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9, 2023

我們該如何生活?《彼得前書系列二》彼前 1:13-25

我們該如何生活?

彼得前書一章十三節至廿五節
《彼得前書系列二》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23.07.02
國語堂




引言

1975年,我來美國上大學,像我們的下一代,離家上大學,面對的問題:我應該怎樣生活?我從小在教會中長大,所有朋友都是教會的弟兄姊妹,主日去教會敬拜神、參加小組聚會、讀經祈禱是很自然的事,來到美國之後,開始的時候,連一個基督徒的朋友也沒有,我該如何生活?我是否仍去教會?是否仍參加小組聚會?是否仍讀經祈禱?是否順服神的吩咐?

我記得一天晚上,我在睡夢中被我非基督徒的室友叫醒,說他們要去看色情電影(XXX movies),問我要不要去,我從來未看過,是否來了美國,應該去開開眼界,最低限度去了解一下,我面臨一個選擇,我要不要去?若我選擇去,沒有基督徒的朋友知道,也沒有人會說什麼,我面對一個從來都沒有的問題,我是否要過一個基督徒的生活?以前,不用刻意地去選擇,我基督徒的生活圈子已經替我選擇,上教會,參加小組、讀聖經,不去看任何電影,更不會去看色情的電影,當時,我第一次面臨對我作為一個基督徒,我該如何生活?

基督徒道德行為 Christian ethics

我們每天面對道德生活的選擇,同性戀的行為、虛假詐騙的行為、金錢物質的選擇、人際關係的選擇,我們該如何生活?為什麼我們要如此生活?我們與其他宗教勸人為善有何不同?我們該如何活出基督徒的道德生活?



經文:彼前 1:13-2:10 新約的聖潔法典,基於利未記17-26 的聖潔法典,彼得沒有浪費時間,1:1-12 第一段說我們是基督徒,基督徒「是照父神(聖父)的先見被揀選,藉著聖靈得成聖潔,又蒙耶穌(聖子)的血所灑的人。」(1:2),1:13 他就立刻進入了基督徒該如何生活,基督徒的道德行為應有的表現。



分享三點:

一、WHAT: 基督徒的行為守則,我們該怎樣生活?
二、WHY: 為什麼我們要如此生活?基督徒的道德行為與其它的宗教道德最大的分別是什麼?
三、HOW: 兩個生活的建議,如何活出基督徒的道德生活?


一、WHAT: 基督徒的行為守則,我們該怎樣生活?



1:13 「所以」:回到上文,我們得救成為基督徒,有活潑的盼望(1:1-12),所以我們該怎樣生活,救恩帶來的道德責任(1:13-2:3),

彼得開始列出一系列命令句和命令分詞,來講論生活新規範,

彼得前書 1:13-25 分三段或三個原則來表明這一觀點,每段開始都是一個命令句,由從句引入(1:13, 17, 22),表明道德行為的特徵:盼望神過聖潔的生活,存敬畏神的心靠信心度日,彼此切實相愛。這部分(1:13-25)把信徒在基督裏的新生命和對將來的盼望(1:3-12)轉化成實際的道德準則,指出救贖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社會中還是個人生活中都當遵行。

三點:

以專心盼望活出聖潔的生活  13-16
存敬畏的人活出信心的生活  17-21
以清潔的心彼此相愛的生活  22-25

1、以專心盼望活出聖潔的生活  13-16

13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
14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就不要效法從前蒙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慾的樣子。 
15 (但)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 
16因為經上記著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第一段(1:13-16)呼召我們效法神過聖潔的生活。本段開端就呼召我們約束心思和謹守自律,其字面意思是「束上你們心中的腰」(1:13),描述古人提起長長的外衣(長及雙腳)並用腰帶束緊,預備工作或跑步之類敏捷的行動。

心包括思維和認知方式以及意識和道德的決定,基督徒在生活中如何思考,這至關重要。為此,我們需要「自守」,即約束內心,把注意力單單集中在目標之上。今天你專注的是什麼目標?

要心思專注將來的盼望。「盼望」的字面意思是「(完全)寄希望於」(set your hope)。我們要完全專注於將來的盼望,注視為我們存留的基業(1:4)和榮耀(1:8);而非現在的環境。

現在我們要約束心思、謹慎自守,看這個世界為短暫,並為將來而活。我們改變思維模式的方法就是立志「作神順命的兒女」(1:14)。

「作神兒女」就是我們應該以遵守他的命令作為生活的中心。我們不再追隨世界,而要始終竭力奔走神為我們安排的道路。我們拒絕「退回」到過去的生活方式中(1:14),拒絕再去踐行那種在信主之前塑造並控制我們的生活方式(4:3-4)。開始成為「聖潔」。



第一段的主題經文是1:15-16。在希臘文中,這裏是一個交錯配列結構:1:15a和16b講到神是我們的榜樣,1:15b和16a就說我們要效法他的樣式。我們應當約束己心,全力拒絕這個世界的行為方式、拒絕隨自己的基本慾望而行,反之,要在我們生活和行為的各個方面成為聖潔。

15節強調「在一切所行的事上」,意思是我們行為的各方面都應反映神的聖潔。彼得常常提到我們的「行為」(1:17-18; 2:12; 3:1-2, 16),並強調一個事實,即作基督徒不是僅僅相信或思考就夠了,還必須加上行為。除非我們的行為能夠反映出神自己的品格,否則我們就不是完全的基督徒。

我們行為的基準是神的聖潔。同時,彼得要說的是,我們蒙揀選或受呼召也必然導致我們趨向神的聖潔。聖潔是「神最精髓的本性」。利未記不斷重複地說,19:2,「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聖潔是「神屬性的中心」。他的盟約之愛、大能及公義的品格都反映了他的聖潔。

1:16 引用的經文在利未記中出現過數次(利11:44-45; 19:2; 20:7, 26),是神揀選以色列人作他子民的核心內涵。這也是聖潔法典的核心信息(利17-26)。

神的聖潔和他以大能解放以色列人的作為就轉化為動因,激發以色列人持守聖潔遵守聖約的命令,並在社會和道德層面『分別出來』,與鄰邦汙穢的行為方式一刀兩斷(利18:1-5, 24; 20:23)。

在妥拉中,這意味著以色列人要拒絕按埃及或迦南的標準生活,專注於學習神的公義並按他的原則生活。要求人在蒙神呼召之後效法神,從而讓神的聖潔成為我們的聖潔。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句話成為了彼得版「聖潔法典」的序言(1:13-2:3)。

聖潔的生活我們都知道是什麼?是每天生活的選擇與決定,誠實...

例子:

2、存敬畏的人活出信心的生活  17-21



活出信心的生活

17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
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
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 

這裏從兩方面來看通往聖潔之路:一、我們與「阿爸」天父之間的特殊關係,二、以及這種關係帶來的敬畏。

神已揀選我們作他兒女並賜給我們新生命,也賜給了我們作神兒女的新權柄。然而,特權總會帶來責任。像所有稱職的父親一樣,神也要求他的兒女順服(1:14)。因此他不僅是慈愛的父親,也是審判者。

這並不是在講「因行為得救」,因為我們只有藉著十字架才能得救;但新約常常論到這件事。我們是靠著恩典得救(我們的救恩),同時也要按著行為受審判(我們在神面前的責任;來13:17;雅3:1;提後2:15)。

因此,聖潔的人要在「敬畏」中度日。中文翻得很好:敬與畏,我們應記著自己會受審判,從而負起對神的責任,要因此而生畏,「懼怕」的意思。同時,這位審判人的主,也是我們的父,我們尊敬的天父。基督徒的生活同時包含了兒女特權和要被審判責任。我們也有責任按著所得天父的恩惠過聖潔生活,這是慈愛父神對他兒女的要求。

信心與盼望的生活。

21你們也因著他,信那叫他從死裡復活、又給他榮耀的神,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神。 

我們信靠的神已經成就了兩件事,為這些灰心的基督徒提供信心支柱。首先,他「使基督從死裏復活」(1:21),復活的耶穌成為我們將來生命的「初熟之果」(林前15:20),我們也會像耶穌那樣復活,並將蒙神賜予一個完美、榮耀、永不朽壞的「靈性的身體」(林前15:44, 46)。

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神。「盼望」之前沒有冠詞,把信心和盼望看作整體,兩個並列的名詞,冠詞在第一個名詞之前,則兩個詞在概念上成為整體,信心與盼望是整體的觀念,以信心盼望生活。

我們藉著信心經歷現在的救恩,藉著盼望實現將來的救恩。信心雖然受到各樣苦難的挑戰(1:6-7),盼望卻使我們能夠忍受;信心只有專注耶穌基督,才會比任何世上的獎賞「更顯寶貴」。同時,我們的盼望根植於對神的信心,他使他的兒子從死裏復活,作為我們將來得基業的保證,從而使我們有盼望。


3、以清潔的心彼此相愛的生活  22-25



22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 

(1:13-16; 1:17-21)都描述了基督徒生活的垂直面,即我們與神的關係;本段(1:22-25)則轉向水平面,即我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該動詞本身(hagnizō,「使聖潔」)指的是成聖的過程,即把自己「分別」出來歸給神。歸信和成聖因「順從真理」而得以實現。因此,「潔淨你們自己」既指歸向基督時順從福音真理,也指持續地順從基督真理來塑造信徒的生命。

潔淨是生發群體之愛的根基

這種順從要求我們有群體之愛。彼得重點關注這種愛如何反映在弟兄姊妹的群體中。當然,他的教訓是為地方教會而發,但無疑這教訓也適於處理所有信徒之間的關係。

第一、這裏使用的 philadelphia(兄弟之愛)一詞,說:「家庭之愛常出現在早期基督徒的講論中。而這種愛在彼得前書呈現的那個世界裏,一定特別重要。強烈的『家庭』身分認同感,可以對抗普遍存在的『作寄居者』的感受(參1:1, 17; 2:11)。」

教會中的家庭之愛是超越個人分歧的,這與世界的方式相反,並需要為之付出巨大努力。這種愛首先應是「真誠的」字面意思作「不虛假的」)或「真實的、可信的、沒有虛假的」。人們必須一看到這愛就能看出其真實。第二,要「深深地」(切實)去愛。強調的是努力的強度或力度,還是愛心的堅定與持久

第三,這樣的愛必須從心裡「全心」去實行,亦即發自全人、沒有中間地帶。愛應主導教會中的關係。

如1:22a所說,彼此相愛的根基就是「重生」的經歷(1:23),而重生則是基督徒生命的全部意義。新生命的第一個結果就是「極大的盼望」。我們在新生命裏成為神的兒女和神家中的一份子,這新生命的特徵是盼望,因為我們現在既是世上的客旅和寄居者(1:1, 17; 2:11),也是天上的國民。我們今世有了新的方向,將來也有了新的盼望。這在神裏面的新生命被進一步描述為「不是……轉瞬即逝的生命。你們的新生命會存到永遠」

1. 以專心盼望活出聖潔的生活  13-16
2. 存敬畏的人活出信心的生活  17-21
3. 以清潔的心彼此相愛的生活  22-25

我們都知道,這些可能其它的宗教與是勸人為善,與他們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我們要如此生活?


二、WHY: 為什麼我們如此生活?


第一、從神而來的道德觀



我剛來美國的時候,有一本書1976年出版的書,對我有很大的影響,《前車可鑒:西方思想文化的興衰》弗蘭西斯. 薛華 Francis A. Schaeffer. How Should We Then Liv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Thought and Culture. (Schaeffer, Francis A., and Lane T. Dennis. How Should We Then Liv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Thought and Culture. Crossway, 2005. Original publication, 1976.)

回顧過去兩千年西方的文化,從羅馬帝國、中古世紀、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到現代主義,他總結說:這一代人面對最大的邪惡,就是把受造物置於造物主的位置上,(258)。自己去定生活的標準與方式,帶來了人類的滅亡,謝弗還警告說,現代文化很容易受到媒體的操縱,去定自己生活的方式,看起來非常引人注目。然而事實上,卻不是客觀的現實,而是經過編輯的事件(240)。謝弗的中心前提是:當我們把社會建立在《聖經》之上,建立在無限人格的上帝之上時,這就提供了一個絕對的標準,我們可以據以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判斷社會。

這本書幫助我,決定以神的標準去過基督徒的生活。

美國的道德觀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Thomas Jefferson 將基督教簡化為道德,他將這些道德建立在人類與生俱來的善良、造物主向人類植入的正義本能以及啟蒙運動對理性的理解的基礎上。

這表達了許多西方社會的情緒:基督徒是善良而有愛心的人; 一個有愛心、善良的人就是基督徒。 雖然符合聖經的基督教肯定第一個,但它不一定肯定第二個。 但理性道德的問題在於兩者沒有區別。

道德要么建立在我們自己之內(例如,通過理性、直覺、自然、道德本能和良心),要么建立在我們之外(例如,通過啟示、既定的道德準則或憲法)。 基督教正統教義認為,道德源自救贖,而人類本身無法辨別上帝的旨意——無論是個人救贖、個人道德還是社會秩序。 我們知道神的旨意,因為在他的恩典中,他通過他的啟示使我們知道了他的旨意,而聖經是這種啟示的主要模式。 同樣的結構也適用於我們的道德知識:我們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因為上帝在他的話語中告訴了我們。

第二、從內而外的道德觀

除非人心正確,否則內城就沒有希望。 世界上所有的金錢和計劃都不會改變人心。

“如果事實上它們都是瘋狂的舊浴缸,根本無法操縱,那麼告訴船隻如何駕駛以避免碰撞有什麼好處呢?” 他繼續說道:“你不能通過法律使人變得善良:沒有好人,你就不可能擁有一個美好的社會。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繼續思考第二件事:個人內在的道德。”

彼得知道,在神面前正確行事的基礎,是以基督裡的救恩和生命為起點。 但基督徒絕不能假裝基督教倫理可以通過純粹理性或通過立法來發現。 道德的正確動機只能來自上帝恩典的工作,討上帝喜悅的生活可以在聖經中找到它的藍圖。


三、HOW: 如何活出基督徒的生活?

如何活出基督徒的生活?

第一、根據未來並為未來而生活,即彼得所說的希望。 這個希望是建立在神的聖潔之上的。 彼得希望信徒生活在神的審判之下,這種審判同時也是基督徒對平反和正義的希望。 

注意這裡希望是一種道德指令,為未來而活的人會做具體的事情,那些為未來而活的人,目光著眼於地平線,而不是腳下。 正因為如此,他們流露出一種對這個世界及其短暫的態度。 

彼得在為未來而生活的態度上表現出兩個主要的重點。 (1) 我們必須活在神對我們生命的公義審判的光照之下(參見 1:17; 4:5, 17),並且 (2) 我們必須活在最終救恩喜樂的盼望中(1:6- 9; 2:23; 4:11, 19)。 

這些態度應該支配我們的整個道德行為。 道德不是律法主義,就像我想要取悅我的妻子一樣,這也不是律法主義。 渴望取悅上帝是生命中最高尚的動機; 這種對我們未來的看法應該對生活的各個領域產生強有力的影響。 我會提到三個。

1. 我們應該根據這種未來的生活方向來塑造我們對物質主義的態度。 西方世界是一個舒適的世界,雖然富裕並非壞事,然而,我們需要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物質上的東西,比如大房子、額外的汽車、特殊的視頻和電腦設備、花費不合理的體育娛樂、船隻、度假屋以及到世界異國他鄉的特別旅行,都是很誘人的。 但是,我們在這些事情中所獲得的喜悅很容易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無法根據上帝的最終審判而生活在上帝面前。 在我們物質至上的文化中,我們需要來自上帝的特殊恩典,讓我們對超越我們時代和文化的事物產生渴望,並且我們需要對上帝的救恩和榮耀最終將有多麼偉大有一個新的願景。 這一願景無疑將引導我們減少採購併重新安排我們的日程安排,以便第一件事(first thing)是第一位的。

2. 根據上帝的未來來理解我們的現在也會影響我們如何計劃我們的生活。 在我看來,太多的基督徒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來規劃未來,尤其是在涉及保險、投資和退休方面,並且沒有充分考慮未來的不知性和上帝的旨意。

我所指的是對這些事情過分的關注點。只考慮現今的利潤的人都犯了計劃之罪,而不考慮上帝的最終審判和最終救贖的美麗。 規劃我們的未來是明智的,但專注於它很可能表明我們對上帝對未來的控制缺乏信心。

我經常有要求在外講道和教導。我的反應總是一樣的。請給我一個大綱,告訴我你在講道方面需要什麼,我將面對什麼樣的聽眾,以及日期,我會尋求上帝的面,看看這個是否是上帝所期望的。希望我這麼做,因為有一天我必須對他負責。

我佈道不是為了錢。我傳道是為了宣揚基督的好消息,事奉神,並堅固教會。這種態度注重為未來而生活,並且有保障措施防止人們在不考慮未來的情況下制定計劃。

3. 最後,我們的健康也應該服從上帝對歷史的最終計劃。 雖然保持健康和強壯並沒有錯,但某些保持健康的動機是錯誤的。我們不是永生的,無論我們如何努力保持健康,我們仍然會死。 然而,有些人出於對死亡的恐懼而去健身。對死亡的恐懼不是基督徒的情感與動機;相反,我們應該渴望保持健康,以便我們能夠更好、更有活力地侍奉上帝。 

這讓我們又回到了彼得教會的懷抱。 在他那個時代,信徒們因順服基督而受苦,彼得勸告他們不要擔心苦難,而要不斷期待神最終的平反,就像耶穌一樣(2:18-25;3:18-22)。

彼得向他們展示瞭如何對苦難採取一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信靠神,期待神最終的榮耀,同時享受與他子民的團契,以彌補他們在社會中所失去的一切。 他們決定成為基督徒。

結論

當我兩個小孩十八歲的時候,要離家上大學,我跟他們說:Make the right choices. 道德:該不該醉酒?該不該婚前性行為?該不該上癮?根據自己的喜好?根據別人的影響?受媒體的支配?

彼得勸告包含了我們構建基督教倫理的強大支柱。為我們提供了至少三個判斷一個行為是對還是錯的基礎。 (1)它符合神的屬性嗎? (二)是蒙神救恩的生命自然而然的結果嗎? (3)當神帶領我們進入他榮耀的臨在的最後一天時,它能經得起神的檢驗嗎?








討論問題

1. 請重温一章一節至十二節,我們活潑的盼望是什麼?
2. 因為我們有活潑的盼望,我們應該現今如何生活?
3. 如何專心盼望耶穌的再來?
4. 如何在凡事上聖潔?
5. 如何才可以存敬畏的人度日?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