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十一章一至四十四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5.06
引言
1. 你是否生活在痛苦之中?面對人生不能解決的問題?你是否感覺孤單無助?雖然是基督徒,但神卻是很遙遠?信仰好像沒有什麼作用?今天我們讀的經文,告訴我們如何在痛苦中,經歷耶穌所賜豐盛的生命。
2. 約翰福音第十一章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神蹟是約翰福音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記號」(signs),是約翰從耶穌許多的事蹟中,千選萬選中的材料,目的要告訴我們耶穌是神的兒子,凡相信他的都得豐盛的生命。當我們面對人生的苦難的時候,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的故事,告訴我們耶穌是神的兒子,他的權柄勝過死亡與一切的痛苦,你只要相信他,必能在痛苦中經歷神豐盛的生命。
3. 約翰福音第十一章一節馬大一家三口的家庭是我們熟識的,馬大、馬利亞與拉撒路的家庭與耶穌的關係非常親切,耶穌常去他們的家,經文更說:「耶穌素常愛馬大、馬利亞與拉撒路」 (4節),而伯大尼是耶路撒冷邊上的一個小鎮,距離耶路撒冷只有 1.7 哩。
4. 馬大與馬利亞打發人去見耶穌,說:「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3 節)這個病並不簡單,不是普通的病,一定是很嚴重的病,不然,馬大與馬利亞,不會老遠打發人去通知耶穌。
1)「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這一句話的背後,第一,是一個疑問:神啊!你說你愛我,永不離開我,你說你把我的名字寫在你的手掌上,為什麼你卻讓我受苦?我現在正經歷死蔭的幽谷,你在那裡?
這是基督徒受苦的時候,最基本的困惑,若果是個無神論的人,世上的痛苦,也無所謂,反正沒有神,也不用疑惑,為什麼神不來救我?可是我們是知道又認識神的人,他不單全知又全能,他更是愛我,緊張我,稱我為寶貝的全能者,為什麼愛我的神會讓我受這麼大的痛苦?
這種疑惑,不單是理性上的矛盾,更是個人的經歷與感受,當你回顧你基督徒的人生,你曾否在苦難中,懷疑過神的愛,神真的愛我嗎?神真的關心我嗎?我記得這是當我躲在衣櫥裡哭的時候的問題,神啊!你真的愛我嗎?是我在飛機上趕回家處理家中危機時的困惑。
苦難的問題是非常困難的問題,世界上那麼多的苦難,慈愛的神為什麼不管?
2)「主啊,你所愛的人病了。」這一句話的背後,第一是一個疑問,第二是一個求救的訉號!
當你上班的時候,收到消息說:「你的妻子在五十九與六號公路上遇上了嚴重的車禍!」這不單是一個新聞報導,通知你一件事實而已,這更是一個求救的訉號!趕快打電話去找太太,立刻趕到現場去救命!除非這是你的前妻,你已經不愛他了,你與他已經沒有了關係,你才會繼續的上班,繼續喝你的咖啡!
第五節說:「耶穌素來愛馬大和他的妹子並拉撒路,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
當時耶穌在約旦河東,離伯大尼約有一天的路,當耶穌到伯大尼的時候,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了,猶太人一天的一部分就算一天,換句話說,當耶穌接到拉撒路病了的消息的時候,拉撒路已經死了:
- 第一天:馬大與馬利亞打發人去告訴耶穌;
- 第二天:帶消息的人找到耶穌(一天的路),耶穌沒有立刻動身,仍在所居之地住了第一天;
- 第三天:住了第二天,耶穌出發去伯大尼;
- 第四天:耶穌到達伯大尼,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拉撒路在第一天,馬大與馬利亞打發人去告訴耶穌之後,已經死了,當耶穌第二天收到拉撒路病重的消息的時候,就算他趕去,也是第三天才能到達伯大尼,拉撒路已經死了第三天了。
當我們最緊急的時候,神卻沒有出現,袖手旁觀,當他出現的時候,已經太晚了,你是否有同感?
5. 耶穌是故意這樣安排的,「乃是為神的榮耀,叫神的兒子因此得榮耀。」(4 節)。聽起來,有一點冷酷,神要你得重病,為要使神得榮耀!
但不是這樣的,神最關心的是你與神的關係,他的榮耀是透過你去完成的,他為你預備了豐盛生命的計劃,甚至是讓你經過痛苦,使你經歷這豐盛的生命,在痛苦中相信神,讓我們繼續看故事的發展,我們就會更明白。
一、你相信耶穌能解決你現在的問題嗎?
1. 馬大對耶穌說:「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21 節),這「若」是這故事中兩個「若」(if)的第一個,這個「若」是向後看的:
- 若我出生在另一個時代,不是在中國最動盪的五十年代,那我的一生就不會是這個樣子!
- 若我當年能去香港,憑著我的努力,我也可以有一番作為!
- 若我沒有嫁給你,我現在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這可能是你痛苦的時候,心底說過不知多少次的話,你可能不願意公開說,我只是把你心底的話替你說出來而已!)
- 若我當年轉了工作,我現在就不會沒有了工作!
第一個的「若」是過去的時態,是有一點晚,這一個「若」不會也不能改變現在的任何事或人,不會幫助你有任何的改進,不會提供任何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可能尋回失去的日子,更不能破鏡重圓,只會令你更傷心、更容易埋怨、更不願面對現今的事實!你說是嗎?
可是在痛苦的時候,這是我們最容易有的想法,這種肆意的想去(wishful thinking),只能帶來暫時的解脫,對我們的幫助不大。
耶穌提醒馬大:「你兄弟必然復活!」(23 節),指的是現在,但馬大卻回答說:「我知道在末日復活的時候,他必復活。」 從過去直接跳到遙遠的將來,他的了解很容易明白,復活當然是指末日的時候,沒有人會期待拉撒路現在會復活,但馬大卻忘記一件事,站在他眼前的是「復活」、是「生命」!耶穌就在他的面前!在他凡事都能!
2. 今天很多基督徒是活在那遙遠的將來,有一天一切都要變得美好,可是不是今天,與今天一點關係都沒有,苦難有一天在天上都會成為過去,可是今天對苦難一點的關心都沒有,不聞不問!生活在將來的泡沫之中,與現實與現今的机會脫節。
魯益師(C. S. Lewis)說,「將來」與「永恆」是兩回的事,「永恆」必定是與「現今」相連,永恆的生命是從現在開始,影響著現在,改變現在的一切。神要人「今天」為「永恆」而活,我們扎根於永恆,卻投身於現在,「現在」是時間與「永恆」的接觸點,「將來」若與「現在」無關的話,「將來」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活在「將來」,現今什麼也不去做的人,是不會改變的人。
《明天我會戒掉》(I'll Quit Tomorrow)是一本幫助人戒酒暢銷的書,書中指出,酗酒的人不是不想把酒癮戒掉,他們都知道長期酗酒的嚴重性,高血壓、心臟病、肝硬化、各種癌症的機率增加好幾倍,他們不是不願意戒酒,但是他們總是說:「明天我會戒掉!」活在明天,與今天脫節,沒有行動,永遠都只是「明天」!
你是不是這樣活在過去或活在將來的人?
3. 魯益師(C. S. Lewis)《地獄來鴻》一書中,描寫魔鬼教導小鬼如何去對付基督徒,牠說有兩個好方法:第一、使人活在過去,忘記永恆,忘記現在,這是很好的方法,但更好的方法是第二個方法,使人活在遙遠的將來,離開現實,因為沒有「現在」的永恆,只是幻想,不會有什麼的作為。可惜今天很多的基督徒是活在魔鬼這兩個陷井之中。
例子:
- 我以前常參加教會,是某某教會的會友,有一天我會回去教會見耶穌,但不是今天,我很忙,有一天我必定去。
- 以前年輕的時候,經常做運動,參加各種的比賽,身體很好,將來有一天我會開始再運動,我會游泳,我會去跑步,但不是今天!
經歷神豐盛的生命的机會是在今天,遭遇痛苦的時候,不要活在過去也不要活在將來,今天就是机會。
4. 耶穌對馬大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25 節)。
這是在約翰福音中耶穌七句:「我是」的話之一,「我是復活,我是生命!」(I am the resurrection and the life.)「我是」是現在時態,今天我是生命糧,今天我是世界的光,今天我是好牧人,現在我是復活與生命,耶穌就在馬大的面前,不是過去的事情,也不是將來的事情,「我是」就在眼前,他有勝過死亡的能力,他有賜人生命的能力,有什麼事他不能解決的呢?
耶穌使拉撒路復活,只是一個記號,要讓我們知道並相信他是神的兒子,信他的人必得著豐盛的生命。
5. 當我們遇見人生的困難時,我們很容易把頭埋在過去的沙土之中,埋怨過去不可能改變的事,又或活在遙遠將來的夢幻之中,看不見耶穌與他的大能就在我們之中,神正與我們同在(God is with us now.)
6. 耶穌問:「你相信嗎?」(26 節)
二、你相信耶穌為你的痛苦而心傷神痛嗎?
1. 耶穌看到了馬利亞,看見他哭(Wailing),那是傷心嚎啕的大哭,耶穌因為他們的痛苦而心傷神痛,約翰用了三個詞句來形容耶穌的心情:
1)心裡悲歎(deeply moved),而且重複用了兩次(33、38 節),原文的意思是馬因為激動而噴鼻息(snorting of a horse),表示耶穌因內心的難過與生氣而身體發抖,是一個很強的字。
2)又甚憂愁(greatly troubled),心因憂傷在絞痛,與第一個詞是同義詞,重疊一起,增加其語氣好幾倍。
3)哭了(wept),流眼淚的意思。
三個字充分描寫耶穌的心情,盧雲曾說,這就是神神聖的愛,是父母的心腸,手足的心腸,朋友兩刀插腰的心腸,通通加起來,這是神愛我們的愛。
2. 當我們最痛苦的時候,神在那裡?當你的眼淚把枕頭都弄濕了,神正為你的痛苦而心傷神痛,心絞痛,也在流淚,他是為我們的,他不是袖手旁觀,莫不關心,他的愛正如天地間所有的愛加起來,他為我們的痛而痛。
我們做父母的或許曾經體會過這種的心情,例如:女兒與交往了五年的男朋友分手了,正在哭得很傷心,你雖然知道這男朋友並不適合他,分手是對的事,但因為他的傷心難過,你也會因為愛他的縁故而流淚。
若我是耶穌的話,我一定不會哭,有什麼好哭的呢?再過一陣子,我就會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不需要哭,因為馬利亞與馬大的痛苦而流的淚更是無辜,你說是不是?可是耶穌沒有活在將來,他在現在這一時刻與馬利亞、馬大認同,他的淚水不是為「結果」流的,而是因為愛馬大與馬利亞流的。
當你心中掛念著遠方年老的父母,同時又為不在身邊的兒女担憂,心情非常低迷,精神受壓,我們的主耶穌也因為你的縁故而心疼著你,那抺乾我們眼淚的主,也在為我們而流淚,在你最痛苦的時候,神就在你的身旁。
你相信嗎?
三、你相信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嗎?
1. 耶穌的愛,到了時候,就變成行動:
1)他來到墳墓前;
2)把擋著墳墓的石頭挪開;
3)打開墳墓;
4)吩咐拉撒路從死復活。
2. 打開墳墓?開玩笑!誰願意這樣做?人已經死了,而且已經四天了,屍體都臭了,猶太人相信從活人之地到陰間是三天的路程,四天的話,拉撒路已經入住陰間,回不去人間了。現代人避諱死亡,參加喪禮的人,把扶棺的手套、黑色的絲帶、花都留在墳墓裡,不要把死亡與死亡有關的東西帶回家!現在重新把墳墓打開,開玩笑?誰都不願意!
3. 耶穌說:「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40 節)這「若」是第二個「若」,是將來的時態:「必將看見」,是向前看,態度是積極的,重點是我現在可以什麼?神可以做什麼?充滿了机會與盼望,第二個」若」是信心的「若」,相信就必看見(Believing is seeing.),這與人的習慣剛剛相反,我們是看見才相信,像多馬一樣,看見摸到才相信,可是耶穌卻說:「你若信,就必看見神的榮耀。」相信的福氣(the blessing of believing)之一,是當你願意相信,你必能看見神的榮耀。
例子:最近遇上了一位老朋友,看樣子比以前更年輕,六年多前他得了癌症,但他告訴我,他相信神的美好,相信神的教會比一切更重要,相信神有美好的旨意,他的信心,讓他經歷了耶穌應許豐盛的生命。
你相信嗎?你相信耶穌有勝過死亡的權柄嗎?你相信耶穌的應許嗎?你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嗎?你相信你因信而得生嗎?在痛苦中相信神的美好是不容易的事,但信心是有福的,你必看見神的榮耀,你必經歷神所賜豐盛的生命!
4. 耶穌吩咐拉撒路出來(43節),對一個死人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吩咐。
- 「起來行走!」對一個跛子來說,那是不可能的吩咐!
- 「起來,拿你的蓐子走!」對一個卧在畢士大池邊三十八年的人來說,那是不可能的吩咐!
- 「把手伸出來!」對一個手枯乾了人來說,那是不可能的吩咐!
- 「從墳墓裡出來!」對一個已經死了四天的人來說,那是不可能的吩咐!
我們相信的耶穌是有權柄勝過死亡,有權柄賜人生命,有權柄勝過仇敵,有權柄使你痊癒!你相信嗎?
5. 相信的祝福,就必得著生命,拉撒路從墳墓裡走出來,停頓了的心再次跳動,血液再流,發白的臉重新有了生命的光彩,腦有了腦電波,眼睛再次轉動,重新張開,這是生命!
拉撒路的復活只是一個預表,復活了的拉撒路最終也死了,但他的復活,預表了耶穌的復活,我們的復活,在痛苦中,你可以得著生命,只要你相信,這是約翰福音的信息,神愛世人,叫一切相信耶穌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結論
在痛苦之中,不要活在過去,也不要活在遙遠的將來,相信耶穌改變你現在的問題!相信耶穌正因為你的痛苦而心傷神痛?你的信心,能使你看見神的作為!你的相信是可以使你在痛苦中經歷神豐盛的生命!馬大、馬利亞與拉撒路的經歷,只是瞥一下將來復活的榮耀,那時候,我們將與主面對面,這復活的大能,在現在可以改變你,在痛苦中有喜樂。
主啊!我相信!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人生中最大的痛苦經歷。當你經歷痛苦的時候,你會容易回頭看呢?還是活在遙遠的將來?請分享你的經歷。
2. 耶穌說:「我是復活是生命!」這句話對你有何意義?在現今的生活中,耶穌是復活與生命對你有何影響?
3. 你相信耶穌因為你的痛苦而心傷神痛嗎?如何才能體會神對你的愛?
4. 你是「看見才相信」還是「相信就看見」?請舉一些「相信而看見」的例子,為什麼與神來住需要信心才能看見?
5. 如何才能在患難中相信神?我如何才能有信心?請分享你的經歷。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我第三篇從拉撒路的故事分享的講章,我拿出十多年前的講章:「兩個若」作為參考,重温約翰第十一章,有新的體驗,同一段的經文,同一主題,但卻可以有不同的應用與感受,神的話是活潑有功效的,每次讀都有新的明白。
2. 現代人的痛苦是深而廣,透過大眾媒體的傳播,全世界的人成為了同一村子的居民,互相影響,共同的體驗,對部分的人來說,苦難不能只是「將來」一切都會變成美好去解說,更不能只是為了神的榮耀的標準答案可以得到安慰,經文把苦難的解答放在兩個層面:理性的層面--苦難的目的是為了神得榮耀;感性的層面,耶穌與你一同經歷苦難,他為你的痛苦而流淚。苦難最終的答案是信心的跳躍,相信的人就能看見。雖然一篇的講章並不能解答有關苦難所有的懷疑,但聽眾中有各式的人,有現代的人也要後現代的人,講道者可能需要同時兼顧理性與感性的角度、結果與過程要同時要注意。
3. 故事的發展有非常豐富的內容,我試用三個以「相信」為主題的問題作為講章的大綱,希望能稍為集中一點,朝同一方向發展,以免太多方向。
4. 「我相信」是一首很適合的回應詩,好像這首詩是為這講章而寫的一樣。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