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8, 2014

大使命的教會,太 28:19-20

大使命的教會
馬太福音廿八章十九至廿節



林永健牧師
福遍中國教會
2014.09.27
二零一四年差傳年會
英語國語聯合


引言

1. 福遍教會今年進入了第十八個年頭,教會開始的時候,我的女兒才十歲、兒子八歲,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已經十七年多了,神實在恩待福遍,不單只地方增加、人數增加,差傳的經費從五萬美元增加十倍以上,去年已經超過五十萬,每年有十二至十七隊短宣,到世界不同的地方服侍,也支持了不少的宣教士與神學生,未來的十年,我們的異象在那裡?

2. 福遍的使命是要追尋神的心意,而神的心意是什麼呢?過去的十年,我們相信神的心意是培育跟隨基督的群體,目的或結果是使福遍萬民。這是福遍的使命宣言,我們為此努力。


 3. 我相信的我們的使命沒有改變,我們仍然是追尋神的心,面對未來的十年,我們的願景是什麽呢?我們的異象是什麼?異象是根據使命而來,是對未來的圖象,可以描寫的願景,使命不改,異象可以五年、十年修改一下,當我們對未來看得清楚,願景就更具體。


當我們在神的面前尋求未來十年的願景的時候,我們必需回到教會的使命,「追隨神的心意」,神的心意是什麽?


4. 當我們查考聖經的時候,我們聽見耶穌對門徒的第一個命令:「來跟隨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 19),三個希臘文字的命令,「來跟隨我!」這是耶穌吩咐所有相信耶穌的人,跟隨耶穌包括放下一切,成為主的門徒,計算清楚代價,把耶穌放在人生的優先次序最高的位置,效法耶穌的榜樣,遵行神的旨意。


耶穌以身作則,他來世的目的就是遵天父的旨意,人子來是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 10),「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 18-19)。

5. 耶穌吩咐門徒最後的一個命令,是在他升天之前,「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我們稱為大使命或教會的使命。




6. 大使命只有一個主動詞:「造就門徒」(Make disciples)!不是只是去傳福音,不是只是拯救靈魂,而是造就門徒。

造就門徒包括三個分詞:

1)去;
2)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這是傳福音;
3)教訓信主的人神一切的吩咐,要他們遵守。

7. 最後耶穌把聖靈賜下,給我們能力為他作見証,也把大使令的範圍告訴了我們,「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一 8),四個地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不分先後,為主作見証。


在本地(我們的耶路撒冷)與宣教(我們的地極)造就門徒,這是神的心意,這是耶穌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對門徒的命令。


8. 我們從神領受了這異象,在未來的十年中,我們願意努力地在本地造就門徒,在宣教造就門徒,讓萬民都作主的門徒。

根據這異象,我們稍微的修改了我們的使命宣言,主動詞沒有改變:「追尋神的人意」,目標也沒有改變:「福遍萬民」,在策略上,我們稍作調整,「在本地與宣教造就門徒」,把我們的使命更清楚化。


9. 大使命造就門徒背後是屬靈倍增的原則,每一個跟隨主的門徒,都是得人的人,門徒以主的大使命為使命,為倍增而生(Born to Reproduce),我們造就門徒的時候,必需要帶領門徒成為得人的人,信耶穌不是為自己而活,我們活是為基督而活,這是門徒主要的素質。



10. 大使命造就門徒的方法是效法,我們的信仰是效法的信仰,門徒訓練是以生命影響生命,保羅說:「你效法我,好像我效法基督一樣!」耶穌吩咐門徒的每一件事都是他自己曾經做過的事,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細讀一次大使命,大使命是一個效法的使命:「去」的人是那些「跟隨」的人,「施洗」的人是那些「被施洗」的人,「教」的人是那些「被教」的人,「一生跟隨主的門徒」是「一生就造門徒的人」,大使命的行動是親身經歷後的行動。


11. 大使命造就門徒是耶穌改變世界的方法,耶穌沒有寫過任何作品,沒有辦過學,也沒有離開本鄉到任何地方遠遊,也沒有成立國家政府或政黨,更沒有留下任何貴重的物件。祂卻揀選了十二個門徒,用三年多的時間建立關係,一同生活,口傳身教,傳授生命,透過這些門徒耶穌改變了世界。


 
12. 福遍教會未來十年的異象是造就門徒,在本地造就門徒,在宣教工埸造就門徒,以下的我們一些的實際想法:




一、本地造就門徒

1. 未來的十年,福遍繼續在本地傳福音,休士頓是美國就業最佳的城市之一,吸引不少新的人搬到此地,福音的機會很大,我們要繼續努力傳福音,大使命的第一步是去,傳福音,奉主的名為他們施洗。

過去幾年,我們福音的工作包括啟創課程、夫妻恩愛營、福音營、佈道會、福音性探訪、長輩中心的福音事工、青少年夏令營、兒章童佈道工作等,每年我們帶領一百多人信主,受洗歸入基督的名下,感謝主,未來我們繼續在佈道工作中努力。


2. 信主之後,造就門徒,是現時福遍教會的急務,教會信徒多,門徒少,內向而自我為中心,信仰是為了修身與齊家,並沒有造就門徒的使命感,要改變這現象並不容易,需要教會認真的造就門徒,願意化時間與下定決心,從少做起,從上開始。

教會的門徒訓練可以分為兩個部份:

1)基本課程

基本課程是每一個福遍的會友都需要上的課程,不單只是上課,更需要了解,甚至能講解的真理。

國語部有一年基本的門徒訓練,包括四門課:基督裡的人、新造的人、教會與我、生命讀經。
粵語部準備三年的師友同行課程,蔡元雲醫生講的材料,加上小組的分享,注重的是屬靈生命的塑造與傳承的使命。


我們希望英語部、青少年部、與兒童部都能設計一套屬於自已的基本課程,該每一位英語部的會友、每一位福遍的青少年、與兒童都對信仰有一基本的認識。

2)一對人的守望

生命的改變是聖靈的工作,藉生命影响生命,所以一對一或一對二的守望的建立門徒最好的方法,在一對一的交往中,建立關係,敞開生命、改變生命,現代人朋友多、深交少,分享多、交心少,外表的屬靈生活不能改變裡面的屬靈生命,極需要建立深入的關係,敞開生命,彼此守望。

在一對一的守望之下,一同經歷聖靈改變生命的大能:

a)聖靈是屬靈生命成長的主導者,教導門徒經歷聖靈的更新、順服聖靈的感動、不叫聖靈担憂、聆聽聖靈的聲音、順著聖靈行事,這些都是守望重要的內容。
b)聖靈透過聖經改變人的生命,從思想的改變至生活的改變,都是由讀經明白神的話開始,屬靈長進的人必是讀經的人,而讀經的人不一定屬靈長進,帶領門徒讀聖經,每日靈修,應用聖經,順著聖經而行,這是聖靈工作的第一步。
c)聖靈透過屬靈的群體改變我們的生命,帶領門徒參加教會的服事,服事社會,傳福音,探訪新來賓等屬靈群體的操練,使一對一的守望多姿多釆。
d)聖靈透過屬靈操練,如禁食、獨處、禁言、靈修、默想等的操練,在我們與神單獨相處的時候,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



造就門徒需要耐性、長期的守望,生命的成長需要時間,更新需要時間,一年至三年是一般的情況,但這不等於一個人需要完全成熟才能守望別人,願意守望別人常常是個人生命成長的動力與祝福。

3. 我們需要定下門徒可以衡量的素質,使我們能知道我們在做什麽,門徒可以衡量的素質包括:

1)聖經與聖靈
  • 建立讀經禱告的習慣,與神連結。
  • 不單只讀經,更懂得應用聖經。
  • 在人生的決擇上,順從聖靈行事並遵守聖經的原則行事。
2)屬靈群體
  • 服侍教會
  • 服侍世界
  • 參與傳福音造就門徒
3)屬靈操揀
  • 建立單獨與神的空間
  • 經常操練屬靈操練,如禁食、獨處、默想等
  • 自省、自學、自奮的精神



在本地造就門徒,在宣教工埸也同樣造就門徒,二者的重點是一樣的。



二、在宣教造就門徒

1. 大使命是要去,將福音傳遍萬民,使萬民作主的門徒。也是可以分為兩部分。

1)傳福音

過去十多年,我們在宣教工場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傳福音、探訪、父母營、夫妻恩愛營、新造營、職場講座、佈道會、扶立工作、兒童工作、青少年工作、扶貧工作等,這些工作都很好,目的是使更多人認識神。

2)造就門徒

我們需要加強宣教造就門徒,建立長期關係,短宣雖然只是十天,但可以透過網絡建立長期關係,造就門徒的方法可以與在本地造就門徒的方法相同,在本地接受門徒,被守望,在宣教工場守望別人。

我們是否可以鼓勵更多人參加短宣?在各地造就更多的門徒?跨文化、跨種族地造就門徒?



結論

1. 福遍教會要遵行大使命,成為一間大使命的教會,需要加強對大使命的熱誠,不斷把這異象重覆地宣講,並且為這異象禱告,求神讓我們把造就門徒成為教會主要的事工。

2. 第二,學習如何造就門徒,在造就門徒這件事上,成為專家,做最好的門徒造就者。

3. 第三、將教會的資源,包括時間、精力、財力放在傳福音造就門徒主要的事工上,這需要決心,需要時間,需要專注,求神幫助我們,若大使命是神交託福遍教會的異象,我們需要在這三方面努力。


4. 甘地曽經說:「我們必需先改變才能改變世界!」(We must be the change we want to see.)福遍教會要成為大使命的教會,必需要從我們開始。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對大使命的了解,大使命對你有何意義?





回應詩歌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Wednesday, September 24, 2014

造就門徒的教會,太 4:18-21;28:19-20

造就門徒的教會
馬太福音四章十八至廿一節、廿八章十九至廿節



林永健牧師
正道福音神學院
北美華人基督徒教育大會
Access Bible Convention
2014.09.20





引言

1. 感謝神,我自小在教會長大,我是第三代的基督徒,我外婆很年輕的時候就有機會相信耶穌,我媽媽也是基督徒,我是在教會中長大的孩子。

2. 我愛教會,來美國讀書的時候,參加了休士頓中國教會,這是我第二個教會,除了四年在達拉斯讀神學之外,一直在這個教會中成長與事奉,一九九七年被教會差遣出去福遍植堂,這是我人生第三個教會。

3. 我愛教會,人生幾乎沒有幾天不去教會的,我是教會的粉絲,廣東人說:「我是教會的發燒友。」很傳神,因為教會的原故而體温升高,心跳加快,瞳孔放大,血壓升高,像發燒的人一樣。

4. 教會是神的家,真理的柱石,是神永世計劃中改變世界地上的代表,教會是世界的希望。

5. 最近我與同工們在思考教會未來十年的異象與願景,神對教會的心意是什麽?教會最重要的使命是什麽?教會核心的事工是什麽?我們打開聖經,重新查考,等候聖靈的引導,以下是我們的一些想法:

馬太福音第四章記載耶穌對門徒第一個的命令,「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漁一樣。」(四 19),這是個三個字的命令,原文的動詞中文翻為兩個動詞「來」、「跟隨」,中文把原文的動態翻出來,來跟隨「我」,跟隨耶穌,這命令不單只是給最初的四個門徒: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約翰,這樣的呼召重覆地在聖經中出現,包括所有的信徒,你與我,來跟隨耶穌。


6. 來跟隨我的命令,結果是神的一個四個字的應許,「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這應許是跟隨主的結果,耶穌答應跟從他的人生命的轉化與更新,耶穌要使我們成為得人的漁夫,「得人如得魚一樣」,中文翻為動詞,原文卻是個名詞,「得人的人」,得人得更多跟隨主的人。

這應許的背後是一個屬靈倍增的原則,跟隨主的人成為得人的人,每一個基督徒都成為得人的人,結果不是加數,而是倍增。

如果我每年帶領一千人信人,那是了不起的事情,我一生六十年可以帶領六萬人信主,每年加上去的話,我需要七百萬年才能夠把福音傳遍全球七十億的人口,還需要全球的人口不變才成。

但 如果我是一個得人的人,我一年帶一個得人的人,一年之後,我有兩個得人的人,第二年有四個、第三年有八個、第四年有十六個、第五年有三十二個、第六年有六 十二個、第七年有一百二十八個、第八年有二百五十六個、第九年有五百十二個、第十年有一千零廿四個、第十一年有兩千零四十八個、第十二年有四千零九十四 個、第十三年有八千一百九十二個、第十四年有一萬六千三百八十四個、第十五年有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個、第十六年有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個、第十七年有十三萬 一千零七十二個、第十八年有廿六萬二千一百四十四個、第十九年有五十二萬四千兩百八十八個、第廿年有一百零四萬八千五百七十六個、第廿一年有兩百零九萬七 千一百五十二個、第廿二年有四百一十九萬四千三百零四個、第廿三年有八百三十八萬八千六百零八個、第廿四年有一千六百七十七萬七千二百十六個、第廿五年有 三千三百五十五萬四千四百三十二個、第廿六年有六千七百一十萬八千八百六十四個、第廿七年有一億三千四百廿十一萬七千七百廿八個、第廿八年有二億六千八百 四十二萬五千四百五十六個、第廿九年有五億三千六百八十七萬九百一十二個、第三十年十億七千三百七十四萬一千八百廿四個、第三十一年有二十一億四千七百四 十八萬三千六百四十八個、第三十二年有四十二億九千四百九十六萬七千二百九十六個、第三十三年不到,就可以領全球七十億的人歸主。

這是倍增的原理!

道森特羅曼生於一九零六年,廿歲的時候信主,廿七歲創立導航會,宗旨是以基督為中心過聖靈充滿的生活,強調個人跟進一對一門徒訓練,相信門徒倍增的原則, 造就門徒成為得人的人,死的時候只有五十歲,為了拯救一位溺水的女孩而被淹死,死前幾個月,他在一個退修會中講了一篇道,共五千七百個字,長四十七分鐘, 把他造就門徒倍增的理念總結起來,有人將這篇道與喬治華盛頓臨別的演講與林肯第二次總統就職的演講相題並論,後人把這篇講道出版成為一小册子:「為倍增而 生」(Born to Reproduce),説明跟隨主,一對一跟進,一代傳一代的傳承,屬靈倍增,做得人的人之真理,他這篇的信息可以從下面的網址聽到:

http://turret2.discipleshiplibrary.com/AA094.mp3


葛培理曾説:「道森一生影響了許多人,比我認識的任何人都要多。」(I think Dawson has personally touched more lives than anybody I have ever known.)


道森是得人的人,他的一生跟隨主,為了要得更多得人的人,他改變了世界。

7. 白立德 1921生,廿三歲信耶穌,信主後立志跟隨主,以完成大使命為己任,在 UCLA 校園成立學生團契,1951年創立學園傳道會(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今日學園傳道會已經成為全美最大的福音機構,廿萬七千位全時間的宣教士,廿二萬五千位受過訓練的義工,遍佈全世界一百九十個國家,福遍教 會在過去十五年與學園傳道會在中國的事工有很密切的夥伴關係,認識並支持他們的同工,學園傳道會在中國的異象是要在 2020 年前有十萬位一生的工人,能傳福音、造就門徒,不論在何岡位上,為主做見証,中國要成為宣教的國家,把福音傳出去。



白 立德深信「來跟隨我,我要叫你們成為得人的人」倍增的道理,1952 年他寫「屬靈四定律」,1979年他拍攝「耶穌傳」,這兩個工具成為近代最有效的傳福音媒體,引領多歸主,在他有生之年,從信主至離開世界,短短將近六十 年,一個世代之中,他改變了世界,用的方法是耶穌的方法:
  • 傳福音,造就門徒
  • 一對一跟進生命影响生命
  • 造就得人的人倍增
8. 這也是初期教會的模式,門徒當年沒有收音机、沒有電視机、也沒有印刷机、沒有電腦網絡,卻在短短的六十年,一個世代中,把福音傳遍當時的普天下,因為當年的門徒是得人的人,得人的人生出得人的人,一代傳一代倍增下去,結果把世界改變了。

9. 我們又如何呢?

今天我們七百人,若都成為得人的人,今年得一個人,讓他們也成為得人的人,明年我們有一千四百得人的人,十五年之內,我們可以把大洛杉機一千八百萬的居民都帶領他們歸主,廿四年之內可以領全世界七十一億所有的人歸主!





你可能説,不可能!我在做夢!這只是個理想,不可能這樣倍增的!中間會斷掉了,不可能完成的!這也是我四十年前做學生的時候,聽到白立德解釋這屬靈倍增的反應!我不相信是可能的。

這真的只是一個夢想嗎?

是的!這是一個夢想,但我們可以成為一間夢想的教會(a Dream Church)!如果一間教會的核心事工是大使命,注重傳福音,造就門徒,所有的事工都以一對一生命影响生命去訓練跟隨主得人的人,這就是一間夢想的教會!

如果一間教會的教牧與長執主力在造就門徒,使人成為得人的人,這就是一間夢想的教會。

如果一間教會本地造就門徒,參予普世宣教,在宣教工場造就門徒,得人的教會,這是一間夢想的教會!

福遍教會可以成為一間夢想得人的教會嗎?福遍教會會成為一間夢想得人的教會嗎?經過三十多年,我才真的明白得人的教會之重要!

10. 為什麽傳福音造就門徒、得人倍増那重要?為什麽主要叫我們成為得人的人?為什麽一間教會要成為得人的教會?



因為這是神創造你與我、拯救你與我的最終目的與旨意!從創世記至啟示錄都説明這是神最高的旨意。

11. 創世記一章廿六至廿八節,神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賜福給他們,看為「美好」,目的是要亞當夏娃成為全地的祝福,要他們管理萬物,使全地得福!


創世記十二章一至三節、廿六章四節、廿八章十四節,神揀選亞伯拉罕,賜福給亞伯拉罕,要使他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麽多,是要亞伯拉罕成為萬國的祝福。


詩篇六十七篇一至二節,詩人説:願神憐憫我們、賜福與我們、用臉光照我們,目的是要叫世界得知神的道路,萬國得知神的救恩,使列國稱頌神,使萬民稱讚神!神賜福我們最終的目的是要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要使萬民歸向神稱讚神的名。


以賽亞書最後一章第六十六章十八節至十九節,將來神必將萬民萬族聚來,看見神的榮耀,而以色列的餘民,將要全家得救的餘民以色列人,差到列國去,為主作見証,使萬民得知神的救恩與榮耀。以色列得救不單只是為了自己,更是要成為得人的人,使萬國歸向神。


哈巴谷先知那一天的來臨,神的榮耀要充滿全地,好像水充滿海洋一樣。神的心意是要全地都得聞神救贖的好消息。


這個主題到新約更明顯,在以馬忤斯的路上,耶穌向兩位門徒講解聖經,並開他們的心竅,使他們明白聖經神的心意,基督的福音要傳開從本地耶路撒冷一直傳到地極,這是整本聖經的主題。神救贖我們,不單只是為了我們的好,更是要使世界得神的榮耀,萬民成為祂的門徒。

第二點,這段經文更告訴我們聖靈降臨在信徒的身上,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大使命,聖靈是叫我們成為得人的人主要的動力,他感動我們、引導我們、賜下能力給我們是為了使我們為耶穌作見証,傳福音、造就門徒,完成大使命。


保羅也領受了這得人的使命,成為外邦人的使徒,神的旨意不只是以色列人得救,外邦人也要因神的憐憫榮耀神。


彼得知道因為神的心意是人人都悔改,他不願意有一人沉淪,他拯救我們是要使人人都悔改,大使命是他的心意。


在永恒當中,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人,都要在羔羊面前讚美神,神的心意顯而易見,從創世記至啟示錄都告訴我們,神拯救賜福給我們,絕對不是只是止於我們,讓我們過好日子而已,神的心意是要使我們成為得人的人,使萬民都歸向他。


12. 耶穌對他門徒第一個的吩咐是「來跟隨我,我要叫你們成為得人的人!」他自己以身作則,他來世的目的是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 10),而他升天之前,最後的吩咐是要我們「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廿八 19),神的旨意是要我們成為基督的門徒,他要使我們成為得人的人,他要我們去使萬民作他的門徒。




這大使命神的旨意是在本地與附近的地方(如當年的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傳福音造就門徒,更在宣教的工場作主的見証,直到地極,使各方、各國、各民都榮耀神、認識神。





結論

1. 耶穌的大使命是一個效法的使命,以生命將生命的道傳出去:

• 「去」的人是那些「跟隨」的人
• 「施洗」的人是那些「被施洗」過的人
• 「教」的人是那些「被教」過的人
• 「一生跟隨主的門徒」又是「一生造就門徒的人」





2. 這是耶穌改變世界的方法:

耶穌沒有寫過任何作品,沒有辦過學,也沒有離開本鄉到任何地方遠遊,也沒有成立國家政府或政黨,更沒有留下任何貴重的物件。祂卻揀選了十二個門徒,用三年多的時間建立關係,一同生活,口傳身教,傳授生命。結果祂透過這些門徒改變了世界。

3. 今天教會應該做什麽?我們的回應該如何?我相信我們並無選擇,我們要起來跟隨主,神要叫我們成為得人的人,讓我們:
  • 深化我們傳福音造就門徒的激情(Develop a deeper passion for the Great Commission.)
  • 裝備自己傳福音造就門徒的技巧(Train ourselves to be the most skillful in disciple-making.)
  • 投資我們一切的精力資源去造就門徒(Devote our resources and focus in disciple-making.)
4. 造就門徒的教會是是付代價的,作主的門徒成為得人的人是要放下一切的來跟從主。

馬太福音十九章描寫少年官的圖畫,他受過高等的教育、有良好的背景、富有(富二代)、又虔誠,耶穌愛他,呼召他「來跟隨我!」來跟隨主作主的門徒,對這少年 的官來說,耶穌要他去變賣所有的,分給窮人。「那少年人聽見這話,就憂憂愁愁的走了,因為他的產業很多。」(22)他這樣做,你猜想他會後悔嗎?

我想他一定會後悔,他可能一輩子活得很好,生活無憂無慮,但他卻錯過了跟隨主,作主門徒的机會,錯過了成為改變世界的人,我想他在永恒裡一定會後悔的!今天 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沒有人知道他做過的事,而放下一切跟隨主的彼得、安德烈、約翰、雅各,卻成為主的門徒,榮耀上帝,改變社會,改變世界。

5. 有一人對耶穌說:「你無論往那裡去,我要跟從你。」 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路加九 57-58)買房是現代中國夢,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有房子的,希望追求更大更豪華的房子,犠牲、放下一切跟隨主是需要付代價的。

又對一個人說:「跟從我來!」那人說:「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說:「任憑死人埋葬他們的死人,你只管去傳揚神國的道。」(路加九 59-60)

又有一人說:「主,我要跟從你,但容我先去辭別我家裡的人。」耶穌說:「手扶著犁向後看的,不配進神的國。」(路加九 61-62)

放下家人、放下顧慮、放下一切跟隨主、放下舒服的生活、放下生命、放下事業、放下一切來跟隨主,這是門徒需要做的選擇!

這選擇說:我以神為一切的優先,尊重神在我生命中的主權(天國的意義),我不重要,神才是最重要,我是否成功不重要,神得榮耀最重要,我是否舒服不重要,神的旨意最重要,這才是豐盛生命的意思,喪掉(我的)生命,就得著(神的)生命。

當我再讀這些經文的時候,我的手發抖,我的心跳很厲害,我問我自己,我是否做錯了?過去當我造就門徒的時候,不論是門訓的課程或者是一對一,我教門徒讀經、聆聽神的聲音、幫助門徒夫妻生活、如何養兒育女、如何在工作上順利,我是否做錯了?!這是否做成自我為中心的門徒?門徒是要放下一切,包括放下自己的生 命,捨己,去為主而活!門徒訓練的目的是失去自已,以傳福音、造就門徒為人生的目的,為了是神的榮耀,不是我的得與失,這才是豐盛生命的意義。

6. Kent Brantly 的故事:


這一位名聞於世的醫生,因為在非洲治病而染上了並沒救法的 Ebola 病毒,空運回美而重獲新生,他為了幫助非洲染上 Ebola 的人,自已幾乎喪命,他的愛心感動許多人。

Kent 原來是在 Fort Worth 長大,青少年的時候參加的教會是一間不為人所知的教會,但卻忠於耶穌的使命,造就了 Kent ,差他們到貧民區,逐家逐戶為裡面的人禱告,服侍有需要的人,黙黙地言教與身教,使 Kent 成為得人的人,結果他為主向全世界作見証,這教會真的成為世界的希望。

你的教會也可以,來跟隨主,以造就門徒為教會的核心事工。






討論問題

1. 耶穌第一個的命令(參太四 19)與最後的命令(參太廿八 19-20)有何關係?
2. 請解釋屬靈倍増的原則,你認為是可行的嗎?為什麽?
3. 什麽是造就門徒?為什麽教會的核心事工應該是造就門徒?
4. 如何造就門徒?請分享你門訓的經驗。
5. 教會如何才能以造就門徒為優先的次序?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黏結傳承的教會

黏結傳承的教會



林永健牧師
正道福音神學院
北美華人基督徒教育大會
Access Bible Convention
2014.09.20


引言

1. 福遍教會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十八歲以下的,我們有二百七十個小孩,二百三十個青少年,一千六百人主日的人數中,有五百位是未成年的下一代,還有一百多下一代年青的成年人,是在廿二至三十歲之間,我們對下一代傳承的責任非常大,如何把信仰傳下去,這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題。

2. 富勒神學院的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的一個調查是關於在教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在教會中青少年團契長大,父母都是基督徒,但有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當他們大學畢業之後不再參加任何教會的聚會,幾乎是兩個當中就有一個放棄他們從少傳承的信仰,而放棄信仰的人之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是沒有計劃要離開他們的信仰,但結果卻是一樣,大學畢業之後都離開教會,這是美國教會一般的情況。


3. 華人教會的下一代又如何呢?我相信不會相差大遠,而且華人教會除了面對下一代信仰的挑戰,更面對下一代文化上的挑戰,那些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大學畢業仍持守信仰的年青人,因為華人教會種種的問題,而選擇不回到華人教會之中,許多華人教會的英文部主要是以青少年為主,成年人不多,父母與長大的孩子不能在同一個教會中服侍,教會傳承產生了嚴重的問題。

4. 若以實際的數字來舉例,一百位在教會中長大的青少年,五十位大學畢業後放棄信仰,其他的五十位搬到別的地方或回到自己原來的城市,卻大部分回不了自小長大的華人教會中事奉,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教會中出現斷層的現象。

5. 聖地牙哥主恩堂主任牧師林祥源在《使者》撰文指出北美華人教會面臨嚴重的老齡化的挑戰,青年人不斷流失、領袖青黃不接,直接影響教會的興衰存亡。


我相信他指的問題是教會不能吸收八五後與九零後移民新的一代,不是指土生土長的下一代,但教會老化斷層的情況卻是真實的。

6. 福遍教會十七年的歷史,頭十年下一代主要的是兒童與青少年的工作,教會開始的時候,我的女兒十歲、兒子八歲,十七年後,他們都長大了,女兒在紐約上班,兒子在休士頓工作,他大學畢業後回到自己的教會,現在是英語部的一個小組組長,在過去七至八年,福遍從兩、三個英語青年人增長至現在一百多位,大部分是廿十幾至三十幾的青年人,並且有三、四位成為教會的執事。

7. 如何才能把上一代與下一代連接起來成為一家人?教會如何才能傳承給下一代?如何才能產生黏結甩不掉的信仰?讓下一代繼承教會福音的使命?傳福音造就門徒?這個問題非常複雜!

8. 我們七、八年前邀請了富勒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教授 Chap Clark 到休士頓提供了一連串的訓練,兩年前也請了另一位教授 Kara Powell 給我們講解下一代傳承的方法,她與研究中心的同工將他們最近研究的結果寫成了一本書,中文翻譯為《甩不掉的信仰》(Sticky Faith),對我們的幫助很大,華人教會的傳承要面對語言與文化的差異,以下是我們傳承的一些心得。





一、黏結的福音


1. 研究發現,許多教會長大的孩子無法解釋基督信仰是什麼,「你認為基督徒是什麽意思?」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把「基督徒」與上教會、彼此相愛、跟隨耶穌、不作弊、不吸毒、不搞性關係的「善行」劃等號,信仰對他們的意義是一些道德的標準!

Dallas Willard 稱之為「處理罪惡式的福音」(The Gospel of Sin Management),或稱為「消毒」的福音,福音就是作好人,做好事!

在加上中國父母追求孩子的成功,希望兒女成龍成鳯,讀書好,不做壞事,上教會就是好孩子,注重行為的教育,加強了注重「表現」的信仰,像一件外衣,穿在外面,當孩子上大學,他發現這一件外衣不再「酷」了,大家都不是這樣的,這種外在的行為不再流行,在大學接觸一套全新的「信仰」觀念,酒、色、毒、世俗的自由觀、相對的道德標準等,他們就不知所措,很容易就失落,放棄自小接觸的信仰。

憑外貌認人的信仰不是黏結的信仰,表面的信仰不能持久,外表的信仰是我們下一代流失的主要原因。


2. 福音是什麼?


Tim Keller 説得好(Center Church),福音包括以下三點:


1)福音是從裡到外的,耶穌死在十架上,賜給相信他的人永生,這生命是靠恩典非靠行為而生,福音是從這裡頭新的生命產生外在好行為的好消息,是從裡到外的(Inside Out),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明白這一點,沒有生命的基督徒是不會持久的,信仰不是宗教的活動,而是與神生命連結的生命,這生命因有神的能力,是會產生外在的好行為。


2)福音是神的兒子道成肉身,謙卑捨己的信息,耶穌來是尋找拯救失喪的人,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醫生,罪人才需要救主,福音是從下到上(Upside Down),福音告訴我們的下一代,犯錯是基督徒的本質,懷疑是正常的,不可怕的,信仰是可以面對懷疑的,任何人若犯了罪,都可以回到神的面前,神接納罪人,拯救罪人。

有很多我們的下一代,犯了罪就不願回到教會,認為只有好人才去教會,教會不能只倡導好孩子是天父的兒子,要告訴他們浪子也是天父的孩子,教會對失落的下一代要有憐憫的心,這是黏結福音的真義。

3)福音是前瞻性的(Forward Looking),耶穌是初熟的果子,我們不單只是活在現今,更是為永恒而活,最好的日子還是在前面,福音是有福的盼望(the blessed hope)。

3. 福遍教會中應用的心得:

如何在教會中教導正確的福音?

1)多用活動與討論談話的方式去言教身教黏結的福音,被動與只注重聽的青少年事工並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聖經的故事他們從小就開始聽,到青少年的時候已經聽了不知多少遍,需要不再是聽,而是去體驗與確認,我們把中學生的主日學改變為小組,由年青的成人去帶領四至五個人小組的討論,透過關係言教與身教福音的真義。

2)跨代的傳承,身教比言教更重要,父母在家的身教,老師在小組中的身教都非常重要,示範金錢的奉獻,信靠神的供應,領養窮困的孩子(Compassion),送聖誕禮物給有需要的人,帶領孩子去扶貧,告訴他們這些事項背後的原因。

示範時間上信靠神,別讓孩子學校的教育阻擾了孩子真正的教育,中國人注重孩子的教育,言教身教讀書學習是舒服生活的途徑,有意無意之間,把信仰放在學習之下,這是孩子靈性的致命傷。

3)黏結的福音是內在也是外在的,內在的思想和情緒與外在的行為同樣重要;黏結的福音是個人的也是群體的,信仰需要地方教會的群體,需要全球的群體,要在人際關係中活出我們屬靈的生命;最後黏結的福音是成熟的也是繼續在成熟的,成長是一過程,需要時間與不繼的學習與更新。


我們的教會傳承下一代的福音是什麼?



二、黏結的身份



1. 青少年成長為成年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尋找肯定自己的身份,他們會從他們的外貌、讀書的成績、家庭背景、與朋友的看法來決定他們的身份,「我是誰?」「我能做的事是什麽?」「我的朋友是誰?」身份給他們安全感與意義,尋找的過程常是青少年最大的困擾,「我媽認為我是個乖孩子,我爸卻說我懶隋,但是個天生的運動員,老師說我聰明,朋友認為我很搞笑,女生覺得我很害羞,我想他們說的都是我,也不是我,我到底是誰?」大部分父母多少都聽過他們沮喪的青少年說:「你根本就不認識我!」其實這些孩子也不了解自己,但他們卻渴望被了解,想搞清楚自己的個性、才幹、能力與興趣,自己相信什麽,屬於那個圈子,在自我的認同塑造中掙扎。

進入成年人的意思其實就是找到自己的身份,尋到知道「我是誰」的答案,一般情形大約在廿歲的時候,這個階段就結朿,但研究報告我們下一代的孩子,青少年期在延長,至廿五歲才結朿青少年尋找自我身份的階段。


2. 原因很多,首先是父母過份的保護與干擾他們自主的机會,為他們安排一切,替他們做太多的決定,不讓他們選擇,使他們失去獨立思想,拿去失敗的机會,著名哈佛的教授, Harry R. Lewis 二零零六年寫了一本書《沒有靈魂的卓越》(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批評現今大學的教育,大學教育被認為只提供畢業生經濟的保障,卻沒有提供心智與個人的鼓舞,SAT 可以考滿分,卻不知道自己是誰,不懂得待人處事,做正確的選擇。

另一個原因是受網絡文化的影響,新的一代有大眾的媒體,卻沒有大眾的群體,有一千個臉書的朋友卻沒有一個真正的的朋友,有很多的分享也有很多人回應説「好」(Like),卻沒有溝通,朋友遍天下,三哩長,卻只有三吋深,談論的東西都很膚淺,很難找到自己,真正的認識自己。

3. 盧雲(Henri Nouwen),這位受敬愛的屬靈大師及教牧輔導,寫了很多關於屬靈身份(Spiritual Identity)的著作,有一次在一個小型退修會中,討論的題目是「我是誰?」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盧雲在黑板上列出三個我們試圖回答「我是誰」的方法:

1)我所做的事:我是牧師,講道、門訓、帶領教會,這就是我嗎?
2)我能掌控的事:我的金錢、財產、時間,這就是我嗎?
3)我是別人口中所説的我!

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但對盧雲來説,「我是誰?」答案是「我是神所創造的,是神救贖並呼召的,我是神的寶貝,是神心愛的兒女(The Beloved),我們的下一代必需要明白這一點。


4. 研究青少年成長的專家告訴我們,黏結的信仰是以明白自己屬靈的身份為根基,個人方面「我是誰?」群體方面「我是誰?」教會需要為他們塑造支持網,強化他們屬靈的身份,讓他們體會自己的身份,傳承效法的信仰。

5. 福遍教會應用的心得:

1)跨代的傳承

我們的信仰是效法的信仰,屬靈的身份可以從上一代傳承而來,在教會中培養跨代師友的關係,同心同行,從心同心,亦師亦友,安排每一位青少年人都有一位生命導師。

教會是屬靈的家,必需是跨代的,跨代才不會斷層,傳統華人教會把孩子主日送到兒童節目,把青少年送到青少年節目,成年人有自己的活動與聚會,互不相干,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為了方便與果效,教會分齡、分語言、分背景的推行各樣的事工,同時也砍斷了跨代的傳承網,以致孩子從兒童到青少年、青少年到大學生、大學生到年青人、年青人到成人,中間都有很多的鴻溝,過渡期失落不少的人,難怪大學生畢業之後,盡管他們保持信仰,他們也回不了自己的教會。

跨代的傳承不是傳承文化、中國的語言,不是傳承財產與知識,而是傳承生命,屬靈的榜樣是透過關係而傳下去的。

華人教會面對的是兩文、三語、四代同堂、五個會眾(國語、粵語、英語、青少年、兒童),帶領教會的人必需刻意地建立橋樑,建立跨代的的關係,以傳承為教會門徒訓練之一重要的目標。


2)跨代的活動包括精心設計的聯合崇拜、聯合退修會、家庭營,跨代的事奉機會,如跨代的短宣、跨代的扶貧工作、跨代的社區服務等活動,讓青少年人去服侍兒童,我們有四百位參加AWANA 的兒童,卻有一百位青少年的義工在 AWANA 服侍。大學生服侍青少年有,我們有二百三十位青少年人在主日的時候,參加由大學生或年青大學畢業生帶領的小組,暑期的青少年營有三百位青少年參加,卻有六十位大學生或年青大學畢業生參與帶領,一代傳承一代,一代效法下一代,跨代傳承。










3)透過儀式強化身份認同,猶太人非常注重屬靈的儀式,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肯定與祝福,如生日、紀念日、畢業典禮、洗禮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我們在孩子中學畢業的時候,鼓勵小組邀請孩子在教會中大人的朋友參加為孩子而設的祝福會,猶太人稱之為 Barak,每個成年的朋友,包括父母、兄弟姊妹,都為畢業的孩子獻上祝福。







三、黏結的關係



1. 關係是帶領下一代最重要的東西,有關係就沒有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下一代的傳承是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有意義的關係是下一代傳承的要素。

在所有的關係之中,父母的關係比一切更重要,教會應當教導父母如何在家中建立屬靈的關係,成為下一代的屬靈師傅。

2. 福遍教會應用的一些心得:

1)研究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若有五個大人的朋友,孩子長大之後,保持信仰的機會大大增加,在小組當中,我們推行成年人與組員的青少年孩子做朋友,建立關係,一對一的守望,以活動為中心,帶青少年人單獨和你去打擸、釣魚、球賽、短宣等活動,在建立個人的關係之中,肯定孩子的身份,他是神所創造,神拯救呼召至愛的孩子,幫助孩子渡過難關,在成長的過程中困難重重,需要支持與陪伴,目的不是守著球門,不讓他們遭受痛苦與考驗,而是在他們遭遇挫折與困惑的時 候,進入他們的生命,用心地陪伴他們,亦師亦友,同心同行,言教身教,示範敬虔,以生命影響生命。


2)在這些成人與青少年人的關係中,鼓勵有益信仰傳承的對話,大多數的父母不和孩子討論信仰,八個青少年中只有一個與母親談到信仰的問題,二十個之中只有一個與父親談論信仰,十個之中只有一個青少年和家人一起讀經禱告,大部分的談話避免討論難解的問題,如性、聖經是否有錯誤、神是否存在、為什麽不信的人下地獄、為什麽好人受苦、為什麽有苦難、為什麽耶穌是唯一的道路等。教會要精心設計對話的時間與場地,在家中對話,在日常生活中對話,在教會的活動中 對話,學習聆聽和提問,不要說教,不要迴避敏感的話題。

我們的教會定期在青少年崇拜、年青人崇拜中舉行問題解答,回答他們心中的問題,鼓勵屬靈的對話。

3)分享成人自身的屬靈經歷,談論你的懷疑,交換代禱事項,這些的關係比他們坐在聚會中聽道更重要。

4)讓年青的下一代參與教會的領導決策,我們的長執會有二十多歲的、三十多歲的、四十多歲的、五十多歲的、和六十多歲的,刻意的培養下一代起來參與重要的角色,透過參與,以生命影響他們。



結論

傳承是教會重要的使命,把信仰留給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也能成為得人的人,下一代需要擁有自己的信仰,這必須是他們個人的選擇,教會要成為他們的祝福,陪伴他們,影響他們跟隨主,成長常是混亂的,常出現問題,在聖靈帶領之下,我們願意傳承。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教會下一代的信仰情況,你認為需要是什麼?困難在那裡?亮點在那裡?
2. 什麼是黏結的福音?你能用自己的話解釋清楚嗎?
3. 在教會中如何才能言教身教黏結的福音?
4. 什麽是黏結的身份?如何才能幫助下一代找到自己屬靈的身份?
5. 什麽是黏結的關係?請舉一些實際的例子。
6. 如何為你的下一代在教會中建立五位成年人的朋友?
7. 在家庭生活中,如何才能建立屬靈深入的交談?你有什麼的心得?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