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健牧師
正道福音神學院
北美華人基督徒教育大會
Access Bible Convention
2014.09.20
引言
1. 福遍教會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十八歲以下的,我們有二百七十個小孩,二百三十個青少年,一千六百人主日的人數中,有五百位是未成年的下一代,還有一百多下一代年青的成年人,是在廿二至三十歲之間,我們對下一代傳承的責任非常大,如何把信仰傳下去,這是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題。
2. 富勒神學院的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的一個調查是關於在教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在教會中青少年團契長大,父母都是基督徒,但有百分之四十至五十當他們大學畢業之後不再參加任何教會的聚會,幾乎是兩個當中就有一個放棄他們從少傳承的信仰,而放棄信仰的人之中,有百分之八十的孩子是沒有計劃要離開他們的信仰,但結果卻是一樣,大學畢業之後都離開教會,這是美國教會一般的情況。
3. 華人教會的下一代又如何呢?我相信不會相差大遠,而且華人教會除了面對下一代信仰的挑戰,更面對下一代文化上的挑戰,那些百分之五十至六十大學畢業仍持守信仰的年青人,因為華人教會種種的問題,而選擇不回到華人教會之中,許多華人教會的英文部主要是以青少年為主,成年人不多,父母與長大的孩子不能在同一個教會中服侍,教會傳承產生了嚴重的問題。
4. 若以實際的數字來舉例,一百位在教會中長大的青少年,五十位大學畢業後放棄信仰,其他的五十位搬到別的地方或回到自己原來的城市,卻大部分回不了自小長大的華人教會中事奉,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教會中出現斷層的現象。
5. 聖地牙哥主恩堂主任牧師林祥源在《使者》撰文指出北美華人教會面臨嚴重的老齡化的挑戰,青年人不斷流失、領袖青黃不接,直接影響教會的興衰存亡。
我相信他指的問題是教會不能吸收八五後與九零後移民新的一代,不是指土生土長的下一代,但教會老化斷層的情況卻是真實的。
6. 福遍教會十七年的歷史,頭十年下一代主要的是兒童與青少年的工作,教會開始的時候,我的女兒十歲、兒子八歲,十七年後,他們都長大了,女兒在紐約上班,兒子在休士頓工作,他大學畢業後回到自己的教會,現在是英語部的一個小組組長,在過去七至八年,福遍從兩、三個英語青年人增長至現在一百多位,大部分是廿十幾至三十幾的青年人,並且有三、四位成為教會的執事。
7. 如何才能把上一代與下一代連接起來成為一家人?教會如何才能傳承給下一代?如何才能產生黏結甩不掉的信仰?讓下一代繼承教會福音的使命?傳福音造就門徒?這個問題非常複雜!
8. 我們七、八年前邀請了富勒青少年研究中心的教授 Chap Clark 到休士頓提供了一連串的訓練,兩年前也請了另一位教授 Kara Powell 給我們講解下一代傳承的方法,她與研究中心的同工將他們最近研究的結果寫成了一本書,中文翻譯為《甩不掉的信仰》(Sticky Faith),對我們的幫助很大,華人教會的傳承要面對語言與文化的差異,以下是我們傳承的一些心得。
一、黏結的福音
1. 研究發現,許多教會長大的孩子無法解釋基督信仰是什麼,「你認為基督徒是什麽意思?」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把「基督徒」與上教會、彼此相愛、跟隨耶穌、不作弊、不吸毒、不搞性關係的「善行」劃等號,信仰對他們的意義是一些道德的標準!
Dallas Willard 稱之為「處理罪惡式的福音」(The Gospel of Sin Management),或稱為「消毒」的福音,福音就是作好人,做好事!
在加上中國父母追求孩子的成功,希望兒女成龍成鳯,讀書好,不做壞事,上教會就是好孩子,注重行為的教育,加強了注重「表現」的信仰,像一件外衣,穿在外面,當孩子上大學,他發現這一件外衣不再「酷」了,大家都不是這樣的,這種外在的行為不再流行,在大學接觸一套全新的「信仰」觀念,酒、色、毒、世俗的自由觀、相對的道德標準等,他們就不知所措,很容易就失落,放棄自小接觸的信仰。
憑外貌認人的信仰不是黏結的信仰,表面的信仰不能持久,外表的信仰是我們下一代流失的主要原因。
2. 福音是什麼?
Tim Keller 説得好(Center Church),福音包括以下三點:
1)福音是從裡到外的,耶穌死在十架上,賜給相信他的人永生,這生命是靠恩典非靠行為而生,福音是從這裡頭新的生命產生外在好行為的好消息,是從裡到外的(Inside Out),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明白這一點,沒有生命的基督徒是不會持久的,信仰不是宗教的活動,而是與神生命連結的生命,這生命因有神的能力,是會產生外在的好行為。
2)福音是神的兒子道成肉身,謙卑捨己的信息,耶穌來是尋找拯救失喪的人,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醫生,罪人才需要救主,福音是從下到上(Upside Down),福音告訴我們的下一代,犯錯是基督徒的本質,懷疑是正常的,不可怕的,信仰是可以面對懷疑的,任何人若犯了罪,都可以回到神的面前,神接納罪人,拯救罪人。
有很多我們的下一代,犯了罪就不願回到教會,認為只有好人才去教會,教會不能只倡導好孩子是天父的兒子,要告訴他們浪子也是天父的孩子,教會對失落的下一代要有憐憫的心,這是黏結福音的真義。
3)福音是前瞻性的(Forward Looking),耶穌是初熟的果子,我們不單只是活在現今,更是為永恒而活,最好的日子還是在前面,福音是有福的盼望(the blessed hope)。
3. 福遍教會中應用的心得:
如何在教會中教導正確的福音?
1)多用活動與討論談話的方式去言教身教黏結的福音,被動與只注重聽的青少年事工並不是最有效的方法,聖經的故事他們從小就開始聽,到青少年的時候已經聽了不知多少遍,需要不再是聽,而是去體驗與確認,我們把中學生的主日學改變為小組,由年青的成人去帶領四至五個人小組的討論,透過關係言教與身教福音的真義。
2)跨代的傳承,身教比言教更重要,父母在家的身教,老師在小組中的身教都非常重要,示範金錢的奉獻,信靠神的供應,領養窮困的孩子(Compassion),送聖誕禮物給有需要的人,帶領孩子去扶貧,告訴他們這些事項背後的原因。
示範時間上信靠神,別讓孩子學校的教育阻擾了孩子真正的教育,中國人注重孩子的教育,言教身教讀書學習是舒服生活的途徑,有意無意之間,把信仰放在學習之下,這是孩子靈性的致命傷。
3)黏結的福音是內在也是外在的,內在的思想和情緒與外在的行為同樣重要;黏結的福音是個人的也是群體的,信仰需要地方教會的群體,需要全球的群體,要在人際關係中活出我們屬靈的生命;最後黏結的福音是成熟的也是繼續在成熟的,成長是一過程,需要時間與不繼的學習與更新。
我們的教會傳承下一代的福音是什麼?
二、黏結的身份
1. 青少年成長為成年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尋找肯定自己的身份,他們會從他們的外貌、讀書的成績、家庭背景、與朋友的看法來決定他們的身份,「我是誰?」「我能做的事是什麽?」「我的朋友是誰?」身份給他們安全感與意義,尋找的過程常是青少年最大的困擾,「我媽認為我是個乖孩子,我爸卻說我懶隋,但是個天生的運動員,老師說我聰明,朋友認為我很搞笑,女生覺得我很害羞,我想他們說的都是我,也不是我,我到底是誰?」大部分父母多少都聽過他們沮喪的青少年說:「你根本就不認識我!」其實這些孩子也不了解自己,但他們卻渴望被了解,想搞清楚自己的個性、才幹、能力與興趣,自己相信什麽,屬於那個圈子,在自我的認同塑造中掙扎。
進入成年人的意思其實就是找到自己的身份,尋到知道「我是誰」的答案,一般情形大約在廿歲的時候,這個階段就結朿,但研究報告我們下一代的孩子,青少年期在延長,至廿五歲才結朿青少年尋找自我身份的階段。
2. 原因很多,首先是父母過份的保護與干擾他們自主的机會,為他們安排一切,替他們做太多的決定,不讓他們選擇,使他們失去獨立思想,拿去失敗的机會,著名哈佛的教授, Harry R. Lewis 二零零六年寫了一本書《沒有靈魂的卓越》(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批評現今大學的教育,大學教育被認為只提供畢業生經濟的保障,卻沒有提供心智與個人的鼓舞,SAT 可以考滿分,卻不知道自己是誰,不懂得待人處事,做正確的選擇。
另一個原因是受網絡文化的影響,新的一代有大眾的媒體,卻沒有大眾的群體,有一千個臉書的朋友卻沒有一個真正的的朋友,有很多的分享也有很多人回應説「好」(Like),卻沒有溝通,朋友遍天下,三哩長,卻只有三吋深,談論的東西都很膚淺,很難找到自己,真正的認識自己。
3. 盧雲(Henri Nouwen),這位受敬愛的屬靈大師及教牧輔導,寫了很多關於屬靈身份(Spiritual Identity)的著作,有一次在一個小型退修會中,討論的題目是「我是誰?」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盧雲在黑板上列出三個我們試圖回答「我是誰」的方法:
1)我所做的事:我是牧師,講道、門訓、帶領教會,這就是我嗎?
2)我能掌控的事:我的金錢、財產、時間,這就是我嗎?
3)我是別人口中所説的我!
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但對盧雲來説,「我是誰?」答案是「我是神所創造的,是神救贖並呼召的,我是神的寶貝,是神心愛的兒女(The Beloved),我們的下一代必需要明白這一點。
4. 研究青少年成長的專家告訴我們,黏結的信仰是以明白自己屬靈的身份為根基,個人方面「我是誰?」群體方面「我是誰?」教會需要為他們塑造支持網,強化他們屬靈的身份,讓他們體會自己的身份,傳承效法的信仰。
5. 福遍教會應用的心得:
1)跨代的傳承
我們的信仰是效法的信仰,屬靈的身份可以從上一代傳承而來,在教會中培養跨代師友的關係,同心同行,從心同心,亦師亦友,安排每一位青少年人都有一位生命導師。
教會是屬靈的家,必需是跨代的,跨代才不會斷層,傳統華人教會把孩子主日送到兒童節目,把青少年送到青少年節目,成年人有自己的活動與聚會,互不相干,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為了方便與果效,教會分齡、分語言、分背景的推行各樣的事工,同時也砍斷了跨代的傳承網,以致孩子從兒童到青少年、青少年到大學生、大學生到年青人、年青人到成人,中間都有很多的鴻溝,過渡期失落不少的人,難怪大學生畢業之後,盡管他們保持信仰,他們也回不了自己的教會。
跨代的傳承不是傳承文化、中國的語言,不是傳承財產與知識,而是傳承生命,屬靈的榜樣是透過關係而傳下去的。
華人教會面對的是兩文、三語、四代同堂、五個會眾(國語、粵語、英語、青少年、兒童),帶領教會的人必需刻意地建立橋樑,建立跨代的的關係,以傳承為教會門徒訓練之一重要的目標。
2)跨代的活動包括精心設計的聯合崇拜、聯合退修會、家庭營,跨代的事奉機會,如跨代的短宣、跨代的扶貧工作、跨代的社區服務等活動,讓青少年人去服侍兒童,我們有四百位參加AWANA 的兒童,卻有一百位青少年的義工在 AWANA 服侍。大學生服侍青少年有,我們有二百三十位青少年人在主日的時候,參加由大學生或年青大學畢業生帶領的小組,暑期的青少年營有三百位青少年參加,卻有六十位大學生或年青大學畢業生參與帶領,一代傳承一代,一代效法下一代,跨代傳承。
3)透過儀式強化身份認同,猶太人非常注重屬靈的儀式,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肯定與祝福,如生日、紀念日、畢業典禮、洗禮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
我們在孩子中學畢業的時候,鼓勵小組邀請孩子在教會中大人的朋友參加為孩子而設的祝福會,猶太人稱之為 Barak,每個成年的朋友,包括父母、兄弟姊妹,都為畢業的孩子獻上祝福。
三、黏結的關係
1. 關係是帶領下一代最重要的東西,有關係就沒有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下一代的傳承是身教比言教更重要,有意義的關係是下一代傳承的要素。
在所有的關係之中,父母的關係比一切更重要,教會應當教導父母如何在家中建立屬靈的關係,成為下一代的屬靈師傅。
2. 福遍教會應用的一些心得:
1)研究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若有五個大人的朋友,孩子長大之後,保持信仰的機會大大增加,在小組當中,我們推行成年人與組員的青少年孩子做朋友,建立關係,一對一的守望,以活動為中心,帶青少年人單獨和你去打擸、釣魚、球賽、短宣等活動,在建立個人的關係之中,肯定孩子的身份,他是神所創造,神拯救呼召至愛的孩子,幫助孩子渡過難關,在成長的過程中困難重重,需要支持與陪伴,目的不是守著球門,不讓他們遭受痛苦與考驗,而是在他們遭遇挫折與困惑的時 候,進入他們的生命,用心地陪伴他們,亦師亦友,同心同行,言教身教,示範敬虔,以生命影響生命。
2)在這些成人與青少年人的關係中,鼓勵有益信仰傳承的對話,大多數的父母不和孩子討論信仰,八個青少年中只有一個與母親談到信仰的問題,二十個之中只有一個與父親談論信仰,十個之中只有一個青少年和家人一起讀經禱告,大部分的談話避免討論難解的問題,如性、聖經是否有錯誤、神是否存在、為什麽不信的人下地獄、為什麽好人受苦、為什麽有苦難、為什麽耶穌是唯一的道路等。教會要精心設計對話的時間與場地,在家中對話,在日常生活中對話,在教會的活動中 對話,學習聆聽和提問,不要說教,不要迴避敏感的話題。
我們的教會定期在青少年崇拜、年青人崇拜中舉行問題解答,回答他們心中的問題,鼓勵屬靈的對話。
3)分享成人自身的屬靈經歷,談論你的懷疑,交換代禱事項,這些的關係比他們坐在聚會中聽道更重要。
4)讓年青的下一代參與教會的領導決策,我們的長執會有二十多歲的、三十多歲的、四十多歲的、五十多歲的、和六十多歲的,刻意的培養下一代起來參與重要的角色,透過參與,以生命影響他們。
結論
傳承是教會重要的使命,把信仰留給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也能成為得人的人,下一代需要擁有自己的信仰,這必須是他們個人的選擇,教會要成為他們的祝福,陪伴他們,影響他們跟隨主,成長常是混亂的,常出現問題,在聖靈帶領之下,我們願意傳承。
討論問題
1. 請分享你教會下一代的信仰情況,你認為需要是什麼?困難在那裡?亮點在那裡?
2. 什麼是黏結的福音?你能用自己的話解釋清楚嗎?
3. 在教會中如何才能言教身教黏結的福音?
4. 什麽是黏結的身份?如何才能幫助下一代找到自己屬靈的身份?
5. 什麽是黏結的關係?請舉一些實際的例子。
6. 如何為你的下一代在教會中建立五位成年人的朋友?
7. 在家庭生活中,如何才能建立屬靈深入的交談?你有什麼的心得?
寫這篇講章的過程與一些的考量:
林永健
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