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30, 2011

伯大尼的馬利亞,路 10:38-42; 約 11:28-37; 12:1-8

伯大尼的馬利亞
路加十 38-32;約翰十一 28-37;十二 1-8


林永健牧師
2011.5.08
母親節信息



引言

1. 今天是母親節,是美國最大的一個節日之一,比父親節熱鬧,有鮮花、有兒童詩班,餐館都有人滿之患,母親是家庭中最要的成員之一,在記念母親的節日中,讓我們從聖經的一個女子的故事,學習一些做母親需要注意的屬靈原則,這些的原則不單只是母親要注意,女仕們也要注意,男仕們也可以學習。
2. 跟隨耶穌的婦女之中有三個馬利亞:1)耶穌的母親馬利亞;2)抹大拉的馬利亞;與3)伯大尼的馬利亞。今天我們要從伯大尼的馬利亞身上學習三點的功課。
3. 伯大尼的馬利亞,顧名思義是住在伯大尼,伯大尼是位於耶路撒冷東南約兩哩的一個小鎮,馬利亞在伯大尼的家是耶穌常去的地方,一家三口,大部分的解經家都相信馬大是姊姊,馬利亞為妹妹,拉撒路則是最小的弟弟。但一家三口在約翰福音第一次出現的時候,馬利亞排名第一(約十一 1),可見馬利亞的地位在約翰與當時信仰群體中,備受尊敬。
4. 但在聖經記載有關馬利亞的三段經文之中,只記載一句馬利亞說的話,而馬大則聲音甚多,可見馬利亞是一個安靜的女子,說話不多。


一、要安靜留心注意神的教導,選擇神為人生優先次序,路十 38-42

A.  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

路加第一次提到馬利亞是她坐在耶穌腳前聽道,聽耶穌教導是那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你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是什麼?
  • 有人是早上的一杯咖啡
  • 有人是打球
  • 有人是上網
  • 有人是愛情
  • 有人是吃東西
  • 有人是賺錢
安靜聽道是馬利亞認為最重要的事,你呢?

B. 選上上好的福份

安靜學道是馬利亞主動的選擇,她不是偷懶,在耶穌到達之前,馬利亞是與馬大一同工作,耶穌來到之後,她卻主動離開馬大,到耶穌的腳前聽道,相對之下,馬大被許多事煩惱,「思慮煩擾」(10:41),原文是兩個字:「憂慮」(anxious)與「困擾」(troubled);耶穌說:「憂慮」不能使壽數多加一刻(路十二 25),保羅說:應當一無「掛慮」,用的是同一個字。「困擾」在新約出現四十二次,字根是「噪音」、「動盪」的意思,馬大被許多的事所擾動,心中不能平靜,噪音甚多。

今天許多的母親有馬大的感覺,生活忙亂,不單只要照顧孩子,還要上班,打理家務,在教會裡又要事奉,心裡忙亂,噪音很多,很難安靜下來,與神溝通。專家說,大部分的男人只專心做一件事,工作就是工作,做飯就是做飯,並不想其他的事情,但大部分的女人都是同時兼顧很多事(multi-tasking),做飯的時候,知道女兒在想什麼,丈夫在做什麼,兒子在玩什麼,心中的事情很多,要像馬利亞一樣安靜在神的面前學道,是很不容易的事。

現代人因為科技發逹,不單只沒有減少事情,使生活更簡代,反而要處理更多的事情,一個手機在手,就不能停下來,上網處理財務,找地圖,與分佈在五大洲七大洋的朋友同時保持聯絡,資訊是即時的,新聞是廿四小時的,心要靜下來,實在是很困難。

耶穌說,馬利亞選上了上好的福份,這裡形容的是生活的優先次序,什麼是你所看為最重要的?什麼是你優先選擇的?

例子:James McBride, The Color of Water: A Black Man's Tribute to His White Mother, RiverHead Trade, 1997. 作者的媽媽把十個孩子養大的經過,說明生活以神為優先的重要。






二、要傾心吐意向神表達心中的感情,經歷神奇妙的改變,約十一 28-37

A. 女人豐富的感情

1. 拉撒路死了,兩個姊妹傷心難過,在所不免,馬利亞傷心欲絶,放聲哭泣,向耶穌傾訴內心的苦情。

2.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兒子考試不合格、自己的身體不好、時常不舒服、丈夫不体貼、說話發生磨擦、工作不順利等的事,常叫人沮喪,心情不好;而女人患抑鬱症的机會是男人的二比一。

3. 今年年初四十一歲的名女演員 Catherine Zeta-Jones,因為丈夫患上喉嚨癌而引發自己的抑鬱病,進入精神病病院治療,醫生証實她患上了 嚴重的雙極性抑鬱症(bipolor manic depression) 。一般人以為她擁有美貌、金錢、地位、名譽、家庭,一切的一切,不應該抑鬱,但抑鬱不是因為你有什麼或沒有了什麼,抑鬱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缺乏舒緩內心情感的能力,不善處理內心的壓力而來,信神的人,必需要學會與神交通,交託內心的掛慮,讓神改變自己的感覺。


4. 約十一 32:馬利亞在耶穌的腳前俯伏,哭訴內心的苦情,「主啊!你若早在這裡,我兄弟必不死。」哭(Wailing)原文是嚎啕大哭,死了人那麼樣的哭,傷心的哭,同來的人也因此大哭,最後耶穌也哭了。馬利亞不是在埋怨,她不是說:「耶穌應該早一些來,我弟弟就不會死!」反之,這是她信心的表現,相信耶穌若在這裡,拉撒路必不至於死。

5. 故事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耶穌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見証耶穌是神的兒子,相信他的人,必得永生,必從黑暗進入光明,從死亡到重生,從憂傷變喜樂。馬利亞從沒有想過耶穌可以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但她敝開胸懷,讓感情奔放流露,她相信耶穌,雖然她並不完全了解,她向主傾訴,向主哭泣。

6. 姊妹們,你曾否經歷向主傾心吐意,將你的憂愁向主流露?「我担心!」「我傷心!」「我抑鬱!」哈拿是一個好的例子,她將苦情在神的面前傾訴,哭完之後,起來就不再哭!

7. 馬利亞在想不到的情況下,弟弟從死裡復活了,那一份的驚喜感謝,帶來了下一段流芳百世的驚人表現:用香膏抺主。



三、要盡心盡情無保留地表達對神的愛,做合宜適時的事,約十二 1-8

A. 馬利亞用香膏抹主是一件重要的事

1. 馬利亞在約翰福音第一次出現的時候,被約翰介紹為「用香膏抺主,又用頭髮去擦他腳」的馬利亞(十一 2),表示馬利亞用香膏抺主已經成為她的代表作,在初期信徒的群體中,她用香膏抺主的行動,已經成為家喻戶曉,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就如賓拉登以「九一一」的事舉世知名一樣,那一個賓拉登?就是那「九一一殺了三千人」的賓拉登!

2. 馬利亞用香膏抺主在初期信仰群體中,成為最難忘、最重要的事件的原因有兩個:

a. 合時性,在耶穌死前六日發生。
b. 耶穌稱之為美事,因為在無意中,馬利亞為耶穌的死作準備。

3. 馬太廿六 6-13;馬可十四 3-9;與約翰十二 1-8 記載的是同一件事,但路加七 31-38 記載「無名的女人」用香膏抺主,卻是兩回不同的事。


B. 馬利亞毫無保留、不憐惜的奉獻

1. 最高行動的奉獻

a. 馬利亞俯伏在耶穌的腳前,用僕人的角色去奉獻
b. 獻上價值昂貴的真哪噠香膏,一斤等於一年的工資,極奢侈浪費,猶大因此不悅(十二 5),屋內充滿香氣(十二 3)。
c. 用自己的頭髮去擦,甚至超過低下僕人所不願做的。在當時的文化背景中,婦女不宜在公共場所將自己的頭髮放下,不忌公眾的輿論,不計後果,對耶穌毫無無留的熱愛,不懼別人的看法,全然獻上,謙卑的獻上。

2. 不憐惜的奉獻

a. 馬利亞的奉獻是誇張、闊氣的,出自內心的愛與感謝。
b. 馬利亞的奉獻是放胆、盡情的,她雖然沉靜學道,但該做的,她不害怕,放胆的去做,不計算代價,不回頭,盡情的奉獻,是因為內心的愛與感謝。
c. 例子:一位父親對女兒不憐惜的奉獻。

應用:
a. 做媽媽的,要抓住机會,表達對神的愛,不要等孩子長大後,才去愛神,不要等待退休後,才去愛神,不要等待感覺來了,才去愛神,現今就是奉獻的時候。
b. 女仕們,要向馬利亞學習,愛得深,愛得真!例子:愛神真的例子。


C. 結果:在耶穌眼中成為美事


1. 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馬利亞或任何人明白十字架即將來臨,她這樣做不是故意為耶穌的死而做的。

2. 但在無意中,馬利亞用香膏抺主成為具有深遠意義的行動,有解經家認為,馬利亞的香膏不單只充滿了屋子,那麼多香膏,肯定留在耶穌的身上,在十字架上,耶穌仍會聞到,馬利亞向他表示的愛。馬利亞成為猶太人當中的見証及初期教會的典範,她在耶穌的身上,做了沒有人有机會做的事,為祂的死抺上了香膏。



結論

馬利亞是接待耶穌,信耶穌,得權柄作神的兒女最佳的代表,她的信心洋溢著無限感情奔情放的生命,讓我們學習馬利亞的奉獻,學習最低限度十一奉獻!婦女們,不要看自己,你們可以成為眾人的榜樣,在愛主的行動上,跟隨馬利亞的腳踪,愛主愛神!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一年一度的母親節即將降臨,母親節是家庭圈子中最重要的節日,家家戶戶都為母親慶祝,高尚的餐館座無虛席,教會下午所有的聚會都要取消,每年的母親節必定在星期日,教會的講台應如何適應?如何利用這機會去教導有關母親的真理?我的習慣是每年都選一個聖經中的婦女為題,作一個人物性的講道,從這位的聖經人物,勉勵姊妹們更愛主、愛人,做個合神心意的婦人。

2.  今年我選了伯大尼的馬利亞為母親節的講章,希望從她的身上學習如何作一個敬虔的婦女,對象不單只是母親,也是所有女人應有的榜樣(男人也可以向馬利亞學習)。主要的經文來自三段聖經:路加十 38-42:約翰十一 28-37:十二 1-8。

3. 人物的硏究(Character Study)是專題性講道的一種,但也可以是釋經式的講道,只要講道的重點是從經文的上下文與作者的原意而來,不是講道者自己本身對這人物的感想;又因為涉及的經文比較多,以經文為重點的原則不容易做得到,我選了有關馬利亞的三段經文,每段的中心思想成為講章的三個重點,三點都是獨立的,正如三段經文都是獨立的一樣(第二段與第三段為連貫的上下文,有一些關連),盡量減少人意的猜測,而以三段經文的原意為重點,這是專題式的釋經講道要注意的地方。

    一、馬利亞沉靜學道成為我們的榜樣,路加十 38-42
    二、馬利亞向主完全開放讓感情流露,約翰十一 28-37
    三、馬利亞愛主的心使她完全的奉獻,約翰十二 1-8

4. 這一篇講章最重要的不單只是清楚地描繪出馬利亞的心情與行動,更重要的把馬利亞用香膏抺主的行動成功地轉化為今日婦女可以實行的行動,今日我們可以做什麼,能像馬利亞一樣,沒有保留的愛主?這是這講章最大的挑戰!

Saturday, April 16, 2011

復活節第一個見證人,約 20:1-18

復活節第一個見證人
約翰福音二十章一至十八節


林永健牧師
2011.4.24
福遍中國教會
復活節信息


福遍中國教會- 2011年04月24日【林永健牧師- 復活節的第一個見證人 】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1. 今天是主耶穌復活的日子,請告訴坐在你身旁的人:「主已經復活了!」,我們與世世代代的信徒一同傳揚這復活節驚天動地的消息,歷史上第一個將「主已經復活了!」的消息傳開的人是誰?而他又如何成為復活節第一個的見證人?

2. 復活節第一個的見證人是一個女子,當年在婦女沒有地位的時代,為什麼她會成為歷史上這麼重要的人物?

3. 她的名字叫「抺大拉的馬利亞」,顧名思義,來自「抺大拉」(Magdala),是加利利海西岸的一個村莊,福音書的作者沒有說明她身份,但她卻是當時跟隨耶穌的一個主要的人物,她曾被七個污鬼所附,蒙主醫治之後,與其他婦女跟隨耶穌周遊各地,傳揚天國的福音,並以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路八 1-3)。

4. 她跟隨耶穌到十字架前,在四個在十字架前的婦女中,她排名第一(太廿六 56;可十五 40),目睹耶穌的痛苦與死亡,親眼看見埋葬耶穌的墳墓和他的身體怎樣安放,才回去。復活主日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第一幕
不為死亡所困的愛使她來到空的墳墓

20:1-10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

1. 耶穌的死與埋葬發生在星期五,星期六是安息日,不能遠行,要等到七日的第一日,星期日,馬利亞等婦女才能到墳墓去看耶穌的身體(參路廿三 55-56),要等那麼久對馬利亞簡直是一種的折磨,所以大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早上三至六時左右,心有所繫的馬利亞趕去耶穌的墳墓,她對耶穌愛不因為耶穌的死亡而消失,從十字架到墳墓,那是一份無法割捨的愛情。

2. 愛情至高的境界是生死與共、至死不分離;這種的愛人間少有。
例子:一位伯母與女兒,在死亡的幽谷中,她們之間的愛更顯真摰,「對不起,女兒,媽媽沒辦法幫助你!」,心傷神痛,不因死亡而消失;而女兒去世前曾說:「我知道媽媽愛我!」,這種難分難捨,生死相連的愛實是感人。

3. 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裡,看見封住墳墓的石頭從墳墓挪開,「就跑來」見西門彼得與約翰,驚慌地說:「耶穌的身體不見了,有人把主從墳墓裡挪去了,我們不知道放在那裡!」

4. 馬利亞的「跑」與彼得與約翰「同跑」(20:4)有異曲同工之妙,帶出了奔跑者的心情,焦急與迫切,緊張又不知所措,充分地表明她對主的關懷與難捨之情。

5. 彼得與約翰三種不同的「看見」:



第一個看見
用眼睛看βλέπω

 20:5

a. 彼得與約翰聽見馬利亞的報導,以第一時間立刻「同跑」到墳墓,要看一看發生什麼的事。可能因為約翰比較年輕,只十來二十歲,跑得比較快,比彼得先到達墳墓,約翰低頭往墳墓裡頭看,就看見包裹耶穌身體的細麻布,仍完封不動的在那裡,他就以為耶穌的身體沒有如馬利亞所說的一樣,不見了!偷耶穌身體人不可能只拿走耶穌身體,而把昂貴的細麻布留下來,而且細麻布與擦在耶穌身上的香膏一層一層地緊緊地把耶穌的包著,根本不可能分開,他旳想法是對的--假如沒有復活這一回事。他在墳墓門口看,沒有進去。

b. 經文用了三個不同翻譯為「看見」的希臘字,大部分的聖經學者都認為是約翰寫作的技巧,不一定是含有作者的深意,但三個「看見」根據上下文的意思的確有不同的含意與進展(Progression)。第一個「看見」的字,是最常用的字,指用眼睛去看,約翰「看見」了包裹耶穌身體的細麻布,仍在那裡,一點也沒有錯,但他結論卻是錯的,耶穌的身體的確是不在了。


第二個看見
用頭腦看:θεωρέω
20:6-7

a. 彼得隨後也到達墳墓,正如他一向的個性一樣,立即進入墳墓裡,他「看見」兩件事。1)細麻布仍放在那裡;2)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約翰記載這些的細節,對初期教會傳揚耶穌復活了的信息非常重要,這些的細節只有一個合理的解釋,耶穌是真的復活了。

b. 彼得的「看見」是另一個希臘文的字,意思是仔細的看,用腦去看(to observe something with sustained attention),在新約聖經共出現五十八次,約翰沒有告訴我們彼得看見這些的事實之後的結論是什麼,我猜想彼得也沒有結論,路加說彼得回去的時候,心裡希奇所看見的事。

c. 看是看見了,証據陳列在眼前:1)墳墓是空的;2)耶穌的屍體不見了;3)細麻布原封不動放在那裡;4)裹頭巾沒有和細布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只是沒有明白背發後的意義。

d. 今天有很多人與彼得一樣,留心看、仔細的聽,卻不明白。


三個看見
用信心看:ὁράω
20:8

a. 約翰也進到墳墓來,聖經說,他看見彼得所看見的,但約翰看見就信了。

b. 約翰的「看見」是第三個「看見」的希臘文字,是「看出、感知、意會」的意思,在新約共出現一百一十三次,常與屬靈的看見有關,例如八福的「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見神是與信心有關的。約翰看見這些証據,因而看出耶穌是復活了。

c. 「看見與相信」是約翰福音常見的主題,約翰寫約翰福音的目的是一個邀請,「來看,使你相信」,這邀請也是給你的。要明白屬靈的事情,看見必需要有信心才能明白,約翰成為日後所有的人之榜樣:「看見就信了!」


6. 彼得與約翰看見之後,沒有如馬利亞一樣去告訴別人,他們回自己的家去了,但故事還沒有完。



第二幕
心有所繫的愛使她奔跑來回墳墓兩次

20:11-15

1. 可憐的馬利亞,回去告訴門徒耶穌的身體不見了之後,被彼得與約翰撇下,但她心中沒有放下耶穌的事,心有所繫,不離不捨的愛驅使她再一次跑回墳墓去。

2. 「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卻」字可圈可點,將上一節彼得與約翰回去自己的住處與馬利亞二度的來到墳墓成一強烈的對比,是馬利亞對耶穌的愛使她不捨不棄地再回到墳墓去。

3. 二百多年前的一位盲眼的詩人 George Matheson 在 1882 年寫的一首詩歌:「愛使我沒法放手」(Oh, Love that Will Not Let Me Go),充分的表達了馬利亞的愛。
  1. O Love that wilt not let me go,
    I rest my weary soul in thee;
    I give thee back the life I owe,
    That in thine ocean depths its flow
    May richer, fuller be.

  2. O light that foll’west all my way,
    I yield my flick’ring torch to thee;
    My heart restores its borrowed ray,
    That in thy sunshine’s blaze its day
    May brighter, fairer be.

  3. O Joy that seekest me through pain,
    I cannot close my heart to thee;
    I trace the rainbow through the rain,
    And feel the promise is not vain,
    That morn shall tearless be.

  4. O Cross that liftest up my head,
    I dare not ask to fly from thee;
    I lay in dust life’s glory dead,
    And from the ground there blossoms red
    Life that shall endless be.



4. 馬利亞站在墳墓外面「哭」(κλαίω),與伯大尼的馬利亞為死去的拉撒路的哀哭同屬一字,連耶穌聽了也哭了,是一種哀悼死者的嚎啕大哭,抺大拉的馬利亞哭實在傷心,絶望地哭,無助地的哭,心痛的哭。

5. 今天我們很多的憂傷與悲哀是不必要的,與神在作驚天動地的事不相為配。天使問馬利亞:「你為什麼哭?」(Why are you weeping?)復活的主也問她同一個問題:「婦人,你為什麼哭?」神已經叫耶穌從死裏復活了,哭什麼?傷心什麼?

例子:我一個很喜歡哭的姪女,為一些很小的事情可以哭得很傷心。

我們也是一樣,為一些事情悲傷得莫名奇妙,不明白神已經為我們成就了偉大的事,「為什麼哭呢?我不是就在你身邊嗎?」



第三幕
專注不捨不棄的愛使她看見復活的主

20:16

1, 馬利亞對主耶穌的愛把她帶到墳墓去,也讓她親眼看見了復活的主,這是第四種的看見,與主相遇的看見,面對面的看見(A personal encounter)。

2. 兩個天使,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身穿白衣,路加更說,他們的衣服如閃電放光(gleamed like lightning),但馬利亞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心中只有一件事:耶穌的身體在那裡?我要把它找回來。回答天使的時候,簡直是在自言自語,心中只掛念著所愛的主。

3. 耶穌在馬利亞身邊出現,跟她說話,用提醒的口吻說:「你在找誰?」暗示著:「你要找的人正在你的眼前!」而馬利亞以為耶穌是看園的,還問著:「是你把我主的身體移走的嗎?請你告訴我他的身體在什麼地方,我要把他拿回來。」

4. 這種專注專一的愛情,何處尋?今天多少先生或太太希望配偶心中只有他/她一個,以一種「你比孩子、你比事業、你比媽媽更重要」的愛來相愛,這種專一的愛情正是神要求他的子民對他的愛。例子:一母親對剛出生有病的孩子的專注。

5. 馬利亞對主專一的愛,使她終於看見了復活的主。她與主相遇的一幕是非常感人的一段故事,記載在第十六節, 耶穌喊叫馬利亞說:「米利暗」,用的是慣用亞蘭文的稱呼,馬利亞立刻轉過來,認出這是耶穌,回覆的話也是用亞蘭文,「拉波尼!」(夫子的意思),正是好牧人按著名字叫自己的羊,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參約十 3-4)。第十六節的「轉」字用得非常好,不單只馬利亞轉過來,她的心情也完全轉過來,她的一生也因此轉過來。

6. 約翰福音二十章有三組的人,他們都在痛苦、懼怕、與疑惑之 中,復活的主在他們痛苦的時候向他們顯現,將他們的生命完全轉過來:

a. 首先是馬利亞,她在憂傷背重担的時候,復活的主向她顯現,她立刻轉變,從憂愁中變成喜樂,並奉主的差遣,成為第一個好消息的使者。

b. 門徒們在復活的晚上,因為害怕猶太人而躲在屋子裡,耶穌向他們顯現,他們立刻轉變過來,從害怕變成喜樂。

c. 多馬在復活節的晚上不在門徒的當中,懷疑耶穌是真的復活了,八日之後,耶穌向懷疑的多馬顯現,多馬立刻轉過來,稱耶穌為主,他的認信:「我的主,我的神!」成為全本約翰福音的總結。

這是復活的主在人的生命中產生的轉變能力,與主相遇能改變我們當中任何人的困境,他能將你的憂愁變為喜樂,將你的害怕變為剛強,將你的疑惑變為堅信。

例子:去年一位受浸的弟兄生命改變的見証。

但這個故事還未完結,還有第四幕。




第四幕
改變生命的愛使她成為第一位見證人

20:17-18

1. 馬利亞見到了復活的主,主差她回去,把主已經復活了的好消息傳揚出去。她不但只是第一位親眼看見復活的主的信徒,而且成為了新時代第一位的福音使者,她對主的愛完全改變了她,使她在喜樂滿溢的興奮中,順服主的託付,回去告訴門徒,「我已經看見了主!」(廿 18)。

2. 馬利亞是一位平凡女子,在當時一個男性的社會,婦女沒有地位的文化中,因為愛的緣故,在神的國度中扮演了這樣重要的角色,成為初期信仰群體中一位極受人尊敬的人物,在約翰的筆下成為耶穌受難與復活主要的見證人。


結論

 「對耶穌的愛」是屬世及屬靈分別的重要關鍵,屬世的人沒有多少的心思意念放在耶穌的身上,屬靈的人卻心有所繫,專一的愛耶穌,對耶穌有著說不出的愛,或許有時我們不知如何向主表達我們的愛,又或許有時我們覺得對耶穌的愛不夠,在這種屬靈乾渴的時候,抺大拉的馬利亞的故事成為一股清泉,激發起屬靈更新的動力。

我的見証:
女兒有一次問我﹐「爸,為什麼你要做牧師?幾十年在教會中事奉,值得嗎?」女兒在教會中長大,坐在牧師家中的第一排的椅子上,看盡了教會中的冷暖,做牧師的困難,她長大之後,回來問父親這個問題,「為什麼?」我被她的問題問到了,想了一下,說:「我從來未有想過是否值得的問題,因為真的有犧牲的話,我的犧牲比起耶穌的犧牲,實在是微不足道,當我在低潮,缺乏對主的愛的時候,我打開聖經,聖經的話激勵著我,特別是那些跟隨主的人之見證,如抺大拉的馬利亞的見証,常常能把快滅的火重新挑旺起來。

我的禱告是你對主的愛因為馬利亞的見証而重新挑旺起來,當你今天離開這個地方的時候,請把主已經復活了的消息傳出去,我們愛的主今日比昨日回來的時候又近了一天,「主啊!我們願你來!」



回應詩歌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活著,他是永活的主,
當我在深谷迷失時,祂領我走正義路。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活著,他是永活的主,
當我在曠野孤獨時,祂伴我作我的燈。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永遠活著,我必不再憂慮,
我要在每一個日夜中,領受祂的豐盛之愛。
我知道我的救贖者永遠活著,我靈不再沉睡,
當號角響起的那一天,我將見祂榮光之面,
我的救贖者永遠活著!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我復活節第一個信息是一九八四年在休士頓中國教會的副堂,重點是馬利亞對耶穌的愛;第二次講這篇講章是在西區中國教會一年的復活節前後,重點是三種不同的看見,這一次再以約翰福音二十1-18 為福遍教會復活節主題的經文,但我是完全從新預備,如預備一篇新的講章一樣。

2. 同工的認為重點應該放在馬利亞的身上,她對主的愛與她身為第一位復活的見證人不單是經文的重點,更是會眾可以認同的,而三種不同的看見應只是支持性的,不應是講道的方向;目的不是佈道性,而是培靈性,更不是經文的重點。更令我驚訝的是:我們的下一代同工,看法也一致,認為下一代需要對心說話,不是從理性或証據入手。

3. 預備的時候,以下的一篇文章對我甚有啟發性,是一位姊妹寫的:

吳瑩宜,海外神學院道學碩士,《歷久常新的生命故事--約翰福音人物硏究》,第四章: 不落後人的婦女信徒,抺大拉的馬利亞--她的愛不為死亡所困。香港基道出版社,二零零六年,228 至 254 頁。

另一本英文的參考書是: Carson, D. A.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Leicester, England; Grand Rapids, Mich.: Inter-Varsity Press; W.B. Eerdmans.1991. 卡森寫的書都很好。

4. 受難節與復活節的信息都不容易預備,第一、有關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難有新意。第二、雖然已經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但又不能離開受難與復活這既重要又會眾期待的主題。第三、時間又短,不像一個較長的系列,可以深入的發揮某一個方向,在三、四十分鐘之內,要點中所有基本的重點,所以實不容易。最好還是用說故事的的方法,重述耶穌復活的故事,讓故事本身神聖的力量直接的感動人的心,最困難或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如何在故事中產生基於作者原意但又切身的生活應用。

5. 講道大綱:

引言

a.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未黑的時候,一婦人匆忙地來郊區的一個墳墓前,她是誰?
b. 她是約翰筆下復活的耶穌第一個見證人,她親眼看見復活的主,並且受他的差遣成為第一個傳揚復活節好消息的人。
c. 她被約翰選為第一個目擊見證人,是因為她對主不捨不棄專注的愛,讓我們被她的愛所感動,成為復活的主之見證人。
d. 抺大拉馬利亞是何許人?

第一幕:不為死亡所困的愛使她來到空的墳墓(The Undying Love and the Empty Tomb)
第二幕:心有所繫的愛使她奔跑來回墳墓兩次(The Abiding Love and the Second Visit to the Tomb)
第三幕:專注不捨不棄的愛使她看見復活的主(The Devoted Love and the Resurrected Rabboni )
第四幕:改變生命的愛使她成為第一位見證人(The Transforming Love and the First Evangelist)

結論

a. 復活的主對你有何意義?知識上的一件好事?還是刻骨銘心切底的改變?
b. 羅馬人聽見空墳墓的消息是害怕,猶太人人聽見空墳墓的消息是使詐,但對於抺大拉馬利亞卻是改變一生的里程碑,不同的地方是因為馬利亞的心。你呢?


6. 三個不同「看見」的字,大部分的聖經學者都認為是約翰寫作的技巧,不一定是含有作者的深意,但三個「看見」根據上下文的意思的確有不同的意思與進展(Progression),同工李牧師的建議很精警:把「三個的看見」與馬利亞「與復活的主相遇」連在一處,馬利亞與主相遇成為「第四個的看見」--親眼的看見,可以把在經文變為講道大綱的時候,用作一條線,把主角馬利亞與兩位門徒的經歷連起來。




7. 實物教材:為了說明彼得與約翰看見的細麻布與裹頭巾,我請同工做了一個像木乃伊的東西,買了六碼布,共美金十八塊、把紙頭塞在一套長內衣褲內,再用白巾包起來,裹頭巾是一條八吋的長白帶,放在頭的一處,如下圖,效果非常好,一個實物教材勝過一萬個字。





8. 講道完了之後的感想:

a. 復活節是教會一年最重要的節日,甚至比聖誕節更重要,一篇激勵信徒的信息是非常重要,這是記念主復活的日子,講道的人必需好好的禱告預備。
b. 若教會有多堂的崇拜,如果埸地可以安排的話,應把各堂盡量聯合起來,同心的記念主,若教會注重神所注重的,神必注重。
c. 這是我第三次從約翰福音第二十章馬利亞的經文來分享復活節的信息,每一篇都不同的重點與應用,每一篇都從新準備,每一篇對我都有新的感動,這一次也不例外,我被馬利亞對主專注的愛所感動,我願意重新出發,獻上我的一生,愛主愛人,直到見主的面。
d. 復活節的主日,同一個信息我需要講三堂,第二堂的時候是用英文主講,但我感到很累,不能集中精神,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結果表達不是很好,我有點失望,回家睡了半個小時,才到學生中心講第三堂,我覺得第三堂發揮得比較好,這個月來事情實在太多,有點粍盡的感覺。













Jesus' Darkest Night, Matthew 26:36-46

Jesus' Darkest Night
Matthew 26:36-46


By Pastor Brian Lam
April 22, 2011
Good Friday Worship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2011-04-22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Purpose

To explain the pains and sorrow of Jesus in Gethsemane so that the congregation pays attention to what God has done for us.


Introduction

1.       These are some of the pictures of the modern day Gethsemane. My visit to Garden of Gethsemane 15 years ago brought back the intense emotion of the night when Jesus was praying here the day before he died.
2.       Gethsemane means “oil press” in Hebrew. It was called a garden but was more than a garden. It was an olives farm with an olive oil press.It is located across the Kidron Valley on the lower slopes of the Mount of Olives.
3.       Jesus and his disciples entered into the Garden at around 10-11 pm Thursday night before He died on Friday around 3 pm.So it was less than 12 hours before He was crucified on the cross.
4.       I believe it was Jesus’ darkest night of His life.What we see in Gethsemane was the most painful and lonely moment in Jesus’ life. It was dark at night in the Garden. It was absolutely fitting because it was the darkest night of Jesus’ life.
5.       He knew that very soon he will be put to death. The wrath of God will be poured out on him as a substitute for us. The wrath of God was something Jesus had never experienced before.
6.       Some of you know what it is like to be in the darkest night. You have been there: lonely, devastated, anxious, abandoned, facing death. Even your closest friends or your spouse won’t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darkness and the excruciating pain that you have experienced.
7.       Why Jesus had to go through this? He is the One who knew no sin and He is the perfect Son of God in the bosom of the Father. Now he was in the darkest place of the darkest moment in His life.The sin of the whole world was about to unload on him.

Let us go into the Garden with Jesus.


Scene One—in the garden

Matthew 26:36-37
Jesus went with the disciples to a place called Gethsemane, and he said to his disciples, “Sit here, while I go over there and pray.” And he took Peter, James, and John with him. He was sorrowful and troubled.

A. Matthew uses two infinitives and one adjective to describe Jesus’ darkest night:
  1.  The infinitive, “sorrowful,” appears 26 times in the NT. It is translated, “grieve (10), sorrowful (7), pain (4), distress (2).” It describes the severe mental or emotional distress
  2. The second infinitive, “troubled,” appears 3 times in the NT only. It means “depressed, overwhelmed with anxiety, a heavy burden of mind.”
  3. The adjective that Jesus uses in His own word on his psyche and feeling is in verse 38,
    “I feel very sad, even to death.”
B. Our Darkest Nights

Have you ever felt the same way, in pain under severe mental and emotional distress, and overwhelmed with anxiety? Your mind cannot think as if 200o tons of concrete cements were poured on you. And you feel sad as if you are about to die.

As a pastor, I have witnessed some of the darkest nights among us up close and personal.
  1. A grieving spouse when the wife said, “I don’t love you anymore. I am leaving for another man.”
    Bing! It is like a 30 foot tsunami hit right at you and taking everything away!
  2. A painful parent when the young child committed suicide.
    It can’t be! It is impossible. Everything stops to make sense at that moment.
  3. A failed business: the man has worked so hard for it and now it is crumbling down despite your strongest efforts. Talk about sadness.
  4.  Or the doctor said it is cancer. It has spread.
    And you know your days ahead would be hard and numbered.
And you think you are sad, you are devastated, you are depressed, and you are overwhelmed with sorrow.
Think of Jesus’ darkest night in Gethsemane. He was more so. God made him who knew no sin become sin for us all.

C. Jesus Sweating Blood

Verse 39,
He fell on his face to the ground and prayed to the Father. “If it be possible, let this cup pass from me.”

Luke gives us more details on his emotional and physical effect of his prayer.

Luke 22:44 “And being in agony he prayed more earnestly; and his sweat become like great drops of blood falling down to the ground.”
  1. The prayer was so intense. He was in agony, in great momentary anxiety and fear.
  2. The word, “earnestly,” refers to emotional combat—going back and forth. Back and forth. Back and forth for over an hour. “My father. If it is possible, please take this cup from me. I am fearful and scare.”
  3. The cup probably refers not to the imminent death, but the wrath of God. It has its OT root. The wrath of God is like the liquid in the cup pouring out on sinners. Jesus was not afraid of the physical death, as much as the spiritual death. God the Father, God the Son, and God the Spirit, one God in three persons in the Trinity. They have been in perfect union and communion from eternity to eternity until now. Now God is going to make Him to become sin for all of us (2 Cor 5:21). 
  4. He would stand condemned in our place.
    He would suffer and die as our substitute.
    The wrath of God would be poured out on Him.
    He would be separated from the Father.
  5. And that was why He was so dreadful. And He prayed and prayed and prayed that this cup may be removed from him.
  6. The prayer was so intense that it resulted in a physical condition: sweat that dripped like clotted blood falling down to the ground. 
  7. I have checked the weather in Jerusalem in this time of the year.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s between 50 to 60 F. And April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dry season. It gets less than 1 inch of rain for the whole month. Therefore the weather at Gethsemane at night was nice and cool. The humility was very low. There is no way Jesus sweated like this naturally. 
  8. It shows you that Jesus’ prayer was so intense. Even though he was just praying, he perspired profusely as the prayer intensified. The sweat beads multiplied on his body like flowing clumps of blood and dropped to the ground.
  9. Very few people ever, ever get to this point. He prayed earnestly with intensity few can match in this darkest night.

D. He suffered for you.

(Take it home.)

1. My friends, He suffered such agony and pains for us so that we are healed. We are broken people, born into a broken world and a broken family. There are so much hurts, so much wound. Look at yourself. In the secret place of your heart, there are so much regrets, so much you desire to be better. You have hurt people and people have hurt you.

Illustration: A sister once told me that she wished to be born dead. Why was she born into such a broken world? Sin has such a devastating effect on us. We are all broken people, torn apart with broken relationships and wounds.

2. Jesus suffered so much pain, so that we are healed. You don’t have to be broken. Everything has become new—a new birth, a new life, a new nature, a new relationship with God, a new perspective, a new motivation, a new power who lives within you.

Alleluia! He has healed us.


Scene 2—the Prayers

Verse 39 He fell on his face and prayed, “My Father, if it be possible, let this cup pass from me; nevertheless, not as I will, but as you will.”

A. Jesus prayed honestly and respectfully.

The Gethsemane prayer is the most difficult prayer to pray.
1) Be honest to God about how you feel. That God is good and he would listen to your cries.
2) Yet at the same time, be obedience to God that His will be done.
Prayer does not change God; prayer changes us to the will of God.God is both good and sovereign. He is both loving and wise.

When you pray during your darkest nights, be honest about how you feel. It is okay that you are devastated; it is okay that you are sad and depressed. It is okay that you are whelmed with anxiety. Tell God about it in your prayer. But also pray to be obedient. “Not as I will, but as you will.”


B. Jesus became obedience for us.

(Take it home.)

1. Jesus became obedience and obedience to the point of death and death on a cross. Notice the second time Jesus prayed in verse 41, “If it cannot pass unless I drink it, your will be done.” Third time, He prayed saying the same words. Jesus became obedience. “Your will be done.”

2. In the next 12 hours, he was going to be arrested, put on trials, 3 trials in total. But He never backed down, never looked back. He was beaten, disfigured, humiliated, stripped naked, dragged through the streets, nailed on the cross, suffering excruciating pains, and eventually died among the criminals. He never had a doubt. When He finally said, “It is finished. It is done. The will of the Father is done.” The curtain that used to separate us from God and shielded us from the presence of God in front of the Holy of Holies in the temple was torn open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3. We now have access to God through the blood of Jesus; There is now the way to heavens through Jesus;
We are reconciled to God because of the cross. The penalty of sins has been paid in full. In Christ we have new life.

Alleluia! He has saved us.


Scene 3—the disciples

Verse 40
When Jesus came to the disciples, He found them sleeping. And He said to Peter, the leader of the group, “So could you not watch with me for one hour?”

A. Jesus was lonely.

1. At Gethsemane, Jesus was very lonely. He asked his closest friends, Peter, James and John for support.
And when he came to them, he found them---what? Sleeping.

2. Why in the world did they sleep through the hour when Jesus needed them the most? Think about that. The Son of God from eternity to eternity needed them just for a couple of hours to be there for him in His darkest night. There is not another time before and after ever again when the Son of God would ask specifically for help. Jesus was lonely and sad. Why couldn’t Peter, James, and John just stay awake and support him for cry out loud. Don’t judge them. Identify with them. Alright! Why couldn’t we stay awake and be watchful and prayerful?

3. In a few hours, Jesus was going to be abandoned by his own people, and by God the Father. He was going to be separated from God. The path to the cross was lonely. The cross was a lonely place. Jesus was hanged and lifted up when everyone abandoned him, including his disciples, his closest friends, Peter, James and John. And at the end, even God the Father has to turn his face from Him. Talk about separation pain. The Son of God was separated from God because of us.


B. Jesus was abandoned for us. Nothing can separate us from God now.

(Take it home.)

1. Jesus paid the price and His separation has granted us our acceptance to God. Because of love. He loves us so much that He came to lead us home.

2. At the Cross by Hillsongs:

Oh Lord you've searched me
You know my way
even when I fail You
I know You love me

Your holy presence
surrounding me
In every season
I know You love me
I know You love me

At the cross I bow my knee
Where Your blood was shed for me
There's no greater love than this
You have overcome the grave
Glory fills the Highest Place
what can separate me now?

You go before me
You shield my way
Your hand upholds me
I know you love me

At the cross I bow my knee
Where Your blood was shed for me
There's no greater love than this
You have overcome the grave
Glory fills the Highest Place
what can separate me now?

You tore the veil
You made a way
When You said that it is done (2x)

And when the earth fades
falls from my eyes
And You stand before me
I know You love me
I know You love me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I would like to give you a challenge.

The word, “Watch,” appears three times in the passage. Jesus asked the disciples to watch.
  1.  It comes from the word, to arise, to arouse. It is used moving from a physical sense to the moral and religious sense. In the NT, it is used 22 times. Some of the usage includes: Paying attention (Mark 13:34) to God’s revelation (1 Thess 3:6); or be on the alert looking out for dangers. It is especially used for watching for the signs of His coming.
  2. This is a warning from Jesus for the disciples: Watch and pray. Pay attention to what God is doing.
    Watch and pray that you may not enter into temptation. For the disciples, the temptation is to sleep through the night and not aware of what is happening. Jesus is suffering. He needs their support.
    The soldiers are coming. Don’t be lured into a comfort zone of sleeping. Be on the alert. Pay attention.
    They had missed the golden opportunity to minister to Jesus. It was the opportunity of the eternity--it happened only once. And the disciples by sleeping and not watchful had missed it.
This is the warning for us and the challenge for us today. Every Good Friday and Easter comes and goes. It is so easy to take it for granted. Jesus is going to the cross. Does this meaning anything to you? Jesus is crucified and dies. Do you see God’s plan being unfolded? Maybe we have heard the story too many times that it lures us into apathy. Maybe we are too busy with our work and with our family that it is hard to care what God is doing through Jesus and the cross. Maybe we are so comfortable with ourselves that we don’t see our brokenness and our spiritual poverty. Watch, pay attention, be on the alert to what God is going especially tonight on Good Friday.

Listen:
  1. Jesus suffered the pain so that we are healed. Come and receive his healing.
  2. Jesus obeyed the Father’s will so that we are saved. Come and appreciate the great salvation we have.
  3. Jesus was abandoned so that we are accepted. Nothing can separate us now.
    At the cross, He tore the veil and said it is done.
Were You There When they crucified my Lord? Let us be there at the foot of the cross and be watchful of what He has done for us.




Response Songs








The Process of Preparing This Sermon
By Brian Lam

1. Many years ago, I read a sermon by Mark Driscoll of Mars Hill Church in Seattle, Washington, on Jesus' prayer in the garden of Gethsemane. It kind of stuck in my mind when he talked about Gethsemane being Jesus' most devastated and lonely time. My Lord and Savior, Jesus, my best friend, was lonely and devastated?! And when he was the most devastated, he prayed--long hours, with sweating blood. The image is vividly burned in my conscience. We are in the middle of the 30 days of prayer and fasting in the month of April. I want to learn to pray like Jesus in his prayer of Gethsemane. The story is recorded in all three of the Synoptic Gospels: Matthew 26:36-46; Luke 22:39-46; and Mark 14:32-42. I decided to focus on Matthew's account which offers the most details.

But the feedback from the preaching team is that it is Good Friday and we need to focus more on the suffering of Christ instead of modeling ourselves in the Gethsemane Prayer. Jesus Christ is more than an example for us to follow in the time of great distress; "He was wounded for our transgressions; He was crushed for our iniquities; the chastisement upon Him brought us peace. By His scourging we are healed." Isaiah 53:5. The church needs to celebrate Good Friday with a reminder of His great sacrifice and its significance. I comply and change the focus of the message. It is Wednesday; less than 3 days before the Good Friday worship.

3. Besides the usual different English Bibles and Greek Bible, here are the key commentaries that I used for this sermon.
  • Hagner, D. A. Vol. 33B: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 Matthew 14-28.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Incorporated. 2002.
  • Nolland, J. The Gospel of Matthew :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 Grand Rapids, Mich.; Carlisle: W.B. Eerdmans; Paternoster Press. 2005.
  • Wilkins, M. J.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Matthew.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2004.

3. As I studied the story several times, I was really touched by the intensity of the story. I wanted to tell the story of Jesus' intense agony and his loneliness. It was hard to grasp that the Son of God had such great needs. And yet his closest friends were not able to support him. They had missed the most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minister to the Son of God at his most needy hour. Jesus' prayer was completely honest and yet trusting; it is the landmark example of the kind of prayer with honestly and trustfulness in the time of sorrow and anxiety. It reveals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d the Father and God the Son. After the time of prayer, Jesus was ready for the "hour"--in which he was going to save the world. The contrast between his agony and his bravery and determination at the arrest, the trials, and the cross was stunning.

4. From these thoughts, I drafted my first sermonic outline as a story teller.

Introduction

My visit to the Garden of Gethsemane--the site of Jesus' most devastated and lonely moment just before he was arrested, brought back the intense emotions for the story when it first happened.

Scene 1: In the Garden, 26:36-37
Scene 2: The prayers, 26:38-39
Scene 3: The Disciples, 26:40-46

Conclusion

The challenge to be watchful.


5. I found the story of Madame Guyon and a quotation from Dante's Divine Comedy: "In His will is our peace" from the internet. I read Guyon's autobiography, The Life of Madame Guyon,when I was in college. I googled her. And during the preparation of last week's sermon, I ran into Dante's quotation accidentally. They all became good source of supporting materials. But I did not get to use it since I have changed the focus of the message.


6. I went through two approaches to the sermon:

a. Direct application: We identify with Jesus and follow His example.

b.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Christ's death and suffering on our behalf.
Since this is for Good Friday, the cross needs to be the focus. I preached the second approach.


7. I did four word studies using Logos Bible software: 1) Sorrowful; 2) Troubles; 3) Sad (even to death); and 4) Watch. First I go to ESV and find the Greek words. Then use the Bible Study Guide to study on these Greek words. Read a couple of dictionaries: BDAG and WSNTDICT, and get the basic meanings of these words. Use Logos to see other possible translations for these words. For examples, "sorrowful" is more often translated "grieve". And "sad" can be translated "sorry." I spent more time on the word, "watch," looking up all 22 times the word is used in the NT. The usage gives vivid examples and pictures of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t is most often used to describe mindfulness of God's actions or revelation around us. It is used especially for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econd coming of the Lord.


8. The setup:

It is important to change the setting of worship from time to time especially on special occasions like Good Friday. 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On this Good Friday, I made the following changes different from a regular Sunday worship:

a. Change the seating. We arrange the chairs in a circle and I preach at the middle. It allows the congregation to see each others face, and creates an intimate feeling for worship.
b. Candles are used in the middle.
c. Four projectors are set up on four sides of the gym so that everyone can see with their own screen.
d. A camera is at the catwalk to capture video for the video projectors so that the people at the back of the speaker can also see the speaker's face.
e. A special men's quartet presents a special music.
f. We encourage people to stay behind after the service to pray and to spend a few moments to wait on the Lord.

It ends up to be a very nice evening of worship. God is to be praised.













9. I also spent quite some time in prayer in preparation for the worship on Good Friday. I feel that my heart must be right before I can lead the congregation to worship God. Starting on Sunday before the worship, I spent an hour a day in quiet meditation and prayer. And I also asked the pastoral staff to pray together on Friday morning. We read the Scripture together and prayed for the congregation. The Spirit was with us.


















Wednesday, April 13, 2011

禁食 101,太 6:16-18

禁食 101
馬太福音六章十六至十八節


林永健牧師
2011.4.17
福遍中國教會





引言

1. 福遍教會正在三十天的禁食禱告當中,有二百六十八位的弟兄姊妹參予禁食一天或多天,而三十天的禱告會已經過了一半,讓我們繼續為教會的復興禱告、靈命的胃口禱告、傳福音的熱忱禱告,為丈夫禱告,為妻子禱告,為兒女禱告,為小組長禱告,為牧師禱告。
2. 對那些從來未曾禁食過的或第一次禁食的人,什是禁食?為什麼禁食?讓我們今天來看看耶穌有關禁食的教導。
3. 禁食不單是基督徒的操練,其他的宗教也操練禁食。回教徒一年有一個月的時間,舉行拉瑪丹月(Ramadan),每天從日出到日落開始,齋戒行善,不吃東西直到太陽下山,目的是要修心,從世俗的事轉向真主。天主教喜歡在復活節前四十日禁食或減食,稱為大齋期(Lent),有贖罪的意味。福遍教會的青少年在過去兩年都有參予大齋期的操練,第一個星期,不吃零食;第二個星期,禁電視;第三個星期,禁所有職業球賽;第四個星期,禁臉書;第五個星期,減食,目的不是為贖罪的緣故,而是為了預備記念基督的受難與復活。
4. 基督徒從初期教會,至天主教會,至更正教會,至現代教會都有廣泛禁食的操練,但新約聖經從來沒有吩咐我們禁食,命令我們禁食,只有登山宝訓中三節的經文,耶穌曾提及有關禁食的教訓,但也不是吩咐我們禁食,而是教導當我們選擇自願禁食的時候,要注意禁食的動機。
5. 讓我們一同來明白新約唯一有關禁食的教導,馬太福音六 16-18。
6. 6:16-18 是 6:1-18 中的其中一小段,6:1-18 的主題是有關猶太人三個最主要的屬靈操練:施捨、禱告與禁食,天國的子民應有什麼不同的態度?第一節是總原則,同一個原則:「不可故意叫人看出你的善行,不然就不能得天父的賞賜」,應用在三個猶太人主要敬虔生活的行為上,三段的文字非常之相似平行。



一、禁食與其他屬靈操練一樣,不應只注重外表與形事,為要得人的稱許。六 16

1. 猶太人只注重外表的禁食

第十六節的眾數「你們」 ,指出以下禁食錯誤的動機是猶太人普遍的問題,第十七節耶穌卻用單數「你」,禁食的正確動機卻是每一個天國子民的選擇。

「你們禁食的時候」,重點不是我們是否需要禁食或為什麼要禁食,耶穌指當你們選擇操練禁食的時候,要注意你們的動機。

你們禁食的時候,不要像那「假冒為善的人」("Hypocrite"),原文 ὑποκριτής (Strong Greek #5273);基本意思是「演員、冒牌貨」。禁食的人不應只注重外表,像在演戲一樣,做給人看,為了要得人的稱讚,這是禁食錯誤的動機。

猶太人故意讓人知道自己在禁食的方法是「臉帶愁容」(Gloomy face),這個字是形容有親愛的人死了的愁容,像兩個在以馬午斯路上的門徒一樣。換句話說,禁食的時候,臉上演出死了親人的面容,故意叫人看見,知道你在禁食,甚至臉上塗了灰,弄得很難看。

2. 禁食的動機是要得人的稱讚是錯誤的

「賞賜」原文是工價的意思,你禁食故意讓人知道,得了人的稱讚,已經得了等價的回報,在審判的時候,不會從神得到讚賞。

例如:耶穌比喻中的法利賽人,喜歡在聖殿公開大聲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故意讓人知道他做的好事,為要得人的稱讚,因為別人認為他是一個虔誠的人而占占自喜,結果他的禱告沒有被耶穌欣賞(參路十八 12)。

今日在教會中若有人每週禁食兩次,又捐上十分之一,這人一定是受歡迎的,受尊崇的,一般的人以外表敬虔的行為來與屬靈生命來劃等號,好施捨等於屬靈,花長時間禱告等於屬靈,時常禁食等於屬靈,神卻不只看外表,更是注重內心的動機。

動機比事情的本身更重要,為什麼去做比做的那件事更重要,為什麼我要禁食?
  • 別人禁食,我也禁食?
  • 因為我是執事、小組長,所以我必需帶頭禁食?
  • 不去參加禁食,不好看?
當沒有人看見的時候,禁食與否卻無關重要。有人在看的時候,唱聖詩特別洪亮,沒有人看見的時候,敬虔的生活就不翼而飛,這就是像「假冒為善的人」,在演戲給人看,心卻與外表不一致。這是耶穌認為不對的地方。



二、禁食與其他屬靈操練一樣,應從內而外,為要得神的喜悅。六 17-18


第十七節原文的「但」一字,中文聖經沒有將它翻出來,「但你」(單數)是與上文強調的對比(contrast),天國子民的生活方法是與別人不同的。不同的地方主要的兩點是:



1. 禁食是表示一種倚靠神的內在態度

首先,耶穌說禁食的對象不是見得到的人,而是看不見的神。所以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面,不要故意叫人看出你在禁食,禁食本身代表內心一種倚靠神的態度,為不同的原因,進行禁食,表示專心的等候神、尋找神,甚至比食物更重要,擁有這個內在倚靠神的態度,禁食才有義意。

(應用):你今日倚靠什麼來解決你的難題?上一次你倚靠神是什麼時候?我們一生靠自己,習慣性地用拐杖來走路,靠勢力、靠才能,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學會專心的倚靠神?「禱告(倚靠神)做的事,人手不能作」,你真的相信嗎?禁食基本上是一種倚靠神的操練,所以要從內心做起,為了神而做的,是自願性的,不能強迫。

聖經中有好些禁食的例子,都是以這種態度為本的:

  1. 一般的禁食:

    不吃任何固体或液体的食物,只喝水;目的是為一些重要的事情作準備。例如耶穌在出來傳道之前在曠野禁食四十日;又如我為了這個主日的証道禁食一日。

  2. 部分的禁食:

    不吃某一部分的食物,或只簡單吃一點;目的是為了過清心的生活,專心的等候神。例如但以理二十一日禁食,「美味我沒有吃,酒肉沒有入我的口,也沒有用油抹我的身,直到滿了三個七日」(但十3),為了要明白從神而來的異象;又如我們的青少年人在受難節之前四十日,每週放棄一些食物或活動:如汔水、零食、電視、臉書、職業籃球賽…等,目的是學習以神為愈優先,宣告神比這些的食物或活動更重要。

  3. 完全的禁食:

    完全不吃也不喝;目的是為一些緊急的事情等候神。例如以斯帖為了猶太人面臨滅亡之難,完全禁食三天,準備冒死去見王(帖四16);保羅信主的時候,「三日不能看見,也不吃也不喝」(使九9),完全禁食三天;今日完全禁食的例子比較少。

  4. 社團的禁食(Corporate fast):

    全國性的禁食,為了一些國家的大事;例如尼尼微城的 人,從王到百姓,都因為要面臨滅亡之災,而禁食:「人不可嘗什麼,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人與牲畜都當披上麻布;人要切切求告神。各人回頭離開 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或者神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至滅亡,也未可知」(拿三7-9)。以斯拉的禁食,也是一樣(拉八21-23)。摩西的 律法只要求一年一次在贖罪日的時候,整体的禁食。過去幾年,福遍教會每年舉行四十日或三十日整体輪流禁食,為教會的復興,教會的難題禱告,這種整體的禁食禱告,目的是要專心的等候神,承認只有神才能改變我們。去年教會有百分之十六的會眾參予四十日的禁食禱告(包括青少年人),今年有超過百分之三十的成年人參予,禱告中心的同工更主動的提出,舉行三十天的禱告會,為小組、為教會守望。

  5. 私人的禁食:

    自願的,目的通常是為了能專心禱告,等候神。馬太福音第六章耶穌有關禁食的教導,主要是指這一類的禁食。
例子:大學的時候,讀過一位十七世紀內在生命派的大師,蓋恩夫人(Jeanne Guyon)的傳記:「馨香的沒藥」,她一生經歷許多的苦難,但她卻在苦難中學習順服神,我印象極深的一幅圖畫是她吃飯的時候,常常將要吃的飯食,偷偷地帶到耶穌的像前,倒在耶穌的腳前,她內心對主愛慕,深深的打動我的心,我因此開始操練禁食,第一次禁食的感受是強烈的,「神啊!我願意專心的等候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與我的肉體,要以神為樂,神啊!你比食物更重要,我願意不吃飯,也要追求你。」

2. 禁食正確的動機是要得神的喜悅

a. 為什麼我們要這樣的操練倚靠神的屬靈的生活?(Why do we do what we do?)為什麼我要禁食?
  • 遺傳的?例如:天生就不喜歡吃東西。
  • 學來的?例如:跟別人學的。
  • 內心的需要?例如:渴望成功,希望比別人屬靈。
  • 外在的壓力?例如:群體的壓力,大家都禁食,我只好也禁食。
  • 還是一種的選擇,因為某一認知而決定去實行?
為什麼去做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 我天天讀聖經,因為我喜歡教聖經,教聖經的時候,我最滿足?
  • 我喜歡讀書,因為讀書給我一種高尚的感覺,「書中自有黃金屋」?
  • 我每週末上教會,因為我希望幫助我的下一代成長?
  • 我做牧師,因為牧師受人尊敬?
  • 我施捨,因為要得人的稱讚?
  • 我禱告,因為希望神幫助我,保佑我,讓我逢凶化吉?
為什麼禁食比禁食本身更重要。

b. 禁食是要得神的喜悅

1) 耶穌說天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禁食的人--專心尋求他的人。

「報答」("Reward" 6:18),原文 ἀποδίδωμι (Strong Greek #591)是一個複合字:apó (Strong Greek #575), ("from") 加 dídōmi (Strong Greek #1325), ("to give"),三次翻為「報答」都是在馬太六 1-18 這一大段經文;其他翻為「賜給」("give"),例如提後四 8;「報應」("repay"),例如馬太十六 27;當神為主詞並用將來時態的時候,「報答」的用法都與末日的審判有關,「報答」是按行為來決定,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用在馬太六 18,「天父必暗中報答你」的意思可能是指在末日審判的時候,你在暗中從內而外的禁食,天父必定會有所回報,與 6:16 人的賞賜是兩個不同的字,6:16 的賞賜是「工資」等價的意思,

猶太人非常重視審判時要得神的喜悅,背後是的一種強烈的宗教感與責任感,末日的賞賜是聖經常常提及跟隨神的動機,耶穌多次的提到末後的賞賜,保羅走完一生之後,以得公義的冠冕為最大的安慰。

2) 除了這外在的動力之外,聖經也常教導,行善的內在的動機是因為「愛」,因為神的愛,我們去愛,我們因為愛而行善, 現代西方的人,對「得賞賜」外在的動機看得不是很要重要,反而注重的是內在愛的動機。我們捐款賑災,因為愛與憐恤人的緣故,不是為賞賜去做,也不是為別人去做,我也去做;我們每年參加短宣,因為愛那些孩子,不是因為怕末日的審判。

外在與內在的動機同樣重要,需要平衡的發展,當我們專心等候神的時候,禁食成為一種對神專注的操練,神賜下最大的賞賜是將他自己賜下。


程潤偉弟兄禁食的見證



結論

專心等候神的人,神不會留下一樣好處不賜給他,禁食要注意態度與動機,你可以選擇不禁食,但當你禁食的時候,不要做給人看,要在神的面前,專心的等候他,他必定垂聽你的呼求,將他自己賞給你。


回應詩歌

我多麽需要有你,盛曉玫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已經是星期三了,才發現選定的經文三個主日前的崇拜已經講過了,臨時才變招,從路加福音十一章五至十三節主禱文之後的比喻,改為馬太福音第六章十六至十八節馬太在主禱文之後有關禁食的教導,經文只有三節,要預備四十分鐘的信息,很容易就自動變成一專題性的講道,把其他有關禁食的經文都拉進來,但我決心以馬太福音第六章十六至十八節中心思想為釋經講道的中心,以這段經文的大綱為講道大綱,接下來的首先是好好的了解經文。

2. 除了一般常用不同中英原文的聖經與聖經字典之外,我主要用了兩本的釋經書作為參考:
  • Hagner, D. A. Vol. 33A: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 Matthew 1-13.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Incorporated. 2002.
  • Wilkins, M. J.  The NIV Application Commentary: Matthew. Grand Rapids, MI: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2004

3. 6:16-18 不是獨立的經文,它是屬 6:1-18 的一部分,而6:1-18 是登山宝訓中的一個完整的講章;其大綱如下:

6:1          總原則
6:2-4       施捨
6:5-6       禱告
(6:7-15   主禱文與有關禱告的教導)
6:16-18   禁食

注意 6:16-18 與 6:2-4 與 6:5-6 相同的句子:
  • 你們…的時候… 
  • 不可…
  • 故意…
  • 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 你…的時候…
  • 要…
  • 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施捨、禱告與禁食是猶太人虔誠生活的三大操守,被猶太人公認為屬靈的記號。

4. 在預備的時候,我特別想知道聖經其他有關禁食的經文有什麼的教導。


a. 這三節的經文是新約聖經唯一有關禁食的教導,書信沒有提及禁食,禁食是自願的,不是必要的命令。

b. 但聖經卻有許多人禁食的例子:
  1. 一般的禁食:不吃任何固体或液体的食物,只喝水;目的是為一些重要的事情作準備。
  2. 部分的禁食:不吃某一部分的食物,或只簡單吃一點;目的是為了過一些清心的生活。
  3. 完全的禁食:完全不吃也不喝;目的是為一些緊急的事等候神。
  4. 社團的禁食(Corporate fast):全國性的禁食,為了一些國家的大事。
  5. 私人的禁食:自願的,目的通常是為了能專心禱告,等候神。馬太福音第六章耶穌有關禁食的教導,大概是指這一類的禁食。
    5. 下一步是寫馬太福音六 16-18 的經文大綱:


    主要的組織法明顯地是「對比」,比較當時宗教領袖們的教條式與注重外表的禁食與天國子民的禁食,透過禁食的例子,更深一層比較兩種不同的信仰與生命。



    6. 從經文的大綱,根據會眾的需要,定下講道的目的,寫下講道的大綱如下:

    目的: 教導禁食的目的與動機,更重要的是指出由內而外的敬虔生活之重要。

    引言:

    1. 福遍教會現今在三十日的禁食中,禁食的人應注意些什麼?
    2. 耶穌有關禁食唯一的教導是在登山宝訓的其中一段:馬太六 16-18
    3. 登山宝訓的主要目的是教導天國的子民應如何生活。

    一、禁食與其他屬靈操練一樣,不應只注重外表與形事,為要得人的稱許。六 16

    1. 猶太人只注重外表的禁食

    2. 禁食的動機是做給人看是錯誤的


    二、禁食與其他屬靈操練一樣,應從內而外,為要得神的喜悅。六 17-18

    1. 禁食是表示一種倚靠神的內在態度

    2. 禁食正確的動機是要得神的喜悅


    結論:

    從內而外的敬虔生活的見証與實際的建議。



    寫好這講道大綱已是禮拜五的早上,經過禮拜四一天的硏經與思考,明天禮拜六一整天是把全篇講章寫出來的時候,那是十多個小時的工夫,把詳細的內容、例証、引言、結論、用詞包含在內,同時也預備要用的影視教材。


    7. 當我週六寫講章的時候,我廣泛地利用互聯網去尋找合用的資料、圖片、引句、及例子;例如:回教的禁食、天主教的禁食、蓋恩夫人的資料,都是從網上維基百科全書(Wikipedia)而來,還有講道時所用投影簡報的圖片也是從歌谷(Google)而來;歌谷的英譯中的網站也是不可缺的工具,有助寫講章的時間更有效率。



    8. 另一個常用的工具是聖經軟件 Logos 的字義硏究(word study)。預備這篇講章的時候,我做了兩個字義的硏究:

    1)「假冒為善的人」("Hypocrite" 6:16),第一步先從 ESV 與原文對照的聖經中找到「假冒為善的人」的原文 ὑποκριτής (Strong Greek #5273);第二步查兩本原文字典:BDAG 與 The Complete Word Study Dictionary,明白 ὑποκριτής 的基本意思是「演員、冒牌貨」;第三步再用Logos 的 Bible Word Study Guide 去找出 ὑποκριτής 在聖經新約十七次的出處,查考它在新約的用法,我發現十七次都是耶穌或神用來指責表裡不一致的人,其他新約的作者一次都沒用過這個字,可見只有神才能看透人的心,人沒法更不應論斷誰人是「假冒為善的人」。這過程熟練之後,大概只需要十分鐘。

    2)「報答」("Reward" 6:18), ESV 與原文對照的聖經找到 reward 的原文是 ἀποδίδωμι (Strong Greek #591);原文字典說是一個複合字:apó (Strong Greek #575), ("from") 加 dídōmi (Strong Greek #1325), ("to give"),三次翻為「報答」都是在馬太六 1-18 這一大段經文;其他翻為「賜給」("give"),例如提後四 8;「報應」("repay"),例如馬太十六 27;當神為主詞的時候,都與審判有關,「報應」是按行為來決定,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用在馬太六 18,「天父必暗中報答你」的意思可能是指在末日審判的時候,你在暗中從內而外的禁食,天父必定會有所回報,與 6:16 人的賞賜是兩個不同的字,6:16 的賞賜是「工資」等價的意思,


    9. 當聽眾與原讀者的文化與動機不同的時候,講道的時候應該怎樣應用?6:18 禁食要隠密的動機是要得神的報答,是針對猶太人的宗教觀與文化,終極的審判得神的賞賜是對原讀者非常重要的推動力,也是聖經中為什麼我們要操練敬虔外在的動力,這是馬太福音六章十六至十八節的中心思想,但現代的人不在乎終極審判的賞賜,注重內心的動力,因為愛與感激的原故,我們操練敬虔及幫助人,講道的人應如的平衡經文所教導而會眾沒有共鳴的與經文沒有教導而會眾是容易應用的?這是我預算這篇信息的一個對釋經講道的問題。


    10. 會眾的一些回應:

    a. 若操練敬虔只是為了末世的賞賜,對今世有什麼幫助?禁食對現今有什麼好處,不是這段經文的重點,那說了等於沒說,講的道不夠實際!
    b. 做善行但動機不對,是這段經文的重點,但善行雖然動機不太純正(有那一個人的動機是完全純正的呢!),但總比沒有善行好,你說是嗎?




















    Wednesday, April 6, 2011

    主!教導我們禱告,太 6:11-13

    主!教導我們禱告(二)
    主禱文
    馬太福音六章十一至十三節


    林永健牧師
    2011.4.10
    福遍中國教會


    Untitled from Fort Bend Community Church on Vimeo.




    引言


    主禱文是耶穌教導我們禱告的經文,是從他禱告生活的模範中產生的,上週我們硏究過主禱文的主軸:「我們在天上的父」,禱告是基於我們與神的父子關係,不是誦經,不是在念咒語,不在乎我們的言詞,而在乎我們與天父的關係。

    在這種的與神的關係中,耶穌教導我們首先為神的國度禱告:「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主禱文的第二部份是耶穌教導我們如何為我們自己禱告,也分三個請求,稱為「三求」(Three We-Petitions)。
    這三個的請求,是按猶太人希伯來文的平行語法寫的(按:耶穌教導門徒禱告的時候,是用亞蘭文--希伯來文相似的語言):


    第十一節是相對平行法,第一句與第二句是對比,「明日」(日用)與「今日」對比。
    第十二節是綜合平行法,第二句補充第一句。
    第十二節是同義平行法,第一句與第二句是相同的意思。


    讓我們同心禱告,求主耶穌教導我們禱告:

    「主耶穌,求你教導我們禱告,使我們明白如何為每日生活所需禱告,願你禱告生活改變我們,使我們喜歡禱告、享受禱告、不斷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一、為明日的糧祈求,求天父今日賜下,6:11

    我們大部份的禱告都是為日常的需要祈求:
    • 為工作禱告,北美的信徒,工作是非常之重要,掉了工作,生活失去了保障,健康保險沒有了,自我的形象受到嚴重的傷害,工作成為了我們最基本的需要。
    • 我們生活富裕,很少需要為飲食祈求,卻常為身體的健康與疾病禱告。
    • 為父母的健康祈求:媽媽肺部有個黑點、父親中風,需要禱告。
    • 為孩子禱告:學業、靈性、身體、交友。
    • 為丈夫/妻子禱告:求平安、求健康、求進步。
    這樣禱告,對不對?成嗎?會有效嗎?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對耶穌時代的聽眾與我們現代的聽眾有什麼意義?

    A. 「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是一種對天父充足供應的依賴。

    1. 耶穌時代的聽眾

    a. 耶穌的聽眾大部份都是窮困的人,今天不知道明天是否有足夠的食物,為每日所需的食物禱告,是最基本不過的,每日依賴天父的供應,是這節經文最基本的意思。

    b. 耶穌差遣門徒兩個兩個出去傳道,這第一代的傳道人,身上沒有幾分錢,每天倚靠別人的接濟,依賴天父的供應,生活沒有隔日之糧,這禱告的意義既切身又合宜,把生命的一切交託神。

    2. 現代的聽眾

    今日我們生活不像當年耶穌時代的人窮困,我們基本生活的需要一般來說並不缺乏,但我們生活卻仍有許多的需要,為你生活所需的禱告,是沒有錯的。不單是「我」的需要,還有「我們」的需要,彼此代求,求天父充足的供應我們。
    •  今天我頭痛,可以禱告,求神醫治。
    •  明天我要考試,可以禱告,求神保守,一切順利。
    •  媽媽肺部有黑點,可以禱告,求神醫治。
    這樣禱告,一點問題都沒有,問題出於我們為生活所需禱告的時候,我們是用什麼態度去祈求。

    a. 供求的態度

    當我們為每日的需要祈求的時候,不能把神當作一提款机,目的達到了,就趕快離開,就如我到証主書室買書一樣,找到了要買的書,就離開,沒有意願,也沒有理由多停留一分鐘,就算店員姊妹客氣地說:「林牧師,多坐一會兒吧!」我也不願意:「不必了!我找到我要的書了,拜拜!」你為每日的需要祈求是否也是這樣?「頭痛」,求神醫治!好了!「拜拜!」沒有了工作,去教會請弟兄姊妹為你禱告,求神供應每日的需要,「工作找到了!」的同時,也是跟神說:「拜拜!」的時候。

    上週四到証主書室買書就不同了,在店中遇見一個老朋友,帶著孫女來書室,買了書之後,我不願意那麼快就離開,跟老朋友,談話家常,弄孫為樂,把証主書室當作自己的客廳一樣,依依不捨才離去。這是我們為日用的飲食禱告的祕訣,禱告是對神的倚靠,基於與神的關係,禱告因為神有無盡的吸引,不是因為我有無盡的索求,主禱文的祈求必需與第一句的主軸:「我們在天上的父」連上關係,祈求才有效,禱告的態度才蒙神悅納。

    來辦公室找我的人有兩種:1)要解決問題,有事情要跟我談,這些人不會坐得太久,問題解決了之後,多一秒鐘也不願意留下來。2)不是有事情來找我的,而是想見見我,像我的太太一樣,她進到了我的辦公室,看看牆壁上掛的照片,談談這個,說說那個,喝一杯茶,翻翻書、問問怎麼啦!祈求的禱告需要像第二種人,在關係上向神祈求,這才是耶穌要我們的禱告。

    這也是耶穌禱告生活的表現,他常常整夜禱告,若只是祈求,那來那麼多的需要向神稟報?耶穌的禱告,包括他為日用的飲食祈求,是在親近神之中,與阿爸父談話中的一種倚靠,不是來提款,完了就走,沒有這種親密的關係,禱告就成為了無盡的索求,失去了意義。


    禱告的工具箱

    如何為每日三餐謝飯禱告?

     
    今天我們生活富裕,但這不是不須為生活禱告的藉口;以為一日三餐是理所當然的,正是我們今日信徒最大的危機,打開冰箱,有吃不完的食物,想買什麼就可以有,「什麼會是天父的供應?這是我努力工作的成果!」三餐的謝飯變得有口無心。

    若要操練禱告,沒有比每日三餐操練謝飯禱告來得實際,真心的謝飯,感謝天父的恩典,就能在平凡中重獲意義,在俗世找出清流,把短暫接上永恆。


    b. 倚靠的態度

    什麼是倚靠天父的供應?

    我們自小就開始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像習慣了走路用拐杖,禱告的時候,放下枴杖,交託神,禱告完畢,起來又再拿著拐杖走路,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工作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多讀一點書,多用功一點,倚靠天父的供應,做不出來!

    主禱文是耶穌教導我們禱告要改變的態度,若態度不改變,禱告是沒有用的。我們要學習一切美好的事都是從眾光之父而來,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若神不賜福,也是徒勞無功,真正的倚靠是認識天父的美好,從心底裡相信神充足的供應。

    這是耶穌禱告生活的表現,在他最受人歡迎的時候,人群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到處找他,但他卻退到曠野禱告,他並不担心失去了成功的機會,他知道天父的安排與供應。

    例子:幾年前,我經歷過一次近乎精神崩潰,教會的工作太繁重,人際的關係太複雜,一直以來習慣了靠自己,我開始學習每日倚靠禱告神,「這是你的教會,這是你的工作,我們倚靠你每日的供應。」結果神賜下同心、合一,睗下生命的改變,我現在事奉感到輕鬆,工作有力,教會比以前更興旺。


    禱告的工具箱


    如何為生病的父母禱告?


    父母養育之恩,做兒女的沒齒難忘,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們心中如焚,在這時候應如何為他們禱告?當一切該做的已經做了,就應交託,只有倚靠神的恩典,把父母交在神的手中,神一定能保守與看護,我們是天父的兒女,求神是最自然又直接的事。




    B. 「明日之糧,今日賜給我們」是一種不用為明天憂慮的表現。


    1. 只要為「明日」之糧祈求

    a, 「日用」(ἐπιούσιον)這個形容詞聖經只在主禱文中出現過。中英文聖經都翻為「日用」(Daily),日的意思,有舊約以色列人在曠野每日得嗎哪的背景,但這解法不為慣用的希臘文所容許。「日用」(ἐπιούσιον) 最可能是從字根「將要來」( ἐπιέναι, "to come")而來,若加上「日」字,意即 「明日」(for the following day),「即時」的意思,若第十一節是希伯來文的對立平行(Antithetic Parallelism),這字翻譯為「明日」的飲食,與「今日」賜給我們相對,是最合宜的解釋,況且「今日」是在句尾,是作者故意強調的字。

    b. 在登山宝訓的下文,耶穌吩咐我們「不要為明天(αὔριον, "tomorrow")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34),主禱文卻教導我們為「明日的飲食」祈求,求天父今日賜下,意思明顯是不要憂慮,只要信靠神,把明日最基本的需要交託神。

    c. 只為明日的需要祈求, 求主今日賜下,這種依賴天父「即時」的供應,正是孩子向父親祈求的樣式,沒有孩子要求父親十年後發生的事,沒有孩担心以後退休的日子,孩子只為今日或明日的事情祈求父親:「我下課之後,可以到外面玩嗎?」「你明日可以陪我上學嗎?」這些都是即時、明日的需要,表示一種無憂無慮孩子的心;我們向天父祈求也是一樣,只需要將眼前的需要告訴神,其他都不用掛心。


    2. 耶穌禱告的生活

    耶穌的禱告顯示一種無憂的倚賴,既即時又直接,彰顯著一顆孩子般無憂無慮的心,揀選門徒之前的一夜,他整夜禱告,在上十字架前的一個晚上,他在客西馬尼园禱告,臨離去的時候,為門徒禱告;在他有關禱告的教導,比喻中的鄰居為過路的朋友求餅、稅吏為自己的罪禱告,我們向天父求餅、求魚,一切都顯示著一種無憂的倚賴,不為明天憂慮,只為明天所需的禱告,這是耶穌的禱告生活。


    禱告的工具箱

    1. 如何為明日之糧祈求?

    我有個小小的建議,是我每日禱告的習慣:每天晚上,你可以為當日發生的事情、遇見的人、講過的話向神禱告,又將明天計劃的事、要做的事、會遇見的人向神細談,把你的想法、需要與祈求告訴神,聆聽神對你的吩咐與帶領。在我的經驗之中,神多次向我顯示我應該做的事或不應該做的事,把他的心意告訴我,你可以試一試。

    2. 如何為身體的病痛禱告?

    我們可以為眼前的需要祈求,求天父今日賜下,而不用為明天憂慮。例如:為腰痛禱告,求神讓我下午回家開車的時候,不會痛得不能開車,不用担心下個月出差時怎麼辦!





    二、為我們的過犯求神赦免,如同我們赦免人的過犯,六12

    A.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1. 如果 「明日的糧,今日賜給我們」是為現在的需要祈求,「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則是為過去的過犯祈求。

    2. 每一日我們做錯的事情實在太多:

    a. 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撒謊、憂慮、怨恨、分爭、爭議、愛宴樂、嫉妒…等。
    b. 沒有做應該做的事:愛神、孝敬父母、愛妻子、順服丈夫、饒恕人…等。

    罪使我們與天父的關係疏遠,必需要處理。這裡用「債」非常實際的觀念去描寫我們對神的虧欠,需要求神赦免(Cancel my debts)。

    3. 跟著的第二句:「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是希伯來文的綜合平行(Synthetic Parallelism),為了解釋或註解第一句。第一句是現在語態,天父的饒恕還未發生,是一種祈求;第二句是過去語態,我們饒恕別人是已經發生的事。兩句的連接詞是用「如同」(ὥς καί, "just as"),相同、正如之意,我們赦免別人是天父赦免我們的模式之意思:「天父,求你赦免我們,正如我們已經赦免別人。」二者不是因果的關係,而是並存的關係;馬太在主禱文之後,立刻加上兩節:「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不饒恕你們的過犯。」(太六14-15),表明二者緊密的關係,有一就有二,有二也有一,兩件事同時存在,或同時不存在。

    4. 求天父的饒恕與饒恕別人得罪我們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禱告,主禱文向神求赦罪的恩典及饒恕人的恩典,學習做個輕鬆、自由、清潔的人。

    例子:我從外婆的身上見到饒恕的高貴與力量。


    B. 耶穌禱告生活的榜樣

    1.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禱告:「饒恕他們因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簡單又真誠,卻是我們的典範。

    2. 耶穌教導有關禱告的比喻:一千二百萬的債被赦免的人,卻不肯赦免一個欠他十六塊的朋友,他的結局是悲慘的。


    禱告的工具箱

    如何為傷害過你的人禱告?




    三、為我們屬靈的生命祈求,求神保守拯救脫離兇惡,六13

    A. 求神保守脫離兇惡

    1.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兩句是希伯來語系的同義平行,意思一樣;主禱文有深厚的猶太人傳統,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應該是用亞蘭語;換句話說:「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是與「救我們脫離兇惡」同義。這裡名詞「試探」是從「試探\試煉」(πειράζω)的動詞而來,考驗(testing)的意思,神不試探人(雅一12-14),魔鬼試探人要使人犯罪,同一個的考驗,如失業, 可以是使人跌倒犯罪,也可以使人更堅強、更倚靠神,目的是好的,是出於神;目的是壞的,是出於撒旦。「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可以解為「在考驗當中,求神使我們不要跌倒犯錯」,救我們脫離罪惡。

    2. 約伯一天之內失去一切,撒旦利用這機會,試探約伯,目的是使他跌倒咒詛神;神容許約伯受苦,目的是要考驗他,使他成長,更倚靠神。耶穌被聖靈帶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目的是要使耶穌準備妥當,開始他傳道的生涯;撒旦試探耶穌,目的是使他跌倒。同一個考驗,可以是試探,也可以是試煉。神永不試探人,要人跌倒失敗;但他卻試煉人,要使人更成熟。

    3. 主禱文教導我們求神不要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不致犯罪遠離神,在試探中,神的拯救是即時的,有效的,只要你向神呼求,神必作我們隨時的幫助。

    4. 例子:一位姊妹的見証


    B. 耶穌禱告生活的榜樣

    耶穌也是這樣為門徒向神禱告,「我不求你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或作:脫離罪惡)。」(約十七15)神的保守是我們得勝必需的保護。



    禱告的工具箱


    如何為自己、為孩子的聖潔禱告?

    「求神救我脫離女色的引誘,脫離貧財的兇惡,脫離作弊的誘惑,脫離苦毒的困擾,脫離嫉妒的心,保守我不中那惡者的詭計,阿門!」




    結論

    讓我們為現在生活的需要祈求,為過去的錯誤求神赦免,為未來的日子求神保守,免受兇惡。




    討論問題


    1.         你的禱告曾否就像是把神當提款機,得到就走嗎?你覺得當你在為某個需要禱告時,你心中想要的,和神想要的相符合嗎? 你禱告時,神最想要的是甚麼呢?
    2.         耶穌教導我們要為每日所需禱告;但也教禱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這兩者有矛盾嗎?關鍵在哪裡呢?  
    3.         同一個考驗,可以讓你犯罪, 也可讓你更成熟(如夫妻吵架)。造成此差異的關鍵在哪?
    4.        分享你禁食禱告的心得,並彼此為把禱告活出來的心志禱告。



    回應詩歌




    這是在 youtube 下載的一個很可愛的視頻: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首先要解決的是幾個解經辣手的問題:

    a. 「日用」(ἐπιούσιον)的飲食的意思是什麼?這個形容詞聖經只在主禱文中出現過。

    1)ἐπιούσιον = ἐπὶ τὴν οὖσαν [from ἐπεῖναι] ἡμέραν 「日用」的飲食 = 「今日」(for the present day)的飲食;但這解釋使句子重複:今日賜給我們今日的飲食。
    2) ἐπιούσιον = ἐπί plus οὐσία (生存 existence),今日賜給我們生活所必需的飲食(Give us today food that is necessary for our existence.)
    3) ἐπιούσιον 是從 ἐπιέναι (將來 to come)而來: 「明日」(for the following day)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參 Hagner, D. A. (2002). Vol. 33A: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 Matthew 1-13.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Incorporated.)
    4) ἐπιούσιον = ἐπί plus οὐσία (「是」的女性分詞,引申加上女性的名詞「日」(ἡμέρα)),和合本中文聖經與一般英文聖經的譯本翻作「日用」(daily),每日的意思,有舊約以色列人在曠野每日得嗎哪的背景,但這解法不為慣用的希臘文所容許。

    很快的查一查幾本的解經書(楊牧谷,《步他的後塵(三)》,六十三頁;Nolland, J. (2005). The Gospel of Matthew : A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text;Keener, Craig S. A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tthew, Eerdmans, 1999)第三個解釋似乎是最可能的。


    b. 「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加上馬太在主禱文之後立刻加上:「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若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六14-15),好像天父的饒恕是有條件的,是乎我們是否饒恕別人。既是有條件的,神的赦免就不能算是白白的恩典了?



    c.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是神領我們進入試探的嗎?

    「不叫我們遇見試探」與「救我們脫離兇惡」是希伯來語系的平行句法,主禱文有深厚的猶太人傳統,耶穌教導門徒的主禱文應該是用亞蘭語;換句話說:「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是與「救我們脫離兇惡」同義。這裡名詞「試探」是從「試探\試煉」(πειράζω)的動詞而來,考驗(testing)的意思,神不試探人(雅一12-14),魔鬼試探人要使人犯罪,同一個的考驗,如失業,可以是使人跌倒犯罪,也可以使人更堅強、更倚靠神,結果是好的,是出於神;結果是壞的,是出於撒旦。「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可以解為「在考驗當中,求神使我們不要跌倒犯錯」,救我們脫離罪惡。


    d. 如何處理第十三節的榮耀頌?不單只路加福音主禱文的版本是沒有的,連馬太福音最早期的抄本也是沒有的,講道的人如何處理抄本批判的問題(Textual Criticism)?

    抄本批判不是一般會眾關心的問題,但不等於不是問題,一部分的人會問:為什麼這個譯本多了一句?另一個版本卻少這一句?在適當的時候,需要解釋一下。第十三節的榮耀頌,楊牧谷有很好的解釋:

    「耶利米亞(Jeremias, NT Thoughts, p. 203)說得好,他說,就算路加版本的主禱文沒有以讚美詩結束,我們也不能以為耶穌教導人的禱告就是以「不叫我們遇見試探來結束;猶太人根本不這樣禱告的。猶太人禱告的結束都有兩種,一種是既定的,已存在的,已編好的結束語,譬如說,馬太版本的讚美語;另一是沒編訂好的,可隨禱告者自由加上去,叫作「封緘」(hatima),主禱文最早的版本很可能就是一個只有緘,也即是禱告者可自由地加上自己的結語的;但後來這禱文在教會廣泛接納,且用在許多場合上,不定規的結變成有定規的結語,而當猶太人最流行的做法就是以讚美詩作結語,這做法為基督教採用過來了。」


    2. 解經之後,第二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應用在現今福遍的會眾,當年耶穌的聽眾,大部分都是窮人,今日並不知道明日的生活從何而來,而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富裕的社會,不愁衣食,「明日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對我們有何意義?

    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若不處理不當,講章就失去了現代實用性(relevancy)。講道者要把握作者的原意與對第一聽眾的意義,然後將作者的原意應用在現代的讀者身上,我認為「明白的糧今日賜給我們」作者的意思有三方面:1)依賴(dependence)神的供應;2)神充足(sufficiency)的供應:在人生基本的需要上,一無所缺;3)無憂(worry free)的仰望:為明日的需要祈求就足夠了。


    如何把作者的原意應用在與當年不同情況下今日的會眾?這是這篇章最重要的地方。


    3. 第三個困難是如何與主禱文的第一段連上關係?這個禮拜天所講的與上一個主日的信息有何連繫?

    我沒有太大的把握能將兩篇的講章連貫起來,第一篇是有關禱告者的態度與國度性禱告的優先,第二篇是為我們的生活需要(Daily)、人際關係(Debts)、與屬靈的保守(Deliverance)禱告。有解經家把這個主禱文的重點與十誡比較,十誡首四誡是與神的關係,第二部分的六誡是與人的關係。也有解經家將主禱文全文以末世的角度去解釋:神的名、神的國、神的旨意在末世主再來的時候被高舉,而明日的需要、神的饒恕與保守也是指末世在審判時的需要、饒恕與保守,連貫是非常之連貫,但是失了登山宝訓應有今日的意義。

    4. 講道之後的一些感受:

    a. 如何改變或影響態度?這兩篇有關主禱文的講章,主旨是要改變我們禱告的態度。我用耶穌禱告生活作為例子,希望作為會眾的榜樣;我用禱告的工具箱的方法,希望示範一些實際的方法,可以讓會眾操練。講道之後,我在問自己:會眾禱告的態度有改變嗎?如何才能有效地改變聽眾的態度?例如,如何才能用一個孩子的心向神禱告?如何才能產生倚靠天父的態度?經文教導是非常之清楚的,明白真理之後,又怎樣去實行?特別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態度?

    b. 如何才是最有效的禱告教導?只教導禱告沒有操練禱告是沒有功效的!我發現在教導禱告之後舉行禱告會,把講過的道理在禱告會中操練,這可能是最好的方法!

    c. 材料太多,經文太豐富,一堂實在說不完,第二、第三個祈求根本沒有機會解釋與應用,下次最好是分三堂去分享那麼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