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7, 2025

誰是跟隨耶穌的內行人?《馬可福音系列三》可 3:20-35

誰是跟隨耶穌的內行人?

馬可福音三章廿節至三十五節
《馬可福音系列三》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5.02.23
粵語堂


引言

我喜歡拜訪教會,曾參觀不少的教會,我發現不少華人教會都以大使命為他們的名字,加州有國際大使命教會,台灣有大使命教會,澳洲有基督教大使命教會,紐約有大使命聖經教會,都以造就門徒為使命目的,福遍教會的使命宣言也是以大使命為教會存在的目的:「追隨神的心意,在本地與各地造就門徒,福遍萬民」,福遍教會的核心事工與教會存在的意義就是要使人成為主的門徒,教會是否造就門徒?你是否耶穌的門徒?

或許你說,我參加過門徒訓練,或者說,我參加過短宣,我經常聚會,但你是否基督的門徒?我們如何知道你是跟隨基督的門徒?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是一間大使命造就門徒的教會?誰是基督的門徒?

今天我們的經文是馬可福音三章20節至35節。

上文:馬可福音第一章,耶穌呼召門徒來跟隨他,說:我要叫你們成為得人的漁夫,而馬可福音的主題,是門徒訓練,門徒跟着耶穌一路學習如何跟隨基督。第二章一節至三章第六節,是五個衝突的事件,因為耶穌的權柄與門徒新的生活,衝突與反對是必然的。今天的經文三章七節至三十五節,在反對與衝突中,誰是跟隨耶穌真正的門徒?你如何知道你是跟隨耶穌真正的門徒?

今天我想分享兩點:

一、誰是非門徒--外行人

二、誰是主門徒--內行人


馬可福音的作者馬可是從彼得哪裏得到第一手的資料,然後他用極高的文學技巧去講述耶穌的故事,聖經的學者稱他為優秀的文學專家,三章20節至35節是馬可著名的三明治結構,將兩個表面上看來不相關獨立的故事放在一起,首先敘述故事 A 的第一部份,然後說第二個故事,第二個故事 B 結束之後,再回去講述故事 A 的第二部份,將故事 A 講完, A-B-A的結構,將一個漢堡包一樣,外在的故事 A 是上面與下面的麵包,內在的故事B是那片肉餅,兩個故事完全獨立,但注意馬可用重複的字、重複的詞、重複的主題、與結語將兩個故事連結起來,他的目的不是文學上的花巧或變化,而是神學性的,通常是用故事B去解釋故事A的神學觀念。

在馬可福音學者供應的共有六個這樣的三明治結構,三章20節至35節是第一個這樣的結構。


三章20至35節

A  20至21
B  22至30
A  31至30


兩個故事共同的人物是耶穌與他的門徒,門徒都在場,雖然有時並沒有說話,兩個故事都在屋子裏發生,兩個故事可能不是時間順序發生的,經文沒有任何時間提示,馬可是故意將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目的是要表達一個神學的概念。


一、誰是非門徒——外行人?

故事 A 的人物是群眾,許多人與耶穌的親屬家

故事 B 的人物是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他們是當時猶太人最高權威的律法師,像今日美國頂級的律師一樣。

兩個故事的這兩種人:馬可都用「外面」(out)這個字來描寫,這些人都是外人,請注意經文重複的使用之兩個字:裡(in)與外(out)。

這兩組人都是控告耶穌的人:耶穌的親屬說耶穌是癲狂的,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事控告耶穌是被鬼附的,靠鬼王趕鬼,他們都是同一類人:非門徒——外行人。

故事 A:第一部份, 20—21


20 耶穌進了一個屋子,眾人又聚集,甚至他(們)連飯也顧不得吃。21 耶穌的親屬聽見,就出來(went out)要拉住(seize)他,因為他們說他癲狂(out of mind)了。

門徒與耶穌都在屋子裏(in), 20節:他連飯也顧不得吃,原文是眾數:他們,包括門徒的(They are in together.)

耶穌的親屬家人「出來」(out)要拉住耶穌,家人應該是內行人,但馬可卻說他們是外面(out)的人,拉住這個字馬可福音出現共七次,負面的意思是捉拿耶穌要控制他。

家人說耶穌癲狂了(out of mind),發瘋了,家人的指控說:耶穌忙來忙去,飯也顧不得吃,擔心耶穌醫治、趕鬼、傳道(Preaching-Healing-Deliverance: PHD),大群人跟着他,他這樣是瘋了,黐線,可能你認為家人要捉拿耶穌回家,控制他,是出於好意,是愛他、關心他的安危。但基本上,這些家人並不認同耶穌與耶穌所做的事,反對他的工作,反對他從神來的使命,與二章一節至三章六節反對耶穌的文士、法利賽人與希律黨的人一樣,不同的是這是耶穌的家人,最親的人,自己的人卻反對他。

這是一個外圈人的記號, the Mark of the Outsider,這是一個流行的電子遊戲的記號,有這個記號的人是由外星人控制,有超自然的能力,是從事顛覆毁滅人類的工作。

你是否耶穌外圈的人? Are you and Outsider?第一個故事在這裏就中斷了,第31節再回來繼續述說耶穌家人的故事,馬可在這裏插入了另一個故事,介紹第二種的外圈人,反對耶穌的人。


故事 B:22—30


22 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文士說:「他是被別西卜附著」;又說:「他是靠著鬼王趕鬼。」

22節,從耶路撒冷下來的民事、律法師事律法的專家,他們控告耶穌,說耶穌是被一隻叫別西卜的污鬼附着的人,他是靠鬼王亦即是撒旦趕鬼。這裏是兩個不同的的指控:

一、耶穌是被污鬼別西卜附著
二、耶穌是靠撒但的能力趕鬼

這兩個都是非常嚴重的指控,污蔑耶穌,否定他的權柄。


耶穌首先回答他們第二個指控, 23節,耶穌叫他們來,直接主動的面對這些指控他的權威,耶穌用兩個比喻、眾數,並不是一個比喻、去回答這群外圈人的指控。

23 耶穌叫他們來,用比喻對他們說:「撒但怎能趕出撒但呢?24 若一國自相紛爭,那國就站立不住;25 若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26 若撒但自相攻打紛爭,他就站立不住,必要滅亡。27 (但)沒有人能進壯士家裏,搶奪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壯士,才可以搶奪他的家。28 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29 凡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乃要擔當永遠的罪。」30 這話是因為他們說:「他是被污鬼附著的。」

撒但怎能趕出(out)撒但呢?另外一個「出」(out)的字。若一國自相紛爭,那國就站立不住,若一家自相紛爭,那家就站立不住。國度與家描寫同一方的人,若撒但自相攻打紛爭,他就站立不住,必要滅亡,這樣耶穌回答他們第二個指控:耶穌是不可能靠撒旦趕鬼的。

耶穌用第二個比喻,馬可用了一個連接詞:但(but )撒但的國度並未相爭而滅亡,相反地,撒但進入了壯士的家,捆綁那壯士,搶奪他的家具,指的是這些文士與撒但是同一黨的人,要捆綁耶穌(binding)搶奪(Plundering)耶穌的門徒, 捆住與搶奪是馬可用的兩個字來形容耶穌受難(6:17; 15:1),耶穌不是靠撒但趕鬼,撒但的國並沒有因此而分裂,但他們卻是與撒但同夥,想要害耶穌,搶奪耶穌,這是為什麼他們要攻擊耶穌的原因,這些人是敵對的外行人。


跟着耶穌回答第一個指控,三章28至30節。他們指控耶穌是被污鬼別西卜附體(Living Inside NCT),耶穌的權柄來自神,馬可說:聖靈如同鴿子降臨在耶穌身上(1:10),耶穌不是污鬼附身,而是聖靈附體,說耶穌是被污鬼附着的是褻瀆聖靈,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唯獨褻瀆聖靈的,卻永不得赦免,拒絕聖靈,將聖靈當作污鬼,是有永恆後果的罪(Eterna Punishment),文士事所犯的事嚴重的過失,是有永恆後果的罪,他們是外人(out),否認耶穌的權柄,反對他的工作,污蔑聖靈,罪不可赦,他們是外圈人。

馬可之後回到第一個故事,耶穌的家人指控耶穌癲狂,要捉拿耶穌回去,同樣是否認耶穌的工作,反對他的權柄,他們是外行人,不是門徒,馬可用第二個故事去說明第一個故事,兩個故事中的兩種人:親屬與文士都不認識耶穌,漠視他的權柄,他的主權,文士事應該是內行人,他們來自耶路撒冷,像今日教會內的領袖,但他們卻不認識耶穌,並不跟從耶穌。

耶穌的親屬應該是內行人,他們是最熟悉耶穌與耶穌一起時間最長的人,但他們卻不認識耶穌是誰,否認他的工作,漠視耶穌的權柄,他們是外行人,馬可將他們比作褻瀆聖靈罪不可赦的文士,兩種人犯的錯極其嚴重,都是一樣的外行人,不是門徒。

應用:

教會裏的人,甚至是熟悉聖經的人,應該是內行人,是認識耶穌的人,但你若是否認耶穌的權柄,漠視耶穌的主權,不明白耶穌是誰,「我為什麼要順服他?為什麼我要聽他的話?」那你不是跟從耶穌的門徒,你仍然是外行人,不論你受過什麼門徒訓練,你仍然不是基督的門徒。

還有一些主動採取攻擊性立場拒絕耶穌,漠視他的權柄的人,保羅提到逼迫教會,就是逼迫耶穌,使徒行傳九章四節至五節,那些迫害信徒,將患難給信徒的人,就是那不認識神和不聽從主耶穌的人,帖後一章六至八節,這些敵對者是外行人,必受永恆的結果。

例子:最近我與一位國內的牧者守望,他曾經三次被放在監牢中,最嚴重的一次是被指控與外國勢力勾結,以判叛國的罪名下監,坐牢十年、八年是逃不了的。而他是被一位同工舉報而被捉拿的,這些人不是主的門徒,不是外行人。

另一教會裏的牧者,他在教會事奉十多年,離職的時候,卻攻擊教會,攻擊同工,大做文章,在網上發表, 十年中沒有任何微言,表面關係良好,一夜之間卻變為窮凶極惡,攻擊同工,他是教會內的人,懂得講道,教導聖經的人,卻是迫害耶穌,攻擊教會的人,是外行人,不是跟隨耶穌的內行人。


二、誰是跟隨耶穌的內行人?

我們回到第一個故事,漢堡包最抵的麵包。

故事 A:第二部份, 31—35


31 當下,耶穌的母親和弟兄來,站在外邊,打發人去叫他。32 有許多人在耶穌周圍坐著,他們就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和你弟兄在外邊找你。」33 耶穌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34 就四面觀看那周圍坐著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35 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

當下、耶穌的母親和弟兄來,站在外邊(out),是外行人。他們打發(send)人去叫(call)他,同樣兩個動詞,在第一章是用來描寫神呼召(call)耶穌,差遣(send)耶穌去傳天國悔改的福音,耶穌的呼召與差遣,而他的家人卻不認同,不承認,要自己打發(send)他,叫(call)他,這些都是外行人,不是門徒。

33節,耶穌問: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意思是誰是內行人? 34節,耶穌四面觀看那周圍坐着的人(around him),說:「看啊!這些人是我的母親、我的弟兄」,指的是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了。遵行神旨意的人都是內行人,耶穌我真正的家人,耶穌真正的弟兄與姊妹和母親。這句說話包括了你和我今天遵行神旨意的人,真正的內行人是誰?真正主的門徒是誰?是那些圍着他與他一起的人,耶穌真正的家人是由那些遵行神之的人所組成的,這些人就是媽媽、就是弟兄、姊妹,這些人與耶穌同在,是他的門徒(3:14),與耶穌一起的門徒,不單只是12個門徒,任何人只要遵行神的旨意,都可以加入,成為內行人,耶穌的新家庭,包括所有與耶穌同在、跟隨耶穌在路上(Jesus on the way)的人。

耶穌刻意使用包容性的語言,加上姊妹(35節),經文並沒有顯示任何姊妹在場,這顯示門徒的延伸性超越了歷史性的圈子,任何遵行神旨意的人都是內行人,凡與耶穌同在的人就是門徒,這些人是被耶穌委派遵行天國使命,去擴展他在世上的使命,耶穌做的,我們成為門徒,也都去做,以自己的一生從事耶穌的使命,就是遵行神的旨意。

這個故事用敘述方式,將下列元素清楚地等同起來:


那些被設立與耶穌同在並被耶穌差遣的人,3:14
= 門徒、內圈的人,耶穌真正的家人,3:34節
= 就是遵行上帝旨意的人,3:35節

你是否耶穌的內行人?

應用:

耶穌的內行人是動態的描寫,耶穌的門徒是遵守、跟隨、差遣、一路跟隨耶穌(Jesus on the way)去做,行動,去做耶穌做的,耶穌來是要服侍人,不是被人服侍,並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10:45)。

這些都是動詞,做主門徒不是掛在口邊,而是行動,教會中時常只有十分之二的人,卻要服侍其他十分之八的人,大部份人是不動的,不參與服侍的,當我們舉辦福音性聚會的時候,邀請慕道友參加教會福音性外展活動的弟兄姊妹,來來去去,只是極少數的十幾廿人而已,換句話說,當我們有一百多位未信主的人參與,卻是由十至廿個人邀請來的,其他的人90%的人,根本就沒有參與過邀請的工作。

想像一下,如果每個都參與邀請,都是行動的基督門徒,都參與福音外展,我們傳福音的工作,會有如何的結果?一個教會如果有30%、40%、50%的人都參與服侍,這個教會將會成為一個有活力的教會,是嗎?跟隨主的門徒,你要起來服侍。

例子:這一個週末,我們邀請國語部的一位講員,郭老師,他是大學商科系的教授,香港出生,住在北美國北部,他是帶職服侍,帶領學生信主,門徒訓練,每週一,舉行讀經預查,各地的組長都可以參與,當當他到中國講學,必定找機會傳福音,造就門徒,他是大使命的人生,昨天晚上他教導我們靈修,靈修是與耶穌同在,他遵行耶穌交託的使命,要使萬民作耶穌的門徒,他是耶穌的門徒,是跟隨主的內行人。

今天我們常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平信徒,沒有能力,沒有時間,沒有需要做太多,是非常被動的信徒,來教會聚會已經是差不多夠了,天國的使命,我是做不來的,你其實還不明白跟隨耶穌門徒的真義,你要起來服侍、參與福音工作,用行動來跟隨耶穌。

結論

耶穌的門徒是那些遵行神旨意的人,你是耶穌的門徒嗎?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因為信仰而帶來的衝突。舉一些實際的例子。

Sunday, March 16, 2025

你們給他們吃,《馬可福音系列五》可 6:32-52

你們給他們吃

馬可福音六章三十二節至五十二節
《馬可福音系列五》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5.03.16

引言 


有人看過漫畫 Peace on Earth《天下太平》嗎?這是一本1998年出版的超人漫畫,堪稱珍貴的收藏品!故事講述超人試圖解決全球飢餓問題,親自將大量食物送往世界各地。然而,即便是如此強大的他,也無法在一夜之間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最終,超人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努力有限,無法徹底改變現狀,只能接受這場未竟的使命。(My mission ends here, incomplete and in failure)。

當我們面對無力時,該怎麼辦?

有時,我們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們想行善,卻發現困難重重,無論怎麼努力,仍然無法達成目標。

我們渴望跟隨耶穌,但真正的捨己、背十字架太難了,不論如何奮力嘗試,還是覺得自己做不到。

我們想愛妻子、敬重丈夫,但對方的需求似乎無窮無盡,無論怎麼努力,仍感到力不從心,最後只能選擇放棄。

我們願意服侍,但需求實在太龐大,正如超人試圖解決全球饑荒,發現自己的能力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法真正改變現況。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耶穌呼召我們去服侍人、去愛配偶、去跟隨祂,但當我們覺得做不到時,該如何是好?

今天的經文是馬可福音6:32-52。

馬可福音記載了耶穌的事蹟,描述祂如何帶領門徒走向耶路撒冷,預備他們承擔天國使命。耶穌不僅宣講悔改的福音,也透過各種方式訓練門徒,教導他們如何倚靠神的大能來行事。

在馬可福音6:7-9,耶穌差遣十二個門徒出去傳道,賜給他們權柄,甚至能勝過污鬼,並吩咐他們要單純信靠神的供應。然而,真正做到信靠神,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馬可福音6:32-52 藉由兩個故事來說明: 人無法憑自己的能力解決一切,需要學習倚靠神的供應。

第一個故事:五餅二魚

 耶穌示範給門徒看,當我們倚靠神的大能與供應,即使只有五餅二魚,也能餵飽五千人。這不是人力能達成的事,甚至超人也無法做到。然而,門徒親身參與其中,親眼見證神的供應如何成就不可能的事。

第二個故事:加利利海上的風暴

 這是耶穌給門徒的一場測驗——經歷過五餅二魚的神蹟後,他們是否學會了真正倚靠神?當狂風巨浪襲來時,他們仍然害怕,忘記了神的大能。然而,耶穌再次向他們顯示,祂能平靜風浪,唯有倚靠祂才能得著真正的平安。


從這兩個故事,我們學到三點:

1. 我們有許多自身無法解決的需求。

2. 我們必須倚靠神所賦予的能力,而非自己的力量。

3. 我們該如何按著神的能力去行事?

當我們感到無力時,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因為這本來就不是我們憑自己能夠完成的事。唯有倚靠神的大能,才能真正成就祂的旨意。

你願意學習放下自己的掙扎,選擇信靠祂嗎?


一、我們有許多自身無法解決的需求


32 他們就坐船,暗暗地往曠野地方去。33 眾人看見他們去,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裏,比他們先趕到了。34 耶穌出來,見有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35 天已經晚了,門徒進前來,說:「這是野地,天已經晚了,36 請叫眾人散開,他們好往四面鄉村裏去,自己買甚麼吃。」37 耶穌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You, yourselves give them to eat!)」門徒說:「我們可以去買二十兩銀子的餅給他們吃嗎?」

這些飢餓的群眾,單是男人就有五千人,若再加上婦女和孩童,總人數可能超過一萬。一萬人的晚餐,即使是最簡單的快餐——一份三明治、一份薯條和一杯飲料,費用也可能超過十萬美元。門徒驚訝地說:「就算我們有二十兩銀子(相當於當時十個月的工資),也遠遠不夠餵飽這麼多人!」

門徒所想到的解決方案,是當下看來最實際的——請眾人散開,各自前往鄉村買食物(第36節)。這聽起來是一個合理的建議,對嗎?然而,耶穌卻沒有接受這個看似務實的做法,反而堅定地吩咐門徒:「你們給他們吃吧!」馬可特別強調「你們」,這是一個直接的命令——你們來供應這群人!(You, yourselves, give them to eat!)

你生命中的「飢餓群眾」是誰?

今天,你面對的龐大需求是什麼?有什麼問題是你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滿足的?

上週末,我和師母參加了一場神學生的退修會。在那裡,我們看到許多超出人力所能滿足的需要——婚姻的掙扎、經濟的困難、靈性的挑戰、工作的壓力。對於那些敬虔的單身女神學生,我多麼希望自己有100個兒子,能幫助解決她們婚姻的需要!她們的父母天天催促她們結婚,但我只有一個兒子,而且他已經結婚了。更何況,我也希望自己有1000個全職事奉的崗位,能為所有畢業的神學生提供機會,解決他們的就業難題,但我沒有。

或者,你所事奉的青少年群體,就是一群「飢餓的群眾」。他們渴望陪伴、關心、指導,他們內心的需求深不見底,即使超人也無法填補這樣的空缺。

根據最新統計,全球有超過8億人(約全球人口的十分之一)每天晚上餓著肚子入睡。薩赫勒地區與南蘇丹的情況尤其嚴峻。此外,全球有超過9億人生活在極端貧困中,根據2017年的數據,他們每天的收入不到 2.15美元。

我們曾經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但當網絡將這些無數的需求呈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才發現自己的渺小,甚至感到無力。這些需求之龐大,就連超人也無法解決——更何況是我們?

第二個的故事,是邪惡的怒海。


45 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那邊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開。46 他既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47 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48 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

耶穌隨即催促(compelled)門徒上船,正如英語《ESV》譯本所說,"make his disciples get into the boat"——這帶有強迫的意思。耶穌刻意要門徒上船,然後獨自離開,往山上禱告。這不只是一次簡單的航行,而是一場信心的測試,類似於馬可福音6:7-13中,耶穌第一次差派門徒出去傳道時的考驗。現在,祂差派門徒進入海中,並賜下能力,使他們可以勝過狂風巨浪。

第47節 描述當時的情況:到了晚上,門徒在船上,船在海中,而耶穌則獨自在岸上。然而,祂看見門徒因風勢不順,拼命搖櫓,極為痛苦。這裡的「痛苦」(torture, torment)一詞,通常用來形容人被邪靈折磨的狀態。這意味著,門徒不僅是在與狂風巨浪奮戰,更是在與某種邪惡的力量爭鬥,而他們靠自己的力量顯然無法勝過這場風暴。

你生命中的「狂風怒海」是什麼?


將要來的 SAT 考試?你時常暴怒、冷虐待的丈夫或妻子?你現在工作?或者是事奉上的困難,使你極為痛苦、用盡一切自己的力量仍然無法勝過?

怎麼辦?


二、我們必須倚靠神所賦予的能力,而非自己的力量

馬可如何揭示耶穌的身份:

五餅二魚的神蹟(馬可福音6:32-44)是四本福音書皆記載的事件(馬太14:13-21,路加9:10-17,約翰6:1-14)。然而,馬可的關注點遠不止於展現耶穌令人驚嘆的供應能力。他透過敘述,將耶穌描繪為「第二個摩西」,帶領祂的子民走向救恩,從而啟示耶穌的真正身份。

在這段敘述中,馬可三次強調這件神蹟發生在「曠野」,這直接聯繫到摩西的神蹟——以色列人在曠野時,神透過摩西賜下嗎哪,使百姓得飽足。同樣,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了五千人,顯明祂是神的供應者。

第34節 提到群眾「如同沒有牧人的羊」,這與民數記27:17 描述以色列人在曠野時的狀態完全一致,進一步強化耶穌作為「新摩西」的形象。

第40節 描述群眾「一百人一排,五十人一排」,這種細節只有馬可記載,而這正是以色列人在曠野時的組織方式(參見出埃及記18章)。

最後,剩下的餅和魚裝滿了十二個籃子,象徵神供應的豐富與完全。

狂風怒海的神蹟——耶穌超越摩西

馬可福音6:45-52 記載了耶穌行走海面、平靜風浪的神蹟,這與出埃及記14章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的事件遙相呼應。令人驚訝的是,這整個故事中,只有三個希臘文單詞沒有出現在出埃及記14章,顯示馬可有意將這兩件神蹟作對比。

馬可藉此表達一個重要信息:耶穌不只是像摩西一樣的領袖,祂比摩西更偉大! 摩西依靠神的能力分開紅海,但耶穌自己在海面上行走,顯示祂擁有超越自然的神聖權能。

馬可的核心信息:

耶穌是卓越的供應者與救主

馬可透過這些敘述,不只是要告訴我們耶穌行了兩個驚人的神蹟,而是要帶領我們認識——耶穌是神所應許的彌賽亞,祂比摩西更偉大! 祂能供應人的一切需要,勝過任何困難與挑戰。耶穌不僅餵飽五千人,還平靜風浪,顯明祂是超越一切的供應者與拯救者(He is the Provider par excellence)。

門徒的參與——耶穌如何訓練信心

在五餅二魚和狂風怒海的神蹟中,門徒不只是旁觀者,他們是全程參與的角色。耶穌沒有單獨完成這些神蹟,而是透過門徒的手來執行,藉此訓練他們的信心和能力。

五餅二魚——神蹟透過門徒的手發生

馬可福音6:37 記載,當門徒說自己無法解決五千人的晚餐時,耶穌命令他們:「你們給他們吃!」這不是建議,而是命令語態,耶穌堅持門徒必須親自供應群眾的需要。祂不僅相信門徒能做到,甚至期待他們能倚靠祂的能力完成這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門徒仍然困惑。他們用人的方法計算成本、資源,發現根本無法負擔這龐大的需求。然而,耶穌並不要求他們靠自己完成,而是要他們憑信心行動。

馬可福音6:41-43 清楚描寫神蹟如何發生:

1. 耶穌拿起五個餅、兩條魚,望天祝福、擘開(完成時態,表示動作已完成)。

2. 祂不斷地遞給門徒(未完成時態,表示動作持續進行)。

3. 門徒將食物擺在眾人面前(眾數,表示門徒是主動的參與者)。

這段經文顯示,門徒是神蹟的渠道——耶穌的供應透過他們的手傳遞出去。想像一下,要餵飽五千人,耶穌到底遞給門徒多少次?門徒不斷地來到耶穌面前領受,然後分出去。這正是服事的模式——我們來到耶穌面前,領受祂的豐盛,然後將這份祝福傳遞出去。

狂風怒海——門徒的考驗

門徒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中見證了耶穌的供應,但他們是否真的相信祂?馬可福音6:45-52 記載另一個測驗——耶穌命令門徒渡海,讓他們面對狂風怒海。這次,耶穌不在船上,而是在山上禱告,讓門徒獨自應對挑戰。

然而,他們失敗了。

馬可福音6:48 說,門徒「因風不順,搖櫓甚苦」,原文的「苦」意思是折磨,通常用來形容被邪靈攻擊。這不只是風浪的問題,更是屬靈的爭戰。然而,門徒並沒有運用從耶穌領受的能力,而是完全陷入恐懼。


關鍵在於第52節:「門徒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

 他們不明白什麼?

1. 他們不明白耶穌是誰。 他們已經見證了耶穌的神蹟,但仍然用人的眼光來看祂。

2. 他們不明白耶穌賦予的能力。 耶穌曾給他們權柄去傳道、醫病、趕鬼(馬可福音6:7-9),甚至曾示範過平靜風浪的能力(馬可福音4:35-41)。但當真正的考驗來臨,他們還是選擇靠自己,最終失敗。

這不只是門徒的問題,也是我們的問題。今天我們是否真的認識耶穌?當面對挑戰時,我們是選擇倚靠祂的能力,還是依賴自己?

為何我們無法經歷耶穌的能力?

1. 我們不真正認識耶穌

我們可能讀了很多聖經,參加很多聚會,但當考驗來時,才發現我們對耶穌的認識只是頭腦上的,沒有進入我們的生命。

個人見證:

例如,有人從小在教會長大,參加各樣活動,甚至每天都去教會,但當他離開熟悉的基督徒圈子,獨自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沒了信仰群體的支持,他才開始思考:「我真的認識耶穌嗎?」

2. 我們過度依靠自己的能力

門徒面對風浪時,第一個反應是靠自己努力搖櫓,但靠自己根本無法勝過風浪。我們也常常如此,認為禱告不夠實際,還是靠自己比較可靠。

例子:事奉與禱告

很多時候,我們忙於服事,但卻不禱告,因為我們潛意識裡覺得自己的能力比神更可靠。然而,耶穌的神蹟從來不是靠人的能力,而是透過信靠與順服。

3. 我們失去初心(Compassion Fatigue)

長期的壓力、需求過大,會讓我們的心變硬,對他人的需要無動於衷,甚至變得冷漠。

 例子:婚姻、佈道、服事

o 婚姻遇到困難,第一個念頭是**「算了,離婚吧!」**

o 邀請朋友來聽福音,他們拒絕,我們就放棄,不再嘗試。

o 事奉久了,看到太多人的問題,最後心變硬:「這些人改不了的,算了吧。」

例子:Dr. Looney 在南京火車站的故事


三、如何活出神所賦予的能力?

馬可福音的讀者當時正面臨嚴重的逼迫,許多人被關進監牢,甚至為信仰而死。但他們並沒有放棄,反而憑著神所賦予的能力,勇敢面對挑戰,最終將福音傳遍世界。

今天的我們也一樣,神已經賦予我們能力,讓我們可以勝過試探、戰勝惡劣環境、改變生命,並傳揚福音。問題不在於神是否給我們能力,而是我們是否願意信靠祂、憑信心行動。

你是否願意相信,並憑著這份能力行事呢?


結論


何等禮物耶穌是我救贖主 What gift of grace is Jesus my redeemer

何等豐富,神已無別恩賜 There is no more for heaven now to give

祂是我的喜樂、公義和自由 He is my joy, my righteousness, and freedom

不變的愛、無限深廣平安 My steadfast love, my deep and boundless peace

我心堅信,唯耶穌是我盼望 To this I hold, my hope is only Jesus

我生命與祂緊緊相連 For my life is wholly bound to His

何稀奇,這恩典 Oh, How strange and divine!

都歸我! I can sing: All is mine!

不是我,乃是基督在裡面活 Yet not I, but through Christ in me


討論問題

1. 在你跟隨主的路上,什麼是你「饑餓之民」?什麼是你「邪惡的怒海」?你感覺力不能勝人生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2. 如何倚靠神賦予我們的能力去滿足人力無法解決的挑戰?



輔助材料




Thursday, March 6, 2025

不要怕只要信,《馬可福音系列四》可 5:21-43

 不要怕只要信

馬可福音五章廿一節至四十三節
《馬可福音系列四》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5.03.02

引言

當你收到一張不規律的心電圖,或一張有陰影的X光檢查,你會有什麼反應?若你收到一個來自醫生辦公室的不詳電話,你會如何反應?當你所愛的人患上災難性的疾病,你會如何反應?

災難臨頭,我們都會害怕,忽然間好像天旋地轉、天崩地裂、日月無光、蒼穹傾覆。

我害怕半夜收到電話,從遠方傳來的壞消息,記得有一次我和師母短宣在外,半夜收到從家中打來的電話,說:家裏出了點事情,要我立即趕回去,當時我很害怕,六神無主,那種害怕,魂不附體,刻骨銘心,我再也不想有那種的感覺。

當人生遇上災難性的挑戰,你將如何處理?你將向何處求助?你要如何應付這些的災難?我們跟隨耶穌,做主的門徒的人,我們與未信主的人,面對災難有什麼不同?

今天我們的經文是馬可福音五章21至43節,是兩個遇到災難性的困難的人之故事,馬可用一個漢堡包的結構將兩個故事重疊起來,第一個人物的故事開頭說了一半,成為漢堡包上面的麵包,中間插了第二個人物的故事,像漢堡包中間的肉餅,然後回去,將第一個故事講完,像漢堡包最下面的麵包,這是馬可精彩的文學技巧,目的是要說明一個神學的概念,通常是以第二個故事去解釋第一個故事,在馬可福音這樣的漢堡包結構共有六個,五章21至43節是第二個漢堡包,同樣的兩個故事,在馬太福音九章18至26節與路加福音八章40至56節,都有記載,但馬太與路加沒有用馬可的手法,他們用同兩個故事,卻表達的是不同的神學概念,不同的意思。


馬可福音裏這兩個故事共通的人物是耶穌與耶穌的門徒,門徒是全程都在,耶穌是在訓練門徒,門徒一路跟隨耶穌(Jesus on the way),學習做主的門徒。


五章21至43節的兩個故事,是用敘述式的方法,教導門徒,應如何面對災難性的困難。

我想分享三點:災難性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對我們有何意義。


一、問題,5:21-26

21 耶穌坐船又渡到那邊去,就有許多人到他那裏聚集;他正在海邊上。22 有一個管會堂的人,名叫睚魯,來見耶穌,就俯伏在他腳前,23 再三地求他,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癒,得以活了。」24 耶穌就和他同去。


提比利亞湖亦即加利利湖,耶穌從東邊坐船回到迦百農,湖的另外一邊,第22節,有一個管會堂的人,名叫睚魯,來見耶穌,會堂是指當時猶太人的教堂,管會堂亦即會堂的負責人,是會堂的領袖,亦即當時的宗教領袖,受人尊敬,有名有姓,馬可特意記載他的名字,從五章40節可以知道他住大房子,是大戶人家,經濟富裕,在湖邊公開的場合中,他去找耶穌,俯伏在耶穌的腳前,再三地求耶穌。

睚魯遇到了災難性的問題:他的小女兒(little daughter),生了嚴重的病快要死了,女兒還很年輕,只有十二歲,得了重病,快要死了,父親六神無主,憂心痛苦,來到耶穌面前,求耶穌救命。

我們當中可能有不少的睚魯,和他一樣,生活一無所缺,受人尊敬,卻遇上人生的災難,我們在沒有辦法之下,來找耶穌的幫助。


25至34節,馬可在這時候插入第二個故事,第二個故事中,有一個女人,患了12年的血漏,不斷流血的月經,長達12年之久,根據猶太人的傳統,摩西的律法,利未記15章25至31節,血漏的婦人是不潔淨的,凡摸他的,必不潔淨到晚上,凡她所躺臥的物件,所接觸的物件也都不潔淨,患了12年的血漏,長期不適,長期被視為不潔,身心靈受創傷,馬可改變他一直快速簡潔敘述的手法,在這裏突然慢下來,目的是要突顯這女子,一連用了七個分詞句子,三節的經文,去描寫他的苦情,這個女子;


  1. 患了12年的血漏

  2. 在好些醫生手中受了許多的苦,當時其中一個醫治血漏的方法是嚇病人,好像醫治打嗝,要突然嚇一嚇病人一樣,認為透過突然一嚇,病者患處突然收縮、封閉,血漏的源頭便會止住。

  3. 花盡一切,清貧如洗,久病是十分奢侈的一回事,可是愈是無可救藥的絕症,愈是有那些所謂「妙方」提供,結果她花盡了所有,一貧如洗,更可悲的是沒有一人能醫好她。

  4. 一點也不見好

  5. 病反而更嚴重,走投無路,

  6. 然後聽見耶穌的事,聽見耶穌醫病、趕鬼、傳道的事

  7. 就來找耶穌


從後頭來,站在眾人中間,去摸耶穌的衣裳,馬可用慢鏡頭,用了三節經文,描寫這女子,唯一的主動詞是這女子的行動:「摸」耶穌的衣裳,在他的災難中,當他走投無路的時候,在人生最低谷的時候去尋找耶穌,開始了轉機:聽見耶穌,來找耶穌,憑着一點點的信心,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這是信心的表現,伸出手來是信心的行動,去摸耶穌的衣裳,七個分詞句子都是摸的副詞,將摸這動作襯托突顯出來。

二、解方,5:27-43

27 她聽見耶穌的事,就從後頭來,雜在眾人中間,摸耶穌的衣裳,28 意思說:「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29 於是她血漏的源頭立刻乾了;她便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

這位無名無姓,沒有面孔的小女子,正是現代人的縮影。在教會中,不少人希望得到基督的好處:生時有平安,死後在把握;為小孩子有玩伴,生活上有支持等等的原因來參加教會的活動,但從來沒有伸出手去經歷神,憑信心去與祂來往。

在猶太地患血漏的不止一個,但祇有這無名的女子,願意伸出手去觸摸耶穌。今日來教會聚會的人很多,受感動的也有不少,但願意踏出安全區,用信心去經歷神的卻不多。

今日像這婦人遇著困難,甚至是絕大的困難的也有不少,你是否願意讓神在你的身上行大事,經歷祂的大能?

馬可5:25-27也可以這樣的改寫:

25 有一個女子,結婚十二年。

26 在婚姻中受了許多苦,試盡了所有的方法,一點也不見好,苦毒反倒更重。

27 她聽了耶穌的事,就從後頭來,雜在眾人中間……

25 有一個媽媽,生了一個兒子,現已十五歲了。

26 兒子不肯上學,終日沉迷電腦,試盡了所有的方法,一點也不見好,反倒兒子有暴力傾向。

27 她聽了耶穌的事,就哭著從後頭來,雜在眾人中間……

這是不是你的情況?

你是否願像患血漏的女子一樣,憑著一點點的信心,用行動去「觸摸」?


耶穌問:「摸我的是誰?」「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門徒的回答是非常合理的:「你看眾人擁擠你,還說誰摸我嗎?」

耶穌的問題不是個資訊的問題,不是要找出洩祂「能力」的那位。祂要那女人站出來不要再躲在人群中間。祂要與那女人面對面的,因耶穌要挑戰她的經驗,從而改變她的人生。

注意婦人信心的發展:

站出來

有行動:俯伏在耶穌的跟前,將實情傳述

與耶穌面對面,公開地承認


耶穌對這婦人的希望,同樣也是祂對所有人的希望,祂希望我們從一點點的信心產生一個信仰;從盼望解決私人問題到一種跟隨主的生活方式;耶穌是要她的經歷被挑戰,好使這個經驗可以改變她的一生。人不能單靠一個經驗,度過一生,這個患血漏的婦人若單經歷病得醫治後就離群而去,則她的一生沒有多大的改變。唯有當她的經驗成為被改變的起點,信仰就可以承載生命。

從一點點的信心,產生一個信仰

從盼望解決私人問題到,一種跟隨主的生活方式

經驗成為被改變的起點,信仰就可以承載生命。

就如台灣短宣的經歷,為病人禱告的經歷,得救的經歷等,唯有當這些經驗成為被挑戰的起點,產生一種跟隨基督的生活方式,信仰才會進深。

耶穌稱讚他的信心,耶穌要求他的門徒要有信心,在困難災難性的情況中,在第四章耶穌與門徒在風暴中,耶穌要他的門徒有信心,而這女子是信心的典範。

第一、他的信心,馬可強調的是完全相信耶穌的能力可以應付一切的事,就算像他一樣有嚴重的疾病,請注意經文的表達,這裏子相信我只要摸他的衣裳,就必得痊愈。於是他血漏的源頭立刻乾了,他便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 28至29節。馬可強調的是這女子的信心,使他的病得以痊愈,這信心的能力是他得平安(shalom)。

第二、他的信心堅持突破一切的困難,他要克服因血漏所帶來的恥辱,我行嗎?我可以去摸耶穌的衣裳嗎?我是一個不潔淨的人,我摸的人、摸的東西都會變為不潔淨的,我可以嗎?他的信心使她伸出手來去摸,克服一切的障礙,最後終於產生信心的果效。

第三、他的信心是有行動的,這是馬可福音一貫的信息,四個朋友拆了屋頂,將癱子縋下。睚魯來跪在主腳前,求主憐憫。婦人伸出手去觸摸,她的行動,馬可連用七個分詞去形容,凸出「觸摸」這行動的重要。信心沒有行動是毫無用處。約但河的水是腳踏上去才分開的,但魔鬼也信耶穌是神,信心必須有行動才產生果效。希伯來書11章的信心偉人,每一個都「因著信」而在實際的生活上有所行動。這是信心的考驗。考驗之後信心就成熟,更認識神。

這個女子的信心是了不起的,他是馬可筆下信心的典範,馬可描寫他是耶穌的門徒。


她恐懼戰競地站出來,俯伏在耶穌的面前,陳明一切,接受耶穌的挑戰,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罷!」

耶穌稱他為女兒(daughter),在馬可福音中,唯一的一次,一個女子被稱為耶穌的女兒,一個不潔淨卻有信心的女子,現成為神的女兒,不潔淨被除去,恥辱不再有,從缺漏變為完整,平安。

在這漢堡包之中,還有一個女兒,睚魯的女兒,它有一個強而有力、富貴的父親,為他辛勞,為他解決問題,從小都過着大戶人家的生活, 12歲,這女子患血漏也是12年,受盡一切的苦,卻因着有行動的信心,成為神的女兒,地位逆轉,成為神家裏的人。

馬可用三個描寫,強調他是耶穌的門徒,耶穌做的,他也也做,他是耶穌的跟隨者。

第一、這裏子與耶穌一樣受苦(Suffer)這個字馬可福音只用來形容這女子與耶穌,九章12節

第二、這女子與耶穌一樣,災病(Affliction),這個字馬可福音只用來形容這女子與耶穌, 10章34節

第三、這女子與耶穌一樣,流血(shedding of blood),這個字馬可福音只用在這裏字與耶穌的身上, 14章24節。

這是馬可的一位特別女子,他是耶穌真正的門徒。他的信心是所有跟隨耶穌的人之榜樣,他的故事是門徒訓練帶給所有耶穌的門徒上的一課,值得我們學習。

應用:相信耶穌。

這段經文並沒有允諾耶穌會使生病的人復活,使死去的人復原。但有一天,祂一定會消滅疾病和死亡。但在那榮耀的時刻來臨之前,耶穌的跟從者被呼召要對祂有無畏的信心,因為他們要與他們的主一同前進,成為祂的門徒。在 講述大出血婦人的故事時,我們清楚地指出這種信心是有能力的,也就是說,它會讓人在生活中體驗到神的大能,為了擴展神的國度而運作。 儘管沒有什麼能阻擋神主宰的工作,但缺乏信心會使門徒無法經歷神透過他或她的大能,因而「阻礙」耶穌的國度使命。

這個女子的故事馬可用來去教導第一個故事中的睚魯,不要怕,只要信。

外層故事的睚魯與內層故事的患血流的類似有很強烈的對比。


 

使睚魯的女子復活

醫好患血漏的女子

經文

5:21-24;35-43

5:25-34

地點

加利利湖的西岸,迦百農睚魯的家

耶穌去睚魯家的路上

蒙醫治的人

睚魯十二歲大的女子

患了十二年血漏的女子

憑信心來到主前的兩個人

睚魯:男性

患血漏的女子:女性

社會地位

會堂的領袖(管會堂的人)(5:22)

在男性社會中缺乏社會地位的一位女子(5:25)

受人尊敬,有名有姓(5:22)

因為患了血漏病,在律法上為不潔淨,與她接觸的人也成為不潔,與患大痲瘋病的人一樣,被人拒絕。連名字也沒有一個(5:25)

經濟地位

住大房子,大戶人家,經濟富裕(5:40)

為醫這血漏的病,花盡所有,清貧如洗(5:26)

家庭生活

結婚生子,女兒已經十二歲(5:22)

長年患病,不可能生小孩,婚姻都成問題

宗教地位

宗教的領袖(5:22)

被律法定為不潔,不能進會堂,上聖殿(利15:19-33)

來自耶穌

直接地公開的跪在耶穌的腳前求祂

祕密地躲在人群中,在耶穌的背後,伸手「摸」祂的衣裳(5:27)

同樣有極大的需要

女兒患重病,快要死了,最後真的死了(5:23, 34)

沒法醫治的病已有十二年(5:25)

同樣走投無路

女兒死了!(5:35)

耗盡所有,病勢反倒更重(5:26)

同樣憑著信心去找耶穌

「求你去按手在他身上,使他痊癒,得以活了。」(5:23)

「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5:28)

同樣得蒙醫治

女兒從死裏復活(5:42)

血漏的源頭立刻乾了,災病痊癒了。(5:29)

同樣不完全的信

開始時,以不完全的信心來求主,後來女兒死了,心中就害怕(5:36)

神學上有問題的信心,即管如此,她的信仍然救了她。(5:34)

睚魯在無望中來到耶穌的面前,俯伏在地,求再三求耶穌去按守在女兒身上,使她痊愈,得意活了。睚魯也是有信心的人,他相信耶穌能使他的女兒痊愈。


他的信心,現在受到考驗:耶穌跟他們再去睚魯家中的路上,遇到這還血漏的女子,耶穌停下來,時間耽誤了,耶穌正在對血漏的女子說:女兒,你的信夠了你,第35節,還說話的時候,壞消息來了,女兒死了,不用耶穌再去睚魯的家中了。

在同一時間,血漏的女子得生命,成為神的女兒,睚魯的女兒就死了,生與死交織在一起成為強烈的對比。

再同一時間:耶穌對女子說,你的信夠了你,耶穌轉過頭來對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信現在未完成的時態,信在進行過程之中(present imperative),是用還血漏女子的信心去吩咐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只要繼續地相信我(only Believe)只要信,不要因為環境惡劣,女兒死了,而害怕,只要繼續相信我。

睚魯跟隨主的信心:

第一、信心,是完全相信耶穌有能力處理一切,哪怕是可怕的死亡,相信耶穌要與婦人一樣,只要信,不要怕。

第二、信心要克服一切的障礙,女兒都死了,仍然相信,接待耶穌回家。克服別人的嘲笑,別人的不信,跟着耶穌進了孩子所在的地方。

第三、信心的行動,馬可描寫睚魯跟隨耶穌, 37節、47節,睚魯也跟着信心,馬可描寫他成為耶穌的門徒,跟隨着耶穌。

馬可的讀者,當年耶穌的門徒,正面對逼迫、死亡,被關在監牢中,馬可要鼓勵他們繼續相信,耶穌有能力鬥力,處理一切。


三、應用

今天我們跟隨主,遇上困難,災難性的困苦,我們是要繼續相信耶穌,跟隨耶穌,克服一切的困難,完全相信耶穌有能力處理一切。

結果是41節,耶穌拉着孩子的手說:大利大,古米!,耶穌當年說的是亞蘭文,馬可在這裏記述耶穌原來用亞蘭文說的吩咐,意思是「閨女,我吩咐你起來!」,馬可故意原汁原味地引用耶穌當年說的話,把音調,語言直接引用,增強果效。


女兒立刻做好了,耶穌勝過死亡。


結論

睚魯與患十二年血漏的女子,代表了社會、經濟、宗教的兩個極端,一個男,一個女;一個是受人尊敬的會堂領袖,一個被定為不潔、受拒絕、連姓名也沒有的女子;一個是有房子有家庭,一個是耗盡所有,不能生育,婚姻也不可能的婦人。但同樣面臨不能解決的問題,同樣憑不完全的信心去求耶穌的幫助,結果不單祇問題得到解決,信心更上一層樓,經歷神的大能,改變了生命。這是馬可刻劃的主耶穌,祂有能力平靜風與海,祂也是一個憐恤人的救主。不論你是甚麼人,祇要你伸出手,祂必定拯救你!





講道大綱

引言

A 睚魯為女兒求醫  5:21-24

B 醫治血漏的女子  5:25-34

A’ 睚魯的女兒復活  5:35-43


一、問題:疾病與死亡的可怕情況  5:21-28

1. 睚魯的處境

2. 婦人的處境

3. 我們在生活中所面對的災難及其必然性


二、解方:無畏、有效的信心  5:29-43

1. 婦人強大的信心

2. 睚魯持續的信心

3. 我們跟隨主的信心


三、應用:要有無畏、大有能力的信心!

1. 信心在現實生活中,面對疾病和死亡時的具體表現

2. 行動建議


結論




討論問題

1. 細讀馬可福音 5:25-34。設身處地的想若你是那血漏的婦人,十二年的災病,遭社會的遺棄,生活的困境,身體的不適,你的心情會如何?你曾否有過這婦人類似的心情?請分享。

2. 婦人開始時,對耶穌的認識幾乎等於零。她那裏來的信心,相信摸到耶穌或許會得到好處?為什麼今日有許多人雖然有同樣的難處,卻不願意去試一試伸手觸摸耶穌?如何才能有這婦人簡單的信心?

3. 伸手摸著耶穌是一個屬靈經歷的開始。今日有什麼相等的動作,你可以憑信心踏出這一步去經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