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2, 2014

鼓勵人的人,保羅生平(六), 使 4:36-37; 9:26-31; 11:20-25; 13:3, 8; 15:36-41

鼓勵人的人
保羅生平(六)
使徒行傳四章三十六至三十七節、九章廿六至三十一節、十一章廿至廿五節、十三章三、八節、十五章三十六至四十一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4.11.16
國語堂



引言

1. 開車的人都知道車是需要汽油才能開動的,有些人喜歡等最後一分鐘才去油站去加油,有些人油箱還有一半汽油就趕快去加油,可以走更遠的路,你是那一類的司機?

2. 同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油箱,這油箱在我們裡面靈魂的深處,提供我們每一天生活的動力,有些人的油箱是滿滿的,他們的眼睛有神,不急燥,充滿了活力,有些人的油箱是空的,肩膀垂下來,拖著腿走路,給人有走不動的感覺,而世界上有一些人是專門替人加油打氣的,我稱為「鼓勵人的人」,這些人把生命的力量帶給你,提醒你重複告訴你,你的神是多愛你,他們鼓勵你向前,活出最美的你,當你與他們一起的時候,你的焦慮下降,油標上升,信心增加,力量增大,這些人是你的啦啦隊,在人生的競技場上,他們在你的身邊鼓勵你,替你打氣,「加油!加油!」你走得慢的時候,走不動的時候,他們為你担心,當你贏的時候,為你歡呼,當你失敗的時候,告訴你不用怕,下次再來,你認識這些「鼓勵人的人」嗎?

3. 1992年世運會的時候,英國四百米最佳成績的運動員,雷德蒙德(Derek Redmond )在半決賽時開局不錯,但在後面的直道約250米,他的腿筋忽然斷裂。他蹣跚著停了下來,然後痛苦地倒在地上。救護人員出動營救,但他決定他想完成比賽。他開始沿軌道一柺一柺地向前行。他的父親,吉姆·雷德蒙,從觀眾席闖過安全區和賽道,「那是我的兒子,他需要我的幫助!」吉姆抱著的兒子,完成軌道最後的一圈,德里克扶著父親的肩膀上的支持,當他們衝過終點線的時候,65000名觀眾給德里克起立鼓掌。


占姆就是那些鼓勵人的人,我們需要這樣的人,走在我們的身邊,幫助我們、鼓勵我們,為我們打氣。

4. 聖經稱這些人為「勸慰人的人」(Encourager)。


「鼓勵」(Encourage)的名詞在新約出現廿九次,動詞出現一百零九次,是聖經主要的詞彙之一,原文 parakaleo 是由兩個字組成: para 平行的意思,kaleo 是説話的意思,加起來「同行說話」(come alongside to speak)的意思。

常見的用法包括:
1)「勸」(使十四 22),例如:勸老年人如同父親(提前五 1),走在老年人的旁邊對他們説話。
2)「勸勉」(使十五 32;廿 1),例如;巴拿巴勸勉剛信主的外邦人,堅固他們的信心(使十一 23)。「勸勉」是講道主要的目的,因此講道常稱為「勸勉」。信徒聚會,要「彼此勸勉」,是為聚會的目的與主要的內容(希十 25)。
3)「勸慰」(使十六 40),例如;巴拿巴被使徒稱為「勸慰子」(使四 36-37),表明他與人同行,鼓勵人的恩賜。聖經常吩咐信徒「彼此勸慰」(Encourage one another)(帖前四 18),勸慰是信徒相交主要的目的與內容之一。
4)「安慰」(弗六 22,歌二 2,四 8)(comfort),例如:神是安慰人的神。
5)「勸戒」(帖後三 12),犯戒的時候,走在他的身旁勸戒他,這是傳道人主要的工作之一,以勸勉、教導為念(提前四 13)。


 「勸、勸勉、勸慰、勸戒、安慰、鼓勵」就是造就門徒主要的內容,聖經提到門徒造就的經文不多,但卻常常吩咐我們要彼此勸勉。

5. 今天我們查考的人物、巴拿巴,就是「鼓勵人的人」之代表,「巴拿巴」即「勸慰子」(Son of Encouragement),是使徒給巴拿巴的名字,巴拿巴把「鼓勵人、勸勉人」擬人化,代表所有「鼓勵人的人」,「鼓勵人」不單只是説一些鼓勵正面的話,更是一種行動與生活方式,從巴拿巴的生平,我們最少可以學習鼓勵人應該做的三件事:

1)金錢的奉獻;
2)以恩慈待人;
3)門訓與栽培;



一、金錢的奉獻

1. 巴拿巴的一次的出現記載在使徒行傳四章三十六節至三十七節。他是生在塞浦路斯的猶太人,在以色例本土之外出生與長大,在希臘的文化中長大,説希臘話,稱為「希臘化的猶太人」(Hellenistic Jew),猶太人的名字是約瑟(Joseph),使徒稱他為巴拿巴。


2. 巴拿巴是利未人,卻因為生於塞浦路斯,不能在聖殿中事奉。

3. 他是初期教會的「先知與教師」(Prophet and Teacher)(使十三 1),被稱為「使徒」(Apostle)之一(使十四 14),暗示他是見過耶穌的人,得最初的啟示,是最早期跟隨主的人之一。

4. 教會的傳統説,巴拿巴是意大利米蘭(Milan)的主教(Bishop),更有學者認為他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參 Love, Christopher, Journal of Dispensational Theology, Vol 14)。

所以巴拿巴是初期教會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使徒行傳是從使徒行傳轉移為保羅行傳的過度人物。

5. 路加記載巴拿巴第一件的事是他看見初期教會剛成立之後有很多的需要,他有田地,賣了,把銀錢拿到使徒的面前,全權交給使徒去使用,沒有入何附帶的條件,沒有要求建立「巴拿巴基金」或「巴拿巴記念館」,只是願意以金錢去祝福別人、鼓勵別人。他是使徒行傳記載第一個有名字奉獻的人,若在福遍教會的奉獻名單上,他奉獻的號碼是「001」,鼓勵人的人是懂得奉獻的人,用辛苦賺來的金錢去幫助有需有的人,知道人比錢重要,走在有需要的人身旁,用金錢鼓勵他們,這是「鼓勵人」最容易也是第一步鼓勵人的行動。

6. 我的見証:三年前,我的母親病重,我在六個月之內三次回去香港探望母親,有弟兄姊妹帶著現金來我的家中,慰問與支持我的旅費,我很感動,受鼓勵,我一生難忘他們的愛心,背後是一種的肯定與關懷。

7. 昆華與妻子的見証:他們把一生積蓄捐給一所神學院,設立「中國事工」教席基金,支持神學院發展中國事工,他們用金錢鼓勵許多中國來的神學生,金錢的奉獻是最容易也是最基本的鼓勵人的方法。

8. 我們當中有不少的人懂得奉獻的道理,是懂得鼓勵人的人,有長老經濟上支持國內幾十位的傳道人,替他們守望,為他們禱告,這是最實際鼓勵人的方法。



二、以恩慈待人

1. 巴拿巴做了兩件事,表明他以恩慈待人,鼓勵別人的長處:第一、他以恩慈待掃羅;第二、他以恩慈待第一批信主的外邦人。

2. 巴拿巴以恩慈待掃羅(使九 26-31)


使徒行傳第二次提到巴拿巴是第九章,掃羅在大馬色的路上遇見了主,生命改變,蒙召成為外邦人的使徒,可是教會的人都害怕他,不相信掃羅是真心悔改,沒有人知道掃羅是炻為了滲透教會,目的是要捉人進監獄。

掃羅信主三年多,上耶路撒冷見使徒,想與使徒們交往,但使徒卻怕他,不相信他是門徒,誰敢相信他,使徒也不例外。

唯有巴拿巴接待掃羅(使九 27),領他去見使徒,作中間人,為掃羅說話,把他悔改的經歷告訴使徒們,鼓勵人的人有這種奇妙的恩賜,他們相信人靠神是可以改變的,他們不會把作日的你規範了今天的你或明天的你。

3. 巴拿巴願意冒險去相信掃羅,他成為掃羅的朋友,與他「同行說話」(come alongside to speak),聽他的故事,認識他,巴拿巴能看出人美好的一面,把好的一面顯露出來,他為掃羅作見証,替他說話,請大家注意掃羅生命的改變,注意他信主之後如何熱心傳主的福音,注意他與神的關係的改變,相信掃羅,成為掃羅的鼓勵者。

4. 福遍教會開始的時候,母會的長老牧師考慮該如何進行,該任命誰去負責,選秀開始了,我有負擔去植堂,這不好意思說,心中說:「差我!差我!」好像孩子們分隊遊戲一樣,最大的兩個孩子開始選人分隊,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出現「選我!選我!」的表情。這是我當時的心情,雖然我沒有表露在臉上!當年我三十九歲,很年青,有一位長老說:糖城大部分的人都有家庭,事業有成,台灣的背景比較多,都講國語,林牧師太年輕,香港背景,恐怕不成,還是找另一位比較好,那時薛牧師剛到任母會,我完全意這位長老的說法,他是對的,當時我好像一盞燈暗下來一樣。

真的不是很容易去相信一個人,特別是那些條件不夠、背景不好,甚至是犯過錯的人,以恩慈相待是什麼意思?注重他的心,給他一個機會,相信他明天會更好,恩典是白白的,不因為他的條件好,卻相信他的心,恩典也是冒險的,萬一掃羅真的是來滲透的,怎麼辦?是有冒險性的。

5. 巴拿巴以恩慈對待掃羅,相信他,於是掃羅在耶路撒冷和門徒出入來往,奉主的名放胆傳道,並與希臘話的猶太人講論辯駁(使九 28-29),教會被建立,人數增多了(31),巴拿巴功不可沒。

6. 當年福遍教會剛成立不久,我們決定邀請陳光男牧師當教會國語部第一位的牧者,有人問我:「你真的要請他回來嗎?」在他的眼中,陳牧師說話不清楚,沒有什麼行政的恩賜,我說:「我相信他!他有一顆愛神愛人的人!」十八年後的今天,陳牧師是我們當中最受人歡迎、最得人愛戴的牧者!

我們生活在一個選秀的社會,最聰明的人、成績最好的人、最成功的人、最可愛的人、最美麗的人等是受人歡迎的人,但我們更需要鼓勵人的人去欣賞我們,相信我們,以恩慈待我們,因為我們不都是被選上的一群,但我們卻有一顆愛神,願意跟隨神的心。

7. 第二件事表明巴拿巴以恩慈待人,巴拿巴以恩慈待安提阿的外邦信徒(使十一 20-26)。

使徒行傳第三次提到巴拿巴是在第十一章廿至廿六節:


安提阿是第一次大批外邦人信主的地方,第十一章以前,福音只向猶太人傳講(使十一 19),可是在安提阿,福音開始向希臘人傳講(20),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外邦人有很多,這是歷史性的一刻,俱有極重大的意義。

這消息傳回去耶路撒冷的教會,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猶太人一直相信只有他們是神的選民,只有猶太人才可以進入神的國,這是很難改變的觀念。今天最難改變的地方是教會,我們最害怕改變,傳統是很難突破的,初期使徒的教會也不例外,他們於是打發巴拿巴去調查安提阿外邦人歸主的事。

巴拿巴也是一個猶太人,使徒相信他,巴拿巴有生長在耶路撒冷以外的背景,巴拿巴到了安提阿,聖經說:他「看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23),於是他「勸勉眾人(外邦的信徒)」(23b),「勸勉」就是接納他們、擁抱他們、相信他們、與他們一起說話,幫助他們不懷疑,恒久信靠主,這是歷史上第一批外邦人的基督徒,是巴拿巴引介他們進入教會的。

這是極不容易的事,傳統上猶太人認為外邦人豬都不如,凡接觸外邦人的都成了不潔淨的人,保羅論及外邦人的時候,他說:「你們從前按肉體是外邦人,是稱為沒受割禮的;這名原是那些憑人手在肉身上稱為受割禮之人所起的。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弗二 11-12)他們是被歧視的一群人。但巴拿巴卻接受外邦人歸主,接納他們,因為他看見了神的恩典。

這令我想起美國黑人的情況,以前他們受到歧視的看等,有色人種不能共用白人用的洗手間,不能在同一個餐館吃飯,坐公車只可以坐最後排的座位,教會也不例外,當印度之父甘地年輕在英國讀書的時候,他讀聖經,對耶穌的生平與教訓非常心儀,但當他去教會的時候,教會守門口的人不讓他進去,因為他是有色人種,要他去另一地方給有色人種聚會的地方,甘地走出教會的門,從此再沒有踏進教會一步,這是可等可惜的事。如果當年守門口的是巴拿巴,他看神所賜的恩就歡喜,接納甘地進入教會,不懷疑,鼓勵他信靠神,甘地可能就會成為另一位保羅,改變整個印度!

9. 今天我們可等需要像巴拿巴懂得鼓勵人的人,福遍教會需要巴拿巴,你可以向巴拿巴學習,做一個鼓勵人的人,以恩典待人,相信人,放權授權,勸勉人,成為安慰之子。

行動:

教會每週都有新來的人,我們要讓他們進來,給他們機會參與,因為看見神的恩,我們就歡喜。





三、門訓與栽培

1. 巴拿巴在許多人的心中並不有名,他不是新約的作者,他也沒有留下任何的著作,但巴拿巴造就了兩個門徒:1)保羅;2)馬可。這兩個都是聖經上最有名的人。

2. 掃羅信主之後成為保羅,他是新約十三封書信的作者,教會歷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最偉大的宣教士,把福音傳遍了當時的羅馬帝國,是外邦人的使徒,誰是掃羅的師傅?誰帶領他出頭?巴拿巴!

當時巴拿巴是安提阿最受人尊敬的領袖,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帶領許多人歸主(使十二24),人人都認識他。他往大數去找掃羅,因為他賞識掃羅,把他帶回去安提阿,讓他一同牧養教會,他願意使用掃羅教導的恩賜,而且掃羅在外邦人中的背景,巴拿巴起用掃羅,發展他,挑旺神在掃羅身上的呼召與恩典,門訓他,最後差遣他,和他一同去宣教。

3. 使徒行傳十三章第二節,他們被教會差遣的時候是「巴拿巴與掃羅」,很快在第八節,就成為「保羅與巴拿巴」,保羅從這時候成為使徒行傳的主角,他成為宣教的領導,他們宣教第一站是巴拿巴的老家:塞浦路斯,巴拿巴在自己的地頭,介紹保羅,成全他,讓他能發揮他的恩賜,從此巴拿巴就慢慢淡淡出,保羅大大的蒙神使用。

這就是門徒訓練的精義,門徒訓練不是一個課程,不是教會的事工之一,而是生命影響生命,讓人因你活出基督的生命,耶穌的大使命說:「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教導你的都教訓他們遵守!」(太廿八 19-20)教導是大使命重要的一部分,不單只是教導知識,而是生命的教導,是效法性的,巴拿巴是一個好的榜樣,他發展保羅,相信他,放權與授權,透過彼此的關係,教導耶穌的生命,關係是重要的,Dallas Willard 說:神的國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建立的。在門訓的關係中,學習讓神掌權的生活,我們教導的不單只是聖經的真理,更是生命的更新與改變。


4. 福遍教會的門徒訓練,以生命影響生命,面、線、點的門訓,其實主要就是勸勉與安慰。


面是一年基本的門訓課程,一個老師的生命影響一群的學生。
線是六個月的門徒小組,八至十個人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之下,彼此以生命影響生命。
點是一對一,建立深入的關係,彼此以生命影響生命,「勸慰」(parakaleo),你和我都可以做的。

5. 巴拿巴是個發展人的人,馬可是第二個受巴拿巴「勸慰」的人。


馬可又稱為約翰,出身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在保羅與巴拿巴第一次宣教旅程中,成為他們的幫手(使十三 5),可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在「旁非利亞的別加,約翰就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去。」(使十三 13),十五章三十八節,路加用了另一個字:「離棄」(deserted (NASB)),馬可中途離棄了巴拿巴與保羅,因此第二次宣教的時候,保羅不願意再帶馬可同去,巴拿巴卻有不同的意見,他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使十五 39)。

6. 巴拿巴沒有放棄馬可,雖然他犯了錯,巴拿巴還願意再給他一次機會,這不是說保羅決定不帶馬可同行是不對的,而是表明巴拿巴是一個很有「勸慰」恩賜的人,他繼續的發展馬可,這是巴拿巴了不起的地方,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每一個人都會犯錯,我們需要鼓勵我們的人繼續相信我們,發展我們,讓我們可以重新出發,有機會翻身,再被神使用。

7. 巴拿巴對馬可的栽培沒有白費,多年之後,保羅寫信給提摩太,吩咐他把馬可也帶來,「因為他於我有益處」(提後四 11),馬可成為一位很好的領袖。

馬可成長起來,他成為聖經的作者之一,寫了馬可福音,成為教會歷史上最重要的文獻之一,這都是因為巴拿巴,他沒有放棄馬可,沒有巴拿巴,可能就沒有馬可,也沒有了馬可福音,巴拿巴是值得我們效法的榜樣,做一個「鼓勵人的人」。




結論

想像在巴拿巴的追思禮拜上,四個人起來作見証的情景:


1. 一位年老的弟兄站起來,走到台前,聽眾彼此對説,這就是大名頂頂的保羅,外邦人的使徒,最偉大的宣教士,聖經的作者,保羅説:「我原本是逼害教會的人,信主之後,沒有人願意與我來往,大家都怕我,只有巴拿巴相信我,把我引介給教會與使徒,把我從大數找來提阿,與他同工,牧養教會,那是我第一份的事奉差事,鼓勵我,給我機會發展,相信我,我一切的成就,都是因為巴拿巴是個鼓勵人的人。」

2. 第二位起來做見証,聽眾立刻知道,這就是四福音的作者之一,馬可説:「我年青的時候,不成熟,跟著巴拿巴出外宣教,遇上困難我就害怕了,過了一陣子我就回家了,半途而廢,保羅因為這原故,不願意再帶我去宣教,可是巴拿巴卻不放棄我,他鼓勵我,相信我,帶著我去宣教,這再生之恩,我畢生難忘,我一生所做的,都是因為巴拿巴是個鼓勵人的人。」

3. 一位外邦人的信徒站起來説:「我本來是在以色列國民之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的人,但如今我成為何等樣的人,是第一批得以進入神家的外邦人之一,是巴拿巴接納了我們,鼓勵我們,勸慰我們,感謝他!」

4. 一位曾被巴拿巴幫助的寡婦起來說:「我們一群寡婦是社會上最困苦的人,沒有了丈夫,沒有了生活的指望,但巴拿巴把他的田地變賣了,在金錢上幫助我們,鼓勵我們,沒有了巴拿巴,我不知道我會如何!」

你也可以成為一個鼓勵人的人,你願意嗎?

保羅吩咐我們:「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希三 13)「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你們要謹慎,無論是誰都不可以惡報惡;或是彼此相待,或是待眾人,常要追求良善。」(帖前五 11)這是我們可去做的:

1)趁著還有今天,天天相勸,要捉緊機會,勸慰眾人,特別在小組之中,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
2)勸慰人包括警戒不守規則的人。
3)在物質有需要的時候,扶助軟弱的人。
4)以恩慈相待,追求退善。




討論問題

1. 什麼是「鼓勵人」?你的定義是什麼?聖經的用法又是如何?
2. 請分享你受別人鼓勵的經驗,那些鼓勵你的人做了什麼去鼓勵你?勸慰你?勸戒你?安慰你?
3. 如何在小組中、教會中鼓勵別人?有什麼行動的計劃?
4. 金錢的奉獻、欣賞別人、栽培別人,這三件實際的事,你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你可以貢獻的又是什麼?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一篇我很喜歡的講章,我喜歡「勸慰」(parakaleo)這個字的含義,是聖經中很重要的真理。

2. 主題:如何做一個鼓勵別人的人?補語:金錢上幫助有需要的人、欣賞別人、與栽培別人。






Monday, November 3, 2014

相聚與分散,保羅生平(五),使 13:1-3

相聚與分散
保羅生平(五)
使徒行傳十三章一至三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4.11.02
英語堂



引言

1. 我的父母有六個孩子,五男一女,我排行第二, 一個哥哥、三個弟弟、一個妹妹。六兄弟姊妹,從小一起長大,住在一個小小的房子,只有七百多平方呎,童年是充滿了愉快的回憶,小的時候,家中沒有電視,那時也沒有網絡、沒有手机,我們幾兄弟自已發明一些遊戲去玩,也喜歡看書,最喜歡看連環圖,有一本就彼此傳閱;我們也喜歡小動物,家養狗、貓、小雞、小鳥等寵物,十八年,我們聚在一個屋子中、同桌吃飯、一同玩耍,過著快樂的日子。

直到有一天,我們分散了,我的哥哥去了波士頓讀書,從此就留在美國的東部,轉眼就是四十年,我來了休士頓,轉眼三十九年,我的弟弟去了澳洲讀書,另一個弟弟去了台灣讀書,最小的弟弟去了加拿大,小妹妹留在香港陪著爸爸媽媽,六個人分散在六個不同的地方,相聚而分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2. 我們都傾向收聚,而不喜歡分散,是這樣嗎?我們喜歡聚在同一個小組、同一個團契、同一個教會,而不喜歡改變,不喜歡分開。教會就是一個聚會,耶穌說:「在地上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當中。」主日我們聚在一起崇拜主,週五或週六,我們小組聚集,我們喜歡聚在一起,特別是聚餐的時候,上週六,我們有五百多人聚在教會,在草坪上看電影、分享可口的食物,很開心!

但是教會不單只是聚集,更是要分散,聚集的目的就是要分散!相聚是為了彼此建立,分散是為了服侍世界,完成大使命。



3. 今天我們繼續研讀保羅生平,從保羅與安提阿教會學習「相聚與分散」的屬靈原則。

4. 第一世紀的安提阿位於耶路撒冷以北三百哩,距離地中海岸往東二十哩,在古代敍利亞羅曼麗河(Orontes River)畔,現代屬於土耳其南部的城市。



安提阿是羅馬帝國的一個大城市,人口約三十萬,其中十分之一是猶太人,是猶太人在以色列境外聚居的城市之一。

使徒行傳十一章告訴我們,公元三十三年,五旬節的時候,教會在耶路撒冷誕生,經歷驚人的成長,受當地的猶太人領袖的逼迫,史提反被殺之後,信徒分散到各地,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並安提阿,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起初的時候,他們不向別人講道,只向猶太人講(參使十一 19)。但內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們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傳講主耶穌(使十一 20),外邦人歸主是從安提阿開始,教會被建立起來,「主與他們同在,信而歸主的人就很多了。」(使十一 21),所以安提阿教會是繼耶路撒冷教會之後,在猶大以外主要新興的教會。


安提阿教會有一點很特別的地方:

5. 這是一間多元文化、多元種族的教會。

反映著安提阿地方的文化與人口的背景,福音從猶太人的會堂開始傳開,也走入了社會,向非猶太人--希尼利人、外邦人傳開,信而歸主的人,不論是猶太人或希尼利人,都很多,教會中有説希臘文的外邦人,也有説亞蘭文的猶太人,有希臘文化的人,也有保守猶太文化的人,兩種的傳統與文化都在耶穌的教訓之下重新演譯,這是第一個教會不需要信耶穌的外邦人守割禮,而外邦人的信徒也開始研讀舊約,在雙重的文化影響之下,更深的了解福音的意義。
 

從安提阿教會的領袖就可以知道安提阿教會多元文化、多元種族的特色。使徒行傳十三章第一節列出安提阿教會的領袖:


1)巴拿巴--是猶太人,排名第一,是安提阿主要的領袖,他是從耶路撒冷教會派到安提阿去了解外邦人信主的事情,巴拿巴把掃羅從大數找來,一同牧養安提阿教會,使徒行傳十三章第一節的時候,巴拿巴與掃羅在安提阿已經有七、八年的日子。

2)稱呼尼結的西面--西面是猶太人的名字,而西面另一個名字叫「尼結」(Niger),意思是「黑顏色的皮膚」,很可能西面是黑人,歸信了猶太人教,改了一猶太人的名字:「西面」。

3)古利奈人路求--路求是從北非古利奈來的,他很可能是最先到安提阿傳福音的人之一(參使十一 20),是安提阿教會的元老之一。

4)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馬念也是一個猶太人名字,他是與分封王希律一同長大的,可能是貴族之一,也可能是羅馬人。

5)掃羅--掃羅在大馬色的路上遇上了復活的主而歸主,蒙召為主作見証,他立刻問耶穌:「主啊?我當作什麽?」(使廿二10)。當他健壯之後,「就在各會堂裡宣傳耶穌,說他是神的兒子。」(使九 20)。之後,掃羅獨往亞拉伯三年,然後回到大數,巴拿巴把掃羅從大數找出來,認為掃羅的恩賜與向外邦人傳揚基督的召命,正是安提阿多元文化與多元種族所需要的,二人在安提阿教會服事共有七、八年,直到安提阿時刻出現。




一、安提阿時刻(The Antioch Moment),使十三 2

1.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事奉主」,英文是「敬拜主」(worshiping the Lord),「他們」不單是指第一節的五位教會的領導人,指的是全教會的人在敬拜讚美、禁食禱告的時候,聖靈對他們説,把巴拿巴和掃羅差出去。


2. 這是「安提阿時刻」的來臨,聖靈對教會説話的時候,是當教會在敬拜神、向神禱告、禁食尋求神的時刻,教會是神的家,是神掌權的地方,當教會追求神,尋求神的時候,神聖的時刻、聖靈對教會説話。

3. 這是今天教會需要學習的,神的差派是神的心意,相聚是為了分散,分出去,為主作見証,神在整個過程中是主動的,這是神的心意。



二、相聚是為了分散,使十三 3

1. 安提阿的教會是一間令人响往人見人愛的教會,他們有好的牧者,巴拿巴有愛心,有見識,有遠見,受弟兄姊妹愛戴,掃羅大有恩賜,善於教導,有熱心,有激情,有呼召,教會也很特別,外邦的信徒與猶太人的信徒在同一教會中服事,跟隨耶穌的教訓,重譯自己文化中的對神與福音了解,因為他們的見証,安提阿的信徒被稱為「基督徒」(Christians),不是希尼利人的信徒,不是猶太人的信徒,而是「基督的信徒」(The followers of Christ),耶穌的信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這見証安提阿教會的影響力與美好的見證,有誰願意離開這樣好的一個教會?

2. 在福遍教會中,我們也有各種不同的人,是一間多元文化、多元種族的教會,我們的人來自不同的地方,大陸、香港、台灣、美國出生的、南美、新加坡、東南亞、歐洲來的都有,我們因耶穌的原故相聚在一起,成為了一家人,相親相愛,好得無比,主把得救的人數加給我們,我們愛這個教會,誰願意分散?

但當安提阿時刻來臨的時候,聖靈説話,要我們分散,出去為主作見証,我們是否願意順服?

3. 分散是困難的,我們願意相聚,不願意分散,可是安提阿的教會願意順服神,他們按手把巴拿巴與掃羅差出去,時間是公元四十七年,是保羅宣教第一次旅程,之後的十年,一直到公元五十七年,保羅在第三次旅程結束之後,回耶路撒冷被捕為止,福音因為安提阿教會願意順服,相聚是為了分散,而傳遍了羅馬的帝國,完成了主所託付給他們的大使命。


4. 相聚是為了分散,這是神的心意,是聖靈的工作與差派。

新約的例子:

1)耶路撒冷的教會是第一間的教會,三千人、五千人歸主,加入教會,相聚一起,時候到了(安提阿時刻),是神的手把他們分散,因為逼迫的原故,在史提反被殺之後,信徒四散,「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並安提阿」(使十一 19),為主作見証,建立教會,安提阿的教會就是這樣誕生了,相聚而分散!

2)安提阿的教會,十多年的相聚,建立了強大有見証的教會,但卻受聖靈的感動,把他們最優秀的兩位領袖差出去,在各地為主作見証,建立教會,以弗所的教會就是這樣誕生了,相聚而分散!

教會歷史的例子:

3)以弗所的教會在第二世紀成為主要的教會,耶路撒冷的聖殿被毁,以弗所的教會成為主導的教會,建立了許多其他的教會,相聚而分散!

4)在第三至第四世紀,君士旦丁堡,即今天的伊斯旦堡,因為君士旦丁歸主而成為主導的教會與中心,之後羅馬教會成為羅馬天主教會,有十多個世紀,成為教會的中心,沒有動,教會因為相聚而不願意分散而變質,宣教的異象就停下來。


5)第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重新的重視宣教,德國的教會差了不少宣教士到各地為主作見證,相聚而分散!

6)第十七至十九世紀,宣教運動興起,以英國的教會為主導,差派士宣教士到世界各地為主作見証,如威廉斯理(William Carey)到印度宣教,戴德生創辦內地會,向中國宣教,千千百百的信徒分散各地為主作見証,相聚而分散。

7)十九至廿世紀是北美教會動員宣教的時期,直到今天,有很多從北美出去,在各地為主作見証的人,離開他們相聚的教會,分散在各地傳福音,建立教會。

8)在過去五十年,東亞的教會也跟上了,韓國的教會差派許多的宣教士到各地方宣教,我在八零年代的時候進入中國,那時在中國有六千個韓國的宣教士,帶著家人,在中國為主作見証,今年五月我在北京遇上了一位韓國的宣教士,他已經在中國服事二十年,今年準備回去,要去北韓宣教,這些信徒離開了自己的地方與相聚的教會,不是因為他們不喜歡與自己的人聚在一起,他們願意分散世界各地,是因為這是神的心意,相聚是為了分散!

5. 福遍教會的例子:

1)十七多年前,我們是在休士頓中國教會聚會的,一九九七年六月一日,我們被差派來到福遍,離開休士頓中國教會,在這裡開拓教會,相聚而分散!是為了福音的原故,這是神的心意!

2)我剛來美國讀書時候參加的學生團契,是非常火熱愛神的團契,最多的時候有一百廿十人,每週我們期待週五團契聚會的來臨,週一我們的禱告會有五十多人參加,每年有冬令會,夏令會,並且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與關係,在當時六、七年之間,神呼召我們其中的八十人成為牧師、傳道人、宣教士、神學院老師、全職同工、師母、兒童工作者,把我們分散在各地,在美國、香港、台灣、中國大陸、歐洲各地為主作見証,相聚而分散!是聖靈的工作與差遣!人是喜歡相聚,不喜歡改變,改變產生焦慮,我們不喜歡!但神要我們分散,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3)福遍教會開始的時候,只有一個國語青年家庭小組,幾年之內,分了十個小組,原來小組的人都分散到各個小組去帶領小組,為主作見証!人的本性是不願意分的,但分是使我們可以得更多的人歸主,這是神的心意。

下一個月,Stone Soup 要從一個小組分為三個小組,分是不容易的,分是帶了使命,聚而散是為了福音。

我們當中不少在上大學的時候,參加了非常好的大學生校園的小組,很得幫助,很享受,畢業之後,被分散到各地,回到教會的小組,很不適應,覺得與以前的小組不同,其實分散是有使命的,神要我們分散到各地,要我們在各地事奉祂,為祂作見証,不要回頭看以前的相聚,活在過去,要帶著使命感,在新的地方為主作見証。

6. 大使命是有相聚而分散的意思,「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大使命是要去的,相聚是為了彼此鼓勵,分散是為了福音的使命,離開我們安逸的地帶,走進各地的禾場,這是神的旨意。


結論

生命不是活多長去計價,而是以為什麼而活來計算它的意義,當安提阿的時刻來臨的時候,神要我們為了福音的緣故而分散的時候,你是否願意順服?


「不是你收集什麼,而是你撒播什麼,告訴你過什麼樣的生活。」("It’s not what you gather, but what you scatter that tells what kind of life you have lived." Helen Walton)




討論問題

1. 為什麼分散是那麼困難?我們喜歡相聚,分散都是傷感的事,你的經驗是否這樣?
2. 為什麼神要把我們分散?差我們出去做什麼?
3. 三位一體的真神在永恆中相親相愛,相聚相合,當人子耶穌來到世上,担當世人的罪孽,而與父神相離,耶穌道成肉身的榜樣,給我們有什麼啟迪?請分享。
4. 什麼是「安提阿的時刻」?當教會同心禱告,尋求神的時候,這是什麼的時刻?你曾有「安提阿的時刻」的經歷嗎?請分享!
5. 小組分組常是困難的事,為什麼?小組分組有何意義?請分享你小組分組的經驗。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