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1, 2021

一無掛慮,《禱告系列一》腓 4:6-7

 一無掛慮

腓立比書四章六至七節
《禱告系列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1.02.21
國語堂




引言


今天我要分享的經文是一段我最喜歡的經文之一(one of my all time favorite passage):腓立比書四章六至七節「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你有掛慮嗎?如果你有,這一節經文是給你的!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這是一個

一、一無掛慮的命令,一個

二、一無掛慮的祕訣,一個

三、一無掛慮的應許




一、一無掛慮的命令:應當一無掛慮、凡事禱告  4:6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是個命令,nothing 沒有任何事、零、強調的語氣:「沒有」,在句首,是第一個字,沒有任何事是應當掛慮的(anxious)、憂慮的,是命令語: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in everything),與「一無」相對,只要凡事禱告,也是命令語,一反一正的命令!



掛慮(merimnao):-- 擔心、焦慮、過度關注的意思。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一無掛慮,怎麽可能,我是一個喜歡掛慮的人,這幾天我憂慮家裡的水管爆,掛慮教會停電,我掛慮什麼時候我才能打疫苗,我憂慮同工的感染,掛慮講道沒預備好,講不好,掛慮遠方的兒女會出事,掛慮年紀漸老,會生病,會死去!


一無掛慮,凡事禱告,絕對不是我的自然反應!我知道卻做不到的事情!


人生有實在有很多的掛慮,耶穌在登山寶訓裡(太 6:25-35),說了人生三大類的憂慮!



1)生命的憂慮(25),要使壽數增加,用今天的話來說:是掛慮生病、掛慮感染、掛慮死亡、掛慮健康出問題,掛慮會得癌症,生了個毒瘤!

2)生活的憂慮(31),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用今天的話來說:憂慮股票市場升還是降,工作保障,銀行存款,房子車子的憂慮




3)明天的憂慮(34),憂慮的人活在未來,為明天憂慮,擔憂、驚慌、緊張、憂愁和焦慮都和未來所可能面臨的困難有關。預期的危險:水管在寒冷的天氣中會爆裂,還未爆,担心未來會爆,很快會爆,這是我們這幾天很掛慮的事!


或者世風日下、道德淪喪、人心不古、世態炎涼,我們為下一代憂慮,憂慮要表達的是:我認為明天會有危險,傷害我所愛的,我們好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濫用藥物、沉迷毒品,受歧視,與同性的人結婚,被性虐待,掛慮發生可怕的事,如幻似真。


掛慮使我們未到醫院做檢查前,就好像聽到醫生宣佈悲慘的報告結果。

掛慮使我們出車之前,就好像看得到車禍現場的殘骸。

掛慮使我們在未考試以前,就好像看到了考試不及格悲慘的後果。

有一個弟兄說,他的孩子三歲大,他就夢中看見自己的孩子長大很在討飯,做了乞丐(起蓋)。

還有人担心死去,好像清晰地聽到了牧師在自己的葬禮中,說:「塵歸塵、土歸土」。

失去工作的人,好像看到自己的房子掛上了出售的牌子一樣。


為明日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憂慮,這是我們的習慣。


憂慮是危險的,這是不該輕忽的事,當你發現自己有憂慮、焦慮不安和懼怕的時候,一定要留意意,憂慮可以危害你身體的健康,手麻木、腿顫抖、心驚肉跳、呼吸困難、消化不良、冒冷汗、暈眩、胃痛,嚴重的可以產生焦慮症、精神失控。


憂慮更是靈命和屬靈生命成長的殺手,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說,神的道落在荊棘裏,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累、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可 4:18-19)。


什麼是靈命和屬靈生命成長的殺手?撒但,我們大概都會這樣回答,而錢財的迷惑、別樣的私慾,我們都可以了解是會難阻屬靈生命的成長,但耶穌所說第一號的殺手,像荊棘將神的道擠住了的是世上的思慮,這「思慮」與「掛慮」同一個字,掛慮使神的道無法生長?不可能吧!憂慮感覺上並沒有那麼嚴重或具體傷害,況且每個人都有憂慮,也是很平常的,憂慮就像是合理的關心,但是耶穌說的是,當你感覺到憂慮,你一定要小心留意,會使你的靈命出問題,你沒有辨法成長起來。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把你的憂慮告訴神。



三個禱告的字

1)禱告(prayer)

2)祈求(supplication)

3)將所要的告訴神(make your requests known to God)


我所要的,我所掛慮的,包括:


成年的孩子都健康快樂地愛他們的伴侶,告訴神!

女婿都愛主,而且不會讓女兒傷心,告訴神!

兒子愛我的媳婦,不會讓媳婦難過,告訴神!

太太健康幸福,告訴神!

還有許多其他,許多掛慮,都告訴神!


今天我們每一個憂慮看起來都是理由充足,外星人有可能入侵地球,脫離航道的隕石與地球相撞,可能毁掉所有的文明,這些事我們都無法證明絕不會發生,但當我們掛慮的時候,他們總是想像最壞的狀態,明天實在有太多需要憂慮的事,憂慮似乎成為我們避開未來大災難的護身符,好像憂慮可以使這些事情不會發生,是不是這樣?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把你的憂慮,你所要的告訴神!


我們的憂慮來自兩個主要的原因:

1)我們的憂慮來自於:我們想控制,在這個混亂的宇宙中,我們感覺失控,如同迷途的孤兒一樣,誰能不害怕,不憂慮呢?憂慮會支配:控制生活(We want control),禱告是承認神是掌控一切的主,我們把控制權交給神。一無掛慮,凡事禱告,是放下想控制的要求,交給神日!


2)憂慮其實是把自己放得很重,沒有人能了解我的憂心,只有我明白我所憂慮的,我憂慮失去我擁有的!我、我、我!我們無法用道理來說服憂慮的人,每個憂慮的背後都有莫名的信心,相信自己掛慮的事是真的、是值得掛慮、是需要掛慮的事!


憂慮只專注於內在,

憂慮寧可捨棄相信神而選擇自我保護

憂慮將耶穌推出你生命之外。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把你所要的告訴神!


禱告實在想比我們想像的更難,一無掛慮,只要凡事禱告!表面上來說,很容易,我們可以用禱告來分析自己不要憂慮,有誰不會對神苦求說:主啊:救我,我真害怕?只是我們的本能反應容易信靠自己,並且在生活失控時,還是想要靠自己來掌控。真正放手並向神禱告是違反本能的,我們總是認為一切要努力做些什麼,並且不但要做,還要趕快做。


掛慮的時候,這是我自然的反應,趕快去解決問題,禱告和直覺是相抗衡的,禱告和我們平常所想、所做的正好相反。


那些真的明白禱告的人,像馬丁路德一樣,他們採取相反的策略,在一個忙碌、憂慮的早晨,他會提早起床,禱告,反觀我們大部份人就會徹夜輾轉難眠,反覆演習自己該如何應對,等不及天亮就趕快去做點事,去解決問題。


水管破了,當然要修,趕快修,日長夢多,趕快禱告一下,找人修理才是真正的辦法,是不是?這是我自然的做法!遇困難掛慮是我們自然的反應,凡事禱告是卻需要經過操練的反應。



當年耶穌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Anxious and troubled with many things)(路 10:41),思慮同一個字,耶穌來我家吃飯,要掛慮的事情實在很多,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趕快去預備,做點事,解決掛慮的許多事,妹妹馬利亞卻不幫忙,在耶穌跟前,與耶穌講話,聽耶穌的道,這是一幅禱告的圖畫,「一無掛慮,只要禱告」,似乎是不近人情,不做事,不幫忙,只要禱告,耶穌卻說:「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42)


這是「一無掛慮,凡事禱告」的實例,路加更以「許多」與「一件」為對比,憂慮的人掛慮許多許多的事情,耶穌卻說:唯有我成為你不可少的唯一(one thing),這才是最好的福份!這是一無掛慮,凡事禱告!


「疼痛是有限的、掛慮卻是無止境的」,你是否活在無止境的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中?選擇那上好的福分,不可少的只有這一件,禱告!將你所要的告訴神,下一段,十一章第一節,門徒立刻要求耶穌,「求主教導我們禱告!」而恐懼和掛慮是可以訓練我們,學習成為真正禱告的人。


一無掛慮,凡事禱告,如何做得到?這麽反常的操練與學習,有什麽祕訣?




二、一無掛慮的祕訣:為你所求的感謝神  4:6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一無掛慮,凡事禱告,是「和」感謝一起將你所要的告訴神,一邊感謝,一邊祈求,為祈求的事感謝神,感謝神你所祈求的事!


你說:剛提出祈求的事,還沒有發生呢,怎麼能為所求的事感謝神呢?這是關鍵,那是一無掛慮,凡事禱告的祕訣。


祕訣是您在提出請求的時候感謝神,「主啊,感謝你,您對我的祈求所做的一切的回應都是好的。感謝你,如果我要求的時間不正確,您卻沒有給我求的東西,我感謝您。如果您給的與我所祈求的相反,雖然對我將是非常非常的困難,甚至我會不高興,但是我知道您是一位知道你在做什麼的神,我感謝你,為我所祈求的感謝你。」


這就是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平安」不是所求的而已,是你對神的信任,知道祂比你更佑道你需要的是什麼,相信祂掌管萬有的能力,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的一切。



這就是魯益師所說的,「跟隨陽光,找到太陽!」的意思,他說:我們祈求的陽光,一生一切美好的事,如我們吃的、喝的、穿的、壽數、健康等,都是美好的陽光一般,我們卻必需跟隨陽光,找到太陽!祈求陽光的祝福,注目在那祝福者(the Blesser),那你就能凡事禱告,和感謝一切將你所要的告訴神!



耶穌說:不要為生命憂慮、不要為生活憂慮、不要為明天憂慮,都有一個共通的基礎、原因:我們事奉的是神,所以不要為生命憂慮(24);天父知道我們的需要,所以不要為生活憂慮(31);先求神的國與神的義,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33),共通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有神,重複又重複,一無掛慮,凡事禱告,跟隨陽光,我們求的祝福,找到太陽,找到那一位我們事奉又知道我們需要的神。


過去一週,當雪花在飄,溫度下降,停水停電,水管隨時都會破,許多的掛慮之中,我們把我們所要的陽光告訴神,我從來沒有這麽渴望過德州的陽光,冬日的陽光,是多麽的美好,但卻是來自雲上的太陽,人生許多掛慮而無法感恩,是因為我們忘了我們祈求的陽光更美的太陽!


多年前我經歷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忽然之間得病過世,留下孤兒寡婦,這是他家裡第二個這樣突然過世的人,他基督徒的家人,真的無法接受,很傷心,迫切向神的祈求,不蒙垂聽,得不到祈求的陽光,結果連太陽也不相信存在了!從此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平安。


一無掛慮,凡事以感謝把所要的告急神,不單只是為過去經歷神的恩典而感謝,更是為明日的恩典而感謝,我們的天父是有恩典的神,祂說:我的恩典夠你用,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過去是這樣,今天求的恩典是這樣,明日的恩典更是這樣!


他是你的天父,這位天父便是萬王之王,他有權統管萬有,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他是慷慨的神,樂意把施恩給我們,我們不是孤兒,雖然每一件事看來都似乎令人憂心,但不要忘了神豐盛的恩典。


關於明日的恩典,我想多說一點:


今天我們所求的恩典,魯益師更說,只是明日的恩典小小的樣本(sampler),是那更美的家鄉的影兒,冬日的太陽只是雲上的太陽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換句話說,當您將自己的祝福放到祝福者那裡,這就是您真正享受出人意外的平安。


今天你可以真的享受一頓美食,感謝神,一頓美食只是明日的恩典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只是小小的樣本,有一天,您會在羔羊的婚禮上坐下來,享受你無法想像的豐盛的筵席,那是永不止息的豐宴。


今天神並沒有應許恩典可以除去困境,明日的恩典不代表消災解厄。


假若我們的孩子病得很嚴重,我們想要相信,明日的恩典代表神會醫治這孩子,假如我們剛失業,有沒有足夠存款,我們想要相信,明日恩典是我們明天就會得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之前的公司會很後悔,並且補償我一大筆退職金,只是神沒有保證這樣。


神並沒有保證,當我們活在世上時,因我們屬於神,就會免除生命中的各樣關卡,人生有苦難,有各種的掛慮,要是由你來主導神,恐怕你會把所有你認為對你重要的東西加上兩、三把鎖,派軍隊去保護,我的孩子,用兩、三把鎖保護起來,不容出錯!我的錢,放好、鎖好,好好保護起來。但我們都知道所有吝嗇和自我保護的習性都與神國的豐盛不相配,這種抓着不放的生活方式,代表我們不相信神為我們預備一切,我們不敢相信,我們將有足夠的恩典。


缺乏感恩的心是拜偶像的第一步(羅1:21),感恩是承認一切都是從神而來的禮物,是對慷慨的神之讚美。


若你有需要,有所掛慮,請將所有這些都帶到神的面前,感謝他已經賜給您的一切, 如果這樣做,您將了解真正的,不可動搖的平安是什麼。




三、一無掛慮的應許: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  4:7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7),這是神應許「一無掛慮、凡事以感謝把所要的告訴神」的人,有出人意外的平安!這平安三點的特性:



1)是神的平安(the peace of God),神是平安的源頭,賜人平安的神,平安也是神的屬性,是祂的一部分,是聖靈結在我們生命中的果子,神賜屬祂的人平安。



2)這平安出「人意」外(understanding,nous)的平安,超過你的意念,你的 nous,這個字包括很豐富,指人的心思、意念、記憶、認知、信念、與我們腦海中的圖像,就如:自由、教育、快樂、國家觀念、民族意識、科學、死亡、公平、公正、家庭、神、世俗等觀念,這些決定我們行事的傾向,喚起我們的感覺,激發我們的行動。


換句話說,神所賜的平安超越了我們的舊有的觀念、認知、想像、與信念,這平安超越了保羅在監獄中受苦的經歷,超越了腓立比人內部的衝突與外來的逼迫,超越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超越了生離死別的憂傷,超越了生命、生活與明日的憂慮,在無法預料的情況下體驗到這出人意外的平安。



3)平安(eirene)是穩定、和諧、不急躁、專一,與掛慮是剛剛相反的,平安是你對神充滿信心而來,是你以感謝把所要的告訴神之後的結果,這平安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的心懷意念(your heart and mind)



「保守」是軍用的字,如軍人防守城池一樣,這出人意外的平安保守著我們的心懷意念。對你的心說話(Talk to your heart)。



讓神的平安對你的心說話,憂慮是聽著自己內心說的話:「哦,怎麼辦? 你打算怎麼辦? 天啊。 該怎麼辦? 危險啊?担心啊?」憂慮的人整天都這樣,不是嗎?


您愈聽自己的內心,就變得越來越焦慮,讓神的平安對你的心說話:「我的心啊!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裡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我還要稱讚他!他是我臉上的幫助,是我的神」(詩 42:11)對你的心說:「考慮一下。不要忘記這一點。 不要忘記是誰造就了你。 不要忘記是誰拯救了您。」 讓平安對你的內心說話,保守你的心懷意念。


結論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昨天傍晚,5:34,我們曾經支持過的去中國宣教的傳道人 Mike Holberg 因為感染了新冠肺炎而離世,我們為他禱告了兩個月,求神醫治他,我在中國認識 Mike 的,他的妻子 Jenny,在萊斯大學畢業後,奉獻去中國宣教,二十年前曾經在我們當中作見証,我還記得很清楚,很優秀、很愛神的姊妹,她的父母,現在是我們當中服侍,我們為 Mike 禱告了兩個月,把我們所求的告訴神,神一次又一次把 Mike 從死亡的邊緣上拯救回來,最後昨天把他接回天家﹐免去了世上的勞苦,再沒有痛苦,沒有懼怕,他的盼望成為了眼見,親眼看見了他所愛的耶穌!


今天早上我聽見這消息,心中很難過,為 Jenny 與她三個小孩禱告,我學習為我所求的感謝神,感謝神祂看顧保守他們前面的日子,感謝神安慰他們,JENNY 在FACEBOOK上的分享:"Mike said hello to Jesus at 5:34 pm.  It was beautiful.  Well done good and faithful servant.”


希伯來書說:我們有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我們必會和MIKE再見,這盼望必不至於羞愧,因為我們的耶穌永遠活著。


這是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我有平安。



你今天憂慮什麼?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今天掛慮什麼?你掛慮的時候,你會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
2. 如何為祈求的事感謝神?有什麼困難?請舉例說明之。
3. 如何對心說話?使心跟隨神?
4. 你經歷過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嗎?請分享。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Sunday, February 14, 2021

愛為何物,林前 13:1-7

愛為何物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一至七節

情人節信息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1.02.14
粵語堂

註:此講章取材自黃小石的《愛的真相》





引言

情人節快樂!情人節在主日,上一次是 2016,下一次是 2027,再下一次是十七年之後了,情人節的主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愛」的信息。

1205年,中國南宋時候,有一位年輕人元好問,在往山西太原赴考的路上,遇見一位捕雁的人,這位獵人當天捉到一隻大雁,把它殺了,結果這隻大雁的配偶,卻悲傷不肯離去,最後自天投地而死,於是他向這獵人買了這兩隻雁,把他們合作在汾水邊上,疊石稱為雁丘,並寫下一首詩詞,名摸魚兒: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爲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叩問世間:愛情到底是什麼,竟然值得以死相報?

天涯共飛,恩愛依偎,你們雙雙度過了多少個寒來暑到。
有過歡樂,離別更苦,如此癡情的兒女,世上哪裏去尋找?
雁兒啊,你彷彿在說:綿綿雪峯,萬里雲海,日照將殘,失去至愛,形影孤單,哪裏還能經得起歲月的煎熬?

汾河岸邊,當年絃歌曼舞,而今卻是一片冷落寂寥,
愛侶已亡,無由招魂。聽吧!連山鬼也在風雨中悲嚎。
此情蒼天也會動容;豈能象尋常鶯燕,銷骨黃土蓬蒿?
歲月流逝,縱然一千年、一萬年,我相信自有騷人墨客,
來到雁丘墓前,爲你們的愛...

在金庸先生的大作《神鵰俠侶》一書中,是反角赤練仙子李莫愁臨終時的絕唱,「問世間,情為何物」,只能叫生者死,死者生的情,「情為何物?」,情到底是什麼呢?

中國人講究的是情字,風情,戀情,愛情,離情,情人...,卻無法把情是什麼講得很清楚,多情卻似總無情,情的重心卻在自我的感受,聖經說的愛,卻重視的被愛的對象,愛人如己,彼此相愛,神就是愛!

神向我們啟示他就是愛,愛是什麼?他不單是神所創造的一件事物,更是神他自己的本質,當我們經歷愛也是一種對神的經歷,而認識神的人就認識愛,你心中有神就有愛。

愛是人生命深處的尋求,我們需要愛,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一至七節,被稱為「愛的金章」,這段經文,在原文是以一種非常優美的詩歌題材寫成的。是新約聖經中,寫得最美的一章聖經,是歷代歷世以來最蒙喜愛的經文之一。

哥林多這個教會讓保羅很頭痛,多次寫信給他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教會的問題,包括教會的分爭、衝突、屬肉體的表現、婦女的問題、吃飯的問題、恩賜的問題、方言的問題。

在哥林多前書12章的末了,保羅說你們要切切的尋求那更大的恩賜, 我現今把最妙的道,指示你們,哥林多教會並不缺乏恩賜,但保羅說我們卻說應該羨慕一件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最妙的道。

同樣今天我們面對許多教會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社會的衝突,爭吵,糾紛,對立,仇恨,我們何等需要以愛待人,在我將近四十年在教會事奉的生涯中,我愈來愈明白保羅所說,最妙的道--愛的重要,我要愛同工、愛弟兄姊妹、愛我的仇敵、愛我的鄰舍、愛人如己,只有愛是長存的。

保羅說愛是最妙的道,這道,不只是真理的道,教導的道,而是道路的道,也是生命之道的道,是指一種可以行出來的途徑。愛是一個動詞,愛是生活操作的法則,生命成長的道路,生活之妙道。讓我們來看看這愛為何物!

哥林多前書13章一至七節,可以分成兩段,第一節到第三節,是講到愛的超越性,從第四節到第七節,講到愛是什麼,有什麼的特性,以及如何運用,從第八節到最後第13節是講到愛的永存性。

今天,我想分享兩點:

一、愛的超越性,1-3,愛比一切恩賜、事工都重要
二、愛的表現是什麼?4-7,愛的兩個「是」、八個「不是」與四個「凡事」的表現,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活出愛?



一、愛的超越性、優先性,1-3

A  彼此相愛比屬靈的經歷更重要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謊言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舌頭,「鄉音」的意思,是眾數,說萬人的方言是指說人的各種鄉談,就是一般人所講的外國話。

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 天使的話語頭,這不是人與神交通的神秘語言嗎?哥林多人非常羨慕這個屬靈的恩賜,因為這恩賜是明顯的,立時就能讓別人覺得你是個屬靈的人。但在保羅眼中,這卻不是最重要的是。

在哥林多前書12章的末了,保羅就說你們要切慕的尋求那更大的恩賜,我現今最妙的,只是你們,保羅在第12章中仔細談到各樣不同的恩賜,但是我們卻應該羨慕一件更重要的恩賜,那就是最妙的道。

恩賜是好的,但有恩賜及沒有愛,就沒有用了,因為愛是恩賜運用的原則,沒有愛,因此就沒有辦法運用了。

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鳴的鑼原文作銅的迴響、響的鈸原文是鈸的吼叫,是指一些令人頭痛,極大的噪音,有礙公共安寧的,「成了」用的是第二現在完成式的動詞,表示這動作已完成,現在仍是這樣:好像再說當我講方言卻沒有愛,不是张鳴的鑼響的鈸一般,而是把我永遠變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了。如果沒有愛的話,這個原是美好的恩賜,不單是不能造就人,反而會使人絆倒,且於自己無益。


B  彼此相愛比知識更重要



先知講道之能的重要性,就在第14章一開始就說的,所以可能在各種恩賜中,最重要的恩賜,就是先知講道的恩賜了。

保羅說我若能如先知明白神的旨意,及各樣的(救恩的)知識,各樣的(末世的)奧秘,又能解釋各樣難懂的問題,比如為什麼好人受苦,為什麼罪惡存在,為什麼人有自由等等,這樣的恩賜,是何等令人羨慕呢?是若沒有愛,也就算不了什麼,在北美的華人教會都很注重知識的栽培,然而若沒有愛,知識只是不過叫人至高而已,並不能造就人。


C  彼此相愛比信心更重要



我若有全備的信心,叫我能夠移山,全備的信心讓我們明白神要做什麼,甚至人眼中看來是不可能的事,好像叫我能夠移山,這是何等令人羨慕的恩賜,但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所有的豐功偉業,都會過去,愛心卻長存,若我沒有愛,我什麼也沒有(I am nothing.)

D  彼此相愛比服事更重要


希臘人非常重視慈善事工之類的美德,卻輕視愛,若說愛比慈善工作更重要,對他們來說,是絕對不可思議的,這裏所用賙濟這個字的意思是指具體實在的幫助,原來就是給人東西吃的意思。賙濟窮人怎麼可能沒有愛心呢?當一個人幫助令一個人的時候,可以有許多不同的動機,有人說為了名,有人捐獻是為了權,有人行善是為了得好報,卻不一定是出於愛人愛神的心,其實這段聖經的原文中並沒有窮人這個字,所以敘述的重點是在於施捨的人。

不但如此我們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不顧性命,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這短短的三節聖經,非常戲劇性地說出愛的超越性,不單是在愛本身的可貴,同時也在於愛能決定一切事情真實的價值是什麼。最大的恩賜,萬人的方言、先知的講道、移山的信心、全備的知識,或是捨己的賙濟窮人,若沒有愛就算不得什麼,可見我真正的價值是在愛裏面,這樣看來,就算在小的事,掃地洗衣,燒飯炒菜,甚至只是一杯涼水給一個小子,也不能不得賞賜,凡事在愛中做的,都有永恆的價值。

什麼是這個愛呢?讓我們一同來看愛的表現。


二、愛的行動表現,4-7


四至七節描寫愛的表現是什麼,從恆久忍耐,到凡事忍耐,共有14個特質,包括十五個動詞,愛的活出來,行出來的表現,是顯明出來的愛心,這四節經文用行動來描述了愛是什麼,是對愛的形容,卻不是對愛的理論與定義。


愛的兩個「是」:

愛是恆久忍耐,愛是恩慈;兩個動詞,總括了愛的表現。

愛的八個「不是」,這是愛的界線,在這八個範圍之內,才可能有愛:

  1. 愛是不嫉妒;
  2. 愛是不自誇,
  3. 不張狂, 
  4. 不做害羞的事,
  5. 不求自己的益處,
  6. 不輕易發怒,
  7. 不計算人的惡, 
  8.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愛的四個「凡事」,這是愛的內涵表現,四個「凡事」,以ABBA的結構出現,A-A' 「包容」與「忍耐」是相同或相類的內涵,B-B' 「相信」與「盼望」是一對相同的內涵:

A 凡事包容
B 凡事相信
B' 凡事盼望
A' 凡事忍耐。


愛是恆久忍耐


愛是恆久忍耐, 一個是本質,一個是表象。神給哥林多教會許多的恩賜,主要不是為了這些得着恩賜的人的好處,而是為了成就他對教會所托付的使明,教會對世界最基本的見證就是信徒們能在主裡彼此切實相愛。

第四節說愛是恆久忍耐,第七節末了又說愛是凡事忍耐,愛由忍耐開始, 以忍耐為結束,第四節說的忍耐,是指對人的一種忍耐,第七節愛是凡事忍耐,那裏用的忍耐卻是另一個希臘字,是指對環境的一種忍耐,可見愛好像是從忍耐入門,有藉由忍耐成全,所以一個人若不知道忍耐是什麼,他對愛也不能有任何深刻的了解。

愛是恆久忍耐可以直譯為愛是長久忍受從別人而來的痛苦(suffer long)。這愛顯明不是一種享受,一點浪漫的氣質都沒有,中國人也說忍字心頭一把刀,愛是眾人開始的。

現代中文聖經譯本亦為愛是堅忍的,堅忍這個字是要人咬住牙根堅持的,所以愛是住在人的意志裏面,而非在人的感情裏面,這是愛(agape)最重要的特質之一,我們一般想講的愛,卻是住在感情裏的愛,所以我們感覺不到了,我也就不存在了。

我甘願對人的忍耐,是我們愛他的基本表現,

摩西的例子

聖經中的忍耐是積極而非消極的忍耐,為了對方的好處而去忍耐對方,是積極的。

忍耐這個字第一次在聖經中出現,是在馬太福音第18章,和合本把這個字譯為「寬容」,有人欠了主人一千萬兩的銀子,主人赦免了他,「寬容」(忍耐)了他,這是愛的忍耐。

忍耐的相反是憤怒,比喻中主人的忍耐與惡僕的憤怒成強烈的對比,他揪著對方,掐著他的喉嚨,把對方下監。

忍耐是神的屬性,特別在舊約中看見神對以色列人的忍耐。

彼得後書三章九節說,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有人以為神似乎不懲罰人的罪惡,作為神不存在的證明,甚至向神挑戰,神的忍耐不是說他沒有能力,只是證明他是愛,他是何等忍耐寬容頂撞他的人,神的信實不因人的虧欠而有所改變,更顯明神的愛,是恆久忍耐的愛,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打人,降雨及二人,也給不義的人。

我怕人煩,沒耐性去聽,容易去判斷!


愛是恩慈


現代中文譯本翻譯為「仁愛」(kind),慈愛的意思,在另外一處的翻譯是 sweet to all,大家都覺得很甜,很受用的意思。

有一次,文士和法利賽人帶着一個犯淫姦時被捉的婦人到耶穌面前,問耶穌當怎樣辦他?耶穌的回答卻是,人人都需要神的憐憫,神以恩賜對待眾人,神不樂意看見任何人滅亡,神的愛是有恩慈的愛。

德蘭修女,一生蒙召在印度服侍窮人中最窮的人及生痲瘋病的人,德蘭修女去擁抱他們,說這些人太久沒有被人抱過了,這就是一種充滿恩賜的愛,痲瘋病人是很可怕的,肢體都不會是完整,甚至會爛掉,看來很髒,很可怕的樣子,若不是出於愛,誰願意去擁抱他們呢?




愛的界線,八個「不是」

愛是不嫉妒



愛不是嫉妒的,保羅提醒哥林多人說,別人有的恩賜,不要因為自己沒有,就輕看或批評別人的恩賜沒有用或是假的,嫉妒就是說,你有的我沒有,我寧願你也沒有,嫉妒有很大的破壞性:只拆毁而不建造。在人所犯各樣的罪裏,嫉妒是個十分殘酷的罪,因為通常一個人犯罪的時候,起碼還會得到一些最罪中之樂,生氣的時候,情緒發洩,到也滿足人的,這就是最罪中之樂,然而嫉妒是例外,當你嫉妒的時候,不會帶給你任何的喜樂,嫉妒不單是想要得着別人所有的,而且希望自己所沒有的別人也沒有。

但丁的神曲中,地獄最下層,就是離開天堂最遠的地方,那裏的人所犯的罪,就是嫉妒的罪。

人類第一宗謀殺案,該隠殺亞伯,就是因為嫉妒,嫉妒不同於羨慕,羨慕是你有我沒有,我巴不得也有,嫉妒是你有我沒有,我巴不得你也沒有,這是一個失去理性的罪。


曹植自幼聰慧, 十歲能文,才氣橫溢,成為當時最有名的文學家,「天下文章一石,曹子建獨佔七斗。」他的哥哥曹丕,也是有名的文人,但他嫉妒弟弟曹植的盛名,就想要殺他,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做出一首詩來,不然就要殺頭,於是曹植就寫出這極富盛名的七步詩來:「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豆在釜中泣,被豆箕燒爛了,但豆箕自己也燒成灰,兩敗俱傷,所以愛絕對是不嫉妒的。

約瑟因自己的才能被他哥哥嫉妒,大衛因自己的戰功被掃羅王嫉妒,摩西因蒙神的眷愛被他的兄弟嫉妒,耶穌因行神蹟被大祭司嫉妒等等,不勝枚舉。

在八個愛所不是的清單中,首先提出來的就是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



英文版本將這字翻為 boastful,就是說自己什麼都比別人好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驕傲。

在歐洲中古時代講的七個至死的罪中,驕傲是其中的一個,有人說,在人所犯的各種罪中,驕傲是最得罪神的過犯,驕傲把人於神的恩典隔絕,起初天使的墮落,原因是因為驕傲,許多的罪都與驕傲有關,驕傲的罪也很難逃避,甚至在我們認為自己謙卑的時候,也就落入一種我比誰都謙卑的驕傲。

什麼事驕傲?我的兒子進哈佛,我的太太是校花,我家的貓是純種的波斯貓,這都可以是某種驕傲,我們認為驕傲是因為我們有可以驕傲的地方,所以就不認為驕傲是那麼壞,我有值得驕傲的才驕傲,這豈不比一個無可驕傲的人好得多嗎?所以當人驕傲的時候,心裏還是很高興,豈不知他已經被驕傲抓着,還得意洋洋地認為只有我這麼好的人才有資格犯這種罪。

當我們覺得自己什麼都行的時候,還需要神做什麼?驕傲是看自己過於別人,是一種唯我獨尊的心態,也不能接受任何比自己更好的存在,所以可以說是非常自我為中心的心態。愛卻是以別人為中心,希望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好,所以愛更驕傲是不掛鉤的。

魯益師的《地獄來鴻》,描述一個大魔鬼教導小魔鬼怎樣去誘惑人,陷人於不義,若人顯出勇敢捨己的美德,不要緊,只要想辦法讓這個人為這些德行覺得驕傲,看不起別人的膽小,那你就成功了,你可以把所有的德行都給他,只要你把驕傲一起給了他,他遲早還是會到我們地獄來的。驕傲是能使人與神的恩典隔絕的罪。

驕傲的人自以為比別人聰明,所以常常會譏笑別人。保羅說有什麼你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所以人自誇是得罪做我們的神,愛是不自誇。


愛是不張狂

即不自己吹牛的意思。arrogant,就是目中無人,在新約一共出現七次,其中有六次用來描寫哥林多的教會,這個意思是除了自高自大的意思之外,更有一種得意忘形狂妄心態的色彩,我們活在一個講究權能的世代中,張狂是常見的事。

愛是有對象的,張狂卻是目中無人,所以當然也不會是愛的特徵。耶穌是神的愛最具體的彰顯,他告訴門徒愛是神律法的總綱,又叫門徒效法他,說: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柔和謙卑是愛的產物,學習愛,做得學習謙卑。


愛是不做害羞的事


害羞的事的翻譯是 rude,就是粗魯,沒有禮貌的意思,是不可愛、不合宜的意思,就是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情,那些做了後要說不好意思的那一類的事。所以我們在所愛的人,就如我們的妻子丈夫兒女的面前,應當有禮,做合宜的事,常常顧念到對方的方便和需要。一個沒有心的禮貌是禮節,一個用了心的禮貌就是體貼,是把對方的方便,看為比自己的方便更重要。無禮就是根本不在意對方在我們身邊,就如他們不存在一樣。

錯了你不道歉,這正是我害羞的事,愛就是你永遠不必說對不起的說法,是不對的。甘心情願地說對不起,是因為我已不是因為害怕,所以這句說話可以反過來說:愛就是你永遠不需要對方說對不起我不是以自己為中心,而是以對方為中心的愛不是讓我們去做不合宜的藉口,只是我們不必對所愛的人再三地道歉就是了。

教會是一個以愛為本的生命題,我們也應當避免做任何害羞的事,決不在背後講另外一位會員的壞話,聚會遲到,程序單亂丟,車子亂停,這些都是害羞的事,愛的要求是高的,不是低的。我們人生來是以自己為中心的,禮貌卻不是與生俱來,是需要教的。

例子:吃飯不等人


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Not self seeking,不為自己找好處的意思,耶穌教導門徒當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那個球就是在這裏所用色情的這個字,不求自己的益處現代中文翻譯為就是不知是。

益處這個字基本上的意思是權益(rights)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益:做丈夫的有丈夫的權益做妻子的有妻子的權益,做男人有男人的權益,女人有女人的權益,西方的社會很看重個人的權益,愛卻是放棄自己的權益。

權益本來就是一個人該得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美國人最講究的是自我主義,我行我素邁威,任何事我都照我自己的辦法去做,照我的風格來做,照我的步調,照我的喜好,誰都管不着,多麼寫意,何等氣概,但是愛所講的卻是放棄自己,甘願捨棄自己的權益,這不只是價值觀的不同,更是愛的觀點的不同, RSV 譯為:愛是不堅持自己的意見。就是讓(yield)的意思,尤其在教會中,大家在一起配搭,若是會彼此相讓,這是多美的事。

孔融讓梨,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

Multi-congregation 的教會,為了教會的好處,能讓人!

人都看重自己的權益,這不是件不對的事,記事權益,就表示是對的事,本事你該得的,願意為了愛別人的緣故,使你甘願放棄自己的權益,這就是愛的具體表現了,愛是付代價的,付的代價多,愛得也多,付的代價少,愛得也少。


愛是不輕易而發怒


意意是一觸即發,一碰就跳起來,發怒這個字的原文,在使徒行傳17章裏,看到保羅在雅典看到滿城都是偶像的時候,就心裏着急,用的就是這個字,所以都包含了急的意思在內,不輕易發怒也就是神的性格之一,耶和華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民 14)︳摩西向神求饒恕以色列人。他的慈愛,和他不輕易發怒是互相關聯的,當這我也在我們心裏的時候,我們就慢慢學會不輕易發怒了。

我們都會發怒,甚至喜歡發怒。我們發怒嘗試因為我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你這個人真是豈有此理!嘗試導致我們大大發怒的原因,我們認為自己所以生氣,錯失仍在他人,甚至覺得生氣也是我個人的事:生氣之前,理直氣壯,生氣之時,雷霆大作,生氣之後,全身舒泰,至於別人的感受如何,就管不了這麼多了,由此我們也看出,輕易發怒,一定是與愛的原則有衝突的。


愛是不計算人的惡


對別人不全壞的念頭, Thinks no evil,不記恨於人,keep no records,計算是會計的詞語,就是把一件事仔細地寄到一個本子裏,以免忘記,意思是不把人家做錯的是記錄清楚,就是不計算人,不記着別人的過犯。

中國人的觀念卻不是這樣的,有句話說:君子報仇10年不晚,有勾踐與夫差的故事為證。勾踐臥薪嘗膽10年發憤圖強,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結果20年之後,打敗五國殺死夫差。恨少非君子,無毒不丈夫,然而不計算人的惡這個愛的原則,卻是這世上所少有的,能夠原諒人是愛的一個真諦,有人說得罪我們的敵人若不悔改道歉,我們就不用饒恕他們,可是聖經中卻沒有加這個條件,我想即使我們的敵人不道歉,我們都當饒恕,只是他若道歉我們就能和好如初,若不道歉,他對我們的敵意可能還在,難以和解,愛的精義中願意原諒是愛的美德。



愛是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愛是關乎到人與人的關係, love does not delight in evil but rejoice with the truth. 英文用了兩個不同的字,原文是同一個字根,不喜歡不義是不以邪惡為樂,只喜歡真理就是和真理一同喜樂,Carson 的解釋,發覺別人有缺乏過失的時候,你不會為此覺得高興,看見別人善行可嘉,你就滿心地為他高興。

其實在愛中,這是在自然不過的事了。當一個孩子說:爸爸我考了一百分!你豈不和他一同高興?當孩子說爸爸我不好不合格了!你不是與他一同難過嗎?愛是不要聽見別人的醜聞,或是看見別人的瘡疤,而是也覺得高興的,人常有一個不好的習性,就是喜歡論斷別人不好的話,所以才有好事不出門,萬事傳千里的俗語。我告訴你一個消息,你不要看某某人在教會裏做長老,你可知道他在家裏做了什麼事啊!一個是津津樂道,另一個是聽得心裏火熱,樂不可支,好像別人越不好,自己就越好一樣。

四個「凡事」,愛是積極的,八過不,乃是將愛的界限畫了出來,人若在這界線內,就享有在愛中完全的自由,第七節開始,才進入什麼事愛的結論,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要命的吩咐:凡事,all things。



這四個句子是用A B BA的結構,就是將一個思想,用不同的字來重複地敘述,這裏的四個句子,包括一月四句的重複,易於三句的重複,也就是說凡事包容,凡事忍耐是一回事,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只有兩個主要的思想。


愛是凡事包容



凡事包容,這裏凡事這個詞可以譯為所有的事,只一切的事物,也有總是,只所有的時間,的而是沒有子俊的包容。

包容和忍耐醫師很相近,凡事忍耐,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羅馬書12章,他不是一種逆來順受、咬緊牙關的忍耐,而是在信心中有盼望,能勝過困難環境的人來,

保羅的見證,他的一生中不能看到一個署在極大艱難中的人,因為有神的愛激勵他,是他心中充滿了愛,雖然他被逼迫、被誤會,被捨棄,可是仍有盼望,依然相信,讓神的愛在他誠實善良的心中,忍耐着結實。

200年前宣教士馬禮遜來話宣教,一直工作了九年以後,才結出福音的果子,開始有中國人願意信主受洗。

凡事也可翻作總是,  愛是有功效的,有價值的,因為神就是愛,除了愛,還有什麼是值得我們盡一生之力去追尋的呢?


愛是凡事相信


信心和愛心之間的關係密切,信是一種看見,是一種接納,也是一種交托

凡事盼望


希望是生命中一種極大的力量,愛是凡事相信休斯凡事盼望,意思不是說當人難以計繼續相信下去的時候,仍然可以有盼望,因為這裏的盼望,是各有把握的盼望,不是夢想。

眾人就因此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凡事忍耐


愛承受的力量是無限的,耐心永不失敗,永不放棄,忍受從一切環境而來的痛苦和逼迫


按照哥林多前書13章的背景,因哥林多教會的紛爭與自高,使徒保羅藉此提醒他們彼此相愛,不可為自己所得的恩賜自誇,常以恩慈待人,也不可嫉妒別人的恩賜,反而與他一同歡喜,不可凡事都要照自己的意思去做,若是別人有什麼過失,我們不可計算,也不輕易動怒,更不可以此高興,反而當以愛遮蓋,使他得以重建,凡事相信神有足夠的恩典。在我們對人的失望中,仍然能靠主有盼望,無論是什麼困難的環境,或是難相處的人,我們都能有一個積極忍耐的心,等候神施恩的時候來到,好讓聖靈在我們這蒙恩的生命中,結出仁愛的果子來榮耀神。

愛並不是為了是工作有效而已,而是為了我們的好處: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裏面得以完全了。因此是暫時的,我們因着恩賜操練愛,愛卻是永遠長存的,同時也因着愛,我們就得着了生命的憑據。


結論

我們怎樣才能得着這個愛呢?



我們應該切慕愛,不要心裏想:神若把這個愛賜給我那是最好,不然就算了。我們願意要得着是我們能得着的第一步,這並不是因為神學院捉弄我們,神乃是先愛了我們,已經為我們死了,我們要與我們有說同一件事的兩面,不是我要他才給,他已經給了,問題是我們要不要得着這種愛。

對基督徒而言,愛不只是一種人的道德德行表現,而是神恩典的彰顯,但是基督徒的記號,是一個新生命的表徵。司徒約翰文說,我們如何知道我們已經出死入生了呢?約翰一書三章14節說:我們因為愛弟兄就曉得是已經出死入生了。

當我們傳福音的時候,一方面需要宣講福音的真理,同時也要彰顯基督的愛。慕道友已明白福音是可靠的,他們也要經歷福音是真實的。在40年來我聽了將近2000個受洗見證,我發現大部份人信主的原因,是從他們中從基督徒的關懷中,經歷到神對他們的愛,而不是出於信仰辯論的結果,基督的愛是我們最有效的護教策略。

情人節做個有愛的人。




Monday, February 8, 2021

綿羊與山羊,《耶穌的比喻系列五》太 25:31-46

綿羊與山羊

馬太福音廿五章三十一至四十六節
《耶穌的比喻系列五》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1.02.07
國語堂






引言

最近我常聽見很多基督徒說,主耶穌再來的日子近了!可能是因為最近有很多我們不理解的現象,不法的事愈來愈多,社會愈來愈亂,天災人禍,疫情肆虐,不知道明天會如何,我的妻子最近問我:敵基督是否出現了?末日是否已經來臨?世界實在太亂了。

很多基督徒都知道主耶穌再來的應許,我們對耶穌的話有什麼的反應?今天我們對耶穌再來的態度絕對決定我們今天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同時也顯明了我們終極的結局,換句話說耶穌再來絕對與我們今天的生活有關。

可是我們一般人對耶穌再來並不關心,很多時候只把它當作一個神學課題去討論,平常的時候,我們想都不想耶穌再來的事。

或者當我們面對死亡,親友過世,我們才去想一下,或者當世界大亂,天災人禍發生,我們感覺無法再活下去的時候,我們就希望主快點來。就好像當年的帖撒羅尼迦教會一樣,遭受「大患難」(帖前 1:6),保羅要撤走被迫離開,帖撒羅尼迦教會在苦難中認為耶穌立刻就回來,他們沒有一個人需要經歷死亡,因為馬上主就回來,甚至有人換好了白袍,辭掉工作,什麼都不做,等待主耶穌馬上回來,就好像我們坐在車上等配偶出來上車去教會,我們什麼也不去做,也不去幫忙,只是在乾等,不耐煩的時候,還按喇叭,快點上車吧!

若是在好日子,安穏繁榮的時候,我們就不去想,甚至不希望耶穌回來,現在生活太美好了,主再來,開玩笑,兩千多年還沒有回來,我們現在過得好好的,甚至有人說,The Best Life Now,最好的生命就在今天,好像哥林多的教會一樣,有人不相信有復活這一回事,沒有來世(the age to come),只有今生(the present age),如果只有今生,很自然的,我們不如吃喝快樂吧!把今生活得美好、The Best Life Now,哥林多的教會認為「我們已經飽足了!已經豐富了!自己作王了!」(林前 4:8),你可以想像他們的願景:「你是神的兒子,你應該活得好,活得像神的兒子,活得豐富,活得像個王子,活得好,活得快樂,活得富裕。」但如果現今的生命已經是最好的生命,將要來永恒的生命呢?如果現今的生活是那麽令人稱心滿意,為什麽要等耶穌再來?

我發現我們很容易對耶穌回來好像等待孩子長大一樣,當他很難帶的時候,嬰孩的時候,整天忙,換尿布,喂奶,哄他睡覺,自己什麼也不能做的時候,我們盼望孩子快點長大,或孩子青少的時候反叛,整天跟你閙,你必定問還有多長?他才長大,在困難的時候,我們盼望主快來;當孩子長大的時候,上了大學,結婚了,離家了,卻捨不得他小的時候,後悔那日子來得太快,若主真的來了,我們真捨不得今生的生活,所以我們很矛盾,是不是?

今天我們怎樣看待耶穌要回來,直接影響我們今天的生活態度、道德操守、時間金錢的管理、與生活方式,也絕對決定我們最終極的結局。今天對主的再來,應該有什麼的態度?我們應如何準備主的再來?

這是當年門徒問耶穌同樣的問題,馬太福音 24-25 章 是馬太福音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講論」,是耶穌上十字架以前七十二個小時對門徒有關於祂再來(Parousia)的教導(24-25),因為地點是在耶路撒冷東面可以看到耶路撒冷全城的橄欖山上,所以稱為「橄欖山講論」(Olivet Discourse),今天我們主要是講最後的一個比喻,「綿羊與山羊」(25:31-46),是「橄欖山講論」結束的比喻,馬太更以這比喻為全書,耶穌的信息(the message of Jesus)的總結、結尾,是馬太福音非常重要的一段經文。

當時,主耶穌馬上就要離開他們上十字架了,祂說,祂會再來,「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25:31-32)

耶穌再來的時候,他是以王者的身分降臨,他要做一件事情,要把萬民分別出來,要把義人與惡人分開,屬神的人與不屬神的人分開,這是最後的審判,是馬太福音中的一個很重要的主題:

馬太福音開始:施洗約翰的宣告,「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現今要悔改,「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耶穌將要來,「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3:7-12);最後馬太以綿羊與山羊的比喻,結束耶穌在地上的教導,25:31-46,最後一句:「惡人要往永刑裡去;那些義人要往永生裡去。」為高潮!耶穌的講論是關於人最終極的歸屬,今天我們如何去對待耶穌的再來,影響我們今天的生活態度,更決定你將來永恒的歸屬!

你與我的審判將會是由你和我今天如何等待主去決定的。我們該如何去對待耶穌再來?我想分享兩點:
 
一、末日的測試,比喻的中心思想
二、如何活出愛心的服侍預備主來
 

一、末日的測試

比喻的分段是公整兩段平行的判決,分別兩種人:

主再來的時候,「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萬民」(all the nations)都要聚集在主的面前,耶穌要「分別」(separate)萬民,所有的人,如同牧羊人把綿羊與山羊分別出來一樣,綿羊在右邊,山羊在左邊,綿羊與山羊代表什麼並不重要,沒有影響响比喻的解釋。

重點是在用什麼標準去「分」,分的方法,六個行為,重複了四次,作者強調的分的標準:照顧困難中需要的人,包括他們生活起居與危難中的看顧:

34於是王要向那右邊的說:「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

我餓了,你們給我吃
渴了,你們給我喝
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
我赤身露(路)體,你們給我穿
我病了,你們看顧我
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

37-39 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給你吃,給你喝?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給你穿?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裡,來看你呢?』

40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one of these brothers of mine the least)和合本翻得很準,「我的弟兄」主耶穌的兄弟,眾數,「弟兄」一字在馬太福音出理38次,20次是用在血源關後的兄弟,其他有八次是指我們的鄰舍(neighbors,5:22),耶穌稱他的門徒為「小子」(little ones, mikroi)(4x),不是用「最小」的弟兄,「最小的」是眾數,形容詞,指不重要的一群,不顯眼的,無關重要的人(of little importance, very small, insignificant),一般的解釋(百分之六十)都同意是指貧苦人,受壓制的人,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弱勢群體,孤兒、寡婦、飄流(民工)、窮人,末日的測試,分綿羊與山羊的方法,是今世我們如何對待社會中有需要的人,不重要的人,不顯眼、被忽略有需要的人,尊重他們最基本的權利,給他們吃、給他們喝、給他們穿、給他們住、讓他們享受法律公平的待遇,這是聖經中的「公義」(mispat)justice,也是馬太福音中強調跟隨基督,作主門徒應有的憐憫與愛心的特質(mercy and love)

耶穌與受苦(貧苦、受壓制、不自由)的人認同,祂出生貧寒、三年多居無定所、最後死在十字架上,祂生活在窮苦的人當中,憐憫他們的困苦,用愛心的行動照顧他們,這是當時的權貴敵擋耶穌的人最受不了的事,有誰不是往社會上層爬?要成為有權有勢有地位有錢的人?這些人才是主導改變世界的人!而耶穌卻是往下走的人,與罪人同住、和稅吏吃飯、照顧生麻風病的人,稱他們為「我的弟兄」,他們都是神所創造,耶穌來要尋找失喪的人,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the least brothers of mine),就是做在耶穌的身上。

這是耶穌回來,萬民都要經過的測試,我們可以說是「愛心的測試」(The love test),測試你是否基督的門徒:是否現今(今世)過不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是活出門徒充滿憐憫與愛心的生命?

現在我們的生活方式,決定我們將來耶穌再來的時候,我們永恒的結局!

經過測試合格的綿羊:「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34;
不合格的山羊:「這被咒詛的人,離開我!進入那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預備的永火裡去!」41;用的詞句,直接了當,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與魔鬼的結局一樣,到地獄的永火裡,46節,這些人要往永刑裡去!義人要往永生裡去!為比喻的最後一句的結論!你今世是否活出憐憫與愛心的生活,不自以為中心,行公義、好憐憫,決定你來世永恒的歸宿!(eternal destiny)

這段經文我們馬上就產生兩個嚴重的問題:

第一、義人要往永生裡去是因為他們的好行為(Work-righteousness)?
第二、今天可能有很多非基督,不信神的人,他們也關心社會貧苦的人,社會關懷並不是基督徒的專利,甚至有不少的非基督做得比基督徒還好,還熱心,末日的審判,若以行公義、好憐憫為進入天堂的測試,他們就可以入天堂,不用相信耶穌了,是不是?其實兩個問題是同一個問題的正反兩面,人得救是否靠愛心幫助窮人、靠行公義、靠好憐憫、進入天堂?

請注意:耶穌說的是現在和將來天國的關係,人進入現在天國是有責任的,換句話說救恩帶來的是更多天國的責任,在今世(the present age)活出天國的生活,成為一個天國的推動者,而在來世(the age to come)將來的天國來臨的時候,所有人都要根據他所作的工得到獎勵或判斷,所以馬太福音 24-25章耶穌再來的講論中,是以審判為主題,四個比喻都強調了行動責任這一主題,今天我們如何生活,決定你將來永恒的歸屬!

耶穌說: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裡面的生命決定外在的行為,這個比喻要對付的問題是假冒為善,只有敬虔的外表,卻沒有實際的生命,沒有敬虔的行動。

比喻不是神學,並沒有說出所有關於救恩論、成聖論的內容,比喻清楚指出只是一點,一個人要成為基督的追隨者,是不能沒有同情心和憐憫,憐憫與愛心(mercy and love)是門徒的特徵,有憐憫與愛心的,才可能是基督的門徒,A 必定有 B,沒有 B 就不可能是 A,沒有愛心與憐憫,不可能是基督的門徒,不可能是天國裡的人。

反過來說卻是不通的,不是所有行公義好憐憫的人,都是基督的門徒,有 B 就定是 A,邏輯上是不相等的,換句話說,凡是基督的門徒,都必有憐憫與愛人,好樹結好的果子,沒有憐憫,不行公義,都不可能是基督的門徒,沒有好的果子,就不是好樹!但是單單行公義的人,卻不一定是基督的門徒,是不是這樣?

憐憫的行為並不是達到得救目的的手段,而是對神的愛的了解與表達,沒有比愛的命令更高的基督教倫理,愛成全了律法,基督徒因信稱義的信心是用愛心去顯明的信心。

請注意,綿羊與山羊,兩組人對耶穌的判詞都同樣很驚訝,是出乎他們意料之外,做在這不知名「弟兄中最小的一個」,耶穌居然說就是做在他的身上!表示他們這不是故意有目的去做、或不去做,不是為了要得救,不是因為知道是耶穌,憐憫的行動這裡強調的是一種生命的本質,自然的生活方式,沒有憐憫與愛心的生命就是與神無關!

幾乎所有的宗教與文化,猶太教,希羅的哲學,埃及上古的文明,佛教,回教,道教都有憐憫和同情心的倫理道德,行善、幫助人、做好事,在這一點上基督教並沒有帶來其他人不知道的新倫理,它帶來了一種新的動機,是從裡到外的更新,從神而來新生命的力量去行善,不是出於一種自私的動機,去得永生。

今天我們要好好的反醒一下,基督徒生命最有力的見證是憐憫和同情的生活,我們不能將與神的關係和與人的關係分開,不可能把敬虔的生活與愛心憐憫的生活分開,在愛人幫助人的需要下,我們活出了我們自己與神的關係,行公義好憐憫並不是政治的議題,也不是我們自由的選擇,是我們對神的關係必有的表現,是我們對神的回應與責任,這是末日的測試,真假信徒的判決,今天你如何活表明了你終極的歸宿,末日的審判不單是評估我們所做過的事,而且還評估我們沒有做過的事情(sin of omission),這可能使我們感到不舒服,但這個比喻沒有要安慰我們,若沒有審判,我們也不需要福音,是不是?



二、如何活出愛心的服侍預備主來

如何活出充滿憐憫與愛心的生命

第一、活出一個給的人生,按神給我的恩賜去服侍別人

一千萬的人生(五他連得的銀子)
四百萬的人生(二他連得的銀子)
二百萬的人生(一他連得的銀子)
投資在人的身上: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基督徒相比,我們是很富有的人,你如何使用你的金錢?使用你的時間?你的才幹?只為自己去活?您是否為神的國而活?神要求我們對使用自己的資源負責,我們要作神忠心的僕人去預備主的降臨。

第二、當我們談到行公義好憐憫的時候,我們常討論的是服侍對象,誰是我的鄰舍?誰是關心的對象?

舊約的貧窮人分為兩大類:
1)因為不作工與懶惰而貧苦起來,是有這樣的人的。
2)因為很多其他不是自己本身的原因而貧困,在舊約中四大弱勢群體包括孤兒、寡婦、飄流的人與窮人,他們是世上最卑微的、最被鄙視、最苦惱、最受苦的人,最多實際生活上有需要的人。

新約的貧窮人再包括靈裡的貧窮的人。耶穌來的使命是要「傳福音給貧窮的人;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 4:18-19)包括了生活上困苦的人、靈裡貧窮的人,是我的鄰舍?誰是我關心的對象?耶穌回答的時候,卻把問題反過來,你是誰人的鄰舍?當神把有需要的人,困苦的人,帶到你的身邊,你的反應如何?你是否這個受傷、受壓制、困苦的人的鄰舍?重點不是誰應該值得去幫忙,重點是你是否一個慷慨、仁慈、不自私的人?

基督徒的生命不是自我增值、追求安穏、努力去犯少一點罪的生活,這樣的生命是不值得的生命,不是耶穌應許跟隨祂豐盛的生命。

豐盛的生命是突破自我,使人跟隨主,使命的人生。

摩西、保羅、尼希米的例子。

我們若過著沒有使命、沒有服待人的生命,這種人生不值得活,也是要在末日受審判的生命。

第三、實際的一些建議,綿羊的服侍,生命的內涵,生活的表現。從平常生活中做起:吃、喝、住所、探訪、關心,不單只是你家裡的人,是神帶到你身邊有需要的人,疫情當中,我想起獨居家中的人,前線醫護的人員,受感染生病的人,沒有了收入的人,工作受到影響的人,孩子出了問題的人,我如何去關心他們,探訪他們,帶點吃的給他們?

從最不起眼中做起,我們常有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的心態,結果是什麼都不去做!一個短信的問候,一個電話的關懷,都是生命中愛心的表現。

在不知不覺中做起,從不求回報中做起,當你心有所為感動要做美善的事時,立刻有所行動。

愛心的測試(The love test)

今天我們相信真理,不是謊言虛偽的事,那些相信真理、闡明真理的人必須在愛心下生活,綿羊與山羊的比喻提供了虛偽真假的測試,試驗假冒為善,真假的基督徒,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活出憐憫與愛心的生活,在終極的考驗之中,成為「往永生」的義人。
 
結論
 
啟22:12「看哪,我必快來!賞罰在我,要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13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14那些洗淨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裡,也能從門進城。15城外有那些犬(Quǎn)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並一切喜好說謊言、編造虛謊的。20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21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對主再來存什麼的態度與看法?主再來的應許對你有什麼的意義?
2. 耶穌分綿羊與山羊的方法:按對有需要的人之愛心行動去分,是否是按行為得救?與保羅的因信稱義的教導是否有衝突?行為與得救的恩典有什麼關係?你能說清楚嗎?
3. 今天我們如何活出愛心的服侍預備主來?請舉一些實的行動建議,對象是誰?他們有什麼的需要?我們應如何去照顧他們?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Monday, February 1, 2021

不饒恕的僕人--是你嗎?《耶穌的比喻系列四》太 18:23-35

不饒恕的僕人
--是你嗎?

馬太福音十八章廿三至三十五節
《耶穌的比喻系列四》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1.01.31
國語堂
英語堂





引言

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撕裂的社會,衝突的文化,受破損的人際關係,愛人變怨偶,親人變陌路人,教會屬靈的群體也不例外,每個教會都有衝突,衝突帶來傷害、分裂、分爭,耶穌甚至說:「絆倒人的事免不了(太18:7)!」



教堂衝突不可避免,教會在使徒行傳中成立不久,就出現了衝突,講希臘語的猶太人抱怨說希伯來語的猶太人,在日常的食物中忽略了他們的寡婦(使 6:1)!衝突!人受傷了,抱怨!

今天有不少人因為教會的衝突而受傷,每間教會幾乎都有,他們甚至因些離開教會、離開信仰,可能你也是受害者之一,或者你正在衝突中,你該怎麼辦?



今天我們的經文是馬太福音18章最後的一段,而馬太福音18章是馬太福音中的第四段的對話講論,稱為「教會講論」,是耶穌對天國子民如何處理衝突的教導。

基督徒的群體應如何應對罪惡和衝突?生活在神的國中,我們遇見衝突,該如何辦?

一般人們很容易認為饒恕是個人的事﹐是我個人的決定,是感性的個人的行為,但是聖經將饒恕視為一種屬靈群體的紀律﹐,是肢體生活的一部分,而解決衝突的能力是健康教會的特徵,是彰顯神的大能的見証,神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3:10),教會能饒恕解決衝突就見証神是真的。

18:23-35 不饒恕的僕人的比喻,是第十八章處理衝突的總結,強調衝突之中,饒恕的重要,可以說是教會處理衝突的鑰匙,這比喻的特點是簡單而清楚,直接,你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天父也不會饒恕你!這是馬太獨有的比喻,是馬太描寫天國的生活中的特質。

神饒恕你,你饒恕你的弟兄!神饒恕我,我需要饒恕我的弟兄!被神饒恕的人必須饒恕人,饒恕弟兄,自己才會經歷神的饒恕,不饒恕弟兄的話,天父也不饒恕你,這是非常嚴重的後果。



這個饒恕的比喻,是一個兩層的比喻,像浪子的比喻一樣,一個權威的主人,兩個對比的僕人,一共三個場景加上一個教訓的說明為總結,每一個場景可以為分為三個組件。



今天我想用三個實例個案,去實際地應用馬太十八章如何解決教會的衝突與饒恕。

一、「不同意教會傳道人的看法」

我不同意教會傳道人的觀點,不同意他的見解、不同意他的教導,不同意他的政治觀點。或者我不喜歡他的做事方法:不喜歡他的講道、不喜歡他的處事待人,不同意他的時間使用、沒效率、沒成績,不喜歡他的優先次序、不同意他用權授權的方法;我不喜歡他的態度,講話的語氣、缺乏溫暖、距人於千里、或者認為他太軟弱、太願意取悅人、太在意得人稱讚;我不喜歡他的風格:不喜歡他的衣著、或者我不喜歡他的家庭見証,夫妻關係,教養兒女的方法等等。又或者與傳道人直接有個人的衝突,傳道人不喜歡我!

根據中信的游宏湘牧師與邱清萍牧師多年的觀察北美的華人教會(參《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教會中的衝突第一個原因是與教會的傳道人有關,換句話說,教會的傳道人是首當其衝,常常是風暴的風眼,不論是在福遍教會,或者是我一生中參加過其他三個的教會,或者我拜訪過的教會,大部分主要的衝突,甚至撕裂教會都與教會的傳道人有關!

個中的原因很多,傳道人肩負帶領教會、教導聖經、牧養群羊的責任,權力與責任都很大,爭議的事很多,幾乎每天都有,傳道人也不是十全十美,我自己就是常常犯錯,說錯話,做錯決定,領導不力,(這是真心話,絕對不是陳腔濫調,隨便說說而已!)加上我們對傳道人的期望很高,神的僕人就應該是完美的,什麼都要懂,什麼都要作眾人的榜樣,稍有污點,我們都會失望,不能接受!是嗎?

當我們遇見與傳道人衝突最通常的反應,第一、就是離開教會,走!離開!去別的教會!(如果是真理教義有問題,這可能是正確的選擇),有些人甚至不再去教會!

第二個一般的反應是不承認有衝突,不面對衝突,把問題埋在心裡,認為這不是需要解決或者是不可能解決的衝突,「就是這樣!我有什麼辦法!」但是卻用腳去抗議,不出席,不參與、不跟他說話,不跟隨!

第三個一般的反應,把傳道人趕走,他走了,衝突就解決了,這樣的事從未在福遍發生過,但是在很多教會都有這樣的事情,傳道人離職不是不成,有新的事奉,有新的負担,不是不可以離職,不是一生的長工,但在衝突中離開、或者被迫離開,都是教會一大的傷口,留下很不良的負面影響。

從「不饒恕的僕人」的比喻中,我們如何解決與傳道人的衝突?



馬太福音十八章告訴我們兩個原則,第一、15-19 節,在任何教會的衝突中,首先是要面對衝突,去找與你衝突的傳道人,告訴他,指出他的錯,如果他聽您的,您就得了您的兄弟,傳道人不是永遠對的,



若他不聽,找兩、三個人,帶同證據去對質,若果他聽你的,你就得了你的兄弟!傳道人再不聽,告訴教會,讓教會的長老去處理,正面處理衝突。

願意面對衝突是不容易的,甚至是反潮流,違反我們的習慣與文化!

不願意正面去處理與傳道人發生衝突的原因很多:
1. 慣性的處理衝突的模式:怕得罪人、怕被人批評、怕面對張力、怕麻煩 
2. 對聖經處理衝突的真理缺乏正確的認識
3. 以為說也無用,價值觀不同,各持己見,不如不說
4. 怕失敗,使情況弄得更差,怕得罪傳道人,自己的日子從此不好過
5. 人際關係很複雜,教會的圏子很小,避免衝突是上算
6. 沒有很多的時間精力去搞這樣的事情
7. 甚至有人認為與傳道人對質,就是得罪神,有些傳道人甚至會用神的僕人只向神負責來拒絕任何的批評或接受任何當面的對質。

但是這些不願意面對衝突的原因沒有一個足以解決問題,只會愈變愈大,像吹氣球一樣,爆炸的時候,傷害極大。

其實當我們願意去找教會的傳道人當面談你不同意的、不喜歡的、不滿的、受傷的,我相信傳道人是很願意聽的,最低限度,我們的傳道人是很願意聽的,傳道人不是完人,不是不會犯錯,在良好的溝通之下,是可以和解的,事實上,你會發現大部分的衝突都不是一面倒單一方的錯,事情談開了之後,很多時間,雙方都有需要負起責任的地方,承認錯誤,彼此饒恕,你說是不是?



所以耶穌在講完正面地面對衝突第一個原則之後,提出第二個解決衝突的原則,饒恕的重要,而且是無限的饒恕,七十個七次的饒恕(21-35),這是教會解決衝突的兩大原則,紀律與饒恕去處理罪惡與衝突,似乎是相反的原則,有張力,是不是?



教會不能沒有對質,沒有懲治,沒有紀律,容忍罪惡,同時我們必須無限地去愛與寬恕。罪惡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對付罪和紀律是必要的,但同時,神尋找迷路的羊,神憐憫罪人,我們也必需要饒恕得罪我們的人。

耶穌甚至警告我們在教會衝突當中,若不饒恕,天父也不饒恕我們,以這可怕的警告作為《教會衝突篇》的結束(23-35),可見兩個處理衝突的大原則:紀律與饒恕,重點更是在饒恕,強調的是饒恕,天父如何饒恕我們,我們也要這樣憐憫饒恕得罪我們的弟兄姊妹,包括我們的傳道人!

注意比喻裡首先說天父如何饒恕我們,第一幕:23-27



耶穌說:「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23),「好像」是用一個很特別的字(become like),包含了一個時間的標誌,是過去、點的時態,暗喻天國已然降臨,「現在」天國的情況就好像一個王要和他的僕人算賬,比喻比較的是我們今天神的國的情況,我們今天信主之後,在教會中生活應有的情形。

「王」,下文也稱為主人(master),明顯地代表了神,祂是天國的主人、天國的王。

有一個僕人欠下「一千萬銀子」,原文是指一萬他連得重的銀子,約等於今天兩百億美元(20 billion dollars)二之後有十個零,怎麼可能一個僕人(slave)欠那麼多錢?相比之下,當年大希律一年的收入只有 900 他連得。一萬他連得的銀子實在是很多錢,也許只是比喻誇張手法,但這並非完全不可能,記得以斯帖記的哈曼嗎?他付出了10,000他連得的錢,要殺害所有猶太人,比喻的重點是債務的龐大,這僕人也許是一位為王收稅的官員、州長,算賬的時候,欠下了龐大的金錢,王饒恕他,免了他的債,這實在不是一個小數目,簡直可能動搖了國家的根源!

所以這是令人驚訝的寬恕與憐憫,今天我們很能認同這個僕人的困境,也可以感受他被寬恕後的愉快,我們也一樣,我們的罪孽欠下無法償還的罪債,當我說了一句傷害我妻子的話,你說,我要洗多少盤子才能償還我的過錯?當我常常忙著工作事奉,沒有盡教導孩子父親的責任,現在孩子都大了,我如何才能補償我的虧欠?當我撒謊,後悔卻沒法收回來,我當傳道人卻得罪神,得罪人,我如何才能洗清我的罪污?如何還清我的罪債?

我就是這一位欠了兩百億的奴僕,在任何衝突中,有我的罪過,有我的虧欠,有我不法的行為,是我無法補償的,但感謝神,我欠的罪債,神免了,神寬恕了,神取消了我的虧欠,我得釋放了,自由了。

第一幕是神的饒恕,是福音的核心價值。



第二幕,28-30 是一個強烈的對比:他得到主人的寬容的待遇和他對同伴的待遇之對比。

作者故意強調兩個人求饒恕的用語都是一樣的,第一個欠兩百億的說:「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26,第二個欠「十兩銀子」、一百個 denarii、一百天的工資,相等於今天的八百塊,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29,兩個人要求的都一樣,寬容我吧!措詞(Cuò 錯)一樣,口吻一樣,需求饒恕一樣,結果待遇卻相反,兩者成為強烈的對比。

注意這一位欠主人二百億的僕人如何對待欠他八百塊的同伴:「揪(Jiū 究)著他,掐(qiā 义)住他的喉嚨,」「不肯寬容,去把對方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與主人「動了慈心,把他釋放,免了他所有的債」成了強烈的對比!

我們認為欠債還錢,是理所當然,他絕對有權,合理,合當時的法律,把對方下在監裡,他是罪有應得,我們說,這是公義(justice),每當打開新聞,看到官員們一再貪污舞弊、看到殘殺命案的受害者,家屬在痛苦哭泣、毒販猖(Chāng 昌)狂地販運毒品、殘害無辜的生命,我們感到憤怒,這些憤怒包含著正義的成分,是我們在是非道德判斷下,產生最直接的情緒,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血債當然血償,人人得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只談愛心、包容、寬恕,是對不起受害人。



第二幕是人之常情,我們常說,我原諒你,但你還是要下在監裡,你要還所欠的債,這是正義公理,我們認為饒恕只是處理我自己負面的情緒,是我個人的事,讓我好過一些,但注意比喻的重點,神的寬恕與我們的寬恕作對比,兩百億對800塊,我們欠神的罪債與別人得罪我們欠的債作比較,果效是明顯不過的了。

第三幕:31-34



三十三節是神對我們問的問題:「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問題的答案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答案是肯定的,沒存任何疑問的,耶穌用問題的方法去加強答案的絕對性,當神憐憫我們,我們絕對有必要憐憫我們的兄弟姐妹,憐憫我們的傳道人,饒恕別人是我們經歷神饒恕的必有表現,我們饒恕就像神饒恕我們一樣。



請注意「憐憫」(Mercy),33(2x),憐憫是您內心同情對方的需要,並且在行動中表現出仁慈與良善,不管對方是否配得。出現兩次,第一個憐憫是神對我們的憐憫,這個字在馬太福音中是形容神的情性之一,神喜愛憐憫(太 9:13),他充滿恩典和憐憫(約拿書4:2);第二個憐憫是我們對他人的憐憫。馬太把我們的憐憫列為八福之一:「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太 5:7),這正是比喻的重點:從上帝的憐憫到我們的憐憫,從神的屬性到屬神子民之表現,從耶穌的憐憫成為耶穌門徒的特徵。

要有憐憫心:如果教會傳道人錯了,要有同情心,饒恕他,有時候,問題不是對錯的問題,是觀點或溝通的問題,又或雙方都有錯,要同情對方,寛容對方,傳道人並不容易!我們不是完全的人,卻要做眾人的榜樣,犯錯免不了,虧欠少不了,神憐憫了我們,我們也要憐憫別人!包括你教會裡的傳道人,傳道人也要憐憫你的會友,饒恕你的會友。

或者你認為事情沒有那麽簡單,爭議的是黑暗與光明之爭,而且讓傳道人這樣繼續下去,他若不悔改世界會大亂,教會會受虧損,當然若真的是這樣,這是要教會的紀律,指出他的錯,但同時要憐憫與饒恕,正如神饒恕了你一樣,這是饒恕的重要!

二、青少年與成年人之間的衝突

衝突的由來:
一些青少年人在敬拜或聚會的時候,喧鬧並打擾敬拜,一些成年人試圖禁止他們,要他們保持安靜,但對某些青少年人不以為意的反應,蔑视態度,感到不被尊重,生氣!

另一方面,青少年人投訴,他們聚會的時候,有成年人在他們中間走過,講員在上面講,他們在前面公然的走過去,只是因為這是比較短的路,take a short cut,或在他們聚會尚未結束時,將他們趕出房間,使一些青少年人感到不滿,不被尊重,產生敵意。

這些都可能是爆炸性的衝突,尤其是在父母參與其中,更是複雜與緊張。

我們一般的反應:憤怒,成年人受傷,怪父母不教、怪同工不處理不當,怪教會讓青少年人與成年人安排一齊崇拜,衝突是必然發生的;青少年受傷,認為成年人假冒為善,指責他們,卻自己去做,他們的眼睛是很尖銳的,結果他們開始討厭教會,離開教會,成年人走,青少年走,不願意再進教會被別人指手劃腳,指指點點,說長道短。

大部分人都不會說什麼,埋在心裡,但是心裡仍然不高興,對另一代產生成見。

從比喻中,我們學習什麼?讓我們處理兩代之間的衝突?

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們堅持自己的權利和分裂的社會中,我的權益很重要(rights),這個比喻的教導是反潮流的,放下你合理的要求,放下你的權,原諒對方,正面的面對衝突,溝通,「我們在聚會中,你在我們中間走過,不是很好,這是不尊重我們年輕的人!」

在崇拜中講話,打擾敬拜,不是只是一次生溫柔地去勸告他們安靜,而是一次又一次不斷用溫柔的心去挽回他們,滿有恩慈的去教導他們,不是講了一次不聽,就生氣,以後就不管了,坐遠一點,輕看他們,批評父母。恩典是有行動的,憐憫是要付代價的:原諒對方、尊重對方、發自內心的寬恕,用仁慈的話、愛的語詞去指出對方需要改的地方,面對衝突,並採取措施防止衝突再次發生

這是天國生活的方式最有力的表証,基督徒的生活應該是一種持續的憐憫和寬恕,反映出上帝對他的子民的屬性和待遇。



教訓,35
對被饒恕卻不肯饒恕的人,比喻的教訓是嚴厲審判的警告!
「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這是審判的警告!

饒恕人神才饒恕!立刻會有人反應,說:這豈不是靠行為得救嗎?靠饒恕人的好行為去得神的饒恕?這是神列出有條件的饒恕。難道耶穌的血不能洗清我不饒恕人的罪嗎?

按行為審判與憑恩典的救贖,審判的上帝和饒恕的上帝,耶穌不是律法主義者,但他堅持認為,跟隨祂的人服從祂的吩咐,所有的服從都是基於神已經有的行動,神的饒恕我們,然後我們饒恕別人是我們順從的回應,在聖經中,新舊約都一樣,我們的道德都是回應性的道德,是對神恩典和呼召的回應。

效法神,在神的性情上有分,這是天國的倫理道德,是對神作為的回應,反映神的品格。經歷(indicative)在命令(imperative)之先。在一個邪惡的世界中,神的國卻充滿無限的恩典與要求,我們要按照神的作為和品格行事。

恩典是白白的,但也很昂貴,蒙恩典的人,神要求我們必須彼此給予恩典

三、個人的衝突與夫妻的衝突

衝突的由來:
我和一個兄弟發生衝突:他在很多人面前說了一些我認為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指控,我受傷又難過

我的回應:生氣,沮喪,受傷,就向他人投訴,表現不滿,尋求別人同情,站在我這一方邊,我不能忘記但是告訴自己,甚至告訴人,我已經原諒了他,但實際上我並沒有饒恕他

夫妻的衝突中,這也是我們最容易的反應,不再溫柔示愛,控制對方,要對方改變,言語或身體暴力,生氣、苦毒、沮喪,受傷,就向他人投訴,尋求別人同情,饒恕對方都是有條件的,要對方割地賠款。

從比喻中,我學習:
比喻的重點是從神饒恕我們為基礎去饒恕對方,換句話說,以耶穌為榜樣,尋求我們寬恕的能力,神如何饒恕了我,我也要饒恕別人!

我打電話給這位得罪我的弟兄,約好與他一對一交談,他反應是吃驚,我告訴他我的感受,指出他的錯,糾正他的指控,告訴他我受傷了,我也聽他的解釋,雖然我並不接受他的解釋是合理的,但我能明白他的想法,我告訴他我原諒了他,並對他一無所求,我釋放了他,我再也不會提這件事了,很快我就放下了,我變得自由又快樂。

這比喻不是要給我們饒恕的方程式或步驟方法,比喻不是神學,它是用故事的方法去說明饒恕其中一個事實,它的意圖不應超出其宗旨,描寫的不是原諒的步驟,只描述了它的樣子如何,包含三方面的描寫:

第一:慈心



「慈心」(compassion)27 :-- 慈悲、憐憫,主人動了慈心,為對方感到遺憾,同情他的困難,認同他的處境,打開你的心,向他傾訴你的關懷。在任何衝突當中,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我們要面對衝突,指出對方的錯,但要充滿同情心去饒恕對方,提醒自己與他有很多共同之處,都是罪人,都需要憐憫,都需要饒恕。

第二:取消債務



意思是我替他付,寬恕人的人是要替他償還債務,這是免了他的債當時的意思,免了他的債是我受虧損,寬恕是痛苦的一種行動,耶穌為我們償還債務,為我們死在十架上,付清罪的工價。
當你願意這樣去做,你的心就不再堅硬,會變得柔軟,這是這裡饒恕的第二個描寫。

第三:放開他



Release him,放他走!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是一個難題。注意經文的對比:不饒恕的僕人「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不讓他走,主人卻將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這不饒恕的僕人顯示了他邪惡的心,這就是為什麼他回到他所屬的監獄裡。我們必要時尋求正義,但內心一定不要有仇恨,不是報仇,我發現夫妻間的衝突,最困難的是放開對方,不再追究,不再報復,饒恕是真正的放手,放開他,你願意嗎?


你說,很難!饒恕很困難!向基督學習,效法基督的榜樣,祂憐憫了我們,為我們付上了罪的代價,使我們得以自由,祂是我們的力量,因為祂,我可以饒恕!

結論

饒恕你的弟兄七十個七次,因為神已經饒恕了我!






討論問題

1. 當你與牧師發生衝突的時候,你應該如何處理?從這比喻中,你明白了什麼原則去處理你與牧師之間的衝突?
2. 當你與教會另一個不同的會眾發生了利益(資源分配)上的衝突的時候,你應該如何處理?從這比喻中,你明白了什麼原則去處理你與別人之間的衝突?
3. 當夫妻發生衝突時,你應該如何處理?從這比喻中,你明白了什麼原則去處理你與配偶之間的衝突?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