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公義與盼望
彌迦書第一、二章
《彌迦書系列一》
福遍中國教會
林永健牧師
2025.09.07
粵語堂
引言
1980 年
5 月 18 日,美國華盛頓州的聖海倫火山(Mount St. Helens)沉睡多年後,突然猛烈爆發。那一刻,大自然的力量完全釋放出來。樹木整片被連根拔起,河流被改道,整個天空被濃厚的火山灰籠罩。白天瞬間變成黑夜,空氣中充滿窒息的煙塵。人類的科技、房屋、文明,在火山面前脆弱得像紙一樣。
弟兄姊妹,這幅畫面讓我們想起彌迦書的信息:當上帝親自降臨審判時,沒有人能抵擋。你可以無視先知的警告,以為自己安全,但當神出手,天地都要震動。
然而,彌迦的信息不只停在審判,還有盼望。即便百姓充滿偶像、不義、貪婪,甚至被假先知迷惑,上帝仍應許要保留餘民,並差來一位牧者君王(shepherd-king),帶領祂的子民出黑暗,入光明。
他關注社會不義,特別是有錢有權者剝削窮人(彌迦 2 章)。對假先知與腐敗領袖發出嚴厲譴責。同時帶來彌賽亞盼望,指出將有一位牧者君王出自伯利恆(5:2)。
全書更七章,分三大段:1-2, 3-5, 6-7。今天的經文是彌迦書的第一大段:1-2 章。
這段經文要告訴我們三個真理:
- 上帝以審判揭露罪惡 1:1-16
- 上帝以公義對付不義 2:1-11
- 上帝以盼望安慰子民 2:12-13
審判揭露罪,公義對付惡,盼望安慰人。親愛的弟兄姊妹,這迫使我們問自己:
- 當上帝指出我們的罪時,我們是抗拒還是悔改?
- 我們願意聽祂的話,即使讓我們不舒服嗎?
- 當審判臨到,我們的盼望在哪裡?
(一)上帝威嚴降臨(1:2–4)
彌迦書一開始,就像大法庭開庭。
「萬民哪,你們都要聽!地和其中所有的也都要側耳而聽!」(1:2)
上帝顯現,先知描繪出一個震撼人心的畫面:
「3
看哪,耶和華出了他的居所,降臨步行地的高處。4 眾山在他以下必消化,諸谷必崩裂,如蠟化在火中,如水沖下山坡。」(1:3–4)
這是何等威嚴的圖像。當上帝親自降臨,大山融化,山谷裂開,堅固的都崩解。
想像地震來臨時,高樓瞬間搖晃倒塌。想像五級颶風橫掃時,街道滿是碎片,電桿、車輛被吹翻。想像洪水氾濫時,整個城市被淹沒。這些自然災害,讓我們感到人類的渺小。但弟兄姊妹,這只是上帝降臨的冰山一角。祂的威嚴,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
(二)罪與後果(1:5–9)
上帝為什麼要如此如火、如水毁滅性的降臨?
原來是罪惡引來神的審判。
撒瑪利亞,北國首都,成了偶像的中心;耶路撒冷,南國首都,也陷入敗壞。領袖腐敗,百姓跟著沉淪。罪惡像病毒一樣,迅速擴散。
上帝宣告:
「6
所以我必使撒馬利亞變為田野的亂堆,又作為種葡萄之處;也必將她的石頭倒在谷中,露出根基來。7 她一切雕刻的偶像必被打碎;她所得的財物必被火燒;所有的偶像我必毀滅;因為是從妓女雇價所聚來的,後必歸為妓女的雇價。」(1:6–7)
以色列的罪是什麼呢?就是把偶像放在神的位置上。
北國撒瑪利亞公開拜巴力;南國耶路撒冷雖然還奉耶和華的名,卻把祂的敬拜跟巴力混在一起。這叫「宗教混合主義」。
這代表什麼?代表以色列人從來沒有真正放棄敬拜耶和華,但他們同時也敬拜巴力,把神的信仰巴力化了。
在西奈半島的
Kuntillet ʿAjrûd(約公元前 9–8 世紀),出土了陶罐,一個用黏土製成,經過高溫燒製後的容器,其上書寫有「耶和華及其亞舍拉」陶罐上也繪有兩個類似埃及神明的形象,一些學者認為這可能是耶和華與其配偶亞舍拉的並列描繪。
以色列人在高山上設立邱壇,在青翠樹林裡建神廟,向巴力獻祭,甚至容許廟妓的存在。男男女女的廟妓在敬拜的高潮中與敬拜者行淫,以為這樣就能得到巴力賜的生育和豐收。這就是先知所說的:「從妓女雇價來的,後必歸為妓女的雇價。」百姓把金片拿去貼在巴力偶像上,當作給廟妓的酬金。這些金錢再被用來裝飾偶像,鍍金貼銀,所以偶像的財富,本質上就是「妓女雇價」。但是先知宣告:當敵軍攻打來臨時,那些偶像要被火燒盡,金銀要被奪走,成為仇敵的戰利品。這就是他們以為能帶來祝福的東西,最後卻成了羞辱。
以色列用偶像崇拜與廟妓淫亂換來的金錢,最後仍會被敵人奪去,再次投入偶像崇拜。
然而,以色列人怎麼回應呢?他們口裡敬拜耶和華,卻同時跪拜巴力。他們既想要神的祝福,又想享受偶像的快感。這樣的信仰是對神最深的背叛,因此,神必追討他們一切的罪。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的偶像是什麼?
什麼才算是偶像?很簡單:誰佔據你心裡最多的位置,誰就是你的神。你每天早晨醒來,最先想到的是誰?你晚上躺下時,心裡掛念的是什麼?你心思意念朝思暮想的,就是你真正的神。
在古代,以色列人拜木頭、石頭的偶像。今天,我們也許不會跪拜雕像,但我們的偶像常常是隱形的。
有時候,那偶像就是我們自己。以我為先,以我為中心。連金錢、兒女、事業,都只是為了「我」。我們敬拜神,但同時我們也在敬拜「自我」。
這是最危險的偶像崇拜。因為它看不見,卻緊緊抓住我們的心。我們口裡說「主啊,我屬於祢」,心裡卻在說:「其實,一切都要照我的意思。」
現代四大偶像:
1.
金錢:當存款成為你最大的安全感,錢就成了你的偶像。
2.
事業:當升職比信仰更重要,工作就成了你的神。
3.
兒女:當孩子的成績、表現決定你的喜怒哀樂,孩子就成了你的偶像。
4.
自我:當所有的選擇都是「我要什麼」,而不是「神要什麼」,那就是自我崇拜。
弟兄姊妹,偶像不一定長在廟裡,很多時候就住在我們的心裡。真正的敬拜,是把神放在第一位。不是「以我為先」,而是「願祢的旨意成就」。今天,我們要問自己:我的心中,究竟誰坐在寶座上?是神?還是我自己?
「撒馬利亞(北國以色列)的傷口無法醫治(incurable wounds),已經延及猶大,直達耶路撒冷。」
罪就像一個潰爛的毒瘡,已經擴散到整個身體。
「無法醫治」(incurable):不是說神不能醫治,而是說罪的後果已經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審判已經成為必然。撒馬利亞(北國首都):充滿偶像崇拜、社會不義、宗教墮落。神多次差派先知(何西阿、阿摩司)呼召悔改,但百姓頑固不聽。因此「無法醫治」指的是:北國的罪已經達到極限,審判無可避免。
1. 罪的隱蔽性
罪常常不是轟轟烈烈開始,而是悄悄進入:
·
一個小謊言:「只是善意的謊言嘛。」
·
一個小貪心:「只是想多拿一點點。」
·
一點點苦毒:「我只是心裡不舒服,不算恨人。」
可是,聖經告訴我們:「罪既長成,就生出死。」(雅1:15),罪從來不是靜止不動,它會「發酵」。就像一點酵母,能使整團麵發起來。
2. 罪的擴散性
罪一旦沒有處理,就會不斷擴大,從心思到行為,從個人到群體:
·
婚姻裡,一個人隱藏的謊言,最後會摧毀彼此的信任。
·
家庭中,一點點的苦毒,會讓親子關係慢慢冰冷,最後完全斷裂。
·
教會裡,一點點比較嫉妒,會擴散成分裂與爭競,最後影響整個群體的見證。
·
工作:小小的謊報加班時間,最後變成習慣性的欺騙。
·
金錢:一開始只是偷偷多拿一點公司的資源,最後可能走向貪污或盜竊。
·
關係:一開始只是心裡對某人不爽,沒有處理,最後成了根深蒂固的仇恨。
罪不會自己消失,罪若不對付,終會公開爆炸,帶來比你想像更嚴重的後果。
就像白蟻一樣,你以為只是小洞,但當整個樑柱被吃空,房子才會轟然倒下。弟兄姊妹,不要自欺。罪不會因為「時間久了」就自動消失;相反,若不悔改,只會長得更深、更大,直到有一天無法遮掩,被公開揭露。今天,神的話提醒我們:要趁著還有時間,處理那些罪,不要等到它們長成大罪,毀掉一切。
(三)哀哭審判(1:8, 10–16)
彌迦看見這一切,不是冷漠評論,而是心碎痛哭:
彌迦不像有些人看見別人遭殃就說「活該」,他是用靈魂在哀哭。
接著,彌迦用文字遊戲舉哀:
- 迦特(「與報告同音」)現為不要報告。
- 伯亞弗拉(「塵土之家」)要滾在塵土裡,代表喪禮哀悼。
- 沙斐(「美麗」)要赤身蒙羞而出。
- 撒南(「出來」)卻不敢出來。
- 伯以薜(挪去之家)卻支持被挪去。
- 瑪律(「苦」)等候好處,卻只有苦難。
- 拉吉是一軍事重鎮(「團隊」),而拉吉的守軍卻成為擄掠百姓的馬車隊。
- 亞革悉(「欺騙」)形容以色列本質上就是詭詐的。
- 摩利設迦特(「聘禮」)卻變為分手費。
- 瑪利沙(「搶奪者」)現在搶奪者來到。
- 亞杜蘭(「大衛逃命的地方」)成了以色列貴族要來的地方。
這些城鎮的名字成了審判的見證。
例證:若今天上帝審判我們的城市
- 「華爾街,你的財富要消失。」
- 「矽谷,你的科技要失靈。」
- 「華盛頓,你的權力要崩塌。」
- 「拉斯維加斯,你的娛樂要變成荒涼。」
- 「洛杉磯,你的影視光彩要熄滅。」
- 「芝加哥,你的貿易要停頓。」
- 「休士頓,你的能源要枯竭。」
- 「邁阿密,你的海濱要被淹沒。」
我們所倚靠的,不管是金錢、科技、政治,都無法拯救我們。
華爾街的金錢、矽谷的科技、好萊塢的光彩、五角大廈的軍力,都要在耶和華降臨的腳下震動,消散如蠟遇火,如水沖下山坡。我們最驕傲、最依靠、最以為安全的東西,在上帝的審判中都會被顛覆。如果你以財富為安全感,財富會消失。如果你以科技為保障,科技會失靈。如果你以權力為依靠,權力會崩塌。
1. 領袖的心腸
真正的屬靈領袖,眼中不是只有「公義的審判」,更有「憐憫的眼淚」。當看到人被罪捆綁,我們不是說:「活該,誰叫你自己選擇。」當看到一個家庭破裂,我們不是說:「他們自找的。」當看到青少年遠離教會,我們不是冷冷評論:「這一代沒有希望了。」真正的屬靈人,不是站在高處指責,而是跪在地上代求。
2. 與百姓同哀哭
彌迦自己就是榜樣。他不是看見審判就幸災樂禍,而是哀哭如野狗,悲鳴如鴕鳥。今天,我們要問自己:
·
當社會敗壞,我們是只會在社群媒體上抱怨,還是真正為這地禱告?
·
當教會軟弱,我們是只會批評領袖,還是願意禁食、流淚,求神復興?
·
當青少年迷失,我們是只會搖頭嘆息,還是願意走進他們的世界,陪伴他們回家?
親愛的弟兄姊妹,第一章的信息很清楚:
- 上帝必以審判對付罪。
- 罪必帶來後果,不能隱藏。
- 真正的屬靈人,面對審判,不是冷漠,而是哀哭。
二、上帝以公義對付不義(2:1–11)
(一)有權勢者的壓迫(2:1–5)
第二章開頭,上帝藉先知發出嚴厲的「禍哉」:
「禍哉,那些在床上圖謀罪孽,設計奸惡的!天一亮就施行,因他們手中有能力。」(2:1)
「禍哉」這個字,在原文希伯來文是 הוֹי(hôy)。相當於「哎呀!」、「唉哉!」「禍哉」不是隨意的感嘆詞,而是一個靈魂的哀號。先知像在為活人預先舉行喪禮,宣告:「那些夜裡設計罪惡、早晨急著去行的人啊,你們的結局已經註定!」
這句話極具震撼力。罪人並非偶然跌倒,而是精心策劃的惡行。
- 夜晚:當別人熟睡,他們卻躺在床上構思怎麼剝削、怎麼奪人財產。
- 清晨:天一亮,立刻去實行,沒有掙扎,沒有羞恥。
- 權勢:因為「手中有能力」,他們覺得沒人能阻止。
這是一種系統性的不義。當有權勢的人用地位、金錢、制度壓迫弱者,整個社會都被玷污。
上帝說他們的罪是什麼?
在舊約中,土地不是單純的不動產,而是神的禮物,給人的家業。以色列人按支派分地,支派之下有宗族,宗族再分父家,每家都有自己的地域為產業,有地有屋,才是正式的以色列人,每個人都有家業地址跟著的,不需要地址若沒有土地的人,他們只是寄居的,或者是奴隸,屬於主人的,找人不需地址,只要知道他是那一家,就知道他的家業在何處,若沒有土地,就不是正式的以色列人,只是寄居的,或只是奴隸。
土地是與神立約的記號,是家庭的尊嚴與未來。奪去土地,就是奪去一個家族的希望與身份。奪去產業是非常悲哀的事,失去了公民的身分,成為奴隸、寄居的人,公元前八世紀的以色列,城市被軍事佔據,惡霸逐家逐戶去搶地,這些軍人應該是保護百姓的,卻成為百姓最殘酷的惡霸,他們貪圖田地就佔據;貪圖房屋便奪取;欺壓人和他的家業,霸佔人和他的產業。這是彌迦書中所說的社會不義,欺壓弱勢的群體。
2008 金融海嘯
金融機構設計高風險的「次貸」貸款,把窮人推入陷阱。次級房貸(Subprime Mortgage)是借給信用評級較低、收入不穩定或無法提供足夠擔保的借款人的房屋貸款。這些人通常買不起房子,但銀行仍向他們貸款,並用「低利率、前幾年輕鬆付款」作為誘因。問題是,這些貸款後期利率會大幅上升,借款人無力償還,就會違約。人們失去房屋、家庭破碎,銀行再把這些「次貸」打包成金融商品(如
CDO,擔保債務憑證),再賣給全球的投資人。把「爛債」包裝成「高收益、安全」的產品,讓投資人誤以為很穩定。當大量借款人違約,金融產品價值崩盤,銀行要倒閉,政府出手用納稅人的錢去拯救華爾街的大銀行,窮人失去房子,投資人損失慘重,大銀行卻被政府救助。這與彌迦的時代如出一轍。
今天很多年輕人發現,即使努力工作,仍然一輩子買不起房子。土地、房屋,被少數大財團操控,普通人難以承受。制度性的不公,讓人無助。
職場壓榨:在公司裡,有些主管利用權勢壓榨員工。加班無止境,薪水卻不合理。這就是「因手中有能力」而行惡。
上帝怎麼回應?
「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設計災禍臨到這族。」(2:3)
諷刺的是:惡人「設計」罪惡,上帝也「設計」審判。人的詭計,最後都被神的計畫吞沒。
第四節形容百姓將來的哀號:
曾經剝奪他人土地的,如今自己的產業也被奪走,三次重複地說,耶和華必將我們的份(產業)分給別人。上帝讓他們嚐到自己種下的惡果。
1. 若你有權勢,要警醒
·
在職場:主管可能掌握下屬的升遷與薪資。若用這個位置壓榨、恐嚇或偏心,這就是不義。
·
在家庭:丈夫或父母可能用權威打壓家人,以自己的需要凌駕他人感受。這不是帶領,而是霸道。
·
在教會:領袖可能濫用屬靈權柄,壓抑會友的聲音,甚至用神的名義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更是神所憎惡的。
弟兄姊妹,如果神給你一點影響力,那不是讓你壓榨人,而是讓你服事人。我們要自問:我有沒有利用手中的權勢,傷害了我應該照顧的人?
2. 若你是受壓迫者,不要絕望
·
在職場:你可能覺得自己沒有背景、沒有靠山,被主管或同事不公平對待。神知道你的處境。
·
在家庭:有些妻子或孩子可能覺得在家裡被忽視,甚至被控制或言語暴力對待。神看見你的痛苦。
·
在社會:你可能覺得制度不公,機會不平等,自己永遠處在邊緣。神聽見你的呼喊。
(二)抗拒真理(2:6–7)
當先知揭露罪惡,百姓怎麼反應?
換句話說:「閉嘴!不要再說這些負面的東西!」
這是不是很熟悉?今天許多人也是這樣:
- 「牧師,不要講罪,講愛就好!」
- 「不要講悔改,講祝福就好!」
- 「不要講審判,講成功就好!」
他們想聽的,不是真理,而是安慰。
彌迦回應:
神的話對正直人是祝福,是生命。但對抵擋的人,成了審判。
想像一個病人,醫生檢查出癌症,告訴他要立刻治療。但病人卻說:「別告訴我這些負面的東西,我只想聽好消息。」這樣做雖然心情一時輕鬆,但最後是死亡。醫生的「壞消息」,其實是救命的恩典。
1. 選擇性聆聽的危險
很多時候,我們在讀聖經或聽道時,會「選擇性過濾」:
- 神應許祝福,我們馬上畫線、背下來。
- 神要求聖潔、責備罪惡,我們就跳過不讀。
- 神挑戰我們要饒恕、捨己、奉獻,我們心裡就覺得太難。
這樣的信仰,就好像一個病人只願意吃止痛藥,卻拒絕真正能治病的藥。短暫舒服,最後卻致命。
2. 當代教會的反映
這不只是個人問題,也是整個世代的傾向。
- 有些教會只強調「成功、興盛、得勝」,卻少講「十字架、苦難、捨己」。
- 有些講台只傳「正能量」的信息,卻不敢提「罪、悔改、審判」。
- 信徒慢慢習慣「聽自己想聽的」,而不是「聽神要說的」。
結果,我們的屬靈生命看似豐盛,實際卻空洞。就像外表華麗的墳墓,裡面滿是朽壞。
(三)腐敗的領袖與假先知(2:8–11)
「我的民起來如仇敵,剝去行路人外衣,趕走婦人,奪去兒女的榮耀。」(2:8–9)
我的民本應保護百姓,但他們卻成了百姓的敵人。結果,無辜者被剝奪,婦人無家可歸,孩子失去產業。
假先知的問題更嚴重:
意思是,只要有人說「上帝要賜你快樂、財富、成功」,百姓就會爭相追隨。
在耶利米時代,真先知耶利米不斷警告審判要來,但假先知卻說:「平安了!平安了!」結果百姓相信假話,最後全國被擄。
今天我們看到「成功神學」盛行。有人宣講:「信耶穌就不會生病,就會賺大錢,就會一路順風。」聽起來很舒服,但這是謊言。因為耶穌自己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
我們必須分辨。不是每個講「神愛你」的人都在講真理。真正的神的話,有時刺痛我們,因為祂要醫治我們。假先知的話讓人舒服,但最後是滅亡。
弟兄姊妹,第一和第二章前半的信息十分沉重。
我們看到:
·
上帝看見有權勢者的壓迫,祂必審判。
·
上帝聽見受壓迫者的呼喊,祂必伸冤。
·
上帝的話是生命,不要拒絕;拒絕,就等於自取滅亡。
·
假先知的甜言蜜語會毀掉我們,只有真理才能救我們。
這些話讓我們深感壓力。好像天色漸暗,雲層越來越厚,沒有一絲縫隙。我們看見罪的沉重,看見審判的確定,看見人心的剛硬,幾乎喘不過氣來。
然而,感謝主!上帝的話從不只是審判。祂的心總是帶來轉折。就在最黑暗的時候,祂親手撕開烏雲,讓陽光射進來。在彌迦書第二章的最後兩節,我們忽然聽到另一個聲音——不是控告,不是審判,而是安慰和盼望的聲音。
三、上帝以盼望安慰子民(2:12–13)
(一)餘民得以保守(2:12)
「雅各家啊,我必要聚集你們,就是以色列所剩下的;我要聚集他們如圈內的羊,如草場上的羊群;因人數眾多就喧嘩。」
這裡的「餘民」是一個極重要的神學概念。雖然以色列人整體墮落,上帝卻應許會保存一小群忠心的百姓。他們就像羊群被牧人收聚,雖然經歷風暴,但仍在祂手中得安全。
想像一個牧人黃昏時分,拿著杖和杆,把分散在山坡的羊一隻一隻趕回羊圈。外面天色已黑,野獸虎視眈眈。但牧人把羊圈的門關好,羊在裡面安然躺下。雖然夜色漫漫,牠們卻不害怕,因為牧人在看顧。
這與舊約其他地方的「餘民神學」一致:
- 以賽亞說:「雖然你的民如海沙,剩下的必回歸。」(賽 10:22)
- 以利亞以為自己孤單,但神說:「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王上 19:18)
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神總是為自己保留忠心的百姓。挪亞一家 —— 在洪水審判之前,全地敗壞,惟有挪亞一家被保存(創世記 6–7 章)。以利亞時代 —— 以利亞以為自己孤單,但神說:「我在以色列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王上 19:18)。被擄到巴比倫的但以理與三友 —— 在外邦帝國中,他們拒絕偶像,持守對神的忠心(但以理書 1–3 章)。
教會歷史中也一樣。
瓦勒度派(Waldensians) —— 在中世紀黑暗的教會時代,他們翻譯聖經,用母語傳講真道,成為宗教改革的先聲。
羅拉德派(Lollards) —— 受約翰‧威克里夫(John Wycliffe)影響,持守聖經,挑戰腐敗教廷,即使被逼迫仍不放棄。
胡斯派(Hussites) —— 揚‧胡斯(Jan Hus)為真理殉道,但他的追隨者繼續守住純正的信仰,為改革鋪路。
莫拉維亞弟兄會(Moravians) —— 在德國赫恩胡特(Herrnhut)聚集,日夜禱告百年不斷,成為宣教運動的泉源。
清教徒(Puritans) —— 在英格蘭與新大陸,他們追求聖潔生活,強調聖經的權威,為後來福音派運動奠基。
中國的地下教會 —— 在極權壓迫的國度,仍有基督徒在地窖裡讀聖經、敬拜、傳福音。
蘇聯時代的基督徒 —— 在鐵幕之下,信徒暗中聚會,聖經手抄傳遞,一代又一代保守信仰。
中東地區的信徒 —— 在伊斯蘭政權之下,仍有人因夢見基督而信主,冒著性命危險聚會。
今天,即使我們看到教會中有假教師、社會充滿不義,即使今天的世代越來越黑暗,我們也可以確信:神永遠不會讓祂的燈熄滅。祂總有祂的餘民。不會被吞滅。
應用
1. 當你覺得孤單
弟兄姊妹,也許你今天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
你在職場裡,因為誠實、不說謊、不跟隨世俗文化,反而顯得格格不入。
·
你在家庭裡,想堅守信仰,但卻常常是唯一願意禱告、願意持守原則的人。
·
你在朋友圈裡,當別人追逐享樂、貪圖世界,你卻覺得自己像一個異類。
在這樣的時候,你要記得:神總是有祂的餘民。
你不是孤單一個人走這條路。歷史上有無數屬神的人,曾經走過同樣的道路。今天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仍然有無數基督徒與你一樣,正在黑暗中持守光明。
你孤單,但你不是真的孤單。因為神與你同在,並且祂在地上永遠為自己保留一群忠心的子民。
2. 當你因教會灰心
也許你看到教會的軟弱,看見有人信仰冷淡、領袖失敗、弟兄姊妹彼此傷害。你心裡會問:「教會還有希望嗎?」
弟兄姊妹,要記得:神永遠會保存真心跟隨祂的人。
歷史告訴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中世紀,神仍然保留祂的小群體;即使在最嚴厲的逼迫之下,神的教會仍然活著。今天也一樣,即使教會有破口、有人跌倒,但神仍然保守那些單純愛祂的人,讓祂的見證不會熄滅。
所以,不要因人的軟弱而灰心,要因神的信實而剛強。
(二)牧者君王的帶領(2:13)
「開路的在他們前面上去;他們突破城門,從城門出去;他們的王在前頭行;耶和華引導他們。」
這裡的「開路的」(The Breaker)是一個極美的預表。祂是那位為百姓打破圍牆、開出道路的救主。
想像古代的戰爭,百姓被困在堅固的城裡,出不去。但忽然有一個勇士衝上去,打破城門,開出一條生路。百姓就跟隨祂,一起走出來,得著自由。
這正是基督的預言,the shepherd-King 要來,拯救百姓。
- 祂在十字架上擊碎罪的鎖鏈。
- 祂在復活中突破死亡的權勢。
- 祂在再來時要帶領百姓進入永恆的榮耀。
弟兄姊妹,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的「開路者」。祂為我們打通通道,從黑暗到光明,從死亡到生命。
1. 盼望的根基
弟兄姊妹,聖經清楚告訴我們:我們的盼望,不是靠我們自己。不是因為我們比別人好,不是因為我們比別人聖潔。若盼望建基在「我的義」,那麼我們都要絕望。因為我們的義,就像破爛的衣服,經不起檢驗。
真正的盼望,在於那位已經為我們開路的牧者君王——耶穌基督。
·
祂在十字架上擊碎了罪的鎖鏈,
·
祂在復活中勝過了死亡的權勢,
·
祂今天仍然在前面引領我們走生命的道路。
2. 我們的回應
祂已經開路了。祂沒有把我們丟在黑暗裡,說:「自己想辦法出來吧!」祂親自走進黑暗,打破城門,把我們帶出來。
問題是:你要不要走在祂後面?
如果你選擇自己走,還是會撞上死路。如果你選擇世界的路,最後還是滅亡。唯有跟隨耶穌,你才能走向光明,走向永生。
3. 現代的挑戰
今天,我們常常說:「我信耶穌。」但問題是:你是否真正「跟隨耶穌」?
·
在選擇事業的時候,你跟隨的是世界的價值,還是牧者的帶領?
·
在面對試探的時候,你聽從的是自己的慾望,還是牧者的聲音?
·
在家庭的爭執中,你堅持的是「我要贏」,還是「主啊,祢的旨意行在我家」?
弟兄姊妹,信仰不是觀念,而是跟隨。耶穌已經走在前頭,問題是:你願不願意踏上祂的腳蹤?
4. 呼召與勸勉
今天,神把選擇放在我們面前。
1.
你可以選擇依靠自己,但最後是失望。
2.
你可以選擇依靠世界,但最後是滅亡。
3.
你也可以選擇跟隨基督,那就是永遠的生命與盼望。
弟兄姊妹,不要只站在原地觀看。祂已經開了路,門已經打開,祂已經在前頭等候。
結論
弟兄姊妹,彌迦書 1–2 章的信息帶給我們清楚的提醒:上帝是烈火,祂必以審判揭露罪惡;祂是公義,祂必對付一切不義與壓迫;祂也是慈愛的牧者,祂應許為祂的子民開出盼望的道路。
問題是:我們怎麼回應?
第一,我們要真實悔改。罪不是小事。它像癌症,像白蟻,若不處理,會摧毀整個生命。你願意在神面前承認並丟棄那些隱藏的罪嗎?也許是驕傲、苦毒、色情、謊言、貪婪,今天就求聖靈光照,把它帶到光明中。
第二,我們要拒絕不義。不要以為自己「只是小人物」就無能為力。你在職場上,可以選擇誠實,不隨波逐流;你在家庭裡,可以選擇公平,保護弱小;你在教會中,可以選擇站在真理這邊,不跟隨假先知的甜言蜜語。神呼召我們成為世上的鹽與光,在黑暗的時代作祂公義的見證人。
第三,我們要跟隨牧者。真正的盼望不在金錢、科技、政治,不在任何世界的力量,只在耶穌基督。祂已經為我們開路,在十字架上擊碎罪的權勢,在復活中勝過死亡,如今祂要帶領我們走向永恆的榮耀。問題是:你今天是否在跟隨祂?
弟兄姊妹,上帝的話今天臨到我們,不是要我們聽聽就過去,而是要我們回應。審判揭露罪,公義對付惡,盼望安慰民。這不是古代以色列的故事,而是今天上帝給我們的呼召。
你願意悔改,丟棄隱藏的罪嗎?
你願意選擇公義,不與壓迫同流合污嗎?
你願意跟隨耶穌,讓祂成為你唯一的牧者與君王嗎?
現在就是回應的時刻。願我們不只是聽見審判的嚴厲,更能抓住盼望的應許,讓我們一起走出罪的黑暗,跟隨基督,進入神所應許的豐盛生命。
神學概念
上帝是審判罪惡的聖潔之神,也是拯救餘民的牧者之神。
1.
祂是審判者:祂從居所降臨,山嶺融化,山谷裂開(1:3–4)。
2.
祂是公義的神:祂揭露領袖的貪婪、假先知的謊言(2:1–11)。
3.
祂是牧者君王:祂仍存留餘民,並親自成為帶領他們的「開路者」(2:12–13)
講章目的
這篇講章的目的,是要讓會眾認識神的審判、感受罪的嚴重、並在基督裡找到唯一的出路:悔改、拒絕不義、跟隨牧者走向生命。推動會眾:悔改 → 拒絕不義 →
跟隨基督。
講章概念(HP)
當上帝親自降臨,祂要審判罪惡、拆毀不義,但同時祂也為祂的子民開出一條盼望的道路:在基督裡,祂是烈火的審判者,也是慈愛的牧者。
主題(Subject):
當上帝親自降臨審判罪惡與不義
補語(Complement):
祂同時也為祂的子民開出盼望之路,在基督裡顯明祂既是公義的審判者,也是慈愛的牧者。
結構大綱
引言
- 圖像
- 需要
- 講道概念
- 經文
- 預覽
主體
一、神是烈火
祂必以審判揭露罪惡(彌 1 章)
二、神是公義
祂必以公義對付不義(彌 2:1–11)
三、神是牧者
祂必以盼望安慰百姓(彌 2:12–13)
結論
標題
神在審判中彰顯祂的公義,在盼望中顯明祂的慈愛,而這兩者都在基督裡得以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