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30, 2015

阿爸父的禱告,《深化禱告生活三》,路 15:11-32; 羅 8:14-16

阿爸父的禱告
《深化禱告生活三》
路加福音十五章十一至三十二節;羅馬書八章十四至十六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5.08.16
英語堂
2015.08.23
國語堂
2015.08.30
粵語堂




引言

1. 人說世界上寫得最好的短篇故事是路加福音十五章十一至三十二節記載「浪子歸家」的故事,這故事中文和合本包括標點符號共六百六十二個字,原文希臘文只有三百九十二個字,可是每次我再讀這故事,都深受故事的感動,把我再次帶回天父的家,這一次是我從浪子比喻中寫的第八篇講章,每次都有新的感動,希望這篇信息也能感動你。

2.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一個人有兩個兒子...」(路十五 11),兩個都是兒子,不是奴僕,父親還在,兩個都不是孤兒!


3. 小兒子要父親把家產分給他,往遠方去了,離開父親,離開家,在那裡任意放蕩,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家產,又遇上了大饑荒,就窮苦起來,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之下,被迫去放豬。


對一個猶太人來說,放豬是最羞辱的工作,可是他實在沒辦法,連吃的都沒有,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可以說是「豬」都不如。


可憐人、窮苦人、什麼都沒有的人,包括他的尊嚴也沒有了,離家好遠好遠,這小兒子沒姓沒名,他可能就是你?是不是就是你?

4. 這是十七世紀林布蘭的名畫,《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浪子回頭」,八呎七吋長、六呎八吋高,在林布蘭筆下的浪子:


1)秃頭,十七世紀是最低下奴隸的髮型;
2)衣衫襤褸,百孔千瘡,飽歷創傷,不堪回首;
3)破爛的鞋,表示他的貧窮,什麼都沒有;
4)可是林布蘭給這小兒子留下一把十七世紀王子的刀(royal knife),表明他雖然什麼都沒有,可是他還是兒子。

5. 如果你是這位小兒子,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會怎麼去想?他想回家,他想起了父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認錯,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路十五 17-19)

我罪孽深重,我太差勁了,我不配作父親的兒子,我只能作雇工!


這是兒子變雇工的想法,他是父親的兒子,百分之一百的兒子,千真萬確的兒子,卻懷著奴僕的人,擁抱著孤兒的想法,不配作父親的兒子!


6. 今天我們也一樣,是天父的兒子,卻活得像個孤兒,好像沒有了天父一樣,禱告很枯燥,沒有親密感,要與神相遇,卻怎樣遇也遇不上,像個孤兒,沒有了父親的孤兒,是不是這樣?

原因何在?小兒子的想法是第一種雇工的心態,讓我們害怕到神的面前來!

我的罪孽深重,我不配作兒子;
我任意放蕩,我不配作兒子;
我的心充滿了七情六慾,酒色財氣,我不配作兒子;
我腦海中充滿了淫念,整天為錢煩惱,我不配作兒子;
我曾是放豬的人,羞辱家門,我不配作兒子;
我一無所有,我不配作兒子,只配作奴僕...

想法是孤兒,行動是孤兒,一心一意甘心只作個奴僕雇工。

7. 這就是我的經歷,我做過一些可怕的事,作為一個牧師是難以想像的,我恨惡自己,感覺就像小兒子一樣,「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天父,我不配作神的兒子,我不配作牧師!」

可能你也有這種的想法,使你禱告沒法親近,只是我們成年人很會隠藏心中的感覺,很少分享你內心的枯燥遙遠的感覺,外表照常去教會,若無其事!

年輕人卻不是這樣,很多年輕人不去教會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好,做錯了事,達不到標準,而心中有愧,我不配作兒子,教會是給好人的,給功課好的人,給幸福家庭的人,我不好,所以我不配,甚至故意去做一些壞事,去証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我是壞的,我女兒青少年的時候,正是這種的想法,她做不到人人眼中牧師的女兒,所以她故意去做一些壞事去証明她就是壞的,多年之後,她才告訴我,這是我們沒法親近神的原因之一。

我們成年人或者表面沒事,外表照樣上教會,照樣禱告,內心卻沒法親近神,不敢進前,只想當個雇工,這是不是你的情況?

8. 奴僕的人仍舊害怕,害怕被神拒絕,害怕夠不上,害怕失望,害怕父親不要我們這樣不配的兒子,害怕與神親近。


我觀察我們五百多位會眾之中,呼召的時候,走前來禱告的人都是同一批人,大約 30-40人左右,不到十分之一,我知道原因很多,不習慣、尷尬、或者沒有什麼大事需要禱告,自己禱告就成了,不用走前來,很多很多不同的理由,我明白。

我以前也有同樣的顧忌,我是從一個非常保守的教會環境中長大的,完全不會在眾人走前來禱告,不習慣。

加上我們地上的父親有時也過份嚴厲,怕我們學壞,或不懂得表達愛,使我們產生對父親無法親近的害怕,不懂得與父親親近。

可是當我的心改變了,不再因為自己做得不好而害怕,不再因為自己犯罪而躲起來,我經歷聖靈的工作,祂與我的心一同印証我是神的兒子(羅八 16),我不再害怕,我聽見父親的呼喊,我想回家,我願意走向父親,像孩子走向父親一樣,現在我很願意走前來向神禱告,我很願意親近神。

9. 父親的擁抱

小兒子回家,相離還遠,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moved with compassion),父親靈魂的深處被觸動,直譯的意思是父親裡頭的腸子在動,表示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感情。

父親跑去抱著他的頸項,原文的意思是整個人掛在兒子的頸項,是全身的擁抱,毫無保留的擁抱。


父親的擁抱代表著完全的接納,完全的愛,親密無間的關係,你是我的兒子,你不是奴僕!你有父親,父親愛你,你不是孤兒,你有一個家,這是你的家。


我們都需要父親的擁抱,需要父親完全的接納,與父親和好,坦然無懼地與父親親近,這是我們最深層次的需要。

10. 父親的擁抱包括父親的肯定。


父親吩咐僕人:
1)把上好的袍子穿上;掩盖他的破碎與羞辱,恢復他兒子的尊嚴,肯定他兒子尊貴的地位。
2)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這戒指是可以蓋章用的,恢復兒子的權柄,肯定他是兒子,不是奴僕。
3)把鞋穿在他腳上;鞋是代表財富,第一世紀只有自由人才有鞋穿,肯定他是兒子,不是奴僕,奴隸是沒有鞋的。

把肥牛犢宰了,一同吃喝快樂,大事慶祝,你看見父親因為仔的歸回,他是多麽高興快樂嗎?因為你能親近天父,而使神心滿意足?因為神看你為尊為貴,你是屬神的,你是神的兒女,祂用重價把你買贖回來,你比一切都寶貴!

當你勇敢無懼地回到父親的懷抱之中,神心滿意足,心花怒放,高興快槳!

當我明白的時候,我所有的害怕、自卑、焦慮,一掃而空,我呼叫「阿爸天父!」歡然來到主前經歷呼叫阿爸天父的自由!

11. 今天我們禱告枯燥,沒有親密感的原因,除了犯罪,自覺不配作兒子害怕像小兒子之外,可能還有第二個原因,雇工的心態,奴僕的人還有第二種的表現:大兒子的人心態!

12. 大兒子從田中回來,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知道父親把肥犢宰了,慶祝弟弟無災無病回來,大兒子就生氣,不肯進去,氣憤(angry)。


他父親出來勸他,大兒子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好兒子是不是?

可是大兒子卻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兒子,他把自己當雇工,看重的是酬勞與回報,他說:「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我做了多少多少,應該得什麼什麼... 完全是雇工的心態,奴僕的心,雇工就是為了工價。當服事、順命是以得工價為目的的時候,你就把自己當作雇工,不是兒子了。


13. 當我父親病重的時候,我曾經這樣的禱告神:「我服事你這多年,大學畢業就奉獻去讀神學,忠心事奉你三十多年,現在我父親病重,難道你不聽我的禱告,醫治我的父親?」回頭想,我的禱告就是大兒子的心態,把自己當雇工。


14. 父親對他說:「兒啊!」提醒他你是我的兒子,「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你是兒子,兒子承受父親的產業,這是兒子的特權,不是因為他做了什麽,而是因為他是兒子。


雇工是根據表現的(performance based),禱告的時候,講求的是表現;兒子是根據關係的(relationship based),禱告的時候是親近的關係。

15. 我沒有太多的機會和我父親親近,我們父子的關係不算深,我從小努力表現希望能得父親的稱讚,讀書好,目的是要使我的父親引我為榮,做家務服事,希望父親說一句:「好孩子!」我希望証明給父親知道,我是他的好兒子!

我心中很多焦慮,我做得好不好?好還是不好?我的禱告也是一樣,主要是表現性的,求神幫助我做好一點,希望得神的稱許。

讀經、禱告、不住的禱告、愛妻子、認罪、謝恩、奉獻、傳福音、領人歸主、事奉... 表現!「神阿!與我同在︳幫助我,使我都做得好,得你的喜悅!」,而且一樣都不能掉,掉了就慘了!



當我做得好的時候,我問神:「我已經努力跟隨你了,比別人都好,我能得到什麽?」我發現這種雇工的禱告,不會有什麼親密感,神只是一個老闆,發工資的神,根據我的表現來賜福,這種的禱告,很快就計算結束了,雇工除了工作與回報,和家主還有什麼可以談?

16. 父親說:「兒啊!」你是我的兒子,提醒他父子的關係,你常與我同在!我們的關係深切,關係比工價更寶貴,因為你是我的兒子,我一切都是你的,不用你去賺回來的,你如果是雇工,你如何努力,永遠也賺不到父親的家產的,只有兒子的關係,才能承受父親一切所有的。

當我明白這一點的時候,我的禱告生活改變了,我來到父的面前,我是兒子,不是雇工,我開始有了親密感,禱告不再是重担,我開始享受,有了回家的感覺。

17. 我的至聖所,我與神獨處的地方,開始有了家的感覺。


舊約的至聖所是可怕的地方,大祭司一年有進去一次,手拿著一盆血,把它灑在施恩座的四個角,為百姓贖罪,為自己贖罪,聖潔的神是輕蔑不得的。

大祭司的衣服都掛上叮噹,你知道是什麼原因?

當外面的人若聽不到叮噹的聲音的時候,他們知道大祭司已經死了,被神撀打死去,叮噹不再响了,他們就用鈎子把他的屍體拖出至聖所。

新約的時候,因為耶穌的死,至聖所的幔子從上到下撕開,我們因為耶穌的血,可以坦然無懼的來到神的面前,成為兒女,進入至聖所,與神來往,和神對話,至聖所不再可怕,而是我與神來往的地方,神不再是家主,而是父親,禱告是回家了,輕輕鬆鬆,舒服,好像我回到媽媽的家一樣,我渴望回家,回家真好。

18. 至聖所是我與神單獨對話,交談,與神相遇的地方,來到至聖所真好,感謝耶穌。


今天很多人來教會缺乏歸屬感,可能因為認識的人不多,很陌生客,或者因為你來了一年了,牧師還把你當作新來賓,這是我們的虧久。但可能更深層的陌生感是因為你沒有把神的家當作是你的家,教會是神的家,不是牧師的家,我們上教會是回家。


詩人說:「我羨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啊,在你祭壇那裡,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詩八四 2-4);「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因為耶和華  神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詩八四 10-11)

我們上廟裡求福避禍,廟不是家,是求神保佑算工價的地方,我們上教會卻是神的家,是與神相遇的地方,是回家,我屬於這家。

羅馬書第八章十四至十六節說的就是這種關係:親密、不害怕、自由、輕鬆、呼叫「阿爸父」的禱告,不是奴僕,不是雇工,仍舊害怕,不是講求表現,不是論工價的關係,這是聖靈的工作。

聖靈使我們呼叫「阿爸父!」,呼叫(cry out)是發自心底,帶動感情的呼求,「我回到家了!父親!」

19. 如何經歷這種「阿爸父」的禱告?第十六節告訴我們兩件事情:

1)「你的心」証明你是神的兒女,「心」(spirit),你的靈必需相信、確信你是神的兒女,當你聽見聖經的話,神對你說:你是屬我的,我愛你,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你必需信相,憑信心接受,你是神的兒女,不要讓任何人、任何事對你說你不是神的兒女,不論你做了什麼事情,不論別人如何的控告你,不論環境有多惡劣,不論事情多麽難,你要相信你是神的兒女。

2)「聖靈與你的人同証你是神的兒女」,呼叫「阿爸父」的禱告是聖靈的工作,祂與你的心同証你是神的兒女,聖靈的工作是真實的,絶對不虛無縹緲,我親自經歷迌,聖靈在我的心靈說話,告訴我,証明給我知道,我是神的兒子,讓我能呼叫「阿爸父」。

聖靈像風一樣,你不知道祂從那裡來,往那裡去,但你卻可以感覺祂的工作,讓聖靈在你的心同証你是神的兒女,讓你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神的面前,與父親親近。


結論

我渴慕天父的同在,我渴慕回家,我不是奴僕,我是神的兒子,我渴慕禱告,我渴慕與神親近,阿們!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與你父親的關係,你和父親親近嗎?你害怕父親嗎?你生父親的氣嗎?
2. 「浪子的比喻」中有兩個兒子,兩個都有雇工的心態,請分享他們兩種不同雇工的心態。你比較認同是那一種的心態?為什麼?
3. 為什麽我們禱告缺乏親密感?不渴慕禱告?不享受禱告?這與雇工的心態有何關係?
4. 若我有罪惡感,自覺自己不配作兒子,我應如何改變我的想法?
5. 若我禱告是求福避禍的心態,我應如何改變我的想法?
6. 請解釋「聖靈與我的心同証我是神的兒女」是什麽意思?對你有何意義?
7. 請分享你對「阿爸父」的禱告的經歷。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是我禱告親身的經歷,我經歷了聖靈的工作,祂與我的心同証我是神的兒女,讓我從焦慮與罪惡中得到確據,讓我相信與經歷我是神的兒女,這經歷以前我也要分享過,最近操練禱告的時候,更體會這節經文的寶貴。

2. 主題:「我們是神的兒女,不是奴僕,不是雇工」。

3. 我相信這主題也是「浪子比喻」的主題,兩個兒子代表兩種人:罪人來到神的面前,與在神的家(猶太人)的人卻是雇工。





Monday, July 13, 2015

數算日子,詩 90:1-17

數算日子
詩篇九十篇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喪禮信息
2015




引言

1. 這是神人摩西的詩,目的是求神「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12)。這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的祈求。

2. 「智慧」的心指「明白」的人(a heart of understanding),能作聰明的選擇(wise decisions),而舊約中的智慧是「敬畏神」的智慧,敬畏神,在祂永恆的亮光下了解自己的人生,是我們獲得智慧的基礎。

作者摩西活了一百廿歲,從這首詩中,智慧的人是從數算自己的日子而來。一個人對「死」的了解決定了他對「生」的安排!一個人如困忽略了他會死亡的事實,他往往也不懂得安排他的人生;但如果一個人對死亡充滿恐懼,他也會在焦慮與惶恐中度日,而至終虛度一生。

正視死亡、正視人生在世日子有限,是活得有智慧的開始!馬丁路德說:「教導人人都有一死這個事實能使我們聰明起來」(Teach us to remember that we must die so that we may become wise.)

詩篇九十篇似乎給人很灰色的感覺,常是葬禮所讀的經文,其實,它是只描述出人生不可避免的逆境:而詩人要指出的是在逆境下,藉著信仰,人仍能重建尊嚴和盼望。

3. 智慧的心包括明白以下四點:



一、明白神的優先性、90:1-2

1. 「主啊,你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1-2)






二、明白我們的短暫性、90:3-6

1. 「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3-6)

2. 五幅描寫人生短暫性的圖畫:

如塵土
如已過的昨日,夜間的一更
如水沖去
如睡一覺
如生長的草






三、明白我們的罪性、90:7-11

1. 「我們因你的怒氣而消滅,因你的忿怒而驚惶。你將我們的罪孽擺在你面前,將我們的隱惡擺在你面光之中。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誰曉得你怒氣的權勢?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呢?」(7-11)

2. 我們的「罪孽」與「隱惡」

3. 罪的結果:

  • 活在神的怒氣之下
  • 驚惶與消滅
  • 歎息
  • 勞苦愁煩







四、明白我們實在需要神、90:12-17

1.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耶和華啊,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你轉回,為你的僕人後悔。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願你的作為向你僕人顯現;願你的榮耀向他們子孫顯明。願主我們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願你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我們手所做的工,願你堅立。」(12-17)

數算自己的日子有什麽意思?

如果你快死了,只能再打一個電話,你會打給誰?會說什麼?

如果有一天晚上你在機場等太太來載你,等了半個小時還不見她出現,你開始作白日夢:太太和孩子在來機場的路上,全部車禍身亡,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一定會深深感受到太太和孩子是多麽可愛,我相信當他們出現的時候,你一定充滿了感謝,很高興看見他們,而不會抱怨他們來晚了!

「教導」!這是向神發出的呼求與禱告,我們之所以求,是因為有能力所不及的,不懂得數算日子,我們求神好像幼稚園老師教導小孩子學習英文字母 ABC 般教導我們。因為我們對死沒有正確的了解,因此我們沒有智慧,唯有神垂聽和回應這樣的禱告,我們對死才可以有正確的了解,神將親自教導我們,並且賜予我們自由數算自己的日子。

2. 我們需要神的憐憫(13)(Compassion)

3. 我們需要神的慈愛(14上)(Steadfast love)

4. 我們需要從神而來的喜樂(14下-15)(Joy and Gladness)

5. 我們需要神的榮美(16-17上)(the favor of the Lord our God)

6. 我們需要神的恩典堅立(17下)(Grace to prosper)









結論

「神愛我們,並不是因為我們善良,乃是因為神的愛,我們就良善了。」(We are loved not because we are good. We are good because we are loved.)


討論問題

1.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Friday, June 26, 2015

A Wedding Message, Eph 5:21-33; Rom 12:9-18

A Wedding Message
For My Son and My Daughter-in-law
At the Wedding of Derek and Tina Lam
Ephesians 5:21-33; Romans 12:9-18



By Pastor Brian
Crystal Ballroom at the Rice
Houston, Texas
2015.06.28
13 minutes


Introduction

Derek and Tina, congratulations on this most joyous occasion. After months of preparation, this day has finally come.

Tina, you are so beautiful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Lily and I are so excited having you as our daughter-in-law.

Derek, we are so proud of you. You know that. You have been a fine fine son.

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to speak from the Word of God at your wedding. I consider this to be the highest honor a pastor's kid gives to his father for which I am extremely grateful.

Six months ago, you came and asked me, "Dad, what is a marriage? What is the eternal value in spending all these times and money to have a Christian wedding? What is the purpose of God for all of these?"

Today, let us hear from the Word of God in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I. The Cultural Mandate

In Genesis 2, God created man and woman in His image. He said, "a man shall leave his father and his mother, and cling to his wife; and they shall become one flesh." (v. 24).  This definition of marriage is repeated another 4 times in the Bible whenever the topic of marriage is brought up (Matthew 19:5; March 10:8; 1 Corinthians 6:16; Ephesians 5:31).

Therefore a marriage according to the Bible is
  1. Leave your father and mother, becoming independent as a new family unit
  2. Glue to your wife, sticking together as one couple, inseparable, always together in sickness or in health
  3. Become one flesh physically, emotionally, and spiritually. One husband, one wife; one male, one female, one marriage; one purpose, one goal, one faith, and one God
God then said to them, "Be fruitful and multiply to fill, to subdue and to rule the earth." (1:28)

This is the first purpose God has given to you as He has created you and made your husband and wife. We call this the cultural mandate.

To fill the earth means to fill the earth with human creation and civilization, not just procreation. It has the meaning of being fruitful, productive, developing and cultivating. To subdue is a strong word that means to assert your will to rule the earth and make it a beautiful place. Shine in the society and create.

God has called you both to be in the medical professions for a purpose. He wants you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There are people hurting all over the place. Bring healing and comfort to them. Attend to their pains and aches. May your marriage fill the earth with God's healing power. God wants you to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Don't let anyone tell you a good life is all you are looking for. God has a purpose for this world and you are called to be part of his plan. Aim high. Dare to climb the tallest mountain and be the best you can be in God's plan. To fill and subdue the earth.


II. The Gospel Mandate

The second purpose of your marriage is the Gospel Mandate. Jesus said to His followers, "Go therefore and make disciples of all the nations." (Matthew 28:18-20)

Derek and Tina, both of you are blessed by God to have mentors and disciplers in your spiritual journeys, guiding you and encouraging you to follow Jesus. Now go and do likewise. Tell people about the Gospel and make disciples of all nations.

The word, Gospel, is a Greek term (ev-angelion). It distinguishes the Christian message from that of other religions. The gospel is the good news of what God has done to reach us. It is not advice about what we must do to reach God.

What is this good news? I want to share with you three aspects of this good news.

1. It is the good news of salvation.

God has entered the world in Jesus to offer us a salvation that we could not achieve for ourselves. The gospel is the good news of gracious acceptance. He paid the penalty for the rebellious life we do live.

We are not saved through our own moral character or performance. We are saved and accepted through Jesus. We are more flawed and sinful than we ever dared believe, yet we are more loved and accepted than we ever dared hope at the same time.

The gospel is, therefore,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religion. Religion operates on the principle: “I obey and I do good, therefore I am accepted by God”. The gospel operates on the principle: “I am accepted by God through Jesus, therefore I obey and I do good.”

A lot of us think that we need to live like a Christian, morally good and acceptable, in order to be a Christian. No. We become a Christian first, we accept first. Then we live the life God wants us to live.

You are loved with an everlasting love. You are accepted by God. Therefore you do good. That the good news of Jesus Christ.

2. The gospel is the good news of changed lives.

In numerous places the Bible says that we are now entering into a new life. This new life refers to a new kind of living. The gospel is not just a truth that we affirm in our minds, it is also a reality we must experience and live in our life. The Gospel is going to transform us.

The passage you have chosen for your wedding, Romans 12:9-18, talks about this transformed life.

There are 26 commands in ESV version of the Bible. I have grouped them into 12 this afternoon.

1. Let love be without hypocrisy. v. 9a
Let love be sincere without self-deceit. Don't act and pretend. Every good deed must be from the heart.

2. Abhor what is evil; cling to what is good. v. 9b
When you hear about the Charleston church shooting, you just feel sick to the stomach. You hate the evil that is so wrong. When you hear the forgiveness extended by the victims' family members to the killer, you unite with them of what is good.

3. Be devoted to one another in brotherly love; give preference to one another in honor; v. 10
Treat each other like a family member. Show each other honors and respect in the family of God.

4. Do not lag behind in diligence, fervent in spirit;  v.11
Aglow and bubble in your spirit and passion in life. Derek, you were a happy boy with a beautiful smile. Growing up with asthma did not slow you down. Look at your childhood pictures. You were full of expressions and passion. The passion of life is in you. Tina, we all love your smiles and kind heart. So both of you, live your life to the fullest with diligence and passion. There is no limit of what you can do.

5. Rejoice in hope, persevere in tribulation, devoted to prayer, v.12
There will be dark time ahead. Let hope keep you joyful. Steadfast in affliction. In difficult times, remember God does answer prayer. Pray together as husband and wife will do you mighty good.

6. Contribute to the needs of the saints, practice hospitality. v. 13
Don't just live for yourselves. Set your life goal to better other's lives. It will give you joy and will pay huge dividends to your own life.

7. Bless those who persecute you; bless and do not curse. v. 14
Live in peace with people. Call on God to bestow His favor on your enemies. This is the Jesus' way.

8. Rejoice with those who rejoice, and weep with those who weep. v. 15
On social relationships, show genuine empathy with those benefiting or suffering from 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 They will become your best friends.

9. Be of the same mind toward one another; do not be proud in mind, v. 16a
Both of you are very gentle persons by nature, not proud people. You have this good quality of listening to people's opinions first before you decide. Stay humble.

10. Do not be wise in your own estimation. v.16b
The formulation is in the plural form. It suggests a corporate self-esteem in mind, that of Jew over against Gentile or Chinese over against the rest of the world or Rice Owls over against the UT Longhorns. Do not be wise in your own estimation.

11. Never pay back evil for evil to anyone. Respect what is right in the sight of all men. v. 17
It is uniquely Christian when you overcome evil with good. People know that the Gospel is true because you believe in forgiveness.

12. If possible, so far as it depends on you, be at peace with all men. v.18
Be a peace-maker in every possible ways. Stay away from those who like to argue and instigate quarrels.

These twelve directives cannot be done in our own power. We don't live the life of a Christian by trying harder. We can only live this way by the transforming power of the Gospel. We were not like this before. We are who we are because of the Gospel.

3. The gospel is the good news of the new world coming. The plot-line of the Bible is:

1) God created the world,
2) The world and humanity fell into sin and decay,
3) But God sends his Son to redeem the world and create a new humanity, and
4) Eventually the whole world will be renewed. Death, decay, injustice, and suffering will be all removed. The best is still to come.

The gospel then is not just about individual happiness and fulfillment. It is not just a wonderful plan for ‘my life’ but a wonderful plan for the world. It is about the coming of God to renew everything. Gospel-centered couples do not only urge individuals to be converted, but also to seek peace and justice in our world.

These are the three important ‘perspectives’ on the gospel.

The first stresses the doctrinal content of the gospel. The second stresses the personal individual impact of the gospel. The third stresses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gospel.

Derek and Tina, you in your marriage are to live out this Gospel to your family, to your colleagues, to your patients, and to your world. Jesus Christ is Lord and Savior of the world.

This is the purpose of your marriage.



Conclusion

The step you are above to take is a holy step. Marriage is sacred. It belongs to God. That’s why we want to do it His way. It can be done successfully only in the power of God.

Derek, Mom and I cannot be more proud of you. Not just about your accomplishments and your obedience as a son, but also your commitment to live out the Gospel in the power of God. "You are the beloved son for whom your mom and I are well-pleased." (Matt 3:17).

Tina, Lily and I would like to thank your parents for raising such a fine woman who are becoming our daughter-in-law. We love you so very much.

May the power of the Gospel be manifested in your lives through your marriage. May your home become the place where people hear the Gospel and see the living out of the Gospel. May your marriage accomplish God's purposes in you.
























Friday, June 19, 2015

照顧無靠的人,《教會生活系列五》,提前 5:3-16

照顧無靠的人
提摩太前書五章三至十六節
《提摩太前書教會生活系列》
第五講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5.06.14
粤語堂


引言

1. 據報道,貴州省畢節市田坎鄉一戶人家的四名由于五歲至十三歲的子女,因父親離鄉打工,母親在三年前被人拐走,祖父母又已去世,年邁的外公外婆無力照顧,家裡唯一的食物是孩子父親去年種的粟米。平時,四個孩子把粟米磨成粟米麵,不用篩子篩乾淨,就勉強吃了。由於生活費用盡,一個月前開始輟學留在家的四兄妹,前晚深夜懷疑一起在家中飲農藥身亡。四個孩子是同一家人,父親叫張方啟,今年二月過完年後就外出打工,四個孩子獨自留守在家中。留守兒童問題由來已久。中國中西部、西南部等偏遠貧窮地區,家長一年到頭在外地打工賺錢養家,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情況好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忙帶;情況差的,就像自殺的四兄妹,由哥哥姊姊看顧弟弟妹妹。保守估計,中國鄉村的留守兒童至少六千萬人。正值最需要父母關愛的年紀,但父母卻不在身邊,不只功課沒人輔導,生活上也乏人管教。除了每年農曆春節的短暫相聚,孩子平時想爸爸媽媽了,只能打打電話,一解思念之苦,導致孩子長期生活在孤單之中。處理留守兒童問題,不只撥錢到戶頭裡就沒事了。如何讓他們擁有安全感,而不是被遺棄的無助與孤單,心理問題亟待解決。


2. 讀這些新聞令人心裡難過,社會上有很多需要愛與關懷的人,這是我第一次知道留守兒童的情況,我真希望我們能做點事去幫助他們!

3. 聖經告訴我們有兩種人神特別看顧,孤兒與寡婦,兩種在社會中無依無靠的人,「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雅一 27),這是我們今天「慈惠工作」(Compassion Ministry)的根據,神吩咐教會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這是我們教會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的經文,提前五 3-16,是保羅教導提摩太與以弗所的教會如何看顧寡婦,十四節的經文,詳盡地論述照顧寡婦的問題,顯示這是以弗所教會比較緊迫的問題。

4. 今天的教會,寡婦的問題不大,第一、寡婦的人數不多;第二、婦女比以前獨立得多,丈夫死去仍可以照顧自己,現今婦女的文化教育水平與男性已經差不多,所以我們很容積讀提摩太前書的時候,就把這段經文跳過去,好像這不關我們的事!

其實這段經文並不是對我們沒有用,照顧孤兒寡婦背後是神愛護與幫助那些沒能力照顧自己的人(God is committed to help those who cannot help themselves.)

5. 從舊約以色列最早時期,耶和華就以寡婦的保護者為人所知,耶和華「他為孤兒寡婦伸冤,又憐愛寄居的」(申十 18);神吩咐以色列人「你不可向寄居的和孤兒屈枉正直,也不可拿寡婦的衣裳作當頭。要記念你在埃及作過奴僕。」(申廿四 17)禁止以色列人欺負寡婦。又吩咐以色列人要照顧孩兒寡婦,說:「耶和華你的神從那裡將你救贖,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你在田間收割莊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這樣,耶和華你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你打橄欖樹,枝上剩下的,不可再打;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摘葡萄園的葡萄,所剩下的,不可再摘;要留給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你也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所以我吩咐你這樣行。」(申廿四 18-22)

拿俄米與路得是舊約中兩位有名的寡婦,她們的故事是兩個無依無靠的寡婦蒙神照顧的故事。

猶太人衡量一個人是否「公平正義」的標準至少有部份是這個人是怎樣對待寡婦,以賽亞說:什麼是行善?什麼才是公平?「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辨屈。」(賽一 17)。

照顧寡婦成為遵守聖約的一個固有的成分。

6. 初期教會傳承這個教導,教會成立第一件慈惠的事,就是按立執事去照顧教會當中有需要的寡婦(參徒六 1-6)!

7. 在希臘與羅馬世界, 女人依靠男人,先是父親,再轉至丈夫,今天我們的情況已經改變,沒有依靠的人可能不再是寡婦,可能是窮人、無家可歸的人、失去工作的人、單親的人、沒有照顧的老年人等,這都是神所愛與關心的人。

今天當我們從提前五三至十六節學習的原則,都可以應用在我們當中有需要的人中,每當經文提到「寡婦」的時候,我們可以將這些「沒有依靠的人」代入。

8. 經文的分段如何:

5:3-16 構成一個單一的整體,首尾第三與第十六節以對「真寡婦」的關切形成一個框架,中間提到三種寡婦的教導:
  • 5:3  寡婦有兒女的
  • 5:4  獨居無靠的寡婦
  • 5:5  好宴樂的寡婦
5:7-8 教導第一類寡婦的照顧方法;5:9-10教導第二類寡婦的照顧方法;5:11-15 用最長的經文教導第三類的寡婦。


9. 教會的生活包括「尊敬」那真為寡婦的人,第三至第十六節首尾相應地重複這教訓。

「尊敬」在提摩太前書出現三次,這裡是作動詞,五章十七節與六章一節作名詞:
「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五 17)指的是物質上的「敬奉」。
「凡在軛下作僕人的,當以自己主人配受十分的恭敬」(六 1)指的是態度與支持。
「尊敬」寡婦的意思從上下文可以知道指的是「提供這尊敬必要的支持」,第十六節更明確的指出,「救濟」無倚靠的寡婦或那些無助的人,是忠於聖約的表現。

10. 「真寡婦」(五 3),寡婦是「死了丈夫的人」,寡婦難道有「真」「假」之分?第十六節解釋「真寡婦」的意思:指的是真無倚靠的寡婦!真正有需要的人,我們是有責任支持他們的!

11. 教會裡有沒有真有需要的人?有?沒有?

例子:

神關心那些無倚靠的人,在經濟上支持他們的生活是教會生活的一部分,若你真正有需要而無助,千萬不要不好意思告訴我們,我們有責任支持無靠的人。

我們支持那些無助的人應該注意什麽呢?

保羅將以弗所教會的寡婦分為三類,然後一一的教導我們要注意的事。




一、家屬應付上支持的責任、五 3; 7-8


1. 第一類的寡婦是有家屬的:「有兒女,或有孫子孫女」(五 4),這些寡婦的家屬必需「學著」(learn first)行孝,學習輕重緩急之中,行孝的優先,不應輕視。

「行孝,報答親恩」原文的意思是「敬虔生活,回報父母」,引喻十誡的第五誡:「當孝敬父母」,這是敬虔生活的一部分,與提摩太前書的主題一貫,敬虔的生不單只是純正的道理,更是生活上的實踐。

2. 這在神的面前有如獻上的祭物一樣,可悦納的,是合乎神心意的事。

3. 第七至八節更進一步教導這類寡婦的親屬,要照顧自己親屬的寡婦,叫他們在眾人面前沒有被責備的原因。

第四節是正面的教導,勸勉家屬以照顧他們的寡婦來表達他們的靈性。
第七節是負面的教導,用最強烈的詞語讉責沒有如此做的家屬,「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

4. 供應自已的父母是神的旨意,不用教會去担心,親屬負起照顧的責任。

例子:有一位弟兄失業半年,成年兒女知道之後,負起經濟上支持父母的責任。\

這對我們絶大部分人而言,這是理想當然的事,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從我牧會的經驗,當家庭不和的時候,有糾紛的時候,長期的衝突使家屬不願意負起照顧親人的責任,而保羅說:「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我們要特徵注意。




二、教會應支持無靠仰賴神的人


1. 第二類的寡婦是「真寡婦」,與第六節「不合要求的寡婦」成對比。誰是「真寡婦」?

2. 第一、獨居無靠,丈夫過世,沒有家屬照顧的寡婦,在社會安全網之外,沒有保障,沒有生活的倚靠,生活貧困的人。保羅在第九節更進一步補充這個條件,必須年紀到六十歲,已經是退休的年齡,也過了再婚的年紀,真的是沒有了生活的指望的寡婦,教會是有責任照顧這些無靠的人。

3. 但「無靠」並不是唯一的條件,第二、更需要是「仰賴神」的寡婦!在困難的情況之下,仍然仰賴神的人,「仰賴」是現在完成時態,意思是好像已經完全得到,充滿信心地期待神的干預與供應,是真心跟隨主的寡婦。保羅在第九至十節中更補充這個條件:1)從來只作一個丈夫的妻子,對婚姻是忠實的,與作執事的條件「只作一個婦人的丈夫」一樣,沒有任何性方面的不道德行為。2)有行善的好名聲,包括家庭方面的見証:養育兒女,接待遠人;在教會中的服事:洗聖徒的腳,救濟遭難的人,竭力行各樣善事。

4. 這兩方面的條件都需要同時存在,單只是經濟的困難並不是足夠的理由,更需要是有行善的好名聲,是跟隨主的人。

5. 今天教會慈惠事工,很多時候只是從經濟的角度去考慮,並沒有注意靈性的考慮,教會對真有需要又仰賴神與事奉神的人是有經濟上的責任,當年在以弗所,這是人是有名冊去登記,是教會支持的責任。

6. 例子:一位被丈夫遺棄,沒有兒女,孤獨一人,敬虔仰賴神,老年退休的姊妹的例子。教會有責任支持她的生活。




三、警戒懶惰好管閒事的婦女、五 6; 11-15



1. 最後一組的寡婦是好宴樂的寡婦,與第五節仰賴神的寡婦為強烈的對比。

2. 這些寡婦第十一至十五節有更進一步的說明,她們好宴樂,自我為中心,自我放縱,華麗的外表,卻內裡卻是靈性的死亡,在以弗所這一群的寡婦是年輕的,他們的情慾發動,違背基督的時候就想要嫁人,這並不是說所有年輕的寡婦都是這樣,這是以弗所教會一群年輕的寡婦特有的情況,在書信的其他經文,也有特別提出她們的情況,她們習慣懶惰,挨家閒遊;不但是懶惰,又說長道短,好管閒事,說些不當說的話,是教會中有問題的婦女。

3. 保羅吩咐她們嫁人,生養兒女,治理家務,不給敵人辱罵的把柄。有些更已經被假師傅蒙蔽,隨從撒但去信奉異教。

4. 教會取終的目的是推進敬虔的教會生活,這包括教會慈惠工作,包括照顧孤兒寡婦最終的目的是要活出純正的信仰,過敬虔的生活。所以這群不敬虔的寡婦不是教會支持的對象。



結論

我們要根據經文的教導好好的反省教會慈惠工作的目的、意義、與方法,好使我們更有效地活出教會敬虔的生活。


討論問題

1. 教會中無靠的人是誰?你可以仔細的想一下嗎?為什麼他們是無靠的人?
2. 教會對無靠的人有什麼責沒有?為什麼?
3. 教會照顧這些無靠的人要注意什麼?
4. 在教會慈惠的工作上,如何平衡需要與靈性?有需要卻靈性差的人我們是否應該長期的支援他們?為什麼?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這篇的講章手稿更九張紙,但遺留了第六頁在家中,講道中才發現,真的不小心,太二了!只好不用講稿,繼續下去,按經文去講!結果還是漏了一個例子,這種錯誤不容才犯!

2. 寡婦不是好講的題目,隨著社會的改變,經文的情景與現代的需要不同了,需要爬樓梯,找出超時代的原則,「寡婦」變為「無靠的人」。

經文中以弗所教會照顧寡婦與今天「扶貧救危」的工作也稍有不同,以弗所教會把真有需要的



Wednesday, June 17, 2015

不許女人講道?《教會生活系列二》,提前 2:11-15

不許女人講道?
提摩太前書二章十一至十五節
《提摩太前書教會生活》
第二講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5.05.17
英語堂
2015.07.12
粤語堂
2015.08.02
國語堂




引言

1. 今天我們的經文是提摩太前書二章十一至十五節,是有關婦女在教會的角色的經文,這是一段爭議性的經文,我記不起曾經講過一篇沒有例証的講章,今天是第一次,沒有故事,沒有實例,單純是解經,讓我們一起禱告,求聖靈的光照與教導,讓我們明白這一段很難明白的經文。

2. 教會二千年的歷史中,絶大部份的時間,不讓婦女在教會中發言講話,要求婦女安靜,不轄管男人,不讓她們講道,不準她們教導男人,甚至有些教會不讓婦女有任何領導的角色,說這是聖經的教導(biblical)。


3. 這是今天的經文,提前二章十一至十五節,的傳統解譯立場:在教會中,婦女要沉靜學道,一味的順服。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他轄管男人,只要沉靜。因為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且不是亞當被引誘,乃是女人被引誘,陷在罪裡。


4. 傳統婦女角色的立場不單只是解經的問題,更是文化傳統的問題。

二千年來,基督的教會認為女人是禍水、不潔、二等公民、甚至是邪惡的,因為是女人把罪引入了世界。

耶穌的時候,猶太人看不起女人,猶太的男人每天早上的禱告,感謝神他不是一個外邦人、不是一個奴隷、也不是一個女人!女人的地位比外邦人與奴隷更不如!

希腊的文化認為女人的地位是介乎自主的人與奴與隷之間,比自主的男人差一級。

羅馬人把女人當作性的對象,妻子與情婦是男人的財產,對女人一點也不尊重。


5. 教會的教父與神學家,大致上都看不起婦女,十三世紀神學家阿奎那(Thomas Aquinas)認為女人是魔鬼的大門(Devil's gateway);第五世紀神學家奥古斯丁(Augustine)認為女人沒有了男人就沒有了神的形象,只有男人是神的形象,女人的價值是從丈夫與孩子來的,而且認為女人很麻煩。


6. 傳統的看法「不許女人轄管男人,不許女人講道」已經有二千年的歷史,直到最近過去五十年左右,男女平等的看法 (Egalitarian view)才慢慢出現,認為提摩太前書二章十一至十五節並沒有禁止婦女講道,這只是處境性的禁令(situational restriction)。

是否教會嚴重地誤解了這一段經文二千年之久?直至過去五十年才發現正確的解譯?這是一個很沉重的問題!


今天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提摩太前書二章十一至十五節,「我不許女人講道」是超時間的禁令(Timeless prohibition)還是處境性的禁令(Situational restriction)?


婦女在教會的角色是什麽?


7.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需從解經入手,以下是釋經學的簡單重温,我們將應用正確的釋經法去解譯這一段經文。


1)文本批判(Textual criticism)
這是一門比較聖經文獻去鑑定經文原本原貌的專門學問,目的是產生出盡可能接近原文的「批判版本」,大部份的經文都沒有文本批判的問題,只有少部份的經文有些爭議,最新發現的抄本在比較之下,對這些少數有疑問的經文或許有一些幫助,但這是一門很專門的學問,我們依靠文本批判的專家去告訴我們最準確的經文讀本。

2)經文背景(Background)
經文的原讀者是誰?他們的背景與文化是什麽?經文的背景是什麽?

3)上下文理(Contexts)
上文下理求一貫,經文的上下文包括整本聖經的教導、同作者的經文、全書的文理、經文的上下文都是最重要的資料,都要仔細的研究,尤其是爭議性的經文,切忌斷章取義。

4)經文結構(Structure)
文體的結構對解經非常重要,原文字的次序有作者的優先重點,組織法如比較、對比、引申、高潮、問與答等都對經文的解譯有很重要的提示。

5)文法(Grammars)
原文的文法(不是中文的文法)對解經很有幫助,文法不能單獨地許決定經文的意思,文法容許之下,只有幾個可能的解釋,文法不容許的解釋不可能是正確的解釋,所以文法有否決的權力,例如:「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一個神」(the word was a god)是文法不容許的解釋,文法只容許「道就是神」(沒有冠詞)的意思。

6)字義(Word Study)
文字的含意是隨時代的改變而改變,我們要回去第一讀者的時代去明白每一個字的意思,字義的研究是釋經學中很重要的一步。

釋經的六個步驟,提供觀察與証據支持正確的解釋,以下我們就是用這些釋經學的原則解釋這一段難解的經文,明白保羅寫這段經文的原意。

首先讓我們先把經文仔細地讀一次,用的是中文和合本 的版本。





一、男女在主內平等的聖經一貫教導

1. 提摩太前書二章十一至十五節這段難解的經文首先要從聖經一貫對男女在教會中扮演角色的教導去了解。

男女在主內平等是保羅信書中重要的教導之一,「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裡都成為一了。」(加三 26-28)


我們受洗歸入基督都是神的兒子,在主內人人平等,包括:

1)種族平等:不分猶太人和外邦人
2)社會經濟平等:不分自主的和為奴的
3)男女平等:不分男或女,在基督裡都成為一了。

這並不等於信耶穌之後,男女就沒有分別,提摩太前書第二章十一至十五節的上文,第八至十章保羅教導男人禱告的態度,也分別指出女人禱告應注意的事項,男女有不同的教導,加拉太書三章廿八節指的是在主內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對第一世紀男女極不平等的社會,這是超時代的教導。

2. 加拉太書三章廿八節人人平等的教導不單只是一節經文的教導,

  • 歌羅西書三章十一節:「在此並不分希利尼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
  • 哥林多前書十二章十三節:「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這兩段經文雖然沒有如加拉太書三章廿八節一樣明顯地提到男女平等,但人人主內平等的原則卻是一致的。



二、新約聖經婦女在教會中事奉的例子

1. 保羅的書信中,提到不少婦女在教會中事奉的例子,她們都有名有姓,在教會最初期的時候,已經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當時男女不平等的社會中,這是極不尋常的事。


2. 婦女事奉的例子:

1)女執事非比:「我對你們舉薦我們的姊妹非比,他是堅革哩教會中的女執事。」(羅十六 1)
2)馬其頓第一位信徒腓立比教會的創辦人呂底亞:「有一個賣紫色布疋的婦人,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來敬拜神。他聽見了,主就開導他的心,叫他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他和他一家既領了洗,便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們若以為我是忠心事主的),請到我家裡來住。於是強留我們。」(使十六 14-15)
3)哥林多教會的領袖革來氏:「因為革來氏家裡的人曾對我提起弟兄們來,說你們中間有分爭。」(林前一 11)
4)初期教會的領裡保羅主要的支持者之一,約翰馬可的母親馬利亞:「想了一想,就往那稱呼馬可的約翰、他母親馬利亞家去,在那裡有好些人聚集禱告。」(使十二 12)
5)有名望的使徒猶尼亞安:「問我親屬與我一同坐監的安多尼古和猶尼亞安;他們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也是比我先在基督裡。」(羅十六 7)
6)雅典第一批的信徒,路加特別提大馬哩的名字:「但有幾個人貼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亞略巴古的官丟尼修,並一個婦人,名叫大馬哩,還有別人一同信從。」(使十七 34)
7)與保羅同行的夫婦亞居拉與百基拉,他們教導亞波羅,門訓他成為教會的牧者,在此角色中,百基拉的名字甚至在丈夫亞居拉之前:「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革老丟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使十八 2)「有一個猶太人,名叫亞波羅,來到以弗所。他生在亞力山大,是有學問(或作:口才)的,最能講解聖經。這人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裡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他在會堂裡放膽講道;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使十八 24-26)
8)腓立比教會兩位主要的同工友阿爹和循都基:「我勸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裡同心。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幫助這兩個女人,因為他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還有革利免,並其餘和我一同做工的,他們的名字都在生命冊上。」(腓四 2-3)

3. 這些婦女有担任執事、使徒、教師(教成年男人聖經)、教會的創辦人、教會主要的同工、初期教會第一批的信徒等重要的角色,保羅與路加都記上她們的名字,可見婦女在教會中有重要的角色。

4. 所以新約不單只強調男女在主內平等的真理,更舉了不少婦女在教會服待與教導的例子,F. F. Bruce 說,加拉太書三章廿八節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包括了男女的平等,聖經若有一些特殊情景的禁令,應該在這基本真理上去了解。這是很對的原則。

新約中男女平等是一貫的真理,只有三段經文好像與這基本真理有衝突,只有這三段:

1)哥林多前書十一章二至十六節有關婦女在教會中發言的時候要蒙頭,因為「男人是女人的頭」。
2)哥林多前書十四章三十四至三十六節有關教會中講方言的困擾,「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
3)提摩太前書二章十一至十五節,今天的經文是針對教會假師傅的問題,保羅說:「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他轄管男人,只要沉靜。」


這三段經文與聖經一貫男女平等的教導的關係是什麽?如何解釋這三段經文?今天我們先了解仔細研判提摩太前書第二章十一至十五節。




三、提摩太前後書寫作的目的與經文的歷史背景

1. 若要了解二章十一至十五節,我們必需要先明白提摩太前後書的背景與寫作的目的,保羅寫信給在以弗所作牧者的屬靈兒子提摩太,主要的吩咐是要提摩太注意教會中的假師傅教導異端。


提前一章三節,保羅開門見山就說:「我往馬其頓去的時候,曾勸你仍住在以弗所,好囑咐那幾個人不可傳異教。」這是新約教會剛成立最嚴重的問題。

提前結朿的時候,保羅又再重複同一個主題:「提摩太啊,你要保守所託付你的,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似是而非的學問。已經有人自稱有這學問,就偏離了真道。願恩惠常與你們同在!」(六 20-21)

這些假先知傳的異端包括:「荒渺無憑的話語和無窮的家譜;這等事只生辯論,並不發明神在信上所立的章程。但命令的總歸就是愛;這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有人偏離這些,反去講虛浮的話,想要作教法師,卻不明白自己所講說的所論定的。」(一 4-7)

「聖靈明說,在後來的時候,必有人離棄真道,聽從那引誘人的邪靈和鬼魔的道理。這是因為說謊之人的假冒;這等人的良心如同被熱鐵烙慣了一般。他們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或作:又叫人戒葷),就是神所造、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謝著領受的。」(四 1-3)

保羅對這些假先知絶對不客氣:「若有人傳異教,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他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專好問難,爭辯言詞,從此就生出嫉妒、分爭、毀謗、妄疑,並那壞了心術、失喪真理之人的爭競。他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六 3-5)

明顯地保羅寫信給提摩太主要的目的是要他防假先知,勸以弗所教會的信徒好好學習真理,免受異端的迷惑。

2. 保羅「不許女人講道,不許他們轄管男人」(二 12)的婦女是什麽人?以弗所教會的婦女是什麽人?這是經文的背景,對明白這一句話非常重要。


其實提摩太前後書清楚地告訴我們,這些婦女相當富有,保羅勸她們「以正派衣裳為妝飾,不以編髮、黃金、珍珠,和貴價的衣裳為妝飾」(二 9)。其中更有「好宴樂的寡婦」,保羅說她們「正活著的時候也是死的。」(五 6)

但最可怕的是以弗所的假先知「偷進人家、牢籠無知婦女的」。「這些婦女擔負罪惡,被各樣的私慾引誘,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道。」(提後三 6-7)成為敵擋真理的人。

大部份的聖經學者都同意以弗所教會婦女的問題是被假先知影响,造成教會的困擾。保羅如何處理這些婦女的問題?




四、經文的上下文

1. 經文的上文是對婦女的教導,首先,保羅說他自己的使命是「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外邦人的師傅」,目的是「教導他們(外邦人)相信,學習真道。」(二 7),「學習真道」是提摩太書的重點,然後在這「學習真理」的大前題之下,保羅教訓以弗所的男人,「我願男人無忿怒,無爭論(或作:疑惑),舉起聖潔的手,隨處禱告。」(二 8),之後對女人說:「又願女人廉恥、自守,以正派衣裳為妝飾,不以編髮、黃金、珍珠,和貴價的衣裳為妝飾;只要有善行,這才與自稱是敬神的女人相宜。」(二 9-10)第十一節至十五節是對女人的教導之延伸。


2. 上文的重點是要主內的婦女自守正派,不以外表的妝飾為重,要有好的行為,這才與自稱是敬神的女人相宜。注意:這些婦女「自稱是敬神的女人」,保羅卻說,自守正派善行,才是敬神的女人之表現。





五、經文唯一的命令

1. 讓我們先把經文再讀一遍,然後進入觀察與解經。

2:11  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的順服。
2:12  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他轄管男人,只要沉靜。
2:13  因為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
2:14  且不是亞當被引誘,乃是女人被引誘,陷在罪裡。
2:15  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就必在生產上得救。

2. 整段對婦女教導的經文,從第九至十五節,只有一個命令(only one imperative):「女人要沉靜學道」,其他的動詞都是敍述語態(indicative mood),包括「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他轄管男人」(二 12),都不是命令語態而是現在敍述語態(present indicative),這「並不是超時空的原則」(Payne, p.191),若保羅要表達超越時間空間絕對的命令,他大可以用過去命令語態,或用將來命令語態,可見經文的重點是要以弗所的婦女「學道」,這才是命令,超時空的原則與吩咐。

這文法上的觀察對明白這一段經文猶其重要。


3. 保羅吩咐以弗所教會的婦女學道的時候「一味的順服」(with entire submissiveness),指的是她們學習的態度,順服並不是次等公民才要有的態度,而是聖徒優美的表現,是基督徒的品格之一,男女沒有分別,都要「順服」。


1)順服神
「你們要順服神... 抵擋魔鬼」(雅四 7)
2)順服在上的君王或臣宰
「你們為主的緣故,要順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罰惡賞善的臣宰。」(彼前二 13-14)
3)順服主人
「你們作僕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順服主人;不但順服那善良溫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順服。」(彼前二 18 )
4)在主內彼此順服
「又當存敬畏基督的心,彼此順服。」(弗五 21)這是信徒被聖靈充滿的四種表現之一。在彼此順服的大前題下,「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弗五 22)

4. Gordon Fee 更指出「一味的順服」是順服純正教義與教導這些純正教義的師傅(Fee, 35)。




六、「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他轄管男人」的句子結構

1. 第十二節:「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他轄管男人」,我們注意這句子的結構與原文的排列:
  • 講道(to teach):不定式現在語態動詞用作名詞(present substantival infinitive),句首表示強調。
  • 但(but):連接詞,與第十一節「沉靜學道,一味順服」作對比。
  • 女人(a woman):單數代表。
  • 我不許(I do not permit):現在敍述語態。
  • 也(or):oude 連接詞。
  • 轄管(to exercise authority):不定式現在語態動詞用作名詞(present substantival infinitive),與「講道」平行。
  • 男人(a man):單數代表。

2. 原文連接詞:「也」(or)oude 在保羅書信共用了三十四次,從未連接兩件不相同的事情,而是連接兩件相同相關的事(例如:不是「從人領受的」與不是「人教導我的」是兩件相同的事用 oude 「也」連接起來(加一 12);帖前二 3 是另一例子。)


可見「不許女人講道」與「不許他轄管男人」是兩件相同的事,用 oude 「也」連接起來,「轄管男人」進一步解釋「女人講道」。

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現在讓我們了解這個用作名詞的現在不定式動詞的含意。





七、「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他轄管男人」的字義

1. 「講道」(to teach),原文是 didasko,這動詞的字群包括教導(teach)、教師(teacher)、教義(teaching),在新約出現四十八次,主要的用法是使徒有關基督的純正道理,「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提前六 3),是權威性的(authoritative)。


教導這權威性有關基督真理的人在新約的例子包括:
  • 使徒
  • 受指派的人如提摩太、提多等
  • 長老(參提前五 17)
  • 監督(提前三 2)
  • 牧師和教師(弗四 11)
保羅在教牧書信中吩咐提摩太與提多防備假師傅,用純正的教訓教導信徒,用 didasko 這個字是帶有權威性的。
  • 「堅守所教真實的道理,就能將純正的教訓勸化人,又能把爭辯的人駁倒了。因為有許多人不服約束,說虛空話欺哄人;那奉割禮的更是這樣。這些人的口總要堵住。他們因貪不義之財,將不該教導的教導人,敗壞人的全家。」(多一 9-11)
  • 「犯罪的人,當在眾人面前責備他,叫其餘的人也可以懼怕。」(提前五 20)
  • 「這些事你要講明,勸戒人,用各等權柄責備人,不可叫人輕看你。」(多二 15)
中文和合本翻譯 didasko 為「講道」,容易令人誤解,以為只是指主日講道(to preach),正確的翻譯應是「教導」,包括在任何場合中權威性有關基督真理的教導。

2. 「轄管」(to exercise authority),原文是 authenteo,整本聖經只在這裡出現一次,沒有其他的經文可以參考這個字的字義。以下是幾本新約原文字典的解釋:

  • 發號施令(give orders to)、主宰(dictate)(BDAG: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3rd Edition)
  • 統治(to rule over)(The Exeget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 稱王稱霸(domineer, lord it over)(A Concise Greek-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1990 年,Wilshire 研究 authenteo 這個字在主前第一至二世紀與主後第一至二世紀的用法,他把這個字與同源字在這四百年所有的出處都找出來,發現 authenteo 的字義從來沒有以上「發號施令、主宰、稱王稱霸、統治」的意思,一次也沒有這樣的用法,在這四百年中,authenteo 的意思是:「煽動暴力、挑撥罪行、謀殺、任性暴力」(instigate violence, incite a crime, murder, self-willed violence)。

Wilshire 發現 authenteo 在第二世紀之後的字義開始改變,「轄管」的意思開始出現。字的意思是會改變的,我們需要知道保羅時代這個字的意思是什麼。


十六世紀伊拉斯謨(Erasmus)是印發希臘文新約的一個人,他把 authenteo 翻為拉丁文的時候,翻之為「轄管」(to exercise authority),而英文的翻譯是從這而來。

若保羅想表達「轄管」、「發號施令」、「統治」的意思,他可以用另一個字 exousiazo 「權柄」、「主張」,這個字極為普遍,在新約出現廿八次,(參林前七 4:「妻子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丈夫;丈夫也沒有權柄主張自己的身子,乃在妻子。」exousiazo 的用法。)


根據 Wilshire,authenteo 將合宜的翻譯是「煽動暴力」或「挑撥罪行」,指的是以弗所的婦女受假先知的教導,在教會煽動爭議、挑撥、散播錯誤的教導(Wilshire, 48)。

這個解釋與以弗所婦女的問題很配合,她們的問題是:
  • 老年的婦人相信與散播「世俗的言語和荒渺的話」(提前四 7)
  • 年輕的婦女「習慣懶惰,挨家閒遊;不但是懶惰,又說長道短,好管閒事,說些不當說的話。」保羅勸她們「嫁人,生養兒女,治理家務,不給敵人辱罵的把柄。」更說她們「已經有轉去隨從撒但的。」(提前五 13-15)
  • 「那偷進人家、牢籠無知婦女的,正是這等人。這些婦女擔負罪惡,被各樣的私慾引誘,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道。」(提後三 6-7)
3. 若將兩個不定式的動詞(infinitives)用「也」(oude)連起來:1)我不許女人權威性地教導有關基督的真理;「也」2)不許女人煽動挑撥男人,散播異端;1)與 2)指的是同一件事,後者更解釋前者,這一句話的意思與當年提摩太前後書在以弗所第一讀者的情景就很明顯地吻合,意思一貫。

4. 第十二節明顯地與第十一節為對比,第十二節開頭的「但」(But)(二 12),中文沒有把它翻譯出來,意思是「在教會煽動爭議、挑撥、散播錯誤教導」的女人與「沉靜學道、順服教會教導」的女人成為對比。




5. 小結:

現在讓我們分析第十二節的結構與原文字的排列:


1)「但」(But ):連接詞,與第十一節「沉靜學道」的女人比較。
2)「教導」(to teach):權威性的教導,不單只指主日講道。
2)「我不許女人」(I do not allow a woman):現在敍述語態,並不是命令式,所以不一定是超時間性的禁令,可以只是指當年的情景。
3)「也」(or):這連接詞將兩項相同的事連在一起,「權威性的教導」(to teach)與「在教會煽動男人爭議、挑撥」(to instigate a crime)同為分詞(infinitive),指的是同一件事 。
4)「轄管」to exercise authority:「煽動男人爭議、挑撥」是當年字的意思,這字在第三、四世紀的意思改變了,「轄管」是第十六世紀的翻譯。
5)「男人」(a man):單數,可能指某些在以弗所的男人。

這樣合理地解釋第十二節的含意是合情合理,附合嚴謹原文譯經的原則與方法,你可以不接受這樣的解釋,但必需尊重這解釋的合理性。這節經文並不一般性地禁止女人在教會中教導的事奉。



八、沉靜學道的兩個原因

1. 第十三至十四節保羅給兩個吩咐「女人要沉靜學道」(唯一這經文中的命令)的原因:第一個是正面的原因--被造的次序(the creation order);第二個是反面的原因--夏娃反面的榜樣(the negative example of Eve)。


2. 第一,「被造的次序」

「因為先造的是亞當,後造的是夏娃」(二 13),這被造的次序指的是學習的次序與優先性,神造男造女的時候,是亞當先領受神的命令,「耶和華  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耶和華  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二 15-17)不可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的禁令是先給亞當的,「他」、「你」原文都是單數,是在第十八節至廿五節,夏娃被造之先,這是男人是女人的頭的部分意義,「優先」(prominence),三一神學院舊約的教授 Kaiser 認為提前二章十三節的「被造次序」是「學習的次序」,男人有責任帶頭去學習神的話語,所以保羅吩咐以弗所的女人,要沉靜學道,順服,不要煽動男人爭議、挑撥、散播錯誤教導,被假先知利用。


3. 第二、「夏娃反面的榜樣」

「且不是亞當被引誘,乃是女人被引誘,陷在罪裡。」(二 14)「女人」是單數,且有指定的冠詞(definite article),所以不是指所有的女人,而是指夏娃,與前一句「亞當」相對。


保羅要以弗所教會的女人「沉靜學道、順服」,不要像夏娃一樣,煽動男人爭議、挑撥、散播錯誤教導,夏娃被魔鬼利用正如以弗所的女人被假先知利用一樣。夏娃失敗旳例子,成為我們的提醒。

亞當、夏娃與當年以弗所的男人與女人平衡相同:


1)當年亞當與夏娃是亞當首先從神得到神的命令,夏娃是在後,這學習的次序與當年以弗所的情景相同,保羅要女人沉靜學道,這是第一個原因。
2)當年亞當與夏娃是夏娃傳錯誤的教導,被魔鬼利用,同樣,當年以弗所的婦女也被假先知利用,散播錯誤真理,這是保羅要女人學道的第二個原因。
3)當年夏娃也應如以弗所的女人一樣,沉靜學道,這是提摩太前書二章十一至十五節唯一的吩咐與命令。

這是保羅吩咐女人「沉靜學道」的兩個原因。




九、沉靜學道自守的結果

1. 第十五節引出女人沉靜學道自守的結果:「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就必在生產上得救。」這可能是這段經文第二句最難明白的經文。女人沉靜學道自守與生產有何關係?

2. 首先我們要注意第十五節開始的連接詞:「但」(But),和合本翻為「然而」,意思是連接第十四節:「夏娃不沉靜學道」的壞榜樣與第十五節:「沉靜學道自守的女人」之結果為對比。

3. 「若」(if )是第一類型的條件句子(first class condition),形容真實的情況,是真可能發生的事情,女人若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就必在生產上得救。


4. 「得救」(will be preserved)將來被動語態,指的是將來末世審判的救贖(eschatological sense)。「在生產上得救」令人迷茫它的含義,沒有生產的女人又如何得救?

最合理的解釋可能是女人若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在末世審判的時候,藉(through)接受女人的角色(生產是女人特殊的角色),而蒙神悅納。應用在當時以弗所的婦女最為合適。




總結

1. 總結這一段五節的經文,保羅吩咐女人沉靜學道,順服,這是這一段經文唯一的命令(十一節)。與以弗所煽動男人爭議、挑撥、散播錯誤教導的女人為對比,原因有兩個:1)被造的次序,男人有優先教導領受神的話的責任;2)不要像夏娃一樣,被魔鬼利用,煽動男人爭議、挑撥、散播錯誤教導。


2. 這樣女人若常存信心、愛心,又聖潔自守,在末世審判的時候,藉(through)接受女人的角色,而蒙神悅納。

這解釋合情合理!首先應用在以弗所的情景,也應用在今天的情況,女人要學道,不要煽動男人爭議、挑撥、散播錯誤教導,做成教會的問題。

這段經文沒有禁止女人講道。


3. 八年前福遍教會的長老與牧師一同研究這一段的經文,一致同意接受這合理的解釋,成為福遍教會女人角色的立場,你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但我們希望你尊重教會的立場,不讓這立場成為教會爭議旳事。

多謝大家!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婦女在教會的角色是爭議性的題目,當我研究這題目的時候,我沒有從文化社會的角度去看這題目,最重要的是聖經怎麼說,那三段相關的經文如何解釋,這講章主要是解經。

2. 我的立場雖然是這段經文並沒有禁止女人講道,提摩太前書二章十一至十五節,雖然只是處境性的禁令,但不等於這段經文對現代的聽眾就失去了意義,講章的最後也嘗試現今的應用,女人應沉靜學道,不要引起爭議,接受從神而來的旨意,就必蒙神的喜悅與拯救。

3. 我以為這是很沉悶的講章,但反應卻很好,聽眾是可以被挑戰,聽一些解經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