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0, 2018

外向的群體--聚為了散,《使徒行傳系列十三》使 13:1-5

外向的群體--聚為了散
使徒行傳十三章一至五節
《使徒行傳系列十三》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8.08.19
國語堂



引言

1. 歡迎來到福遍中國教會,福遍教會是神的教會,我想問你一個問題:我們聚在一起是為了什麼?我們有一千多人,有老有少,來自不同的背景,我們聚在一起是為了什麼?

2. 楊腓力在他的一本書《何必上教會?》(Church: Why Bother?)也問同一樣的問題,何必上教會?我們聚在一起是為了什麼?

他在書中描寫很多上教會的心態感受,每個主日都上教會(這是不是你?)可是每主日自己心愛的詩歌卻被會眾唱得七零八落(這肯定不是來福遍教會的人),聖經被解釋得破破碎碎,崇拜的儀式沉悶而空泛,講道信息貧瘠,言不及義,這些的感覺真使人認為沒有必要上教會聚會。

但是,同時存在另一種奇妙的現象,每個星期,我們上教會,我們回家,下週我們又上教會,好此不倦!為什麼?

上教會的終極原因:

不是追求一種神聖的感覺;
不是為了確保進天堂的門票仍然有效;
不是為了生活中所犯的大大小小罪藉著上教會而減輕罪咎感;
不是為了去教會交朋友(social)吃飯聊聊天;
不是為了孩子!

那上教會聚在一起的原因是什麼?上教會的目的必需是為了使命,神把我們放在教會之中,是因為祂交託了我們一個「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的使命,讓我們一同走出去,參與完成這大使命,這是上教會最終極的目的。

楊腓力說:上教會的人必需「不做生命的旁觀者、樂與造物真神正面相遇!」為了完成神的使命,這是上教會真正的原因。


與神相遇不是單指個人性的,神拯救我們不單只是個人,祂把我們放在一個屬靈的群體之中,放我們在教會之中,目的是要我們一起參與,不做旁觀者,群體性的與神相遇,這是教會的使命,這使命是以非會員的需要為中心的,教會要走出去,「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外向型的教會,這是教會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


3. 我從小在教會長大,每週上教會敬拜神,幾乎每天都在教會這群體中生活,福遍是我一生第四個教會,近距離旳觀察參與教會,我愛教會,我更體會到教會外向的重要。

4. 這可能是你第一間的教會,你在這個教會中信主參加教會;這也可能是你第二、第三間教會,你或者剛來這裡,也許來了佷久,你會發現我們聚在一起絕不是容易的事,要走出去更不容易,外向型的教會並不是容易的。

5. 教會不是一座城堡,把我們自己圍起來,自成一族,與世隔絕,William Temple 說:教會是世上唯一為了非會員利益著想的組織群體,教會應該是外向型的,這是神的心意,是教會這屬靈群體與神相遇同工的意義。

6.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使徒行傳十三章的安提阿教會就是這一間外向型的教會。

使徒行傳十三章的安提阿是敍利亞的安提阿,希臘時代在地中海東部以此命名的城市就有十六個,原因是因為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希臘一分為四東部的西流古王朝,大部分的君王的名字都名為安提阿古(Antiochus),敍利亞的安提阿位於今日的土耳其南部,在歐倫提河邊上,距離地中海約十二哩。


是古代公元前五世紀波斯御道(Royal Road)上的重鎮,波斯的信差七天之內走過這 1677 哩的通道。


安提阿也是絲綢之路西段南線通往歐洲與非洲的主要通道。


主後第一世紀的安提阿人口約 25-50 萬,是羅馬帝國境內第三大城,是個國際的大都會。


初期教會史提反死後,門徒四散,福音因此傳到了安提阿(11:19-20),開始只是傳給猶太人,是一些無名無姓從塞浦路斯(居比路)與古利夸(北非)來的信徒,在安提阿把福音傳給希臘人(多神教的人),福音擺脫猶太人的臍帶,安提阿的教會是猶太人開始卻成為第一間外邦人的教會,這是歷史的創舉,開始的是一些無名無姓在巴勒斯坦以外塞浦路斯與古利夸出生的一群平民小眾,打破種族的限制,走出去,為非自己人的利益著想,開拓了歷史上第一間外邦人的教會!


福遍教會成立的時候,國語的會眾百分之八十是從台灣來的,這二十一年來,向大陸背景的人傳福音,現在福遍教會百分之八十是從中國大陸來的,福遍是台灣弟兄姊妹開托的教會,卻成為一間大陸弟兄姊妹的教會。

耶路撒冷教會聽見安提阿教會的情況,打發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巴拿巴也把住在大數的掃羅找來,二人在安提阿聚集,足有一年的工夫(11:22),這外向型的教會非常有見証,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基督徒是「小基督」的意思,背後的動機可能是因為這一群人,不單是猶太人,稱他們為猶太人不合宜;也不單是希臘人或外邦人,他們有黑人、有白人、有黃種人,稱他們為希臘人也不合宜,所以給他們一個新的名稱:「小基督」,這是這一群人唯一相同的地方,他們是跟隨基督的人。




一、 我們相聚並不容易

1. 「在安提阿的教會中,有幾位先知和教師」(13:1),他們是安提阿教會的領袖,負責教導聖經的人,帶領教會的人,教導性與前瞻性的領袖,一共五個人,可能三個是猶太人,兩個是外邦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種族,聚在一起,成為帶領教會的團隊,相處共待,絕對不容易的事。


2. 這五個人「就是巴拿巴和稱呼尼結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並掃羅。」(13:1)

3. 第一個是巴拿巴,他是來自塞浦路斯的猶太人,生長在巴勒斯坦以外,雙語(希臘語與亞蘭文),有勸慰人的恩賜,伯樂的強項,能陪伴人,守望人,帶人,這是勸慰(parakaleo):走在人的身旁說話的意思,他到了安提阿,看見神所賜給外邦人的恩就歡喜,就勸勉眾人,立定心志,恆久靠主。經文說:「巴拿巴原是個好人,被聖靈充滿,大有信心。於是有許多人歸服了主。」(11:23-24),也把掃羅找來,建立團隊,明顯地,巴拿巴是安提阿五個領袖中的頭,他的名字排第一!


4. 第二個是稱呼尼結的西面,「西面」是猶太人的名字,Bruce 說,「尼結」是作者附加的描述,「尼結」是黑色的意思,所以西面很可能是黑人,外邦人而信奉了猶太教,取了一個猶太人的名字。


5. 第三個是古利奈人路求,是從北非今天利比亞來的,古利奈人不是黑人,很可能是類似阿拉伯人。


6. 第四個是「與分封之王希律同養的馬念」,他是與王子希律一同長大,年齡相若,很可能也是貴族出身的有地位的人,很奇怪,希律長大之後,是敵對基督的人,他殺了施洗約翰,親自審判耶穌,而與他一同養的馬念,長大之後卻成為基督徒,在安提阿教會成為領袖之一,他的故事一定是非常動人。


7. 第五個,最後一個是掃羅,是有學問的人,猶太種族,卻成為外邦人的使徒。


8. 這五人領導團隊,來自不同的背景文化、種族與階層,是「四多」的團隊:1)多元種族:黑人、白人、黃種人;2)多元國籍:羅馬人、猶太人;3)多元文化:希臘多神文化、猶太一神文化與習俗;4)多元階層的人:有地位的人、有學問的人、有錢人、平民都有。他們聚在一起只有一個目的:帶領教會,跟隨神走出去,活出教會的使命,這是極不容易的事,相聚共待並不容易,要走出去更不容易。

9. 福遍教會上主日聚會人數有一千七百人,國語堂有六百九十五,其中百分之八十來自中國大陸,其他百分之二十來自台灣、香港、東南亞各地;粵語堂有二百九十三,主要來自香港,講廣東話;英語堂有四百五十六人,說英文的人,美國的文化為主,包括了二百個青少年;兒童崇拜有二百六十一人,他們昃我們的下一代,主要是後現代思維的。二文、三語、四代、五個會眾,「四跨」的教會:1)跨文化;2)跨種族;3)跨代;4)跨語言。相聚並不容易!

10. 教會的午餐有中國飯、pizza、漢堡,很早以前還有一點西餐供應,因為人手的問題而停了,吃飯的習慣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相聚並不容易,同桌吃飯都不容易。

11. 教會的教牧團隊反映了教會的「四跨」:有七十多歲的、六十多歲的、五十多歲的、四十多歲的、三十多歲的、二十多歲的,國語、粵語、英語,二十多人,溝通就是最大的困難,要花很多的時間,我幾秌每天從九點至一點都在開會、一對一、約談、對話,與同工談話,聚在一起的時候,共通的語言只有英語,國語部的同工最安靜,不太說話,語言文化有差距,共待非常不容易。


12. 我最近做了一個「文化智商」的自我評估(cultural intelligence CQ),評估包括了四方面:

a. CQ Drive:對多元文化的意願,對別的文化是否好奇,想去了解
b. CQ Knowledge:對多元文化的了解知識有多少
c. CQ Strategy:生活中有沒有跨文化的策略與計劃
d. CQ Actions: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跨文化的實際行動

13. 你猜我自我評估是幾分?



14. 神把我們不同背景的人放在一起,目的是要我們完成神所交託的使命,走出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我們相聚是為了分散,教會不是一座城堡,把我們圍起來,舒舒服服,平平安安過日子,而是一個屬神的群體,為了在教會以外的非會員之利益著想,走出去,向他們見証天國的福音。

安提阿就是這樣的一個外向型的教會,是第一間差人出去的教會,差出去是神的意思,不是我們想出來的,是聖靈的感動,是神命令我們的使命。




二、 我們相聚是為了分散

1. 「他們事奉主、禁食的時候,聖靈說: 「要為我分派巴拿巴和掃羅,去做我召他們所做的工。」於是禁食禱告,按手在他們頭上,就打發他們去了。」(13:2-3)


安提阿的基督徒聚在一起「事奉主」、禁食的時候,「事奉主」是禱告、敬拜主的意思,聖靈說:走出去,分派(set apart)巴拿巳和掃羅,分他們出來,是命令的語態,從五個領袖中把他們二人分出來。

分出來做什麼?(what)去做「我」(聖靈)呼召他們去做我的工(work)。
為什麼?(why)是為我(神)的原故分他們出來。

2. 這兩個人是五個領袖中第一個巴拿巴與最一個掃羅,一前一後的位置指出他們是最重要的領袖,聖靈說,把他們分出來,差出去,做神的工。差派人走出去宣教是神的心意,是聖靈的工作,感動教會把人差出去,走出去為神作工。

三個分詞:1)禁食;2)禱告;3)按手;形容安提阿順服聖靈的行動:「打發」他們去,釋放(release)的意思,並不捉住他們不放,把他們差出去,走出去做神的工,把福音傳出去,第十三章至廿八章,就是安提阿走出去,把福音傳到地極的故事。

「走出去!」把福音傳遍天涯海角,見証耶穌翻山越洋,為了教會以外的人給出去,這是教會存在的目的,也是我們聚在一起的目的,也是整本使徒行傳的主題宏觀信息。

初期教會是一群自身難保的平民小眾,卻領受了這遠超想像、茫然不知不知如何入手的全球化宣教的任務,卻願意走出去,三十年之內逆勢履行走出去的差遣,竟能卓越圓夢,福遍萬民,這是多麽神奇的故事!

3. 「教會就像推肥,聚在一起,臭味四溢; 分散開來,豐富世界。」 路易斯·帕勞。


當我們願意走出去,傳福音,關懷社區,服事他人的時候,我們就達到我們相聚的目的,帶來祝福與成長,走出去是門徒訓練的一部分,教會推動傳福音的行動,不是為了增加人數,而是門徒順服神的行動,是我們聚在一起的使命,是教會存在的目的。

巴拿巴與掃羅在安提阿教會領人歸主,足有一年的時候,這一年中他們專注造就門徒,包括了走出去,為主作見証的教導,言傳身教,這是門訓的目的。

4. 在上一週,有一對區長夫婦,他們帶了一對夫妻信主,讓他們心中充滿了喜槳,感謝神!聚是為了分散,走出去,給出去!

再上一週,我和太太在餐館遇見一個組長,帶了一位剛在小組裡信主的年青人吃飯,跟進扶立,回答這剛決志的人之問題,感謝神。聚是為了分散,走出去,給出去!

這是我們聚在一起,走出去,傳福音的好故事。

5. 昨天,教會在分發食物的活動,服待我們附近有需要的家庭,有八十多人拿了食物回家,有五十多位的義工分發食物,聚是為了分散,走出去,給出去!。


再上一週六,我們有三十多位義工去附近一間初中,為他們準備開學需要的佈置而服務,感謝神。聚是為了分散,走出去,給出去!


教會如果只是內向,會友只顧自己的需要的時候,這是消費者的教會,「我、我、我」的教會(me, me, me),走不出去的教會是死水一潭,只會發臭,長蚊子,關起門來打架,不給出去的教會是貧乏的教會,連她現在所有的,都會被拿走,手收得緊緊的教會,結果一無所有,機會與時間都會溜走,審判就在門口,在審判的時候必站立不住。


結論

1. 我們必需有行動,小組需要外展,相聚是為了走出去,服待,愈服待愈有活力,愈傳福音愈有福音可傳,愈給的愈有能力去給,這是神的心意,小組相聚的目的。

2. 教會要強大,目的是要給出去,在本地與遠方造就門徒,教會要人多,目的是要更多人走出去,造就門徒,走出去做傳福音的門徒,造就門徒的才是真正的門徒。

什麼時候,我們只注意自己,覺得自己聚在一起很好,不願意分,什麼時候,我們就失去相聚一起的意義,初期教會什麼也沒有,只是一群平民小眾,卻把他們最好的人差出去,福音因此傳遍萬民。

3. 聖靈啊,願你的旨意成就在我們身上,引導我們走出去,去你要我們去的地方,做你要我們做的工。


今年年底華人差傳大會的講員之一,David Platt 說:教會的成功是多少人肯走出去,釋放他們在遠方與近鄰作主的見証。

我們願意嗎?

4. 齊克果曾說過一個寓言故事:

有一個人訓練了一群鵝,每主日都會來到教會聽牧師講道,牧師說的內容都是飛行的好處與神奇的經歷,只要飛起來,就可以到想要去的地方,見想要見的人,聚會結束之後,這群鵝就嘎啦嘎啦地討論牧師講的,談論飛行的好處,然後離開教會,下主日再次來到教會,聆聽牧師所說飛行的奇妙,而這些鵝所沒有做的是沒有拍打翅膀起飛,這種鵝從沒有飛過,也沒有真正的活過。

每週上教會,卻沒有參與,沒有遇上真神,不是為了使命而來,這種相聚沒有意義,願意走出去的,卻是正真的經歷神。

阿們!



討論問題

1. 請每人分享自己不同的背景,你如何走進這教會成為這屬靈群體的一員?大家走在一起,同心事奉、互相勸慰有什麼困難?
2. 教會是世上唯一為了非會員利益著想的組織團體,這是教會會友背景各不相同,又能夠運作得如此良好的原因之一,你同意嗎? 當教會內向,會友只顧自己需要的時候(消費者的心態),會產生什麼問題與影響?
3. 如何才能走出去作個 外向服待人的基督徒?服待人的小組?外向型的屬靈群體?
4.  (本周行動)  小組計畫 本周一起去作一件 '外向服待'的外展行動。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