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30, 2021

行在光明中,弗 5:7-14

 行在光明中

以弗所書五章七節至十四節


林永健牧師
西南華人浸信會
2021.10.31
粵語堂
英語堂




引言

外孫像誰?樣子像爸爸,與爸爸小的時候一模一樣,女兒有點難過,為什麼不像我?可是愈來愈發現外孫的個性像媽媽!所以神是很公平的,如果不滿意,可以再生一個,或者就會像你了。

今天我們信了耶穌,成為神的兒女,我們是否像神?我們本是照神的形象造的,人犯罪之後,虧缺了神的榮耀,不像神了,神卻在基督裡重生了我們,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了,我們有新的生命,新的身分,新的能力,新的未來,新的生活,新的性情,我們應該愈來愈像基督!是不是?

但是... 為什麼基督徒的行事為人時常令人失望?不像基督,你曾否這樣懷疑過:為什麼基督徒會這樣做?行事為人一點也不像基督徒,說話不像一個基督徒:說閒話、撒謊、辱罵、污衊、歪曲事實、造謠誹謗!行事囂張傲慢、自作自為,不管他人!為什麼會是這樣?有人不肯信耶穌,不是因為不喜歡耶穌,而是不喜歡基督徒,因為信耶穌的人,一點也不像耶穌。(image)

研究的說,在教會中長大的下一代,大學畢業之後,兩個中就有一個離開教會,其中一個原因,不是因為信仰的問題,而是他們常投訴,教會裡面的人,假冒為善,說一套做一套,「假冒為善」這是我最不喜歡聽的一句話,因為我就是一個假冒為善的人,講道說得頭頭是道,連我自己也被自己講的道說服,但很多時候,我是做不到的,你是否也是一樣?(need)

為什麼我做不到?為什麼基督徒的行事為人常令人失望?我該如何才能行事為人像一個基督徒?(subject)你有這個問題嗎?你行事為人是否像基督?我們如何才能行在光中?

今天的經文是以弗所書 5:7-14(text),這一段是以弗所書第二部分最核心的一段,以弗所書第一部分,1-3 章是教義,第二部分是實踐生活,4-6 章,都是命令,信徒行事為人該如何生活,5:7-14 正正在第二部分的中間,要我們基督徒活得像一個基督徒,像基督,行事為人行在光中。

我想分享行在光中,活得像一個基督徒的兩個很重要的原則與方法(preview):


 

一、我們是光,行事為人要像光,5:8
二、我們是光,行事為人不要與黑暗同行,5:7-13


一、我們是光,行事為人要像光,5:8


 

第八節,8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

我們在主裡是光,行事為人就當像光。


 「行事為人」原文是一個字,περιπατεῖν,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與生活的意思(To live or behave in a specified manner),中文翻得很好,「行事」與「為人」,特定做事的方法與為人的方法,這一個字在以弗所書出現七次,「行」是全書的重點目的,我們信耶穌,神的目的是「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事為人)」的」(2:10),神重生了我們,為的就是要我們行善,根據神預定的方法去生活,行事為人像光。


從前的「行事為人」是一個方式:「從前,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生活在過犯罪惡中」(2:2);從前行事為人是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的意念去做,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2:3);從前行事為人是外邦人(2:11);是遠離神的人(2:13)。從前行事是唯利是圖,玩手段,從前為人是自私自利,唯我獨尊,又傲慢又充滿偏見。

如今「行事為人」就不應該一樣:「如今」(contrast),在基督裡,你們是光,身分改變了,光代表快樂、榮耀、代表神(a manifestation of the divine),神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約一 1:5)。

「行事為人」要像光,把以弗所書第二部分的實踐生活教訓都總結起來,這個命令 4-6 章出現了五次,在每個大段落中都有,告訴我們行在光中,是像什麼的:


 1. 行在合一中  4:1-16

4:1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教會的合一,是你行事為人的表現,從合一到合一,從同一位神、同一位主,直到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2. 行在聖潔中 4:17-32

4:17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

3. 行在愛心中 5:1-6

5:2要憑愛心行事,正如基督愛我們

4. 行在光明中 5:7-14

5:8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子女

5. 行在智慧中 5:15-6:9

5:15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

「行事為人像光」,是一個基督徒生活很完整很具體的命令語,總結了以弗所神對基督徒道德倫理生活的吩咐,是一個命令,意思是你有能力可以去選擇,神的命令一定是可行的,不是做不到的要求,你可以選擇不去遵行,也可以努力去行。

我們可以這樣去活的主要原因

在基督裡,你們是光,重點是「在基督裡」,光是我們的身分,It is who we are. 與我們信主之前不同,

 「從前」你們是黑暗(darkness),中文翻為「暗昧」,黑暗象徵罪,包括它的領域和力量,如今你們是光,身分改變了,光與黑暗是完全相反,不能共存,黑暗裡沒有光,光來了就沒有了黑暗,是不是?

 


因為「你們是光」是事實直述語態(indicative),所以「行事為人」卻是命令語態(imperative)就當像光,從直述真理事實至行動命令,從「是」到「行」的屬靈原則。

今天我們「行事為人像光」不是道德教訓而已,所有其他宗教都有道德教訓,教條守則,從外到內,努力去做,做得到,你就「是」聖人、成佛,從「行」到「是」;但唯有基督教是從裡到外,你是基督徒,你自然去活基督徒的生活,遵守(obey),行事為人像一個基督徒,從真理教義的事實到生活行動。

 Tim Keller: In every other religion the indicative flows from the imperative. Which means, because I do, therefore I am… because I do this, therefore I’m a child of God. But only in Christianity does the imperative flow from the indicative. Because I am in Christ all these things, therefore I obey. Exactly the opposite. 

在所有其他宗教中,事實性來自命令。 因為我這樣做,所以我是這樣的人:因為我這樣做,所以我是上帝的孩子。但只有在基督教中,命令才從事實而產生。 這一切,因為我是在基督裡,所以我服從,恰恰相反。

 


行事為人活出我們是光的本質,從是到行的一個過程:需要從客觀的真理成為主觀的經歷,腦到心到手(Head to Heart to Hands),這是聖靈的工作。

讀經從解經到入心到應用,例如今天讀經,「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腓 4:6),應當一無掛慮是命令,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是第二個命令,禱告、祈求,和感謝三個藉著的東西,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是應許。

頭腦上了解,從讀經分析明白其中的意思,這是我們絶大部分的人都能夠明白的,而且是很熟識的,現在要將真理進入心裏,反省自己,聖靈的光照你,給力給力,讓你在思想上真的改變,有掛慮,我要祈求告訴神,產生意願,願意這樣去做,祈求聖靈的幫助,跟著產生行動,今天將憂慮的事禱告交給神,與弟兄姊妹分享你的掛慮,一同禱告,交托,在生活中體驗經歷神的應許,在一切憂慮中有出人意外的平安,這就是行在光中,不掛慮的行事為人的生活,聖靈給力我們,活出我們是光的生活,從是是光,到行在光中。

例子二:聖經教導我們要與人和好,馬太福音五章: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5:23-24)。

頭腦明白不難,登山寶訓,天國的生活,行在光中,與弟兄和好。入心,讓真理變為主觀的經歷,讓聖靈感動你,讓你看見你需要與某某弟兄和好,到手,行動,約某某弟兄見面,和好。


 第十節告訴我們,你這樣去行,就察驗認可主所喜悅的事,這是這經文唯一的行事為人像光的指示,如何行在光中?辨別什麼是討主喜悅的。這是對腦的吩咐,分析我們的行為,看看它是否適合他們的主,如何行在光中?怎樣知道我是行在光中?思想我所做的事是否討神的喜悅,再次是從腦開始,辨別神喜悅的事,從腦到心,再到手的行動。

你或許會說,讀了聖經,明白真理,卻沒有意願去做怎麼辦?真理進不了心怎麼辦?或者想去做卻做不到怎麼辦?這就是需要信心,基督徒是以信為本,從信而信(羅 1:17),做到與做不到是信與不信的分別,相信神的話,我相信,我順服就必成就。

打麻將的少奶是否可以成為基督徒?可以!信而得救,白白的恩典,我說:沒問題,不是要不打麻將,做得像個基督徒,相信,信主半年之後,我問她:打麻將打得什麼樣?她說:沒有再打了,做了基督徒,生活改變了,願意順服神,我相信,就必改變。

我們是光,我相信,我行事為人就要像光!


 


二、我們是光,行事為人不要與黑暗同行,5:7-13

黑暗的人:不要與暗昧的人同夥,5:7-10


黑暗的事:不要與暗昧無益的事同行,5:11-13

與黑暗的人與黑暗的事分離(separation),「分別」出來的意思,這是聖經基督徒生活一個很主要的教訓,舊約聖潔與不潔「分開」的例子很多: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本家,要從他們中間出來;以色列人要從出埃及人中間出來;摩西的律法,潔淨的與不潔淨的要分開;入迦南的時候,神吩咐以色列人把罪惡淊天拜偶像的迦南人完全消滅淨盡,就是要他們與迦南人分開;但是以色列人沒有做到,讓迦南人住在他們當中,結果是怎麼樣?他們就跟隨迦南人去敬拜偶像。

教會歷史上也有不少分別出來的例子: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新教離開天主教會,分別出來;十八世紀,清教徒因為堅持他們的信仰而離開英國聖公教會,甚至離開英國來到了美洲,過他們清教徒的信仰生活;廿世紀,美國的基要派要與自由派分別出來。

新約的教導:我們在這世界,卻不屬於這世界,而是神從世界中揀選了我們,分別出來,這正是「分離」(separation)的意思(約 15:19;17:14-16),保羅在這裡給我們很明確的界線,我們在這世界中,不可能與世界完全分開,但要與黑暗的人、黑暗無益的事分開,不要同夥、不要同行,這是行在光中負面的意義,若要行在光中,就必要與黑暗的人與事分開,今天基督徒行事為人不像基督徒,極大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注意,沒有與黑暗的人、黑暗無益的事分開,結果與黑暗的人活在黑暗當中。

基督徒成熟的標誌是能夠明白和實踐分離的界線。

要行在光中,遠離性方面黑暗的事(Sexuality),你要問:你上什麼的網站?你看什麼的新聞?你與什麼的人來往?

要行在光中,遠離貪戀物質黑暗的事(Greed),你要問:你與什麼人來往?飲飲食食的朋友、終日尋求遊山玩水,追求買名牌的人?

要行在光中,遠離言語黑暗的事(unwholesome words),你要問:說閑話的人?崇拜什麼政治人物?參與什麼的群體?

同學會,一齊去玩、去旅遊,大學時候交的朋友,很真摰(涅 niè)的友誼,也是很好傳福音,為主作見證的地方,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並不是與不信的不來往,不是一刀切,不可以參加不信主的同學會,可是要很小心,當你進入與不信的同學相交、相通、相和、相干、相同的關係裡,談的是如何賺錢、互相比較成就的世俗觀,合夥去做生意,追求吃喝玩樂的享受,有些甚至去醉酒,一齊去按摩院去嫖,大家的本質不一樣,並不相配,若是同負一軛,會受到影響,跟隨了別神,沾上了不潔,這就是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

戒煙:信主之前,多次戒煙不成功,信主之後,第二天,就把包煙丟掉,說:煙的味道變了,幾個月之後回到香港,回去自己舊有的生活,朋友都抽煙,很快他就回去抽煙了,他說他相信耶穌,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卻是一個活不出信心的生活,沒有離開

 光明之子的事是什麼?光明之果的特徵,一切良善、公義、誠實,5:9;Live as children of light, for light produces every kind of goodness and every kind of righteousness and every kind of truth. (New American Revised Bible) NARB 翻得好,行事為人像光明之子,因為光會產生各樣的良喜、各樣的義、各樣的真理。這是光的特質,我們行在光中,口裡自然會說各樣感恩的話(thanksgiving),凡事謝恩;我們行在光中,行事為人就與蒙召的恩相稱,從合一到合一(unity),彼此饒恕,憑愛心而行(love),以愛心說誠實話。這是行在光中的表現,你可以憑信心,活出光的表現,你可以選擇,你可以這樣的禱告:神啊,我要行在光中,我願意行在光中!你就會行在光中,基督的光要照你。

 

結論

14你這睡著的人當醒過來,從死裡復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

This quotation is directed to the believer who is a co-partner of the unfruitful works of darkness. He is commanded to awake from his spiritual sleep and rise from his spiritual deadness, so that Christ will shine on him, probably indicating approval.

這句話是針對什麼人?是針對那些與黑暗同夥的人、與黑暗的事同行的信徒,你的基督徒生活若是活得不像基督徒,不像基督,你要聽,你要從屬靈的沉睡中醒來,從屬靈的死寂中醒來,好讓基督照耀你,給你光的意思(Christ will give you light),得神的喜悅。

有一個家庭,父母因為暴打孩子,被兒童保護服務將孩子從家中拿走,是很嚴重的事,父母願意悔改,相信耶穌,從此以後,不再一樣,行事為人要行在光中。生命要改變,從新學習做合神心意的父母。小組裏所有的家庭都願意成為這個孩子的撫養家庭,並申請照顧這個孩子,接受訓練,照顧這個孩子,希望一年之後,這個孩子可以回到父母身邊。這是行在光中的基督徒生活,見証神福音的大能,你要醒來,讓基督給你光,行在光中。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Sunday, October 24, 2021

完備聖潔,《哥林多後書九》林後 6:11-7:3

 完備聖潔

哥林多後書六章十一至七章三節
《哥林多後書九》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1.10.24
國語堂





引言

哥林多後書六章14節,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經文,我年輕的時候,就常被教導,信與不信不要同負一軛,結婚要找信主的人結婚。當我剛剛出來傳道服侍神的時候,教會中其中一個最大的爭議,就是傳道人是否可以為一位信主的與一位不信主的人證婚?教會應否借堂給一位信主的與一位不信的人舉行婚禮?各有各的說法,有牧師認為,信與不信不要同負一軛只是一個勸勉,不是一個命令,最好與信主的人結婚,能夠不和不信的同負一軛,當然是件好事, 但若沒有辦法,我們尊重個人的選擇,是他的決定,教會不能指手劃腳,不能說他不對,傳福音給這位不信主的配偶才是最重要的,教會中,單身姊妹比單身的弟兄多很多,信與不信,不要同負一軛,不切實際,基本上是很難行的。

另外,和不信的人合夥做生意,into partnership,是否可以?保羅是否說,不要和不信的合夥做生意?不要在同一個團隊之中共事?但今天我們生活當中,與不信的人有各種合約的關係、夥伴關係,例如:昨天的休士頓太空人棒球隊,當中有很好基督徒的球員、教練,也有不信的球員、教練,他們聯盟,打進了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的世界大賽,這有什麼不對?為什麼不能合夥?

另外,設計我們這一個建築物的是一位非信徒,我們合夥建造這教會,我們開會,沒有一齊禱告開始,我們一齊建造教會啊!這是否和不信的同負一軛?如何不成,我們在世上就真的很難生活了。

這一段我們熟悉的經文,「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其實是一段非常困難的經文,難不在於解釋它的意思,經文是很清楚,結構清晰,中心思想明顯,難是在如何應用,保羅沒有直接說,在什麼情況之下要分?在什麼情況之下可以合?耶穌說,我們在世界上,卻不屬這世界,卻沒有說清楚我們在這世界上生活,如何活出不屬這世界?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問題是界線在那裡?我們與不信的應如何生活在一起?交通與分開(fellowship and separation),我們在我們不屬於的世界中,完全與不信的分開,是不可能的,這也不是聖經的教導,那什麼時候要和不信的人分開 separation?什麼時候可以與不信的來往?合作?Fellowship?如何應用「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的教訓?

今天我希望回答大家的三個問題:

一、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是什麼意思?What?
二、為什麼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為什麼保羅在這裏吩咐我們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和不信的同負一軛有什麼問題?Why?
三、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應用?在什麼的情況之下,我們要分開?在什麼的情況之下,我們交通?合約關係可不可以?與不信的結婚可不可以?與不信的可不可以有深入的關係?在什麼的課題中,我們要分開?什麼事情上,可以合作?How?

禱告:

今天我們的經文是哥林多後書六章十一至七章三節,是整大段 2:14-7:3 榮耀的職事的結論,指出我們對事奉應有的回應與行動,保羅論說榮耀的職事是什麼、事奉應有的態度、事奉的能力、事奉的動力之後,他就作出了對讀者的要求命令,是事奉的倫理生活的應用,這一段充滿了命令,是典型保羅的教導,從已然陳述的語氣到祈使命令的語氣(indicative to imperative),要從真理到倫理生活的應用,產生行動。

一、WHAT: 「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的禁令  6:14a

「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是命令語態,與「不可姦淫」、「不要撒謊」一樣,是從神來的禁令,不是勸勉而已,不是可行也可以不行的勸勉,原文的意思是不要和不信的人「進入」不相配同負一軛的關係裡!

不相配同負一軛的關係,原文是一個字,中文用了七個字去翻譯它的意思,「不相配同負一軛」,指錯誤地或不協調地聯合在一起,不相配者聯合在一起的關係,unequally joked 的關係。
你們不要讓自己進入與不信的束縛(福);不要在不平衡的團隊中束縛自己,這禁令並不是禁止與不信的人接觸來往,而是針對與不信者建立某種親密的關係,導致對基督的不忠,特別是參與異教儀式和偶像崇拜,違反了基督徒與神的關係,沾上不潔,產生教會的分爭。

不相配同負一軛的關係,不是單只指同負一軛卻方向不同,像兩頭牛同負一軛去耕地,一頭牛要去左邊,一頭牛要去右邊,方向不同,這個命令的重點是基本上不相配的本質,卻同負一軛,走在一起共事、相通,像一頭牛與一隻鷹,綁在一起,同負一軛,去耕地,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 

利 19:19 有三幅的圖畫描寫「不相配同負一軛」的意思:第一幅圖畫:牲畜與異類交配,兩種不相配的進入交配的關係;第二幅圖畫:田地播下兩樣的種子,兩種不相配的種子長在一起;第三幅圖畫:兩種原料做成的衣服,不相配的原料做成的衣服,衣服受損,會走樣,不相配出問題。 

同樣的禁令,從正面去說,是在十七節同義的命令:「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出來「分別」(separate)是不要同負一軛同義的命令,聖潔的需要與不潔的分開(separation)。「分別」出來是聖經基督徒生活一個很主要的教訓,末日的時候,神要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出来(太 13:49);安提阿教會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出去,分別出來,是揀選的意思(徒 13:2);在加拉太教會當中,彼得曾經退去與外邦人隔開(separate),不肯與外邦人的信徒一同吃飯(加 2:12),這是不對的分開。

舊約聖潔與不潔「分開」的例子很多:神把犯罪後的亞當夏娃從伊甸園分別出去;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本家,要從他們中間出來;出埃及,以色列人要從他們中間出來;摩西的律法,潔淨的與不潔淨的要分開,潔淨的沾上不潔淨的就變為不潔淨的;入迦南的時候,神吩咐以色列人把罪惡淊天拜偶像的迦南人完全消滅淨(鏡 Jìng)盡(近 jìn),就是要他們與迦南人分開;但是以色列人沒有做到,讓迦南人住在他們當中,結果是怎麼樣?他們就跟隨迦南人去敬拜偶像。

教會歷史上也有不少分別出來的例子:清教徒因為堅持他們的信仰而離開英國聖公教會,甚至離開英國來到了美洲,過他們清教徒的信仰生活;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新教離開天主教會,分別出來;廿世紀,美國的基要派與自由派分別出來。

新約的教導:我們在這世界,卻不屬於這世界,而是神從世界中揀選了我們,分別出來,這正是「分離」(separation)的意思(約 15:19;17:14-16)

所以「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和不信者建立某種的關係,導致對基督的不忠,這是一個很清楚也容易明白基本生活的原則(ethical imperative),問題是如何去應用,和不信的不要進入什麼的關係?在什麼事情上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開?

我們是從三方面入手:
一、經文的提示
二、上下文,經文的背景,包括哥林多前書後書的應用
三、其他經文保羅的教導 

首先,我們先從經文找出和不信的建立什麼關係是不對的,保羅在14b-16a,用了五個問題去形容五種信與不信的不能有的關係:

一、14b義和不義有什麼相交呢?
二、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 
三、15基督和彼列有什麼相和呢?
四、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麼相干呢? 
五、16神的殿和偶像有什麼相同呢?

「相交、相通、相和、相干、相同」的五種關係是不可能有的,這五個問題的答案都是「不」,信和不信的不相配,不能有的關係。

和不信的「相交」(partnership),合夥、參與,一種涉及共同目的和活動的關係,這種partnership 導至我們沾上不潔淨的,例如:2017年的休士頓太空人職業棒隊,被人發現作弊,偷取對方球隊發球的信號,基督徒就不能合夥、不能相交,不能因為了共同羸球的目的而進入夥伴的關係。
和不信的「相通」(fellowship),信仰相通由此產生的事工夥伴關係,這是保羅與腓立比教會的關係,同心合意興旺福音(腓 1:5),同受苦難(4:15),反例:與佛教徒相通,一起去做慈濟,目的都是幫助有需要的人,信仰雖然不相通,我們可以有共同的目標而合作,不可以嗎?「不要和不信的不相配的同負一軛」!和不信的有什麼「相通」?
和不信的「相和」(accord),雙方協議,聯盟的關係的意思,例如:不相配的政治聯盟,上個世紀德國新教教會,與希特勒聯盟,1933 年幫助納粹(脆)党上台,實施軍國主義,推行反猶太人的種族主義。1933 年馬丁路德誕辰(陳)四百五十週年的慶典之中,20,000 名基督徒,打著德國福音派教會的旗幟,聚集在新的柏林體育館,教會的牧師與官員穿上全副武裝入場,在唱完讚美詩,稱頌上帝之後,公開宣布,開除所有猶太人的牧師、神職人員,充公他們的財產,重新審視聖經的所有非德國的元素,去掉猶太化,要把一個驕傲、英雄的耶穌取代受苦的耶穌,擁護強人希特勒成為救世主,國家的領袖,台下兩萬個基督徒拼命的鼓掌,只有極少數的人反對這種的聯盟,若沒有基督教會的支持,希特勒屠殺六百萬猶太人恐怕不會發生。

另一個例子:是1954年成立的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帶領全國基督徒愛國愛党、引導全國基督徒構建社會主義的社會,要中國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結盟,基督徒被迫參加三自,也有不少的信徒,堅持信仰,拒絕結盟,信和不信的有什麼相和呢?這些都不是離我們很遠的事。


和不信的「相干」(portion),共通的分、承受相同應許的關係。意思是共分利益,共享富貴,這些的聯盟,相和、相通,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利益,權力、影響力、財富、支持、好處,信和不信的有什麼相干呢?例子:福音進入中國,宣教利用外國的力量,謀求那些不平等的條約保護,表面上是達到宣教的目的,得了好處,事實又如何呢?使基督教與帝國主義掛鉤,成為洋教,今天是許多中國人拒絕福音的原因之一,也有好像戴德生一樣的基督徒,不要與這些不平等條約有任何的相干,共通的分,拒絕受保護,雖然培上了生命的代價,也不分享共通的利益,你呢?


和不信的「相同」(agreement),某種雙方同意的從屬關係,例如為了共同的事業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契約,這裡的契約合同,可以是很廣泛的,應用的情景不是一刀切的,注意這裡用的是「神的殿」和「偶像」之間的契約,是與敬拜神與拜偶像之間的契約 AGREEMENT,共同聚集在一起的契約,在哥林多教會有這方面問題的實例,讓我們從哥林多前書、後書去找到一些實際的情況,要分開的關係。

第二、我們可以從當時的情景,經文的上下文,保羅希望哥林多信徒將自己與這些不信的人與事分開的關係:

保羅要他們與敬拜偶像分別出來,哥林多是一個外邦人的大城市。 崇拜偶像與献祭給偶像是極之普遍的現象,基本上是城裡生活的一部分,拜偶像與在廟裡的廟妓發生淫亂的關係,在廟裡有祭過偶像的肉吃,在廟裡有說方言、趕鬼、神醫等神奇的事,保羅說,我們是永生神的殿,信徒是神的殿,教會是神的殿,與偶像是不相同的,不能有任何從屬契約的關係,信徒要與不信的不相配的分別出來,不要進入他們的廟,不要聽從他們的教導,不要學習他們的方言,不要吃獻給偶像的肉,不要尋求異教徒不信的裁判,不要同負一軛,要從他們中間分別出來。

哥林多教會有淫亂的事、有與異教徒通婚的事,有方言的問題,有分爭,有崇拜健康和財富,宣講另一種福音的假師傅,有反對保羅的超級使徒,有誹(匪 fěi)謗攻擊他的使徒職位的人,這些都是因為哥林多教會信主之後,沒有從不信的、拜偶像的人中間走出來,仍然與他們「相交、相通、相和、相干、相同」,所以保羅在總結辯護他的事奉的時候,要他們從不信的中間走出來,和不信的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

我相信保羅的吩咐,不是一刀切的,與不信的人不是不能來住,不能合作合夥,好像基督徒應該只與基督徒做生意,只住在基督徒社區,只和基督徒在基督教餐館吃飯,只參加基督教運動隊,只去 到基督教學校,保羅說的不是我們如何在不信的社會中生活,他担心的是不信的世界進到我們的生活,7:1 的潔淨自己是敬拜與道德的基督徒生活,以神為中心的生活。

神的殿和偶像沒有相同的關係,不相配的不要同負一軛,不然的話就會受影響,變壞,成為不潔,沒法與神同行。

所以我們今天在什麼的情況下要和不信的分別出來?什麼情況下要交通?

婚姻是神設立最親密的關係,與不信的結合,就如兩種不相配的布料做成的衣服,在敬拜神上會有很大的問題,而且會引起衣服受損,可能发生许多的冲突:比如儿女教育,工作观念、十一奉献和家庭观念,可能都是彼此的冲突点,甚至無法收拾。但保羅也吩咐我們若有不信主的配偶,不要離婚,要以美好的德行為見証,使不信的配偶就因着你成了聖潔,歸向基督。
與非基督徒交往,不信的同學,不信的家人,不信主的親戚,要建立深厚的感情,進入相交、相通、相和、相干、相同的關係裡,要很小心,若是你們受到影響,跟隨他們的想法、行為價值,這些的關係都要從他們中間分別出來,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我們敬拜的是神。

例如:同學會,一齊去玩、去旅遊,大學時候交的朋友,很真摰(涅 niè)的友誼,也是很好傳福音,為主作見證的地方,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並不是與不信的不來往,不是一刀切,不可以參加不信主的同學會,可是要很小心,當你進入與不信的同學相交、相通、相和、相干、相同的關係裡,談的是如何賺錢、互相比較成就的世俗觀,合夥去做生意,追求吃喝玩樂的享受,有些甚至去醉酒,一齊去按摩院去嫖,大家的本質不一樣,並不相配,若是同負一軛,會受到影響,跟隨了別神,沾上了不潔,這就是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

第三,保羅在其它的經文,特別說了要我們分別出來的兩個特別實際情況:

與那些公然犯罪的弟兄分別出來,帖後 3:6-15

6凡有弟兄不按規矩而行,不遵守從我們所受的教訓,就當遠離他。 
14若有人不聽從聖經的話,不和他交往,15但不要以他為仇人,要勸他如弟兄。

與那些教導異端的人分別出來

羅16:17弟兄們,那些離間你們、叫你們跌倒、背乎所學之道的人,我勸你們要留意躲避他們。
提前 6:3傳異教,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的人 
多 3:10-11 分門結黨的人,警戒過一兩次,就要棄絕他

教導錯誤真理的人,分門結党的人,要從他們中間分別出來,不要去他們的聚會,不要邀請他們到訪,不要聽他們的講道,不上他們的網站,不看他們的新聞,免得你們跌倒,也跟隨敬拜偶像。

不與那些教導異端的人分別出來,會產生很不良的影響,不好的結果:

當保羅總結他對事奉的辯護,他要哥林多教會的人有所行動,命令他們,第一、
A. 要如保羅對他們一樣,敝開寬宏(open)對保羅;第二
B. 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不要沾不潔淨的;要分別出來,潔淨自己

兩個命令,表面看來,好像沒有什麼關系,不連貫;其實二者關係密切,教會裡的問題,哥林多教會不接受保羅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與不信的人同夥,沾了不潔淨的事影響,所以若我們要合一、敝開事奉神、寬宏的團契,我們必要與不相配的人與事分開(separation)。

教會分爭,分裂,不順從真理,離棄真道,這是很多時候,問題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要分別出來,受了異教、世俗的價值、陰謀論、假新聞的影響,你說是不是?

二、WHY: 「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的原因  6:14b-18

6:14-7:1 的結構很清楚,

6:14a
你們和不信的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

「因為」原因一:14b-16a:五個修辭問題,是身分的原因,我們是神的殿

義和不義
光明和黑暗
基督和彼列
信主的和不信主
神的殿和偶像有什麼相交、相通、相和、相干、相同的關係。

「因為」原因二:16b-18:是神要與人同住的應許,是神救贖的計劃,神曾說(16)、主說(17)、全能的主說(18):五段舊約神要與人同住的應許,祂要作我們的神,我們成為神的殿,神的居所,所以我們要分別出來,不要和不信的同負一軛。

7:1所以(oun)我們就當潔淨自己。


三、HOW: 如何「不和不信的同負一軛」  7:1

「所以」總結的命令,就當潔淨自己,how to 從他們中間分別出來,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才能敬畏神,得以完成聖潔(bringing holiness to completion)。

中文翻得很好,「完成」聖潔,達到預定的目標,並不說他們要變得完美。聖潔是神賜給基督徒的東西(1 Cor 1:30;2 Thess 2:13),也是基督徒努力完成的結果(1 Cor 7:34;1 Thess 4:1-8;Rom 6:19),神必定最終會完成的聖潔(帖前書 3:13),完備的聖潔。

淨化自己和完善自己的聖潔意味著退出任何不聖潔的聯盟和與偶像崇拜的聯繫。

讓我們彼此勸勉,不可分爭,潔淨自己,檢視與不信的人之關係,避開與不信的結盟協議 ,與那些公然犯罪的弟兄分別出來,與那些教導異端的人分別出來。


結論

我們生活在世俗不信的社會,我們很快就適應了這世界的文化:成功、受人尊敬、富有、增長。 神在那裡? 在信仰領域,我們發現人普遍對聖經漠不關心,對其內容一無所知,如果我們將聖經中的吩咐,要求信徒過聖潔的生活,我們會強烈不滿。 在敬拜中,我們發現對神帝的聖潔同在以及敬拜的目的,缺乏任何感覺。在倫理學中,我們喜歡與世界打成一遍,被接納,教會完全失去影響力,不要與不信的同負一軛!承受神的應許,成為神的子民,必需要從他們中間出來,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敬拜神的子民。







討論問題

1. 「不要與不信的人同負一軛」「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分別出來」,這個命令對你有何意義?為什麼?
2. 「相交、相通、相和、相干、相同」14b-16a,表明的是什麼的關係?請逐一舉例說明之。
3. 這段經文最困難的地方是與不信的人在什麼的情況之下要分離(separation)?在什麼情況之下可以交通(fellowship)?請在以下的情況中說明界線在那裡?1)生意夥伴;2)合約關係;3)親密友誼;4)政治夥伴;5)粉絲關係;6)支持者關係;7)與不同信仰的人合作事工,如扶助弱勢群體。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6:14-7:1的結構

6:14a
你們和不信的不要同負一軛

6:14b-16a
因為(gar    義和不義

光明和黑暗

基督和彼列

信主的和不信主

神的殿和偶像

6:16b-18
因為(gar    我們是永生神的殿

26:11-12   + 37:27

52:11        + 11:17

撒下 7:14      + 撒下 7:8

7:1
所以(oun   我們就當潔淨自己

 

 

字義

同負一軛 ἑτεροζυγέω

:-- 錯誤地或不協調地聯合在一起;不相配者聯合在一起

用法

1.       牲畜與異類交配;田地播下兩樣的種子;兩種原料做成的衣服 19:19

2.       Do not be unequally yoked with unbelievers.
你們不要將自己陷入與不信的人雙重的束縛;你們不要在不平衡的團隊中束縛自己

 

 

6:16-18 的結構

神曾說

A         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
           --
同在的應許 6:16
          
我要作他們的子民
          
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B         要分別出來的命令 6:17ab

主說

              B′        不要沾不潔淨的禁令 6:17c

A′        我就收納你們
           --
同在的應許 6:17d
          
我要作你們的父
          
你們要作我的兒女 6:18

全能的主說

 

 

 


Friday, October 15, 2021

財主的三分鐘見證,《耶穌的故事十三》路 19:1-10

財主的三分鐘見證
路加福音十九章一至十節
《耶穌的故事十三》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3.02.02
科林郡恩友堂
2017.07.16
英語堂
2018.04.08
福遍粵語堂
2021.10.15
亨城華語基督教會福音性聚會



引言

大家好,今天晚上我想和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個財主的故事,當你想到財主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或者你會想到有錢的人無憂無慮的生活,不用為生活憂慮,用的、穿的都是一流的,一套意大利最有名的西裝,起點是兩萬塊美金,住大房子、開名貴的汽車,像 Steve Job 生前一樣,每六個月換一輛新的 Mercedes-Benz SL55,有私人的飛機,早上在巴黎吃早餐、晚上出席紐約的 party,有私人的司機、秘書、助理、廚師、園丁、管家,總而言之,許多人服侍你,這可能是我們夢寐以求的財主的生活,是不是?

今天我們故事裡的財主卻不是這樣,這財主和我們一樣,有很大的需要,他需要神,讓我們來聽聽他認識神的故事,他的故事記載在聖經的路加福音,是作者路加用來告訴我們今天神正在尋找你,祂要拯救你,解決你最大的問題,你的反應會是什麼?



這財主的名字叫撒該,他是一個猶太人,取了一個希臘的名字,他是一個替羅馬政府收稅的稅吏長,住在耶利哥,位於約但河西的平原,約但河谷必經之地,是通商運輸的要道,所以稅收繁重,當時全巴勒斯坦祇有三個稅吏長,撒該是其中一個,可以說是位高權重的人,手下管著稅吏替他收稅。

撒該是個財主,可以說在稅務局工作很久了,才升至稅吏長,他收入的來源是從他收的稅而來,羅馬人收稅的方法,並不像我們今天一樣,按我們個人或企業的收入開支實際地計算要交的多少稅,羅馬政府只要求某某地區總共要上交的數目,收稅的人只要按時交上總數便可,至於如何收,是人頭數呢?買賣稅呢?收入稅呢?過路稅呢?通常都是由稅吏去決定多少,收多少也可以,只要總數夠就成了,多收的稅,政府不管,總之不能少,多的是你的,甚至是合法的利益,所以所有的稅吏是在羅馬稅收以上,再加一些,作為己用,若是豐收或者的生意很好,多得的稅,可以是相當可觀的。

當時的猶太人非常不喜歡做稅吏的,稅吏往往是邪恶腐敗的代表,在现代社会中,律师有着相似給人的印象,另一方面,當時的稅吏,受猶太人的唾罵,不單只是他們的腐敗(corruption),而是他們替羅馬人工作,壓制自己的同胞(oppression),是賣國賊,受猶太人的憎恨,把他們當妓女一樣看待。

撒該是個財主,物資豐富,一無所缺,但他並不快樂,除了一些狗肉的朋友之外,眾人對他議論紛紛,受到眾人的拒絕與歧視,在世人的眼中是個罪人、失喪的人。

在作者路加的眼中,撒該是一切失喪的人之代表,他代表的是那些不可愛的人,有罪的人,但神仍然愛好像撒該一樣的人。

今天你可能與撒該一樣,為生活而煩惱的人,為了生活,失去自己,甚至做人些你自己也不喜歡的事,或者你像撒該一樣,做了一些選擇,是你認為是為了生活而無可夸何的決定,結果你很失落,做了錯事,後悔也沒有機會。
 
例子:一個人來到美國,努力奮鬥,事奉有點成就,交了一個男朋友,照顧他,後來知道他在國內有已經有妻子,可以你放不下這個男人,買了房子,希望留住他,結果他的妻子來了,三角關係,非常痛苦,怎麼辦?不是你願意的,卻好像身不由己,也放不下。

撒該是一個罪人,失喪的人,與神隔絕,沒有神的人,做了不對的事,卻無法自拔的人,人的罪性,自私自利,生活在罪人當中,像一個爛蘋果在一個垃圾桶裡,沒法自救,有限的人生,轉眼就過,有很多的無夸。

例子:我父親信主的經過

看不見的人,聖經中瞎子是代表看不見的人,不認識神的人,在進入耶利哥遇見撒該之前,耶穌醫好了在耶利哥城外一個討飯的瞎子,他從看不見,現在得以看見,跟隨了耶穌(18:43),作者是用這瞎子能看見,來說明我們看不見的人,是在希望的,在舊約從沒有人醫治過瞎眼的人,沒有人能使瞎眼看見,猶太人的先知不成、皇帝不成、大祭司也不成,能使瞎眼的看見,是救主彌賽亞的一個記號,耶穌就是救主,他能使人看見,使人認識神,他是那通天之路,使人與神和好,與神來往,他來是要尋找失喪的人歸家,尋找像撒該、像你、像我的罪人歸家,你的痛苦、他知道,你真正的需要,他知道,耶穌是救主。

耶穌經過耶利哥,準備上耶路撒冷,已經很靠近了,耶利哥距耶路撒冷祇有一天的路程,這是耶穌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他進入耶路撒冷之後的第五天,祂就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在十字架上為世人的罪捨身流血,祂要求到撒該家中過一天的時候,距離祂上十字架大概祇有十多天,祂卻沒有放棄撒該,要與他來往,要住在他的家。



故事告訴我們,撒該想「要看看耶穌是怎樣的人」,或許是出自好奇心,耶穌當時是熱賣的紅人,醫病、趕鬼、教訓人,擁護他的人很多,是宗教的名人,或者他心中有需要想看看耶穌,或許因為他認識耶穌的門徒之一,做稅吏的馬太,為什麼就跟了耶穌,不再做稅吏了?他並不知道,他要看看耶穌,其實耶穌正在找他。

你有沒有想過要看看耶穌?或者你今天晚上來出席這個聚會,就是想看看這位耶穌,祂究竟是什麼人?出自好奇心。為什麼你認識的人當中,有時稱祂為救主,稱祂為神?或者你心中有需要、有傷痛、不安的情緒、煩惱、虛空、困難,你想尋求一個解決的方法,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今天耶穌也在找你,祂要拯救你。

撒該想看耶穌,但他是個矮子,因人多,他跟本不能看見耶穌,有的人說矮子的方法特別多,想見耶穌的衝動,使他做出了驚人的舉動。19:4

撒該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三個動作描寫撒該的衝勁與決心。

我愛撒該,愛他的衝勁,敢想敢為,走出自己安逸的地帶,這一位是中年以上的人,有錢人,你能想像一個穿著華美的衣服,中年人,矮子,爬上樹嗎?撒該跑到前頭,爬上桑樹,要看耶穌,撒該的衝勁,他的行動改變了他的一生,今天你若想改變你的生命,若你想認識神,你必需要有所行動,衝出你的安逸地帶,打開心,去聽一下耶穌的福音,去看一下耶穌是誰,耶穌是否真的是神?去接受耶穌的邀請,讓他進入你的家,接受祂。

意外的驚喜19:5-7



耶穌經過桑樹下,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你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你猜想撒該的反應是如何?

撒該只是想看看耶穌,完全沒有想過,耶穌要與他見面交談,而且要去他的家,他完全意想不到耶穌會停下來,和他說話,他更驚奇的是耶穌知道撒該的名字,更為意外地,祂要住在撒該的家。

你可以想像撒該的心情嗎?撒該的反應:

他歡歡喜喜接待耶穌到他的家,歡歡喜喜雙喜,原文的意思是高興,喜樂,享受幸福、安樂的狀態,是基督徒「要常常喜樂」同一個字,你可以想像他的歡喜嗎?他本來是被人排斥,受社會的歧視,沒有人願意跟他來往,生活富裕,但孤單虛空,但耶穌卻願意,住在他的家,當沒有人要撒該的時候,耶穌卻主動尋找撒該,要將神的恩典,救恩帶給他。

耶穌尋找你!



盡管眾人議論紛紛,不能接受耶穌的舉動,因為他們不能接受撒該這種的罪人,耶穌卻找到了撒該,去他的家裡過了一夜。

撒該的改變19:8



19:7與19:8可能是隔了一段時間。當撒該接待耶穌到祂的家之後,可能在晚飯之後,或許在與耶穌詳談之後,撒該在他的座位中站起來,向眾人宣告他的改變。

他稱耶穌為主。

他願意立刻(Here and now)行動。 將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願意悔改贖罪,訛詐了誰,就還他們四倍,比摩西律法要求的二倍償還更多。

信耶穌是白白的,不需要交會費、不需要花錢、不需要買入場卷,撒該把財產的一半分給窮人,是他認識耶穌之後的改變,願意悔改贖罪,訛詐了誰,就還他們四倍,這是真正的悔改,改變方向,生命的轉變,發自內心,不是被強迫的,也不是因為教條的要求,是真正承認自己的罪,後悔,願意尋求和好。

他的改變是驚人的,幾句的承諾將他所有的財產都花光了。以前視財如命,現今價值觀改變,新的生命已經開始了。是從裡面產生的改變,從裡而外的更新,這是聖經中的新生命,要給一切相信耶穌的人,生命改變,可以與神來往,人生有新的盼望,新的生活方式。

例子:

結論



耶穌的評語:好像撒該這樣的人也是神所愛。救恩為窮人而設,也為財主而設,不論貧財,一視同仁。



路加的評論:耶穌來世的目的正是為了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就如撒該一樣的人,神也不放棄。

耶穌來世的目的,距離他上十字架只有十天,但是清楚知道時間的,但他卻願意花一天住在撒該的家,與他在一起,這正表明這是他上十字架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就如撒該一樣的人。

若果你只有十天的生命,你會如何過這十天?若是我的話,我會辭去工作,花時間在我親愛的人身上,絕對不會用一天在一個陌生人的家中,但這正是耶穌來世界的目的,他是要尋找拯救將撒該一樣的罪人。

今天耶穌也在尋找你,他上十字架的目的是為你死,空的墳墓為你活,他要賜你生命,使你與神和好,我們替神勸你與神和好,你願意嗎?正如撒該一樣,接耶穌到你的家中,接受他,相信他,承認你的罪,讓他進入你心中,賜你新的生命。

信耶穌:第一,承認自己的軟弱,承認你有罪,你需要神,第二,相信耶穌是從神而來,是永生的神,他為你而死,你願意為他而活,聖經說,口裏承認耶穌從死裏復活心中相信耶穌,就必得救。

信耶穌與其他的宗教並不一樣,信耶穌不是修行,努力做好,蒙神接納,信耶穌是承認你自己沒法自救,你需要神,接受耶穌,相信他,他賜給你新的生命,從裏邊產生力量,產生改變,並不是先活得像基督徒,才可以成為基督徒,而是你相信耶穌,成為一個基督徒,你就有能力活出基督徒的生命。

你願意嗎?



財主需要耶穌

好像撒該一樣,有錢的人不一定有平安,他們同樣需要神。耶穌來世的目的是尋找拯救失喪的財主。

香港的富豪千萬財富,萬人注目,住半山區的豪宅,每日食如帝王,出入名貴房車,口氣之大可以席吞宇宙。隨著亞洲的金融風暴,香港地產一年內蒸發了幾千億美元。許多富豪破產,一夜之間一無所有。有錢的人沒有平安,若是倚靠金錢,人生沒法得到滿足。

今日許多人終日忙忙碌碌,營營役役,為錢拼命,每日賺錢,花錢,買賣股票。結果不但沒有平安,更賠上自己的生命。財主需要耶穌。

窮人需要耶穌

好像 18:35-43 討飯的瞎子,一無所有的人生活無依無靠。他們需要神。耶穌來世的目的,正是尋找拯救失喪的窮人。

國內最近經濟的發展,使百姓生活普遍提高,但貧窮的人仍有不少每日只得US$40-50的收入。更有一些怪現象出現。「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做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生活在物質生活的壓力下,追求生活的改善,每日也是營營役役,沒有保障。這種人需要耶穌。

耶穌來世的目的是尋找拯救失喪的人。這不是單只是一個口號。這偉大的人生異象是需要腳踏實地的去完成。耶穌把祂在世上十字架前十多天的一日去陪伴撒該,一個祂從不認識的人,卻正是祂來世尋找的人之一。完成主的大使命是要一家一戶的去完成,把他們帶到主的面前。今天香港有八百萬人,北京有一千五百萬人,上海有一千三百萬人,成都有三千萬人,台灣有二千二百萬人,福遍有三十人。這些都似天文數字,要帶領這許多的人歸主,完成大使命,需要我們一家一戶的去拜訪,將他們一家一戶的帶到主的面前。你所做的雖然很小,卻是一步一步的去完成神的大使命。

你願意嗎?





討論問題

1.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Sunday, October 10, 2021

愛的激勵,《哥林多後書七》林後 5:11-6:2

愛的激勵

哥林多後書五章十一節至六章二節
《哥林多後書七》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1.10.10
粵語堂




引言



喜瑪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台灣稱為聖母峰(Mount Everest),海拔 8848 公尺,是全世界最高的山峰,峰頂長年冰封,萬物不生,被藏民視為萬神之殿,人類第一次攀上聖母峰是1953年,在過去七十年中,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山頂的有 4800人,超過300人在登山的過程中死亡,把鼻子和指頭留在山上的人更有不少,但不少人前仆後繼,每年有不少人要爬上珠穆朗瑪峰。



為什麼那麼多人冒死登山?什麼原因推動這些登山者這樣辛苦要爬上喜瑪拉雅山?

2017年香港的吳俊霆,第七位香港人登上聖母峰,說是為病人組織籌款和推廣器官捐贈;台灣的高銘和,組織台灣第一支遠征聖母峰的隊伍,是因為「與山的海誓山盟」,認為人的一生,只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就夠了,這件有意義的事是要「讓台灣的登山實力被國際看見」,結果他幾乎死在下山的途中,隊友殉難,登頂的榮耀之後,跟隨的卻是無盡的痛苦,他需要截去十隻手指和腳趾,腳跟和鼻子,但他沒有因此放棄,重新學習拿起一杯水,重新學習按下相機快門,要重回喜瑪拉雅山拍照。這些人的推動力真的很強大。



Motivation 推動我們的力量很重要的題目,讀書的動力是什麼?不少的學生是為了考試的成績而讀書,成績好就可以上更好的學校,有更好的工作,所以考完試,就不會再讀書,有些人讀書是因為喜歡學習,在讀書中找到滿足,新的學習帶來的喜樂推動他們不斷的學習新事,Motivation 很重要。

今天我們事奉神的動力是什麼?缺乏動力事奉神(lack of motivation to serve)的人實在太多,百分之八十的信徒是什麼事奉都沒有的,缺乏動力,願意傳福音的基督徒也不多,傳福音不關我的事;而事奉神放棄不能堅持下去的人也很多,遇到困難或者沒有果效,就不做了,動力好像氣球一樣洩了氣,怎樣的動力才能持久?我們事奉神的動力是從那裡來?

今天的經文是林後 5:11-6:2,解經家巴雷特(Barrett)稱這段經文是「在整個保羅文學作品中最有啟發性、最重要與最困難的一段」。講道家麥克瑟(John MacArthur Jr.)稱 5:21 為「人類希望的十五字真言」(The Fifteen Words of Hope),今天讓我們看自,基督徒的見證之動力是什麼?講題「愛的激勵」(The Love that Compels),我想分享兩點事奉的推動力:



一、基督的愛,5:14-17
二、使人與神和好神聖的職事,5:18-6:2


一、基督的愛,5:11-17



13我們若果顛狂,是為神;若果謹守,是為你們。14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

保羅是為自己的事奉辯護,敵人攻擊他,批評他的事奉平平無奇,傳的福音是低級的信息,比起那些自稱為「超級使徒」的人,表揚他們的背景、推薦信(credentials)、講求外表的成就、受人尊敬的程度,他們誇口神奇的經歷,說保羅不入流,保羅的辯護,說,我事奉的動力不是靠這些外表的成就,我事奉的動力,不眠不休地事奉神,服侍你們,是因為基督的愛激勵我,我不是沒有超自然神奇的經驗,我為神是顛狂的,但為我事奉的人卻是謹守。

「顛狂」的意思是發瘋(insane),變了另一個人(beside himself),英文 ecstatic(歡喜若狂)是從這希臘文的字而來,保羅的顛狂是屬於保羅與上帝之間垂直關係的私事,指的可能是第十二章保羅提到上三重天的經歷,被提到樂園裡,連結上文第十一節的對稱平行結構 ABBA,指的是在神面前是顯明(open)的,這些是「為神」的,並不是如敵對保羅的批評者所言,保羅並不需要靠這些經歷誇口並推薦自己。



A我們勸 11
B我們是顯明的 在神面前

我們
B若果顛狂,是為 神; 13
A若果謹守,是為 你們

另一方面保羅的事奉,為了服侍的人而「謹守」(self-controlled),懂事(be sensible)、講道理(be reasonable)、嚴謹(serious),這是保羅「勸導」人的態度,「凡事都是為你們,好叫恩惠因人多越發加增,感謝格外顯多,以致榮耀歸與上帝」(4:15),為了他們,謹守自己。

例子:保羅因為教會許多的問題,寫了一封嚴厲的信給他們,並為些親訪哥林多教會,卻受到敵對者的攻擊,弟兄姊妹的批評,服待這些人並不容易,愛他們也很困難,保羅沒有放棄,也沒有用權柄與敵對者衝突爭執,他選擇暫時退去,回到以弗所,再寫一封信給他們,請提多帶去,心中掛念他們是否悔改,「不得安寧,周圍遭患難,外有爭戰,內有懼怕」(7:5b)。

這是保羅事奉的態度。

事奉看來很高貴,愛人的靈魂聽來很屬靈的事,但實際上卻並不是容易的事,困難重重,如保羅一樣,受很多的苦,外憂內患,當我們去服侍那些有需要的人,卻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是真的很愛他們,甚至不喜歡他們,是不是?我們很容易放棄,平信徒放棄事奉,不願意做組長、執事、探訪、傳福音,不是不想去做,卻是太難,沒有太大的動力去堅持、去做。

保羅事奉的動力是基督的愛。



14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
「原來」(γάρ),因為的意思,事奉的原因,保羅事奉的推動力(motivation):基督的愛激勵我們。



激勵
συνέχω :-- Compel, press hard, torment, compassed
:-- 壓在一起,約束催逼、擁擠、激勵、左右為難、催迫、支配去行動,是指推動的力,就如火山爆發,岩漿在地底衝破壓力,噴發出驚人的推動力,形容在兩種的力量之中,被擠出來的力量,一方面是服侍的困難,內憂外患,另一方面是基督愛的力量,兩難之間,被愛所激勵(compel),沒法抗拒的推動力。

用法 12x
1. 被疼痛疾病擠住  太 4:24;路 4:38
2. 心情迫切,兩難之間  路 12:50;19:43
3. 保羅為哥林多教會憂心  徒 18:5
4. 保羅在離世與主同在和留在地上服侍人兩難之間  腓 1:23
現在時態,不斷激勵。



「基督的愛」(subjective genitive)不是指我們「愛基督的愛」(objective genitive),這是一種什麼的推動力?基督的愛在下一句就立刻加以說明,是「替眾人死」十字架的愛,「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 5:8。這是保羅傳的福音,是從神而來(2:17;4:2;5:20),是神悅納人的好消息,是勸人與神和好的事奉,

我們都知道、都認識基督十字架的愛,可是這又怎樣推動我去事奉?甚至在極艱難之下,仍不放棄,像保羅一樣,全力以赴?動力龐大?四方面的建議:



1. 基督的愛激勵我,主要不是感情性的,sentimental,The word “convinced” κρίνω: 我們想,不僅僅是想。:-- 確定,做出判斷,做了選擇,是一種信念(conviction),「基督愛人,一人為眾人死的愛,是叫我們新的生命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我們死的主活」,這必需要成為我們的「信念」,而不只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這「信念」,神的話,成為我們事奉神的動力。



例子:保羅大馬士革的經歷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從前他是為自己而活,他的信念是為耶和華大發熱心,不容許別的信仰,他為此迫害耶穌的門徒;現在他確信耶穌為眾人死了,叫他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死的主活,仇恨基督的動力變為基督的愛的動力,他問:「我該做什麼?」

例子:戴德生清楚知道中國人需要福音,conviction,一切都是為了中國人,當戴德生第一次到中國作宣教服事的末期時,他身體軟弱,年27歲的他寫信給他的妹妹戴賀美Amelia(1860年2月14日),寫下他生命的委身:「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絕對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不!不是為中國,而是為基督!我們能為這寶貴的救主作足夠的犧牲嗎?」這個對基督十架的愛之信念,傳承戴家九代,直至今天,仍然激勵戴家的人,事奉神。

如何讓基督的愛激勵我們?第一、不是憑感覺,感覺「基督的愛」有時有,有時卻沒有,基督的愛激勵我們,不只是一種被愛的感覺,而是一種的堅信,激勵「compel」推動我們。保羅也有作難的時候、不得安寧,心中懼怕的時候,感覺極壞的時候,甚至在特羅亞,主打開了福音的門,他卻沒有心情去作工,因為憂心哥林多教會,而跑去腓立比,去尋找提多,但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因為他「想」(convince),做了一個判斷,選擇神的話,基督一人為眾人死了,叫我們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選擇以愛神愛人成全自我。

行動建議:develop your conviction. Not just a sentiment. 做一個判斷,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你為何而活?為自己?還是為了主而活?為主而活即是為別人而活,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的人生信念,確信這事實真理。



2. 「不再為自己活」可以譯做「承認不再擁有自己」意思是甘願棄絕自私的慾望,放棄個人的利益。我們承認不再擁有自己,不是指偶爾才放棄一點個人享受,但也不是指要拒絕一切享受,甚至自殘自毀。我們不再屬於自己,因為已經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全都獻給耶和華了。(哥林多前書6:19, 20)我們不再一心滿足自己,而是全心為神服務,真正的自由。「承認不再擁有自己」,意味著我們決心遵行上帝的旨意,即使這有違我們的自然傾向。受浸,就是表明自己願意專一地效忠於他。此後,我們要終生努力履行獻身的誓言。

這是我們沒有經歷基督的愛激勵我的主要原因,我們仍然堅持做我自己的主人,坐在自己心中的寶座上,神是服務我的一個精靈,而不是我服待神,而是神服待我,我是我的主人,導至很多為自己去事奉錯誤的動機:

  • 為利:職業(大陸的神學院可以買入學的學位,六十萬人民幣,父母想為子女尋找出路)、金錢、名利去事奉
  • 為別人:妻子的吩咐、為兒女、父母;牧師
  • 為義務與責任
  • 為滿足:Make impact. 為得稱讚;

All these won’t go very far. 沒有人稱讚,就沒有動力,不幹了;兒女長大了,就連教會都不去了,失去動力;牧師沒有邀請,沒有三顧草廬,重金禮聘,我就沒有動力去參與事奉;現在教會沒有咖啡供應,沒有午餐服待,沒有social,沒有聚餐,我就不來了,不事奉了。這些都是因為個人因素的推動力,不會長久,不會走得遠,遇到困難就後退,不幹了。

保羅是沒有人稱讚,甚至受批評,仍然事奉;孤身一人,仍然事奉;不單沒有人邀請,沒有人推薦,卻到處傳揚基督的香氣;因為他「確信」基督為我們死了,叫我們不能再為自己活,仍是為基督活,為哥林多人活。

行動建議:承認不再擁有自己,我是屬於神的,不再是我。

3. 知道主是可畏的,11



「我們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11,神的可畏(Fear)與神的愛(love),是事奉神的推動力的兩面,推動保羅傳福音,勸導人與神和好。有些人對懼怕做出回應;有些人回應愛。信服「主的愛」是知道「主的可畏」的另一面。

你知道「主是可畏」嗎?你害怕有一天你會站在上帝面前嗎?生命非常短暫。上文,現今與永恒的對比,今生是短暫的、永恒是無限的;外體會毁壞的、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今生是必死的、永恒卻是生命;今生只是帳棚、將來是永遠的房屋。我們必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按照本身所行的得賞罰,主是可畏的。

「知道」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勸人,「知道」οἶδα在句首,強調,to know,你是否知道主是可畏的?

行動建議:做個敬虔人,敬畏神的人。

4. 是真理的事實,不是勸勉,新的推動力



許多基督徒以為「基督替眾人死,叫我們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我們死而復活的主活」,只是一個勸勉,勸大家要為主而活,勸大家要如此作;但是事實上這不是一句勸話,這是一句真理,凡是重生的基督徒就必定是如此;我們這裡面的新人是一定是為主而活的。

16所以(therefore),這真理的結果,「我們從今以後,不憑著外貌認人了」,表面的認識,外在錯誤的了解。「雖然憑著外貌認過基督,如今卻不再這樣認他了。」我們真的認識基督,不只是表面的認識。第17節(所以,又是一個 therefore,認識基督的另一個結果)「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六個希臘文的字,總結了上文 14-16 節,基督的愛推動我們、催逼著我們,基督為我們死,我們不再為自己活,這一切顯示的是「在基督裡」,我們是新造的人(a new creation),新的創造,這是事實,真理,不是只是一個勸慰。

看啊(behold),中文沒有翻出來,是得勝的呼喊!「看啊!」舊事已過(aorist, indicating a single action, now completed),都變成(perfect tense, indicating a past action with continuing effects in the presence)新的了。」舊事己過,都已經變成新,舊事現在是新的:

• 新的生活方式,承認不再擁有自己,在世上我只是客旅,對他人的愛現在是我的推動力,我為此而生,而不是私利,只求一時的安逸!這是新的創造,你和我都是新造的人,這是真理事實,不要誤解,以為這只是某一些基督徒選擇的生活方式而己,這是在基督裡,聖靈給力的同在的新生活。
• 新的推動力,motivated by love: Christ’s love for us. 基督的愛激勵我。事奉神是必然的事,遇到困難,也可以堅持下去的動力。責任感和義務從來不會在我們裡面激起這樣的渴望。只有愛才會。如果我們堅持一生獻身作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必須把神藉基督赦罪的福音一直擺在我們面前。
• 新的對人的看法,他們是基督用重價買回來的,基督為他們死的,人人都需要主,對人新的看法,推動我們去傳福音。例子:

雙死:
1. 基督替眾死了,所有人都可以與神和好
2. 我們都要向自己死。
雙活:
1. 基督的復活
2. 我們為祂而活

行動建議:每天向自己傳福音。

每天向自己傳福音,向住在我們裡面自義的法利賽人和背負罪疚的罪人傳講。但是,更重要的或許是,每天向自己傳福音會帶給我們盼望、喜樂和勇氣。因基督的死使我們的罪得赦的好消息使我們滿心歡喜,並使我們有勇氣面對一天的生活,又使我們盼望神的恩典將臨到我們。不是因為我們好,而是因為我們在基督裡。



二、勸人與神和好的職分,5:18-6:2



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18

重複三次:
a. 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
b. 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

兩件事不能分開,神使我們與和好,又將使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這兩件事不能分開。That is our problem. 我們很容易將兩件事分開,我們與神和好是一回事,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是另一回事,是牧師傳道人的事,信主是對我有益處,傳福音事奉神卻不關我的事,是不是這樣?保羅重複了三次:兩件事連在一起。




a. 神使我們與神和好,又將勸人與神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
b. 神不將我們的過犯歸到我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託付了我們
c. 我們在基督裡稱義,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

5:18-21是全書的核心,神偉大救贖的計劃,通過基督使悖逆的人類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使人和好的職分是一份神給我們的禮物(give),與救贖、稱義、聖靈,一起賜給我們,「與神和好」(Be reconciled to God),與神同工(6:1),神藉著我們勸世人與神和好,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20),這是事奉神真正的意義。This is ministry is all about.

人是為了與上帝的關係而被造的。在伊甸園裡,神與亞當、夏娃同行,與神聯結(connected),像三位一體的神一樣,有完美的關係與團契,亞當夏娃犯罪,打破了這種關係,罪帶來的是人的破碎(brokenness),上癮、拜偶像、犯罪、自私、破裂的關係。

這次的疫情,最大的問題是人被「孤立」起來(isolation),關係疏離,各種的問題因此產生:孩子不肯上學、網絡上癮、色情上癮、憂鬱、自殺,The opposite to addiction is relationships. 

人人需要神(People needs the Lord),需要與神和好,Be reconciled by God. 讓神使你與神和好,這是我們得救的經歷,現在神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



我們是基督的使者,基督的代言人、基督的大使,「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20

使人與神和好的職事,與神和好,跟著與人和好,神聖的職分



「這職分是交給我去做的,這是一份禮物,是一種特權,是我獻給神的祭,因此,如果是為祂而做,就應該樂意去做,在現今這時這地,我替神勸人,在這神聖的職分中,神要求的是我們的忠心。」“This job has been given to me to do. Therefore, it is a gift. Therefore, it is a privilege. Therefore, it is an offering I may make to God. Therefore, it is to be done gladly, if it is done for Him. Here, not somewhere else, I may learn God’s way. In this job, not in some other, God looks for faithfulness.” ― Elisabeth Elliot.  Elliot’s story: the motivation to go back to the Auca Indians who killed her husband.

The most important job in the world. Representing God to 替基督求人與神和好

行動建議:粵語福音聚會



現今的機會,6:1我們與神同工的,也勸你們不可徒受他的恩典。2因為他說:「在悅納的時候,我應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結論



聖母峰需要強大的推動力,才能爬上去,爬上去之後又怎麼樣呢?只是証明了「台灣有爬山的實力」,或者替病人組織籌了一點錢款,或者會帶來短暫的滿足,但事奉神的人,是因為基督的愛,叫我們不再為自己活,是替神勸人與神和好的職分,這是生與死的推動力,是新創造的推動力,你的回應是什麼呢?







討論問題

1.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活着就是基督的使者

哥林多後書五章十一至二十一節

《哥林多後書系列七》

福遍中國教會

单建琴牧師

2021.10.10

 

引言:我们多数人每天都是在忙碌,为生计,为理想,自己所看重的,所希望得着的,甚至可能是无定向的。。。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使徒保罗这位基督福音的执事。透过他在耶稣基督里得着的启示和服事的榜样,反思,检视,并重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服事。

 

(一)保罗在哥林多教会劝人与神和好的见证(v11-13)

 

() 服事动机的启示 (14-17

      基督为众人死 》 众人都死了 》 新生命的活法

 

 

(三)阐明劝人与神和好的基督使者职分 (v18-21

  1. 因着基督,我们可与神和好 (18-19
  2. 回应神的爱,领受劝人与神和好为终身职业(呼召)(20-21

 

(三)结论:在主里检视自己当前的生命光景,重新出发,立志为我们死而复活的主基督而活,活着就是基督的使者。

 

思考讨论问题:

  1. 请分享你信主后经历旧事已过都变成新(造)的吗?你生命中还有哪些旧事至今还在缠累你,愿意死去,得更新?
  2. 你有什么兴趣或目标一直保持着热情,坚持花时间精力投入在其中? 今天的信息对你有什么触动?若你的人生观与在基督里的人生观有不同处,愿意作调整吗? 如何调整?
  3. 请分享你经历到的“基督的使者”的见证,你在服事神的经历中如何可以得力,重新出发?
  4. 如何在你家,公司,学校,教会服事作基督的使者?请为此祷告,找出一个可能的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