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7, 2025

立志、實行、傳遞,《以斯拉記系列四》拉 7:1-10

立志、實行、傳遞

以斯拉記 7:1-10
《以斯拉記系列四》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5.08.17


引言

我們活在一個被破壞的時代。社會破碎、價值混亂、信仰式微。每天打開新聞,我們看見的不是希望,而是更多的撕裂:戰爭的炮火仍在許多地區燃燒,無辜的百姓流離失所;社會充滿對立與仇恨,族群之間、階層之間彼此攻擊,對話已經變成吵鬧。價值觀更是模糊不清,真理與謊言、正直與欺騙,似乎沒有明顯的界線。人追逐金錢、享樂、權力,卻越來越感到空虛。

就算我們基督徒,也能真實感受到這樣的混亂。有人事業成功,卻陷入婚姻破裂的痛苦;有人在學業上努力,卻因沉迷網路遊戲而失去方向;還有人外表光鮮,內心卻被孤單與憂慮吞噬 (是shì)。信仰的力量似乎在這樣的時代被淡化了。許多人把教會當成週末的習慣,卻不讓神的話語真正改變生命。基督徒的見證不再被世界看重,因為我們也常常活得和世界沒有太大分別。

這樣的時代讓人想起舊約以色列百姓在被擄之後的光景。他們的國家被毀,聖殿被拆,信仰生活被迫中斷,百姓在異邦過著沒有盼望的日子。但正是在這樣黑暗的時候,神興起了祂所揀選的人,像以斯拉一樣,帶領百姓回到神的話語,重建信仰,恢復屬靈的生命。

弟兄姊妹,我們今天也活在一個需要「屬靈復興」的世代。外在環境雖然破碎,但神的心意不會改變。祂仍然呼召祂的子民,回到祂的話語,堅定信仰,成為這世代的光和鹽。這正是我們要一起思想的——在這破壞的時代,我們要如何定志尋求神、遵行祂的旨意,並把真理教導給下一代。但聖經中,每當神要帶來重建和復興時,祂總是興起一個人——一個對神話語認真、生命純正、願意被使用的人。

在以斯拉記第七章,我們遇見了這樣一個人:以斯拉。他不是君王、也不是先知,而是一位文士,文士最原意是「書記」、「寫字的人」,負責抄寫、記錄與解釋律法。

在被擄之後,聖殿、國家、王位都沒有了,律法(妥拉)就成為猶太民族身分和信仰的中心。因此,熟悉律法的文士逐漸成為屬靈與社會領袖,以斯拉被神重用成為整個民族屬靈復興的關鍵人物。

今天我們要透過第七章1至10節,看見以斯拉的心志與生命,學習他怎樣「定志考究、遵行、並教導神的話,」復興以色列民,以斯拉一生是今天每位基督徒必須深思的榜樣。

在這段經文之前,以色列人經歷了重大轉變:

他們因犯罪被擄到巴比倫七十年:公元前 605 B.C.,第一次被擄到巴比倫,公元前 538 年,波斯王古列,允許以色列人歸回重建聖殿(以斯拉記1章)。第一批歸回的猶太人,由所羅巴伯帶領,約五萬人,他們重建聖殿,從聖殿定下根基,到完成聖殿重建,經歷了二十年(536-516 BC)。

公元前 586,聖殿毀壞,公元前 516,聖殿完成重建,「聖殿荒涼七十年」之久。


七章第一節說,這事以後,指重建聖殿之後,516 年之後,波斯王亞達薛(靴 xuē)西年間,有個以斯拉。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是三個波斯皇帝的歷史:


1)古列(公元前 539-530),他推翻了巴比倫帝國,上台之後,以仁慈治國,更改政策,容許各國被擄的人民回到自己原來的地方,敬拜自己的神,讓人有信仰自由,第一批回到耶路撒冷在所羅巴伯帶領之下的猶太人,重建聖殿(拉 1-3)

2)第二個皇帝,波斯王大利烏(公元前 521-486),他幫助猶太人重建聖殿,提供物質與保護(拉 5-6),大利烏也就是把但以理下到獅子坑的皇帝

3)第三個在以斯拉記出現的皇帝就是波斯王亞達薛(靴 xuē)西(公元前 465-423)。亞達薛(靴 xuē)西王 (Artaxerxes I) 公元前 465 年登基,第八節說,以斯拉在亞達薛(靴 xuē)西王在位的第七年,五月一日,抵達耶路撒冷,也就是主前 458 年,總共是重建聖殿(公元前 516)之後五十七年,以斯拉帶領第二批約一千五百男人(加上婦女、孩子可能有五千人,人數比第一批回歸少很多,只有十分之一)回歸耶路撒冷。


7:1 說:「有個以斯拉」,以斯拉是什麼人?


7:1-5 是以斯拉的家庭背景,族譜

「他是...大祭司亞倫的後裔。」——神預備的人

以斯拉的家庭背景,一直追溯到亞倫,他是亞倫的子孫,神在西拉山設立祭司的制度,立亞倫與他的子孫為祭司,大祭司說從亞倫的子孫產生的,以斯拉這身分非同小可,他是大祭司的後代,這五節看起來只是一大堆名字族譜,但實際上極有意義。它表明了:

他的身分合法:他是亞倫的第十六代後裔,利未人,有祭司身分,有資格教導律法。

他的身分蒙神預備:他不是偶然出現,而是歷史中神計劃的一部分。

這提醒我們,神使用的器皿不是臨時起義,而是長時間的預備。今天的我們,也在被神預備之中。

注意以斯拉的人物描寫:

7:6 這以斯拉從巴比倫上來,他是敏捷耶和華以色列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的文士

第一、以斯拉是從巴比倫上來,是在巴比倫出生的猶太人(Babylonian Born Jew),從未去過耶路撒冷,是被擄下一代的猶太人,在巴比倫土生土長,像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American Born Chinese),在美國土生土長。以斯拉是從巴比倫,上到在山上的耶路撒冷,所以這裡說「以斯拉是從巴比倫上來。」

第二、他是敏捷(劫 jié)的文士,形容詞,一般想法敏捷是形容身手敏捷,但在這裏是形容以斯拉為敏捷律法書的文士,意思是對聖經非常熟悉,文士(scribe)最簡單的比喻,就是今日神學院的教授,他不但只是一個抄寫的文員,而是熟悉聖經,找聖經很快,《俄巴底亞書》在聖經那裡?立刻就能找到,很敏捷,而且記性非常好,有很好的信仰傳承,猶太人六歲就開始背誦經文,我們這第一代成年之後信主的人沒法追到的敏捷境界。

他通達律法書,就像提摩太,從小就明白聖經,這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這機會,當時婦女不識字,因為識字就不用耕田,少一份人力,讓孩子識字,是需要附上經濟的代價,讀聖經,敏捷神話語的人,想得快,熟悉聖經。

以斯拉是一個敏捷的文士,他同時是一個祭司。利未記10章十一節,神對亞倫說:教訓他們。祭司的工作是教訓百姓神的話。

今天我們時常懷疑牧師只是主日講一篇道而已,甚至我們教會一些牧師一年只講六、七篇道,週一至週六是沒有什麼事情做的,是不是?事實上祭司主持獻祭敬拜的禮儀,並肩負教導百姓,明白遵守神一切的律例典章。

而且工作量是不輕省的, 利未人一個支派,卻要教導十一個支派的人,教導神的話語,不單是管理行政,這些其它十一個支派都可以做,但教導神的話是利未人祭司是獨特的責任,他們是聖經的專家,教導百姓聖經,所以以斯拉的身分並不簡單。


7:10 是以斯拉的生命核心

「以斯拉定志考究遵行耶和華的律法,又將律例典章教訓以色列人」

定志,立定志向原文是兩個字:堅立(主動詞)+ 內心(名詞) to intend inner man (mind, will, heart) to move toward a certain goal,內心(意念、意志、心)決定朝向某個目標邁進,只有一個目標。

第10節用了三個不定式形容以斯拉有目標的動作:

1) 定志學習的目的,2) 定志去做的目的,3) 定志教導的目的。

第一:定志考究聖經(seek with care, investiage, search, seek, research) ,考究,就好像讀博士一樣,寫論文,困難重重,在黃金歲月,去究讀聖經,通達,背後的功夫是不少的。

我讀大學的時候,來美國的第二年,參加美西南學生冬令會的一個帶查經的培訓,講員是一位姓簡的弟兄,加州地震學博士班的學生,他大學的時候信主,信主之後,每天讀經考究兩個小時,每天時間十分之一查考聖經,經過六年的時間,把聖經讀透,他閉起眼睛,把羅馬書展開,內容通透,現在想起來,真的就是敏捷,回答我們的問題,好像西部的牛仔一樣,言無虛發,語語中的,引經據典,我深受感動,我自小信主,自以為熟悉聖經,參加聖經問題比賽,都是第一名,知道亞伯拉罕的父親的父親是誰,牧師講道,開口第一句,我就知道他最後一句是什麼,我以為我很懂,但我發現,這都不是第一手的讀經得來的,我很慚愧,我根本沒有自己讀好聖經,我回去之後,立定心志,好好的每天讀經,明白神的話。

後來我進到神學院讀書,第一門課,從釋經法(讀經法)開始,從創世記到啟示錄,一章一節讀,讀系統神學,每主日晚上到同學家裡聚餐,飯後討論聖經心得、辯論各種神學議題,直到我神學第四年,快要畢業的時候,我開始感覺到一種豁然開朗的體驗,彷彿許多原本分散在聖經不同地方的片段,如今慢慢被連接起來。那些經文不再只是單獨存在的故事或律例,而是彼此呼應、互相印證,像是一幅拼圖逐漸拼合成清晰的圖畫。原本模糊的地方變得明白,之前疑惑的地方也開始找到答案,讓我對神的話開始理解。我喜歡讀聖經,讀到有精妙之處,經常有與神相遇的經歷。

以斯拉不是先教導、也不是先出發,而是先「立志尋求考究」神的律法。

今天我們太容易跳過這一步:

我們想服事,卻忽略裝備;想成長,卻不讀經;想影響別人,自己卻不認識神的心意。屬靈影響力不是外在技巧,而是內在生命的流露。沒有對神話語的渴慕,就沒有真正的復興。

以斯拉定志考究聖經,跟著有兩個目的行動,考究、遵守,中間有一個因果連接詞:so then 因此,考究聖經,因此遵守耶和華的律法又(and)將律例典章教導以色列人。

第二不定式:遵行聖經 (to carry out, to practice) ,

遵行而不是知道,許多基督徒知道真理,卻沒有活出真理。遵行是實行,以斯拉不僅「考究」,考究的目的:因此,第一:他可以去「遵行」。

他沒有把神的話語當知識(zhī 支‧shi「識」讀 輕聲),而是當生命的指南。他不是理論的專家,而是實踐的見證人。不是如雅各書所說:「只是聽道而不行道的,就是欺哄自己。」,今天的教會需要的不只是更多信息,而是更多榜樣、更多的實行。

我們都知道說容易,做更難:

減肥與健身

教別人:只要說「少吃多動,多喝水早睡覺」。

自己做:每天拒絕零食、堅持運動、克服惰性,比理論困難太多。

早起習慣

教別人:只要說「設定鬧鐘,提早睡覺」。

自己做:天寒地凍、床鋪溫暖時,真正要掙扎起來,非常困難。

愛仇敵

教別人:講道時可以說「耶穌教導我們要愛仇敵」。

自己做:當有人羞辱、傷害自己時,真要去饒恕和祝福他,實行最難。

十一奉獻

教別人:可以說「應當把收入的十分之一獻給神」。

自己做:當收入緊縮時,還能先把十分之一分別為聖,實際比勸人困難。

傳福音

教別人:鼓勵「要去傳揚福音,領人歸主」。

自己做:要開口面對拒絕、尷尬甚至逼迫,需要勇氣,比理論更難。

講理容易,實行最難;說在口裡輕鬆,落在行動卻沉重。

耶穌說:聽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了(路 11:28)。他就如把房子建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他是聰明人(太 7:24–25)。

我做牧師最大的問題,就是以為我講了,就等於我做到了,以為會眾聽了,就能做到,聽與行是兩回事,講道理與實行是兩回事。

以斯拉定志考究聖經,因此定志遵行,是他有屬靈能力的原因,非常不容易。

第三個不定式的目的行動才是教導別人:又教導以色列人 (to teach, to instruct, to make Israel skillful)律例(statute, an authoritative rule)典章(a determination of right and wrong)

律例指神所頒布的條例,是一種「固定下來的命令」,多涉及宗教、敬拜、潔淨與禮儀。例如:祭祀方式、飲食潔淨(利未記 11)、安息日、節期。屬於「神定下來的命令」,人可能不完全理解原因,但要憑信心遵守。律例提醒以色列人,他們的生活與敬拜不是隨己意,而是遵從神特別啟示的規範。

典章多涉及社會生活、倫理、司法。例如:奴僕制度的規範(出 21:1–11)、賠償條例、財產糾紛、人際公義。彰顯神的公義,規範社會秩序,保障弱小者,確保以色列群體的公正與和諧。

律例和典章合起來,表明神的律法既包含敬拜的聖潔,也涵蓋社會的公義。

最後一步,也是最被忽略的一步:教訓以色列人。

以斯拉知道,神的律法不是只給他個人得益,而是要傳遞出去、塑造群體。

神的話語若只停在我們心中,無法產生社會影響力。

教會若不能訓練門徒、傳遞真理,復興就停滯不前。

每個屬靈人都有「以斯拉的責任」:做神話語的流通管道。

這責任是沉重的,他成為一生的目標,立定志向,立志非常重要,明白神在他生命中的目的,然後全力以赴,保羅說我沒有違背從天上而來的異象,你明白神的旨意,在你身上的目的嗎?不是隨波逐流。


以斯拉對聖經有著堅定的心態,這導致了他認真的探究,但同樣的心態也讓他渴望將研究的結果帶到生活中去。以斯拉不是為探究而探究。他希望他所學到的知識能反映在他的生活方式上。換句話說,借用雅各的比喻,他不只是照著神的話語這面鏡子,也照鏡子所說的去做,結果,他成為一個改變了的人。他就是雅各所說的「聽道的人」(雅 1:22-25)。

以斯拉的教導不像是新約的法利賽人,教人自己卻不去做,教導的是他實踐過的,這並不容易的事,所以等了57年,才出現一個以斯拉,他的背景,興趣,位份,敬虔,出現重建的歷史,不是太多這樣的人,這是領袖的影響力,祝福人,在神的手中,專注,成為神的僕人,復興以色列。

他的整個生命都獻給了這個目的。他的 IOS(內部作業系統)是以神的話語為導向的。這種對於律法的研讀、實踐和教導的自我強加的堅定,充分說明了以斯拉的品格和他生命的目標意向。他的堅定與過去的祭司形成對比。

根據以西結書和其他以色列歷史記載,以色列祭司沒有做到的其中一件事,就是正確傳達 Torah 的律法傳統(以西結書 22:26)。他們在以色列教導耶和華以色列上帝所賜摩西的律法(torah) 方面失敗,因此受到審判(以西結書 22:26;耶利米書 2:8)。

他的學習包括摩西五經,也許還有一些先知書,這不是目的,而是達成目的的方法,他的學習必須伴隨實行的生活方式。他學習的成果是應用神律法的真理。此外,他的學習也會帶來一個公開的平台,教導立約團體中的其他人也要這樣做。

以斯拉與多年前的所羅巴伯,以及數年後的尼希米一起,站在這段時期三個復興錫安運動的中間。雖然復興錫安歷時一百年,(從古列的法令到尼希米在尼 13 章的最後改革),以斯拉所提供的屬靈復興,對於這幅全景圖仍是至關重要的。若沒有神話語的復興,若沒有神的話的牽引,復興是不可能的。

我們可以看到神的話的重要性,神的話是神的聲音。正如保羅提醒提摩太,「所有的經文都是神所吹的氣」或「神所默示的」(提後 3:16),因此它提供了生命所需的導航。約翰福音也提醒我們,耶穌的門徒是知道並持續在道上的人(約翰福音 8:31),聖靈透過聖經對我們說話,改寫我們生命的故事,聖經有復原生命的能力。

與神的話(the word)的相遇會使我們與道成肉身的神--耶穌相遇,。

重視神的話語具有為個人和教會帶來復興的能力。教會的歷史證明了這個事實。新教改革的主要議題之一是關於聖經,從 sola Scriptura 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來,就是堅信聖經是重要的。

事實上,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一位神學院的老師兼聖經的抄寫員,他考究聖經,由於他在希臘語和希伯來語方面的發現,明白「義人必因信得生」的聖經道理,產生改革運動,改變了教會的走向,復興教會。他把原文聖經翻譯為德文,讓各行各業的人都能閱讀聖經。他在宗教改革中的行動是出於他對聖經的考究、遵行與教導。

一個沒有教導或對神的話語沒有委身的教會會是怎樣的呢?最好的情況是混亂不堪,最壞的情況可能是異端。

缺乏神話語的教會會有的表現:

講道變成激勵或勵志分享

信息注重生活技巧、家庭倫理、個人成長,卻缺乏對聖經的講解與應用。

避免談及罪、審判、悔改等聖經核心主題

為了避免衝突、不冒犯人,許多牧者選擇講「和諧」、「愛」、「家庭」等議題,卻避談悔改與十字架。

以傳統與文化代替聖經原則,比如以孝道、人情壓力、面子文化來主導教會運作,而非按聖經行事。

以活動或團契代替門徒訓練,教會聚焦在聯誼、愛筵、郊遊等活動,卻缺乏裝備信徒認識神話語的系統教導。

社會議題取代福音真理,政治與政策取代了神的話。

你會愛神的話語嗎?

你會遵行神的話語嗎?

你會教導神的話語嗎?

第七、第八章,介紹以斯拉主人物,注重的不是他的工作,而是注重他的為人,重複的不是他多有能力、多厲害,而是神的手幫助他,在第七、八章,以斯拉在回歸復興以色列當中,共六次說神的手幫助他(七章六節、九節、28節、八章18節、八章22節、八章31節)。

7:6 這以斯拉從巴比倫上來,他是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上帝所賜摩西的律法書。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是因耶和華-他上帝的手幫助他。(王允許他一切所求的)

7:9 正月初一日,他從巴比倫起程;因他上帝施恩的手幫助他,五月初一日就到了耶路撒冷。(四個月、九百哩的路程,神的手幫助他,平安到了耶路撒冷)

7:28 又在王和謀士,並大能的軍長面前施恩於我。因耶和華-我上帝的手幫助我,我就得以堅強,從以色列中招聚首領,與我一同上來。(在王和謀士,並大能的軍長面前蒙恩)


8:18 蒙我們上帝施恩的手幫助我們,他們在以色列的曾孫、利未的孫子、抹利的後裔中帶一個通達人來;還有示利比和他的眾子與弟兄共一十八人。(興起利未人回去)

8:22 我求王撥步兵馬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本以為羞恥;因我曾對王說:「我們上帝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但他的能力和忿怒必攻擊一切離棄他的。」(不用王的軍隊護送)

8:31 正月十二日,我們從亞哈瓦河邊起行,要往耶路撒冷去。我們上帝的手保佑我們,救我們脫離仇敵和路上埋伏之人的手。(仇敵的手)

在何事上神的手幫助以斯拉?有以斯拉這樣資格的人,絕對可以完成,是嗎?但重點是神的手幫助他,六次重複強調:請求、起程、堅定不移。當問題出現:沒有利未人願意回去,沒有利未人如何恢復獻祭?但神與他同在,神的手幫助他,有20多位利未人願意回去。


以斯拉推辭王用軍隊護送,這是不簡單的事,以斯拉要運送貴重的器皿,金銀寶石送回到耶路撒冷,並且是在公開數點,價值不少,電視訪問,新聞報道,經歷九百哩的旅程,相當於從休士頓走路到芝加哥,歷時最少四個月,埋伏搶劫實在太容易, 王建議用軍隊來保護,以斯拉卻說不需要,因他相信有神的手幫助我,他這樣的想法,在路上的時候,卻是非常害怕(八章31節),他不是完美的領袖,但神的恩賜保守卻讓他沒有發生任何的意外,他若接納王的建議,讓王用軍隊護送,也沒有什麼問題,就像有一個人住在河邊,遇到一場大洪水。水位不斷上漲,他只好跑到屋頂上避難。他非常虔誠,就在屋頂上跪著禱告:

「主啊!求祢救我脫離這場大水,我相信祢必拯救我!」

這時候,有一艘小船划過來,船夫喊道:「快上船吧!水再漲,你會被淹死的!」

那人卻搖頭說:「不用了,上帝會救我!」

水繼續上漲,他緊緊抓住屋頂的煙囪。這時候又有一艘大船過來,船上的人急忙呼喊:

「上來吧!我們救你!」

但他依然拒絕:「不用了,我在等上帝來救我!」

最後,水已經淹到只剩屋頂尖端,一架直升機飛來,放下繩梯,駕駛員大喊:「快抓住繩子,我們帶你走!」

那人仍然不肯:「謝謝你們,但我相信上帝會親自來救我!」

不久,洪水把他淹沒,他死了。

當他到天上見到上帝時,不解地問:「主啊,我一生信靠祢,為什麼在洪水中祢沒有救我?」

上帝看著他,平靜地說:「孩子,我救過你三次啊——我派了一艘小船、一艘大船和一架直升機去救你,你卻都拒絕了。」

以斯拉或許不是完美的領袖,但神的恩賜保守卻讓他沒有發生任何的意外,神的手幫助他,平安回歸耶路撒冷。

以斯拉是神興起一個領袖,聖殿重建好,工作才開始,現在出現神栽培的領袖,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物,以斯拉,領袖出現,成功並非偶然,神在人生命中,幫助我們我們成事。

應用:考究神的話、實行神的話、分享神的話,神必幫助我們復興重建。


結論

一個人的立志,一群人的復興

你是否每天有計劃地讀神的話語?

你是否願意定下心志,像以斯拉一樣,讓神的律法成為生命中心?

你是否把神的話活出來,在家庭、職場、朋友圈中做見證?

給教會領袖與同工的挑戰:

你的事奉是否建立在對神話語的深度扎根?

你是否只是「傳遞信息」,還是「以生命教導生命」?

你是否有計劃地培育下一代屬靈領袖,像以斯拉一樣訓練人?



討論問題

1. 以斯拉先「定志尋求」再行動。你覺得在忙碌的生活中,什麼能幫助你保持對神話語的恆心追求?有哪些實際的方法可以落實?

2. 我們常常知道神的話,卻不容易去行。你覺得在你的信仰生活中,最大的「知行落差」是什麼?你打算如何縮短這個差距?

3. 以斯拉不只自己遵行,也教導他人。你覺得神把哪些人放在你生命中,需要你去影響或教導?你會用什麼方式開始?

4. 講章中提到「人立志,神成全」。回想你過去的經歷,有沒有一次是你下定決心做屬靈的事,而神在過程中顯明祂的引導和幫助?請分享並彼此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