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歸的愛
何西亞書二章十四節至二十三節
《何西亞書系列二》
福遍中國教會
林永健牧師
2025.11.23
引言
弟兄姐妹,我想先從一個真實的故事談起。在美國中西部,有一位男孩叫 Jason。
他不是沒有爸爸……他有一個爸爸,只是這個爸爸一直都「不在」。他很少回家、很少參與,也從來不真正出現在孩子的世界裡。Jason 小時候參加運動比賽,得了獎,開心得不得了。他第一個想分享的,是爸爸。他打了電話,響了很久,是語音信箱。他留了一段訊息:「爸爸,我今天得獎了。」但他心裡明白——爸爸大概永遠不會回電。有一次,老師問他:「你有爸爸嗎?」Jason 回答了一句讓人心碎的話:「我不是沒有爸爸,我是有一個 跟沒有一樣 的爸爸。」
外人眼中,他「有父親」;但在他生命最需要陪伴、最需要保護、最需要指引的時候,父親完全缺席。他的生命像是帶著父親的名字,卻沒有父親的陪伴。
心理學家發現缺席的父親帶給兒女的傷害非常大,稱為「父親的傷害」(Father Wound),
對女兒影響猶其深,對男性缺乏信任感,自我價值卻依賴男性的肯定,容易接受伴侶的不健康行為,總覺得不夠好,出現各種的問題。
弟兄姐妹,我想說的是:許多基督徒的信仰,就是這樣。我們口裡「有神」,但生活中卻像沒有神:充滿了這樣的矛盾,我們「有信仰」,卻活得像沒有天父;我們「有神」,卻活得像沒有神。
我們星期天坐在教會裡,但星期一做決定時,心裡想的不是神的心意,而是世界的標準。我們遇到壓力、困難、焦慮時,第一直覺不是尋求神,而是自救、找方法、找人脈、找心理安慰。我們在外表上敬拜、奉獻、讀經,卻沒有真正讓神參與我們的情緒、婚姻、金錢、決策和生活節奏。
我們「有」神學,卻沒有神去生活。
結果我們活得很像孤兒:
- 自己扛責任
- 自己找安全感
- 自己決定方向
- 自己定義價值
- 自己處理痛苦
我們口裡說「阿爸天父」,但生命裡像是「只剩我一個」。這是不是你現在屬靈的光景?這正是何西阿書 2 章所描繪的屬靈光景。
何西亞活在北國以色列非常動盪的時代,耶羅波安二世晚期(約主前 755–715 BC),是北國最富足、最繁榮,但也是屬靈最腐敗的時期,北國政變連連、國王被刺殺、政權不斷更替,百姓大行偶像崇拜──尤其是巴力崇拜,社會充滿貧富不均、欺壓、政治勾結。
以色列不是沒有神──他們有聖殿、有祭司、有律法、有節期、有祭物、有完整的宗教制度…… 但這一切都只是在運轉,神卻不在當中。外表看起來敬虔,內心卻沒有天父。
更嚴重的是,他們把耶和華與巴力混為一談。他們一邊到聖殿獻祭,一邊到巴力的祭壇燒香;嘴裡呼喊「耶和華」,心裡卻同時相信巴力才帶來豐收;形式上敬拜耶和華,本質上依靠巴力。以色列從來沒有不敬拜耶和華,但同時也敬拜賜人財富、昌盛、生殖的巴力。
在先知眼中,這不只是宗教混合的信仰,這就是屬靈的淫亂。外表屬於耶和華,心卻投向巴力;行禮如儀地敬拜真神,卻在生命深處依戀偶像。
他們「有神」,卻把神放在旁邊缺席的位置;以色列「有神」,卻活得像祂永遠不會說話、永遠不會回應、永遠不會在乎。神成為他們生命中「缺席的父親」—— 不是因為神缺席,而是因為他們把神放在缺席的位置。 有敬虔的外貌,卻活在屬靈婚約的背叛之中。
而這正是神透過何西阿書要指出的屬靈淫亂:神從不缺席——缺席的是我們的心。
今天許多基督徒不是不信神,而是活得像神對他們的生活毫無影響。這,就是何西阿書所說的屬靈的淫亂。但令人震撼的是:神並沒有轉身離開。相反地,祂開始追尋我們。
何西阿書第二章,讓我們看見神如何以溫柔的愛,把祂的百姓帶回到祂面前。神追尋的愛,最終指向一個目的──不只是把我們找回來,而是要讓我們再次成為祂的新婦。
何西阿書 2:2–23 以一幅深刻的婚姻比喻描繪神與祂子民的關係。2:2–23 基本上是一段獨白,先知首先對兒女說話,後來對母親說話,分為兩節:
- 審判,2-13
- 重建,14-23
前半段(2–13 節)呈現了「破碎的婚姻」:以色列如不忠的妻子,沉迷偶像、追求巴力的祝福,離棄了丈夫,也使兒女陷入身分危機。先知以神的口吻發言,描述神必採取必要的管教與阻攔,目的不是毀滅,而是喚回——願她在生命的荒野中醒悟,良心被提醒,重新回到愛她的丈夫面前。
後半段(14–23 節)則展開「恢復的藍圖」:悔改帶來新關係、新盟約與新開始。
14–23 節共有二十五個句子,由三個以「起首未完成式動詞(initial imperfect verb)」肯定語「我必、你必」開頭的子句作為三段的開場:
- 「我必勾引她」(代表恢復的開始)14
- 「妳必稱呼我為丈夫」(代表關係的更新)16
- 「我必應允」(代表祝福的成就)21
標示出整段經文中的三個復興的動態。
一、「我必勾引她」-- 恢復的開始,14-15
2:14 後來我必勸導她,領她到曠野,對她說安慰的話。15 她從那裏出來,我必賜她葡萄園,又賜她亞割谷作為指望的門。她必在那裏應聲與幼年的日子一樣與從埃及地上來的時候相同。
和合本以「後來」為第14節之開始,原文是「因此」的意思,指出上一段神審判的善意:正是救贖的慈愛,神不能忘記他所愛的子民,這是為什麼他要審判以色列人的不忠,也是為什麼他在審判後要重建。「因此」,神在審判之後仍然說:「我必勾引她到曠野,對她說安慰的話。」(2:14)祂在呼喚、祂在追尋、祂在挽回,因為祂渴望的不是宗教儀式,而是親密關係。
勸導,是引誘、勾引的意思,重點是神在循循善誘,按對方能接受的方式、渠道和內容,誘導他做一些對他是好、而當時的他又是未能明白的事,廣東人說的「氹」是最能翻譯這個字的了,音意思是「哄哄她」(Hōng)。用安撫的方法,帶她去曠野。
領她到曠野,神的意思是要以色列從頭來過,再出埃及,曠野漂流,和迦南定居,這是一個完整的救恩事件,第一次因着以色列人拜偶像而失敗,現在神要從頭再做一遍,目的就是要重建一個歸家的浪子。對他說安慰的話, 表達細緻的柔情和溫馨的細語。
耶和華要賜以色列亞割谷,意思是死亡之地,作為希望之門,他必在哪裏應聲,回應神,若是放在婚禮的處境看,她的回應與下面一節:妳必稱呼我為夫有關,用現代情況來作比喻,就如婚禮中主禮人問新娘:妳願不願意嫁某某人為妻?新娘回答:我願意一樣的應聲。
整個以色列的歷史將被重新演繹,而這一次,神的盟約應許將被完全成就。
今天神也在用我們聽得懂的方式,對我們的心說:「孩子,我在這裡。」神的曠野不是讓我們迷失,而是讓我們聽見祂的聲音,曠野不是刑罰,而是復興的起點。
今天的曠野可能是:
- 一段突如其來的低谷
- 工作的失意
- 人際的破裂
- 婚姻的緊張
- 事工的疲乏
- 生命中某個「突然安靜下來」的時刻
我們以為是失敗,但神說:「那是我帶你到曠野,為要重新對你說話。」你聽見嗎?
二、妳必稱呼我為丈夫 – 關係的更新 16-20
2:16 關係的更新:稱呼從「主宰」到「良人」
16 耶和華說:「那日你(第二人稱女性單數)必稱呼我伊施(’îšî,“我丈夫/良人”),不再稱呼我巴力(ba‘alî,“我主/主人”)。」17因為我必從我民的口中除掉諸巴力的名號,這名號不再提起。
以色列人從審判學到功課,知道跟隨情夫的巴力,光景實在太悽慘了,因此又要歸回前夫的意念,意念既立,耶和華亦主動要收回她,她就回應耶和華的呼喚,與年幼的日子一樣,故以色列要稱耶和華為伊施,我夫的意思,不再稱耶和華為巴力,我主的意思。兩個稱呼形成對比平行:由權力色彩的「主人」(ba‘alî)轉為親密婚盟的「丈夫」(’îšî)。
到了第17節,耶和華一切所行的,都在顯出巴力,不過是不能賜福、不能保護的偶像,整個以色列民不再跟隨巴力,這時神就從他的口中除掉諸巴力的名號。
「除掉…名號」(hĕšbatî ’et-šĕmōt):使之止息、失效;「不再提起」(lō’ yizzākĕrû):不被記念,敬拜之中不再被召喚。
從「口」清除名稱,對應「心」的轉向;口與心的去偶像化,敬拜的更新先表現在話語與記憶的潔淨上。從「口中除名」(17)過渡到「全境平安」,顯示悔改不僅是私領域,更帶來創造秩序與社會公義的恢復。
真悔改會產生公共效應:人與受造界、民族與民族之間的關係得醫治;教會在社會中的和平見證,是復興的果子。真悔改會改變一個社區、改變一個世界、改變一個時代。真悔改能翻轉一個社區,醫治一個國家,甚至改變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盼望,不在共和黨,也不在民主黨;真正能帶來更新的,是神子民的悔改。
信仰語言會塑造我們的神觀。從「把神當資源/主子」到「以愛相屬的良人」,從功能到關係,是悔改的起點。以色列稱神為「巴力」,意思是「主人、主宰」。這是把神當成一位功能性神明:需要祢的時候,我就來求;祝福我,我就敬拜;保護我,我就順服;不需要祢,我就各走各路。但神說:「你要稱呼我為『伊施』(我丈夫)──不是『巴力』(我主)。」這是何西阿書復興的核心:神要的是關係,不是功能;祂要的是親密,不是交換;祂要的是愛,不是利益。當我們的信仰語言改變時,我們的神觀也會改變。我們會從「上帝啊,給我……」變成「主啊,我願屬祢……」這就是悔改的開始──信仰從宗教變成婚約。
屬靈操練包括「語彙悔改」:放下把成功、權力、效率奉為「救主」的話語框架,恢復以福音命名生命的語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偶像語言的時代:
- 「成功就是價值」
- 「效率就是生命」
- 「你不努力,就沒人會幫你」
- 「安全感來自存款、能力、人脈」
- 「你得掌握自己的人生」
這些看似正常的語言,其實都是現代的巴力話語。它們每天塑造我們,讓我們的心逐漸離開天父。悔改,往往從語言開始。當我們開始用福音的語言重新命名生命,整個信仰就會不一樣:
- 把「成功」改成「忠心」
- 把「效率」改成「合神心意」
- 把「靠自己」改成「倚靠神」
- 把「我掌控一切」改成「主掌管我人生」
- 把「我不行」改成「神與我同在」
- 把「寂寞」改成「祂是我的良人」
語彙悔改會帶來思想悔改,思想悔改會帶來心的悔改,心的悔改會帶來生命的悔改。
我們的口,往往決定我們的方向;我們的語言,往往決定我們的神觀。
2:18 宇宙層面的和好:受造界與社會秩(Zhì 次)序的平安
「當那日,我必為我的民,與田野的走獸、空中的飛鳥、地上的昆蟲立約;又必在國中折斷弓刀,止息爭戰,使他們安然躺臥。」
「立約」(karat bĕrît):典型盟約動詞,表示關係秩序的重建。
這裡的代名詞也由第一人稱女性單數「妳」,轉為第三人稱男性復數「他們」,意思是不再在婚禮的處境下來描寫,而是立約的處境,這約是新的約,不是他們時常破壞舊的約,在新的約下,第18節指出三個立約者的身份:神、以色列民、空中與地上的動物,三類生物(走獸、飛鳥、昆蟲)這是創世記第一章動物的分類(創 1),暗示受造界普遍秩序的修復。
而立約的結果,「折斷弓刀、止息爭戰」:戰爭終止,社會政治平安(šālôm)。人「安然躺臥」(lābetach eškîbēm):在保障中躺臥。
動物不再危害人,國家不再打仗,人民安居樂業,安然躺臥。
北國以色列在耶羅波安二世後期至烏西亞王時,與迦南信仰混雜,為了農業豐收祈求巴力,他們奉獻給巴力,但與巴力卻從沒有經歷過什麼親密的關係。到了第八世紀,以色列人雖然把耶和華與巴力混合了,無論在神學及宗教禮儀上都不能分別什麼事耶和華的,什麼是巴力的,他們墮落是由此而起。
現在學到了功課了,就不再稱耶和華為巴力。
亞述壓力下的北國長期動盪,邊境戰事、掠奪與生態危機伴生;神應許的不只是宗教安慰,而是全面性的平安秩序。
訂婚
19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聘你歸我;20也以誠實聘你歸我,你就必認識我耶和華。
19至20節的代名詞又恢復第二人稱女性單數,顯出其對象是待嫁的以色列。兩節經文的鑰詞是聘,類似中國昔日的「文定」,及現代之訂婚,是給閨女的,故與第一章淫亂的歌篾和第三章「再去外一個淫婦」的身份不同,但所指的都是以色列人。這裏是以待嫁閨女的身份出現,舊事以一筆勾銷,在耶和華重建的恩典下,以色列像一個閨女那樣許配給耶和華。
文定包含哪些內容?
中國人傳統文定儀式常包含以下元素(不同地區略有差異):
1. 提親說媒:通常在正式文定前,由媒人或男方家長先與女方家商討婚事,雙方同意後才選擇良辰吉日舉行文定。
2. 下聘(聘禮):男方向女方送上聘金與聘禮,包括:
- 聘金
- 禮餅
- 牲禮
- 金器
- 喜糖
- 酒
聘禮象徵對女方家的敬意與婚姻的誠意。
3. 回禮:女方家也會將部分聘禮「回禮」給男方,表示兩家互相尊重與祝福。
4. 公告親友:現代會以宴客、社交媒體、家族聚會等方式向親友宣布。
「聘你…為妻」(wĕ’erastîkh,來自 ’āras,訂婚/締結婚約)連續三次(19a, 19b, 20a),加上「永遠」(lĕ‘ōlām),構成強化疊句。主語皆為「我必」(第一人稱將來式接續體),強調神主動恢復愛的盟約;以神的德性作聘禮,表示關係的基礎不再是人的表現,而是神的品格。
第一次的許配包括三種事,與以前的不一樣:第一、是永遠有效的,我必聘你為永遠歸我為妻,聘禮共五樣: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聘你歸我,也以誠實聘你歸我。第三、聘的結果:你就必認識我耶和華。
第一、永遠有效的聘約。現代社會的定婚越來越少永遠的味道,連結婚也是如此,這並不是古代近東猶太人的規矩,申命記23章說,一個處女若已經許配丈夫,他就是屬於那男人的。他是被聘約封上了,他自己或任何人都不能違背。
19節到第21節,共用了三次歸我,指出這婚約是十分溫情的、個人的,是耶和華所珍重的,不僅只是法律上的聘約,他的永恆性就更為肯定,他的愛情就根據聖潔及不容破壞的意義。
第二、五個聘禮都是用「以」為詞首,表明是耶和華為此婚約付出的文定,是按舊約婚姻法的語氣來寫,審判已經過去,法庭申訴比喻已經過去,現在是一個全新的開始,耶和華要為新的關係付出聘禮,這些聘禮都是耶和華重要的屬性,是社會群體能繼續存在和安寧地生活的要素。
仁義,亦為公義(ṣedeq,righteousness)意思:合乎神的標準,活在正直、正確、對的關係中。神說:「我與你的關係,永遠是正的,不會歪斜、欺騙或不公。」
公平(mišpāṭ,justice),是維繫人際關係的要素,是何西阿書中重要的思想,人際關係必具有某種責任和權力的次序,在這新的婚約中,耶和華以公平為聘禮給以色列,是他自己要做盡婚約應做的,神說:「我會在你的生命中做對的事,不會錯待你。」
慈愛(ḥesed,love),是舊約論到神與人立約最重要的詞語,在何西亞書論到的慈愛或愛情,永遠不是僅是心中一種羅曼蒂克的感受,他雖是發諸內心,卻永遠要求諸行動,慈愛這裏是指盟約的愛,堅定不移、忠誠的愛、永不放棄的愛。神說:「即使你軟弱,我仍不離開你;我的愛不會中斷、不會變心。」。
憐憫(raḥămîm,憐恤/母性憐憫),是一種深情的憐恤、像母親對孩子的心腸、溫柔的關懷,是主動的,是敏感於別人的需要而勇敢於採取行動去補助,神說:「我不只愛你,我疼你、顧念你、以溫柔包裹你。」。
誠實(’ĕmûnāh,faithfulness),信實、可靠、永不改變、永遠可以信任,強調神的可靠性。神說:「你可以一生依靠我,因為我永不失信。」
第三,聘禮的結果:你就必認識我耶和華。希伯來文不會把認識與行為分割的,認識與行動是一個錢幣的兩面,甚至可以說認識就是為了行動,而行動的合法性是本於正確的形式。耶和華用仁義、公平、慈愛、憐憫和誠實聘以色列為妻歸他,他就能醫治人背道的病,這樣以色列人就能甦醒、興起、存活,終於達到救恩歷史的高潮:以色列人不再隨從別神,是永遠歸耶和華為妻了。
從認識與行為的緊密關係,亦可見耶和華五樣聘禮的過後,每一樣都是耶和華按立約的條款而付諸行動,叫立約關係不再受到破壞,但這不是說人就沒有了責任,人因着耶和華五項聘禮的實質行動,他終於認識了耶和華與他們的關係是怎樣的,他們本於這認識,從而發生出相應的行為,同樣以人的愛來回應神的愛,但到婚姻關係,完美和諧的商洽境地,故稱之為救恩歷史的高潮。
「認識」(yāda‘)是親密、關係性的認識,非僅理性知道;婚姻語境中的互知互屬。
弟兄姐妹,何西阿書的信息不是「你要更努力」,而是「你要知道你被神所愛」。在基督裡,神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身份──不是被要求的身份,不是靠表現的身份,而是「被愛的身份」。
這就是神的 hesed(不變的約愛)和 ’emunah(永遠的信實)。祂不是要我們先做好,祂是要我們先知道:我們始終是祂所愛的。屬靈更新不是從更多努力開始,不是更多禱告、更多讀經、更多服事,因為那仍然把焦點放在「自己」。真正的更新從身份開始。當你知道自己在基督裡已被愛、被接納、被赦免、被恢復,你就有力量拒絕罪、勝過試探、活出敬虔。
身份產生生命;被愛帶出順服。我們之所以軟弱,不是方法不夠好,也不是紀律不夠強,而是我們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忘記自己是神所愛的,忘記自己已站在恩典裡,就會回到奴僕式的信仰,
以為要靠表現贏得神的愛。
但神在何西阿書說:「我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信實聘你歸我。」祂不是說:「等你變好,再來愛你。」祂是說:「我先愛你,所以你能重歸於好。」
當我們站在這個「被愛的身份」裡,我們就能照 2:20 所說的──真實地認識耶和華。
這不是頭腦的知識,而是婚約般的親密、心與心的貼近,是把神當作唯一的愛、唯一的靠、唯一的主。
有一位弟兄分享他小時候的故事。
他從小就以為,只有考 100 分,爸爸才會笑; 只有比賽得獎,爸爸才會點頭; 只有表現好,才配得到一句「做得好」。於是他的人生就進入了一場不斷努力的循環:
- 更努力讀書
- 更努力工作
- 更努力討好
- 不能失敗
- 不能軟弱
- 不能讓人失望
直到有一天,爸爸在病床前對他說了一句話:「孩子,你不需要做什麼,我一直都愛你。」
那一瞬間,他整個人崩潰了。 因為他突然明白—— 他努力了三十年的事, 其實本來就已經得到。他說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話:「當我相信自己被愛,我才開始真正改變。」
三、我必應允--祝福的成就,21-23
重歸和好的福:
2:21–22 「耶和華說:那日我必應允(’e‘ĕneh),我必應允天,天必應允地;地必應允五穀、新酒和油;這些必應允耶斯列民(Yizre‘el,神栽種的意思)。」
21至23節已那日來進入末後天地呼應、神人交融的大團圓景象,其雄偉的景觀、細膩的愛情,實在驕人感動。「我必應允」的應答鏈:從天到地到五穀新酒油到耶斯列。
「應允」(‘ānâ)一詞四連,用階梯平行(天→地→三樣產物→耶斯列)描繪創造秩序的垂直回應鏈。「五穀新酒和油」是舊約地上祝福三件套,恰與巴力所號稱掌管的農業豐饒相對。耶和華要命令天,天應允降與地,地應允以五穀、新酒和油作回應,而且是給予以色列民的福,「耶斯列」(Yizre‘el)先前在 1:4–5 是審判(流血的耶斯列谷),此處因語根 zr‘(栽種/播種)而被反轉為栽種祝福的象徵。昔日受罰之地耶斯列,又一次成為神賜福栽種之地。昔日以色列人隨從生殖之神巴力,招徠乾旱饑荒的刑罰,現在他們知道誰是主人,誰賜他們這一切物質的豐盛,他們已經認識我耶和華,這一切都是出於耶和華守約的慈愛。
23我必將他種在這地。素不蒙憐憫的,我必憐憫;本非我民的,我必對他說:你是我的民;
他必說:你是我的神。
「種在」(zāra‘)審判地點變為播種地。何西阿三個孩子的寓名(1:4–9)在此被逐一反轉:耶斯列(審判→栽種)、Lo-ruḥāmāh(不蒙憐憫→蒙憐憫)、Lo-‘ammî(非我民→你是我的民)。
盟約回應式神諭:「你是我的民」(‘ammî attā)
逆轉:素不蒙憐憫的,我必憐憫;本非我民的,你是我的民;我們從不是我的神,缺席的神,改為你是我的神。
從亡國到復國,從被擄到歸回,總不認識耶和華都認識耶和華,以色列人至終能心口如一地說你是我的神,這是耶和華在末日向以色列人施恩的結果。
管教的目的是要他們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則要回應你是我的神,包括再次物質的豐盛,除掉巴黎,與動物立約,止住戰爭,重新歸神,和天地神人的交融,何西亞不是抽離地傳講這些審判與救贖的訊息,他的妻子就是背道的以色列之縮影,住在他的家中,耶和華被棄的感受並不是想像出來的,他自己正是這樣受滅的折磨,是刻骨銘心的感受,何西阿的耶和華永遠不是一個無所感動無所動,只住在白雲深處,對人間一切都不聞。不知的大能至高者,他會因着人的背叛而憂愁,因着人的信從而高興,因為他愛的太深,他受傷的傷害也極大,愛能使人變得脆弱,愛也會使耶和華容易受傷害,這素來是激情的特性,他的大能並不能帶到叫他的愛而不受傷害,他的審判就像父親對兒女的管教,永遠是打在兒子身上、躺在父親的心中,
以法蓮啊,我可向你怎麼行呢?猶太啊,我可向你怎麼行呢?
是因為他的大能叫他一籌莫展嗎?他的大能可做的事情可真多呢,他並不需要以色列人才能成為耶和華,或需要任何人才能成為神,,叫他一籌莫展的是他的大愛,是他的激情,這段經文清清楚楚說明,在每一個管教之後,他都有一個盼望,每一種刑罰的背後都有一個計劃,盼望與計劃的對象不是輸蝕自己被判被棄的苦澀心情,而是背叛者的重建,傷害者的醫治,他的愛,使她寧可忍受所愛者受管教之苦,以致他能在外,他憐憫,因此另可暫時忍受所愛者,受不忘憐憫的無助,以致他能在夢憐憫,我們必須明白,必須為我們的罪受罰,我們才能在蒙接納,神人親密的關係才能重建,他們才能至誠地說:你是我的神。
弟兄姐妹,當我們與神的關係被恢復,我們生命中許多看似普通的層面都會被重新校準。我們原本用焦慮抓住資源,用恐懼依賴工作,用壓力衡量自己的價值;但當我們回到與神的盟約關係中,我們的心就會從「索取」轉變成「領受」。收成不再只是自己的努力,而是神的供應;工資不只是價值的證明,而是神每天的恩典;土地、機會、資源不再是安全的來源,而是神邀請我們與祂同工的舞台。正如何西阿書所說:「地必應允五穀、新酒和油。」每一次收成都成為與神互動的記號,向我們說:「天父看顧你。」
福音也像何西阿的信息一樣,為我們「改名、改命」。以色列曾被稱為「不蒙憐憫」、「不是我的子民」,但神說:「我必憐憫」、「你是我的民。」弟兄姐妹,這也是我們的故事。我們的生命可能被貼上失敗、不配得、羞恥的標籤,但那不是神給你的名字。在基督裡,你被重新命名:被愛、被接納、被赦免、被恢復。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新身分裡,神不再是那位被我們推到生命角落的「缺席的父親」;祂要成為與我們同行的良人。祂不是遠方的主宰,而是親密相屬的愛者;祂不是需要被「利用」的神明,而是邀請我們進入 covenant(盟約)愛與信任的神。
那麼,今天的信徒如何在生活中活出這個「重建的關係」?何西阿書的復興圖畫給我們幾個具體操練:
(1)語言更新:以福音重新命名你的世界
語言塑造信仰。少說「我的實力」「我的運氣」「我自己爭取來的」。多說「主的供應」「主的引導」「主的恩典夠我用」。當我們用福音重新命名事業、金錢、成功,我們的心會逐漸從焦慮轉向感恩,從自我中心轉向以神為中心。
(2)公共見證:在社區中參與「止息爭戰」
何西阿書的復興包括打破弓刀、止息爭戰(2:18)。今天,我們也可以這樣回應:
- 在工作場所做衝突的橋樑,不做挑動者
- 在弱勢議題上行公義、好憐憫
- 在環境照顧上成為好管家
- 在公共對話中作和平之子,而不是怒氣之子
復興不是只在教會裡發生,復興的平安要流向城市與社區。
(3)敬拜回應:以 2:19–20 作我們的禱詞
每週、每天可以如此禱告: 「主啊,你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信實聘我歸你; 你是我的神,我是你的民。」這樣的敬拜操練,會讓我們更深地「認識耶和華」, 不是頭腦的知識,而是婚約般的親密,心與心的貼近。
總結
神不只赦免背叛,更以祂的義與慈愛重新「聘」我們,使受造界與人間都聽見祂的「應允」,並讓「不屬祂的」重新被稱為「我的民」。
討論題目
1. 在你的屬靈生活中,哪些「現代的巴力」最容易讓你分心?例如:忙碌、成就、金錢、兒女、關係、事工本身……哪些事情曾讓你「敬拜事工」多於「敬拜神」?你如何辨識自己的心何時正逐漸遠離神?
2. 神有沒有帶你進過某個「曠野」──一段艱難、壓力、破碎的時光?回想一段神藉「曠野」喚醒你、吸引你、重新靠近你的經歷。那些困難的日子如何成為「安慰的話」與「盼望之門」?你現在是否也正在曠野中?神可能在對你說什麼?
3. 在你與神的關係中,你比較常把祂當成 “主人”(要求、功能、責任)還是 “丈夫”(親密、信任、愛)?你如何理解從「稱祂為我主」到「稱祂為我丈夫」這個改變?這個轉換,對你的禱告、敬拜、決定、生命節拍會有什麼不同?
4. 「我必聘你永遠歸我為妻」象徵神永遠不離不棄的約愛。神以「仁義、公平、慈愛、憐憫、誠實」來愛你。在你的婚姻、家庭、職場或服事中,哪一項特質最需要被恢復?你如何把神愛你的方式,活成你愛他人(配偶、孩子、教會弟兄姊妹)的方式?
神學焦點(Theological Focus)
神的審判與管教並非摧毀,而是為了恢復;祂以公義、慈愛與信實追尋祂的百姓,使被破壞的關係得以重建,生命重新進入平安與祝福的秩序。神的愛是主動的、持久的,是能把荒野變為盼望之門、把審判變為憐憫的更新之愛。
神學焦點(Theological Focus)
神的審判與管教並非摧毀,而是為了恢復;祂以公義、慈愛與信實追尋祂的百姓,使被破壞的關係得以重建,生命重新進入平安與祝福的秩序。神的愛是主動的、持久的,是能把荒野變為盼望之門、把審判變為憐憫的更新之愛。
講道目的(Purpose of the Sermon)
帶領會眾在神的追尋中看見祂深切的愛,並從屬靈的冷淡、不忠與混雜中回轉,重新以「親密的婚盟」而非「功能性的宗教」來回應神,使信徒願意走進神的曠野、接受祂的修剪、並重立與神的盟約生活。
目的是:
- 揭露屬靈不忠的根源(忘記神)。
- 指出曠野中的恩典與神的溫柔追尋。
- 邀請信徒進入被愛、被恢復的盟約關係。
講道概念(Homiletical Proposition, HP)
因為神以永遠不變的約愛追尋我們,即使我們背叛祂,祂仍以管教喚醒、以曠野吸引、以慈愛恢復,因此我們必須從不忠中回轉,重新以親密、信任與順服來回應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