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1, 2021

不饒恕的僕人--是你嗎?《耶穌的比喻系列四》太 18:23-35

不饒恕的僕人
--是你嗎?

馬太福音十八章廿三至三十五節
《耶穌的比喻系列四》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1.01.31
國語堂
英語堂





引言

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撕裂的社會,衝突的文化,受破損的人際關係,愛人變怨偶,親人變陌路人,教會屬靈的群體也不例外,每個教會都有衝突,衝突帶來傷害、分裂、分爭,耶穌甚至說:「絆倒人的事免不了(太18:7)!」



教堂衝突不可避免,教會在使徒行傳中成立不久,就出現了衝突,講希臘語的猶太人抱怨說希伯來語的猶太人,在日常的食物中忽略了他們的寡婦(使 6:1)!衝突!人受傷了,抱怨!

今天有不少人因為教會的衝突而受傷,每間教會幾乎都有,他們甚至因些離開教會、離開信仰,可能你也是受害者之一,或者你正在衝突中,你該怎麼辦?



今天我們的經文是馬太福音18章最後的一段,而馬太福音18章是馬太福音中的第四段的對話講論,稱為「教會講論」,是耶穌對天國子民如何處理衝突的教導。

基督徒的群體應如何應對罪惡和衝突?生活在神的國中,我們遇見衝突,該如何辦?

一般人們很容易認為饒恕是個人的事﹐是我個人的決定,是感性的個人的行為,但是聖經將饒恕視為一種屬靈群體的紀律﹐,是肢體生活的一部分,而解決衝突的能力是健康教會的特徵,是彰顯神的大能的見証,神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3:10),教會能饒恕解決衝突就見証神是真的。

18:23-35 不饒恕的僕人的比喻,是第十八章處理衝突的總結,強調衝突之中,饒恕的重要,可以說是教會處理衝突的鑰匙,這比喻的特點是簡單而清楚,直接,你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天父也不會饒恕你!這是馬太獨有的比喻,是馬太描寫天國的生活中的特質。

神饒恕你,你饒恕你的弟兄!神饒恕我,我需要饒恕我的弟兄!被神饒恕的人必須饒恕人,饒恕弟兄,自己才會經歷神的饒恕,不饒恕弟兄的話,天父也不饒恕你,這是非常嚴重的後果。



這個饒恕的比喻,是一個兩層的比喻,像浪子的比喻一樣,一個權威的主人,兩個對比的僕人,一共三個場景加上一個教訓的說明為總結,每一個場景可以為分為三個組件。



今天我想用三個實例個案,去實際地應用馬太十八章如何解決教會的衝突與饒恕。

一、「不同意教會傳道人的看法」

我不同意教會傳道人的觀點,不同意他的見解、不同意他的教導,不同意他的政治觀點。或者我不喜歡他的做事方法:不喜歡他的講道、不喜歡他的處事待人,不同意他的時間使用、沒效率、沒成績,不喜歡他的優先次序、不同意他用權授權的方法;我不喜歡他的態度,講話的語氣、缺乏溫暖、距人於千里、或者認為他太軟弱、太願意取悅人、太在意得人稱讚;我不喜歡他的風格:不喜歡他的衣著、或者我不喜歡他的家庭見証,夫妻關係,教養兒女的方法等等。又或者與傳道人直接有個人的衝突,傳道人不喜歡我!

根據中信的游宏湘牧師與邱清萍牧師多年的觀察北美的華人教會(參《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教會中的衝突第一個原因是與教會的傳道人有關,換句話說,教會的傳道人是首當其衝,常常是風暴的風眼,不論是在福遍教會,或者是我一生中參加過其他三個的教會,或者我拜訪過的教會,大部分主要的衝突,甚至撕裂教會都與教會的傳道人有關!

個中的原因很多,傳道人肩負帶領教會、教導聖經、牧養群羊的責任,權力與責任都很大,爭議的事很多,幾乎每天都有,傳道人也不是十全十美,我自己就是常常犯錯,說錯話,做錯決定,領導不力,(這是真心話,絕對不是陳腔濫調,隨便說說而已!)加上我們對傳道人的期望很高,神的僕人就應該是完美的,什麼都要懂,什麼都要作眾人的榜樣,稍有污點,我們都會失望,不能接受!是嗎?

當我們遇見與傳道人衝突最通常的反應,第一、就是離開教會,走!離開!去別的教會!(如果是真理教義有問題,這可能是正確的選擇),有些人甚至不再去教會!

第二個一般的反應是不承認有衝突,不面對衝突,把問題埋在心裡,認為這不是需要解決或者是不可能解決的衝突,「就是這樣!我有什麼辦法!」但是卻用腳去抗議,不出席,不參與、不跟他說話,不跟隨!

第三個一般的反應,把傳道人趕走,他走了,衝突就解決了,這樣的事從未在福遍發生過,但是在很多教會都有這樣的事情,傳道人離職不是不成,有新的事奉,有新的負担,不是不可以離職,不是一生的長工,但在衝突中離開、或者被迫離開,都是教會一大的傷口,留下很不良的負面影響。

從「不饒恕的僕人」的比喻中,我們如何解決與傳道人的衝突?



馬太福音十八章告訴我們兩個原則,第一、15-19 節,在任何教會的衝突中,首先是要面對衝突,去找與你衝突的傳道人,告訴他,指出他的錯,如果他聽您的,您就得了您的兄弟,傳道人不是永遠對的,



若他不聽,找兩、三個人,帶同證據去對質,若果他聽你的,你就得了你的兄弟!傳道人再不聽,告訴教會,讓教會的長老去處理,正面處理衝突。

願意面對衝突是不容易的,甚至是反潮流,違反我們的習慣與文化!

不願意正面去處理與傳道人發生衝突的原因很多:
1. 慣性的處理衝突的模式:怕得罪人、怕被人批評、怕面對張力、怕麻煩 
2. 對聖經處理衝突的真理缺乏正確的認識
3. 以為說也無用,價值觀不同,各持己見,不如不說
4. 怕失敗,使情況弄得更差,怕得罪傳道人,自己的日子從此不好過
5. 人際關係很複雜,教會的圏子很小,避免衝突是上算
6. 沒有很多的時間精力去搞這樣的事情
7. 甚至有人認為與傳道人對質,就是得罪神,有些傳道人甚至會用神的僕人只向神負責來拒絕任何的批評或接受任何當面的對質。

但是這些不願意面對衝突的原因沒有一個足以解決問題,只會愈變愈大,像吹氣球一樣,爆炸的時候,傷害極大。

其實當我們願意去找教會的傳道人當面談你不同意的、不喜歡的、不滿的、受傷的,我相信傳道人是很願意聽的,最低限度,我們的傳道人是很願意聽的,傳道人不是完人,不是不會犯錯,在良好的溝通之下,是可以和解的,事實上,你會發現大部分的衝突都不是一面倒單一方的錯,事情談開了之後,很多時間,雙方都有需要負起責任的地方,承認錯誤,彼此饒恕,你說是不是?



所以耶穌在講完正面地面對衝突第一個原則之後,提出第二個解決衝突的原則,饒恕的重要,而且是無限的饒恕,七十個七次的饒恕(21-35),這是教會解決衝突的兩大原則,紀律與饒恕去處理罪惡與衝突,似乎是相反的原則,有張力,是不是?



教會不能沒有對質,沒有懲治,沒有紀律,容忍罪惡,同時我們必須無限地去愛與寬恕。罪惡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對付罪和紀律是必要的,但同時,神尋找迷路的羊,神憐憫罪人,我們也必需要饒恕得罪我們的人。

耶穌甚至警告我們在教會衝突當中,若不饒恕,天父也不饒恕我們,以這可怕的警告作為《教會衝突篇》的結束(23-35),可見兩個處理衝突的大原則:紀律與饒恕,重點更是在饒恕,強調的是饒恕,天父如何饒恕我們,我們也要這樣憐憫饒恕得罪我們的弟兄姊妹,包括我們的傳道人!

注意比喻裡首先說天父如何饒恕我們,第一幕:23-27



耶穌說:「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23),「好像」是用一個很特別的字(become like),包含了一個時間的標誌,是過去、點的時態,暗喻天國已然降臨,「現在」天國的情況就好像一個王要和他的僕人算賬,比喻比較的是我們今天神的國的情況,我們今天信主之後,在教會中生活應有的情形。

「王」,下文也稱為主人(master),明顯地代表了神,祂是天國的主人、天國的王。

有一個僕人欠下「一千萬銀子」,原文是指一萬他連得重的銀子,約等於今天兩百億美元(20 billion dollars)二之後有十個零,怎麼可能一個僕人(slave)欠那麼多錢?相比之下,當年大希律一年的收入只有 900 他連得。一萬他連得的銀子實在是很多錢,也許只是比喻誇張手法,但這並非完全不可能,記得以斯帖記的哈曼嗎?他付出了10,000他連得的錢,要殺害所有猶太人,比喻的重點是債務的龐大,這僕人也許是一位為王收稅的官員、州長,算賬的時候,欠下了龐大的金錢,王饒恕他,免了他的債,這實在不是一個小數目,簡直可能動搖了國家的根源!

所以這是令人驚訝的寬恕與憐憫,今天我們很能認同這個僕人的困境,也可以感受他被寬恕後的愉快,我們也一樣,我們的罪孽欠下無法償還的罪債,當我說了一句傷害我妻子的話,你說,我要洗多少盤子才能償還我的過錯?當我常常忙著工作事奉,沒有盡教導孩子父親的責任,現在孩子都大了,我如何才能補償我的虧欠?當我撒謊,後悔卻沒法收回來,我當傳道人卻得罪神,得罪人,我如何才能洗清我的罪污?如何還清我的罪債?

我就是這一位欠了兩百億的奴僕,在任何衝突中,有我的罪過,有我的虧欠,有我不法的行為,是我無法補償的,但感謝神,我欠的罪債,神免了,神寬恕了,神取消了我的虧欠,我得釋放了,自由了。

第一幕是神的饒恕,是福音的核心價值。



第二幕,28-30 是一個強烈的對比:他得到主人的寬容的待遇和他對同伴的待遇之對比。

作者故意強調兩個人求饒恕的用語都是一樣的,第一個欠兩百億的說:「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26,第二個欠「十兩銀子」、一百個 denarii、一百天的工資,相等於今天的八百塊,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29,兩個人要求的都一樣,寬容我吧!措詞(Cuò 錯)一樣,口吻一樣,需求饒恕一樣,結果待遇卻相反,兩者成為強烈的對比。

注意這一位欠主人二百億的僕人如何對待欠他八百塊的同伴:「揪(Jiū 究)著他,掐(qiā 义)住他的喉嚨,」「不肯寬容,去把對方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與主人「動了慈心,把他釋放,免了他所有的債」成了強烈的對比!

我們認為欠債還錢,是理所當然,他絕對有權,合理,合當時的法律,把對方下在監裡,他是罪有應得,我們說,這是公義(justice),每當打開新聞,看到官員們一再貪污舞弊、看到殘殺命案的受害者,家屬在痛苦哭泣、毒販猖(Chāng 昌)狂地販運毒品、殘害無辜的生命,我們感到憤怒,這些憤怒包含著正義的成分,是我們在是非道德判斷下,產生最直接的情緒,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血債當然血償,人人得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只談愛心、包容、寬恕,是對不起受害人。



第二幕是人之常情,我們常說,我原諒你,但你還是要下在監裡,你要還所欠的債,這是正義公理,我們認為饒恕只是處理我自己負面的情緒,是我個人的事,讓我好過一些,但注意比喻的重點,神的寬恕與我們的寬恕作對比,兩百億對800塊,我們欠神的罪債與別人得罪我們欠的債作比較,果效是明顯不過的了。

第三幕:31-34



三十三節是神對我們問的問題:「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問題的答案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答案是肯定的,沒存任何疑問的,耶穌用問題的方法去加強答案的絕對性,當神憐憫我們,我們絕對有必要憐憫我們的兄弟姐妹,憐憫我們的傳道人,饒恕別人是我們經歷神饒恕的必有表現,我們饒恕就像神饒恕我們一樣。



請注意「憐憫」(Mercy),33(2x),憐憫是您內心同情對方的需要,並且在行動中表現出仁慈與良善,不管對方是否配得。出現兩次,第一個憐憫是神對我們的憐憫,這個字在馬太福音中是形容神的情性之一,神喜愛憐憫(太 9:13),他充滿恩典和憐憫(約拿書4:2);第二個憐憫是我們對他人的憐憫。馬太把我們的憐憫列為八福之一:「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太 5:7),這正是比喻的重點:從上帝的憐憫到我們的憐憫,從神的屬性到屬神子民之表現,從耶穌的憐憫成為耶穌門徒的特徵。

要有憐憫心:如果教會傳道人錯了,要有同情心,饒恕他,有時候,問題不是對錯的問題,是觀點或溝通的問題,又或雙方都有錯,要同情對方,寛容對方,傳道人並不容易!我們不是完全的人,卻要做眾人的榜樣,犯錯免不了,虧欠少不了,神憐憫了我們,我們也要憐憫別人!包括你教會裡的傳道人,傳道人也要憐憫你的會友,饒恕你的會友。

或者你認為事情沒有那麽簡單,爭議的是黑暗與光明之爭,而且讓傳道人這樣繼續下去,他若不悔改世界會大亂,教會會受虧損,當然若真的是這樣,這是要教會的紀律,指出他的錯,但同時要憐憫與饒恕,正如神饒恕了你一樣,這是饒恕的重要!

二、青少年與成年人之間的衝突

衝突的由來:
一些青少年人在敬拜或聚會的時候,喧鬧並打擾敬拜,一些成年人試圖禁止他們,要他們保持安靜,但對某些青少年人不以為意的反應,蔑视態度,感到不被尊重,生氣!

另一方面,青少年人投訴,他們聚會的時候,有成年人在他們中間走過,講員在上面講,他們在前面公然的走過去,只是因為這是比較短的路,take a short cut,或在他們聚會尚未結束時,將他們趕出房間,使一些青少年人感到不滿,不被尊重,產生敵意。

這些都可能是爆炸性的衝突,尤其是在父母參與其中,更是複雜與緊張。

我們一般的反應:憤怒,成年人受傷,怪父母不教、怪同工不處理不當,怪教會讓青少年人與成年人安排一齊崇拜,衝突是必然發生的;青少年受傷,認為成年人假冒為善,指責他們,卻自己去做,他們的眼睛是很尖銳的,結果他們開始討厭教會,離開教會,成年人走,青少年走,不願意再進教會被別人指手劃腳,指指點點,說長道短。

大部分人都不會說什麼,埋在心裡,但是心裡仍然不高興,對另一代產生成見。

從比喻中,我們學習什麼?讓我們處理兩代之間的衝突?

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們堅持自己的權利和分裂的社會中,我的權益很重要(rights),這個比喻的教導是反潮流的,放下你合理的要求,放下你的權,原諒對方,正面的面對衝突,溝通,「我們在聚會中,你在我們中間走過,不是很好,這是不尊重我們年輕的人!」

在崇拜中講話,打擾敬拜,不是只是一次生溫柔地去勸告他們安靜,而是一次又一次不斷用溫柔的心去挽回他們,滿有恩慈的去教導他們,不是講了一次不聽,就生氣,以後就不管了,坐遠一點,輕看他們,批評父母。恩典是有行動的,憐憫是要付代價的:原諒對方、尊重對方、發自內心的寬恕,用仁慈的話、愛的語詞去指出對方需要改的地方,面對衝突,並採取措施防止衝突再次發生

這是天國生活的方式最有力的表証,基督徒的生活應該是一種持續的憐憫和寬恕,反映出上帝對他的子民的屬性和待遇。



教訓,35
對被饒恕卻不肯饒恕的人,比喻的教訓是嚴厲審判的警告!
「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這是審判的警告!

饒恕人神才饒恕!立刻會有人反應,說:這豈不是靠行為得救嗎?靠饒恕人的好行為去得神的饒恕?這是神列出有條件的饒恕。難道耶穌的血不能洗清我不饒恕人的罪嗎?

按行為審判與憑恩典的救贖,審判的上帝和饒恕的上帝,耶穌不是律法主義者,但他堅持認為,跟隨祂的人服從祂的吩咐,所有的服從都是基於神已經有的行動,神的饒恕我們,然後我們饒恕別人是我們順從的回應,在聖經中,新舊約都一樣,我們的道德都是回應性的道德,是對神恩典和呼召的回應。

效法神,在神的性情上有分,這是天國的倫理道德,是對神作為的回應,反映神的品格。經歷(indicative)在命令(imperative)之先。在一個邪惡的世界中,神的國卻充滿無限的恩典與要求,我們要按照神的作為和品格行事。

恩典是白白的,但也很昂貴,蒙恩典的人,神要求我們必須彼此給予恩典

三、個人的衝突與夫妻的衝突

衝突的由來:
我和一個兄弟發生衝突:他在很多人面前說了一些我認為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指控,我受傷又難過

我的回應:生氣,沮喪,受傷,就向他人投訴,表現不滿,尋求別人同情,站在我這一方邊,我不能忘記但是告訴自己,甚至告訴人,我已經原諒了他,但實際上我並沒有饒恕他

夫妻的衝突中,這也是我們最容易的反應,不再溫柔示愛,控制對方,要對方改變,言語或身體暴力,生氣、苦毒、沮喪,受傷,就向他人投訴,尋求別人同情,饒恕對方都是有條件的,要對方割地賠款。

從比喻中,我學習:
比喻的重點是從神饒恕我們為基礎去饒恕對方,換句話說,以耶穌為榜樣,尋求我們寬恕的能力,神如何饒恕了我,我也要饒恕別人!

我打電話給這位得罪我的弟兄,約好與他一對一交談,他反應是吃驚,我告訴他我的感受,指出他的錯,糾正他的指控,告訴他我受傷了,我也聽他的解釋,雖然我並不接受他的解釋是合理的,但我能明白他的想法,我告訴他我原諒了他,並對他一無所求,我釋放了他,我再也不會提這件事了,很快我就放下了,我變得自由又快樂。

這比喻不是要給我們饒恕的方程式或步驟方法,比喻不是神學,它是用故事的方法去說明饒恕其中一個事實,它的意圖不應超出其宗旨,描寫的不是原諒的步驟,只描述了它的樣子如何,包含三方面的描寫:

第一:慈心



「慈心」(compassion)27 :-- 慈悲、憐憫,主人動了慈心,為對方感到遺憾,同情他的困難,認同他的處境,打開你的心,向他傾訴你的關懷。在任何衝突當中,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我們要面對衝突,指出對方的錯,但要充滿同情心去饒恕對方,提醒自己與他有很多共同之處,都是罪人,都需要憐憫,都需要饒恕。

第二:取消債務



意思是我替他付,寬恕人的人是要替他償還債務,這是免了他的債當時的意思,免了他的債是我受虧損,寬恕是痛苦的一種行動,耶穌為我們償還債務,為我們死在十架上,付清罪的工價。
當你願意這樣去做,你的心就不再堅硬,會變得柔軟,這是這裡饒恕的第二個描寫。

第三:放開他



Release him,放他走!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是一個難題。注意經文的對比:不饒恕的僕人「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不讓他走,主人卻將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

這不饒恕的僕人顯示了他邪惡的心,這就是為什麼他回到他所屬的監獄裡。我們必要時尋求正義,但內心一定不要有仇恨,不是報仇,我發現夫妻間的衝突,最困難的是放開對方,不再追究,不再報復,饒恕是真正的放手,放開他,你願意嗎?


你說,很難!饒恕很困難!向基督學習,效法基督的榜樣,祂憐憫了我們,為我們付上了罪的代價,使我們得以自由,祂是我們的力量,因為祂,我可以饒恕!

結論

饒恕你的弟兄七十個七次,因為神已經饒恕了我!






討論問題

1. 當你與牧師發生衝突的時候,你應該如何處理?從這比喻中,你明白了什麼原則去處理你與牧師之間的衝突?
2. 當你與教會另一個不同的會眾發生了利益(資源分配)上的衝突的時候,你應該如何處理?從這比喻中,你明白了什麼原則去處理你與別人之間的衝突?
3. 當夫妻發生衝突時,你應該如何處理?從這比喻中,你明白了什麼原則去處理你與配偶之間的衝突?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