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0, 2012

把恩典當成工價的時候 ,太 19:27-20:16

把恩典當成工價的時候
馬太福音十九章廿七節至廿章十六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5.20




引言

1. 今年的六月,福遍教會開始崇拜已經十五年了,我想請問你是什麼是時進入這福遍的大家庭的?



第一批:你是教會的開國元老,從第一天已經參與福遍的事奉的,請你站起來,我也是其中的一位,記得我們第一次在 Williams Trace 浸信會聚會嗎?那一天大大小小一共有四百五十人,我還記得我用了一小熊的布木偶講了福遍教會第一個兒童信息,那時我的女兒只有十歲,兒子只有八歲。

第二批: 如果你是從公元二千年一月至二零零三年八月開始參與福遍的,請你站起來!那時公元二千,新的千年,粵語崇拜剛剛在第一期的體育館開始了四個月,在第三個時段十二點舉行,人數約有一百三十五人。

第三批:如果你是從二零零三年九月至二零零八年一月開始參與福遍的,你是第三批人,那時我們剛搬進了第二期四萬一千平方呎的地方,同時我們開始了國語第二堂與青少年崇拜,粵語崇拜改了早上九點三十分聚會,一共五個崇拜。

第四批:四年多前二零零八年二月,關牧師在進入福遍的教牧團,牧養粵語的會眾,開始一個新的時代。若你是這個二零零八年二月至去年十二月時候參與福遍的事奉的,請你站起來。

第五批:若你是在今年才進入這屬靈的大家庭,你可以說是最後又是最新的一批。

2. 我們在不同的時間進入了神的家,參與神國的事奉,不論你是最早的一批或是最後的一批,你要記得事奉神是一份恩典,不是你賺回來的你,你只能以感恩的心接受;對最早來的第一批人,對那些在恩典中最久的人,最包括我在內,要特別的小心,不然我們都要落後倒退。

3. 這是我們今日要讀的經文,葡萄園的比喻之主要信息,比喻是記載在馬太福音廿十章一至十六節,這是最困難了解的比喻之一,但卻是告訴我們天國一個最重要也最奧妙的真理,指出在神的國度中恩典運用的原則,以及事奉的真正含義,這是現代人最難以明白,卻又最需要認識的真理。 對我們事奉神有一段日子的人,最早的一批信徒,這個比喻尤其重要。



葡萄園在舊約代表神的家以色列,「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賽五 7)在新約神的家就是教會,所以葡萄園的比喻是關於進入神的家中工作,講的是我們在神的家中的表現。

比喻中葡萄園的園主邀請勞工進入他的葡萄園工作,正如他邀請我們進入他的家事奉一樣,這些在葡萄園工作的勞工代表著你與我。

4. 請注意勞工的背景,當年勞工的市場,像香港的賣水果的「果欄」或在碼頭等待的勞工,又像今天在 Homedepot 門口等待工作的勞工,這些工人(Day-laborers)在早上六點鐘天剛剛亮的時候就在市場上集合,等待有人請他們做工。巴勒斯坦當時社會最低賤的階層不是勞工,而是奴隸,但奴隸雖然沒有自由,但是因為他們屬於主人,一般很少挨餓,但是勞工是靠自己雙手賺錢養家,如果找不到工作,手停則口停,當時的勞工供過於求,經常處於飢饉的狀態中,實際生活的條件比奴隸更加悲慘。



5. 比喻中的工人,按園主召進葡萄園工作的時間分為五批。


第一批是清早六時,工作十二小時,至晚上六時,工價是一開始就說得清楚,「一錢銀子」,相等於當時一天的工價,足夠一家大小一天的糧口,能被選上,能夠進葡萄園就值得歡天喜地了,不是「必須」被選上,而是「幸運」地被選上,是園主的揀選,在眾多勞工之中,只選幾個,被選上的不是因為有特殊的技能或條件,而是白白的被選上,不是「因為」被選上,在聖經中不叫「幸運」,「運」是死的,沒有位格的,是隨机的(Random),聖經稱為「恩典」,是神賜的,是主動給的,是神自由的揀選。

第一批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人,是代表第一批蒙神的恩典被揀選上,有幸得以為神作工的工人。

1)他們是當年的猶太人,猶太民族最早被神揀選,成為神的選民,是第一批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人。
2)他們是當年的門徒,這十二個門徒是第一批進入天國的人,他們早晨剛六點鐘他們就進入葡萄園工作。
3)他們是今天在我們當中最早參與福遍神的家事奉的第一批會友,第一批的教牧同工,包括我在內,我們是參與事奉最早的一批。

但耶穌說,跟著會有第二批,早上九時進入葡萄園工作;第三批,中午十二時進入葡萄園工作;第四批,下午三時進來;甚至最後一個小時,日頭平西了,一天的工作已經快結束了,仍然有最後一批人會被呼召進來,在神的葡萄園中工作。



6. 神愛每一個為他工作的人,所有這些人都是寶貴的,是他所珍愛的,無論是第一批的,還是最後一批的,耶穌都會給他們「一錢銀子」。正如比喻中的園主,收工發工資的時候,每人都給「一錢銀子」一樣。



7. 這個比喻難以明白的地方就在這裡:對現代人來說,工人的抗議是有理的,我們的原則是同工同酬,不同工卻同酬,就會對多做工作的工人不公平。

例如:如果你是一工廠的老闆,你可以試一試,每個工人的工錢都一樣,不論每個人不同的成果與工作的多少,你猜猜如果會如何?我想一定是完全的混亂。

園主的做法好像很不合理(Doesn't make sense.)既不懂現代管理,又不認識經濟規律,做成群眾的噓聲反感,是必然的事。

下午五點才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不是佔盡便宜(廣東話:著數)!死以前信耶穌,得的永生都是一樣,幹嘛現在就要相信?中國人都很會算,都想佔便宜!

這是為什麼這比喻是那麼難以明白的原因。

8. 要正確地明白這比喻的意思必須注意上下文,這比喻是為什麼而說的?

1)十九 16-26 少年的官來問耶穌:「我可以做什麼善事才能得永生?」最後因為財富太多,而不願意付代價,憂憂愁愁地離開了。彼得就對耶穌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 (十九 27)

我是最早到,犧牲最多,工作十二個小時,事奉為你辛勞的最好員工,我可以得什麼?

與下文耶穌兩個門徒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問的問題一樣,「我兩個兒子跟隨你,有什麼好處?可不可以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廿 21)

這是非常香港式的問題:「我事奉主,有何著數?」(廣東話)
  • 每個星期日去教會,我有何著數?
  • 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還要我去 AWANA 服侍,沒有任何著數,所以我並不願意!
  • 我作一個小組長已經十年了,我何以得什麼?
  • 我做牧師快三十年了,有何著數?

2)耶穌回答彼得的問題,包括兩點:第一是安慰的話;第二是警告的話。

a)人為神做了任何事,神都知道,也必報答,你們會與我同得榮耀,你們將來要得百倍(十九 28-29),這是耶穌首先要肯定的。

b)但是耶穌同樣的強調的是,今天你能夠為神工作,為神捨棄,是神先揀選了你,你才有机會,這是絕對無條件的揀選,出於神完全自由的選擇。第二點也是一警告,特別是對第一批的工人,在恩典中很容易忘記恩典的寶貴與運作的原則。耶穌說:「要很小心!不然,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



這句話有點吊詭性,不容易明白,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 不是所有在前的,都要在後,只是「有許多」(Not everyone but many),不是普遍性,卻是很容易發生的事。
  • 將來時態的動詞,還未曾發生,警告門徒可能發生的事。
  • 重複了兩次(十九30;廿 16)。
  • 葡萄園的比喻是為了解釋這一句話。結構:「有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十九 30) + 「因為」(廿 1),承上啟下,引出葡萄園的比喻(廿 1-15) + 比喻的結尾,又用「這樣」來承接上文,說:這樣一來,「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廿 16)也就是說,第一句話(十九 30)是一個命題,然後,用整個比喻來詳細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的,最後又是同一句話(廿 16),成為結論。在文體上,自成一組。(注意句子上有很多排偶相對的結構。)

  • 這一句話作為比喻的結論的上半部:「那在後,將要在前。」在比喻中,明顯地是指後來進入葡萄園工作的工人;而下半部:「在前的,將要在後了。」卻是指最早來的一批,因埋怨家主,反而在後了。
現在讓我們進一步透過葡萄園的比喻去明白這一句話的意義。


一、事奉神是一份恩典

1. 在神家中事奉是神賜的恩典



在眾多的勞工之中,神揀選了我,進入葡萄園工作,這完全是恩典。神可以完全揀選別人,不需要揀選我,但他卻揀選了我,這不是恩典又是什麼?蒙恩最自然又最合宜的反應是由心的感恩。

例子:我的見証

轉眼我在教會事奉已經三十年了,我天天感謝神能有這机會事奉神,我對他的恩典感到驚訝,為什麼是我?我不是最聰明的一個,也不是最屬靈的那一位,缺點多多,時常犯錯,為什麼神讓我進入他的葡萄園工作,而且是早上六時最早的一批,我為此天天感謝神。

例子: 專業人仕進入事奉工塲

北美各地有不少專業人士閞始想到要把自己奉獻給神,有做工程師的,有做銀行家的,有做專業研究的,他們都問:「我在神的國度做了什麼?耶穌回來的時候,我怎樣交帳呢?」許多專業人士將自己奉獻給神,要在這最後的時刻,這最後的一小時,趕緊回應神的呼召,進入葡萄園事奉。

2. 但是如果你是等待最後一分鐘才事奉主的人,只想工作一小時,要佔便宜的人,要小心,未必會選上你,當你失去工作的机會的時候,已經是太晚了,你怎知道最後的一刻一定會選上你?恩典運作的原則之一不是「因為」或「必須」,而是完全出於施恩者的主權。例子:在 Homedepot 門口等待工作的人應有態度是什麼?若早上有人願意請你工作,你會因為時間太早而拒絕嗎?你會說,「讓我等一等,到晚上五時,我只想工作一小時,卻要得一天的工價」嗎?當你拒絕的時候,下一次不一定會選上你,這是恩典運作的原則之一。

事奉是一份的恩典。感恩是應有的態度,歡歡喜喜的領受一切從神而來的恩典。

3. 少年官與彼得的問題,是我們長期迷信的一個信念:按表現來決定的價值觀(performance-based value system),在學生的時代,以分數來決定結果;在社會上,以工作的表現來決定成果,以賺錢多少來決定社會、甚至在家庭中的地位;把這信念應用在信仰上,就成了靠行為的信仰(performance-based Christianity),「我們應該怎樣做來賺取永生?」「我們做了這個那個工作了,應該得到什麼的報償?」 其實彼得的問題並不比那少年官的問題深入了多少,兩人的問題如出一轍。

耶穌藉著葡萄園的比喻開導彼得,從進入葡萄園工作,到領受銀子,這不是一個工價,不要以為你做了十二小時就一定要得到什麼,你能夠被召進葡萄園工作,完全是恩典(Grace-based Christianity)。耶穌回答彼得的問題說,「人為神做了任何事,神都知道,也必報答,你們會與我同得榮耀,你們將來要得百倍,神不會忘記你們。」但是耶穌同樣強調的是,今天你能夠為神工作,為神捨棄一切,是神先揀選了你,你才有机會,這是絕對無條件的揀選,出於神完全的自由選擇。

為什麼神的揀選我?揀選你?你好好思想一下。有什麼是你認為神非要揀選你不可的?有什麼是你認為神不揀選你就是神的損失的?當你什麼理由都想不到的時候,你就會明白神白白的恩典之寶貴。

耶穌對彼得說,「你所有為我放棄的,我都知道,我會百倍報償你;但是你問錯了!你的反應恰恰就像那少年官一樣!你要很小心,因為在恩典之中,常存著自毁的因子,你會很容易從恩典中墮落,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



二、當恩典當成工價的時候,在前的卻要在後了

最先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人,得著恩典最早的人,要很小心,耶穌警告我們,要小心,要在恩典中長進,更深的認識恩典的意義,更珍惜恩典所賜的机會,不然很容易落後,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在恩典中的人要小心以下幾點:

1. 不要 因斤斤計較而埋怨


「我們整天勞苦受熱,那後來的只做了一小時,你竟叫他們和我們一樣嗎?」(廿 12)如果我們為神所作的每一件事都要斤斤計較的話,我們就會埋怨。

例子:領敬拜已經很辛苦了,整天上班工作,下班還要選歌排練,主日清晨就回到教會預備,牧師還時常改我選的歌,意見多多,很煩!我事奉已經是很難得了,花時間、出錢又出力,你還要求什麼?埋怨!在恩典中失去了事奉的喜樂!失去了感恩的心!

例子:傳道人斤斤計較,講條件,講工價、講按章工作。

這樣我們會從恩典中墮落,從兒子變家奴,斤斤計較是雇工所作的,不是兒子在父家所作的。現代有些家庭,用金錢來教導孩子做家務,洗一次碗值多少,掃一次地又值多少,孩子可以學到賺錢的概念和得來不易,不亂花錢的心態,但錢是從自己的家賺回來的!本來明明是自己應該做的事,鋪床是你睡了的床!洗碗是你用了的碗,家是你自己的家!但卻要給錢才肯做!這是佣人的做事的方法,等價交易,按件計工資,這正是神不希望我們有的心態,神把我們視作他親愛的兒女,為愛而服侍他,不是佣人,為工價來計算報酬,神的愛我們本來一點都不配得,他道成肉身,為我們捨命十字架的愛,我們可以拿什麼去等價交換?

如果我們念念不忘,「我將來要得到什麼?」叫神怎樣回答我們才好?「我已經將最好的白白賜給你,為什麼你要從兒女的尊貴身分淪為家奴?這是不是在前的反而要在後了?」

為什麼那些最後才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人反倒能夠在前呢?他們知道他們本來是沒有机會的,已經五點了,距離收工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了,但園主還邀請他們進入葡萄園工作,所以他們完全不去理會有多少工資,園主從來沒有與他們談過工價,只要還有机會進去工作,他們就歡歡喜喜去做,滿懷感激去做,知道這一切都是恩典。正因為他們知道感恩,他們反倒得到了最好的,這就是在後的要在前了。

2. 不要因與人比較而眼紅


葡萄園工人的埋怨不是埋怨園主虧待了他們,而是因為見到園主對別人慷慨,就紅了眼。

如果神把更多的好東西給我,沒有給別人,我們不會眼紅,不會抱怨的。反過來,若神把更多的好東西給別人,沒有給我,我就會抱怨,眼紅,我們一生的許多悲苦,實際上是從這種比較心態來的。

讀書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別人不用那麼辛苦,也能得到好成績,我讀得這樣辛苦,成績還是不如人,我們就會抱怨,眼紅。

開始工作,怎麼別人總是比我幸運,就算追女孩子都比我容易,我們就是這樣眼紅。別人買的車子也比我的好,住的房子也比我的大。有了孩子,心裡非常疼愛孩子,但不知怎麼搞的,別人的孩子似乎總是比自己的更聰明一點,別人總是說別人的孩子,提不到我的孩子。

看別人畢業後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在臉書、谷歌、微軟工作,我卻不行,心裡非常嫉妒不滿,責怪神不公平。我開車處處都是紅燈,別人都是緑燈;人家買的房子比我的又好又便宜,人家的工作比我的薪水高,工作環境又比我更舒服;人家的孩子長得比我的高,讀書比我的好,我們一生都在這「不如人」的情意結中生活,本來是好好的,「一錢銀子」一天的工作,回家可以與家人有一個温飽愉快的晚上,但當與別人比較的時候,感恩與喜樂的心就不知去了那裡。

當你看見一個廿八歲的小伙子,臉書的老闆,一夜之間,成為全世界的首富之一,身家接近二百億美元,你有沒有「眼紅」?本來你生活已經很不錯的了,相當富裕,本來眼睛充滿了感謝,但你若與人比較,眼睛就變紅,充滿了血絲,「眼紅」!

「眼紅」(Eye becomes evil)原文是眼睛變為「惡性」(Malignant),像毒瘤一樣,我們蒙了大恩,被揀選進入了葡萄園工作,本來眼睛是充滿了感恩與喜樂,但因為園主對別人慷慨,而變為苦毒、目露兇光、想殺人一樣,我們是什麼時候從「柔和 的眼變成「毒瘤」的眼?正是我們與別人「比較」的時候!

其實「比較」是很愚笨的行為,你一定要明白,現今你所有的,是神盡了他最大努力給予你最好、最適合你的,神比最精密的電腦更加仔細地量度了你的一切的特點、個性、長處、短處,左挑右選,才給了你這一份的。你什麼時候才能承認神給你這一份是對你最好的?「比較的心態」令我們常有「不如人」的感覺,受盡妒忌與埋怨的折磨,什麼時候我們接受神量給我們的、白白賜我們的那一份是最美好的,什麼時候我們就能快樂與充滿著感恩,過著神兒子的生活。


3. 不要因把恩典當作工價而落後


比喻中埋怨的工人,最大的致命傷是把恩典當成工價,被揀選進入葡萄園工作,事奉神就是一份厚厚的恩典,但在晚上發工錢的時候,恩典就被當成工價,恩典與工價最大的分別在什麼地方?工價就只是我們所計算的這麼多,不會再多的了,一天的工作,一錢銀子,這是工價,而恩典,卻可以恩上加恩,恩典是無價的,工價是有價的;恩典是無限的,工價是有限的;恩典是不需要償還的,工價是需要換取的。當我們憑恩典進入神的國,成為神的兒女,卻把恩典當作工價的時候,正如彼得要求的:「我們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十九 27)那我們真的退後了,本來是享受「恩典」的平治豪華房車,我們卻把它當作「工價」的水泥車。

4. 要在恩典中長進!

恩典是要我們長進的(To grow in grace),事奉是需要長進的,十五年前,我們有机會參與福遍教會的事奉,我們要繼續向前邁進,學習謙卑,學習忍耐,授權下一代,與我們一同事奉,恩典是可以恩上加恩的,是要我們長進的。

今天我們可能是第一批、可能是第二批,或是最後一批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但這不是終點,不是就要結束,你還有路要走,今日你所得到的,並非就是最終的一切,這只是一個過程,透過你今日所得,你還要邁向更大更深遠之處,進入更高的生命層次,到達更廣闊的事奉境域。在前的不要變成在後的,要在恩典中長進,更向前邁進,完成神在我們身上的心意!


如何在恩典中長進?幾個實際的建議:

1) 授權一個你信任的密友,常常提醒你,無論你多成功,你只是一個蒙恩的罪人。
2)學習為每一件小的事感恩,神國裡每一件事都是靠恩典白白的賜給你的,感恩是兒子最自然的態度。
3)事奉開啟更多的事奉机會,珍惜每一個机會,向前邁進,不原地踏步。



結論

神的恩慈和憐憫既是豐富又是自由的,是豐富的,因為它不按人的行為的來運作;是自由的,因為它也不需要詢問人的同意才分給人。神的恩典是主,我們只是客,我們必需常常觀看、聆聽,並且警醒、長進,免得我們在恩典中墮落。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是什麼時候參加福遍教會的事奉。
2. 請分享你事奉的經歷,最快樂的時候與最痛苦的時候是什麼時候?為什麼你仍然繼續事奉?
3. 「事奉神是一份從神而來的恩典」,你同意這一句話嗎?為什麼?
4. 事奉久的人,比較容易斤斤計較,容易埋怨,為什麼?請分享你埋怨的經歷。
5. 為什麼「比較」使人眼紅?為什麼「比較」是對神不滿?為什麼基督徒喜歡「比較」?
6. 「恩典」與「工價」有什麼不同?把恩典當成工價有什麼惡果?為什麼兒子變成家奴?
7. 為什麼「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而許多在後的,將要在前」?葡萄園的比喻如何解釋這一句話的含義?
8. 如何在恩典中長進?請舉一些實際的例子。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以前我曾經講過這一段的經文,但這一次我再細讀的時候,好像又有了新的了解。今年是我從神學院畢業三十週年,轉眼在教會事奉已經三十個年頭了。再讀這葡萄園的比喻的時候,有很大的感受,開始明白「許多在前的,將要在後」的意思,我常常斤斤計較,比較的心態很重,常常忘記事奉的机會完全是神的恩典,這比喻好像是對我自己說的,在福遍教會我是屬於第一批進入葡萄園工作的人,把恩典當成工價是非常容易的事,我要很小心,不然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2. 這一篇講章對象是粵語堂的弟兄姊妹,粵語的會眾是教會中事奉最久的人,很多都是教會的元老,多年來,非常忠心的事奉神,葡萄園的比喻要我們在恩典中長進,這是很重要的信息。

3. 這時候正是教會十五年紀念,十五年不是短的時間,我們經歷神豐厚的恩典,在恩典中長進,不把恩典當成工價,是非常合宜的信息。

4. 這比喻的上下文是明白這比喻很重要的因素,要詳細解釋上下文需要很多的時間,不容易掌握,要注意。

5. 這比喻也很容易避重就輕,讓比喻的小節成為主題,例如:比較的心態、眼紅別人、神是否公平等,但這比喻的中心只有一個,「不要把恩典當成工價」,目的是為了解釋十九章三十節。

6. 講章的中心思想:「事奉神是一份恩典,若把恩典當成工價,就會落後倒退。」結論的時候,引用彼得後書三章十八節,鼓勵會眾在恩典中長進,目的是鼓勵性地結束講章,這比「不要」來得積極與容易有所行動。

講章要掌握經文的中心、簡單、到位、鼓勵重於責備、應用先從自己開始,對會眾有實際及俱體的行動應用,講道就是那麼一回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