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8, 2013

相信與懷疑,約 20:24-31

相信與懷疑
約翰福音廿章廿四至三十一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3.04.28
粵語堂,學生崇拜



引言

1. 今天早上我要向大家承認一件事,這個祕密我已經隠藏了好長的時間,告訴你可能會使你震驚,但我希望不會影響你的信仰,我想告訴你我有懷疑,不錯我是教會的牧師,自小在教會中長大,信耶穌已經超過半個世紀,而且有兩個神學的學位,在最優秀的神學院畢業,我每天讀聖經與禱告,但我仍有懷疑的時候。

同時
我相信上帝,全能的父, 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我相信耶穌為我受死,
我相信他第三天從死里復活;現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我相信將來必從那里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我信聖靈;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我信罪得赦免,
我信身體復活;
我信永生!
我不單只相信,我更以身相許,一生事奉神。

可能嗎?我們可以同時懷疑與相信嗎?懷疑與相信好像是相反詞,我們可以同時相信神而又問相反的問題嗎?

你説呢?

2. 今天我們讀多馬的故事,多馬是耶穌十二個門徒之一,很可能是一個漁夫,多馬的名字在約翰福音出現共四次,最熟識的一次是耶穌復活之後向多馬顯現,我們因此稱呼他為「懷疑的多馬」(Doubting Thomas),他的懷疑是家喻戶曉的事,多馬代表了我們當中的一些懷疑者。

3. 經文是記載在約翰福音廿章廿四至三十一節。



一、從相信到懷疑,24-25


1. 經文的上文是耶穌受難、被釘十字架、死亡與被埋葬在墳墓裡,這是完全門徒意料不到的事,他們相信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他們意料不到他們相信的耶穌居然這樣就死了,他們簡直是不知所惜,躲在室內,極其害怕,担心猶太人對付他們。當婦女們從墳墓回來告訴他們耶穌復活了,他們並不相信,認為婦女們在「胡説」。

當天的晚上,耶穌向門徒顯現,剛好多馬並不在場(24)。


2. 那些門徒就對他說:「我們已經看見主了。」多馬卻說:「我非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總不信。」(25)


3. 多馬懷疑是什麼原因?表面上看來,是因為耶穌顯現的時候,他並不在場,所以他不相信耶穌的復活,但我們若注意他經文的細節,我們發現並不那麼簡單,與他同生共死的門徒,每一個都異口同聲地對他説:「我們已經看見主了。」不是一個,不是兩個,而是十個他曽相任的人向他見證主已經復活了,但多馬卻説:「我總不信」(I will not believe--NASB; I will never believe--ESV)。

原文 οὐ μή 是雙重的否定(Double negative),加上虛擬語態(Subjunctive mood)的動詞,是新約聖經最強烈的否定語氣,意思是這是不可能的事,現在不可能、將來也不可能發生,和合本(我總不相信)與 ESV (I will never believe.)稍為把這意思譒了出來。

希臘文的字典告訴我們 οὐ 是客觀性的否定,事實上不可能的; μή 則是主觀性的否定,是指意志上、情感上、意願上否定事實的可能性;多馬不單只認為耶穌復活是不可能的事,他根本不相信也不願意相信耶穌復活的可能性。

耶穌的復活是不可能的,從客觀的分析,死人不可能復活!六日創造怎樣可能?與地質化石的記錄不相符!九十歲的老太婆怎可能生子?從理性客觀的條件來否定這事情永不能發生,這是 οὐ。

而多馬更從個人的經驗與感受否定耶穌復活的可能性,他放下一切跟隨耶穌三年,真心相信耶穌就是要來的彌賽亞,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但他也親眼看見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流血死去,被埋在墳墓裡,他完全的失望,從他心底的深處不願意再相信,他立下心志永不重度覆轍,這是 μή。

這是一個失望的懷疑者、受傷的懷疑者,他的視野被挑戰,願景迷糊了,從基本的信念上產生害怕,結果是 οὐ μή 雙重的否定(Double negative),加上虛擬的語態(Subjunctive mood),「我總不信!」

4. 今天人對信仰、對神的懷疑有許多不同的原因:

1)對聖經有很多令人不解與矛盾的地方產生懷疑,聖經真的是神的話?

例子:

撒拉已經九十歲了,年紀老邁,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創十八 11),為什麼基拉耳王亞比米勒差人把撒拉取了去,要一毎老太婆作他的妻子(創廿一 2)?這是理性的問題,是 οὐ, 可能不是 μή!是理性上的不可能,而不是心態上的不。當解釋後,很快就變成了「相信」!

2)有些人是因為在道德或人生哲學上做了一些前設的選擇,所以懷疑神。

例子:

英國著名的(Stephen Hawking) 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以研究宇宙的起源名聞於世,不相信有神,沒有任何的理由,只認為不需要有神才能解釋宇宙的起源,我讀過他大部分的書,從來沒有念過他提供任何神不存在合理的理由,他只是不相信需要一位神來解釋一切,沒有神這個的信念他沒有任何的憑証,可是他卻相信,他提出「宇宙無邊論」(No Boundary Proposal),相信大爆炸之前、時間與空間開始之前,宇宙仍用另一形式在想像的時間中存在。但想像的時間是沒有任何的証據支持的,但他卻深信不移,認為這樣可以不需要有神,因為他的宇宙是自有永有,他選擇相信沒有任何証據的理論,卻從不願意考慮任何神存在的可信理由!



例子:

我父親年青的時候曾向他的母親承諾,與我的母親結婚之後,不會信耶穌,這個承諾使他一生不願意信耶穌。

這主要因為 μή,而產生了 οὐ ! 

3)另外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遇上了生存危機(Existential crisis),致愛忽然去世、陷入經濟的困境、疾病痛苦、原生家庭留下的創傷、教會的衝突、人際的問題、婚姻破裂等,使原本相信神的人產生懷疑,甚至懷疑神的存在、神的愛、或神的全能。

例子:
  • 在苦難的時候,神在那裡?我岳母的故事。
  • 德蘭修女的靈魂幽谷(Dark valleys of the soul)
  • 我在痛苦中的懷疑,神是否存在?他是不真的愛我?我的呼召是否真實?
我相信這是多馬懷疑的原因,他是一個失望、受傷、害怕的懷疑者。

你呢?你是否有疑惑?你懷疑的原因是什麼?

5. 你若是一個懷疑者,你正在懷疑之中,你要很小心,不錯,我們是有限的人,對將來發生的事情沒有完全的把握,對看不見的東西,感到困惑,懷疑是不能避免的,懷疑與相信在我們的經歷上很多時候是並存的,但懷疑是會變壞的(When doubt goes bad),甚至產生致命的惡果,讓我慢慢細説。

6. 懷疑變為「心懷二意」(Double-mindedness)


約翰兩次提起多馬的另一名字;「低土馬」(Didymus),雙重的意思(Twin, double),在原文中,「兩個」(Two)是與「懷疑」(Doubt)相關連,英文也有這個關連:Double 與 Doubt 兩個子極為相似,懷疑是心懷二意的意思,一腳踏兩船,雅各書一章五至八節,説,心懷二意的人如同海中的波浪,在一切的事上沒有定見,這些人不要想從主那裡得什麼。


當你有懷疑的時候,你要很小心,不要變為心懷二意的人,讓懷疑滋長,不去解決你的疑問,最後你必三心兩意,沒法真心的相信。

例子:

我們當中有心懷二意的人,熱心一陣子,冷淡一陣子,感受有神的時候,來教會,感受沒有神的時候,就不來了。你是否這樣的人?
 

7. 懷疑變為「消極冷漠」(Cynicism)

第二、懷疑很容易變成冷漠,對問題的答案不再感興趣,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對答案產生厭煩,態度變為消極,成為冷嘲熱諷、憤世嫉俗的人。
  • 世界是不公平的
  • 人是不可靠的
  • 環境只會愈來愈壞
  • 一代不如一代
  • 好事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
  • 信仰只是心理的寄託

當你擁抱一個懷疑的人,他只會懷疑你是否真心的關懷他;但當你擁抱一個消極冷漠的人,他會用手按著他的錢包,因為他認為你會偷他的錢包!

懷疑的人仍未投票,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憤世嫉俗的人不但不投票,更主動批評所有的參選者。

你若深入的了解一個憤世嫉俗者的心態,你會發現一顆受傷的心,曾經極度失望,對人生下了消極的定論,對人生的答案不再感興趣。

彼拉多就是這樣的一個聖經人物,他在官場幾十年,成了猶大最高的官,不單只要對付羅馬官場的爭鬥,更要對付一群令人非常頭痛的猶太人,他對什麼是真理非常冷漠,知道耶穌沒有犯什麼的罪,卻沒有猶太人的辦法,對耶穌説:「什麼是真理?」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種人生觀,他生存的目的,不是要答案,只是希望能逃避責任,對耶穌的死在眾人面前洗手,拒絕負起尋找答案的責任。

面對人生的痛苦與懷疑,漠不關心,神是否存在?神是否愛我?金盤洗手,不聞不問。若你的懷疑已經發展到這一個地步,你距離死亡不遠,心已死,對真理的渴想已死,活下去只是為了保持現況,我行我素。

今天教會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人,對一切的事物的態度是「做過了,去過了,沒有什麼大不了!」(Been there. Done that. So what! Whatever.)

你責備他,「Whatever!」讚賞他,「Whatever!」替他做這個,「Whatever!」不替他做那個,「Whatever!」漠不關心。

這種消極的懷疑者需要勇氣去面對從前的失望,重新負起尋道的責任,尋找答案,首先要回去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若創造與進化是你的問題,去讀幾本書,虛心下問,找出答案;若同性戀的問題令你憤恨教會的不公平,不要壓下去;受傷的地方要醫治,苦毒要學習饒恕,不要作一個冷漠消極的懷疑者。

8. 懷疑變為「不信反叛」(Unbelief)

最後,你若不去好好的處理你的懷疑,懷疑會變成了不信(unbelief),不是理性上的不確定,而是意志上根深蒂固的不信,這不信不是不相信那麼簡單,而是基本不希望相信(Does not want to believe.),這不信的心結左右著他一切的想思,「不信!不信!」就算有証據,也不願意考慮,每一個証明神的論點不用看都否決了。

聖經中「不信」是一個很嚴重的罪,在舊約中以在曠野的以色列人為代表,在新約以法利賽人為代表,他們不是沒有証據,神的作為與全能都在眼前,卻是「不信!」

例子:魯益師在信主之前,是一個公開的無神論者,這不單只是他的理念,更是他最大的渴想,他痛恨被神干預,討厭神強迫他做決定,不想受約束,他分享説,這是他信主之前的心態,根本不希望有神,他深盼無神論是真的。

例子:Bart D. Ehrman, 北卡羅萊納大學的新約教授,青少年的時候,是一個非常熱心的基督徒,慕迪聖經學院(Moody Bible Institute)、衛頓大學(Wheaton College)、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畢業,成為一位優秀的新約學者,專供文獻批判,當他在研究所的時候,他開設懷疑聖經的抄本之間的衝突,立場開始改變,成為一新派聖經的批判者,有十五年之久,最後因為苦難的哲學問題,而成為一不信神的不知論者。

我在網上看了他與另一位基督徒的新約學者辯論,耶穌的復活是否有歷史的証據,兩個小時的辯論,他主要立論是歷史學家不能相信超自然的神存在,不論對方提出多少的証據,証明耶穌復活的可能性,他全不考慮,因為這不符合他沒有神的前設,

他的懷疑是真實的,是可敬的,但他的懷疑成為他不信的理由,對相信的理由從不考慮,這是變壞了的懷疑,成了不信。



現今大陸的社會向錢看,追求成功的文化,信耶穌就等於放棄向上爬的机會,時間不容許,社會文化不容許,生意文化容許,要往上爬成了不信的前設!


如果你真心的尋道,不難找到相信耶穌合理的理由:
  • 萬物的存在與精密的設計;
  • 禱告蒙應允的見証;
  • 耶穌復活的明証;
  • 信耶穌生命改變的見証;
  • 耶穌的言行中包含了無限的智慧;
  • 人心渴想永恆、真愛與意義。

但如果你只想不信,你無論如何都會找到理由不信。若你的懷疑轉變為不信,那就是悲劇!

9. 多馬説:「我永不相信!」 οὐ μή 都有,他的懷疑會否變壞?如何從懷疑到相信?





二、懷疑相信,26-28


1. 從懷疑到相信,多馬需要求証,對任何一個懷疑者,真心的尋道是走出懷疑的第一步,不要做一個心懷二意的人,不要做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不要做一個敵意的反叛者,這些人懷疑已經成為一個防衛網(Shield),使他們無法走出去,重新的相信。

注意多馬要求的證據,他要「看見他手上的釘痕,用指頭探入那釘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25) 之後才相信。

釘十字架是羅馬人的最殘酷的刑罸,耶穌被掛在木頭上,鉄釘把他的手分別穿過,雙腳疊起被一口長釘穿過,死去之後,被兵丁用鎗從肋旁刺破心房,耶穌的傷痕是獨一無二的,多馬要親手探入耶穌的釘痕與肋旁,証明復活的耶穌與死去的耶穌是同一個人,有同一個標誌,整個故事是連貫的,沒有作假的可能,多馬才相信。

十字架是羞恥的記號,赤裸裸的被掛在木頭上,完全失去了人的尊嚴,要多馬相信這位被掛在木頭上羞恥的耶穌就是復活榮耀的彌賽亞救主基督,要重新讓他相信,他要求的證據是可以了解的。

2. 你要求的証明是什麼?懷疑者需要答案,你需要的答案是什麼?不要怕你尋找的答案並不存在,只要你去尋求,神必定帶領你尋道的旅程,這旅程可能是漫長而又九曲十三彎,但尋找的必尋見,叩門必開門,這是神答應你必為你成就的事。

3. 相信是一種的福分,能相信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信心若經過理性的考驗,能成為在理性失去功能時的力量、承載生命的盼望,沒有信心的視野是非常狹窄,只限於手能摸、眼能見的範圍,馬克思説:「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同樣我們可以説:「人真正的精神鴉片是相信人死後一了百了,使我們不需要為我們的行為與選擇負責,可以無憂無慮地過我們的如夢一般的日子!」

4.  「過了八日」(26),主復活後的第二個主日,耶穌又向門徒顯現,情景與第一次一樣,在一間關了門的屋裡,耶穌來,站在門徒當中,對他們説:「願你們平安!」(Shalom),在十字架與空墳墓的這一邊,人從此可以享受真正的平安。


耶穌跟著對多馬説:「伸過你的指頭來,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總要信。」(27)

多馬説:「我的主!我的神!」(28)這令人驚嘆的結論,竟然是出自一個懷疑者之口,作者約翰更用多馬這一句話來總結全書,成為約翰福音的高潮,與約翰福音第一章一節:「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遙遙相對,一頭一尾的書夾句子,又是全本聖經中最強勁的認信(Confession),承認耶穌是主是神,這句話最少有三點我們要注意的:


第一、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耶和華見証人的解釋説,多馬是太過驚訝,説: 「我的天呀!」(My God! My Lord!對一個第一世紀虔誠的猶太人,多馬絕不會隨便用神的名作為感嘆語,「主」(κύριος)加上冠詞,在約翰福音用了五次(20:18, 25, 28; 21:7),用法不是一般的尊敬之稱呼,五次都是出現於耶穌復活後,他的門徒對他的稱呼,是舊約耶和華神的代號,加上下一句:「我的神!」中間用一個連接詞「與」(καί)連起來,意思再清楚不過,多馬承認耶穌就是神。

第二、驟眼看起來,多馬的反應是激烈的,他不是説:「主,你真的活了!」而已,也不是説:「我錯了!對不起」而已,他的認信是綜合他三年多的經歷,是一個懷疑者尋道的旅程中的結論,代表著多馬相信的心聲,從懷疑到相信的一個偉大的見証。

第三,多馬的結論是帶有強烈個人氣息(Intensely personal),「我」的主與「我」的神!不是替別人下的結論,「我們的主與我們的神!」而是多馬發自心底對主真誠的敬拜與委身,每一個懷疑者都必需親自作下自己的結論,因為這結論不單只是頭腦的知識,像承認地球是圓的一樣,對我的生活沒有任何的改變,「我的主與我的神」將完全改變多馬的一生。

教會的傳統説,多馬將福音傳至印度,最後在印度殉道,傳說他是被矛刺死的。古代教會用一支矛與一柄木匠曲尺為標誌,來象徵多馬的忠心與犧牲。


5. 懷疑的多馬遇見了神,你呢?!

你若有懷疑,不要逃避你的疑惑,去尋求答案:你是憤世嫉俗的人,趕緊找出原因,醫治你彼拉多的病,將包著你心的一層脂油溶化,讓你重新起來尋找真理;你若是對信仰有敵意,立志不相信,趕快悔改,從懷疑至相信,今天就可以出發。



三、懷疑見證,29-31


1. 或許有人會問,多馬親眼看見復活的耶穌,他當然容易相信,為什麼神沒有向我顯現?為什麼神並沒有給我更明顯更清楚的証據?為什麼神總是默默不語?若他顯個神蹟,出現一下,信他的人豈不是會更多?是不是我的信心不足?沒有看見卻相信的信心是否更好?証據愈少是否信心就愈大?

2. 耶穌對多馬說:「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29)這節經文好像耶穌在責備多馬的信心不足,説:「你因看見了我才相信,你的信心是小的,那沒有看見就相信的人比你更大的信心,他們是有福的,你的信心是二流的。」


好像耶穌在鼓勵我們不用看見就信,不用証據就信,這樣不需要証據而相信的人有福了!

這是我們對信心最大的誤解,信心是不需要証據的,只是一種主觀的承認,你有你的信仰,我有我的信仰,沒有關係,相信就成了,是不是事實不是最重要,是不需要証據的,沒有証據的信心,我們認為是更超越的信心,是不是?証據多,不需要信心!証據少,信心就更大!

今天在許多大學的宗教科目中,老師教導的就是這種沒有根據的基督教信仰,耶穌的生平是編造的故事,經過無數的修改而成,事實上沒有發生的,從四福音不同的記載中,有很多的矛盾與衝突,就可以証明,新約的文獻有許多的出入的地方(variants),超過四十萬個,所以新約的文獻並不可靠。初期的教會眾説紛紜,根本沒有權威性的信仰,直至公元第四世紀,君士坦丁才以王帝的權力,排除壓制對他不利的教義,正統才產生;沒有歷史上的亞當(Historical Adam),他只是個傳說,代表人類的始祖,沒有真正亞當這個人的存在,一切都是虛構的故事(made-believe stories)。

二零零三年布朗寫的小説《達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中,蘇菲問蘭登教授説:「你曽告訴我新約全是編造的故事。」蘭登回答説:「蘇菲,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是偽造品,這是信心的定義,接受一些我們想像的事,相信一些我們不能証明的東西。」這是一般對信心最大的誤解。 


這不是聖經所説的信心,我再調這不是耶穌所説的信心,我們的信仰是根據歷史上發生的事,有人証也有物証,我們相信耶穌的存在正如我們相信孔子的存在,是有歷史的証據的,我們相信耶穌的生平事蹟絕不比我們相信秦始皇的生平事蹟的証據少,假若沒有耶穌這一個人的存在,假若耶穌沒有從死裡復活,假若聖經只是一些傳説與一些虛構的故事,那我們的信心是枉然(Useless),正如我相信我的太太愛我,但其實沒有這一回事,她並不愛我,甚至她根不不存在,她只是我想像中的一個人物,我相信她愛我又有什麼意義?

3. 第廿九節是一段常常解錯的經文,要明白耶穌的意思,我們要讀上下文,30-31節。

第廿九節的意思應該是這樣:

多馬,你看見了,你也相信了,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相信他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多馬因著信,得了永生。耶穌知道,有許多人雖然沒有像多馬一樣看見了復活的主,也像多馬一樣相信了,他們是有福的,有福的是因為他們也得了永生,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机會像多馬一樣去見去摸耶穌的釘痕就相信,多馬以後的人,相信耶穌是救主的証據是什麼?

第三十至三十一節告訴我們:「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約翰福音記載的事包括了多馬的見証,約翰記載的事成了日後信耶穌的人之証據,我們今天雖然沒有机會看見復活的主,但門徒留下來的見証,卻成了我們相信耶穌的明証,像多馬一樣,我們有懷疑的人,可以去求証,在歷史留下的記載,我們找到了信心的合理基石,像多馬一樣,我們從懷疑到相信,相信而得永生。

懷疑的多馬,尋找答案,從懷疑到相信,他的經歷成了別人的見証,懷疑者變成了見証人,多馬的認信:「我的主與我的神!」成了歷史的山頭上最高的旗幟,留給後來尋道者的路標,指向生命之道。

4. 懷疑是人之常情,從懷疑到相信,由尋找合理的答案開始,不要讓懷疑變為心懷二意,憤世嫉俗或不信,信心是需要合理的根基,第一代的見証人留下他們第一手的証據,今天我們可以從他們的身上尋找信心的明証,當你尋見的時候,當你從懷疑到相信之後,你也成為這福音的見証人,他們如同雲彩般環繞著我們,因他們的見証而相信的人有福了,相信的人得著永生,而相信往往是從懷疑開始的。


結論

藍的見証,從懷疑到相信,從相信到基督的見證人,我們的故事也是一樣。




討論問題

1. 你有懷疑嗎?懷疑是否正常?相信與懷疑是否可以並存?為什麼?
2. 請分享你懷疑的經歷,你懷疑什麼?為什麼懷疑?
3. 懷疑、冷漠、不信有何不同?請舉例説明之。
4. 懷疑如何變為心懷二意?二者有何關係?
5. 信心是要需要有理性的根基的,你同意嗎?你信仰的理性根基是什麼?你為什麼相信耶穌?
6. 証據愈少,信心就愈大,所以偉大的信心是不需要証據的,你同意嗎?為什麼這並不是聖經的信心?聖經的信心是有對象的,沒有理性根基的信心是迷信,你同意嗎?為什麼?
7. 你從懷疑到相信的經歷,為什麼可以成為別人相信的証據之一?
8. 你若有懷疑,你應該如何處理?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參考資料

John Ortberg, Know Doubt: The Importance of Embracing Uncertainty in Your Faith. Zondervan, 2009.
D. A. Carson, Scandalous: The Cross and Resurrection of Jesus. Crossway, 2010. Chapter 5, "Doubting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2. 講章中心思想

主題:懷疑到相信
補語:從懷疑到相信是一個尋道的過程,最終可以成為別人的見証。

3. 同工問:「懷疑是好的還是壞的?懷疑是否罪?」我回去想了很久,查考聖經,發現聖經中常提到不信的罪,像當年以色列人一樣,也像新約的法利賽人一樣,是很嚴重的罪,但人總是會懷疑,難道懷疑真是不可避免的罪嗎?我的結論是懷疑與不信是兩回事,懷疑可以變成不信,不信是意志上的選擇,與証據無關,以色列人在曠野看見神的作為,卻選擇不信,法利賽人聽見也看見了耶穌的見証與神蹟,卻選擇不信,而懷疑是希望尋找答案,是相信的第一步,我安排了在講章中解釋這一點。

這是我喜歡的講章之一,因為經過了掙扎與思考,也因為這是我人生尋道的經歷,是每一位尋道者必要思考的問題。

4. Bart Ehrman debated Daniel Wallance



Here is a Christian response to Dr. Ehrman's objections to the validity of the Bible from the Ehrman Project by 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

http://ehrmanproject.com/index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