Lord.
阿們!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詩篇一百一十一至一百一十二篇
父親節信息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5.06.21
國語堂
引言
1. 父親節快樂!願天下所有的父親蒙恩,作父親是最偉大的事!父親都做了不少的犧牲,謝謝你們,你的孩子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你愛的犧牲,無條件的犧牲,你努力工作,付清所有的賬單,父親節快樂!付清節快樂!
2. 謝謝父親的好榜樣,我可以從你的孩子身上看見你做父親的形象,你的幽默感,你的勤勞,你樂於助人等等的美德,你的孩子都言傳身教地學會了,謝謝父親們!
3. 也謝謝父親的領導,你做了很多聰明、有智慧、果斷的決定,領導家人跟隨主,向前邁進,謝謝你們!
4. 今天的題目是《敬畏神的父親》,經文是稱為雙生詩的詩篇一百一十一篇與詩篇一百一十二篇,這兩首詩是互相關連分不開的。
一、尊榮的男人是有福的
1.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一節,「敬畏耶和華,這人便為有福!」這一句話是形容一個理想的猶太人男人,全章是舊約中受尊榮受敬重的男人之表現,有福的人(blessed)是敬畏耶和華的人!這觀念是扎根於舊約神學的主題,祝福與咒詛是猶太人信仰與生活最主要的觀念,敬畏神的人是有福的,惡人卻是受咒詛的。
2. 新約中馬太福音也是這樣的思想,以八福的宣講開始耶穌公開的事工,「虛心的人有福了!」,卻以「七禍」來結束耶穌三年半的事工,法利賽人的七個禍。而猶太人的文化,與東方榮辱的文化很接近,「尊榮」(honor)不單只是個人的自我形象,更是眾人的肯定,你認為你的妻子敬重你嗎?你的兒女引你為榮嗎?教會的弟兄姊妹、公司的同事、你的朋友尊崇你嗎?這不是你自己說得算就夠了,猶太人的尊榮是從外到內產生的尊榮。
3. 這種的尊榮詩人說是敬畏神的人就有的,他得家人與信仰的群體的尊榮。不單只應用在男人的身上,也應用在女人的身上。箴言三十一章賢德的婦女就是敬畏神的婦女,「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箴三十一 30)所以今天的經文適合每一個人。因為今天是父親節,把這段經文特別送給父親,彼此勸勉!
4. 得尊榮的父親是敬畏神的人,「敬畏」是什麼意思?
第一、敬畏神是懼怕神的意思!懼怕是感性的形容詞,指的是懼怕的感覺。當年以色列人過紅海,紅海分開(參出十四),以色列人走過去,紅海又合起來,把埃及的追兵都淹沒了,「以色列人看見耶和華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就敬畏耶和華,又信服他和他的僕人摩西。」(出十四 31)敬畏神、懼怕神是因為認識神是至高無上的神,對神產生畏懼,好像孩子怕父親一樣,如果因為對父親有崇高的看法,這懼怕父親是好的事。
出埃及記二十章,神在西乃山賜下律法,「眾百姓見雷轟、閃電、角聲、山上冒煙,就都發顫,遠遠的站立,對摩西說:「求你和我們說話,我們必聽;不要神和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死亡。」摩西對百姓說:「不要懼怕;因為神降臨是要試驗你們,叫你們時常敬畏他,不至犯罪。」(出二十 18-20)以色列人真的是從心底裡懼怕神,但摩西解釋說,不要怕,因為神降臨是要試驗你們,叫你們時常敬畏祂,不至犯罪,「常敬畏祂」是與「敬畏/懼怕」同一個字,敬畏神的人不敢犯罪。
受人尊榮的父親不怕困難,不怕高山,不怕犧牲,不怕任何的挑戰,不怕人,不怕妻子,不怕孩子,不怕牧師,但他必需怕神,不敢亂來!
若用一句話來形容,受尊榮的男人承認神至高無上的主權,祂是神,祂是主,祂是權威,我不是,這就是十誡的精意,第一誡:「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二十 3)耶和華是唯一的真神,我要服從祂!
你是不是這樣父親?你的孩子是否說你的主是耶穌?你的小組的群體是否說你的神不是自己,你敬畏耶穌,願意敬祂為第一嗎?
5. 例子:NBA 的球王,史蒂芬科里,是年輕人的偶像,身高六呎三吋,體重一百九十磅,今年廿六歲,當他今年被選為最佳的球員的時候,他說:大家都應該知道我代表的是誰?我是耶穌的代表,每次他投入三分球的時候,他總是拍拍心口,然後手指著天,他的意思是,我的心向著神,這動作是要不斷提醒自己他是為神而活,包括他打球的目的。「因為主耶穌,我今天成了何等樣的人。」
他與許多職業的球員不同,他廿三歲結婚,是一個妻子的丈夫,也不是奉子成婚,或先同居後結婚,女兒是結婚一年之後出生的,這是敬畏神實際的行動表現。因為懼怕神而不敢違背神的命令。
6. 敬畏神的人是「喜愛神人命令的」(詩 112:1),是「遵守神命令的」(詩 111:10),摩西的律法的目的是使人「學習敬畏神」(申 12:19),敬畏神是第一優先!
申命記十七章十四至二十節,神吩咐作以色列王的人,「 只是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因耶和華曾吩咐你們說:『不可再回那條路去。』 他也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也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他登了國位,就要將祭司利未人面前的這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本,存在他那裡,要平生誦讀,好學習敬畏耶和華他的神,謹守遵行這律法書上的一切言語和這些律例,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氣傲,偏左偏右,離了這誡命。這樣,他和他的子孫便可在以色列中,在國位上年長日久。」
我們作父親的也應如此,敬畏神,遵守神的話,尊他為第一,懼怕得罪神。
7. 男人是女人的頭,是一家之主,要帶領妻子、孩子尊神為大,為優先,這樣的丈夫,怎可能得不到妻子的敬重?這樣的父親,怎可能得不到孩子的尊榮?
敬畏神的人,這人是為有福的!敬畏神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8. 例子
楊牧谷牧師在他兒子廿一歲生日的時候,寫了一封信給他,現登在《你欠生命一份神蹟》,他提醒兒子共十件事,#1、#4、#7、#8 如下:
這幾點形容的是敬畏神的男人,你認同嗎?
9.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凡遵行他命令的是聰明人,這是智慧書(wisdom literature)的中心思想:
約伯記 28:28 「敬畏主就是智慧;遠離惡便是聰明。」
傳道書 12:13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或作:這是眾人的本分)。」
箴言 9:10; 1:7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
這是《智慧的法則》(the principle of wisdom),是舊約的屬靈觀,又是猶太人傳統的基本價值,你想不想做個聰明的父親?想不想是個智慧的人?約伯記、傳道書、箴言、詩篇都同教導我們,「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智慧的開端直譯為「智慧的第一個(first)法則」。
二、敬畏神的父親之表現
1.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告訴我們敬畏神有福的人之生命氣質是什麼,受尊榮的男人生活的表現如何?或有福的表現如何?共三點:
2. 第一,「他的後裔在世必強盛,正直人的後代必要蒙福。」(詩 112:2)敬畏神的男人,首先得福的是他的孩子,不單只孩子,還有孩子的孩子,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一代傳一代,後裔在末後的日子必強盛,這是連鍞反應,影響深遠!
3. 第二、他永不動搖。「他家中有貨物,有錢財,他的公義存到永遠。」(詩 112:3)很多時候,財富帶來敗壞,成功帶來人的驕傲,但敬畏神的男人卻不是這樣,他的人格勝過財富的考驗,他的公義存到永遠,他的公義永不動搖(Righteousness is unshakable.)
在困難日子中,「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發現。」(詩 112:4),敬畏神的人也會有黑暗的日子,有風有雨的時候,敬畏神的人把神放在第一位並不保証永遠都是風平浪靜的日子,或許會失去工作,或許會有疾病,或許有難處,但可以保證敬畏神的人必有光發現,光是引導的意思,光必把黑暗趕走,難過的日子必不永久,黑暗中必有光發現,悲傷中必有喜樂。
例子一;朱伯母今年九十三歲,一生愛主事奉主,認識她已經有四十年,我剛來美國就認識她,敬畏神的婦人,兩個女兒,都敬畏神,最近朱伯母的心臟功能衰竭,但一切其他的器官都正常,而且沒有病沒有痛,思想敏銳,女兒在醫院加護病房隌著她說說話,媽媽知道,女兒也知道,時候差不多了,女兒在流眼淚,捨不得,她是世上都好的媽媽,流淚卻有笑容,她們經過死蔭的幽谷,必有慈光導引,病房之中就是一幅「不動搖」的圖畫!神蹟地,朱伯母好起來,沒多久就出院,上週開始回到教會中敬拜神,「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發現。」
4. 「他必不怕兇惡的信息;他心堅定,倚靠耶和華。他心確定,總不懼怕。」(詩 112:7-8a)兇惡的信息:死亡?房子淹水?失業?客戶不買了?敬畏神的人倚靠神,他心堅定,他心確定,懼怕神的人必不懼怕,不怕兇惡的信息。
例子二:Elisabeth Elliot 是我在學生時代著名的宣教師與作者,上禮拜一,六月十五日,過世,享年八十八歲,葛培理曾說:「她是我們偉大的榜樣!」她第一任的丈夫 Jim Elliot 宣教的時候,被南美歐加印第安人殺害,消息傳回的時候,舉國震驚,「敬畏神的人必不怕兇惡的信息。」她帶著兩歲的女兒回去殺害她丈夫的印第安人當中,向他們傳福音,殺害他丈夫的兇手最後成為那一族人第一位牧師!敬畏神的人,永不動搖,必堅定,必不懼怕,必確定!
5. 第三、敬畏神的人造福身邊的人。「正直人有恩惠,有憐憫,有公義。施恩與人、借貸與人的,這人事情順利;」(詩 112:4-5)「他施捨錢財,賙濟貧窮;他的仁義存到永遠。他的角必被高舉,大有榮耀。」(詩 112:9)
例子:《你欠生命一份神蹟》楊牧谷說:「神跡不是歲首煙花匯演,要叫全城的人嘩然。但生命的神跡的確如煙花,當你願意讓生命迸出耀眼光芒的時候,能叫身旁的人嘩然。」
男人的尊榮不是自己給自己的,不是要求別人給你的,尊榮是你的生命迸出神蹟,叫身旁的人嘩然,造福家庭,造福妻子、造福兒女,造福教會、造福朋友,造福社會,這是有福的人,有尊榮的人,這是敬畏神,敬重神的人帶給身邊的人的影響。
如何成為敬畏神的人?有福的人?生命有神蹟的人?使身旁的人嘩然的人?如何將神放在人生的第一?
三、如何成為敬畏神的人?
1. 詩篇 111 與 112 篇是連體詩,應該一起讀才明白,它們的結構一樣,第一節以「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開始,原文是哈利路亞!之後兩首詩都有廿二行,是字母詩,從 A 到 Z,廿二個字母,廿二行,一行一個字母開頭,順序排下去,是希伯來文學的精品。
敬畏神是的主題是兩首詩的臍帶,將它們連起來,一百一十一篇結束的時候,「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111:10),一百一十二篇開始,「敬畏耶和華,甚喜愛他命令的,這人便為有福!」(112:1)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是敬畏神有福受尊榮的人之生活表現:
1. 他的後裔強盛;
2. 他不動搖,富貴的時候與黑暗的時候同樣堅定;
3. 他有恩惠憐憫好施捨,使身旁的人得福。
詩篇一百一十一篇是首讚詩,述說神的作為與神的本性,詩篇一百一十二篇敬畏神的人每一種表現都包含在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神的作為與本性之內。
我們首先把詩篇一百一十一篇讀一遍:
詩篇一百一十一篇告訴我們敬畏神的表現從何而來?為什麼敬畏神的人之表現是這樣?我們的表現是從耶和華的作為與屬性而來:
1.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一節敬畏神的人之尊榮(honorable)是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第三節:「耶和華所行的是尊榮」而來。
2.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三節敬畏神的人之公義存到永遠是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第三節:「耶和華的公義存到永遠」而來。
3.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四節敬畏神的人有恩惠有憐憫是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第四節:「耶和華有恩惠有憐憫」而來。
4.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六至八節敬畏神的人永不動搖,不怕兇惡的信息;他心堅定,他心確定,總不懼怕,是從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第七至八節:「耶和華是永永遠遠堅定的」而來。
5. 詩篇一百一十二篇第九節敬畏神的人他的仁義存到永遠,他的角必被高舉,大有榮耀。是因為詩篇一百一十一篇第六、九節:「耶和華他向百姓顯出大能的作為,向百姓施行救贖,命定他的約,直到永遠」而來。
6. 詩篇一百一十一篇雙子詩告訴我們「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的真實意思。一百一十二篇描寫敬畏神的人的表現正是十百一十一篇耶和華的表現,當你敬畏神的時候,將神放在第一位的時候,守神的命令的時候,懼怕神的時候,一種奇妙的轉移卜就會發生,敬畏神的人會愈來愈像神,有神的傳承與強盛,有神的不動搖之屬性,有神的慷慨,你的生命成為神蹟,祝福身旁所有的人。
7. 做父親不容易,我們大多數人是第一代的基督徒,從小長大都不是這樣的教導中成長,甚至我們原生家庭受到不少的傷害,我們本身是受傷的人,我們從那裡知道如何做個好父親?懂得慷慨?懂得憐憫?懂得恩惠?好父親的這些品格從何而來?
詩篇一百一十一至一百一十二篇告訴我們,這些的品格從敬畏神而來,敬畏神的人自然產生轉移,神一切美好的作為慢慢轉移在我們的身上。
8. 哈利路亞!「我要在正直人的大會中,並公會中,一心稱謝耶和華。」(詩 111:1b)敬畏神的男人敬拜神,與正直人的群體,在公開的埸合中,一心一意稱謝耶和華,全心全意的敬拜祂,尊神為優先,尊神為大,這樣的敬拜會改變的我們的生命,神美好的屬性轉移到我們的身上。
9. 一九九七年十月四日,福遍教會開始聚會之後四個月,二十多位福遍的男人,參加了華盛頓國家廣場上舉行基督徒男仕的嚴肅會,超過三百萬男人參加,我們認罪悔改,尊神為大。我們都成了兄弟,雖然我不敢說我們都成了好父親,但男人願意全心全意敬拜神的時候,我們的生命都會改變,有神的美好與屬性,敬畏神的父親都是好父親!
10. 「耶和華的作為本為大;凡喜愛的都必考察。」(詩 111:2),「考察」是「研究」(study)的意思,我們要仔細去研究神的作為,祂本為大的屬性,不是隨意去了解,私意去了解,而是認真的去觀看,觀察神做事的方法,學習神的屬性。
所以如何作個尊榮的父親?敬畏神,尊神為第一!
如何敬畏神?遵守祂的命命,全心全意的敬拜祂,好好的讀聖經,好好的默想,思念神的作為,這樣轉移就會發生,你的品格會改變,你會成為一個好父親,因為你學會了敬畏神。
結論
從《守約我者》的會議中,我學識了這一首歌:《The Family Prayer Song》至於我和我的家必定事奉神!
Come and fill our home with your presence
You alone are worthy of our reverence
As for me and my house
we will serve the Lord (3)
We will serve the Lord.
Lord we vow to live holy
Bowing our knees to you only
As for me and my house
we will serve the Lord (3)
We will serve the Lord.
Staying together praying together
Any storm we can weather
Trusting in God's Word
As for me and my house
we will serve the Lord (3)
We will serve the Lord.
阿們!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Tuesday, July 26, 2016
迦勒的故事,《約書亞系列十》,書 14:6-15
迦勒的故事
約書亞記十四章六至十五節
《約書亞系列十》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3.09.21
金色年華長輩退修會
引言
1. 歡迎各位大哥大姊光臨福遍中國教會,今天我們三百多位長輩從四個不同的教會而來,我們主內一家親,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2. 潘德牧師、劉麗明姊妹、孫威令長老、沈忠臣弟兄、吳君惠妹姊、文洛弟兄都是福遍教會忠心服侍長輩的同工,我們充心的感謝他們。
3. 今天我想以迦勒的故事來勉勵各位長輩,他的故事記載在舊約約書亞記十四章六至十五。
6 那時,猶大人來到吉甲見約書亞,有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對約書亞說:「耶和華在加低斯巴尼亞指著我與你對神人摩西所說的話,你都知道了。
7 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從加低斯巴尼亞打發我窺探這地,那時我正四十歲;我按著心意回報他。
8 然而,同我上去的眾弟兄使百姓的心消化;但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
9 當日摩西起誓說:『你腳所踏之地定要歸你和你的子孫永遠為業,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
10 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其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
11 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
12 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裡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
13 於是約書亞為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祝福,將希伯崙給他為業。
14 所以希伯崙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15 希伯崙從前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4. 迦勒年八十五歲,比我們當中不少的長輩還大,但他身體強壯與四十歲時一樣,我們今天很少看見八十五歲的人強壯如同四十歲一樣,可能當年的人比較長命,可以活到一百至一百二十歲,所以八十五歲就好像六十歲一樣,雖然如此,迦勒仍然是了不起,八十五歲(今天的六十歲),已經是退休之年,我們當中有不少六十歲的人已經退休了,辛辛苦苦工作四十年,可能我們都認為迦勒應該退休了,享享清福,還人趁身體還健康,出去旅遊一下,遊山水,中國人喜歡弄孫為樂,催兒女趕快生個小孩,好讓老人能滿足,或者種種菜,做做運動,健身操、回春操,可以多活幾年,長生不老!是不是應該這樣?
5. 八十五歲的迦勒,生在埃及是埃及人的奴隸,四十七年前跟隨摩西出埃及,當年他三十八歲,親眼目睹神奇妙的作為,十災、紅海分開、以色列人走在趕地上、之後紅海又在合起來,把埃及的追兵淹死,他來到西乃山,成為第一代的以色列人從神那裡得了律法,當以色列人來到加低斯巴尼亞的時候,迦勒剛滿四十歲,迦勒被選為十二個探子之一,要窺探一下迦南的實情。
迦勒發現迦南的確是極美之地,正如摩西所說一樣,一點也沒有錯的好地方,但是當地卻住滿了巨人,兇悍難惹,城堅難攻,全會眾立時害怕,哭號喧嚷,向摩西發怨言,「為什麼神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巴不得我們死在埃及地好了!」
6. 十二個棎子中只有約書亞與迦勒兩個人對神有信心,相信有耶和華同在,並不害怕,這是四十五年前的事。
結果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一共四十年的時間,全會眾不信的一代都死在曠野,因為他們藐視神。但請注意神如何說這一位迦勒,「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什麼心志?)專一跟從我。」(民十四 24)
那時迦勒四十歲,正如我們現在廿歲的時候,年輕有為,迦勒就立定心志,專一的跟隨神。
於是神應許迦勒,領他進他所窺探過的那地,希伯崙,並賜那地給他與他的後裔為產業。這是超凡的應許,因為迦勒本來並不是希伯來人,他是屬於基尼洗族,是迦南人,不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不是十二支派的任何一個支派,本是沒有分地的資格的人,卻蒙神的恩典,現得分地為業。
7. 在加低斯尼亞之後,以色列人在曠野繼續漂流了三十八年,之後進了迦南,七年的時間,征服了迦南地兇悍的居,迦勒跟隨摩西、約書亞,爭戰了田十五年,分地的時候,九個半支派分在約但河西面,兩個半支派分在約但河的東面,但是十二支派只是願意停留在平原舒適的地方,不願意去山地把迦南的餘民趕出去,得神所應許迦南全地為業,這裡就好了,夠了,何必再動呢?
8. 今天我們的心態也是如此,信耶穌上上教會,就夠了,何必那麼認真,又讀經、又禱告,那麽辛苦,幹嗎?在水淺的地方玩玩,既安全又舒服,何必到水深的地方?
神應許將迦南全地賜給以色列人,但以色列卻安於現狀,在平原的地方停下來,並沒有去領受神豐富的應許!在淺水的地方,容易的地方,流連,不願意開到水深之處,多麽可悲!
迦勒卻不一樣!
9. 八十五歲的迦勒對約書亞說:「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裡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書十四 12)
將這山給我,這山是神四十五年前應許迦勒的,他沒有忘記,沒有滿足於現狀,他努力要得神的應許,你呢?
「我已經六十歲了,還能做什麼?一生努力夠了!神的應許留給年青人吧!」你是不是這樣心態?
10. 將這山給我!這座山是什麼的山?
例子一:
八零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於,一位退休七十歲的老先生,鄞先生,把自己奉獻給神,他一生做生意非常成功,八二年他開始回去中國,幫助教會重建,把自己一生的積蓄捐給中國教會,錢用完之後,把做醫生的兒子的錢也拿過來奉獻,八十七歲的時候死在中國,我有幸跟隨他八三、八四年進入浙江省,拜訪當地的教會,親眼見証老先生迦勒的心志。這是老先生要得的山!
例子二:
昆華老師,七十歲從工作退休下來的第二天,就你來教會上班,作義務的傳道,每天都來,負責教會的門徒訓練,將這山給我!
例子三:
楊伯伯今年八十多歲,卻天天來教會作義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盡心盡力,從早到晚,任勞任怨,將這山給我!
11. 迦勒要的是神天天的同在,天天經歷神,人生很短暫,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在這些餘下的日子中,你追求的是什麼?
有些人追求養生之道,希望長生不老,健康的講座是最受歡迎的,如何吃得好才能長命百歲,做什麼運動才能活得長一些。
當別人說,「你一點不像八十歲!像六十五歲一樣!」你高興了不得,幾天睡不著,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才怪!八十歲就是八十歲,歲數不會減少的!只會增加,人生活著不是為了活得更長一點,時候到了,該走就要走,一點也不能改變!
你餘下的人生追求的是什麼?
若你追求的是神的應許,神的同在,這才是豐盛美好的生命!
結論
1. 福遍的長輩們,參加面的門徒訓練非常多,有五、六十人。年紀大還學得來嗎?學得來!讀經,禱告是所有基督徒的權利,你也可以的。將這山給我!
2. 養生之道是好事,但不要太過份,活長一點是為了活出更豐盛的生命,將這山給我!
3. 學習的東西,得神的應許,六十歲學開車,七十歲學游泳,學演講,學插花!長輩學上,學電腦,學上網去聽講道!
4. 但願我們都有迦勒的心志,不害怕,追求神的同在與恩典,將這山給我,在這年老的時候,更上一層樓。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約書亞記十四章六至十五節
《約書亞系列十》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3.09.21
金色年華長輩退修會
引言
1. 歡迎各位大哥大姊光臨福遍中國教會,今天我們三百多位長輩從四個不同的教會而來,我們主內一家親,歡迎!歡迎!熱烈歡迎!
2. 潘德牧師、劉麗明姊妹、孫威令長老、沈忠臣弟兄、吳君惠妹姊、文洛弟兄都是福遍教會忠心服侍長輩的同工,我們充心的感謝他們。
3. 今天我想以迦勒的故事來勉勵各位長輩,他的故事記載在舊約約書亞記十四章六至十五。
6 那時,猶大人來到吉甲見約書亞,有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對約書亞說:「耶和華在加低斯巴尼亞指著我與你對神人摩西所說的話,你都知道了。
7 耶和華的僕人摩西從加低斯巴尼亞打發我窺探這地,那時我正四十歲;我按著心意回報他。
8 然而,同我上去的眾弟兄使百姓的心消化;但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
9 當日摩西起誓說:『你腳所踏之地定要歸你和你的子孫永遠為業,因為你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
10 自從耶和華對摩西說這話的時候,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使我存活這四十五年;其間以色列人在曠野行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
11 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
12 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裡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
13 於是約書亞為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祝福,將希伯崙給他為業。
14 所以希伯崙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15 希伯崙從前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4. 迦勒年八十五歲,比我們當中不少的長輩還大,但他身體強壯與四十歲時一樣,我們今天很少看見八十五歲的人強壯如同四十歲一樣,可能當年的人比較長命,可以活到一百至一百二十歲,所以八十五歲就好像六十歲一樣,雖然如此,迦勒仍然是了不起,八十五歲(今天的六十歲),已經是退休之年,我們當中有不少六十歲的人已經退休了,辛辛苦苦工作四十年,可能我們都認為迦勒應該退休了,享享清福,還人趁身體還健康,出去旅遊一下,遊山水,中國人喜歡弄孫為樂,催兒女趕快生個小孩,好讓老人能滿足,或者種種菜,做做運動,健身操、回春操,可以多活幾年,長生不老!是不是應該這樣?
5. 八十五歲的迦勒,生在埃及是埃及人的奴隸,四十七年前跟隨摩西出埃及,當年他三十八歲,親眼目睹神奇妙的作為,十災、紅海分開、以色列人走在趕地上、之後紅海又在合起來,把埃及的追兵淹死,他來到西乃山,成為第一代的以色列人從神那裡得了律法,當以色列人來到加低斯巴尼亞的時候,迦勒剛滿四十歲,迦勒被選為十二個探子之一,要窺探一下迦南的實情。
迦勒發現迦南的確是極美之地,正如摩西所說一樣,一點也沒有錯的好地方,但是當地卻住滿了巨人,兇悍難惹,城堅難攻,全會眾立時害怕,哭號喧嚷,向摩西發怨言,「為什麼神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巴不得我們死在埃及地好了!」
6. 十二個棎子中只有約書亞與迦勒兩個人對神有信心,相信有耶和華同在,並不害怕,這是四十五年前的事。
結果以色列人在曠野漂流一共四十年的時間,全會眾不信的一代都死在曠野,因為他們藐視神。但請注意神如何說這一位迦勒,「惟獨我的僕人迦勒,因他另有一個心志,(什麼心志?)專一跟從我。」(民十四 24)
那時迦勒四十歲,正如我們現在廿歲的時候,年輕有為,迦勒就立定心志,專一的跟隨神。
於是神應許迦勒,領他進他所窺探過的那地,希伯崙,並賜那地給他與他的後裔為產業。這是超凡的應許,因為迦勒本來並不是希伯來人,他是屬於基尼洗族,是迦南人,不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不是十二支派的任何一個支派,本是沒有分地的資格的人,卻蒙神的恩典,現得分地為業。
7. 在加低斯尼亞之後,以色列人在曠野繼續漂流了三十八年,之後進了迦南,七年的時間,征服了迦南地兇悍的居,迦勒跟隨摩西、約書亞,爭戰了田十五年,分地的時候,九個半支派分在約但河西面,兩個半支派分在約但河的東面,但是十二支派只是願意停留在平原舒適的地方,不願意去山地把迦南的餘民趕出去,得神所應許迦南全地為業,這裡就好了,夠了,何必再動呢?
8. 今天我們的心態也是如此,信耶穌上上教會,就夠了,何必那麼認真,又讀經、又禱告,那麽辛苦,幹嗎?在水淺的地方玩玩,既安全又舒服,何必到水深的地方?
神應許將迦南全地賜給以色列人,但以色列卻安於現狀,在平原的地方停下來,並沒有去領受神豐富的應許!在淺水的地方,容易的地方,流連,不願意開到水深之處,多麽可悲!
迦勒卻不一樣!
9. 八十五歲的迦勒對約書亞說:「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裡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他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書十四 12)
將這山給我,這山是神四十五年前應許迦勒的,他沒有忘記,沒有滿足於現狀,他努力要得神的應許,你呢?
「我已經六十歲了,還能做什麼?一生努力夠了!神的應許留給年青人吧!」你是不是這樣心態?
10. 將這山給我!這座山是什麼的山?
例子一:
八零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於,一位退休七十歲的老先生,鄞先生,把自己奉獻給神,他一生做生意非常成功,八二年他開始回去中國,幫助教會重建,把自己一生的積蓄捐給中國教會,錢用完之後,把做醫生的兒子的錢也拿過來奉獻,八十七歲的時候死在中國,我有幸跟隨他八三、八四年進入浙江省,拜訪當地的教會,親眼見証老先生迦勒的心志。這是老先生要得的山!
例子二:
昆華老師,七十歲從工作退休下來的第二天,就你來教會上班,作義務的傳道,每天都來,負責教會的門徒訓練,將這山給我!
例子三:
楊伯伯今年八十多歲,卻天天來教會作義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盡心盡力,從早到晚,任勞任怨,將這山給我!
11. 迦勒要的是神天天的同在,天天經歷神,人生很短暫,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在這些餘下的日子中,你追求的是什麼?
有些人追求養生之道,希望長生不老,健康的講座是最受歡迎的,如何吃得好才能長命百歲,做什麼運動才能活得長一些。
當別人說,「你一點不像八十歲!像六十五歲一樣!」你高興了不得,幾天睡不著,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才怪!八十歲就是八十歲,歲數不會減少的!只會增加,人生活著不是為了活得更長一點,時候到了,該走就要走,一點也不能改變!
你餘下的人生追求的是什麼?
若你追求的是神的應許,神的同在,這才是豐盛美好的生命!
結論
1. 福遍的長輩們,參加面的門徒訓練非常多,有五、六十人。年紀大還學得來嗎?學得來!讀經,禱告是所有基督徒的權利,你也可以的。將這山給我!
2. 養生之道是好事,但不要太過份,活長一點是為了活出更豐盛的生命,將這山給我!
3. 學習的東西,得神的應許,六十歲學開車,七十歲學游泳,學演講,學插花!長輩學上,學電腦,學上網去聽講道!
4. 但願我們都有迦勒的心志,不害怕,追求神的同在與恩典,將這山給我,在這年老的時候,更上一層樓。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邁開征戰步伐,《約書亞記系列五》,書 5:1-15
邁開征戰步伐
約書亞記第五章一至十五節
《約書亞記系列五》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5.10.11
粵語堂
引言
1. 耶利哥之戰就在眼前(書六),征服迦南一連串的戰爭即將揭幕,以色列人過了約但河,在吉甲停留,準備戰爭的開始。
2. 一切看來好景一遍,敵人不戰而栗,聞風喪胆,「約但河西亞摩利人的諸王和靠海迦南人的諸王,聽見耶和華在以色列人前面使約但河的水乾了,等到我們過去,他們的心因以色列人的緣故就消化了,不再有膽氣。」(五 1)
在耶利哥的平原,敵人看到一個無私的、合一的、聽命的神的子民,他們的心就消化了(沉下去),不再有膽氣(沒氣的意思)。
3. 看起來好像很容易(Everything looks so easy.)!
在人生的戰場上,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人生一帆風順,
等一下,出戰之前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弄清楚:
屬靈的準備,整頓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Get right with God),調整他們過去和神出了問題的關係,穿上新的戰衣,整裝出發。
在任何人生的戰場中,屬靈的預備是極重要的事!你和神的關係決定勝負!你相信嗎?
4. 經過四十年的曠野生活,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並不良好,甚至是甚差,極需要整頓,才能征服迦南,得地為業。
以色列人過去曠野的歷史是慘痛的歷史,在開戰之前,以色列人要重整過去與神破損了的關係,這關係決定戰爭的勝負。這是為什麽以色列人在第四章過約但河之後、第六章攻打耶利哥城之前,第五章記載了三件準備上戰場的事,這三件事都是屬靈上的預備,要重整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因為這關係是出戰得勝的關鍵。
5. 你和神的關係如何呢?在人生的戰場上,我們與神的關係決定勝負!在人際關係的戰場上、養育下一代的戰場上、在工作的戰場上,表面看來是靠我們的努力與併搏,甚至有人認為是靠運氣,好像以色列人出征,攻打迦南一樣,一般人的想法打仗是靠實力: overwhelming force、先進的武器、精明的領袖、孫子的兵法、週詳的計劃、加上上天賜給的氣運…
我們靠的是知識、人脉、經濟的力能、健康的身體、敏鋭的思想、努力去併搏、再加上上帝的祝福,我們就是人生的得勝者。
約書亞記卻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打仗最重要的我們與神有正確的關係,這關係決定勝負。約書亞的故事重重複複地強調這個主題,讓我們一同檢討一下我們打仗的策略,我們和神的關係是否正常?正常的關係究竟應該是怎麽樣的?
三、過去是求神庇護我的仗,如今我順命打神的仗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約書亞記第五章一至十五節
《約書亞記系列五》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5.10.11
粵語堂
引言
1. 耶利哥之戰就在眼前(書六),征服迦南一連串的戰爭即將揭幕,以色列人過了約但河,在吉甲停留,準備戰爭的開始。
2. 一切看來好景一遍,敵人不戰而栗,聞風喪胆,「約但河西亞摩利人的諸王和靠海迦南人的諸王,聽見耶和華在以色列人前面使約但河的水乾了,等到我們過去,他們的心因以色列人的緣故就消化了,不再有膽氣。」(五 1)
在耶利哥的平原,敵人看到一個無私的、合一的、聽命的神的子民,他們的心就消化了(沉下去),不再有膽氣(沒氣的意思)。
3. 看起來好像很容易(Everything looks so easy.)!
在人生的戰場上,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人生一帆風順,
等一下,出戰之前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要弄清楚:
屬靈的準備,整頓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Get right with God),調整他們過去和神出了問題的關係,穿上新的戰衣,整裝出發。
在任何人生的戰場中,屬靈的預備是極重要的事!你和神的關係決定勝負!你相信嗎?
4. 經過四十年的曠野生活,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並不良好,甚至是甚差,極需要整頓,才能征服迦南,得地為業。
以色列人過去曠野的歷史是慘痛的歷史,在開戰之前,以色列人要重整過去與神破損了的關係,這關係決定戰爭的勝負。這是為什麽以色列人在第四章過約但河之後、第六章攻打耶利哥城之前,第五章記載了三件準備上戰場的事,這三件事都是屬靈上的預備,要重整以色列人與神的關係,因為這關係是出戰得勝的關鍵。
5. 你和神的關係如何呢?在人生的戰場上,我們與神的關係決定勝負!在人際關係的戰場上、養育下一代的戰場上、在工作的戰場上,表面看來是靠我們的努力與併搏,甚至有人認為是靠運氣,好像以色列人出征,攻打迦南一樣,一般人的想法打仗是靠實力: overwhelming force、先進的武器、精明的領袖、孫子的兵法、週詳的計劃、加上上天賜給的氣運…
我們靠的是知識、人脉、經濟的力能、健康的身體、敏鋭的思想、努力去併搏、再加上上帝的祝福,我們就是人生的得勝者。
約書亞記卻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打仗最重要的我們與神有正確的關係,這關係決定勝負。約書亞的故事重重複複地強調這個主題,讓我們一同檢討一下我們打仗的策略,我們和神的關係是否正常?正常的關係究竟應該是怎麽樣的?
一、過去是背逆的子民,如今認定我們是屬神的子民
1. 「你要謹守耶和華你神的誡命,遵行他的道,敬畏他。因為耶和華你神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申 8:6-7),神賜應許之地給以色列人為業,並不是因為以色列人的義,自從出了埃及的那日,直到他們來到約但河西,四十年之久,以色列人時常悖逆耶和華,惹耶和華發怒。
2. 記得嗎?摩西上山領愛神的律法,百姓在山下犯罪,為自己鑄成了偶像,背叛神。以色列人失敗的曠野生活,被形容是硬著頸項的百姓(參申 9:13),這些人雖看見神的榮耀和神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蹟,仍然試探神這十次,不聽從神的話(參民 14:22),在加低斯,因為不信,結果一個也不得看見應許之地,整個世代除了約書亞與迦勒之外,出埃及的一代,結果都死在曠野。
3. 過約但河是全新的開始,過去曠野的生活結朿了,從背叛的一代變成屬神的子民,得贖的子民。
首先神吩咐以色列人守割禮,這是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記號(參創 17),所有男殅,出生之後,都要行割禮,在肉身上留下記號,成為神家裡的一員,是屬神的人。
2. 記得嗎?摩西上山領愛神的律法,百姓在山下犯罪,為自己鑄成了偶像,背叛神。以色列人失敗的曠野生活,被形容是硬著頸項的百姓(參申 9:13),這些人雖看見神的榮耀和神在埃及與曠野所行的神蹟,仍然試探神這十次,不聽從神的話(參民 14:22),在加低斯,因為不信,結果一個也不得看見應許之地,整個世代除了約書亞與迦勒之外,出埃及的一代,結果都死在曠野。
3. 過約但河是全新的開始,過去曠野的生活結朿了,從背叛的一代變成屬神的子民,得贖的子民。
首先神吩咐以色列人守割禮,這是神與亞伯拉罕立約的記號(參創 17),所有男殅,出生之後,都要行割禮,在肉身上留下記號,成為神家裡的一員,是屬神的人。
在入迦南打仗之前行割禮並不是最好的時候,若敵人這個時候來攻,怎麼辦?但以色列人與迦南人打仗之前,先要打一場屬靈的仗,得勝他們過去硬著頸項背逆的罪,願意順服神,相信神,實行神的命令,行割禮!
從神來看,人生的挑戰與敵人不是什麼間題,他們並不是什麼,「他們在神面前如同虛無,被神看為不及虛無,乃為虛空。」(賽 40:17)
征服迦南對神來說是不費吹灰之力,問題永遠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我們。
經濟不景,失業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我們曾有弟兄姊妹甘心放下工作(失業),願意生活簡樸一點,調整生活水平,卻活得更有意義,所以有沒有工作並不是最大的問題,而是我們每一天的選擇,如何過日子?
跟隨神是困難的事,走自己的路,隨己意而行是容易的,願意聽神的命令去做是人生最大的考驗,這常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戰場,你說是不是?
4. 例如婚前同居的選擇,我們最容易的想法是認為聖經已經過時,在你情我願之下,又沒有傷害別人,為什麼不可以?我們的父母也沒有反對,為什麼你要管?
5. 舊約的割禮是一肉身的記號,神的子民向列國宣告,我們跟隨神,我們與神有約;而新約,割禮是心中的決定,我們願意跟隨神,永不回頭。
在人生的戰場上,勝負不在乎你的命運,也不在乎你的基因,也不在乎你的家庭背景,決定在乎你是否知道你的身分,你是屬於神的,神永遠愛你,這是我們傳給下一代甩不掉的信仰(sticky faith)最重要的一點:身分的認同!我們的身分不是從基因、家庭背境、或朋友而來,我們是神愛的兒女,分別為聖,是屬於神的。
6. 第二個身分認同的記號,神吩咐他們守逾越節,正月十日過河,在第四個晚上,以色列人來到吉甲,行割禮並守逾越節。
逾越節是記念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神的救贖,以色列人將羔羊的血塗在門框上,免去殺長子的災,滅命的天使因為羔羊的血而越過,我們是屬神的子民,是神救贖的子民,是神用耶穌的血買贖過來的。
這就是我們的身分,在人生的戰場上,我們必需首先認清楚我們的身分。
7. 例子:當年神用以賽亞書四十三章的經文來肯定我的身分,這是神改變了我一生的地方。
8. 受完割禮之後,神對約書亞說:「我今日將埃及的羞辱從你們身上輥去了。」因此,那地方名叫吉甲(就是滾的意思),直到今日。(書 5:9)。埃及的羞辱(shame)不是指以色列人在埃及做奴隸的意思的羞辱,這一代生在曠野,從來沒有經歷過埃及的生活,這裡的羞辱是指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羞辱,埃及人笑他們愚蠢地跟隨了耶和華,結果上一代都死在曠野,留在埃及多好!更恥笑他們通往迦南地最多十日的路程卻走了四十年。
跟隨神的人,屬神的人常被人恥笑,這麼笨,「這麽好的機會都不上位!」「犧牲一點色相又有什麼的關係?!」
曾有國內的同工分享她的見証,父親與弟弟恥笑她,快三十歲都沒有對象結婚,弟弟都結了婚,孩子都有了!但她卻堅持要愛主的基督徒才嫁,親戚朋友都在笑她!
但神為她伸冤,結果她嫁了好丈夫,生了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女,羞辱「滾」!
從神來看,人生的挑戰與敵人不是什麼間題,他們並不是什麼,「他們在神面前如同虛無,被神看為不及虛無,乃為虛空。」(賽 40:17)
征服迦南對神來說是不費吹灰之力,問題永遠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我們。
經濟不景,失業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我們曾有弟兄姊妹甘心放下工作(失業),願意生活簡樸一點,調整生活水平,卻活得更有意義,所以有沒有工作並不是最大的問題,而是我們每一天的選擇,如何過日子?
跟隨神是困難的事,走自己的路,隨己意而行是容易的,願意聽神的命令去做是人生最大的考驗,這常是我們人生最大的戰場,你說是不是?
4. 例如婚前同居的選擇,我們最容易的想法是認為聖經已經過時,在你情我願之下,又沒有傷害別人,為什麼不可以?我們的父母也沒有反對,為什麼你要管?
5. 舊約的割禮是一肉身的記號,神的子民向列國宣告,我們跟隨神,我們與神有約;而新約,割禮是心中的決定,我們願意跟隨神,永不回頭。
在人生的戰場上,勝負不在乎你的命運,也不在乎你的基因,也不在乎你的家庭背景,決定在乎你是否知道你的身分,你是屬於神的,神永遠愛你,這是我們傳給下一代甩不掉的信仰(sticky faith)最重要的一點:身分的認同!我們的身分不是從基因、家庭背境、或朋友而來,我們是神愛的兒女,分別為聖,是屬於神的。
6. 第二個身分認同的記號,神吩咐他們守逾越節,正月十日過河,在第四個晚上,以色列人來到吉甲,行割禮並守逾越節。
逾越節是記念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神的救贖,以色列人將羔羊的血塗在門框上,免去殺長子的災,滅命的天使因為羔羊的血而越過,我們是屬神的子民,是神救贖的子民,是神用耶穌的血買贖過來的。
這就是我們的身分,在人生的戰場上,我們必需首先認清楚我們的身分。
7. 例子:當年神用以賽亞書四十三章的經文來肯定我的身分,這是神改變了我一生的地方。
8. 受完割禮之後,神對約書亞說:「我今日將埃及的羞辱從你們身上輥去了。」因此,那地方名叫吉甲(就是滾的意思),直到今日。(書 5:9)。埃及的羞辱(shame)不是指以色列人在埃及做奴隸的意思的羞辱,這一代生在曠野,從來沒有經歷過埃及的生活,這裡的羞辱是指在曠野漂流四十年的羞辱,埃及人笑他們愚蠢地跟隨了耶和華,結果上一代都死在曠野,留在埃及多好!更恥笑他們通往迦南地最多十日的路程卻走了四十年。
跟隨神的人,屬神的人常被人恥笑,這麼笨,「這麽好的機會都不上位!」「犧牲一點色相又有什麼的關係?!」
曾有國內的同工分享她的見証,父親與弟弟恥笑她,快三十歲都沒有對象結婚,弟弟都結了婚,孩子都有了!但她卻堅持要愛主的基督徒才嫁,親戚朋友都在笑她!
但神為她伸冤,結果她嫁了好丈夫,生了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女,羞辱「滾」!
9. 在人生的戰場上,誰勝誰敗,塵埃落定之後,屬神的子民必勝!
神說你的羞辱要「滾」!
神說你的羞辱要「滾」!
二、過去不成熟單靠食物,如今成熟倚靠神的話
1. 逾越節的次日,「他們吃了那地的出產,第二日嗎哪就止住了,以色列人也不再有嗎哪了。那一年,他們卻吃迦南地的出產。」(書 5:12)
在曠野不毛之地,無水的地方,以色列人四十年怎樣生活?「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八 3)
神有一個目的,在艱苦的日子中,苦練你,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不是神的計劃,是人不信的選擇,他們漂流四十年,在艱苦的日子中,神仍然沒有放棄他們,神繼續引導他們,苦
煉他們,「苦煉」(humble you)將之降卑,使之謙卑的意思。
在曠野不毛之地,吋草不生的地方,神降下嗎哪,一些像薄餅的東西,它們如早上的露水,可以隨處拾,任意去吃,直至滿意飽為止。目的是使以色列人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語。
2. 在人生的戰場中,我們靠的不是運氣,不是人的精明知識,這些的自靠,我們以為可以使我們一帆風順,但艱苦的日子,使我們謙卑下來,認識倚靠神過活,原來人生有很多的事情是人力沒法掌控的。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的話。
這是曠野的日子,現今一切都改變了,以色列人習慣了嗎哪的生活,進入了迦南之後,神有新的供應,迦南地的出產,也是神的供應。我們與神的關係不是死的,吃慣了嗎哪,習以為常,改變是困難的,但神要我們學習,我們靠的不是嗎哪,而是神的話!當我們聽神的話去打仗,就能打下迦南。
勝敗在乎神,在乎你與神的關係!
3. 我們當中年輕的家庭不少,面對著工作的壓力、小孩的壓力、家庭的壓力,我們要捨己背十字架跟隨神是很遙遠的事,我們掛心的是送孩子上那一間學校,工作如何向上爬,如何應付工作上的壓力,真的不需要牧師指手指腳,要去做什麼!(The Bread-alone Diet)
跟隨主是一個決仧,神說的!我需要放下自己的想法與堅持,我要決定如何去打人生這一場仗,是跟隨主的方法,還是用我自己的方法,決定在我的手中。
跟隨主的人必要得著自由豐盛的生命,遵守神一切的吩咐,其它我不需要知道,相信神的話,這是與神的關係的意思。
人生的戰場上,勝敗在乎你與神的關係,你與神的關係在乎你是否相信神的話,遵守神的話(The Word-alone Diet)。
在曠野不毛之地,無水的地方,以色列人四十年怎樣生活?「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八 3)
神有一個目的,在艱苦的日子中,苦練你,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不是神的計劃,是人不信的選擇,他們漂流四十年,在艱苦的日子中,神仍然沒有放棄他們,神繼續引導他們,苦
煉他們,「苦煉」(humble you)將之降卑,使之謙卑的意思。
在曠野不毛之地,吋草不生的地方,神降下嗎哪,一些像薄餅的東西,它們如早上的露水,可以隨處拾,任意去吃,直至滿意飽為止。目的是使以色列人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語。
2. 在人生的戰場中,我們靠的不是運氣,不是人的精明知識,這些的自靠,我們以為可以使我們一帆風順,但艱苦的日子,使我們謙卑下來,認識倚靠神過活,原來人生有很多的事情是人力沒法掌控的。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的話。
這是曠野的日子,現今一切都改變了,以色列人習慣了嗎哪的生活,進入了迦南之後,神有新的供應,迦南地的出產,也是神的供應。我們與神的關係不是死的,吃慣了嗎哪,習以為常,改變是困難的,但神要我們學習,我們靠的不是嗎哪,而是神的話!當我們聽神的話去打仗,就能打下迦南。
勝敗在乎神,在乎你與神的關係!
3. 我們當中年輕的家庭不少,面對著工作的壓力、小孩的壓力、家庭的壓力,我們要捨己背十字架跟隨神是很遙遠的事,我們掛心的是送孩子上那一間學校,工作如何向上爬,如何應付工作上的壓力,真的不需要牧師指手指腳,要去做什麼!(The Bread-alone Diet)
跟隨主是一個決仧,神說的!我需要放下自己的想法與堅持,我要決定如何去打人生這一場仗,是跟隨主的方法,還是用我自己的方法,決定在我的手中。
跟隨主的人必要得著自由豐盛的生命,遵守神一切的吩咐,其它我不需要知道,相信神的話,這是與神的關係的意思。
人生的戰場上,勝敗在乎你與神的關係,你與神的關係在乎你是否相信神的話,遵守神的話(The Word-alone Diet)。
1. 在人生的戰場上誰是元帥?出戰之前,約書亞遇見神向他顯現,解經家認為這是降世之前的基督。原因有三:
1)約書亞俯伏在地下敬拜他,只有神才是這樣。
2)約書亞把鞋子脫去,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
3)約書亞看見「一個人」,是有人的形象與身體的。
這可能神是降世前的基督。
2. 約書亞問:「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不是的!」兩樣都不是,「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原文更清楚的說:「我是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我是最高的領導。
3. 人生的戰場上,很容易我們認為這是我的戰場,是我打的仗,所以我每天穿上軍裝,早出晚歸,去與敵人爭戰,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禱告求神幫助,使我得勝!回家之後,以為可以脫下軍服,那知道妻子一刀刺過來,於是又要穿上軍裝,與妻子爭戰,生死之鬥,鹿死誰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神啊!求你幫助我!我要得勝!」
於是我有我戰爭的計:出國讀書,進入名校,找份優差,結婚生子,祝福我!祝福我!
4. 神卻說:「不是這樣的!我是這場仗的元帥,這是我的仗,這是我的敵人,你站在我這一邊?還是不站在我這一邊?」
你的工作是你的仗還是神的仗?是按照你的計劃或是神的計劃?是神的事還是我的事?
神的心意是賜福的心意不是降禍的,問題是我們是否知道誰是我們人生戰爭的元帥?是神?還是你自己?
1)約書亞俯伏在地下敬拜他,只有神才是這樣。
2)約書亞把鞋子脫去,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
3)約書亞看見「一個人」,是有人的形象與身體的。
這可能神是降世前的基督。
2. 約書亞問:「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不是的!」兩樣都不是,「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原文更清楚的說:「我是耶和華軍隊的元帥!」我是最高的領導。
3. 人生的戰場上,很容易我們認為這是我的戰場,是我打的仗,所以我每天穿上軍裝,早出晚歸,去與敵人爭戰,我們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禱告求神幫助,使我得勝!回家之後,以為可以脫下軍服,那知道妻子一刀刺過來,於是又要穿上軍裝,與妻子爭戰,生死之鬥,鹿死誰手,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神啊!求你幫助我!我要得勝!」
於是我有我戰爭的計:出國讀書,進入名校,找份優差,結婚生子,祝福我!祝福我!
4. 神卻說:「不是這樣的!我是這場仗的元帥,這是我的仗,這是我的敵人,你站在我這一邊?還是不站在我這一邊?」
你的工作是你的仗還是神的仗?是按照你的計劃或是神的計劃?是神的事還是我的事?
神的心意是賜福的心意不是降禍的,問題是我們是否知道誰是我們人生戰爭的元帥?是神?還是你自己?
這是神的戰爭(The Jesus War),祂是元帥,我選擇在祂的那一邊。
5. 耶利哥的仗不是以色列人的仗,而是耶穌的仗!我們的婚姻生活,不是我們的仗,而是耶穌的仗,祂要得勝罪惡,彰顯祂的榮美,婚姻成為榮耀耶穌的仗。
5. 耶利哥的仗不是以色列人的仗,而是耶穌的仗!我們的婚姻生活,不是我們的仗,而是耶穌的仗,祂要得勝罪惡,彰顯祂的榮美,婚姻成為榮耀耶穌的仗。
結論
人生的戰場,勝敗在乎神,耶穌是否你的元帥?你是否聽從神的話?靠祂的話過日子?你是否屬乎神?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