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1, 2025

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神同行,《彌迦書系列三》彌 6:1-8

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神同行

彌迦書六章一節至八節
《彌迦書系列三》

福遍中國教會
林永健牧師
2025.09.21


引言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要一起思想一段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經文,就是彌迦書六章八節:「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這節經文不僅僅是古代以色列的屬靈標竿,更是貫穿聖經歷史、影響無數世代的信仰核心。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依靠人工智能 AI 驅動的宗教聊天機器人(AI Religious Chatbots),去尋求安慰與靈性支持。當社會上發生悲劇,例如不久前柯克(Charlie Kirk) 被殺的消息,不少人從這些機器人得到安慰。「嗨,上帝」上帝回應說:「孩子,平安。你的未來都在上帝慈愛的手中,你是否信靠祂的美好計劃呢?」「未來雖令人畏懼,但請記得,上帝掌管一切,」「上帝的愛永遠環繞著你。」這些回應甚至會引用詩篇,提醒人「神是我們隨時的幫助」。

這種現象背後是一個新興的潮流。根據統計:

《Bible Chat》已經超過三千萬次下載。

天主教的應用程式《Hallow》以主禱文第一個字命名,曾一度超越 Netflix、Instagram 和 TikTok,成為蘋果應用商店下載冠軍,人向Hallow的機器人認罪、告解說:「Forgive me, AI, for I have sinned…」機器人以神的聲音說,「我捨免你的罪。」

這些應用程式吸引了數千萬美元投資,訂閱費用最高可達每月 70 美元。支持者認為,它們能即時回答人們的靈性問題,尤其吸引年輕一代。他們或許不用去教會,卻仍感覺得到靈性的支持。有人甚至半開玩笑地說:「AI 可以取替牧者了,下一位主任牧師由機器人來做。」

然而,這樣的工具真的能取代牧者嗎?它們的回答是否可靠?是否符合聖經?於是,我親自去研究。我問 ChatwithGod.ai:「神向人要的是什麼?」 ChatwithGod.ai 以神的身分來回答我:我向你要的是要多讀經、多禱告、多服侍、愛人如己,甚至要求我「善用網路」等等。這樣的答案聽起來並不錯,但你覺得滿意嗎?這真的就是神向人要的嗎?


神向人要的是什麼?What does Yahweh (the LORD) require of you? 這一位與我們有盟約的神,向我們與祂立約的人要的是什麼?聖經是怎樣回答的?答案可能是與聊天機器人不同,甚至是令你驚訝的!

今天的經文彌迦書六章一至八節回答了這個問題。


神向世人要的不是更多宗教行為,而是三件事: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神同行。這三個要求總結了摩西律法的精神,也歸納了先知傳統的呼聲。耶穌在新約中同樣指出,律法與先知的總綱就是愛神與愛人。這與彌迦 6:8 的三重命令有高度平行性,連結跟隨神的人,愛神的生活與公共公義愛人的表現。

歷史上許多重要人物也引用這節經文。奧古斯丁稱它是敬虔生活的綱要;加爾文說這是律法的濃縮;猶太拉比(亞伯拉罕‧赫舍爾)甚至稱它為「先知宗教的大憲章」。近代美國總統卡特在 1977 年就職時,特別選擇在這節經文上按手宣誓,並他就職演說中,呼籲國人追求公義、憐憫與謙卑。當時我是大學第三年,準確全時間奉獻,我聽他的演講是蠻感動的。而在更早的 1783 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也以類似的語言彌迦 6:8 呼籲新生的國家以公義、憐憫和謙卑作立國的根基。

今天,我們要透過彌迦書六章一至八節,來看神如何清楚告訴我們,祂所要的不是祭物,而是活出真實的信仰生命。


這段經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神的控訴:祂的子民忘記了恩典;第二,人的誤解:以為交易能取悅神;第三,神的要求:活出真正的敬虔。我們先來看第一部分:神的控訴。


一、神的控訴:祂的子民忘記恩典(6:1–5)


彌迦書第六章開始,用了一個特別的場景——法庭。經文說:

「以色列人哪,當聽耶和華的話!要起來向山嶺爭辯,使岡陵聽你的話。山嶺和地永久的根基啊,要聽耶和華爭辯的話!因為耶和華要與他的百姓爭辯,與以色列爭論。」(6:1–2)

這裡出現的是一場「盟約訴訟」。神是檢察官、法官、法警、也是原告。祂傳召以色列百姓上庭,並且呼喚天地、群山作為見證人。天地是永恆的,歷史也是無可否認的,耶和華召喚整個世界的被造物,作為公正的觀察者來見證神與祂百姓之間的爭論。

「爭論」(與賽 1:18 相同場景同一個字)英文翻譯為 reason together「一起推理」,更準確是「來回爭論」(argue back and forth)、直到達成一致的結論」(argue through to a satisfactory and agreed-upon conclusion)。

耶和華不是要「懇求」或「請求」以色列,祂要徹底解決整個案件,讓結論雙方都滿意一致,再沒有任何的異議。


神的問題非常直接:「我的百姓啊,我向你做了什麼呢?我在什麼事上使你厭煩?你可以對我證明。」(6:3)

以色列站立。旁聽的見証者嚴正。訴訟開始。這時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神的子民」需要同樣站立,將我們自己放在以色列的同等的位置上,在相同的程度上,我們都是這件案子的被告。

這是一個震撼人心的問題。神在問:我是耶和華!告訴我,我何時讓你覺得疲倦?我什麼時候虧待過你?若你今天覺得事奉乏力、信仰冷淡,真的是因為我不信實嗎?還是因為我們的心早已被世界吸引?被憂慮纏繞,被自我蒙蔽?你說!

弟兄姊妹,請試著把自己放進這個法庭場景。神對以色列所問的,其實也在問我們。

接下來,神列舉祂過去的恩典作為證據:


  • 出埃及:神將以色列從奴役之地帶出來,這完全是恩典,他們無功可言。
  • 差遣領袖:祂興起摩西、亞倫和米利暗,帶領他們、教導他們,代求守護他們。
  • 巴蘭事件:當摩押王要巴蘭咒詛以色列時,神使咒詛變為祝福。
  • 從什亭到吉甲:神帶領他們渡過約旦河,進入應許之地,什亭是最後一個營地,吉甲是進入應許之地的起點。

換句話說,神在歷史中不斷施恩,從未離棄祂的百姓。祂的問題就是:「我有哪一點虧欠你們?回答我!Answer me!」這是一個嚴肅的控訴。

弟兄姊妹,讓我們也回顧自己的生命。神是否曾虧待過你?你是否忘記了祂的恩典?許多時候,我們對信仰的冷淡,不是因為神不信實,而是因為我們健忘。我們容易記住傷害,卻忘記恩典;我們容易數算缺乏,數算我們沒有的東西,卻不數算神的恩惠。

這就是神在法庭上對祂百姓的控訴: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摩3:2);像養育兒女,我將你們養大,你們竟悖逆我,忘記了恩典,好像「不認識神」的人一樣。


「牛認識主人,驢 Lǘ (呂的第一聲)認識主人的槽 Cáo(曹);以色列卻不認識,我的民卻不留意。」(賽 1:3)連牛驢都懂得感恩,而神的百姓卻不認識。這樣的忘恩,正是信仰敗壞的開始。


二、人的誤解:以為交易能取悅神(6:6–7)

當神在法庭中提出控訴,列舉祂一切的恩典之後,我們聽到被告在審判中第一次開始作證。以色列的回答,何等的奇怪和令人驚訝!她不是直截了當地指出耶和華有哪一點虧欠使以色列必須叛逆,更不是直接認罪,重修關係。

相反地,她提出了一個非常諷刺性的辯護來反駁。

第六節他們說:


「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上帝面前跪拜,當獻上甚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彌迦書 6:6–7)

以色列人提出一連串問題,好像在挑釁 xìn(信)神:「你還要我們怎麼樣?要我們獻上一歲牛犢嗎?要成千上萬的公羊嗎?要萬萬油河嗎?甚至要我們把長子獻上嗎?」

這段回答帶有強烈的情緒。原文第一個字就是「甚麼呢?」的問號,像是翻白眼一樣:「你到底要什麼?要我們做到什麼程度?」「你希望我們有多虔誠來到你的面前?」

今天的話說:「主啊,我該拿什麼來到你面前?要更多奉獻、更多事奉、更多聚會嗎?難道我還不夠努力?你到底要我們多虔誠才滿意呢?」

這是一種「交易式」的心態。他們認為,與神的關係可以用「交換」來解決——我付出祭物,你就該給我祝福;我奉獻越多,你就越該保護我。

1. 宗教的錯誤心態:外在祭物等於真正敬虔

「一歲牛犢」代表最強壯、最沒有殘缺、正值全盛的時期的牛犢,表示把最好的生命獻給神,「這整個審判到底是為了什麼?你見過像我們這樣虔誠的人嗎?用一歲牛犢把最好的獻給神,還不滿意嗎?如果耶和華不滿意,那用千千的公羊獻祭呢?他會喜歡這樣嗎?如果還不滿意,萬萬的油流獻給神呢?你會滿意嗎?也許我們應該用自己的長子做祭品去贖罪!這樣你會滿意嗎?」諷刺變得越來越尖刻。

「你要我們給到什麼地步才滿意?」

其實,這正好揭露了人類最普遍的宗教錯誤:以為外在的祭物可以取代內心的敬虔。這樣的態度到今天依然存在。我們也常把奉獻、聚會、服事當作「平衡的帳簿」,以為只要給神更多、更大、更昂貴的東西,就能平息祂的憤怒,得以朝見神,卻忽略生命的真心順服。。

這是一種「交易式」的信仰:我付出,你就應該賜福;我奉獻,你就應該滿意。這些想法和當時以色列人的心態一模一樣。

弟兄姊妹,讓我們想像一個比喻。如果一個丈夫對妻子冷漠,從不關心、不陪伴、不聆聽,卻在結婚紀念日買一束花,送一個名牌包。請問,妻子會滿意嗎?她真正要的不是禮物,而是丈夫的心。同樣,神要的也不是牛羊祭物,而是我們真誠的生命與敬虔的心。

2. 交易式宗教:我給神東西,神給我祝福

這樣的心態,其實遍佈在古今中外的宗教裡。在異教文化中,獻祭就是一種交易:

  • 農夫獻上谷物,盼望豐收。若沒有豐收,誰還會獻上?
  • 水手獻上牲畜,盼望航行平安。若沒有平安,誰還會遵守?
  • 君王獻上兒女,盼望得到戰爭的勝利。若沒有勝利,誰還會獻上?

獻上背後,往往是一種「交易的心態」。

在華人文化中,我們也看到類似的現象。過年時,人們爭先恐後搶頭香,認為只要第一個上香,神明就會保佑一整年。這種心態和彌迦時代的以色列人何其相似!把宗教當作籌碼,把信仰變成交易。

可惜,以色列人忘了,神從來不是靠「討好」才能滿意的。祂要的不是祭物,而是人心。祂不是缺少牛羊油祭的神,神不是缺乏資源,所以要人類補充。祂要的,是人真實的敬拜,是公義、憐憫與謙卑的生活。

當時公元前八世紀以色列人在形式上極虔誠,自我虔誠的印象深刻。形式愈加繁複。履行律法字句,甚至更多,敬拜被制度化。並以經文要求為証據,將自己抬上敬虔高峰,這其實是自我催眠,宗教的夢遊,以外表的形式代替了。

以色列人是我們所有人的寫照,我們皆在其中。在某些教會裡,主日崇拜的規模非常壯觀:燈光、音響、敬拜團、服事流程樣樣齊全,聚會人數爆滿。教會有巨額奉獻,支持各種活動。表面上看,信仰熱情高漲,活動一場比一場盛大。

但是,如果你走進教會以外的現實生活,卻發現一些信徒仍然為了利益撒謊、壓榨員工;家庭裡彼此冷漠、爭吵不斷;社會上看到弱勢群體卻袖手旁觀。信仰被限制在「宗教活動」裡,而不是真正敬虔的生活。

有些教會聚會規模宏大,燈光、音響、敬拜團、節目安排一應俱全,看似熱鬧非凡。但若教會外的信徒生活裡,仍然充滿謊言、壓榨、爭吵、冷漠,社會上看到弱勢群體卻袖手旁觀。那麼這些熱鬧的崇拜,不過就是現代版的「千千的公羊、萬萬的油河」。

有些人甚至把信仰當作「保險」。平常不太追求,但臨到災難時就希望神立刻幫助,像買了保單一樣,期待神在危急時刻出手。這樣的信仰,並非真正的敬虔,而是一種消費心態。

神的挑戰

弟兄姊妹,彌迦在這裡揭示了一個極深的問題:我們的信仰,是否已經被宗教形式所取代?我們是否以為,只要「做一些」宗教活動,就能抵消我們生命的缺口?

神今天要提醒我們:祂要的不是宗教表演,而是真實的生命。祂不要更多的活動,而是要我們悔改歸回祂。祂要的是我們全人全心的順服,而不是把信仰當作「平衡帳簿」。

弟兄姊妹,這正是人的最大誤解。當神指控以色列忘恩,他們不願悔改,反而用諷刺來回應,還以為可以用更大的祭物來取悅神。但神要的,完全不是這樣。祂要的不是外在的禮儀,而是內在的生命。


三、神的要求:活出真正的敬虔(6:8)


在以色列人的反諷之後,神透過先知給出最後的結論。祂明明白白指出,人早已知道祂的心意,祂從來不隱藏,也不模糊。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 6:8)

這一節經文是全書的高峰,也是舊約先知群體最濃縮的教導。它不僅回答了以色列的疑問,也揭示了普世人類的責任。因為這裡稱呼的不是「以色列人」,而是「世人」(adam),指的是所有的人。換句話說,這不是單單對古代猶太人的要求,而是對整個人類的呼召。

1. 神的要求不是新的,而是已知的

經文一開始就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這裡的「指示」原文帶有公開宣告、清楚顯明的意思。這不是新鮮的啟示,也不是第一次告訴人,而是神一再重複、早已顯明的真理。

以色列人不需要發問,他們早就知道答案。從摩西時代起,律法已經清楚記載,神所要的不是繁複的祭物,而是聽從祂的話。申命記十章十二節說:「以色列啊,耶和華你的神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神,遵行祂的道,愛祂,盡心盡性事奉祂。」這和彌迦書六章八節何其相似!

弟兄姊妹,我們常常也像以色列人一樣,明明知道神要什麼,卻假裝不知道,然後問:「主啊,你要我做什麼?」其實我們心裡清楚,只是我們不想面對。神的心意從來不隱藏,祂早已藉著聖經、藉著耶穌基督向我們顯明。

2. 神的要求簡單卻嚴肅

這裡列出的不是十條,也不是六百一十三條律法,而是三條,簡單明瞭: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神同行。這三條不是建議,而是命令。經文說「祂向你所要的」(require),這是一個帶有權威性的動詞,表示神有權要求祂的子民活出這樣的生命。

很多人喜歡把信仰複雜化,覺得敬虔需要繁文縟節,或者需要一套特殊的儀式。彌迦提醒我們,神的要求不是複雜的,而是簡單卻嚴肅。祂要的不是我們做多少宗教活動,而是生命的方向是否與祂一致。


3. 行公義——為弱勢發聲,實踐公平

「行公義」是第一個呼召。公義(mishpat)在聖經中常與「義」(sedeqah)並列,意思是公平、公正、做出正確的判斷,維護社會秩 Zhì(至)序的公平。阿摩司書五章二十四節說:「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這裡的意象很強烈,彷彿公義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澆灌整個社會。

彌迦指責當時的人「禍哉,那些在床上圖謀罪孽,設計奸惡的!天一亮就施行,因他們手中有能力。」(2:1)不公義的人並非偶然跌倒,而是精心策劃行惡。

  • 夜晚:當別人熟睡,他們卻躺在床上構思怎麼剝削、怎麼奪人財產。
  • 清晨:天一亮,立刻去實行,沒有掙扎,沒有羞恥。
  • 權勢:因為「手中有能力」,他們覺得沒人能阻止。

這是一種系統性的不義。當有權勢的人用地位、金錢、制度壓迫弱者,整個社會都被玷污。

彌迦舉一個當時的實例:

「他們貪圖田地就佔據;貪圖房屋便奪取;欺壓人和他的家業,霸佔人和他的產業。」(2:2)

在舊約中,土地不是單純的不動產,而是神的禮物。以色列人按支派分地,支派之下有宗族,宗族再分父家,父家再分個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地域為產業,有地有屋,才是正式的以色列人,每個人都有地址跟著的,若沒有地的人,他們只是寄居的,或者是奴隸,屬於主人的,沒有土地。土地是與神立約的記號,是家庭的尊嚴與未來。奪去土地,就是奪去一個家族的希望與身份。奪去產業是非常悲哀的事,失去了公民的身分,成為奴隸、寄居的人,公元前八世紀的以色列,城市被軍事佔據,惡霸逐家逐戶去搶地,這些有權有勢的人,應該是保護百姓的,卻成為百姓最殘酷的惡霸,他們貪圖田地就佔據;貪圖房屋便奪取;欺壓人和他的家業,霸佔人和他的產業。這是彌迦書中所說的社會不義,欺壓弱勢的群體的實例。

公義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具體的行動。它要求我們替被壓迫的人發聲,修補破碎的制度,維護弱者的權益。耶穌責備法利賽人時說,他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信實,反倒不行了」(太 23:23)。可見,宗教儀式若缺少公義,便失去真實的意義。

讓我們想想現代社會的例子。2008 年金融海嘯時,銀行將高風險的次級貸款打包成金融商品出售,導致無數家庭失去房屋,社會經濟陷入混亂。這就是現代版的不義:有權勢者利用制度剝削弱者,最後受害的是社會最脆弱的群體。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充滿了類似的挑戰。職場上,有人壓榨員工,加班不給補貼;家庭中,有丈夫用權勢壓迫妻子和孩子;社會裡,有人因種族、膚色、身分被排斥和冷落。這些都是不公義的表現。

弟兄姊妹,神呼召我們「行公義」。不是等別人來做,而是從我們開始。當我們在公司看到不公平的制度,能否勇敢提出?當我們發現有人被欺壓,能否站出來為他們說話?當我們在家庭裡,是否願意用公平對待家人,而不是濫用權柄?

行公義,是一種積極的選擇,也是信仰的具體表現。

4. 好憐憫——持久可靠的愛心

第二個要求是「好憐憫」。這裡的「憐憫」(hesed)在舊約中是極其重要的字,常譯為「慈愛」、「忠誠的愛」、「堅定的慈愛」steadfast love。它強調的是一種持久、可靠、不離不棄的愛。

出埃及記三十四章六節形容神:「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hesed)和誠實(emet)。」這正是神對祂子民的態度:不因人的失敗而輕易放棄,而是長久忍耐,施以慈愛。

弟兄姊妹,「好憐憫」不是指偶爾心血來潮的善行,而是指喜愛、習慣、樂於去施行憐憫,這是「好」的意思。換句話說,這是一種生命習慣。它要求我們不只是偶爾幫助別人,而是把憐憫當成生活方式。

在家庭裡,好憐憫表現在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即便孩子失敗,也不輕易放棄。在教會中,好憐憫是彼此扶持,分擔重擔,而不是只顧自己。在職場裡,好憐憫是用體諒對待同事、客戶、下屬,而不是冷漠利用。在社會上,好憐憫是關注弱勢群體,伸出援手,無論是窮人、移民、難民,還是被忽視的人。

5. 謙卑與神同行——拒絕驕傲,選擇順服

第三個要求是「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這裡的「謙卑」不是自卑或自我貶低,更不是苦修式的自虐,而是指一種態度:謹慎、柔和、願意順服。它的反面是「炫耀」(strutting),就是高舉自己,把自己放在中心,以自己的利益為目的。


聖經常用「行走」來形容人生的道路。「與神同行」就是把人生的方向與神保持一致。聖經中有兩個人被稱為與神同行,第一個是以諾,在創世記第五章亞當的家譜中,兩次提到以諾與神同行,但沒有解釋以諾如何與神同行,只說以諾生完了瑪士撒拉之後與神同行,換句話說,他並不是生下來就與神同行,而是在以諾六十五歲、做了父親之後,發生的事,以諾決定選擇與神同行,他與神同行三百年,就被神取去,希伯來書第11章表示猶太人認為以諾不見死。

第二個與神同行的人是挪亞,創世記六章九節,「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上帝同行。」挪亞活了950歲,之後就死了。所以與神同行,並不是就是免死,挪亞與神同行,同時被稱為義人,在神眼中行事正直;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不是沒有無瑕疵的意思,而是全心向神、誠實無偽,神吩咐就去做。

這是與神同行的意思,是完全人,是義人,不是靠行為稱義,而是因着信又遵行神的吩咐,成為完全人,與當時「敗壞,在神面前滿了強暴」(創 6:11)的世代成為對比,強調挪亞信心的真誠與忠貞,神吩咐就去做,。創世記重複說:挪亞遵神的吩咐的行了,6:22神吩咐他建造方舟,「挪亞就這樣行。凡神所吩咐的,他都照樣行了。」7:5「神吩咐他帶全家和動物進方舟,他立刻照行。」7:9「描述動物進方舟的過程,強調是照神的吩咐。」7:16「第四次出現,總結方舟封閉前的最後場景,再次強調是按神的命令。」挪亞與神同行,指他在邪惡世代仍忠心與神保持同心同路。

與神同行並不是只一種出世的生活,與世隔絕,每天祈禱讀經,安靜默想,與神同行意思是遵行神的吩咐,與神同行、同步。

以諾與挪亞與神同行,三次「同行」希伯來文 הִתְהַלֵּךְ (hithallek),來自「行走」halak,加上反身態(hiṯpaʿʿēl ),動作是自己做的(reflexive),自己使自己與神同行,讓自己走在神的同在裡」調整自己與神一致,表示挪亞和以諾持續不斷、刻意選擇地與神保持同行的生命。

彼得前書二章二十一節說:「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祂的腳蹤行。」耶穌的腳蹤是受苦的腳蹤。與神同行,不是走舒適的路,而是背十字架、捨己的窄路。

弟兄姊妹,很多人熟悉《沙灘上的腳印》這首詩,說危險時只有一行腳印,因為神背我們走。這固然安慰人,但彼得提醒我們:我們不只是被神背著,而是要「踏在耶穌的腳印上」。那腳印是捨己、受苦、愛人的腳印。

謙卑同行,就是把焦點從自己移開,轉向神,也轉向他人。這意味著我們承認自己有限,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願意看見「他者」。別人不是我的延伸或工具,而是有獨立價值和尊嚴的生命。當我們學會這樣看人時,我們就真正活出了謙卑。

6. 三者的整合

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神同行,三者互相連結。公義沒有憐憫會變成冷酷;憐憫沒有公義會流於縱容;若沒有謙卑,公義和憐憫都會變成自我誇耀。三者合一,才構成真正的敬虔。

弟兄姊妹,這正是神所要的敬虔。祂不要更多的祭物,不要更多的宗教表演,祂只要我們活出這三件事。這樣的生命,才是祂眼中真正的善。


結論

弟兄姊妹,彌迦書六章八節的信息,不僅僅是古代以色列的呼召,也深深觸動我們今天的處境。讓我們把這三重命令帶進我們的世界,看看在 2025 年的破碎時代,神如何呼召我們。

1. 在支離破碎的世界行公義

我們所處的世界,正充滿著各種不義。國際局勢動盪,戰爭與衝突帶來難民潮;社會制度不公平,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政治極化,族群撕裂;家庭崩解,孩子成為最大的受害者。這些現象,都在提醒我們,行公義不是口號,而是切身的呼召。

美國的例子顯而易見。根據最新統計,Sugar Land 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數高達 137,511 美元,而休士頓市只有 62,894 美元,差距超過一倍。Sugar Land 的房屋擁有率將近八成,而休士頓只有四成。這種差距不僅僅是經濟數字,而是真實的社會撕裂。窮人難以翻身,富人越來越富,制度性的壓迫與不公義逐漸加深。

種族的張力、例子:車禍

在這樣的處境裡,行公義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不能冷眼旁觀,而要積極成為橋樑。基督徒要在公共領域發聲,推動公平的制度,幫助弱勢群體,為那些沒有聲音的人說話。教會不能只躲在四堵牆內,而要走出去,成為社會的光與鹽。

這也是耶穌在世上的使命。祂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路 4:18)祂的使命就是公義的使命。而我們作祂的門徒,就當延續這個使命。

2. 在人際互動中好憐憫

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強調競爭,追求效率,結果往往犧牲了人際間的溫度。許多人活在冷漠孤單之中,即使物質充足,心靈卻空虛。這樣的時代,更需要「好憐憫」的見證。

憐憫從最親近的地方開始。在家庭裡,父母對孩子要有耐心,不是只看成績,不是只看表現,而是給予無條件的愛。夫妻之間,要多一點體諒與寬容,而不是斤斤計較。這些都是憐憫的實踐。

在職場中,好憐憫意味著看見同事的需要,不是只顧自己的利益。在社會中,好憐憫意味著關注弱勢群體,幫助窮人、移民、難民,或那些被忽視的人。這些行動,或許不會立刻改變世界,但卻能在某個人的生命裡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弟兄姊妹,當我們好憐憫時,我們就是在模仿神。因為祂的憐憫是長久的、不離不棄的。祂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差遣基督為我們死。祂的愛不是因我們配得,而是白白的恩典。我們既然蒙了這樣的愛,也要將這愛傳遞出去。

3. 在紛亂世代謙卑與神同行

「謙卑與神同行」是最難的功課。因為我們的本性是驕傲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個世界更是鼓勵人炫耀、展現、追求自我。社交媒體充斥著「炫耀的文化」,每個人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放在別人面前。可是在神的眼中,真正的敬虔不是炫耀,而是謙卑。

謙卑同行,不是把自己看低,而是把神看高。不是自我否定,而是自我降服。它要求我們不再以自己為焦點,而是把焦點轉向神,轉向祂的旨意,也轉向他人。謙卑的人懂得承認自己的有限,懂得依靠神,也懂得尊重別人的價值。

神同行的人,往往是那些願意順服的人。與神同行是每天實踐的選擇。

弟兄姊妹,今天我們若要謙卑與神同行,就要學習背起十字架,走那條不容易的路。這條路可能是放下自我的驕傲,選擇饒恕;可能是拒絕貪婪,選擇簡樸;可能是放下權力,選擇服事。這些都是謙卑同行的具體表現。

4. 具體應用:從個人到群體

那麼,弟兄姊妹,具體來說,我們怎樣在今天的生活中實踐這三重呼召呢?

在個人層面,我們要從每天的小事開始。是否願意在職場上拒絕不公義的做法?是否願意在家庭裡表現憐憫與體諒?是否願意在生活決定上,讓神的旨意居首位,而不是自己的利益?

在教會層面,我們要成為一個見證群體。不是只追求外在的活動與規模,而是注重生命的真實。教會要推動公義的行動,參與憐憫的事工,培養謙卑順服的門徒。唯有如此,教會才真正成為世界的光。

在社會層面,基督徒要勇敢發聲,成為公義與憐憫的代言人。不是為了政治利益,而是為了神的心意。當社會不公義時,我們要站出來。當有人被遺忘時,我們要伸出手。當社會充滿驕傲時,我們要展現謙卑。這就是教會的使命。

面對 Charlie Kirk 遇害的消息,我們選擇以《彌迦書 6:8》回應:「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我們一同哀傷,因他是按神形象被造的人;我們為其家人代求—這是好憐憫的第一步,以持久、可靠的愛陪伴傷痛。

我們承認他公開持守基督信仰,卻不輕率以「殉道者」稱之;他也有一些不合乎聖經的立場,是我們不同意的。在評價上行公義,避免不實與過度延伸,讓真理與公平作我們的準繩。

此刻,我們拒絕以暴易暴與仇恨言語;讓公義如大水滾滾(對齊彌 6:8 的「行公義」)、讓言語與行動都以真實與公正為界。

我們也自我省察:「生氣卻不要犯罪」;在情緒動盪中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把盼望重新扎根在基督,不被怒氣或恐懼支配。

因此,今天對教會的呼召是:不退回私人化的信仰,乃是走入人群—在公共空間行公義、在人際互動好憐憫、在紛擾世代謙卑與神同行;說出基督真理、用愛待人,即使公共生活艱難、即使我們的聲音具爭議,也仍忠心踐行《彌迦書 6:8》的道路。

5. 結論: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神同行

弟兄姊妹,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神向人所要的是什麼?祂要的不是更多的祭物,也不是更繁複的宗教活動。祂要的,只是三件事: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祂同行。

這三件事不是新的,而是祂早已顯明的心意。它們簡單卻嚴肅,挑戰我們的生活方式,挑戰我們的價值觀,挑戰我們的信仰真實性。

在這支離破碎的時代,我們若能活出這三件事,就能成為世人的見證。因為世界正在尋找真正的盼望與方向。AI 聊天機器人可以提供一時的安慰,但唯有神的話語,唯有活出彌迦書六章八節的生命,才能帶來真正的轉化。

弟兄姊妹,今天讓我們立志,不再把信仰當作交易,而是以全人回應神的呼召。讓我們在家庭裡、在教會中、在社會裡,真實地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神同行。如此,我們不僅僅是聽道的,更是行道的;不僅僅是宗教的參與者,更是神國的見證人。

願這句經文,成為我們生命的座右銘,也成為教會的方向: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