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4, 2018

亞伯拉罕的禱告,《禱告系列五》創 18:16-33

亞伯拉罕的禱告
創世記十八章十六至三十三節
《禱告系列五》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8.09.23
國語堂


引言

1. 代禱是我們基督徒的權利,我們為別人代求,這是禱告重要的一部分,聖經記載第一個較長的禱告是代禱的禱,記載在創世記十八章十六節至三十三節,是亞伯拉罕的禱告,亞伯拉罕以與神立約義人的身分為所多瑪和蛾摩拉求神饒恕與憐憫。


這禱告很特別,也有很多難解的地方,首先是經文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是神的公義與公正的主題嗎?神的公義與公正有很多爭議的神學問題;第二,這段經文今天如何應用?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2. 經文的結構上可分為三段:


三人就從那裡起行,向所多瑪觀看 16
一、耶和華的獨白 17-19

二、耶和華的宣告 20-21
二位天使離開那裡,向所多瑪去 22

三、亞伯拉罕的禱告 23-32
耶和華說完了話就走了 33

第一段三個客人(16)、第二段之後,兩個走了去所多瑪(22)、第三段之後,最後耶和華也下去了所多瑪,也走了(33)。

3.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亞伯拉罕禱告的起因(20-21)。

20 耶和華說: 「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 聲聞於我。」


所多瑪和蛾摩拉傳統的位置是在希伯崙向死海的方向十八哩,或在死海北面或東面,現在已經不存在,但所多瑪和蛾摩拉成為罪惡的地方的代名詞,這裡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甚重,聲聞於天,這聲音是受壓制、受欺負的人痛苦的聲音,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是道德敗壞、傲慢無視基本人權,社會上不義的事,現在神宣告,不義的人受公義的神公正審判的時候到了。


神現在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這裡不是否定神無所不知的能力,而是強調神的公正,祂耳聞,現在要去察看--眼見,表示公公正正的判決。






一、義人的禱告


1. 所多瑪和蛾摩拉不義的人與亞伯拉罕是個義人成強烈的對比,亞伯拉罕因為相信神,神稱他為義(人)(創 15:7),亞伯拉罕在神的眼中是個義人,寄居在迦南地為客旅,住在不義的人當中。

2. 17 耶和華說:「我所要做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18 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19 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

亞伯拉罕在神面前有特殊的地位,神「眷顧」他,「神和他知交」(呂振中譯本),原文 yada 意思是神知道他,認識他,認得他,含有立約的專有意思,神立約的伴侶,是神的盟友,神接納他承認他與神立約的關係。

神與亞伯拉罕立的約,他必成為大國,地上萬國都必因他得福,神接納亞伯拉罕為盟友,因為亞伯拉罕相信神,順服神的吩咐,神稱他為義人。

新約的信徒我們有份於亞伯拉罕的約,那些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因信神而被稱為義,我們也成為神祝福萬國的管道。

3. 舊約義人的意思,不是說義人是完全人,沒有犯罪,亞伯拉罕並不是完全人,他也犯錯,義人是指那些在神的約中、遵守約的吩咐的人,義人是有約的人!

羅得也是個義人,他是亞伯拉罕的姪子,包括在神與亞伯拉罕立約,敬拜耶和華,彼得後書二章指羅得是個義人,卻住在罪人中間,天天為他們傷痛(2:6-8),而創世記的主題就是說與神立約的子民產生的經過,他們是如何生活的。

義人在罪人中間是有中保的責任,使地上的萬國得福,這約最終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完成拯救世人。

義人第二個責任是遵守神的道(the way of the LORD),活出與傳承神做事的方法,雖然是生活在罪人中間,責任是活出神的生活,行事為人反映神的道。而神的道在這裡特別指明是「秉公行義」(doing righteousness and justice),中文翻得很好,「行」-- 動詞;「公義」與「公正」是兩個名詞,行公義與行公正。



公義:無可指責的行為 誠實、可靠 正義。
公正:不受偏袒、自身利益、偏見或欺騙的影響, 按既定標准或規則行事。

「秉公行義」注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道德、司法、執法要公正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不公義成對比。「秉公行義」是義人的責任,我們生活在異鄉為客旅(ger),神眷顧我們為盟友,我們祝福萬國的方法是「秉公行義」,使神所應許成就了。

這是為什麼神要將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的事告訴亞伯拉罕,神期待亞伯拉罕做他義人的責任,成就神應許亞伯拉罕使萬國得福的話,讓他為所多瑪和蛾摩拉祈求。

4. 亞伯拉罕的禱告(23-32)是義人應該有的禱告,是使萬國得福的禱告(missional prayer)為迦南地的人禱告,為兩個罪惡甚重的城市禱告,這代禱不是為自己禱告,也不是為朋友禱告,而是為萬國的禱告,求神的公義與公正彰顯,促進公義與公正,對象甚至是自己痛恨的罪人。

5. 你有沒有做過亞伯拉罕的禱告?為社會不公不義的事代求?

今天我們或許看見惡人享福,義人受苦,我們的責任就是為這些不公不義的事來代禱。詩篇七十三篇詩人的愁苦:「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他們死的時候沒有疼痛;他們的力氣卻也壯實。他們不像別人受苦,也不像別人遭災。所以,驕傲如鏈子戴在他們的項上;強暴像衣裳遮住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眼睛因體胖而凸出;他們所得的,過於心裡所想的。他們譏笑人,憑惡意說欺壓人的話;他們說話自高。他們的口褻瀆上天;他們的舌毀謗全地。所以神的民歸到這裡,喝盡了滿杯的苦水。」(3-10)

而義人則「終日遭災難;每早晨受懲治。」(14)是不是沒有公義?沒有公正?神眷顧我們認得我們為盟友,我們的責任就是為這些不公不義的事來代求,為世界代求、為社會代求、為國家代求、為這城市代求、為罪人代求,為義人代求,求神彰顯祂的公義與公正!

6. 七十零代初,蘇恩佩從台灣留學回到香港,有一天她看見報紙上一段新聞,說一個女孩子被人強姦之後從高樓上推下來,她看見這新聞,在神的面前大哭,為香港的年青人代禱,求神施恩與憐憫,突破運動因此而生,服侍香港年青的一代,現在已經四十多年了,這是義人的禱告。

美國有一個基督徒的機構,International Justice Mission(IJM),是專門在世界各地根據法律為受不公不義所欺壓的人打官司,是一群基督徒的律師盡上義人的責任,為社會上不公不義的事,在神的面前伸冤。

我們呢?當我們看見美國東岸,一千多人被三百個天主教的神父性侵犯,我們有何反應?我們不能漠視,我們有責任為這些人代求,這是義人的責任。



二、謙卑卻大胆的禱告

1. 「積極、大胆、肯定」但卻是「謙虛、順從」的態度:「我雖然是灰塵,還敢對主說話。」(27)

2. 「害怕」(請不要動怒)兩次,但「相信神的公義與憐憫」,「敢」兩次,求一次又一次,三次重複兩次,共六次的祈求。

3. 「冒險、勇敢」(從 50 人, 45 人, 40 人, 30 人, 20 人, 最後 10人),卻是與神「親密與充滿激情」的關係,亞伯拉罕「站在耶和華面前」,有敬拜的意思,這代求是建基於與神是盟友的關係。


4. 我們或許很羡慕亞伯拉罕與神討價還價的親密關係,認為這只是亞伯拉罕信心之父特有的經驗,不是的!我們新約的信徒,是神兒女的身分,是因信成為亞伯拉罕真正的子孫,我們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神施恩的寶座前,為眾人代求,聖靈住在我們心中,為我們求,與我們的心一同呼叫阿爸父!這種與神親密的關係是我們的,我們可以像亞伯拉罕一樣,大胆卻是謙卑、勇敢、親密地向神禱告祈求。




三、祈求公義與公正的禱告

1. 23 亞伯拉罕近前來,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24 假若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不為城裡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嗎? 25 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 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26 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裡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的緣故饒恕那地方的眾人。」


2. 亞伯拉罕的禱告是義人的責任,求神的公義與公正彰顯,亞伯拉罕的代求是為了義人的緣故饒恕所多瑪和蛾摩拉不的眾人,不做神要做施行審判的事。

亞伯拉罕三次提出愈來愈尖銳的問題:


1)「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23)
2)「將義人與惡人同殺?這斷不是你所行的。」(25)
3)「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 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25)

六次的祈求:

1)假若那城裡有五十個義人,你饒恕嗎?23-25 
我若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饒恕。26
2)假若這五十個義人短了五個,你毀滅嗎?27-28
我若見有四十五個,我也不毀滅。28
3)假若在那裡見有四十個怎麼樣呢?29
為這四十個的緣故,我也不做這事。29
4)假若在那裡見有三十個怎麼樣呢?30
我若見有三十個,我也不做這事。30
5)假若在那裡見有二十個怎麼樣呢?31
為這二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31
6)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呢?32
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32


亞伯拉罕的代求,有幾點我們要注意的:

1)亞伯拉罕的禱告是為了義人的緣故,求神饒恕施恩,重點是「義人」,六次的祈求,義人在先,因為義人的存在,義人的緣故,而饒恕,這是義人的影響(the impact of the righteous)。

2)神並不是因為義人的緣故,而捨免罪人的罪,罪人的罪並不能因為義人的義而得捨免,這是聖經清楚的教導,只有耶穌,祂是完全的義人,祂的義成為我們的義(羅 5),我們的義並不可能成為罪人的義,也不可能使他們的罪得捨!

以西結書十八章說得很清楚:父親吃酸葡萄,兒子的牙不酸,父親的義不能代替兒子的義。
哈該書第二章說:不潔是可以傳的,但聖潔卻是不可以,一杯乾淨的水,一滴不潔淨的水進去,就把整杯水都弄髒;一杯髒的水無論你把多少乾淨的水倒進去,也不會使髒的水變為乾淨。

3)神說:「因為五十個義人,我就饒恕!」(26)「饒恕」(spare)是拿走的意思,不做這事,指的是毀滅這城,是拿去審判、罪的刑罰,並不是捨罪,除罪,只是捨去眼前的審判,甚至指的是暫時性的拿走,為了是義人的緣故,意思是讓義人有機會去改變一切。

這是公正嗎?神免罪債是恩典,恩典不是必然的,是神的主權,神願意把義人作盟友,給他們代求的權柄,因為義人的代求而捨去罪人的刑罸,絕對是神可以做,是神的主權,並不是神不公正!

4)事實上,義人與罪人一同被殺常常發生,是不是?亞干犯罪,以色列打敗,三千人逃跑,三十六人被殺(書 7);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其中有惡人也有義人,卻一同受罸,義人與罪人一同被殺,這是人類團體的性格(corporate connectedness),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為義人祈求,求神彰顯公正與公義,求神施恩讓祂的公義與公正彰顯。


亞伯拉罕的禱告重點是義人的影響,義人的緣故,彰顯公義與公正。我們有責任去伸張正義與公正,為世界代求。

5)為什麼從五十個義人減至十個義人就停止了?為什麼不減至五個或甚至一個?


這個問題不能從人數上去看,要從舊約的背景來看,從群體的角度來看,五十個義人比十個義人多,義人的群體影響力五十人比十個人應該是多,人愈多影響力應該更大,當時的城市平均只有一百人,五十人是人口百分之五十,神說可以;五是一個家庭的數目,減去一個義人的家庭,只有四十五個義人,神說可以;十個人是最少群體的數目,是一個城市最基本的數目之代表,亞伯拉罕在這最基本的數字是最低的了,他是從一個群體的數目去求,重點是義人的群體在城中的影響,成為祝福的管道,正如亞伯拉罕成為萬國得福的管道一樣。

3. 義人能在罪惡甚重的環境中產生作用嗎?(Can good people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每天我們看見的是令人灰心的新聞,月圓人不圓,我只是一個無名小子,我能做什麼?等我努力發財之後,成功之後,有影響力,那時候我可以影響別人,改變世界,伸彰正義與公正。靠自己去改變世界不是神的心意,義人永遠只是少數的人,聖經教導我們,我們是神眷顧的人,是與神有約的人,神給我們代求的特權,義人的責任是為公義與公正祈求,作中保,這是我們改變世界的方法。

4. 代禱不是強迫神為我們做事,而是神給我們的特權,是按著神的旨意去代求,求神彰顯公義與憐憫,代禱的力量是大的。

5. 最近在我一個釋經講道的班上,十一位同學,有八個是女生,他們對教會打壓姊妹,不讓她們領導,不讓她們講道,在教會中遭受歧視,有很大的困惑,女人在教會中的角色是很複雜的問題,聖經說男人是女人的頭、妻子要順服丈夫、不許女人講道... 這些經文的意思是什麼,並不是今天講道的主題,但兩千年來,教會的歷史,對女人有很多不公不義的事,如指女人是犯罪的源頭,不應該有同等的地位,甚至說女人是次等的被造,男人是按神的形象造的,女人卻只是按男人的形象造的,女人是禍根,今天仍有不少的教會,認為教會中男人是女人的頭而不容許女人甚至帶領查經!我們對這些不公不義的事何責任?

6. 教會對社會中貧富不平均有何反應?低下人口的苦情上達天上,老闆的收入是替他打工的女工幾百萬倍,這是公正與公義嗎?甚至女工賺的錢又被老闆賺回去,住的地方是老闆的租出去的,吃飯是老闆開的飯店,貧富不均是問題嗎?是義人該代求的嗎?

社會不道德的事,姦淫、小三、同性戀的行為,社會上罪惡甚重,我們又有什麼的責任與反應?

亞伯拉罕的禱告教導我們義人的責任,要成為代禱者,成為祝福的管道,使公義與公正彰顯,使罪惡之城得饒恕,把審判拿去,求恩典與憐憫。

7. 這週美國最高法院提名大法官,這事影響深遠,最後一分鐘,提名的人被控三十六年前性侵犯一位同學,基督徒的立場為了達到目的有沒有底線?底線在那裡?

這幾天我用詩篇八十九篇十四節來禱告,為美國禱告:「公義和公正是你寶座的根基, 慈愛和信實行在你前面。」 神的公義、公正、慈愛與誠實成為我的祈求,成為我的代求。


「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 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 5:24)



結論

公義與公正、慈愛與誠實正是福音的中心,神是公義的,神讓祂的愛子為我們承担了罪的惡果,是神慈愛與誠實的表現,義人的禱告是以福音去禱告,求神彰顯祂的公義、公正、慈愛與誠實,「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 使公義如江河滔滔。」(摩 5:24)。




討論問題

1. 這是一段困難明白的經文,你認為經文的主題與中心思想是什麼?
2. 我們跟隨神的人,應如何為充滿罪惡的群體禱告?
3. 義人在社會應該有何責任與影響?如何以福音為人祈求?
4. (本週行動計劃):請為福遍這城禱告,發揮義人的功效。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Tuesday, September 18, 2018

以利亞的禱告,《禱告系列四》王上 18:30-46

以利亞的禱告
列王記上十八章三十至四十六節
《禱告系列四》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8.09.16
國語堂




引言

1. 我信主之後,幾乎每天都禱告,禱告是與神溝通,是基督徒最基本的動作,就像嬰孩出生就會哭,哇哇落地,又像人活著需要呼吸一樣。

我嘗試學習不同的禱告,像傅士德「禱告真諦」中列出的二十種不同的禱告,要使禱告更充實,禱告更有力量。


2.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禱告,是每個基督徒都需要的,這是以利亞的禱告,這禱告求神從天而降,求神顯明祂的真實,求神讓我們知道祂是獨一的神。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禱告。


我們知道耶和華是神,可是在生活中卻活出許多的神,我們需要求神從天降下火來,使我們把「神是獨一的神」從客觀的概念,變為我們主觀的經歷,真知道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我們的神,耶和華是我們獨一的神。

這是以利亞的禱告與祈求,求神顯明祂的作為,使我們真知道祂是獨一的神,除祂以外,別無拯救,也沒別的神。

3. 以利亞的禱告記載在列王記上十八章三十六至三十七節,只有兩節經文,禱告文只有廿九個希伯來字,這禱告卻是猶太人認為最偉大的先知的以利亞一生的精華,以利亞的代表作,是以利亞最偉大的貢獻,他好像把他所有的籌碼都推出去,要豪賭一場,要求耶和華出牌,把對方打倒。

4. 以利亞(Elijah),希伯來文(Eliyahu)的意思是「耶和華是神」(Yahweh is God),他在迦密山上的禱告,單挑八百五十個巴力與亞舍拉的先知,一對八百五十人,是要証明「耶和華是神」,這是他一生的使命。


5. 迦密山是以色列北部的一個山脈,長三十九公里,寛約八公里,高五百廿五米,山上景色非常優美,東面是耶斯列平原,西面是地中海,以利亞在迦密山上的禱告是什麼的禱告?




一、祈求認識神為唯一的禱告,18:36

1. 到了獻晚祭的時候,先知以利亞近前來,說:「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耶和華啊, 求你今日使人知道你是以色列的神,也知道我是你的僕人,又是奉你的命行這一切事。耶和華啊,求你應允我,應允我!使這民知道你耶和華是神,又知道是你叫這民的心回轉。」(王上 18:36-37)


2. 以利亞禱告,「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耶和華啊!」,我們祈求的神是與以色列先祖立約的神(Covenantal God),祂主動與人立約,尋求人,主動施恩與亞伯拉罕,揀選亞伯拉罕,從他而出,子孫滿堂,並要賜福與萬國,這亞伯拉罕的約傳給了以撒,傳給了雅各,雅各十二個兒子的後人成為以色列人,是神揀選了以色列人,領他們出埃及,在西乃山賜下了律法,賜給他們迦南地為業,建都耶路撒冷,興建聖殿,成為敬拜神的子民,從亞伯拉罕至以利亞,已經有一千年了,亞哈王擁在優良信仰的傳承,是屬靈的富二代,從小就認識耶和華是神,是我們的神,是獨一的神!

3. 每早上與晚上,以色列人都背誦申命記六章第四節,稱為 Shema 的經文:「以色列啊,你要聽! 耶和華我們神!耶和華是獨一的神! 」


這優良的傳統,亞哈應該是敬拜耶和華的王,但亞哈王卻是三心二意的人,他給兩個兒子取了很屬靈的名字,1)亞哈謝(Ahaziah)是屬於耶和華的(owned by Yahweh);2)約蘭(Jehoram)是耶和華是被稱頌的(Yahweh is exalted),這兩個兒子都接亞哈作了以色列的王。但亞哈卻娶了迦南人西頓國王的女兒耶洗別,使以色列人拜巴力,耶洗別系統性的毁壞敬拜獨一耶和華的祭壇,殺害耶和華的先知,公開訓練敬拜巴力的先知,使以色列離開耶和華,從一神的國家變為多神,亞哈三意兩意,有優良的信仰傳統,蒙神揀選為以色列的王,卻去敬拜巴力。

4. 我們今天的情況也一樣,生活在一個多神的社會,信徒像亞哈一樣,很容易三心兩意,口裡稱耶穌為救主我們的神,實際生活上卻是事奉多神的人。

巴力是雨神、農業的神,他使人得肥沃的土壤、牲口與人殅興旺,收成豐富,錢包滿滿,生活富裕,拜巴力是底線的敬拜,追求的是生活的保障,巴力是今天的物神,錢成為我們的神,是人人都拜的神,迦密山上巴力有四百五個先知。


亞舍拉(Asherah)是掌管生育的女神,使兒女興旺的神,今天我們很容易把兒女變為偶像,從兒女的身上得滿足與價值,放在神之上,我們拜的是亞舍拉。在迦密山上有四百個亞舍拉的先知!

以利亞的禱告是祈求認識神是神的禱告,認識耶和華是神的禱告,迦密山上是眾神的較量,誰是真神的挑戰!

耶和華是神?巴力是神?
耶和華是神?金錢是神?
耶和華是神?亞舍拉是神?
耶和華是神?兒女是神?

今天我們何等需要作以利亞的禱告,我們需要知道耶和華是真神,耶和華是我們的神,耶和華是我們唯一的神!

不單只是理智上的認知,而是親身的體驗與經歷,是主觀的經歷耶和華是神!

5. 2016 年牛津字典加入了一個新的字:Post-truth(後真相),是個形容詞,意思不是以前是真相時代,沒有偏見、謠言,沒有謊言,這些從人類犯罪之後就存在,「後真相」的「後」不是指以前的時代是「真相」的時代,而是指現代社會的人對真相的冷漠,對客觀的事實不認為重要,反而傾向採納那些與自己情緒相近、立場相符的言論,就算幾乎所有可信的証據反對駁倒某一言論,但撒謊的人依然有持無恐,不為所動,「信不信由你,反正大家信了。」

例:英國脫歐的公投,脫歐派發動大規模巴士廣告,宣傳稱英國每週送給歐盟三億五千萬英鎊,目的要激起民情,是否事實的真相並不重要,所有客觀的數據並不支持這說法,可是大眾的情緒與個人的立場,決定一切!


6. 以利亞的禱告是祈求神使我們認識祂是獨一的真神,不單只是頭腦的知識,更是親身的經歷神的真實,不單只是情緒相近、立場相符的認同,更是經歷事實的真相,使人歸向神。

這是我們的禱告,也是我們的祈求。




二、祈求神從天降火顯明耶和華是神,18:27

1. 「耶和華啊,求你應允我,應允我!使這民知道你耶和華是神,又知道是你叫這民的心回轉。」(18:37)


2. 「應允我!應允我!」重複兩次!以利亞的禱告只有廿九個希伯拉字,禱告不用長,要有緊迫性,不用華麗,可以直求!以利亞求神顯明祂的作為,使以色列民知道耶和華是神,使民的心回轉。

3. 以利亞重修敬拜神的祭壇,他用十二塊石頭、十二桶水,代表以色列十二支派,十二桶水澆在祭壇上,水流滿了祭壇四周挖的水溝,這敬拜神的祭壇已經毁壞多年,神與人因為人敬拜偶像,離棄耶和華神,而終斷了,以利亞祈求神重修神與人的關係,使人回轉歸向神。

4. 人要求的關心的,求的是雨水,已經三年半,沒下雨了,連露水都沒有一滴,農作物不生,所有牲畜都快死光了,河流變乾,水池沒水了,四十二個月沒有雨水是很長的時間,但神看重的是人與神的關係,是人敬拜神的生活,首先降下的是火,不是人需要的雨,當人歸回神之後,雨水就降下,首先重要的是恢復神與人的關係,先是降火,証明神是真神。


5. 以利亞的禱告求的是神顯明的作為,使人知道耶和華是神,不單只是頭腦的認知,更是事實的體驗,耶和華降下火來,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又燒乾溝裡的水。眾民看見了,就俯伏在地,說:「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神!」。


眾人經歷到從天而降的火,親眼看見從天降下的火,感覺到火的熱力,嗅到火把祭物被燒盡的焦味,聽到眾人呼喊「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神!」的聲音。

6. 神顯明祂的作為,烈火從天而降,這是一等一的神蹟,眾人沒有任何的疑惑,耶和華是神!迦密山上的神蹟成為以色列人集體心理上一幅永恆的圖畫,永遠記得神的作為,耶和華是我們的神,耶和華是獨一的神!從天而降的火之經歷成為以色列民族的故事,烙印在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中,神是獨一的!

我們需要以利亞的禱告,經歷神,成為我們的故事,成為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印記,把這幅圖畫掛在牆上,每天提醒我們神是真實的,祂是我們的神!

你有沒有從天降下火真實的經歷?有沒有祈求神在你的生命中顯現?讓你真知道神是真實的獨一的神?把一切的假神都打倒?使你敬拜獨一的耶和華?讓你這真實的經歷成為你生命的記號,成為你家的烙印,成為福遍教會的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傳下去,使我們敬拜獨一的真神。

7. 以利亞的禱告單挑八百五十人,也同樣挑戰我們,去求神在這三心二意的世代中彰顯祂的作為,讓我們真心知知道經歷耶和華是我們的神,耶和華是獨一的神。

我們可能心中有很多的懼怕,不敢做以利亞的禱告,害怕禱告之後,天上什麼東西都沒有降下來,我們害怕失敗,害怕求人手不能控制的事,結果我們生活在安全的地帶,靠自己的力量去做能力能做的事,成與敗在乎我,不願意相信神,這樣我們永遠都是三心二意,沒有經歷神。

你願意求神賜給你從天降火的經歷嗎?願意求祂顯明祂的作為,把你生命中所有的偶像都打倒嗎?願意作以利亞的禱告?求神顯明祂的作為嗎?

8. 舊約的結束是神的應許,在末後的時候,祂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我們這裡來,以利亞要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把復和與和好賜下,這應許在耶穌身上實現了,以利亞在這裡是耶穌的預表,這是彌賽亞的預言,把救恩與神和好賜下。


對於新約的信徒來說,神顯明最大的作為是祂差祂的愛子來到世上,為我們的罪釘死,把救恩的門打開,使人可以因十字架與神和好,十字架是神最大的作為,神已經在基督裡向我們顯明,當年從天而降的火,把真神顯明給以色列看,今天,耶穌已經從天而降,在十字架上顯明神給我們看,十字架就是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我們的神、耶和華是我們獨一的神最大的記號!

保羅說: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加 6:14)十字架是神的明証。


我們作以利亞的禱告,神已經在基督裡應允了我們的祈求,巴力的先知要流血去引起巴力的回應,我們的神卻為我們捨身流血,在基督裡,神已經顯明祂的作為,証明祂是獨一的真神,「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 4:12)。



結論

十字架是我們的烙印,是我們一生最重要的經歷,求神讓我們經歷十字架,耳聞十字架的呼喊、眼見耶穌為我們捨身流血、身受十字架的恩情、手摸耶穌為我們受難的經歷,十字架!十字架!祂的血在流,我的血被洗乾淨!

十字架的經歷使我們能面對一切的挑戰,在偶像面前可以站立,讓我們一同經歷十字架,使我們敬拜獨一的真神,不再三心二意。






討論問題

1. 在我們的生命中,除了耶和華神,我們還敬拜什麼的神?什麼是物神?信耶穌,為了求福避禍,過好日子,有什麼不對?物質享受主義為什麼與敬拜獨一的真神不能共存?為什麼神必需是唯一的?
2. 在你的生命中,有什麼的經歷如天上降的火,証明耶和華是獨一的神?你從天降的火是什麼?
3. 如何經歷耶穌的十字架?使這客觀的真理成為我們主觀的經歷?祈求?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一篇以基督為中心的講道,主要是因為有經文的連結,瑪 4:5-6 把以利亞與基督連起來,從舊約至新約,這是明顯的關係。



Sunday, September 9, 2018

與馬賽跑,《禱告系列三》耶 12:1-17

與馬賽跑
耶利米書十二章一至十七節
《禱告系列三》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8.09.09
粵語堂


引言

1. 你曾經與馬賽跑過嗎?(Run with the horses),城市居住的人很少機會與馬為友,甚至極少見到馬,何來「與馬賽跑」的經驗?


馬一般來說是「騎馬」,與馬賽跑聽也沒有聽過的事,「與馬賽跑」卻是耶利米書中的名言,是一幅令人難忘的圖畫,是神回答先知耶利米的禱告與投訴,向先知發出的挑戰(耶 12:5)


「你若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累, 怎能與馬賽跑呢?」

與馬賽跑是人不可能做到的事,馬一般跑每小時廿七哩,最高的速度可達每小時五十五哩,世運短跑冠軍 Usain Bolt 跑最快的速度可達時速廿七哩,但只能一股作氣,維持很短的幾妙的時間,根本沒法與馬賽跑,但神卻挑戰耶利米:「你若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累, 怎能與馬賽跑呢?」不可能的挑戰!不可能的事!

究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對我們今天又有何意義?

2. 經文的情景(A):

經文是耶利米書中第四篇講章(11-13 章),關於猶大人毁壞摩西的約,毁約的結果是詛咒(第五篇講章預言猶大會有嚴重的旱災,14-15 章),猶大人迫害耶利米,他的訴苦就是催使神審判的呼求。第四篇講章沒有標明日期,很可能是在約西亞王維修聖殿的那年,他們在殿裡發現了一本摩西的律法書(代下 34:14-33)(公元前六二二年)。

1.)約西亞強調律法書的要旨就是人與神立的約,他下令砸碎猶大地各處的邱壇,並把崇邪的祭司處死,合法的則遷到耶路撒冷工作(王下 23:8-9),恢復過逾越節的,這改革引起祭司群體的怨怒,耶利米更進一步,在猶大城邑中,和耶路撒冷街市上宣告:「你們當聽從遵行這約的話」(11:6),要求人不單只是外在的改革,給猶大子民一個假象,以為這樣改革神就不可能興起外敵來刑罰他們,攔阻他們真心悔改,耶利米要求人民真心悔改,回轉歸神,他責備祭司失職,因而受到祭司與群眾的逼迫,耶利米的使命是要人重新正視昔日立下的約(11:1-8)。耶利米開始傳道,就嘗到被棄絕和逼迫的滋味,因為他傳的審判之道與假先知傳的平安之道完全相違(14:13),與外表復興的假象不附。

2.)耶利米發現他的信仰他的經驗是不吻合的,神不是應許過:他若專心傳講他的道,他就必拯救他,與他同在(1:8)?眾民攻擊他,却不能勝過他(1:19)?又說「我必要堅固你,使你得好處?災難臨到的時候,「我必要使仇敵央求你」(15:11)?現在似乎沒一樣兌現,他只經歷到孤單無助,終日奔逃。

3.)亞拿突城的人,耶利米的同鄉,聽到他的責備之後便想殺他,耶利米要求神懲罰那些惡謀者,更問神為什麼他們會亨通,到底神的公義何在(12:1-4)?神卻指示耶利米,如果怹覺得現在的處境困難,將來的遭遇更不平坦(12:5)




一、向神呼求投訴,12:1-6

1. 「1 耶和華啊,我與你爭辯的時候,你顯為義;但有一件,我還要與你理論:惡人的道路為何亨通呢?大行詭詐的為何得安逸呢?2 你栽培了他們,他們也扎了根,長大,而且結果。他們的口是與你相近,心卻與你遠離。」



惡人的道路為什麼亨通?是「你」栽培了他們,指名道姓,是「你」耶和華神栽培了惡人,讓他們札了根,長大,結果!

他們心口不一,是虛假的敬拜者,這些惡人不是神家外面的人,而是自己的同胞,同鄉,一同敬拜神的人!一同實行宗教改革,除掉邱壇,恢復逾越節,重申律法的人,但他們卻是心口不一致,只是外表的改革,並非真心悔改歸向神,只想靠行為來逃避神的刑罰,自靠的行為信仰。

這些人肚滿腸肥,平安渡日,而忠心事奉的人,卻好像得不到神的保護。

2. 「3 耶和華啊,你曉得我,看見我, 察驗我向你是怎樣的心。求你將他們拉出來, 好像將宰的羊,叫他們等候殺戮的日子。 4 這地悲哀,通國的青草枯乾,要到幾時呢? 因其上居民的惡行,牲畜和飛鳥都滅絕了。 他們曾說:他看不見我們的結局。」

4. 先知投訴:難道你真的看不見他們的「作為」嗎?先知要求神立刻的行動,施行審判,將惡人從羊群中拉出來宰了!


公義的神難道真的看不見嗎?還者是神看而不顧?

5. 這是千古以來人對神常見最大的投訴,1)神你是否公平對待我?2)為什麼惡人亨通而義人受苦?3)為什麼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在我最痛苦的時候,袖手旁觀,不聞不問?你不是沒有能力,為什麼你現在不動手?

你也可能曾經這樣禱告過?向神問責?投訴?不解?

今天我們相信耶穌,生活仍有很多如意的地方,並非一帆風順,遇見的難處與非信徒無異,在困境之中,我們不禁問,神是否真的存在?祂的應許是否真的?

例子:基督徒的一品官下監,妻子一人在外國帶著孩子獨居生活,問朋友借錢救丈夫,卻被自己最信任的親人騙去千萬救夫借來的錢,心中無法饒恕對方,問神為何如此?

我們大部分人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父慈子孝,安居樂業,生活不如意的地方並沒有至如耶利米一般過不去,或性命猶關,面對生與死的選擇,沒有像耶利米一樣,因為忠於所託至死忠心而受到逼迫,我們好像耶利米的禱告很少,是嗎?

我們的禱告常是生活的煎熬、疾病、兒女的問題、或關係破損而帶來的困擾,我們問神是否看顧?

6. 我的經驗:

1)八歲離家,五兄弟,為什麼是我?不公平?但卻自知是自己頑皮的原故,被放逐至他鄉,怪不得別人。

2)事奉受人攻擊,陷害,被人誤會,我曾向神禱告,投訴,不公平,求神「立刻」為我伸冤,我曾禱告耶利米的禱告,求神看清,求神出手對付惡人,保護他的僕人。

7. 神對耶利米的回覆是先知沒有預料的答覆,神沒有直接回答解決他的問題,沒有解釋,沒有安慰的話,反而挑戰先知:「你若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累, 怎能與馬賽跑呢?」


「你在平安之地, 雖然安穩, 在約但河邊的叢林要怎樣行呢?」你在平安安穏的地方尚且跌倒,你在約但河邊的叢林中,野獸獅子出現的地方,你要怎樣行呢?


8. 神對耶利米的挑戰有很深的意義:

1)今天你的經歷如同打仗的時候,與步兵打仗,你若覺得累,將要來的騎兵你如何能勝?與步行的人同跑,你需要相信我,讓你與馬賽跑不可能勝的時候,你能信靠我。

2)現在國家太平盛世,猶大國還在,人心沒有真心悔改,你受到逼迫,猶如與步行的同跑,將來國家滅亡之後,被擄巴比倫的日子猶如與馬賽跑的日子,你要信靠我,與馬賽跑是你力不能勝的時候,你要相信我。

3)現在你在家鄉,亞拿突城受同鄉的逼害,你需要相信我,但現在如與步行的同跑,以後你要到耶路撒冷與王帝群眾對立,面對的壓力,猶如與馬賽跑,同樣你需要信靠我,這是非你能力能做的事,你需要學習信靠我。

4)你現在年輕,服侍我的時候受到逼害,你只是與步行的人同跑,你需要信靠我,以後的日子還長,耶利米事奉作先知,從約西亞王一直到耶路撒冷被毁,共四十多年,經歷五個猶大的王帝,現今只是第一位王,約西亞,你事奉的日子還有很長,你需要相信我,今天只是與步行的人同跑,只是開始,如與馬賽跑一樣,艱難的日子還在前頭,你要信靠我。

9. 神沒有直接回答耶利米的禱告與問題,1)公義的神是否看見我的苦情?我忠心跟隨神,為何受折磨?2)惡人為什麼好像得神的保護?神是否公平?3)為什麼神的應許沒有成就?現實的情況與神的應許有這樣大的落差?

神沒有回答先知的問題!神只是說:你相信我!你的信心和勇氣都要遭遇到更大的考驗,現在你的一切苦難和將來的遭遇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如果耶利米與步行的同跑,尚且覺得累,如何一生堅忍,忠於所託,與馬賽跑?

在容易方便的時候,跟隨神需要學習相信神,比較容易,若要堅守一生,忠於神至死忠心,卻不容易,同樣需要相信神!

當生活順利,健康可愛的時候,要相信神,比較容易,但生活困苦,或生病的時候,相信神卻不容易,同樣需要相信神!

當人人都是同一樣的想法的時候,跟隨神並不困難,但要獨排眾議,力挽狂攔的時候,跟隨主卻不容易,同樣需要相信神!

在教會中長大的孩子,受保護,相信神並不困難,需要相信神,但當上大學之後,面對世俗社會的衝擊,喝酒、婚前性行為、追求物質享受,是大家認同的價值觀,要跟隨神,就如與馬賽跑,需要相信神,經歷神的能力。

當事奉帶來成績與果效的時候,人人稱讚的時候,事奉神是容易的事,需要相信神,但當面對種種的困難,要孤獨前行的時候,堅守卻是與馬賽跑,極不容易,今日平安之地遇著困難,需要相信神,不致跌倒,這要訓練我們面對更大的挑戰,在約但的叢林中,獅子猛獸出現,河水隨時泛濫的情況下,跟隨神,相信神的拯救與信實。

與馬賽跑是不可能的事,不能憑己力,需要倚靠神才成,在平坦的日子,不要放鬆,要學習相信神,要在困難的日子中,靠神的力量經過,讓我們與馬賽跑,經歷真神,諦造神蹟,改變世界!


二、與馬賽跑相信神,12:7-17

1. 相信神的心是好的

7 我離了我的殿宇,撇棄我的產業,將我心裡所親愛的交在他仇敵的手中。
8 我的產業向我如林中的獅子,他發聲攻擊我,因此我恨惡他。
9 我的產業向我豈如斑點的鷙鳥呢?鷙鳥豈在他四圍攻擊他呢?你們要去聚集田野的百獸,帶來吞吃吧!


2. 相信神的公義

10 許多牧人毀壞我的葡萄園,踐踏我的分,使我美好的分變為荒涼的曠野。
11 他們使地荒涼;地既荒涼,便向我悲哀。全地荒涼,因無人介意。
12 滅命的都來到曠野中一切淨光的高處;耶和華的刀從地這邊直到地那邊盡行殺滅。凡有血氣的都不得平安。
13 他們種的是麥子,收的是荊棘;勞勞苦苦卻毫無益處。因耶和華的烈怒,你們必為自己的土產羞愧。

神是審判猶大與列國的神。


14 耶和華如此說:「一切惡鄰,就是佔據我使百姓以色列所承受產業的,我要將他們拔出本地,又要將猶大家從他們中間拔出來。
15 我拔出他們以後,我必轉過來憐憫他們,把他們再帶回來,各歸本業,各歸故土。


3. 相信神的必審判與拯救

16 他們若殷勤學習我百姓的道,指著我的名起誓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正如他們從前教我百姓指著巴力起誓,他們就必建立在我百姓中間。
17 他們若是不聽,我必拔出那國,拔出而且毀滅。這是耶和華說的。」


神掌管萬有,祂察驗人心,必按公義審判全地。

4. 我的見証

過去兩年,教會主日人數增加成人與孩子大約共二百人,國語、粵語、英語堂都有增加,我們面對教會質與量的挑戰:

1.)質:我們如何造就基督的門徒?真正讓來參加聚會的人靈命長進?生命更新?在各種屬靈的表現中合神的心意?敬拜、事奉、奉獻、傳福音、造就門徒?人數增加並不代表質量增加,這是教會面對最大的挑戰!

2.)量:人數增加帶來地方不足的問題,我們面對建堂的挑戰。教會整體的計劃,將來是要建一個大約容納一千五百人的敬拜中心與一個容納五百人的禮堂,還有兒童的遊樂場與更多的教室。物價不斷的漲,建築費用每年狂升,我們面對很大經濟的挑戰!

我們第一期的建築是二百多萬美元、第二期建築是四百多萬美元、第三期建築是六百六十五萬美元,第四期若要完成,可能需要一千多萬美元。加上梨城分堂的需要,與人數增加需要更多的同工,未來五年,我們面對很大的經濟需要。

我心裡很憂悶,為此而感到壓力很大,我不喜歡那麼大的經濟壓力,要筹這麼多金錢!神在過去一個月中用這段經文和我說話:「你若與步行的人同跑,尚且覺累, 怎能與馬賽跑呢?」


第一期至第三期的建築,我們齊心努力,做好了,不過很累,第四期簡直就是與馬賽跑,非人力能勝,神說:第一至三期,是與步行的同跑,你需要相信我,第四期是與馬賽跑,非人力能勝,你更需要相信我,經歷我的能力。

神在過去兩個週末中用兩個教會建堂的見証鼓勵我相信神:

1)倫敦中華基督教會
2)紐約中宣會

他們見証與馬賽跑,相信神而經歷神的能力,諦造神蹟,成就人不能成就的事,榮耀歸神。我深受鼓勵,我求神給我信心,相信祂的能力,與馬賽跑,經歷真神。


結論

你願意相信神嗎?你或者像耶利米一樣,覺得跟隨神好累,事奉神得艱難,人際關係很複雜,力不能勝,在這時候,你要相信神,經歷神的能力,你準備好與馬賽跑了嗎?







討論問題

1.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Monday, August 20, 2018

外向的群體--聚為了散,《使徒行傳系列十三》使 13:1-5

外向的群體--聚為了散
使徒行傳十三章一至五節
《使徒行傳系列十三》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8.08.19
國語堂



引言

1. 歡迎來到福遍中國教會,福遍教會是神的教會,我想問你一個問題:我們聚在一起是為了什麼?我們有一千多人,有老有少,來自不同的背景,我們聚在一起是為了什麼?

2. 楊腓力在他的一本書《何必上教會?》(Church: Why Bother?)也問同一樣的問題,何必上教會?我們聚在一起是為了什麼?

他在書中描寫很多上教會的心態感受,每個主日都上教會(這是不是你?)可是每主日自己心愛的詩歌卻被會眾唱得七零八落(這肯定不是來福遍教會的人),聖經被解釋得破破碎碎,崇拜的儀式沉悶而空泛,講道信息貧瘠,言不及義,這些的感覺真使人認為沒有必要上教會聚會。

但是,同時存在另一種奇妙的現象,每個星期,我們上教會,我們回家,下週我們又上教會,好此不倦!為什麼?

上教會的終極原因:

不是追求一種神聖的感覺;
不是為了確保進天堂的門票仍然有效;
不是為了生活中所犯的大大小小罪藉著上教會而減輕罪咎感;
不是為了去教會交朋友(social)吃飯聊聊天;
不是為了孩子!

那上教會聚在一起的原因是什麼?上教會的目的必需是為了使命,神把我們放在教會之中,是因為祂交託了我們一個「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的使命,讓我們一同走出去,參與完成這大使命,這是上教會最終極的目的。

楊腓力說:上教會的人必需「不做生命的旁觀者、樂與造物真神正面相遇!」為了完成神的使命,這是上教會真正的原因。


與神相遇不是單指個人性的,神拯救我們不單只是個人,祂把我們放在一個屬靈的群體之中,放我們在教會之中,目的是要我們一起參與,不做旁觀者,群體性的與神相遇,這是教會的使命,這使命是以非會員的需要為中心的,教會要走出去,「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外向型的教會,這是教會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


3. 我從小在教會長大,每週上教會敬拜神,幾乎每天都在教會這群體中生活,福遍是我一生第四個教會,近距離旳觀察參與教會,我愛教會,我更體會到教會外向的重要。

4. 這可能是你第一間的教會,你在這個教會中信主參加教會;這也可能是你第二、第三間教會,你或者剛來這裡,也許來了佷久,你會發現我們聚在一起絕不是容易的事,要走出去更不容易,外向型的教會並不是容易的。

5. 教會不是一座城堡,把我們自己圍起來,自成一族,與世隔絕,William Temple 說:教會是世上唯一為了非會員利益著想的組織群體,教會應該是外向型的,這是神的心意,是教會這屬靈群體與神相遇同工的意義。

6.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使徒行傳十三章的安提阿教會就是這一間外向型的教會。

使徒行傳十三章的安提阿是敍利亞的安提阿,希臘時代在地中海東部以此命名的城市就有十六個,原因是因為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一分為四東部的西流古王朝,大部分的君王的名字都名為安提阿古(Antiochus),敍利亞的安提阿位於今日的土耳其南部,在歐倫提河邊上,距離地中海約十二哩。


是古代公元前五世紀波斯御道(Royal Road)上的重鎮,波斯的信差七天之內走過這 1677 哩的通道。


安提阿也是絲綢之路西段南線通往歐洲與非洲的主要通道。


主後第一世紀的安提阿人口約 25-50 萬,是羅馬帝國境內第三大城,是個國際的大都會。


初期教會史提反死後,門徒四散,福音因此傳到了安提阿(11:19-20),開始只是傳給猶太人,是一些無名無姓從塞浦路斯(居比路)與古利夸(北非)來的信徒,在安提阿把福音傳給希臘人(多神教的人),福音擺脫猶太人的臍帶,安提阿的教會是猶太人開始卻成為第一間外邦人的教會,這是歷史的創舉,開始的是一些無名無姓在巴勒斯坦以外塞浦路斯與古利夸出生的一群平民小眾,打破種族的限制,走出去,為非自己人的利益著想,開拓了歷史上第一間外邦人的教會!


福遍教會成立的時候,國語的會眾百分之八十是從台灣來的,這二十一年來,向大陸背景的人傳福音,現在福遍教會百分之八十是從中國大陸來的,福遍是台灣弟兄姊妹開托的教會,卻成為一間大陸弟兄姊妹的教會。

耶路撒冷教會聽見安提阿教會的情況,打發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巴拿巴也把住在大數的掃羅找來,二人在安提阿聚集,足有一年的工夫(11:22),這外向型的教會非常有見証,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基督徒是「小基督」的意思,背後的動機可能是因為這一群人,不單是猶太人,稱他們為猶太人不合宜;也不單是希臘人或外邦人,他們有黑人、有白人、有黃種人,稱他們為希臘人也不合宜,所以給他們一個新的名稱:「小基督」,這是這一群人唯一相同的地方,他們是跟隨基督的人。




一、 我們相聚並不容易

1. 「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13:1),他們是安提阿教會的領袖,負責教導聖經的人,帶領教會的人,教導性與前瞻性的領袖,一共五個人,可能三個是猶太人,兩個是外邦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種族,聚在一起,成為帶領教會的團隊,相處共待,絕對不容易的事。


2. 這五個人「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13:1)

3. 第一個是巴拿巴,他是來自塞浦路斯的猶太人,生長在巴勒斯坦以外,雙語(希臘語與亞蘭文),有勸慰人的恩賜,伯樂的強項,能陪伴人,守望人,帶人,這是勸慰(parakaleo):走在人的身旁說話的意思,他到了安提阿,看見神所賜給外邦人的恩就歡喜,就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經文說:「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11:23-24),也把掃羅找來,建立團隊,明顯地,巴拿巴是安提阿五個領袖中的頭,他的名字排第一!


4. 第二個是稱呼尼結的西面,「西面」是猶太人的名字,Bruce 說,「尼結」是作者附加的描述,「尼結」是黑色的意思,所以西面很可能是黑人,外邦人而信奉了猶太教,取了一個猶太人的名字。


5. 第三個是古利奈人路求,是從北非今天利比亞來的,古利奈人不是黑人,很可能是類似阿拉伯人。


6. 第四個是「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他是與王子希律一同長大,年齡相若,很可能也是貴族出身的有地位的人,很奇怪,希律長大之後,是敵對基督的人,他殺了施洗約翰,親自審判耶穌,而與他一同養的馬念,長大之後卻成為基督徒,在安提阿教會成為領袖之一,他的故事一定是非常動人。


7. 第五個,最後一個是掃羅,是有學問的人,猶太種族,卻成為外邦人的使徒。


8. 這五人領導團隊,來自不同的背景文化、種族與階層,是「四多」的團隊:1)多元種族:黑人、白人、黃種人;2)多元國籍:羅馬人、猶太人;3)多元文化:希臘多神文化、猶太一神文化與習俗;4)多元階層的人:有地位的人、有學問的人、有錢人、平民都有。他們聚在一起只有一個目的:帶領教會,跟隨神走出去,活出教會的使命,這是極不容易的事,相聚共待並不容易,要走出去更不容易。

9. 福遍教會上主日聚會人數有一千七百人,國語堂有六百九十五,其中百分之八十來自中國大陸,其他百分之二十來自台灣、香港、東南亞各地;粵語堂有二百九十三,主要來自香港,講廣東話;英語堂有四百五十六人,說英文的人,美國的文化為主,包括了二百個青少年;兒童崇拜有二百六十一人,他們昃我們的下一代,主要是後現代思維的。二文、三語、四代、五個會眾,「四跨」的教會:1)跨文化;2)跨種族;3)跨代;4)跨語言。相聚並不容易!

10. 教會的午餐有中國飯、pizza、漢堡,很早以前還有一點西餐供應,因為人手的問題而停了,吃飯的習慣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相聚並不容易,同桌吃飯都不容易。

11. 教會的教牧團隊反映了教會的「四跨」:有七十多歲的、六十多歲的、五十多歲的、四十多歲的、三十多歲的、二十多歲的,國語、粵語、英語,二十多人,溝通就是最大的困難,要花很多的時間,我幾秌每天從九點至一點都在開會、一對一、約談、對話,與同工談話,聚在一起的時候,共通的語言只有英語,國語部的同工最安靜,不太說話,語言文化有差距,共待非常不容易。


12. 我最近做了一個「文化智商」的自我評估(cultural intelligence CQ),評估包括了四方面:

a. CQ Drive:對多元文化的意願,對別的文化是否好奇,想去了解
b. CQ Knowledge:對多元文化的了解知識有多少
c. CQ Strategy:生活中有沒有跨文化的策略與計劃
d. CQ Actions: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跨文化的實際行動

13. 你猜我自我評估是幾分?



14. 神把我們不同背景的人放在一起,目的是要我們完成神所交託的使命,走出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我們相聚是為了分散,教會不是一座城堡,把我們圍起來,舒舒服服,平平安安過日子,而是一個屬神的群體,為了在教會以外的非會員之利益著想,走出去,向他們見証天國的福音。

安提阿就是這樣的一個外向型的教會,是第一間差人出去的教會,差出去是神的意思,不是我們想出來的,是聖靈的感動,是神命令我們的使命。




二、 我們相聚是為了分散

1.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 「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13:2-3)


安提阿的基督徒聚在一起「事奉主」、禁食的時候,「事奉主」是禱告、敬拜主的意思,聖靈說:走出去,分派(set apart)巴拿巳和掃羅,分他們出來,是命令的語態,從五個領袖中把他們二人分出來。

分出來做什麼?(what)去做「我」(聖靈)呼召他們去做我的工(work)。
為什麼?(why)是為我(神)的原故分他們出來。

2. 這兩個人是五個領袖中第一個巴拿巴與最一個掃羅,一前一後的位置指出他們是最重要的領袖,聖靈說,把他們分出來,差出去,做神的工。差派人走出去宣教是神的心意,是聖靈的工作,感動教會把人差出去,走出去為神作工。

三個分詞:1)禁食;2)禱告;3)按手;形容安提阿順服聖靈的行動:「打發」他們去,釋放(release)的意思,並不捉住他們不放,把他們差出去,走出去做神的工,把福音傳出去,第十三章至廿八章,就是安提阿走出去,把福音傳到地極的故事。

「走出去!」把福音傳遍天涯海角,見証耶穌翻山越洋,為了教會以外的人給出去,這是教會存在的目的,也是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也是整本使徒行傳的主題宏觀信息。

初期教會是一群自身難保的平民小眾,卻領受了這遠超想像、茫然不知不知如何入手的全球化宣教的任務,卻願意走出去,三十年之內逆勢履行走出去的差遣,竟能卓越圓夢,福遍萬民,這是多麽神奇的故事!

3. 「教會就像推肥,聚在一起,臭味四溢; 分散開來,豐富世界。」 路易斯·帕勞。


當我們願意走出去,傳福音,關懷社區,服事他人的時候,我們就達到我們相聚的目的,帶來祝福與成長,走出去是門徒訓練的一部分,教會推動傳福音的行動,不是為了增加人數,而是門徒順服神的行動,是我們聚在一起的使命,是教會存在的目的。

巴拿巴與掃羅在安提阿教會領人歸主,足有一年的時候,這一年中他們專注造就門徒,包括了走出去,為主作見証的教導,言傳身教,這是門訓的目的。

4. 在上一週,有一對區長夫婦,他們帶了一對夫妻信主,讓他們心中充滿了喜槳,感謝神!聚是為了分散,走出去,給出去!

再上一週,我和太太在餐館遇見一個組長,帶了一位剛在小組裡信主的年青人吃飯,跟進扶立,回答這剛決志的人之問題,感謝神。聚是為了分散,走出去,給出去!

這是我們聚在一起,走出去,傳福音的好故事。

5. 昨天,教會在分發食物的活動,服待我們附近有需要的家庭,有八十多人拿了食物回家,有五十多位的義工分發食物,聚是為了分散,走出去,給出去!。


再上一週六,我們有三十多位義工去附近一間初中,為他們準備開學需要的佈置而服務,感謝神。聚是為了分散,走出去,給出去!


教會如果只是內向,會友只顧自己的需要的時候,這是消費者的教會,「我、我、我」的教會(me, me, me),走不出去的教會是死水一潭,只會發臭,長蚊子,關起門來打架,不給出去的教會是貧乏的教會,連她現在所有的,都會被拿走,手收得緊緊的教會,結果一無所有,機會與時間都會溜走,審判就在門口,在審判的時候必站立不住。


結論

1. 我們必需有行動,小組需要外展,相聚是為了走出去,服待,愈服待愈有活力,愈傳福音愈有福音可傳,愈給的愈有能力去給,這是神的心意,小組相聚的目的。

2. 教會要強大,目的是要給出去,在本地與遠方造就門徒,教會要人多,目的是要更多人走出去,造就門徒,走出去做傳福音的門徒,造就門徒的才是真正的門徒。

什麼時候,我們只注意自己,覺得自己聚在一起很好,不願意分,什麼時候,我們就失去相聚一起的意義,初期教會什麼也沒有,只是一群平民小眾,卻把他們最好的人差出去,福音因此傳遍萬民。

3. 聖靈啊,願你的旨意成就在我們身上,引導我們走出去,去你要我們去的地方,做你要我們做的工。


今年年底華人差傳大會的講員之一,David Platt 說:教會的成功是多少人肯走出去,釋放他們在遠方與近鄰作主的見証。

我們願意嗎?

4. 齊克果曾說過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個人訓練了一群鵝,每主日都會來到教會聽牧師講道,牧師說的內容都是飛行的好處與神奇的經歷,只要飛起來,就可以到想要去的地方,見想要見的人,聚會結束之後,這群鵝就嘎啦嘎啦地討論牧師講的,談論飛行的好處,然後離開教會,下主日再次來到教會,聆聽牧師所說飛行的奇妙,而這些鵝所沒有做的是沒有拍打翅膀起飛,這種鵝從沒有飛過,也沒有真正的活過。

每週上教會,卻沒有參與,沒有遇上真神,不是為了使命而來,這種相聚沒有意義,願意走出去的,卻是正真的經歷神。

阿們!



討論問題

1. 請每人分享自己不同的背景,你如何走進這教會成為這屬靈群體的一員?大家走在一起,同心事奉、互相勸慰有什麼困難?
2. 教會是世上唯一為了非會員利益著想的組織團體,這是教會會友背景各不相同,又能夠運作得如此良好的原因之一,你同意嗎? 當教會內向,會友只顧自己需要的時候(消費者的心態),會產生什麼問題與影響?
3. 如何才能走出去作個 外向服待人的基督徒?服待人的小組?外向型的屬靈群體?
4.  (本周行動)  小組計畫 本周一起去作一件 '外向服待'的外展行動。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