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2, 2018

哥尼流的故事,《使徒行傳系列十》使 10:1-33

哥尼流的故事
使徒行傳十章一節至三十三節
《使徒行傳系列十》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8.07.29
國語堂



引言

1. 偏見:人與人之間有許多的偏見(prejudice),難阻我們傳福音。何謂偏見?偏見指的是不給人公正的考查便貿然作出沒有任何證據的判斷,只因為先入為主群體性的成見。

美國常發生警察開鎗殺死黑人,有人說是因為對黑人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黑人是危險的人,很多時候在沒有太多實際的証據之下,就作出判斷,「危險!」就開鎗,也有人認為這不是偏見,不是種族歧視,有哈佛大學的研究報告,支持不是偏見的講法,見仁見智!

有一次我在運動的更衣室,電視上新聞報導,剛發生一件警察鎗殺一個手沒寸鉄的黑人少年,這黑人逃走,警察開了很多鎗把他殺了,我很難過,自言自語,「為什麼會是這樣?」旁邊一位白人對我說:「你並不明白!若你是這警察,你也會開鎗!」

這些鎗殺事件是否因為偏見,我並不知道!但種族的偏見,文化的偏見,我們都有!我們香港人稱印度人為「阿差」,因為以前香港很多看門口的都是印度人,這稱為有點看不起他們,現在我們還是這樣稱印度人,雖然現在的看更大部分已經不是印度人!我們看每一個菲律賓女人都以為她是女佣人,可是香港對白人卻非常尊敬,請律師一定要請一位白人的律師,這是多年植民地做成的偏見。

我們對有錢的人有偏見,對沒錢的人有偏見,不知道當我說:香港人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我們常常有先入為主群體性的成見,不給人公正的考查便貿然作出沒有任何證據的判斷,這就是偏見。


2. 在基督徒成聖的過程中,偏見是我們最不願意面對的東西之一,偏見與福音背道而馳,與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所有的人,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完全相反,神的恩典並不偏待人。

偏見常成為我們跟隨神傳福音的難阻。

你對人有沒有偏見?使你不能像神一樣不偏待人?

3. 使徒行傳十章一至十一章十八節,是哥尼流的故事,是使徒行傳篇福最長的故事,共六十六節,路加必定認為哥尼流歸主的故事非常重要,才花上這麽長的篇幅,而且重複重複:

1)哥尼流看見的異象講述了四次(10:4-6; 22; 30-32; 11:13-14)
2)彼得看見的異象重複了三次(10:9-16; 11:4-10),在耶路撒冷會議又重複了一次(第十五章)

可見這件事是教會實踐大使命的過程中關鍵性的一步。

哥尼流的故事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不打破我們的成見與偏見,大使命是沒法完成的,我們也沒法體會神愛世人豐沛的恩典。

4. 哥尼流的故事共分七幕,是典型兩個轉折點的寫法,是使徒行傳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福音第一次臨到一個外邦人的家,保羅新觀認為保羅向外邦人傳不用守猶太人律法的福音兩大原因之一是因為哥尼流的故事。



一、放下我們的偏見,聽從不偏待人的神

1. 10:1-2 「在該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告訴我們哥尼流住在地中海沿岸的海港該撒利亞(和合本)或凱撒利亞(新漢語譯本):凱撒之城的意思,是大希律為討好凱撒而建的城,他花了十年的時間(主前 22-9)在巴勒斯坦建告了這座典型羅馬的城市,包括市場、棋盤式的都市規劃,石頭鋪面的道路。



位於港灣防波堤上的神廟,把海港挖深,建造露天劇院。


並建導水道,從北方迦密山上導水入城,打造該撒利亞成為巴勒斯坦羅馬文化的樣品與羅馬行政中心,主後第一世紀,人口約有十萬人,比耶路撒冷人口更多,主要是外邦人居住,是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地方之羅馬城,猶太人討厭該撒利亞,稱之為「以東的女兒」,因這城代表了統治者所有的邪惡,公元六十六年發生種族衝突,二萬住在該撒利亞城的猶太人被殺,猶太人恨惡該撒利亞人。


2. 哥尼流是住在該撒利亞的外邦人。

1)他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當時羅馬的軍營約六千人,第一級的軍官是司令,六個千夫長,是第二級的軍官,而百夫長是第三級的軍官,管約一百士兵,哥尼流是從義大利來的軍營的軍長,這軍營都是義大利的公民,是外來的軍隊,駐守在該撒利亞這羅馬城,他是屬於猶太人恨惡外來的統治者,是屬於猶太人最不喜歡的群體:(1)住在該撒利亞;(2)義大利的軍人。


2)哥尼流卻是與眾不同不一樣義大利的軍官,第一、他和他全家都敬畏神;第二、他是虔誠人,根據保羅新觀的研究,這形容詞「虔誠人」不一定是歸化猶太教的意思,而是指被猶太人的倫理、神學與敬拜所吸引,但卻沒有正式歸入猶太教,這類外邦人正好成為福音的好對象。

路加舉了兩點來顯示哥尼流的虔誠:(1)他對百姓慷慨,向人的虔誠;(2)他定時禱告,向神虔誠。

原來在討厭的羅馬統治者的群體中,有哥尼流這樣虔誠的人,他們需要福音。你因此感到驚訝嗎?


3. 人有盲點--別人都看得見,單是我們看不見的(blind spots),平均每個人有 3.4 個盲點,這些盲點難阻我們順服神。


例:長期以來,我認為我父親不可能信主的,你有沒有這種的想法?「我的丈夫是不能信耶穌的!」你可能試過一次,邀請他去教會,問過他,可是他的反應很負面,從此以後,你就怕了,認為他絕不可能信主,這是自做的偏見。

或者我們認為共產黨員不會信主!但共產黨員中有哥尼流!是我們的偏見使我們看不見他們。

或者我們認為有錢人不會信主!這不是耶穌的說法嗎?「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 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路 18:24-25)但有錢人中也有哥尼流!是我們的偏見使我們看不見他們。

4. 哥尼流的異象(4x)

在人的墮落與偏見之中,神主動的施恩,他的恩典並不偏待人!神差祂的使者,在異象中向哥尼流顯現,吩咐他派人往約帕去,請一位稱為彼得的西門來該撒利亞哥尼流的家中,把地址與彼得的兩個名字(稱為彼得的西門)都告訴了他,彼得是住在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房子就在海邊。


神愛世人,恩典的不偏待性,我們要明白基督徒身分的本質,不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我們被接納成為神國裡重要並有用的成員,不是因為自己有任何優點,而只是因為神的慈愛,我們就知道不能輕視任何人,我們的身分是在基督裡,並不需要世俗的事物來使我們覺得自己重要,使我們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真正明白恩典的人不可能有這種的態度。

這是恩典的不偏待性!


與人的偏心、偏見相反,人的想法:「我不是神,神愛世人,我只愛你一個人!」但神愛世人,他並不偏待人。




5. 彼得的異象(3x)

哥尼流看見異象大約在下午三點,約帕離該撒利亞約三十公里,哥尼流立刻派人往約帕去,第二天約在正午,信差將近約帕的時候,彼得看見了異象。


他看見:

1)天開了。
2)有一塊好像大布的東西降下, 四角吊著縋在地上
3)裏面有地上各樣四腳的走獸、爬蟲和天上的飛鳥。包括了潔淨與不潔淨的動物。摩西的律法不潔淨的動物包括:拾荒的飛鳥、爬行的動物、不分蹄、不會反芻的動物與沒有鰭和鱗片海中的動物。


4)又有聲音對他說: 「彼得,起來!宰了吃。」包括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

彼得的反應:「主啊!絕對不可!凡污俗和不潔淨的東西,我從來沒有吃過。」(13)語調非常的堅定:原文用了兩個反面的副詞,1)絕對不可以;2)從來沒有。

彼得的回答基本上是互相矛盾的:稱神為「主」(kyrios),承認祂是一切的主,但從神來的命令,他卻拒絕聽從,「絕對不可以!」

這是彼得根深柢固的觀念,飲食的規條是猶太人認為關乎生死和身分的問題,猶太人是神的子民之標誌之一是飲食的規條,第二是割禮,這是嚴重的事,是關乎猶太人生死的事。這是舊約的吩咐,彼得沒法轉過來,認為「絕對不可以!」


大布裡有俗(common)與聖(holy)、不潔淨(unclean)與潔淨(clean),兩種食物代表聖與俗,猶太人也把人分為兩種人:聖人與俗人,潔淨與不潔淨的人,彼得這根深柢固的觀念是從舊約摩西的律法而來的,但現在新約來臨,耶穌來了,說明了福音的真義:那些被認為俗人「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且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弗 2:12-13)

聖靈清楚的啟示,第二次說:「「神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15),徹底打破「聖俗二分」的觀念。用的是現在命令語態:「神所潔淨的不可一直當作俗物!」。


聖靈清楚的吩咐與引導,教會的反應進步一般是相當慢,彼得關切的禮儀,並不是路加福音耶穌的說法,路加刻劃的彼得對於神的旨意之理解相當遲鈍,根深柢固的觀念很難改變,這些觀念很容易變為偏見,猶太人看不起外邦人的成見與偏見很難改變,這偏見在初期教會成為福音最大的攔阻。

對人的偏見,本質上與福音並不相配,常常成為福音的攔阻。

例:一群刺青帶耳環的青少年來到教會的青少年團契,結果被家人排在門外。

例:和尚被邀來到教會,卻被長老拒絕讓他進去。

我們對陌生人的害怕與偏見,常常使我們錯過了傳福音的機會。



二、放下我們的堅持,順著聖靈行

1. 聖靈把屬於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彼得與哥尼流,放在同一個房間裡。


彼得是猶太人,從加利利來,現住在約帕,職業是漁夫,是耶穌的門徒;哥尼流是外邦人,羅馬的軍官,住在該撒利亞,敬畏神的人。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聖靈把他們放在一起。

2. 走過房間的另一邊去《Just Walk Across the Room》,把福音傳出去,這是福音的使命。


當我們遇見不認識的人,你走過去,打個招呼,走過房間的另一邊,只是幾步卻是困難重重,我們的偏見與成見,害怕,很容易讓我們錯過了聖靈的工作,錯過傳福音的機會。

若我們順著聖靈而行,走過去,建立關係,了解他的故事,跟進聖靈要你做的下一步,走出你安逸的地帶,放下你的堅持或偏見,你就可以產生永恆的影響,改變對方的一生,你願意走幾步過去房間的另一邊,進入另一個人的生命之中,把福音傳出去嗎?

這與方法無間,與個性(外向或內向)無關,卻是與你是否願意順服聖靈有關,是否真正關心放下自己有關,是否願意放下自己不好意思有關,是否願意放下自己的成見有關,願意走出自己安全地帶有關,走過去這幾步因為我們的罪性是極不容易的,卻可以產生永恆的意義。

2. 改變是困難的,彼得兩次聽到聖靈的聲音,心裡仍然困惑,聖靈的指引與安排卻是那麽明顯,傳福音至普天下,福遍萬民是聖靈的工作,使徒行傳是聖靈行傳,聖靈給力,聖靈帶領,聖靈感動人走過房間另一邊向另一個人傳福音,這是聖靈的心,我們的心與聖靈的心一致的話,必然能將福音傳開,福遍萬民。

3. 聖靈在哥尼流的故事中有很明顯的工作:

1)在異象中向哥尼流說話
2)兩次向彼得說話
3)三個信差在彼得困惑的時候到達彼得的家門
4)彼得到了哥尼流的家中他們都準備好了


這都是聖靈的工作,不是偶然發生的事,我們只需要順著聖靈行,祂已經動工了。

例:福遍教會開堂的見證。

例:我們剛開始梨城分堂的工作。

例:萊斯大學的學生工作。

聖靈都已經預備好了,把人帶進我們的房間,我們是否願意走過去順著聖靈,把福音的好消息傳給他們?

4. Bill Hybels 說:「個人佈道最高的價值是與聖靈合作,當聖靈說要走時就走,當聖靈要我們說話時說話,當祂表示你已經說夠了,就沉默!」學習生活在 3D 中:

1)發展友誼(Developing friendship)
2)發現故事(Discovering stories)
3)辨別適當後續的步驟(Discerning appropriate nextsteps)

學習順著聖靈感動的方法。

5. 彼得悔改的態度

猶太人和別國的人結交來往本是不合規矩的,但神已經指示彼得,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污俗或不潔淨的。 (28)順服神,改變、轉向,悔改是基督徒生命改變的基本態度,彼得悔改的態度帶出了悔改的行動:


1)我來了,從約帕來到了該撒利亞。
2)進到哥尼流外邦人不潔淨的家。
3)問:「我可以做什麼?」

領袖要有悔改的態度有助於修補那因偏見而受到破壞的關係,悔改的態度往往能影響別人轉向,聖奧古斯丁晚年時寫了一本書,名為《撤回》(Retractions),公開承認自己早期寫下的一些觀念,因為他後來發現自己錯了。

彼得願意改變,克服那使他感到不舒服的東西,吃從來沒有吃過的東鈿,住在外邦人的家(table fellowship),我們可以想像生活習慣不舒服的地方,結果彼得改變了歷史,哥尼流的故事改變了歷史,福音從猶太人傳到外邦人之中。

我願意悔改,反醒,改變,帶來醫治與更新。當我們願意放下偏見,願意偏見,走出,建立關係,建立關係,聆聽了解對方的故事,將耶穌的故事分享出去。

你願意嗎?





討論問題

1. 潔淨與不潔淨的食物是神在摩西的律法定下來的,為什麼成為彼得「聖俗」的偏見?這是偏見嗎?偏見是什麼?
2. 我們有什麼影響我們去傳福音的偏見?
3. 請重温聖靈如何帶領彼得與哥尼流,使福音傳至外邦人的家。
4. 今天聖靈如何帶領你去傳福音?請分享你的經驗。如何知道聖靈的帶領與感動?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