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16, 2011

復活節第一個見證人,約 20:1-18

復活節第一個見證人
約翰福音二十章一至十八節


林永健牧師
2011.4.24
福遍中國教會
復活節信息


福遍中國教會- 2011年04月24日【林永健牧師- 復活節的第一個見證人 】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今天是主耶穌復活的日子,請告訴坐在你身旁的人:「主已經復活了!」,我們與世世代代的信徒一同傳揚這復活節驚天動地的消息,歷史上第一個將「主已經復活了!」的消息傳開的人是誰?而他又如何成為復活節第一個的見證人?

2. 復活節第一個的見證人是一個女子,當年在婦女沒有地位的時代,為什麼她會成為歷史上這麼重要的人物?

3. 她的名字叫「抺大拉的馬利亞」,顧名思義,來自「抺大拉」(Magdala),是加利利海西岸的一個村莊,福音書的作者沒有說明她身份,但她卻是當時跟隨耶穌的一個主要的人物,她曾被七個污鬼所附,蒙主醫治之後,與其他婦女跟隨耶穌周遊各地,傳揚天國的福音,並以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八 1-3)。

4. 她跟隨耶穌到十字架前,在四個在十字架前的婦女中,她排名第一(太廿六 56;可十五 40),目睹耶穌的痛苦與死亡,親眼看見埋葬耶穌的墳墓和他的身體怎樣安放,才回去。復活主日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第一幕
不為死亡所困的愛使她來到空的墳墓

20:1-10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

1. 耶穌的死與埋葬發生在星期五,星期六是安息日,不能遠行,要等到七日的第一日,星期日,馬利亞等婦女才能到墳墓去看耶穌的身體(參路廿三 55-56),要等那麼久對馬利亞簡直是一種的折磨,所以大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早上三至六時左右,心有所繫的馬利亞趕去耶穌的墳墓,她對耶穌愛不因為耶穌的死亡而消失,從十字架到墳墓,那是一份無法割捨的愛情。

2. 愛情至高的境界是生死與共、至死不分離;這種的愛人間少有。
例子:一位伯母與女兒,在死亡的幽谷中,她們之間的愛更顯真摰,「對不起,女兒,媽媽沒辦法幫助你!」,心傷神痛,不因死亡而消失;而女兒去世前曾說:「我知道媽媽愛我!」,這種難分難捨,生死相連的愛實是感人。

3. 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裡,看見封住墳墓的石頭從墳墓挪開,「就跑來」見西門彼得與約翰,驚慌地說:「耶穌的身體不見了,有人把主從墳墓裡挪去了,我們不知道放在那裡!」

4. 馬利亞的「跑」與彼得與約翰「同跑」(20:4)有異曲同工之妙,帶出了奔跑者的心情,焦急與迫切,緊張又不知所措,充分地表明她對主的關懷與難捨之情。

5. 彼得與約翰三種不同的「看見」:



第一個看見
用眼睛看βλέπω

 20:5

a. 彼得與約翰聽見馬利亞的報導,以第一時間立刻「同跑」到墳墓,要看一看發生什麼的事。可能因為約翰比較年輕,只十來二十歲,跑得比較快,比彼得先到達墳墓,約翰低頭往墳墓裡頭看,就看見包裹耶穌身體的細麻布,仍完封不動的在那裡,他就以為耶穌的身體沒有如馬利亞所說的一樣,不見了!偷耶穌身體人不可能只拿走耶穌身體,而把昂貴的細麻布留下來,而且細麻布與擦在耶穌身上的香膏一層一層地緊緊地把耶穌的包著,根本不可能分開,他旳想法是對的--假如沒有復活這一回事。他在墳墓門口看,沒有進去。

b. 經文用了三個不同翻譯為「看見」的希臘字,大部分的聖經學者都認為是約翰寫作的技巧,不一定是含有作者的深意,但三個「看見」根據上下文的意思的確有不同的含意與進展(Progression)。第一個「看見」的字,是最常用的字,指用眼睛去看,約翰「看見」了包裹耶穌身體的細麻布,仍在那裡,一點也沒有錯,但他結論卻是錯的,耶穌的身體的確是不在了。


第二個看見
用頭腦看:θεωρέω
20:6-7

a. 彼得隨後也到達墳墓,正如他一向的個性一樣,立即進入墳墓裡,他「看見」兩件事。1)細麻布仍放在那裡;2)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約翰記載這些的細節,對初期教會傳揚耶穌復活了的信息非常重要,這些的細節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耶穌是真的復活了。

b. 彼得的「看見」是另一個希臘文的字,意思是仔細的看,用腦去看(to observe something with sustained attention),在新約聖經共出現五十八次,約翰沒有告訴我們彼得看見這些的事實之後的結論是什麼,我猜想彼得也沒有結論,路加說彼得回去的時候,心裡希奇所看見的事。

c. 看是看見了,証據陳列在眼前:1)墳墓是空的;2)耶穌的屍體不見了;3)細麻布原封不動放在那裡;4)裹頭巾沒有和細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只是沒有明白背發後的意義。

d. 今天有很多人與彼得一樣,留心看、仔細的聽,卻不明白。


三個看見
用信心看:ὁράω
20:8

a. 約翰也進到墳墓來,聖經說,他看見彼得所看見的,但約翰看見就信了。

b. 約翰的「看見」是第三個「看見」的希臘文字,是「看出、感知、意會」的意思,在新約共出現一百一十三次,常與屬靈的看見有關,例如八福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見神是與信心有關的。約翰看見這些証據,因而看出耶穌是復活了。

c. 「看見與相信」是約翰福音常見的主題,約翰寫約翰福音的目的是一個邀請,「來看,使你相信」,這邀請也是給你的。要明白屬靈的事情,看見必需要有信心才能明白,約翰成為日後所有的人之榜樣:「看見就信了!」


6. 彼得與約翰看見之後,沒有如馬利亞一樣去告訴別人,他們回自己的家去了,但故事還沒有完。



第二幕
心有所繫的愛使她奔跑來回墳墓兩次

20:11-15

1. 可憐的馬利亞,回去告訴門徒耶穌的身體不見了之後,被彼得與約翰撇下,但她心中沒有放下耶穌的事,心有所繫,不離不捨的愛驅使她再一次跑回墳墓去。

2. 「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卻」字可圈可點,將上一節彼得與約翰回去自己的住處與馬利亞二度的來到墳墓成一強烈的對比,是馬利亞對耶穌的愛使她不捨不棄地再回到墳墓去。

3. 二百多年前的一位盲眼的詩人 George Matheson 在 1882 年寫的一首詩歌:「愛使我沒法放手」(Oh, Love that Will Not Let Me Go),充分的表達了馬利亞的愛。
  1. O Love that wilt not let me go,
    I rest my weary soul in thee;
    I give thee back the life I owe,
    That in thine ocean depths its flow
    May richer, fuller be.

  2. O light that foll’west all my way,
    I yield my flick’ring torch to thee;
    My heart restores its borrowed ray,
    That in thy sunshine’s blaze its day
    May brighter, fairer be.

  3. O Joy that seekest me through pain,
    I cannot close my heart to thee;
    I trace the rainbow through the rain,
    And feel the promise is not vain,
    That morn shall tearless be.

  4. O Cross that liftest up my head,
    I dare not ask to fly from thee;
    I lay in dust life’s glory dead,
    And from the ground there blossoms red
    Life that shall endless be.



4. 馬利亞站在墳墓外面「哭」(κλαίω),與伯大尼的馬利亞為死去的拉撒路的哀哭同屬一字,連耶穌聽了也哭了,是一種哀悼死者的嚎啕大哭,抺大拉的馬利亞哭實在傷心,絶望地哭,無助地的哭,心痛的哭。

5. 今天我們很多的憂傷與悲哀是不必要的,與神在作驚天動地的事不相為配。天使問馬利亞:「你為什麼哭?」(Why are you weeping?)復活的主也問她同一個問題:「婦人,你為什麼哭?」神已經叫耶穌從死裏復活了,哭什麼?傷心什麼?

例子:我一個很喜歡哭的姪女,為一些很小的事情可以哭得很傷心。

我們也是一樣,為一些事情悲傷得莫名奇妙,不明白神已經為我們成就了偉大的事,「為什麼哭呢?我不是就在你身邊嗎?」



第三幕
專注不捨不棄的愛使她看見復活的主

20:16

1, 馬利亞對主耶穌的愛把她帶到墳墓去,也讓她親眼看見了復活的主,這是第四種的看見,與主相遇的看見,面對面的看見(A personal encounter)。

2. 兩個天使,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身穿白衣,路加更說,他們的衣服如閃電放光(gleamed like lightning),但馬利亞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中只有一件事:耶穌的身體在那裡?我要把它找回來。回答天使的時候,簡直是在自言自語,心中只掛念著所愛的主。

3. 耶穌在馬利亞身邊出現,跟她說話,用提醒的口吻說:「你在找誰?」暗示著:「你要找的人正在你的眼前!」而馬利亞以為耶穌是看園的,還問著:「是你把我主的身體移走的嗎?請你告訴我他的身體在什麼地方,我要把他拿回來。」

4. 這種專注專一的愛情,何處尋?今天多少先生或太太希望配偶心中只有他/她一個,以一種「你比孩子、你比事業、你比媽媽更重要」的愛來相愛,這種專一的愛情正是神要求他的子民對他的愛。例子:一母親對剛出生有病的孩子的專注。

5. 馬利亞對主專一的愛,使她終於看見了復活的主。她與主相遇的一幕是非常感人的一段故事,記載在第十六節, 耶穌喊叫馬利亞說:「米利暗」,用的是慣用亞蘭文的稱呼,馬利亞立刻轉過來,認出這是耶穌,回覆的話也是用亞蘭文,「拉波尼!」(夫子的意思),正是好牧人按著名字叫自己的羊,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參約十 3-4)。第十六節的「轉」字用得非常好,不單只馬利亞轉過來,她的心情也完全轉過來,她的一生也因此轉過來。

6. 約翰福音二十章有三組的人,他們都在痛苦、懼怕、與疑惑之 中,復活的主在他們痛苦的時候向他們顯現,將他們的生命完全轉過來:

a. 首先是馬利亞,她在憂傷背重担的時候,復活的主向她顯現,她立刻轉變,從憂愁中變成喜樂,並奉主的差遣,成為第一個好消息的使者。

b. 門徒們在復活的晚上,因為害怕猶太人而躲在屋子裡,耶穌向他們顯現,他們立刻轉變過來,從害怕變成喜樂。

c. 多馬在復活節的晚上不在門徒的當中,懷疑耶穌是真的復活了,八日之後,耶穌向懷疑的多馬顯現,多馬立刻轉過來,稱耶穌為主,他的認信:「我的主,我的神!」成為全本約翰福音的總結。

這是復活的主在人的生命中產生的轉變能力,與主相遇能改變我們當中任何人的困境,他能將你的憂愁變為喜樂,將你的害怕變為剛強,將你的疑惑變為堅信。

例子:去年一位受浸的弟兄生命改變的見証。

但這個故事還未完結,還有第四幕。




第四幕
改變生命的愛使她成為第一位見證人

20:17-18

1. 馬利亞見到了復活的主,主差她回去,把主已經復活了的好消息傳揚出去。她不但只是第一位親眼看見復活的主的信徒,而且成為了新時代第一位的福音使者,她對主的愛完全改變了她,使她在喜樂滿溢的興奮中,順服主的託付,回去告訴門徒,「我已經看見了主!」(廿 18)。

2. 馬利亞是一位平凡女子,在當時一個男性的社會,婦女沒有地位的文化中,因為愛的緣故,在神的國度中扮演了這樣重要的角色,成為初期信仰群體中一位極受人尊敬的人物,在約翰的筆下成為耶穌受難與復活主要的見證人。


結論

 「對耶穌的愛」是屬世及屬靈分別的重要關鍵,屬世的人沒有多少的心思意念放在耶穌的身上,屬靈的人卻心有所繫,專一的愛耶穌,對耶穌有著說不出的愛,或許有時我們不知如何向主表達我們的愛,又或許有時我們覺得對耶穌的愛不夠,在這種屬靈乾渴的時候,抺大拉的馬利亞的故事成為一股清泉,激發起屬靈更新的動力。

我的見証:
女兒有一次問我﹐「爸,為什麼你要做牧師?幾十年在教會中事奉,值得嗎?」女兒在教會中長大,坐在牧師家中的第一排的椅子上,看盡了教會中的冷暖,做牧師的困難,她長大之後,回來問父親這個問題,「為什麼?」我被她的問題問到了,想了一下,說:「我從來未有想過是否值得的問題,因為真的有犧牲的話,我的犧牲比起耶穌的犧牲,實在是微不足道,當我在低潮,缺乏對主的愛的時候,我打開聖經,聖經的話激勵著我,特別是那些跟隨主的人之見證,如抺大拉的馬利亞的見証,常常能把快滅的火重新挑旺起來。

我的禱告是你對主的愛因為馬利亞的見証而重新挑旺起來,當你今天離開這個地方的時候,請把主已經復活了的消息傳出去,我們愛的主今日比昨日回來的時候又近了一天,「主啊!我們願你來!」



回應詩歌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活著,他是永活的主,
當我在深谷迷失時,祂領我走正義路。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活著,他是永活的主,
當我在曠野孤獨時,祂伴我作我的燈。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永遠活著,我必不再憂慮,
我要在每一個日夜中,領受祂的豐盛之愛。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永遠活著,我靈不再沉睡,
當號角響起的那一天,我將見祂榮光之面,
我的救贖者永遠活著!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我復活節第一個信息是一九八四年在休士頓中國教會的副堂,重點是馬利亞對耶穌的愛;第二次講這篇講章是在西區中國教會一年的復活節前後,重點是三種不同的看見,這一次再以約翰福音二十1-18 為福遍教會復活節主題的經文,但我是完全從新預備,如預備一篇新的講章一樣。

2. 同工的認為重點應該放在馬利亞的身上,她對主的愛與她身為第一位復活的見證人不單是經文的重點,更是會眾可以認同的,而三種不同的看見應只是支持性的,不應是講道的方向;目的不是佈道性,而是培靈性,更不是經文的重點。更令我驚訝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同工,看法也一致,認為下一代需要對心說話,不是從理性或証據入手。

3. 預備的時候,以下的一篇文章對我甚有啟發性,是一位姊妹寫的:

吳瑩宜,海外神學院道學碩士,《歷久常新的生命故事--約翰福音人物硏究》,第四章: 不落後人的婦女信徒,抺大拉的馬利亞--她的愛不為死亡所困。香港基道出版社,二零零六年,228 至 254 頁。

另一本英文的參考書是: Carson, D. A.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Leicester, England; Grand Rapids, Mich.: Inter-Varsity Press; W.B. Eerdmans.1991. 卡森寫的書都很好。

4. 受難節與復活節的信息都不容易預備,第一、有關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難有新意。第二、雖然已經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但又不能離開受難與復活這既重要又會眾期待的主題。第三、時間又短,不像一個較長的系列,可以深入的發揮某一個方向,在三、四十分鐘之內,要點中所有基本的重點,所以實不容易。最好還是用說故事的的方法,重述耶穌復活的故事,讓故事本身神聖的力量直接的感動人的心,最困難或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如何在故事中產生基於作者原意但又切身的生活應用。

5. 講道大綱:

引言

a.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未黑的時候,一婦人匆忙地來郊區的一個墳墓前,她是誰?
b. 她是約翰筆下復活的耶穌第一個見證人,她親眼看見復活的主,並且受他的差遣成為第一個傳揚復活節好消息的人。
c. 她被約翰選為第一個目擊見證人,是因為她對主不捨不棄專注的愛,讓我們被她的愛所感動,成為復活的主之見證人。
d. 抺大拉馬利亞是何許人?

第一幕:不為死亡所困的愛使她來到空的墳墓(The Undying Love and the Empty Tomb)
第二幕:心有所繫的愛使她奔跑來回墳墓兩次(The Abiding Love and the Second Visit to the Tomb)
第三幕:專注不捨不棄的愛使她看見復活的主(The Devoted Love and the Resurrected Rabboni )
第四幕:改變生命的愛使她成為第一位見證人(The Transforming Love and the First Evangelist)

結論

a. 復活的主對你有何意義?知識上的一件好事?還是刻骨銘心切底的改變?
b. 羅馬人聽見空墳墓的消息是害怕,猶太人人聽見空墳墓的消息是使詐,但對於抺大拉馬利亞卻是改變一生的里程碑,不同的地方是因為馬利亞的心。你呢?


6. 三個不同「看見」的字,大部分的聖經學者都認為是約翰寫作的技巧,不一定是含有作者的深意,但三個「看見」根據上下文的意思的確有不同的意思與進展(Progression),同工李牧師的建議很精警:把「三個的看見」與馬利亞「與復活的主相遇」連在一處,馬利亞與主相遇成為「第四個的看見」--親眼的看見,可以把在經文變為講道大綱的時候,用作一條線,把主角馬利亞與兩位門徒的經歷連起來。




7. 實物教材:為了說明彼得與約翰看見的細麻布與裹頭巾,我請同工做了一個像木乃伊的東西,買了六碼布,共美金十八塊、把紙頭塞在一套長內衣褲內,再用白巾包起來,裹頭巾是一條八吋的長白帶,放在頭的一處,如下圖,效果非常好,一個實物教材勝過一萬個字。





8. 講道完了之後的感想:

a. 復活節是教會一年最重要的節日,甚至比聖誕節更重要,一篇激勵信徒的信息是非常重要,這是記念主復活的日子,講道的人必需好好的禱告預備。
b. 若教會有多堂的崇拜,如果埸地可以安排的話,應把各堂盡量聯合起來,同心的記念主,若教會注重神所注重的,神必注重。
c. 這是我第三次從約翰福音第二十章馬利亞的經文來分享復活節的信息,每一篇都不同的重點與應用,每一篇都從新準備,每一篇對我都有新的感動,這一次也不例外,我被馬利亞對主專注的愛所感動,我願意重新出發,獻上我的一生,愛主愛人,直到見主的面。
d. 復活節的主日,同一個信息我需要講三堂,第二堂的時候是用英文主講,但我感到很累,不能集中精神,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結果表達不是很好,我有點失望,回家睡了半個小時,才到學生中心講第三堂,我覺得第三堂發揮得比較好,這個月來事情實在太多,有點粍盡的感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