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9, 2011

我們的故事,約 9:1-38

我們的故事
約翰福音九章一至三十八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1.11.06


福遍中國教會- 2011年11月06日【林永健牧師- 瞎子的故事,我們的故事】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在信仰的路上不斷的成長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為什麼一些人能成長?而一些人卻不成長?

2. 根據 Barna Group 研究的結果,美國在教會長大的青少年,大學畢業之後百分之六十離開教會,信仰不能生根,問題相當嚴重,原因何在?

 3. 耶穌說:「我是世界的光,跟隨我的人就不在黑暗裡,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八 12),我們如何離開黑暗?走在光中是什麼的樣子?信仰如何才能生根?屬靈生命是怎樣滋長?

4. 小學的時候,我有机會參加教會,可以說是在教會中長大,在主日學同班的同學共有十多位,四十五年回顧數算一下,仍然在主內的只有廖廖幾位,走在光中是什麼一回事?

5. 約翰喜歡在他的福音書中,用不同的人物的故事,把耶穌基督抽象的意義具體地形象化,這些人物都具代表性,約翰福音第九章瞎子的故事,正是「出黑暗,入光明」的實例,耶穌是從神差來的光,在他的裡頭是生命,這生命就是人的光,瞎子的故事把這些抽象的觀念人物化、具體化!

5. 約翰邀請讀者讀這瞎子的故事的時候,把自己的故事放進去,瞎子的故事其實就是我們的故事,他面臨的選擇正是我們面臨的選擇,讓我們讀瞎子的故事的時候,同時找到自己的故事,從中同得生命的光。




一、明白我們可憐的光景,約九 1


1. 第一節,耶穌看見一個生來瞎眼的人,他的父母可以作証(九 20),二千年前瞎眼的人並沒有現代瞎眼者的方便,今日瞎子有特別給瞎子看的書,行人路有「盲路」可走,當年的瞎眼的人沒有讀書的机會,沒有工作的能力,沒有社會的救濟,生活可憐,是社會上的最窮困的人,這個生來瞎眼的人是討飯的(九 8),他的背景可憐不過。

2. 從個人的感受來說,生來瞎眼的人從來沒有見過光,一生在黑暗中生活,不知道「藍天白雲」是什麼,也不知道什麽是「喜怒哀樂」的表情,作者暗示這是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之光景,這並不是靈意解經,這是約翰福音寫作的方式,作者邀請讀者與這生來瞎眼的人認同。

3. 我們要得著生命的光,要從黑暗走進光中,這是第一步,承認與明白我們可憐的光景,保羅說:「我們是死生罪惡過犯之中... 行事為人,隨從今世的風俗,順服空中掌權的首領... 放縱肉體的私慾,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本為可怒之子」,和這個瞎子一樣。(弗二 1-3)

4. 明白我們可憐的光景,這是福音的第一步,這是我們真實的情形,是我們真實的身份。這個瞎子是否知道自己可憐的光景?我相信他當然知道!而我們是否知道自己也是這樣可憐?不一定知道,不一定承認,不一定敢去面對。

5. 經文兩次說瞎子自己承認「「不知道」:1)不知道醫好他的人在那裡(九 12);2)不知道耶穌是不是罪中(九 25)。最後,他更虛心的求問:「神的兒子是誰?」(九 36),好讓他能相信!耶穌說什麼人是有福的?八福的第一福是「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天國裡的人,正是這樣的人,什麼人的信仰能夠生根?明白自己可憐的光景的人!

6. 反觀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他們兩次堅持自己是「知道的」:1)肯定地知道耶穌是個罪人(九 24);2)知道神對摩西說話,但沒有對耶穌說話(九 29)。他們自以為是,不願意去明白,結果他們仍在黑暗中。

7. 作者邀請每一位讀者走進故事之中,你是像這位瞎眼的人一樣,知道自己可憐的光景,虛心尋求光的照亮嗎?還是像那些宗教的領袖一樣,自以為是,結果仍生活在黑暗之中,不肯接受光?

8. 「在哈佛遇見神」(Finding God in Harvard)一書中,許多聰明絶頂有學問的人,在信仰的路上,虛心求問,終於得見真光,所以不是是否有學問的問題,是心態的問題,「自以為是」一種的態度,當你不願意去明白的時候,你就不會明白,福音的第一步是要明白自己的光景,真實的信仰才能生根。




二、親身經歷使人得生命的真光,約九 6-7



1. 耶穌主動地向瞎子伸出他憐憫的手,1)吐唾沫在地上,2)用唾沫「和」泥,3)「抹」在瞎子的眼睛上。讀者在這時候還不知道當日是安息日,要到第十四節才明白,耶穌第二、第三個動作:「和」與「抹」都是違反猶太人安息日的規矩,在安息日不可以工作,不可以醫病。

2. 耶穌吩咐瞎子:1)去(go)西羅亞池,2)洗(wash)眼,但沒有應許他因此而得看見。作者特意註明西羅亞的意思,是奉差遣的意思。耶穌是神差來的光,要叫人得生命。你若是這瞎子,你會聽話往西羅亞池子裡去洗嗎?眼睛上的泥是要洗的,但往西羅亞池子去洗,卻並不簡單,從他遇見耶穌的聖殿,要走到西羅亞池大約是三、四千呎,約五分之三哩,對一個瞎子來說,是很遠的路。


他順從了耶穌的吩咐,走了這五分之三哩不容易的路,在西羅亞池裡洗眼睛,結果在回去的路上就能看見了。

3. 瞎子了解的真理雖然不多,他只是聽過主耶穌的名字,或許也聽過他的一些事蹟,但他願意順服,願意聽從,願意經歷,願意去接受的心,讓他踏上了信仰光明之路,這經歷成為日後屬靈生命成長的基石,基督教的信仰必需從頭腦到生活的經歷,來就光不是單只思想性的行為,更是親身的体驗。

4. 如果你希望信仰能生根,生命成長,你必需要像瞎子一樣,經歷從黑暗進光明,「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 你可以想像當他能看見的時候之情形,一個生來瞎眼的人,第一次看見光,看見人,看見顔色,看見自己的樣子,這一切都是新的,那份的驚喜,那份的歡愉,難以想像。我記得我第一次在天安門的驚喜,親眼看見天安門的雄偉、壯麗,與想像的絕然不同。作者借用瞎子重見光明的經歷來說明接待耶穌的人重見光明的屬靈經歷,這是約翰寫作的作風,以實体的人物,反映了耶穌抽象的真理教導,這些人物的故事分別扮演了真理的角色。

5. 「奇異恩典」是大家熟識的一首聖詩,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是十八世紀的一位奴隸買賣家,他把非洲的黑人賣到英國,在一次從非洲回英國的路上遇上風暴,蒙神的拯救,而信耶穌,平安回國之後,成為一平信徒的牧師,三十多年後成為英國解放黑奴的倡導者,死前得親眼目睹英國國會通過「禁止奴隸」的法令,一生寫下不少有名的聖詩,其中「奇異恩典」最受後人喜愛: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
我罪已得赦免;
前我失喪,今被尋回,
瞎眼今得看見。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
使我心得安慰;
初信之時,即蒙恩惠,
真是何等寶貴!

許多危險,試煉網羅,
我已安然經過;
靠主恩典,安全不怕,
更引導我歸家。

將來禧年,聖徒歡聚,
恩光愛誼千年;
喜樂頌讚,在父座前,
深望那日快現。

這首詩歌把救恩的經歷,出黑暗入光明的旅程,描寫得淋漓盡致,代表當年生來瞎眼卻今得看見的經歷,正是每一位蒙恩的人的經歷,這經歷極為宝貴,必需銘記於心,使信仰能落實地成長。

5. 你是否曾經歷「瞎眼今得看見」?這經歷是由順服神開始,願意聽,願意接受,願意走那五分之三哩,聽主的吩咐,去西羅亞池洗眼,來就光往往是由願意走前來,順服在神的旨意中,不理會別人的看法如何,受感動就願意回應,從你的座位上走出來,只是三十呎至四十呎,是五分之三哩的一百分之一,對某些人來說,這三、四十呎的距離,比五分之三哩更困難,但若神呼召你來就光,你若順服,你就可以經歷真光,你願意嗎?

6. 你不需要知道很多,對聖經很了解,才能回應神的呼召,但你卻需要委身,用行動來接愛光的來臨,經歷神的大能,這是信仰生根的第二步。

7. 第三步你需要為信仰付上代價!




三、願意為信仰付出代價,約九 9-34

讀者劇場

旁述:林牧師(黑色字)
瞎子:請一位弟兄(藍色字)
法利賽人:所有的會眾(紅色字)


1. 這是法利賽人第二次主動找到那從前瞎眼的人,他們已經商議定了,若有人認耶穌是基督的,就把他趕出會堂(九 22),他們第二次找他,不是要真的要知道他如何得看見或要知道耶穌是否真的是基督,他們已經做了決定,耶穌不是基督,是個罪人,甚至計劃要殺耶穌,「你該將榮耀歸給神」的意思,並不是承認他蒙醫治的經歷,希望他將榮耀歸給神,而是迫他更改口供,耶穌不可能是醫治他的人,因為他們一口咬定,「我們知道這人是個罪人!」

2. 可是這從前瞎眼的人非常勇敢,沒有因為面對被趕出會堂的威脅而否認親身經歷的事實,從黑暗而走進光中的經歷成為他屬靈成長的基石,沒有人能改變他得醫治的事實,「我知道,從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見了。」他的「知道」不是頭腦的知道,而是親身經歷的「知道」。

3. 第廿六節法利賽人的語氣並不友善,對那從前瞎眼的人之堅定充滿敵意,他們已經聽過了瞎子的見証,「他向你做什麼!是怎麽開了你的眼睛!」並不是個問題,而是質問的語氣,更有鄙視的意味。讓我們看一看瞎子如何回答,他如何面對反對光的壓力?


4.  瞎子一點也不害怕,在法利賽人的威嚇之下,他堅持自己的立場,回答語帶机智,甚至有諷刺的口吻,幽默地說:「莫非你們也要作他的門徒嗎?」法利賽人非常生氣,開口駡他。

5. 「耶穌的門徒」與「摩西的門徒」,是讀者面臨的選擇,你是要做誰的門徒?作耶穌門徒的人是需要付代價的,走在光中的人會受逼迫的,因為黑暗不接受光,反要恨光,耶穌說:「世人恨你們,因為他們恨我!」

6. 付上信仰的代價是生命成長的條件,不是結果,這瞎子對耶穌的認識並不深,但他願意跟隨,在壓力之下不低頭,結果邁出了成長的一步,在他以下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見他的成長。



7. 他雖然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一生討飯,是社會最低下的人,但他的靈性一點也不含糊,靈台清晰,從創世以來,未曾聽見有人把生來是瞎子的眼睛開了,在舊約中,從未曾發生過,這是彌賽亞的工作,他能使瞎眼能看見。瞎子的結論與法利賽人的結論剛剛相反,讀者面臨的決擇是接受那一個結論?耶穌是誰?他是從神而來的光?還是個罪人?瞎子的回答提供我們耶穌是從神來的光之明証,討飯的瞎子成為公堂上最有力的証人,因為他願意付上代價,在法利賽人的威嚇之下為主作了見証。這是他屬靈生命成長的路上一大里程碑。

8. 為此他付上了極大的代價:


9. 我們很容易誤以為屬靈生命成熟的人才能為主作見証,事實上卻剛剛相反,願意為福音付上代價,為光作見證的人,才會經歷屬靈生命的成長,我們的下一代,在教會中長大,卻甚少為所信的福音付上任何的代價,所以他們的信仰未能經得起考驗,離開自少長大的屬靈環境,就不能生存,我們教會中一位資深的青少年工作者認為青少年必定需要親身体會經歷神,才能健康地成長,他主張家長應鼓勵孩子們為他們的信仰付代價,用自己的錢去參加短宣,服待有需要的人,公開自己的信仰,在學校傳揚福音,若他們願意為信仰付上代價,靈命必定成長。

10. 例子:一位大學一年班的學生的見證。

11. 例子:國內傳道人面對父母壓力的見證。

12. 你為信仰付上了什麼的代價?瞎子因為他的經歷而被趕出會堂,在當時的社會,這是最終極的代價,被趕出會堂即等於被趕出族,趕出猶太人的宗教,與神的約無關,像一個外邦人一樣,他的父母因害怕被趕出會堂而不敢回答法利賽人的問題,可見瞎子為他的見証付上了極大的代價。



結論

1. 這瞎子代表一切相信的並來就光的人,他 1)自知不足; 2)親身經歷神的大能; 3)為耶穌付上了極大的代價,使他的信仰邁向了成長,他屬靈的眼光愈來愈清楚,耶穌親自去尋著他,將自己是彌賽亞(神的兒子)向他顯示。







2. 當耶穌問瞎子說:「你信神的兒子嗎?」這正是約翰福音向讀者發的問題,約翰寫約翰福音的目的是「要叫你們信耶穌是神的兒子」(約廿 31),而瞎子的認信:「主啊!我信!」代表著所有相信的讀者,成為這故事的高潮,與全書結束時多馬的認信:「我的主!我的神!」(約廿 28),互相呼應,正是作者筆下的人物安排(Characterization)背後的目的,正如電影的導演,在人物安排上帶出電影的目的與主題一樣。瞎子成為接受光的人之代表,與仍在黑暗裡的法利賽人成對比,他的故事是否就是你的故事?他的經歷是否說明你的經歷?你是否願意與這瞎子一樣經歷光的照亮?屬靈的生命漸長?

3. 自八世紀開始教會有一傳統,是在復活節主日前四十天開始禁食並預備心迎接復活節的來臨,稱為「四旬期」或「預苦期」(Lent),在四旬期開始之後的第三個主日,教會一同記念這瞎子的故事,稱為「瞎子的主日」,崇拜的時候,誦讀約翰福音第九章這無名的瞎子的故事,目的是要借他的故事,道出我們的故事,以預備自己的心去記念耶穌為我們受苦與復活,讓我們可以跟隨主,而不在黑暗裡生活,並得著生命的光。讓我們與這瞎子一樣:

a. 承認自己可憐的光景,虛心去求問;
b. 親身的經歷神的光,得以看見;
c. 在走在光中遇見困難的時候,願意付上代價,讓屬靈的生命得以成長。

4. 若你還未曾接受耶穌作你的救主,今天你可以走出來,作一個決定,接受光!若你受神的感動,願意付上信仰的代價,你也可以走出來,作一個宣告,主!我信!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在預備的過程之中,我一直掙扎,拿不準會眾的需要,與經文的連接,經文中的主角,瞎子代表了不在黑暗裡的人,得著了生命之光,他是上文約翰福音八章十二節的現實寫照,但會眾的需要在那裡?應用的角度在那裡?會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基督徒,而這篇信息最直接的應用是幫助會眾來接受光,經歷瞎子的經歷,是一篇好的佈道信息。但對於信了主的會友,應用的角度應是什麼?這是我一直掙扎的地方。最後我選擇主要的應用是如何讓信仰生根成長,我覺得是差強人意,同工們的建議,就算會眾大部分是基督徒,一年中有幾個佈道的信息,也是好的,信徒需要常常重温福音的意義,經常的提醒,是需要的。主日信息之後,有一位慕道友決志了,這是我意想不到的。

2. 在解經方面,約翰福音的人物描寫是非常特別的,R. A. Culpepper's Anatomy of the Fourth Gospel 的觀察廣泛地被聖經的學者接受:

  • "The heroes of the Old Testament were in a process of becoming, whereas the heroes of Greek narrative were in a state of being. Process in Greek narrative was confined to the action of a plot. And even so, the action exemplified unchanging, universal laws; while the agents of the action, the characters, became as the plot unfolded only more and more consistent ethical types. Abraham, Jacob, David, and Samson, on the other hand, are men whose personal development is the focus of interest." (Scholes-Kellogg:169; Culpepper, 1983:103)

意思是約翰福音的人物素描與故事的情節是作者要表逹教義的代表(Types),故事中瞎子得以看見是讀者因耶穌而不在黑暗裡的代表,瞎子故事的情節代表作者希望讀者所擁有的經歷,這不是靈意解經,是作者寫作的技巧與原意。


3. 在安息日醫治生來瞎眼的是約翰福音証明耶穌是基督的七大神蹟之一,約翰稱之為記號(σημεΐον, sign),耶穌在水面上行走也是一個神蹟,但約翰並沒有稱之為記號,這七個記號有平行排偶的結構,把第五章在畢士大池旁三十八年的病人與第九章的瞎子連起來,兩個神蹟有很多相似之處,兩個神蹟都是作者特意安排,要說明耶穌的使命:他是使人得生命得痊癒從神而來基督,他是世界的光,跟隨他的人就不在黑暗裡,必要得著生命的光。

A. 迦南的婚筵 The wedding feast at Cana (2:1-12; character: Jesus' mother)
B. 醫治大臣的兒子 The restoration of the dying son (4:46-54; character: the royal official)
C. 在安息日畢士大池旁的醫 The Sabbath healing at Bethesda (5:1-16; character: the lame man)
D. 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 The multiplication of loaves and fish (6:1-71; character: Peter)
C. 在安息日醫治生來瞎眼的 The Sabbath healing of the blind man (chap. 9; character: the blind man)
B'. 使拉撒路從死裡活 The restoration of Lazarus to life (11:1-44; characters: Mary and Martha)
A'. 耶穌的死 The great hour of Jesus' death (19:25-37; character: Jesus' mother)

七個神蹟配有七個「小人物」以代表神蹟要顯明的真理(參 James M. Ho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Minor Characters in the Gospel of John, Bibliotheca Sacra 163 (January-March 2006): 63-78.)


4. 第五章的病人與第九章的瞎子的比較:




-->
三十八年的病人
生來瞎眼的人
歷史:三十八年(五5
歷史:生來就是瞎眼(九1
耶穌主動的醫治(五6
耶穌主動的醫治(九6
池水相傳有醫治的能力(五4
他用池水一洗就得看見(九7
耶穌在安息日醫病(五9
耶穌在安息日醫病(九14
猶太人控告耶穌違反安息日(五10
法利賽人控告耶穌違反安息日(九16
猶太人問他是誰醫好他的(五12
法利賽人問他是如何能看見的(九15
他不知道耶穌是誰也不知道他在那裡(五13
他並不知道耶穌在那裡(九12
耶穌找著他並邀請他相信(五14
耶穌找著他並邀請他相信(九35
耶穌指出罪與苦難的關係(五14
耶穌否定罪是這人受苦的原因(九14
他主動的去找猶太人(五15
猶太人把他趕出會堂(九34-5
耶穌說他做事到如今像父一樣(五17
耶穌說他必須做父差他來做的工(九4


參 James M. Howard, The Significance of Minor Characters in the Gospel of John, Bibliotheca Sacra 163 (January-March 2006): 63-78.


5. 第九章的故事與第十章「好牧人」的對話是約翰福音喜歡在故事之後跟上對話的寫作技巧之一,「好牧人」告訴讀者在光中的人在好牧人的照顧之下的生活。


6. 因經文太長而且對話的內容又非常之精彩,我把會眾分開,我讀敍述的經文,請一位男的讀瞎子說的話,其餘的會眾讀法利賽人說的話,對話用顔色分開,讀完一小段停一下,稍作解釋,或修改一些語氣,讓會眾不單有机會參與,對經文的了解有一些幫助,結果還算滿意。


7. 「奇異恩典」中有一句:「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使這首大家都熟識的聖詩成為瞎子的故事的一首很好的回應詩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