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聖與服事
以弗所書 5:25–27;創世記 2:18、1:27–28;馬太福音 28:18–20
《婚姻系列四》
福遍中國教會
林永健牧師
2025.09.28
提摩太‧凱勒,《婚姻的意義》第四章〈婚姻的使命〉,出自 Tim Keller and Kathy Keller,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110–133頁,紐約:Penguin Group, 2011。
引言
2004 年的中國電視劇《中國式離婚》曾經引起極大共鳴。故事的主角是一對中產階級夫妻:
丈夫宋建平,是一位肝膽外科醫生;妻子林小楓,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他們結婚多年,有一個可愛的兒子「當當」。
表面上家庭穩定、生活體面,但心裡卻早已疲倦。
他們的婚姻不是某一天忽然破裂;而是在無數個看似平常的日子裡——一點點的誤會、一句句未說出口的委屈、一場場重複的冷戰——讓愛在日常的磨損中慢慢耗盡。
林小楓覺得自己為家庭犧牲了太多,她辭掉工作、照顧孩子、料理家務,希望丈夫能體諒、能理解、能「看到她」。宋建平卻覺得自己工作繁重、壓力巨大,他在醫院拚搏,只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然而,他認為「努力賺錢就是愛家」。
兩個人都沒有錯,但也都在受傷。這是婚姻中最真實、也最痛的地方——我們不是不愛,而是愛得太累。
有一場戲,宋建平對同事肖莉說:「你說她為什麼,總是想讓我照著她的生活邏輯去生活呢?」這句話,是多少丈夫心裡的呼喊。他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
而林小楓在一次爭吵中,忍不住對他喊:「你就是個窩囊廢!」這句話不是仇恨,而是深深的失望。她想要被愛、被重視、被擁抱,卻發現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
他們同床共枕,卻心隔千里;他們說話時的語氣,不是溫柔,而是防衛。他們依然在愛,卻愛得滿身是傷。這樣的畫面,讓無數觀眾流淚。因為太真實了——多少家庭外表安靜,內心卻在崩塌;多少夫妻還住在一起,卻早已不同行。
弟兄姊妹,婚姻,是上帝在創世之初所設立的第一個制度。還沒有國家、還沒有政府、還沒有教會之前,神就設立了婚姻。因為祂知道,人在孤單中無法活出祂的形象;唯有在關係中,人才能反映出神那愛與合一的本質。
但我們也知道,婚姻是祝福的起點,同時也是生命最深的熬煉場。有人說:「婚姻像一面鏡子,讓你看見自己真實的樣子。」有時它讓我們歡笑,有時讓我們流淚;有時讓我們感到彼此相屬,有時也讓我們感到彼此陌生。
然而,聖經不僅告訴我們婚姻的「困難」,更揭示婚姻的「呼召」。婚姻不是偶然的安排,而是神精心設計的屬靈旅程。今天,我們要一起思想:婚姻是什麼?神創造婚姻的目的何在?聖經告訴我們,婚姻有三重呼召:
- 成為夥伴、互相扶持(創 2:18)
- 彼此成聖、彼此更新(弗 5:26–27)
- 同心服事、成為祝福(創 1:27–28;太 28:18–20)
一、成為夥伴、互相扶持(創 2:18)
經文:「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創 2:18)
1. 神看見人的需要
創世記第二章描寫人類被造的初始狀態。神造了亞當,給他工作,讓他修理看守伊甸園。亞當有使命、有智慧、有責任,但神卻說:「那人獨居不好。」(alone no good)這是創世記中第一次出現「不好」的形容詞。神在創造的每一天都說「這是好的」(good),但當祂看見人獨居時,祂說「不好」(lack of good 缺少好)。神創造婚姻,是為了成全祂的設計。人不是被造來孤單的,乃是被造來彼此相屬、彼此扶持。
在希伯來文中,「配偶」的意思是「與他相對的那一位」(ʿēzer kenegdô),「與他相對的」、「與他匹配的」、「與他面對面的」,是對等的夥伴,是彼此成全的互補關係。
2. 「幫助者」不是次等者,而是神形象的反映
「幫助者」這個詞(ʿēzer)在舊約裡出現二十一次,其中十六次是用來形容神。例如詩篇 33:20:「耶和華是我們的幫助(ʿēzer),是我們的盾牌。」又如詩篇 121:1–2:「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
如果神自己是「幫助者」,那麼配偶被稱為幫助者,絕非卑微的角色,而是極尊榮的呼召。這「幫助」不是代勞或附屬,既非上位也非下位,焦點在於互惠,而非階層。而是力量的補足、角色的互補夥伴。
夫妻的關係是「配偶」──成為一體,是「幫助者」──互相補足,更是「夥伴」──同心同行、共同完成神所託付的使命。
3. 夥伴:同工同行的使命關係
「夥伴」在聖經中帶有「同工」的意義(co-laborers)。保羅在哥林多後書 8:23 稱提多是「我的同伴、同工」。婚姻中的「夥伴」正是這樣的意涵——兩個人共同承擔使命,彼此鼓勵、彼此守望。
婚姻的幸福不是浪漫的延續,而是使命的同行。正如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所說:「婚姻不只是尋找讓你快樂的人,而是找到那個能幫助你成為神所呼召的那個人。」
4. 例證:登山的繩索夥伴
想像兩個人一起攀登高山,他們被一條繩子綁在一起。若其中一人滑倒,另一人就成了他的保障;若一人走得太快,也必須等候同伴。婚姻正如這條繩索,讓兩人不至於在生命的懸崖上孤立無援。
有一對夫婦這樣說:「婚姻對我們來說,不像在花園裡散步,而像一起攀登高山。一路上有陡坡、有寒風、有喘息,但我們彼此拉著手,誰也不放開,因為我們知道,登頂的風景要一起看才值得。」
5. 應用:學習以夥伴的心同行
(1)同心同行,不彼此競爭
今天許多婚姻的張力,來自於比較與競爭——誰收入多、誰話語權大、誰更懂孩子。但神設立婚姻,不是要我們分出勝負,而是要彼此成為隊友。真正的夥伴關係,是一起往前,而不是互相拉扯。問問自己:
在這段婚姻裡,我是隊友,還是對手?你的婚姻,會不會像一場乒乓球比賽?一人發球、一人回擊,彼此對抽,誰也不肯先停手?還是你的婚姻更像一艘小船?當風浪來臨時,你們能否同心划槳、彼此扶持,一起穿越風浪、同行到底?
(2)互補而非取代
丈夫需要妻子的敏銳與情感,妻子需要丈夫的定向與保護。 神把不同的氣質與恩賜放在男女身上,為的是讓他們在合一中顯出多樣的美。 神造亞當時,用的是塵土;造夏娃時,用的是肋骨—— 一個象徵保護,一個象徵親近,這正是「互補」的象徵。婚姻中的改變,往往不是要求對方變得像我,而是讓自己學會欣賞與接納對方的不同。每個人都有長處與盲點。婚姻讓我們的「有限」被另一半的「不同」補足。這不是削弱,而是成全。例如,一個外向的丈夫可以幫助內向的妻子拓展人際關係;而一個細心的妻子可以幫助粗枝大葉的丈夫更周全地思考。神呼召我們,不是去改變配偶,而是去愛他(她),在愛裡彼此成全。
(3)學習傾聽與同行
欣賞差異,不是批評差異,許多衝突來自「為什麼你不像我?」為什麼你不像我把東西放好?學會說:「謝謝你不一樣,因為你看見我看不見的。」丈夫喜歡冒險、太太喜歡穩定;這不是對錯,而是神的配搭——一個推動前進,一個守住安全。
分工合作,彼此尊重,不論是在家庭管理、育兒、財務、事奉上,都要從「我是怎樣的」變成「我們怎樣一起更好」。例如:一方擅長理財,另一方擅長關懷家庭;那就讓理財的人領導財務計畫,讓關懷的人管理人際和孩子。一方決策快,另一方慎重;快的人需要慢下來聽,慎重的人要學會信任和行動。
學習聆聽與調整,互補不是固守「我就是這樣」,而是願意調整來配合對方的需要。例如:若一方需要安靜思考,另一方要學會給空間;若一方需要對話表達,另一方要學會主動回應。成為夥伴的第一步是「聆聽」。許多婚姻的破裂,不是因為缺乏愛,而是缺乏傾聽。聽,是愛的語言。當你願意聽對方的恐懼、壓力、甚至沉默時,你就在活出「幫助者」的呼召。因為真正的幫助,不是糾正或控制,而是陪伴與理解。婚姻的健康,不在於誰改變了誰,而在於兩個人都願意讓神改變自己。
二、彼此成聖、彼此更新(弗 5:26–28)
經文:「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28 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弗 5:26–28)
1. 婚姻是成聖的工場
保羅用基督與教會的關係,來比喻丈夫與妻子。基督以犧牲的愛潔淨教會,使她成為榮耀的新婦。同樣,神設立婚姻,不只是為了幸福,而是為了聖潔。婚姻不是逃避痛苦的天堂,而是聖靈鍛煉品格的學校。婚姻是成聖的學校——在彼此差異中學習忍耐、謙卑、順服與愛。神用配偶的不同,塑造我們更像基督。
婚姻裡,我們最真實的自我會被顯露:自私、控制、固執、懶惰、驕傲……都在親密關係中無所遁形。正因如此,神讓婚姻成為我們成聖的熔爐。
提摩太‧凱勒說過:「婚姻讓你看見自己多麼需要福音。」
在2004年的電視劇《中國式離婚》中,宋建平在外找到一位願意傾聽的護士小楊,而林小玲則在壓力中失去了柔軟與安全感。最後,他們沒有激烈的對抗,也沒有浪漫的和好,只剩下一句令人心碎的真相——愛還在,但不會再一樣了。
導演沈嚴沒有把這段故事拍成「誰對誰錯」的情節,而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婚姻破裂的根源往往不在外面,而在裡面。當一段婚姻不再以成長為目標,而只追求快樂與被滿足,它便開始瓦解。正如劇中那句經典台詞:「婚姻不是戰場,也不是避風港,它是修行的地方。」
《中國式離婚》的結尾讓人深思。宋建平與林小玲終於明白——婚姻不是戰場,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場修煉。
離婚後,他們各自學會了反省與成長:林小玲學會了自立,宋建平學會了反省——但他們也錯過了原本可以一起經歷的成長。若當初能早一點明白,婚姻的目的不是改變對方,而是一起被神改變,結局或許不同。
婚姻若只為幸福,終將失望;婚姻若為聖潔,必能成長。神透過婚姻讓我們超越自我中心的愛,學會像基督那樣去愛——那種能饒恕、能改變、能持久的愛。
2. 神用配偶雕琢我們的性格
如同雕刻家面對一塊粗糙的大理石,拿起錘子與鑿子,一下一下雕琢。每一次敲擊,石頭都會疼痛,但那正是藝術品成形的過程。神用配偶的差異、衝突與磨合來雕塑我們的生命,使我們越來越像基督。
有位丈夫在婚姻輔導中說:「我發現婚姻最大的功課,就是學會放下“我是對的”這件事。」他的妻子補充說:「而我學會了,不一定要讓他先改變,神要先改變的是我。」
3. 改變:從「理想的對方」到「真實的愛」
婚姻初期,我們都愛「理想中的對方」——那個總是溫柔、體貼、有耐心的人。然而時間久了,我們會發現,眼前的配偶有弱點、有情緒、有盲點。那時,神邀請我們學會以恩典去愛「真實的對方」。
愛的成熟,不是情感的濃度,而是恩典的深度。當你願意愛那個讓你受傷的人,你就在學基督的愛。這愛不是感覺的回應,而是信仰的選擇。
4. 福音支撐的愛
只有被福音浸透的人,才能在婚姻裡活出饒恕與堅忍。因為我們知道,基督先愛了我們、饒恕了我們、擔當了我們的軟弱。我們的配偶不是恩典的對立面,而是恩典的機會。
凱勒說:「婚姻是把兩個罪人放在同一屋簷下,看神的恩典如何顯出榮耀。」
5. 例證:《火線救婚》(Fireproof, 2008)
這部電影講述消防員凱勒柏與妻子凱薩琳的婚姻幾乎破裂。他決定參加父親給他的「四十天愛的挑戰」(The Love Dare),每天用具體行動去表達愛——哪怕對方仍冷淡、拒絕。「四十天愛的挑戰」The New York Times No. 1 best seller
例如:第一日的挑戰
今天的挑戰很簡單。雖然愛可以用許多方式表達,但言語往往最能反映我們心裡的狀態。在接下來的一天裡,立定心志要表現出耐心,不要對你的配偶說任何負面的話。若你感到被試探想說出批評或抱怨的話,請選擇沉默,寧可閉口不言,也不要說出讓你後悔的話。
☐ 完成今天的挑戰後,請在此打勾。
反思問題
- 今天有發生什麼事讓你對配偶生氣嗎?
- 你是否曾被試探去想負面的念頭,甚至想用話語表達出來?
- 你是如何面對和處理這樣的情緒的呢?
- 這個操練提醒我們:愛不是一種情感,而是一個每日的行動,使生命得到改變與更新。
6. 應用
(1)看配偶是神塑造你的器皿
每一次爭執,都可能是神用來照亮你心中偶像的鏡子。你生氣的時候,不只是因為對方不體貼,更多時候是因為你內心想掌控、想被肯定、想被理解的慾望未被滿足。婚姻讓我們面對自己真實的罪,讓恩典得以進入。
(2)在衝突中學謙卑與饒恕
每一次冷戰,都是學習饒恕的機會。與其問:「為什麼他又這樣?」不如問:「主啊,你要我學什麼?」每次說「對不起」時,都是對自己驕傲的一次擊打;每次選擇「饒恕」,都是福音在婚姻中的彰顯。
(3)每天選擇愛的行動
一句鼓勵的話、一場共同的禱告、一個擁抱,都可能成為聖靈醫治的起點。愛不是大動作,而是持續的選擇。每天成聖的行動。
現代的研究印證了聖經幾千年以來所教導的真理。
約翰‧高特曼博士(Dr. John Gottman)研究上千對夫妻長達數十年後發現,婚姻的興衰並不取決於浪漫或吸引力,而在於每天持續不斷的行動——是愛的正向行動,還是傷害的負向行動。
他指出兩個主要的離婚預測因素:
第一,是正面與負面行動的比例。穩固的婚姻維持「五比一」的平衡——每一次負面行動,至少要有五次正面行動來抵消。
例如:
- 為日常小事說一句「謝謝」。
- 真誠地讚美對方的外表、努力或品格。
- 在衝突時用幽默化解緊張並重新連結。
- 給予溫柔的觸摸或牽手。
- 相視一笑。
- 主動關心配偶的一天並用心傾聽。
- 在爭執中做出修復的嘗試(如「對不起」、「我們能重新開始嗎?」)。
- 經常表達欣賞與敬佩。
- 主動做一件貼心的小事,不必對方開口。
- 真誠且常常地說「我愛你」。
- 轉向配偶的連結邀請(例如對方開口時用心回應,即使是小事)。
- 支持配偶的夢想與目標。
- 在衝突中用柔和的開場(說「我覺得……」而非「你總是……」)。
- 分享屬於兩人的內在笑話或故事,增強「我們」的感覺。
- 給予肯定的肢體表達,如擁抱、親吻、拍拍肩膀。
這些日常的愛之行動能累積出堅實的婚姻。當負面行動占上風時,婚姻就開始衰弱。
接著是那些破壞連結、摧毀信任、導致婚姻破裂的行動——高特曼稱之為「婚姻的四個末日騎士」(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一、批評(Criticism)——攻擊人格而非行為
- 用尖銳的語氣開啟衝突 例:「你從不在乎我!你太自私了!」
- 叫對方難聽的名字或侮辱 例:「你懶又沒用,什麼都靠不住!」
- 在新的爭執中重提舊傷 例:「你又遲到了,就像去年聖誕節一樣毀了全家聚餐。」
- 計算彼此付出 例:「這週我打掃三次,你一次都沒動手。」
二、防衛(Defensiveness)——拒絕承擔責任、反過來指責對方
這種態度會阻礙理解,使心更加剛硬。
- 拒絕道歉或負責 例:「你不高興又不是我的錯,是你太敏感了。」
- 打斷或搶話 例:配偶說:「你沒打電話讓我很難過。」
- 回應:「不是這樣的,聽我說!」
三、輕蔑(Contempt)——嘲諷、白眼、戲謔、不敬
這是最毒的。輕蔑的語氣表示:「你不如我,不值得尊重。」
高特曼發現,輕蔑是最強的離婚預測指標。
- 貶低配偶的感受 例:「你太誇張了,別像小孩一樣。」
- 忽視或無視配偶的話 例:邊滑手機邊點頭,完全不回應。
- 對他人比對配偶更親熱 例:在聚會上對朋友笑著擁抱,對配偶卻冷淡無比。
- 對配偶的需要表現冷漠 例:「我不管你累不累,我就要出去,這是定了。」
四、冷戰(Stonewalling)——退縮、封閉、拒絕溝通
這是一種情感上的撤離與沉默。當牆築起,另一方被孤立。時間久了,沉默比言語更傷人,傳達的訊息是:「我不想再和你有關係。」冷戰在感情问题里可以比喻为拒绝沟通,就是俗称所谓的——冷暴力。
- 以懲罰的方式拒絕親密或交流 例:「等你學會教訓,我才會碰你或跟你說話。」
- 丈夫下班回到家,妻子开始不停地提出批评和抱怨,而他选择保持沉默,只是静静地看着报纸。
批評滋生憤怒;防衛滋生挫折;輕蔑滋生羞恥;冷戰滋生絕望。若不加以處理,這些行為會成為習慣,而習慣最終導向離婚。正面行動帶來正面情感,保護婚姻;負面行動產生負面情感,預示婚姻的瓦解。愛必須以行動實踐,若停留在無所作為或負面反應中,愛就會逐漸消逝。
高特曼發現的第二個關鍵:衝突的開頭決定結尾。若以責備、輕蔑、控訴開場,結果幾乎必然是傷痛;但若以溫柔、謙卑、尊重開場,就有修復的盼望。這同樣是愛的行動。
弟兄姊妹,愛不是感覺,愛是行動。負面行動帶來負面情感並摧毀婚姻;正面行動帶來正面情感並建立婚姻。這在研究中是真實的,在神的話語中更是確定的真理。所以,讓我們選擇行動——每日、有意識、效法基督的行動:
一句善意的話、一個溫柔的開場、一個願意饒恕的心、一顆尊榮的心。如此,我們不僅能保護婚姻,更能向世界見證基督的愛——那位為祂的新婦、教會捨己的主。
1. 婚姻的使命:從「彼此」到「眾人」
神設立婚姻,要二人成為一體,成為夥伴,帶有使命,神對亞當與夏娃的第一個命令,不是「要浪漫相愛」,而是:「要生養眾多,治理這地。」(創 1:28),這不只是生理的繁衍,更是屬靈的使命。婚姻是神讓人一同管理祂世界的起點。
主耶穌在大使命中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 28:19)——這使命不僅是個人或教會的任務,也包括夫妻與家庭。婚姻若只為滿足自己,就會封閉;但若為神的國,就會成為祝福的泉源。
2. 婚姻是服事的基地
婚姻不是兩人逃避世界的避風港,而是為世界而設的基地。健康的婚姻會向外流出恩典。當夫妻彼此相愛、彼此服事,他們的家自然成為福音的見證。這也是為什麼撒但最攻擊的,不是教會的建築,而是家庭的關係。因為他知道,若婚姻破碎,見證就失色。
3. 例證:亞居拉與百基拉(徒 18 章)
《使徒行傳》18 章記載,亞居拉與百基拉是一對猶太夫婦,與保羅同為製帳篷的工匠。當保羅到哥林多時,他們接待他、與他同工。後來他們在以弗所教導亞波羅,使他明白真理。保羅稱他們為「我的同工」(羅 16:3)。他們的家甚至成為教會的聚會地。
亞居拉與百基拉的婚姻見證了何謂屬靈的「夥伴關係」——他們同心同行,在工作上彼此配搭,在服事上互為幫助,在教導上互補互助。他們用家庭事奉神,也用婚姻承載使命。他們的名字在聖經中總是並列出現,顯示他們在主裡的同心合一與平等的服事精神。
這對夫妻的婚姻不是自我中心的,而是以神的國為中心。他們的婚姻不是「兩個人共用一個屋簷」,而是「兩個人共擔一個使命」。他們一起服事、一起教導、一起接待、一起奉獻。這樣的婚姻不僅彼此相愛,更讓許多人因他們蒙福。
4. 應用
(1)問彼此:「我們的婚姻如何能祝福他人?」
也許你們可以開放家庭接待年輕夫妻、輔導婚前情侶、或一起探訪病人。婚姻的能量不是只留給彼此,而是要流向需要的人。
有位年長夫婦在小組分享說:「我們發現最大的幸福,是看見年輕夫婦因我們的鼓勵走出危機。」這就是「傳遞的婚姻」——讓你的故事成為別人的希望。
(2)一起服事神
夫妻一起參與服事,能建立更深的連結。有的夫妻在教會帶小組,有的負責接待,有的一起帶領詩歌、關懷長輩。當你們一同事奉時,就在經歷屬靈的合一。服事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婚姻關係最深的膠水。當你們一起為別人禱告、一起看見神的作為,你們的心自然更貼近。
(3)讓家庭成為恩典的據點
你的家可以成為神恩典的據點(grace outpost)。當人進到你家,感受到溫暖、被接納、被尊重,他們就能看見福音的樣式。這樣的家庭不一定要完美,但一定充滿恩典。當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彼此饒恕、互相鼓勵,他們就會明白福音不只是講台上的道理,而是餐桌上的生活。
5. 婚姻的終極目的:榮耀神
婚姻的最終目的,不是彼此依戀,而是一起敬拜神。當兩個人都越來越像基督,他們的愛就越來越深。婚姻是預嚐天國的關係——不是永恆的制度(因為天上不再嫁娶),而是通往永恆的見證。當我們在地上學習彼此相愛,就是在預備天上那完全的愛。
結論
弟兄姊妹,婚姻不是偶然,而是呼召。
神呼召你我——
- 成為彼此的夥伴,在孤單中互相扶持;
- 成為彼此的鏡子,在軟弱中彼此成聖;
- 成為彼此的同工,在世界中同心服事。
當我們在婚姻中學習這三重呼召,我們就不僅是「相愛的夫妻」,更是「被差遣的夫妻」——被差遣去愛、去赦免、去服事、去見證。
有一天,在永恆的國度裡,婚姻將不再存在,因為我們都將成為基督的新婦。那時我們回首地上的婚姻,會發現:每一次眼淚、每一場衝突、每一個擁抱,都是神恩典的軌跡。
願我們的婚姻,成為一首榮耀神的詩,一個見證福音的故事。
討論問題
- 在婚姻中,神正在用你的配偶塑造你什麼?這些挑戰或差異,是否正在幫助你學習更像基督?
- 當你的配偶改變時,你如何學習用恩典去愛他/她?這週你可以做一件什麼具體行動來表達這份愛?
- 你和配偶如何能一起服事神、祝福別人?想從哪一個小步開始一起參與服事?
- 知道婚姻在永恆中會結束,你希望你的婚姻在今生留下什麼見證?你的婚姻想為神完成哪一個使命?
神學焦點
婚姻是神所設立的屬靈盟約,目的不在於滿足我們的渴望,而在於塑造我們成為基督的樣式。當夫妻彼此相愛、彼此服事、彼此成全時,他們不僅經歷愛的喜樂,更參與神的救贖計畫。婚姻的最終目標,不是兩個人找到幸福,而是兩個人一同被塑造成聖潔,一同為神的榮耀而活。
講道主題
婚姻是一個屬靈的夥伴關係,帶著使命:彼此幫助,越來越像基督,一同參與神在世上的工作。
講道目的
本講道的目的,是要幫助信徒重新看見婚姻的神聖使命——婚姻不是為滿足自己而設計的制度,而是神為我們的成長、成聖與使命所預備的盟約,直到我們成為榮耀的基督樣式。
參考資料
John M. Gottman, “The Roles of Conflict Engagement, Escalation, and Avoidance in Marital Interaction: A Longitudinal View of Five Types of Couple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1, no. 1 (1993): 6–15, https://doi.org/10.1037/0022-006X.61.1.6.
John M. Gottman and Robert W. Levenson, “A Two-Factor Model for Predicting When a Couple Will Divorce: Exploratory Analyses Using 14-Year Longitudinal Data,” Family Process 41, no. 1 (2002): 83–96, https://doi.org/10.1111/j.1545-5300.2002.40102000083.x.
John M. Gottman and Robert W. Levenson, “Marital Processes Predictive of Later Dissolution: Behavior, Physiology, and Healt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3, no. 2 (1992): 221–33,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3.2.221.
Kendrick, Stephen, and Alex Kendrick. The Love Dare: A 40-Day Challenge for Husbands and Wives to Understand and Practice Unconditional Love. Revised. B&H Books, 2013.
www.LoveDareTest.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