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6, 2012

死亡別狂傲,林前 15:50-58

死亡別狂傲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五十至五十八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2.02.05

福遍中國教會- 2012年02月05日【林永健牧師- 死亡別狂傲】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謝謝大家為我的母親禱告,我母親已經於上禮拜二休士頓時間清晨一點五十分離開世界,回到她天上永恆的家鄉,謝謝各位這半年多不斷的代禱、支持與問候,我深受感動,你們的愛是我最大的安慰,感謝大家。

2. 我這一次回去陪著母親前後有十天的時間,與母親談話,和她一起禱告,與她過了一個農曆新年,慶祝她最後的一個生日。

3. 生生死死,看似遙遠,事實上,離我們不遠,我們每天正朝著牠走近;通往生死橋的路是孤單的,詩人說: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4. 當我們正享受生命的美好,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死亡卻一步一步移入了我們們的軸心,在我們與死亡相視相遇的一刻中,一切都應起了根本的變化,這是我這半年來的經驗。

5. 這一個星期福遍大家庭失去了五個會友與親人,最年輕的只有三十多歲,最大的八十九歲,有父親,有母親,有祖父,有妹妹,大部分都受著癌症的折磨,死亡的過程是沒有味道的日子,這沒有味道的日子真沒有味道。我發現自己這段日子沒有什麼精神做任何的事。

6. 西方人大量討論死亡,建構不同層次的理念,有生的日子,在其間徘徊張探。二零零五年,世界最大的會計公司之一,KPMG 的總裁奧凱利(O'Kelly)患上末期腦癌,只有六個月的壽命,他決定公開談論自己的死亡,著書(Chasing Daylight)記錄自己每一天剩下的日子,正面討論死亡的意義。幾年前電腦教授鮑什(Professor Randy Pausch)患了末期癌症,他給了人生最後的一次講習會(The Last Lecture),教導人怎樣實現孩提時代的夢,無懼死亡。

7. 中國人將死大而化之,自自然然,不問不答,死死實實的在生死兩限中活上幾十年,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

8. 日本人對死亡是最傷感的一個民族,「死亡」的意念泌透日本的文學與藝術。提到日本,我們想起火山、地震、廣島原子彈,自殺隊,武士道精神和切腹自殺,日本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日本人視死如歸,認為死亡是歸回創造,歸向完美。去年日本核電廠的工人,視死如歸,進入熔化爐,完成修理的工作,最後每一個人都付上了生命的代價。

9. 但死亡的實相卻無從得知,誰能由死亡回轉,告訴世人,死亡是什麼回事呢?

10. 現代人呢?我們生活在地球村,死亡不再各歸各管,牠成了集體的經驗,也就是集體的恐懼,社會這樣進步,我們應當沒有了許多橫死、他死、暴斃的理由。但死亡依然撞口撞面而來,當物質愈充裕,資源愈豐盛,生命反而愈脆弱,科學愈發達,死亡的過程比死亡更可怕,治療帶來的痛苦往往比死亡更淒涼,資訊發達,把時間縮短了,鏡頭拉近了,使我們受的震盪和戰慄相應也膨漲了。

母親一年前胃開始不舒服,經過四次的胃鏡檢視,六個月後斷症為惡性胃癌,腫瘤有五公分大,已經穿過胃壁,長到胃外面的腹腔,生命只有六個月,那時,我剛好在香港,當我和我的弟弟把這個壞消息告訴母親的時候,我們難過得淚流滿面,母親卻從容接受,心境平靜得出人意外,我們因為資訊的發達,胃鏡透過錄像,看到腫瘤的恐怖,簡直是與死神踫個照面,受著心靈極大的震盪,之後每天受死亡的威嚇,受盡折磨,連生也不知所措。

11. 在這個時候信仰不再是接受一些教義為真理,而是生活、生命的態度,這信仰不再是些理論,而是生命長期累積、體驗、發展出來的成果,不能臨時借取,臨時學習,這信仰不能令我們免受世間的悲傷與疾病,但卻可以賜給我們勇氣與意志力去面對困難,甚至面對死亡。

因為母親過世的沖擊,我對生命開始有一種新的體會,新的包容,新的欣賞,我感受到人的一生只可以用「恩典」兩個字來形容,生存就是恩典,不是靠人的本事可以賺取生命的一刻。

母親的癌症使她人生最後的一個月食不下嚥,最後連水也沒法喝下去,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沒有一天不吃或喝,食下各種食物,嚐各種味道的飲料,生命是充實而多姿多采,可是這一切不是自己個人努力而得或配享受的,能吃能喝,就是恩典,當有一天死亡的過程把這最基本的能力拿走的時候,我們無能為力,最後的一個多星期,媽媽很想喝茶、咖啡、可樂,可是喝了就會嘔吐,只好為喪失吃喝的能力而舉哀。

能走路,能上廁所,能講話,能看見,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白白從上頭來的恩典,不是你可以賺回來的。

12. 今天我還有悲傷,想到母親就會流淚,這世上凡有媽媽的地方就有奇蹟,人活到八十歲也需要母親,當我帶著兒女、妻子回家看母親的時候,她凝視著我們每一個人,眼裡滿是温柔與疼愛。死亡,你把我的母親搶走,可是死亡,你別狂傲!你不要沾沾自喜,更豐盛的生命要從你而生,在短短的睡眠過後,我們將永遠醒來,而死亡,你遂不再有,死亡,別狂傲,因為復活的生命正是你的解藥,新的生命必把你吞滅。

13. 哥林多前書十五章說的正是這復活的盼望,復活的拉丁文的字根是 Resurrectus,而由此衍生英文字 Resurgence,意即「死而復生、重生、更新、回復青春、復出、重新升起」。


一、復活不再是血肉之體

1. 復活的時候,我們不再是這個會老化、朽壞的血肉之軀,現在這肉身不適合將來那永恆的家鄉,不能進入神的國與神永遠同住。


2. 五十節的上半「血肉之體」與下半「必朽壞的」是同義詞,「朽壞」(perishable)意即會變壞的,人死的時候,這血肉之體會變冷,最初六個小時每小時降温華氏 2.5 度;臉轉白,然後變青到黑色,血液不再流;身體會僵硬,先是臉部,然後肩膀、手臂,腳部;死後四十八小時,這朽壞的身體便開始腐化,細菌侵入肚腹,皮層,生出氣體,是為屍臭,使全身臃腫,開始腐化;日子久了,身體分解,塵歸塵,土歸土。

3. 這個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我們都要變為不朽壞的復活身體。


二、復活帶來基本的改變

1. 復活的時候,我們要經歷一種基本的改變,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


2. 「改變」在五十一與五十二節重複出現兩次,在新約出現六次,指的是本質上的改變,希伯來書的作者用這個字去形容「天地將被卷起來,像一件外衣,要變成了新的天地。」(希一 12)。像毛毛蟲變成蝴蝶一樣,這個字的另一衍生字(apallasso)有得自由、解脫、釋放的意味。復活帶來基本的改變,使我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是一種釋放。



3. 死亡基本上是一個過程,當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就像登上了一列火車,不知什麼時候會停下來,到達終站,等待的正是這個改變,可以脫離這衰殘的身體,這列火車無邊無際的向前走,像漫無目的,無止境,不知何時了,兜兜轉轉,卻始終不能到達目的地,那些送行的人在月台上向我們揮手,我們卻甚麼也聽不到,因為痛苦的軋軋車輪聲蓋掉了一切,死亡的過程像火車不斷向前,失去了方向。直等到我們遙望看見了復活的盼望,就會有到站的感覺,當火車到站的時候,踏出車廂,就是踏足永恆的彼岸,就在那一霎時,我們都要改變,穿上了不朽壞的復活身體。

我母親最後的日子,正是這樣的經歷,我陪著她一起走過,用神的話指向那最終的站,就是那復活的日子。

4. 有一位得了重病的姊妹這樣的問我:「這改變什麼時候才發生?」「保羅已經等了二千年,耶穌還沒有回來,他不是等了很久了嗎?」「我若先離世,我在天上等待我的親人,也不是要等很久才能見到他們嗎?」她的丈夫非常聰明而且有悟性地回答說:「親愛的,不是的!在天上千年如一日,一日如千年,天上的時間與地上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當你踏足永恆的一時刻,正是耶穌要回來,身體要復活的一刻,很快眾聖徒都要一起復活!」這位弟兄的回答令我括目相看,肅然起敬,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他的想法是很對的。

那時候,「這必朽壞的必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必要變成不死的,」經上的話「死被得勝吞滅」的話就應驗了。


三、復活要得勝死亡

1. 復活的生命勝過了死亡的權勢。「死被得勝吞滅」是引用以賽亞書廿五章第八節的應許,「吞滅」(swallow)這個字非常之精彩,是終止(to cause the complete cessation of a state)、消滅的意思,「新的生命將必死的生命吞滅」(林後五 4),復活的生命要將死亡終止,牠的可怕要被消滅。


2. 第五十五節用毒鉤來形容死亡的霸氣,牠的恐怖,牠帶來的傷痛與眼淚、悲傷,有一天都要被復活的生命所吞滅、所終止:不再有戰慄、不再有眼淚、不再有悲哀、不再有化寮、不再有開刀、不再有嘔吐、不再有疾病、不再有罪惡、不再有遺憾!


3. 「死啊!你的權勢在那裡?死啊!你的毒鉤在那裡?」保羅向死神挑戰,嘲笑牠的無能!因為基督已經得勝了,祂在十字架上勝過了罪惡的權勢,祂的復活得勝了死亡,今日我們可以向死亡誇口,死亡,別狂傲!




4. 我超喜歡這一段經文,過去六個月當中,我受盡了死亡的恐嚇,被牠的權勢所折磨,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了。

5. 以下是一首押韻的十四行詩,是十六世紀英國詩人唐約翰(John Donne, 1572-1637)的作品,作者也是死於胃癌。



受盡癌症折磨三十年的蘇恩佩女士把這首詩翻為中文:「死亡,別狂傲!」把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五十五至五十七節的精髓表達無遺,請欣賞。詩分三組四句,是 ABBA, ABBA, CDDC 平行押韻的寫法,最後加上兩句作總結:「死亡遂不再有。死亡,你必喪命!」


這首詩正代表我現在的心境!


結論:我應如何活下去?

1. 第五十八節是全章的結論:所以(So then)我們應如何活下去?

2.  結論只有一個主動詞:「要」(Become)是命令的語氣,「因著死亡你回望,量度活著每一刻的意義。」(Luci Shaw)。

兩個分詞(participles):1)「多作」主工(abounding in the work of the Lord);2)「知道」(Knowing)你做主工的勞苦並不是徒然的。

兩個形容詞(adjustives):1)務要堅固(steadfast);2)不可搖動(immovable)。兩個是同義詞,重複地強調堅定的語氣。意思是「坐定定的像泰山一樣,堅定不移」,這是形容作主工的態度,事奉主不要高高低低,三分鐘熱度,三心二意,不要灰心,穏穏定定,忠心不移!你要成為這樣的人去事奉主,多作主工,同時心中要知道這一切都有特別的意義,並不是徒然的。


3. 今天我們活著有很多的「必要」,生活的必要,工作的必要,追求事業成功的必要,生兒育女的必要,許多許多的「必要」,當死亡驟然一笑,都不必是必要了。這是死亡可以帶來的智慧,你想要如何活下去?


4. 你可以寫一張清單,告訴自己,你應該如何活下去?朝著死亡走,我活著的方向是什麼?這是我在母親死後的反醒,我的清單是:

a)我要懂得欣賞生命的恩典;要活得像一位剛嬴得比賽的運動員,正在多跑一圈來享受嬴的愉快,因為勝負已分,基督已經得勝了,餘下的人生是最後的一圈,是毫懼怕,不需要再爭競,我要靠主過得勝者的生活,遙望天上永恆家鄉的彼岸,以恩典度日。

b)忠心的走完當走的路(finish well)!時間不會是很多了,要忠心走完人生的路。

c)努力向未信主的家人傳福音,他們需要神的安慰,更需要永生的盼望。 你呢? 


討論問題

1. 你對這一篇的講章有何感想?「死亡」是很少講的題目,你對討論「死亡」的態度是避而遠之呢?還是很願意去思想「死亡」的意義?為什麼?
2. 你有經歷過家人或朋友過世嗎?「死亡」給你什麼的經驗?請分享。
3. 為什麼人會對死亡有恐懼?你害怕死亡嗎?為什麼? 4. 若你今天過世,你最捨不得的是什麼?為什麼?如果,你只有一百天的生命,你打算怎麼過?有那些事情你必要去做才覺得不會有遺憾?
5. 「復活」是什麼的一回事?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復活的人,我們又怎樣去了解復活的真相呢?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五十至五十八節有什麼的啟示?
6. 如果你今天面對死亡,你有「死亡,別狂傲」的勇氣嗎?什麼是「死亡,別狂傲」的勇氣?如何有能有這勇氣去面對死亡? 7. 如果你要列一張「今後我要如何活下去」的清單,上面會有什麼的結論?
8. 「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對你有什麼意義?你有什麽實際的行動計劃願意與大家分享?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母親過世的時候寫的講章,是親身的經歷,復活的盼望是良藥,是被死亡折磨之下的倚靠,這經歷刻骨銘心,重整人生的意義,教會弟兄姊妹的關懷與代禱成為每日生活的支柱,心中銘感弟兄姊妹的的厚愛。

2. 「死亡」是講台很少講的題目,特別是中國人,不願問也不願答,或許有人覺得這一篇講 章太殘忍,描寫面對死亡的戰慄,令聽眾害怕,可是死亡就那麼可怕,面對牠的權勢,才能真的了解基督得勝了死亡的偉大!而且許多跟我一樣親身經歷死亡的霸氣的人,我們同樣需要聽神的話賜下的安慰,我不用再害怕,因為基督已經得勝了死亡。

3. 基本上這是我在母親安息禮拜中的講章,會有一點的修改,中心卻是一樣:「死亡,別狂傲!」

4. 我相信這是每一個人需要聽的信息,特別是那些正經歷死陰幽谷的人,我感謝神,祂安慰了我,我求神同樣地安慰所有被死亡壓迫的人!

5. 講章的中心思想:
死亡對信徒並不可怕,因為復活的生命勝過了死亡。

主體:死亡別狂傲的原因… (為什麼死亡並不可怕?)
補語:因為復活的生命勝過了死亡。

講道大綱

引言:
1.)母親的死亡帶來給我的憂傷(我)
2.)死亡臨到福遍的五個家庭的影響(我們)
3.)西方人、中國人、日本人、現代人對死亡不同反應與懼怕(世人)
4.)死亡對我們的信仰並不可怕,因為復活的生命正是死亡的解藥(信徒)

死亡不可怕的原因:
一、因為復活帶來新的生命 —不再是血肉的身體,50
二、因為復活帶來基本的改變 —死人要成為不朽壞的,51-52
三、因為復活吞滅了死亡 —死亡你別狂傲,53-57

結論:
死亡既然不可怕,我(們)應如何活下去?要堅固、不可搖動、多做主工、5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