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8, 2018

感恩的信心,《耶穌的故事八》路 17:1-19

感恩的信心
路加福音十七章十一至十九節
《耶穌的故事八》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8.03.05
國語堂



引言

1. 我們這幾個主日的主題是從路加福音中看在恩典中生活的三個基本要素,1)謙卑的心,承認自己的不配,承認神獨一無二的能力;2)愛神的心,知道自己是個罪人,蒙神赦免多,而愛得多;3)今天我們講的是「感恩的信心」,經文是路加福音十七章十一至十九節。

謙卑是得救的第一步,也是成聖的每一步;愛神是得救最自然的回應,也是成聖最原始的力量;感恩是信心的表現, 也是蒙更大恩典的容器;這三個是活在恩典中的基本態度。


3. 十六世紀的海德堡教理問答中,問:既然我們只靠神的恩典得救,為什麼我們仍然必需行善呢?答:我們行善是因為我們要在所有的生活中,表現我們對上帝為我們所做一切的感謝,使祂得著稱讚!

感恩是信心的表現,也是蒙恩的容器。今天我們的經文是路加福音十七章十一至十九節,感恩的撒瑪利亞人,這是路加獨有的經文,感恩是活在恩典中非常重要的態度。


第一幕:11-14

1. 耶穌往耶路撒冷去,受死拯救失喪的人,9:51-19:44 是往耶路撒冷的路上的記載,經過撒瑪利亞和加利利。


2. 進入一個村子,有十個長大痲瘋的,迎面而來,遠遠的站著,高聲說: 「耶穌,夫子, 可憐我們吧!」


痲瘋病是一種叫痲瘋桿菌的細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經由飛沫如口水鼻涕傳染,傷害病人的神經系統,皮膚、葚至呼吸道與眼睛會出現腫瘤而變形,導致患處失去痛覺的能力,常造成四肢反覆受損而截肢,也會影響視力。

公元前一千年古埃及記載第一宗的痲瘋病,自古是絕症,幾千年來病人受到殘酷的對待,被遺棄在荒野中任其自生自滅,甚至被活活燒死,直到公元一九四零年才發明了治療痲瘋病的抗生素,痲瘋病才有醫治的方法。

摩西的律法有關於皮膚病的條例,吩咐患者要被隔離,病人在任何地方都要有聲呼叫:「不潔淨!不潔淨!」(利13-14 章)

所以長大痲瘋的人在當時是很痛苦的人,病並不至於立刻死,而是慢慢死去,可以是幾十年,半生不死,孤單的非人生活,是古代最痛苦的人之一。

這病使身體變形成為怪人,想像一下病人的創傷與絕望,想像一下與家人與社會隔絕的痛苦與孤單,想像一下被認為受神刑罰的羞恥與沉重,想像一下病人長期無止境的痛苦,這些人無論在身、心、靈都是當時最絕望無助的人!

3. 在絕望與痛苦中,這十個長大痲瘋的人,遠遠站著,不能也不敢走近,高聲呼喊:「耶穌!夫子!可憐我們吧﹗」(Ἰησοῦ ἐπιστάτα ἐλέησον ἡμᾶς),請感受這十個長痲瘋的人在絕望中的呼求,我很有同感,我好像聽見自己無助時的呼求,這是我們在罪中無助的時候,向神的呼求!這是使神向我們施恩憐憫的原因,因為祂聽見了我們的呼求。


例子:我兒子五歲的時候,發燒抽筋,我們向神呼求的經歷,在我們無依無靠的時候,向神呼求,神動了憐憫的心,幫助我們。

例子:當我陷在罪中,不能自抜,痛苦地向神呼求,神必垂聽,施行拯救。

聖經說:「當我們還作罪人旳時候,基督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向我們顯明了。」(羅 5:8),神愛我們不是因為我們的良善與好行為,神憐憫我們是因為我們在罪中無助無望還在罪人的時候,我們的呼求觸動了造物者的心,「我怎能忘記你?」「我怎能捨棄你?」「我怎能不顧你?」

4. 與上文七至十節的對比是很明顯的:


「你們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裡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吃飯』呢?豈不對他說:『你給我預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嗎?僕人照所吩咐的去做,主人還謝謝他嗎?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

僕人在田裡工作服侍是應該的,不用謝的,更不可以坐下成為與家主一同吃飯的兒子之理由,我們的好行為與服侍是應該的,不是我們蒙憐憫得拯救成為神兒子的原因。

十個長大痲瘋的人蒙憐憫,不是賺回來的工價,而是神看見我們的苦情,聽見我們的呼求,而施恩與憐憫,這是恩典的特性。

5. 十個長大痲瘋的人高聲呼喊:「Ἰησοῦ ἐπιστάτα ἐλέησον ἡμᾶς」(耶穌!夫子!可憐我們!」耶穌看見,就憐憫他們(Have mery on them),吩咐他們:「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 讓祭司檢查證明你們的痲瘋病已經醫好了,回復正常,可以回家過正常的生活了。

這醫治的應許是白白的,耶穌沒有查過他們的行為,做了什麼?沒有做過什麼?全是恩典,是神的憐憫。

6. 請注意,耶穌說這話的時候,他們還未得醫治,是他們正去的時候,他們得潔淨。(14b)


這是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往耶路撒冷的旅程中五個神蹟中的第四個神蹟,重點不是神蹟本身,而是神蹟發生帶出來的教導,接下來的第二幕顯示十個長大痲瘋的得醫治,並不是全部,精彩的或重點在第二幕。



第二幕:15-19

1. 十個長大痲瘋的蒙醫治,其中一個見自己已經好了,他是什麼時候看見自己已經好了?是他們正去見祭司的路上,就得醫治了,這是神奇的事,患病的地方感覺回來了,有痛的感覺了,使身體變形的腫瘤沒有了,收回去了,受影響的視力,現在看得很清楚,醫治是明顯的,是神奇的!

2. 這個看見自己好了的人,就回來大聲讚美神(praising God),歸榮耀給神(honoring God),「是神,不是我做的!」讚美神與歸榮耀給神是歸功給神的意思。

這個人「又俯伏在耶穌腳前感謝他; 這人是撒瑪利亞人。」(15)


3. 很明顯,這個回來感恩的撒瑪利亞人還沒有到祭司那裡去檢查身體,驗證他的病好了,這是有點冒險的,因為祭司的驗證是回歸社會與家庭最重要的一步,但他選擇回來,把感恩獻上,感恩對他是優先的,重要的,比回去見家人更重要。

我們可以從這故事中學習三點感恩的重要:

1)感恩是將榮耀歸神。


第一世紀的猶太人,群體的觀念很強,同體的人(in-group),如猶太人的種族、法利賽人的群體、甚至男人是個群體,彼此有群體的責任,包括不斷地提供幫助,是應該的,不用感謝的。這與現代的文化不同,我們感謝是禮貌,任何人為我們做了一點事,甚至是我們的孩子,我們都喜歡說:「謝謝!」

廣東人更把感謝分為兩類:「唔該」是人為你做了一點事,為你服務;「多謝」是別人送你一個東西。若別人替你拿個便當,廣東人說:「唔該」;若別人送你一個便當,廣東人說:「多謝!」而然普通話沒有這個分別,都是「謝謝!」

這不是猶太人的文化,不是他們不對自己人感恩,而是大家都是一家人,一切都是應該的,不需要感恩的。

這可能是那九個長大痲瘋的猶太人,並沒有回來感恩的原因之一,他們認為耶穌也是個猶太人,猶太人為猶太人做點事,是應該的,不需要感恩的。

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感恩是對一個比他高級社會的上司,如王帝、羅馬的長官、神,承認他得到的恩寵是不配的,這高級的人是與他不同群的,他得到的幫助是他不應該得到的,是對方的恩典,公開的感恩是必然的,是給在上者的尊榮,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我們感恩是因為神是我們的創造者,他是神,祂的恩寵是我們不配得的,感恩是尊神為神,給神的尊榮,我們感恩。

感恩是歸榮耀給神,這是這撒瑪利亞人回來的原因,承認是神的能力,是神的作為,不是我主導的成就,這是活在恩典中的意思。

今天我們一切的努力與成就,若沒有神的恩寵,我們如何能成就?感恩是自然的也是必需的,我們很多時候,以為我們努力就有成果,好好讀書就能入好的學校,有好的工作;好好經營家庭就會有美好的結果,我們的努力是應該的,但我們擁有的一切若沒有神的恩寵,都是枉然的,都不能保證,這是為什麼我們要感恩,把神當得的榮耀歸給祂。

2)感恩是敬拜。

這撒瑪利亞人回來歸榮耀給神,同時又俯伏在耶穌的腳前,感謝祂!承認耶穌的尊榮。

「感謝」(give thanks)(15)原文在新約出現三十次,廿九次是感謝神,只有一次是保羅感謝百基拉和亞居拉,猶太的感恩主要是感謝神,認為從神而來的恩寵是自己不配得的,與今天我們感恩的用法不同。

感恩是承認神的能力是獨一的,祂高高在上,感恩是我們對神的尊崇,這撒瑪利亞人俯伏在耶穌的腳前,感恩與謙卑是分不開的,他承認他得到的恩寵是他不配得的,他只是一個撒瑪利亞人,一個「外族人」,這個字有偏低的味道,他是不配得的人。

詩人說:「當稱謝進入祂的門,當讚美進入祂的院,當感謝祂,當稱頌祂的名!」感恩是敬拜,今天你有沒有帶著感恩的心進入教會的門?感恩是讚美,歸榮耀給神,祂是唯一的,祂的能力高過一切,祂滿有恩典與憐憫,榮耀歸給他不屬於我們。

今天我們很容易只關注我們得的恩寵,就像我們只注意我們收的禮物,而忘了給我們禮物的人一樣。

例子:我與姪兒的關係是因為禮物?還是因為我們的關係?

感恩是敬拜,是我們的本份,祂是施恩的神,是該受讚美的。

3)感恩是謙卑的承認我需要神。

十個長大痲瘋的「高聲」呼求說:「耶穌!夫子!可憐我們!」(13)與一個回來感恩的「大聲」歸榮耀給神(15),二者成強烈的對比,我們愈能承認我們的需要,「耶穌!可憐我!」我們愈能將榮耀歸給神,愈承認自己是罪孽深重赦免多,愛就愈多。愈明白自己在神的面前是無依無靠,我們愈懂得感恩。

初信主的時候,我們容易感恩,承認自己是無法得神喜悅的罪人,這印象猶新,信主久了的人,很容易忘記「我是個蒙恩的罪人」,特別是在安穏的環境中,有點成就的時候,總覺得自己還是很不錯的人。

我在健身房的地方,看見那些強壯的人舉重特厲害的人,一個四十五磅的重量,上面又加一個,再加一個,至四、五個,幾百磅的力量,我是個無力的的人,只舉磅的重量。我又看見在健身的跑步機器上健步如飛的人,在游泳池中如飛魚般不斷的游的人,我們有能力爬上全中國最高的上海中心大厦一百廿八層,是的,我們是有能力,卻很容易帶來誤解,以為我們可以爬上天,不需要神,這種的心態很普遍,是嗎?我們靠自己的努力善行,我有能力爬上上海中心,為什麼我不可以靠自己?

或者我認為我已經很好了,在上海中心看下去,其他的人都如螞蟻一樣,比不上我,我已經是人上人,我做到這樣是很不錯的了。

我們不知道從天上看,上海中心與貧民窟一樣高,微小如塵土,無望能換取神的恩寵,我們努力做的本是應該的,卻不能使我們成為神家裡的兒子,今天我成為神的兒,全是神的恩寵,我感恩不已。



這感恩的心是聖靈所賜的,透過讀經、屬靈的群體、與屬靈的操練,聖靈引導改變我們,使我們學會了感恩的生活,凡事謝恩,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我們定的旨意。




第三幕:17-19

1. 第二幕是故事最重要的信息,耶穌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那裡呢?18 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19 就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2. 「你的信救了你了。」耶穌說:這撒瑪利亞人感恩的信心,已經救了他了,這不單只是身體的醫治,其他九個長大痲瘋的身體蒙了救贖,病治好了,只有這回來感恩的撒瑪利亞人,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了,因為他以感恩表明的信心,使他不單只身體得醫治,信心使他蒙更大的恩典,靈魂的得救,「救」是耶穌來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的「拯救」是同一個字,用法很廣,在這段經文的上下文,不單只是指身體得救,更是靈魂的得救。

3. 信心不是功德可以使我們誇口的,信心是容器去接受神的恩典,感恩的心是信心的表現,神啊!只有你才能拯救我,我感謝你,你是至高無上的神,賜下我不配的恩典,這是信心的表現,使我們蒙更大的恩典。


結論

1. 神升高謙卑的人,阻擋驕傲的人,神靠近無依無靠的人,我們都是無依無靠的人,問題是你是否承認你需要神,感恩的心是承認我是需要神的人,感恩是承認神是我唯一的依靠,我一切的好處不在神以外。

2. 謙卑是得救的第一步,也是成聖的每一步;愛神是得救最自然的回應,也是成聖最原始的力量;感恩是信心的表現, 也是蒙更大恩典的容器;這三個是活在恩典中的基本態度。




討論問題

1. 聖經裡的感恩主要是對神的感恩,為什麼?與今天我們感恩的觀念有何不同?
2. 為什麼剛信主的時候,我們很感恩,而信主久了之後,對神感恩的心就容易愈來愈淡薄了?有什麼的實際的建議使我們重拾感恩的心?
3. 「感恩是信心的表現,是承受更大的恩典之容器」是什麼意思?今天感恩神的基督徒有什麼更大的恩典?
4. 我如何才能「以感謝進入祂的門,以讚美進入祂的院」?
5. 如何「凡事謝恩」?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Monday, March 12, 2018

努力進窄門,《耶穌的故事九》路 13:18-30

努力進窄門
路加福音十三章廿二至三十節
《耶穌的故事九》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8.03.11
粵語堂
2018.03.18
國語堂
2018.03.25
休士頓中國教會粵語堂




引言

1. 今天你進入禮堂的時候,有沒有注意禮堂的大門,這門是多寛?雙扇門(double door)是六呎(七十二吋),單扇門(single door)標準是三呎(三十六吋),殘障人仕的輪椅最少需要三十四呎的門,而櫥櫃的門最小可以是兩呎(廿四吋),我家後園的門就因為大窄,只有兩呎,而被巨型的剪草機衝到而損壞,剪草的人說門大窄了。窄門很難進入。

2. 這是萊斯大學的校門,根據學校的傳統﹐新生入學的時候是從學校的大門進入,而下一次出去這大門的時候,是畢業典禮之後,畢業生從學校的大門走出去,家人朋友在外面的草坪上等待,四年的大學生活,學生不走大門,都是從別的地方出入,直至畢業的那一天。


而萊斯大學的校門是很難進入的,是有名的窄門,每年只收一千個新生,收生只佔申請的人數百分之十六。

3. 教會的門又如何?我們教會總共有廿三扇門!有大、有小,可以從東、南、西、北進入教會,教會的門是大開的,人人都可以進來,什麼人都有!

昨日長執會討論一件很頭痛的事,就是如何防止槍手進入教會,美國發生學校教會槍殺的事令人担心,許多的教會都在討論如何増加教會的安全,昨日長執會通過四萬美元,在教會所有的門上裝上電動鍞,提防壞人進入教會。

困難的是教會的門是大開的,歡迎所有的人來認識神,教會的門是寛的!


4. 教會的門的寬的,但天國的門卻是窄的!這是耶穌說的,「你們要努力進入窄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窄門是門檻高很難進入的意思嗎?為什麽耶穌說要努力進窄門?得救是靠恩典,為什麼要努力?耶穌的意思是什麼?




一、進窄門

1. 今天的經文的路加福音十三章廿二至三十節,「有一個人問耶穌說:主啊!得救的人少嗎?」(13:23)問題是多少,得救的數字,得救的人有多少?


猶太人認為末後的救恩,進入神永遠的國度的只是少數的人,只有猶太血統的人才能進天國,甚至認為得救的人只是那些虔誠守律法的猶太人--義人,是少之又少的人,所以這個猶太人問:得救的人少嗎?(the world of the text)而耶穌回答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24)。

這一段經文是路加福音特有的故事,馬太說的是「窄門」(narrow gate)(太 7:13-14),用的是不同的字,gate 是城門,是猶太人居集的地方,說的是不同的觀念,路加說的是「窄門」(narrow door),door 是指房子的大門,是進入的通道。中文翻譯都是門,原文卻是兩個不同的字,英文也是用不同的字。

2. 路加福音成書的時候(the world behind the text),外邦人的信徒愈來愈多,已經超過猶太人的信徒,路加選這段耶穌的教訓是要回答,外邦人是否可以進天國,這是路加福音的主題之一,得救的人少嗎?外邦人在得救的人中嗎?真正進窄門的是什麼人?

7. 今天教會的門是大開的,但究竟得救的人有多少?(the world in front of the text)今天早上聚會的二百五十人之中,有多少是進窄門,是得救的人?聚會的人多,而得救的人少嗎?

3. 耶穌對得救人少嗎的問題,祂的回答是:「你們要努力進入窄門。」(24)耶穌回答的重點不是多少的問題,窄門的重點不是因為窄而少人得以進入,耶穌說:「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將有人來,在神的國裡坐席。」(29)人從各方、各地、各族、各民經過窄門進入神的國。耶穌的重點窄門不是人多人少的問題,(與馬太福音的「窄門」(narrow gate)觀念不同,馬太窄門的重點是進去的人是少的),「窄門」(narrow door)是指指定進天國的方法,即指定的路,窄的意思是唯一的意思,惟獨藉著耶穌提供的通道,人才能進入,此外別無他法。

就如在香港開車,很多的地方只有一條路線,若錯過了入口,就去不了目的地一樣。
就如線穿過針眼,只有一個地方是可以穿過的,歪了一點就穿不過去,差一點都不行。

或者你認為這問題是多餘的,這段經文說進窄門是得救的問題,而我們都是已經受洗的基督徒,信耶穌,我們當然是經過窄門進入了天國的人,不是嗎?!

真的嗎?你真的得救了嗎?

這個人問的問題是「得救的人少嗎?」而耶穌把問題轉化為「得救的是你嗎?」把一個理性的問題、身外的問題轉化為個人的問題、應用的問題,多少人進天國耶穌沒有回答,他關心的事是你是否努力進窄門,語態是命令的語態,你要努力從這唯一的通道進入天國。

你真的進了窄門嗎?

4. 今天進教會的人很多,長老對我說,教會的人很多,但靈命卻很淺,不懂十一奉獻,不懂得禱告,不會讀聖經!這是中國教會的特色之一,我們進教會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因為屬靈的原因,很多人是為了社交或文化的原因進教會,中國人進中國教會,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一同吃中國飯,過年過節,一同慶祝中國的節日,新春穿個過年的衣服,出席新春教會的活動,有舞獅、燒豬、拜年的節目,多好!

我們進教會還有其他不同的原因,有人是因為打球、為了孩子、為了交個朋友、為了找對象、為了找人幫忙,有人進教會要求參加一個壯丁多的小組,因為她需要搬家;有人為了各項的活動進入了教會,教會的門是大開的,但天國的門卻是窄的,必需藉著耶穌才能進去。

5, 耶穌用一個比喻去說明進窄門的意義,「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及至家主起來關了門,你們站在外面叩門,說:『主啊,給我們開門!』他就回答說:『我不認識你們,不曉得你們是那裡來的!』那時,你們要說:『我們在你面前吃過喝過,你也在我們的街上教訓過人。』他要說:『我告訴你們,我不曉得你們是那裡來的。你們這一切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你們要看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眾先知都在神的國裡,你們卻被趕到外面,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24-28)


天國就好比一個家主請客(這是耶穌常用的比喻去說明天國的道理),門關了之後,想要進去的人,已經沒有機會了。他們在門外叩門,希望家主能為他們開門,神卻說:「我不認識你們,也不曉得你們是那裡來的!」這些人與耶穌是沒有關係的,不是經過窄門唯一的通道入來的。

6. 他們說,不對吧,我們見過耶穌的,耶穌在我們的街道上教訓過人,我們甚至是一同吃喝過的,怎何能你不認識我們?


猶太人以自己血統為依據,認為因為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因為有摩西的律法,而得以進入天國,他們口稱耶和華的名,原是最靠近神的人,但若不進入窄門,不藉著耶穌,與耶穌是沒有關係的,耶穌對沒有進入窄門的人說,我不認識你們,也不曉得你們是從那裡來的。

在我們當中有沒有可能也有這些耶穌不認識的人?在參加教會各項的活動的人中,甚至受過洗的人之中,自認是基督徒的人之中,有沒有耶穌不認識的人?有沒有不是從窄門進入的人?

問題不是參加多少教會的活動,不是進入了教會的門,而是你是否認識神?神是否認識你?有人每週在教會打球了十幾年,卻仍在天國的門之外的。教會的門是大開的,而天國的門卻是窄的。

7. 窄門是憑恩藉信的門,路加引述了不少人物為例,說明這信心與神來往的門之表現:

1)羅馬人的百夫長,謙卑的承認耶穌的能力是獨一的,他並不配得神的恩典,耶穌對他信心的表現感到驚訝(路 7:1-10)謙卑是信心的表現,百夫長是進窄門的人。
2)罪人的女子,來到耶穌坐席的西門家,在耶穌的腳下,因為蒙赦免而感動流淚,濕了耶穌的腳,她用自己的頭髮去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一連串驚人愛的行動,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路 7:36-49)婦人愛的回應是信心的表現,她是能進窄門的人。
3)耶穌平靜風浪,他在船上睡了,門徒因為風浪而驚嚇,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的信心在那裡呢?」(路 8:22-25)在風暴中,信靠耶穌,這是信心的表現,是進窄門的唯一方法。
4)十個長大痳瘋的人蒙醫治,只有一個撒瑪利亞人回來歸榮耀給神,感謝耶穌,耶穌對那人說:「起來,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路 17:11-19)知道自己不配的恩典,存感恩的心領受,這是信心的表現,這些人是進入窄門的人。
5)耶穌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裡』,他也必聽從你們。」(路 17:6)信心是通往天國唯一的通道。

信心的表現產生生命不斷的改變與更新,信心引動的改變是由內而外的表現,好樹結好的果子,憑恩藉信是這往天國這窄門的通道。

你有沒有進入窄門的經歷?以下是根據路加福音的一些自我檢討,你是否進入這往天國這窄門:

1)謙卑不配的心
2)愛神因為蒙赦免多
3)感恩因為不配的恩典


你是否有這些得救的經歷?

8. 耶穌說:「你們要看見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眾先知都在神的國裡,你們卻被趕到外面,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28)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和眾先知都進了窄門,與耶穌一同坐席,你們被趕到外面,「哀哭切齒」(the weeping and the gnashing of the teeth)是猶太人的說法,指是不敬虔的人,與義人相反,這些人在外面,神並不認識他們!我們當中有沒有這樣的人?

9.  進窄門的人,從東、南、西、北都有人,「只是有在後的,將要在前;有在前的,將要在後。」(30)這是耶穌多次警告我們的話(參太 19:30; 20:16; 可 10:28-31; 9:30-35)。

「在前的卻在後」指在恩典中後退的人;猶太人得天獨厚,得恩典成為神的選民,卻因為沒有信心,而在恩典中後退。今天我們可能是在教會中聚會的人,參加教會各項的活動,聽講道,受教導,卻從沒有憑信心與神來往,經歷神捨罪之恩,進入窄門,被神認識,在恩典中後退,只是與神擦身而過,耶穌卻不認識你,不知道你是那裡來的。

「在後的卻在前」指在恩典中長進的人;這些本來不配的人,卻因為謙卑相信神白白的恩典,他們本來是在很遠的人,現在得以靠近,在後的結果在前,進入窄門,被神認識,在恩典中長進。

你是那一種人?


10. 「在前的卻在後,在後的卻在前」的屬靈原則不單只應用在得救的事上,也可以應用在成聖的過程之中,在信徒的身上,我們剛信主的時候(在後的人),常有不配、蒙恩的經歷,願意追求、長進,結果在恩典中成長(在前);但信主多年之後(在前的人),習以為常,失去謙卑、愛神的心,什麼道都聽過了,什麼事都見過了,容易後退,成為在後的人。我們當中有沒有在恩典中後退的人?


11. 我常常求神讓我能有神的恩典,忠心的跑完當走的路(finish well),一生追求、一生謙卑、一生活在恩典之中不後退,這是神莫大的恩典,只有藉耶穌這一條通天之路,以信心進入窄門,與耶穌一同坐席,這是我的禱告。你呢?



二、要努力進入窄門

1. 耶穌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努力(strive)是命令的語態。

要努力進天國?這不就是靠人的努力得救--靠己力進天堂的意思?

如果上帝沒有因為我們的努力與行為來衡量我們的價值,那我們為什麼要努力進窄門?要努力、靠行為就不是恩典!不是嗎?

如果我們的公義與行為真的對上帝只是破的衣服,對神沒有任何意義與影響,那麼人類的努力就是愚蠢的,白白的恩典使一切努力都變得毫無價值。

如果我們都已經天上有名,努力是神的兒女,不努力也是神的兒女,神無條件的愛明顯地把人的順服與努力貶為毫無價值,不是嗎?

2. 「努力」原文 ἀγωνίζεσθαι :-- Strive, compete, fight, labor,英文的 AGONIZE (煩惱)是從這希臘文這字而來,字根是競技場,運動員在競賽中努力,不怕辛勞,要勝過一切的艱苦與試練,這個字在新約用了七次,四次保羅用來描寫基督徒跟隨主的生活,如運動員一樣,竭盡所能,為要得從主而來的賞賜(林前 9:25:西 1:29;提前 6:12;提後 4:7)。


「努力」是需要犧牲的意思,需要取捨,需要付代價,好像運動員一樣,要犧牲,要付代價,吃得要有選擇取捨,生活作息要有取捨,什麼該做,什麼是不該做。同樣,進天國是神的恩典,我們都是該死的罪人,與神是隔絕,沒有指望進去與神一同坐席的人,現在神開了一度通天的門,讓人可以進去,這度門的存在是恩典,神付了極大的代價,死在十架上,為人開的門,可是你必需走進去,而且是努力的才能進去,犧牲你的優先次序,排除一切的困難,選擇顺服,走過去,像線穿過針眼,徧一點都不成。

神的恩典需要人的順服我們才能進天國,你不要搞錯,人的努力放在天平上絕不是可以換取神的恩典的等價,我們不是靠努力得救,但我們相信卻必需要是努力的(We are not saved by effort, but we shall not believe without effort.)。

今天很多人錯誤的觀念,以為恩典就不用努力,努力是應該的,是我們的責任,這裡耶穌是用命令的語態,聖經重視我們為永恒的努力,恩典與努力是同時存在,手心與手背的關係,努力不是神施恩憐憫的原因,正如我兒子的努力不是他是我兒子的原因一樣,他的努力卻是做兒子應有的。

神要我們努力進窄門,不是我們得救的原因,神要我們作選擇,付代價,願意犧牲去接受神的恩典,神重視我們的努力,使我們活出神的形象,即使這並沒有改變祂對我們的愛。

神透過我們的順服來施恩給我們,神尊重我們的好行為,它培養我們對神聖潔的渴慕。

當我明白神的恩典是我不配得的時候,我反而比以前更努力,努力並不是向神邀功,而是因為蒙恩的人對天國的渴慕,我願意為進窄門而犧牲,我願意為進窄門而選擇我的優先次要,這是路加福意中信心的表現,是蒙恩的人進入窄門的表現,這是加拉太書中說「以信為本的人」。

以行為為本的人,卻以自己的努力為蒙恩的原因,努力去得神的喜悅,結果是自以為是,驕傲,論斷做不到的人,這種人離神最遠。請注意路加福音進窄門的人,並不是那些有能力,位高權重的人,靠己力進入天國的人,而是外邦人的百夫長謙卑相信神獨一的能力,婦女如馬利亞順服,老人如西面和亞拿信心的等待,稅吏馬太的跟隨,感恩的撒瑪利亞人,愛神的罪人女子,這些人以行動表明他們的信心,努力進入窄門,這是通往天國的門。

今天你是努力進窄門的人嗎?我們因信稱義,也是因信成聖,努力是應該的,犧牲是必然的,白白的恩典並不是廉價的恩典,需要你變賣一切去買這無價的珍珠的,這是努力進窄門的意思。

2. 教會的門是大開的,而天國的門是窄的,你努力進了天國的門了嗎?

努力裡面是一種從神而來生命的意願,願意成長,願意服事,願意謙卑,願意感恩,在順境的時候跟隨主,逆境的時候跟隨主,年輕的時候跟隨主,年老的時候跟隨主,努力靠神的恩典活出永恒的生命。這是「努力」的表現。



結論

1. 窄門是會關的,不會永遠打開,若關了,就沒有機會了。


2. 今天就是悔改的時候,今天就是藉恩藉信,努力進入窄門的時候,人生是短暫的,我們不知道還有多少的時間,你願意回應耶穌的命令嗎?

「你們要努力進入窄門!」就在今天!






討論問題

1. 得救是憑恩藉信,為什麼需要「努力」?
2. 我們屬靈生命成長是靠恩典?還是靠自己的努力?
3. 「努力」是那一方面的努力?
4. 「有在前的將要在後,有在後的將要在前」的警告對你有何提醒?你有什麼的行動計劃使你在恩典中長進而不後退?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你們「努力」(imperative ἀγωνίζεσθαι) 進窄門。

1) The word is used 7 times in the NT. The basic meaning is strive, to struggle, and to fight through obstacles. It comes from same root of "stadium"--a place for contest or conflicts in the Greek world, from which comes the English word, agonize.

2) There seems to belong to the whole concept of ἀγωνίζεσθαι the thought of obstacles, dangers and catastrophes through which the Christian must fight his way through to obtain the goal--in Luke 13:24, it is to "enter" the narrow gate.

3) Paul uses the word to say I have "fought" the good fight." 1 Tim 6:12; 2 TIm 4:7. The self-control of the athletes ( ἀγωνίζεσθαι) 1 Cor 9:25.

4) Col 1:29 "我也為此(傳揚基督)勞苦 ( ἀγωνίζεσθαι) ,照著他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 " 這裡的「努力」是靠神的大能。

Luke 13:24 「努力」的意思就很明顯了,進窄門(the narrow way--the Jesus' Way) 要勝過一切的阻礙,如在競技場上的運動員,為要達到目標--進入窄門。

"We are not saved by effort, but we shall not believe without effort." 


2. 圖像講道(Image Preaching)

這篇講章以「門」的圖像為溝通的技巧去溝通經文的中心概念,「門」的圖像為引言,「進窄門」為第一小點,「努力進窄門」為第二小點,中心思想就是「要努力進窄門」的命令。結論以進「門」為邀請,這是圖像講道的嘗試。


3. 這篇講章也用採用了Sandra M. Schneiders 的解經法,"The Revelatory Text: Interpreting the New Testament as Sacred Scripture (1999) "

1)The socio-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passage (the world behind the text)
經文的社會歷史背景(文本背後的世界)
路加寫這經文的世界,約是公元七十年之間,是寫給外邦人的,當時外邦的信徒愈來愈多,已經超過了猶太的信徒,得救的人包括外邦人嗎?這是文本背後的世界。

2)The literary context and literary strategy of the passage (the world of the text)
經文的文學語境與文學策略(文本的世界)
當年一個(猶太)人問耶穌:「得救的少嗎?」在上下文中,文本的世界是猶太人對得救人數的觀念,認為只是猶太人與少歸化猶太教的外邦人可以得救,甚至有些猶太人認為只是守律法的義人才可以得救,這是文本世界。

3)The present context of the readers of the passage (the world in front of the text)
經文現代的讀者的實狀(文本前面的世界)
今天我們認為我們都已經是基督徒了,我們是得救的人數中的人,這是文本前面的世界。



4. 講完第一次之後(三月十一日),更新了講章有關「努力」進天國的解釋,成為在恩典中生活的第四講(三月十八日),將恩典與努力的關係說明。










Monday, February 26, 2018

愛的回應,《耶穌的故事七》路 7:36-50

愛的回應
路加福音七章三十六至五十節
《耶穌的故事七》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8.02.25
國語堂


引言

1. 你愛耶穌嗎?為什麼愛耶穌?這是我們今天要問的問題。

上週,我們問:耶穌為什麼愛我們?神為什麼向我們施恩憐憫?是因為我們好?不!是因為我們的善行?不!是因為我們的決心?不!是因為我們的努力?不!這些本來是應該的,是我們的本份,但放在天平上卻不夠價,不配換取神的赦免與恩寵。

神愛我們、施恩憐憫我們是因為我們的可憐、我們的卑微與困苦,我們需要神,若沒有神,我們是沒有指望的,我們靠的是神的憐憫與恩典,謙卑是福音的第一步,更是成聖生命改變的每一步。

2. 今天我們要問第二個活在恩典中的問題是:為什麽我們愛神?什麼使我們愛神服事神、順從神的吩咐?什麼使我們愛神行為改變?什麼力量使我們活出神兒子的生活?什麼使我們愛神準時來崇拜神?什麼使我們把神放在家庭的第一位?什麼使我們甘心樂意奉獻?


我們既然「已經」成為神的兒女,天上有名,是什麼使我們願意在恩典中成長而不後退?這個問題重要嗎?很重要!問題的答案是我們第二種內在生命的改變,使我們從內到外的改變,這也是聖靈的工作!

3.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是路加福音七章三十六至五十節,是一個婦人蒙赦免的故事,路加福音第七章是一個單元:

7:1-10 是羅馬百夫長謙卑相信的故事
7:36-50 是猶太女子愛與相信的故事
中間 7:11-35 是路加說明耶穌的身分,祂是人子,來世是拯救尋找失喪的人,前後百夫長與婦人的故事是說明人對耶穌應有的回應與相心的行動。


7:36-50 是一個大的對比(constrast),兩種人的對比,兩種反應的對比,兩種心態的對比,說明基督徒生活的動力是什麼。




第一幕:人物,36-37a

1. 「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 耶穌就到法利賽人家裡去坐席。 」(36)第四十節告訴我們這法利賽人名叫「西門」,他請耶穌去他的家中吃飯,氣氛是很客氣的,法利賽人西門稱耶穌為「夫子」(teacher)。


2. 耶穌出席了,到了西門家裡去「坐席」,其實不是「坐」,原文是躺著(reclined),腳伸在外,卧著用手拿食物吃,耶穌是「貴賓」。


3. 「那城裡有一個女人, 是個罪人。」(37a)這女子路加沒有告訴我們她的名字,,故事中這女子沒說過一句話,她的故事只有路加記載引述,「是個罪人」,我們不知道她犯了什麼罪,「罪人」路加用了一個很普通的字:「犯了罪」的人,很多人推測她是一個妓女或不道德的婦人,但我們並不能確定,只知道她的聲名狼藉,大家都知道她是個罪人。


她的出現使西門緊張起來,原文有「看哪!」在句首,中文沒有把這字翻出來。

這故事就是「法利賽人西門」與「罪人的女子」之對比。

1. 西門有名有姓,有頭有臉,大戶人家,在地位。而這女子卻沒名沒姓,沒說過話。
2. 西門受人尊重,是守律法的人;這女子聲名狼藉,是大家都知道的罪人,罪孽深重,別人並不願意與她來往。



第二幕:反應,37b-39

1. 女子的反應是八個驚人的動作。

1)「知道」耶穌在西門家;
2)「拿」著香膏來到西門的家;
3)「站」在耶穌後面腳伸出去的位置;
4)「哭」;


為什麼哭?而且哭的很利害?

5)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原文的意思是如同下雨濕了耶穌的腳,不是一般的流淚,是嚴重的哭,眼淚如同下雨之多,濕了耶穌的腳,這是什麼的眼淚?傷心的眼淚?開心的眼淚?根據下文,這是蒙赦免感動愛的眼淚,代表著路加說的信心的行動!是被耶穌的愛與接納饒恕所觸動的愛與相信的反應。

2. 你有沒有流過這種眼淚?有沒有因蒙赦免而感動得淚流滿面?有沒有這樣以愛和相信回應過神的愛?

我一生做了很多不該做的事情,犯了很多罪,得罪人得罪神,流過不少的眼淚:後悔的眼淚、羞恥的眼淚、害怕別人知道的眼淚,也有因為蒙饒恕而感激愛的眼淚!

3. 法利賽人西門的反應,卻沒有流過這種的眼睙,沒有受過感動、不能自已、心被恩感的眼淚。你呢?你有沒有流過這女子的眼淚?

6)用自己的頭髮「擦」乾耶穌的腳;
7)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這是驚心的舉動;你親過別人的腳嗎?
8)把香膏「抺」上。

「擦」、「親」、「抺」是三個未完全時態的動詞,形容婦人不斷未完成的動作,表示謙卑、不配的心情,這是驚人的動作,帶著深厚的感情,是被愛所推動,充滿了激情,被耶穌對罪人的饒恕與接納所感動,不能自已!

4. 反觀法利賽人西門的態度,「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誰, 是個怎樣的女人, 乃是個罪人。」(39),他認為聖潔的人就要與罪人分開,不能在一起、不能摸、不能接觸,而且看不見自己也是個罪人!


這是一段非使令我感動的經文,不單是因為這婦人愛的回應,更是因為相對之下,西門沒有去做和該做的回應。

兩種人,兩種回應,成了強烈的對比,這兩種人也是今天我們兩種的基督徒,你是那種基督徒?那種反應?兩種人的分別正是我們能否活出基督徒生活的原因所在!




第三幕:比喻、40-47節

1. 耶穌知道西門心中的想法,為了幫助他要點醒他,語重心長地說:「西門!我有句話要對你說。」就說了一個比喻:


「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 一個欠五十兩銀子, 一個欠五兩銀子; 42 因為他們無力償還, 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 這兩個人那一個更愛他呢?」

2. 兩種欠債的人:1)欠五十兩銀子的人;一兩銀子相等於十個羅馬的銀幣,一個羅馬的銀幣相等於一天的工資,五十兩銀子等於兩年不到的工資。2)欠五兩銀子的人;等於欠兩個月的工資。

債主無緣無故的在沒有任何條件之下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免」是一個常用商業來往的字,免去債務!新約也常用來描寫神饒恕罪人--免去了我們的罪。

耶穌問:這兩個人那一個更愛他呢?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 耶穌說:「你斷 的不錯。」(43)

免多的、愛也多;免少的、愛也少!

比喻是最清楚不過的,不知道西門有沒有聽明白!神是我們的債主,欠的債代表我們的罪,免債之後兩種的反應,代表西門與婦人的不同反應:一個愛得深,愛得不顧一切,愛得透,愛得激動,這種愛比一切力量都大。另一個反應是愛得少,愛得表面,愛得斤斤計較。

愛得深、愛得不顧一切的是這婦人,愛得少、愛得弱的是法利賽人西門。


3. 耶穌轉過來向著那女人,便對西門說:

「你看見這女人嗎?我進了你的家, 你沒有給我水洗腳;」洗腳是僕人做的事,與我無關,愛得少。「 但這女人用眼淚溼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婦人卻愛得多,愛得激動。

「你沒有與我親嘴; 」西門愛得表面。「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的用嘴親我的腳。」婦人卻愛得謙卑,愛得不顧一切,愛得真,愛得深。

「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愛得廉價。「 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愛得不惜一切代價。


你對神饒恕的恩典、接納的恩典、赦罪的恩典,你的回應是屬於那一種?你愛耶穌有多少?愛得多?還是愛得少?愛得表面?還是愛得真心?

4. 對耶穌的愛就是我們服事神的最大動力,是使我們活出神兒子身分最大的動機,我本該下地獄,罪不可赦,沒有指望,如今蒙神的憐憫,罪得赦免,得稱為義,領受神兒子的名分,我感謝耶穌,充滿了激情,使我努力,不顧一切,活出神兒子的名分!

5. 十六世紀的海德堡教理問答中,

問:既然我們只靠神的恩典得救,為什麼我們仍然必需行善呢?

答:我們行善是因為我們要在所有的生活中,表現我們對上帝為我們所做一切的感謝,使祂得著稱讚!

愛的力量是大的,以愛還愛,使生命改變。

這經文不單只告訴我們以愛還愛,愛耶穌是服事最大的動力,還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愛耶穌?」

6. 可能你說,我不怎樣愛耶穌,我愛我的父母,我愛我的家人,我愛我的小孩,我最愛我自己,卻對耶穌沒有太深的感情!我和耶穌的關係就如長距離從未見過的未婚夫一樣,名義上很親,實際上佷陌生,距離很遠,談不上愛,談不上激情!所以我們行善與事奉往往不是因為愛耶穌,而是因為別的動機與原因:

1)可能是因為愛自己,求福的原因。

聖經說:「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 6:2)若孝敬父母是因為要長壽,是為了自己得福,不是因為愛耶穌,聽祂的吩咐,孝敬父母就是有條件的,是為了自己的好處的,這並不是以弗所書六章二節的意思,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得福是神的鼓勵,不是原因。如果你對父母說:我孝敬你是因為我可以長一點命,活久一點,你想你父母會如何反應?

我們靠神的恩典與神來往,活在恩典中的生活,善行去得神的賜福是錯誤的動機,走得不遠,當你沒有需要的時候,你就不會去做了。

如果在情人節的早上,你去買花送給妻子,是為了自己有好日子過,不是因為愛的原因,她不會欣賞的,甚至會退貨。

世上其它的宗教,都是用好處與祝福來推動人行善,好人就有好報,修行積公德,來生生在富貴人家;現在中國佛教流行避靜,穿麻衣、守齋、靜坐、回歸大自然,求的是心靈的安寧,為求福而行。只有基督教不是用福來推動人行善,而是用愛作為動力。

神應許我們的福份,並不是我們服事神最主要的動力,我們的善行在天平上,微不足道,並不能換取神的喜悅與恩典,神應許的福只是如機器的機油,不是引擎去發動生命的改變,最大的誡命是愛神,愛是最大的動力。

2)我們行善也不可能是因為罪疚的原因。

如我們孝敬父母不能因為是罪疚的原因,罪疚使順服神很沉重,做父母的要注意,不要對兒女說,我為你做了那麽多,你為我做了些什麼?你的學費是我辛苦地借來的,你房子的首付是我的養老金的全部,你若有良心的話,你該如何的對我?

罪疚感只會帶來怨氣、 爭吵,我給了多少?你給了多少?

有時候,我們來到神的面前,也是用這種罪疚感來推動我們去愛神與事奉神。神這樣賜福給你,難道你這也不願意去做?你這樣如何是一個好的基督徒?

例子:在一個婚禮中,當新娘的父親帶著女兒進入禮堂,把女兒交給未來的女婿的時候,拉著他們兩個人的手不肯放,哭著說:「女兒,我對不起你,我不是個好父親,我很後悔,我只有祝福你,希望女婿好好對你,補償我的過失。」女兒哇一聲,哭起來!我真的很想走下去,對父親說:「耶穌可以洗淨我們的罪,使我們如同潔白的羊毛,來!接受神白白的恩典,起來,擦乾你的眼淚,把憂傷變為喜樂,經歷罪得赦免的喜樂,以感謝耶穌的心去祝福你的女兒,神並沒有以我們的罪過報應我們,你看你的女婿,愛神又愛你的女兒,年輕有為,前途無可限量,不是你三世修行的結果,這是神的恩典。

聖經從來沒有用罪疚來推動我們行善,卻是用愛去浸透人的心,耶穌對三次出賣祂的彼得說:你愛我,你牧養我們羊!祂不是說:你三次不認我,你去牧養我的羊去補償!保羅說:是基督的愛激勵了我。

還有什麽比愛的動力更大的呢?

3)我們愛神並不是因為懼怕。

準時出席敬拜並不單不可以是為了求福,也不能是因為是罪疚感,更不能是因為懼怕,怕別人說,怕神會降禍!懼怕的力量是大的,人可以因為懼怕而做出驚人的行為,懼怕是傷害性的情緒,不能維持太久。若因為怕別人說而準時出席崇拜,只會是從外而內的力量,並不長久。

只有愛能改變人心,這段經文更進一步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愛耶穌?

7. 耶穌說:「這婦人許多的罪都赦免了, 因為他的愛多; 但那赦免少的, 他的愛就少。」愛的動力、服事的動大是因為知道我們許多的罪都赦免了,認識自己赦免多,愛就多。


為什麼這婦人愛耶穌?因為她的罪得蒙赦免!赦免多,愛就多。這婦人可能如欠五十兩銀子的人,被眾人厭棄。西門也有罪,可能他是欠五兩銀子的人,這婦人自知罪孽深重,經歷了神赦免,所以她愛得多。而西門卻不承認自己是個罪人,自我的感覺非常好,根本不覺得被赦免有什麼了不起,所以他愛得很少,愛得很表面!


關鍵是你赦免多嗎?你知道你的罪在神的面如如朱紅嗎?你知道你的善行在神的面前如同破的衣服嗎?今天你愛耶穌少是因為你對自己的感覺很好,我不壞,我是個好人的罪人,只欠五兩銀子!神的赦免輕輕帶過。

8. 例子:上週很多小組在教會舉行新年聚餐,有同工投訴,有孩子到處走,有一位大概是四、五年級的孩子不聽勸,又對同工說出不禮貌的話,問他的名字,他也不肯回答,我說應該把他的照片拍下來,又說我們應該以愛心對這個孩子,不要兇,更不要傷害他,如果他有一天知道自己罪惡深重,得神的赦免與饒恕,他愛耶穌會更深,我要把他的照片給大家看,他可能就是日後的主任牧師。我小的時候也是教會裡頭痛的人,是有名的四大天王之一,四大天王並不是好的事,潘牧師是我小的時候之導師,他可以作證,我是怎樣的一個孩子,所以我從小就知道我是罪惡深重的人,改也改不了,是神的恩典把我救回來,我為此感恩不已,赦免多,愛也多,這是我的經歷。

如果謙卑是得救的第一步,是成聖的每一步,那愛的回應是罪蒙赦免最自然的結果,也是服事最原始的動力。




第四幕:結局,49-50

1. 耶穌於是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同席的人心裡說:「這是什麼人, 竟赦免人的罪呢?」耶穌對那女人說: 「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2. 「你的罪赦免了」與「你的信救了你」都是完成的時態,是已經發生的事,愛的回應是信心的表現,是赦罪最自然的結果,也是服事最原始的動力。


你愛耶穌嗎?為什麼你愛耶穌?




結論

讓我們在神面前有些安靜的時間,去回應神的愛:

1. 思考自己是個什麼的人,我的罪不配得神的恩典,我是罪惡深重的人,西門並不是如他所想像好人一個,他也是個罪人,需要神的救贖之恩典。

2. 現在轉目在耶穌的身上,祂的愛深而又廣,感受一下祂赦罪的恩典,體會一下婦人的感受,被赦免,蒙接納的感激。

3. 思考你的反應是什麼?愛的回應是有何行動?






討論問題

1. 從一至十(十最高分),你愛神有多少?為什麽你愛神?
2. 試比較故事中的西門與婦人,他們二人有何不同之處?你認為自己像西門多還是婦人多?為什麼?
3. 請分享你對神饒恕了你之了解與反應。神饒恕你多嗎?為什麼?
4. 為什麼愛是從「成為」(Being)到「行為」(Doing)最大的動力?愛如何有效地推動服事神與善行?
5. 請分享愛神的心如何改變了你。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經文是一對比:西門與婦人的對比,兩種人、兩種反應、兩種態度、兩種結果。






Monday, February 19, 2018

謙卑的信心,《耶穌的故事六》路 7:1-10

謙卑的信心
路加福音七章一至十節
《耶穌的故事六》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8.02.18
國語堂


引言

1. 兩主日前,我們講了「天上有名」,我們是神已經揀選、已經呼召,天上有名神的兒女,我們「成為」(Being)神的兒女,要「成為」得人的人,有弟兄姊妹問:如何從「成為」(Being)變為「行為」(Doing)?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家裡、在工作、或在教會,如何活在神的恩典之中?生活改變?活出神兒子的名分?

這是不是很重要的問題?我們都很重視真理的實用性,不斷的問「天上有名」如何實踐?對我今天的生活有何意義?

2. 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基督徒都已經成為神的兒女,但為什麼活不出基督徒的生活?為什麼基督徒離婚率和非基督徒沒有什麼分別?為什麼天上有名的人,夫妻仍常吵架,而且吵起來,很兇很醜陋?根本不像一個基督徒?為什麽不論牧師如何提醒主日要準時崇拜,我們是敬拜萬王之王,神的兒女要敬畏神,以敬拜為中心,我們每主日都遲到?

在聖經裡,不少人物只有「成為」(Being)卻沒有「行為」(Doing)的人,1)掃羅王是蒙神揀選的王,卻在恩典中墮落,被神遺棄;2)參孫在母腹之中就蒙神的揀選,成為拿細耳人,被神使用,他更是希伯來書列為信心的榜樣,但他的行為卻好可怕。若今天你的主任牧師有他的行為,不論他是否蒙神的揀選,是否「天上有名」,你一早就把他踢走。這說明在恩典中的人是可以在恩典之中失敗,Being 與 Doing 不相配!

我覺得因信稱義的道理大家都很清楚,可是成聖的道理卻很多的誤解,從 Being 到 Doing 講道講了很多,卻沒有結果。

我們如何在恩典中生活?如何靠神而生命得以改變?


從今天開始,一連三個主日的信息,我們會從路加福音看一看三種在恩典中生活的基本態度,或者三個生命改變神施恩的原因。


1. 路 7:1-10 百夫長的信心
2. 路 7:36-50 蒙赦免的女子
3. 路 17:1-19 感恩的撒瑪利亞人

今天讓我們來看看第一個神施恩的原因,神的恩典如何臨到我們?今天我們在恩典中生活的第一個要素是什麼?

讓我們先讀經。



一、我們配得,7:4-5

1. 百夫長的故事教導我們什麼是信心,我們究竟信什麼才能蒙神的施恩?信心的生活就是活在恩典中的生活,信什麼很重要,基督徒生命的改變與更新是憑著信也是靠神的恩典,我們憑恩藉信「成為」基督徒,成為神的兒子,同樣我們也是憑恩藉信「活出」神兒子的身分,從「成為」(Being)到「行為」(Doing)是憑神的恩典,也是藉著信心而成的,信什麼才能蒙恩?

2. 百夫長是上文耶穌說:將房子的根基立在磐石上的人(6:47-49),因為他以具體信心的行動回應耶穌,他「深深的挖地」用信心把根基立在磐石上,在發大水的時候,水沖那房子,房子總不能動搖,他信心的行動回應神是蒙神施恩的原因。

3. 百夫長是路加福音第一個蒙耶穌施恩憐憫的外邦人,當時外邦人與妓女、稅吏都是罪人,是路加福音失喪的人,離神很遠,生活在黑暗之中,在神家以外的人,沒有指望,是什麼使耶穌施恩改變他的情況?

同樣,今天是什麼使神對我們施恩?

教養一個好孩子走在神的道路上成材,是靠虎媽的力量?我們都以為孩子成材是父母努力的成果,是真的嗎?

今天若崇拜開始的時候,所有人都準時到了,坐好了,沒有一個遲到,我們集體都改變了,什麼原因?是什麼使我們生命改變?是因為牧師不停的督促?不止的要求?或者是因為準時有禮物?或不準時會下地獄?什麼使我們改變?什麼使神施恩憐憫我們?

4. 百夫長的僕人病重了,快要死了,猶太人的長老要耶穌去幫助他,說:「耶穌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我們真的配得?


猶太人認為百夫長是配得的。


「配得」(worthy)axios 第四節是形容詞,第七節再出現,是動詞,意思是「放在天平上稱一下,是配得的,是等價的,物有所值」,長老說:這百夫長是值得耶穌去愛的人,是值得耶穌幫助的人。


1)因為他愛猶太人的百姓,有高尚的品格。
2)因為他給猶太人建造會堂,出錢出力,美好的行為。

在天平上他是物有所值,配得神施恩憐憫,醫治百夫長的僕人。


在人的眼中,百夫長有錢,收入是一般士兵的一百倍,是老板級的收入,受人尊敬,是愛百姓的官長,慷慨大方,建造和諧的社會,跨越社會種族的鴻溝,替猶太人建造會堂,猶太人非常感激他,這就是「配得」的人,值得神施恩!

他配得嗎?你認為呢?




二、我們不配得,7:6-9

1. 百夫長卻並不這樣認為,「我不配」(7),同一個字,是動詞,在天平上我的品格與行為微不足道,我不配神的愛,我不配神的恩典,我不配神的憐憫。不看自己的重要。另一方面,他對耶穌的能力有很正確的認識,耶穌是崇高有權柄的人。


我不配去見你,我不配你到我的家。


「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8),他的信心是多麽大!承認耶穌的能力,明白施恩的權力是屬於神的,我們所做的一切本是應該的。


神說:「去!」我們就該去!
神說:「來!」我們就該來!
神說:「你作這事!」我們就該去做!

這是我們本來該做的,而神施恩是我們不配的!

2. 耶穌聽見這話,就希奇他,這字有欣賞的意思(admire),說:「這麽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百夫長的信心使耶穌施恩與憐憫,百夫長的僕人已經好了。

3. 百夫長的信心是什麼?他信的是什麼?他相信自己是不配的人,而且承認神的能力是獨一的,在神的大能面前我們是一文不值的,唯一靠的是神的憐憫。這信心使神施恩,不是他的品格與行為。

4. 信心基本的要素是謙卑,承認神的能力是獨一的,我們所做的是應該的,不是值得使神施恩的原因。


準時參加崇拜是應該的!
愛妻子是應該的!
服事神是應該的!

5. 羅馬書十一章三十五節告訴我們,「誰是先給了他,使他後來償還呢?」說明神並不欠我們任何東西。

我們努力讀書,決心讀好書,並不保證我們就一定能畢業,是不是?我有一個學生,很喜歡讀神學,很努力,很同功,拿了六、七個神學的學位,但讀博士的時候,居然讀不上,要被迫退學。

不是我們每天吃飯前禱告,每週有家庭的敬拜,我們就沒有家庭的衝突。

不是我們每天運動游泳,注意飲食,我們就一定長命百歲,百病不生!

不是我們做生意有誠信,用基督徒的方法去經營,就一定生意順利,一本萬利。

我們的善行、努力和決心不會感動上帝施恩憐憫我們,因為我們的善行離神的標準太遠,我們的善行在神的面前如同破的衣服,不能遮蔽我們的恥辱,不是這些善行不好,不是我們的努力不夠,不是我們的決心不堅的問題,而是在神的天平上並不配得神的恩典。

6. 在我媽媽病重的時候,我曾經禱告,把我所有的功德放在天平上,求神施恩憐憫醫治媽媽,我對神說:我事奉了你三十多年,沒功也有勞,請你按我所獻上給你的施恩憐憫我的媽媽!這是何等愚昧的禱告,在神的面前這些的功德能值多少?不配得神施恩!

7. 如果天使加百列守在天堂的門口,檢查每個人是否配得進天堂,一百分才能進去,請你告訴我你所有一切你做過的好事。

我結婚五十年,愛我的妻子,從沒有背叛過她,沒出過軌,是個好丈夫。「很好!」「三分!」
我每主日上教會,一生事奉神,支持聖工,盡服事。「很好!」「二分!」
我幫助窮苦的人,修橋補路,每年去宣教。「很好!」「二分!」
我每天讀經禱告,時常禁食,攻克己身!「很好!」「三分!」
我愛顧小動物,對我家的狗很好!「零分!」

3 + 2 + 2 + 3 = 10 分,離一百分還差得遠,還有,還沒有關始扣分,對妻子不好,說了一句傷她心的話,你說:應該扣多少分?

百夫長知道他是不配的人,這就是他真正謙卑的地方,當大家都認為他是配得的人,他卻心知肚明,在神的面前,他是不配得的。在路加福音,謙卑承認自己一無所靠的人,都是蒙神施恩的人,這是福音的第一步,也是成聖的每一步。

8. 中國人的謙卑

《易經》中一共有六十四卦,古人用不同的卦象來項預表人生不同的情形與境遇,並研究把握事物發展的過程,用以趨吉避凶。其中的六十三卦都有吉有凶,唯有謙卦六爻皆吉。很多研究《易經》的人都將謙卦看做六十四卦中最好的一卦,但也許也是最難學習的一卦。謙卦就是講論真正的「謙虚」,卦象上看由于坤卦「地」在上,艮卦「山」在下,故此也叫「地山謙」。從卦象上可以直觀的看到一幅畫面,就是「大山埋在或藏在地下」。意指一個能力與德行高大如山的人,没有將自己的鋒芒如同地面上的大山一樣高聳入雲搬展現給世人,而是將自己完全隐藏在地下。


這是中國人的謙虛,認為自己是有的,像高山一樣,卻不要讓人知道,要隐藏起來。口裡不能說,心裡卻自認為高大。所以若有人稱讚你的兒子真好!你口裡要說:「那裡!那裡!他不成的,還差很遠!」心裡卻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的兒子真的是很好。如果你說:「你說得對,我的兒子真的很了不起,很好!」別人一定認為你很驕傲,謙卑是說在口裡,心裡卻不是這樣。


9. 這與聖經所說的謙卑完全不同,聖經的謙卑是真正認識自己的不足,無力自救,承認神的能力是獨一的,謙卑是經歷神的恩典必需要有的態度。

在舊約,「謙卑」是從「受苦」(Affliction)的觀念而來,最早期猶太人的窮人、受苦的人、被遺棄的人就是謙卑的人,神看顧受苦的人,升高謙卑的(撒下廿二 28)。

在全能神的面前,亞伯拉罕承認自己不過是塵土(創十八 27),敬畏耶和華必有謙卑(箴十五 33),心存謙卑,就得富有、尊榮、生命為賞賜(箴廿二 4)。

以色列在埃及為奴出身,一切財富與權力都是從神而來,人因為自己的財智而驕傲與自誇是可笑的(耶九 23-24)。

謙卑與行公義、好憐憫同為神對人的期望(彌六 9),謙卑是罪人在神面前蒙恩的態度(番二 3、賽六 5。


10. 到了新約,從舊約的窮苦謙卑的人(Poor)發展為新約的虛心的人(Poor in spirit),耶穌八福的第一福,外在的卑微轉為內在的卑微,屬靈的貧窮,不配得,耶穌是我們謙卑的榜樣,祂順服神,放下自己的得與失,為了完成神的旨意,「我心裡柔和謙卑」是耶穌的性情中主要的特徵(太十一 30)。耶穌更呼召我們背起十字架跟隨主,放棄自己的 榮與辱、成功與名利,去服待別人,以愛成全律法。 (羅十二 10;十三 8-10)

保羅也勸勉我們:凡事要謙卑,以基督的心為心。


11. 活在恩典中的人,謙卑不單只是做人的禮貌,也 不單只是基督徒的品格 ,更是生活在恩典中必有的態度,是神施恩憐憫人基本信心的表現。



結論

如何「成為」謙卑的人?在應用上我有兩點的建議:

1. 認為自己配得神施恩的人很多,包括我!當我們生活富裕,擁有很多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認為這一切都是我們努力的成果,甚至我們屬靈的生命上,我們都容易靠自己的努力去得神的喜悅,誤信生命的改變是我們努力的結果。

不是努力與善行不好,這是我們應該去做的,但努力卻不是神向我們施恩與憐憫的原因。

路加福音十七章,耶穌說了一個比喻:「 你們誰有僕人耕地或是放羊,從田裡回來,就對他說:『你快來坐下吃飯』呢?豈不對他說:『你給我預備晚飯,束上帶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嗎?僕人照所吩咐的去做,主人還謝謝他嗎? 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17:7-10)

當時的背景,坐下來吃飯是一家人的事,換句話說,僕人努力之後,難道主人要邀請他成為家中的一份子?

就如昨晚,我的兒子與媳婦回家一家人吃開年飯,我們去餐館買了喜歡吃的北京烤鴨回家吃開年飯,餐館的廚師做得很辛苦,做完之後,你說我會不會請他回家坐下感謝他,邀他一同吃飯,成為我們家的一員?

今天我們事奉神,做得好的應該的,卻並不是神施恩憐憫我們真正的原因,神憐憫人是因為我們的貧窮、無力自救、承認我們的不配,這才是恩典!

活在恩典中的人是憑恩藉信承認自己的不配的人,我們很容易忘記了這恩典的事實。

馬丁路德晚年的時候分享說:我雖然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不斷的講「唯獨恩典」的信息,但我仍然感覺我裡頭靠自己的習慣(performance based religion),我喜歡以我聖潔的生活去換神的恩典,這是我們的習慣,不容易改變。

我們要彼此提醒,活在恩典之中﹐在家中要謙卑,不要以為你做了一切,努力工作,薪水全交,家務全做,剩菜全吃,你就是好丈夫,可以命令別人,配得妻子的稱讚,配得神賜福給你,享受美好的家庭。我們的善行在神的面前實在是差得太遠,不配神的憐憫。

在教會中服侍是應該的,牧師看到與看不到,有沒有稱讚你,神有沒有因此賜福施恩給你,並不是相等,神沒有欠你任何東西,只有謙卑的人,才能蒙神施恩,活在恩典之中。

2. 今天華人教會中,追求成功的現象非常普遍,我們把神的恩典與成功劃上等號,神唯一的恩典就是健康、財富與成就,以為活在恩典之中就是唯一祝福滿滿的人生,其實神最關心的不是我們的享受,而是要我們每日更像基督。


祝福與苦難(Blessings and Suffering)都是神的方法使我們更像基督。成功是神使我們更像基督的其中一個方法,苦難也是神施恩的一個情況,目的仍是要使我們更像基督。

Rick Warren 形容人生如一雙軌的鉄路,祝福與苦難是平行共存,是人生必有的事實,目的只有一個,是引導我們更像基督。

所以活在恩典中的人,工作順利,我們感恩,我們是不配得神恩典的人,在成功的時候謙卑下來,不全是你努力的成果,這是神所賜的,神要使你更像基督,我們的成功並沒有可誇之處。

在失去了工作或工作遇上困境的時候,這也是出於神,是神施恩,要我像基督,我要謙卑的接受,活在恩典之中。

成聖(from being to doing)是憑恩藉信,活在神恩典之中,承認神的能力是獨一的,我們靠的是神的憐憫與看顧,謙卑不是小看自己,而是少看自己,多看神。


什麼使神我們們施恩?是我們謙卑相信的時候,神就動工,施恩憐憫。






討論問題

1. 重温「天上有名」聖經的教導,「成為」(Being)與「行為」(Doing)有何關係?
2. 路加引用百夫長的故事去說明「信心」(與恩典的神來往必需要有的條件)的基本態度是什麼?以信為本與謙卑有何關係?
3. 什麼是聖經的謙卑?與中國人的謙虛有何差異?
4. 神向人施恩的原因或動機是什麼?我如何才能經歷神的恩典?
5. 我如何「成為」謙卑的人?謙卑與自卑有何分別?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