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4, 2021

定意尋求神的禱告,《禱告系列三》代 20:1-26

 定意尋求神的禱告

歷代志下二十章一至廿六節
《禱告系列三》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1.03.14
國語堂



引言

去年這個時候,因為新冠肺炎,我們開始了線上的崇拜,所有實體的聚會都停了,轉眼新冠肺炎的疫情延續了一年,上週四總統說,希望疫情有所改善,當接種疫苗的人越來越多,今年7月4日的週末,我們希望可以恢復有限度的重聚,九月希望可以一切恢復正常。

上週五,ABC News 選了所有打了疫苗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為這一週的「風雲人物」( personal of the week),說他們終於可以去見孫子, 抱抱他們,親親他們,很多已經一年沒見面了。

雖然疫苗帶來了希望,但我們的焦慮憂心卻沒有減少,其實早在新冠肺炎發生之前,西方社會在進入廿一世紀的時候,已經開始了嚴重信心的危機,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力可以勝天的火車,好像失去了動力,失去了方向,開始走不下去了。

從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理性運動,科學萬能進入了焦慮的時代(the Age of Anxiety),社會撕裂,政黨鬥爭,後真理的焦慮。

社會文化越來越多的部落主義,產生了一個空置的中心,所有共同的公共利益觀念都喪失了,社會信任的嚴重喪失,似乎正在破壞曾經使我們團結在一起的所有價值與體制。

我們憂心下一代,担心他們會比我們更糟糕,有絕後悲哀的感覺。

與當年被擄歸回後的猶太人一樣,他們生活反對耶和華異教的社會中,四處都是敵人,成為少數非主流的族群,生活艱難,他們憂心下一代,是否能繼續下去,充滿懼怕與焦慮,神好像失踪了,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在那裡,把紅海分開、又使海水合起來,消滅埃及人的軍隊的神在那裡,就好像我們今天的懷疑一樣,聖經中行奇事的神不見了,我們禱告,沒有反應,憂心失望,禱告沒有答案是我們正常的經歷,禱告沒有用。

生病的人,神沒有出人意外的醫治,沒有好起來,上一週,兩個我們長期為他們禱告的病人,都進入的臨終關懷中心(hospice),神沒有醫治,沒有神蹟,沒有介入。

今天我們的經文卻是歷代志下記載的一個一等一的神蹟奇事,神聽猶大王約沙法的禱告,用最神奇的方法,打敗了敵人,經文的目的並不是教導我們如此如此的行,這樣這樣做,就必有神蹟發生,而是要告訴我們,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神是萬有的主宰,我們要專心尋求祂。

歷代志的作者是祭司,他們從以色列人的歷史,記載見證神的作為,這些特殊神奇的事,是要教導在懼怕中被擄歸回的猶太人,要定意尋求神,神掌管萬有,按他自己的旨意行事。今天神不是不再行神蹟,歷代志下20章,記載的是舊約最奇妙的事,猶大用不可思議的方法打勝了敵人的大軍,目的是要我們學習定意尋求神。

或者你說這些神奇的故事對我們今天沒有任何意義,是基本上不能發生不會發生的事,但歷代志的作者是要舉例,說明我們神仍然作王,他是可靠的神,而不是保證神跡發生,故事的目的是要提醒鼓勵我們的神是大而可畏的神,他掌管萬有,他聽人的禱告。

三點:
一、懼怕中定意尋求神,1-4
二、定意尋求神的禱告,5-12
三、定意尋求神合一的神蹟,13-26


一、懼怕中定意尋求神,1-4

分裂王國
北國以色列王亞哈
南國猶大王約沙法,好皇帝,尋求耶和華的王,三十五歲登基,作王廿五年,主前第八世紀,c 873–849 BC 差不多三千年前的事。

代下二十章一節
「此後」,時間的標記,19 章告訴我們,猶大國在約沙法的帶領之下,「歸向耶和華神」(19:4),經歷屬靈的大復興,此事之後,摩押人和亞捫人,又有米烏尼人,一同來攻擊約沙法,敵人的「大軍」,「大軍」(vast army)在歷代志中,是代表壓倒性的數字優勢,而且敵人的聯軍已經來到隱基底,距離耶路撒冷只有廿五哩。

3約沙法便懼怕,定意尋求耶和華,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4於是猶大人聚會,求耶和華幫助。猶大各城都有人出來尋求耶和華。

約沙法王因敵人大軍臨近而懼怕,但懼怕卻是他定意尋求耶和華!什麼是定意尋求耶和華?原來「定意尋求耶和華」是歷代志的一個非常專有的用語,是形容專心敬拜跟隨神的皇帝君主,是歷代志中的好皇帝,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什麼是「正的事」?就是定意尋求神!他們是我們今日的典範,是我們要學習的,在南國猶大廿個王之中,只有七個半是這樣定意尋求神的好皇帝。。

立定心意、專心
:-- 咬緊牙關(呂振中)set his face; resolved; decided
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來到耶路撒冷祭祀耶和華  代下 11:16
從你第一日專心求明白將來的事 但 10:12

尋求耶和華、seek the LORD
歷代志用了  21x,是敬拜神,以神為神的意思。
約沙法「因從國中除掉亞舍拉」立定心意尋求神  代下 19:3,不去拜亞舍拉,而立定心意敬拜耶和華。
約沙法「不去尋求諸巴力,只尋求他父親的神」  代下 17:3-4,效法父親,敬拜神
亞撒患了腳疾,沒有尋求神,只尋求醫生  代下 16:12,沒有倚靠醫生,倚靠神的意思,結果神讓他死去。

尋求神是有排他性的,尋求神就除掉亞舍拉;尋求神就不拜巴力。今天尋求神的人,不是指慕道的朋友尋求神是否是真的神,而是指那些專心相信神、照祂的旨意去做的人。

約沙法在大軍壓境,心中懼怕的時候,選擇專心相信神,願意照神的意思去行,沒有別的倚靠,求神的幫助,只以神為他唯一的神。

定意尋求神是有行動的:在猶大全地宣告禁食。4於是猶大人聚會,求耶和華幫助。猶大各城都有人出來尋求耶和華,整體的行動,禁食不是與神做交易,我付上不吃飯的代價,你就要聽我的禱告,而是定意尋求神的行動表現。

定意尋找神真難

懼怕中的人要定意容易嗎?你在懼怕中會六神無主比較自然?還是會定意尋求神比較自然?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在懼怕中是會六神無主的。可是約沙法王不做別的,只定意尋求神,對一個在懼怕中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極不容易也極特別的事,除非,他認定了能幫助他的,只有神!

我們也尋求神,在害怕時,我們也禱告,但我們的禱告,經常是求着求着就被自己裏面那懷疑的心思給淹沒,以致無法專注在神身上持續求,或求著求着,就被外面變得更糟糕的環境所影響而氣餒灰心。再不然就一面求神,一面想該怎麼辦,以致當等不及神做工,就按自己所想的先去做了。因此重點還不在尋求,乃是在要定意的尋求:定意不容易,在懼怕中定意尋求神更難。

懼怕的力量

我們也可以換過角度來看約沙法是怎樣因懼怕而定意尋求神。懼怕可能讓我們失去信心、失去力量、失去專注的能力。但懼怕也有可能反叫我們原來沒辦法、沒力量專注的,卻被懼怕激發了裏面那平常沒有的能力,而更能定睛在神身上。這也是在這裏特別提出來思想的。

約沙法的定意尋求神,同樣是因懼怕的結果。一個情景可生出兩種結果,本來平常沒力量的,沒法專注的,卻因懼怕反而生出了定意的能力!懼怕可能是我們信心消化,但懼怕也可能使我們更有力量緊緊抓着神?我們是那一種?

不是令人懼怕的環境,來決定我有多少信心,而是我如何面對懼怕,決定我有多少信心:如果在懼怕中,我選擇宣揚這看來負面的力量,成為更把我推向神的正面力量,那麼這負面的環境才真的是神化妝的祝福。要再次強調的是,不是環境的本身決定祝福與否,而是你看待環境的態度與角度,來決定是咒詛或祝福。因此決定你能有多信心的,不在環境,不在神,乃在你自己!

只要憑着信心求,一點不疑惑。雅各書一章六節。一點不疑惑的意思,是不是說一點懷疑也沒有?事實上,我們在為一件事擔心或害怕的時候,那懷疑不定的心,經常是更明顯,而且不是我們叫它不要懷疑,它就不懷疑的,這是我們都有的經歷。

在這裏說的一點不疑惑是什麼意思呢?乃是指,你一點也不要被這疑惑的心思所阻撓,以致停止不再求他了!因此,什麼是憑着信心求?就是一點也不受心中疑惑的影響,或一點也不要去理會心中懷疑的意念,而持續向神求。

例子:

信心就是人在害怕環境裏,但能突破克服自己裏面,那因害怕而洶湧波涛起伏不定的心思,仍定睛在神身上向他祈求的表現。這需要極大的定力,不受環境(外在因素)更不受自己心境(內在的因素)的影響,這就是約沙法王定意的意思。

信心的功夫

然而太多時候,我們的選擇不像約沙法。強調,約沙法不是有信心所以能定意,我們在危急中都是害怕,都是信心微弱的。在懼怕中,他和你我是一樣的,但不同的是,他反讓懼怕成為使他有力量,去定意尋求神的外在阻力,是這個不同的過程,帶來最後完全不同的結果,而使他成為信心的勇士。

原來神興起這大軍臨近,讓人懼怕的場面,他的心意是要祝福,是要人有信,然而這得要在定意尋求他的人身上才會發生。

因信心所做的功夫,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三節。這功夫是什麼?就是約沙法王在這裏做的:定意尋求神,這是功夫,因為這是要付代價的。因此,外表看來這場戰役好像以色列人未戰就取勝,然而他們付的代價不在武力而在更難的靈力上!信心是從定意尋求神中而得的,勝利也是在這件事上決定的。

我們要為神放在我們環境中的懼怕而感恩,更要明白神的心意,這是要我們在這處境中,能定意尋求祂,如此,發生在約沙法身上的神跡奇事,一樣要發生在今天。

二、定意尋求神的禱告,5-12

公開在聖殿的院子中,在眾人面前向神禱告,這是定意尋求神的禱告,這禱告表明了約沙法尋求神,以神為幫助的行動。讓我們來學習這定意尋求神的禱告:三方面

6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啊,你不是天上的神嗎?你不是萬邦萬國的主宰嗎?在你手中有大能大力,無人能抵擋你。

第一、你對神的認識決定你尋求神的禱告的基礎,稱呼神,代表你對神的認識,在你心目中神是誰,約沙法認識禱告的神是:

耶和華我們列祖的神,以色列的神,與以色列立約的神
天上的神
萬邦萬國的主宰
有大能大力的神
無人能抵擋的神

這正是這神奇的故事要告訴我們,提醒我們,不要忘記神是萬有的主宰,祂是天上掌管萬有,我們的神,我們要專心尋求祂,祂必看顧保守我們。

當我們禱告的時候,我們可以用這樣的禱語去尋求神:「我的主,我的神」,或「萬邦萬國的主宰、有大能大力的神」,重複去思考進入神的屬性裡,成為我們禱告的基礎,你是「我的主、我的神」,我尋求的神是大有能力的神。

例子:當為病人禱告的時候...

第二、根據神的應許去祈求。

我們的神啊,你不是曾在你民以色列人面前驅逐這地的居民,將這地賜給你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永遠為業嗎?(7),在你民以色列人面前驅逐這地的居民,是神和摩西立的約(申 4:38);要把這地賜給亞伯拉罕的後裔永遠為業,是神和亞伯拉罕立的約(創 18:17-19)。

8他們住在這地,又為你的名建造聖所,說:9「倘有禍患臨到我們,或刀兵災殃,或瘟疫饑荒,我們在急難的時候,站在這殿前向你呼求,你必垂聽而拯救,因為你的名在這殿裡。」這是神跟誰立的約?神和大衛立的約(代上 17:21-27),也是當年所羅門獻聖殿的時候,神給以色列人的應許。

你若定意尋求神,你必定相信神的應許,祂說了,必會成就。

例:「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神所賜那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 4:6-7),神沒有應許凡生重病的人,祂都醫治,神卻應許,一無掛慮出人意外的平安,在人生的風浪中,保守我們!是不是?

第三、才是祈求,把你所要的告訴神。

第十二節:我們無力抵擋這來攻擊我們的大軍,我們也不知道怎樣行,我們的眼目單仰望你,專心尋求你,求你拯救我們。把所需要的告訴神,直求。這是我們是神的兒女之特權,把所有的告訴神。

這裡特別的地方,這定意尋求神的禱告是上下一心的專心尋求神的禱告,13猶大眾人和他們的嬰孩、妻子、兒女都站在耶和華面前。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這樣上下一心的尋求神?都站在神的面前,等待遵行神的吩咐?這上下一心,同心尋求神是歷代志的作者要我們學習的榜樣,多好的事,神喜悅的禱告。


三、定意尋求神合一的神蹟,13-26

神的回應與吩咐,先知帶來神的話,13-17 
吩咐約沙法和百姓不要恐懼驚惶,因為耶和華與你們同在,成敗不在乎你們,乃在乎神。吩咐百姓面對爭戰是要擺陣站着,不要爭戰,「看」耶和華為他們施行拯救。

這是什麼的戰法?擺陣卻不要打,站著不動,只要看!
先知雅哈悉(xī 西)的話,如何能信?

雖然先知講的話極能振奮人心,但別忘了,當時是強敵壓境,危在旦夕,我不是在開培靈奮興大會。先知說的話固然強而有力,但馬上要面對的就是真槍實彈的戰場,先知告訴他們的作戰守則恐怕也絕無僅有,要他們擺陣,但不要爭戰,只要站著去看,看耶和華施行拯救。

請問古往今來那一場戰爭可以只用看,就看贏的?先至要他們擺陣卻又不要爭戰,那擺陣做什麼?豈不是等着束手就擒(Shù shǒu jiù qín)?在這樣的情況下怎能不懼怕?又如何能信得下去?

沒有人懷疑先知的話, 18節說,王和百姓就面伏於地求拜耶和華。是因為這是先知講的話,所以王和百姓就當毫無異議而相信嗎?不錯,舊約先知一個最重要的職分就是神的代言人。然而,舊約中卻許多事王不聽先知的話,許多先知為宣講神的話而犧牲性命,因為王不聽。

先知雅哈悉的話是吉語好話而非凶言,是因為吉(及 jí)語,所以王相信嗎?舊約更有許多假先知,總是說王和百姓愛聽的好話。約沙法如何能判斷雅哈悉的好話是從神而來?值得我們思考。

我們不能說,因為約沙法是好王,所以他聽先知的話,他的認定就是對的。都是反過來思想,因為他在這樣的危急境況中,竟能分辨且認定先知這樣不合理的話是來自神,以致成為舊約中為人稱道的好王。

他是如何分辨的?

歷代志下20章20節說:約沙法王站着說: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呀,要聽我說:信耶和華你們的神就必立穩,信他的先知就必亨通

約沙法能信先知的話不疑,乃是因為他信耶和華神:這與他在前面一開始的時候,因懼怕就定意尋求神,有着密切的關係。信神不能只憑口號,口號在平日或可唬唬(虎 hǔ)人,但在危急之際,在響亮的口號也無法抵擋恐懼。

約沙法的信神,乃是因他定意尋求神,這相是從定意尋求的行動而得,不是空洞的口號。這信就為他帶來勇氣,更能帶出分辨的能力,其結果是,使他知道這樣不合理的戰法,先知這樣的話,乃是出於神:專心仰望神的人,神就打開他信心的眼睛,叫他看見人所看不見的,而這樣的看見,往往在一些人看為不合常理的思想,更加顯明。

約沙法和如何辨別的,不是因為他是個好王,乃在於他定意尋求神,他就能分辨且認定先知說的話是出於神。你是否發現,因為先知和君王都在神的裏面,他們之間就能心意相通,儘管情況危急,儘管所言不合常理,但他們之間是相同合一的,這在平常沒有什麼,但在危急的困時就極其重要且寶貴了。

最難得的還不在這裏,讓我們看第21節:約沙法與百姓商議了,就設立歌唱的人,頌讚耶和華,使他們穿上聖潔的禮服,走在軍前讚美耶和華。這又是一個極不合常理的做法,你有見過軍隊打仗把手無寸鐵的詩班放在最前面嗎?然而更不可思議的是,這樣的決議是大家商議的結果:沒有任何人下令這樣做,包括神,如果有人下令可能還簡單容易點,反正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但卻在大家商議,而且還是和百姓商議下的結果。

人越多商議事情越難有共識更何況是一群平常沒什麼訓練的百姓。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結果!在危急中,人心是害怕的,但不只是王聽先知信神的話,就連百姓也能一致商議出這種近乎荒謬(miù)的結論。

什麼事見證?合情合理的事,還需我們來見證神的作為嗎?但像這樣不合情理的事,卻是我們不得不看見神就在他們當中行奇事,否則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什麼是同心?不是誰壓誰、誰聽誰就能有同心,約沙法他們的同心還不只是在核心同工身上,更在一群百姓身上,在看似不合理的思想,這樣的同心,就更見證除非神在他們中間,否則不會發生。

合一的神跡

但他們為何能如此?約沙法不單自己定意尋求神,他也要百姓如此行,因此猶大國城中都有人出來尋求耶和華。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原因!當大家都這樣尋求神,而不是說說而已的時候,他們當中就只有一個意念,那就是神的意念。當只有一個意念時,溝通商議不是難事,而是一拍即合了。

為什麼教會裏許多時,溝通來溝通去,有共識何幾難,別說不合理的事,就連合理的是也都無法有共識。難道神的意念是分期的嗎?我們若都能掌握約沙法王說的這樣來定意尋求神,合一不也一樣要發生在我們中間嗎?

所以這故事的神跡,不是發生在神派伏兵攻擊敵人的時候,是早在合一的時候再發生了!合一就是神跡,除非我們肯定意尋求神,除非神在我們當中,否則不會有真正的合一。

我們的需要

教會的問題,不是不想合一,而是無力定意尋求神,以致沒法合一,在這撕裂的社會、爭鬥的文化之中,定意尋求神,同心合意地去求。約沙法的恐懼促成了他能定意尋求神,轉機就在這裏開始。

今天我們也面對許多困境,我們能否求神幫助我們,把這些困難也轉化成叫我們能定意尋求他的力量,醫治他的教會如同約沙法王時代的時候那群歌唱的大軍一樣,要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神跡奇事。我們真正需要花最大力氣的,不是怎樣做事,而是怎樣定意尋求祂,好叫合一在他的教會彰顯它的榮耀。

結論
神必與我們同在!



討論問題

1. 什麼是定意尋求神的禱告?請分享一個你定意尋求神的禱告。
2. 「勝負不在乎你們,乃在乎神!」是什麼意思?對你有何意義?
3. 約沙法不可思議的戰法,把勝負交給神,對今天你面對的挑戰有何意義?如何應用?
4. 君民合一,上下同心,是很困難的事,在這對立撕裂的社會中,教會如何才能在神的能力之下合而為一?我可以做什麼使教會合一?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Tuesday, March 2, 2021

垂聽回應的神,《禱告系列二》王上 18:20-46

 垂聽回應的神

列王記上十八章廿至四十六節
《禱告系列二》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1.02.28
國語堂



引言

禱告經常有的問題是神垂聽回應我的禱告嗎?就好像我們對父親說話,他聽見了沒有?他有沒有回應?我們的經驗是有時他聽,但更多的時候,他卻不聽!

今天不論牧師說了多少遍神垂聽回應,不論我們聽了多少的見證說神垂聽禱告,在我們真實的經驗中,禱告更像是打空氣,神好像聽不見,或者祂聽之後沒反應,好像祂並不理會一樣!這是你的嗎?你有沒有神垂聽回應你的經歷?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舊約最偉大的先知以利亞的故事,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神垂聽回應,垂聽回應的神是真神!不聽沒反應的神不是真神,我們相信的神是真神,祂垂聽與回應我們的禱告!你可能說,是真的嗎?我有許多的禱告,神沒有聽,也沒有回答!神真的聽我的禱告嗎?

雅各告訴我們先知以利亞與「我們一樣的性情」(雅5:17),意思是以利亞與我們有相似的感覺,以同樣的方式受到影響,與我們是一樣的人。雅各說的是禱告的生活,以利亞有我們一樣相似的感覺,他禱告祈求的(he prayed prayer),不下雨、或者禱告求下雨,希望神垂聽,神回應,跟我們一樣,有需要醫治的時候,向神禱告,求神垂聽回應!

當時,以利亞生活在國家危機的時候,國家的領袖「亞哈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更甚(前無來者的意思),犯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犯的罪,(意思是在北國設立偶像祭壇,以金牛犢代替神,又自定宗教節期,不要以色列人去耶路撒冷去敬拜真神;)他還以為輕,不以為意,又娶了西頓王的女兒耶洗別為妻,去事奉敬拜巴力」(王上 16:30-32),這皇后娘娘耶洗別是舊約中最壞的女人,她屠殺耶和華的先知(神的發言人,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壓制並攻擊媒體,不讓反對的人發聲),為巴力築壇(開妓院,建拜偶像的神廟,使人離棄神,過著纸醉金迷的生活)。

以利亞以我們同樣的方式受到影響,他禱告,希望人轉向神,雅各 5 說的是以利亞的禱告,要我們向以利亞學習禱告,神是垂聽與回應我們禱告的神。今天我們的經文是記載在列王記上 18:20-46,讓我們向以利亞學習神垂聽回應的禱告。分享三點:



一、垂聽回應的神是真神,18:24; 39,如果你今天的禱告的神是沒有應允的神,你拜的不是真神
二、垂聽回應的神降下火與雨,18:31-38; 42-45,神的回應是審判與賜福
三、垂聽回應的神帶給我們希望,18:30,讓我們重修敬拜神的祭壇



一、垂聽回應的神是真神  18:24; 39

以利亞是公元前九世紀北國以色列的先知,以利亞的意思是「耶和華是神」(Yahweh is God),這是他一生的使命,要使以色列人認識耶和華是神,當年在迦密山上,以利亞以一對四百五十巴力的先知,在亞哈王與百姓面前,祈求神從天下降下火來,証明回應的神是真神。


當時,以色列已經四十二個月沒下雨,他們的禱告不蒙應允,神沒有說話,先知隠蔵起來,人沒有明確的方向。

以色列人拜偶像巴力,巴力是迦南的雨神、雨水使萬物生長,巴力是生育的神,所有近東文化都有供奉的神,拜巴力,求的是蒙福的表相:風調雨順,田產豐富,兒孫滿堂,慾望滿足!



巴力也可以是通用的名稱,舊約十五次翻譯為「丈夫」,主人的意思,凡是充當您主人的都是巴力。巴力可以是金錢、巴力可以是婚姻,巴力可以是兒女,巴力可以是權力,當這些東西成為你的主人的時候,牠就是巴力,拜巴力,求的是滿足快樂,成就,家庭幸福,追求是我們想要的福份,蒙福的表相。

今天我們每天收到的廣告、看的電影、娯樂消費都在推介這些蒙福的表相,教會蒙福的表相,一般人稱為這是蒙福的教會,3 Bs:人多(body)、地方大(building)、錢多(budget),這就是興旺的教會,神賜福的教會,當這些事物成為我們的主人的時候,他們就變成我們的巴力!

可是現在忽然間沒有雨了,「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哈 3:17),教會不能聚會了,建築物空置了,奉獻減少了,神仍然與我們同在嗎?我們敬拜的上帝是真的嗎?可信的嗎?在困境中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是困難的,我們記得以往的日子,我們敬拜神的熱情與神賜福給我們是一致的,那是美好的日子(the good old days),我們真希望回到過去的日子,現在相信神的很困難的事,失控了,問題愈來愈多,沒法解決,在感覺上,我們都好像被遺棄的孤兒,神好像不在了。

世界改變太快了,四十年前好像石頭那麽重黑白的電視機,現在每個人都有一部可以握在手中的智能手機,可以走連線全世界、遊覽古今中外的資訊,我們相信的神仍然真實嗎?仍然有效嗎?仍然應允我們嗎?

還是巴力好,比較實際,物質可見,風調雨順的日子,令人安息,豐收富貴,慾望得到滿足,這樣的神明真得是很實在,很可靠!

以色列人不是不認識耶和華,他們只是同時也敬拜巴力,巴力太合潮流了,皇帝皇后都拜,太實際,太令人羡慕,太吸引人了。

在安逸的日子中,我們兩個神都拜,信耶穌為什麼不可以同時富貴繁榮?兩個主人!兩個國度都要,可是現在是在艱難的時間,四十二個月沒有水了,生活都成為問題,你必需作出選擇,你的神是誰?誰真正的保守你?誰真正的垂聽回應你的禱告?誰真正成為你最大的滿足?誰真正的掌管世界?誰是你真正的倚靠?

很奇怪,我們在困難中才會問這些的問題,在困難中,才能考驗我們的信仰?


考驗(The test), 以利亞對眾民說:「當給我們兩隻牛犢,巴力的先知可以挑選一隻,切成塊子,放在柴上,不要點火;我也預備一隻牛犢放在柴上,也不點火。你們求告你們神的名,我也求告耶和華的名。那降火顯應的神,就是神。」那降火垂聽回應的神,就是神(The God who answers is God),垂聽回應的神是神!

禱告是對神說話,「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你是對神說話,對祂說:我們在天上的父!神有沒有反應?有沒有聽見?有沒有照祂的意思有行動?垂聽回應的神,就是神!偶像沒有反應,沒有聽見,不會行動,這是真假的考驗!


經文是一個強烈的對比,以「垂聽回應」為主題中心比較,「垂聽回應」(answer)包括了聽見與回應,20-40節中出現了八次之多,垂聽回應的神,就是神!

第 26 節,巴力四百五十個先知,「將所得的牛犢預備好了,從早晨到午間,求告巴力的名說:「巴力啊,求你應允我們!(answer us)」卻沒有聲音,沒有應允的。他們在所築的壇四圍踊跳。

第 28 節,他們大聲求告,按著他們的規矩,用刀槍自割、自刺,直到身體流血。從午後直到獻晚祭傍晚的時候,他們狂呼亂叫,卻沒有聲音,沒有應允的,也沒有理會的。「沒有聲音、沒有應允」重複了兩次,從早到晚,他們瘋狂地自殘呼求,禱告他們的神,巴力沒有聲音,沒有回應。



沒有聲音,牠不是神;沒有應允,牠不是神;沒有理會,牠不是神!當危難的時候,我們向金錢求應允我們,金錢沒有理會,錢不能解決到的問題實在太多了;我們向兒女求回應,他們也只是人,不是神;我們向權力求解救,但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應允太多,能夠做的卻很少,而且是很短暫的,他們不是神!

巴力沒有聲音、沒有應允、巴力不是神!



相對之下,耶和華神:祂發聲、祂回應、祂關心,祂是神!



以利亞的禱告(36-37):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耶和華啊!強調提醒我們,神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祂主動的參與的過去的事蹟,祂主動與亞伯拉罕立約,呼召他離開本地、本族、本家,神使一百歲的亞伯拉罕生子,主動試驗亞伯拉罕,要他把以撒獻上,神看顧以撒,回應雅各的禱告,祂是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祂從來沒有不發聲、從來沒有不理會!

求你應允我,應允我!(2x)這是信心的請求,以利亞所求的是與神結盟(praying for alignment with God),換句話說,他求的正是神要給的,神與人是同盟,同一陣線,「應允我!應允我!」信心十足,目的很清楚:「使這民知道你耶和華是神,又知道是你叫這民的心回轉。」,這真是一個以神的目的為目的的禱告!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的禱告!



禱告是很短,結果卻是立杆見影,不用自虐自殘,結果卻是驚世駭俗,不是似真似假,結果卻是毫無可疑,「耶和華降下火來,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又燒乾溝裡十二桶的水。」(38)



眾民看見了,就俯伏在地,說:「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神!」 (39),這正是以利亞名字的意義,以利亞一生的使命,「耶和華是神!」巴力不是神。

我們禱告的生活,常常沒有神垂聽回應我們的經歷,不用說從天上降火那麽神奇的回應,我們很多時候根本不相信,神會回應,我們禱告之後,趕快去做點事,解決問題,禱告只是基督徒的一個責任或習慣而已,若我們禱告的神是沒有回應、沒有聲音、沒有理會的神,我們這位神是不是神?



今天神不是沒有聲音,不是沒有回應我們,只是我們沒有去好好去聽,魯益師的名著《 痛苦的奧祕》(the problem of pain)中說:「God whispers to us in our pleasures, speaks in our conscience, but shouts in our pains: it is his megaphone to rouse a deaf world. 在我們在安逸中,神好像只是低聲對我們的良心講話,但在我們的痛苦中,祂卻是好像在大聲喊叫,痛苦是他的擴音器來喚醒一個聾子的世界。」

神不是沒有垂聽,沒有回應,只是我們太過沉迷蒙福的表相,求福避禍的心太強,看不見神的作為,神讓痛苦的事臨到我們,目的就是要我們聽見祂的聲音,看見祂的作為,經歷火從天而降,神垂聽回應,知道耶和華是神!

淚水洗過的眼睛,比從前更能看清,痛苦,原來是召喚我們回家的信號,痛苦能刺穿蒙蔽人心的表相,讓人從自以為掌控一切的幻象中醒來,看清自己並非宇宙的中心。

你聽見神垂聽回應你的聲音嗎?

當年以利亞的禱告,不是一個,而是兩個,神垂聽回應,不只是一次,而是兩次!



二、垂聽回應的神降下火與雨  18:31-38; 42-45

第一個禱告,「求你應允我,應允我!使這民知道你耶和華是神!」神應允降下火(He answered by fire),燒盡一切,火在聖經是審判(Judgment)的記號,希伯來書十二章說:我們的神是烈火,祂的國是不能震動的國,神垂聽回應的第一種的結果,是施行公義的審判,要使祂的民的心回轉,除掉我們心中的偶像。

這一次的疫情,神「 震動了地,震動了天,使那不被震動的常存」(希12:26-27),我們「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28),疫情把我們心中健康的偶像,自我掌控一切的偶像,打碎了科學萬能的偶像,讓我們歸向神,存感恩用敬畏的心事奉神! 

我曾經是一個很自靠的一個人,拼命去做,以為我只有努力就必有成果,禱告求神幫助,禱告後,還是全完靠自己的人,神降下火,我大病一場,患了焦慮症,痛苦是神的擴音器,喚醒了這個聾子的耳朵,我感恩,耶和華是神!我不是神!從此我願意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

神回應不單只是降下火,祂垂聽回應也降下了水(He answered by rain),這是神的恩典(Blessings)



「以利亞上了迦密山頂,屈身在地,將臉伏在兩膝之中;」(42)謙卑,哀悼和祈禱的姿勢,雅 5:18 告訴我們,以利亞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

雨是神的恩典,恩雨、恩雨!滋潤大地,生出土產,使人得飽足。神恩待那些尋求祂的人,施恩憐憫那些跟隨祂的人。我們祈求,期盼神賜下恩雨,那一種的期待,就好像下週就要結婚的一對新人期待著那美好的一天來臨,也好像一個孩子上學的最後一周是期待暑假來臨,您會在他的眼中看到火花。

我們都祈求期盼著神所賜的福,神的祝福是我們渴望的最終極的福份,有什麼比神的賜福更好:我們神保佑我們、我們的家,我們求身體健康,工作安穏,美好的團契和關係,我們想要神的同在,神的寬恕,渴望得到對付罪的能力以及神的引導, 我們當然要上帝的祝福!恩雨如大水充沛!



我們祈求希望得到神為我們儲備的一切的豐盛,這是很好的。 但是,這不是神賜福給我們的唯一原因,詩篇六十七篇一至二節,「願神憐憫我們,賜福與我們,用臉光照我們,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我們求神賜福與我們,用臉光照我們,最終的目的,或者說最高的目的,是叫世界認識神,得知神的救恩,這是神從天降火下來的目的,是要使人知道耶和華是神,使祂的民的心回轉。

當我們禱告,神好像沒有反應,沒有應允,很多時候是我們禱告太過以自己為中心,求的只看到自己的好處,並不明白神最終的目的是要傳揚祂的名。所以我們的禱告,更像打空氣,很少經歷神垂聽與回應,是不是?

四十二個月沒有收入,失業,沒下雨,水都已經用了差不多了,所剩無幾,我們當然禱告,求神降雨,解危舒困,找到新的工作,我也是這樣為失業的弟兄姊妹禱告,當神沒有垂聽回應的時候,我知道一定有原因,以色列沒有雨四十二個月了,以色列人不是沒有求雨,但直到他們認得:耶和華是神,以利亞的禱告求雨,雨才降下來。

神不是不願意賜福,不願意降下恩雨,而是我們不認得神的作為,禱告不是求神拜佛求保佑求福避禍的利益交易,我們求神憐憫我們,賜福與我們,用臉光照我們,目的是要叫世界得知神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

禱告是與神同工,使我們祈求的正是神要給的,與神結盟,經歷回應垂聽的神的火與水,帶給我們真正的盼望。



三、垂聽回應的神帶給我們希望  18:30

以利亞在迦密山上,重修已經毀壞耶和華的壇(31),以利亞照雅各子孫支派的數目,取了十二塊石頭,用這些石頭為耶和華的名築一座壇(32),為國家、為全國人民重修耶和華的壇!



耶和華的祭壇是敬拜神的地方、獻祭地方、與神來往的地方,耶和華的壇是人向神禱告的地方,義人的禱告是大有功效的,雅各指的正是以利亞的禱告。

大胆勇敢的禱告,神必聽,祂是回應禱告的神!回應的神是真神!為國家禱告,為人民禱告,為教會禱告,雅各說,以利亞的禱告,我們要學習,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重修家庭禱告的祭壇,重修教會禱告的祭壇,重修你個人禱告的祭壇。

最後,如果一篇關於禱告的講道,沒有帶領您進入禱告,更懂得禱告,這一篇道幾乎是白講,今天我們如何像情性和我們一樣的以利亞一樣,禱告能經歷神垂聽與回應?



以利亞的禱告是聖經中其中一個簡單的禱告(Simple Prayer),那麽偉大的結果,天上降下火,降下雨,卻是非常「簡單的禱告」,第一個禱告只用三十個希伯來字去記載,第二個禱告一個字的內容也沒有留下來,只告訴我們以利亞祈禱的姿勢,謙卑等候的態度。耶穌教導我們禱告的主禱文,是有名簡單的禱告,耶穌在客西馬利園整夜的禱告,卻是簡單的禱告。

簡單的禱告不是長短的問題,並非少禱告,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禱告的焦點與態度清晰可見的祈禱方式,簡單的禱告有以下的特色:

一、簡單的禱告很知道上帝是誰,我是誰,而且是根據上帝是誰來承認我是誰,這種清晰的身分認同,使禱告簡單牢固。

以利亞的禱告,「你是以色列的神」,「耶和華是神」,「我是你的僕人」,這關係是有效的禱告的基礎,使我們所祈求的靠譜,在這種正確關係中,我們與神來往、告訴神我們的需要。

主禱文:「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神是我們天上的父,祂為聖為尊!

客西馬利園的禱告:耶穌三次稱神為「我的父」,「你的旨意成就!」。稅吏簡單的禱告:「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路 18:13),六個希臘文的字,卻清晰的了解我在神面前的身分,我是個罪人,神是憐憫我的神!相反法利賽人的禱告,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誰。

今天你的禱告,你清楚知道神是誰,你又是誰嗎?

二、簡單的禱告是真誠真心的禱告,每一句都是你的真意,英文有一句話說:Say What You Mean; Mean What You Say. 

Say what you mean. 說出你的意思,禱告你的內心真正真實的東西,你是認真的,不要講一些大型演講,卻只是說說而已,要說出你真正相信的話,如果你禱告,求神醫治某某人,你說了之後,連你自己也不相信神會醫治的,說了就等於沒說,是嗎?

Mean What You Say. 遵行您所說的意思,說了就去做,耶穌禱告神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祂真的就是這個意思,照神的意思去行,不然你只是吹牛而已,打空氣而已。

當我們說:我願意把我的前途交在你的手中,我是真心的願意,我說了之後,我真的願意把我明天的道路交在神的手裡。

以利亞的禱告是來真的,先吩咐人把十二桶水澆在祭壇上,不怕火生不起來,求你應允我,應允我!他真心的求神降火下來,他求的,是他真心的,說了,他就真的等火從天上降下來。

我們的禱告呢?

三、簡單的祈禱目的清晰,有清楚的意義

簡單禱告的目的是找出與神更親密,更緊密聯繫的心,是與神結盟,與神同工,與神保持一致,所以是簡單的,神要的,就是我要的,我要的,就是神要給的。

渴望神的同在大過渴望從神那裡要得到東西,禱告是帶我們到天父的工具,禱告為我們創造了安息成長的空間,與神親密的成長。以利亞的禱告,目的非常簡單:使人知道你耶和華是神,叫人的心回轉,歸向神。

如果我們不小心,我們的禱告很多時候更像巴力的先知,求的是風調雨順、國家繁榮、家庭美滿、慾望得以滿足,他們同樣渴望「應允」,巴力啊,求你應允我們!結果卻是沒有聲音,沒有應允的,沒有理會的禱告。

結論

我們的神是聽的神,回應的神,是真的神,祂賜下火,煉精我們,祂賜下雨,施恩給我們,要使我們回轉,認識神!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神垂聽回應你禱告的經歷。若沒有這經歷,為什麼?
2. 請分享你禱告,神沒有垂聽回應的經歷,你認為為什麼神沒有回應你的禱告?
3. 什麼是禱告的祭壇?你如何設立禱告的祭壇?
4. 如何在禱告中與神結盟?結盟是什麼意思?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Sunday, February 21, 2021

一無掛慮,《禱告系列一》腓 4:6-7

 一無掛慮

腓立比書四章六至七節
《禱告系列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1.02.21
國語堂




引言


今天我要分享的經文是一段我最喜歡的經文之一(one of my all time favorite passage):腓立比書四章六至七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你有掛慮嗎?如果你有,這一節經文是給你的!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這是一個

一、一無掛慮的命令,一個

二、一無掛慮的祕訣,一個

三、一無掛慮的應許




一、一無掛慮的命令:應當一無掛慮、凡事禱告  4:6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是個命令,nothing 沒有任何事、零、強調的語氣:「沒有」,在句首,是第一個字,沒有任何事是應當掛慮的(anxious)、憂慮的,是命令語: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in everything),與「一無」相對,只要凡事禱告,也是命令語,一反一正的命令!



掛慮(merimnao):-- 擔心、焦慮、過度關注的意思。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一無掛慮,怎麽可能,我是一個喜歡掛慮的人,這幾天我憂慮家裡的水管爆,掛慮教會停電,我掛慮什麼時候我才能打疫苗,我憂慮同工的感染,掛慮講道沒預備好,講不好,掛慮遠方的兒女會出事,掛慮年紀漸老,會生病,會死去!


一無掛慮,凡事禱告,絕對不是我的自然反應!我知道卻做不到的事情!


人生有實在有很多的掛慮,耶穌在登山寶訓裡(太 6:25-35),說了人生三大類的憂慮!



1)生命的憂慮(25),要使壽數增加,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掛慮生病、掛慮感染、掛慮死亡、掛慮健康出問題,掛慮會得癌症,生了個毒瘤!

2)生活的憂慮(31),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用今天的話來說:憂慮股票市場升還是降,工作保障,銀行存款,房子車子的憂慮




3)明天的憂慮(34),憂慮的人活在未來,為明天憂慮,擔憂、驚慌、緊張、憂愁和焦慮都和未來所可能面臨的困難有關。預期的危險:水管在寒冷的天氣中會爆裂,還未爆,担心未來會爆,很快會爆,這是我們這幾天很掛慮的事!


或者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人心不古、世態炎涼,我們為下一代憂慮,憂慮要表達的是:我認為明天會有危險,傷害我所愛的,我們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濫用藥物、沉迷毒品,受歧視,與同性的人結婚,被性虐待,掛慮發生可怕的事,如幻似真。


掛慮使我們未到醫院做檢查前,就好像聽到醫生宣佈悲慘的報告結果。

掛慮使我們出車之前,就好像看得到車禍現場的殘骸。

掛慮使我們在未考試以前,就好像看到了考試不及格悲慘的後果。

有一個弟兄說,他的孩子三歲大,他就夢中看見自己的孩子長大很在討飯,做了乞丐(起蓋)。

還有人担心死去,好像清晰地聽到了牧師在自己的葬禮中,說:「塵歸塵、土歸土」。

失去工作的人,好像看到自己的房子掛上了出售的牌子一樣。


為明日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憂慮,這是我們的習慣。


憂慮是危險的,這是不該輕忽的事,當你發現自己有憂慮、焦慮不安和懼怕的時候,一定要留意意,憂慮可以危害你身體的健康,手麻木、腿顫抖、心驚肉跳、呼吸困難、消化不良、冒冷汗、暈眩、胃痛,嚴重的可以產生焦慮症、精神失控。


憂慮更是靈命和屬靈生命成長的殺手,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說,神的道落在荊棘裏,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累、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可 4:18-19)。


什麼是靈命和屬靈生命成長的殺手?撒但,我們大概都會這樣回答,而錢財的迷惑、別樣的私慾,我們都可以了解是會難阻屬靈生命的成長,但耶穌所說第一號的殺手,像荊棘將神的道擠住了的是世上的思慮,這「思慮」與「掛慮」同一個字,掛慮使神的道無法生長?不可能吧!憂慮感覺上並沒有那麼嚴重或具體傷害,況且每個人都有憂慮,也是很平常的,憂慮就像是合理的關心,但是耶穌說的是,當你感覺到憂慮,你一定要小心留意,會使你的靈命出問題,你沒有辨法成長起來。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把你的憂慮告訴神。



三個禱告的字

1)禱告(prayer)

2)祈求(supplication)

3)將所要的告訴神(make your requests known to God)


我所要的,我所掛慮的,包括:


成年的孩子都健康快樂地愛他們的伴侶,告訴神!

女婿都愛主,而且不會讓女兒傷心,告訴神!

兒子愛我的媳婦,不會讓媳婦難過,告訴神!

太太健康幸福,告訴神!

還有許多其他,許多掛慮,都告訴神!


今天我們每一個憂慮看起來都是理由充足,外星人有可能入侵地球,脫離航道的隕石與地球相撞,可能毁掉所有的文明,這些事我們都無法證明絕不會發生,但當我們掛慮的時候,他們總是想像最壞的狀態,明天實在有太多需要憂慮的事,憂慮似乎成為我們避開未來大災難的護身符,好像憂慮可以使這些事情不會發生,是不是這樣?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把你的憂慮,你所要的告訴神!


我們的憂慮來自兩個主要的原因:

1)我們的憂慮來自於:我們想控制,在這個混亂的宇宙中,我們感覺失控,如同迷途的孤兒一樣,誰能不害怕,不憂慮呢?憂慮會支配:控制生活(We want control),禱告是承認神是掌控一切的主,我們把控制權交給神。一無掛慮,凡事禱告,是放下想控制的要求,交給神日!


2)憂慮其實是把自己放得很重,沒有人能了解我的憂心,只有我明白我所憂慮的,我憂慮失去我擁有的!我、我、我!我們無法用道理來說服憂慮的人,每個憂慮的背後都有莫名的信心,相信自己掛慮的事是真的、是值得掛慮、是需要掛慮的事!


憂慮只專注於內在,

憂慮寧可捨棄相信神而選擇自我保護

憂慮將耶穌推出你生命之外。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把你所要的告訴神!


禱告實在想比我們想像的更難,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表面上來說,很容易,我們可以用禱告來分析自己不要憂慮,有誰不會對神苦求說:主啊:救我,我真害怕?只是我們的本能反應容易信靠自己,並且在生活失控時,還是想要靠自己來掌控。真正放手並向神禱告是違反本能的,我們總是認為一切要努力做些什麼,並且不但要做,還要趕快做。


掛慮的時候,這是我自然的反應,趕快去解決問題,禱告和直覺是相抗衡的,禱告和我們平常所想、所做的正好相反。


那些真的明白禱告的人,像馬丁路德一樣,他們採取相反的策略,在一個忙碌、憂慮的早晨,他會提早起床,禱告,反觀我們大部份人就會徹夜輾轉難眠,反覆演習自己該如何應對,等不及天亮就趕快去做點事,去解決問題。


水管破了,當然要修,趕快修,日長夢多,趕快禱告一下,找人修理才是真正的辦法,是不是?這是我自然的做法!遇困難掛慮是我們自然的反應,凡事禱告是卻需要經過操練的反應。



當年耶穌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Anxious and troubled with many things)(路 10:41),思慮同一個字,耶穌來我家吃飯,要掛慮的事情實在很多,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趕快去預備,做點事,解決掛慮的許多事,妹妹馬利亞卻不幫忙,在耶穌跟前,與耶穌講話,聽耶穌的道,這是一幅禱告的圖畫,「一無掛慮,只要禱告」,似乎是不近人情,不做事,不幫忙,只要禱告,耶穌卻說:「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42)


這是「一無掛慮,凡事禱告」的實例,路加更以「許多」與「一件」為對比,憂慮的人掛慮許多許多的事情,耶穌卻說:唯有我成為你不可少的唯一(one thing),這才是最好的福份!這是一無掛慮,凡事禱告!


「疼痛是有限的、掛慮卻是無止境的」,你是否活在無止境的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中?選擇那上好的福分,不可少的只有這一件,禱告!將你所要的告訴神,下一段,十一章第一節,門徒立刻要求耶穌,「求主教導我們禱告!」而恐懼和掛慮是可以訓練我們,學習成為真正禱告的人。


一無掛慮,凡事禱告,如何做得到?這麽反常的操練與學習,有什麽祕訣?




二、一無掛慮的祕訣:為你所求的感謝神  4:6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一無掛慮,凡事禱告,是「和」感謝一起將你所要的告訴神,一邊感謝,一邊祈求,為祈求的事感謝神,感謝神你所祈求的事!


你說:剛提出祈求的事,還沒有發生呢,怎麼能為所求的事感謝神呢?這是關鍵,那是一無掛慮,凡事禱告的祕訣。


祕訣是您在提出請求的時候感謝神,「主啊,感謝你,您對我的祈求所做的一切的回應都是好的。感謝你,如果我要求的時間不正確,您卻沒有給我求的東西,我感謝您。如果您給的與我所祈求的相反,雖然對我將是非常非常的困難,甚至我會不高興,但是我知道您是一位知道你在做什麼的神,我感謝你,為我所祈求的感謝你。」


這就是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平安」不是所求的而已,是你對神的信任,知道祂比你更佑道你需要的是什麼,相信祂掌管萬有的能力,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的一切。



這就是魯益師所說的,「跟隨陽光,找到太陽!」的意思,他說:我們祈求的陽光,一生一切美好的事,如我們吃的、喝的、穿的、壽數、健康等,都是美好的陽光一般,我們卻必需跟隨陽光,找到太陽!祈求陽光的祝福,注目在那祝福者(the Blesser),那你就能凡事禱告,和感謝一切將你所要的告訴神!



耶穌說:不要為生命憂慮、不要為生活憂慮、不要為明天憂慮,都有一個共通的基礎、原因:我們事奉的是神,所以不要為生命憂慮(24);天父知道我們的需要,所以不要為生活憂慮(31);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33),共通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神,重複又重複,一無掛慮,凡事禱告,跟隨陽光,我們求的祝福,找到太陽,找到那一位我們事奉又知道我們需要的神。


過去一週,當雪花在飄,溫度下降,停水停電,水管隨時都會破,許多的掛慮之中,我們把我們所要的陽光告訴神,我從來沒有這麽渴望過德州的陽光,冬日的陽光,是多麽的美好,但卻是來自雲上的太陽,人生許多掛慮而無法感恩,是因為我們忘了我們祈求的陽光更美的太陽!


多年前我經歷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忽然之間得病過世,留下孤兒寡婦,這是他家裡第二個這樣突然過世的人,他基督徒的家人,真的無法接受,很傷心,迫切向神的祈求,不蒙垂聽,得不到祈求的陽光,結果連太陽也不相信存在了!從此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平安。


一無掛慮,凡事以感謝把所要的告急神,不單只是為過去經歷神的恩典而感謝,更是為明日的恩典而感謝,我們的天父是有恩典的神,祂說:我的恩典夠你用,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過去是這樣,今天求的恩典是這樣,明日的恩典更是這樣!


他是你的天父,這位天父便是萬王之王,他有權統管萬有,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他是慷慨的神,樂意把施恩給我們,我們不是孤兒,雖然每一件事看來都似乎令人憂心,但不要忘了神豐盛的恩典。


關於明日的恩典,我想多說一點:


今天我們所求的恩典,魯益師更說,只是明日的恩典小小的樣本(sampler),是那更美的家鄉的影兒,冬日的太陽只是雲上的太陽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換句話說,當您將自己的祝福放到祝福者那裡,這就是您真正享受出人意外的平安。


今天你可以真的享受一頓美食,感謝神,一頓美食只是明日的恩典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只是小小的樣本,有一天,您會在羔羊的婚禮上坐下來,享受你無法想像的豐盛的筵席,那是永不止息的豐宴。


今天神並沒有應許恩典可以除去困境,明日的恩典不代表消災解厄。


假若我們的孩子病得很嚴重,我們想要相信,明日的恩典代表神會醫治這孩子,假如我們剛失業,有沒有足夠存款,我們想要相信,明日恩典是我們明天就會得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之前的公司會很後悔,並且補償我一大筆退職金,只是神沒有保證這樣。


神並沒有保證,當我們活在世上時,因我們屬於神,就會免除生命中的各樣關卡,人生有苦難,有各種的掛慮,要是由你來主導神,恐怕你會把所有你認為對你重要的東西加上兩、三把鎖,派軍隊去保護,我的孩子,用兩、三把鎖保護起來,不容出錯!我的錢,放好、鎖好,好好保護起來。但我們都知道所有吝嗇和自我保護的習性都與神國的豐盛不相配,這種抓着不放的生活方式,代表我們不相信神為我們預備一切,我們不敢相信,我們將有足夠的恩典。


缺乏感恩的心是拜偶像的第一步(羅1:21),感恩是承認一切都是從神而來的禮物,是對慷慨的神之讚美。


若你有需要,有所掛慮,請將所有這些都帶到神的面前,感謝他已經賜給您的一切, 如果這樣做,您將了解真正的,不可動搖的平安是什麼。




三、一無掛慮的應許: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4:7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7),這是神應許「一無掛慮、凡事以感謝把所要的告訴神」的人,有出人意外的平安!這平安三點的特性:



1)是神的平安(the peace of God),神是平安的源頭,賜人平安的神,平安也是神的屬性,是祂的一部分,是聖靈結在我們生命中的果子,神賜屬祂的人平安。



2)這平安出「人意」外(understanding,nous)的平安,超過你的意念,你的 nous,這個字包括很豐富,指人的心思、意念、記憶、認知、信念、與我們腦海中的圖像,就如:自由、教育、快樂、國家觀念、民族意識、科學、死亡、公平、公正、家庭、神、世俗等觀念,這些決定我們行事的傾向,喚起我們的感覺,激發我們的行動。


換句話說,神所賜的平安超越了我們的舊有的觀念、認知、想像、與信念,這平安超越了保羅在監獄中受苦的經歷,超越了腓立比人內部的衝突與外來的逼迫,超越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超越了生離死別的憂傷,超越了生命、生活與明日的憂慮,在無法預料的情況下體驗到這出人意外的平安。



3)平安(eirene)是穩定、和諧、不急躁、專一,與掛慮是剛剛相反的,平安是你對神充滿信心而來,是你以感謝把所要的告訴神之後的結果,這平安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的心懷意念(your heart and mind)



「保守」是軍用的字,如軍人防守城池一樣,這出人意外的平安保守著我們的心懷意念。對你的心說話(Talk to your heart)。



讓神的平安對你的心說話,憂慮是聽著自己內心說的話:「哦,怎麼辦? 你打算怎麼辦? 天啊。 該怎麼辦? 危險啊?担心啊?」憂慮的人整天都這樣,不是嗎?


您愈聽自己的內心,就變得越來越焦慮,讓神的平安對你的心說話:「我的心啊!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幫助,是我的神」(詩 42:11)對你的心說:「考慮一下。不要忘記這一點。 不要忘記是誰造就了你。 不要忘記是誰拯救了您。」 讓平安對你的內心說話,保守你的心懷意念。


結論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昨天傍晚,5:34,我們曾經支持過的去中國宣教的傳道人 Mike Holberg 因為感染了新冠肺炎而離世,我們為他禱告了兩個月,求神醫治他,我在中國認識 Mike 的,他的妻子 Jenny,在萊斯大學畢業後,奉獻去中國宣教,二十年前曾經在我們當中作見証,我還記得很清楚,很優秀、很愛神的姊妹,她的父母,現在是我們當中服侍,我們為 Mike 禱告了兩個月,把我們所求的告訴神,神一次又一次把 Mike 從死亡的邊緣上拯救回來,最後昨天把他接回天家﹐免去了世上的勞苦,再沒有痛苦,沒有懼怕,他的盼望成為了眼見,親眼看見了他所愛的耶穌!


今天早上我聽見這消息,心中很難過,為 Jenny 與她三個小孩禱告,我學習為我所求的感謝神,感謝神祂看顧保守他們前面的日子,感謝神安慰他們,JENNY 在FACEBOOK上的分享:"Mike said hello to Jesus at 5:34 pm.  It was beautiful.  Well done good and faithful servant.”


希伯來書說: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我們必會和MIKE再見,這盼望必不至於羞愧,因為我們的耶穌永遠活著。


這是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我有平安。



你今天憂慮什麼?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今天掛慮什麼?你掛慮的時候,你會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
2. 如何為祈求的事感謝神?有什麼困難?請舉例說明之。
3. 如何對心說話?使心跟隨神?
4. 你經歷過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嗎?請分享。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Sunday, February 14, 2021

愛為何物,林前 13:1-7

愛為何物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一至七節

情人節信息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1.02.14
粵語堂

註:此講章取材自黃小石的《愛的真相》





引言

情人節快樂!情人節在主日,上一次是 2016,下一次是 2027,再下一次是十七年之後了,情人節的主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愛」的信息。

1205年,中國南宋時候,有一位年輕人元好問,在往山西太原赴考的路上,遇見一位捕雁的人,這位獵人當天捉到一隻大雁,把它殺了,結果這隻大雁的配偶,卻悲傷不肯離去,最後自天投地而死,於是他向這獵人買了這兩隻雁,把他們合作在汾水邊上,疊石稱為雁丘,並寫下一首詩詞,名摸魚兒: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爲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叩問世間:愛情到底是什麼,竟然值得以死相報?

天涯共飛,恩愛依偎,你們雙雙度過了多少個寒來暑到。
有過歡樂,離別更苦,如此癡情的兒女,世上哪裏去尋找?
雁兒啊,你彷彿在說:綿綿雪峯,萬里雲海,日照將殘,失去至愛,形影孤單,哪裏還能經得起歲月的煎熬?

汾河岸邊,當年絃歌曼舞,而今卻是一片冷落寂寥,
愛侶已亡,無由招魂。聽吧!連山鬼也在風雨中悲嚎。
此情蒼天也會動容;豈能象尋常鶯燕,銷骨黃土蓬蒿?
歲月流逝,縱然一千年、一萬年,我相信自有騷人墨客,
來到雁丘墓前,爲你們的愛...

在金庸先生的大作《神鵰俠侶》一書中,是反角赤練仙子李莫愁臨終時的絕唱,「問世間,情為何物」,只能叫生者死,死者生的情,「情為何物?」,情到底是什麼呢?

中國人講究的是情字,風情,戀情,愛情,離情,情人...,卻無法把情是什麼講得很清楚,多情卻似總無情,情的重心卻在自我的感受,聖經說的愛,卻重視的被愛的對象,愛人如己,彼此相愛,神就是愛!

神向我們啟示他就是愛,愛是什麼?他不單是神所創造的一件事物,更是神他自己的本質,當我們經歷愛也是一種對神的經歷,而認識神的人就認識愛,你心中有神就有愛。

愛是人生命深處的尋求,我們需要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一至七節,被稱為「愛的金章」,這段經文,在原文是以一種非常優美的詩歌題材寫成的。是新約聖經中,寫得最美的一章聖經,是歷代歷世以來最蒙喜愛的經文之一。

哥林多這個教會讓保羅很頭痛,多次寫信給他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教會的問題,包括教會的分爭、衝突、屬肉體的表現、婦女的問題、吃飯的問題、恩賜的問題、方言的問題。

在哥林多前書12章的末了,保羅說你們要切切的尋求那更大的恩賜, 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哥林多教會並不缺乏恩賜,但保羅說我們卻說應該羨慕一件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最妙的道。

同樣今天我們面對許多教會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社會的衝突,爭吵,糾紛,對立,仇恨,我們何等需要以愛待人,在我將近四十年在教會事奉的生涯中,我愈來愈明白保羅所說,最妙的道--愛的重要,我要愛同工、愛弟兄姊妹、愛我的仇敵、愛我的鄰舍、愛人如己,只有愛是長存的。

保羅說愛是最妙的道,這道,不只是真理的道,教導的道,而是道路的道,也是生命之道的道,是指一種可以行出來的途徑。愛是一個動詞,愛是生活操作的法則,生命成長的道路,生活之妙道。讓我們來看看這愛為何物!

哥林多前書13章一至七節,可以分成兩段,第一節到第三節,是講到愛的超越性,從第四節到第七節,講到愛是什麼,有什麼的特性,以及如何運用,從第八節到最後第13節是講到愛的永存性。

今天,我想分享兩點:

一、愛的超越性,1-3,愛比一切恩賜、事工都重要
二、愛的表現是什麼?4-7,愛的兩個「是」、八個「不是」與四個「凡事」的表現,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活出愛?



一、愛的超越性、優先性,1-3

A  彼此相愛比屬靈的經歷更重要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謊言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舌頭,「鄉音」的意思,是眾數,說萬人的方言是指說人的各種鄉談,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外國話。

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 天使的話語頭,這不是人與神交通的神秘語言嗎?哥林多人非常羨慕這個屬靈的恩賜,因為這恩賜是明顯的,立時就能讓別人覺得你是個屬靈的人。但在保羅眼中,這卻不是最重要的是。

在哥林多前書12章的末了,保羅就說你們要切慕的尋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今最妙的,只是你們,保羅在第12章中仔細談到各樣不同的恩賜,但是我們卻應該羨慕一件更重要的恩賜,那就是最妙的道。

恩賜是好的,但有恩賜及沒有愛,就沒有用了,因為愛是恩賜運用的原則,沒有愛,因此就沒有辦法運用了。

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鳴的鑼原文作銅的迴響、響的鈸原文是鈸的吼叫,是指一些令人頭痛,極大的噪音,有礙公共安寧的,「成了」用的是第二現在完成式的動詞,表示這動作已完成,現在仍是這樣:好像再說當我講方言卻沒有愛,不是张鳴的鑼響的鈸一般,而是把我永遠變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了。如果沒有愛的話,這個原是美好的恩賜,不單是不能造就人,反而會使人絆倒,且於自己無益。


B  彼此相愛比知識更重要



先知講道之能的重要性,就在第14章一開始就說的,所以可能在各種恩賜中,最重要的恩賜,就是先知講道的恩賜了。

保羅說我若能如先知明白神的旨意,及各樣的(救恩的)知識,各樣的(末世的)奧秘,又能解釋各樣難懂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好人受苦,為什麼罪惡存在,為什麼人有自由等等,這樣的恩賜,是何等令人羨慕呢?是若沒有愛,也就算不了什麼,在北美的華人教會都很注重知識的栽培,然而若沒有愛,知識只是不過叫人至高而已,並不能造就人。


C  彼此相愛比信心更重要



我若有全備的信心,叫我能夠移山,全備的信心讓我們明白神要做什麼,甚至人眼中看來是不可能的事,好像叫我能夠移山,這是何等令人羨慕的恩賜,但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所有的豐功偉業,都會過去,愛心卻長存,若我沒有愛,我什麼也沒有(I am nothing.)

D  彼此相愛比服事更重要


希臘人非常重視慈善事工之類的美德,卻輕視愛,若說愛比慈善工作更重要,對他們來說,是絕對不可思議的,這裏所用賙濟這個字的意思是指具體實在的幫助,原來就是給人東西吃的意思。賙濟窮人怎麼可能沒有愛心呢?當一個人幫助令一個人的時候,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動機,有人說為了名,有人捐獻是為了權,有人行善是為了得好報,卻不一定是出於愛人愛神的心,其實這段聖經的原文中並沒有窮人這個字,所以敘述的重點是在於施捨的人。

不但如此我們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不顧性命,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這短短的三節聖經,非常戲劇性地說出愛的超越性,不單是在愛本身的可貴,同時也在於愛能決定一切事情真實的價值是什麼。最大的恩賜,萬人的方言、先知的講道、移山的信心、全備的知識,或是捨己的賙濟窮人,若沒有愛就算不得什麼,可見我真正的價值是在愛裏面,這樣看來,就算在小的事,掃地洗衣,燒飯炒菜,甚至只是一杯涼水給一個小子,也不能不得賞賜,凡事在愛中做的,都有永恆的價值。

什麼是這個愛呢?讓我們一同來看愛的表現。


二、愛的行動表現,4-7


四至七節描寫愛的表現是什麼,從恆久忍耐,到凡事忍耐,共有14個特質,包括十五個動詞,愛的活出來,行出來的表現,是顯明出來的愛心,這四節經文用行動來描述了愛是什麼,是對愛的形容,卻不是對愛的理論與定義。


愛的兩個「是」:

愛是恆久忍耐,愛是恩慈;兩個動詞,總括了愛的表現。

愛的八個「不是」,這是愛的界線,在這八個範圍之內,才可能有愛:

  1. 愛是不嫉妒;
  2. 愛是不自誇,
  3. 不張狂, 
  4. 不做害羞的事,
  5. 不求自己的益處,
  6. 不輕易發怒,
  7. 不計算人的惡, 
  8.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愛的四個「凡事」,這是愛的內涵表現,四個「凡事」,以ABBA的結構出現,A-A' 「包容」與「忍耐」是相同或相類的內涵,B-B' 「相信」與「盼望」是一對相同的內涵:

A 凡事包容
B 凡事相信
B' 凡事盼望
A' 凡事忍耐。


愛是恆久忍耐


愛是恆久忍耐, 一個是本質,一個是表象。神給哥林多教會許多的恩賜,主要不是為了這些得着恩賜的人的好處,而是為了成就他對教會所托付的使明,教會對世界最基本的見證就是信徒們能在主裡彼此切實相愛。

第四節說愛是恆久忍耐,第七節末了又說愛是凡事忍耐,愛由忍耐開始, 以忍耐為結束,第四節說的忍耐,是指對人的一種忍耐,第七節愛是凡事忍耐,那裏用的忍耐卻是另一個希臘字,是指對環境的一種忍耐,可見愛好像是從忍耐入門,有藉由忍耐成全,所以一個人若不知道忍耐是什麼,他對愛也不能有任何深刻的了解。

愛是恆久忍耐可以直譯為愛是長久忍受從別人而來的痛苦(suffer long)。這愛顯明不是一種享受,一點浪漫的氣質都沒有,中國人也說忍字心頭一把刀,愛是眾人開始的。

現代中文聖經譯本亦為愛是堅忍的,堅忍這個字是要人咬住牙根堅持的,所以愛是住在人的意志裏面,而非在人的感情裏面,這是愛(agape)最重要的特質之一,我們一般想講的愛,卻是住在感情裏的愛,所以我們感覺不到了,我也就不存在了。

我甘願對人的忍耐,是我們愛他的基本表現,

摩西的例子

聖經中的忍耐是積極而非消極的忍耐,為了對方的好處而去忍耐對方,是積極的。

忍耐這個字第一次在聖經中出現,是在馬太福音第18章,和合本把這個字譯為「寬容」,有人欠了主人一千萬兩的銀子,主人赦免了他,「寬容」(忍耐)了他,這是愛的忍耐。

忍耐的相反是憤怒,比喻中主人的忍耐與惡僕的憤怒成強烈的對比,他揪著對方,掐著他的喉嚨,把對方下監。

忍耐是神的屬性,特別在舊約中看見神對以色列人的忍耐。

彼得後書三章九節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有人以為神似乎不懲罰人的罪惡,作為神不存在的證明,甚至向神挑戰,神的忍耐不是說他沒有能力,只是證明他是愛,他是何等忍耐寬容頂撞他的人,神的信實不因人的虧欠而有所改變,更顯明神的愛,是恆久忍耐的愛,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打人,降雨及二人,也給不義的人。

我怕人煩,沒耐性去聽,容易去判斷!


愛是恩慈


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為「仁愛」(kind),慈愛的意思,在另外一處的翻譯是 sweet to all,大家都覺得很甜,很受用的意思。

有一次,文士和法利賽人帶着一個犯淫姦時被捉的婦人到耶穌面前,問耶穌當怎樣辦他?耶穌的回答卻是,人人都需要神的憐憫,神以恩賜對待眾人,神不樂意看見任何人滅亡,神的愛是有恩慈的愛。

德蘭修女,一生蒙召在印度服侍窮人中最窮的人及生痲瘋病的人,德蘭修女去擁抱他們,說這些人太久沒有被人抱過了,這就是一種充滿恩賜的愛,痲瘋病人是很可怕的,肢體都不會是完整,甚至會爛掉,看來很髒,很可怕的樣子,若不是出於愛,誰願意去擁抱他們呢?




愛的界線,八個「不是」

愛是不嫉妒



愛不是嫉妒的,保羅提醒哥林多人說,別人有的恩賜,不要因為自己沒有,就輕看或批評別人的恩賜沒有用或是假的,嫉妒就是說,你有的我沒有,我寧願你也沒有,嫉妒有很大的破壞性:只拆毁而不建造。在人所犯各樣的罪裏,嫉妒是個十分殘酷的罪,因為通常一個人犯罪的時候,起碼還會得到一些最罪中之樂,生氣的時候,情緒發洩,到也滿足人的,這就是最罪中之樂,然而嫉妒是例外,當你嫉妒的時候,不會帶給你任何的喜樂,嫉妒不單是想要得着別人所有的,而且希望自己所沒有的別人也沒有。

但丁的神曲中,地獄最下層,就是離開天堂最遠的地方,那裏的人所犯的罪,就是嫉妒的罪。

人類第一宗謀殺案,該隠殺亞伯,就是因為嫉妒,嫉妒不同於羨慕,羨慕是你有我沒有,我巴不得也有,嫉妒是你有我沒有,我巴不得你也沒有,這是一個失去理性的罪。


曹植自幼聰慧, 十歲能文,才氣橫溢,成為當時最有名的文學家,「天下文章一石,曹子建獨佔七斗。」他的哥哥曹丕,也是有名的文人,但他嫉妒弟弟曹植的盛名,就想要殺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來,不然就要殺頭,於是曹植就寫出這極富盛名的七步詩來:「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豆在釜中泣,被豆箕燒爛了,但豆箕自己也燒成灰,兩敗俱傷,所以愛絕對是不嫉妒的。

約瑟因自己的才能被他哥哥嫉妒,大衛因自己的戰功被掃羅王嫉妒,摩西因蒙神的眷愛被他的兄弟嫉妒,耶穌因行神蹟被大祭司嫉妒等等,不勝枚舉。

在八個愛所不是的清單中,首先提出來的就是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



英文版本將這字翻為 boastful,就是說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好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驕傲。

在歐洲中古時代講的七個至死的罪中,驕傲是其中的一個,有人說,在人所犯的各種罪中,驕傲是最得罪神的過犯,驕傲把人於神的恩典隔絕,起初天使的墮落,原因是因為驕傲,許多的罪都與驕傲有關,驕傲的罪也很難逃避,甚至在我們認為自己謙卑的時候,也就落入一種我比誰都謙卑的驕傲。

什麼事驕傲?我的兒子進哈佛,我的太太是校花,我家的貓是純種的波斯貓,這都可以是某種驕傲,我們認為驕傲是因為我們有可以驕傲的地方,所以就不認為驕傲是那麼壞,我有值得驕傲的才驕傲,這豈不比一個無可驕傲的人好得多嗎?所以當人驕傲的時候,心裏還是很高興,豈不知他已經被驕傲抓着,還得意洋洋地認為只有我這麼好的人才有資格犯這種罪。

當我們覺得自己什麼都行的時候,還需要神做什麼?驕傲是看自己過於別人,是一種唯我獨尊的心態,也不能接受任何比自己更好的存在,所以可以說是非常自我為中心的心態。愛卻是以別人為中心,希望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好,所以愛更驕傲是不掛鉤的。

魯益師的《地獄來鴻》,描述一個大魔鬼教導小魔鬼怎樣去誘惑人,陷人於不義,若人顯出勇敢捨己的美德,不要緊,只要想辦法讓這個人為這些德行覺得驕傲,看不起別人的膽小,那你就成功了,你可以把所有的德行都給他,只要你把驕傲一起給了他,他遲早還是會到我們地獄來的。驕傲是能使人與神的恩典隔絕的罪。

驕傲的人自以為比別人聰明,所以常常會譏笑別人。保羅說有什麼你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所以人自誇是得罪做我們的神,愛是不自誇。


愛是不張狂

即不自己吹牛的意思。arrogant,就是目中無人,在新約一共出現七次,其中有六次用來描寫哥林多的教會,這個意思是除了自高自大的意思之外,更有一種得意忘形狂妄心態的色彩,我們活在一個講究權能的世代中,張狂是常見的事。

愛是有對象的,張狂卻是目中無人,所以當然也不會是愛的特徵。耶穌是神的愛最具體的彰顯,他告訴門徒愛是神律法的總綱,又叫門徒效法他,說: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柔和謙卑是愛的產物,學習愛,做得學習謙卑。


愛是不做害羞的事


害羞的事的翻譯是 rude,就是粗魯,沒有禮貌的意思,是不可愛、不合宜的意思,就是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情,那些做了後要說不好意思的那一類的事。所以我們在所愛的人,就如我們的妻子丈夫兒女的面前,應當有禮,做合宜的事,常常顧念到對方的方便和需要。一個沒有心的禮貌是禮節,一個用了心的禮貌就是體貼,是把對方的方便,看為比自己的方便更重要。無禮就是根本不在意對方在我們身邊,就如他們不存在一樣。

錯了你不道歉,這正是我害羞的事,愛就是你永遠不必說對不起的說法,是不對的。甘心情願地說對不起,是因為我已不是因為害怕,所以這句說話可以反過來說:愛就是你永遠不需要對方說對不起我不是以自己為中心,而是以對方為中心的愛不是讓我們去做不合宜的藉口,只是我們不必對所愛的人再三地道歉就是了。

教會是一個以愛為本的生命題,我們也應當避免做任何害羞的事,決不在背後講另外一位會員的壞話,聚會遲到,程序單亂丟,車子亂停,這些都是害羞的事,愛的要求是高的,不是低的。我們人生來是以自己為中心的,禮貌卻不是與生俱來,是需要教的。

例子:吃飯不等人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Not self seeking,不為自己找好處的意思,耶穌教導門徒當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那個球就是在這裏所用色情的這個字,不求自己的益處現代中文翻譯為就是不知是。

益處這個字基本上的意思是權益(rights)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益:做丈夫的有丈夫的權益做妻子的有妻子的權益,做男人有男人的權益,女人有女人的權益,西方的社會很看重個人的權益,愛卻是放棄自己的權益。

權益本來就是一個人該得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美國人最講究的是自我主義,我行我素邁威,任何事我都照我自己的辦法去做,照我的風格來做,照我的步調,照我的喜好,誰都管不着,多麼寫意,何等氣概,但是愛所講的卻是放棄自己,甘願捨棄自己的權益,這不只是價值觀的不同,更是愛的觀點的不同, RSV 譯為:愛是不堅持自己的意見。就是讓(yield)的意思,尤其在教會中,大家在一起配搭,若是會彼此相讓,這是多美的事。

孔融讓梨,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

Multi-congregation 的教會,為了教會的好處,能讓人!

人都看重自己的權益,這不是件不對的事,記事權益,就表示是對的事,本事你該得的,願意為了愛別人的緣故,使你甘願放棄自己的權益,這就是愛的具體表現了,愛是付代價的,付的代價多,愛得也多,付的代價少,愛得也少。


愛是不輕易而發怒


意意是一觸即發,一碰就跳起來,發怒這個字的原文,在使徒行傳17章裏,看到保羅在雅典看到滿城都是偶像的時候,就心裏着急,用的就是這個字,所以都包含了急的意思在內,不輕易發怒也就是神的性格之一,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民 14)︳摩西向神求饒恕以色列人。他的慈愛,和他不輕易發怒是互相關聯的,當這我也在我們心裏的時候,我們就慢慢學會不輕易發怒了。

我們都會發怒,甚至喜歡發怒。我們發怒嘗試因為我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你這個人真是豈有此理!嘗試導致我們大大發怒的原因,我們認為自己所以生氣,錯失仍在他人,甚至覺得生氣也是我個人的事:生氣之前,理直氣壯,生氣之時,雷霆大作,生氣之後,全身舒泰,至於別人的感受如何,就管不了這麼多了,由此我們也看出,輕易發怒,一定是與愛的原則有衝突的。


愛是不計算人的惡


對別人不全壞的念頭, Thinks no evil,不記恨於人,keep no records,計算是會計的詞語,就是把一件事仔細地寄到一個本子裏,以免忘記,意思是不把人家做錯的是記錄清楚,就是不計算人,不記着別人的過犯。

中國人的觀念卻不是這樣的,有句話說:君子報仇10年不晚,有勾踐與夫差的故事為證。勾踐臥薪嘗膽10年發憤圖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結果20年之後,打敗五國殺死夫差。恨少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然而不計算人的惡這個愛的原則,卻是這世上所少有的,能夠原諒人是愛的一個真諦,有人說得罪我們的敵人若不悔改道歉,我們就不用饒恕他們,可是聖經中卻沒有加這個條件,我想即使我們的敵人不道歉,我們都當饒恕,只是他若道歉我們就能和好如初,若不道歉,他對我們的敵意可能還在,難以和解,愛的精義中願意原諒是愛的美德。



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愛是關乎到人與人的關係,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 but rejoice with the truth. 英文用了兩個不同的字,原文是同一個字根,不喜歡不義是不以邪惡為樂,只喜歡真理就是和真理一同喜樂,Carson 的解釋,發覺別人有缺乏過失的時候,你不會為此覺得高興,看見別人善行可嘉,你就滿心地為他高興。

其實在愛中,這是在自然不過的事了。當一個孩子說: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豈不和他一同高興?當孩子說爸爸我不好不合格了!你不是與他一同難過嗎?愛是不要聽見別人的醜聞,或是看見別人的瘡疤,而是也覺得高興的,人常有一個不好的習性,就是喜歡論斷別人不好的話,所以才有好事不出門,萬事傳千里的俗語。我告訴你一個消息,你不要看某某人在教會裏做長老,你可知道他在家裏做了什麼事啊!一個是津津樂道,另一個是聽得心裏火熱,樂不可支,好像別人越不好,自己就越好一樣。

四個「凡事」,愛是積極的,八過不,乃是將愛的界限畫了出來,人若在這界線內,就享有在愛中完全的自由,第七節開始,才進入什麼事愛的結論,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要命的吩咐:凡事,all things。



這四個句子是用A B BA的結構,就是將一個思想,用不同的字來重複地敘述,這裏的四個句子,包括一月四句的重複,易於三句的重複,也就是說凡事包容,凡事忍耐是一回事,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只有兩個主要的思想。


愛是凡事包容



凡事包容,這裏凡事這個詞可以譯為所有的事,只一切的事物,也有總是,只所有的時間,的而是沒有子俊的包容。

包容和忍耐醫師很相近,凡事忍耐,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羅馬書12章,他不是一種逆來順受、咬緊牙關的忍耐,而是在信心中有盼望,能勝過困難環境的人來,

保羅的見證,他的一生中不能看到一個署在極大艱難中的人,因為有神的愛激勵他,是他心中充滿了愛,雖然他被逼迫、被誤會,被捨棄,可是仍有盼望,依然相信,讓神的愛在他誠實善良的心中,忍耐着結實。

200年前宣教士馬禮遜來話宣教,一直工作了九年以後,才結出福音的果子,開始有中國人願意信主受洗。

凡事也可翻作總是,  愛是有功效的,有價值的,因為神就是愛,除了愛,還有什麼是值得我們盡一生之力去追尋的呢?


愛是凡事相信


信心和愛心之間的關係密切,信是一種看見,是一種接納,也是一種交托

凡事盼望


希望是生命中一種極大的力量,愛是凡事相信休斯凡事盼望,意思不是說當人難以計繼續相信下去的時候,仍然可以有盼望,因為這裏的盼望,是各有把握的盼望,不是夢想。

眾人就因此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凡事忍耐


愛承受的力量是無限的,耐心永不失敗,永不放棄,忍受從一切環境而來的痛苦和逼迫


按照哥林多前書13章的背景,因哥林多教會的紛爭與自高,使徒保羅藉此提醒他們彼此相愛,不可為自己所得的恩賜自誇,常以恩慈待人,也不可嫉妒別人的恩賜,反而與他一同歡喜,不可凡事都要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若是別人有什麼過失,我們不可計算,也不輕易動怒,更不可以此高興,反而當以愛遮蓋,使他得以重建,凡事相信神有足夠的恩典。在我們對人的失望中,仍然能靠主有盼望,無論是什麼困難的環境,或是難相處的人,我們都能有一個積極忍耐的心,等候神施恩的時候來到,好讓聖靈在我們這蒙恩的生命中,結出仁愛的果子來榮耀神。

愛並不是為了是工作有效而已,而是為了我們的好處: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裏面得以完全了。因此是暫時的,我們因着恩賜操練愛,愛卻是永遠長存的,同時也因着愛,我們就得着了生命的憑據。


結論

我們怎樣才能得着這個愛呢?



我們應該切慕愛,不要心裏想:神若把這個愛賜給我那是最好,不然就算了。我們願意要得着是我們能得着的第一步,這並不是因為神學院捉弄我們,神乃是先愛了我們,已經為我們死了,我們要與我們有說同一件事的兩面,不是我要他才給,他已經給了,問題是我們要不要得着這種愛。

對基督徒而言,愛不只是一種人的道德德行表現,而是神恩典的彰顯,但是基督徒的記號,是一個新生命的表徵。司徒約翰文說,我們如何知道我們已經出死入生了呢?約翰一書三章14節說:我們因為愛弟兄就曉得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當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一方面需要宣講福音的真理,同時也要彰顯基督的愛。慕道友已明白福音是可靠的,他們也要經歷福音是真實的。在40年來我聽了將近2000個受洗見證,我發現大部份人信主的原因,是從他們中從基督徒的關懷中,經歷到神對他們的愛,而不是出於信仰辯論的結果,基督的愛是我們最有效的護教策略。

情人節做個有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