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跟隨耶穌的內行人?
馬可福音三章廿節至三十五節
《馬可福音系列三》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5.02.23
粵語堂
引言
我喜歡拜訪教會,曾參觀不少的教會,我發現不少華人教會都以大使命為他們的名字,加州有國際大使命教會,台灣有大使命教會,澳洲有基督教大使命教會,紐約有大使命聖經教會,都以造就門徒為使命目的,福遍教會的使命宣言也是以大使命為教會存在的目的:「追隨神的心意,在本地與各地造就門徒,福遍萬民」,福遍教會的核心事工與教會存在的意義就是要使人成為主的門徒,教會是否造就門徒?你是否耶穌的門徒?
或許你說,我參加過門徒訓練,或者說,我參加過短宣,我經常聚會,但你是否基督的門徒?我們如何知道你是跟隨基督的門徒?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是一間大使命造就門徒的教會?誰是基督的門徒?
今天我們的經文是馬可福音三章20節至35節。
上文:馬可福音第一章,耶穌呼召門徒來跟隨他,說:我要叫你們成為得人的漁夫,而馬可福音的主題,是門徒訓練,門徒跟着耶穌一路學習如何跟隨基督。第二章一節至三章第六節,是五個衝突的事件,因為耶穌的權柄與門徒新的生活,衝突與反對是必然的。今天的經文三章七節至三十五節,在反對與衝突中,誰是跟隨耶穌真正的門徒?你如何知道你是跟隨耶穌真正的門徒?
今天我想分享兩點:
一、誰是非門徒--外行人
二、誰是主門徒--內行人
馬可福音的作者馬可是從彼得哪裏得到第一手的資料,然後他用極高的文學技巧去講述耶穌的故事,聖經的學者稱他為優秀的文學專家,三章20節至35節是馬可著名的三明治結構,將兩個表面上看來不相關獨立的故事放在一起,首先敘述故事 A 的第一部份,然後說第二個故事,第二個故事 B 結束之後,再回去講述故事 A 的第二部份,將故事 A 講完, A-B-A的結構,將一個漢堡包一樣,外在的故事 A 是上面與下面的麵包,內在的故事B是那片肉餅,兩個故事完全獨立,但注意馬可用重複的字、重複的詞、重複的主題、與結語將兩個故事連結起來,他的目的不是文學上的花巧或變化,而是神學性的,通常是用故事B去解釋故事A的神學觀念。
在馬可福音學者供應的共有六個這樣的三明治結構,三章20節至35節是第一個這樣的結構。
三章20至35節
A 20至21
B 22至30
A 31至30
兩個故事共同的人物是耶穌與他的門徒,門徒都在場,雖然有時並沒有說話,兩個故事都在屋子裏發生,兩個故事可能不是時間順序發生的,經文沒有任何時間提示,馬可是故意將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目的是要表達一個神學的概念。
一、誰是非門徒——外行人?
故事 A 的人物是群眾,許多人與耶穌的親屬家
故事 B 的人物是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他們是當時猶太人最高權威的律法師,像今日美國頂級的律師一樣。
兩個故事的這兩種人:馬可都用「外面」(out)這個字來描寫,這些人都是外人,請注意經文重複的使用之兩個字:裡(in)與外(out)。
這兩組人都是控告耶穌的人:耶穌的親屬說耶穌是癲狂的,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事控告耶穌是被鬼附的,靠鬼王趕鬼,他們都是同一類人:非門徒——外行人。
故事 A:第一部份, 20—21
20 耶穌進了一個屋子,眾人又聚集,甚至他(們)連飯也顧不得吃。21 耶穌的親屬聽見,就出來(went out)要拉住(seize)他,因為他們說他癲狂(out of mind)了。
門徒與耶穌都在屋子裏(in), 20節:他連飯也顧不得吃,原文是眾數:他們,包括門徒的(They are in together.)
耶穌的親屬家人「出來」(out)要拉住耶穌,家人應該是內行人,但馬可卻說他們是外面(out)的人,拉住這個字馬可福音出現共七次,負面的意思是捉拿耶穌要控制他。
家人說耶穌癲狂了(out of mind),發瘋了,家人的指控說:耶穌忙來忙去,飯也顧不得吃,擔心耶穌醫治、趕鬼、傳道(Preaching-Healing-Deliverance: PHD),大群人跟着他,他這樣是瘋了,黐線,可能你認為家人要捉拿耶穌回家,控制他,是出於好意,是愛他、關心他的安危。但基本上,這些家人並不認同耶穌與耶穌所做的事,反對他的工作,反對他從神來的使命,與二章一節至三章六節反對耶穌的文士、法利賽人與希律黨的人一樣,不同的是這是耶穌的家人,最親的人,自己的人卻反對他。
這是一個外圈人的記號, the Mark of the Outsider,這是一個流行的電子遊戲的記號,有這個記號的人是由外星人控制,有超自然的能力,是從事顛覆毁滅人類的工作。
你是否耶穌外圈的人? Are you and Outsider?第一個故事在這裏就中斷了,第31節再回來繼續述說耶穌家人的故事,馬可在這裏插入了另一個故事,介紹第二種的外圈人,反對耶穌的人。
故事 B:22—30
22 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說:「他是被別西卜附著」;又說:「他是靠著鬼王趕鬼。」
22節,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民事、律法師事律法的專家,他們控告耶穌,說耶穌是被一隻叫別西卜的污鬼附着的人,他是靠鬼王亦即是撒旦趕鬼。這裏是兩個不同的的指控:
一、耶穌是被污鬼別西卜附著
二、耶穌是靠撒但的能力趕鬼
這兩個都是非常嚴重的指控,污蔑耶穌,否定他的權柄。
耶穌首先回答他們第二個指控, 23節,耶穌叫他們來,直接主動的面對這些指控他的權威,耶穌用兩個比喻、眾數,並不是一個比喻、去回答這群外圈人的指控。
23 耶穌叫他們來,用比喻對他們說:「撒但怎能趕出撒但呢?24 若一國自相紛爭,那國就站立不住;25 若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26 若撒但自相攻打紛爭,他就站立不住,必要滅亡。27 (但)沒有人能進壯士家裏,搶奪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28 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29 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30 這話是因為他們說:「他是被污鬼附著的。」
撒但怎能趕出(out)撒但呢?另外一個「出」(out)的字。若一國自相紛爭,那國就站立不住,若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國度與家描寫同一方的人,若撒但自相攻打紛爭,他就站立不住,必要滅亡,這樣耶穌回答他們第二個指控:耶穌是不可能靠撒旦趕鬼的。
耶穌用第二個比喻,馬可用了一個連接詞:但(but )撒但的國度並未相爭而滅亡,相反地,撒但進入了壯士的家,捆綁那壯士,搶奪他的家具,指的是這些文士與撒但是同一黨的人,要捆綁耶穌(binding)搶奪(Plundering)耶穌的門徒, 捆住與搶奪是馬可用的兩個字來形容耶穌受難(6:17; 15:1),耶穌不是靠撒但趕鬼,撒但的國並沒有因此而分裂,但他們卻是與撒但同夥,想要害耶穌,搶奪耶穌,這是為什麼他們要攻擊耶穌的原因,這些人是敵對的外行人。
跟着耶穌回答第一個指控,三章28至30節。他們指控耶穌是被污鬼別西卜附體(Living Inside NCT),耶穌的權柄來自神,馬可說:聖靈如同鴿子降臨在耶穌身上(1:10),耶穌不是污鬼附身,而是聖靈附體,說耶穌是被污鬼附着的是褻瀆聖靈,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唯獨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拒絕聖靈,將聖靈當作污鬼,是有永恆後果的罪(Eterna Punishment),文士事所犯的事嚴重的過失,是有永恆後果的罪,他們是外人(out),否認耶穌的權柄,反對他的工作,污蔑聖靈,罪不可赦,他們是外圈人。
馬可之後回到第一個故事,耶穌的家人指控耶穌癲狂,要捉拿耶穌回去,同樣是否認耶穌的工作,反對他的權柄,他們是外行人,不是門徒,馬可用第二個故事去說明第一個故事,兩個故事中的兩種人:親屬與文士都不認識耶穌,漠視他的權柄,他的主權,文士事應該是內行人,他們來自耶路撒冷,像今日教會內的領袖,但他們卻不認識耶穌,並不跟從耶穌。
耶穌的親屬應該是內行人,他們是最熟悉耶穌與耶穌一起時間最長的人,但他們卻不認識耶穌是誰,否認他的工作,漠視耶穌的權柄,他們是外行人,馬可將他們比作褻瀆聖靈罪不可赦的文士,兩種人犯的錯極其嚴重,都是一樣的外行人,不是門徒。
應用:
教會裏的人,甚至是熟悉聖經的人,應該是內行人,是認識耶穌的人,但你若是否認耶穌的權柄,漠視耶穌的主權,不明白耶穌是誰,「我為什麼要順服他?為什麼我要聽他的話?」那你不是跟從耶穌的門徒,你仍然是外行人,不論你受過什麼門徒訓練,你仍然不是基督的門徒。
還有一些主動採取攻擊性立場拒絕耶穌,漠視他的權柄的人,保羅提到逼迫教會,就是逼迫耶穌,使徒行傳九章四節至五節,那些迫害信徒,將患難給信徒的人,就是那不認識神和不聽從主耶穌的人,帖後一章六至八節,這些敵對者是外行人,必受永恆的結果。
例子:最近我與一位國內的牧者守望,他曾經三次被放在監牢中,最嚴重的一次是被指控與外國勢力勾結,以判叛國的罪名下監,坐牢十年、八年是逃不了的。而他是被一位同工舉報而被捉拿的,這些人不是主的門徒,不是外行人。
另一教會裏的牧者,他在教會事奉十多年,離職的時候,卻攻擊教會,攻擊同工,大做文章,在網上發表, 十年中沒有任何微言,表面關係良好,一夜之間卻變為窮凶極惡,攻擊同工,他是教會內的人,懂得講道,教導聖經的人,卻是迫害耶穌,攻擊教會的人,是外行人,不是跟隨耶穌的內行人。
二、誰是跟隨耶穌的內行人?
我們回到第一個故事,漢堡包最抵的麵包。
故事 A:第二部份, 31—35
31 當下,耶穌的母親和弟兄來,站在外邊,打發人去叫他。32 有許多人在耶穌周圍坐著,他們就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和你弟兄在外邊找你。」33 耶穌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34 就四面觀看那周圍坐著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35 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
當下、耶穌的母親和弟兄來,站在外邊(out),是外行人。他們打發(send)人去叫(call)他,同樣兩個動詞,在第一章是用來描寫神呼召(call)耶穌,差遣(send)耶穌去傳天國悔改的福音,耶穌的呼召與差遣,而他的家人卻不認同,不承認,要自己打發(send)他,叫(call)他,這些都是外行人,不是門徒。
33節,耶穌問: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意思是誰是內行人? 34節,耶穌四面觀看那周圍坐着的人(around him),說:「看啊!這些人是我的母親、我的弟兄」,指的是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遵行神旨意的人都是內行人,耶穌我真正的家人,耶穌真正的弟兄與姊妹和母親。這句說話包括了你和我今天遵行神旨意的人,真正的內行人是誰?真正主的門徒是誰?是那些圍着他與他一起的人,耶穌真正的家人是由那些遵行神之的人所組成的,這些人就是媽媽、就是弟兄、姊妹,這些人與耶穌同在,是他的門徒(3:14),與耶穌一起的門徒,不單只是12個門徒,任何人只要遵行神的旨意,都可以加入,成為內行人,耶穌的新家庭,包括所有與耶穌同在、跟隨耶穌在路上(Jesus on the way)的人。
耶穌刻意使用包容性的語言,加上姊妹(35節),經文並沒有顯示任何姊妹在場,這顯示門徒的延伸性超越了歷史性的圈子,任何遵行神旨意的人都是內行人,凡與耶穌同在的人就是門徒,這些人是被耶穌委派遵行天國使命,去擴展他在世上的使命,耶穌做的,我們成為門徒,也都去做,以自己的一生從事耶穌的使命,就是遵行神的旨意。
這個故事用敘述方式,將下列元素清楚地等同起來:
那些被設立與耶穌同在並被耶穌差遣的人,3:14
= 門徒、內圈的人,耶穌真正的家人,3:34節
= 就是遵行上帝旨意的人,3:35節
你是否耶穌的內行人?
應用:
耶穌的內行人是動態的描寫,耶穌的門徒是遵守、跟隨、差遣、一路跟隨耶穌(Jesus on the way)去做,行動,去做耶穌做的,耶穌來是要服侍人,不是被人服侍,並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10:45)。
這些都是動詞,做主門徒不是掛在口邊,而是行動,教會中時常只有十分之二的人,卻要服侍其他十分之八的人,大部份人是不動的,不參與服侍的,當我們舉辦福音性聚會的時候,邀請慕道友參加教會福音性外展活動的弟兄姊妹,來來去去,只是極少數的十幾廿人而已,換句話說,當我們有一百多位未信主的人參與,卻是由十至廿個人邀請來的,其他的人90%的人,根本就沒有參與過邀請的工作。
想像一下,如果每個都參與邀請,都是行動的基督門徒,都參與福音外展,我們傳福音的工作,會有如何的結果?一個教會如果有30%、40%、50%的人都參與服侍,這個教會將會成為一個有活力的教會,是嗎?跟隨主的門徒,你要起來服侍。
例子:這一個週末,我們邀請國語部的一位講員,郭老師,他是大學商科系的教授,香港出生,住在北美國北部,他是帶職服侍,帶領學生信主,門徒訓練,每週一,舉行讀經預查,各地的組長都可以參與,當當他到中國講學,必定找機會傳福音,造就門徒,他是大使命的人生,昨天晚上他教導我們靈修,靈修是與耶穌同在,他遵行耶穌交託的使命,要使萬民作耶穌的門徒,他是耶穌的門徒,是跟隨主的內行人。
今天我們常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平信徒,沒有能力,沒有時間,沒有需要做太多,是非常被動的信徒,來教會聚會已經是差不多夠了,天國的使命,我是做不來的,你其實還不明白跟隨耶穌門徒的真義,你要起來服侍、參與福音工作,用行動來跟隨耶穌。
結論
耶穌的門徒是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你是耶穌的門徒嗎?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因為信仰而帶來的衝突。舉一些實際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