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7, 2025

成聖與服事,《婚姻系列四》弗 5:25–27;創 2:18、1:27–28;太 28:18–20

成聖與服事

以弗所書 5:25–27;創世記 2:18、1:27–28;馬太福音 28:18–20

《婚姻系列四》

福遍中國教會
林永健牧師
2025.09.28

提摩太‧凱勒,《婚姻的意義》第四章〈婚姻的使命〉,出自 Tim Keller and Kathy Keller,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110–133頁,紐約:Penguin Group, 2011。



引言

2004 年的中國電視劇《中國式離婚》曾經引起極大共鳴。故事的主角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妻:


丈夫宋建平,是一位肝膽外科醫生;妻子林小楓,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他們結婚多年,有一個可愛的兒子「當當」。

表面上家庭穩定、生活體面,但心裡卻早已疲倦。

他們的婚姻不是某一天忽然破裂;而是在無數個看似平常的日子裡——一點點的誤會、一句句未說出口的委屈、一場場重複的冷戰——讓愛在日常的磨損中慢慢耗盡。

林小楓覺得自己為家庭犧牲了太多,她辭掉工作、照顧孩子、料理家務,希望丈夫能體諒、能理解、能「看到她」。宋建平卻覺得自己工作繁重、壓力巨大,他在醫院拚搏,只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然而,他認為「努力賺錢就是愛家」。

兩個人都沒有錯,但也都在受傷。這是婚姻中最真實、也最痛的地方——我們不是不愛,而是愛得太累。

有一場戲,宋建平對同事肖莉說:「你說她為什麼,總是想讓我照著她的生活邏輯去生活呢?」這句話,是多少丈夫心裡的呼喊。他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

而林小楓在一次爭吵中,忍不住對他喊:「你就是個窩囊廢!」這句話不是仇恨,而是深深的失望。她想要被愛、被重視、被擁抱,卻發現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

他們同床共枕,卻心隔千里;他們說話時的語氣,不是溫柔,而是防衛。他們依然在愛,卻愛得滿身是傷。這樣的畫面,讓無數觀眾流淚。因為太真實了——多少家庭外表安靜,內心卻在崩塌;多少夫妻還住在一起,卻早已不同行。

弟兄姊妹,婚姻,是上帝在創世之初所設立的第一個制度。還沒有國家、還沒有政府、還沒有教會之前,神就設立了婚姻。因為祂知道,人在孤單中無法活出祂的形象;唯有在關係中,人才能反映出神那愛與合一的本質。

但我們也知道,婚姻是祝福的起點,同時也是生命最深的熬煉場。有人說:「婚姻像一面鏡子,讓你看見自己真實的樣子。」有時它讓我們歡笑,有時讓我們流淚;有時讓我們感到彼此相屬,有時也讓我們感到彼此陌生。

然而,聖經不僅告訴我們婚姻的「困難」,更揭示婚姻的「呼召」。婚姻不是偶然的安排,而是神精心設計的屬靈旅程。今天,我們要一起思想:婚姻是什麼?神創造婚姻的目的何在?聖經告訴我們,婚姻有三重呼召:


  1. 成為夥伴、互相扶持(創 2:18)
  2. 彼此成聖、彼此更新(弗 5:26–27)
  3. 同心服事、成為祝福(創 1:27–28;太 28:18–20)


一、成為夥伴、互相扶持(創 2:18)


經文:「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 2:18)

1. 神看見人的需要

創世記第二章描寫人類被造的初始狀態。神造了亞當,給他工作,讓他修理看守伊甸園。亞當有使命、有智慧、有責任,但神卻說:「那人獨居不好。」(alone no good)這是創世記中第一次出現「不好」的形容詞。神在創造的每一天都說「這是好的」(good),但當祂看見人獨居時,祂說「不好」(lack of good 缺少好)。神創造婚姻,是為了成全祂的設計。人不是被造來孤單的,乃是被造來彼此相屬、彼此扶持。

在希伯來文中,「配偶」的意思是「與他相對的那一位」(ʿēzer kenegdô),「與他相對的」、「與他匹配的」、「與他面對面的」,是對等的夥伴,是彼此成全的互補關係。

2. 「幫助者」不是次等者,而是神形象的反映

「幫助者」這個詞(ʿēzer)在舊約裡出現二十一次,其中十六次是用來形容神。例如詩篇 33:20:「耶和華是我們的幫助(ʿēzer),是我們的盾牌。」又如詩篇 121:1–2:「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如果神自己是「幫助者」,那麼配偶被稱為幫助者,絕非卑微的角色,而是極尊榮的呼召。這「幫助」不是代勞或附屬,既非上位也非下位,焦點在於互惠,而非階層。而是力量的補足、角色的互補夥伴。

夫妻的關係是「配偶」──成為一體,是「幫助者」──互相補足,更是「夥伴」──同心同行、共同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

3. 夥伴:同工同行的使命關係

「夥伴」在聖經中帶有「同工」的意義(co-laborers)。保羅在哥林多後書 8:23 稱提多是「我的同伴、同工」。婚姻中的「夥伴」正是這樣的意涵——兩個人共同承擔使命,彼此鼓勵、彼此守望。

婚姻的幸福不是浪漫的延續,而是使命的同行。正如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所說:「婚姻不只是尋找讓你快樂的人,而是找到那個能幫助你成為神所呼召的那個人。」

4. 例證:登山的繩索夥伴

想像兩個人一起攀登高山,他們被一條繩子綁在一起。若其中一人滑倒,另一人就成了他的保障;若一人走得太快,也必須等候同伴。婚姻正如這條繩索,讓兩人不至於在生命的懸崖上孤立無援。

有一對夫婦這樣說:「婚姻對我們來說,不像在花園裡散步,而像一起攀登高山。一路上有陡坡、有寒風、有喘息,但我們彼此拉著手,誰也不放開,因為我們知道,登頂的風景要一起看才值得。」

5. 應用:學習以夥伴的心同行

(1)同心同行,不彼此競爭

今天許多婚姻的張力,來自於比較與競爭——誰收入多、誰話語權大、誰更懂孩子。但神設立婚姻,不是要我們分出勝負,而是要彼此成為隊友。真正的夥伴關係,是一起往前,而不是互相拉扯。問問自己:

在這段婚姻裡,我是隊友,還是對手?你的婚姻,會不會像一場乒乓球比賽?一人發球、一人回擊,彼此對抽,誰也不肯先停手?還是你的婚姻更像一艘小船?當風浪來臨時,你們能否同心划槳、彼此扶持,一起穿越風浪、同行到底?

(2)互補而非取代

丈夫需要妻子的敏銳與情感,妻子需要丈夫的定向與保護。 神把不同的氣質與恩賜放在男女身上,為的是讓他們在合一中顯出多樣的美。 神造亞當時,用的是塵土;造夏娃時,用的是肋骨—— 一個象徵保護,一個象徵親近,這正是「互補」的象徵。婚姻中的改變,往往不是要求對方變得像我,而是讓自己學會欣賞與接納對方的不同。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盲點。婚姻讓我們的「有限」被另一半的「不同」補足。這不是削弱,而是成全。例如,一個外向的丈夫可以幫助內向的妻子拓展人際關係;而一個細心的妻子可以幫助粗枝大葉的丈夫更周全地思考。神呼召我們,不是去改變配偶,而是去愛他(她),在愛裡彼此成全。

(3)學習傾聽與同行

欣賞差異,不是批評差異,許多衝突來自「為什麼你不像我?」為什麼你不像我把東西放好?學會說:「謝謝你不一樣,因為你看見我看不見的。」丈夫喜歡冒險、太太喜歡穩定;這不是對錯,而是神的配搭——一個推動前進,一個守住安全。

分工合作,彼此尊重,不論是在家庭管理、育兒、財務、事奉上,都要從「我是怎樣的」變成「我們怎樣一起更好」。例如:一方擅長理財,另一方擅長關懷家庭;那就讓理財的人領導財務計畫,讓關懷的人管理人際和孩子。一方決策快,另一方慎重;快的人需要慢下來聽,慎重的人要學會信任和行動。

學習聆聽與調整,互補不是固守「我就是這樣」,而是願意調整來配合對方的需要。例如:若一方需要安靜思考,另一方要學會給空間;若一方需要對話表達,另一方要學會主動回應。成為夥伴的第一步是「聆聽」。許多婚姻的破裂,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缺乏傾聽。聽,是愛的語言。當你願意聽對方的恐懼、壓力、甚至沉默時,你就在活出「幫助者」的呼召。因為真正的幫助,不是糾正或控制,而是陪伴與理解。婚姻的健康,不在於誰改變了誰,而在於兩個人都願意讓神改變自己。


二、彼此成聖、彼此更新(弗 5:26–28)


經文:「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28 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弗 5:26–28)

1. 婚姻是成聖的工場

保羅用基督與教會的關係,來比喻丈夫與妻子。基督以犧牲的愛潔淨教會,使她成為榮耀的新婦。同樣,神設立婚姻,不只是為了幸福,而是為了聖潔。婚姻不是逃避痛苦的天堂,而是聖靈鍛煉品格的學校。婚姻是成聖的學校——在彼此差異中學習忍耐、謙卑、順服與愛。神用配偶的不同,塑造我們更像基督。

婚姻裡,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會被顯露:自私、控制、固執、懶惰、驕傲……都在親密關係中無所遁形。正因如此,神讓婚姻成為我們成聖的熔爐。

提摩太‧凱勒說過:「婚姻讓你看見自己多麼需要福音。」

在2004年的電視劇《中國式離婚》中,宋建平在外找到一位願意傾聽的護士小楊,而林小玲則在壓力中失去了柔軟與安全感。最後,他們沒有激烈的對抗,也沒有浪漫的和好,只剩下一句令人心碎的真相——愛還在,但不會再一樣了。

導演沈嚴沒有把這段故事拍成「誰對誰錯」的情節,而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婚姻破裂的根源往往不在外面,而在裡面。當一段婚姻不再以成長為目標,而只追求快樂與被滿足,它便開始瓦解。正如劇中那句經典台詞:「婚姻不是戰場,也不是避風港,它是修行的地方。」

《中國式離婚》的結尾讓人深思。宋建平與林小玲終於明白——婚姻不是戰場,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場修煉。

離婚後,他們各自學會了反省與成長:林小玲學會了自立,宋建平學會了反省——但他們也錯過了原本可以一起經歷的成長。若當初能早一點明白,婚姻的目的不是改變對方,而是一起被神改變,結局或許不同。

婚姻若只為幸福,終將失望;婚姻若為聖潔,必能成長。神透過婚姻讓我們超越自我中心的愛,學會像基督那樣去愛——那種能饒恕、能改變、能持久的愛。

2. 神用配偶雕琢我們的性格

如同雕刻家面對一塊粗糙的大理石,拿起錘子與鑿子,一下一下雕琢。每一次敲擊,石頭都會疼痛,但那正是藝術品成形的過程。神用配偶的差異、衝突與磨合來雕塑我們的生命,使我們越來越像基督。

有位丈夫在婚姻輔導中說:「我發現婚姻最大的功課,就是學會放下“我是對的”這件事。」他的妻子補充說:「而我學會了,不一定要讓他先改變,神要先改變的是我。」

3. 改變:從「理想的對方」到「真實的愛」

婚姻初期,我們都愛「理想中的對方」——那個總是溫柔、體貼、有耐心的人。然而時間久了,我們會發現,眼前的配偶有弱點、有情緒、有盲點。那時,神邀請我們學會以恩典去愛「真實的對方」。

愛的成熟,不是情感的濃度,而是恩典的深度。當你願意愛那個讓你受傷的人,你就在學基督的愛。這愛不是感覺的回應,而是信仰的選擇。

4. 福音支撐的愛

只有被福音浸透的人,才能在婚姻裡活出饒恕與堅忍。因為我們知道,基督先愛了我們、饒恕了我們、擔當了我們的軟弱。我們的配偶不是恩典的對立面,而是恩典的機會。

凱勒說:「婚姻是把兩個罪人放在同一屋簷下,看神的恩典如何顯出榮耀。」

5. 例證:《火線救婚》(Fireproof, 2008)

這部電影講述消防員凱勒柏與妻子凱薩琳的婚姻幾乎破裂。他決定參加父親給他的「四十天愛的挑戰」(The Love Dare),每天用具體行動去表達愛——哪怕對方仍冷淡、拒絕。「四十天愛的挑戰」The New York Times No. 1 best seller 


例如:第一日的挑戰

今天的挑戰很簡單。雖然愛可以用許多方式表達,但言語往往最能反映我們心裡的狀態。在接下來的一天裡,立定心志要表現出耐心,不要對你的配偶說任何負面的話。若你感到被試探想說出批評或抱怨的話,請選擇沉默,寧可閉口不言,也不要說出讓你後悔的話。

☐ 完成今天的挑戰後,請在此打勾。

反思問題

  1. 今天有發生什麼事讓你對配偶生氣嗎?
  2. 你是否曾被試探去想負面的念頭,甚至想用話語表達出來?
  3. 你是如何面對和處理這樣的情緒的呢?
  4. 這個操練提醒我們:愛不是一種情感,而是一個每日的行動,使生命得到改變與更新。

6. 應用

(1)看配偶是神塑造你的器皿

每一次爭執,都可能是神用來照亮你心中偶像的鏡子。你生氣的時候,不只是因為對方不體貼,更多時候是因為你內心想掌控、想被肯定、想被理解的慾望未被滿足。婚姻讓我們面對自己真實的罪,讓恩典得以進入。

(2)在衝突中學謙卑與饒恕

每一次冷戰,都是學習饒恕的機會。與其問:「為什麼他又這樣?」不如問:「主啊,你要我學什麼?」每次說「對不起」時,都是對自己驕傲的一次擊打;每次選擇「饒恕」,都是福音在婚姻中的彰顯。

(3)每天選擇愛的行動

一句鼓勵的話、一場共同的禱告、一個擁抱,都可能成為聖靈醫治的起點。愛不是大動作,而是持續的選擇。每天成聖的行動。

現代的研究印證了聖經幾千年以來所教導的真理。

約翰‧高特曼博士(Dr. John Gottman)研究上千對夫妻長達數十年後發現,婚姻的興衰並不取決於浪漫或吸引力,而在於每天持續不斷的行動——是愛的正向行動,還是傷害的負向行動。

他指出兩個主要的離婚預測因素:


第一,是正面與負面行動的比例。穩固的婚姻維持「五比一」的平衡——每一次負面行動,至少要有五次正面行動來抵消。

例如:

  • 為日常小事說一句「謝謝」。
  • 真誠地讚美對方的外表、努力或品格。
  • 在衝突時用幽默化解緊張並重新連結。
  • 給予溫柔的觸摸或牽手。
  • 相視一笑。
  • 主動關心配偶的一天並用心傾聽。
  • 在爭執中做出修復的嘗試(如「對不起」、「我們能重新開始嗎?」)。
  • 經常表達欣賞與敬佩。
  • 主動做一件貼心的小事,不必對方開口。
  • 真誠且常常地說「我愛你」。
  • 轉向配偶的連結邀請(例如對方開口時用心回應,即使是小事)。
  • 支持配偶的夢想與目標。
  • 在衝突中用柔和的開場(說「我覺得……」而非「你總是……」)。
  • 分享屬於兩人的內在笑話或故事,增強「我們」的感覺。
  • 給予肯定的肢體表達,如擁抱、親吻、拍拍肩膀。

這些日常的愛之行動能累積出堅實的婚姻。當負面行動占上風時,婚姻就開始衰弱。

接著是那些破壞連結、摧毀信任、導致婚姻破裂的行動——高特曼稱之為「婚姻的四個末日騎士」(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一、批評(Criticism)——攻擊人格而非行為

  • 用尖銳的語氣開啟衝突 例:「你從不在乎我!你太自私了!」
  • 叫對方難聽的名字或侮辱 例:「你懶又沒用,什麼都靠不住!」
  • 在新的爭執中重提舊傷 例:「你又遲到了,就像去年聖誕節一樣毀了全家聚餐。」
  • 計算彼此付出 例:「這週我打掃三次,你一次都沒動手。」

二、防衛(Defensiveness)——拒絕承擔責任、反過來指責對方

這種態度會阻礙理解,使心更加剛硬。

  • 拒絕道歉或負責 例:「你不高興又不是我的錯,是你太敏感了。」
  • 打斷或搶話 例:配偶說:「你沒打電話讓我很難過。」
  • 回應:「不是這樣的,聽我說!」

三、輕蔑(Contempt)——嘲諷、白眼、戲謔、不敬

這是最毒的。輕蔑的語氣表示:「你不如我,不值得尊重。」

高特曼發現,輕蔑是最強的離婚預測指標。

  • 貶低配偶的感受 例:「你太誇張了,別像小孩一樣。」
  • 忽視或無視配偶的話 例:邊滑手機邊點頭,完全不回應。
  • 對他人比對配偶更親熱 例:在聚會上對朋友笑著擁抱,對配偶卻冷淡無比。
  • 對配偶的需要表現冷漠 例:「我不管你累不累,我就要出去,這是定了。」

四、冷戰(Stonewalling)——退縮、封閉、拒絕溝通

這是一種情感上的撤離與沉默。當牆築起,另一方被孤立。時間久了,沉默比言語更傷人,傳達的訊息是:「我不想再和你有關係。」冷戰在感情问题里可以比喻为拒绝沟通,就是俗称所谓的——冷暴力。

  • 以懲罰的方式拒絕親密或交流 例:「等你學會教訓,我才會碰你或跟你說話。」
  • 丈夫下班回到家,妻子开始不停地提出批评和抱怨,而他选择保持沉默,只是静静地看着报纸。


批評滋生憤怒;防衛滋生挫折;輕蔑滋生羞恥;冷戰滋生絕望。若不加以處理,這些行為會成為習慣,而習慣最終導向離婚。正面行動帶來正面情感,保護婚姻;負面行動產生負面情感,預示婚姻的瓦解。愛必須以行動實踐,若停留在無所作為或負面反應中,愛就會逐漸消逝。

高特曼發現的第二個關鍵:衝突的開頭決定結尾。若以責備、輕蔑、控訴開場,結果幾乎必然是傷痛;但若以溫柔、謙卑、尊重開場,就有修復的盼望。這同樣是愛的行動。

弟兄姊妹,愛不是感覺,愛是行動。負面行動帶來負面情感並摧毀婚姻;正面行動帶來正面情感並建立婚姻。這在研究中是真實的,在神的話語中更是確定的真理。所以,讓我們選擇行動——每日、有意識、效法基督的行動:

一句善意的話、一個溫柔的開場、一個願意饒恕的心、一顆尊榮的心。如此,我們不僅能保護婚姻,更能向世界見證基督的愛——那位為祂的新婦、教會捨己的主。


三、同心服事、成為祝福(創 1:27–28;太 28:18–20)

1. 婚姻的使命:從「彼此」到「眾人」


神設立婚姻,要二人成為一體,成為夥伴,帶有使命,神對亞當與夏娃的第一個命令,不是「要浪漫相愛」,而是:「要生養眾多,治理這地。」(創 1:28),這不只是生理的繁衍,更是屬靈的使命。婚姻是神讓人一同管理祂世界的起點。


主耶穌在大使命中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 28:19)——這使命不僅是個人或教會的任務,也包括夫妻與家庭。婚姻若只為滿足自己,就會封閉;但若為神的國,就會成為祝福的泉源。

2. 婚姻是服事的基地

婚姻不是兩人逃避世界的避風港,而是為世界而設的基地。健康的婚姻會向外流出恩典。當夫妻彼此相愛、彼此服事,他們的家自然成為福音的見證。這也是為什麼撒但最攻擊的,不是教會的建築,而是家庭的關係。因為他知道,若婚姻破碎,見證就失色。

3. 例證:亞居拉與百基拉(徒 18 章)

《使徒行傳》18 章記載,亞居拉與百基拉是一對猶太夫婦,與保羅同為製帳篷的工匠。當保羅到哥林多時,他們接待他、與他同工。後來他們在以弗所教導亞波羅,使他明白真理。保羅稱他們為「我的同工」(羅 16:3)。他們的家甚至成為教會的聚會地。

亞居拉與百基拉的婚姻見證了何謂屬靈的「夥伴關係」——他們同心同行,在工作上彼此配搭,在服事上互為幫助,在教導上互補互助。他們用家庭事奉神,也用婚姻承載使命。他們的名字在聖經中總是並列出現,顯示他們在主裡的同心合一與平等的服事精神。

這對夫妻的婚姻不是自我中心的,而是以神的國為中心。他們的婚姻不是「兩個人共用一個屋簷」,而是「兩個人共擔一個使命」。他們一起服事、一起教導、一起接待、一起奉獻。這樣的婚姻不僅彼此相愛,更讓許多人因他們蒙福。

4. 應用

(1)問彼此:「我們的婚姻如何能祝福他人?」

也許你們可以開放家庭接待年輕夫妻、輔導婚前情侶、或一起探訪病人。婚姻的能量不是只留給彼此,而是要流向需要的人。

有位年長夫婦在小組分享說:「我們發現最大的幸福,是看見年輕夫婦因我們的鼓勵走出危機。」這就是「傳遞的婚姻」——讓你的故事成為別人的希望。

(2)一起服事神

夫妻一起參與服事,能建立更深的連結。有的夫妻在教會帶小組,有的負責接待,有的一起帶領詩歌、關懷長輩。當你們一同事奉時,就在經歷屬靈的合一。服事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婚姻關係最深的膠水。當你們一起為別人禱告、一起看見神的作為,你們的心自然更貼近。

(3)讓家庭成為恩典的據點

你的家可以成為神恩典的據點(grace outpost)。當人進到你家,感受到溫暖、被接納、被尊重,他們就能看見福音的樣式。這樣的家庭不一定要完美,但一定充滿恩典。當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彼此饒恕、互相鼓勵,他們就會明白福音不只是講台上的道理,而是餐桌上的生活。

5. 婚姻的終極目的:榮耀神

婚姻的最終目的,不是彼此依戀,而是一起敬拜神。當兩個人都越來越像基督,他們的愛就越來越深。婚姻是預嚐天國的關係——不是永恆的制度(因為天上不再嫁娶),而是通往永恆的見證。當我們在地上學習彼此相愛,就是在預備天上那完全的愛。


結論

弟兄姊妹,婚姻不是偶然,而是呼召。

神呼召你我——

  1. 成為彼此的夥伴,在孤單中互相扶持;
  2. 成為彼此的鏡子,在軟弱中彼此成聖;
  3. 成為彼此的同工,在世界中同心服事。

當我們在婚姻中學習這三重呼召,我們就不僅是「相愛的夫妻」,更是「被差遣的夫妻」——被差遣去愛、去赦免、去服事、去見證。

有一天,在永恆的國度裡,婚姻將不再存在,因為我們都將成為基督的新婦。那時我們回首地上的婚姻,會發現:每一次眼淚、每一場衝突、每一個擁抱,都是神恩典的軌跡。

願我們的婚姻,成為一首榮耀神的詩,一個見證福音的故事。


討論問題

  1. 在婚姻中,神正在用你的配偶塑造你什麼?這些挑戰或差異,是否正在幫助你學習更像基督?
  2. 當你的配偶改變時,你如何學習用恩典去愛他/她?這週你可以做一件什麼具體行動來表達這份愛?
  3. 你和配偶如何能一起服事神、祝福別人?想從哪一個小步開始一起參與服事?
  4. 知道婚姻在永恆中會結束,你希望你的婚姻在今生留下什麼見證?你的婚姻想為神完成哪一個使命?



神學焦點

婚姻是神所設立的屬靈盟約,目的不在於滿足我們的渴望,而在於塑造我們成為基督的樣式。當夫妻彼此相愛、彼此服事、彼此成全時,他們不僅經歷愛的喜樂,更參與神的救贖計畫。婚姻的最終目標,不是兩個人找到幸福,而是兩個人一同被塑造成聖潔,一同為神的榮耀而活。


講道主題

婚姻是一個屬靈的夥伴關係,帶著使命:彼此幫助,越來越像基督,一同參與神在世上的工作。


講道目的

本講道的目的,是要幫助信徒重新看見婚姻的神聖使命——婚姻不是為滿足自己而設計的制度,而是神為我們的成長、成聖與使命所預備的盟約,直到我們成為榮耀的基督樣式。



參考資料

John M. Gottman, “The Roles of Conflict Engagement, Escalation, and Avoidance in Marital Inter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of Five Types of Coupl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1, no. 1 (1993): 6–15, https://doi.org/10.1037/0022-006X.61.1.6.

John M. Gottman and Robert W. Levenson, “A Two-Factor Model for Predicting When a Couple Will Divorce: Exploratory Analyses Using 14-Year Longitudinal Data,” Family Process 41, no. 1 (2002): 83–96, https://doi.org/10.1111/j.1545-5300.2002.40102000083.x.

John M. Gottman and Robert W. Levenson, “Marital Processes Predictive of Later Dissolution: Behavior, Physiology, and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no. 2 (1992): 221–33,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3.2.221.

Kendrick, Stephen, and Alex Kendrick. The Love Dare: A 40-Day Challenge for Husbands and Wives to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Unconditional Love. Revised. B&H Books, 2013.

www.LoveDareTest.com


Sunday, October 12, 2025

行動的愛,《婚姻系列三》弗 5:21-33

婚姻的精髓:行動的愛

以弗所書五章廿一節至三十三

《婚姻系列三》

福遍中國教會
林永健牧師
2025.10.12
粵語堂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與凱西‧凱勒(Kathy Keller)。〈第三章:婚姻的本質〉。在《婚姻的意義》,楊基譯,21–57。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引言

弟兄姊妹,平安!今天是我們婚姻系列的第三講,也是提摩太‧凱勒《婚姻解密》這本書的第三章〈婚姻的精髓〉。

「婚姻的精髓」,你會想到是什麼呢?婚姻的精華、最重要的部分究竟是什麼?如果你將幾十年的婚姻提煉為最精華的部分,像將礦石煉成金,將婚姻真正有價值的部分沉澱下來,婚姻的精髓究竟是什麼?它關鍵特徵是什麼?

社交媒體和電影告訴我們,婚姻的關鍵是找到對的人,找到「靈魂伴侶」(Soulmates),大多數是以外貌吸引和性衝動為標準,只要找到「對的人」,婚姻就會幸福圓滿,我一切的需要都會得到滿足。我知道我喜歡的電影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美女俊男,若顏值差一點都不好看,這樣佳偶才是天成,我問我自己,為什麼我喜歡這種的電影?我發現這是我心中最深層對婚姻的投射,反影我內心對婚姻的渴想。

可能有人認為婚姻的精髓只有一個字:「忍」-- 恒久去忍!我的妻子,時常對我說:「我忍了你很久了!」

不能忍的時候,就吵架衝突,忍無可忍就宣告離場,不「玩」了(廣東話)。

所以在美國,估計大約有 41% 初婚的夫婦,以離婚收場,二婚 67%,三婚 74%。


近年來,50 歲以上的成年人離婚率自 1990 年代以來大約翻了一倍;65 歲以上的離婚率甚至增加了三倍,這種「灰色離婚」(Gray Divorce),雖然結婚數十年後,因為長期不滿、溝通不良、情感需求未被滿足、長年累積的衝突爆發,忍無可忍!孩子長大離家後,再無後顧之憂,經濟又獨立,特別是女性,不用靠男人,何必受氣,乾脆離婚,基督徒也不例外,而且影響深遠,不單只是離婚的人,更影響他們成年的孩子,及晚年生活的的問題,成為社會上的一大難題。

最近我們教會做了一項夫妻關係滿意度的調查。在 315 位受訪者中,有 23.5% 的分數落在危險線以下,代表他們的婚姻正面臨嚴重的危機,。換句話說,每四個結婚的人當中,就有一個對正在結婚痛苦中掙扎,而女性佔大多數,是男性的三倍,每四個對婚姻嚴重不滿當中,有三個是女的。這些夫妻並不快樂,婚姻關係非常惡劣。有些分數甚至低到令人震驚:168 分滿分,卻在自我評估中,只給自己 18 分、19 分、21 分的滿意度,使我心裡非常憂慮。中文的會眾中,女性對婚姻滿意度比男性低 14.8 分,只有男性滿意度的百分之八十七,這是相當驚人的數子,在美國,百分之六十九的離婚都是由妻子提出來的(https://divorce.com/blog/divorce-statistics)。

婚姻的精髓究竟是什麼?關鍵在那裡?

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一個短片《鄰居的窗》嗎?這部短片只有二十二分鐘,曾在 2020 年得了奧斯卡最佳短片獎。

它講的是一對住在紐約的中年夫妻的故事。他們每天的生活非常忙碌,忙孩子、忙家務、忙工作。忙到最後,兩個人都累得疲憊不堪。日子一久,彼此之間就多了抱怨和指責。婚姻最初的那份激情,漸漸被柴米油鹽磨淡了。留下的,往往是冷淡、抱怨,甚至是爭吵。

有一天,他們透過窗戶,看到對面一對年輕的鄰居,在窗邊親密互動。那一幕,正是他們早已失去的、充滿活力的激情生活。他們心裡泛起羡慕,想起自己年輕時的甜蜜歲月,也讓他們感慨,如今的日子只是平淡與無奈。

這部短片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因為,這不正是我們許多人婚姻生活的寫照嗎?

這部短片也讓我們去反思:難道愛,只是會隨著時間慢慢消失的感覺嗎?當激情退去之後,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持守那份愛?而愛,真正更深、更長久的根基,又是什麼呢?

愛的感覺與愛的行動:在我們平常說話的時候,「愛」既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

當它是名詞的時候,我們說的是一種感覺;當它是動詞的時候,我們說的是一種行動。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一談到「愛」,我們常常想到的是「感覺」。但可惜的是,許多在婚姻裡走得久的人,人們常常覺得:「我很久沒有那種感覺了。」

有一個笑話說:一群男人喝酒的時候,有人突發奇想,提議說:「我們每個人都發個短信給老婆——就一句話:『我愛妳。』」然後看看,老婆們會怎麼回覆。

結果是,

20 歲的老婆回:「我也愛你!」

30 歲的老婆回:「你喝多了吧?」

40 歲的老婆回:「你沒病吧?」

50 歲的老婆回:「你發什麼神經?」

60 歲的老婆回:「你是吃飽太閒嗎?」

70 歲的老婆什麼都沒回,直接打電話給孩子說:「你爸可能快不行了!就死了!」

年輕的時候,浪漫的愛可能還是存在;

結婚多年的人,好像已經不太習慣那種浪漫的話語了。不再說那句「我愛你」了,浪漫的愛已經昇華為深沉的愛。

我們的婚姻,到底發生了什麼?在缺乏浪漫的日子裡,婚姻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常常有人會這樣說:「如果我沒有感受到愛,就沒有辦法付出愛。我也裝不出來。」

這正是人自然本能的反應。特別是在婚姻走過多年之後,我們多少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究竟婚姻的精髓是什麼?婚姻的關係的祕訣是什麼?今天,我們要從婚姻的酸甜苦辣裡,一起來體會,什麼是婚姻的精髓?婚姻之所以能成就神的設計,關鍵是什麼?What makes marriage work as God’s design?

(HP)婚姻的精髓是「愛的行動」(Love in action) ,婚姻不是感覺的延續,而是愛的行動,是意志的選擇,浪漫的激情,隨著歲月的流逝,總會漸漸變得平淡。但在那平凡又忙碌的日子裡,唯有透過愛的行動,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婚姻的精髓。

經文是以弗所書 5:21-33。

今天,我們要從兩個角度,一起來看婚姻的精髓是行動的愛:


一、什麼是行動的愛?What

二、如何讓愛成行動?How


一、什麼是行動的愛?What



弗 5:25 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26 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27 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28 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29 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30 因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

31 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32 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33 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

在這一段關於婚姻的經文中,「愛」出現六次,都是用同一個字:Agapao (ἀγαπάω)。在現代漢語中,我們只用一個字來表達「愛」。相比之下,古希臘語最少有五個不同的詞彙來描述愛,分別表達了:

  • 親情的愛 στοργή (storgē) 、家人的愛、天倫之情、聖經沒有直接用過這個字。
  • 友情的愛 φιλία (philía) 、友誼的愛、相知的情誼,聖經用作為兄弟之愛(非拉鐵非)
  • 激情的愛 ἔρως (érōs) 、 情慾的愛、浪漫的吸引。此字未直接出現於新約。
  • 瘋狂的愛 μανία (manía) 、 狂熱的愛、迷戀或失控的愛,可能引人向善或墮落。


這裡用在夫妻之間的愛,不是用 érōs 情慾、浪漫的愛,也不是友誼的愛 philía,或瘋狂的愛 manía,而是用ἀγάπη (agápē) 無條件、捨己的愛,意志的愛 ,是新約最重要的愛之詞,用法是神對人的愛、以及人對神的愛、人與人的愛,保羅吩咐丈夫要愛妻子的愛。強調夫妻之間的愛不是一種被動的情感反應,而是一種需要主動付諸行動捨己的愛!它是一種基於意志選擇、無私奉獻的愛,這份愛永不改變。

丈夫如何用愛加倍去愛妻子?


保羅要我們用基督愛教會的愛去愛我們的妻子,「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基督如何愛教會?

保羅在羅馬書中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馬書 5:8)

這句經文是 Agape最完美的闡明。它告訴我們,神對我們的愛,是一種無條件的愛,是一種犧牲的愛,以為我們死的行動來顯明。

保羅稱這為婚姻極大的奧祕,愛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是大極大的奧祕。「奧祕」(mystērion)、mystery, secret, 祕密,並不是指一個難以理解的謎,而是指神過去隱藏的真理、如今藉著基督啟示出來。這是「極大」的奧祕(mystērion mega),原來「丈夫愛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一樣」,是過去是隱藏、現在顯明了的真理,這是極大的奧秘,丈夫應當為妻子做的,就是耶穌為了我們進到與他聯合而做的,捨了自己,為了更深的聯合。

上帝設立婚姻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耶穌拯救的福音,婚姻若要成功,就要去效法神在基督裏捨己的愛,祂沒有仗勢欺人,沒有以「頭」自居,同樣,在婚姻中,你為你的配偶做神在耶穌裏為你做的,這就是婚姻的祕密。

一般婚姻的看法是要成全自己,聖經的模式:是透過彼此犧牲、行動的愛而互相成全,耶穌捨了自己,他向自己死,為的是拯救我們,使我們與他聯合,屬於他。現在我們也捨棄自己,向自己死,為愛投降,使婚姻連合成為一體。

你需要什麼才能讓婚姻成功?婚姻的精髓就是愛的行動,如基督愛教會一樣,為教會捨了自己,使彼此越來越深入的聯合。

愛是感覺?還是種行動?

在婚姻裡,究竟是「感覺」激發了「行動」,還是「行動」產生了「感覺」呢?你認為呢?

是不是兩個都對?是不是兩個都有道理?那麼,到底哪一個先來?是先有行動呢,還是先有感覺呢?

這問題聽起來,有一點像那個經典的悖論,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這裡的「愛」(愛加倍),是指感覺,還是指行動?

在婚姻裡,愛不只是短暫的心動,它是一生的委身與承諾。流行文化常常強調「感覺至上」。

記得前些年有一首很紅的歌,叫《跟著感覺走》(1988)。歌詞不斷重複着,「跟著感覺走,讓它帶著我」好像人生的方向,就靠一時的情緒,靠那一刻的感覺來決定。


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

腳步越來越輕越來越快活
盡情揮灑自己的笑容,愛情會在任何地方留我
跟著感覺走,緊抓住夢的手
藍天越來越近越來越溫柔
心情就像風一樣自由
突然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我
跟著感覺走 讓它帶著我,希望就在不遠處等著我,喔~
跟著感覺走 讓它帶著我,夢想的事那裡都會有

我們常認為沒有愛的感覺,就沒法有愛的行動,若沒有感覺去愛是困難與做不到的,有感覺就容易了。

例子:有 feel 的時候,什麼都可以!陪你食飯、行街、煮飯、洗碗、全部身家都給你,甚至陪你睡覺都可以,有 feel 嗎!但若沒有感覺,和你說一句話都困難!是不是這樣?所以在談戀愛彼此追求的時候,什麼愛的行動都可以!我記得我追求Lily的時候,送她到上課的班房門口,自己才去上課,下課提早五分鐘蹓出去,在她的班房門口等她,好似見少一分鐘都活不下去一樣!有 feel!

但請你注意,保羅在這裡使用的正是 Agape (聖愛) 的動詞形式,這是一個帶有行動的命令,而且這命令重複兩次,一頭一尾,強調婚姻的精髓,「要愛你們的妻子」。

我們知道,人感覺是無法被命令的,在悲傷中,命令你「要感覺快樂」;在冷氣開到六十度,你只穿一件單薄的T-Shirt,命令你「要感覺好熱」是不可能的!只有行動才能被命令!換句話說,保羅並不在乎丈夫在某一刻的情感波動如何。他強調的是,丈夫必須採取行動,以基督捨己犧牲的愛來愛自己的妻子。

當我們願意這樣一點一滴地選擇去愛,愛的感覺,也會一點一滴地回到我們的關係裡。

在婚姻裡,兩個不完全的人,難免在很多事情上都有過失。弟兄姊妹,愛不只是感覺,愛更是每天生活裡一點一滴的選擇。

當對方默默為家付出的時候,我們說一句「謝謝」,這就是愛!

當對方心裡難過的時候,我們給他一句安慰的話,這就是愛!

當對方失誤的時候,我們選擇饒恕、給他鼓勵,這就是愛!

當對方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是反唇相譏,而是嘗試去理解他的感受,這就是愛!

當對方傷冒犯我們的時候,我們選擇忍耐,這就是愛!

當我們看到對方並不完美的時候,我們仍然願意欣賞、接納他,這就是愛!

在婚姻裡面,在親密的關係中,特別需要「愛的行動」,在兩個親密的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在那樣的情況下,彼此的感覺往往都不會太好。

而兩個人最自然的反應是什麼呢?

我們本能地,常常只會體貼自己的感受,卻忽略對方的感受;

常常只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卻否定對方的想法。

這樣的本能反應,很容易引發爭執,甚至演變成爭吵。

這也正說明了,為什麼在婚姻裡特別需要「愛的行動」。

當我們感覺良好的時候,照著本性,很容易就能做出愛的回應。

當我們感覺不好的時候,就必須刻意逆着自己的本性,

選擇去做正確的事。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若仍然願意採取愛的行動,那才是真正的愛。

這不正是保羅所強調的 agape 之愛嗎?


C.S.路易士在《返璞歸真》裡說過:不要浪費時間去煩惱你是否「愛」你的鄰舍;要採取愛的行動。只要我們這麼做,就會發現一個極大的奧秘:一旦你的行為如同真愛一個人時,你就會真的愛上他。 

在婚姻關係裡,我們最主要的鄰舍,就是我們的配偶。

你怎麼看待這句話:「如同真愛一個人」?你是不是覺得,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虛偽呢?

其實,這裡說的是:儘管我們的感受不好,也不要跟著感覺走,而是要選擇去採取愛的行動。

那麼,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呢?提摩太·凱勒在書中說,如果你不放棄,持續地去愛對方,最終對方會變得可愛起來。當你採取愛的行動時,你就是在實踐真正的愛,因為你是在順服神的命令去行動。

而當你這樣做時,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真的開始愛上對方——這是因為神在愛中建造了對方,使他變得可愛。

結果是什麼呢?在你們的關係中,你就找回了愛的感受。

當衝突發生的時候,兩個人的情緒都不會太好,但那正是我們最需要學習說一句對的話的時候。這,就是愛的行動。儘管心裡不太舒服,願意講一句對的話,就能改變整個氣氛。


二、愛的行動:從自己改變開始


在婚姻裡,如何讓愛成行動?就是從改變自己開始。

第一點,我們要謙卑在神面前,願意順服祂的旨意。當我們願意謙卑順服,神就會把改變的意願放在我們的心裡。

現代研究印證了聖經幾千年以來所教導的真理。

約翰‧高特曼博士(Dr. John Gottman)研究上千對夫妻長達數十年後發現,婚姻的興衰並不取決於浪漫或吸引力,而在於每天持續不斷的行動——是愛的正向行動,還是傷害的負向行動。

他指出兩個主要的離婚預測因素:


第一,是正面與負面行動的比例。穩固的婚姻維持「五比一」的平衡——每一次負面行動,至少要有五次正面行動來抵消。

例如:

為日常小事說一句「謝謝」。

真誠地讚美對方的外表、努力或品格。

在衝突時用幽默化解緊張並重新連結。

給予溫柔的觸摸或牽手。

相視一笑。

主動關心配偶的一天並用心傾聽。

在爭執中做出修復的嘗試(如「對不起」、「我們能重新開始嗎?」)。

經常表達欣賞與敬佩。

主動做一件貼心的小事,不必對方開口。

真誠且常常地說「我愛你」。

轉向配偶的連結邀請(例如對方開口時用心回應,即使是小事)。

支持配偶的夢想與目標。

在衝突中用柔和的開場(說「我覺得……」而非「你總是……」)。

分享屬於兩人的內在笑話或故事,增強「我們」的感覺。

給予肯定的肢體表達,如擁抱、親吻、拍拍肩膀。

這些日常的愛之行動能累積出堅實的婚姻。當負面行動占上風時,婚姻就開始衰弱。

接著是那些破壞連結、摧毀信任、導致婚姻破裂的行動——高特曼稱之為「婚姻的四個末日騎士」(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1. 批評(Criticism)——攻擊人格而非行為

用尖銳的語氣開啟衝突

 例:「你從不在乎我!你太自私了!」

叫對方難聽的名字或侮辱

 例:「你懶又沒用,什麼都靠不住!」

在新的爭執中重提舊傷

 例:「你又遲到了,就像去年聖誕節一樣毀了全家聚餐。」

計算彼此付出

 例:「這週我打掃三次,你一次都沒動手。」

2. 防衛(Defensiveness)——拒絕承擔責任、反過來指責對方

這種態度會阻礙理解,使心更加剛硬。

拒絕道歉或負責

 例:「你不高興又不是我的錯,是你太敏感了。」

打斷或搶話

 例:配偶說:「你沒打電話讓我很難過。」

   回應:「不是這樣的,聽我說!」

3. 輕蔑(Contempt)——嘲諷、白眼、戲謔、不敬

這是最毒的。輕蔑的語氣表示:「你不如我,不值得尊重。」

 高特曼發現,輕蔑是最強的離婚預測指標。

貶低配偶的感受

 例:「你太誇張了,別像小孩一樣。」

忽視或無視配偶的話

 例:邊滑手機邊點頭,完全不回應。

對他人比對配偶更親熱

 例:在聚會上對朋友笑著擁抱,對配偶卻冷淡無比。

對配偶的需要表現冷漠

 例:「我不管你累不累,我就要出去,這是定了。」

4. 冷戰(Stonewalling)——退縮、封閉、拒絕溝通

這是一種情感上的撤離與沉默。當牆築起,另一方被孤立。時間久了,沉默比言語更傷人,傳達的訊息是:「我不想再和你有關係。」

以懲罰的方式拒絕親密或交流

 例:「等你學會教訓,我才會碰你或跟你說話。」

批評滋生憤怒;防衛滋生挫折;輕蔑滋生羞恥;冷戰滋生絕望。

若不加以處理,這些行為會成為習慣,而習慣最終導向離婚。

正面行動帶來正面情感,保護婚姻;負面行動產生負面情感,預示婚姻的瓦解。

愛必須以行動實踐,若停留在無所作為或負面反應中,愛就會逐漸消逝。

高特曼發現的第二個關鍵:衝突的開頭決定結尾。

若以責備、輕蔑、控訴開場,結果幾乎必然是傷痛;

但若以溫柔、謙卑、尊重開場,就有修復的盼望。

這同樣是愛的行動。

弟兄姊妹,愛不是感覺,愛是行動。

負面行動帶來負面情感並摧毀婚姻;正面行動帶來正面情感並建立婚姻。

這在研究中是真實的,在神的話語中更是確定的真理。

所以,讓我們選擇行動——每日、有意識、效法基督的行動:

一句善意的話、一個溫柔的開場、一個願意饒恕的心、一顆尊榮的心。

如此,我們不僅能保護婚姻,更能向世界見證基督的愛——那位為祂的新婦、教會捨己的主。

  • John M. Gottman, “The Roles of Conflict Engagement, Escalation, and Avoidance in Marital Inter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of Five Types of Coupl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1, no. 1 (1993): 6–15, https://doi.org/10.1037/0022-006X.61.1.6.
  • John M. Gottman and Robert W. Levenson, “A Two-Factor Model for Predicting When a Couple Will Divorce: Exploratory Analyses Using 14-Year Longitudinal Data,” Family Process 41, no. 1 (2002): 83–96, https://doi.org/10.1111/j.1545-5300.2002.40102000083.x.
  • John M. Gottman and Robert W. Levenson, “Marital Processes Predictive of Later Dissolution: Behavior, Physiology, and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no. 2 (1992): 221–33,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3.2.221.


第二點,我們需要一個屬靈的群體,需要一個彼此相愛、彼此信任、彼此扶持的屬靈環境。


因為,我們常常會軟弱,我所願意的,我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我反而去做(adapted from 羅7:19)。

有些事情,看起來像天大的難題,夫妻兩個人單獨面對可能很難;但是,在一個充滿愛的肢體裡,就會發現,其實很容易過得去。

我們教會裡有很多成熟的資源和計畫,幫助我們生命成長。大家是不是覺得,我們真的很蒙福,能在這樣的教會環境裡? 

特別是「恩愛夫妻營」三天兩夜的營會,我們都見證了聖靈的奇妙作為。很多原本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在營會中發生了奇妙的改變。神在那裡做拆毀、拔除、栽植、重建的工作。

我想大家可能聽過很多關於「恩愛夫妻營」的故事,如果你還沒有參加過,我鼓勵你一定要去參加,要去親身的經歷神在你生命中的作為。

就像保羅說的:「所學習的、所領受的、所聽見的、所看見的,你們都要去行,賜平安的神就必與你們同在。」(腓4:9)

第三點,我們改變的能力,來自於我們與神的關係。

因為,靠自己的意志力,我們無法克服內心陳年的習慣,也無法活出彼此順服、無私相愛的生命。

耶穌說:「我就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的,這人就結出許多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約翰15:5)

那麼,怎樣才能夠常常在祂的裡面呢?

第一點,要有規律的教會生活,積極參與小組和肢體生活。

第二點,要有規律的靈修生活,包括讀經和禱告。

當我們將神的話藏在我們的心裡,當軟弱的時候,

這些話語就會成為我們隨時的幫助。

還記得,愛是什麼嗎?

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更是一種出於無私的行動。

在婚姻裡,為什麼需要愛的行動?

因為日子久了,激情會慢慢淡去,唯有愛的行動,才能把那份溫馨、那份親密,重新帶回我們的關係中。

那麼,在每天的生活裡,我們要如何開始愛的行動呢?就是從願意改變自己開始。

而這種改變的意願、改變的能力,

都不是靠自己努力出來的,

而是源於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

勉勵愛的行動1:一個愛心的詢問


今天,我也想向在座的每一位弟兄發出一個挑戰:

當你回到家時,找一個安靜的時刻,查理那樣,真誠地問你的太太:

「告訴我,作為丈夫,我可以怎樣更好地照顧你?」

有時候,一句溫柔的詢問,就能打開一扇愛的門。 

勉勵愛的行動2:一封感恩的信


找一個心情好的一天,夫妻兩個人,各自給對方寫一封信。

寫什麼呢?告訴對方,在這段婚姻裡,你最感謝對方的一件事。

寫完以後,把它收好,不要給對方看。

然後,等到下次吵架的時候,先停下來,別急著吵架,把這封信拿出來,念給對方聽。記得,是「念給對方聽」。然後,看看在你們中間會發生什麼事。

你可能會說,這聽起來像是年輕人才會做的事情。但在婚姻裡,我們要願意嘗試做一些以往不一樣的事。

當我們願意嘗試改變自己,就在那個改變的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到那份因改變所帶來的美好與感動。

而那份感動,就會成為我們——願意改變、能夠改變、並且持續改變的力量。

勉勵愛的行動3:投入一個有支持的屬靈群體。



結論


讓我們回到《鄰居的窗》這個故事。


其實,對面的那對年輕夫婦,也常常透過窗戶,關注著這一邊。他們在猜想:孩子哭了,誰會去給孩子餵奶?誰會去哄孩子睡覺?

這些瑣碎的小事,竟成了那位年輕的丈夫,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唯一的樂趣。

直到那位年輕丈夫離開人世,那對中年夫婦才忽然明白:原來,在他們眼中那些每天讓人煩惱的瑣事,卻是別人生命裡,不敢奢求的夢。

我們往往對自己所擁有的,不懂得去珍惜。總是羨慕著別人的生活,卻不知道,自己也正被別人羨慕著。

有些時候,有些事情,我們或許永遠不會明白它的價值,直到有一天,它成了回憶。

人生不是電影,沒有機會重新來過,感恩的是我們還有今天,我們還能夠從今天開始。

讓我們把目光,從外部世界,轉向我們內心的世界。如果在我們的婚姻中,還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還有一些揮之不去的煩惱,那麼,就從今天開始行動吧!

不要等到「感覺好了」再去做,要想一想,「我,可以有哪些改變?」

也許你會說:「我的痛苦你不知道。若是你在我的環境裡,你也做不到。」

你要相信,你不是孤單的一個人,我們有一位最親密的朋友,祂知道我們一切的痛苦,祂擔當了我們所有的重擔,也擔當了我們一切的罪孽。

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祂為我們捨命,祂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我們之所以能愛,是因為祂先愛了我們。

祂邀請我們來到祂的面前,在祂那裡得醫治、得安慰、得力量。祂要帶領我們進入祂為我們所預備的一切豐盛裡。

靠著祂,今天,我們就可以不一樣。



講道主題 (HP)

愛不僅僅是一種感覺,而是行動。愛的行動會帶來愛的感覺;婚姻真正的改變,始於我們自己願意先改變。

講道目的

鼓勵夫妻從改變自己開始,用行動去實踐愛,在基督裡經歷更深、更成熟的愛,建立健康的婚姻關係。

引言

  • 故事:《鄰居的窗》(奧斯卡 2020 最佳真人短片)──一對中年夫妻,激情消退,生活只剩下日常瑣事,心裡充滿失落與比較。

  • 過渡:愛只是隨著時間消失的感覺嗎?還是有更深、更長久的根基?

  • 需要:許多婚姻都有同樣的掙扎──當激情淡去,我們如何保持愛?

大綱

一、愛是什麼? (WHAT)

  • 《以弗所書》第五章顯示,愛是命令,不只是感覺。

  • 原文 ἀγαπάω → 表達的是意志與行動的愛,而不是情緒的好惡。

  • 應用:愛是一種委身與承諾,而不只是短暫的心動。

  • 例子:丈夫即使疲憊仍選擇服事妻子;妻子即使失望仍選擇尊重丈夫。

  • 經文:丈夫要「愛」、妻子要「順服」──命令語氣,重點在行動。

  • 原則:感覺往往跟隨順服而來。當我們採取愛的行動時,神使情感被重燃。

  • Gottman’s research

  • 應用:

    • 在感覺還沒到來時,先選擇饒恕。

    • 在不想服事時,仍選擇服事。

  • 例子:有的夫妻開始每週寫一張感恩小紙條給對方,結果情感重新被點燃。

二、如何開始改變? (HOW)

  • 關鍵經文:以弗所書 5:21──「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

  • 真正的改變要從自己開始,不要等對方先改變。

    1. 改變的意願:謙卑和順服

    2. 改變的環境:屬靈的群體

    3. 改變的能力:與神的關係

  • 實際行動:

    1. 每天先做一件具體的愛的行動(一個愛心的詢問、說一句鼓勵的話、做一件貼心的事、為配偶禱告)。

    2. 一封感恩的信,為下一次衝突所預備

    3. 投入一個有支持的屬靈群體(如婚姻營會、跟進小組)。

  • 例子:在夫妻恩愛營裡,不少見證表明,婚姻的突破往往從一方先願意踏出第一步開始。

結論

  • 回到《鄰居的窗》:不要總是望向外面,而要先回到內心,從自己改變開始。

  • 福音提醒我們:基督在我們還不可愛時就愛了我們,這是我們愛的動力。

  • 呼召:你今天願意踏出第一步嗎?願意選擇行動,而不是等待感覺嗎?


討論問題


1. 在婚姻裡,愛的行動和愛的感覺有什麼關係?你以前對這個問題的想法和現在有什麼不同?

2. 舉例說明,在你的婚姻中,有過愛的行動?

3. 為什麼婚姻裡特別需要愛的行動?請列出三個理由。

4. 舉例說明,在你的婚姻中,什麼是敬畏的心?

5. 舉例說明你在婚姻中,有哪些經歷或故事,與「改變的意願」「改變的環境」「改變的能力」相關?




Friday, September 26, 2025

盟約之愛,《婚姻系列一》創 2:18-25;弗 5:21-33

盟約之愛

創世記二章十八節至廿五節;以弗所書五章廿一節至三十三
《婚姻系列一》

福遍中國教會
林永健牧師
2025.09.28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婚姻的意義》第一章〈婚姻的祕密〉

 


引言

弟兄姊妹,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矛盾的世代。談到「婚姻」這個字眼,許多人心中同時有著嚮往與恐懼。

在現代社會,婚姻常常被視為一個高風險的投資。有人推遲結婚,因為看見太多破碎;有人乾脆放棄,因為不相信「永遠」的承諾;也有人心懷期待,但一旦步入婚姻,卻很快感到失望。今天的文化對婚姻有兩個極端:一方面,它被浪漫化,成為人生最重要的滿足來源;另一方面,它又被貶低,視為一種沉重的束縛。

我們看到社交媒體和電影中,婚姻被描繪成「靈魂伴侶」(Soulmates),以外貌吸引和性衝動為標準,只要找到「對的人」,婚姻就會幸福圓滿,我一切的需要都會得到滿足。

我知道我喜歡的電影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美女俊男,若顏值差一點都不好看,這樣佳偶才是天成,我問我自己,為什麼我喜歡這種的電影?我發現這是我心中最深層對婚姻的投射,反影我內心對婚姻的渴想,可是現實往往是:即使婚禮當天鮮花燦爛,幾年後也可能淚水滿面。浪漫的火花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真實生活的磨擦、性格上的差異、罪性帶來的自私。

在美國,估計大約有 41% 初婚的夫婦,以離婚收場,二婚 67%,三婚 74%


近年來,
50 歲以上的成年人離婚率自 1990 年代以來大約翻了一倍;65 歲以上的離婚率甚至增加了三倍,這種「灰色離婚」(Gray Divorce),雖然結婚數十年後,因為長期不滿、溝通不良、情感需求未被滿足、長年累積的衝突爆發,孩子長大離家後,再無後顧之憂,經濟又獨立,特別是女性,不用靠男人,何必受氣,乾脆離婚,基督徒也不例外,而且影響深遠,不單只是離婚的人,更影響他們成年的孩子,及晚年生活的的問題,成為社會上的一大難題。

最近我們教會做了一項夫妻關係滿意度的調查。在 315 位受訪者中,有 23.5% 的分數落在危險線以下,女性佔大多數,是男性的三倍,代表他們的婚姻正面臨嚴重的危機。換句話說,每四個結婚的人當中,就有一個對正在結婚痛苦中掙扎,而每四個對婚姻嚴重不滿當中,有三個是女的。這些夫妻並不快樂,婚姻關係非常惡劣。有些分數甚至低到令人震驚:168 分滿分,卻在自我評估中,只給自己 18 分、19 分、21 分的滿意度,使我心裡非常憂慮。

許多人開始懷疑:婚姻真的值得嗎?婚姻的承諾,是否過時?然而,同時我們心裡又深深渴望:渴望被理解、被接納、被無條件地愛,渴望有一個人能與我共度一生。

親愛的弟兄姊妹,婚姻的問題,不是因為婚姻制度本身有缺陷,而是因為我們對婚姻的期待與理解偏離了神的設計。今天,我們要透過聖經,重新看見婚姻的起源與意義。提摩太‧凱勒牧師在《婚姻的意義》中提醒我們:婚姻不是契約,而是盟約:靠福音守約到底。

今天我想分享三點:

一、婚姻的創造藍圖:離開父母、彼此連合、成為一體  2:18–25
二、婚姻的核心奧祕:福音之愛、彼此聖化、共同成長  5:25–32
三、婚姻的實踐呼召:破碎現實、盟約守護、群體見證



一、婚姻的創造藍圖:離開父母、彼此連合、成為一體 2:18–25

1. 婚姻的起源是神的設立



創世記 2:18 說:

「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

注意,婚姻不是亞當的發明,也不是文化演化的產物,而是神親自設立的制度。當神創造天地萬物,祂看見一切所創造的「都甚好」(abundantly good; exceedingly good),稱心如意、盡善盡美。但有一件事「不好」(without good),沒有「好」——就是人「獨居」,原文是單獨、分離、沒有連結、孤苦伶仃、孤單一人、離群獨居的意思,神為此而建立婚姻,為亞當造一個配偶幫助他。

這提醒我們,婚姻的起點不是浪漫,不是寂寞的補償,而是神的心意。神設立婚姻,乃是要人得著合宜的陪伴、互補與幫助,並且在這個關係中彰顯祂的榮耀。

2. 婚姻的本質是離開父母、彼此連合、成為一體」的盟約


創世記
2:24 說:

「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

這裡有三個婚姻關鍵的動作:

1.    離開(ʿāzab):重新排序人生首要忠誠,夫妻關係凌駕於原生家庭之上,超越父母子女的關係,成為人生最親密、最優先的連結。不是說結了婚就不要父母,而是要離開父母,去與妻子連合,成為一體。

2.    連合

希伯來文:דָּבַק (dābaq),本義是「緊緊黏在一起、附著、緊握不放」,可譯作「持守」「依附」「緊連」。七十士譯本/新約:προσκολλάωproskollaō),字面就是「用膠黏住」之意。Glue together. 聖經的用法:

像皮膚、骨頭「緊貼」(伯 19:20),手「緊握」刀劍(撒下 23:10)。路得「緊緊跟隨」拿俄米(得 1:14),不分開、形影不離。以色列要「緊緊倚靠耶和華」(申 10:20;書 23:8;詩 63:8)。

連合 dābaq不是一時的情緒而結合,而是帶誓約的忠誠選擇——「我決意抓住,不放手」,共同加入一個永久性的約定中,不只是「感覺」,更是「立場」彼此黏合,不任意分離,「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同甘共苦,風雨同舟。

婚姻誓約性的緊密黏合包括:

  1. 法理的黏合(誓約):公開立約、彼此授權、法律責任(瑪 2:14「你幼年所娶的妻,是你配偶、你約中的妻」)。
  2. 關係的黏合(忠誠):恆久持守、饒恕與憐憫(ḥesed),真實與可信(ʾemet)。
  3. 身心的黏合(合一):性結合是立約愛的身體語言,強化專屬性與安全感。

3. 成為一體bāśār eḥād):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結合,更是靈魂、情感、使命的整合。這是一種全面性的合一,涵蓋物質、情感、靈性。成為一體:不僅指性關係,也指身分、經濟、命運與生命的合一,不是同住,而是同體。

弟兄姊妹,這不是人間的理想,而是神親自定下的模式,是盟約的關係。

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離開、連合、一體的盟約!

今天的文化,常把婚姻視為一份「消費合約」。就像手機合約、健身房會員合約:只要滿意就繼續,不滿意就隨時解約。許多人帶著這樣的心態進入婚姻:只要你能滿足我,我就留下;一旦不合算,就換人。

這樣的婚姻,表面看似自由,實際上卻極度脆弱。因為契約的根基是「利益與條件」,不是「承諾與忠誠」。在這種環境中,人不敢真實,不敢袒露軟弱,因為心裡總懷疑:「若我不再可愛、若我不能滿足對方,會不會被拋棄?」

同居, 60 年代幾乎是沒有,現在超過一半的人在結婚之前就住在一起,認為這是最好的安排,有伴侶、有性關係,但仍擁有自由,沒有盟約之下追求婚姻帶來的益處,我們是要結婚的,同居沒有什麼問題,又可省點錢,又方便親密的關係,這是摻水稀釋的承諾,並不是神設立的婚姻,這樣情況之下結婚的人,離婚率是沒有同居過的一倍半(https://ifstudies.org/reports/whats-the-plan-cohabitation/2023/executive-summary?utm_source=chatgpt.com)。

這樣的觀念,與聖經裡「二人成為一體」的異象,完全背道而馳。當婚姻淪為一紙「契約」,它就失去了「安全感」。因為契約背後的邏輯是「利益與條件」:若你做不到,我就有權退出。這樣的環境裡,人不敢真實、不敢軟弱、不敢袒露傷口,因為害怕隨時會被拋棄。就像租房子一樣,心裡總知道:這不是我的家,隨時可能被房東收回。

然而,聖經告訴我們,婚姻不是契約,而是「盟約」。

聖經卻告訴我們,婚姻不是契約,而是「盟約」。

  • 契約以「自我利益」為軸心;盟約以「忠誠承諾」為核心。
  • 契約依賴感覺;盟約根基在誓言。在盟約裡,人得著安全感:因為知道即使自己失敗、年老、容顏不再,對方也不會離去。正是在這份安全感中,人可以真實、可以軟弱、可以敞開。婚姻的承諾是兩性荷爾蒙裏找不到的愛情元素。

婚禮上的誓言,不是「只要我愛你,就和你在一起」,而是「無論富裕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都要愛你、忠於你,直到死」。這就是盟約的重量:即使對方軟弱或失敗,承諾仍然堅立。

真正的親密,只有在盟約中才能持久。什麼是盟約?盟約不是建立在「感覺」之上,而是建立在「承諾」之上。當你走到婚禮的祭壇前,說出「無論貧窮或富足、健康或疾病,都願意愛你、陪伴你」時,那是一個神聖的盟約。盟約的重量,在於它不是因為對方完美才存在,而是即使對方軟弱、甚至失敗,承諾仍然堅立。

想像一對夫妻:丈夫在事業上遭遇失敗,失去收入,心裡極度沮喪。若婚姻是「契約」,妻子可能覺得:「他已經不能滿足我的需要了,我要離開。」但若婚姻是「盟約」,妻子會說:「即便你失敗了,我仍然在這裡,因為我不是因為利益才跟你在一起,而是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立了約。」這就是盟約的力量。

另一個例子:我認識一位年青的妻子多年來身體有病痛,無法給丈夫帶來「理想中」的生活,也沒有辦法生小孩。若婚姻是契約,丈夫會想:「她已經不能帶給我快樂,我要尋找新的人生。」「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很好的理由再找另一個。但若婚姻是盟約,丈夫會選擇守在身邊,日夜照顧,因為承諾比感覺更堅定。這樣的愛,不是浪漫小說裡的甜蜜,而是十字架式的愛,是基督對教會的愛。

在這個強調「我的權利、我的幸福」的時代,婚姻中的盟約之愛,成為最強有力的反文化見證。當夫妻彼此用一生說出:「我願意,直到死」,這就是神設定婚姻的見證。

如何在婚姻裡實踐盟約之愛?

  1. 重視誓言:常常回想當初婚禮上的誓言,提醒自己婚姻的根基是承諾,而不是情緒。對婚前的弟兄姊妹:要清楚,婚姻不是浪漫的延續,而是盟約的開始。婚禮上的誓言,比婚禮上的鮮花更重要。本週重溫婚禮誓詞,寫下「我們婚姻優先於原生家庭」的兩個具體調整(如:節期探親安排、衝突時不搬出娘家/婆家)。
  2. 在衝突中守約:當爭執來臨,不以「要不要繼續這段關係」作為威脅,而是以「如何在承諾中解決問題」作為前提。設立每週一次「盟約對話夜」(30–45 分鐘):彼此感謝1事、道歉1事、下週共識一事。

婚姻中的盟約,是這世代最大的反文化見證。當世界不斷強調「我的權利」、「我的幸福」,婚姻中的夫妻卻用一生說出另一種語言:「我願意,直到死。」

耶穌說:「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 19:6)。把「神配合的工作」與「人不可分開的責任」放在一起。



或者你說:我是信主之前結婚的,或者當初我結婚基本上就是一個錯誤,不單只不是盟約,而是為了契約而結婚的,為了外貌、性吸引、或會了金錢,甚至是被騙之下結婚的,結婚之後才知道對方是什麼的一個人,我的婚姻是一個錯誤,我的婚姻不是神所配合的,現在後悔莫及,無法挽回,怎麼辦?

請注意,「神所配合的」並不是一個條件句子,不是說如果是神所配合的,人不可以分開,如果不是神所配合的,人就可以分開。不是樣的,婚姻是神所設立的,早在亞當夏娃犯罪之前,神已經定下婚姻,19:4「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5 並且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6 既然如此,夫妻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

好的木工知道,黏合後硬撕,兩邊都會受傷。離婚不是像解開結那麼簡單,總會留下撕裂面。

若你們覺得「膠性」已經變弱,今天就開始重新上膠:承認、饒恕、立約更新、求助於屬靈群體與專業輔導。神樂意把破碎再黏合,並讓裂痕成為恩典的紋路。

最近流行一個字:「乾婚」,形容「乾巴巴」的婚姻關係,缺乏親密、性關係長期缺席,或流於義務。缺乏情感交流、彼此漠不關心,冷淡、疏遠。缺乏激情、夫妻談話只停留在生活瑣事,沒有心靈交流,僅僅為了孩子、經濟、社會壓力而維持。夫妻可能仍然住在同一屋簷下,外表維持婚姻,但內裡卻乾枯無水、沒有滋潤。外人看似「正常夫妻」,實際上內心孤單。

就像一片沒有雨水滋潤的土地,表面還在,但生命力已經衰退。乾婚就像一朵插在瓶中的塑膠花——看似完整,但沒有香氣、沒有生命;在知乎、微博上,「乾婚」被形容為中國婚姻的一種普遍現象,特別是在 30–50 歲的中年群體。在中國都市婚姻中,可能接近 1/4 1/3 的婚姻帶有「乾婚」特徵。

皮膚復水的核心原理(HEO 三步):

  • HHumectant 吸水),把水抓進來,不能吸收是沒有用的,
  • EEmollient 潤膚),填補縫隙
  • OOcclusive 封閉),封住皮膚,減少水分散失

早、晚都要做一次,經年累月之下,你的皮膚就會緊繃感下降、粗糙減少、柔軟度與光澤回來,反老還童,青春長駐,六十歳的人,看來只有三十歳一樣的皮膚。

乾婚復水行動:若你已婚:選擇一個個「復水行動」,安排到本週行事曆並回報。

以下三個「乾婚復水」行動,簡短、可量化、當週就能開始:

  1. 週更「30–30 約會夜」:吸水
    目標:恢復情感與對話。
    做法:手機關掉,外出30分鐘散步+30分鐘「盟約對話」:①我感謝你我需要向你道歉我現在最需要你的是本週我承諾
    頻率/KPI:每週一次;連續4週完成≥3次;每次結束互傳一句總結訊息做記錄。


  2. 每日「3–3–3 連結」:潤膚
    目標:日常親密回流。
    做法:早晚各一次——3次擁抱(至少30秒其一)+3句肯定(具體到行為)+3分鐘一起禱告/讀一段經文/感恩清單。
     
    頻率/KPI:每天至少一次;連續14天打卡≥10天;每週挑一點收穫彼此回饋。


  3. 24小時修復協議」:密封
    目標:把衝突變成成長。
    做法:同意任何衝突24小時內完成和好談話,採用「福音四步」:先禱告暫停先認自己份用「我訊息」表達需要一起擬一條可執行的改變。若連續兩次未修復,第三次即預約輔導/屬靈夥伴介入。
    頻率/KPI:每次衝突即啟動;當月「過夜未修復」=0;月末10分鐘檢核一次。

神設計的婚姻,卻應當是活生生的花園,日日被祂的愛滋潤,充滿生命力。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的盟約。


二、婚姻的核心祕密:福音的愛與彼此成聖(弗 5:25–32

1. 基督之愛是範式:「如同基督愛教會」



在以弗所書 5:28–33

5:28 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29 從來沒有人恨惡自己的身子,總是保養顧惜,正像基督待教會一樣,30 因我們是他身上的肢體。31 為這個緣故,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32 這是極大的奧祕,但我是指著基督和教會說的。33 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

弟兄姊妹,這裡的「奧祕」(mystērion)、mystery, secret, 祕密,並不是指一個難以理解的謎,而是指神過去隱藏的真理、如今藉著基督啟示出來。這是「極大」的奧祕(mystērion mega)是指什麼過去隱藏、現在顯明了的真理?這有關婚姻極大的祕密是什麼?

婚姻的大奧秘:丈夫愛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一樣,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是極大的奧秘,丈夫應當為妻子做的,就是耶穌為了我們進到與他聯合而做的,捨了自己,為了更深的聯合,而妻子敬重、順服丈夫:就像教會敬重、順服基督。

上帝設立婚姻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耶穌拯救的福音,婚姻若要成功,就要去效法神在基督裏捨己的愛,祂沒有仗勢欺人,沒有以「頭」自居,同樣,在婚姻中,你為你的配偶做神在耶穌裏為你做的,這就是婚姻的祕密。

一般婚姻的看法是要成全自己,聖經的模式:是透過彼此犧牲而互相成全,耶穌捨了自己,他向自己死,為的是拯救我們,使我們與他聯合,屬於他。現在我們也捨棄自己,向自己死,為愛投降,是婚姻連合成為一體。你需要什麼才能讓婚姻成功?婚姻的秘密就是效法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了自己,使彼此越來越深入的聯合。透過婚姻,福音的奧秘被揭開了,婚姻是福音轉換你內心,翻轉你生命的一個主要管道。

保羅說,婚姻不只是男女之間的契合,而是指向一個更偉大的真相——基督與教會的盟約之愛。

換句話說,婚姻就像是一面鏡子,把天上的實相映射在地上。地上的婚姻是比喻,真正的原型是天上的:基督這位新郎,與祂的新婦——教會。這就是婚姻的「祕密」。

想像一對新婚夫婦,婚禮當天穿著華麗的婚紗與西裝,所有人都注目在新人身上,整個儀式充滿莊嚴與喜樂。但聖經告訴我們,地上的每一場婚禮,其實都是一場「預演」——它在指向將來那一場最榮耀的婚禮:羔羊的婚筵(啟 19:7–9)。

丈夫的愛:就像基督為教會捨己,為她捨命。

妻子的順服:就像教會敬重、順服基督。

二人成為一體:就像信徒與基督聯合,不再分開。

因此,當我們看一對夫妻攜手一生時,這不只是他們個人的幸福故事,而是神在地上寫下的一幅「福音圖畫」。

基督的愛:婚姻的根基



以弗所書 5:25 說:

「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

請注意,聖經要求丈夫以「基督的愛」作為婚姻的模式。這愛有三個特徵:

  1. 犧牲性——基督為教會捨己,甚至死在十字架上。這愛不是尋求自己的益處,而是願意放下權利、付出代價,成全對方。
    例:想像一位年輕的丈夫,每天清晨五點起來打兩份工,只為了支付妻子昂貴的醫療費。他自己常常吃簡單的泡麵,但卻把最好的營養品留給妻子。別人看不見他的辛勞,但這份犧牲正好映照出基督的愛——祂為教會流血捨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我們能得著生命。
  2. 無條件——基督不是因教會完美才愛她,反而是在教會軟弱、有瑕疵時仍然愛她。羅馬書 5:8 說:「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
    例:一位妻子發現丈夫沉迷賭博、欠下債務,甚至失去工作。她內心痛苦,但她沒有拋下丈夫,反而陪著他進入戒賭輔導班,幫助他一步步走出黑暗。別人覺得她「傻」,但這正顯出愛的無條件——就像基督不是因我們可愛才愛我們,而是在我們破碎、可憐、失敗的時候,祂仍然選擇不離不棄。
  3. 聖化性——基督愛教會的目的,是「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榮耀的教會」(弗 5:26–27)。也就是說,基督的愛不是單純滿足我們,而是要改變我們,使我們更聖潔、更榮耀。
    例:有一位丈夫,每天陪伴妻子讀經禱告,並且在衝突後願意謙卑道歉。妻子因著丈夫的帶領,慢慢學會釋放苦毒、學會饒恕。多年後,夫妻倆一同帶領小組,成為許多人的祝福。他的愛,不只是「讓妻子開心」,而是幫助她成長,成為更聖潔、更榮耀的生命。這正是基督愛教會的目的——祂要把我們從舊我中改變,預備迎見祂。

這三方面,正是夫妻之愛應該學習的方向。

缺乏解決衝突的能力是我們婚姻的調查中,在危險臨介點之下的夫妻最大的問題。如何解決婚姻的衝突?婚姻裡的衝突無可避免。問題不是「會不會有衝突」,而是「如何處理衝突」。錯誤的方式:冷戰、指責、控制、逃避。這些方式只會加深隔閡。

福音的方式:謙卑、饒恕、彼此認罪、尋求和好。

對「乾婚」的弟兄姊妹,福音帶來的力量:我死了,基督活了,唯有我死了,婚姻的衝突才有轉機。

弟兄姊妹,這就是福音的能力在婚姻裡的實踐。沒有福音的婚姻,就像沒有水的魚,終將枯乾。但在福音裡,婚姻才有源源不絕的活水。

如何在婚姻關係中向自己死?


三、在破碎現實中操練盟約之愛:從家庭到教會的實踐

婚姻的現實:罪與軟弱

1. 婚姻的真相:兩個罪人的結合

有人說:「婚姻就是兩個罪人住在同一個屋簷下,24 小時不間斷地彼此影響。」這句話或許帶點幽默,卻揭露了婚姻最現實的一面。

聖經告訴我們,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 3:23)。當兩個罪人走入婚姻,雖然他們彼此相愛,但罪性仍然真實存在:自私、驕傲、嫉妒、憤怒、冷漠、控制慾……都會在婚姻中被放大。想像一下:當兩個罪人走進婚姻,就像兩塊粗糙的石頭被放進同一個袋子裡,彼此碰撞,摩擦不斷。於是,自私被暴露,驕傲被顯明,軟弱也無處可藏。

婚前,許多缺點可能因浪漫的光環而被忽略;婚後,這些缺點卻會赤裸裸地顯現。於是,夫妻之間容易產生衝突與失望。

2. 婚姻揭露我們的自私

婚姻最令人不舒服的地方,正是它像一面鏡子,揭露我們真實的自我。

  • 單身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很有耐心,但婚後才發現,當配偶不照著我們的方式做事時,我們的怒氣很快浮現。
  • 單身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有愛心,但婚後才發現,我們往往更在意「我的需要」是否被滿足。
  • 單身的時候,我們看自己頗為慷慨,對錢並不是很看重,但婚後才發現,我們常常斤斤計較「誰付出的比較多」,在金錢上爭過你死我活。

婚姻不僅顯明我們愛對方的能力有限,更顯明我們對神的依靠有多不足。

3. 婚姻是神塑造我們的工場

雖然婚姻揭露我們的罪,但這並非壞消息。事實上,這正是神的心意:藉著婚姻來改變我們,使我們更像基督。

以弗所書 5:26–27 談到基督對教會的愛,說祂要「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同樣地,婚姻中的愛也有「聖化」的作用——神藉著婚姻塑造我們,使我們學會忍耐、謙卑、饒恕與自我捨棄。

有人說,婚姻就像「兩顆粗糙的石頭放在同一個袋子裡搖動」。過程中彼此摩擦、受傷,但最終,那些尖銳的角落會被磨平,成為更光滑、更合適的形狀。這正是神透過婚姻所做的工作。

婚姻需要饒恕的恩典

凱勒牧師提醒我們,沒有任何婚姻能持續下去,若沒有「饒恕」這個要素。因為兩個罪人必然會彼此傷害,若不饒恕,婚姻只會積累苦毒。

哥林多前書 13:5 說:「愛不計算人的惡。」真正的愛,不是不受傷,而是不把對方的過錯當作帳目來計算。這不意味著容忍罪惡,而是願意像基督饒恕我們那樣,饒恕配偶。

要去愛,就一定要變得脆弱。愛任何一樣東西,你的心無疑會絞痛,甚至可能破碎。若你要確保自己的心完好無缺。你絕不可將你的心交給任何人,連一隻動物也不行。謹慎地用嗜好和一些享樂掩飾他,避開所有纏繞,把它穩妥地所進自私的棺材裏。但是在這樣的棺材裏:安全、黑暗、不能動彈、沒有空氣,你的心也也將變化。他不會破碎,但他將變得僵硬、頑固、得不到救贖。路易斯(C. S. Lewis

饒恕不是一次性的決定,而是持續的操練。每當衝突發生,我們都要選擇:我要堅持抓住對方的錯,還是要放手交給神,選擇愛與饒恕?

在軟弱中依靠福音

  • 面對失望:當配偶不能滿足我的期望時,記得:只有基督能真正滿足我的心。不要把配偶當作偶像。
  • 面對傷害:當受到冒犯時,學習在禱告中饒恕,並尋求合宜的溝通。
  • 面對差異:當兩人有不同意見時,學習謙卑,承認自己有限,並尋求共識。
  • 面對軟弱:當自己失敗時,不要隱藏,而是向配偶認罪,並一同到神面前尋求恩典。


結語

弟兄姊妹,婚姻的現實是殘酷的:兩個罪人結合,必然有掙扎與失望。但婚姻的盼望也是榮耀的:因為在基督裡,我們可以經歷恩典、饒恕與更新。

婚姻不會自動讓人幸福,但它會讓人更像基督。當我們在婚姻中看見自己的罪,並學會依靠基督的恩典,我們就會發現:這段旅程雖艱難,卻滿有祝福。

也許你覺得自己的婚姻是一個錯誤。或者你已經放棄了,我是活在一個錯誤之中,衝突沒辦法解決,我很悲觀,我該怎麼辦?

但福音正是為這樣的處境而來。聖經從來沒有隱藏婚姻中的破碎,亞伯拉罕、雅各、大衛的家庭都充滿矛盾,可是神卻能把人的錯誤、軟弱和失敗,轉化為祂恩典的場域。羅馬書告訴我們:「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這「萬事」,包括你錯誤的婚姻起點。

當衝突不斷、盼望似乎熄滅時,基督卻邀請你走十字架的道路。饒恕不是否認傷害,而是把苦毒交給耶穌,選擇不再用恨意還擊;謙卑不是放棄自己,而是承認我們同樣需要恩典;依靠聖靈不是靠意志撐下去,而是每天求主加力量,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善行。這樣的愛,不是浪漫小說的甜蜜,而是十字架的愛,是基督對教會的愛。

或許你的婚姻不會像童話般幸福,但它能成為恩典的見證。請不要只把婚姻看作解決孤單的方式,也不要只停留在浪漫的延續。婚姻是一段屬靈之旅。當你和配偶願意一起禱告、一起服事、一起尋求神的旨意,你們不僅能享受情感的甜蜜,更能在靈魂深處一同成長。這樣的婚姻,才能真正反映基督與教會的奧祕:一段建立在盟約裡,忠誠而深厚的愛。

今天,讓我們安靜在主前思想:我和配偶的關係,是停留在情感和生活的層面,還是正在培養屬靈的友誼?若你已婚,願你把配偶當作最深的屬靈朋友,重新立志與他或她一起走天路;若你未婚,願你在尋找伴侶時,把「屬靈的同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為最終,婚姻不是為了滿足我們自己,而是為了彰顯基督與教會的奧祕。

婚姻不是個人的私事,更是教會屬靈群體的事。

今天我們常說:「婚姻是兩個人的事。」但聖經提醒我們,婚姻是在群體中立約的。婚禮不只是兩個人彼此承諾,而是在神與眾人的見證下立約。

(1) 教會是婚姻的守護者

這意味著,教會有責任支持與守護婚姻。小組需要關心已婚夫婦的挑戰,長輩需要為年輕夫妻提供榜樣,單身者也要學習如何祝福並鼓勵已婚的弟兄姊妹。

(2) 教會是單身者的家

同樣,教會也要成為單身者的家。單身的弟兄姊妹不應被邊緣化,好像只有婚姻的人生才完整。教會要接納單身者,給予他們屬靈的家與歸屬感。

(3) 教會要成為婚姻見證的群體

在一個婚姻破碎的世界,教會若能活出盟約之愛,就成為最強有力的福音見證。當世人看見基督徒夫妻在困難中仍然彼此相愛,他們就會被吸引,想要認識這位愛的源頭。

最終,婚姻只是今世的制度;在永恆裡,所有信徒都要與基督一同參與那「羔羊的婚宴」(啟 19:7–9)。因此,婚姻與單身,都是為了預備我們,迎接那更榮耀的愛。

親愛的弟兄姊妹,讓我們再次回顧今天的信息。婚姻的祕密不是心理學的技巧,也不是找到完美的配偶,婚姻不是契約,而是盟約:靠福音守約到底直到永恆。

願我們在婚姻中,或單身中,都以基督為中心,讓祂的愛成為我們生命的根基。這樣,我們就能成為世界的見證,宣告一個真理:在基督裡,愛永不止息。

 




神學焦點

在福音裡,婚姻不是以感覺與利益為軸心的「契約」,而是以捨己與忠誠為核心的「盟約」:按創造秩序離開、連合、成為一體;以基督愛教會為範式彼此成聖;在破碎現實中靠福音更新、守約到底,成為教會與世界面前的反文化見證。

 

講道目的

使聽眾明白神創造婚姻與福音的藍圖,更新婚姻中的誓約,在衝突與軟弱裡學習捨己與饒恕,經歷福音修復破裂的力量,使整個教會成為婚姻的守護者與單身者的家,並最終在基督裡活出真實的福音見證。

 

講道概念

婚姻在福音中是盟約,不是契約;因此我們要學習基督的捨己與忠誠,在衝突中選擇饒恕,在軟弱裡彼此扶持,用一生守約,讓家庭成為福音的活見證。

 

講章標語

婚姻不是契約,而是盟約:靠福音守約到底

 

講道大綱

 

引言

今天我們談婚姻。這個世代對婚姻充滿矛盾:一方面被浪漫化,好像找到「靈魂伴侶」就能一生幸福;另一方面卻被消費化,只要不合算就隨時解約。結果呢?離婚率高,「乾婚」現象普遍,許多夫妻心裡孤單。可我們仍深深渴望被愛、被接納。聖經告訴我們,問題不在婚姻制度,而在於我們偏離了神的設計。婚姻的祕密,不是找到對的人,而是回到福音。

一、婚姻的創造藍圖:離開、連合、成為一體(創 2:18–251:27–28;太 19:4–6

 

1.      起源:婚姻是神設立的良善秩序,為解除「獨居不好」,成就互補同行。

2.      本質:

a.      「離開」重整首要忠誠,夫妻關係優先於原生家庭。

b.     「連合」(דָּבַק/προσκολλάω誓約性的緊密黏合:法理、關係、身心三層合一。

c.      「成為一體」身分、經濟、使命的整全合一,不僅是同住更是同體。

3.      目的:在彼此尊榮中彰顯神形像,養育敬虔後代,參與神的治理計畫。

4.      行動要點

a.      本週重溫婚禮誓詞,寫下「我們婚姻優先於原生家庭」的兩個具體調整(如:節期探親安排、衝突時不搬出娘家/婆家)。

b.     設立每週一次「盟約對話夜」(30–45 分鐘):彼此感謝1事、道歉1事、下週共識事。

二、婚姻的核心奧祕:基督之愛與彼此成聖(弗 5:25–33

1.      範式:「如同基督愛教會」

a.      犧牲性(為她捨己)、

b.     無條件(罪人尚且被愛)、

c.      聖化性(洗淨、成聖、獻上)。

2.      目標:婚姻是雙向成聖的工場,磨去自我中心,塑造成基督樣式。

3.      行動要點

a.      建立「衝突福音四步」:先暫停禱告先認自己份用我訊息表達需要一起找代禱/方案。

b.     每日或隔日「靈修相伴10分鐘」:同讀同禱,彼此一句祝福。

三、在破碎現實中操練盟約之愛:更新「膠性」、群體守護、見證福音

  1. 真相:兩個罪人同住,衝突無可避免;「乾婚」反映情感/屬靈脫水。
  2. 盼望:神樂意把破碎再黏合更新誓約、求助群體與專業、讓裂痕成為恩典紋路。
  3. 教會角色:

a.      守護婚姻(榜樣、陪伴、資源與轉介)、

b.     作單身者的家(尊榮其呼召與恩賜)、

c.      活出群體見證(夫妻在困境中守約就是福音布道)。

  1. 行動要點

a.      為「乾婚」設三個復水行程:每週次高質量約會;每週1次深入對話題;每月次共同服事。

b.     尋找一對成熟夫妻作屬靈夥伴(或小組),設定90天同行計畫:分享、代禱、檢核目標。

結論

婚姻的祕密就是福音:不是契約,而是盟約;不是靠感覺,而是靠捨己與忠誠。即使婚姻有裂痕,福音能重新黏合;即使你覺得走錯了路,神仍能把破碎轉為見證。已婚的,守住誓約;單身的,以基督為滿足;全教會一同守護婚姻,見證基督的愛。最終,我們的婚姻只是預表,那更榮耀的羔羊婚宴。讓我們一生活出這見證:在基督裡,愛永不止息。

 

討論問題

1.      【重整優先】你目前最常把哪個關係或事物放在配偶/婚姻之前(或單身:放在主之前)?本週將做哪「兩個」具體調整,體現「離開與連合」?請訂時間、方式與可衡量指標。

2.      【衝突轉化】回想一次最近的爭執(或人際衝突)。用「衝突福音四步」寫出你可先做的悔改一句話與下一步行動;並約定在何時以何種方式與對方和好。

3.      【乾婚復水/屬靈友誼】若你已婚:選擇一個「復水行動」,安排到本週行事曆並回報;若你單身:選擇一項屬靈友誼操練(固定同伴禱告、參與服事),訂出開始日期與頻率。

4.      【群體守護】教會如何更像「婚姻守護者」與「單身者之家」?你/你們小組在未來30天可做的一件小事是什麼(如:托育支援、夫妻講座、單身關懷餐會、建立轉介名單)?請指派負責人與期限。


參考資料

Brown, Susan L., and Fen Lin. "The Graying of Divorce: A Half Century of Change."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77, no. 9 (2022): 1710. Accessed September 19, 2025. https://doi.org/10.1093/geronb/gbac057. 

Cohen, Yafit, Naor Demeter, and Chaya Koren. "Why now? Late-life divorce timing process: Dyadic and individual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1, no. 8 (2024): 2366-2386.

Maden, Serap. “Current Approach to Moisturizer and Emollient Utilization in Atopic Dermatitis: A Review.” Exploration of Asthma and Allergy 2 (2024): 441–49. https://doi.org/10.37349/eaa.2024.00056.

Rajkumar, J., N. Chandan, P. Lio, and V. Shi. “The Skin Barrier and Moisturization: Function, Disruption, and Mechanisms of Repair.” 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36, no. 4 (2023): 174–85. https://doi.org/10.1159/000534136.

提摩太‧凱勒(Timothy Keller)與凱西‧凱勒(Kathy Keller)。〈第一章:婚姻的祕密〉。在《婚姻的意義》,楊基譯,21–57。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5。

Benton Brown, Paige. "Singled Out by God for Good." Regeneration Quarterly 3 (1997):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